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68-20200630-不共內前行-發殊勝菩提心之菩提願心的《備忘錄》

世俗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生起。仪轨有中观和唯识或者甚深见派广大行派两种,不管按照哪一种仪轨,都包括加行前行法、正行立誓和结行自他欢喜三个步骤。
這裡主要是講菩提願心的儀軌,上次講了一點,那今天還是從頭講起,儀軌分做深見、廣行兩派,深見指文殊、龍樹這一系列的中觀,廣行指彌勒、無著這系列的唯識,不過用唯識代表廣行似乎並不完整,但一般習慣醬子用。不管哪一種儀軌都包括加行、正行、結行這3個步驟。

第一、加行前行法:先积资净障,按照寂天菩萨的意趣,要施舍自己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善根这三种事物,最重要是施捨自己所擁有而且非常執著的3種東西身體、受用、善根。中观宗承许世俗菩提心由积累资粮中产生;唯识宗认为它是由澄清的心中所生。也就是说,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就是指普賢10大願王,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再施舍身體、受用、善根這三种拥有执取的事物,对这三种事物断掉执著,這裡主要還是採用寂天的做法,是屬於中觀系列的儀軌,就是断派的实修法,至於為什麼講斷派,我也不是很懂,也是这里讲的修心法。

接下來正行立誓應該是下面第2步的,這裡是講修4無量心還是屬於前行,按照知母、念恩、報恩……正行立誓:在没有祈祷三垂念之前,3垂念,後面有講到,應該是正等覺、10地菩薩、金剛持上師,觀想要从虚空遍及之处充满众生……觀想所有眾生都是自己的母親,所以,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具备以悲心缘有情和以智慧缘菩提这两点而观修。再进一步归纳,就是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珍贵的圆满佛果,我发殊胜愿菩提心,尽己所能修学行菩提心,行心就是指6度萬行,随之祈祷三垂念,即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出有壞正等覺這指的是佛,10地菩薩摩訶薩就像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金剛持上師就是密教的上師,這就是3垂念,接着是具有三种特点的皈依,念诵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以三皈依作为基础。三種特點的皈依,不知他這3個特點是指什麼,理論上依照皈依偈來看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乃至菩提果間永皈依以顯教來講一般應該是指佛法僧,以密宗比較低的層次應該是指上師、本尊、空行這三根本,我們皈依偈不是念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較高一點的層次應該是風脈明點最高的就以如來藏的角度來說的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不過,現在不是很有把握這3特點是不是就講這個。

以上这两者是加行法。
上面這2個屬於前行,再下去就是正行了。

第二、正行立誓,包括三个步骤,念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一個頌是4句共2個頌,接著就解釋這2個頌的內容為何,其中第一颂的前两句是说佛菩萨往昔如何发殊胜愿菩提心,后两句讲发殊胜行菩提心,所以指明了我们所效仿的对境,就是我們可以跟著過去諸佛菩薩所行去學習仿效。接下来的一个颂词是说我也随学佛菩萨发殊胜愿菩提心并尽己所能次第修学作为其因的六度,6度就是指的行菩提心。一边观想一边念诵以上两颂三遍,结尾时观想诸佛菩萨说此乃方便,自己回答善哉。这时心里想到已经得到戒体。得戒体的界限,得界三次念诵际说明是在念诵三遍刚刚结束时生起戒体。這裡是把儀軌講清楚。

第三、结行使自他生欢喜這裡是先講令自生歡喜,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把自己比成一個盲人,在廢棄的垃圾堆中獲得至寶,就是說你生起了菩提心。就在今天的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人身有了价值,获得了人身,并不是罪得,是善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的相续中生起了佛种姓的珍宝菩提心。成为佛陀之子身的继承人、受持语宝藏者、持受密意者,也成了能救度剩余所化众生的佛子菩萨。现在我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能以自私自利的恶心歹意玷污没有自私自利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就是佛種姓,生起後那怕是有生命危險也不能夠去玷污了他,必须要着手于合乎殊胜种姓的事业——菩萨行。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这种珍宝菩提心,那就好似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里得到了如意宝而万分庆幸一样,想到我的相续中生起了珍宝菩提心,真是喜不自禁。這整段都在解釋前面那句話生起菩提心而自歡喜。

