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37-論釋-017-第十七課-20230829
遍智10-9 10-資糧修行之地資糧910地、定生修行《慧光集51-p165

思考题

1. 请解释四无碍解的含义。
2. 解释颂词: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当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3.
经论中有时称十地为佛地,其原因何在?又有哪几种必要?
4. 解释颂词: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5.
佛陀的大心有哪三种特点?

今天講第17課,基本上應該是遍智的最後一堂課,下一課就講道智。
現先簡單複習一下~遍智10義。

現觀-037-論釋-017-20230829 002-遍智10義 2022-11-15.jpg
一開始就講1.發心,大家應該要記得這些內容,因這蠻重要的,發心完了以後就講2.教授,就說你要學的,因你要成佛你一定要得到這些知識;教授之後就3.決擇分,以及4.所依,就是他的種性問題,再講到5.所緣、也就是所緣境、也就是一切法,你要成就遍智的話你要有一切法,還有6.所為、就是最後的目標,接下來就講4個修行了,就7.披甲修行、8.趨入修行、9.資糧修行、10.定離修行,所謂披甲修行簡單講就你要發行菩提心,也就是要守菩薩戒行6度,你發心之後一定要做要有動作,這就是趨入修行,之後這個就是我們不是那麼能懂得的資糧修行。
資糧修行分成2~~地資糧、對治資糧,這裡一定要記住他們的用字,地資糧談修治,課文用難以通達之理來描述對治資糧跟地資糧之間的關係,因為對治資糧是入定、地資糧是出定,基本上是在定裡面得到一些境界、就證悟無分別根本智,這裡面就一定會經過無間道、解脫道,一般無間道就是斷煩惱、解脫道就是生起智慧,可是這在入定當中很多東西都沒那麼清楚,可是出定以後很妙的他就一定會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裡面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他在行為上面一些汙染的部分全部沒有了;意思就是其實他在入定的時候已經斷掉了這些污染種子可你看不出來,一旦他出定後在行為上面就顯示出那些相對應的不正確的行為都會沒有了,這也就真正反應出他在入定裡面斷了煩惱生了智慧以後是變成什麼樣一個相貌,這就變成是在地資糧裡面出現。那是怎麼出現呢?就他會講修治,彌勒菩薩就會說明每一地要做些什麼都講出來。那我也一直跟各位抱歉的就是對這地方實在沒辦法提供各位更多的資訊,就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治,有的看起來有道理、有的看起來是重複的但是也沒辦法,再加上哦巴活佛在分類上搞得很複雜,這部分只能抱歉了,也謝謝你們的安忍。((師兄,忒謙了! 20231012))
那這個17課接著講9地跟10地的修治,這篇幅不大,對我來講也比較好講,今天的內容就是講9地跟10地的地資糧修治的部分,這個完了以後就講對治資糧、講入定了,醬等於地資糧部分全講過了。入定這部分講完以後馬上接著就是講最後一個課本叫定離修行,但堪布翻譯做定生修行,這個叫決定出生。那這個修行中間當然涉及到佛陀的3心,這等等會講到;這講完以後就等於是遍智10義大功告成,下一課開始講道智。有醬一個概念後現進入今天的課文……

现在正在讲《现观庄严论》资粮修行中的“以修治宣说九地”,前面已经讲了八地的修治,今天从第九地的修治开始讲。
現在講到9地,堪布還是用修治這2個字,你就知道這是在講地資糧,我們還沒離開地資糧只是剩下最後2地;修治就是彌勒菩薩講~在地資糧裡面應該要做什麼。

寅八(地資糧九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九地修治的本体就是能圆满九地后得福德地資糧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哦巴活佛的分類第一個一定是提到本體,有時他們翻譯的用字當我們了解以後就感覺很清楚、要不然反而會混淆了,比方像這是哦巴活佛寫的、堪布翻譯後反而感覺看不懂,其實重點在~~他要圓滿9地的後得福德,為什麼要用後得福德這個字其實意思就是~9地出定要做什麼。9地出定後的修治要做什麼,中間所講的概念就是這個,那這地方講的就是地資糧,所以,他才會用後得。因為要圓滿資糧修行這指的有2個就是~~對治資糧、地資糧,對治資糧~就是入定、是根本,這地資糧就變成是後得,這裡的後得是出定的意思。要記住在佛學裡一般後得有2個意思~~1是在定裡面的解脫道,1是出定、已經完全離開了座上修的那部分。在前面都是一樣的概念。
地資糧~~修治就是彌勒菩薩講你在地資糧裡面應該要做什麼,也就是出定後要做什麼

修治是断证圆满的一种功德,如果用读书来比喻,初中一年级的修治是什么呢?就是已经去除了不了知初中一年级知识的过患,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
修治:能得地資糧(現行離垢)之方便(修行智慧)
堪布對修治所做的解釋就是用讀書來做比喻,一年級要讀什麼,2年級要讀什麼……修治,我加了一個註解~~能得地資糧之方便;這個方便指的是得到地資糧應該要得到的智慧,那這地資糧的目的是什麼?是現行離垢,我覺得這是關鍵,我們很多不懂但懂的東西一定要把他記住,哦巴活佛有提到這個重點~現行,因為假設入定是斷種子生智慧,那在這裡面都看不出來跟現行有什麼關係,現到了地資糧就現行,就他修行人的行為、這時他的行為就離垢了。所以這裡面其實有因果的關係,只是我們看不出來,所以才一直會講難以通達之裡。
地資糧的目的是~現行離垢

我们这次学习《现观庄严论》,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完全领会,有不懂的地方,希望大家再三地看光盘、读书,任何一个比较深的专业课程都不是听一两次就能掌握的。以前一些智慧远超常人的大德,在智慧显现上也是经过多年苦修才取得成就,所以说我们对学习不能抱一种侥幸、轻忽的态度。
堪布也強調《現觀莊嚴論》不容易懂,這點大家都有深深的感受,而且世間對《現觀莊嚴論》的註解非常多、多到可怕,但以後你若要讀一定要讀大德的,這並不是說其他的不能讀,讀其他的目的是要知道大德在講什麼,萬一你看大德的不懂,暫且叫他小德,有些小德也是有很高智慧的、有時他會點出來讓你懂得大德在講什麼,但也怕有些小德會誤導。

我认为,现在大家共同听受、学习《现观庄严论》是多生累劫积集福德所圆满的果报,学习般若是令生命得以完善的最有意义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闻法學習文字般若、没有修行修習道般若,在世间浑浑噩噩地度日子,那就只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比较而言,现在这样每天生活在佛法中是非常充实且有意义的。
堪布提到修習般若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在這裡提到修習般若的重要性?因為《現觀莊嚴論》主要就是在講般若,這是從隱蔽分的角度講的,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是顯現分、就是明講,因《中觀根本慧論》談的是對境,正確了解般若經的內容也就是你的對境;那所謂隱蔽分,就他講的是有境、修行人的心,《現觀莊嚴論》就是了解般若經的隱蔽分、而且是修行人的有境這個角度,所以當然難懂。
《現觀莊嚴論》談有境~隱蔽分,《中觀根本慧論》談對境~顯現分
學佛般若經是不能不讀,記得前面給過補充資料,這些希望你們都能夠記住~~
以漢傳來講是怎麼看般若經呢,簡單講,般若經分做根本般若、雜般若,所謂根本般若意思就是870義都包含在內,雜般若就是870義不完全包含在內;根本般若,最重要的有25000頌的《大般若經》、8000頌的《小般若經》,現知的最大部的般若經是10萬頌,若根據傳言在龍宮裡尚有不止10萬頌更大的般若經。除此之外,藏傳對般若經就分做大般若、中般若、小般若,雖跟我們不一樣的分法但仍是有相關的關係,不過最值得提的是不到8000頌的《般若攝頌》是藏系學佛必讀的一部經,像米滂仁波切就曾對《般若攝頌》加以註釋,美國班上就有人建議等這讀完了就讀米滂仁波切註釋的《般若攝頌》,這蠻好的,因我們一直都在讀論,現正好有米滂仁波切註釋的經,到時我們也可以跟著一起讀這個。((去網路上找這本書了,終於找到了,有待整理  20231013))
其實除了讀經以外,論理面有2部論很重要,1是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1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除此之外重要的還有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以及提婆的《四百論》均屬於了解《中觀根本慧論》的基礎,倒是沒印象哪一部論是讀《現觀莊嚴論》前要讀的
fundmental書。那我們先有醬一個了解,堪布現就強調你這一生至少要聞法就是學習文字般若,還有你要修行、那修行基本上就是修習道般若,那學習文字般若並不是只有《現觀莊嚴論》,可若要修習道般若的話《現觀莊嚴論》應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卯二(分类)分三: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剛講完了9地的本體,現講9地的分類,這是哦巴活佛習慣的做法。
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
    无边诸誓愿。
第一個就強調本体特有的波罗蜜多之差别,其實真正要讀懂對於科判每一個都能解釋出來那是最好,那現在是知道的就講沒有就pass過去。

