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容易成功的法門

1、佛法是什麼

我們從這一次開始,是從佛法入手,不是佛學,也不是佛教。你們看我的書,有一個觀念要搞清楚,我經常把這三個分得很清楚。第一個是佛教。佛教是宗教,它有它宗教的形式,有它宗教的習慣,有它宗教的行為;譬如出家、蓋廟子、化緣、做法事,都屬於佛教的範圍。尤其佛教到中國來,建立了中國特色的佛教,中國叢林制度的佛教究竟如何,你們應該要懂,可是現在很少有人懂。

第二個是佛學。一般人研究佛經,乃至東南亞小乘的國家,以及其他注重小乘的國家,如日本,乃至韓國、泰國、越南,乃至中國;還有大學問家,研究哲學的,研究佛學的,都是屬於佛學的範圍,是講理論的。佛學家都很有學問,講起來頭頭是道。在我呢?從小到現在只有幾個字,就是古文一句話“在所不取”也。大家聽懂這一句古文吧?對於這些,我是理都不理,因為我也很傲慢,講學問太容易了,在所不取也,我看不起;不是看不起,是不注重這一面。世界上學問多得很啊!如果真講佛學我也會,還可以比大家細密一點;但是我不注重,不向這一面走。你佛學再好,我也不理會。

第三是佛法。所以我是要學佛法的,要學習怎麼樣成佛,怎麼樣得道,至少打坐坐起來怎麼入定,這就不只是學理的問題了。因為佛法像學科學一樣,一個人如果要發明,要做一個科學家,光談科學的理論是不夠的;得個博士學位不過教書而已嘛!所以我不講佛學。但是你們講的佛學我還看不上,你們一講,我認為都錯,我要告訴人的是佛法。我一生走的路線是研究佛修行的方法,因為那是解決人的生死問題
學佛法要提問題,要懷疑的,要求證的。如果聽了就相信,那是宗教,不是佛法。佛法是科學的,要追問的,追問這個問題的究竟,並且要親自試驗求證。

 

2、釋迦教的長壽法門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有兩個法門最重要,一個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個是不淨觀白骨觀。現在南傳的小乘佛教,統統修這兩個法門。南傳的小乘佛教是不承認大乘的,更反對什麼密宗啊,禪宗啊,華嚴啊,天臺啊,淨土啊,都反對,認為那都是後期的佛學。我當年在臺灣講學理的時候,先拿小乘來講;現在在座的吳同學還記得當年講課的時候,整個師範大學禮堂內外站滿了人,那時是剛剛開創。我做的事向來都是“平地起風雷”,同廟港現在一樣,一塊荒地把它搞起來。

釋迦牟尼教你修持走呼吸的路線,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所以我在《如何修證佛法》上面提到過,你們沒有注意啊,釋迦牟尼佛吩咐四個弟子永遠活在這個世界上;當然我們沒有見到,是據說。

我也相信這四個人真的活著;一個是迦葉尊者,禪宗的第一位祖師,第二個是佛的兒子羅睺羅,第三個是君屠缽歎,第四個是賓頭盧尊者。此人原是印度一位宰相的兒子,因為他現了神通,犯了佛的規矩,佛就罵他:叫你不要現神通,罰你留形住世,不準死。所以長壽是留在這個世界上受罪的啊。這四位,在佛法中是特別明顯的,稱為留形住世的尊者。

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他們四位是用什麼方法得以留形住世呢?就是修安那般那,就是呼吸法門。我的研究對不對,你們去求證吧。

回過來看《大藏經》,你們當然沒有全部研究過。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幾乎不吃東西,六年哦!他當時只有二十幾歲。所謂的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他是尼泊爾人,到北部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錫金、不丹這一帶的地方。他就是在那個山腳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來每天等於只吃一顆青棗,像我們北方青的紅棗一樣,二三十歲就變成七八十歲的老頭子一樣,枯瘦如柴,比我現在當然還瘦,只有皮包骨了。

他六年的修行苦證,在律藏裡頭講到過,他是反對修呼吸法的;他說那時候修氣功,因為不吃飯,只靠吃氣,修這個法門的時候,頭痛得很,痛苦極了,頭要裂開了,所以他叫弟子們不要修這個法門。為什麼後來又叫弟子們修安那般那呢?這是個問題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講到,佛出來說法幾十年以後,曾閉關兩個月,出關後弟子們問他在關房裡修什麼,他說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好奇怪啊,他一邊叫大家不要修呼吸法,修得很痛苦,一邊自己還在修這個;有時休息也修這個。所以我看《大藏經》和你們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這一方面。我們同佛出家一樣,追求的是了生死,這是生命的問題啊,不是光吹牛談學理的。

 

3、修行道地經的故事

佛叫我們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見性、成佛,證阿羅漢果,連帶身體也變化了,叫做即身成就。這是個秘密。所以我告訴大家,像我這一生,不敢說世界上這些統統學過了,但幾乎差不多學遍了。回過頭來一看,原來這許多的法門,都是從佛所講的變出來的。大家都被這些花樣騙住了!其實就是修出入息。所以最近這幾年,我叫你們看三國以後,也就是東西晉這個階段所翻譯的佛經,除《般舟三昧經》、《安般守意經》以外,還有講修行很重要的一本《修行道地經》

這本經是當時最初步比較具體的翻譯,可是我當年看《大藏經》的時候,把它忽略過去了,所以後來非常懺悔。因為書讀多了,有的時候會被文字困住,看到他把五陰翻譯成色、“痛”、想、行、識,認為是初期的翻譯,翻得不行。後來的翻譯是色、“受”、想、行、識。等到三四十年後,再誠信地讀,才發現他翻譯得對,因為感受都是難過的、痛的。他是印度人,到中國來把佛的修行方法翻成中文,“色”容易講,看得見;“受”是什麼呢?一定是掐人家一把,感到很痛,所以把感受都翻成“痛”。感受最大的反應是痛,輕度的反應是癢。

佛傳的安那般那這個《修行道地經》,是三國的時候翻譯過來的,道家非常注意。道家講練氣,在西晉、東晉最為流行,是把佛家跟道家兩個方法融合起來,所以那二三百年之間,出的神仙特別多。

所以不要認為鼻子的氣脈不重要。早晨起來,雙鼻通的人絕對健康,有一邊不通身體就有問題,對男女、飲食就要注意守戒了。尤其要學會用單鼻呼吸,右鼻的呼吸進來,從右脈下去,管大腸系統。左鼻的呼吸管荷爾蒙(內分泌),或者男女精的那個系統。尤其是左邊,以中國來講,左邊是陽,右邊是陰。還不止如此,你兩鼻氣脈通了以後,如果買房子時,到一個環境,進入房子內,一聞有怪味兒、怪氣,就知道風水不好,有點邪門的,這個房子就不要了。

譬如我們在這個禪堂,你聞聞看,你們自己有鼻子嘛!我說你們要修道做工夫,為了生命,天下最便宜的生意你不做!自己媽媽生的鼻子,一毛錢不花,卻不肯去做工夫,真是天下的笨蛋。

我們普通活了幾十年,只曉得白天活著,夜裡睡覺,呼吸也永遠在呼吸,誰來管過自己的思想啊!如果思想和氣兩個沒有配合的話,它就分兩條路走了。尤其我們在注意一件事情的時候,呼吸好像停止了,因為拼命在注意事情。有時候看到一個人,一件事情,哎唷!好可怕,呼吸就停掉了。或者有一件很高興的事,哈哈一笑,呼吸也停了。心跟氣根本不容易配合。

心氣配合為一的時候,你才懂中醫所講的十二經脈的變化,身體內部的變化,以及一切的變化。那時才懂得修行之路,所以對於氣的認識非常重要。

 

4、消息 出入息

安那般那中文簡稱出入息,也就是出息、入息。那麼翻譯中文的時候,為什麼不翻成出入氣呢?問題就在這裡哦。大家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就要注意了,“息”字是哪裡來的?出在《易經》。我們現在講話,比如說有沒有“消息”,這個消息兩個字出在五經中的《易經》,我們已經用了幾千年。不是出自孔子哦!老祖宗時代就有了。

什麼叫“消”?這是科學了,我們一切動作,一切講話,一切生命都在消,都在放射消失掉。以科學來講就是物理的放射作用,放射完了不是沒有,而是“息”,那是成長,息是成長哦。所以一消一息就是佛學講的一生一滅。滅不是沒有,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第二節 為什麼修出入息

1、說風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們即身成就、證果位的修持方法,是先由修出入息入手。我們給它下一個注解,是先修有為法;就是從現有生命的生理方面入手去修的。現在的生命,重點就是鼻子到喉嚨這裡三寸的地方,如果氣不進來就活不了,一口氣不來就是死亡,所以要從這裡開始修。

在修學的物理方面講,這是修風大,就是宇宙的能量變成氣變成風。這個風是無形無相的,誰看到過風啊?我們大家看到過風沒有?沒有。你說有啊,風吹到臉上有感覺,那是你臉的感覺耶!那個風的體是什麼樣子,你不知道。所以在《莊子˙齊物論》中,描寫宇宙天地的大氣,碰到小孔有聲,大孔有聲,他描寫得太熱鬧了。這個不是風的相貌哦,莊子講的就是這個氣。所以第一篇《逍遙遊》就是講氣化,宇宙物理的變化,《齊物論》也告訴你這個氣的重要。

