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114-20210608-內前行-上師瑜伽-《備忘錄》

今天還是繼續《備忘錄》的上師相應法,上次講完了明觀福田~~~一般就是把上師觀成蓮花生大士,有3種方式來觀((總集寶珠式、重樓式、壘環式)),以皈依來講就是重樓式,明觀福田觀好、相顯出來後就開始做七支供。
二、七支供:
分七支:一、頂禮支;二、供養支;三、懺悔支;四、隨喜支;五、請轉法輪支;六、祈請不入涅槃支;七、回向支。

在显宗道需要积累数多大阿僧祇劫的资粮,由经密宗道,每一刹那都能得以圆满,归根到底的要点就是福田和意乐清净一般顯宗講要3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就說要累積3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才有辦法讓資糧圓滿,可是若用密宗道,因是福田、意樂清淨,所以每一剎那都能得以圓滿。所謂福田、意樂清淨,福田就是指上師,意樂清淨再講,先看福田清淨,明觀福田就是以上師為主,一般又用蓮花生大士的聖像代表。
所以,他強調
密宗积累资粮的对境主要並不是本尊、空行等,為什麼會提到本尊跟空行?前面講過密宗分外密、內密,外密一開始就是3根本~上師、本尊、空行,因此他強調以上師最為對境。以顯宗來講,上師、本尊、空行就是對應佛法僧,在集積資糧時以佛為主,那密宗強調上師,因為,上师是积累资粮最殊胜、最超绝、最极顶的福田,所以说福田清净。
什麼叫意乐清净,就是为了利他,當然所有的大乘都是這個角度,而渴求在一生一世中修成双运金刚持果位,雙運在這是指色身跟法身雙運,这种意乐也并不是大的自私心。密宗是醬一個角度,可顯宗基本上也是以利他作為他的意樂,密跟顯,密宗集積資糧這麼快主要就是他的福田是上師,然而顯宗也並不能講沒有上師相應法。在密宗瑜伽行者看来,一切有情都是佛的自性,对于没有证悟到这一点的所有众生,生起难以堪忍的大慈大悲心,诚如夏瓦热尊者所说:证悟自行无执中,愚痴众生诚可怜,悲悯难忍自流泪,推己及他行利益。為什麼最後智悲會雙運,因為當你真正證悟空性時你的世俗菩提心是一定生起的,就像他講的對於没有證悟的眾生會生起難大慈悲心,再來,供品清净,福田清淨、意樂清淨再加上一個供品清淨,依靠本尊、咒语、等持,用幻化的供品作供养。等持就禪定的意思,若用幻化的供品一般是要登地以上的才能變出無量的供品,可也不是幻化他是真正用神變出來的,用幻化的供品做供養為什麼就叫供品清淨我沒法給各位一個傳神且直接了當地解釋……因此,积累资粮的一切途径归纳起来,就摄集在七支供当中。如果再进一步概括,就做一個歸納,那就包含在积资、净障、增善三者中,其中顶礼、忏罪是净障支;随喜、回向是增善支;其余三种(供养支、请转法轮支、祈请不入涅槃支)是积资支。也就說,七支供養就是要集積資糧,可以分成3類:集資、淨障、增善,七支中頂禮、懺罪屬於淨障,不過,一般會把頂禮是算集資,但這裡頂禮算是淨障,不知道是開闔的問題還是密宗跟顯宗的分屬不同,那反正就知道前面頂禮、懺罪2支是淨障,隨喜、回向是增善也能理解,其餘的供養、請轉法輪、祈請不入涅槃共3支是集資。

七支供第一支:我慢的对治法就是顶礼,我慢是观待他者而认为我好的心念。這邊每一支供養都對應一個對治,在顯宗讀的時候並沒有那麼清楚的說明這一點,醬子一講就可以理解這邊為什麼把頂禮當作淨障。因為一般頂禮是一種信、修誠信~增加我們的對佛的信、對上師的信,以這個角度來講應該算是集資。這邊以對治我慢的角度來看,屬於淨障就有道理了,因為我們的問題就是我慢,我慢跟我執是一件事;以小乘來講,就很清楚的說貪嗔癡疑慢這5毒最後的慢最厲害!一般是要到阿羅漢才有辦法斷,我慢是通病也是最難治的。所以,這裡頂禮對治我慢,這跟顯宗的認知稍有不同,不過倒是蠻值得我們記住的教言。慢,有七種慢,這不多講了,不過,在佛學裡面講的慢,即使是有事實存在有事實作根據的,你就不會想到這是我慢,可在佛教裡面這是慢心。所以這裡說我慢就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但七慢中有一慢是你明明比人家差你卻認為跟人家一樣這也是慢。因為醬子,自己認為而声称:从世间法种姓血统等各方面来说,我都与众不同,我的种姓是如何如何印度人有種姓制度,根據藏傳佛教的角度,藏族的人们在种姓上没有高低之别,血统无有好坏之分,体质没有强弱之异,一概是猴子的子孙,通通是猴崽。在西藏傳說中藏人是天龍八部中羅剎跟猴子的後代,可也把這跟2位菩薩連在一起,就像藏人歷史上重要有名的國王都是會對應一大位菩薩,比方,觀音、普賢、文殊。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如果稍微有一点点教法、证法的功德,便骄傲自满,那就是所说的彼起功德魔。假设怀着这样的慢心做布施,那就是魔施,布施起现魔。以此为例,戒律等六度都起现为魔。只要你產生慢心,基本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魔、而不是善法了,所以说我慢铁球上,不存功德水,由我慢导致看不到自相续的过失,见不到他相续的功德為什麼會用相續?這就是從經部開始~~~認為所謂的我是一種相續。為什麼,因為我們承認是無常,經部承認無常的這個時候是剎那生滅,那這個我怎麼存在?所以他是在剎那生滅、無常剎那生滅下面,就是滅後又生,就變成是一種相續,就好像水流一樣的觀念,因此會用相續。現在,以大乘來講,基本上應該都是相續的觀念,不只是相續同時也是心法。最早的有部宗的時候,曾經有把這個有我當成是色法,這有一個演變過程。基本上,它的对治法就是顶礼。所以,我们要做到不争高位,甚至把破誓言和破戒者都恭敬在前,作为顶礼敬重的对境。為什麼會提到這點?因為,一般密宗會讓你避開破戒的道友,那是強調行為上可以避開但心裡仍要恭敬不能看不起對方,所以說是心法。

