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與種性
──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王恩洋居士 對談──
法尊法師:
現在、我很願意提出一個問題來同王先生討論。王先生二十多年來,專研法相唯識學,素為我所欽佩!今天能相聚在一塊兒座談,因緣殊勝,所以我特地將對於經論中所說種性的疑問,提出來請王先生解釋。種性問題,在各經論中說得不很一致,有的說一乘者,有的說五性者。大凡說一乘者,多只認法界體性為性,亦即究竟一乘佛性,此為大乘中所共許者,現在不去談它。
唯關於五種性之說,中觀、唯識兩宗的見解各有不同。在中觀宗,依據般若經等所主張的,固然是究竟一乘,但若就三乘人的智德上說,亦可建立三乘種性的差別,以能依的智德有大小勝劣故。此尚是狹義的說法,若就廣義而言,則眾生的智慧差殊有千差萬別,依之建立種性亦可成千差萬別。這麼一來,種性的建立可至無量,豈只三乘、五乘嗎?可是究竟說來,實只一性,因為法界的本體沒有差別故。唯識宗則不然,種性的建立,是依據解深密經等,約無漏智種有無具缺而判有五種性。具人空無漏智種而無法空無漏智種者,為聲聞種性和緣覺種性;若人法二空無漏智種都具足者,為大乘種性;儻人法二空無漏智種都不具者,即為無種性或闡提種性。
這些都容易知道,但不定種性之建立,在我卻有些疑惑之處。既先已或具或缺某一種無漏智種,即是已經決定為某種性人了,何以又會有不定種性呢?又唯識宗建立種性所依的無漏智種,依有漏無漏判,是屬於無漏;依有為無為判,則屬於有為:所以唯識宗建立種性所依的無漏智種,是屬於有為無漏的。中觀根據般若經等所建立的種性,則純是無為無漏。
若以三性來判,無為無漏屬圓成實,有為無漏則屬依他起淨分所攝,此依他起的淨分雖亦可屬圓成實,但非真正圓成實,而是假名圓成實;因為不是無為無漏,而是有為有漏。所以唯識宗依無漏智種所建立的種性,在中觀看來,僅屬假名,決不是究竟勝義。想王先生精研法相唯識,對於這個問題,定有圓滿融會的解答。
王恩洋居士答:
這個問題太大,古人已一再諍執過,都沒有得到圓滿的解答。如天台宗荊溪大師所著的法華五百問,就責難過窺基法師著的法華玄讚上五種性的建立;後有賢首法師著的各論疏,也涉及種性問題,亦經慧沼法師等所著的各論疏評判過;但還是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古德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都沒有得到結論,何況淺學如我呢!但尊法師既提出這個問題,我又不能不談談,現在且依唯識宗所說的五種性,聊作說明。
唯識宗建立的種性有二:一為理種性,一為事種性。
理種性者,謂真如法界,也是法界本性,或簡稱法性。此法性人人本具,即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清淨無為的平等佛性;迷此法性的為凡夫眾生,悟此法性的則為大覺聖者。所以天台宗等說的究竟一乘,也就是唯識宗所說的理佛性。
事佛性者,謂無漏智種,此復有二:一為法爾智種,一為熏習智種。
法爾智種又名性種性;熏習智種又名習種性。雖然分這麼兩類,但兩種種性是互相依助而出生智德的。若具足性種性,沒有習種性來激發,則終不能生起智德。反之、若沒有性種性為依止,雖有習種性,無漏智德亦無生起可能。所以性種性與習種性,必相依互助才能出生無漏智。由是可以知道,單具人空無漏智種者,為獨覺種性;若雖具人空無漏智種而尚待熏習者,則為聲聞種性;儻雙具人法二空無漏智種者,為菩薩種性。若雖具二空無漏智種而尚待熏習者,則為不定種性。其聲聞、獨覺的不定種性,在經論中雖未見明文,但菩薩不定種性,經論裏卻不難找到根據。
至於無種性之闡提,也可以分兩類來說:第一是悲願菩薩,發大誓願,普度眾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文殊、普賢等菩薩,實際上早已成佛,但為救度眾生的原故,永遠誓現菩薩身,這也可以稱為一闡提。其次是斷善根的闡提,這也可以分兩類:
一種是斷了善根還可以續起的,此則有成佛的可能。另一種是根本即是無種性之闡提,這一種闡提人,無論怎麼熏習,終無成佛的可能。就是佛親宣法義而攝度之,亦只能獲得人天福果罷了。上面所說的,完全依據彌勒、無著諸大菩薩諸大論師及玄奘、窺基法師等的意思,係我個人完全信受之所在;若言他宗是非得失,那我不敢妄贊一辭了!