接下就是講令他歡喜。
令他生欢喜: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飧成佛乐,普愿皆欢喜。我在今天的日子里,也就是此年此月此日此时,于佛菩萨面前,以暂时的人天果报和究竟圆满佛果的安乐来宴请一切有情作为上宾,但愿天、非天、人、非人等六道众生您们皆大欢喜,這兒的非天指的是阿修羅。随后观想:山神、树神、林神等等直至色究竟天之间辗转相告说:在某某地点、某某人说是要把我等都安置在暂时人天果位和究竟圆满佛果,但愿普皆欢喜。所有众生都已听闻。既然如此,倘若以后仍旧出现犯堕罪等情况,墮罪,就是犯了菩薩戒,那势必成了惭愧之处,被人所耻的对象。因為你在發這些誓的時候基本上這些天、非天、人、非人大家都知道了,更不說佛菩薩了,所以萬一你破戒了,這是很交代不過去的。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到没有出现根本堕罪之间,名称上也转变成即刻得名诸佛子也就說你能夠被稱作菩薩、稱作佛子就是因為你發了菩提心,意义上转变为世间人天应礼敬因菩薩身分是很值得人天禮敬的對象,不仅仅成为包括天等在内的众生之主,而且也是本师佛陀应礼、应供的对境,是說你發了菩提心就算在大乘菩薩這佛子行列中,是大家應尊敬的對象。金刚手菩萨扛在肩上作为本尊、护白法的梵天等、净居天神、吉祥怙主七十尊智慧护法神和业力所成的护法神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等等予以保护,梵天指的是初禪最高的一天,淨居天是指在第4禪裡面的5淨居天,那都是證得阿那含(不還果)的3果聖者所居之處,吉祥怙主七十尊就是指智慧護法神和業力所成的護法神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那智慧護法神和業力所成的護法神有什麼差別,一下也說不清,也就說只要你發了菩提心你就會受到這麼龐大又有勢力的族群的保護,居于何处消除贫困诸如此类的所有功德会一举而得,也就是你發了菩提心、你成菩薩你做了佛子,你會得到很多的功德,消除貧困只是其中一項
这样的菩提心虽然容易发起,却难以生起。菩提心很難以生起,可為什麼會講容易發起?這我也沒辦法解釋,難以生起,大家想必都懂他的意思,可容易發起,是不是說一衝動之下就會容易發起,但是不是能夠真正的持久。生起、發起之間是有差異的,解釋不清楚,但我們知道重點是在令他生歡喜,也就是這是非常難的事情,當你能夠發了菩提心,你會讓很多人非常的歡喜,理由就是這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四无量心或慈心和悲心或者唯一的悲心开始修4無量是包括全部,從平等捨、捨無量開始,然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或這是修慈心悲心,再其次就只修悲心,就說最少也要由悲心開始,再來就是慈心悲心2個都有,最完整就是修4無量。如果自食其言,背弃承诺,那并不是像破了别解脱戒骗一骗五六位亲教师、轨范师,一旦退失了菩提心,那么相续中同时犯下四黑法,也就是欺骗了应供,欺骗了所有佛菩萨,以谄诳的行为欺骗一切有情,总而言之就像骗狗一样欺惑所有圣者和凡夫,犯下非常严重的弥天大罪。這裡出現了一個名相:4黑法,還有4白法。
先看一下有關4黑法、4白法的補充資料:
★補充說明:我们不但要考虑今生怎样培养菩提心,还要考虑来世怎样保留和继续培养菩提心。這點很重要,因為受菩薩戒或發了菩提心的人都知道,這不是只有這一世,是生生世世,那你要怎麼保證自己來世還在這個發菩提心的相續裡面?這時具体的方法,是取舍“黑白八法”。也就是你要捨4黑法、行4白法,做到了就能保障你自己生生世世都在這個相續裡面。黑白八法即《宝积经》里说的四黑法和四白法,一共八种念头。若行持四白法,舍弃四黑法,我们的菩提心不但今生不会中断,甚至来世也可以继续。這點真的是很重要,有同修受了菩薩戒,除了讓你今生今世不中斷以外,來生仍會繼續發菩提心。

第一,“四黑法”的第一个,是欺骗应供。应该供养和尊敬的,叫做“应供”,比方說佛。这里指自己的根本上师,传戒的戒和尚,剛前面講有親教師、軌範師,在皈依時有時會有一位上師,而所謂的根本上師跟皈依的上師不是一件事,還有一位傳戒給你的就是幫你主持,以及其他的大乘善知识等。故意欺骗他们,是让我们失去菩提心的因素,所以一定要小心。所以說除了不能犯戒,你也不能欺騙這些人。