在密宗的角度,顶礼分类,有上、中、下三种。上等者见解之顶礼是了达对境、顶礼者及顶礼之所为三者无缘,因此上等者以见解顶礼什麼叫上等頂禮?就是了達3輪體空的頂禮,簡單講就是法空的頂禮,因為,對境、頂禮者、頂禮之所這3輪都是無緣就是3輪體空的意思。基本上在大乘6度裡面,任何一角度都應該有這3輪體空的概念,記得寧瑪非常強調3殊勝~~~皈依發心、空正見或說專心、回向,空正見就相當於這裡講的3輪體空的意思,這裡就強調3輪體空的頂禮最上乘。對境就是你所頂禮的人,頂禮者當然是你自己,這裡為什麼要講頂禮之所?一般講布施的3輪體空是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這邊頂禮之所就有一點是……頂禮是一種能頂,就你這個動作本身是能緣的能,相對布施講就有一個所施,頂禮之所意思就類似能所之間的觀念,這個所就相當於信心;若用白話,把頂禮當作信心來講就是產生信心,那這就是所產生的信心。見解頂禮,見解當然就是空正見的見解。
中等者修行之顶礼中等是用修行的方式,醬看,上等類似基、這就類似道,修行的頂禮就是无量身体化现出无量头,无量头幻现出无量舌,這在七支供養或是普賢10大願王頂禮時就可以看到有這一段需要觀想的教言,无量舌幻化出无量赞颂的妙音而顶礼,這樣產生的功德很大,頂禮一尊佛跟頂禮無量佛功德當然不一樣。阿瓊堪布他說~如果有人认为:这不是生起次第吗?所謂生起次第一般就是止跟觀裡面的止,因為一般在止裡面最後可以產生你要的那個輕安的所緣境,就是讓你能夠進入等持的所緣境,所以這就有點類似生起次第;以我所知,解釋生起次第是把本尊給觀出來,這不就是同樣觀念的意思。并不是,這裡是說這不等於生起次第,若他是觀佛的話,我認為可以當作生起次第,可這裡是觀自己的身體,因為,这是幻化不清净的平常身体,所以并不属于生起次第。換言之,你把本尊觀出來就是生起次第,你把佛觀出來也可算是生起次第,也就說你觀出來的不能是不清淨的東西。所以,生起次第的角度是觀出來的東西是一種清淨的,就說你在入定的時候能夠緣出一個相,其中重點是不止是一個相出來而且是真的人出現,我相信他們生起次第都是觀到醬子的程度,所以他才可以跟佛跟本尊對話,所以叫親見本尊。因此我們要記住~生起次第觀的一定是佛或本尊。比方,你在入定的時候能夠觀出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出來,那這不叫生起次第。現在,在做頂禮供養的時候是把自己觀成無量的身體頂禮無量的佛。
下等者三门恭敬之顶礼,包括身之顶礼、语之赞扬、意之敬信,其中意敬信最为主要。也就說下等者至少有3門恭敬,其中以意恭敬最重要,這其實就是修信;前面有說過是要對治慢心,顯宗是說生起信心、密宗則說對治慢心,要記住密宗的特色~~~善巧的方法特多,就比方,一個頂禮轉為道用,轉為道用,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一個修信的方式也可以用來對治慢心,所以,做頂禮的時候那功用就很大了,就此累積了各式各樣的資糧。通过随念如海皈依境的功德来顶礼膜拜。随念如海皈依境的功德,這意思是說若你的皈依境是無量的話,你的功德當然跟著無量,所以觀無量佛功德當然是比觀一尊佛功德要大上許多。如海就是強調無量。尤其是在僧众当中,对所有破誓言和破戒者不轻凌、不藐视,对好坏中等所有人都要恭敬有加。重點是強調心法,就如《地藏十轮经》中说:无论持戒抑或没有持戒……我之随行者如何低下,百数俗人无可比拟。就是不能看輕別人,没有受戒的所有男男女女,还将不断流转轮回,可是受戒者纵然破了戒,但在胜解佛029(即賢劫千佛最後一尊佛樓至佛)降临于世间之际,也会证得声闻缘觉等各自果位,勝解佛跟破戒的人有什麼關係?因當時他在因地曾發願要讓所有破戒的人都成佛,所以這裡才提到勝解佛降世他們也能證得果位,这就好比水里的鱼嘴已被铁钩钩住,迟早都将被带到陆地,這裡有2種說法,1說這是你守戒的好處之一,破了戒,最後的那尊佛會讓你成就果位;另1說,因為有這勝解佛在最後都會成就得到果位的,同样的道理,已经播下了好似铁钩般的解脱良种,迟早都必定引领到解脱的陆地。为此,我们务必要生起信心和清净观。
◎◎◎ 胜解佛(樓至佛):往昔,有一千个太子在一位如来面前发愿成佛,他们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当轮到最后一位太子发愿时,前面的太子取笑他:“我们成佛后广转法轮,令无量众生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把众生都度完了,你成佛后还怎么度化众生?”那位太子说:“如来的道法不可称量,众生的数量也无有边际,发愿的力量也不可思议。”随即他发愿道:“愿我成佛后的事业、寿命等同于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事业和寿命的总和,所有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教法下破戒、造恶业的出家人在我的教法下都获得解脱。”这位太子就是未来的胜解佛,也就是賢劫最後一尊佛。

