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111-20210518-內前行-上師瑜伽-《備忘錄》

上师瑜伽
今天就要進入《備忘錄》的上師瑜伽,一般,讀《備忘錄》經常會碰到比較深入的東西,那沒有學過密對密宗的部分是比較容易遇到問題。

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师瑜伽引导:
自相续就是你的心裡面,在你修行當中心裡要生起证悟智慧,證悟智慧就是你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能開悟、見道、能得到出世間的無分別根本智,他說你要在你心中見道能生起空性的智慧的所有方便、方法或是一般講就是道中最究竟甚深的方法就是上师瑜伽。所以大家可以了解到從《大圓滿前行》來講,他從最前面的4加行就已經提到上師瑜伽了,到了不共5加行仍是在提上師瑜伽這裡就已經進入密宗。
不論顯密都很重視上師瑜伽,尤其是密,接著就會給我們一些有關上師瑜伽的正確觀念,也引出為什麼上師瑜伽重要?最究竟代表是最高的法,甚深指這法了義內容博大精深,而在密的最高境界時是要靠上師瑜伽方能成就,我們明白這觀念才會重視上師瑜伽。

解脱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但他们只有相似的智慧部分法無我。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见解。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声闻、缘觉,起初寻找具足一切法相的亲教师或轨范师,以出离心的意乐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从而证得解脱果位。所有道的主体或本体是智慧,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实修道谛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
---
✿✿✿關於小乘有沒有證到法無我,有4種看法:
解脱道的九乘次第,所謂解脫道就是出世間的法,出世間這法以寧瑪來講一共有9個不一樣的層次~~~3乘(聲聞、緣覺、菩薩)、外密3乘(事、行、瑜伽)、內密3乘(瑪哈、阿努、阿底),這是寧瑪不共的觀念,強調出世間從小乘開始醬一個見地全都前前是後後的基礎。簡單講,今天要走解脫道,這9乘都有它的功用,相當小學到博士班,前前是後後的基礎。這就是所謂解脫道的9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方能获得果位。聲聞、緣覺、菩薩前面的3個次第也是要能證悟智慧因這是學佛的目標,證悟智慧指的是解脫道就是證悟出世間的智慧,可現在強調說以寧瑪的角度~~~他告訴你有9乗次第每一乘裡面都要有證悟智慧這件事,因這是最後的目標,得到果位是指你真正達到目標,比方,以聲聞來講是得到阿羅漢果,以菩薩乘來講就是成佛;以內外密來講得到果位也都是成佛的概念,但在成佛上面有他的區分,這部份我們比較不懂;但至少你知道一般最後果位叫做無學道,聲聞叫做阿羅漢,阿羅漢前面還有初果、2果、3果;緣覺叫做辟支佛;菩薩乘最後是佛果,在佛果前還有一地到10地的菩薩位階。按照新派的观点,藏系寧瑪以外的其他派系都稱之新派,寧瑪叫舊派,其實寧瑪這2個字就是有舊的意思,紅教是因穿衣服的緣故,不過,狹義時很多情況新派指的是格魯就指的是黃教,大家要有醬一個概念。在寧瑪3全知之一的不敗尊者米旁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裡就很詳細的交代了現在他要講的事情,先用白話跟各位解釋一下這事:問題是像小乘的聲聞或緣覺他們有證到法無我的智慧嗎?人無我,一般都承認小乘有證到人無我,可是法無我這就有不一樣的說法,法無我是真正所謂的空性,就法空~這個空性裡面的內容。簡單的講,就是聲聞、緣覺對空性來講他有證到最究竟嗎?這是一個問題,那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般有4種:1、格魯黃教的概念,認為有、他們有證到完完全全的法無我;所以黃教在講空性的時候會有蠻多地方跟其他的教派不一樣。比方,在讀《廣論》最後一章的毗鉢舍那時,你一定要了解這是宗喀巴大師也就是黃教的概念,先不談這概念的對與錯,可是這概念在別派的教義特別是紅教他不是這種看法,有差距的。所以你一定要先了解對這部分大家都有一些甚麼不一樣的看法,到你要決擇你要相信哪一邊是最後的事情,但是開始你一定要知道有不一樣的看法。所以以前也講過要讀《廣論》最後一章的毗鉢舍那時最好先讀過《中觀莊嚴論》,為什麼要醬子講?因為《中觀莊嚴論》基本上就是提出一個並不是完全南轅北轍、但在很多癥結的地方有不一樣的看法。所以你要先了解有不一樣,然後你去讀的時候你才可以有個客觀的地位,不然,你去讀的時候一進入《廣論》最後一章的毗鉢舍那你就固定你的想法是醬,那以後你一碰到紅教或其他的理論時你就完了,你就分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先要有這個概念~~~你先了解一般是甚麼看法,等你再去讀《廣論》最後的毗鉢舍那時你就能捏拿的準,就說哪一部分是共通的看法、哪一部分是宗喀巴或格魯特別的看法。醬子到最後你要決擇取捨時,你要完全按照《廣論》裡面所講的、還是你要依照紅教比較傳統的說法,至少你能夠做個比較。
