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0-問答-0143
現在一個月見一次面,所以我想見面這次以討論問題或是交換意見、心得居多,若都沒有問題再消文。上次華師兄提議出一些題目,我們在《中觀莊嚴論》出了題目很多人都不願意作答,所以這是好方法但也要大家願意作答,這一定要準備的,不可能一上來馬上回答,應該建立一個模式在見面時能夠有作用。比方,上次高師兄問過決擇的問題,那剛剛韓師姐也跟我討論什麼叫顯境名言、什麼叫表義名言?最重要是表義名言,那像小孩時候他沒有表義名言的時後他怎麼應用表義名言。類似很多這類的問題,在上課之前發個mail提出這堂課來討論,大家可以事先做個準備,這也是一個方式。
雖然還沒有開始跟各位講奢摩他,但最近在讀奢摩他的時候有一個感覺,奢摩他,我自己讀過,也曾經聽過一個格魯派的藏人他講的奢摩他,在八德路有一個格魯派的道場,有時會有堪布來講經。當時這個人就在那裏經過他人翻譯在講奢摩他,他不會講漢文,一般聽這種會比較差一點,因不是你直接的語言。最近準備消文再看時更覺得壓力很大,為什麼壓力很大?因為,奢摩他這個東西,假如講的人自己本身沒有奢摩他這個功力的時候你講的就要非常的小心,就完全要靠文字,因你自己本身沒有這個經驗,那你要靠文字把真正所有的意思要表達清楚。以前我在跟各位消《廣論》的時候,消到後面的時候,那時我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據,我就是根據益西彭措堪布講《廣論》。當我有一個很有把握根據的時候我心裡就會比較踏實,因有很多事情我們不是都知道,可是你有一個高手的備援。可是這次在奢摩他的時候,雖說有達賴喇嘛講的奢摩他,但是達賴喇嘛講的法他常常會為了普羅大眾他講的很簡單,他並沒有真正去做很深入的解說。可是,益西彭措他們很奇怪,他們講到上士道就跟現在的福智團體一模一樣,就講到上士道就停了不再往下講了,居然都不講下去,我是蠻驚訝的他們奢摩他、毗鉢舍那都沒有講。現在youtube唯一找到的就是福智團體有一個法師在講奢摩他,這人沒標出名字是誰我不知道,他主要也是根據《廣論四家合注》,那這本書我有,所以參考資料不是問題,可是感覺不是……不是要批評他人,可是像益西彭措他一講我就覺得很踏實。所以,將來在講的時候就盡量想辦法把他講清楚,可是並不見得能百分之百講得清楚,大家心裡先做一個準備,這也沒辦法這就是各人的業。其實真正講起來我覺得蠻可怕的,現在佛教走到今天,不要講是慧,不要講出世間的慧,就講一般的奢摩他,醬子都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懂得,那想起來真有一點很可怕!那要怎麼證道?
今天為什麼提這個就是想到上次高師兄問我的決擇那個問題,像這個我在腦筋裡面都經過幾次的轉換,我舉一個例子,什麼叫做止住修?什麼叫做觀察修?到底什麼叫禪定?就醬子一大堆問題,那現在,什麼叫做止住修?什麼叫做觀察修?什麼叫奢摩他?什麼叫做毗鉢舍那?什麼叫禪定?什麼叫做等持?什麼叫做等引?還有什麼叫做等至?什麼叫做三摩缽底?這些名相,每一個名相,是不是都能夠百分之百的掌握?百分之百的搞得清楚?這實在也很重要。就比方上次高師兄問我的決擇那個問題,我一直在強調決擇,大部分的佛學都會強調這個決擇,特別是在《廣論》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講這個。當他講到決擇的時候就是我們聞思修的聞思有那個思慧的時候就叫決擇。你有了那個決擇,有了這個思慧,是說,你一開始你一定要聞法,不可能你沒有聞法你就知道佛法,我們在迴向時所講若有見聞者這若有見聞者就是講聞法的意思,假若今天佛陀沒有講法我們根本東西很多都不知道,佛陀最早講,再經過很多上師講,你沒有聽法你根本不會有後面的東西,比方說佛陀若沒有講空性,我們怎會知道有空性這個名相。若有見聞者就說你聽過,悉發菩提心,就說你至少知道有這個大乘法,你聽過,你知道這菩提心很重要,這是大乘法的根本。所以一開始要有一個聞法,聞法了以後,你要把所有你聽到的都要消化,消化不是你自己腦筋海闊天空的去想,不是。因為就在他教你的中間也包括2種:1. 教、2. 證,教證跟理證。1種就是佛、大菩薩講的,這種是教;有時候他們也會用理證,理證就是簡單講用因明,用推理的方式告訴你。你要根據所有這些東西才去思,聞了以後要加上這個思,思完以後,對於他告訴你的比方他講一個無常,那你就確定、確信這個無常是真正的。單單無常這2個字大家有沒有仔細去想過這2個字?我們好像覺得就是醬子,其實無常確實是只有佛教講,3法印,真正只有佛教講,其他的人都沒講,特別是那種細無常,包括我們自己佛教的內道,都還有不講無常的,比方說小乘的經部、有部,他們是不講無常的。所以,我們一般會講他們會講人無我,可是他們沒有講法無我、沒有講無常,他們有一個無分剎那、無分微塵,這都是內道這不是外道,他們認為這個東西是實法、實在的法。實在的法就是常法,意思是他不會變的。再加上有部在最早的時候,他們認為決擇滅,決擇滅這是一個名相,無為法裡面比方說證空性這叫做決擇,你決擇以後得到的涅槃這叫做決擇滅。小乘當時最早有部認為決擇滅是一個實在的法。那這是不是也反了無常?這是反無常,更不要講外道裡面各式各樣的理論了,你光想到基督教、回教都是常法,到了上帝他就是一切的創造者。
對於高師兄上次決擇這個問題,決擇,光光是無常這就涉及到一大堆,為什麼你沒有很完全的感受到決擇這2個字,現在反問你你有沒有很徹底的去想過這個東西?無常,表面上談的以外,還有內道裡面都還有講常法的,還有到最後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同意而且確實認為佛教講的就是真理就是事實。你要到醬子一個程度才叫做決擇,就說你完全沒有一點疑惑,此外,你還可以有辦法回答任何人有關於這部分的任何問題,醬子就叫做決擇,這個決擇叫做決擇無常。
那無常是讓你決擇的嗎?無常是讓你修的。
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你第1個要先決擇,決擇了無常以後,你開始就是修無常。修無常當然重要,你修無常,比方說你為什麼會精進?也就是說你修無常你發現任何的東西是不可能不變的。你知道所謂的暇滿人身、所謂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要讓這感覺很強烈很強烈也是要靠修無常。比方那些大德,睡覺前那個杯子都倒扣過來,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明天先到還是下一生先到誰都不知道,所以他隨時都有這種心理準備,那這也是修出來的,可是在他要修之前他一定會有決擇這個動作,假如沒有決擇這個動作的話,他去修什麼?他修是修他百分之百相信的,而且認為是真理的東西。所以這裡牽扯到一個決擇的觀念。