一般頂禮完接下是供養,前面講過七支供裡集資有3支,不入涅槃、請佛說法還有一個就是供養,就是這一支。
七支供第二、供养支供养是贪心和吝啬的对治法這就是密宗裡的轉為道用,所謂轉為道用就是你把貪心轉作供養是醬一個角度,簡單講,你有醬子的理解下,在你供養的同時也對治你的貪心,就像你在頂禮的時候同時對治你的慢心。上供、下施都包括在供养的范畴内,一般供養是對上、布施是對下,這裡是說都包括在內。供养,总结起来就是福田清净、意乐清净、供品清净。供品清净:包括有主物和无主物两种,前面講幻化可能指的是這個無主物,因為是你幻化出來的,跟神變是不太一樣的概念,無主物,比方,太平山上的一株果樹,不能醬子想,因為這是國有財產,地有主人上面東西就有主。那甚麼東西是無主的?沒有主人的東西,倒蠻難想的,比方,月球上的礦石,這就無主了。是不是無主我們就可以拿?這我沒辦法解釋,總的來說這也是密宗的一種善巧方便。有主的東西一定是有限,有主一定是自己的除非是別人同意。可是無主的數量一定大於有主的數量。至於怎麼定義無主今天就不花時間在這上面,就先了解這是一種善巧。供养无主物这一点是在《大密善巧方便经》中宣说的。我们在没有证得菩提之前,一定要供养所执有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善根)。接下這裡講到另外一件事,跟無主物不一樣,就說你供養甚麼?供養3個,就是你的身體、你的受用、跟你所獲得的善根。对于这些,具足密咒、手印和等持,就如同金刚持佛加持一样,因此以密咒、手印和等持摄持,以一切有主物、无主物、真实拥有的财物为例,加之观想意幻供品,所以,意幻供品不是無主物,又在——普贤菩萨传记中记载的等同虚空般广大供品,若醬子那這算是神變,廣大供品,這一般都要登地菩薩才有本領神變,在相续长久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以一切如来六根行境的内外密供品——能生起无漏胜乐的供云来作供养。尤其是意幻供养,是心性如意宝的现相,因此更为超胜。理論上這應該是神變出來的東西、還說只是用幻想幻出來的?若是神變出來的一定都是登地以上的菩薩,那醬子我們一般凡夫就沒辦法做囉?!所以可能這個意幻供養也不一定就是指神變,就說你可以用你的腦筋去想像有多少東西他就有多少東西,應該是醬子比較正確,這叫做意幻供養。所以你雖然沒有神通的本領,你還是有辦法做意幻供養。心性如意寶的現相,這個等於是實相,心性如意寶就是實相、其實他是一種空性,你把醬子的實相或是空性你把它現出來,現出來這個現相是虛幻的。因這心性如意寶叫實相,實相能夠顯現,空性顯現出來的東西叫做現相、一般也都是幻相,所以意幻供養是心性如意寶的現相,意思也就說是實相顯出來的幻相。實相是空性,這就是真正的心性、當然是如意寶,學佛最終的目標就是要……並不是去得到、是我們本來就有只是被遮蔽了,是恢復了本性就是回到這個心性,那當然是如意寶,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珍貴的這個東西幻化出來的東西就是現相,幻化出來的現相這就叫意幻供養。這表示意幻供養其實是很有價值的,雖說他是心性的一種幻相,可心性很重要,如意寶又是很珍貴的東西,醬講起來,意幻供養,可不要反映這是假的,你若誠心、因這是你心性幻想出來的,珍貴是因你幻想這心性是如意寶、因他就是佛、就是如來藏。所以說密宗善巧,你就要懂他的善巧,你才能體會他醬子說~~~意幻供養更為超勝,因此以後盡量都要做意幻供養。
如果怀着慷慨博施的心肠,不会出现受用贫乏的窘境,越慷慨布施的果報就是有財富就醬一個角度。金厄瓦格西(即錦娥瓦)曾经说:我最初供养的是廉价的、熏人、刺鼻的香,到最后我每一次供养的都是价值五百两黄金的香。金厄瓦格西就是《廣論》中翻譯成錦娥瓦,阿底峽的一個重要弟子,一開始他沒錢他就用廉價的香供佛,這裡面有2重含意,1是說他不貪心,最早有多少錢買多少錢的香,就只能買到這種廉價的,慢慢就有錢了,到最後,供養的是500兩黃金的香,那是很貴很貴的香。這後面有一個內涵,因供養本身也算類似一種布施,果報之一可以讓你致富,因他醬子做所以會越來越有錢,就成為一個循環~供養變有錢、有錢繼續供養、越供越有錢。