法尊法師:
我覺得聲聞、獨覺種性,本無怎樣的差別,因為唯識宗的種性建立,完全依於人法二空之無漏智種故。具人空無漏智種者,為二乘種性;雙具二空無漏智種者,為大乘種性;二空無漏智種俱無者,為闡提種性。但不定種性的建立,似乎有些困難,以若具有二空智種,則應判其為大乘種性人;若無二空智種,則直可名為無種性者,何以還須建立一不定種性耶?
王恩洋居士:
本來具足法空無漏智種者,亦決定具有人空無漏智種,所以有種性中,除小乘種性外,亦定屬大乘種性。不過、大乘種性中有悲願強弱的差別,悲願強勝的菩薩,直趣佛果,而成為大乘種性,此名頓悟菩薩。儻悲願贏弱,先趣小乘已,而後又迴心向大,此名漸悟菩薩。簡別不是直趣佛果的頓悟菩薩,故特名為不定種性。以其雖具法空無漏智種性,不定即直趣佛果故。
太虛大師:
這個問題的討論,很有意義。不過要分三層來說:
一層是不成問題的,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語,唯識宗依之建立理佛性,天台宗依之建立情與無情皆成佛,三論宗、華嚴宗等也依之建立一乘佛性,雖然名詞各別,但義理還是一個。
二層是不易解決的問題,即唯識宗五乘種性的建立,而其他各宗都不承認。但雙方各有聖教量的根據,並且造論的又大都是登地菩薩,當然我們也可仰推上聖不加評判了。無怪古德諍論多時,而終未能獲得一圓滿結果哩!
三層是容易解決的問題,即是不定種性。經論中多言先學小乘而後迥心向大者,是不定種性。但王居士僅從聞熏及悲願強弱上說,則不是約種性上去建立了。若但由聞願等緣上立差別,如像斷善根者,固然是闡提種性;但若續起善根以後,精勤修學,漸次昇進,或證聲聞,或趣獨覺,或成菩薩而證佛果,在未能決定其將來證至何果時,豈不都可名為不定種性了嗎?所以大乘種性與不定種性的區別,係有一類眾生雖人法二空無漏智種都具足,因其法空無漏智種性特強,遂決定直趣大乘,而立為決定大乘種性。復有一類眾生雖也具人法二空無漏智種,但或二空無漏智種俱贏弱,或人空無漏智種較強,故先趣入小乘;後遇勝緣及諸佛不令有大乘智種者終守小乘,故又轉趣大乘。以其不能決定直趣大乘,所以別立不定種性。
(正果、昌厚合記)(見海刊二十三卷五六期合刊)
此本來清淨之無漏種子,以是無漏性故,能對治阿賴耶性故,雖寄於阿賴耶識中而非彼攝。然異生無始以來所現行者為阿賴耶識,無漏種子曾未現行,故兩方無有違害之現象。此本淨種雖然具足,而寄存在無覆無記之阿賴耶識中,詳如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說。此本有之清淨無漏種子,在大乘中,初地菩薩方可現行,二乘法中,初果聖者亦始現行。
夫以一現行阿賴耶識為一有情,一有情即有一現行阿賴耶識。此以「一現行阿賴耶識」為「一有情」之有情類中,論說有一類有情無有此無漏淨種,故謂之無種性有情,不能成佛;有一類有情雖具有淨種而祗是聲聞乘種性或緣覺乘種性,此二種性若定性者,亦無佛種,不能成佛;有一類有情具足佛種是菩薩種性,亦曰大乘種性,展轉增長無上菩提;有一類有情具三乘淨種,其性不定,曰不定種性,終可成佛。
此五種有情之區別,皆從此本淨種或具或不具而說明其差別也。無漏淨種之得生起,先由有漏善心心所現行,展轉熏發出世無漏清淨種子,如是淨種漸漸增長,至初地時即能現行,至佛果位現行圓滿。復次,此一切本淨種子依其中智種而發起,故諸本淨種之生起以智種為其勝增上緣。在有漏位為諸法之王者為識,識是諸法之王;在無漏位智種為發起諸淨現行之最有力者,故無漏位以智為一切清淨法之王。依此道理,有漏位中萬法唯識,無漏位中一切諸法可曰唯智,以無漏位一切色心等法之起現行依智現行,又,此一切色等諸法為其所屬,故皆唯智,約勝說故。又有漏識與無漏智之相對,即是迷覺之相對。本淨種即是本覺種,諸淨法皆智覺性故,故一切無漏清淨法亦可曰唯覺也。
阿賴耶識異生位中無始以來未起此覺,換言之,即無漏無分別智種曾未起現行,一向是迷,一向分別,故一切有漏雜染法亦可曰唯迷也。本覺淨種無始以來法爾本有,以此義故,經云「眾生心性本淨」。
既是本淨,云何而成染耶?客塵所染故。
○問:若一切無明煩惱染是客塵者,則本淨是主體,無明煩惱等染法如往來之客,附加之塵,然則眾生無始本來清淨,無明煩惱為後來所附加,則應有情本無無明煩惱等一切雜染法,原來是佛;若本是佛,何故後來復成異生?若可由佛退為異生,則吾人修行斷惑以成佛,亦仍然可退為異生,如是成佛有何意義?學佛亦有何價值耶?
