他空-20221018-06
我們現在讀的這個論在佛學中並不算是很容易學習的,若是讀起來有些吃力請不要灰心,因這本來就是比較深的觀念。
【总之此处胜义与世俗的施设处分别认定为无迷乱与迷乱的境与有境,并且无迷乱的胜义在无迷乱心的所缘境中有及谛实,承许彼者以世俗迷乱空,而名言中自体不空,即是圣者净见量前承许为有者。】
此處勝義就是指他空的勝義,他空的勝義跟世俗的施設處、就說他們是怎麼樣建立出來的勝義跟世俗2諦,他是分別認定為無迷亂與迷亂的境與有境,這是蠻重要的一個概念,有境與境就表示能所、一個能緣的心一個所緣的境,若你能緣的心迷亂的時候那你所緣的境必然跟著迷亂,他現在只是談境迷亂那可以不談有境嗎?其實一般講境迷亂的話有境應該就是迷亂的,就說你所緣迷亂那你能緣當然也是迷亂;不過,一般只要是在世俗裡面都是有2取。
並且無迷亂的勝義他在無迷亂心的所緣境中他是有的而且是諦實的,也就是說在剛剛講的定義下面所謂的這種勝義他確實是有,是有醬子一個所緣的境跟一個能緣的心,那他們就是承許彼者以世俗迷亂空,就是因為有這一個無迷亂的勝義做標準,所以觀待無迷亂的勝義以後就知道有所謂迷亂的部分這就叫做世俗、空。而名言量中自體不空,這個名言會high-light是因他空是根據名言量講的,這點很重要,像大家經過這些文章的薰陶,以後你自然就會分辨在論中讀到的某一句話到底是根據名言量講的還是根據勝義量在講,這就有差別。
那什麼叫名言量、什麼叫勝義量?名言量你很容易懂,因這就是一般你很習慣的東西,名言上面的對錯等等,判斷名言量有很多標準~~~就說有法爾、證成、觀待、作用這4種道理,一般名言量都是在觀待、作用這2種道理範圍裡面。所謂觀待跟作用就是你知道有這個因則一定會成那個果、或者你由果可以推因。那現在真正要講的在勝義量裡面,什麼叫勝義量?一般勝義量就根據2個標準這反而比較容易記,勝義量最主要就是看有沒有自性,任何一個東西經過勝義量的觀察分析來看他有沒有自性。那什麼叫做有自性?有自性一定有2條件~永恆不變、獨立自主,任何一個法只要他是永恆不變基本上他就是成立了有自性,那什麼叫做獨立自主?簡單講就不是觀待的法。觀待,你知道用緣起的規則來看有因果的觀待、相依的觀待、相對的觀待、相礙的觀待,他若沒有觀待他不需要觀待他就叫獨立自主,所以他不是緣起法。當你了解永恆不變、獨立自主這2個原則後你就發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符合這個條件,因此世界所有東西都是沒有自性,所以結論就是空性。那現在要講就說你名言量上觀察……比方因明就是名言量上觀察的東西,然而相對來說,勝義量觀察反而簡單,勝義量就是永恆不變、獨立自主這2個條件。其實,用勝義量觀察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東西能夠堪忍,在佛學術語叫堪忍,勝義量的觀察絕對通不過,所以萬法都是空性。
所以在勝義量是不會有不空的東西,而現在講自體不空因這是在名言量下才能成立的,在勝義量下自體不空就是有自性,那你也了解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有自性的。這裡算是多講的,因這些是基本概念。比方以龍樹《中論》來講,若全部用勝義來講,你說這東西不是永恆不變、這東西不是獨立自主所以沒有自性,那就結束了未免太簡單了。可事實上在《中論》裡面他真正用勝義量來說明無自性的時候反而用得很少,他用名言量來證明他無自性的時候這才是厲害,也就說用一般人能懂的道理而不是講那2個勝義量原則就把事情結束,而是用名言上面所有的經驗,你會發覺確實所有的東西是空的,這個才是真本領。就說,一個東西你用勝義量來看,再來用名言量來看,你發覺真正需要訓練的是在名言量上面的訓練,其實這也是你比較能懂得的,因名言量就是你的分別念,一般分別念基本上就是你的第6意識、用的是比量,可是比量一定是根據現量來的,有現量的基礎才有辦法進去比量,而現量、比量在名言上你的活動都是分別念。那勝義量又是什麼呢?這沒辦法講得清楚,因名言裡面很多道理你是用分別來的,讀書、學習這些都會有非常多的名言上的經驗,就用這些經驗來判斷。
聖者的淨見量前面承許為有者。可是勝義量是怎麼來的?其實說起來勝義量是人家教你的,因為你沒有瑜伽現量,什麼叫瑜伽現量?就是你證悟的無分別根本智,你學佛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那最近的關卡叫做見道,長遠的關卡叫做無學道、以大乘來講就成佛,這中間要3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一般成就見道需要第一個阿僧祇劫,你有見道就等於是有瑜伽現量,剛剛名言量用的現量不是瑜伽現量,瑜伽現量是現量的一種要成就談何容易,其中要經過資糧道、加行道,這2個都過了後最後你才能得到瑜伽現量也就是見道,有瑜伽現量就是見道,見道是入定的時候你的感覺就是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有自性,用感覺是不得已的說法只是一種比喻,其實這叫親證,你人在那個境界裡面。那剛剛講用勝義量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這些聖者出定以後根據他入定的時候境界他用他的後得智最後最多只能告訴你萬物都是無自性,沒有那個永恆不變或者是不需要觀待能夠獨立自主的,沒有這種東西。所以整個勝義量用的這2個原則,因為我們不是聖人但這是聖人告訴我們以後知道這2個原則,勉強用這2個原則去分析得到的所謂勝義量、在勝義量下面就是實相;名言量下面叫做現相、世俗顯現。大概是醬子,所以,所有的用字後面代表的有什麼內涵這些當你都搞清楚以後,你再看文就能比較深入。
他說在名言量中自體不空,這裡就變成勝義是不空的,所以叫做他空。原先講勝義量下面根本就沒有不空的東西,那現在為什麼又在名言量上面生出一個不空的呢?前面講過,因為在修行的當中慢慢就需要有特別是進入密宗他需要有這種他空的概念。簡單講,因為這種他空的概念在名言量他就是能夠分辨決定哪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在名言量一定是用排中律~~就說2個東西對跟錯只有一個,不能說這個東西又對又錯,或這這東西既不對又不錯,沒有醬子的東西,那既然名言量中有這個排中律你就需要知道哪一個是空就不正確的、哪一個是不空就是正確的。所以他的空、不空前面都有讀到過,自空的概念裡面這空、不空的意思跟他空的概念裡面這空、不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還有,在他空講的諦實是代表確實有這樣的東西,什麼東西呢?所謂的勝義、或者是正確的,確實是有這種正確的、或者是確實是有這種實相的有境跟對境。但在自空的諦實代表實在有,因為,自空不是在名言量下面、是在勝義量下面,所以沒有這種諦實的東西。醬還記得嗎?堪布就一直強調不空跟諦實這2個在自空跟他空所代表的是不一樣的意思,對這我們就要有非常深入堅固的了知,才有辦法能了解他裡面所要講的是什麼。所以最後他告訴你這是聖者淨見量前面才有的。
