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104-20210330-內前行-積累資糧-討論複習

今天就剩下一小段,講完以後,就是每一個段落結束後的分享、討論,最重要就是要溝通。
内在的这个傲慢魔,以密宗來講4魔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傲慢魔,其實這就相當於我執的意思,佛學裡慢其實算是最難破的,以小乘來講是要到阿羅漢最後才能破掉這個慢心。慢,一般講7慢,7慢中最重要一個慢就是我慢、指的就是我執,所以為什麼說慢心最難破、為什麼說阿羅漢最後破的是這個慢,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叫做傲慢魔,若是你用7慢的角度看,你也知道他指的就是我慢、我執那個。那不管你是住在城区也好,游历险处也罢,遊歷險處指到深山苦行,不管你在哪一種處所修行,都必须要断除它。最重要就是你都要斷除我執、斷除這個傲慢魔。
甚深断法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以空性大悲藏来断掉这个這是一個總結語,讀佛學到今天我們也能體會他為什麼會醬子講,空性大悲藏,簡單的講就是智悲雙運,一個智一個悲,要斷掉所謂的傲慢魔或是我執就是要用智、悲來斷。用智悲的角度來看,大乘的教法用簡單話講你馬上要想到的就是菩提心,可是菩提心你要知道它包括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2種,所謂的世俗菩提心就是悲,在教菩提心的時候他就講悲是菩提心的根本,一講到勝義菩提心你馬上想到的就是空性。其實不管用哪一個角度講都離不開這個,像在《廣論》中宗喀巴提到阿底峽的3個主要道,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那加上一個出離心就是把菩提心最根本的東西講出來,因為沒有出離心的那個菩提心不是真的,這什麼意思?所謂出離心就是你厭倦了所有的世間法、有為法。假如你今天對這些都不厭離,你怎麼可能會有正確的菩提心呢?!因為菩提心就是要救度眾生最後都能離開輪迴、就是跳出世間不再輪迴。醬子一個角度,那你就理解一定要有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以後才能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講來講去這個出離心還是為了菩提心說的,因此簡單講仍是菩提心的悲、空正見的智。講到這裡,馬上就連結到所謂的智悲雙運。因為佛學的精神就離不開這幾個重要原則,當講智悲雙運的時候你就知道他指的是佛的智慧,那智悲雙運、現空雙運又是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當講雙運,你就知道悲跟智是一件事,當你知道悲跟智是一件事時你就聯想到如來藏,如來藏一般又講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一講雙運,你就知道法身跟法身功德是一件事只是由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側面、或者用佛學的術語這叫反體,反體的意思就是2個是一件事但由不一樣的角度你可以把它區分開來,所以這叫反體。比方說,任何一個有為法基本上他一定會有一個所作性,什麼叫所作性?所謂所作性就是緣起的意思,他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你一碰到有為法你就會立即起反應那這就是所作性,就是因緣所生法,你一定要有這個觀念。當你一有這個觀念的時候,你馬上想起他是無常。當你說他是無常的時候,你發覺到有為法、無常跟所作性這3個事情講起來好像是3件事、事實上是一件事。所以雙運的角度是醬一個概念,也就是所謂所作性就是無常,所謂無常他就是有為法,所以,有為法、所作性、無常基本上是一件事只是你用不一樣的角度去詮釋他。