1、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具足无边誓愿波罗蜜多。
第九地菩萨波罗蜜多圆满,所发的大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讲的:“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一般来讲,像《普贤行愿品》所讲到的这些愿需要一地菩萨以上才能实现,凡夫人现在只是随学,要真正如愿以偿不是那么容易。而到九地的时候,不需要特意去发愿,只要心里面一起念头,所想之事就会成就。
這個頌文就是講9地菩薩,他為了利益所化眾生他會有無邊的誓願,也就是9地菩薩叫做願波羅蜜多,這裡要解釋一下,以我的了解,一般願是8地,但現在有2種不一樣的說法,比較通俗的用法這個願是在8地,那這裡用在9地也沒關係,可至少你心裡要知道。那若是願用在8地、9地應該用力,力量的力,10地就是智慧的智,一般應該是醬子一個概念。為什麼這邊強調9地是願波羅蜜多圓滿,因為一開始就強調9地有無邊的誓願,當然講到誓願這個《普賢行願品》是非常的重要,但有一個地方我就沒辦法解釋,普賢是10地菩薩、不是9地菩薩,可現在9地菩薩就發了很多願,假如是醬子那為什麼要特別用10地菩薩?我們都知道談發願離不開《普賢行願品》,還有7支供養也屬於這一部份,這我是不太懂,他提到了9地的時候不需要特別去發願,只要有一個念頭所想之事就會成就,那假如是醬子,他為什麼還要發願?這我就不知道了。

怀业自在的成就者也有类似的功德,想要摄受什么人、获得怎样的财富名声,或者想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他只需心里默默加持就能成办。
9地菩薩只要一個念頭所想之事就會成就,這個名相叫做~懷業自在,其實,懷業自在並不見得只在9地出現,真正來講只要是大乘的菩薩基本上都不是分段生死,一般凡夫俗子的分段生死是因煩惱造業、有了業以後根據業去輪迴,生、死、生、死這叫分段生死,那菩薩不是分段生死,菩薩是變異生死,後面會讀到說是靠大悲心回來輪迴,可是因為醬子也把大悲心當作煩惱看待,所以有些經論就把大悲心列作煩惱,若是醬子不就跟造業是一樣的意思,後來又有很多解釋認為這個不能叫造業等等,因為假如是造業屬於煩惱的話,那怎麼可能到後面菩薩甚至是3清地裡還在……那代表你所有的煩惱都沒有斷了。所以他有各式各樣的解釋,碰到時有時會講到,但我們至少要有一個觀念,以前也聽過人家批評佛教講的東西不一致,現在需要什麼他就按照醬子講,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因為天下事情沒有一定的標準,你說哪一個是對的也要看情況,所以碰到不一樣的情況你只有根據當下不一樣的情況你才能夠說怎麼做是對的;沒有不管外面的變數就說醬子做是對的,沒有。比方,民主自由是最好的~~這句話不能成立,是要看狀況的,如果今天是在很落後的地方,你講民主自由那就慘了,就像早年的台灣,我還記得一包味精就可以換一張選票,因為那時民智不開,是一路慢慢進步的,可看看當今的民意代表也不完全都是上駟之才。
最重要我們現在就是要講真正的菩薩並不是分段生死,他是用他的願力,那你說他用他的大悲心,那你可以叫他是煩惱嗎?後面會讀到這個。所以基本上這概念是不太一樣,分段生死是靠煩惱造業去投生的,菩薩的變異生死是靠願,願其實在某一角度是一種業,算是意業,他後面也會有一個大悲心,可這時不能用煩惱去解釋。我的意思是碰到這種情況會有一些困擾,但我們讀的人對這些要能夠包含,你了解他很難解釋,可是你也能了解確實是不一樣。哪個不一樣?一個都是為了自己,另外一個都是為了別人,醬就會造成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正因如此,我才要求大家念诵《自在祈祷文》,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原来发愿的一年半持诵就圆满了,希望大家还能再次发愿。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言,共同发愿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想,依靠共同念诵的功德,一定能让我们生生世世身心获得自在,广弘甚深佛法,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应该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世界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重要,哪怕杀猪的人也会觉得杀猪是最光辉灿烂的事业。但事实上,行持善法才是最有意义的事,尤其是行持大乘佛法。
因為講到這個就提到發願,大家共同發願力量很大,這我相信。你如果參加過大型法會,就比方,那時達賴喇嘛來到加州,很多人去參加,法會中那樣一個氛圍,你會感覺非常不一樣,我講不出來但我能體會華智仁波切為什麼會醬子講。簡單講,參加大型法會特別是高僧大德舉辦的那真是福報!

辰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
    了知天等语,辩说如悬河。

2、能诠的词无碍解,了知天龍八部等语言获得自在。參考補充資料
九地菩萨已经获得了四无碍解——词无碍解、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其中第一种就是能诠词语方面的词无碍解,即精通天人、非天、罗刹、夜叉等世间各种众生的语言,如《普贤行愿品》所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经中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也发愿能得这种功德
再來就講到9地菩薩很重要的就是4無礙,其實這是佛的功德,代表說到了9地就已經有這種本領。哦巴活佛寫的能詮詞語方面的詞無礙解,除了詞無礙解,還有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辯無礙解,後面堪布都有做解釋。先談詞的無礙解,就說了知天等語言獲得自在,意思是天龍八部的語言他都能懂,他能精通所有的語言,這裡以天龍八部代表。
天龍八部:八部眾以天、龍為上首,故曰天龍八部。八部眾者:一、天,二、龍,三、夜叉藥叉;非人,四、乾香神;中有,五、阿修羅非天,六、迦樓羅金翅鳥/食龍,七、緊那羅歌神/似人,八、摩睺迦大蟒神

不要说以一切众生语而说法,仅仅是人类就有这么多的语言文字,大部分人一生也只能通达一种。大家如果学过一些其他国家、民族的语言,那么最好不要忘,以后弘法利生用得上。前些天,有一个美国人问我:“你们学院的汉僧为什么不学藏语?是不是你不让他们学?我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几个法师是有分工的,有的负责管理,有的负责翻译,有的负责教藏语,有的负责教五部大论……但后来教藏语的法师离开了,我也没办法。其实,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前一段时间,有些道友也是充满热情地学习藏语,结果三十个字母还没学完就已经毕业了,这叫做“嘎喀噶阿班智达。
反過來講,不談天龍八部的語言,真正9地菩薩就代表他能懂世間所有的語言,那醬子再一想這應該只是一個概念,你想想要精通67種語言的就鳳毛麟角了,那這些人會是9地菩薩嗎?其實這真正要解釋應該是類似神通,我認為醬子比較合理。就比方你說雙語會中文、英文,那就要反問你英文到什麼程度?這你們去體會啦!若碰到時我會想很多但不bother我,因我認為應該用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這只是告訴你他有這種溝通的能力。
((正好今天網路上看到一則親身經歷的故事~~是說他會動物語言,很不可思議

https://weibo.com/u/1741158943?layerid=4956744445592983   20231014))