我們接下來就是要講奢摩他,所以剛剛有提到什麼叫做觀察修?什麼叫做止住修?這幾個名相曾經在我的腦筋裡有過不一樣的答案,但是現在每次都會把一些矛盾解決掉,就讓他越來越清楚到底是什麼。比方說觀察修這3個字,決擇是不是觀察修?決擇一定是觀察修。所以這又扯出一個問題,假如你沒有觀察修,你怎麼可能會有決擇這個動作。觀察修這名相就跟決擇有關係了,若是醬子那為什麼又要止住修?因《廣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就是只有觀察修、止住修這2個。那,為什麼會有止住修?為什麼需要止住修?比方,第1個你是不是先要專心?今天我們分成2個角度來看止住修,1是真正止住修在所有的法上面都需要用到止住修,可是當你在練習止住修的時候那是另外一件事,練習止。
我們先講什麼叫練習止。
一般練習止他會叫你觀佛像,其實觀佛像本身是在教你怎麼做止住修。所以,你第1個就變成要了解我們所謂的無分別跟有分別,那一般我們是什麼時候用無分別?5識→眼耳鼻舌身就會用無分別,那,意識裡面有沒有無分別?有,五俱意識一開始是,除了五俱意識以外還有定中,定本身是無分別的。止住修講的就是定。所以你在止住修的一開始,變成你就要體驗所謂的分別跟無分別,比方看到一個杯子,你就是看到,你沒有做任何的增益,增益,這是佛學的術語,就是說你沒給他加鹽加醋,你連杯子這2個字都不曾浮現出來,也就說你現量見到,一般這叫做事或是叫依他起,這是因緣所生法而且是一個實在有的東西。因此你眼睛第1個看到他的時候,就是看到這個杯子,你並沒有杯子這2個字,你也沒有所謂杯子這個概念,你就是很直覺的看到這東西,是眼睛所見的。那這個東西就是一般所講的叫做現量,叫做無分別。其實,人之所以到最後能夠衍生出這麼複雜的萬法,最早的基礎是這個。我們常常不太懂為什麼會去強調無分別這個東西,其實所有的基礎是在這個,假如你有這個你後面沒有東西。一般講有4種現量→自證、5根的現量、第6意識的現量即意現量、瑜伽現量。假如你有這4種現量你後面沒有法了,因後面的比量都是根據現量來的。
講止住修的時候就是講無分別,無分別本身講的就是現量。
我們怎麼會覺得這些離我們很遠?其實是離我們很近的東西,一天到晚都在用的,可是我們沒有真正的去思惟過去想過這個東西。所以,一講到奢摩他、毗鉢舍那他一開始就要你學止住修,觀佛像的意思是在教你學這個止,培養你的奢摩他你就開始要用這種止住修學,一開始就用佛像來觀。
止住修這是一個名相,那奢摩他跟止住修又有什麼關係?
奢摩他跟止住修有什麼關係這裡面是一個重點,其實我們都讀過,只是沒有經常去思惟這些東西把他整理出來。這就是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的三摩呬多地。也就是說當你能夠用無分別的方式專注在一個所緣境身上,到你能夠專注到一個程度,一般沒講一定的時間,假如你能夠專注2、3個小時,這不容易耶!有誰試過?你腦筋想一個東西,這東西能夠在你腦筋中停留2、3個小時不換掉。一般,你要有本領專注一個事情專注到2、3個小時的時候,你若沒本領你馬上就散亂,很累就受不了了。為什麼有人有辦法不累?他就是修成了、他有奢摩他。他有奢摩他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三摩呬多地,他會產生輕安,他專注到一個程度,他的身會有輕安,心也會有輕安。所謂身體輕安就是他不累,他可以坐在那裡專注一個事情2、3個鐘頭,甚至厲害的時候2個星期,這完全看他的功力。第1個他一定有輕安不然不可能,身心均沒有壓力,坐的很輕鬆。
我們最重要就是要讓這個止住修到變成奢摩他,也就是開始你要用9心住或是9住心。
開始是教你緣佛像,緣、緣、緣,緣到有一天你成就了奢摩他就是你輕安出來了,那這個最基礎的東西就叫做未到地定。那現在為什麼又扯到高師兄問的決擇?其實這些都有關連的,第1個你要有觀察修,觀察修觀到最後到一個程度時你做了決擇,這時候還沒有扯到奢摩他這些,你做了決擇以後,你要進來修無常,這時你第1個你專注無常,這時你不是去專注無常裡面的內涵是什麼,而是你釘住無常這個概念讓你可以專注在無常這個概念上面。當你已經修成奢摩他的時候,你就可以專注很長的一段時間在無常這個概念上面。這時你還不是毗鉢舍那,你還不是觀,你只不過是專注,只是這時你是有能力專注你產生輕安了。你要用你有輕安這種專注的時候,你開始便去把無常裡面的內涵,因為以前你做過觀察修,不然你不會決擇,那你決擇完了現在你就用你的奢摩他釘住這個無常,然後最後就用觀察的方式去想無常的內涵。這個時候叫做思擇,這個思擇的時候就有分別了。你本來在釘住無常這2個字,你在奢摩他的狀態的時候沒有分別,你是專注在這2個字上面,等到你開始去分析無常裡面很多很多的內涵,一般我們都會去講空性,其實無常也一樣,你去想無常裡面很多的細節就是你過去決擇過的那些內容,你現在是不停的在串習,串習這時候就是修了,這時是觀察修了。串習到什麼程度呢?串習到你也產生輕安了。你本來是止有輕安,你用止的輕安去觀,觀到變成觀也有輕安,這時候這個有輕安的觀就叫做毗鉢舍那。這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第1個止住修,再觀察修、奢摩他、毗鉢舍那,這4個都有關係的。
觀察修到了有輕安的時候就叫做毗鉢舍那,可是觀察修到了變成有輕安的時候他第1個一定要經過奢摩他的定,用奢摩他的定去轉成毗鉢舍那。所以你一定先要有止住修,止住修以後一定要成就奢摩他,成就奢摩他就是有輕安的意思,然後再用這個奢摩他做基礎然後你去觀,假如沒有奢摩他你去觀是不會產生輕安的,可你已經有止的輕安,你用止的輕安做基礎然後你去觀,這時候你就是在學毗鉢舍那了,這時你變成觀也可以有輕安了。觀有輕安有什麼必要?當你在想一個實相的時候,先不要說長時間1星期坐在那,只要你坐5個鐘頭很專心的去思考一個東西你都坐不住,不然你去試看看!為什麼能坐得住?就是奢摩他要變成毗鉢舍那的時候你坐得住,因那時候你一點都不累,你可以做到、你不累又很專注沒有負擔。