那,智悲也完全是這個概念,也就說當你真正證悟了空性的時候你這個大悲會生起來,那不是勉強的,佛學講同體大悲,就說你證悟了以後你發現你跟眾生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都是這個空性,可是,你發現你了悟這空性以後你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在,然而你看到跟你一樣的眾生他們應該跟你一樣解脫自在卻都做不到反都陷在無止盡的困苦中,這就又回到佛學講的無始這就不再多講了。就說在整個概念裡面他描述為什麼會生起這個大悲,因為他發現自己證悟以後他能理解過去他沒證悟時在醬一個無始的輪迴中他曾經死過的屍骨就可以堆成一座須彌山,醬一個比喻讓大家能理解生死輪迴的無奈。所以他一句空性大悲藏但你馬上要聯想起這些相關的訊息,這就代表你對這理解到的程度,目前雖做不到但至少已經學到了。說到這不能不感嘆佛學的厲害,他都跟現在的量子力學完全符合沒有牴觸。到這我們就理解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包括人我執、法我執2種,那課本告訴你特別是密宗他叫做傲慢魔,解決他的方式講白了就是空性。可是這個空性本身應該要有智悲雙運的觀念也就是一定要有菩提心,因正確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加上勝義菩提心2個,其實,從頭至尾他所講的都一直沒離開過這個原則。
那到了他
在修施身法的时候,施身法就是斷法裡面一個環節,再複習一遍什麼叫斷法,基本上就是指一些遊歷險境的修行者,不過,這邊強調即使不是遊歷險境而是在城區的也是應該要做斷法,也就是斷我執,因不管在哪裡佛學最重要要解決的就是斷這個執著,那我們知道這執著本身把他講成障礙的時候就有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如今,你在深山修行的人你哪有東西可資上供下施,那這就是密教裡面的方便、善巧的法門,最後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做布施,布施身體就是所謂的施身法。前面讀過了,他教你要把自己觀想成瑪吉黑怒母,拿著彎刀砍下頭再把自己身體放在龐大的托巴中熬煮成甘露就可以做上供下施,這是整個觀修的過程。所以施身法就是跟這個連在一起,也跟斷法連在一起,你就知道密宗有非常多的善巧法門、修行的道;因為做這個施身法,最後也可以斷掉自己的傲慢魔,簡單的講就是斷法,因斷法就是斷4魔,4魔裡最重要的就是傲慢魔。
所以他說修施身法的時候,
首先必须明显勾起对这个身体潜伏存在的爱执,為什麼要醬子?因為斷法最重要就是斷這個我執,所以,你在做密宗這個方便法門施身法的時候,你一定要了解到你原來潛在的對這個身體的我執,今生今世的衣食卧具用品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给这个身体提供才通过作恶、受苦而积累下来的。所有事物当中,我们最珍惜、最爱重的就是这个身体,所以好好勾起爱执。因為這個身體是你經過諸多惑業苦的累積而產生下來的,也讓你了解你對這身體又是多麼的執著。那在這個基礎下,随之,对鬼神为主的一切有情观修知母、念恩,生起想要报恩的念头,你再對所有的鬼神觀修成……這裡是菩提心了,為什麼用知母、念恩、報恩,這就是7因果修菩提心修法的開始方式,为了报答恩德,对于四种贵客,以我的身体来上供下施,4種貴客,不知道我的解釋對不對,若把這4種貴賓當作4魔又好像不太對,因為他是上供下施,若是4魔不會上供,因上供基本上是指佛菩薩,前面教過這斷法是把自己身體煮成甘露後第1個是上供,所以這4種貴賓不像是講4魔,可使我也沒找到白紙黑字的說這這4種貴賓是誰,當然若用上供下施的角度一定是包括佛菩薩、本尊、空行、護法,其他就下施的部分,因鬼神跟4魔也可以說是一件事情的2面,那我若用4魔做解釋後面不應該提到上供,如果是在曼茶罗积资时,就在黎明时分施素斋,中午施花斋,傍晚施荤斋素齋跟花齋,記得前面講過這都有上供下施的部分,(素齋都是以己身甘露上供下施,花齋是以資具上供下施,參考099-施身修法),葷齋就一定不是上供只有下施了,所以這4種貴賓理論上應該包括佛菩薩、本尊、空行及一般的鬼神、4魔、6道眾生在內,或者,每一座都发放这三大布施,就每一座都要做素齋、花齋、葷齋,尤其是在病魔猖狂之时,对于不喜欢素斋、一味贪婪血肉的所有鬼神,必须布施荤食。