第二,令别人对不应该后悔的事生后悔心基本上受戒的人大部分不會犯這錯,比方勸人不要吃素。当然,如果是令造罪的人对罪过产生追悔之心,让对方改过迁善,则不属于“黑法”。此处所指的,是让别人对自己的善行或修行产生后悔心。比如,为了坑害对方,而对他说:你受戒的方法没有对,或给你传戒的上师不对等等,从而让对方悔恨不已:我以为得了戒,结果却没有,我不应该受戒等等,就是“四黑法”之一。但平时聊天的时候,无意中使对方对自己以前的修法、受戒等产生后悔,还不在此之列,因为是无意而不是故意的。即使是故意,也要看发心。假如对方依止了一个所谓的上师,但这个人并不是具相善知识,如果他继续跟着这个人,可能不但不能解脱,还会造很多恶业,甚至有堕地狱的危险。在那种情况下,给对方讲讲他上师的过失,让他产生一些后悔心,也没有问题,因为动机是纯善的。可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醬子講是正確的?還是要很小心。我以前讀過的有關這方面的觀念,你的上師有問題不代表你也有問題,就說你的上師有問題,而你是誠心誠意的……就說上師相應法,你把這有問題的上師觀做佛,基本上你不能假定他有問題,你只是你不知道或是……這種情況是沒有問題的。至於跟別人說你的上師有問題,這點還是要非常小心。
這段主要是告訴你什麼是叫做令別人對不應該後悔的事情生後悔。就是對方確實沒有做錯,他沒有任何問題,你卻讓他後悔,這種事情不能做。那若是對方有問題的這情形不包括在內。

第三,毁谤圣者。这里的圣者,指准确进入大乘道,并具有菩萨戒的人。如果在毁谤时,具备中等根基的第一条戒(贬低他人)中所讲的所有条件,這就是讚自毀他,這在菩薩戒算是根本戒,是他勝戒,犯了就破戒,则不但属于四黑法,而且会犯根本戒;倘若不具备那些条件,不是他勝戒,则毁谤圣者就是四黑法之一。所以他這裡聖者,守大乘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就算在內了,並不是要到見道的程度。以前也讀過,假如你對這些人生起嗔心那是很嚴重的惡業。所以真要小心,你也不知道身邊有菩薩在,不記得是不是生起一剎那的嗔心就要地獄一劫,是很嚴重的果報。

第四,以狡诈手段欺骗众生。佛经中讲到,无论采用任何手段,包括做生意短斤少两、欺买欺卖等等,只要因为自私的原因而欺骗众生,都属于黑法。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理应诚心诚意、公正无私地对待任何生命,这是菩萨的原则。为了自己而欺骗众生,就违背了大乘修行人的原则。即使没有破根本戒,也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了不好的种子,若没有忏悔清净,以后就会逐渐成熟,同时,在自私大行其道的内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没有空间了。就會失掉菩提心。

所以前面這是講4黑法,接下是4白法。
“四白法”的第一个,是不故意说任何妄语。这里不是指居士戒里的妄语,而是指大大小小的所有妄语。但如果说妄语是为了利益众生,则不会犯戒,這是以菩薩戒的角度來講的。這裡有點要注意,假如是別解脫戒的話,黑白非常清楚,什麼是犯戒很清楚,菩薩戒空間就比較模糊,有時你是犯了別解脫戒可是你沒有犯菩薩戒。比方說,佛陀有一世當商主,乘船去海上採集珍寶,中間有一個短矛黑人,你們應該還記得,這公案出現很多次了,這個人想要謀財害命要害船上其他499人,佛陀為了救其他商人而殺了短矛黑人,但他不但是救了那499人、他也救了這短矛黑人讓他沒因為造這惡業而下地獄。像醬子,以別解脫戒來講他是犯戒,佛陀這是犯了殺戒,可是以菩薩戒來講他是利益眾生。所以,在菩薩戒裡面,有時為了成就菩薩戒而可能犯了別解脫戒。這時犯別解脫戒,比方你犯了殺戒你還是會去地獄,可一進去就彈回來,這因為你有菩提心的關係。
一般人想不去惡趣,真正解決的方法是見道,就是你得到無分別根本智,另外一種方法就是修行到加行道的忍位,基本上是因你不會去犯會到地獄去的業,至於凡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發菩提心。所以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同修真是值得讚歎!
现在有些人已经撒谎成性了,根本没有必要的时候,也会撒谎,這種人目前社會上似乎還不少,非常習慣講妄語。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撒谎不当一回事,即使在无意当中说了妄语,也要忏悔清净。

第二,对所有菩萨都要有等同佛陀一样的导师的概念,并赞扬其功德。引导我们的上师叫做导师,所有菩萨都是度化众生的导师,我们应该对所有标准的菩萨心存导师之想。作为凡夫,就很难单凭外表来衡量、判断谁是不是菩萨——外表做得非常好,内心不一定有菩提心;外表非常糟糕,也有可能是成就者,是菩萨。所以,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毁谤任何人,而应尽量以清净心看待所有人。清淨心,就是密宗裡很重要的,叫淨觀。有人天生就是醬子,看世間一切都是好的,真是非常隨喜!以前我們常覺得他會被人欺負,可後來才發覺是我們沒有善根,他一點都不會!他是真正依照佛法行、將來會有成就的。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的行为,就随意蔑视、诋毁对方,这样有可能会犯诋毁菩萨的恶业。剛講過了,詆毀菩薩是很嚴重的!