3所诠义无碍解,法义智慧辩才犹如河流般获得自在。
义无碍解就是对一切法的法相等意义完全通达;法无碍解就是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全部了如指掌;辩无碍解就是能在不同根机的众生面前以种种方便演说妙法,赐予他们暂时与究竟的利益。九地菩萨对此三者也都无余通达,运用自如。
先講過詞無礙解,接下來堪布就解釋義無礙解、法義無礙解、辯才無礙解,所謂義無礙解就是對於一切法的法相等意義他完全通達,讀過因明就知道這意思,以前講過再講一遍,***法相一般有2種解釋~1、有時用法相是為了區分法性跟法相,這時,法相代表的就有點類似有為法、世俗諦,就是你比較能理解的東西,那對應的叫法性,法性就是空性、指的是勝義諦。所以出現法相時你要分辨這裡是講哪一種。2、另外一種就在因明上面的基本認知,就說任何一個所知,簡單講,任何一個語言本身都可以分成3個方面~事相、法相、名相;事相,比方說我講這個動物叫黃牛,那事相是什麼?就是那個動物、或者你可以說依他起,這是真正用唯識的術語來講叫依他起。這時醬一個東西他在語言建立創造的過程中第一個是法相,比方他叫項峰垂胡,有人說項峰垂胡所舉的並不是那個外境,他的意思是你對醬子一個東西在你腦筋裡會產生一個他是不共的相,對你來講什麼叫不共?就是跟其他的事物不一樣,你會有一個結論,那這只是一個比喻就以黃牛來講是項峰垂胡,一般這就叫法相、或叫義共相。今天不是在講因明但這些也需要了解,因這些也是蠻有用的觀念;然後醬子一個法相、或者義共相在語言裡面或是任何一個所知裡面是很重要的一個成分,這個法相、或者義共相真正他是因,因果的因,因為有這個概念了以後你就會取一個名字,最早不知誰就把項峰垂胡這個概念叫做黃牛,這就是名相。因此,事相就是這個動物,他跟這個黃牛、或者跟這個項峰垂胡彼此之間是相依的關係,彼此互相依靠,用緣起的角度來講他們是屬於相依緣起。但是法相跟名相是因果關係,所以你就知道是先有法相才有名相,若你說因為有黃牛所以產生項峰垂胡的概念,不對的,是項峰垂胡這個概念讓你產生黃牛醬一個名相。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就完全能通達為什麼這裡他會提出一切法相。
義無礙解,也就是義共相、或者是任何一個名相比方只要一講黃牛你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裡面當然不是狹義的只有黃牛,所有的東西只要一講你就知道他背後的含意你能清清楚楚的講,那這裡面需要很多知識,其實除了知識還要有智慧。就比方,現在跟你講量子力學這4個字,老實講,你腦筋裡面沒有義共相,假如你沒學過的話你有義共相那個不是正確的,你只能猜,或者你聽過一些,那個本身都很狹義。其實,法相本身以我的了解他並不是幾個字的概念,而是你能通達那個意義,任何人給你一個名相你就知道那個後面是什麼,就比方說中觀,這是一個名相,那中觀是什麼東西,你腦筋裡正確的很清楚的若不用文字把它解釋出來時你一定會有一個對應的正確的義共相,要你解釋的時候你可以解釋,你可以講上許久甚至講上一個月,就是把你的義共相解釋出來。所以,黃牛叫做項峰垂胡,那只是最簡單的一個比喻。
2個叫法無礙解,討論的就是法性跟法相的概念,就說你完全能夠~這個法在勝義跟世俗上面、或者講……佛學上有一個觀念叫事事理,以前讀《中觀莊嚴論》有講到事事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勝義、世俗他都有考慮在裡面,我以前學時這還有一個名詞可我忘了,他有給這一個名詞就等於你腦筋裡面產生的相叫正相還是什麼,簡單講,就事事理這邊是講說你對勝義諦世俗諦這些法你全部都很了解,這對我來講我另外一個解釋就告訴你~這個人的事事理很通,其實他講事事理真正的意思就是他對勝義世俗都很了解都有考慮到裡面。佛一定是這樣,佛他是雙運的、他勝義世俗是雙運的,這更厲害,勝義就世俗、世俗就勝義。
再來,辯無礙解,狹義的是說跟人家辯論、廣義的就是他很會很能表達,什麼東西他都有辦法解釋得清清楚楚,醬子講,他義無礙解以外,他還有辦法解釋得很清楚,那這是我的感覺,我認為只要你懂你一定有辦法講出來,但是很多人是有其他的想法~他都懂但他就是不會講,以前我是認為只要懂就會講怎麼會不會講呢,後來還真看到學問很大講話卻不輪轉的,那到底是他腦筋的障礙還是他語言的障礙?這對我來說應該是腦筋清清楚楚只是他講不出來,很可能語言的訓練不夠。藉這機會你要知道詞無礙解、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辯無礙解這4無礙是9地菩薩都有的本領,廣義的話這個辯無礙解就是你能不能很流利的講一些東西,現在反過來說,像歷史上的名人比如愛因斯坦,他講相對論的時候他講得出來只是你聽不懂耶,那你為什麼聽不懂?並不是他講得不好、是因為你的基礎知識不夠,他沒辦法把每個東西的基礎再跟你講,要講只能開課啊。((嗯,點頭如搗蒜,自己學《現觀莊嚴論》就是如此,不過深深感謝師兄會把提到相關的東西都或淺或深的重複講,即使沒學過至少不至於過於陌生  20231018))
事相跟法相、名相是相依,法相跟名相是因果

要想获得无碍的辩才,大概要具足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勤奋努力,这不可缺少;还有就是心态的调整,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这十分重要;第三是祈祷,经常以发自内心的恭敬和虔诚对文殊菩萨、本师释迦牟尼佛等智慧圣尊以及传承上师进行祈祷,这样也可以开发智慧,无碍辩才不一定完全从苦修苦行而来。历史上有些大德虽然显现上已经年龄很高,可是其智慧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变得更加敏锐清晰,辩才也可以自然流露,这就是依于祈祷的不可思议缘起。

辰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

本来是讲九地的修治,为什么又谈到十地呢?因为九地的果是十地,而十地又是佛地的因,就好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要做初中一年级的题,而初中一年级又是升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一样。佛陀的十二相參考補充資料是从第十地开始示现,这些都要由九地的功德来引生,所以把这作为九地的修治。
佛陀12相是從十地開始示現,這些都是由9地的功德來引生,所以把這作為9地的修治~~這裡比較難了解,意思是說10地有很多東西是在9地修治,那10地又是什麼呢?!這邊碰到一個很重要的名相~~佛陀的12相,佛陀的12,以前也讀過,現很快地看一下補充資料……
佛陀十二相成道藏传佛教中依据弥勒菩萨《宝性论》所言,将佛陀一生应化的事迹分为十二个阶段。一、兜率下降--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前,于最后一世生于兜率天上以大菩萨身份说法,名为护明菩萨。在观察众生因缘、降生时间、降生地点、国家、家族父母等五事后,菩萨知晓娑婆国土众生得度的因缘已具足,便决定于公元前623年,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父亲为释迦族的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二、乘象入胎--摩耶夫人于睡梦中,见到一人乘着六牙白象从右胁进入身体,同时祥瑞的征兆涌现。三、树下降生--在蓝毗尼园中缓步悠游的摩耶夫人,将手轻放在无忧树上,这时太子自右胁降生。太子向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时之间大地震动,龙王自虚空降下温凉双泉,灌沐太子的金身。净饭王为太子命名为悉达多,意思是『一切功德皆得成就』,而摩耶夫人于产下太子后七日便离世,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四、太子习艺--悉达多太子聪慧过人,老师们所教授的学问、技艺、武术,太子很快就能得心应手。五、宫中受乐--因太子出生时,曾有占相师预言太子若非成为贤王即是出家成为觉者,净饭王为防止悉达多出家而王位无人继承,便想要以诸种享乐将太子留在宫中。净饭王为悉达多太子迎娶耶输陀罗为妻,又兴建寒、暑、雨三时宫殿,希望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太子生起恋栈之心。六、游观四门--在四次出城的游历中,悉达多太子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看到老人、病人、死者以及清净的修行者,太子遂开始思考生命的方向。七、削发出家--在一个宫中人人均酒酣耳热的夜里,太子骑着犍陟马带着仆役车匿出城。并且将所有宝饰交给车匿,又削下头发,请车匿回去向国王表达出家的决定,并誓言:『若成道后,必定回来教化大众出离生死之苦。』八、林中苦行--太子于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度过了六年的苦修生活,但对解脱之道并未有所进展。在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调养色身,悉达多决心要离开偏向于苦或偏向于乐的修行方式。九、降伏群魔--悉达多来到菩提树下静坐,誓愿『不成正觉不离此座』。此愿一发,魔王波旬大为惊慌,即让三名魔女诱惑太子,后又派遣魔军以箭攻击,见太子仍寂然不为所动,魔子们惶恐逃窜而走。十、成正等觉--悉达多端身正坐、摄心思维,在第四十九天时,目睹天上明星,而豁然了悟。他看到了生命的缘起,以及受苦的原因。这时已成正等觉的佛陀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十一、大转法轮--悟道后的佛陀,因明白众生顽劣未必能接受他的教法,正思考是否该向他人讲说他所悟得的道理。在梵天的劝请下,佛陀仍决定将此法弘扬于这个堪忍世界中。首先佛陀来到鹿野苑,以四圣谛--苦、集、灭、道度化了五比丘,法轮在此初转,佛、法、僧也在此时具足。十二、双林入灭--八十岁的佛陀,于拘施那罗的娑罗树间进入涅槃。在入灭前,佛陀切切叮咛:如来灭度后,以戒为师,于法精进,安住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這叫成道12相、或者叫12相成道,一般在藏傳寺廟你一定會看到這個12相的壁畫,藏傳夏季雨季不出去化緣而有夏安居時就一定會傳講佛陀的12相成道,這是他的本生,過去世一定有很多經歷直到最後12相成道是佛陀的最後有,到十、成正等觉這是他的成佛,可是在他成佛的同一生有前面講的9相,還沒成佛但已經出現了,在理論上這就是10地、10地的相貌,因為這已是他的最後有。醬你就有一個概念了,為什麼這裡要扯上10地,有了這概念回頭再看課文就比較清楚。
這意思就是在10地的時候就出現了佛陀12相,並不是那一生他一出世就是佛,那這個10地就像剛剛講他的成道12相有很多是9地功德引生的,那這是什麼意思?比方,他不是出4門看到生老病死,這絕對不是那一世看了才產生的,應該早在過去生就9地時已經有這種觀念了,這就在解釋為什麼是9地功德引來的。再來不是講他乘象入胎,就跟凡夫俗子入胎的方式不一樣,這也是他9地修治引來的功德;像這些等等,有這個了解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也就是9地做了很多事情才有辦法在10地現出來。另外有一點很重要,你會發覺他們經常會在10地時就講他是佛,那你用這12相成道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剛剛不是講有12相,他真正成佛是在樹下突然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可是沒證悟之前他也是個活人,當太子、樹下修行、還降伏了妖魔,這都是10地的相貌。所以會說10地就是佛,除了我剛剛講的以外,我也看過米滂仁波切的講法,他講到一個重點~~一般我們都了解佛是現空雙運,真正能做到現空雙運、或明空雙運、或勝義世俗雙運都是佛、不是一般的菩薩,但有人講10地菩薩有辦法現空雙運,所以有人才會說10地就是佛。不過,米滂仁波切有特別講~~這只是部分的人這麼認為,這就代表並不是大家都同意這個講法。可我覺得這點蠻重要的,這就代表也有很多大德說10地時就有辦法現空雙運。對我來講我學到的是什麼?以前我認為一定是佛才有辦法現空雙運,那現在就~也有可能在10地的時候就有辦法做到現空雙運,就我多多少少會有醬一個認知。