生命是就靠這一口氣,喉嚨這裡三寸,氣不進來就死了;進來不呼出去也死了。這個生命是那麼脆弱、短暫,就在這個呼吸往來之間。

在八識裡頭,這個呼吸是什麼作用知道嗎?這叫“根本依”,因緣裡頭的根本依。你問一般講唯識的,什麼叫根本依?他會說“那是習氣”,把根本依當成理論上的觀念了;他不曉得就是這個氣來的,這個氣叫做根本依。

根本依的後面是什麼?是“種子依”。那就是你的個性了,前生業力的習氣所帶來那個叫種子依。所以你們要搞清楚,我們活著有這一口氣的生命,在死亡以前是根本依在這裡。而這個氣呢?表面上看到是身體內部一股氣,尤其是鼻子這裡很明顯;實際上不只是鼻子,我們全身十萬八千個毛孔都在呼吸。尤其身體上有九個洞,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耳朵,一個嘴巴,臉上有七個,下面小便大便,九個洞都在呼吸。不過呼吸主體的作用在鼻子,像煙囪一樣,兩個煙囪在呼吸。

 

2、善行數變的風

所以我叫你們讀《黃帝內經》,現在中醫不大注意,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講風是怎麼講的?《黃帝內經》有一句話,說我們身體內部的風,這個氣流,是“善行而數變”五個字。怎麼叫善行?你不要看成善惡的善哦!這個善是形容詞。這個風在身體內部是咻............這樣轉,轉得很快,叫善行。

身體內部這個氣不僅動而且數變,人為什麼會中風呢?風碰到那個骨節時,地大這一部分溫度不夠了,或者骨節疏鬆,這個氣一到這裡,咻!打中了,動不了啦。風善行而數變,風與它物結合會結塊,變成實體的了;所以說有些人身體裡長瘤啊,生癌症啊什麼的。

譬如說有時候打起坐來身體發癢,癢得不得了,我就給他吃中藥的消風散加白芷,把風打開。老師啊,你那個藥好靈哦,不癢了。為什麼癢?因為風在裡頭動,酸痛也是風在那裡作怪,看你用什麼藥。《黃帝內經》這一句話,現在人的中文不好,怎麼能讀懂醫書啊!風就是氣,所以佛叫我們修安那般那,修風大,修呼吸氣,直接可以達到三禪天的境界;然後配合了念頭清淨,就到四禪。四禪是捨念清淨,我講了半天很吃力,還是聽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的提倡,教大家修安那般那吧。佛叫你修安那般那,教你怎麼樣從修出入息入手,把這個生命改變過來,即身成就。也就是用這個肉體的身,直接可以成佛。最後無修無證,成功了,如如不動,就是洞山祖師悟道的最後一句話“方得契如如”。這個修法的發展很廣,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仙的,修長生不老法門的,統統是從安那般那來的。這個安那般那同生死有關,所以修風大,在中國變成道家的修氣脈。像打通任督二脈,打通奇經八脈,乃至修守竅,或者守丹田,都是從修呼吸法門演變出來的。

 

3、風動了

行陰,就是動力在轉,這個動的力量是什麼?佛告訴你就是風大,就是一股氣在生命這裡轉。這股生命的力量,就是動能,是行陰。你們注意,行在動力究竟是屬於真空力學,還是屬於量子力學,還是屬於生命力學,等科學家慢慢去摸吧。

所以修行修行,告訴你這個行就是動力在變化,能量在變化。這個氣是能量,在胎中七天一個變化,然後第一個七天生出來第一條督脈,就是背脊骨這裡慢慢生起來的。當然生起來是沒有骨頭的,是軟的。所以我們中國的醫書《黃帝內經》說風“善行而數變”,它變出來了,這股氣是由背脊骨這裡變出來了。修氣脈講做工夫,就是這個地方。中脈也慢慢地開始長出來了。

所以我們打坐修行,是從修四大的“風大觀”進入。風大和這個身體有密切的關聯,我們從娘胎開始,一直到現在,很明顯容易感覺到的是“風大”,它表現在呼吸往來上。一口氣不來四大就跟著完了,呼吸往來就是風大的生滅作用。當“風大”停止作用,呼吸停止往來,四大也就沒有了。“風大”和“空大”是比較密切的一組,“風大”一散就空了

呼吸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佛學的生滅法,有生就有滅,有滅就有生,一來一往,也叫如來如去,好像來過。其實呼吸進來有停留在裡面嗎?沒有,不可能。不停留在裡面嗎?也不可能,這就是呼吸。注意《達摩禪經》有秘密告訴我們,就是大阿羅漢的修行經驗,這個一呼一吸叫“長養氣”,保養用的,也就是安那般那。

 

4、轉化四大

總之,安那般那以修風大觀為基本,因為風大這個氣,就是唯識學所講的“根本依”,是八個識所根本依止的。這個生命就是一口氣,如果不從根本依上去解決,就得不了定。物理世界的生起,也是風輪先起的,研究《楞嚴經》就知道;念頭一動,氣就跟著動,四大作用跟進,各種感受、念頭、境界跟著來。反過來,你念頭真的止住了,專一了,就會轉化四大業報之身。

修安那般那是先轉化你的四大,由風大、由氣來轉變你的地水火風,轉變習氣,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轉了;因為這個業報之身轉了,超越了欲界天所有境界,才可以得到禪定。這是簡單明瞭告訴你們一個大原則,所以叫你們好好修安那般那,從小乘禪觀入手。

這是佛學講修證之路的一個科學系統,同生命科學連起來,是一個根本的道理。如果這個不懂,所有學佛都是白搞的,所有打坐也是白坐的,不管你學密宗、禪宗,學什麼宗都沒有用。這個法門是為自己的修行,如果本身沒有求證到,而說自己是說法利他,那是罪過的。即使把經典教理背得滾瓜爛熟,如果自己沒有求證到的話,講好聽是“學舌鸚鵡”,講不好聽是自欺欺人,所以自己必須要證到。

 

5、老子也說出入息

現在講到修出入息的法門,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出入息。除了佛說的這個出入息以外,還有哪個祖師也說過呢?是老子說過的。我一提你們想起來了吧!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實際上龠是笛子,裡面是空的,氣一進來就發出聲音。風箱也叫橐龠(音拓月),以前打鐵的火爐,旁邊有個風箱,一拉一送,唧噗唧噗,那個風就動了,把火吹了起來。老子告訴我們,整個的宇宙空間及生命,是一生一滅,一來一去的呼吸關係。

道家修煉太極拳,老子也告訴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什麼境界呢?修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尤其打太極拳,大家都曉得用他這一句話,實際上工夫都沒有到。佛傳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門,可以成仙,長生不老。“專氣”是修煉這個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這一身的細胞、骨頭統統都變成非常柔軟。不管你是否一百歲才開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個的身體如同嬰兒一樣,就是由這個一出一入的氣,把它修成這樣的。

剛出生的嬰兒“阿”的一聲哭,氣一進一出,在一百天內,就是不哭很靜的時候,好像沒有呼吸了,這時嬰兒的呼吸不在鼻子,是肚子下面丹田自然在動。現在先告訴你們學理,再用方法練習,你就可以上路了。

現在你們看到鼻子呼吸很簡單,但是都有所不同。學過瑜伽,學過密宗,學過禪,呼吸都有不同,左邊的氣和右邊的氣又不同。早晨睡醒右鼻很通,左邊不大通,身體有一點問題了;如果再加上呼吸困難,更有問題,自己就要知道了。豈止這個,連下面放的屁,都有左邊右邊的氣不同,你以為放屁那麼容易嗎?自己體會體會,這個生命不是那麼簡單的,此其一。

第二,兩鼻孔的氣,在真的工夫到這裡時,得定了,呼吸不動了,鼻子不呼吸了,但鼻子的根根在呼吸;最後來到腦子在呼吸。工夫到了這裡,那你差不多了。所以學佛叫止觀,這都是有為法。道家同密宗把這個修法歸納為一句話,叫“內照形軀”四個字。所以中國修神仙的丹經《參同契》,也提到“內照形軀”。當時佛經還沒有傳過來,中國已經有了這種說法。

 

6、出入息發展出的法門

再回頭說,原來密宗的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發展出來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的花教—薩迦派的瑜珈,有一個人最崇拜這個瑜珈,此人也是我的學生,我就順便撿一個法本給他,他常帶在身上,有時拿出來問我問題。我說這是薩迦派的,四個階段,也是瑜珈修法。