黑斋對病魔、怨敵、妖魔鬼怪做布施的一種觀修方法(对那些不能惊动一直无动于衷的鬼神,或者虽然惊动起来,但没有达到度过量或者尽管达到了相似的度过量,可是没有达到度过标准而长期耽搁,需要用黑斋。然而,(有些人由于自己)气量狭窄,性情急躁,稍有小事心里就不高兴,于是便施黑斋,那就与菩萨道相违背,因此切切不可这样。)虽然上师时而有传讲施黑斋观想法的传统,但这里并没有立成文字。黑齋,前面只看到名相未曾解說實際內容,我所能查到的就是對病魔、怨敵、妖魔鬼怪做布施的一種觀修方法,怎麼觀修不知道,《引導文》有講過上師並不特別宣揚黑齋故未說明,只有這裡一段話就~~~對那些不能驚動一執無動於衷的鬼神……因此切切不可這樣~~~勉強去了解黑齋是什麼意思,對那些不能驚動一直無動於衷的鬼神,或者雖然驚動起來,但沒有達到度過量,度過量也找不到適當的相關解釋,或者儘管達到了相似的度過量,所謂相似在佛學基本上是代表否定的意思,不過,這裡不見得是代表否定,可是沒有達到度過標準而長期耽擱,這時就需要用黑齋。醬子講是沒辦法懂他後面的意思,可看來黑齋是很特殊的修法,應該是入密之後才有機會了解。然而,有一些人由於自己氣量狹窄,性情急躁,稍有小事心裡就不高興,於是便施黑齋,聽他如此講法,我想這個黑齋似乎並不是布施給對方,像是用憤怒的方式、像是一種懲罰,可這懲罰應該還是在菩提心的基礎下面,若是醬子做那就與菩薩道相違背,也就說就算你施黑齋你絕不能在報復嗔恨的心態下去做,因此切切不可這樣。雖然上師時而有傳講施黑齋觀想法的傳統,但這裡並沒有立成文字。我想這應該是屬於要灌頂後方可修的密法,當然灌頂也是有條件的。不過,很抱歉在今天短短一段文中有蠻多地方我沒法解釋得更清楚他後面的含意。

✿✿中觀自續 中觀應成 瑜伽行中觀跟唯識的關係
J師姐:現在上這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屬於寧瑪的教法,以前又提過大手印、中觀應成、中觀自續、瑜伽行中觀,藏傳又有許多派系像是格魯、薩迦、噶舉、覺囊等等就覺得有些混亂,這些派別裡面跟寧瑪差別在哪裡?
師兄:這問題很好,借這機會等於也給大家整理一下。
1個先談中觀跟大圓滿,這2個之間是甚麼樣的關係。
一般,你知道有所謂的小乘就聲聞、緣覺,大乘則分顯、密2種,那現在要談中觀,一般中觀在顯教裡可以算是最高的見地,大圓滿不是顯教,可在密裡面也一樣要講中觀,因為大圓滿根據中觀來解釋的時候是更容易解釋,修過中觀再修大圓滿相對是比較容易。那現在回到中觀這個角度,你知道他是在顯乘最高的見地,因為講中觀重點就是在講空性。
現在先把密的放一邊,完全由顯的角度來討論一下。
顯的部分由小乘開始有聲聞跟緣覺,再進一步就變成大乗,有所謂的唯識跟中觀,唯識跟中觀是顯宗裡面很重要的2個宗派跟見地,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寧瑪派的出世間法的9乗次第,9乗次第在顯乗(即因乗)的部分就等於是用小乗再加上所謂的唯識跟中觀,他們本身都有一個出世間的見地,小乘也有出世間基本上談的也是空性,只不過他這個空性只強調在人我執的部分,對法我執只有部分的證悟。這3個以外,再上去就是果乗也就是密乘,密又有4續部6續部之分,4續部就是外密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加上無上瑜伽,若無上瑜伽再拆開為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加上外密就是6續部。醬子加起來就是9個,為什麼要強調這9個次第?意思是在寧瑪紅教這是每一個不同階段的次第,一開始要先了解小乗,接著就要了解唯識、中觀,再就是進入所謂的外密、內密,再上去就是所謂的無上瑜伽,而前前是後後的基礎,所謂9次第意思就是醬子,每一對你的修行都有用,你用前面那個做基礎進入他上面的那一個層次,所以叫做出世間的9乗次第。