第三,不以狡诈之心欺骗众生,对任何一个生命都以诚相待。

第四,说服自己的所化众生、信徒或学生修学大乘佛法。

現轉回來《備忘錄》,剛為什麼要複習4黑法?因為這對修大乘法來說很重要,尤其是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人,很值得再讀一遍。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如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意思是说,如果具备了菩提心,那么成就佛陀的条件一切齐全,如果没有菩提心,那就无计可施了。其中的种子是指佛性,這個是成佛無誤之種子,佛性有自性住佛性随增长佛性两种,即是瑜伽師地論中所謂的:自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自性住佛性是指一切有情相续中所拥有的如来藏智慧,我們現在是在讀寧瑪自宗的《備忘錄》,在寧瑪很清楚的一定是講如來藏,如果今天是讀《廣論》在這地方他不會去提如來藏,這只是角度的差異,即使你相信寧瑪紅教也不能去詆毀其他的宗派,每一個宗派都有每一個宗派的優點,因有一天你到了某一個程度,你就會知道絕不應該去詆毀他宗派的見地,不要去講那不相應的部分,你可以依你相應的宗派去修學,不過記住這前提是不包括外道、邪教。所以,這邊自性住種姓一定指的是如來藏。随增长佛性(即修行生佛性),這就指習所成種姓,是指世俗菩提心,這是《備忘錄》的講法,可是習所成種姓其實更廣義一點,不見得是只指世俗菩提心,這裏面也應該包括勝義菩提心等等。最重要的是自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一般以如來藏標準,比方在《大乘起信論》也有醬子的說法自性住種姓叫做本覺、習所成種姓叫做始覺
在修行佛果的过程中,自性住佛性是因,随增长佛性是缘,他用醬子的一個角度,因為,自性住種姓是本覺、習所成種姓是始覺,你修行到最後慢慢會恢復到本覺,就是完完全全到了究竟就是到了。那什麼叫始覺?比方,你一開始見道的時候那算是你第一次回復了,因為你是有這個本覺沒錯,可是,你有一大段時間是不覺,你根本已經不知道有這東西了,然後你經過這個修學、這個習所成呢,慢慢你又往回家路上走了,最後找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這叫做始覺。這裡習所成種姓是說世俗菩提心,應該是廣義跟狹義之分而已。因此佛性犹如种子。相续中生起这样的一颗心,正如前文所说,就拥有名义转变的功德、以妙树果实比喻的所有善根都趋入大乘的功德、胜过有被菩提心摄持的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之果实只是享受一次乐果就会穷尽的功德,有这三种功德。意思就是你真正擁有了菩提心,你能夠真正相續中生起醬一個種子的話,最後你就會趣入大乘,你會得到真正圓滿的果實、並不是像芭蕉樹一樣只能享用一次果實就沒了。哪3種功德?1、名義轉變的功德,2、以妙樹果實比喻的所有善根都趨入大乘的功德,他是妙樹果實,3、你有被菩提心攝持的所有善根就會勝過如同芭蕉樹之果實只是享受一次樂果就會窮盡的功德。
哪怕仅仅是供一盏灯,但如果缘佛果来供养,那么善根将因为佛陀的功德数之不可思议、众生的数目是无量无边的而与日俱增。积累了无间罪定业的人,什麼叫無間罪定業?定業,就是你改不了,這是絕對躲不掉的東西。無間罪,那就不要講了,無間罪是超嚴重的、一定要入無間地獄的,比方,殺父殺母、破合和僧、出佛身血等等,這都是無間罪。可如果你在相续中如果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只需要在线团弹起般短暂的时间里堕入恶趣。以前也一直在講這點,還記得佛陀的第1次發起自他換菩提心就是在拉馬車地獄,第一次發菩提心就從地獄彈出來了。以後也有很多例子,所以為什麼告訴我們,假如是一個凡夫,你還不是聖人之前,你唯一不去惡趣的方法就是你生起菩提心、你是菩薩了。這裡所謂的線團彈起就是指有菩提心的人一入地獄一進去就彈出來了。像是杀人夺马、放火烧宅之类的所有不定罪业不定业就是把心转过来就轻松了;定业即便此生不还,修行多世也是要还的什麼叫不定罪業?就是你把心轉過來就輕鬆了,定業即便此生不還,修行多世也是要還的,就是你躲不掉的。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一瞬间就如同劫末火焚烧草堆般一扫而光。劫末的火,大家都知道大3火水風,火災還是最輕的只有燒光所謂初禪天以下的小世界,前面都講過,最後只有4禪天沒有這些災害。所以,它能将业和烦恼的障碍从根本上铲除,逐渐去除所知障。這是寧瑪自宗的講法,先斷煩惱障後斷所知障。
有关此类的详细功德利益,在《华严经》中有阐述;不详不略的功德,在《入行论》第一品有说明寂天菩薩之《入行論》很多人用背的,叫《入菩薩行論》是很值得背的;简略的功德,诚如弥勒菩萨所说:阻塞恶趣道,显示善趣道,引至无老死,顶礼菩提心。簡單幾句話就把菩提心的功德講得清清楚楚。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忆念菩提心的功德,就不会退失菩提心,也不会出现犯根本堕罪等情况。为此,在发心开端和结尾令自他欢喜时都要忆念。一直在強調提醒各位,我是非常隨喜這些已經發了菩提心也受了菩薩戒的人,你們一定要非常小心的做到這些,然後,發誓不只是今生所做而且是要來世多生都要守住。班上還沒去受戒或是還沒發心的人最後還是要走上這條路,就算今天還沒做到,你也要明白你終究是要走上這條路,這是唯一的沒有辦法避開的,越早進去是越好。