現在就是要回到高師兄問的決擇那個問題,第1個要有觀察修就會涉及到決擇,可是涉及到決擇了以後再扯出奢摩他、毗鉢舍那的時候,這時候就變成已經不是決擇了,這時候叫做決定。那就是變成進去修行了。我們開始在學的時候,第1個,聞法,聞很多以後你就開始思,思完以後你能夠做決擇,這時候都叫做觀察修。然後等觀察修你做了決擇以後這時你就變成已經有聞慧也有思慧,可是你要進去修慧、要修所成慧了,修慧的時候第1個要靠止住修產生輕安,然後用這個做基礎,這個基礎這就是說你有奢摩他的意思,然後用這個進去做觀,最後你就產生所謂的毗鉢舍那。這幾個名相,以前他沒有辦法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會東說一點西提一下,經過一段時間我們把這些全部重新整理過,就發覺原來這些其實都有關連。
聞法→思→決擇(以上均為觀察修)→止住修→輕安→奢摩他→修慧→觀→輕安→毗鉢舍那
所以,什麼叫做止住修?什麼叫做觀察修?大家應該比較清楚一點了。什麼叫奢摩他?什麼叫做毗鉢舍那?又會更清楚一點。講到這裡又再加上,什麼叫做禪定?先講什麼叫做三摩地。按照廣義的三摩地,一定有止跟觀都在裡面,可是講狹義的三摩地,很可能只有止住修這一部分就算了。所以三摩地本身你也要看他講的時候是只有觀還是止跟觀都在內,廣義的時候是這2個都可以在裡面。就好像我們講禪定這2個字的時候,或者是講6度裡面的靜慮的時候,當你用廣義的時候是止跟觀都在裡面,奢摩他跟毗鉢舍那都在裡面,三摩地也一樣。所以我們的課本才會告訴我們說:禪定裡面有3個品→止、觀、止跟觀雙俱。今天像我醬子講清楚了,你就不會矛盾混亂了,你全部都串起來了,也知道各自代表的意思了。
現在講到三摩地的時候,一般,等持又叫三摩地,等持就可以叫三摩地。等持=三摩地。可是等持他又有輕重深淺的差別,最簡單的等持是你學9心住到最後一住的時候叫等持,一講等持你要看他是散心的等持還是已經到了三摩呬多地的等持,這就是輕安的差別。你講等持這時候可以叫三摩地,三摩地本身要看你用在哪裡,單單等持本身又有2種,1是散心的,9心住本身你只要練到第9住就叫等持。可是,你沒有輕安的時候的你這個等持又不是那個等持了,這時候給他一個專有名詞就叫做等引,等引是百分之百有輕安的。所以,在等持時,有時候你根本是在修止住修,修止住修跟修所成地又有一個差別,這差別在哪裡?5道,從資糧道開始到什麼時候叫做加行道?決擇以後叫加行道。決擇跟加行道有關係,你決擇了以後你才開始進入加行道。醬你了解意思?你假如沒有決擇,你沒有修你哪有加行道,加行道就是你進去修了。在你還沒有進去加行道之前都叫做資糧道,那你在學止住修的時候是在資糧道裡面。這都是以前讀過的東西你可以搞得清清楚楚他在什麼位置。所以真正來講,我們都應該學止、應該學止住修,因這都在資糧道裡面,除非你現在不在資糧道。以前福智團體日常法師叫你不要修止,他也沒有錯!為什麼?因為等到你在資糧道在修止的時候至少你在《瑜伽師地論》、《廣論》裡面都讀過他一直跟你強調要有資糧,沒有資糧什麼也不用談。我們學過的這資糧包括:你要有正念,你還要有正知,第3你要飲食知量,再來,悎寤瑜伽,這是很簡單講這4個,其實,資糧絕不只有這4個;再加上你不停的要禮佛、要懺悔,這全部都是資糧。他簡單告訴你,假如這些你沒有你要修止你是修不出來的,你前面一定要下過這麼多工夫。
現在再講回來等持,你就要看他現在講等持是講哪一種等持?這是資糧道裡面9心住的第9住心的等持,還是這個等持已經進入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地裡面最低的最基礎的那一層叫做未到地定,醬名相都出來了。又或者我們叫他奢摩他,奢摩他跟這個是等號的。這時你就知道這叫等引了,等引是什麼?等持有輕安就叫做等引。那你的三摩地是不是一定是等引?大部分都是。假如你要真正講廣義的時候一定是等引,那種沒有輕安的等持你也把他叫做三摩地那就小看三摩地了。他有教我們:你不可能去學所有聲聞跟菩薩的三摩地。這是什麼意思?因為,當你要進入禪定狀態裡面的三摩地,比方我現在修無常,是不是有無常的三摩地?有。在修空性有空性的三摩地,不論修什麼每一個都有一個三摩地,都叫做三摩地。假如,我到時候止跟觀都知道用進去的時候那就是廣義的三摩地。那有這麼多這麼多的三摩地,你學的完嗎?他不會叫你學無常的三摩地,不是,他要你學他的共同語言叫做止跟觀,叫做奢摩他跟毗鉢舍那。
所以你要學會怎麼奢摩他、跟怎麼毗鉢舍那。那就是等於教你三摩地了。
你有這個本領,你用這個本領,你自己就可以進入你自己的三摩地,看你現在修什麼。
等至,這比較麻煩一點了,一般又名三摩鉢底。
我感覺這比較沒有那麼清楚,一般,涉及到無色界的那一部分大部分都在等至的範圍。還有一些涉及到神通的時候,這比較沒有那麼清楚。
我們一般講禪定、一般講靜慮,那現在你們會不會好一點了?以前一講靜慮,你腦筋裡面只會浮出定、只會浮出奢摩他而已,其實不只是我們6度裡面的那個。所以,我在想,像這些東西,比方,我們能夠醬子談,或是平常你心裏面想過的疑惑,下次就可以討論把他搞清楚。譬如:顯境名言、表意名言、義共相等等這些名相都可以利用見面的機會弄清楚。我自己是會花腦筋在這上面,就算我們沒有醬討論,我自己也會花腦筋在這上面,那這個腦筋用的絕對沒有白用,醬以後就不會亂,至少你知道這是講什麼、那是講什麼,有時候會怕有錯誤,可是基本上你是經過整理的要犯大錯還不容易呢!(感恩!這些名相實在是整死人!)
高師兄,對決擇這問題,你曾經要我舉例說明,那天我是用小時候學99乘除法來說明。你知道1乘3等於3,有經過決擇的人,對於1乘3等於3,他除了背以外他有去分析的,1乘3就是1加1加1就是3個1相加,這告訴你乘法跟加法之間的關係。當你把這搞清楚的時候,你對於1乘3等於3你是不是已經決擇了?你不是死背,這東西對你來講不是背而是已經知道他就是醬,不管由哪一個角度來他本來就是這樣,這就是很可以解釋決擇的一個例子。
高師兄:聽聞佛法以來認知到我們的心行要跟隨著不論是勝義諦或是世俗諦一點點的去學習、修正來提升自己,最後成菩薩、成佛。那醬子就會牽涉到一些方法,就是修行的步驟,可在聽聞完之後都一些名言、文字的東西,譬如,什麼是苦、什麼是無常、什麼叫無我,一般認為無我就是沒有我應該不是醬單純,這些東西聽完之後,經過思惟,思惟完之後,什麼叫決擇?我要決擇什麼東西?然後透過我要決擇的某一項的這個諦,勝義諦也好、世俗諦也好,自己經過止或是觀,慢慢印證這個道理是對的、不可變的,當你印證完以後你在怎麼現證他認為這個東西我是絕對不會變的,到此地步,應該就是一個決定。是不是醬子一個過程?