普賢言教-000-20181218 密 出世間9乘.jpg
4續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
6續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
當你現在了解這個,那暫時不談密的部分只談顯的部分,小乗就不講,簡單點先講唯識
(引申閱讀:
https://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556455908   
普賢言教-086-20201110-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行心-《備忘錄》唯識的觀點)
唯識裡面分隨教唯識跟隨理唯識,所謂隨教唯識就是無著的系統,隨教唯識跟中觀沒有差異,只不過他用唯識是強調基道果的道,可他最高見地還是中觀隨理唯識就不一樣,隨理唯識並不認為最高見地是在中觀,用唯識的角度來講他認為識是真正的有,因為以中觀來講這些東西最後都是空的,可他並不認為識本身是空的。在隨理唯識、或者講法相或者以道的基礎來講,這不是法性、法性是用基或是見地這個層面來看事情,所謂法相就是以道的角度來講這時一講到唯識馬上要想到3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個概念,以道的角度來講法相最重要就是3自性。那在隨理唯識對這3自性中的遍計執認為是假的、圓成實本身是實有的,依他起也是實有,不過要注意當他講依他起是實有講的是清淨的依他起,這有差別,清淨的依他起的時候就相當於是圓成實。簡單的說所謂3自性就是有的意思,他最高的東西叫圓成實其實就是空性,可是他是由有的角度、沒有空的角度來講,就是代表空性是在的、是有圓成實這個東西。這就所謂隨理唯識的觀念,所以當他有醬子一個概念的時候,也就是一般佛學所講的他空。他空,就什麼都空唯有空性不空,是說他還有沒有空的東西。所以你看小乘其實也是他空、只是他不是究竟的他空。唯識也是他空,可他也不是究竟的他空。到什麼時候才是最究竟的他空?要到如來藏。所以以唯識的層面來說,簡單講,隨理唯識的角度並沒有空因他認為空性不是空的,若講的複雜點,他認為3自性的圓成實是實在的是存在的。醬你就有一個理解。
有一個理解以後,再提醒一句話,若以寧瑪自宗的角度你一定要想起是瑜伽行中觀,因寧瑪自宗認為中觀一般分成3個派系:清辯論師的中觀自續、中觀應成、瑜伽行中觀,可是宗喀巴大師在
《廣論》分類時是將清辯論師的中觀自續跟瑜伽行中觀併放在一起都叫做中觀自續,他認為這不是最高見地、最高的是中觀應成。我是偏向於自宗認為瑜伽行中觀是獨立的一支。現就解釋什麼叫中觀自續?什麼叫中觀應成?在《廣論》他沒提到瑜伽行中觀,因宗喀巴大師是將瑜伽行中觀放在中觀自續裡面,那我現在要把這3個分開、就解釋這3。簡單講,這3個在顯教理面都是最高的見地,也就是中觀這要高於唯識。
瑜伽行中觀的角度,他為什麼會加上個瑜伽行?其實他講的是法相,他講的就是唯識,他把唯識當作重點。也就說在瑜伽行中觀理強調世俗裡面最高的見地是唯識,這點不能忘,所謂的世俗,我們在讀空性讀中觀的時候一直是把世俗認為是一種幻相、一種假相,特別是讀中觀的時候感覺到對於世俗會有一些比較負面的說法,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一件事~~~中觀到最後3轉法輪的時候是強調現空雙運。什麼叫現空雙運?就說空性或勝義跟世俗2個是一件事;當你了解2個是一件事的時候你慢慢就會理解你不能忽視世俗的東西,你才發覺佛教並不是在那虛無的一直講空性,因為他最高的見地是勝義世俗雙運,那這是佛的境界。當你有這觀念的時候你就知道唯識當然重要,是在世俗裡面最重要的一個見地。