另外,他空定義2諦的方法叫做遮一之異體,白話講就是用排中律2選一正確的,正確那個就叫不空叫勝義、不正確這邊就叫世俗,所謂正確就是無迷亂、所謂世俗就是迷亂。因此他空的2諦是2擇一就是2遮一的異體,2個是不一樣的你要決定一個,其實這2個不一樣的在因明裡面就是一種相違的概念,這2個是相違的、互相違背的一種關係,讀過因明就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可因這裡不講因明就不多講了。
這段又是再重複一遍,讀過之後若是非常清楚最好還能聯想到剛剛所分析的這些就代表你理清了他空的定義。
再來就看堪布的解釋……
总而言之,此处胜义的施设处认定是无迷乱的境与有境,世俗的施设处认定是迷乱的境与有境,而且承许无迷乱的胜义在圣者净见量面前有。如是在名言中承许胜义自体不空,胜义以世俗迷乱空的真实他空观点完全可以成立。
總而言之,此處勝義的施設處認定是無迷亂的境與有境,世俗的施設處就變成是迷亂的境與有境,同時,他是承許所謂無迷亂的勝義是在聖者淨見量面前是有的。你要知道這個名言量是你分別念的東西,而這個是聖者的淨見量~~~也就是他們已經體會到什麼叫做勝義的前提之下,他在名言量上面的概念叫他空。所以這又回到他空一定是有自空的基礎,什麼叫自空的基礎?雖然他空用明言量,但基本上他是聖者的名言量,聖者就是指已經見道已經有無分別根本智之人。所以說他如是在名言中~~~是在聖者的分別念下面去承許勝義自體不空,那勝義以世俗迷亂空的真實他空觀點完全可以成立。勝義以世俗迷亂空的真實他空觀點,這點這裡暫不講留待等下會講。
勝義以世俗空~~~一定要習慣他空醬子的用字,而醬子完全表示了他空的意思,這意思就是:勝義不空、世俗空。勝義以世俗空也就是說勝義不空、世俗空。前面已有醬子的概念,後面還會提到,這個勝義就叫做空基,空的基礎,這空基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你判斷什麼東西是空的你所用的標準,就因為你知道這個是不空才能夠以此判斷別人跟他不一樣那就是空的。像2擇一的時候另外那個就是空的。那這勝義一般就叫空基。所以,勝義以世俗空是描述他空一個標準的詞句,一定要記住這個他空的講法,這邊的勝義指的是空基。那這個叫真實他空觀點,為什麼要提到真實?因為,他空有了義他空、相似他空,什麼叫了義他空?就是真正的他空,這裡所講的概念是標準的中觀的他空概念。相似他空,不是真正的他空,唯識以下、唯識也是他空,唯識講3自性,但要記住這唯識指的是隨理唯識不是隨教唯識,因若是隨教唯識就不是他空、因他所謂的3無性這是屬於道屬於修行的方法並不是基或者說見地,那不真實的他空裡面就是隨理唯識、小乘,小乘也是他空,因為小乘有講過只要你承認勝義不空就是在他空的範圍裡,可是小乘的勝義不空是非常粗略的,因他只有無分微塵、無分剎那不空叫勝義,不過小乘跟大乘在做分類的時候基本上標準並不是完全蘋果對蘋果;但是用唯識就很清楚2個都是大乘。唯識裡面,依他起跟圓成實這2個是不空的,為什麼他是相似呢?因為真正他空裡面根據世俗的時候他有一個不空,可是在勝義下面時一律全部都空的,所以他是真實的,所以他一定是在2轉的基礎。可是在唯識的時候,所謂3自性中的依他起跟圓成實這2個在名言中是經得起勝義的觀察的,醬你就理解他變成在勝義當中他有不空,是有勝義醬子的東西。醬你就明白為什麼會叫真實。
了義他空~~~真正的他空,這裡所講的勝義以世俗空概念是標準的中觀的他空概念
相似他空~~~隨理唯識3自性中的依他起跟圓成實、小乘(無分微塵、無分剎那不空叫勝義)
下面从反面讲:如果在名言量中承许胜义自体空应成的各种过失。
自空:應是勝義中承許勝義自體空。
堪布提醒大家接著再從反面講:假如你不照他空這種說法時,在名言量裡面你也認為勝義是空的話,那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了。白話講,他空是認為勝義是正確的,所以勝義不空;勝義是無迷亂的,所以勝義不空;那世俗是不正確的、世俗是迷亂的,所以叫世俗空。現在你若是不同意我的說法,也就是你不同意在名言裡面勝義是不空的、而你說勝義是空的,因為自空是認為什麼都空,所以他會說你不該認為勝義是不空的,可重點是他忘了這是名言量下面認為是不空。現在論文就是分析若是在名言量下面你承許勝義是空的話,也就說勝義也是不存在的也是迷亂的話,而世俗本就是迷亂的,醬子會造成什麼後果?其實醬一來就是沒有是非了,根本沒法知道哪一個是對那一個是錯,而你本應該要選擇對的。
【倘若胜义在名言中以自体空,则不能将彼安立为世俗的空基空的相對觀待標準,如是由无法安立圣者入定境界中勝義或世俗何法有无之差别故,应成胜义非胜义及世俗非世俗而与胜义平等。因此,約名言量无论何时若不如是承许勝義不空则不如理,对他空宗所说的一切过失对宣说空性无实有及离戏论的诸宗也同样具有。】
米滂仁波切就說:倘若勝義在名言中以自體空,在名言中這4個字是另外加進去就很清楚這是在講他空,那勝義裡面有空跟不空,勝義,今天用勝義量觀察的時候當然是空的、連勝義也是空的,醬你就了解隨理唯識是勝義不空,可到隨教唯識勝義也是空的,所以3自性之圓成實在隨教唯識一定會加是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是根據生無性、遍計執是根據相無性,就說,3自性是服膺在3無性下面,所以今天用自空的角度勝義本來就自體空。可因現在是講他空,所以才會說假如勝義是空的話會發生什麼問題,既然是他空的勝義就是在名言的下面,就不能將彼安立為,彼指的就是這個勝義,就不能把這個勝義作為世俗的空基,剛剛講勝義以世俗空~這是標準的他空講法同時也講到空基,這邊就是在強調這個,也就說你就沒有一個相對觀待的標準,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對的也無法判定什麼是錯的。
如是由於你無法安立聖者入定境界中勝義或世俗何法有無之差別故,因為聖者在入定的定境界中他得到的是勝義醬子的一個現量、就是瑜伽現量,那現在是告訴你假如你沒有辦法知道對跟錯、哪一個是有哪一個是沒有的話,由於你沒有醬子的一個標準,那聖者入定的境界中就變成不知道哪一個是有哪一個是沒有,就說一個勝義跟一個世俗他就沒辦法區分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了、哪一個是無迷亂哪一個是迷亂、哪一個是有哪一個是沒有,醬就會變成勝義不是勝義、世俗不是世俗,而且世俗不止不是世俗還跟勝義平等。這些都要理清楚搞明白,不要像米滂仁波切說很多人最後就像菟絲草一般都攪在一起越搞越亂。