    入胎最第一,种姓族圆满,
    眷属及生身,出家菩提树,
    圆满诸功德。
接下來看這頌詞,也不需要再去解釋了,這就是12相成道,只是用頌詞本身表現出來。

这里总共讲了九种功德,是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为例进行说明。佛陀的十二相在本师广传中也有述及,其中前五种相是与在家有关的,中间四种相是与出家有关的,最后三种相是获得佛果之后的,因为九地实修的果是十地,所以这里只列出十地所摄的前九种相。
堪布講前5相是在家有關的,中間4相出家有關,但是我去看那12相成道,好像在家不止5種,中間有4個,最後有3個是真正的佛,那最後31個是轉法輪這沒問題,第2個是他證得正等正覺這也沒問題,也就說前面9個都是10地菩薩。有興趣你可以去對一下,那這裡只有列出10地所攝的前9相,後面3個都不是10地的相貌。接下就一個一個的解釋,我們可以跳過因這也不難懂,若不然把剛剛補充資料讀一遍應該就可以了。

4、从兜率天降下入于母胎,入胎堪为第一。
菩萨在兜率天依五种观察决定投生人间,然后以大象的形象入于母胎。

5、释迦王族的种姓圆满。
在印度,刹帝利、婆罗门是高贵的种姓,因此菩萨选择了刹帝利种姓的释迦王族。

在今天的印度,释迦族仍然是特别高贵的种姓。我曾经看到一张照片,标题是“现代的释迦族”。也许是我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具有无比信心的缘故,虽然照片拍的只是一群在家人的聚会,但我觉得每一个人的身相都非常庄严、丰满。

6、净饭王姓氏圆满。
这是从家族姓氏来说的,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两个姓氏是日亲和甘蔗,净饭王的姓氏就是甘蔗。

7、摩耶夫人的母系血统圆满。
母亲摩耶夫人这一系的血统在印度也是极为高贵的。

8、登巴之类的眷属圆满。
登巴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时跟随着他的一个人的名字,佛陀的眷属都像登巴一样具足恭敬、虔诚、能干、智慧、精进等许多功德。
眷屬圓滿,這是不是算前面看到他在宮中享樂這裡?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眷属,跟他的福报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以在世间担任一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例,比如当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或一所学校的校长,如果这个人的福报很大,那么他周围的人就会非常有礼貌、有才华;如果这个人的福报不大,那么他周围的人不但帮不上他的忙,反而会给他造成很大损害。作为一个上师,如果身边都是智慧、能力突出的人,那也是他的福报所感召的。《格言宝藏论》和《君规教言论》中都说,主事人要有主事人的威严和气度,如果周围的人素质低劣、行为不如法,那么这也是主事人的一种耻辱。而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身边能聚集这么多有德行的人,也说明他本人具足非凡的功德和修证。

9、以这样的方式受生身体诞生相。
佛陀在印度蓝毗尼花园降生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出现微妙的光芒,无数天人来作沐浴、赞颂等,有许多的殊胜相。

10、成年以后喜享眷属,执掌国政,最后出四门目睹老病死与沙门的景象而生起出离心显现出家相。
佛教徒是不是对世间的欲妙和安乐一概否认呢?不是的,我们也承认世间有一些快乐、幸福,只不过这些安乐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许多痛苦。比如说,现在你买了一个很好的房子,感到非常快乐,但过一段时间它可能就成了你痛苦的因。感情、财富等任何一种享受也是如此,暂时好像带来快乐、成功的感受,但其实已经埋下了许许多多创伤和悲哀的种子。佛陀正是因为了知到这样的真相,才选择了出家之路。
真正享樂是在這裡,現在把他享樂跟他在4門看到的老病死合成一個做解釋。

11、接着在尼连禅河畔历经苦行,前往菩提树下,初夜降魔。

12、圆满功德的本体于黎明时分现前真实圆满正等觉。

如果要圆满地回顾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经历,就还要讲到转法轮、示现涅槃等事迹。在藏传佛教传统中,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晚都要给僧众讲授十二相成道的故事。
我給的資料是12相成道的一種說法,那現很明顯跟哦巴活佛排法不一樣,但內容一樣,所以這是開闔的問題。
以藏傳佛教傳統,在結夏安居最後一晚一定都要給僧眾講授十二相成道的故事,所以我去過的藏系寺廟中幾乎都有這壁畫。

这样的十地菩萨此等相成就之因的加行修行有九种修治,再加上前面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与形相获得自在的三种修治,九地菩萨总共有十二种修治需要修持。

子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p166
   
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接下來就講到了10地。
10地裡面是超過9地,若智住佛地,這就好像是佛地一樣,這是10地。

前面是以修治来讲菩萨的九地,现在是以果来宣说第十地。表面上看来,超过九地是住于十地的,但这里并没有说住于十地,而是说住于佛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讲。