那到底為什麼唯識是世俗裡面最重要的見地?因為唯識這觀念其實有幫助你最後去了解勝義去證悟勝義。首先你要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謂的唯識,就是所有的世間法其實都是這個識,當你了解這個講法的時候你要立即想到所以所有一切法本身是一種絕對的、是一種主觀的,他不是一種客觀的。比方,你跟我認為兔子就是長那樣,可是你從沒想過這是我們人類的主觀,因為在我們的設計裡面兔子看起來就是那樣,若是今天有一個外星人他的設計基本上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他看到的兔子不見得是我們看到兔子的樣子。講白點,今天你跟我看到的兔子是醬子,那你現在戴上紅外線的眼鏡,這時你看到的兔子跟我看到的兔子就不一樣了。那現在問你哪一個是真的?所以你要知道所謂的有為法基本上唯識這識是一種主觀的東西。當一講主觀的東西他就不是事實了。醬能理解這意思?!這是你的主觀並不是客觀產生的東西,所以唯識你一定要有醬一個概念在,不論如何,你修行還是在有為法還是在世間裡面修行,這就是為什麼唯識在法相裡面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現在醬子解釋你就懂了,因為,第一個你知道所有的萬法唯識,就代表所有的對境、你所看到的這些法就是你的對境、這個是你的所緣、其實都是識。為什麼都是識?因為這是主觀的東西,你要知道所有的對境其實都是假的,因為他不是客觀的,這個就是唯識無境的概念。當你這概念一建立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把識也否定了。為什麼?因為能所是相對的,要互為因果才能夠成立,那你現在把所斷掉了,唯識無境這個觀念一建立的時候那第2步識也就可以沒有了,既然沒有境哪來的識。醬就懂唯識為什麼在修行裡扮演重要角色因為他是世間法,這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4加行裡面以唯識的角度談4加行修行的過程,1是萬法唯識、2是唯識無境、3是境識雙泯,醬子就把2個都破掉了。
唯識還有其他重要的就不再講了,到這就把唯識解釋過了,下去就是3個中觀。

先講中觀自續……
中觀自序最重要是清辯論師,他是非常強調世俗有、勝義空,也就說他認為真正實相是空性,但還是沒辦法認為世俗一點都不真、也是有自性的,他這觀念比隨理唯識高一層可是還是抓著一個丟不掉。為什麼這個』他丟不掉?因為除了中觀以外,像他空的這些宗派基本上在佛學裡面可以囊括的叫他們有實宗』,也就是他們就是他空他們沒辦法把所有的東西都空掉。為什麼醬子?因為包括小乘在內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越上面越不強烈可是基礎是一樣的,在佛學這叫假必依真,這是有實宗』重要思想的基礎。比方說,以小乘來講他知道我是沒有,可是他沒有辦法認定5蘊也是沒有,因為我是依5蘊產生的,那我知道我是假,可是我是假的時候5蘊一定要是真的;假必依真,這個所謂的我執這個我雖然是假的東西,可是他後面一定有一個真的東西在那裏才能夠支持這個假的東西存在,這個叫假必依真。他們因為有這個重要的概念他們才會沒辦法把所有的東西都空掉。那他為什麼要有這概念呢?這道理很多人聽了也認為有道理而接受的,他說假如這個東西你都丟掉的時候,這叫惡取空,這是他們的想法,也就說你所有的東西都沒意義了、全部空光了,這叫惡取空,等於是所有的東西全部都站不住腳、那還談什麼。中觀自續多少有這個觀念,所以會強調世俗有,他之所以要強調世俗有簡單講就是世俗有自性,雖然他承認世俗的東西若要跟勝義比他也算是空性的,可是他在世俗上面之所以能夠存在他一定要有一個世俗有就是剛講的假必依真醬子一個觀念,他沒辦法完全拋掉,所以在整個中觀裡面中觀自續算是次第比較低的、就是層次比較低一點。所以我們才會認為以見地來說中觀應成勝過中觀自續,以中觀的角度來說哪一個能夠空的徹底那就是較高的見地。

接著講中觀應成……