假如在自空裡面在勝義量下面,世俗跟勝義本來就是平等的,記得一直跟各位強調在自空概念裡面有一個大平等的概念,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個等覺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一般叫圓覺,本來就平等那為什麼這邊說勝義不是勝義及世俗不是世俗而且世俗跟勝義平等?這就是對的啊,這有什麼問題?在自空裡面這是對的,可現在是他空、他空是在名言量下面。因此,在名言量下面無論何時若不是承許勝義不空就不如理,他翻來覆去的告訴你,就要你真正理解他空的概念,對他空宗所說的一切過失對宣說空性無實有及離戲論的諸宗也同樣具有。這裡就大略的告訴你:假如你在名言量不承許這個所謂勝義不空的時候,那你這些在宣說空性無實有跟離戲的自空概念的說我不應該這樣講所以我有過失,那這邊就說若你認為我有過失,那反過來這個過失你也逃不掉甚至更嚴重。這邊是沒交代是什麼過失,只說你講我什麼不對的地方其實反過來最後都是你的過失,這在後面有一大篇幅是在講自空這些人會產生什麼問題。
現在你一定要分清楚這裡有不同的3方:
1、米滂仁波切代表他空、他是幫助當時已經無傳人的覺囊派寫這文來護衛他空見,因為有一派批判他空到一無是處甚至講他是邪見,所以才會有他的老師蔣揚欽哲發起這個宗教融合的利美運動,米滂仁波切寫這篇論也是因為利美運動,知道我在講誰?《西藏生死書》中蔣揚欽哲是第2代,他的第一代就是米滂仁波切的老師。
這裡是講真實的他空,除了自空以外承許有他空,又稱意義他空,這一派就是紅教的米滂仁波切代表,除此之外噶舉白教、薩迦花教也都是這一派,也曾為自己他空的觀念辯護。這一派否定的對方不是自空,這點很重要,因為批判他空的人一直稱自己是自空見,可這裡完全沒有否認自空,還一直強調自空也是他所承許的,而且他所謂的他空也是建立在自空的基礎上。那醬子他是在否定什麼?
2、有一種自空可以用月稱來代表、屬於中觀應成,究竟空性的自空祖師爺就是中觀應成、也就是月稱,所以這個沒問題,他不是在否定這個自空。
3、他真正否定的對方現用一個名詞~詞句他空~來表示,記得自空某派講: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前面論文提到這個,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講這個,那這一個就叫他~詞句他空。
前面米滂仁波切的意義他空其實就是真實他空,這詞句他空明明是自空派,可是因他用出了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醬子一個邏輯來說明自空的時候,其實他用的是他空的邏輯,醬懂?所以最後他會被辯駁到一無是處,因為,前面在講的是~假如你認為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是正確的,那你也就應該要承認我們的勝義不以勝義空、勝義以世俗空也是正確的,你憑什麼反對我?這2個是一樣的邏輯,這叫做同等理。
前面是用醬子一個方式反駁,再下去,所謂的詞句他空是代表一直強調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這部分見地的這些人其實是自空的,其實這所謂的詞句他空他根本不談他空,基本上他是站在自空的角度裡面那他這個說法會出問題的,他不應該醬子講。醬懂?
再來結論:整個文章裡面有一個叫他空派,代表除了米滂仁波切之外噶舉白教、薩迦花教也都是這真實他空派、又稱意義他空。記住,他的敵對方不是自空,是自空派系中的一夥人用了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醬一個理論來強調他們自空的概念,這一派就稱之詞句他空,其實實際上他們並不講他空。那最後就是詞句他空的見地所謂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被米滂仁波切用這篇文章狠狠批駁修理了一番。記住這3方在讀論文的過程中就不會被迷惑了,就不會變成菟絲草了。記住,他的對像就是詞句他空,至於為什麼這個會一無是處就文章慢慢讀下去就知道了。
再來就看堪布的解釋……
以他空的观点来讲,所谓此法是彼法的空基,就是此法以彼法空而此法不空,如是此法便安立为彼法的空基。如花绳以蛇空,花绳不空,花绳便安立为蛇的空基。
以他空的觀點來講,所謂此法是彼法的空基,這裡是解釋什麼叫空基,勝義以世俗空,這是他空的標準用語,勝義以世俗空~前面的勝義就叫做空基,也就是說此法以彼法空而此法不空,如是此法便安立為彼法的空基,這就是在解釋空基這個名相。就好像花繩以蛇空,這也是他空的用語就像勝義以世俗空一般照套,花繩就代表勝義就是不空的,因花繩就可以決定蛇是空的,所以花繩便安立為蛇的空基。為什麼評斷蛇是空的就是因為有花繩,花繩才是正確的。
如是如果胜义与世俗一样都是自体空,则便不能将二者安立为空基与所空的差别,同时亦无法安立圣者入定中何法是有何法是无的差别。因为承许胜义与世俗都是自体空的同时,也就等于承许二者都是圣者入定中没有的法,如是便无法安立一者是有,另一者是无名言的差别。
像醬子如果勝義跟世俗一樣都是自體空,那你就不能將二者安立為空基與所空的差別,這都是重複講一件事,勝義跟世俗一樣都是空那就沒有辦法分別了,也就沒辦法安立聖者入定中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的差別,也就是講他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不對的,因為聖者入定中他知道實相是空性、現相是假的。因為承許勝義與世俗都是自體空的同時,你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呢?你也就等於承許二者都是聖者入定中沒有的法、都是不正確的,而勉強用名言來說時聖者入定中就是勝義,那現在既然說都是空的,可聖者入定的境界不是世俗是勝義,現在這2個你不做區別也就代表勝義跟世俗一樣也是不存在的,若2個都不存在的話那聖人在入定的時候就不會有勝義醬子的境界,如是便無法安立一者是有,另一者是無的差別,這是因為在名言裡面的排中律。
由于无法安立圣者入定境界中何法有与无的差别,便应成胜义非胜义,且应成世俗非世俗而与胜义平等。为何如此讲呢?