答:淨種雖是無始本來具足,然染種亦無始本具,且從無始現行上說,則雜染法不唯種子成就,而亦無始現行成就;清淨種子雖本成就,然未現行。故古德云:『菩提有始無終──此就現行言,以種子亦無始故──,無明無始有終』。以智淨種起現行時破無明故,智與無明不並起故,無明是智所對治故。以此義故,眾生從本淨智種一面說有本淨種,故云「眾生本來是佛」;從其亦本具染種且恆現行說,故「眾生本非佛」。無始雜染種現無有間斷,淨種起現行時,能燒雜染種現令皆滅盡,方可成佛;眾生位中淨種為染障故,不能現行,至成佛後永無染障,故不復為異生。
○問 :若淨種子以無始本有故為主體者,其有漏種現皆無始有故,豈不更應為主體耶?如何乃說之為客塵?反之、無漏種亦應為客塵,俱無始故。
答:無始淨種雖未現行,然一現行即能斷染法之種現以至滅盡,得成離染清淨。何以故?以有漏種現是可斷可滅可離法故,可為無漏法對治故,故一為主體一為客塵也。無始以來曾無一念淨覺現前,所以,染法遍起悉是雜染,若一剎那淨覺智生,即能斷之滅之離之。彼有漏種現祗能覆障無漏種,而無漏種永永不為染法所斷、所滅,以無漏種不可對治,是不可斷法、不可滅法、不可離法故。由此,主體客塵義不相齊,一為般若火,一為煩惱薪,一為金剛不空,一為畢竟空也。此種子義最為深廣,略說如此,智者應詳!
次由本淨種望佛性,如圖:
本淨種──佛性
佛性之義,各經論及古今大德解釋迴異,且相矛盾,今略舉三種會通之:
有云『情與無情皆有佛性』;
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
有云『二類有情有佛性,謂二乘之迴小向大者及大乘種性者;定性之聲聞與緣覺及無性者無有佛性』。
如是三說不同,欲其會通,先審名實。言佛性者,
佛之體性名曰佛性,
或云知覺自性名曰佛性,
或云成佛之可能性名曰佛性。
▲ 初謂佛果上所成就之一切無漏功德法,總名曰佛。佛果之總聚無漏法,論其體性,即是有漏無漏一切法平等不二之無為體性,故曰佛性。
▲ 次謂佛者覺義,能知覺之自性,即為有情類本來具有之佛性。
▲ 三謂由法爾無漏種具有發展成佛之可能性,故曰佛性。
第一、 從「一真法界真如性」說名佛性;
第二、 從「心心所能緣慮性」說名佛性;
第三、 從「本淨種增長圓滿之成佛可能性」說名佛性。
以此義故,凡諸名辭,應觀其義以定其名,不可依名而判義也。依上三種訓釋以定其名,次出其義略有三種: 一、理性佛性, 二、隱覆佛性, 三、行性佛性。
一、理性佛性者:理謂一切法無相無分別之平等真如理,如來究竟證窮此理,此理為佛真實體性,故名理性佛性。此真如理即是一切法之體性,約勝以說,此性是佛果所顯故,眾生雖具而不顯故。金剛經云:『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云何名佛法?金剛經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又云:『離一切諸相,則名為佛』。又云:『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云何名為如來?經云:『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是經文,皆顯示理性佛性義也,依此故說有情無情皆有佛性。
二、隱覆佛性者:依涅槃經,一切有情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皆即佛性,以此諸法皆緣所生,本來空故,無實性故,達其本空不迷理事,理事明瞭即不造有漏業,以不造業生死解脫,隱覆之法空即顯現佛性,而隱覆法本性空故,故隱覆法即是佛性。此所言隱覆法空者,生死緣生之法總名曰空;若別分別,或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達此空故即證佛性,成佛陀法。以此空義遍一切法,佛陀曰覺,即覺此諸法空義故。若不達此空、無常、無我、涅槃等義,即成眾生法。由此義故,能隱覆佛法之一切煩惱等眾生法,皆是佛性,故一切異生、聲聞、緣覺等皆有佛性,以皆具此隱覆法故。維摩詰云:『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又云:『云何是佛種耶?一切無明有愛等煩惱法皆是佛種』。以煩惱等皆因緣生,若能通達因緣本空義,即證涅槃佛性,是故說言一切有情皆有佛性。