所以好多年前,我在海外、在臺灣,看到大陸流行氣功,我又難過又好笑。我說中國文化怎麼變成這樣!氣功有什麼了不起啊,大家對“氣”是什麼東西也不懂。我說中國的文化如果講修煉,第一步練武功,第二步是氣功,第三步是內功,比氣功要高一層了,第四步是道功,第五步是禪功。我說現在中國怎麼一齊搞氣功?氣是什麼東西啊?都把一呼一吸當成了氣;一呼一吸是氣,但屬於風大的作用。天臺宗的數息觀教你數息,現在禪宗也學天臺宗,只講數息,打起坐來就在那裡數出入息,計算這個數字,學了一輩子就搞這個。所以我在《如何修證佛法》這本書上就講,你們修這個是學會計啊!呼吸幾秒鐘往來一次,晝夜二十四個鐘頭我們呼吸了多少次,現在科學統計得很清楚啊,你記這個數字幹嘛?呼吸進來出去,它能夠停留嗎?要像攢錢一樣留在那裡,你找死啊!呼吸進來如果留在那裡不出去,都是碳氣,會生病的,呼吸要流通才健康啊。

如果達到了得定,止息,不呼也不吸,那個就是真息。佛告訴你的,呼吸往來叫“長養氣”,是保養用的,等到止息,不呼也不吸,鼻子、身體,都沒有呼吸了,定住了,那個止息是止了“報身氣”,那是生命的根本。你能把握住了那個,可以祛病延年,活久一點;不一定說不死,不過也許不死。

 

第三節 六妙門的修法

1、說六妙門

講到修行的方法及理論,現在先說一般流行的六妙門:數息、隨息、止息、觀、還、淨。後世的說法有些解釋岔開了,和原始小乘佛經《阿含經》所講的有差別。說到六妙門,現在日本及全世界流行的禪宗,做工夫還在六妙門上轉,還在那裡數息,工夫到達隨息的都很少。我也不敢說走遍了全世界,至少日本、美國去過,歐洲也去過,瞭解的情況大致如此。

佛法裡頭講修行的,是由有為法入手開始修,這裡講學理上的話。什麼是有為法?就是由現實的這個生命,由物理世界,生理方面,開始著手修出入息的方法。這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傳到中國來的。這個流行了一兩千年的六妙門,究竟有多少人用這個法門修持得了成就?在我一生的經驗,我非常感慨地告訴大家,幾乎沒有看到過一個。乃至現在流行在全世界,尤其是日本禪宗曹洞宗也是一樣。

這個六妙門,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並沒有專講。誰講的呢?是我們的大師兄們五百羅漢,是他們從修持的經驗提出來的方法。我們研究發現,佛也曾講過出入息法門,只不過沒有講那麼多,因為當年時代不同嘛。我常常笑你們學佛都曉得拜菩薩,沒有人去拜羅漢,羅漢才值得拜呢!羅漢是什麼呢?就是三皈依的皈依僧。這些羅漢僧,都是出家有成就的。蘇東坡專拜羅漢,拜得最厲害,他很懂。羅漢就是聖僧,出了家得道的和尚,也叫聖賢僧,我們中文倒過來叫賢聖僧。

《達摩禪經》裡提到過一點六妙門的方法,不是主要法門;當時傳下來,沒有詳細分類,只是提了一下。為什麼?這是問題了。現在找根源,佛在小乘經典裡,尤其是《阿含經》裡曾提出這個法門。照佛的原話,佛在《阿含經》裡曾提出這個法門。照佛的原話,佛在《阿含經》裡提到“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這是他老人家當時傳給弟子們的,不過只講“長短冷暖”而已。當年這些大阿羅漢聖賢僧們,以及那些祖師們,由於智慧高,一聽就懂了,不像我們這樣笨。

 

2、色身轉化

六妙門是修色身轉化,是對父母所生這個肉體生命,一個非常初步的轉化方法。但是我很感歎,流傳到現在一兩千年,真修實證做實驗達到的,萬難取一,一萬個人裡頭沒有一個。學理好像自己都會,都是玩聰明的,那是絕對沒有用的。

修行為什麼要先改變自己的色身呢?《楞嚴經》中佛最後的吩咐要記住哦!“生因識有”,我們生命投胎來的時候,十二因緣裡無明緣行,行緣識,是心意識精神跟物質結合,也就是跟地水火風空五大結合才有了身體。第二句話“滅從色除”,色就是地水火風空,物理、物質、生理上的。你要修行上路,把生命恢複到成佛的境界,就要從肉體上來轉變。

 

下面“理則頓悟,乘悟並銷”,這些道理要靠頓悟,一下子明白了;明白了以後“乘悟並銷”。剛才一位同學講,阿彌陀佛空的嘛。他好像理都懂了,實際上一點用都沒有。下面兩句“事非頓除”,工夫是一步步來的,事就是工夫,不是你道理懂了色身就可以空,你空得了嗎?所以不是一懂就達到的。“因次第盡”,是一步一步修下來的,色身也是要一步一步的修持才能轉變。

 

3、數息的秘密

關於六妙門的數息,有個秘訣的,我現在把秘密告訴你們。我對你們都很慷慨地法佈施,學密宗的話就不得了啦,要你們磕很多頭,拿很多供養,還有很多條件;最後拖了一年半載才告訴你一句話。我不是這樣,我能夠知道的,過去祖師們留下來的,也是天下人的,如果讓我知道了,我很不客氣地一定把它公開。我不喜歡留一手不傳人,我認為不道德。要注意學這個精神,使人人都得好處,那才是修道的目的。

佛有個秘密的囑咐,當你要數息的時候,數哪一個?在哪個時候計數呢?人的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進來的時候計“一”,那是做氣功,不是修道。佛告訴你真正修道是數出息注意出息,這個秘密我現在告訴你了。佛講的秘密,大家經典看不懂,我就看出來了。看到這一句話,當時對佛磕頭,你總算吩咐後代的人了,可是後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沒辦法了。

修涅槃是注意出息,出息怎麼數呢?當你的氣進來再出去的時候,你要把所有的一切,連生命,一切煩惱,一切病痛,一切東西,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今天感冒生病,或者身體裡生瘤啊,生癌啊,讓它一齊跟著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這樣數息,馬上身體就輕鬆了,先試一分鐘再告訴你們。

這不是理論,自己試試看,不一定盤腿,任何姿勢都可以。呼吸本來有的嘛。你注意出息,思想跟著呼吸自然走,一切煩惱痛苦,一切病痛,一切的業障,呼出去就沒有了。呼出去再進來的那個是乾淨的,到你裡面又變髒了,氧氣進來變碳氣,接著碳氣再呼出去,一切病痛也沒有了。所以要注意數出息,不是入息。

一般練氣功修道的,準備練功時,先吸一口氣閉起來,那是找死啊!練武功的更有這個毛病,我看到許多練少林功夫的也有這個毛病,最後還是要出去嘛。最後“嘿”的一聲,氣出去才發生力量嘛。一般人因為不懂,就拼命吸一口氣閉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窮人比有錢人狠,對不對?所以你氣進來保持住,那就不對了。數息這個初步懂了吧。

 

4、把思想意識拉住

修行打坐,為什麼管你的氣呢?叫你先認識自己出入息,一進一出,要你把心跟呼吸配合。思想跟呼吸,這是兩樣東西哦!從生命投胎以來就分開的。你看人活到五十幾,老了,但永遠很規律地呼吸,卻根本不曉得呼吸是什麼!更不知道你的思想跟呼吸又有什麼關係。你沒有去管,只是你那個第六意識思想在亂想亂跑,是不是這樣?佛學有一句話,就是把向外馳求那個心,像野馬一樣向外亂跑的心,用自己生命這個氣,風大,當做一條繩子,把亂跑的心拉回來,與氣配合在一起。

怎麼拉呢?你當然不會拉,所以告訴你先要“數”,先數自己的呼吸,氣一進一出數一、數二......其實這個時候三個心在用。你知道“數”是心的投影,那個心跟氣配合為一,就是一個心在用了;旁邊還有一個影子(心)在看自己數對了沒有,兩個了,都是自己變的;後面還有個監察的作用哦!(也是心的作用)這一下我沒有亂想,完全就數對了。你看這個心的厲害!所以廟子上塑的菩薩四個面孔,四面自己都看到了,佛像就代表你的心,我們心的功能能同時在四面都可以看見。

道家懂了釋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門,就有個比喻叫“降龍伏虎”,要把這個思想、那個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飛鳥一樣,亂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來不知所從來,去不知所從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就被你拉回來

但不要故意去呼吸,我們這個鼻子的呼吸往來,你平時也都沒有注意,現在上座什麼都不管,能夠聽得見更好,如果聽不見你也會感覺到呼吸一進一出,一進一出。你感覺一下,感覺第二下,思想跑開了,你就曉得心和氣兩個分開了,趕快把它拉回來。所以道家又比喻這個為男女結合,陰陽雙修,等於女人跟男人配合連一起。道家說陰陽配合在一起,中間有一個媒婆叫“黃婆”,媒婆就是“意”;是你那個意識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但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來有往來嘛。一上座什麼都不管,意識只注意這個呼吸,思想就與呼吸結合在一起不亂跑了,方法很簡單。

 

5、如何數息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訴你“數”。怎麼數呢?你知道呼吸出去,你注意它出去了,又進來了。一進一出叫一息,你數一;再來一進一出,數二;再來一進一出,數三;記住這個數字。如果呼吸一進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到十以後,還有個方法,不數下去了,再呼吸一進一出數九,再一進一出倒回來數八。如果呼吸一進一出數到三,中間想到別的了,不算數,重新來過。如果數到六,又有別的思想岔過來,不算數,再從一數起,這叫數息的法門。

