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76-20200825-不共內前行-行菩提心學處-生西法師解釋靜慮

今天要開始講第3種緣真如的靜慮。這份資料是五明佛學院的生西法師根據索達吉堪布的視頻再做一遍輔導說明,生西法師應該是漢人,所以他的遣詞用字跟我們比較接近。我們上次已經講過前面2種,一般第1種凡夫行就所謂的48定,屬世間法裡面的東西,因它放在靜慮基本上都是奢摩他以上,已經不是欲界禪定,是色界有輕安的禪定。第2種義分別,就是把空性放入修行者所修出來的色界禪定中,因為色界禪定很容易讓修行者貪著其中,看很多地方描述的色界禪定的快樂是欲界任何快樂都比不上的,至令修行者貪著這個禪悅後色界禪定就污染了,因為你貪著這欲界的煩惱就生起了,你生起了欲界煩惱怎麼可能你還在色界裡面?!原來你是在欲界用禪定的方式離開欲界進入色界,雖然你不是色界的人,但你已經有辦法跟色界產生交集,也就說,人雖在欲界,但在靜坐禪定中你人已經有色界所有的感受。所以,有了貪心並不只是造成雜染的禪定,最後還會退失的。就比方說,已經到了初禪,或未到地定的時候,那因為貪戀這個禪悅,過一段時間禪定就退失掉了。所以中間要有一個義分別,目的是告訴我們從色界的禪定48定要進入出世間定中有一個對治,這個對治就是要把空性放進去。可是這個對治也不能執著,因你若執著空性最後反而無法進入空性,空性本身並不是說沒有,空性是代表你的分別念都是不正確,沒有所謂的有無,就是你要能夠真正的捨棄。分別念都沒有才叫出世間、所以才叫無分別根本智。
前面2種講完,到第3種就變成真正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得到這個靜慮,這個靜慮簡單的說就是證悟空性。
第三种修行是缘真实的真如义的,所謂緣真實的真如就是你得到了無分別根本智、或著說你真正得到了出世間的智慧,基本上也就是你了解實相,真實的真如義就是實相,一般真如是指那個境界,無分別根本智是他那個智慧。不過這只是一種方便說法,但一定要記住進入出世間的智慧是沒有能所的,在世間法基本上都是能所,世俗一般叫做緣起有,實相是性空就是空性。緣起有,當他講有的時候他一定是有能所的,要不然怎麼有?他一定有一個能緣、一個所緣,而一般講緣起是觀待的,觀待本身的含意就有能所、不然如何觀待,一般講觀待或講緣起有的時候,應該都聽過4重緣起4重緣起很簡單的一個觀念就是,我們知道實相是沒有的、沒有所謂的有無、是空性,那緣起本身是代表什麼?緣起是代表你認為有、就是一個有的觀念,空性叫做無自性,無自性反過來就是經常會聽到的一個法相名相→3自性,自性跟無自性正好相反,所以自性指的就是有。
當他一講3自性的時候,其實是講緣起、是講世俗諦,不是講勝義諦,雖然這裡面包含了一個代表勝義的東西,可是他的立場是在講有這些東西,3自性就是說有這3個自性、有這3『有』。這3『有』就是一般我們講的緣起有,所以,一講緣起有基本上就會談到這3個自性。那緣起有、或是這3個自性簡單就是說,真正實相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是空性,可是『有』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在世俗上會覺得有?所以一講到緣起有、世俗有、3自性的時候,基本上他所要講的就是你在世間認為的『有』是什麼。
很快再複習一下,3自性,第1個,遍計所執,就是告訴你『有』是什麼東西,簡單的講就是名言有,在唯識、在法相這叫言說自性。什麼叫名言有?什麼叫言說自性?一般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告訴你一塊黑布、一個蘋果、一隻鴨子任意給你一個名詞,你得到的一個訊息是文字、是語言,不論是黑布、蘋果、鴨子其實是完全沒有的,因這是語言而已。可是,我們長久薰習以來我們自然反射就是認為有這樣東西,都是實實在在有這樣東西,當然,你跟美國人說鴨子他聽不懂,你要說duck,所以不管哪一種語言他會認為語言本身就是真的,他不會去想這個語言是假的。這個就叫言說自性,也就是指3自性裡面的遍計所執。遍計所執的意思就是根本沒有的、你是無中生有,完全是沒有的東西你把他執著做有。醬你就理解了,名言有、顛倒假有。
✿✿離言自性有2:依他起、圓成實。先講依他起
再來,3自性另外的東西叫離言自性,離言,就離開言說,言說雖然是沒有存在的東西,可事實上世俗上有他存在的東西,所以這叫離言自性。離言自性有2個東西,1是依他起、1是圓成實。先講依他起。所謂依他起就是緣起有,這緣起有,在世間裡面他是有、你要知道這是自性,像前面的言說自性、遍計所執那是完全沒有的,可一講到依他起是代表世俗裡面真正有的。所以,慈氏五論的《辨中邊論》開宗明義就是講這3自性,注意這不是勝義,就說世間有實相、有現象,現象是假的,世間假法是現象,就像剛講的遍計所執那是假的,可世間有是真正有的不是沒有所以叫自性,那就是依他起。這也就是一般講的緣起有,不過,這有是一種錯亂下的有,記住他不是講沒有,當他講3自性或是以世俗的角度他是講他有,一般講幻有、假有,假有比較會跟遍計所執混在一起,實際上他是幻有,或者精準一點講他是錯亂下面的有。剛剛遍計執的有是顛倒的有、明明沒有認為有,依他起不是顛倒、是錯亂的有。什麼叫錯亂?比喻講,你眼有翳病有黃疸所以你看所有東西都是黃的,你看到了黃色對你來說不是假的,因為你是在錯亂下面,因為你有病,所以你認為他是真的有、其實他是有、可是他是一種錯亂。