我们先要明白所超过的是哪九地。

根据哦巴活佛的释论来讲,第一个叫做种姓地,即声闻的加行道;第二个叫做第八地,即预流向,是从阿罗汉果往前逆推算第八个;第三个叫做见地,即预流果,因为小乘得预流果时现证十六行相,断除了所有见惑;第四个叫做薄地,即一来果,因为此时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断中的六品,转生欲界的种子有所削弱,所以叫薄地;第五个叫做离贪地,即不来果,此时完全离开了对欲界的贪心,还会投生到色界、无色界,但再也不会来欲界;第六个叫做证所作地,即阿罗汉果,此时完全通达了人无我,断尽烦恼障;第七个叫做声闻地,前面已经讲了声闻乘四果四向中的四果和第一预流向,那么剩下的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这三向就是这里的声闻地;第八个叫做缘觉地;第九个叫做菩萨地,即将一地菩萨到九地菩萨之间的这九地算成一个。
這裡面有2個重點~~1.是你要先知道什麼叫超過9你以為就是超過前面1地到9地,不是,9地在後面這邊,一共有哪9地?這蠻重要的,因為,現在的廣論團體他們在讀《現觀莊嚴論》時他們一定會讀一個《地道》,《地道》裡面就會講到這個9地,就是種性地、第8地、見地、薄地等等,這就不解釋了因自己看也看得懂,種性地指的就是聲聞的加行道,那第8地就是預流向是由阿羅漢果倒算回來的,就知道所謂的預流向叫第8地,這也沒什麼道理就他先有後面這個概念、這就是法相,然後用一個名相叫第8地。然後見地、薄地、離貪地、證所作地、聲聞地、緣覺地、菩薩地,所謂菩薩的1地至9地全部算在菩薩地,這邊9地不是菩薩的9地。
這了解後你才知道他講10地的修治時,主要不是在談修治,到10地時重點是討論果,跟前面不太一樣。所以他2.用果來宣說10,而前面的都是用修治,越前面越清楚他要修治什麼。

所以,颂词的意思是说:超过了声闻八地,也超过了菩萨的前九地,这时圆满的智慧便住于佛地。既然十地仍然跟佛地有一定差别,我们并不能承认它完全等同于佛地,那么《般若经》中有时称之为佛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安立又有何必要?
醬搞清楚以後,就知道10地本身基本上是用果的角度來說的。所以,2個重點~~1告訴你他超過9,但你要知道這9地是講什麼,以後你一碰到超過9地這名相你千萬不要跟菩薩9地搞混了。2就是認為他就是佛;所以這邊有講有時稱之為佛地,就是為什麼在《般若經》裡面有時稱10地為佛地

原因有两种:一是十地与佛地相比,尽管习气种子还没有断尽,最细微的智慧还没有通达,但是差别法——这些地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二是十地菩萨利益众生的方式与佛陀基本相同。
為什麼在《般若經》裡面有時稱10地為佛地,哦巴活佛有提出2個原因~~1個是10地跟佛地相比,好像習氣種子尚未完全斷盡、佛當然斷盡,最細微的智慧還沒有完全通達,但是差別法,有時他用這種解釋反而更難懂,就這些地的斷證功德已經圓滿;所以他的差別事是這個地的本身,那這個地的本身斷證功德圓滿就變成他的差別法。當然也不能說醬子會不懂,反而製造一個……可哦巴活佛很愛講差別事差別法,不過,差別事差別法在藏傳佛法裡也是用的很多。第二個,就是十地菩薩的事業,米滂仁波切講的一般十地菩薩的事業跟佛的事業一樣,重點就是利益眾生。
米滂:於出定已能示現佛化身(自利),作佛事業(利他)→有些論師:如佛地入出定雙運vs有學道尚未雙運。
這個你在《慧光集51》可以看到米滂仁波切並沒去解釋這3種必要,但他有強調原因是~~出定就能顯示佛的化身、做佛的事業,這也就是哦巴活佛講的第2個原因,但他沒提前面那個,那不提前面這點對我來講我是覺得比較合理,不過你們也知道我對米滂仁波切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想來是跟我前世有關係,他講有些論師說:如佛地入出定雙運,一般有學道是沒辦法雙運的,按照有些論師的講法10地有時會雙運,不是全部論師、那是誰也沒講,那我覺得這點蠻重要因此前面就有跟各位提及。

必要有三种:第一,总的从超胜声闻菩萨九地之果的角度来说,圆满三乘所摄的断证;第二,分别从超过菩萨九地之果的角度来说,能证悟声闻、缘觉、菩萨三地一一都有因与果;第三,尤其从圆满下地修治之果的角度来说,能使所化众生对菩萨乘产生兴趣,也令十地菩萨对修道更有欢喜心(所以说,有时候赞叹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我平常发现,如果对一些道友经常赞叹:“你修行很好,人格很好,长得也庄严……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就会更加出色)。我们应当了知,源于这三种必要,所说的住于果位佛地的这一地实际上命名为菩萨第十地的阶段。宗喀巴大师在《金鬘论》中也引用教证说:“虽说唯有超过九地的第十地菩萨称为佛地,然非是真实圆满佛陀。
再來就是哦巴活佛提的3種必要,1、超勝聲聞菩薩九地之果,這9地就剛剛讀過的,是圓滿三乘所攝的斷證,這意思是有必要講他是跟佛一樣;2、超過菩薩九地之果角度來講,他能夠證悟聲聞、緣覺、菩薩三地都有因與果,這跟為什麼要叫他是佛地,因米滂仁波切沒特別去強調這3種必要;最後一個角度3、圓滿下地修治之果的角度,意思就是要鼓勵一下,我覺得這蠻牽強的,都已經到10地了還要讚嘆你才會繼續努力?
堪布引用宗喀巴大師在《金鬘論》,我記得這個《金鬘論》也是解釋《現觀莊嚴論》的,他也引用教證說:“雖說十地菩薩可以稱為佛地,但不是真正的佛陀。”這點特別提出來講我認為是有必要的,其實是看你用什麼角度,因為頌詞是彌勒菩薩寫的,彌勒菩薩會提這一句難道他會不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佛嗎?不是、他為什麼還要講?一定有原因的。像我就覺得剛剛米滂仁波切的解釋聽起來蠻有道理的,當然有2個事情,出定就能顯示佛的化身、他已經是在做佛的事業了;假如用另外一個角度,觀世音、地藏、普賢、文殊這都是10地菩薩,當然有人講他們就是佛。所以就看你用什麼角度,假如以這個角度有沒有必要去強調他不是佛?宗喀巴做這個強調也不是要否定,只不過說假如他真正是佛也就不需要再列10地了,這也講得通。但是,我們讀的人重點不在這裡~去計較他是不是佛,而是說在頌詞裡面有提到10地就有人稱之為佛地,那像我們講觀世音、地藏我們也有這概念;記得以前有另外一個角度,像地藏菩薩說沒把地獄眾生度完誓不成佛,那地獄的眾生度的完嗎?當然度不光,所以他永遠不是佛這合理。
現在並不是說你應該怎麼想,而是我們讀的人一定要有辦法消化、或者是圓融這些概念,這些概念就算你矛盾你也不能把他當矛盾講~這是我要說的。我把我的概念分享給你們參考~~就比方說,佛教的世界觀什麼須彌山我不信,那我不信對我來講並不會bother我,因那個是以當時的概念、像太陽、月亮是在平地上的、不是我們所知是繞著軌道轉的。像這種東西經過時間長河會有汙染,那這都不是重要的,那今天10地是不是佛其實不需要計較,這是我的看法啦。至於你們同意或不同意我的看法都可以。

还有一个观点,是说十地特有的波罗蜜多慧,从与佛陀无碍智慧相似的角度安立十地为佛地。
這邊10地他就用智,6度配前面6地,7~行,因為7地遠行地主要是時間特長、又要做盡很多事來充分體驗緣起,對緣起非常了解後當然可以幫助他證空;那一般8~願,9~力,這裡是另外一個講法,8~力,9~願,10~智,其實不管用哪一個字不重要因都可以解釋。
終於,地資糧,最困擾的,一碰到要解釋所有的修治,我就感覺不知道要講什麼,現在結束了,進入對治資糧。

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對治資糧修行有2科,開宗明義就告訴你~~入定智慧清淨,很清楚這裡是入定,前面地資糧是出定。
子一、本体:

入定智慧清净对治之资粮修行的本体就是能圆满入定智慧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一開始必定談他的本體,這講法就不一樣了,地資糧講後得福德,這邊就告訴你對治資糧是入定智慧,這就很容易區分了。不過,重點在你要很清楚的知道在《現觀莊嚴論》學到的資糧修行有2種,這2個在他們的說法是難以通達之理,為什麼有一個對治資糧、有一個地資糧,這2個看起來好像沒有關係其實是因果,因為有前面的對治資糧最後才有地資糧。現用哦巴活佛的話講~~對治資糧主要是斷煩惱種子,然後因為斷了煩惱種子你得到解脫的智慧,這些比較抽象,地資糧很具體、是你的現行無垢,是你的現行的汙染會被清除掉,這就很清楚,是出定所以是一種無垢的現行。
入定對治資糧是斷你煩惱種子、出定地資糧是你的現行無垢