可是你們想想看,我們的呼吸本來天生一進一出,本來有的,對不對?同時我們還有一個作用,感覺到自己有沒有注意呼吸。哎唷!不對了,又亂想了,有這個作用對不對?這一心就有三個作用。所以我們普通罵人不要“三心二意”,三個心二意合起來就有五個哦,五心歸一,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鬆,呼吸到哪裡你不要管,但你會感覺到的。如果思想跟這個呼吸到胃部了,或到別處了,也是妄想,因為心跟息沒有配合為一。

有些禪定的書上告訴你“眼觀鼻,鼻觀心”。搞得這些修行人就把眼睛盯在鼻尖上,低著頭,那要命了,會成精神病的,腦子氣也走不通。其實那不過是叫你眼睛不要觀外面,只要注意一下鼻孔呼吸罷了。初步呼吸是鼻孔裡頭出入,跟心念配合在一起,這才叫“眼觀鼻,鼻觀心”嘛。不是守這裡啊,要配合心念就寧靜了。這一寧靜你有感覺的。

如果呼吸進來,好像下不去,只到肺部,或者是哪裡難過,會有很多的問題,我們慢慢再討論,先瞭解這樣叫數息,一共有六個要點。數息第一步,隨息第二步,第三步止息,第四步觀,沒有講觀息。止、觀、還、淨,其實應該說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淨息。可是他把下面這幾個息字拿掉了,這就出了問題。

 

6、數和隨

數息的目標再講一遍,你打起坐來數息一二三,為什麼用數呢?能數的是心念,呼吸不管你數不數它,同它沒有關係,不過借用這個呼吸把心念拉回來,跟呼吸配合。大家學佛修道,拼命在那裡數息,我說你們是學佛還是學會計啊?呼吸是生滅法耶,進來又出去了,出去一定是空的嘛,你數那個空的東西幹嘛!可是佛為什麼叫你用數息呢?因為你心念拉不回來,所以用呼吸往來做工具,把心念拉回來。心念拉回來你就不要數了嘛!不數幹什麼?隨。

第二步是隨息。你已經知道呼吸進來,呼吸出去,進來知道進來,出去知道出去,旁邊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等於禪宗祖師的一句話“龍銜海珠,遊魚不顧”。聽懂了嗎?只要心念專一,旁邊的雜念思想一概不理。“龍銜海珠,遊魚不顧”這一句話,初步可以借用到這裡。你專一了嗎?專一了就隨息,氣進來心念知道它進來,你管它到哪裡呢!但是你會有感覺的。

當這個氣進來,莊子說:“眾人之息以喉”,記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體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氣一進來,一直灌到腳底心。我老實告訴你們一個經驗,像我們呼吸時,沒有感覺到身體有呼吸,但是腳心腳趾氣就到了,四肢都到了。氣長命就長嘛,氣短命就短了,這叫隨息,相隨來也。你看唱京戲的唱昆曲的,那個小姐同那個書生,相隨來也;跟著來了,這叫隨息。不要用心的,有一些雜念妄想一概不理,那個雜念妄想你已經知道了嘛!知道了它就已經跑開了,所以你只管這個息就是了。這樣聽懂了吧!這是六妙門的第二個隨息。今天再把秘密告訴你們,修六妙門數息時,我常常叫你們不要數了,你直接隨息就可以了。

 

7、止息的狀態

如何是止息呢?你看人的呼吸,剛才給你們講睡覺,一上來粗心大意的時候,有呼也有吸。我們這個身體很奇妙耶,你兩腿一盤,什麼都不管,像魚在水裡頭呼吸,嘴巴吸進來,從兩邊鰓噴出去了。你看那個魚噴啊噴啊,有時候它嘴巴不動,不噴水了。我們也一樣,鼻子呼吸一進一出,到了寧靜專一時,呼吸也不動了,好像沒有呼吸了,這就是止息

到了止息的時候,你的心境也自然特別寧靜了。好,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於是不知不覺地就會去注意感覺了;但是你不要注意感覺!氣本來空的嘛!如果你覺得太充滿,或者用鼻子,或者用嘴巴,把它呼出去;一概把它放掉,空了,身體也不管了。氣充滿了,念頭也止了,身體內部的變化就很大了。

我從前帶兵時,夜裡常去視察一兩次,有了經驗。凡是打呼的,呼吸很粗的,他沒有睡好;雖然睡著了,其實腦子在做夢。真正睡眠睡好的,你覺得他一點呼吸都沒有,一點都聽不見,大概有一分鐘,那個時候才是真睡著了,這就叫止息。所以人的腦筋真的寧靜到極點,往來的呼吸好像停止了,那叫止息;出入息的中間有這個止息的階段

照科學的研究,一個人夜裡睡六個鐘頭或八個鐘頭,其實沒有真正在睡,是左右腦分區在休息,裡頭還在思想。所以每個人可以說都在做夢,可是醒了卻忘掉了。研究唯識你就懂了,真正睡著那一刹那,無夢無想,是真正止息,那個睡眠不會超過一刻鐘的。所以打坐修定的人,做到身心寧靜,止息一刻鐘或半個鐘頭,你一天精神用不完,那就是真正的充電了。

但是一出一入中間很短暫,你分不清楚,中間那個寧靜的階段是很快速的。拿機械物理來比喻,就像發動機嘎啦嘎啦在轉,你聽到第一聲到第二聲中間有個空檔,是非常快速的刹那;在呼吸一出一入中間,有一段刹那之間的,就是真息(止息?)

道家有個女神仙,是宋朝開國大元帥曹彬的孫女,她出家得道,叫曹文逸仙姑。她有一篇修道的歌,可以跟永嘉大師的《證道歌》相提並論,叫做《靈源大道歌》。其中講到生命根本的一句話,非常好,就是“命蒂原來在真息”。這個生命的根蒂,就在一出一入之間的那個止息的階段。這個一出一入間的真息,就是一切眾生的生命所在。

 

8、六字訣

修六妙門止觀,有個六字口訣很重要:呵、噓、呼、吹、嘻、呬,究竟是從佛家來的,或者是道家來的,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弄清楚。這是講學問知識。用處呢?非常有用,這六個字發音效力很不尋常。

“呵”的發音,喉嚨沒有聲音,當你修安那般那呼吸法的時候,如果感覺自己心臟胸口這裡難過,就用“呵”字。這個聲音從心臟這裡呵......把這一口氣呵完了,嘴巴一閉,氣自然回轉來。你呵幾次,胸口心臟這裡氣打開了,病也出去了。

“噓”字的發音是“河威”合起來,這是與有關的音。

“呼”脾胃有問題,消化不良用呼字,嘴巴發音的形態,你看呼怎麼發音。(師示範)

“吹”字是部,腰這裡難過,氣走不通,用吹字發音,不是念出聲音來,這個嘴巴如吹簫,吹笛子(師示範),一口氣把腰、腎臟所有毛病吹完。吹到最後沒有了,嘴巴一閉,自然呼吸。一兩次以後這裡就鬆開了。

“嘻”字是什麼發音?我們人高興時怎麼笑啊?嘻嘻,嘻嘻,就是嘻這個發音,把前面三焦都打開了。

“呬”是用廣東話發音、閩南話發音也可以,西啊,斯啊差不多,嘴巴拉開,是與部有關的,這六個字發音非常重要,所以屬於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門。

你們很少看到真正的叢林,在中國的大廟子,像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或者常州天寧寺,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真正的叢林建築,就是表示修行的方法。你一進到山門裡頭,前面的殿有哼哈二將,那個“哼”是用鼻子呼氣,“哈”是用嘴巴哈氣。為什麼一進叢林,最先看到哼哈兩個神將呢?就是安那般那,是呼吸作用。哼哈二將這個殿過了,再進去是四大天王,代表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也可以說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中間有一個大肚子的彌勒菩薩,哈哈大笑,也可以嘻嘻大笑,人生難得開口一笑,所有的氣都通了,對不對?大叢林修好了,統統把修行方法在形象上告訴了我們。

彌勒菩薩後面才是韋陀護法菩薩,再進去大殿上是釋迦牟尼佛,法報化三身坐在那裡。再轉過大殿,背後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以後入世,再來苦海裡救度眾生。大殿釋迦牟尼佛邊上兩排是十八羅漢,或者是四大菩薩,都是配套的。真正大叢林,用偶像來告訴人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路線都很清楚。大家不懂,當做偶像崇拜,實際上是告訴你修行先從安那般那,哼哈二將入手。

 

9、觀

“觀”,什麼叫“觀”呢?止息以後,你知道自己呼吸寧靜了,雖然沒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這個時候是觀。你那個所謂知道,已經是觀了,不要另外再有個觀。你知道自己這個樣子,不就是在觀了嗎?然後你會產生什麼問題呢?你觀察到,自己這個氣到胸口怎麼下不去呢?背上這裡很難過啊!這就是觀,你看到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這裡很難過,是不是生了什麼東西了?你的懷疑都來了。但是不要理它,你這個時候最好故意提起來,不是鼻子了,要點是在難過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動