現在以黃教的看法,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黃教是認為所有的聲聞緣覺跟菩薩乘所證到的最後那個智慧是沒有差別的;意思是說聲聞緣覺他們證到的空性智慧是一樣的、沒有程度的差別。反過來以紅教做代表的一種,剛講有4種,1、宗喀巴認為完全一樣,2、清辯論師就是傳統的中觀自續,他跟黃教是南轅北轍,他認為聲聞緣覺完全沒有證到法無我的智慧。3、中間就是薩迦花教,比較是另外一個說法,但我一下子想不起來,他是比較折衷性的,所謂折衷性是他有他特定的看法。那你現在知道一個是格魯的極端的是說有、完全一樣;另外一個是說沒有、完全沒有證到法無我。現在要講的是我4、寧瑪自宗的看法,聲聞跟緣覺這2個他有證到法無我,可是不是究竟的法無我。所以你可以不去管薩迦說甚麼,就現在以寧瑪紅教的看法,他是認為:你不能說聲聞跟緣覺完全沒有證到法空的智慧,只是他沒有究竟、他不是究竟的法空智慧。那到了菩薩道的時候證悟了才是究竟的法空智慧。
✿✿✿
1、格魯黃教,認為大小乘所證沒有程度的差別,法空上都一樣
2、清辯論師中觀自續,小乘完全沒有證到法無我
3、薩迦花教,比較折衷性的
4、寧瑪紅教,聲聞、獨覺有證到不究竟的法無我,菩薩道才是究竟的法空智慧
新派以格魯代表:見道跟修道,無分別根本智是一樣,差別是在後得智上
舊派以寧瑪代表:有高低
✿✿✿ ~格魯、舊~寧瑪 對9乘次第的見解差異
你把醬子一個背景先了解了,你就了解這句話他為什麼會醬子說。他說,按照新派的观点,所有声闻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灭尽定,他们(指新派)认为各乘见解无有高低這個滅盡定基本上在佛學是屬於內道的,就說是佛教裡面認定的那種空性的定,一般的定大都還是屬於3界的定,像48定、外道的無想定,這些定都在輪迴裡面,真正聖者的定叫滅盡定,基本上這滅盡定就是出世間的定。所以當他說聲聞緣覺證悟的是滅盡定時,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聖者的定,也就是菩薩證道最後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那個基本上就是一種滅盡定;所以在格魯的看法裡面大家都一樣,各乘见解无有高低~~~是以法空的智慧來講,因為就是滅盡定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說他是沒有高低。以前也講過,見道跟修道在無分別根本智的部分是一模一樣的。所謂無分別根本智是一模一樣的,在格魯是醬子的看法,是否代表寧瑪紅教也是這麼看?若是按照現在解釋的這部分是不一樣。因為,按照新派的講法無分別根本智是一樣的,那在一地、2地、3……5地以上他們的差別是在哪裡?差別是在後得上面、就是在拿掉煩惱時就不一樣,一般的說法就每一地拿掉2種煩惱。那既然根本智都一樣為什麼不能在同一地當中拿掉所有的煩惱?你要知道根本定在見道的時候是一次解決所有分別我執、所有分別方面的問題,並沒有分層次,那到了修道的時候才把所謂的俱生我執慢慢地按照層次把它拿掉。為什麼俱生我執就沒有辦法一次解決?這是不是因為根本智的智慧有不一樣呢?!我現在不敢講,但我認為以紅教的角度來說這個根本智在每一地裡面是不一樣的;可黃教的角度他認為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他認為沒有差別;這個沒有差別不僅是菩薩10地的根本智沒有差別,即使是聲聞緣覺的根本智跟菩薩的根本智也沒有差別,所以在法空上都是一樣的。到底哪一個對我現在不敢講,可我是寧瑪的弟子我是不接受格魯這種看法,因為寧瑪不是這麼講的。
所以新派也就是格魯,他們覺得是一樣的,但是舊派,簡單講這指的就是寧瑪,按照旧派的观点而言,各乘见解有高有低,雖然大家都是證悟到所謂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解脫道的智慧,也就是無分別根本智出世間的智慧,可是這出世間的智慧,菩薩道這部份的智慧跟小乘聲聞緣覺這一部分的智慧是不一樣的,同理,菩薩道裡面從一地到10地本身也不一樣。不過這裡面也有些麻煩,既然說無分別根本智,是說我記憶中還沒有看到非常清楚的說法,但我現在想到~~~假如無分別根本智用無分別的角度來講的時候,那怎麼能說1地、2地、3……5地以上他本身是有不一樣的,既然是無分別怎麼會不一樣呢?!當然同理你也可以講說聲聞緣覺證的都是無分別根本智,假如是無分別根本智為什麼聲聞緣覺會跟菩薩乘的是不一樣?要談這部分就非常複雜了,像是要班智達去討論去回答這問題了;可至少我們知道新教跟舊教這地方是不一樣的。不過寧瑪的觀念中当然也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具备智慧,這就是指法無我的意思,我在《定解寶燈論》裡有看到相關的內容,所以我有辦法跟各位做醬子的解釋~~~以寧瑪的角度說所謂聲聞緣覺得到的不是究竟的智慧,是一種相似的智慧、相似的法無我,白話講他們得到的是部分法無我,他沒有真正證悟究竟的法無我。你不能說他不是法無我,因為你要證悟人無我的時候,我舉個簡單道理你就懂了~~~因為人無我這個假我一般是跟5蘊連在一起,你今天若沒破5蘊的話你怎麼破人無我?醬懂我意思?很多破法到最後就是5蘊不是我,那5蘊本身就是法。那我的意思是,你要破人無我你沒有破5蘊你不可能破人無我,你假如破5蘊而又說一點都沒有破法無我這個講不過去,因為5蘊本身色受想行識就是法。醬你就了解了,至於為什麼他沒有辦法破掉所有的法無我,最重要就是聲聞緣覺沒有再深入去想,而在他們觀念裡面他們是法有的。所謂法有就是法是存在的,他們所謂的勝義最後就是無分微塵跟無分剎那,那這個是破不了的,他們認為這個是實有。既然他認為這個是實有,那他們的法無我當然沒有完全破掉。這部分醬子就理解他在講甚麼了。
✿✿✿ 由信入上師瑜伽