石師兄:到你不會變就是決擇了。你對這個看法、你對這個東西,比方說無常,你覺得無常就是真理,而且你也檢查過所有你能夠想到的任何的真理,其實有時你沒有想到所以要多讀,他會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這些、教你這些。
韓師姊:對高師兄這提一些我的看法,比方,決擇,聞思之後對這件事我有一個勝解,我可以說是決擇。如果在定中,通常我們是把決定這個名相在佛法中是跟見空性證聖道綁在一起;如果我是世間的現量,我在定裡面我緣到這個所緣境的時候是清清楚楚的,他是一個所知事同分影像,這個時候不能叫決定。
【search:所知事同分影像→如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中說。瑜伽26卷15頁: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石師兄:不能,決定是修了,決定就是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叫決擇。
高師兄:讀260字的《心經》直接說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深般若波羅蜜多,書上解釋說這實際上已經是達到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個程度的一個三摩地。所謂的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定是在6地以上的菩薩才能有醬子的一個成就,那深般若波羅蜜多再細一點講就是說,一般我們是法相,高一層的叫法性相,更高的連法性這個性相都沒有,當然是已經到了無間道,那這個法性無相的時候已經在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境界裡。有些書上解說你得到三摩地的時候有限制,觀音菩薩在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個三摩地,佛是任一個層級他都可以三摩地、在三摩地裡,主要強調是說持,就是他在生活當中他都隨時隨地保持那種境界,他完全不受外境界的影響。
石師兄:他剛講的我補充一下,他講到一個法、法性,這2個名相的意思是什麼?當你講法的時候講的是世俗,你講法性的時候講的是勝義,法跟法性是這個差別。一般要到6地以上那是指在法性,因他在深般若波羅蜜多那是6地以上的功力,其實觀音菩薩不止6地、是10地了,他是古佛再來,跟佛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只是要講深般若一定要在6地以上才能叫做深般若。
法性本身是有深淺的,就說你這個法性領悟到了什麼程度。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空的,這個是你在初地就已經知道了,那再上去那些地到底是在那裡差別?那個差別不是在於你了解什麼東西是空的,而是在於你已經不會受到其他的障礙了。而我們就受到很多的障礙,比方,我們看東西一定要可見光。假如你了解這個看東西一定要可見光你就知道有這個障礙,當你了解時你就不會受到這個障礙,你就不會以可見光看到的境相當作是標準,也就是說任何東西都有一個限制。所以,法性就是修到最後完全沒有任何障礙,因此才會說每一地要拿掉2個障礙就是這個意思。
這太深了,可能還沒有辦法理解。最重要就是我們現在一定要理解這些名相所代表的意思,什麼叫做決擇、什麼叫做聞所成慧、什麼叫做修所成慧等等。
現在回到剛剛韓師姐講的,你說你人現在定裡面,你在定裡面有幾種情況?你有沒有想過?單單是這句話裡面就很複雜了!第1個情況是他還在資糧道,他所謂的在定裡面他是在學止住修,這時止住修要經過9個心,以前說過的9心住,再後面就會教到了,那他是屬於哪一住心?這又有9個不一樣的狀況了。第2個是他在定的狀況裡面,他現在已經是修所成慧了,他已經不是決擇他是決定了,可是他在這個定的裡面基本上他是會先用定進去,然後再由定轉成觀。所以他在這個定裡面到底講的是奢摩他、還是不是奢摩他?這變成又有差別了。他現在的這個奢摩他到底是剛剛開始進入的那個奢摩他或是他要學哪一種什麼觀下面的止、奢摩他?他是已經到了空性去修空性呢、還是在修其他的法?其實這裡面一大堆!簡單講就是他在什麼樣的三摩地裡面,單單是在什麼樣的三摩地裡面你又可以分出你現在的程度,是屬於哪一種程度、是到了哪裡。
剛剛一句話就可以包含這麼多。那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讓我們所有人只要一聽到這個你心裏就會想到這點,了然他後面是有這麼複雜,我意思不是要讓他這麼複雜而是你會心裏了了分明知道你在講的是屬於佛教裡在講的哪一部分。這一點認知是要慢慢累積出來的,就一定是要靠醬子不停地討論、不停的多聞而累積。
高師兄:我們現在講等持,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也沒有練習過奢摩他或是……所謂的9心住最後的那個是等持,那這個等持的定義是什麼?就說我們學習的該是一個什麼狀態?
石師兄:專注。
韓師姊:無功用行專注在同一個所緣境上,不管怎麼樣,但是沒有輕安。
石師兄:你假如在止裡面基本上是無分別,這是我們一般講的叫做無分別,所以你並沒有去思擇。就說,你聽過無常這2個字,你聽過無常這個觀念,就是無常這個觀念可你並沒有去想無常裡面的內容,這是第1個所謂無分別的狀況。他的作用就是讓你專注。那為什麼這個專注到最後一定需要有輕安呢?因為你沒有輕安你不可能專注。請問你你造作,不要說最厲害的像我們現在講最普通的,《瑜伽師地論》也教我們的每天要做的悎寤瑜伽,只睡6個鐘頭前面3小時候面3小時不是經行就是晏坐,晏坐,你坐3個鐘頭裡面能夠不動且能專想東西,就看現在你是在做決擇呢還是在做修所成慧。假如你在修所成慧,理論上那個悎寤瑜伽是在修所成慧、講的是在修所成慧,比方說修空性等等,那修加行,這個加行一共有暖、頂、忍、世第一,一共有4個階段。請問你有辦法一坐3個鐘頭,若你真坐得住又專心一定是真正有止,沒有止,不用騙人!就算你坐那但腦筋一片空白或是妄想紛飛那一點用都沒有!
為什麼一定需要你專注,醬你才有辦法花很多很多時間去把所有的事情想清楚,你一定要分析為什麼是空性,到最後你能夠親證,這裏面你一定是花長時間很多細節你要抽絲剝繭的去了解。這個沒有輕安你可能做得到嗎?做不到。
高師兄:像《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時他是入定、是三摩地。如果,他是入定、是三摩地,他如果是在止或是在觀的話,那他怎麼還可以跟舍利子解說後面那麼大一篇的道理?
石師兄:這就是止觀雙運,不是在止或是在觀,這種都是在雙運了。醬子講好了,假如你今天能夠證悟空性的都是雙運了,所以他叫做事邊際。有一個四種所緣境事叫做: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事邊際所緣境事、所作成辦所緣境事,事邊際所緣境事是止跟觀已經混在一起了止觀雙運的。
韓師姊:剛剛高師兄提的問題,為什麼大菩薩,像《心經》裏頭他明明就是入定他為什麼可以說法,這個其實就是《維摩詰經》裡就講說,維摩詰居士他是入滅進定可是他可以現身說法,現諸威儀,這是沒有問題的。
石師兄:我還沒說完,比方韓師姊剛剛說的那個,他到底是在世間法裡的定還是出世間法裡的定又不一樣了,你說你在定裡面,那你有輕安就一定是出世間嗎?不一定。世間法也有輕安的,就是那個初禪、2禪、3禪、4禪在色界定裡面了。所以單單講一個在定中,這字面看起好似結束了,沒有。那個定中你是在哪一種定中,那一講起來是一大堆東西,你若有辦法把這一大堆東西在腦中浮現出來,至少基本上你對這些東西是知道又記得了。假如你沒有辦法生起這些東西就是你還不夠,你讀得不夠,你的反應不夠,你才沒有辦法人家一講你馬上就會想起來他會含蓋這麼多。
韓師姊:不過,剛才高師兄是說在欲界定裡面這個等持的問題,就說我怎麼樣去分別那個是等持?實際上我們剛開始修行的人,第1個面對的就是9心住、就是欲界定,可是欲界定其實是算在散定裡頭,他不算是正覺定,就不是剛才石師兄所講的那個三摩呬多地、等引,不是。可是9心住裡頭他內等安住然後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然後等持,就說他在第8住跟第9住的時候,等持就是第9住心,專注一趣就是第8住心,這2個差別就在於1個要用功力,他還要專注、他要花這個心力、他要focus在這個上頭,可是等持就不用了,他任運就可以在這個他的所緣境上,可是他又跟所謂的等引就是未到地定又不一樣,就是因為他沒有輕安。所以他們幾個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等到石師兄講奢摩他的時候,他這就講得很清楚,他會用6地來分辨每一階段就會很清楚。
專注一趣 = 第8住心
第8住心 + 功力 = 第9住心 = 等持(即三摩地)
等持 + 輕安 = 等引 = 三摩呬多地(未到地定以上)
等至 = 三摩鉢底
高師兄:某種情況下止相似於定,止跟定,好像是同一回事,那若是同一回事為什麼要用2個名詞?一個止、一個定,一個三摩地、一個奢摩他。
石師兄:你說止是不是定?就看你怎麼定義了。止可以講說不是定,也可以說止就是定,看你現在先下的定義。
韓師姊:像我們比較外行的人來講這話時,什麼是止?止包括隨順的奢摩他,也就是說我今天我剛開始修,還沒有達到那個所謂的未到地定的那個程度,或者是我們講欲界定好了,我剛開始修的人我是要隨順這個奢摩他,所以我這時候也叫做止,也就是剛剛石師兄所講止住修裡頭的那一部分,剛才石師兄講止住修幾乎就是在講這個東西。就說,我根本還沒有得到定,我還在練習止,這個就叫隨順奢摩他。可是他是不是奢摩他呢?照《瑜伽師地論》來講他算,他涉足於奢摩他這個品類裡頭。另外一個就是真正的止,什麼叫做止?這個就是得到了未到地定以上就可以叫做止。可是這個止又跟禪定又不一樣,一般我們講禪定那是指得到四禪,那又不一樣了。可以請石師兄把這講清楚就對了!