“還”,是要按前面這樣修行,然後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體內部都完全變化了,變化回還到哪裡去啊?你看六妙門書上轉向大乘般若空的方向走了,空觀啊,假觀啊,把人家帶向那一路走了。明明六妙門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回還到哪裡呢?應該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講的“如嬰兒乎”,回到在娘胎裡,或者剛出娘胎時那個嬰兒的呼吸狀態,應該“還”到那裡才對

“淨”,然後呼吸也清淨了,雜念也清淨了。雜念清淨了以後就沒有思想了嗎?錯。

因為你腦子已經知道了,這就是觀,不用眼睛去看,是“心”觀耶!就是意識知道。然後還、淨,雜念妄想少了,心氣專一了,先定在那裡,身心轉變就非常快。然後身體內部充滿,氣就發脹了,是應該這樣的“還”啊!如果一天到晚勾腰駝背又昏沉,那就不對了。

今天的話是第一步的第一步,原來不是我不告訴你們,因為你們一點體會都沒有,叫我怎麼講呢?現在你就可以試,就那麼短暫一下就到了。但是到了,不要認為佛法就是這一點哦!這只是叫你認識第一步。可是你們到了這一步,精神來了,不想睡了,起初你們坐在那裡身體動來動去,因為身體的氣不充滿;你到這一步,氣充滿了,不動如山了。

可是你會發現一個現象,血壓高,頭發脹,睡不著了,所以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它一步的對治方法。懂了,進步就很快,但是,一般的修止修觀,修安那般那的呼吸往來,把鼻子的呼吸下意識地向下引導,就引到下面去了。然後又專注在意識上,感覺上,同鼻子一點都沒有關聯了。鼻子到喉嚨這裡是自然的呼吸,不是你用意去練習出來的,千萬注意。

但是,你必須要身心端容正坐,把“身見”先丟掉。佛叫你們念十個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休息、念身、念死。我說你們要弄明白,佛把“死”放在最後一個,其實一上座就把自己當做死了,這個肉體擺在這裡不動,然後你直接進入安那般那,一下就到了,你還管這個身體幹什麼!

 

10、六妙門的問題

開始給你們講的重點,就是修出入息,我給古道他們少林寺的一些出家人也講過;尤其古道,年輕出來到處求師訪道,剃光頭也好,吃素什麼都做,求過很多。古道原來修持不是沒有心得哦,他走天臺宗的路線修禪定。天臺宗那個路線是六妙門,六種方法,小止觀六妙門。所以我給古道他們專門上課討論,因為他的確研究修持嘛。對於沒有經驗的就不給他講了。

我說古道啊,你們這幾個人注意啊,小止觀六妙門,是智者大師從《修行道地經》及《達摩禪經》抽出來的一個修行方法。天臺宗創宗比禪宗晚一點點,差不多同一個時候,兩方面分開的。智者大師自己修持有成就,把這個方法寫出來以後,小止觀這個法門就在天下流通了。到現在為止,小止觀已由小乘變成大乘了。我一點都不客氣地批評,這可是誤盡了修行人,使得走六妙門小止觀修法的人,沒有一個走通的,也沒用一個修成就的。古道!我是不是這樣說的?(古道師:是。)

我好大膽啊!只有我敢對玄奘法師翻譯的唯識,及這個智者大師公然批評,統統把他一手掃了,批評了。所以我說你們看天臺宗,兩三代之間只有兩三個人成功。後來的永嘉大師是先修天臺宗的,但是他開悟是走禪宗的路線。他悟道以後再請六祖印證,他寫的《永嘉禪宗集》,完全脫開了天臺宗的辦法。他很了不起,所以禪宗真正了不起的弟子是永嘉大師,可以說他是第一人。

我說這個六妙門的問題,智者大師有錯嗎?沒有錯。他是大慈悲,他整理出來修安那般那的方法,作為修定入門,但馬上轉到大乘去了。因為他怕一般光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人,修啊修啊有神通了,變成外道;有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空中可以飛起來的神足通。五通一來,般若智慧受障礙了,不會大徹大悟了。因此他一轉就轉到大乘,變成三止三觀。可是從他這個以後,修行人能成就的就少了。

現在六妙門千萬不能碰了,我為什麼寫了一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的書呢?就是破那些執著六妙門的,破執著“因是子靜坐法”的,破那個“岡田靜坐法”的,因為一般人都走錯路了,我是一番慈悲心寫那本書的。

現在我講的更破六妙門。六妙門是對的,只不過他用錯了,你把六妙門拿來對照看看就知道了。所以現在走遍天下的禪宗,乃至打起坐來,問他們在幹什麼?都是在修止觀,修數息觀,就在那裡打坐。不止他們哦!古人很多落在這裡。有些大名人,你翻開他的詩集看看,蘇東坡、陸放翁、白居易,他們都是學禪學道的。陸放翁的詩“一坐數千息”,打起坐來自己數這個一呼一吸,每次上座數幾千個息,等於念咒子念了幾千遍。你查陸放翁的詩,我看了就笑,陸放翁在學會計啊,有什麼用!好,現在再告訴你們六妙門,慢慢來。

為什麼用這個方法呢?其實六妙門只有一個門,原則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利用你的風大。我們生命都是氣嘛,這個氣詳細講很多,先講六妙門。你們打起坐來,思想到處飛,收不攏來。思想為什麼不能清淨呢?你自己身體那個冷氣機電風扇沒有關掉;也就是說,你的呼吸在動。換句話說,思想動呼吸就動,“心”“息”兩個沒有連在一起

我們中國人有句罵人的話,“沒有出息”,這是道家的話,說你呼吸不對,沒有出息,悶住在那裡變成笨笨的,要有出息才對。什麼人沒有出息呢?這句話好毒啊,只有死人才沒有出息,因為死人沒有呼吸往來了嗎。所以這個息有這樣重要。

現在告訴你們,打起坐來思想為什麼不能寧靜,念頭不能清淨呢?因為呼吸往來,風動,行陰呼吸為什麼往來?因為你思想沒有寧靜。你說這兩個哪個為主,哪個為附帶的呢?其實兩個平等,天秤一樣。你如果呼吸寧靜了,思想也寧靜了,這個天秤平穩了,不是心先還是氣先的問題。

我提出來批評天臺宗的祖師爺,對他抱歉,只有懺悔磕頭。那也不是他的錯,他提出來這個修法完全對,是後世搞錯了。六妙門的“數”、“隨”不算什麼了不起,是個修持入門的方法而已,全部的佛法重點在修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

所以到永嘉禪師手裡,他由天臺入手轉到禪宗,結論有三點:法身、般若、解脫。成佛有三個身,法身:是本體,不生不滅,不空不有的,永恆的,明心見性以後,自己工夫證到了,就是法身成就。化身:十方一切諸佛及我們一切六道眾生,都是法身的化身。報身:譬如釋迦摩尼佛這一生,他這個肉體是報身,應報而來,應眾生的需要。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出世,是應化身,為度化眾生而來的。

 

第四節 十六特勝的修法

1、開篇語

這本《達摩禪經》的達摩,不是禪宗那個達摩祖師。達摩兩個字的總稱,是總論的意思,等於寫博士論文,綜合了一切祖師們修持的經驗學問的意思。佛陀跋陀羅在中國譯出來這本經,也成功了,他的徒弟慧持法師,曾給你們介紹過的,在樹洞裡坐了七百年的那位,他們師徒兩人和達摩祖師,都是同門的。

這本書你不讀百遍千遍,看不出來深意。我每次讀這種書,有時候當小說一樣翻,雖然形式很隨便,內心是無比恭敬地在求,佛啊!你總要告訴我一個消息吧!終於看出來了,《達摩禪經》有消息,秘密都在裡頭。

 

2、十六特勝

講到禪定、般若的修證,由“風大觀”講到六妙門,六妙門是原則,是個初步的入門,沒有什麼了不起,重點在十六特勝。十六特勝的方法,概括了六妙門,但是六妙門不足以概括十六特勝。十六特勝的修法是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阿難等等,一直到達摩祖師這個系統。他們修持實證的經驗,是根據《大毗婆沙論》等等。但是在經典上,實際的修證方法還是沒有說清楚。印度的瑜珈,是練氣修心的方法。瑜珈和佛法的存在差不多是同一個時候,瑜珈有身瑜珈、心瑜珈。

真正的修持法門是“十六特勝”,大家記住哦!有十六條原則,是特別又特別的方法,秘密又秘密的方法,好得沒有再好的方法。佛學用一個名稱“特勝”,拿現在名詞來講,是戰略上特別容易致勝的方法,是統戰的大統戰,最高的統戰,統統把它綜合了。千萬記住,這個裡頭東西太多了。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盡。十六、觀棄捨。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呼吸進來知道,出去知道。佛學經常講“六根門頭”,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大多在頭部。呼吸進來,你注意“知息入”,頭部這裡的呼吸打通了。你試試看,不要什麼都向肚子裡咽啊、保留在丹田啊、沉下身體啊,笨蛋!你“知息入”,呼吸從鼻子裡進來,你知道嘛!出去也知道嘛,其他都不要管。氣進來一定沉下去的,不必管下面,如果一邊修安那般那,氣進來,還要管肚臍管身體,你不是白修嗎!一萬年也修不好!