由於無法安立聖者入定境界中何法是有、何者是沒有的,便造成勝義非勝義,也會變成世俗非世俗而變成勝義跟世俗是平等。勝義跟世俗是平等在自空裏面沒有問題、在勝義量下面是正確的,可是在名言量下面就不行了。為何如此講呢?下面很快讀過去,想你們應該了解他的意思不會有問題了。
第一,因为所谓的胜义在圣者入定境界当中没有,所以不成为胜义。
第一,因為所謂的勝義在聖者入定境界當中沒有,所以就不能成為勝義。
第二,因为只有观待无迷乱的胜义,才可以安立迷乱的世俗,如果没有无迷乱的胜义,则应成世俗非世俗而与胜义平等。
第二,因為只有觀待無迷亂的勝義,才可以安立迷亂的世俗,如果沒有無迷亂的勝義,則變成世俗非世俗而跟勝義平等一樣了。那就世俗跟勝義都不存在,最後就是你完全沒有是非。
所以无论何时,如果在名言中如是否定胜义以自体不空,便与正理不相合,而且对他空宗发的一切过失,如下所示,实际上对于宣说空性无实有以及空性离戏的宗派亦同样具有。
所以無論何時,如果在名言中如是否定勝義以自體不空,一定要記住是在名言量下面,便與正理不相合,什麼理?其實還是名言理,而且對他空宗發的一切過失,如下所示,實際上對於宣說空性無實有以及空性離戲的宗派亦同樣具有。宣說空性無實有以及空性離戲的宗派,這就是指自空派中當時那些宣說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的那些人,當時自空宗派為什麼要用出醬子一句話,因為當時他們一直強調他們沒有否定世俗,自空就是所有都空掉,那你是不是連世俗也空掉?世俗空掉可明明世俗是存在的,懂這意思嗎?所以以前在講中觀應成派他在講世俗的時候他一定強調他們是隨順世間名言。他一定加這幾個字,因他的重點不是講世俗,他的重點是講聖者入定他沒要跟你討論世俗,那你現在要跟我講世俗的時候我就告訴你我的原則就是隨順世俗。那醬子是不是代表世俗有?他絕對不會用有這個字,他不能講有這個字,因為他觀念中強調的是在聖者入定,聖者入定裡面是沒有有的,所以你不能說世俗有。這就為什麼中觀應成在批評中觀自續說他不了義就是這一點,因為中觀自續是說勝義空、世俗有,而中觀應成是說勝義空、世俗我沒有說他有,我也絕對不會說世俗有因我若一講有就不是我中觀應成真正要宣講的見地,若真正要問我只能告訴你隨順世俗,也就是我不會推翻世俗但重點是我並不是要跟你討論世俗。
這一批用~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實有空~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他沒有要推翻世俗,他真正要推翻的不是世俗是那個實有,那個實有就是我們一直認為的一個執著,這個在術語裡面……若讀過《中觀總義》就是離所破,這在自空的教理裡面他要破的是諦實,剛剛柱子那句話強調的他要破的就是諦實,重點是要破諦實。那就因為醬子製造了很多問題;反過來你就看到米滂仁波切的駁斥,他真的是厲害!在他7歲就寫了《定解寶燈論》這麼深的論,因此才知道會有輪迴這件事,且據我所知晚年對他的心子說他是菩薩倒駕慈航再來的,所以他才有辦法在7歲就寫出那麼深奧的論。像他們這類人是不會說謊的也不可能說謊,說謊的話他怎麼會有這個智慧?!因佛教最基本就是絕對不能說謊,那個叫妄語,是戒律中很嚴重的一條,若不是事實他們不可能講,但是,是不是代表他們講的一定事實?那也未必,你要判斷。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像米滂仁波切一樣的再來人。
((1:04:20犯錯舉例:印順的《成佛之道》,是依著《廣論》的思路,但在判教的時候就唯識、中觀,中觀又有分應成、如來藏,大乘3個系統,應成強調2轉,3轉的如來藏他空這個系統他判做真藏唯心,這一解釋就如來藏是有的,就等於是否定了如來藏,他強調應成這個見地才是對的。為什麼?就是根據法尊法師帶回來的黃教的中觀思想認為應成是對的,或著是宗喀巴講的因他至少不講如來藏、他空這種觀念。佛學中真藏就是假的,如來藏被他判成真藏唯心就是貶意。我讀了很多東西,這是我個人的判斷、隨便舉例,你們不一定要聽我的。
可是我記得很清楚,傅師有講過印順導師尚未悟道。 jjs20221027))
下面是破斥认为承许胜义不空、以世俗空应成轮涅不平等的妨难。
接下來,是要破斥認為承許勝義不空、以世俗空應成輪涅不平等的妨難。就說這群人認為他空是錯誤的,因若你他空的角度認為勝義不空、世俗空,那你就變成勝義跟世俗、也就是輪迴跟涅槃這2個是不平等的。他是用2轉的圓覺就是正等正覺這個等覺來講:明明以2轉來講就是輪迴跟涅槃這2個應該平等的,你現在變成一個不空一個空,你就讓這2個不平等了。所以這些批評的人基本上沒有深入去了解他空。因為我他空說勝義不空,你說這違反輪涅不平等,下面就是針對這一點。
【(再者,)并非轮世俗涅勝義二法以有不空与无空的方式成为异体而成立「違反大平等」的有寂不平等,因为迷乱轮回与无迷乱涅槃二者双俱,在名言中何时也不可能存在。轮回虽顯现,但并非如是成立,而轮回的自性本来安住于清净胜义大涅槃,即是此处所立故。对彼称为有寂平等,无论何宗,唯一只是/对一切法/本住于胜义法界称为有寂平等,并不承许轮涅約名言并集于一体。】
輪涅約名言乃相違,故不可能平等;輪涅平等是約勝義成立的,亦是自宗所承許的。