這裡又講過一遍,主要是把這些觀念搞清楚,才不會將很多東西混淆在一起。
現在就來講這個錯亂的有。這個錯亂的有屬於離言自性的依他起,指的是緣起有,他雖然是錯亂有、可是他是有,這個有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講的緣起的規律因果律。在世俗裡不能忽視因果律,因為世俗本身是受因果律管轄的,他是有。那為什麼會錯亂?那這是另外一件事,可是基本上所有你產生的錯亂你產生的有都是因為有緣起的規律或者我們叫因果的規律。講到這裡再把4重緣起:因果、相依、相對、相礙帶入,你認為的名言有這是顛倒錯誤的,這個根本不是有,那你會認為的真正有其實是受這個緣起的這個自性這個機制造成的。這個機制有4個層次,最低的層次就是我們講的因果,若是今天跟你說有個黑布,你反應就是有一塊黑布,那現在進一步要你完全了解緣起、為什麼他是黑布?那你就不是剛剛語言的字,就你了解他是一塊白布用黑色的染料把他染黑的,所以,真正你講他是黑布其實這是一個果,他的因就是白布用黑染料把他染黑的,因此當你知道這個層次的時候,這個黑布在你的腦筋裡面你就知道他是由白布被黑色染料染黑的。雖然這時你認為有這個因還是一種錯亂,可是至少他是真的,他是真正的有,就是世俗裡面的有、世俗裡面的實相,世俗實相跟勝義實相是2件事,所以你已經進一步了。一般我們整個修行裡面絕對不能忽視緣起,因為他有很多作用,其實你也是在緣起法則裡面修行,同時你有真正這個依他起的觀念,你才能夠排除很多莫名其妙世俗裡面假的東西、假法,醬第1個你就知道是因為有因有果。那麼再提醒一下,你產生有的時候這個因果觀念是不是一種分別念?所以為什麼到最後會變成無分別根本智。其實世俗裡的這種有他不是客觀的、他是主觀的,你被設計成要在醬子一個機制下面你會產生思想、思惟,你在這個思惟裡面就會做分別。可是別以為有醬子思惟不好,不是,你在世俗裡面你只有醬子,可是你真正要證悟、要離開要解脫的時候,當然要知道這個思惟就是造成世俗假象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這個分別念。醬了解?他所謂好跟不好是看在什麼定義,在世俗裡面你修行一定要有思惟、不然怎麼會有觀察修,你用思惟最後目的是要跳出思惟的束縛
再講下去你慢慢就明白了。
你認為一個文字,文字其實也是人發明的也是一種分別念,這種分別念就百分之百的主觀了,比方,中國人叫鴨子、美國人叫duck,這就百分之百的主觀,這沒有意義的,所以他不是能真正反應出實相的東西。
在因果再上面一個層次就發覺是互相依賴的,這個就叫相依緣起,一般,你以為證空性就是坐在那邊想空嗎?假如是醬子空性也太簡單了!空性是離開分別念的,那你怎麼可以用一個分別念的空性去證空性、用分別念去得到空性?醬懂嗎?當然這裡面有層次,看你修的是什麼法。這部分就先不細講了。現要講的是修行本身真正在做空性觀的時候,真正最後做止觀的時候,就是剛講的,第一個他知道名言是沒有,他用什麼把名言克服掉?用因果,因果才是真的。所以這時候代表因果有,是不是名言有就沒有了、就被空掉了。所以,空的方法,排除這個東西存在的是因為他找到……你本來認為名言有,後來在你自己觀修的時候你發覺是因果有,這時變成名言有就空掉了。這是因為你找到真正的有、你理解高層次的道理、你了解這個有,就把前面低層次認為的有就沒有掉了。所以這個空是醬來的,其實宗喀巴大師、或是《瑜伽師地論》講修行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是因為由『有』、有正確『有』的觀念才排除『有』而成空。醬懂?你不是直接由空去了解空,你是因為知道『有』,你對『有』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後,你用高層次的『有』排除掉了低層次的『有』,所以變成空。為什麼要有依他起?就是靠依他起第1個把遍計執排除掉,可依他起有4個層次,第1個是因果,第2個是相依,你認為有因有果,因為因果本身……這部分若是深入可以講太多了,這可以專門講的很深入,現在只講相依跟因果有什麼差別?相依緣起,最標準的例子就是父子關係,今天你能被叫做爸拔是因為你有兒子,今天是兒子是因為有爸拔,你本來認為是爸拔生下小孩,所以爸拔在前面,爸拔是因、小孩是果,以為這是因果,最標準的因果例子可你用種子發芽來看,種子發芽以後你再找不到這個種子、這個因了,種子變成芽你有辦法再找回那個種子嗎?沒辦法。所以,變成2個不同時。分別念你有因果,就是因在前面果在後面,可是後來你發覺以為是因果其實不是、他是相依的,醬了解嗎?這個因是因為有果才能成立這個因,這個果也是因為有因才有辦法成立這個果,所以你發覺這還是分別念,可是你這種分別念基本上已經高過因果那個層次的分別念,就是比較接近事實了,這時候明顯是一種觀待的、相對的關係,你在修行中發覺相依的道理的時候你就知道因果是假的。所謂因果是假的是根據實相來說的,可是在世俗裡面的實相則因果是實相,若用勝義用真正實相時當然因果就變成不存在了。醬講應該就可以分清楚了,就說你要能分清楚現在是在講勝義還是在講世俗,勝義有實相,世俗則有實相跟假象或者叫做現象,依他起就算是世俗的實相、遍計執就是世俗的假象。