接著他說,菩萨由于证悟般若见解,所以他就不是相似的智慧,般若,你知道這就是2轉法輪所謂的自空,這基本就是法無我、究竟的法無我,證悟般若所以他是屬於大智慧,什麼叫大智慧?以法我來講是究竟的智慧、或以解脫道來講是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比較高的见解。所以,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智慧就有着相当大的差别。醬子你就理解以格魯代表的新教、寧瑪代表的舊教他們在對於解脫道所證悟的智慧來講是有不一樣的看法。以這個做前提,再提到紅教的角度來講這是不一樣的智慧,接著又提到要得到這不一樣的智慧跟上師瑜伽有甚麼關係?這就開始了,上師瑜伽指的是甚麼?先簡單解釋上師瑜伽,上師叫做上師相應法,基本上就是把你的上師當作佛或者當作3寶,也就是對你的上師你的反應是他不是凡人他就是佛就是3寶,這是上師瑜伽的根本,所以一般這裡面都會講到信心,11種善法第1個就是信,所以最重要就是信,現在就是扯到這個信。經過這個剖析,就知道上師瑜伽最重要的著重點就是在信上面著眼。若用另外一個角度,一般在佛學裡面,特別是學過淨土法門的人,他們都會強調易行門、難行門,這怎麼說呢?其實是把事情簡單化,在淨土的角度基本上就是強調修行分成易行門跟難行門,淨土就是強調易行門、簡單做得到的、要你在這上面下功夫。那易行門指的是甚麼?就是信。簡單講,淨土強調是易行門你就是修信。所以,修信基本上就是持名念佛,最後信心夠的時候就會被引到西方極樂淨土;不過要記住,到西方極樂淨土不代表成佛,那跟成佛是2件事,是你到那再修行、最後成佛再回來世間度化眾生;那為什要去那邊是因去那邊不退轉。醬子你就了解淨土強調的是易行門、易行門裡面最重要就是修信。其實你對淨土了解以後,你就知道整個修行裡面並不是只有易行門,後面的難行門是甚麼呢?就是6度萬行,你要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有自利有利他,這涉及太多了,這中間要經過3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的一個課程,所以這後面是個難行門。淨土也是,你仍是要完成難行門,雖說花的時間比較久,可是你不會退轉,旁邊都是大菩薩一起修行,問題就是在這難行門你是沒辦法省略的,這就是佛法了不起之處,也就是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那現在扯這些是代表甚麼?扯這個就是在上師瑜伽裡面又回到講這個信。那我們就知道上師瑜伽是不是等於易行門?這後面有一大堆教法,現在是先跟各位講,你把他聽清楚後你就慢慢懂了。從這個教法裡面你也就理解為什麼強調上師瑜伽很重要,因為佛學雖分易行門跟難行門,可是一開始一定要有易行門,比方在讀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難行門你是要經過3大阿僧祇劫行6度萬行,《廣論》一開始就是要你行普賢的10大願王、七支供養,前面也讀過對上師也要做七支供養,這都是易行門、就修信,就相當於淨土念阿彌陀佛,只不過是對象不同。為什麼要特別去信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特別為此下過願,因而成立了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若佛陀不講是沒有人知道,所以他一定要講出來告訴你有醬子一個方便,若是不講在修行上有一條醬子特別的路叫淨土法門的時候,一開始還是要講信,因為11個善法第1個就是信,若是沒有信作引導後面你是不會生起善法的。你可以看一下信的定義~~~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實、得、能,就是實在有3寶、3寶都有了不起的功德、我一定也能做到跟他們一樣,信裡就有這3個觀念在裡面,這3個觀念成立才叫做信,所以即使不講淨土,一開始你也是要有醬子一個東西。講這些就是提點你上師瑜伽的重要性,一開始你一定要有易行門,並不是說因為是易行你才去做而是根本是一開始就要走這條路,沒有信開始打頭、後面一切都出不來的。這時你就發覺他為什麼強調上師瑜伽,簡單說,第1個,最後你要得到這個智慧一定得要從信開始,因為這智慧就是佛的智慧,解脫道裡面最後證悟這個智慧就是佛的智慧、就是3寶的智慧,所以首先你一定要產生信。這是一個前導,也就是為什麼他一開始就告訴你所謂9乘次第都需要證到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按照寧瑪的看法這智慧是不一樣的,9乘裡面這個智慧是有高低的,不管這9乘智慧是有怎樣的高低你的目的都是要得到這個智慧,依這個次第一個個上去,但基本上要得到這個智慧一開始一定得要由信開始,沒有信也就沒有後面的一切。現在這個信就是連到上師上面,所以叫上師瑜伽,因為基本上就是要把上師觀成3寶。
這個前提先講過後,接下來就看他後面怎麼教的,第一個就講~~~