氣進來,你“知息入”,喉嚨以下都不要管了。到達了“知息長,知息短”,氣一充滿,你整個身體也端正了,不呼不吸,止息也來了,就那麼簡單;半天一天就可以做到了。念頭自然清淨專一,身心立刻轉變,頭也不會昏沉了,很容易定住。

 

三、“知息長短”,隨時隨地對自己呼吸的一進一出,曉得長短。這一句話就是問題了,什麼叫呼吸長、呼吸短呢?你說有人那麼高,我那麼矮,還有我這裡的兩個兒子矮矮的,跟這個高的人比,差一半。那麼高個子的呼吸進來特別長嗎?我那個兒子,還有另一個也矮矮小小的,他的呼吸會短一點嗎?怎麼叫知息長、知息短呢?

所以要觀察你自己。有時候身體不好,呼吸進來出去,你覺得只到喉部胸部這裡,腸胃都達不到。像那位同學,她那個女兒,假使打坐呼吸會達到丹田、小肚子,甚至這裡有一兩個同學,可以達到腳底心。呼吸的感覺,知息長短,你靜下來當場測驗對風寒燥熱的感受,就知道自己健康不健康了。

知息長短,主要在這一個“知”上,不在息上,你要搞清楚主體在“知”,知性。這個知性在身體每一個細胞、內外都普遍的,不一定在腦子裡,而是無所不在的。先講到這裡,你們大家自己去體會,不要故意去練習呼吸。佛經告訴你,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這裡是把那些佛經歸納,知息長短,配合上你的修持;對於飲食男女,要搞清楚,嚴持戒律

 

四、“知息遍身”,密宗的三脈七輪,中國醫學的十二經脈,都是直接從身體的內部感覺知道的。遍身就是息到哪裡都很清楚。這個時候不要被一般的佛學騙住了,把這個“知道”當成妄想,那你就完了。要四大皆空嘛!換句話說,你這個時候是“明知”,不是“故犯”,隨時要明白知道。你們能這樣修持下去,只要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做到,你們身體精神永遠保持健康長壽,頭腦是清楚的,事業就順利了。

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就把這三個先實驗好,你的知性是沒有妄想哦!如果達到第四知息遍身時,有了妄想,用六祖的師兄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任何妄想起來,都把它丟開,不要妨礙知性,知性則存在。你一邊做工夫,注意呼吸,一邊也知道自己妄想來了,你不要管那個妄想,只管這個息。工夫做到知息遍身這一步,你的變化,用道家的四個字“祛病延年”,一切病都好了。你要知息遍身,曉得息到達每一個細胞,就比較可以長壽,慢一點老。至少我現在在桌子上也打坐給你們看,我沒有認真做,我還可以動作很快做給你們看。為什麼我這個年齡還這麼輕便呢?知息遍身。不像你們,看起來比我還老。到知息遍身這個境界,就是道家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了。

 

五、是“除諸身行”,身上氣充滿,身體都變化了,變空靈了,整個身體柔軟了,內部五臟六腑統統變了。拿現在西醫講的話,中樞神經的系統變了,連帶前面道家叫任脈的自律神經系統都變了。比如自己曉得肝不好的,那個時候肝也好了。胃不好的,胃也好了。或者女性乳房像有乳瘤一樣,慢慢就化了,自己曉得化了。乃至於說五六十歲的女人,更年期過了,忽然胸部又膨脹起來,同少女一樣充滿了。我們座中有人耶,都到了,每個細胞都轉變了,她不告訴大家,自己知道而已。 到達除諸身行這個時候,修密宗的三脈七輪的氣脈打通了,生活習慣已經變了,就是你們聽慣了的一句話,“精滿不思淫”,男女的淫欲觀念沒有了,沒有壓力了,不喜歡了,當然勉強可以。這時的男女有性關係時,等於《楞嚴經》上講的“於橫陳時,味同嚼蠟”。佛把做愛兩個字非常文學地形容為“橫陳”,做愛像兩個人的運動,做瑜珈一樣,沒有性欲的觀念了;“味同嚼蠟”,沒有什麼味道了。

 

3、受喜受樂到初禪

六、“受喜”,可是還沒有受樂。樂從腦起,每一個細胞,都很“爽快”,舒服極了。為什麼不是喜受、樂受呢?受是行陰,特別著重於感覺、觸受,得喜、得樂,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樂觸受,當成那個受喜境界,那還遠得很呢,程度差別太大了。

 

七、“受樂”進入初禪就受喜及“受樂”了。初禪是什麼呢?正式的禪定來了,昨天講過,“心一境性,離生喜樂”。這個時候你雜念一切清淨了。“離”這個字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這時才曉得我的知性跟身體感受是分開的,氣息和四大也可以分開。第二個意義,才曉得這個時候,如果我這一口氣不來死掉了,馬上可以跳出來,到另外一個生命境界。所以佛經形容這個生命,自己這個靈魂離開身體如“鳥之出籠”,舒服得很。就像關在籠中的鳥被放出來了,超越肉體物質的障礙。所以說是“離生喜樂”,喜是心理的,樂是四大變化,這就接近了初禪。

如果你修到初禪,配合上心理,你的脾氣、個性、毛病都改了,就是現在走了,會生色界初禪天,那不是其他宗教講天堂的天,比那個高多了。初禪天是色界天,已經跳出了欲界,欲界眾生都有性欲的關係,色界沒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淨了。

這裡頭有一個問題,你說到了初禪天,像這個時候叫得定了,進入初禪了,還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難道都不是禪定嗎?那是什麼呢?前面也是得定,叫什麼定?有三四個名稱。我們普通打坐是“欲界定”,是欲界的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靜一下很舒服。還有“未到定”,還達不到定的一種境界。有些是“中間定”,好像不動,又好像動,屬於中間的。還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們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沒有錯。真到了除諸身行,離生喜樂,受喜、受樂的時候才進入初禪。不過,靜定來了仍是小乘的定境,再配合《俱舍論》心理行為轉變,思想轉變,智慧都打開了,也許這一生就可以證到羅漢果,也許哦!

 

4、心念的境界

八、“受諸心行”前面到除諸身行,這五步統統在氣脈裡轉,對不對?受諸心行這裡轉了,轉到心的境界了,懂了沒有?跟身體四大關係少了,跟地水火風的關係變了,感覺感受不同了。受諸心行是由初禪進到二禪境界,由“離生喜樂”初禪,到第二禪“定生喜樂”這個心念境界。當你達到受諸心行時,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禪的定生喜樂。

 

九、“心作喜”,前面不是受喜受樂嗎?這裡的這個喜同那個喜不同嗎?不同。前面那個受喜受樂還帶有物質的、感覺的狀態;這個是心境的狀態,境界完全不同。為什麼叫心作喜呢?是心意識在作意,唯識叫做作意,就是“定生喜樂”了,所以心作喜。

 

十、“心作攝”,心作喜還容易懂,心作攝就難懂了,盡虛空大地歸之於一。經典上講,一毛端可以容納大海,心細如髮,一念萬年,都是心的境界。經典上也講“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看不見了。也就是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心作攝,定生喜樂,進入二禪

 

十一、“心作解脫”,這個時候就真的解脫了,一切煩惱根根清淨了,二禪進到了三禪。心作解脫是證到三禪境界。

現在講十六特勝,過了一大半了,初禪、二禪、三禪,快到四禪捨念清淨了。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修行的五個程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有修戒作人開始,修定修慧,得解脫,解脫欲界的束縛了。共產黨把解脫改一改叫“解放”,修行到真解脫,真解放了,也真見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不過,解脫以後還要解脫知見。

 

5、觀無常 觀出散

你們注意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四個,然後就不管知不知了。“知”當然仍在那裡,它沒有動過啊。除諸身行以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沒有知不知了,走到心行路線去了,對不對?再進一層心作喜,完全在心了,不管身了。再下去心作攝、心作解脫,清清楚楚都告訴你,到禪定境界,就是心了。佛法不是分“心、意、識”三層嗎?前面第六識屬於心,第六意識分別思想的根根在第七識的意,識就是第八識。(這裡是否口誤?第六識屬於識,心就是第八識)

 

十二、“觀無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觀無常,觀一切無常,觀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後面這幾個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盡、觀棄捨,並不是到後面才用哦;有智慧的人,一開始知息入、知息出,已經觀無常、觀出散了。尤其更要注意的是,知道息出入,息不要抓回來,安那般那一進一出是生滅法,我們的念也不要抓回。一切眾生習性都要抓。有人挨了我一頓罵,還坐得好好的,你說是他滑得來,還是我滑得來?這些現象境界還有沒有?都過了,諸法無常,不永恆,都在變化。我們大家由嬰兒,到現在都五六十歲了,有做婆婆媽媽的,做奶奶公公的,每個都無常。世間一切無常,修行打坐也無常,剛才坐得好好的,都沒有了。如夢如幻都過去了,所以是“觀無常”。