相依講完以後,你又發現你所謂任何一個因果有時候不是相依的,有時候是相對的,這什麼意思?用個最簡單的比喻,能夠產生快樂這個觀念是不是有痛苦變成的,這是一個比較,就好像你有快樂你就可以比較出來完全相反不能夠共存的東西叫痛苦。你就發覺因果醬子一個所謂世俗中產生的有,其實再上層叫相依,再上層又發覺根本是相對,相依時用父子作比喻你就知道這2個是共存的,再上層的相對你就知道痛苦跟快樂是無法同時存在的,那當你到這個層次、你了解的時候,這不也是百分之百的分別念!你之所以會產生醬子的一個有,都是百分之百的分別念!所以『有』的層次就從名言有變成業因有、業因有變成相依有、相依有變成相對有,當你能夠理解相對有這個道理,你又在相對有之下證悟時就可以見道。為什麼?因為阿賴耶識跟如來藏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是阿賴耶識的時候不是如來藏,是如來藏的時候就不是阿賴耶識,可是這2個東西其實是一個東西。這懂吧!我們剛剛講相對,就一個分別念下面的產物不能同時存在,在緣起的角度這是相對,那我現在是告訴你當他到最後觀修的時候,從這些道理裡面就發覺已經超越了所謂相對方式,他就知道如來藏跟阿賴耶識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叫不一不異,當你到了不一不異這種階段的時候,基本上這時已經是證悟了,就是超越了所謂相對的觀念,這時已經是證悟了。這個再上去的層次就叫做相礙,為什麼叫相礙?因為,用白話講,你原來認為文字有,後來發覺是因果有,因果有再上去就發覺產生的有1種是相依的、1種是相對的,到相對的時候你就完全理解這是分別念,之所以會『有』是一種分別念。可是分別念之後你再進一步再了解就是所有的分別念其實是被障礙的,分別念裡面不可能有真相最重要的原因是你這個分別本身是受障礙的。比方,我們人是用可見光去看到世界上的形形色色,但把可見光換成紅外線、X光的時候,你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了。所以你是不是受到障礙了?
講到這個障礙,我多加一點,不論你能否吸收你都要明白佛學確實是非常合理的,為什麼受障礙?因為,第1,我們是活在3度空間加上第4量度的時間,那這跟障礙有什麼關係?空間在科學上是醬子講的是你能夠有自由度的,你懂,你可以從這裡到那裏,你在這3度空間裡你有自由度。可是時間為什麼叫量度,因為你沒有自由度,他不是第4空間他叫做量度,量度就是一種分別念。對時間我們完全是一種分別念,時間你看不見摸不到你也沒有自由度,你只能順著他往前走,你沒法回頭也沒法停留,可是在這個世界你又離不開時間,有為法裡面不可能不受時間的影響,因我們就活在3度空間加上第4量度的醬子一個世界中。所以時間本身你沒有自由度就是一種障礙,你的思考一定會被時間影響。那你在空間有自由度是不是就沒有障礙了?不是,這道理更深一點了。時間很容易解釋你被障礙,因他本身是一元次,一般我們講時間是假的,因時間本身是不停留的、不住、一直變化中,假如是真的東西他不會是醬子。醬理解嗎?所謂真的就是不變才會是真的,他一直變動,這跟真實有的定義相違背。空間這觀念就更有意思了,我們活在3度空間,假如你是一個實相的東西、一個不變的東西,基本上他一定不能夠分割,因為只要能分割就是可以變,一分割就是有變異,一個東西分成3個他就不是原來的了,就很清楚的分成3個不一樣的東西,那他怎麼可能是真正有的、是實在的東西呢!在《中觀莊嚴經論》講到一個離一多因的觀念,簡單的解釋一下,就說,這個世界假如是實在的時候,他只有2種可能性:1個是一,1個是多,可是要多要能成立的話,就是1種自性或者是有很多自性,就只有這2種可能性。很多自性一定要1個自性能成立才有辦法能成立有很多自性。所以,很多自性這暫時不管,就先看1個自性是不是存在。那剛剛就講過所謂一個自性存在他一定是不能變動的,所謂存在、實在就是他不能變,所以叫做一。那你說明明有啊,1234……,一個房子、一個人,全部都是一啊,可是你從未想過這個一是一種分別念,實際上世界上沒有存在這個東西、是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分別念,一在這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為什麼他叫離一多,先不管他多,就只考慮那個離一,就告訴你若是實在的話會有一、可事實上沒有一,那沒有一的話就代表這世界空。