声闻、缘觉,這是9乘次第的第一層,他們所謂的證悟智慧相對也是比較低的,雖說是醬子,可他們一開始也是要寻找具足一切法相的亲教师或轨范师,親教師、軌範師這2個有不一樣的意思,一個是讓你受戒的一個是讓你皈依的,一寺之長稱和尚,是親教師的意思;阿闍黎意即「軌範師」,可以軌範吾人身心,導人正道者,故又稱「導師」;一般根本上師應該是指親教師。所以你先要找到不管是親教師或軌範師就是你的上師,一般你是用出离心的意乐,小乘用出離心做意樂,菩薩乘是用菩提心,這不太一樣,用出離心驱使受别解脱戒,实修珍贵的胜道三学~~~戒、定、慧,从而证得解脱果位,這解脫果位就是指阿羅漢、或是辟支佛,或是在次第上面由初果23果到4果阿羅漢醬子一個過程。講完聲聞緣覺醬一個過程後,馬上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所有道的主体或本体是智慧,因為你最後是要證悟戒、定、慧這個慧,所以重點是在證悟這個慧,至於戒律和禅定二者作为从属,目的是幫助你得到慧,所以,实修道谛及从属内容,并没有说仅仅是依靠对上师亲教师、轨范师有信心就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既然是講上師瑜伽,卻突然醬一句話你可能搞不懂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剛剛給各位講過為什麼要講上師瑜伽的前提,是跟信心有關係。信心這麼重要是因為有所謂的易行門跟難行門,其實應該講是最根本一開始是要有信心,你沒有信心後面甚麼都不要談,所以你一定要有上師瑜伽,等於就是修信心。那現在又跟你講有那個信心不代表你就能得到那個智慧,這裏面的意思先跟各位講清楚就不會搞不懂後面他在講甚麼,這就等於我剛剛強調的~~~你最後要得到那個智慧你開始沒有信是不行的,這就一般講的易行門,你沒有這東西不行。可你只有易行門,後面的難行這些你都沒有做,你能得到智慧嗎?得不到。所以這個地方主要就是在強調~~~我們現在所謂的上師瑜伽就是修信,基本上那個9乘次第都是要得到那個智慧,那他就一個一個告訴你,聲聞緣覺本身的經典教法也是叫你要去信任上師不管他是親教師或軌範師,但他並沒有說你就醬子你就能得到智慧,因為得到智慧就是果位、就是目標。其實簡單講,這就是跟外道很重要的一個分野,不像現在一般宗教你信我得永生、其他你不用管了,也就說你只要走易行門就解決了,佛教不是醬子。可佛教也告訴你你一開始一定要有易行門,課本上從一開始的小乘到最後最高的無上瑜伽的時候,在前面都是強調你不是專靠易行門能解決的,後面難行一定都要做;尤其是到了最後無上瑜伽的時候,最後大圓滿的時候信就變成非常根本的元素了;而到了最後不止是根本也是主要的元素,一開始不是說他不重要可是他不是全部,到大圓滿的時候雖沒明講可相對來說這個信變成幾乎是全部了。你想清楚後你慢慢就會懂這個說法並不矛盾,假若說你今天到了大圓滿的這個層次,那按照寧瑪的教法是9乘次第,這些你都經過了,你怎麼可能只有易行門?醬懂我意思?你絕對是該做的難行你全部都解決了,而且是深入的做,因為這中間不僅是經過菩薩的顯乘,你還經過外3密、還經過瑪哈約嘎、阿努約嘎,所以這時候根本不能說這個信叫做易行門了,這時候這個信幾乎就是法門了、是正行了。
這個,我沒辦法講得很清楚,可我想各位聽得懂我要講甚麼~~~也就是開始是一個最基本的東西但他不是全部,這個最基本的東西到了最後他會變成是全部、他會變成是真正的核心。醬你就懂所謂的易行門或是講信心這2個字,因為讀這個你的觀念開始不一樣,在層次上面他可以說是一個基本,可是他也可以說是一個究竟;那現在你有這概念,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要講這個。那這個東西跟上師相應法連在一起的時候,最重要是強調~~~上師相應法你在9乘次第裡面你都得要做,可是在9乘次第裡除非是到最後,其他乘你並不是單靠這個就能得到9乘次第各別的智慧,你還要有難行的配合你才能得到那個智慧,可是最後到大圓滿時這個東西就相對的變成究竟了。為什麼會醬子?因為到大圓滿的時候,真正在修大圓滿一定是有11的根本上師,這時一般都是直指心性的教法,就類似禪宗、祖師禪講的那種。所以到最後,假如你沒有把你的上師當作是佛的話,你怎麼有可能得到佛的心傳呢?!醬懂?!因最後你要靠的是心傳。那心傳是佛的智慧,所以對方如果不是佛的話你怎麼可能得到這個智慧。再講一句話讓大家去體會一下~~~他是不是佛不重要,重要是你沒有把他當作是佛的話,你是得不到心傳的。因此,追根究底告訴你上師瑜伽為什麼重要?一開始你一定要有上師瑜伽,只是一開始所謂的上師瑜伽並不是全部,到最後最高層次的時候上師瑜伽幾乎就是全部。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经中不是说舍利子,胜义要依信心而证悟吗?可见,单单凭着信心就有证悟无我之义的。經是指《阿含經》是大乘、小乘都不能違背的根本的經典,現在是有人問難:你說靠信心沒辦法得到所謂的小乘的智慧,就解脫道的智慧。可我現在告訴你經中有醬一句話,勝義指的就是解脫道的智慧。

接著,阿瓊堪布立馬解釋:
实际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 汉果。
---
实际并不是这样,此教证是说明无有信心无法入道,這又回到一開始了,信是11善心所的第1個,任何一個修行若是沒有信心做基礎的話,後面你就不用談了,又要提到信的定義~~~實德能,你一定相信有3~實在有,你一定相信有3寶有這功德,不相信你後面怎麼會去修這個佛法呢?最後你有信心只要按照醬子做你一定能夠跟他一樣。所以,當我們任何一個修行人在說佛的功德非常了不起,可是我怎麼可能成佛呢?當他起了這個念頭就已經出局了,他連第一個信就易行門他都沒有進入,出局了不用談了。所以說其實不是醬的意思,开启诸法之门的是信心,諸法之門就是指佛門,或者你要得到最後那個智慧,你一定要用信心入門,为此首先必须具备虔诚的信心,并不是仅仅凭着信心就可证悟真如的意思。這點在前面已經不停的說明過了,相信各位都能貫穿了解他的意思了。小乘行人,如果对给自己授戒的亲教师、轨范师怀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碍,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谛法一点不修,唯独仰仗信心并不能得到声闻缘觉阿罗汉果。4諦法這苦集滅道就是講小乘後面的難行門,所以信心只是一個開頭,後面還有一大堆對見地、對修行的道這些都要知道都要去做才可能得到智慧。所以你靠信心後面4諦都沒有,你是不可能得到阿羅漢或辟支佛的智慧。