(呵呵!好複雜,真是有夠複雜!
真得讀好多好多好多的書後,還要融會貫通才行,嘆自己沒讀多少書 (╯﹏╰)|||
先祈請佛菩薩慈悲加持,至少至少,讓自己能聽懂師兄師姐所講的吧……感恩 <(_ _)>)
石師兄:這就是要先下定義了!因他有時沒有下的那麼清楚,所以你要先把定義下清楚,我現在講的是什麼,你把這定義先講出來。
我們馬上就要讀這個奢摩他了,第1個我們這個名相一定要搞清楚,第2個真正的沒有這個東西是不行的,那怎麼我們搞了這麼多世到今天一點影子都沒有,我在講這句話可能稍微有一點過分,不知道你們有什麼看法,你真正看到有幾個人有定的?你有把握他有定的。就算有,是可以算出來的,用手指就可以點出來的,那為什麼會這麼難?可是當你仔細去讀他跟你講的時候你發現其實這是你的本能耶,因為我們用無分別的這種東西是我們本來就有的,你用5根識這個無分別是你本來就有的,那為什麼這個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讓他變成在我們身上可以停留那麼長的時間?為什麼會產生輕安,條件就是你停留到一個時間,我是不知道是哪一個時間,比方說你能夠停留到3個鐘頭你輕安就出來了。所以,這2個是互相的關係,你要有辦法停留的夠久你才有輕安,你要有輕安你才能夠停留的夠久,這2個有一點雞跟蛋之間的關係。因此真正的癥結就是他講的那些資糧。
今天你要突破這個,第1個要把他都搞懂,搞懂了,第2個要下決心去積集這些資糧,可這些資糧也沒那麼容易啊!不過,確實你真正把這些都搞懂以後,你真正會覺得是你要不要而已!那為什麼現在人這麼難得到這個?可是沒有這個,佛法修得成嗎?以我的了解是修不成的。
X師兄:講到這裡,那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問題,也許是專門修阿彌陀佛,淨土,是不是比較牢靠一點?那有一個問題想請問一下,以前石師兄講過我們有帶業,帶業去到淨土,那是不是由淨土乘願回來以後再去還這個業?是不是帶業往生?
石師兄:你這個問題確實非常好,但是到底該不該走淨土?
X師兄:就像師兄講的算來算去沒有幾個人嘛!
石師兄:可是算來算去沒有幾個人跟淨土又不見得有關係!為什麼呢?因為淨土有層次的高低,念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就是止。他真正念到完全一串的時候,他腦筋除了阿彌陀佛沒有別的東西那不是止那是什麼?那就是止。
我們現在回到你講的問題,這確實是……就說看你怎麼想,我們先講淨土有幾個特色,以前當志工去老人院有特別整理過,因為老人院他們都是淨土的。
淨土有幾個特色:第1個,佛因為他沒有講你不知道所以他要講。一般佛都是要有人請法他才開講,唯一淨土是沒有人請問而他自己說出來的。他說為什麼要講,因為他沒有講沒有人會知道,所以他不能等你來問,因你不可能問。為什麼呢?因為此法太殊勝了!你向來沒有想到以前會有一個法藏比丘,他自己發了48大願。第2個,我現在跳著講沒關係,他叫做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就是說下一世到了兜率天,等到在兜率天時間過了就下生做佛,這叫做一生補處,就是再一生下來做佛。淨土的觀念就是一生補處,因為在淨土的講法,是你進去了以後不是你要出來就可以出來的,你不要以為說哪有進去不可以出來的,根本你要進去都沒有那麼容易,這是很坦白的說法!你進去的時候,你是要到成佛的時候才能出來。而且,一般說是3大阿僧祇劫成佛,淨土,聽說是10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我的了解,就說,你同樣可你要花的時間是很多,這是第2個一生補處。還有幾個很特殊的特色,比方,不退轉、決定成佛。那像福智所講的就不是淨土,他就是以3大阿僧祇劫,他們準備要用這個時間,他們只講4皈依,他們不講阿彌陀佛的。那這個不退轉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因為很多人就是退轉。一共就是有4個特色。那請問你,到底該不該去淨土?到底應該學什麼?那就看你了!哪一個都可以。可是,我話又講回來,不要以為去淨土那麼簡單,實在不該講這話,可真沒有那麼簡單!
淨土,有3經一論,這3經一論裡面,有的講的好像蠻容易的,其實真正在他的經裡面告訴你沒有那麼容易,你要真正的能夠,這怎麼講,就說能夠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我個人的感覺,我沒有想要去淨土,因為我覺得淨土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當然不是說不應該去淨土,去淨土很好,我現在是怕人家以為我只要念阿彌陀佛我就去了!我相信不是醬子。
X師兄:不是這麼講,是在最後一念的時候……若我是10大惡,我在最後一念的時候,彌留的時候我最後一念我念阿彌陀佛,假設真的有的話,蓮花就開了,但是不是到阿彌陀佛那邊去,只是在邊緣地區去修。
韓師姊:你是說邊地疑城去修,10大惡去的了嗎?
石師兄:可以請謝師兄把你修淨土的……其實淨土法門裡面的學問很大,真正的淨土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子。當然以前在老人院裡面千萬是不去講到這麼深的理論,免得他一聽……謝師兄,你分享一下你對淨土的觀點。
謝師兄:他這有幾個條件,就像師兄講的你最後一念你還是會佛號,你平常會不練習嗎?當然,平常不練習的話臨終是提不上來的啦!除了臨終提不起這一念,還有學習《瑜伽師地論》說到臨命終時的那個我愛現前的時候,加上冤親債主通通都跑來了。你假如平常沒有修那個念佛的功力,到那時佛號你是提不起來的。《彌陀經》裡不是說的很清楚,你平常要念到→淨念相繼,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跟剛剛石師兄講的,還有以前我們學過的那個三摩呬多地,你要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那個境界是什麼?我的解讀,這是用念佛號這方式得定。
X師兄:現在這時間講的是若一日、若2日、……若七日,還是若一念?