前面是把發殊勝菩提心包括本體、分類、發心方法三個部分講完了。
現在進入受願行菩提心學處,這跟《引導文》差異在於《引導文》先講願菩提心再講行菩提心,而在《備忘錄》的是合在一起講,可你在讀的時候你也會發覺講願心的時候他有講平等,然後自他換等等,到了行菩提心的時候就變成是64攝。我們現只要先把願菩提心這部分讀完就停了,再回去《前行引導文》讀那邊的行菩提心,等那邊讀完再回到《備忘錄》讀這邊的行菩提心。

发殊胜菩提心3、受愿行菩提心学处(備忘錄原文)
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分别是愿菩提心的学处和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生不退失的方便是愿菩提心,就說你發了這個願就要學著保有這個願心永遠不會失毀掉,能失毁菩提心的因是谋取自私自利的意乐和它的助伴嗔恨心,會退失願菩提心,一般都是你自私自利,一個貪、一個嗔是讓你失去菩提心的根本原因,这两者能使菩提心退而不增。如何退失呢?如果失坏了愿菩提心的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就已经犯了根本堕罪,即使支分的其他堕罪没有失毁,也无济于事,根本堕罪就是他勝罪,一般菩薩戒你破戒了可以重受,別解脫戒是不行的、你破戒了你就等下輩子,所謂菩薩戒破戒就是你犯了根本墮罪,雖說可以重受但最好是不要重受,千萬記住不能重受了以後再犯、再回去重受,醬子非常不好。就像树根已断树枝自然倾倒一样。如果失坏了根本,则难以恢复,假设失坏了支分,则容易恢复。就說你犯的不是根本墮罪,那個用懺悔可以解決的。
怎么才算失毁两个条件呢?也就是舍弃有情舍弃遍知什麼叫捨棄遍知?就是你不想成佛。前面不是講過,1是你要用悲心緣眾生,1是要智慧緣正等菩提,11智,緣正等菩提就是緣佛陀的智慧,這也蠻好解釋的,因為以前在菩提心的觀念裡面,你要度眾生,所以你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眾生,其實想一想這真是很難的!你想一想為什麼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眾生?就一把筷子你只要抽掉一根整把筷子就鬆散掉了,所以一個你都不能少。另外一點就是我要成佛,所以你假如不想成佛……2點都會犯到根本墮罪。以願菩提心的角度來講,這2個是不能違犯的。但在《備忘錄》這邊有國王發心、舟子發心、牧童發心,這應該是出自《現觀莊嚴論》裡面的,當時在《廣論》也有讀過只是並不強調,那因為受《備忘錄》這邊影響不敢再用以前的角度說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成佛這是國王發心,而這種發心講起來是心力最小的一種。不過現在不講太多,就沿用捨棄有情和捨棄遍知這2個角度。

舍弃有情:对于加害自己或者杀害父亲的凶手,或者虽然不是凶手,却是自己不喜欢的某人说你对我如此这般……”這就是起嗔心了,当时终归是由自私自利心念所引起的。当生起嗔恨心之际,就会互相舍弃。這就是捨棄有情了。可见,自私自利的心态和嗔恨心这两者能失毁以悲心缘有情这一条件,比如从许多捆在一起的棍棒中取出一个,那其余所有的棍棒自然东离西散。同样,舍弃了一个有情,即便没有舍弃其他有情也于事无补,已经犯了根本堕罪。