再來,並非輪涅二法也就是一個世俗一個勝義,他們是以有跟無的方式來成立為異體,也就是空跟不空,變成異體這就是不平等的意思、一個有一個沒有,這就變成會違反這個有寂、就會違反大平等這個原則。就因為醬子,並非我這邊說有跟空,然後我的結局就會變成是我違反了大平等這個原則,也就是有寂變成有寂不平等,為什麼呢?因為迷亂輪回與無迷亂涅槃二者假如是雙俱,一定要知道他這個用字的意思,先講什麼是正確的,在名言裡面輪迴跟涅槃這2個是相違的,在因明裡面這叫做相違,相違意思就2個沒辦法並存的,相違有2類,一類叫做不並存相違、一類叫做互絕相違,那今天不是講因明,反正這是屬於相違的,因為輪迴跟涅槃這2個是相違的,那在名言中他永遠也不可能雙俱,這句話意思就是醬子。在名言裡面,這2個是相違的東西怎麼可能雙俱……相違的反面就是相屬,相違意思就2個東西沒有關係互相排斥有矛盾,相屬意思是2個東西是彼此可以融合的那也就是平等,若2個相違一定不平等,2個相屬時一定是平等,在因明裡面這叫做同體相屬,就他們2個是同一體的關係。因為輪迴跟涅槃在名言下面他們是相違的關係,所以他們是不可能會雙俱的,也就是他倆是不可能平等的。醬懂?!那你說他不可能平等不就是同意對方的話嗎?不是噢。你要注意,就是因為我在名言下面本來輪涅就不應該平等;你現在講輪涅平等是在勝義下面輪涅才平等。我現在是名言量下面耶,醬你就懂他的意思了。
輪回雖然是顯現,可是輪回並不是如是成立,這地方他要強調的是什麼?他說,輪回的自性本來就是安住于清淨勝義的大涅槃,即是此處所立故。這裡米滂仁波切第一個就是告訴對方~~~用名言量本來輪涅就不會平等,可是我現在雖然在名言量是不平等,但我他空的教理裡面其實是雙運的,以前就講過3轉最重要到最後就是現空雙運,其實現空雙運是佛陀的境界,佛的境界世俗跟勝義是一件事。所以,米滂仁波切現在就說雖然在名言裡面本來他們就不平等、就不可能是雙俱,可是,我們他空的概念裡面最後名言跟勝義現空是雙運的,勝義跟世俗是雙運的,而且我們是建立在2轉的基礎上,因此我們根本沒有違反這個。所以他會講說輪迴並不是因為他顯現,其實他是來自於清淨勝義的大涅槃,其實這就是如來藏。
佛學最難講清楚的地方就在這裡~~~就本來是一個無為法,那也不知道為什麼……佛學有講,這個為什麼佛學用的理由就是無明,而無明是怎麼來的?佛學用的理由叫不如理作意,那不如理作意是怎麼來的?這就沒再往上講了。再用一句佛學的話到最後是法爾,他本來就會醬子,法爾,這個沒辦法解釋。也就是一個無為法他不知什麼原因,法爾他在適當的時機他就會變成有為法,也就是本來是一個清淨的涅槃他就會變成輪迴。這裡面的概念以前也講過,你不能說他是由清淨變成輪迴,若是清淨可以變成輪迴,那就代表已經成佛了都還會退轉、有一天都還會變回凡人,佛學是不可能承認這點的,所以才變成說是法爾。也就說你本來是佛性沒有錯,可是就法爾你就會變成輪迴,你一出現就是輪迴。不知道我講清楚沒,這概念很重要。那現在重點是~~~3轉裡面真正的基礎是這所謂的如來藏,就這裡所謂的清淨勝義的大涅槃,這指的一定是無為法,一看到大字就知道不是觀待來的東西。
米滂仁波切現在就說本來在名言裡面這2個就不可能平等,除此之外在我們的理論裡面也沒特別強調不平等是因本來這2個就是雙運的東西。對彼稱為有寂平等,一般無論是何宗派,當你講平等的時候,你一定是強調這個概念~~~唯一對一切法本住於勝義法界稱為有寂平等。就說不管哪一個宗派你真正的概念一定是醬子~~就是所有的法,這法指輪迴、指世俗,他本來就安住在勝義法界,也就是世俗跟勝義是雙運的,這是有寂平等,不論哪一個宗派真正的概念都一定是醬子,有寂平等指的是這個意思,也就是2轉所講的平等其實在3轉裡面也是有跡可循的講的就是雙運。
可是這有寂平等並不是認為輪迴跟涅槃這2個是集於一體的,2個是一體意思就是相屬、雙俱。這什麼意思?醬子這2個不是又牴觸了嗎?所以你一定要知道這是約勝義講還是約名言講。輪涅並集於一體~~~這是約名言講,唯一對一切法本住於勝義法界稱為有寂平等~~~這邊是約勝義講,所以,勝義醬子講並不是承認名言裡面這2個是一件事。醬就很清楚了!醬你就了解他真正要講的就是這個概念。
輪涅約名言乃相違,故不可能平等;輪涅平等是約勝義成立的,亦是自宗所承許的。
對名言來講,輪迴跟涅槃這2個是相違,所以他不可能平等。可是,輪迴跟涅槃這2個平等這約勝義成立的,自宗寧瑪紅教也是承許的。這段就是米滂仁波切對詞句他空的反駁。
唯一對一切法本住於勝義法界稱為有寂平等~約勝義
輪涅並集於一體~約名言
再來就看堪布的解釋……
释论:此段反驳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讲。
此段反駁的內容可以從兩個方面講,分別標出來一是首先、一是其次。
首先,从现相名言方面讲,轮回与涅槃此二种法并非以有与无的方式成为别别他体而有寂不平等。因为迷乱的轮回与无迷乱的涅槃此二者在名言中何时也不可能并存。如在梦中是迷乱的显现,其不可能与觉醒位之无迷乱的显现同时并存,梦中非醒觉位,觉醒位亦非梦中。同样,名言中轮涅亦不可能同时并存,且轮回非涅槃,涅槃非轮回,二者在名言中不可能平等无差别。所以,我宗的承许并不会成为轮涅别别他体而有寂不平等的过失違反勝義量。
首先,從現相方面講,現在又用不一樣的字~現相,指的就是名言、名言量、就是世俗,輪回與涅槃此二個法並不是用有跟無的方式來成為別別他體而變成有寂不平等。這上面已經都白話解釋過了,不再重複了。因為迷亂的輪回與無迷亂的涅槃這二者在名言當中他是不可能並存的,也就是不可能平等。就好像在夢中是一種迷亂的顯現,他是不可能跟覺睡醒時的無迷亂的顯現同時並存,在這邊平等、並存意思就是剛剛用因明的術語叫相屬、就是同體相屬,你也知道睡覺跟清醒這2個本來就是相違的,既然是相違這2個在名言裡面就不可能平等。夢中不是醒覺位,夢醒也不是在夢中。其實有時也會質疑這些詞句他空派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嗎?應該不至於,可是為什麼他們會犯這個錯誤?!今天若不是米滂仁波切難免會讓人懷疑是否有去了解對方的意思,因米滂仁波切不可能不了解對方的意思,而我之所以敢醬子講是因我讀他所有的東西真是沒一個有瑕疵,真的是很了不起。