如云:舍弃诸余供,真实供上师。供养一切坛城的遍主——上师,是所有供养中最为殊胜的。就如經論上的教言所說,這裡是強調要供養上師,意思指上師的福田清淨,再來又強調,你真正供養給上師的東西一定是意幻供養這類的,這類是最珍貴的。怎麼講?就說你真正的心意,或者是,以前讀《廣論》知道供養上師有3種:1、財務供養,2、攝持上師,就是問安承侍做上師的奴僕,3、最上等叫法供養,上師教你東西你都會了,你如法如理的修行且取得成就,這是最重要的上等供養。所以這個真實你可以說是最好的,這解釋可以開可以闔,闔就是最好的、不好的都不要,這叫真實。又或者說你的信心,這是最重要的這又牽涉到上師相應法。又或者說法供養是最殊勝的。那大概就是醬一個概念。

頂禮、供養,接著第3個就涉及到懺悔。
七支供第三、嗔恨的对治法——忏罪一般懺悔對治嗔恨,如何對治?就說,忏悔罪业必须具足(所依、厌患、返回、现行)四种对治力0584力對治,在《廣論》也讀過,所依,一般就是指拜懺,如拜35佛懺、拜金剛薩埵,這種都叫做所依,就是還沒做到要讓他做到這有特定的方式……這叫做所依。現行,就不是特定的、一般的,你做任何善法,比方,念佛、念經、拜佛等等這也算是一種對治。厭患,記得前面講過4力對治分成2大類:1、已生令斷,包括所依、現行、厭患,又可以分做追悔跟對治,追悔就是《廣論》的破壞現行力也就是這邊所謂的厭患,對治則分(1)一般對治就剛講的現行,比如行善法;(2)特定對治就剛講的所依,就比方拜35佛懺、修金剛薩埵;2、未生不生,就是遮止罪惡力或者叫返回,就是不再重犯。外所依对治力,是指明观福田,就剛講的你拜觀35佛懺或是修金剛薩埵,内所依对治力,就一般的對治如現行,是指皈依、发心,实际上也就是意乐,而不需要念诵皈依、发心偈。厌患对治力,对于所净罪业六门生起后悔之心,主要就是你會後悔。返回对治力,是指发誓以后永不再犯。现行对治力,是这里讲的罪业的所有对治法。所以記住,你在對治時有2種:一是你有特定的,如拜35佛懺、金剛薩埵,那所有你行善法都是對治、都有現行的對治的力量。厭患就一定是你後悔,返回就是你絕不再犯。

4力對治

已生令斷

未生不生

追悔

一般對治

特定對治

_

廣論

破壞現行力

對治現行力

依止

遮止罪惡力

奉行

發露懺悔

善法

35佛懺

不再犯

前行

厭患對治力

現行對治力

所依對治力

返回對治力

奉行

罪業6

修金剛薩埵

修金剛薩埵

2種發誓

 

接下來在七支供養裡這是很重要的一支,為什麼?因這支是很殊勝的一個法門,並不是密宗所獨有的。隨喜,就是別人做的只要是好的事情你都真心替他高興,別人怎麼做的、你跟他同樣高興,那他有什麼功德你也有什麼功德。所以這是非常善巧的方式,這對治的是嫉妒。
七支供第四、嫉妒心的对治法——随喜:凡是耳闻目睹或者心里回忆起他人奉行的善法,没有心情不悦、与之竞争的嫉妒,而对如来佛子、弟子声闻缘觉持明众,持明眾就是指修行人,佛子指菩薩乘,那聲聞緣覺就指聲聞緣覺乘,一般這些修行人都可以叫持明眾,不過持明一般特在指密宗的修行者,以及其他凡夫的一切善根都要欣然随喜。如果能够做到真正随喜,那么自相续会不折不扣地获得他者的所有善根,因他行善法有得到善根,你若隨喜就同樣得到,醬子不花啥功夫就得到同樣的結果,有誰可以不去做,所以說這是非常善巧的法門。如(《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非如是。這句很好懂,3千大千世界的須彌山這數量算得出,可你因隨喜得到的善根是遠遠大於這個,那么,对什么善根随喜呢?要随喜的是有漏和无漏的一切善根。