中觀應成對於空性就非常清楚,就是所有的東西都要空掉,絕不承認世俗有自性,世俗有這句話在中觀應成是絕不成立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空性,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2轉法輪的般若空性,佛所講的般若經基本上就是2轉法輪、所談的就是所有東西都是空性。當然在空性下面也變成是大平等,在他整個觀念裡面不可能有所謂』這個概念,全都是假的、真正實相是徹底的空性,所以叫做離戲、離48戲,也就說當你講空性的時候真正代表的意思是你講甚麼都不對那才是空性,你不能又空性又有辦法生出一個解釋空性。當你有辦法去解釋空性的時候那個解釋本身就不是空性,所以在這個角度裡一般這都被叫做相似勝義。什麼叫相似勝義?就是想辦法……因為空性本身就是代表沒有分別念,當你用分別念去解釋空性的時候這叫做相似空性。這相似空性你是不能否定的,因為若是沒有這個相似空性你是沒辦法去教人家空性的,醬懂了?!雖說用講的不是空性,可是我若是不講的話你根本沒辦法理解,這只是一個過程,要證悟空性在一開始一定要經過所謂的相似空性。在中觀自續這邊也同樣不認為相似空性是究竟空性,可有強調相似勝義是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在中觀應成這邊經常的講法是直接就跳過相似勝義,所以一般會把中觀應成說是利根,他不經過這個相似勝義直接就用48戲理解那個空性。
要記住這2個的差別就是:1個是百分之百的空,這個空是自空,所以要知道中觀應成的自空是最究竟的自空,暫時先不去想他空只想自空,自空裡面最究竟的就是般若,就2轉法輪的教法。那中觀應成就是完全跟隨所謂的究竟自空裡面發展出來的這種觀念,這個叫做中觀應成。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月稱,在他前面還有一個佛護,不過他並沒有發展出真正一套理論,月稱論師是發展出整套理論就《入中論》。記住,中觀應成簡單講就是自空、最究竟的自空,完全根據2轉法輪般若經的角度發展出來的理論。那中觀應成是根據甚麼東西產生這個見地?是這些菩薩入定時候的境界,入出世間定、入無分別根本智的那個定,也就是見道以上的那種定,因為在那個定裡面他真正的體會到空性所以說他是入定時的境界,因此般若講的是離戲空性、或說是最究竟的自空、或說中觀應成裡面強調的基本是菩薩入定時的境界、依這個境界為準,所以任何的顯現都是世俗,顯現本身不是實相。到這,你稍微可以區分什麼叫自續、什麼叫應成。

最後是瑜伽行中觀作結論……
瑜伽行中觀,以我個人感覺他很明顯的這個顯本身最後是要接密宗的,可你也不能說中觀應成不接密宗也是要的,我意思是因為這個是靜命論師(即寂護堪布),當時藏王赤松德贊、靜命論師、蓮花生大士是非常重要的推廣藏密的3人合稱師君3尊。那為什麼一定要把於瑜伽行中觀分開呢?因為瑜伽行中觀非強調~~~雖然我現在跟你講相似勝義,可是真正的勝義是中觀應成所講的那個勝義,也就說中觀應成那樣的勝義、那樣的空性才是真正的所謂的究竟空性,要注意這是以自空的角度來說的;那中觀自續也並不否定這個,他其實也承認應成那個是最究竟的自空,只不過中觀自續沒辦法丟掉所謂的世俗有這個觀念,因為他強調世俗一定要有自性,所謂有自性就是有的意思。那瑜伽行中觀並沒有強調這個,那瑜伽行中觀有個很重要的是他跟唯識連在一起。所以說一定要理解唯識、不能忽視唯識,不能因為唯識沒有完全空就不重要,這角度不正確。我感覺這瑜伽行中觀基本上最後一定是連上大圓滿,由這角度他一定會連在一起,因是屬於蓮花生這系統裡面的、是紅教一系列的,在這個系統裡面一定會強調3轉法輪。中觀自續有沒有強調3轉法輪我現在沒辦法給各位正確的回答,我的感覺中觀應成沒有非常強調3轉法輪,因你看宗喀巴大師講法的時候他不太提如來藏,當然他們有他們的原因但你不能理解為他不承認有如來藏,可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在瑜伽行中觀這個系統裡是非常強調3轉法輪的。

因為瑜伽行中觀現在轉至3轉法輪來講