同樣,名言中輪回跟涅槃也不可能2個同時並存,就是2個平等,特別是輪回就不會是涅槃,涅槃就不會是輪回,這用白話講就是相違,二者在名言中是不可能平等無差別。所以,我宗的承許並不會成為輪回跟涅槃是別別他體而造成有寂不平等的過失,這是什麼過失?就是違反勝義量、違反2轉的標準。
其次,由于上面的決择,便可了知说轮涅差别时是从现相上讲名言量,而当说轮涅平等或者说有寂平等时唯一是从万法究竟的实相上讲勝義量。而此观点正是我宗的所立,我宗从来没有承许过实相中有寂不平等的观点。
其次,由於上面的決擇,你就可以了知在說輪涅的差別時是從現相上講、也就是從名言量上講,看,名言量又來了,這些東西一直在文字中出現就是一直在提醒你,若你不理清啥狀態下就跳過去很容易似懂非懂,而當說輪涅平等或者說有寂平等時其實是從萬法究竟的實相上講,當你要講平等一定是勝義量不會是名言量。而這種觀點正是我宗的所立的,我宗從來沒有承許過在勝義量上、或者是在實相中有寂是不平等的觀點。這裡是反過來講,而論文裡面這就是現空雙運,這是我自宗對空性最究竟的一個解釋。
我宗承许轮涅平等即是指轮回虽然显现别别的二取法,但是在实相中并非如是成立,实际上轮回的自性本来就安住在清净的胜义大涅槃中,本来就安住在明空双融的实相中,无丝毫之动摇,这就是我宗在此处所安立的胜义不空。当我宗在讲轮回的二取客尘显现在实相中没有时,也就等于是说“轮回的一切法本来就是住在胜义实相当中”,即有寂平等性。关于此观点在《般若经》与三转了义经中都有宣说,如《般若摄颂》中说:“应知色净即果净,果色净乃遍知净,遍知净乃果色净,如空无异无断坏。”《宝性论》中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亦说:“诸甚深经典的究竟密意是在真实义中,法性自性、法身的本体无有生灭,一切诸法本来平等是正等觉佛,或是本来寂灭的涅槃以及自性光明等。”又说:“如是如来藏的本体远离一切有无、常断等戏论,二谛无别唯一明点平等性,在彼实相体中现有诸法是一味唯一性。”
我宗承許輪回跟涅槃平等就是指輪回雖然是顯現別別的二取法,但是在實相中並不是醬子,實際上輪回的自性本來就是安住在清淨的勝義大涅槃中,本來就是安住在明空雙融的實相中,這裡終於講出這句話叫明空雙融、講的就是雙運的意思、這就叫做實相,所以,明空雙融是用勝義量的角度說的,這個沒有絲毫之動搖,這就很清楚,這就是我宗在此處所安立的勝義不空。當我宗在講輪回的二取客塵顯現在實相中沒有的時候,也就等於是說“輪回的一切法本來就是住在勝義的實相當中”,也就是有寂平等性。堪布特別提出的,關於此觀點其實在《般若經》與所有三轉的了義經中都有教證支持這個理論,細節就不講了。
如《般若攝頌》中說:“應知色淨即果淨,果色淨乃遍知淨,遍知淨乃果色淨,如空無異無斷壞。”
《寶性論》中云:“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像~本初如是後亦爾,就是有一個不變的,就是在講明空雙運的那個基礎~如來藏。所謂真如法性無變易,其實就是如來藏,可是如來藏用阿賴耶識的方式顯現了以後,是不是就代表如來藏就變了?沒有。如來藏還是在那裏,只是這時他2個不是在同一層面上,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這就回到從前講過質量跟能量 E = mc² 的關係。
又引用全知米滂仁波切的《如來藏大綱獅吼論》,希望以後等他空讀過後再來讀這個論文,那你們對這部分就會有較為穩固的見地,在《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中他有說:“諸甚深經典的究竟密意是在真實義當中,法性自性、法身的本體無有生滅,一切諸法本來平等這就是正等覺佛,或是本來寂滅的涅槃以及自性光明等。這是一樣的意思,正等覺佛就是本來寂滅的涅槃以及自性光明,其實就是法身跟法身功德的觀念。”又說:“如是如來藏的本體遠離一切有無、常斷等戲論,因為這是大無為法,二諦無別唯一明點平等性,在彼實相體中現有諸法是一味唯一性。”
這是堪布提出很多經論來佐證這個論點,就說~~~在名言量本來就不平等,可是並沒有說他在勝義量上不平等。
所以,轮涅平等并非如他宗所说,好象将两个物品装到同一容器里便成平等般,而是从实相角度讲本来无二,本来没有别别的轮涅之差别法。故无论是大乘哪一个宗派,唯一是对一切法本来安住于胜义法界称之为有寂平等,并非承许轮涅两种法并集于一体当中。如是他空承许并非与大平等相违,因为正是由于实相中一味平等,所以才安立轮回的客尘在实相中本来没有的空,如来藏在实相中本来成立的不空二轉→三轉。另一方面,如果了知胜义以世俗空的道理,便了知世俗迷乱现相在实相中本不成立,真实之中唯一只是明空双融的如来藏,这就是真如大平等。
約勝義量:輪涅雙運(現空雙運、二諦雙運、一切平等);約名言量:輪涅相違(勝義不空世俗空、輪涅異體)
所以,輪涅平等並不是像他宗所說,就好像將兩個物品裝到同一容器裡便變成平等了,這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他不是在名言量裡面講的平等、而是從實相角度也就是勝義量來講他本來無二,本來沒有別別的輪涅之差別法、就是平等。所以,無論是大乘哪一個宗派,唯一是對一切法本來安住於勝義法界就稱之為有寂平等,並不是把輪涅兩種法並集在一體裡面。他空所承許的並非與所謂的大平等、般若中的大平等有相違,就是因為正是在實相中是平等,所以才能安立輪回的客塵也就是世俗在實相中本來沒有故空,如來藏在實相中本來成立就本來就有、故不空。白話講,就是因為我知道實相裡面是平等,所以才會安立輪回在實相裡面沒有,如來藏、涅槃在實相裡面本來就有。若要解釋這個邏輯比較困難,為什麼你知道因為實相上平等,所以你會知道現相在實相裡面沒有,而如來藏這個實相在實相裡面是本來就有。那堪布他一定有他的想法才會用醬子一個寫法,我唯一能解釋的就是由於2轉我了解到是平等,所以在3轉就分開講一個是有一個是沒有,這點參考就好,好在這裡在文章中不是關鍵點。