关于有漏与无漏的善根,有漏、無漏,這邊做了一個簡單的分類跟定義,要把這原則記下來:从本体角度而言,胜义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世俗所包含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什麼叫勝義所攝的一切善根?就說你修空性,這部分算是智慧資糧;若行布施、持戒等等,一般這算是有漏善根,但你也可以做到他是無漏善根,你可以用3輪體空的方式,概念上勝義是無漏、世俗是有漏,這是本體。从道的角度来说,加行道和资粮道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见道修道的所有善根是无漏善根。就善根本身来说,一切福德资粮是有漏善根;所有智慧资粮是无漏善根。从入定后得的侧面而言,圣者入定是无漏善根;后得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聖者入定為什麼是無漏善根?因為這是指他入定當中得到的無分別根本智,而聖者一定是已經見道的,所以他入定時是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那當然是無漏。後得就是出定了,出定以後的任何善根都算是有漏,也就是,入定的狀況裡面是無漏,出定以後,後得所有的善根包括他所有的各種行持都算是有漏。不過,大家要知道這裡面有一個差別,後得有2個意思在裡面,一個是在入定得到無分別根本智以後、隨後會得到後得智,這是另外一個概念,得到後得智就說~~~開始你是無分別的,因為你這個無分別的入定,等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這念頭的下一剎那他就變後得,可是你也可以入定長住在無分別根本智裡面很久,但以修行來講,他在見道的那一剎那基本上是先無分別根本智、再來他是後得智,這個後得智還在定裡面,這時這個後得他馬上就體驗到很多也就他開始有分別了。本來他在無分別他是現量證悟,接著他就有比量的體驗,這都屬於智慧方面的,這無分別的後得智算是後得。那另外一個後得就是出定。所以後得本身也有醬子一個差別在裡面。那你會想在入定裡面的後得到底算有漏、無漏?若今天有漏、無漏是以無分別來做分野的話,當然這後得就有漏了;因為他已經是起用分別念了,即使他所有仍是算智慧上面的東西。可醬子講又有點……若今天有漏、無漏是以智慧或是福德來做分野的話,福德是有漏、智慧是無漏,若以這個角度來講入定的後得也是無漏。所以這種東西是一個概念,你了解他是一個粗分類,這幾個原則知道了以後,就像我,他雖然沒有醬子講,可我基本上也會想到後得的所謂後得智並不見得都是有漏,因為後得有2種,在定裡面的後得那他應該是屬於智慧的也可以說他是無漏。總之,這就是一個概念。
从助伴的角度来讲,相似、真实智慧所摄持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没有被相似和真实智慧所摄持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這裡面重點在於~~~真實智慧所攝持大家都懂,什麼叫真實智慧所攝持?就剛剛講的入定裡面的無分別根本智那叫真實智慧。什麼叫相似智慧?就剛剛講的在那個後得裡面,這基本上真實智慧是無分別念下面是一種瑜伽現量,叫真實智慧;一用了比量就不是真實智慧,他是相似。就好像我們講空性的時候,只要是用分別念來講的、講了一大堆空性,這都是相似;我沒辦法講真實,因為真實是現量是親證的,可是我有辦法講相似,因為他用的是比量、用的是分別。所以,在入定裡面的後得他用起分別念得到的智慧這個就算是相似智慧,這還是算在無漏裡面。真正空性的證悟這叫真實智慧,若是用分別念下面建立起來的空性見解,這叫相似智慧。
所以,
真實智慧~~~現量得到的智慧,這是無分別智因為他是現量;
相似智慧~~~比量得到的智慧,這是有分別因為他用比量。
入定后得无二无别、有寂无二无别的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的一切见修行本体是无漏善根;现相是有漏善根。看!這又來了,讀多了自然就會有這反應,像他們因為滿腦筋的邏輯非常完整,所以,自然就會寫出醬子的文章,那我們讀的人就要想辦法把他後面沒有明說的東西挖出來,才能更清楚他在說甚麼。
這邊就在講無論是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什麼叫大中觀?大中觀一般叫了義大中觀,主要指的是如來藏,就是中觀裡面對於如來藏這一部份的見地這叫大中觀,一般前面加了義2個字,算是2轉法輪;其實,大手印、大圓滿都要建立在了義大中觀的基礎上面。像這3種他的一切見修行的本體都是無漏的,至於修中間所顯出來的現相則有漏。見修的本體,這本體指的是……怎麼講呢?因為佛學裡面是沒有本體的,因為是空性的概念。那我們漢傳講的體相用,用在佛學的時候特別是在這個體上面要非常小心,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牴觸空性這個道理。這本體指的就是空性,空性,你感覺好像是沒有,其實不是,空性是那個根本。所以才用E = mc² 這個模式比較能清楚的表達空性的概念,他是一種基、一種最根本的那種能量,所以若是涉及到這個都是無漏。那什麼叫做現相?前面體涉及到本體一般是講勝義,可是這個就可以用到漢傳裡面的相跟用。醬能懂?體,你要小心,相跟用,一般是講世俗,用到現相就正確了。現相,這種相跟用本身是一種分別、一種顯現的東西,所以就是屬於有漏。至於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前面為什麼要加上入定後得無二無別、有寂無二無別?就因為這3種東西基本上強調的都是雙運,就像了義大中觀講如來藏最高的意思是講現空雙運,這是佛的智慧,更不要講大手印跟大圓滿絕對講的都是雙運。有寂,你可以說是勝義世俗雙運;入定後得,你也可以講分別跟無分別基本上是雙運的。
大中觀即了義大中觀、指如來藏,中觀裡面對於如來藏這一部份的見地這叫大中觀