整個論文從頭到尾就是從色法開始一直分析到最後他證明沒有一,一共有4本書這麼大的篇幅從頭到尾就是證明這世間沒有一,他有沒有講錯?百分之百的沒有講錯。講這麼多就是要讓大家懂這個觀念,你慢慢知道佛學裡面真正的核心。剛提到所謂的3度空間,那剛講時間沒有自由度這應該是真的囉?不,這也是假的。因為這個不是一,若是真的他一定是一。因為空間不是一,為什麼?任何一個空間都可以分成長、寬、高的一個體積的觀念,那醬子你是不是就可以分割了?醬懂了?如果是一的話你是根本沒辦法分割的。現在你說把這個空間當作一,那我說不對,因為空間是可以分割的。為什麼?因為空間是有3個不一樣的量度集合起來的,所以他都可以分的。醬你就理解,時間是假的,連空間都是假的,就是告訴你沒有一這個東西。那你說數學有一,所以數學那是百分之百的分別念,這在世俗可以成立,在實相裡這不是真的東西。其實,這就是真正的事實,只要他是真的他就是一,可是世界上沒有一。那你會說你都有看到存在的東西,比方一條線、一個點,那你有沒有想過,剛剛用世間的實相叫做3度空間第4量度,任何一個點以實際來講他都是一個體積,你能把一個點想成點那都是分別念,或者畫出一條線只有2度,這都是分別念不是真正的,因假如是真正的你畫出來的那一條線、你點的一個點一定都是有體積的,就因為我們就是活在這種3度空間第4量度的生物,所以在你活的這範圍內絕對都是3度空間的。你認為那是一那是平面,這是你的分別念,事實上任何一個平面都有高度的。所以全部都是可以分的,沒有所謂的那個一。講到這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叫相礙緣起,因為在世間裡面你受到了侷限,你本身就是活在醬子一個侷限裡面。你的分別念也是一個侷限,因他是主觀的,不管是誰創造的就算是上帝也是憑他的主觀。你說你看見的明明就是醬子,那你是受可見光的侷限,換了光源結果就不一樣。那萬一有一種生物他不是用可見光他是用雷達波、紅外線,明明你看到的一個人在他眼裡就不是人。
所以真正的所謂的這種『有』,也就是依他起,或者我們講這個緣起,或者醬的一個自性、離言自性裡的第1種,醬一個自性他是一種錯亂的,其實這個錯亂若用精準的話說就是受障礙的。到現在課文都還沒開講就已經用了大半節課,是希望大家聽了對你了解整個佛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離言自性有2:依他起、圓成實。現講圓成實。
現在講離言自性裡面的第2圓成實
圓成實自性這個就是真正的,你認為是遍計執那是假的,真正世間有的東西是依他起,可世間有的這個依他起你知道他是錯亂下面產生的世俗實相,就像你有黃疸看東西是黃色的,以你的立場那個黃色是真的可跟事實上是不一樣的。離言自性裡面的第2個→圓成實自性,就是告訴你所謂你看到的這些東西都是假的,都是不實在的或是錯亂的,實在的東西是不錯亂的;也就是你認為的這個『有』其實是不存在的,這就叫做空性。圓成實這意思,就說其實真正的『有』是這個空性。所以他屬於3自性裡面。醬懂嗎?因為你發覺修行人或是佛菩薩他們告訴我們真正有的這個東西是空性。這裡講空性是用有的角度來講的,是真正的有,你認為的依他起那個是假的是錯亂有。真正的有是空性,這個就叫圓成實,在3自性裡面。你現在理解,這個空性,一般術語又叫法性,法跟法性,比方,彌勒菩薩的慈氏5論中的《辨法法性論》,法指的就是依他起、法性指的就是圓成實,所以,《辨法法性論》用3自性套進去就是分辨依他起跟圓成實的論。因此,在法相裡面,他在修行裡面他是了解到遍計執是不對的,真正的實相是依他起,可是這依他起又是錯亂的,到勝義的時候,實相是所謂的圓成實。
所以,真正有的東西是圓成實。那醬子不違背空性的講法嗎?!不是,因為你說圓成實有他是空性有,所以你在空性的時候,真正再昇華進去要超越這個有的時候,這個圓成實就會昇華變成所謂的離48戲的空性,也就是2轉法輪裡面要告訴我們的。因為問題是出在這個分別念,實相裡面是不應該有分別念,所以他自己最後能夠在一個沒有分別下面去證悟、了解到這個空性。所以這個證悟本身為什麼會說48?因為你只要用講出來的都是分別念。以空性的角度來說,像我現在講的這麼多都是屬於圓成實的角度,一般就叫做相似勝義,真正的勝義是沒有辦法言說的。

醬你就了解,現在單單講靜慮就會有所謂的色界,這是在輪迴裡面,沒有欲界喔,欲界沒資格放在裡面,然後由色界要經過一個過渡,就你中間就是要有對治有空性、空正見的觀念放到這個靜慮裡面,這就是他所謂的第2種義分別靜慮。那你連空性都不執著的時候,你就能夠真正進入第3種叫做緣真如靜慮,這是真正的出世間的靜慮,也是你最後要追求的靜慮。
所以,講到真如,一開始就告訴你所謂的能所、能緣所緣,其實講到真正實相的時候,真如本身是沒有能所的,為什麼沒有能所?剛剛解釋了那麼多,一有能所就是在依他起的範圍內,都屬於世俗的,你能夠跳出分別念的時候首先就是因你沒有能所;當你在講觀待的時候一定是有能所,一定是世俗諦。緣起,在依他起這一個裡面我們叫做觀待,觀待本身又分成3種:因果、相依、相對,這是整個依他起的範圍。所以,依他起裡很重要的是緣起這個機制,因此一定要對緣起很清楚,要了解整個有是怎麼來的。所以你修空性是醬子一個觀念。