聲聞、緣覺講完,接著是第2個的顯乘即菩薩乘: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因此(《经庄严论》中)说:近于善友,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性、具巧說、悲體、離厭对于具备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并没有提及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资粮道开始积累。但在菩萨乘中,并没有提及如果具备把善知识视为佛陀的恭敬诚信之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然而,对上师有信心的确能圆满广大福德资粮。如《入行论》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
诸位菩萨如果没有依靠外摄持的上师善知识,没有修行内摄持的慈悲菩提心,這個善知識叫做外攝持,為什麼?因為一個菩薩能夠進入大乘,他一定要有菩提心,所以有一個內攝持的菩提心,外攝持的善知識也就是上師,就无法现见见道法性真谛,現見見道法性真諦就是得到智慧,就得到解脫道的智慧,就一般講見道或是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這是修學最後的目的,到這裡,關於上師一定要具備的10種功德阿瓊堪布又引慈氏5論中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说:亲近于善友,這個就是指善知識,他一定要调静除德增,調就是調伏,靜有2個,1是定、1是近靜指的是慧,或說,靜是指定、除指除惑故對應的是慧,所以調靜除是說了3個東西~戒定慧,德增就是他有非常多的功德。有勇阿含富,有勇就是具勤也就是6度中所謂的精進,阿含富:指廣聞多學、教授富足,不管顯宗還是密宗的道理,都學得比較精通,就是教富饒。觉真善说法,覺真:上師應該要現證真如,對法性有一定的證悟和覺受,這一點必須要具足,就是善達性。善說法:上師要能傳講佛法,無論是教證也好、理證也好,都能恰到好處地運用自如,就是具巧說。悲深离退减,悲深:對弟子的悲心深切,就是悲體。離退減:在修道的過程中,聽聞再深的佛法、遇到再大的違緣,也不會怯弱而生退卻,就是離厭。所謂善知識應具備的10種功德:調伏(戒)、靜(定)、近靜(慧)、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性、具巧說、悲體、離厭。对于具备十种功德的上师,或者虽然不具备十种功德,在《廣論》所依善知識之相中也提到如今要找到具備10種功德的上師大不易,以8分之一為下邊際,但這裡的講法是說至少要有菩提心,說實在,真正有菩提心的話前面那些也不可能沒有,我們知道真正生起世俗菩提心大部分是有了勝義菩提心,雖說一開始是用造作的方式用世俗菩提心最後讓你生起勝義菩提心,可是只要你有了勝義菩提心時你世俗菩提心絕對不是問題,所謂的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善達性、就是覺真,菩提心是悲、覺真即善達性是智,智、悲這是整個佛學最重要的2個觀念,雖然講了10種,可這2個是基礎,其他實在也都是這2個的展開。所以,對慈悲菩提心已经纯熟的善知识,怀着信心依止,发殊胜菩提心,可是在這裡也就是大乘這些經典并没有提及不修学六度所摄的佛子菩萨如海的圆满(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這就是指6度萬行,你沒有去修難行的這個6度萬行,只是凭着信心就能现见见谛法性真谛,這就是見道或者我們講的菩薩乘的智慧,這跟前面講的觀念是一致的。只是说明损害上师,退失信心,会积下弥天大罪。也就像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諸佛子就是菩薩,博施指做6度萬行,這些行菩薩行的菩薩,若你對他生起惡心,佛告訴你一定會下地獄,且時間超長的,你只要對菩薩生起一剎那的惡心你就有一劫的時間落在地獄,你生起幾個剎那就在地獄待幾劫;意思就是你不能對你的上師起惡心,因能當上師定是有菩提心是佛子。就像铁能断铁一样,对菩萨上师怀有恶心就能摧毁以往所积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资粮道开始积累。這點很可怕,以前我們在讀的時候有強調1個方法,就是絕不隨便對人起嗔心,因你根本搞不清楚他是不是菩薩,在這裡主要是提醒絕對不能對上師起嗔心,由另外一個角度看,若你是大乘菩薩的話,你真正上師一定是菩薩一定是有菩提心的,有菩提心就是佛子,你對他起嗔心就不得了了!這也就連上為什麼要恭敬上師,可這也牽涉到是否有辦法找到一位真正菩薩乘的具德上師,先不說要按照10個條件就只看他有沒有菩提心這一點,你當然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若未經觀察是否有這基礎你隨便就拜一個人做上師的話,在《廣論》有講過你拜了上師之後你才後悔,慘了!來不及了!更不要講密乘,密乘你只要拜他做上師你最後若是退失了對他的信心,你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叫金剛地獄。所以千萬不要怨嘆自己找不到上師,不要醬子想,這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緣不到時沒找到反而是好事。要不然隨便找一位到最後你堅持不下去,那不就慘了?!