总而言之,我们要对二谛(勝義、世俗,有漏、無漏)所涵盖的三世诸佛菩萨从最初发心、中间积累福慧资粮、最终现前佛果或者各得其果以后利益众生的全部善根都欣乐随喜。二諦,就是指勝義諦、世俗諦,這裡就是在講你隨喜的整個範圍,當然包括有漏、無漏。所以,任何的只要是善你都隨喜。接着对弟子声闻缘觉三世中所积累一切善根欣然随喜。所以,不只是菩薩乘,小乘的善也一樣隨喜。随后对于三世的持明众最初发心、中间修行二次第(生起、圓滿)瑜伽、最终现前自果之间的一切善根欣然随喜,這裡持明眾很明顯指的是密宗。之后,对三世的一切众生的所有善根欣然随喜,就算他不是修行人,可只要是行善我都隨喜。所谓的随喜,就是对于他者的善根,无有嫉妒而看成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一种喜悦之情。七支供其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单独修行。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这样来实修。這裡意思就是隨喜不僅是七支供養,任何時候都可以單獨修隨喜支,同理,供養支可以單獨修,頂禮支亦是。

請轉法輪,請上師出來說法,這也屬於集資的部分,可對治愚痴。
七支供第五、愚痴的对治法——请转法轮:诸如,遍及虚空际的如海刹土中,圆满佛陀出有坏现前成佛以后没有转法轮,出有壞,這是佛陀另外一個稱號,声闻缘觉、佛子菩萨及持明众因为所化众生的倒行逆施过患而心生厌烦,不讲经说法,你可能會想佛有菩提心是利他的怎會心生厭煩呢?所以像這種東西不要去計較,沒有意義,雖說有點矛盾,可重點並不是在講這個,重點是:當上師不講法的時候,你最快解釋是因為他厭煩,是我們的不對、不是上師的不對。這是用醬子一個角度來說的,所以像這種東西我不會生起任何質疑、也不會起煩惱,因為一般這些東西出現並未影響佛學的核心,所以不用起煩惱。若碰到這種情況,你这时要观想:在他们面前,自己的身体化现出梵天、帝释等不可思议的行相,供养千辐金轮、右旋白色海螺為什麼會醬子講?這就是當時佛陀得道時本來準備不講法的,後來因為梵天跟帝釋的祈請,據說講了《華嚴經》,真正在世間講的就第一次初轉法輪講了四聖諦、小乘的經典,後來才講般若經的大乘經典。為什麼不想講,並不是因為心生厭煩,而是『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他是認為這些道理太深了,講了人家也聽不懂。不過,我想這也只是暫時的,即使天人不請法,到後來還是會講,這很簡單,就像《阿彌陀經》這是沒人請法是他自己講的,為什麼他要自己開講,在佛經中的解釋是說他發覺他若不講永遠沒人知道有這法門。同理,法太深可能聽不懂,可是還是要講,不然永遠沒人知道這些法。祈求道:祈请击捶妙法鼓,祈请吹起妙法螺,祈请燃亮正法灯,祈请高擎正法幡,祈请树立正法幢。那么需要转什么法轮呢?格芒旺波尊者说:根据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应机施教。观待一切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和意乐的差别,祈请转外集引导(亦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内苦行明觉(事部、行部、瑜伽部)三乘、密转变方便(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三乘,大家知道這就是9乘次第,寧瑪的出世間9乘次第,也就是祈请转三乘或者内部分出九乘的法轮。