舍弃遍知佛果:就拿一个布施为例,所布施的事物头颅、肢体,布施的对境一切众生,时间是在轮回未空的期间,数目是每一位众生没有不得到尽微尘数头颅肢体的。這等於是在你不斷輪回的期間中一直做身布施,布施身體、布施頭顱、布施肢體,對境是所有眾生,微塵數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你要布施這麼多的身體、頭顱。依此类推,持戒等也需要如此成就。我等大师曾经在菩提树下就布施过超过大地微尘数的头颅肢体,在其余地方就不言而喻了,佛陀是这样修学六度万行的,我们也要效仿而学修。在积累资粮的过程中,资粮道、加行道者,也会因为害怕魔障而叹息道:唉!我实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修行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果位呢!没有领受见道的所证万法如幻境界而舍弃遍知佛果,归根到底也是从资粮道加行道起首先就谋求私利的心行所导致,显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也会依靠这一己私欲的念头而失掉。他現在是說明你能夠不捨遍知的意思就是要成佛的意思。所以要成佛,單單6度裡面要做的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的,可是這當中你不能氣餒、不能放棄。一放棄你菩薩戒也就完了,就是犯根本戒了。
与密宗的上师和道友发生矛盾而破誓言,归根到底也是由谋求自我欲望的心行所致。所以,我务必要念念想到前面所说的谋求私利的过患和珍宝菩提心的功德。

簡單講就是要守住2個:
不能捨棄有情、不能捨棄遍知也就是你不能夠不成佛的意思。

简而言之,就是寂天菩萨所说的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這應該是出自《入行論》很有名的一個偈頌,就是我們凡夫跟聖人之間的差別,我們只求自利,聖者是求利他,就是這麼簡單;人被設計成醬子,可你看歷史就知道,真正有成就的都是要為別人想才會萬古流芳。
能仁圆满佛陀出有坏全心全意追求的是利益他众,能仁、圓滿佛陀、出有壞都是指佛,结果证得了圆满佛果,而所有凡夫俗子从无始以来一直成办自我利益,结果仍旧停留在成办一己私利上面,到头来还是没完没了地流转。讀了這文還真蠻有感觸的,講的一點沒錯,如果知道真正為他人,最後自己也成就了功德、最後自己也解脫了,也解決問題了。問題是眾生幾乎都是為自己謀求利益,結果呢?無始以來就一直沒完沒了的輪回流轉中,反而得不到解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快乐是由利他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所得,是說利他才能真正得到功德,才能解決問題,诚如月称菩萨所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這意思是聲聞眾是佛培養出來的,聲聞就是要佛聽開示,所以,因為有佛才有小乘的聲聞眾,可是佛又是由菩薩生的,佛能生聲聞、菩薩能生佛,這是點出菩薩的重要性。大悲心指不捨棄有情、無二慧指的不捨棄遍知,其實就是一件事情不一樣的說法,菩提心是佛子因,菩提心就包括大悲心、無二慧這2個在內,那這2個都包括在裡面了就是菩薩。那菩薩是生佛的、佛是生聲聞的。
今生后世大大小小的痛苦,也就是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通通归结于成办私利的心行。为此,把这个自私自利取名为厉魔。就算是母牛的奶没喝到嘴,人们也会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妖魔在作怪,那么自私自利的这种心念使暂时佛子菩萨地的功德和究竟遍智果位的一切功德到不了我们自相续中,它才是真正的大魔头。要驱逐这个厉魔,就该把菩提心立名为驱魔的仪轨。那要怎么驱逐它呢?就是修炼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从而能达到不退失菩提心并把成办私利的魔王驱逐出境的目的。在《前行引導文》的願心就是從這3個角度講起的,那這邊到最後也一樣,你要建立這個願心的時候,也是要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和自輕他重。

其一、修自他平等:正是由于从无始以来没有做到自他平等,才导致对我和我方贪恋,对仇敌和敌方憎恨,现在必须要对我和我方放下贪爱,对他和他方放下憎恨。这两者的根本实际上就是牟取一己私利的心态和行为。所以,认识到它的过失以后,就绝不能再一如既往,而务必要做到自他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如何做到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呢?心里思维:天边无际的有情是我的母亲,我作为孩子,我们之间是独母独子的关系,我们母子二人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不会有成办自利的心念,自私自利的心态自然销声匿迹。一切有情都是我的家人,意思就是我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家人,我们母子平等渴求快乐,同样不想受苦,要怀着大慈心一起成办我和一切有情的安乐,心里务必具备有福同享、同难同当的愿望,行为上必须一起成办快乐。一切有情虽然都希求快乐,可是却对修行快乐之因的善业和正道一无所知,現在又是講到知母、念恩、報恩,報恩就是因為母親沒有受到正法沒有受到善知識的教導,想要追求快樂,事實上卻是追求到痛苦,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解救他們。也没有如理宣说的善知识,即便是有善知识,他们也不依教奉行。我如今有幸得见善知识,遇到大乘法,与了解取舍道理的上师、善知识、善友朝夕相处,就是有許多良師益友,也算得上是个修行人了,如果能做到,那我一定要去成办一切有情的快乐。也就是承辦一切有情老母的快樂,因為他們沒有智慧,現在都是受苦中。