修行的方法不過是一根拐杖,不要被拐杖困住了,坐輪椅不要被輪椅困住了,諸法無常,觀無常。所以從安那般那開始,出入息一進一出是無常嘛!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切皆無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無我的。無常、空、無我是三法印,學佛的基本。你用這個方法修行,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則就把無常當成有常了,那就錯了。所以不是到12步才開始觀,是你一開始入手就在觀無常了。慧跟定配合來修,要有這個智慧再來談學佛,再來討論。

 

十三、“觀出散”,有人被氣困住了,就觀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適丟開,放之於虛空。不管氣到哪裡,你有個氣,就被困住了,沒有觀無常,沒有智慧去破它,沒有觀出散。你身體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觀出散都把它散出去,丟開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是空,出散。所以佛有一個偈子,吩咐修行的,“諸行無常”,一切作為、一切行為,不是永恆的,都是無常,都會變去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呼吸一樣,一進一出都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呼不吸絕對的清淨,呼吸也靜止了,寂滅為樂。有智慧的人一看這個偈子,工夫也到了,理也到了,還討論個什麼啊!還有討論個什麼啊!還有討論就已經在生滅中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所以叫你觀無常,這是慧觀,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脫,觀出散。

 

6、觀離欲 觀滅盡 觀捨棄

十四、“觀離欲”,跳出欲界,這個世界都是自己的貪瞋癡欲望,一切都解脫了,什麼都沒有,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其實你做官做生意也是這個道理,應該賺的賺,賺來是屬於你的;不應該賺的,賺了一千億、幾萬億又怎麼樣?最後還是別人的。所以我說廟港這個禪堂將來誰用?有緣的去用,誰知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你應該做的做了,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

 

十五、“觀滅盡”,什麼是滅盡啊?注意哦!什麼都沒有了,滅哪兩樣呢?滅受,滅想。受想兩個滅掉了,沒有了,思想清淨了,沒有雜念妄想,沒有什麼討論,沒有分別了,也沒有感覺了,知覺也空了,寂滅清淨。大阿羅漢進入滅盡定,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個定,絕對清淨涅槃。不管密宗也好,禪宗也好,到這裡證得滅盡定,得阿羅漢果味。萬法一切皆是空的,都沒有用。滅盡,拿什麼滅?由你知性開始到智慧成就,滅了一切妄想,滅了一切知覺感覺,都空了。觀滅盡,得滅盡定,大阿羅漢果位得滅盡定是究竟了嗎?沒有。

 

十六、“觀棄捨”,這是最後一個,還是要丟掉。得道,得什麼道?沒有道,連道也丟掉。我成佛了,誰成佛了?沒有人成佛。自己認為有道、有學問、有成就,已經是狗屁了。最後觀棄捨,一切放下。

 

7、分三組的十六特勝

前面的“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我們假定這五個是一組,然後是“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這六個又是一組。這都是言語、文字上這樣表達,做起工夫來,一念之間連著的,沒有這樣分開。可是後面這五個“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盡(受想皆滅)、觀棄捨”,又是一組。

十六特勝前面五個一組,後面五個一組,中間六個一組。後面這一組沒有講唯物或唯心,沒有講與身體四大的關係,也沒有講與心念的關係,都沒有提,而是單獨成立。換句話說,你初步用功,開始腿一盤上座,呼吸進去“知息入”,你已經是“觀無常”了,因為念念之間這個息是靠不住的,來去無常的。所以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盡,觀棄捨,這是智慧啦!觀是慧學。

中間的六個心法和前面的五個,屬於止觀之學,偏重於止,由觀得止是定學。後面“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盡、觀棄捨”這五個是慧學,由止而觀。念念之間隨時有觀;不是說“知息入、知息出”還沒有做到,後面這些觀就都不管了,那你就錯了。修行第一步求“止”與“觀”,當下就是。所以把十六特勝這樣分析清楚,大家就容易明白了。

為什麼要你們修這個十六特勝,走這個路線,做這個工夫呢?因為不管你學佛、修道家,學任何法門,一切修行就是我常提的:見地(理解)、工夫(定)、行願(作人做事),缺一不可。

 

第五節 與修法有關的事

1、十種一切入

我們講修安那般那,講了六妙門的方法,還是很粗淺的一步;也講了重要的十六特勝法門,但是佛經有一個你必須要懂的,就是“十一切入”。關於這個十一切入,小乘說的很清楚,但是佛學家是講理論的,對這些工夫方面的事並不注意。你們講修行,要修安那般那,必須要清楚瞭解十一切入。千萬不要念成“十一、切入”,那就錯了。十是有十個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處所,任何地方,它都會透進去穿過來的,所以叫十一切入。這是什麼東西呢?就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

青、黃、赤、白是色相。現在天黑了,你離開講堂看看天空,這個天空是什麼顏色?普通來講,認為夜裡是黑的,你錯了,你沒有科學的眼睛,不懂光學。夜裡不是黑的啊!是青的,深青的,沒有一個真正的黑存在,就是太空裡的黑洞也是深青色。太空有沒有黑洞?我幾十年前就講過,一定有,存在的。有些科學家不承認,我說我不是學科學的,別人看我講話放屁一樣,現在那個霍金一講有,大家就說有了。

赤是紅色的。這個裡頭要研究色了,你們大家在中學裡讀過,顏色分紅、橙、黃、綠、藍、靛、紫。紫到極深就變成青黑了。你注意哦!沒有黑,沒有白,怪吧!把所有東西集中在一起變黑了,變白了。黑白兩個是另外哦!紅色久了就變橙色,再變一變就變黃色,慢慢在變化,這是屬於化學了。

所以十一切入,青黃赤白四種色,怎麼變出來的?是地、水、火、風、空五種物理作用的變化。最後這個“識”,是心理精神的,這個不屬於物理的,這樣懂了吧!我們這些同學有的也講哲學佛學的,根本沒有好好研究,也沒有看經。普通上佛學院,老實講在學校裡混一混,概論也沒有讀完的,就算是懂得什麼學,什麼學了。讀書要很仔細才行啊。

這十種東西,只有十分之一是唯心的,就是這個“識”。其他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都是唯物的。

注意!這十種是一切入,你在這裡打坐,你的身心內外,整個宇宙,一切都穿透進來了,都穿透你的身心,所以叫十種一切入。乃至鋼板,乃至太空艙,什麼都擋不住的,一切處都透入。譬如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建築有牆壁,你說擋得住嗎?沒有,地水火風空照樣透過來。所以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衰老?是受物理的侵蝕變化,都透進來了。甚至你在這裡打坐,做起工夫來有境界,都是在受這個物理的影響干擾。

所以我特別提出來重點,由修安那般那法門,叫你先認識十種一切入,瞭解有關生理的、物理的影響,以及對修十六特勝的影響。因為十六特勝是很重要的,最容易得定的法門,所以這些都是特別須要注意的。實際上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到除諸身行時,身體的障礙是痠、痛、脹、麻、癢等等,這是生理上四大變化而來的。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有了,是因為你安靜了,用《大學》裡的話就是達到這個“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的境界。這是偏重於身體方面四大或五大(地水火風空)的變化來說的。

 

2、瑜珈和密宗

前面說過,佛的呼吸法門發展演變有秘密的修法,印度瑜珈也是一種修法,在初步開始修行都有關係。

講到呼吸,你看我們花好多錢,好幾次請印度的師父來教你們瑜珈、呼吸法,你們也不好好學,教你們洗鼻子也沒有洗,教你們洗喉嚨也沒有洗。你認為都是不必要的,只要學佛就好了。什麼是佛法啊?這些都是佛法耶!都是學佛修持的方法,所以叫做“佛法”。花了錢,請了外國瑜珈大師來教你,為什麼自己不教?因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瑜珈修法每天要清潔九竅:臉上七個洞,下面大小便兩個洞,都要清理的。譬如大家住在都市,空氣污染,每天都要清洗鼻孔。學瑜珈不但洗鼻孔,同時還要洗腦。有些同學跟著我學到了,有些同學不敢試。用完全乾淨的冷水,鼻子吸進來,嘴巴噗!噴出去。洗腦、洗鼻子,要很乾淨的水。開始一兩次你覺得腦很痛,實際上腦神經很多髒東西,三四次以後舒服得很。這是洗鼻子,洗腦的方法。甚至後來練好成為硬功夫了,也可以用牛奶洗,喝下去,一股氣從鼻子裡衝出來,但是一般不用牛奶,用清水。

到了西藏,密宗把十六特勝變成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不管你哪一個,真修密宗的話,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修成功了,最後走的時候,這個肉體變成虹光之身,化成一道光沒有了,整個肉體不必火化的。譬如我們這個時代,五十年前在西藏,還有兩個喇嘛是這樣化成光走的,這是在西藏帶兵的隊長親自看到的。這就是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的成就。

密宗修氣方法和十六特勝出入息,其實是一樣的,像我們在西藏和黃教、紅教、花教、白教都接觸過的,所以才瞭解。因為白教的貢嘎師父,我們還交換過很多資料、方法,曉得這一套理論是印度的瑜珈,被密宗採用了;不過現在很多都不存在了,因此修密宗的行者,要修到這樣的工夫是很難做到的。

 