三、行性佛性者:行即諸行,表有為法,諸有為法中之佛性,正指可發展成佛之種子,由種子發起菩提行,漸次趨向菩提妙果,至成佛道圓滿無上。此成佛之可能性,即是佛性。依此義故,有此可能性者乃有佛性,無此可能性者則無佛性,故有情類或有佛性或無佛性。
然此佛種必本有耶?抑亦可熏生耶?解此問題,頗多諍辨,余採本有兼熏生義,於此行性種子說有二義:一、現實如是義,二、展轉增上義。若此種子定是本有決不能熏生者,則有有佛性與無佛性之二種決定,無佛性者終不成佛;若容可熏生者,謂由佛之平等意樂無盡願悲,展轉增上不捨眾生,以此緣力熏生諸無性者無漏種子,如此則雖本無佛性眾生,亦終可熏生佛性之種子。由此、其一現事實中,雖無佛性種子不可成佛,其二然將來不無熏生佛種之可能亦可成佛。此中其一即現實如是義,謂諸有情法爾或具佛性種子,或無佛性種子;就現前事實論,觀彼無佛種者,確實永無成佛之可能性,故曰不可成佛。其二即展轉增上義,謂一類有情雖現前無有成佛之可能性,而依仗佛菩薩之大智悲願力,亦終久可熏習以生佛種,得以成佛。
何故有情本無佛種後可熏生以成佛果?二十論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謂有情之心力互通,可以展轉互為增上,故諸異生雖無佛性,由佛大悲願力、平等意樂為增上力,可生起其佛種。故法華經雖為一切不定性者說皆可以成佛,然亦以從佛有度生大願力故,一切有情久之久之皆有成佛可能,故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由上二義,補充行性佛性之義,依聖教量及諸正理決定成立或無佛性,皆有佛性,二俱實義而非權教,有情現實確如是故,依佛有情互成輾轉增上力故。
復次,從現實如是義觀之,三世諸法不離現在一剎那故,現在有情一剎那上若無佛性,則過去過去既本無,未來未來亦畢竟無,云何後來佛性得起?是故一切有情定有一分不可成佛,以現有法事實上如是故。應以此義讀法相宗各經論。
就增上力觀之,自他交互展轉為緣,從此展轉之關係以言,現在雖無佛性,然以佛菩薩等善友永隨逐故,將來可以熏生,應以此義讀法華等經論。
以上三重之佛性義,古唯識家慧沼法師在《能顯中邊慧日論》中曾有說明。次現實如是與展轉增上二義,為余補充行性佛性創立之義。
復次,佛性即如來藏,佛即如來,藏即性義,名義不同,法實是一,以其名異實同,故圖中未另出如來藏名。古釋如來藏有三義:一、空如來藏,二、不空如來藏,三、空不空如來藏。今以三種佛性配釋此三種如來藏,顯其同義。一、行性佛性即不空如來藏,以一切眾生雖流轉生死沉輪五趣,而本具有佛性種子,如窮子身藏寶珠也。二、隱覆佛性即空如來藏,以隱覆法是妄執所起雜染性故,覆藏如來,本空無實,了達其空即顯如來,故曰空如來藏。或隱覆法中所含藏之空性即是如來,曰空如來藏。三、理性佛性即是空不空如來藏,真如理性本不空故,此雖不空由空諸障執之所顯,故曰空不空如來藏。又此三種佛性,亦可配釋三性義,略表如下:
三種佛性 |
1 行性佛性 |
不空如來藏 |
三如來藏 |
1 無漏依他起性 |
三性 |
2 隱覆佛性 |
空如來藏 |
2 遍計所執及有漏依他起性 |
|||
3 理性佛性 |
空不空如來藏 |
3 圓成實性 |
由佛性至心,如圖:
佛性───心
此所云心,詮各種經論所說心識之眾義,謂總括緣慮心、集起心、堅實心三義。緣慮、集起攝有為法,堅實攝無為法,有為無為皆名心故。一切諸法,就真如門曰真如心,就生滅門曰生滅心。如楞伽經中有三識八識之說,言三識者:一、真識,二、現識,三、轉識。真識即是識性,現、轉二識即是識相。識性即一切法之真實性,如云『於一切諸法常如其性故』;現、轉二識即是八識心心所故。此之三識,總包一切有為無為諸法,故云「諸法唯識」;一切諸法攝在識故,從勝立名。此中以一切法總攝在心故名曰心,心是諸法之總聚故,一切諸法之所依故。復次、心與土相對望,從心一面觀之,一切法皆是心;從土一面觀之,一切法皆是土。如永明壽禪師宗鏡錄云:『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所宗一心,即此中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