3種,首先,你一定要了解到他是已經進入了無分別的靜慮,這個靜慮本身講真如,他其實是一個代表,這是一種方便說真如好像是一種所緣境,其實正確講法真如不是所緣境,也就是說無分別根本智跟真如這2個是一件事情。為什麼是一件事情?因為你會把無分別根本智當作是能、把真如當作是所,其實這是一個方便說,因為沒有能所,所以無分別根本智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無分別根本智。這點是了解空性很重要的觀念。
所以第三种修行是缘真实的真如义的,他說第3種這個緣真實的真如義的,緣真實是把他當作所緣,這個是方便說,事實上進入了這個境界就沒有能所了,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請問當你有對治的概念是不是就有能所?還是能所。所以為什麼第2種義分別是要你有對治,也要你丟掉這個對治,就是因為有對治的觀念你就仍是在執著,用術語來講就還是能所、還是在緣起裡面,醬子你怎麼是出世間?!若你有對治、能所這觀念你還在世間法裡面。這裡是方便說,緣,其實是沒有能所的緣才叫做真正的第3種;第2個就是精準地告訴你離開了對治的念頭,也就是沒有能所,不然怎麼叫離開了對治的念頭;不单单没有对禅悦的执著,這就是更差的層次了,也没有对对治品空性的执著。講到這,再配合一開始花了50分鐘跟各位講的東西,你要都能體驗你才真正了解他在講什麼。由前面50分鐘的說明當中,你才能讀出來醬子一句話他後面所要代表的含意是什麼,為什麼要沒有對治空性的執著,也就是提到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進入了圓成實因为空性本身变成对治凡夫行的对治法,所以,所对治也没有,能对治也没有。他講了半天你如果沒把前面我所講的觀念全部掌握的話,也許文字你都看懂了可是你不了解他後面真正的內涵,為什麼能對治、所對治都沒有?都沒有代表什麼意思?沒有就代表你真正進入了無分別根本智的那個境界,也就是這時候你才是真正是在圓成實的那種境界,以有來講你這時候才是離開了依他起,你這時候才離開了緣起,精準的講法你這時才是超越了依他起進入了圓成實。这个时候完全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大家注意這字,法性無分別,看文字你都懂,可真正要懂就要懂剛剛所講的50分鐘說明中全部東西你都懂,你才知道法性無分別是非常非常有內容的東西,這5個字所代表的就是我剛剛所講的內容,那才是真正了解什麼叫做法性無分別。等持,前面已經講過了,在整個靜慮或是禪定裡面一共有9個境界,最後的那個境界叫做等持。等持,前面講的3個靜慮都是等持,可這3種等持有非常大的差別,1種等持基本上它是一種心一境性,你只有一個所緣境而已,所以說無分別是沒有所緣境是不正確的,其實是只有一個所緣境所以就沒有分別了。分別本身經常是一種差異的比較,這2個東西有什麼地方相同、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剛剛講的相依緣起就是根據這2個他們是互相依賴的,那相對緣起就是根據這2個完全是相反的東西,所以這都是對種種差別做比較得到的。到最後等持的時候,他是沒有這些差別,他只有一個所緣境怎麼有辦法出來這些差別。醬懂嗎?這就為什麼一個所緣境跟無分別會有關聯,這就所謂的法性無分別的等持,你要能夠懂什麼叫做等持,再來,你要能夠懂什麼叫做法性無分別的等持,醬你才能懂他真正要講的是什麼,也就是我們學佛法真正要學的東西。
这种无分别是相应于法性的无分别。為什麼說這無分別是相應於法性?因為法性就是剛剛講的那個圓成實那個空性,因為只有你醬子你才有辦法跟空性或真正的實相或是法性真的相應,這是講勝義實相,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你才能跟他產生共鳴,你才能證悟他。
(无分别有很多种,比如说,前五根识自性就是无分别,今天講了很多,是要讓大家很精準的了解什麼叫做緣真如?什麼叫做第3種的緣真如的真實義?同時又要很精準的了解什麼叫做法性無分別的等持?那這裡又再講什麼叫做無分別?所謂的無分別,在《瑜伽師地論》時說到,他沒辦法告訴你什麼是無分別因為很難解釋,可是他可以告訴你哪一種情況你認為是分別而其實不是,所以他第一個就告訴你,前五根識自性就是無分別,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前5識是現量,眼睛看一朵花,看到時說有一朵花,可是他只有看到花本身同時他也沒有花這個概念,當你有花這個概念的時候都是第6意識補上來了,若以前5識來說,都是知道而不作任何的了別這是什麼,所以他告訴你這種五根識的無分別一般叫做無分別識,第6意識叫做分別識。他說這種無分別不是他要講的無分別,法性無分別跟這是2件事,這是告訴你第1種,記得還有不作意、昏厥、睡眠這都不是他要講的無分別。他要講真正的無分別一般是我們無法體會的,若是有辦法體會他就告訴你是什麼了,可是他怕你誤解,所以他會把一些你誤解的無分別提出來,那這裡只有提到前5根識,其實還有不作意等等。本身来讲就是无分别念的一种状态,可是他並不是法性無分別。像这样就是一种无分别,无分别念,或者有些时候粗大的分别念是没有的,但是细微的分别还是有的。)這整段話是要你了解我要講的法性無分別不是這種,還有很多你認為好像沒有分別,其實他告訴你粗大的可能沒有但是細微的你察覺不到的還是有。這整段話是主要是讓你真正懂得他要講的這種無分別的境界,其實這個你沒有證悟,那用什麼樣的語言都沒有辦法描述。