剛講中觀應成是根據2轉法輪自空最究竟的這個見地、也就是菩薩入出世間定的狀況;那3轉法輪就是強調如來藏,這時的角度就不是在講離戲的大空性,他講離戲的大空的時候是用大無為法的角度來談有跟沒有,這裏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可是你還是要聽清楚,他現在不是說有他是在大無為法下面叫做如來藏,既然是大無為本身就不應該有~有跟沒有~的角度,可是因為是以大無為法的角度來談他的時候就可以在不落入有的情況來談這個空性到底最究竟的是甚麼?這時就產生所謂的如來藏,也就是究竟的他空。所以你現在要記住~~~最究竟的自空就是中觀應成所講的、也是般若經所講的離戲大空性;最究竟的他空就是如來藏,可不能說他空代表有,因為他是在大無為法下面講有,這點你如果轉的過來基本上你就完全沒有矛盾了,所以這時他變成最究竟的他空就變成如來藏這個觀念了。如來藏,在前面已經講過,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現分跟空分雙運,其實標準講法應該是空分跟樂分雙運,樂分包括現分、明分、覺分,這3個都是後來能夠有世俗的原因,整個包在一起叫做樂空雙運,簡單講時就叫現空雙運。空非本身就是法身,如來藏以空分的角度來說他時,如來藏他本身就是空性,可是若用現分的角度來講他時他還是空性、但因為用現分的角度他就變成有另外一個名相叫做法身功德,你一想到功德你就知道這是分別念的東西也就是有的東西。可是當他講這話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他這時候是沒有離開空性在講的。為什麼?因為現空是雙運,2個是一件事。所以,我在跟你講法身功德的時候你千萬不要產生有、只不過有也是因為空他真正的基礎也是空,只不過現在強調最後能夠現出有的那部分的空性,我就叫他叫做法身功德。可是能夠現出有的那個空性跟空性的本身難道是2個空性嗎?不是。也是一件事。所以會叫做雙運,就是醬子來的。醬你就了解到最究竟他空的時候就是現空雙運,現空雙運就是告訴你世俗跟勝義是一件事。這就我為什麼非常喜歡寧瑪的教法,就是瑜伽行中觀醬一個教法,像靜命論師的整個觀念基本上都在
《中觀莊嚴論》裡面,他最後就是所謂的3轉、就是所謂的現空雙運。可是你一定要記住~假如你沒有所謂的中觀應成強調的那個究竟自空的基礎,你是不能談現空雙運、3轉法輪、如來藏,因為他沒有違背那個究竟的自空,他是在究竟自空的基礎下發展出來所謂的究竟的他空。這2個是完全合理的,所以這2個本身沒有衝突。這是瑜伽行中觀的教法,他絕不會否定2轉說3轉比2轉見地高,因為3轉也不能離開2轉。

醬子能理解?若是理解了,你就了解什麼叫做中觀自續、什麼叫做中觀應成、什麼叫做瑜伽行中觀。講完這3個也順帶講了什麼叫做自空、什麼叫做他空,也理解了究竟的自空是什麼、究竟的他空是什麼,究竟的自空就是中觀應成所強調的那個離戲大空性、也就是般若,究竟的他空就是如來藏的教法、也就是現空雙運。大家記住,現空雙運或是勝義世俗雙運那是佛的境界,理論上10地菩薩都還沒辦法真正進入這個境界。我們真正追求的是要成佛,你成佛是成什麼?其實成佛最重要是有佛那個智慧,這是成佛的意思,就是覺。什麼叫佛?就是你要有覺、有那個智慧,重點是那個智慧,所以會叫做法身。因為有那個智慧有那個法身,你又知道所謂的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你了解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的時候,你用這個法身功德的角度你就會了解為什麼會有法身也會有色身。佛為什麼會有法身也會有色身,為什麼他修成的時候是3身?其實這裏面已經都解釋了,而且還都不矛盾。那色身又分做報身跟化身,所以叫做3身。若按照密宗教法有時會講4身就多了一個自性身,自性身跟法身其實是一件事只是由不一樣的角度來說的,自性身比較強調那個基礎,記住這裡面都沒有有的概念。是說,當你了解雙運你就發覺你就不會痛苦,你就不會因為產生有這個概念的時候來自責,因為你知道是雙運只是你現在沒有那個境界,可是你知道實相本身是醬子,同時你也因為會在有的時候想到其實是空的。就好像現在的量子力學,以前我總是用能量的模式來跟各位解釋,物質本身,組成物質的東西是能量,可是能量不是有的東西,能量不能用有無來講他的,所以,一個有有無的東西是由一個沒有有無的東西組成的,那沒有有無的這東西叫空性,有有無的這東西叫做世俗,那醬子世俗跟空性2個是雙運還有甚麼難懂呢?!這就完全是按照事實在講。