可這邊又講在菩萨乘中,并没有提及如果具备把善知识视为佛陀的恭敬诚信之心,虔诚祈祷,相续中就能生起证悟智慧 他說你找不到有醬子的教言,所以這又回到他要強調的不是光對上師有信心就能證悟,還有難行門要做。然而,对上师有信心的确能圆满广大福德资粮。如《入行论》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就沒有信心跟有信心的人比當然是有很大的落差。

他從小乘、然後講完了大乘的顯乘以後,接著進入密宗。
密宗就比較複雜了,加上對密的知識不夠完整以至於比較會看不懂。
入了密宗的菩萨持明行者,首先在具备法相的金刚阿阇黎面前,得受密宗外三续部的能成熟灌顶,也就是瓶水、冠冕等赐部与开许共同明觉五灌顶宝瓶灌顶、宝冠灌顶、金刚杵灌顶、铃灌顶、名灌顶,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通过修行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结果修行所依(也就是神馐)保持温度、油灯自燃、彩虹照射等等验相呈现时,取受悉地,得到与欲界色界天同缘分的共同悉地。其后不舍肉身,以神变前往布达拉梵语“普陀”的音译。意译为“持舟山”原义是指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住处。等圣境,面见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等,即刻获得殊胜悉地,此后在五世或七世或十六世之末,证得三部、四部、五部金刚持其中任何一种果位。外三续中只是说,如果与上师金刚阿阇黎发生矛盾,那就成了悉地的障碍,而并没有提到如果不发生矛盾而以把上师视为佛陀的方式虔诚祈祷就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个别的情况并不排除,不曾讲过如果不修行金刚阿阇黎所宣说的有相无相瑜伽,单凭对上师的恭敬诚信就能获得殊胜悉地
---
入了密宗的菩萨持明行者,持明,以前解釋過,就是有一定成就的菩薩,因密宗也是大乘也是菩薩,首先在具备法相的金刚阿阇黎面前,得受密宗外三续部的能成熟灌顶,3續,是密一開始的事部、行部、瑜伽部,也就是瓶水、冠冕等赐部与开许共同明觉五灌顶,這裡我沒辦法做深入的解釋,就因我對密宗的知識相對於顯宗的甚為匱乏,前面講過4個道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5灌頂指的就是寶瓶灌頂、寶冠灌頂、金剛杵灌頂、鈴灌頂、名灌頂,因為沒密宗這部分知識不了解這些灌頂,可對阿瓊堪布來講則非常清楚外3密要經過甚麼儀軌,所以他只是一筆帶過;那你要用清净的誓言守护相续,清淨誓言就是指外3續的密宗戒,实地修道,通过修行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在外3續的時候,有相瑜伽跟無相瑜伽就相當於後面所講的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這就類似相對應的一個程序,那什麼時後才能有成就?也就是你的修行所依(也就是神馐,是你特定的供養佛菩薩的食物)保持温度,假如你供養的這些吃食能夠保持溫度,就是供上去時是熱的就保持熱的,上供的酥油灯自燃、彩虹照射等等,有這些瑞相出現就表示你修成了,這時你取受悉地,悉地就是成就的意思,這時你就得到与欲界色界天同缘分的共同悉地。為什麼這時是出世間的智慧、醬子一個悉地會跟欲界、色界天這同緣分,這我沒辦法解釋,密宗一定有原因可以解釋這個,共同悉地,就指你是得到天人的成就。
接下來就能夠不舍肉身,也就是你有辦法靠神變以神变前往布达拉等圣境,布達拉宮,相當於西藏的總統府,可是這邊的布達拉不是指布達拉宮,布達拉,是梵语“普陀”的音译,意译为“持舟山”原义是指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住处;所以布達拉就是說你到了這些10地菩薩的剎土,面见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等,文殊菩薩也有他的剎土,只是不知道是何名,也就說你在外3密得到成就的時候你就有辦法現見這些大菩薩,醬子你即刻获得殊胜悉地,當然囉,面見了這些10地大菩薩你就不得了,就像無著面見彌勒之後收穫累累接著很多成就,同理面見觀音文殊就不得了。在外3密得到醬子一個成就後,一般是經過5世、或7世、或16世之末,你就能得到佛果位,那到底是证得三部、四部、五部金刚持其中任何一种果位。胎藏界3部、金剛界5部,前面都講過,就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的胎藏界3部,或是蓮花部、金剛部、如來部、珍寶部、事業部的金剛界5部,4部是比較不知道應該就是開闔的問題。這時的果位是甚麼,胎藏界3部、金剛界5部這指的都是佛,比方5部的蓮花部就是阿彌陀佛、事業部就是釋迦牟尼佛等等。不過,在外三续中只是说,如果与上师金刚阿阇黎发生矛盾,那就成了悉地的障碍,而并没有提到如果不发生矛盾而以把上师视为佛陀的方式虔诚祈祷就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這就又回到一開始所強調的重點~~~不是一個上師瑜伽即可,還是要行6度萬行的難行門。个别的情况并不排除,也許有特例~~~只靠信心就證得,可是至少外3密的教法裡面不曾讲过如果不修行金刚阿阇黎所宣说的有相瑜伽、无相瑜伽,单凭对上师的恭敬诚信就能获得殊胜悉地沒有這個說法。