在《辨法法性论》中,現在就引用彌勒的慈氏5論之《辨法法性論》,這在《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中都有講到,对于无分别智慧的歧途,也讲了五种无分别等等,有些如石块、木头,本身就是无分别的;有些如眼识等等是没有分别念的;昏厥过去也没有分别;酣睡状态也没有分别;还有一种是执著无分别,说“我没有分别”,执著无分别本身也是一种分别等等,这些都是无分别的歧途。這就是剛剛要跟各位講的,就說法性無分別真正要理解他,你就要理解剛剛跟大家報告的那一大堆資料,你才能確實的掌握什麼叫法性無分別,什麼叫緣真如的真實義。把这些歧途都遣除之后,相应于实相,既对于觉受不耽著,然后也对对治的空性不耽著,这二者都不耽著,完全相应于法性,能对治所对治都没有,相应于法性而安住,这叫缘真如,这种缘真如的静虑就是解脱的因,就是现前实相的因。我們無法解脫就因我們不了解以為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上你真正知道他不存在的話你當然不會栽進去。就像你玩電動遊戲,你知道他是假的,你玩的角色成功了,你會認為你真正成功了?當你要能夠知道你才有辦法解脫,所謂知道不是一種認知,他是……這裡多講一點,所謂的證悟,這差別是什麼?一般的覺受你可以感覺到你了解到醬子一個東西,基本上這都是一種推理;可是你在證悟的時候那不是推理,一開始他是靠推理得到一個決擇,可是最後他證悟的時候就等於他親眼感受到那個實際的。比方,你一開始不知道什麼叫做玫瑰,然後你翻書上網研究後,知道玫瑰屬於薔薇科、有刺、有各色的玫瑰、大多春天開花、有香味等等,等你看到一朵真正玫瑰跟你沒有看到他之前,你對玫瑰的了解跟掌握是不一樣的,醬了解?因為證悟本身是徹底的,比方在輪迴當中在中陰裡面時,你若是有真正證悟的時候,你在中陰裡面時你是不太可能迷失的,一般人在中陰是很難清醒的把握自己的,這可能不好理解,那換個說法,你在清醒時你可以掌握自己不要執著,但你到作夢時你有辦法掌握嗎?即使是修行人也要有些功夫不然是掌握不了的。有些事你清醒時不會做,可是在夢中你可能就去做了,因為夢中你沒辦法掌控自己。什麼人有辦法控制夢裡面的行為?大部分是修行人。基本上這跟證悟的角度相似,真正有修行達到某種境界的人夢中是可以醒夢一如,所以他有辦法控制自己。以我自己來說,夢中有時出現一些恐懼的境時就會告訴自己這是夢趕快醒來,卻又醒不來還是害怕,這就唯一能解釋在中陰裡面,你可能會反應不該醬子可你控制不了。所以這就告訴你為什麼他是解脫的因。
在某些方面来讲,这也叫止观双运,观就是胜观這牽扯到另外一部份,記得一開始共修前就有介紹過✿✿✿整個修行的步驟,很快複習一下,第1個你一定要先有觀察修,觀察修不是一個所緣境、還是用的分別念,這個觀察修可以分成2個方面:1是廣行,1是深見,換句話說,1個觀察修部分是你要了解要有出離心跟菩提心,這出離心是怎麼來的?就是你在觀察修中,就像最前面讀的4加行,你知道有暇滿、無常、輪迴的痛苦等等,這一部分都是觀察修,到最後你發覺一定要有菩提心,這時是指世俗菩提心,這還是在觀察修的部分;另外還有一部分的觀察修是屬於空性這邊的正見,像我用言語說出的這些東西都是在觀察修中可以用到的東西,像醬你就知道遍計執是假的,真正的世俗裡面是依他起,依他起自性雖然是有可是他是錯亂的,然後才知道真正應該的實相是圓成實,那是真正的空性,這也是在觀察修裡面。所以在一開始時這2部分你都把他想清楚了,這就是資糧道裡面要做的事情,你想清楚了、覺得沒有問題了、你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你知道菩提心確實是很重要,這裡還是指世俗菩提心,然後真正的空性你也搞清楚了、也相信真正的實相是空性,這時候叫做決擇。你對菩提心沒有意見你全部了解,你也知道這是你要追求的,這叫做決擇。你對空性沒有問題,你知道這是事實,你要追求的智慧就是這個,這叫做決擇。你的觀察修裡面有2個不同的路線最後都是要得到這個決擇,這是資糧道。可資糧道裡還有另外一條路叫做止住修,這止住修最重要就是你要得到靜慮,得到哪一種靜慮?就是要得到這裡所講的第1種靜慮凡夫行靜慮,要得到這種靜慮他教你9心住,最後到等持的境界,這叫止住修。你要去做要去練習,這時候你就是想辦法訓練自己只盯住一個所緣境,一直做到你能夠得到奢摩他,也就是等持裡面有輕安,這時你已經離開欲界已經進入色界。要有醬子奢摩他的力量,這時你還是在做觀察修,可你是利用止住修得到奢摩他的基礎去做觀察修,等到這觀察修本身也產生輕安的時候,這就叫做毗鉢舍那。當你用奢摩他做基礎這叫做,止觀雙運的止,那用這個止做觀察修的時候也產生輕安這叫做。所以,狹義的止觀指的就是奢摩他跟毗鉢舍那,有了這2個就是剛剛講的決擇,在資糧道裡面的決擇有2個方向:1是廣行的1是深見的,再加上你在止住修這邊得到的奢摩他,這些都具備了以後,你就是進入了加行道。