這裡講完就要離開顯宗,因這等於是把顯這一部分解釋過了,把最重要的中觀應成、中觀自續、瑜伽行中觀還有唯識都做了一個簡單明瞭的分析以後,這就要進入密宗。為什麼要進入密宗,這就涉及到大圓滿。
我們知道在密宗裡面有所謂的出世間的9乘次第,分外密、內密、無上瑜伽,無上瑜伽其實也屬於內密,只是內密到了無上瑜伽的時候又分做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到最後的無上瑜伽又再細分到最細最高的時候那個叫做心髓。簡單講無上瑜伽最高層次那個法在寧瑪紅教叫做心髓、或叫大圓滿、在噶舉白教叫做恆河大手印、在薩迦花教叫做無上道果,那格魯黃教呢?黃教本身沒有無上瑜伽醬子的分類,所以你要知道宗喀巴在密裡面跟傳統講法曾做很大的變動改革,在宗喀巴這邊是另外一種分法,他叫做父續、母續、無二續,所以在他那沒有所謂像心髓、所謂無上瑜伽最高的法醬子的一個分類,若你今天學黃教的時候最後你不會去到大圓滿大手印之類的無上瑜伽心髓部,他是另外一個系統。基本上我跟紅教相應,所以我就沒去了解黃教,可是你若跟著格魯學修,
《廣論》讀完下來就是《密教廣論》這裡面就會清楚的講。醬你就理解所謂大圓滿法是寧瑪紅教在密宗裡最高的法;所謂恆河大手印是噶舉白教在密宗裡最高的法;所謂無上道果是薩迦花教在密宗裡最高的法;至於格魯派是另外一個系統,他不認為在父續、母續、無二續上還需要再安立一個無上瑜伽。

J師姐再提出一個問題,師兄:你是不是要問瑜伽行中觀是不是講隨理唯識?這問題很好,我只能醬子回答,在瑜伽行中觀裡面很多地方會根據隨理唯識的講法是因那時他是純粹要談唯識、要談世俗的時候。所以,你會看到米旁仁波切在瑜伽行中觀裡面有很多地方他都根據隨理唯識的教法。隨理唯識,會跟因明連在一起,所以他為什麼叫隨裡就是根據因明。可是這代表他否定隨教唯識?不是。以我的理解,他在純粹講世間法的時候,因為唯識是世間法最高的見地,所以今天在討論世間法在討論唯識的時候這隨理唯識是有他存在的重要價值,很多地方需要用隨理唯識來講,特別是扯到因明的時候。可是這並不代表他不同意隨教唯識,是看你是當下在講甚麼,就說在討論出世間法的時候當然不會扯隨理唯識,可是當要討論世間法特別是在瑜伽行的時候,瑜伽行就是道一定要在世間法裡面,這時就像在《中觀莊嚴論》裡面,米旁仁波切有很多地方他是把隨理唯識的觀念很詳細的講出來
以中觀應成的角度來講仍是會用到唯識的觀念,只不過唯識的3自性到最後都是空的,醬子講,唯識3自性:遍計執這叫做相無性,依他起叫做生無性,圓成實叫做勝義無自性性,你發覺這3個東西都是無性,所以以隨理唯識或是一個中觀應成的修行人他在用唯識的時候,唯識3自性是由3無性建立出來的3自性,所以基本上是3無性還是空性。若今天不是用所謂3無性下面引生出來的3自性醬子一個角度,完全用世俗法的角度這時3自性就不會是由勝義無自性性來解釋圓成實,因這時是純粹談世俗。醬子再回頭,所謂的隨理唯識基本上他的3自性是根據3無性來的,所以完全不會有牴觸。可是若今天純粹在講世俗的時候這也包括瑜伽行中觀用隨理的角度來講3自性的時候就不會去強調這個3無性,因他若是強調3無性那在隨理唯識裡面一大部分的見地就沒辦法用了。要真正能全部理解這個你一定要全部都讀過,那現在你只要記住:所謂的隨理唯識他講3自性的時候是3無性上面建立出來的3自性,所謂的隨理唯識的時候他的3自性就不會扯到這個3無性,因為某些地方要引用隨理唯識的概念,特別是扯到因明的東西,因明百分之百是分別念。
(剩下大約20分鐘沒記錄,因為是討論不容易紀錄清楚之故,下週進入上師瑜伽)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