首先发愿:但愿一切有情具足增上生人天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快乐——乐果和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等乐因什麼叫樂果?就是增上生人天果報以及圓滿成佛,亦即增上生、決定勝,這是叫樂果;那他的因是來自於信心、出離心、菩提心,這點一再重複的說大家應該是忘也忘不掉了,信心、出離心、菩提心也就是皈依、出離心、菩提心;另外一個角度說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所以,真正應該是皈依、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最後證空性,簡單講這就是佛學的整個架構。因此你一定要有這個因最後你才能得到這個果。
随之希求:如果他们能够具足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
接着发誓:我一定要使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然后虔诚祈祷三宝。首先缘于增上生等快乐之果而具备三种关联并虔诚祈祷,這裡的3種關聯不能確定這何所指,繼續讀下去應該會有說明,不知道是不是佛法僧,沒有把握,随后缘于信心等快乐之因而具足三种关联并虔诚祈祷。从今日起,就必须依靠意乐和行为来平等饶益我和一切有情。心里想着我和众生一起成就佛果,实际行动上,也一同修行佛果,也要一起遣除痛苦。虚空遍及之处充满有情,有情遍及之处充满业感痛苦,被业感痛苦逼迫的一切有情从无始时以来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亲、母亲等,从更亲密的关系而言,未曾当过母亲的众生一个也没有。当母亲的次数不仅仅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议次,意思是算不完也算不清的次數。假设把这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大小的丸子,当整个大地的土已经用完,可是作为一一众生母亲的边际还没有到头。這個說法已經讀過好多次了,在《廣論》也是一樣的說法。為什麼母親的數目會醬子大,以前也一直在解釋,因為你無始以來就在輪回,那是一個不可數的數字,那不是一個定數,那是一個無窮大的數字,而現在所有的有情的數目不管有多大那都是一個定數,用醬子一個角度,所以所有的有情都做過你的母親。
作为母亲,全部是以深情养育我。這就又回到知母、念恩、報恩。接着需要感念母亲的恩德,這在《前行引導文》讀過的:一是生身之恩,二是赐命之恩,三是给财之恩,四是教世间知识之恩。从而生起想要报答恩德的念头:这些有情虽然所求的就是快乐,可是对快乐之因的善法和正道全然不知,也没有指引宣说的善知识,即便是有,他们也不如理奉行善知识的言教,以至于快乐之果的增上生人天安乐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他们一无所有。尽管所有众生都不想受苦,可是却遭受着三界轮回三苦的苦果直接危害,這就是被苦諦直接危害,集谛业和烦恼间接危害,這集諦,本身就是業跟煩惱,大家應該都懂,惑業苦,集諦就是惑業,由惑造業,由造業最後就受苦,而受苦本身就是苦諦,所以說以苦諦的角度來講苦是直接危害,可是苦的因是煩惱跟業,就是惑跟業,而這惑跟業就是集諦,所以說集諦是因,因此是間接危害。其實,這2個間就是一因一果。缘于这一切众生而平等观作母亲,这是舍无量心;缘于不具备快乐的众生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这是慈心;缘于具足苦因及苦的众生希望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这是悲心前面都講過,這只是再複習,大家應都可以理解,慈與樂、悲拔苦,我和一切有情是母子关系,作为孩子的我必须要关注母亲的疾苦,如果不需要子女关注,作为母亲的有情各得其乐,那么我绝不会闷闷不乐而大发嫉妒,必然感到欢喜,而不会无动于衷,会满怀喜悦之情,这是喜无量心所以,由捨無量到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這整個就是修4無量。