加行道有4個位階,止觀就是在加行道裡面,狹義來說資糧道裡面沒資格講止觀,奢摩他跟毗鉢舍那,特別是毗鉢舍那,一般我們在觀察修的時候那個不是毗鉢舍那,那是沒有輕安下面的一種觀察修,可是等你這3個都具備再做同樣的觀察修,就說用奢摩他做基礎再做同樣的觀察修,讓觀察修也產生輕安的時候,這時你已經是在加行道裡面了。這時就是止觀、就是真正的止觀了,那這個止觀一有成就的時候就是得到見道,這個見道一開始就是得到這裡講的第3種靜慮緣真如靜慮,這個叫做無間道,就你一開始得到這個靜慮的時候立即接著一瞬間就由無間道變成見道,你就變成見道了,就是由加行道進入見道。得到了見道以後,由這開始到無學道中間都叫做修道。修道,套一句剛剛跟各位講的4重緣起觀念,這就是把你所謂有障礙的東西全部去除掉,這是修道裡面的重頭戲。所以,雖說是一個蠻高的境界,可是除了你見道那一剎那是離開世間法,其實基本上你還有很多東西脫離不了,因為你還是陷在障礙裡面。所以,修道就是把這些障礙一個一個全部拿掉,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聲聞也要經過3個階段、菩薩道要經過10地。障礙,在大乘就所謂的所知障,要解決這問題需要漫長的時間,在最後得到佛道。

不管這輩子你能做到哪裡,反正就是盡量做,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階,你若把這銘記不忘,每一世就可以延續你的修行,就算是在資糧道也不用急,因你已經搞清楚路該怎麼走,就一步一步順著走,總有一天走到解脫道上。
所以他一句話的後面有多少東西,就是剛剛所說的這一段話。我之會這麼苦口婆心,就是因為你只看文字本身似乎是懂了,其實還不夠!你要知道文字後面所隱藏的一大堆意義你都要知道,才是真正對這文字的理解。
止观双运的禅定,他就止觀雙運的禪定,就這一句話後面就是剛剛講的一大段話,才叫真正懂什麼叫止觀雙運的禪定,缘真如就是完全相应于究竟的实相,和法界相应的一种等持的禅定,像这样就称为缘真如的静虑。對於所有這些文字後面所內涵的意思我都盡量全部講出來,也許還沒講得夠清楚,可是至少給各位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静虑就是有以上三种,我们在修的时候,要大概知道这三种。静虑分了三品,凡夫行、义分别是不是完全不对呢?不是不對,這可以作为一个梯阶,那你現在已經知道為什麼是一個階梯,但是不要执著究竟,把它当做一个梯阶来过渡当然是可以的,最终我们要知道缘真如的静虑,它是完全直接相应于实相的,而其他两个可以成为趣入于实相或者第三种静虑的一种过渡,這就是次第,你一定是要先得到世間的定,也就48定,就剛剛講的資糧道裡面一定要先得到奢摩他,這就是第1種靜慮→凡夫行靜慮,但是如果你耽著它就不对了,為什耽著他是不對呢?你就想到剛剛講的整個世間法裡面所有的遍計執、依他起,你要能夠分辨這些,其實到最後最重要是依他起,他雖然是世俗的實相,可是他是錯亂的一種真實,然後由此你就會慢慢理解你不能執著有醬子的一個所謂的對治,因你執著就没办法和真实的实相相应。剛剛也解釋過了為什麼沒辦法相應,因為即使你到了圓成實也還不是百分之百的相應,因為那圓成實基本上是一種相似勝義,是你推理知道的→其實不是依他起、空性才是實相。可是雖有空性才是實相醬子一種觀念,你還是沒有跟空性相應,所以最後一定要超越3自性,3自性為什麼最後要對應3無性?圓成實所對應的是勝義無自性性,遍計所執對應的是相無性,就是你看到的這些相、名言,依他起對應的生無性,我們現只談最後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你怎麼從法相、唯識這種教法裡面能夠進入所謂的中觀、能夠進入所謂真正的實相?這個中間就是,你知道最後是圓成實這個是真的,有圓成實有空性,可是你知道了有圓成實有空性你一定要馬上知道這個圓成實這個空性在無性的角度也就是在中觀的角度他叫做勝義無自性性,勝義就是世俗的反面過來是真實的,然後無自性,這邊明明是講有自性、有3個自性,圓成實自性,圓成實自性再超越後就是告訴你勝義無自性,圓成實這個自性其實是無自性,醬懂嗎?所以他叫做勝義無自性性,就勝義無自性再加一個性,也就是在3無性裡面圓成實也是空性。所以到最後他叫你第2個境界也不要執著,醬你就能體會了,圓成實是有空性、3自性裡面最重要的那個自性,自性指的是有的意思。然後你要超越他,最後就是叫做勝義無自性,那這個圓成實對應的3無性這個叫做勝義無自性,這已經是對應無性,這個無性的性就是3無性裡面最高的那個無性就叫做勝義無自性性。講這麼多,就希望大家都能從這裡得到一個正確的體驗!