這些都是蠻重要的,你要慢慢去體會,佛學一定要靠自力、沒有說一切都靠別人,這就是佛學跟外道最大的區別。

3續講完了就接著內3續,內3續第一個就是瑪哈約嘎,也就是所謂的大瑜伽:
密宗内三续,第一是玛哈约嘎,圆满得受入门的外十利等以及四灌顶后,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和风的圆满次第,从而在相续中生起由四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引发的喻光明之后,在其后得,依靠三现光明得(黑道现)、增(红道现)、显(白道现)三相作为因,五光风作为缘,而起现幻身本尊身。接着,在修行义光明时,大众作会修,初夜于本尊前取悉地,中夜于怨敌前取悉地,黎明于佛母前取悉地,从而在相续中生起义光明,随后在后得时起现有学双运身。这一宗派中,如果与上师金刚阿阇黎发生矛盾,那么就像头断了不可救药一样成为一切悉地的障碍,今生今世中屡屡遭受短命多病等不幸,后世转生到难以解脱的金刚地狱受苦。如果把上师金刚阿阇黎看成佛而虔诚祈祷,能得到证悟的智慧、殊胜的悉地,但是并没有强调性说明这一点,只是说它的近取因之行为——大众会修以后她身手印的主要近取因。
---
玛哈约嘎,圆满得受入门的外十利等以及四灌顶后,什麼叫外十利等,這我沒辦法解釋也沒查到,4灌頂應該就是以前講過的道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地修道,所以你看到不管是阿瓊堪布或是華智仁波切他們這些大圓滿傳承裡的中流砥柱,所有佛學知識都很清楚,從小乘、顯乘、外3密的整個修行過程都很清楚,主要修行生起次第和风的圆满次第,這裡特別加了一個風字,這風字裡面是有很複雜的含意的,我沒辦法解釋清楚但我盡力,這個風:有點類似我們所謂的心性,氣、脈、明點這我們知道是要修的,為什麼要修氣、脈、明點?因為最後要得到的是一個最細的風,其實風代表是一種氣,簡單講,風就代表你的心、或者就代表我所講的那個能量,E = mc² 的那個能量,或者就代表你真正的本源,不過你聽完這些話可不能誤解是有這個東西,他是一種空性的,那為什麼是空性現在不再花時間解釋了。所以這個風有最細風的意思,最後能體驗到這個也就等於是體驗到他的本性,也就是體驗到他的心性,也就相當於證悟空性一樣的意思;所以修行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前面加這個風學問很大的。這時就可以在相续中生起由四空引发的喻光明之后,4空,就是4空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你知道這是3界中最上面的無色界,3界的無色界再上去就出世間了,所以為什麼由4空引發就因為你已經到了世間法的最頂層,由此突破以後你就引發了這關鍵字叫喻光明,該怎麼解釋這個喻光明?若是你讀過《西藏生死書》或是《中陰度亡經》,你就知道有2個名相~~~母光明、子光明,一般母光明也叫做本覺,你若有《大乘起信論》的概念你就知道本覺這在講甚麼;或者換個說法,母光明就是真正原始的完全沒有受汙染的本性清淨、自性清淨,這是在如來藏裡面所強調最根本的那個東西。若用能量來講為什麼會用光明、為什麼會叫做母光明?現在先要把光明這意思做個理解,這光明代表的意思就是跟你的空性或是你的心性是講一件事,這光明不是你所看到的那個光明,不是你世間法光明的那種概念,這概念是……若用能量來講可能比較貼近一點,他指的是那個東西。那什麼叫做母光明呢?就是原本你自身一定就有這個母光明的,或者講這整個世間本來就是依靠這個母光明,雖然他是空性、雖然他沒有辦法讓你清楚的指出在什麼地方有多少數量,可是他就是真正基本的那個……其實我講這些話大家都要撇開有的概念,因為這都是在大無為法的空性概念裡面,就不是所謂有、沒有醬子概念裡的東西。經過修行我們能得到的叫做子光明,就在修行當中你體驗到的那個東西叫子光明。比方,所謂子光明,你用《大乘起信論》的術語他叫做始覺,開始的始,本來你應該是本覺,那你後來無明就不覺,再經過修行你開始能夠感應這個本覺這就叫始覺,子光明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那喻光明所代表的意思就類似子光明,可是他為什麼用喻光明?因為子光明也分了很多層次,這個地方是比喻就有點像樂空,這稍稍麻煩一點,因為空性大家懂了,一般講雙運,有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空分跟樂分雙運,這個喻,就有一點是比喻空分跟樂分這2個東西的雙運。其實你能體會到這種雙運基本上都是屬於子光明。醬懂了?!一般我們又叫做道光明。這跟母光明不一樣,母光明是本覺,子光明是始覺,母光明指的是最根本原始的,子光明就是道光明、就是你修道當中生起的始覺,開始從不覺變成始覺。所以,是修道引起的喻光明,是子光明或是道光明中的一種。他最後證果的時候,就是子光明跟母光明2個會合了,這就是成佛了,就是你已經完全回到本覺了。當然能夠引發喻光明大部分都是見道、都是有得到智慧就是子光明的意思了,沒有得到那個智慧就不會叫他光明的。
4空引發了這個喻光明之後,再根據三现光明得(黑道现)、增(红道现)、显(白道现)三相作为因,三現光明,這可複雜了,先看一下補充資料……
20210518-111-顯增得.jpg
本來想把這講一遍,可我們現在密的基本觀念都不夠,一下講這太深了不太妥當,故主要是給大家解釋幾樣事情。