另外一方面,如果了知勝義以世俗空的道理,那你就便了知世俗迷亂的現相在實相中根本就不可能成立,真實之中唯一就只是明空雙運的如來藏,這就叫做真如大平等。
擷取這段重點~~~根據勝義量來講,輪迴跟涅槃的雙運這是3轉的重點,也是佛才有的境界,或者叫現空雙運、或者叫2諦雙運,或者叫他一切平等都可以。可是在名言量裡面,輪迴跟涅槃本來是相違的,所以說勝義不空世俗空,這個涅槃是異體。這意思就是在勝義裡面他們是現空雙運或是一切平等或者叫2諦雙運這全都講得通,可是在世俗裡面他們2個不是雙運的是相違的,那現在我是用世俗、用名言量講,可你怎麼在批評我說我這違反了平等?現回頭講,這是我的猜測,假如當時對方這些人會醬子講,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根本沒有去了解他空裡面是講什麼。
【另外,胜义不以胜义空,倘若胜义以胜义自己空,则彼胜义非是胜义而应成世俗迷乱的显现。对于如是宣说欲强烈反驳的人应当谛听:你们不也说瓶不以瓶空而以实有空吗?如是名言中有的一切法承许非自空,而是以实有空的他空,如果此说合理,则你宗实际已承许名言中胜义不以胜义空及其合理性。】
另外,勝義不以勝義空,倘若勝義以勝義自己空,則彼勝義非是勝義而應成世俗迷亂的顯現。對於如是宣說欲強烈反駁的人你現在就應該好好地聽我講:你們不也說瓶不以瓶空而以實有空嗎?這叫句義他空,這是自空派一些人在講他們自空概念的時候為了表示他沒有否定世俗所以他用醬子的方式講,那現在米滂仁波切並未批判這個,而是~你們不是醬子說嗎,講子說你認為是對的,如是名言中有的一切法承許非自空,而是以實有空的他空,這就說你所講的這種講法就是約名言量講的,其實,他們犯的錯誤就是一個本來是在勝義量要講的東西他卻用名言量講,用名言量講為什麼會扯上這點?因為他要表示他並沒有否定世俗。這點跟月稱講的就有很大差別了,月稱是說現在跟你談的是瑜伽現量是勝義、我根本沒有要跟你談世俗,所以真正的應成根本不跟你講這個,因為他觀念裡面要跟你討論的是勝義是沒有所謂的有無,若是非得要講那他在《入中論》也有提到那我就告訴你我隨順世俗,因為那個不是今天要跟你討論的,假如你要跟我討論世俗的時候我會跟你講我會隨順世俗,世俗說有我就有、世俗說沒有我也說沒有,這很清楚。那這邊用一句話就被抓住把柄了,讀下去就知道了。
如果你所謂瓶不以瓶空而以實有空、句義他空這個說法合理,那你宗實際上已經承許名言中勝義不以勝義空、勝義以世俗空。
這點是重複講的,不過這是米滂仁波切在論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他有2部分,他的對象就是這個句義他空,他第一個告訴你~你這個假如成立的話,那我的就是這個邏輯,你用什麼來反對我?!再來第2個更深入,就是~雖然在名言當中我醬子講沒有錯,可是你醬子講是不能的,因為,我他空是名言上是重點,而你自空不是在名言上講的,就像月稱只有講隨順世俗他不跟你講這個,你自空現在把勝義上的東西一定要用名言來討論就出問題了,這在後面都會講到。
論文通篇反駁對象是詞句他空並非破斥自空
再來就看堪布的解釋,覺得這很容易懂就很快帶過……
释论:此处仍然是以对方的承许来成立他空的观点。自宗认为:胜义不是以自体空,因为如果胜义以自体空,则应成此胜义不是胜义而是世俗迷乱的显现。如是“胜义不空”的说法,他宗一直想强烈反驳。此处以其自宗的观点来说明“一直想驳斥他空的他宗”实际一直都在承许他空之观点。
釋論:此處仍然是以對方的承許來成立他空的觀點。這就是同等理的一種辯論方法。
自宗認為:勝義不是以自體空,因為如果勝義以自體空,則應成此勝義不是勝義而是世俗迷亂的顯現。如是“勝義不空”的說法,他宗一直想強烈反駁。此處以其自宗的觀點來說明“一直想駁斥他空的他宗”實際一直都在承許他空之觀點。
汝等当谛听:你们不是再再宣说宝瓶不以宝瓶空,宝瓶以实有空吗?且说如果宝瓶以宝瓶空则应成名言中都不存在宝瓶,从而导致严重毁谤宝瓶之缘起显现的过失。如是名言中的一切法,如宝瓶、柱子、山河大地等,所有这些显现法皆非以自体空,唯一只是以实有空。如果这种说法合理,则实际上你们已经承许了他空所說的胜义不以胜义空以及此说法的合理性。
汝等當諦聽:你們不是再再宣說寶瓶不以寶瓶空,寶瓶以實有空嗎?且說如果寶瓶以寶瓶空則應成名言中都不存在寶瓶,從而導致嚴重譭謗寶瓶之緣起顯現的過失。如是名言中的一切法,如寶瓶、柱子、山河大地等,所有這些顯現法皆非以自體空,唯一只是以實有空。如果這種說法合理,則實際上你們已經承許了他空所說的勝義不以勝義空以及此說法的合理性。
這前面已講過了,也就說你們自己講過的這句話成立的話就沒道理認為我說的是不合理。
【若想,胜义不以胜义空则应成不以实有空,此理瓶等也相同。】
這裡是米滂仁波切假設的,就說~~~對方若是醬子想,勝義不以勝義空就成為勝義不空,就代表勝義並不認為實有是空的,你若醬子想那跟你們講的瓶不以瓶空、瓶以實有空這道理是一樣的。
再來就看堪布的解釋……
释论:对方若想:如果胜义不以胜义空,则胜义应成实有之法,而不会成为以实有空。
自宗以同等理回驳:此种道理,在瓶等的显现上亦复如是,因为你们讲宝瓶不以宝瓶空,如是宝瓶亦应成不以实有空的实有之法。
釋論:如果你認為勝義不以勝義空,那勝義就應該變成是不空了,若這是你的想法,就你認為勝義不空,那你就不會認為是以世俗空。