請不入涅槃就對治邪見,前面請轉法輪是愚癡的對治,轉法輪後眾生就不至於無明,這個請不入涅槃就對治邪見,意思是眾生很多邪見,貪嗔癡這3毒中的愚痴當成無明講亦可,邪見,一般小乘講5鈍使(思惑)5利使(見惑),迷在理之惑,曰「利使」,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稱為「五利使」;迷在事之惑,曰「鈍使」,有貪、瞋、癡、慢、疑。簡單講只要講法我們就可以去掉無明,不入涅槃後請轉法輪就是講法,就不會產生邪見,應該就是醬子一個概念。
七支供第六、邪见的对治法——请不涅槃:安住在虚空遍及的浩瀚世界中的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十一相078得以究竟,准备趋入第十二相——涅槃,這是指佛陀成道的12相,最後一相是涅槃,佛子菩萨、弟子声闻、缘觉及持明众,准备前往其他刹土,若是你的上師跟佛一樣預備進入最後一相的涅槃,这时要观想,這時你就要醬子觀想:将天界、人间的一切圆满供品聚集一处献上,祈请他们在轮回没有空无之前长久住世不入涅槃,他们亲口应允住世如海劫劫是很長的時間單位,海劫就是算不清的時間了。同样,如果在自己的上师和金刚道友面前祈求长久住世,那么对遣除自身的寿障来说是很深的要诀。這是第一次看到醬子的說法,可以去除自身的壽障,為什麼會醬子講?你的上師或佛一直住世,應該是你為了聽法你也不會想走。現看一下佛陀成道12相補充資料~~~大家應該都知道只是沒背起來,一般寺廟中牆上都會畫這12相。
◎◎◎
佛陀十二相成道:藏传佛教中依据弥勒菩萨《宝性论》所言,将佛陀一生应化的事迹分为十二个阶段。
一、兜率下降--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前,于最后一世生于兜率天上以大菩萨身份说法,名为护明菩萨。在观察众生因缘、降生时间、降生地点、国家、家族父母等五事后,菩萨知晓娑婆国土众生得度的因缘已具足,便决定于公元前623年,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父亲为释迦族的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
二、乘象入胎--摩耶夫人于睡梦中,见到一人乘着六牙白象从右胁进入身体,同时祥瑞的征兆涌现。
三、树下降生--在蓝毗尼园中缓步悠游的摩耶夫人,将手轻放在无忧树上,这时太子自右胁降生。太子向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时之间大地震动,龙王自虚空降下温凉双泉,灌沐太子的金身。净饭王为太子命名为悉达多,意思是『一切功德皆得成就』,而摩耶夫人于产下太子后七日便离世,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
四、太子习艺--悉达多太子聪慧过人,老师们所教授的学问、技艺、武术,太子很快就能得心应手。
五、宫中受乐--因太子出生时,曾有占相师预言太子若非成为贤王即是出家成为觉者,净饭王为防止悉达多出家而王位无人继承,便想要以诸种享乐将太子留在宫中。净饭王为悉达多太子迎娶耶输陀罗为妻,又兴建寒、暑、雨三时宫殿,希望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太子生起恋栈之心。
六、游观四门--在四次出城的游历中,悉达多太子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看到老人、病人、死者以及清净的修行者,太子遂开始思考生命的方向。
七、削发出家--在一个宫中人人均酒酣耳热的夜里,太子骑着犍陟马带着仆役车匿出城。并且将所有宝饰交给车匿,又削下头发,请车匿回去向国王表达出家的决定,并誓言:『若成道后,必定回来教化大众出离生死之苦。』
八、林中苦行--太子于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度过了六年的苦修生活,但对解脱之道并未有所进展。在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调养色身,悉达多决心要离开偏向于苦或偏向于乐的修行方式。
九、降伏群魔--悉达多来到菩提树下静坐,誓愿『不成正觉不离此座』。此愿一发,魔王波旬大为惊慌,即让三名魔女诱惑太子,后又派遣魔军以箭攻击,见太子仍寂然不为所动,魔子们惶恐逃窜而走。
十、成正等觉--悉达多端身正坐、摄心思维,在第四十九天时,目睹天上明星,而豁然了悟。他看到了生命的缘起,以及受苦的原因。这时已成正等觉的佛陀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一、大转法轮--悟道后的佛陀,因明白众生顽劣未必能接受他的教法,正思考是否该向他人讲说他所悟得的道理。在梵天的劝请下,佛陀仍决定将此法弘扬于这个堪忍世界中。首先佛陀来到鹿野苑,以四圣谛--苦、集、灭、道度化了五比丘,法轮在此初转,佛、法、僧也在此时具足。
十二、双林入灭--八十岁的佛陀,于拘施那罗的娑罗树间进入涅槃。在入灭前,佛陀切切叮咛:如来灭度后,以戒为师,于法精进,安住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最後就是回向,回向是懷疑的對治。
七支供第七、怀疑的对治法——回向:回向的见证者是佛菩萨,所回向的事物是自己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在此基础上还把佛菩萨的无漏善根、所有众生的一切有漏善根,心里观想合而为一。回向给谁呢?回向给一切众生,尤其是为病人及病魔、死者及致死者作回向。为什么目的作回向呢?回向要具备两个条件或两种含义,特别是后一种条件主要缘遍知佛果(即愿一切众生证得佛果)。一般我們所做回向大都是這種,還有一種是馬上就迴向給一切眾生。這裡有趣的是為什麼你可以把別人的善根拿來回向?同理,你能夠隨喜別人的善根,回向時應該也可以回向人家的善根,佛菩薩的善根是絕不會在意,那其他人若在意就不符於佛的教言,所以這應該沒有衝突。怎样回向呢?回向的方式有以三轮无缘的真实回向和相似回向两种。三輪無緣的真實回向,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那你也知道3殊勝最後是回向,可即使是回向也要用中間那個殊勝,就是要在空性的智慧下做回向。所有初学者,做不到三轮清净的真实回向,但可以做到与之相类似的回向。這裡有個重點讀下去你就知道了。一切圣者,无有执著三轮的分别念和耽著的牵涉,以现空无别的境界而回向并发愿,是真正的回向。所有凡夫引生出与之相似的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或者效仿如来佛子而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也可以代替因為做不到真正的三輪體空,可以仿效念這個偈頌,就像我們每次最後也是念這個偈頌做回向,就用他們的方法,他們怎麼回向我就怎麼回向,醬子就能做到真實回向。所以,依靠回向和发愿来转变欲乐,相当关键。否则善根的果报就是无记法,为了使果报不会走偏,我们就要为了获得增上生等直至佛陀之间根据自己所求的果报而回向,就是成佛之間一系列的增上生跟最後的決定勝~在這上面做回向求果報。如果有要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回向,假设没有可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向往果而发愿。2個很相似但不相同,沒有善根可以回向時就發願。自己回向、发愿,观想佛菩萨予以协助这一点至关重要。