謝師兄:最後是一念,但是你假設平常是念念念到,《佛說阿彌陀經》最後有句話講說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到、意不散亂,就算是你平常有這功夫,你到臨終的時候你還要心不顛到、正念能生起,你條件才具足。所以不是容易的事。
以前有人問法鼓山聖嚴法師,他不是有教人默照禪也有教淨土,後來就有人問他說:我靜坐的時候我念佛號可不可以?他那時是教數息法,阿彌陀佛1、阿彌陀佛2……他那時是醬講。那你如果是淨土行人,你就訓練自己按照《佛說阿彌陀經》、按照《無量壽經》的講法你就去修嘛。這有一個好處,就說我們都受過教育來學經論我們都學的那麼痛苦了,那假設像以前的人絕大部分都不識字,你叫他們怎麼接觸佛法?所以念佛是一個方便法門,對一個不識字的人當時一個很方便的法門。這也沒有錯,剛剛講所緣境,你修止觀的時候要緣一個所緣境,然後得止入定嘛,這多不容易!何況你在念佛,念佛不論4字、6字那都是一個波動,你要用佛號去入定不是那麼容易!但話再說回來也不是那麼難。
石師兄:就看你相應哪一個。
謝師兄:一個就是自己的根基,然後就信、願、行,另外一個就是說要有那個環境。其實現在,我個人的經驗,我在當學生的時候講起來我是很有福報,像台灣4大山頭的法師我們都親近過,那時候聖嚴法師才從日本拿到學位回來,我們就經常請去他來演講,星雲法師也請到佛學社來演講。那我是學淨宗的,經常去到蓮因寺懺公那裡,暑假就去過出家人的生活!齋戒學會學生就是45分鐘打坐,出家眾是90分鐘一炷香,在醬環境裡就是念佛、經行、念佛、經行,你要讓那個佛號相繼你要有輕微的身心輕安,其實不是那麼難!真不那麼難!但是你有醬經驗以後,你假設是作意說故意把他跑掉,他真會跑掉,你要拉回來你又要下一番功夫。那是嚐到那個味道令你有信心,你可以醬子做。也不那麼難可以進去。可是,回過頭來我們今天都在社會上,紛紛擾擾的事情那麼多,你不要說什麼1天就好了,你能秉持……像如觀法師來,去9天、10天那相對來講是比較輕鬆的,有些道場比較嚴格的,那是不一樣的體會。所以,像如觀法師的做法比較偏向經行、晏坐去思惟,那去淨土道場,像我們以前在彰化那邊,真的就是3點半打板,晚上9點鐘做完晚課後,就你自己用功到幾點,其實睡覺時間都不長,但是你不會覺得累,你假設是相應的時候,你心裏頭那個安定平和很快樂,你也不知道你快樂什麼,你就覺得很舒服很輕鬆,但你在出坡你照出坡、吃飯照吃飯、念佛照念佛、拜懺照拜懺,所以不是那麼難,但也不是那麼容易,但真的是……
但是,我講的這些,我現在全部都沒有這些功夫,全部都忘光了,只是說以前那一段日子有這些經驗。所以,我對於我要繼續修下去,我是不會那麼煩惱,我告訴自己把功夫集起來就好了!這跟大家分享。要不然你看在台灣有很多例子,淨土行人,很多鄉下的阿婆、阿公,大部分是女性比較多,他們就是一句佛號啊,自知時日就走了,留個條子,2天之前去拜訪親朋好友,然後講說我什麼時候要走了,結果時間到就走了。淨空法師講經舉了很多的例子都在台灣,最近3、40年而已。
X師兄:那你認為說這個障、過去的因緣、尤其是惡業……
謝師兄:修淨土行人很注重懺悔。所以淨空法師不是講他當初接觸懺公師父的時候,在蓮因寺上去了6個月還是8個月,就給他一本《印光法師全集》,然後就是要他拜懺、拜佛,什麼講經都不給,就在懺悔啊。懺公道場在蓮因寺每天下午就說中午休息起來以後有2個鐘頭就拜懺,但這是自由功課,那邊最常拜就是拜88佛,88佛後半部不就是普賢行願品的10大願王就每天拜啊。早上起來早課時候的出坡跟早齋之間有一小段時間很多人都拜佛,拜阿彌陀佛、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看你跟哪一尊佛菩薩相應,那都是拜懺。拜完之後迴向,那就是逐漸逐漸的消你業障,重轉輕、輕化無,這就是資糧,資糧道啊。
真的在修止觀時狀況還是很多,舉一個例子,就我的學弟,他也是在親近懺公,我們那時假日都跑到蓮因寺去,有一次念佛完後他在打坐,坐坐坐,就進入一間寺院,看見佛桌上坐了一位大菩薩,然後一個小和尚坐在那個下面,他就覺得奇怪:那個和尚怎麼坐到供桌上面?!供桌都是供佛像,他就很好奇的就看看看,然後坐在佛桌上的和尚就突然睜開眼睛瞪他,意思是你看什麼?醬他就嚇一大跳:咦!那眼睛怎麼像牛眼那麼大?還發出綠色的光!他嚇一大跳然後就醒來了。還好他醒來不然就著魔了。所以這都是要有善知識去指導。他就把這情況去請問懺公,懺公就教他怎麼治,然後就解開了。他那時是在學校自己自修時發生的,到他上班才去請問懺公中間隔了快2年,胸口痛的要命看中西醫怎麼都沒有用。後來到山上問懺公,懺公教他怎麼解才弄好。
就像以前我們在三摩呬多地不是講說你假設修9心住,然後慢慢慢慢你就會到未到地定就會到色界去,中間你在9心住的時候你還在欲界,欲界有那麼多層天,當時不是講說當你在欲界天要進到色界去時,我們人這個色身其實是會轉換的。
石師兄:你等於是跟色界有交集。
謝師兄:你相應,你身體是會有改變的,那精神狀況也是。所以,那是需要有人指導,話再說回來,以現在人來講你也不知道哪一個善知識有這些功夫,反而用念佛的方式是比較最安全的。佛號也是咒語,用另外一個講法,阿彌陀佛聖號也就是一個無上的咒語,基本上你比較不太容易去著魔,色界、無色界那些比較不會來干擾。另外一個作法就是你坐禪修止觀之前你先頌咒,就頌你平常頌的最熟最相應的咒,比方大悲咒,先頌3遍大悲咒或7遍大悲咒結界,你自己結界,對不起,其實我不應該醬講,我是比較……《大悲心陀羅尼》有講到你在荒野坐禪的時候你可以頌咒結界,結界範圍多廣,你用5色線去圈、你用刀去劃或是你意念所在所到之處都是你的結界範圍。你的結界能多強是跟你持咒功力多強有關係,那這些都必須靠平常的練習。