子二、分类:

分类有见断对治之资粮修行与修断对治之资粮修行两种。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
    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在入定中又分~見修諸道,此又可分做~見斷對治、修斷對治,也就是見道裡面的對治資糧跟修道的對治資糧,這裡比較麻煩算是佛學中比較深奧或者是我們講不太清楚的地方。

这个颂词经常为《现观庄严论》的学者们所引用。

什么是见道呢?前所未见的法性义在证一地时得以现见,这叫做见道。什么是修道呢?不断地在自相续中串习一地时所见的境界,这叫做修道

见道和修道都要以智慧断除障碍,所断障碍总的分所取法我之分别和能取人我之分别两类,这在前面已经讲了。其中所取法我之分别又分为清净所取分别与染污所取分别两种,清净所取分别是指对涅槃法的执著,染污所取分别是指对轮回法的执著;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又分为实有能取分别与假有能取分别两种。这样一来,就共有四种执著的类别,见道、修道各有四种,总共就是八种执著。
他現在講的8種對治其實他講的是4種對治,是什麼呢?還記得我們在學加行道的時候已經學過這個,加行道最重要是處理能所,在所取方面一般會有清淨的所取、跟污染的所取2種分別念、會有這2種概念,這就類似是法執因為這是一個對境;那麼能取方面就類似我執那一部分,他會認為有真正的能取、跟假有的能取,意思是說凡夫用人我的角度來講會認為真正有能取,那麼2乘因為證悟了人無我所以他會認為人是假的、能取是假的,那這2種都不對,以空性的角度這我們能理解,讀空性一個最簡單概念來說就有跟無都不是,沒有有也沒有無這是簡單讓你理解空性的概念,換句話說這就是2元對立的東西,實有、假有都沒有,不只是實有沒有連假有也沒有這才是真正的能證入空性;那清淨、汙染也是2元。
醬子的一個概念都搞清楚以後,所以我說難的地方就在加行道已經提過這4個,其實在加行道已經是埋下伏筆了,那為什麼這邊有8種?因見道有4種、修道有4種;若嚴格講包括加行應該是12種,醬懂?!加行有4種、見道有4種、修道有4,唯一我們現在能解釋的就加行道不算對治資糧,因為他在講對治資糧相對的地資糧都是見道以上的,這就很容易懂。可是難懂的是這3個講的都是同樣東西,可內容很明顯的在加行道的時候對這東西的概念跟在見道修道就絕對不一樣,或者說到這裡他才能真正去除掉這個障礙。好。如果是醬子那又有一個問題,那為什麼見道跟修道又不一樣?大家一定要記得一個觀念~~真正要講入定的時候,因為他的境界特別是見道以後那叫無分別根本智,若是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當你在講不一樣那就是在分別了,而理論上是不應該有分別的。在別處我也學過~~當你講入定境界的時候你不能講一地、2地、3地、7地、8地每一個入定不一樣,你絕不能醬子講,因為醬子講牴觸了他的理論。那為什麼又難以通達呢?入定雖然不能講他有分別,可是一到了地道的時候就分別了,他的現行、他的污染現行就一個一個被去掉;所以要能體會這點就夠了。
加行道處理4種能所:
~~能取有境、我執、實有跟假有之分
~~所取對境、法執、清淨跟污染之分

为了将这八种分别一一断除,就要从能断的智慧方面安立八种对治,即断除见断四种遍计部分之见道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以及断除修断四种俱生部分之修道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见道时断除的是四种遍计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修道时断除的是四种俱生的分别念,其中一部分属于很细微的种子。按照个别大德的观点来讲,二地和三地菩萨还有烦恼障,而所知障更是在十地所有阶段一直具足,只是在七地之后变得非常细微。
那在這邊是怎麼解釋見道對治的這4種、跟修道對治的這4種?其實理論上應該不能醬子分,這邊最重要的意思是~~見道斷掉的是遍計上面的分別,修道上斷掉的是俱生上的分別,只能醬子解釋,醬你就能理解。現在講到這我個人的體驗就比較輕鬆了,不像前面共修9地地資糧的修治,那真是不知道要講什麼,這邊我就比較理解他在講什麼。
所以,你看他會講見道斷除這4種遍計、修道斷除這4種俱生,那這邊還強調遍計的人我執法我執,其實我認為真正重要是見道是針對遍計,人我執法我執在遍計的部分都斷了,那剩下就是俱生的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在修道斷。那我想要講的是~真正的能取所取他要去掉時,第一個他沒有算加行道,加行道也一樣這你們也已經知道了,差別就在一個證悟、一個沒有證悟。那至於見道跟修道又是什麼差別呢?就是遍計跟俱生,你這個所取能取是屬遍計還是俱生的,那醬子就解決了。那另外一個角度就我們以前也讀過,在某一個角度他又會告訴你其實你不能夠說他有差別,不是不能說是看你用什麼角度,就比方,前面也說過空性是沒辦法分的,但怎麼又分內空、外空等等一大堆,基本上空性本身沒有分,可是他用不同色瓶子的空性來講,藍色瓶子裡的空性跟白色瓶子裡的空性是沒有分的,但我可以分這是藍色瓶子裡的空性,就借用別的東西來區分,這只是便於讓我們了解。那這邊概念也是一樣,但是你要學到一點就是~~當他在講對治資糧的時候、就是入定的時候,其實他重點就是在強調2種能取、2種所取,然後從加行道就開始了、就在討論這4種分別念
見道斷掉的是遍計上面的分別,修道斷掉的是俱生上的分別

《现观庄严论》是比较难的,但有些道友还是学得很不错,第一次学就学到这样是不容易的。学院有一位藏族堪姆,学了两年《现观庄严论》之后,就写了一部大概六七百页的讲义,我看了一下,觉得很好。我也特意跟女众管家们说:不要给这些在写作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安排太多发心工作,要让她们专心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我们金刚降魔洲这边也是一样,希望大家也能够在五部大论方面做一些讲义——真正在字面和科判上有创意的讲义,而不是抄袭、断章取义的作品——如果谁有这个能力,我可以允许他两三年不做其他事情,专心去写。讲辩著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堪姆就是女性堪布。

希望道友们在学习本论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科判和颂词,法师辅导时要贴合法义,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脱离主题,这是非常关键的。虽然藏传佛教每个成功的寺院、佛学院都开设五部大论的课程,但能让汉地学者很方便学到五部大论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大家应把握好这种系统学习的机会。
五明佛學院出來的堪布所傳的法、所弘的經論,這些是我們在漢傳學不到的,我們真的要非常感激、感恩!以前也講過5部大論並不是講的慈氏5論,他就是涵蓋所有佛學裡面的內容,5部大論是指中觀、現觀、因明、俱舍論、戒學,漢傳的不是沒有而是已經流失了,像天臺宗也講如來藏,只是慢慢沒落了,如今最盛的只有淨土宗了。

下面讲实修现观四种修行的最后一种——定生修行,法尊法师译本中翻作出生修行”,某些辞典中也作“定离修行”、“出离修行”。
最後提到了遍智10義最後一義~定生修行、或者叫出生修行、或者叫定離修行、出離修行。翻譯名稱不同,但堪布prefer定生修行。

辛四(10-10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壬一、本体:

定生修行的本体即是定生所修断证圆满无生的修行。我们修行最后决定能产生的,就是断证圆满的佛果。
最後這定生修行就是產生那個果了,這裡面就牽扯到3~大心、大斷、大證。

壬二(分类)分二:一、总定生修行;二、别定生修行。
癸一、总定生修行:
    所为…    ~~所为及平等~~

1、总体来说,所定生果就是佛地的三大所为定生。“定生”的字面意义就是决定产生。修行之后一定会产生什么呢?产生佛果,而佛果的特征就是三大——大心、大断、大证,后面会一一说明。
只要是佛一定有這3大,所以就藉最後這定生修行討論3大,就佛果有這3大的特徵。

癸二(别定生修行)分三:一、别说大心;二、别说大断;三、别说大证。
那為什麼會叫定生修行?就是他到最後一定會出現最後會成果,那這果的一個特證就是會有這3大,所以頌詞裡面就特別去解釋這個3大,所以就叫~~別說
子一、别说大心:
    …及平等,利有情无用。   ~~所為及平等~~
第一個就解釋大心。