3、境行果

譬如你進禪堂打坐修安般法門,不過是開始練習,要修到行住坐臥都在這個境界裡,那是光明清淨的,這才達到學佛的境界,而你每天的境、行、果如何,也都是很明顯的。今天再補充昨天晚上講的,我提出來境、行、果如何,也都是很明顯的。今天再補充昨天晚上講的,我提出來境、行、果,對學密宗,學禪,學一切法門都是很重要的。過去上課沒有講,因為是白講,今天正式在禪堂裡修“十六特勝”,所以就叫你們注意了。做一分的工夫有一分的收穫,做兩分的工夫有兩分的收穫,一步一步都有它的境、行、果

其實這三個字豈止是修行,我們讀書也好,寫字也好,求學也好,做任何工夫也好,都有它的境、行、果。但是這三個字用之世間法上,並不妥當;因為真正的境、行、果是實證的、實修的,所以十六特勝是要實證實修。實修實證以後,你的氣質會改變,使你的身體,不會常在病中,至少是減輕病痛。自己曉得業力很重,業病那麼重,解脫不了,就要懺悔;所以先要你修準提法,念咒子,先修懺悔,先培養功德等等

如果修行沒有境界我們修個什麼呢?你寫毛筆字也好,讀書也好,每天有進步,那就是一個境界!如果連境界是什麼都認不清楚,怎麼行呢!注意哦!境界的道理不是空洞的理論,其實講哲學的道理,空洞的理論也有個境界。譬如我們講到看電影,演得好演得壞,動作、神氣有個境界的,你用不用功都是有境界的。所以千萬要注意“境、行、果”。

學佛那麼多年,打坐那麼久,境也沒有,工夫也沒有,境、行、果什麼都談不上,那是沒有用的。

譬如《達摩禪經》中,十六特勝裡有一段,我曾經告訴你們說,這一段等你們到了那個境界,我再告訴你們。乃至他們幾個出家的,我都這樣對他們講。這一段我不講的原因是因為你們沒有這個境界。譬如修止修定,修安那般那,到“除諸身行”的時候,《達摩禪經》告訴你一句話“流光參然下”,你身心和法界的光明合一了,那是境界,必定的境界。那時你坐在這裡一身內外是光,是哪一種光呢?這問題深的很,那太多了,佛經上描述青色光,黃光黃光......那是你的功力了。

譬如今天某人告訴我,他今天很進步啊,好像什麼都懂了。我聽了只“哦”了一聲,希望他進步,但我知道他的程度,他真的會這麼快的超越嗎?譬如知息遍身,全身呼吸自由;還有除諸身行,也都是有它的境界的。

什麼是境界?譬如你呼吸進來,念頭專一了,像有人今天感覺有點進步,他說:我今天做到每個呼吸進來出去我都清楚。這是他今天的境界。我說:你這個才是進步。因為他平常都是在忙,思想散亂,他真專一了,那就是他的境界,他自己會有感覺的。到你工夫深了,譬如知息入,你覺得自己呼吸跟天地虛空相往來,自己覺得吸進來直到腳底心,到頭頂。也就是孟子講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和莊子講的“與天地精神往來”,這都不是空話,都是有它的境界的。

譬如講修行,你真的做到除諸身行以後,心作喜、心作攝,十六特勝只要達到止、觀這個境界,你自己就能感覺到自己身體內部和外界的光明合一,一片光明,是真的有這個境界,不是沒有境界。沒有境界修行幹什麼?譬如你們在這裡打坐,盤腿半個鐘頭,舒服啊,痛啊,就有感覺嘛!這個就是你的境界,境界一定來的。或者覺得身上舒服多了,舒服也是個境界,痛苦也是個境界。痠、痛、脹、麻、癢也都是境界,你一定有感受的境界

你們研究《達摩禪經》的,曾來問過這一段,我當時說:以後再說。所以今天才告訴你,不是不把秘密告訴你,是因為你們統統沒有到,沒有經驗過。這就是工夫,就是境了,真正的境“流光參然下”,在密宗叫做“灌頂”,這個時候是佛菩薩真正給你灌頂下來,從上面的虛空整個灌下來,好像淋浴從頂上淋下來一樣,清涼自在,這就是境、行、果。所以修行要注意“境”、“行”,跟你的工夫配合,最後證“果”。所以修道最後證羅漢果、菩薩果,直到成佛,絕對不是空洞的。

 

4、再說氣 止息

佛告訴你,修安那般那首先要認識生命的氣,大原則分三種:“長養氣、報身氣、根本氣”

第一種長養氣,這是中文的翻譯,就是使人活著、成長,就像是植物的肥料、動物的飲食一樣,保養你,使你身體有生命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四個字,就是安那般那;死亡的細胞從毛孔排出去了,新的細胞生長,其實就是安那般那;這屬於長養氣,我們的一呼一吸就屬於長養氣

關於長養氣,這是個大科學,長養氣裡頭又分四層:風、喘、氣、息。

先講“風”,風是基本的原則,中國講風就是氣流的氣,在人體內變成呼吸了。人的呼吸是第一位的,所以風是第一位。

一般呼吸叫“喘”,喘氣的喘,有一種呼吸道不好的病叫哮喘病。一般人身體都不健康,也有輕微的哮喘,呼吸只到喉嚨,或到肺的表層為止。呼吸有聲音的,尤其睡眠的時候,感冒鼻塞時,那個聲音更粗了,這屬於喘。喘是外風和身體內部的風,互相矛盾阻礙,互相爭鬥,為了打通氣的管道而發生的。

這是講長養氣的階段,喘屬於風大的作用。長養氣是生命的功能,同地球的大氣層連帶的。所以,假使超過高空,在大氣層以外,這個氣就變化了,那個是真空,所以太空人要受訓練的。假使不帶氧氣到太空,超過大氣層外面,只有得了四禪定的人也許沒有關係,也許哦!因為不需要長養氣了。

長養氣的第三步是“氣”,氣的階段不喘了,譬如修定的人,靜坐坐得好,好像感覺鼻子沒有呼吸,或很慢很輕微來往,這個是屬於氣。所以修持方面講的氣,不是普通空氣的氣。中國古代是這個“炁”,“無”字下面四點,無火之謂炁,好像沒有作用,可是還有往來,很久很慢,偶然有一下往來的作用,似乎沒有感受;沒有風,沒有喘,那個叫氣。

再進一步就是“息”,這個息是很微細的進出往來,氣都沒有了,身體內部的障礙統統沒有了,痠痛脹麻癢等等感受也一點都沒有了,完全寧靜,好像一點呼吸都沒有,而是息遍滿全身。然後感覺每個細胞乃至九竅——頭上七竅,加上大小便的二竅,全身每個細胞,自然都是往來充滿,好像跟大氣、虛空相通了,那個就是息的境界。這個我從來沒講過,因為眾生愚昧,說了也不懂。

我們普通人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呼吸呢?在枕頭上,想睡還沒有睡著,聽到了自己的呼吸。在這個時候,越聽到自己呼吸,越睡不著,失眠的人聽呼吸最清楚,平常聽不清楚,毛孔的呼吸就更不用講了。

再說止息,有很明顯的例子,看東西很注意時,呼吸就輕微了,會停止,因為注意力集中了。還有,很害怕的時候,或者碰到很高興的事時,那一刹那,呼吸會停止。為什麼停止?因為你思想專一了,這是止息的道理

所以,當一個人的精神思想專注某一點時,呼吸自然和思想結合在一起,這叫專一精神。一個科學家思考某個問題時,或者一個文學家寫一篇文章時,在集中思考的時候,呼吸差不多都停止了。

懂了這個原理,那你修行時,把思想念頭完全放空靈,這時呼吸慢慢充滿,它自己自然停止了,這個叫做止息

 

5、誰在退步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一共十六條,一條一條告訴你這個特勝法門,修行只有這一條路最好,什麼禪啊,密啊,統統推翻了,就是這一條路,是佛講的一條成功的法門。所以《達摩禪經》非常辛苦地告訴你這一條路,然後更要注意,他講這個法門以前,講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講發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會減,就是退得慢一點;比較好的是停住不進步,這就是退、減、住

《達摩禪經》先講了幾十個情況,粗略的講有三四十個,仔細分析的話,每個情況都是退。你覺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實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當然就是進步。所以《達摩禪經》很難搞懂,這就是秘密的法門,退、減、住,住就是停留。不要停留,要升進,向前進。到最後滅盡定還要捨棄,才能證到一切皆空,真達到空的境界,才是見到空性。

大家把六妙門到十六特勝的修法,先要仔細地記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實驗、去推進,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討論問題。記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再者,有些著相的人修得幾乎成了精神病,說打坐看到光,看到神像,看到佛啊,看到鬼啊、神啊,盡說那些神話鬼話的人,自己不知道那只是心理物理的作用罷了。

《達摩禪經》上說“安般者二種”,我現在濃縮跟你們講,《達摩禪經》講到修行都退了,有三四十種退,實際上還不止。譬如你們這幾天在這裡看起來很精進,只要上了車回去以後,已經退了。像我這樣努力勤勞的人還沒有耶!一般人不會幹的。

如果真心修行,還是要時時刻刻努力,時時刻刻地反省檢討,更要切實認真求證,才不辜負自己的發心。

 

原文出處: 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