石師兄:每一個法門都可以,就看你相應哪一個,有人就與淨土相應。
謝師兄:像淨土法門就是信、願、行,你信佛信自,你相信自己努力就可以去,你也相信佛講的話,《佛說阿彌陀經》跟你講得很清楚,簡單易行。
石師兄:但宗大師,你看他一直教導我們到今天,他強調一個聞的重要性,他不停的在講,他說你情願千世修不出來,也不能一朝誤掉。這就是要靠讀,一定要靠不停的讀,意思就是你不要那麼急,可你也不聞也不思那就不行了。你一直聞一直思暫時沒有修還沒大關係,到有一天水到渠成自然去修可能就事半功倍。
謝師兄:每個人的路不一樣,淨土,就是希望這一輩子盡此一報身自在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你發這個願,你再修。就說至少現今社會大家基本都受過教育,其實我是不太贊成大家不去學經教就是一句佛號,其實我個人也不太贊成,應該是要同時學。我們今天有機會聞法就去學,但能學多少……學經是解,是指導我們的明路,但學淨土,既然你行門已經定了走這條路的話不要廢掉,解、行必須並重。所以以前人有一句話說:學問再好、功夫再好,可你不行的話到最終一念這些學問救不了你,你該去哪的就去哪了。可是你行就不一樣,行你有那個功力,臨終的時候,各種幻相、冤親債主來,你很清楚你還能提的起佛號,那你心不散亂、意不顛倒,佛就來接你了。不好意思,這就是我為什麼繼續學淨土,雖然不是很用功但就是不停串習嘛!我現在是散亂,但我是鼓勵,像現在的社會假如要學密法,那整套儀軌我是很喜歡,我覺得整套儀軌他比一般漢傳的顯教比較有次第……
石師兄:我也是,基本上我相信密法,可是密法也要把顯的基礎先要打好再進去,我比較傾向這個。不過我常有個感覺,在前不久我跟一位轉世的活佛,現在年紀只有16、17、18歲,已經跟青海我們的上師出家了。那,他也喜歡找我聊天,所以有時我心裡感覺我可能……那天我就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他是不能吃蔥蒜的,有時你真是不能不信我們在講宿世這個因緣,上次在成都,他吃到了一根蔥還是蒜,瀉到不行,一點都不能碰,就他的宿世裡面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不碰這些。他才16、7歲,我在他那個年齡的時候腦筋裡面都是壞主意,他很單純,然後就出家了。很簡單講他的那個性,就是要修的他對佛學的這個性,我們可以說佛學講的是真理,千萬不能把他當宗教,我是越來越感受到佛學講的是真理。你看他修成那樣子的性,這是靠宿世,不然你一個10幾歲的少年怎麼可能,且坐有坐相,就是有威儀啦。我再想一想,像我們,還算是好加在,我們雖然不算很好,至少我們今天都相信了佛教法,讀了多少不管,經過這幾年我相信在坐所有人對佛教基本上都有一個信心,你不會懷疑說這是不是天方夜譚。可是再觀一下這世界,有多少人現在離這個還很遠呢!想一想這很可怕,電視一打開,很多人完全是跟這個背道而馳,他過去世就向來沒有碰過佛法,他這一世也不相信,他的佛性不知何時開顯。再看剛剛講的那個才10幾歲的再來人,就是天差地別,拿自己跟他比,又再看見外面世間的眾生相,真的是很可怕!想想自己,至少今天還願意花時間走這條路……6道如果真存在,越想越恐怖!你們有同感嗎?你越讀這感覺越強烈。所以常常要親近善知識,他才10幾歲,跟他聊天你發覺他那個性沒有一點猶豫,這輩子他就是來出家再學佛法。
謝師兄:剛剛提到進入,持名念佛是一個方法,在《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不是發48願,其中有一願就是修學大乘,像在座各位就是學大乘法,雖然你沒有持名,可是你修學大乘迴向彌陀淨土發願往生,你還是可以去,持名念佛是《阿彌陀經》裡講的,《無量壽經》除了持名念佛以外,是修學大乘迴向淨土求生淨土,你願意去還是可以去。48願就是48條路,很多。
韓師姐:那48願,我的解讀不是醬子,那48願是願願都要相關,不是我只讀誦大乘我有這個願我就去了。
謝師兄:沒錯,彼此橫向是有一些關係,但我剛講這個也是一條方法,48條全部要做到,對我們……
韓師姐:不過,基本上淨土他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說先把經典放在一邊,基本上他也是要有資糧的,除了剛剛講的拜懺之外,他也有淨業3福要修→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10善業,然後2.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在《無量壽經》一開經就是你要資糧。
謝師兄:那些就是要去修了。
韓師姐:其實大乘很多道裡是通的。
石師兄: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感覺,你們覺得對宿世這個東西你有多少信心?越來越強吧?以前我不覺得,現在越來越強,因看到太多例子了。假如沒有輪迴沒有宿世,怎麼會有這種?不可能的。有聽過黃庭堅的芹菜麵吧?我覺得那都是真的不是編的。他原來是一個女性跟母親住,她死了轉世投生,後來當縣官……
我在想以後來就用今天醬聊天的方式,可以先想好,大家都準備,不管有什麼疑問,是不是課本上的,都可以提出討論。或是你覺得很重要的東西就事先發給大家,訊問大家的意見等等。比方,要討論義共相,大家去準備,覺得醬子對大家會有幫助。出題目,大家要去準備的。華師兄這個建議很好,總要有個東西大家去想,才有辦法發揮嘛!