2、本体的差别:以大智慧于证悟诸法等性中不动摇即是等性定生。
所谓“平等”,就是以智慧通达万事万物一味平等的真相,并安住于此真相中不动摇,这是佛陀大心的本体。
大心的頌詞就是平等,就說~~所謂“平等”,就是以智慧通達萬事萬物一味平等的真相,其實這個就是圓覺,因為這個叫平等覺就是圓覺,那他本身就是大心裡面的重點。除此以外,現講的這個是大心的本體。
平等覺就是圓覺

3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利有情定生。
自己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理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悲悯心,然后无偏袒地施予利益,这是大心在慈悲方面的特点。
還有就是會利益一切眾生,就是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4、作用的差别:无勤任运行持事业即是无用(无勤)定生。
佛陀由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之故,利益众生的事业无勤便能成功。我们有些人要利益众生,就要拼命地去想、去做,结果不但没能利益众生,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当这样的相似菩萨还是很累的。
最後還有無勤任運行持事業。

以上就是佛陀大心的三种差别法——智慧本体大悲方便、无勤作用。
這個大心若以體相用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因為他利益眾生那種相。這些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背起來,但是,一旦碰到時你需要更深入去了解時就知道去哪裡找相關資料。這邊最重要就在於~~先總說定生修行再別說3心,堪布就講大心的3種差別法,這裡稍微有點麻煩,就說沒有差別事就沒有差別法,這是佛學很重要的觀念,那這裡差別法的差別事就是大心、大心就是差別事。既然大心是差別事,那這3個差別法裡面提到一個智慧,那方便跟作用當作差別法是沒有問題的,但這個智慧是本體耶,他用本體2個字、本體一用就應該叫差別事,你們懂?所以有時搞他這個我……也許是我沒有學好他這個分類,假如是以我的概念這個本體應該是差別事,怎麼這邊反而變成是差別法。那不管了,反正他是醬子講,對我來講知道他最後強調的是大心,那這個大心的體相用是~~智慧本體、大悲這個相、最後一個無勤的作用。

子二、别说大断:
    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对于颂词,我们还是沿用法尊法师的翻译。“出生”这个名相,《华严经》里面使用过,但意义不同于此处。至于《般若经》中是怎么翻译的,我还没有找到;僧成大师的讲义对应佛经较多,但这一段他也没有引用。
再來講到大斷,大斷這裡重點是出生,還是沿用了法尊法師的出生這2個字,這2個字在《華嚴經》中出現過但解釋的意思不一樣,至於《般若經》中尚未找到,這是堪布在解釋用這2個字其實是沿用法尊法師的翻譯、但似乎是還有待商榷。

5、本体的特点: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不住轮涅常断之边即是超二边定生。
证佛地时,完全断除了人我方面的烦恼障和法我方面的所知障,因此既不会住于涅槃寂灭的边,也不会住于轮回常有的边。
這邊就強調他的體~~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不住輪涅常斷之邊就是超二邊定生。超2邊就是不住涅槃不住三有。

6、作用的特点:断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三道的障碍而证得三乘的一切功德即是证得相定生。
从字面上看,“证得相似乎是在说证德,但这里是以断除三乘障碍的间接涵义为主,所以安立在大断当中。
這就大斷裡面的內容,是講他的作用,就是~~斷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三道的障礙而證得三乘的一切功德。大斷裡面一個就是斷煩惱障所知障、斷2邊也就是無二,再來就是因為他能夠斷掉3乘所有的障礙因此他有辦法證得這3乘,再讀下去到道智時就會讀到了,那為什麼這邊會提到?因為真正的道智是包括了聲聞乘的智慧、還有緣覺的智慧,可這種智慧並不真正是聲聞的智慧或圓覺的智慧,他是大乘的聲聞乘智慧、跟大乘的緣覺智慧,他能得到這智慧靠的是大乘的決擇分。醬了解我意思?!是靠大乘的決擇分,所以他本身是屬於大乘的聲聞乘智慧、跟大乘的緣覺智慧。那為什麼需要醬?因為他是菩薩,他需要度所有各類的眾生,假如他不懂那一類的知識或概念他也沒辦法去度那一類的眾生,所以都要知道,那原理是醬子。

颂词注释里面我翻译成“定生,因为藏文中这个词有决定的意思,“出生”似乎表达得不够完整;再者,从法相来讲,是说佛地时决定能产生大心、大断、大证三种功德。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决定译为“定生。若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
堪布這裡強調他要用定生,在頌詞裡他沿用法尊譯的出生,但講到這個修行決定改用定生修行。

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能提出不同观点是很好的,大家不要视之为不合理。我曾在一本书里驳斥过某个宗派的观点,后来在一个研讨会上遇到了这个宗派的人,他们显得很不高兴。我说:“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理应多听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应该为此生气、痛苦。如果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我很希望他们直接说出来。尤其在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宗派之间有些争论是很正常的,如果这都不能容忍,那各大宗派的前辈论师岂不都要伤心而亡了?所以,道友、法师们再听到不同的观点,不要以为对方是说你的过失,让你抬不起头来,这样想没有必要。
學佛就是學真理,有不同意見時不會因你是堪布我就接受,若是米滂仁波切我就接受,因米滂仁波切是被公認的全知,所以看到他講的東西我認為不合理或看不懂的時後我會怪自己,而我每次醬子做也都有辦法找到答案,他確實是厲害。那像其他的我比較是就事論事,現在堪布也有這感覺,可能有些看法他不認同。

子三(别说大证)分二:一、果;二、因。
丑一、果:
    一切相智性。
最後就講大證,大證基本上就是談到果。

7、果位解脱道的智慧现量了知所知一切相,即是遍智定生。
十地末尾的无间道过后,解脱道便是真正现前佛果,这时的智慧现量照了万事万物,所以叫做一切相智。这是从果方面来说证悟。

丑二、因:
    道有境出生。
大證的因就是道有境出生。

8、作为因的无间道智慧的究竟有境即是道有境定生。
无间道智慧在名相上是因,但实际上跟佛陀的智慧极其接近,因为无间道只有一刹那,就像种子马上就要变成苗芽一样。
大證為什麼扯上無間道?這大證指的是證悟空性,當然是在無間道裡面。

用以上两者来说明佛陀所证的无上智慧。

壬三、摄义:
    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最後是攝義就結論了,這邊我若講得不清楚是我沒辦法用少數幾個字讓各位理解,但3大的內容不是很難懂的東西,你就從頭細看一遍,因到佛果位一定會有大心、大斷、大證,全部提到共有8種,會有這8種情況就是定生修行。

具有此八种体性者就是定生修行。

所谓现观,指的是佛菩萨的无生智慧之行境,我们要完全依靠自力来通达它有一定困难,唯有借助从弥勒菩萨不可思议智慧中流露的这些不同的行相和名词,才能稍加抉择。哦巴活佛讲义中还引用了《明义疏》的一些观点,说明遍智有满愿遍智、般若遍智等分类,课后大家可自行参阅。

《现观庄严论》总共有八品,前面是三智,中间是四加行,最后是法身。对于这八品的内容如何归摄,藏地高僧大德有摄为八种现观、六种现观、三种现观等不同说法,哦巴活佛讲义中对此也做了介绍。

至此,第一品已经传讲圆满了。最近学院道友的听课表现都不错,网上的听众不知是生起了难得心,还是受到了弥勒菩萨的加持,人数反而多了起来。外面的人有时候很奇怪,一下子都失踪了,一下子又都回来了,还比以前人更多了……毕竟这是个虚妄的世界,没有什么是可信的。
到這裡第一品講完了,也就是遍智的10義講完了,堪布很高興,其實我也很高興,70義的前10義解決了,雖然還有60義。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现观庄严论》当成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事,即使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希望大家共同发愿:通过这次学习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最好即生便能通达明空无二的般若空性甚深意义;若不能如此,那么依靠在阿赖耶上种下的这颗善缘种子,也要在将来弥勒菩萨于此世界示现成佛、广转法轮的时候,成为他的首批眷属,听受深广法门,圆满获得解脱,超越犹如火坑般的三界轮回。
明空無二,像這種東西只有佛才有,我們現在沒有但種下善緣當然是對的。

