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百病生於氣也”~楊健才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中醫碩士二年級

  

氣為一身之主導
能動的才算是活人。人的呼吸脈搏,視聽言行,發育生長等等生理活動,無一不需要動力。而人體的原動力來自其體內一種極為精微的物質,中醫學稱之為氣。氣無形可見,運行全身內外,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

氣病則諸病遂起
氣為一身之主導,運行不息,升降出入有序,若因情志失常,或寒溫失調,或飲食失節,或勞倦太過等因素,均可使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引起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各個方面功能失調,產生多種病變。故《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喻之,則氣就像拉車的馬,生理功能像是車,車怎麼走,全賴於馬,可想而知,車子運行失常的最基本原因,當然是馬出了問題。

從氣病的因果看
我們或可舉氣病的一般成因,從另一角度,逐一來說明:
九氣為病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指出了外感內傷等導致氣病的九種因素和病態,無論那種因素,氣都是首當其衝而病的。

內生五邪
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雖然都由臟腑功能失調而起,一旦形成,亦必定會影響到全身氣機的運行。

水濕痰瘀
氣依附於血液和津液而存在,血液和津液亦依靠氣而得以生成、輸布、統攝。氣與血津,陰陽互根,一旦氣病,則血留成瘀,津滯為痰,然後,這種種病理產物反過來又鬱阻了氣機,氣鬱則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而致虛,惡性循環,使病情加重和變得複雜。

綜上再可知,這種因病致郁或因鬱致病的惡性循環,歸根究底,依然是始於氣。

古人精要的總結
《醫宗金鑒》說:“夫人以氣為本,氣和則上下不失其和,運行不停其機,病從何生?若飲食不節,寒溫不適,喜怒無常,憂思無度,使沖和之氣升降失常,以致胃鬱不思飲食,脾鬱不消水谷,氣鬱胸腹脹滿,血鬱胸膈刺痛,濕鬱痰飲,火鬱為熱,及嘔吐噁心,吞酸吐酸,嘈雜噯氣,百病從生。”講得實在十分透徹。
《景嶽全書》說“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 所以病之生也,不離乎氣,而醫之治病也,亦不離乎氣。”更見畫龍點睛。

從鬱症的證治看
既然百病生於氣,自然,內科病症亦無不涉及氣機失常。《丹溪心法》曰:“氣血沖和鬱,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於鬱。”現試舉鬱症為例,以申其理。

中醫鬱症成因主要為七情所傷,屬狹義之鬱。因情志不遂,或鬱怒傷肝,導致肝鬱氣結而為病。臨床以心情抑鬱、情緒不甯、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症為主要表現。肝木性喜條達,主疏泄,惱怒則傷肝,肝失調達,肝氣鬱結,氣失疏泄,可引起五臟氣血失調,更可繼而發展成其他證候。氣鬱則濕不化,濕鬱則生痰,而致痰氣鬱結;氣鬱日久,由氣及血而致血鬱,又可進而化火等等邪實,亦均以氣機鬱滯為病理基礎。

若病久由實轉虛,或因脾傷氣血生化不足,而導致心神失養、心脾兩虛之證;或氣鬱化火、火鬱傷陰而導致陰虛火旺、心腎陰虛等證。鬱症之病始於肝,可涉及心、脾、腎;而臨床尤以肝病及脾多見。

治療肝脾氣機鬱滯症的代表方為越鞠丸,本病由於肝脾氣機鬱滯而致氣、血、痰、火、食、濕等相因成鬱,是實證。氣、血、火三鬱責在肝膽;痰、食、濕三鬱則責之在脾,但總以氣機鬱滯不暢為主導。治病求本,故《成方便讀》說:“治鬱必先理氣,以氣行則鬱行,氣阻則鬱結。”方中香附為“氣病之總司”行氣解鬱,針對氣鬱而設;川芎活血祛瘀,針對血鬱而施,且為血中之氣藥,可助香附行氣之功;蒼術苦、溫,燥濕健脾,以除濕鬱;梔子瀉心肺之熱,解三焦之鬱火;神曲消食導滯,以消食鬱。

最後尤值一提的是,越鞠丸雖通治氣、血、痰、火、食、濕六郁,但方中並無一味化痰之藥;皆因諸鬱得解則氣機流暢,而痰鬱亦隨之自除,正是方意所在。試問,此亦豈非為“百病生於氣”之反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素問 百病生於氣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