那你醬子想,我自宗就以同等理來反駁你:這個道理在瓶等的顯現上是一樣的概念,因為你們講寶瓶不以寶瓶空,那現在你就是代表寶瓶是實有囉!其實米滂仁波切是漸進的反駁。
那今天課文先講到這裡。
再看一下我加的補充……
★他空,約名言量,破(世俗空)立(勝義不空)同時。自空,約「勝義量」,唯破不立;然若約名言量,應亦破(諦實)立(無實有離戲空)同時。復次,二者所依層次不同,前者依名言量後者依入定現量。
「意義他空」:名言量中約分別念,勝義(實相)空基不空,以世俗(現相)空;自空:勝義量中約無分別智,世俗(現相)空(一切空);數論外道:名言量中約分別念,一切不空;順世外道:名言量中,一切空。
我們真正講的叫意義他空,他空是名言量下講的、自空是以勝義量來講的,這以前都講過現在不講了。
我們現在講真正他空叫意義他空,基本上他是名言量中用分別念來的,又或者是淨見量、或者後得智來的,他們講勝義以世俗空,這是他空很標準的用語,當他說什麼東西以什麼東西空的話,就是講前面這個指的就是空基,空基剛剛前面有解釋,因為根據這個空基所以我們就知道世俗因此是空的,那勝義代表的是實相、世俗代表的是現相,醬子一個角度是他空的概念。若講到自空,是勝義量中約無分別根本智來的,是約入定的境界來的,在這境界中是世俗空、現相沒有,在這境界中沒有現相這個東西所以叫世俗空,為什麼現相沒有就是一切空?一定要有這個概念,因為現相是低層次的東西、實相是高層次的東西;以白話來講,當我講你連小學程度都沒有這句話時,我不需要再強調你沒有碩士、博士的程度,因為最低的程度都已經被否定掉了。所以自空在勝義量當中是否定了現相,現相一否定就是一切空。醬懂了?!沒有了世俗怎麼會有勝義,可是有世俗的時候是不是代表勝義一定有,那就不一定了;就說你有小學的程度是不是就代表你有碩士、博士的程度,那是2件事,反過來,可是你若小學的程度都沒有你是不可能有碩士、博士的程度。所以真正用蘋果對蘋果的方式你要知道:我們他空是講名言量~勝義不空以世俗空、或者勝義以世俗空,這裡面有很重要的空基這個概念。用同等理的時候,自空是無分別智裡面世俗空,世俗空就一切都空、不可能還有什麼東西是存在的。
像數論外道,他們則是名言量中約分別念講一切不空;順世外道,是名言量中講一切空。這個前面有提到過,自空跟他空,真正的自空是應成、或是自宗的瑜伽行中觀,真正他空就是了義大中觀,最差的就是:順世外道這是自空的邪見,他空的邪見則是數論外道,中間的則是不了義。
★「自空」之「詞句他空」和「他空」之「意義他空」皆無法表示出「大平等」和「現空雙運」之勝義。此外,「自空」之「詞句他空:〝世俗不以世俗空,而以實有空〞」,如論所示,可引生諸多太過。
「詞句他空」:名言量中約分別念,世俗顯現(現相/自相)空基不空,以實有執(現相/總相、惑)空;
在這論文中主要是3方角色,一是義義他空,他並不是否定自空,自空還是他的基礎,他的對方是詞句他空,其實他本應是用勝義量在談論的,結果他偏用了名言量來談。所以他講的~世俗不以世俗空、世俗以實有空,或者說世俗不空以實有空~這句話,前面勝義指的是實相,這邊世俗指的是現相,這個現相用因明的角度再細分之,因他是世俗顯現所以講的是自相,在世俗裡面存在的東西叫自相,就說詞句他供空講的~空世俗不空以實有空~這句話就變成是~認為現相、自相是不空的而以實有執空,這個實有執也是一種現相,可這2個現相有一個差別,這個世俗顯現指的是世俗裡面真正有的東西叫自相,用醬子講是不得已,那這個實有執雖說也是世俗裡面的現相可是他是一種總相,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分別念,執著是一個分別念,自相比方說像色法,可執著是心法的境界,心法的境界你比方叫他惑叫他無明也就是煩惱,這個東西在因明裡面是一種總相,總相的意思是不存在的。為什麼不存在?因這個是假立的,在因明角度這叫假立的法。
那你現在看,若由名言裡面來講,自相就變成在勝義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叫世俗不空,或者你說自相是存在的、那是總相不存在。那你現在完全是在講世俗,可你自空的怎麼完全離開了勝義全不談勝義呢!你講的這句話完全是在世俗上你變成在講因明了,你根本不是在講空性。
那米滂仁波切第一個就說你這個邏輯是名言量裡面的邏輯,假如你認為這個是對的話就不能說我他空是錯的,因我們都同樣是用這個。還有,在下面就開始駁斥他了,那今天還沒讀到。這很容易駁斥,因為,現在不去討論你在名言量裡成不成立,我現在要講的~~~你是自空的宗派你是講空性的,你講空性的時候你怎麼可以出現一個世俗不空呢?你世俗不空就是代表這個世俗可以勘忍勝義量的觀察所以才會不空。醬懂?
你們要把這個邏輯搞清楚,因為接下來都是在這原則裏面繞。
主要要記得,他反駁的對象是詞句他空而非自空。你可以看出詞句他空所犯的錯誤,如果他說他今天是在講因明那沒有問題,可他今天是在講勝義,這就矛盾百出了。你想,這就變成自相,世俗存在的東西勝義也存在,變成是醬子那就慘了。你也可以看出米滂仁波切非常銳利、深入的觀點把這整個弄清楚,他說:你這個能成立我當然也能成立。再來就告訴你:你這個裡面問題一堆、毛病百出,既然你那個毛病百出,那我們這邊也應該毛病百出,但不一樣,因為我是名言量裡面在講他空,你現在是名言量裡面在講自空,所以會有一大堆問題。醬了解?!我找出你這麼多毛病並不是我這邊也會有這麼多毛病,因為我這邊是講他空、你那邊是講自空,要講自空你卻用名言量來講、或是用他空的方式來講自空,問題就會出來了。這很明顯,若世俗不空,就代表世俗能夠經得起勝義量的觀察,那就牴觸勝義量中是一切空,怎麼可能世俗會不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