《西藏生死書》會講到母光明、子光明,這是告訴我們人在死的時候,這時母光明在死的過程中是會顯現的,一般修密的人等於是認識這個東西,就好像你要去車站接一位素未蒙面的人,你是不是要先看他的照片?所以他們在修的大概知道這個母光明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醬子做呢?因為他在死的時候,這個母光明在死的過程中是會出現的,出現時他就安住在裡面就解脫了。醬理解?!在死的過程裡面,比較複雜的是有這4種過程:1、白道相,叫做顯。2、紅道相,叫做增。3、黑道相,叫做得。4、最後,母光明顯現時的晴空相,叫做空,所以中間會經過顯增得3過程。在《西藏生死書》裡沒有用這麼多術語,他簡單的說可基本上也是告訴你~~~你在死透的時候這母光明會出來的,他告訴你最後有空相這就是母光明顯現。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根本不認識他,可死的過程中他一樣會出現,變成出現就晃過去了,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就像你到車站看見一大堆人你也不知道誰是你要接的,因為你根本沒看過相片,一樣的意思。所以為什麼叫做《中陰度亡經》,就是在修這個死。在修這個死本身當中也算是一種子光明。聽不懂不要怕,至少先結個緣。
所以課文中說依靠3現光明,我們不懂3現光明什麼意思,就是在死的過程中本就會出現這3個階段,那他們在修行的當中他有辦法先認識這3個階段,這就叫3現光明,也就是剛剛講的顯增得3個。
經過這個3現光明做為因、五光风作为缘,5光風這我就不懂了,最重要是3現光明做因、5光風做緣,然後他就能因此起现幻身本尊身。你經過顯增得這3個以後,最後到的第4階段叫做空,這個空就有點喻光明很類似的東西,就是子光明的東西。為什麼要知道這個,因為這就好像看過相片,所以有一天自己在死亡的當中就會認出那個出來的母光明,因你在生時可以藉修行知道這3種現象,然後最後接著就是生起本尊,其實這個生起本尊也就是類似剛我講過有喻光明、或者是類似他所講的最後那個子光明的那個空相。
接着,在修行义光明时,義光明跟喻光明,這2個若你今天不想考慮太多,那醬子解釋你就知道~~~我們有所謂的母光明跟子光明,母光明一般又叫做根本光明,子光明一般又叫做道光明、就修行用的,所以,喻光明、或者義光明均是子光明或說道光明當中的一種,其實是一件事只是在不一樣的側面而用不一樣的名詞。經過醬子,他是告訴你內3密的最後就是大众作会修,這應該是一個蠻重要的名相,只是我們不太懂,是說大眾一起會修、然後在那中間最後就有人能夠證道,在初夜于本尊前取悉地,中夜于怨敌前取悉地,黎明于佛母前取悉地,為什麼這我不知道,可這就是他告訴你所謂瑪哈約嘎的整個過程,實在是很讚嘆!他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是知道而已他們還都有體驗!我們不氣餒,慢慢一步一步來,這些大德過去也是一步一步來的。經過醬子,从而在相续中生起义光明,所以,喻光明、義光明均是子光明只不過是在程序上有差異,前面的叫喻光明就比喻他是樂空雙運,後面的叫義光明已經很直接的就是那個子光明、其實就是很標準的見道,就是你已經得到那個所謂出世間的智慧,或者是你生起了義光明就表示你已經得到了在瑪哈約嘎裡面所講的那個智慧随后在后得时起现有学双运身。有學雙運,這名相也很難解釋,但他都有把它標出來,我能夠體會的是~~~當他講無學雙運身的時候指的就是佛的雙運,以前也講過,所謂的現空雙運千萬不能小看之、因這是佛的智慧,顯現跟空性是一件事,不是黑繩白繩綁在一起,是他就是他,能夠有這境界的是佛,這叫現空雙運,這時現空雙運就是無學雙運。以前我是認為所謂的現空雙運是佛才有辦法有,可是現在這邊你又發現~~~有學雙運,這瑪哈約嘎的修行人他還沒有成佛,可是他已經達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你得承認他也具有現空雙運醬子的能力,或者你叫他樂空雙運、叫他明空雙運也行,凡你想起的任何一種雙運都可以都叫雙運,可是他並不是佛的境界的時候,這叫有學雙運。我們能夠理解就是到這個程度。
在瑪哈約嘎,如果与上师金刚阿阇黎发生矛盾,那么就像头断了不可救药一样成为一切悉地的障碍,就你會很難修成功,今生今世中屡屡遭受短命多病等不幸,后世转生到难以解脱的金刚地狱受苦,就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如果把上师金刚阿阇黎看成佛而虔诚祈祷,能得到证悟的智慧、殊胜的悉地,但是并没有强调性说明这一点,這點跟前面全部是一致的,你不能沒有這個信心,可不代表你有這個信心你就能得到那個智慧,所以,不論你在任何一個階層你一定要有上師相應法醬子的一個信心,可是你不能靠這一個會成就智慧、一定要有後面的所謂的難行道,見地、修定、6度萬行等等都一定要有,到最後大圓滿最後的境界這2個很可能就會合成一件事,只是说它的近取因之行为,近取因,就是最主要的因的意思,因有各式各樣,但是因以外要靠緣,所謂近取因就是最重要的因,——大众会修以后她身手印((這裡我沒辦法解釋))的主要近取因。主要就說並不是只靠上師瑜伽你就能得到他的智慧,這身手印應該是瑪哈約嘎裡面的一個過程、一個果位,一般大手印跟大圓滿蠻接近的,也有人說大手印是大圓滿的道,這個今天就不講了。所以,他只有強調這個信心或者這個上師瑜伽是一個主要的因,只有強調這個,那這跟前面的意思也是一致的~~~並不是說你只靠信心最後你就能證果,不是醬子的。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