真实菩萨的静虑都要和无分别智相应的,當然了,所以為什麼叫做法無我、為什麼叫做所知障、為什麼大乘講法空,道理都在這。所以,真正菩萨静虑度的静虑本身就包含了菩提心、包含了大悲心、包含了智慧。這邊要再講一句話,在資糧道的時候我們得到的是世俗菩提心的認同,就像守了菩薩戒追求的就是世俗菩提心,可是另外一邊你有空正見的觀念,到最後你有一個所謂空性上面的決擇,這2個你合起來以後在加行道最後你成就的叫做見道、叫做得到無分別根本智,那個時候用菩提心的話來講就叫做勝義菩提心。所以,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一個指的是世俗上的東西,一個就是見道就是智慧,其實這2個,這又要強調了,我們到今天好像都覺得這2個是2件事,世俗菩提心你能理解那是悲心,另外一個是智慧,智慧你知道指的是空性,一個講有、一個講沒有,這2個為什麼會連在一起?可你看佛到最後是智悲雙運,所謂空性的智慧跟菩提心這2個是一件事,所以到了最後叫做勝義菩提心。因為,當你真正對空性所要講的那個境界完全認同的時候,你會發覺智跟悲是一件事。比方,舉了很多次這個例子,就說jennifer的能量跟jessica的能量原來是一件事,這是科學家講的,你沒辦法分出來這是jennifer的能量、這是jessica的能量,在實相裡面這是沒辦法區分的,所以這是智慧。可是大悲的裡面,你會覺得jennifer的悲心、jessica的悲心是2件事,其實是一件事,所以見道的人不用再跟他講菩提心。我們現在無法生起菩提心,可你有沒有發現等你真正有智慧的時候全部問題都解決了,所以現在就勉強自己,就因為這個理論是對的,那到證悟的那天就什麼問題都沒了。像jessica決心守菩薩戒,雖然智慧現在沒有完全證悟,可這就是他有慧根的地方,到最後證悟的時候,你要知道不是見道以後就不修菩提心喔,照修,這時修菩提心一點都不勉強。所以跟定了佛學,這輩子做不到沒關係,可是至少我走在正道上這就叫做皈依。像皈依偈: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一開始你皈依佛法僧或是密宗的3根本,再從外密轉入內密時就是皈依,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這是跟內密的修法有關係,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這時進入如來藏的觀念,淺白的講法其實就是皈依自己的自性,因你有如來藏這個本質在裡面,所以你最後皈依的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這是如來藏、這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皈依,這是自宗大圓滿最後你就是要能證悟這個,修行就是修這個,所以照醬子走是不會錯的,乃至菩提果間永皈依
他已经修到静虑度的时候,其实里面很多条件都会自然具足的。其實是因為你達到這個靜慮的時候你前面已經有多少準備的資糧,每一步你都要紮實作到你才有可能得到緣真如靜慮。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当然我们可能还没有真实的到达静虑度的高度,对我们来讲就是静虑的修法。对静虑本身的分类我们要了解,了解這其實很重要,不然只是欲界的等持卻以為自己證到無分別根本智了,這在佛學叫增上慢,你要讀得夠多才不會當你摸到一象尾巴就說原來象跟蛇長的很像,因為你已經知道象是長什麼樣子。所以我們今天就是要搞得很清楚,以後就放心一步一步的走,了解之后,在我们修静虑的过程当中因为提前了知了这些内容,有些时候可以有效的规避可能出现的一些违缘、歧途。簡單講就是你不至於盲修瞎練、不至於徒勞無功還有增上慢了,也就說你要做錯的機率相對小很多。

簡師姐:凡夫行靜慮是不是所謂資糧道裡面欲界定之前的靜慮,也就是未到地定之前或是9心住這個?
師兄:先跟你確定一下我是百分之百抓住你的問題,所謂凡夫行靜慮,就像剛剛講的,你在資糧道的時候1為觀察修、1為止住修,那現在凡夫行靜慮就是指你在資糧道裡的止住修有成就,不只是未到地定,已經可以到48定了。可是你在凡夫行的靜慮一般只要有奢摩他、只要未到地定就算,就已經離開欲界在色界了。不過佛說的很清楚,雖然可以用未到地定去修出世間、也就說去修最後的緣真如靜慮,可是醬子修很辛苦,佛學術語叫苦遲通、苦速通,遲、速是以根器論,苦就是未得根本靜慮;故一定要得到根本定,暫時不管後面的4空定,一定要得到根本定,最好是得到4禪,因為這時修緣真如靜慮就容易太多,佛學術語叫樂遲通、樂速通。
簡師姐:凡夫行靜慮是不是也包括外道在內?
師兄:單單48定不是只有佛學有,比方道家一樣也會修到4禪。所以,你發現第2個他就是把空正見放進去叫做義分別。
簡師姐:義分別靜慮,師兄解釋時是在加行道,課本裡說~遠離了覺受的耽著而沒有享受禪味卻耽著空執對治品觀修的時候,就稱為義分別靜慮。是不是先知所取境空、再是能取境空、最後能所雙泯?是不是指加行道的靜慮?
師兄:會進入義分別就已經不是外道,因為義分別最重要是把空正見放進來。一開始一定是資量道,當你會用義分別的時候一定是加行道。加行道一定是空正見進去了,用唯識的角度,第1個就唯識無境,最後境識雙泯,2個都滅掉了,這個本身就是空性,就有點剛剛講的從依他起變圓成實。所以在義分別的時候一定是空正見進來了,因為怕你耽著於禪悅不出來甚至雜染到最後會退失,不要說最樂的3禪,就是未到地定都是很讓人捨不下的。這是他的一個教法,其實這是一個對治,就是拿空性進來對治。因為空性指的是真正的出世間,空性指的是解脫,就因你還在凡夫行靜慮裡面、你還在3有裡面,即使你是4禪也還在輪迴裡面。加入空性就是為了要解脫,帶你進入解脫之門。
然後空性本身……佛講過一句話,此岸、彼岸,坐船過苦海,上到彼岸後船當然不要了,不然你還要背著走嗎。所以這就說最後你連那個義分別的空性也要把它丟掉。
簡師姐:緣真如靜慮,也就是見道之後的叫緣真如?

師兄:bingo!對了!若用5道來分,第1個凡夫行靜慮指的是資糧道裡止住修有成就,義分別靜慮指的是加行道,緣真如靜慮指的是見道以上。
 

今天就到這裡了,歡迎有問題盡量提出來,我有一個好處就是我不會亂講,我不知道我不敢講,我敢講基本上是我了解的。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