以上四无量心入定后得时,知母、念恩必须一一修行。随后,再想到,这些有情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我的头痛那是天人的痛苦;喉咙痛,那是非天的痛苦;心脏痛,那是人的痛苦;腹部等下身疼痛,那是三恶趣众生的痛苦。为此痛苦是一定要去除的,正如脚痛需要用手来消除一样,有情所求的是快乐,而不想受苦,所想所行背道而驰的有情真好似徘徊在空空荒野中举目无亲的盲人一般,我如今遇到了大乘上师和大乘佛法,由此明晓利害关系,但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为了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虔诚祈祷三宝。心里要想到一起遣除自他的痛苦,行为上必然一起去解除痛苦。如果众生的头痛,作为菩萨必然会痛心疾首。行为上,比如,当在雪里行走时,我自己有一双鞋,如果另一人没有鞋,那就要把一双鞋分给他一只,自己一只,他的一只脚和我的一只脚,两只脚同时在感受痛苦,另两只脚同时一起享受安乐。所以,有情的快乐我必须要成办,有情的痛苦,我必须要遣除,不需要我关注,他们各享其乐,就如同我的幼子在享受增上生的快乐,中子在享受声闻缘觉的安乐,长子在享受佛陀的安乐,无需我兢兢业业,无需我下功夫,对于众生享受的快乐之果要满怀欢喜之情。对于众生得到的信心等快乐之因要满怀欢喜。心里想:如果他们的这种幸福安宁永不失去、永不衰落与日俱增,那该多好。从心态方面这般修欢喜心。从行为上,也需要这样一起去成办快乐。如果广修,那就完整无缺地修四无量心。或者,如果略修,就修慈心与悲心二者,或者只是修希望离苦的唯一悲心。這就回到你是要完整的修4無量,抑或是修慈心跟悲心,再或者是只修悲心,所以,至少要修悲心。

不知道你們怎麼想的,從《前行引導文》到《備忘錄》他們講的都是一樣的,一遍又一遍,其實他們真正的修行人是把這些都背下來的、都琅琅上口,等他上座觀修的時候,他就把這些全部想過,他的思路就是根據這個。意思是說,包括我,大家真正要座上修、要觀察修的時候,其實就是按照醬子做。有時你會覺得聽了好多遍了,他把重點一直在重複,可他並不是不知道你聽過了,重點是在於你是不是能夠在座上修的時候把這些想一遍?!是說你用醬子一個角度,慢慢到最後那個菩提心就會修出來了。心是可以修的,所以,在講的座上修或是觀察修最重要就是修那個心。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簡單講,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空性定解。這在《前行引導文》或是在《備忘錄》都讀過,一開始就要你座上修,座上修修到你累的時候,你就轉成止住修,或者是你世俗的菩提心修完以後你就轉成勝義菩提心,這是他們修法上面很典型的一個次第,也是修法的竅訣。不是你聽完就過去了,不是的,座上修的時候一定要醬子交替的做

简而言之,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如果快乐,同样做花喜鹊,如果痛苦,同样当黑乌鸦。意思就是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修自他平等是道位时从心态和行为两方做到平等和果位时证悟自他一切法为等性的方便。因此,自他一切的一切从法性空性的侧面是平等,从空性显现的侧面是平等,从世俗显现的侧面是平等,从现空双运的角度是平等,这是修行显宗的等性义。也就說你不管是由世俗顯現的部分、世俗諦的角度來講他是平等的,由空性的角度來講他也是平等的,法性、空性這講的是一件事,由法性的角度來講仍是平等的,由現空雙運的角度來講還是平等的,這要詳細解釋又會講到很多很重要的基本觀念,現就不去講了。最重要這裏是說不管你由什麼角度去修自他平等,你都會發覺自他是平等的。
如果自他平等的菩提心已经修行很成功,那就该修自他交换菩提心今天是把平等菩提心的部分講完,下次就從自他換開始。

剛剛是講自他平等菩提心,這是屬於願菩提心3個步驟的第1個,先由平等開始再是自他交換、最後是自輕他重,這裡等於是再複習一遍,《引導文》那邊也都是按照這個順序,講到自他交換裡面又會出現一些《修心8偈》的偈頌等等。《修心8偈》的內容網路上很容易查到,所以就沒給各位這補充資料了。
現在要先跟各位報告另一點,就說,後面會講到見解脫、聞解脫、觸解脫這是寧瑪自宗裡面的東西,醬3個名相後面的內容非常的豐富,下次會給你們一份補充資料,你們可以先看看。其實,見解脫、聞解脫、觸解脫,這很難講的,因這裏面涉及到很多是伏藏,伏藏,是寧瑪裡面很特別的一種……先看一遍,這也不需要懂,看一遍,按他的說法你看一遍都是很大的福報,你無形中就受到很大的利益,對將來的解脫很有幫助。(嗯,見解脫!)其實也不要講,這很多都是咒,你看過一遍、2……更重要的他很多是伏藏!伏藏,不一定是藏起來讓有緣的人找到,就像《中陰度亡經》是蓮花生大士藏起來的,還有一種是時間到了自然會出現的,就比方前面講到的五明佛學院的如意寶法王在法會中自然出現的一尊8吋蓮師像,聽起來真是很玄,可就是無中生有出現的,這就是一種伏藏。所以先看看,對你是有幫助的,可千萬不要把這當成迷信,因這世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