七支

頂禮

供養

懺悔

隨喜

轉法輪

不入涅槃

回向

屬性

淨障

集資

淨障

增善

集資

集資

增善

對治

貪吝

嫉妒

邪見

 

接下來的祈禱內容會比七支供養難懂一點,所以,先是明觀福田、教你怎麼觀,觀出來以後就做七支供養,七支供養最後就是專心祈禱。
三、专心祈祷:

所谓的专心就是发自内心、从心坎深处的意思。修成悉地,從心裡發出來的祈禱是為了要修成悉地,就是要讓你達到成就,達到成就有5方面後面會解釋,包括修行基、所修、修行方便、修行方式、成就之果五个方面1、修行基就是指如来藏(胜义俱生本来三门,也就是以灌顶成熟、以见解证悟、以道获得,所修与成就之果是一个意思。) 粗大三门及法性——粗大的四金刚,细微的四金刚——能依的风脉明点及法性,极细微的金刚——具三智慧(聲聞、緣覺、大乘)的自性,就是修行基。什麼叫修行基上面的專心祈禱?這指的就是如來藏,因為這就是指你希望你能證悟如來藏,這就是你修行的基礎。因為,希望在這見地的基礎上面是能夠有成就的,所以祈禱能夠成就。胜义俱生本来三门,也就是以灌顶成熟、以见解证悟、以道获得,所修与成就之果是一个意思。這一段的意思稍微深了點,很難把它解釋清楚,是說成就有5方面,一開始是講這個基,而這句話是說其實這5方面講的都是一件事。哪一件事?就是在修行基上能夠得到悉地,也就是如來藏的證悟是最根本的。當你這個最根本的東西能夠解決,其實後面不管哪一方面都解決了,就像你的所修跟成就之果到最後其實都是一件事。這裡若用白話講,最重要是修如來藏這個基、這個智慧、這個見地,或講佛的智慧就是如來藏,到最後他就是空性,而所有的東西其實主要也是源自於他。
2、所修是四金刚果位。具体而言,脉清净为身金刚或化身,风清净为语金刚或受用圆满身,心清净为意金刚或法身,法性清净为无别金刚或本性身。再來第2強調所修,所修是要得到4個金剛果位。4個金剛果位就是一般講的身語意、加上一個本性身或是自性身。記得前面講你在明觀福田的時候,要觀唵阿吽,唵是代表身、加持你成就有如上師一般的身功德,阿是代表語功德、加持你成就有上師的語功德,吽是代表意、加持你成就上師的意功德,這3個也相當於化身、報身、法身,你應該還有印象,唵阿吽的吽要觀2遍,最後第2遍的吽就是讓你成就自性身。所以上師讓你成就這3種功德,而佛本身是法身跟色身雙運的,法身指的就是如來藏,色身指的就是化身跟報身,這是一般在講3身有化身、報身、法身,若講4身就要再加上自性身。那自性身跟法身是怎麼分?這裡我也不是能講得非常清楚,因自性身是到密宗裡面特別去講的,其實這2個很相似。我想,自性身可能是推到最無始以來的那個根本,真正的本基是這個;法身主要是強調他是屬於真正的智慧,屬於覺悟那一部分的東西。所謂的所修就是要成就4個金剛果位,4個金剛就是所謂的身、語、意、自性身。在明觀福田時也是同樣的順序,要觀唵、阿、吽、吽,所以他說粗大三门及法性——這就是講粗大的四金刚,细微的四金刚——這時就不是身語意,就是指能依的风脉明点及法性,這個法性主要就是指最後那個自性身,极细微的金刚——具三智慧(聲聞、緣覺、大乘)的自性,其實到最後指的就是如來藏,到最後要歸成一的時候,我們叫一真法界,那就是指的如來藏,一般就是指智慧、佛的智慧。這就是修行基。
今天到這裡,下次仍是從專心祈禱開始。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