下堂課複習完進入奢摩他、毗鉢舍那,其實我壓力蠻大的,因為自己本身沒有這個本領。不過還好有很多東西在《瑜伽師地論》學過,比方,讀奢摩他的時候,一開始就說止觀,所有聲聞、所有大乘一切功德都來自於止跟觀。這個好像是《解深密經》中說的。馬上就有人說不對,因為止跟觀就奢摩他跟毗鉢舍那本身是修所成慧,是最後的那個結果,你怎麼會說所有的功德,功德是一個果,都來自於止跟觀?到底這怎麼講?所以重要是什麼?是止觀的隨順。止觀的隨順,就代表不是奢摩他、不是毗鉢舍那,只要你一開始止住修就叫做止的隨順。觀察修也叫做毗鉢舍那的隨順。假如這2個東西是所有三乘的功德那就合理了。剛剛講,決擇是觀察修,那觀察修是不是所有功德的根本?當然是。你又要經過止,止也有隨順,開始讀馬上會讀到這個。以前在《瑜伽師地論》也有講過,為什麼要先做止、止後面修觀?以後都會講到。又有明明沒有止用觀回來修止的,這是講什麼樣的情況。這情況就是像你用未到地定去得到出世間、見道,可是因為你是用未到地定去得到見道,那你根本定沒有,那有一個名相叫苦樂速通。就說先靠未到地定去得到見道,他得到見道的時候他是有觀的,就是已經有毗鉢舍那了不然他不可能見道,這時他已經有未到地定,所以,他再用這個回頭來修根本定。你們了解我意思嗎,他本來沒有根本定,他是靠未到地定去得到見道,然後他用見道再回頭來再讓他自己得到根本定,他說這不是用觀回來修止,這個是這種情況。這些其實我們都讀過,只是你記得不記得而已。這部分還好,我比較有把握,我知道他在講什麼,就可以慢慢講。倒是那天謝師兄提議的毗鉢舍那繼續讀,先不要急但要讀下去,只是壓力是蠻重的,更要確定不能講錯。假如益西彭措有講我就不怕了,至少我可以用那個聽到懂為止,沒有就比較……
另外,我覺得《中觀莊嚴論》一定要讀,我認為讀這個《中觀莊嚴論》比讀後面半部的毗鉢舍那還重要。因為後面半部的毗鉢舍那的真正重點只是在強調2轉,完全是中觀應成在強調2轉。那你讀《中觀莊嚴論》他是完全都在裡面,你就一開始也知道3轉也知道2轉,那是完全建立得很清楚以後再回來讀他的毗鉢舍那比較不會誤解。
韓師姐:但是我覺得《中觀莊嚴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說在我們還沒有念之前,對於這個外道、小乘、經部、有部到底他們的主張是什麼都很不清楚,讀過之後至少對這4部宗義有點清楚了。
石師兄:對啊,那是小部分。最重要是在他講4步決擇,上次我有講,第1個唯心,這個等於是世俗諦的最高見地,唯識,很重要,你讀完你就對唯識你也知道他的位置跟應該怎麼看這個唯識。第2個空性,空性是相似空性,是等於用分別的方式來學空性,這個一定要有不然你也沒辦法去學空性。第3個決擇就是平等,講到平等的時候就是2轉法輪,究竟勝義,也就是我們這本書的後半部全部是到第3,我的理解是平等。可是這個決擇平等再過來要決擇雙運,顯空雙運,也就是你到第3個決擇這個名相叫做自空中觀,也就是說自空中觀的究竟叫平等,到了顯空雙運的時候叫他空中觀,他空中觀的最究竟那個就是真正我們現在在《中觀莊嚴論》,就是所謂密法大中觀裡面都是用這個做最高見地。這4個已經含蓋全部了,絕對沒有漏掉哪一個,佛學裡所有的見地都在內了。
韓師姐:我記得名相不太一樣,第1個萬法唯心,第2個單空,第3個離戲,第4個雙運。
石師兄:離戲就是平等的意思,離4邊8戲,到最後是用空性的角度,既然萬法都是空所以大家都平等。這平等就是那時我們講的生起平等覺,那又叫圓覺。圓覺指的是這個平等,這是3轉裡面的極限,所以,《中觀莊嚴論》太棒了!我是覺得大家有機會不能不讀。
簡師姐:《中觀莊嚴論》名相太多,初學者搞不懂,希望石師兄帶我們讀。
石師兄:有人在問我希望重讀一次《中觀莊嚴論》,我說這絕對值得再讀,等這讀完,大家有興趣再說。
PS:以下是網路search來的
辨析:三摩地、三摩缽底、禪那、毗婆舍那、奢摩他、禪、禪定
三摩地(定):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即遠離惛沉掉舉,心專住一境之精神作用。
三摩缽底:又譯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意譯為等至、正受或正定現前。指禪定時,身心經由定的勢力所領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缽底係指身心安和的狀態,即三摩地的境界。
禪那: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禪定同。心定一境而審為思慮者。
奢摩他(止):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禪定七名之一。即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而心歸於專注一境之狀態。
毗婆舍那(觀):又作毗缽舍那,譯曰觀,見,種種觀察等。觀見事理也。
禪: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繫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物件,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禪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物件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沉思稱為禪思。
禪定: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定者,為梵語三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也。
定名七種: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本列舉定之異名,共有七種:
(一) 三摩呬多,梵語sama^hita,譯為等引。等,即遠離心之浮(掉舉)、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狀態;引,乃由自力引起(發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則離諸煩惱,而引發勝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無心二定,但不通於散位。
(二) 三摩地、三昧,梵語sama^dhi,譯為等持,又作正心行處。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即心平等攝持之意。通於定、散,但僅限於有心位,而不通于無心,為定之本體。
(三) 三摩缽底,梵語sama^patti,譯為等至。謂能修此定,正受現前,大發光明,慶快殊勝,處染不染,無有退轉,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僅通于有心、無心二定,不通於散位,為定之自相。
(四) 馱那演那,梵語dhya^na,譯為靜慮,或以音略譯作禪。謂澄神審慮,專思寂想,即鎮靜念慮(分別)之意,通于有心、無心、有漏、無漏,但限於色界之定,不通於無色定。
(五) 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梵語cittaika^grata^,譯為心一境性。謂攝心一境,策勵正勤而修習,即將心集中於一對象之意,為定之自性。
(六) 奢摩他,梵語s/amatha,譯為止、正受。謂止息諸根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即離邪亂之想念,止心寂靜之意,僅限於有心之淨定。
(七) 現法樂住,梵語dr!s!t!a-dharma-sukha-viha^ra。謂修習禪定,離一切妄想,身心寂滅,現受法喜之樂而安住不動,即於現在世經由淨定、無漏定等享受定之法樂,限於色界之四根本定。
奢摩他VS毗婆舍那
“止”即指精神統一而達無念無想的寂靜狀態,“觀”指以智慧思惟觀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學之中,“止”屬於定學的領域,“觀”則為慧學所概括。三界的止觀比重各有不同。色界四禪定是“觀”慧勝,無色界四無色定以“止”為勝,欲界定則唯有“觀”而無“止”。總而言之,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中,層次愈高,“觀”的比重愈少,而“止”則逐漸加強,至無色界最上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或滅盡定時,完全沒有“觀”(慧)的作用,而成無念無想的狀態。在各級禪定之中,第四禪止觀均等。佛即在止觀均等的狀態中,進入其成道或入滅的境界。
三摩地VS三摩缽底
有關三摩地(即等持)與三摩缽底(即等至)的差別,《大毗婆沙論》卷162曾列舉數說(大正27·821c):“有說等持一物為體,等至五蘊為體。有說等持一刹那,等至相續。有說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有說亦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由此應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謂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
依《俱舍論光記》所載,三摩地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趣向於境;三摩缽底通有心定、無心定,唯在定不通於散。此外,《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30·329a):“等至者,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八勝處三摩缽底、十遍處三摩缽底、四無色三摩缽底、無想三摩缽底、滅盡定等三摩缽底。”《瑜伽論略纂》卷5釋云(大正43·67a):“三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
三摩缽底的種類,若廣說大乘藏所立有五百種,小乘所立有六十七種,而在陳譯《攝大乘論釋》卷11中則僅略舉境、眾類、對治、隨用、隨引及由事等六種體類差別。《十地經論》卷5所載(大正26·158b):“三摩跋提者,五神通。”即約等至之用而釋。
奢摩他VS三摩地
此外,一般常將“止”與“定”(即三摩地)視為同一者,然若據《瑜伽論略纂》卷5所說,則兩者仍有其相異之處,即三摩地通於定、散,複通於染、淨。奢摩他僅於定位中有,而於散心中則無;僅於淨位中有,而於不淨中則無;僅于“有心位”中有,而于“無心位”中則無。又通常將止、觀二者並稱為止觀,謂攝持心念,歸止一處,以防止神識飛揚散動,並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稱為止;若能進一步開啟正智以觀照諸法,則稱為觀。故知雖將二者並舉為一詞,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義偏向消極性、防遮性,後者(觀)則具積極性、建設性之意義。
文章來源:http://claty.bokee.com/5263227.html
三摩呬多地 架構綱要 《瑜伽師地論 C011-P347-C013-P458》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b/C11-01.htm
嗢柁南曰:總標與安立 作意相差別 攝諸經宗要 最後眾雜義
1. 總標: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2.安立
3.作意
4. 相差別(所緣差別)
5.攝諸經宗要
6. 眾雜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