听法的意乐还是很重要的,虽然每个人同样在听,但不同的学习态度会对我们将来的修行产生不同的作用。即使我们此生不能证悟空性,这也会成为漫长轮回中很精彩的一段经历。我回想自己依止上师的整个过程,每一年不管是听般若空性、密法还是大乘修行法门,自己都觉得非常有意义。每一天其实也是这样,比如现在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听课,它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一天中的其他时间。如果这个时间我们没有用来听课,那这么多人,可能有的在散乱,有的在生烦恼、行非法事,有的处在浑浑噩噩的无记状态中,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课后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也要这样想:将今天听课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生生世世不离大乘佛法。《普贤行愿品》我们讲过很多次,大家应该都明白其中的意义。即使不完全懂,但只要能如愿文中所说那般回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心想:文殊菩萨如何发愿,普贤菩萨如何发愿,前辈大德们如何发愿,我也随学他们如是发愿。以这样的心态来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令这个人身具有实义。

有些人经常说:我闻思修行这么多年好像没有什么意义,烦恼越来越重,境界越来越差,心里越来越烦……其实不是这样,闻思修行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是其效果不一定能马上显现出来。就好比学生读书时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有进步,但实际上读书和不读书有很大差别。所以每一次发愿、回向时,都要忆念这些功德,增上自己清净的信心。

 

PS:
@ L剛剛講8地跟9地,在《瑜伽師地論》8地是願波羅蜜多、9地是力波羅蜜多,也就配合師兄你早先講的方便、願、力、智4個智度,可在《現觀莊嚴論》8地是力波羅蜜多、9地是願波羅蜜多。

師兄:我沒把握《現觀莊嚴論》是醬子講,是他們解釋的人這樣講,一般有特別這樣講嗎?

L剛剛學的9地是願波羅蜜多圓滿。
師兄:這是
《現觀莊嚴論》講的、還是哦巴活佛講的?沒有喔,他只有講9地有發很多的願,但並沒特地講到9地是願波羅蜜多圓滿、是解釋的人講的。其實,我是有點質疑,因為假若《現觀莊嚴論》是醬子分類的話,他們應該不敢去改,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一直認為這不是《現觀》講的,《現觀》並沒有說9地是願,只不過是9地的頌詞有說修治時有各式各樣的誓願,醬懂我意思?!
L《現觀》是彌勒菩薩寫的,那跟《瑜伽師地論》漢傳也說是彌勒菩薩講的,應該要一致;這就有可能是後人解釋時認為用願的方式覺得比較合理。還有一個,所謂現空雙運在佛地裡面才有,但這邊講10地就已經現空雙運了 ((師兄補充~~是米滂仁波切提出有些論師認為的,課本這邊沒有提到這點)),這讓我想到以前讀《中觀》的時候,在中觀4步境界~單空、雙運、離戲、等性,第3個是離戲、第4個是等性,等性範圍就大、離戲範圍較狹窄,那博地應該屬於等性的境界,因為他所有全部都溶於法界,那醬子的話前面有一個離戲的就現空雙運、醬子的排列次序是不是……
師兄:離戲不代表現空雙運。
L我看《中觀莊嚴論》第4册堪布解釋~離戲是現空雙運的執著也不存在了,因為有人問離戲跟等性有什麼不同。離戲就是一個小範圍,等性、平等性,基本上就全部消溶於法界,那這等性的層次來對照佛的境界個人感覺是比較合理。那師兄常講現空雙運的境界不是黑繩子白繩子攪在一起,但我們凡夫的現空雙運都是黑繩白繩攪在一起,空的時候不現、現的時候不空,但你到離戲的時候你現空雙運……
師兄:等下,我知道你在講什麼,先把中觀4步境界我的概念講一下,這個跟《中觀》的見地不是一件事,中觀4步境界,是瑜伽行中觀就自宗寧瑪紅教的,他們在修中觀就空性的修行裡面就按照這4步境界做,這是講修行次第,就空性、雙運、離戲、等性。所以這是涉及到修中觀時他建議你的次第要醬子修,而不是談到《中觀》的見地,中觀到底是離戲還是等性,不是;這第一個要先分開,就講4步境界跟講《中觀》的見地不是一件事;第2個,離戲的意思再講,等性,我一直在講他叫圓覺,圓覺是什麼?圓覺是2轉法輪的般若,他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最後這個等在後面所以是圓覺,這代表2轉法輪的空性裡面最高的境界、就是等性。2轉法輪就一般講的空性,《般若經》就是2轉法輪,他最後最高的境界就叫等性、或者一般叫他圓覺。那離戲本身並沒到等性,離戲的意思是你說什麼都不對、因為只要你說出來的都是戲論,所以要離戲,用個最簡單的方式講就是~沒有有也沒有無,為什麼一直在強調,因這個就是離戲的概念。我可以跟你講~沒有有、沒有無、也沒有有無、中觀離4邊你一定知道,其實離4邊在理論上他們發覺也不需要講4邊、因為另外2邊根本不存在,這只是一種解釋的方式而已,也就說有跟無這2個一離掉就是離戲。所以,離戲是一個概念,等性又一個概念,到了現空雙運時則是3轉法輪的概念,就在2轉講平等覺是最高的概念,到3轉時最高的概念是現空雙運。所以可以篤定的跟你講現空雙運只有佛陀才有,一般人沒有,所以你看米滂仁波切才會解釋~為什麼會把10地當作佛地、就是有些論師認為10地菩薩有辦法現空雙運。這概念不一樣,你現在了解嗎?離戲裡面去扯現空雙運我認為這講法不夠嚴謹,我剛剛是完全根據理論來講的。

L理解,那是在《中觀莊嚴論》第4册看到的,但現在又翻到他倒是有提到這件事,他說~~這自續派解釋4步境界的時候,在藏文裡面,以前哦巴活佛在解釋《現觀莊嚴論》時講到:千萬不能與中觀的四步境界混淆。又說,後來解釋哦巴活佛《現觀莊嚴論釋》的很多人說:《現觀莊嚴論》當中是加行道所取分別的角度來講,而中觀自續派的四步境界是從有境角度來講。醬子我就更加糊塗了!那他還講一件事,他說~~哦巴活佛曾將此四步境界與《心經》對應說:色即是空是第一步(空性)境界,空即是色是第二步(雙運)境界,色不異空是第三步(離戲)境界,空不異色是第四步(等性)境界。(漢文版本中這四句的順序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藏譯版本不同。)
師兄:剛已經講了,中觀4步境界是自宗紅教的人告訴你修中觀的次第要怎樣修,並不是討論中觀的見地裡面的離戲,不是。他是告訴你一開始先修單空、再修雙運、修離戲、最後修等覺。
L所以你的意思是說中觀4步境界是修行方法,而我們現在講的只是見地的部分。但我們的修行難道不是follow我們的見地嗎?
師兄:不太一樣,見地是講理論的,就說我現在告訴你什麼叫空性,我用不同的層次來跟你解釋什麼叫做空性,最高我跟你講叫等覺,那中間至少你要做到離戲……這是在討論什麼叫做空性。4步境界是在討論修行,一開始先修單空,再修離戲什麼的,那不要混在一起。
中觀4步境界~寧瑪瑜伽行中觀的修行次第~單空、雙運、離繫、等性

@ 師兄再解釋一遍般若經
現觀-037-論釋-017-20230829 001-般若經 2022-11-08.jpg
漢傳一般叫大般若經一共有600卷,其中包括16會,前5會叫根本般若,也就是870義都包括在內,前5會分成:第1個是10萬頌、25000頌又叫《大品般若》、18000頌、8000頌的《小品般若》、4000頌,一般比較在講的就是25000頌及8000頌,後11會就稱之雜般若,簡單講就是他沒有包括870義。那一般大都是跟25000頌對讀,就像《大智度論》就是根據25000頌寫的,其實只要是根本般若都可以對讀,因為根本般若包括了870義、跟《現觀》又一致,所以不限定25000頌作對讀,我就看過一位現代的唯識大德羅時憲用8000頌對讀。
那所謂的藏傳是根據阿底峽說的~~有三廣本~即漢傳的13會,三中本~10000頌無漢譯,8000~即漢傳的小品般若、一般藏傳所謂的中般若就是指《般若攝頌》~即漢傳的寶德攝頌,這《般若攝頌》對藏系非常重要,若我沒記錯的話他應該只有4000頌,但這4000頌不是漢傳的4000頌;再來就是三略本。除此之外還有母子17般若,這些都可以配起來的。
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不是《大品般若經》,這有60050册,是全包括進去了,《大品般若經》只有90卷,那一般流通的《心經》260字是略本也可以稱之陀羅尼。~
2023102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