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31-論釋-011-20230704
遍智10-45-修行所依、修行所緣-《慧光集51-p128

思考题

1.佛教各主要宗乘是如何定义种姓的?请作简略介绍。
2.什么是无间道?什么是解脱道?
3.请依自己的理解谈一下:修般若空性法门为何要以一切法为所缘?
4.请层层分析菩萨所缘一切法的十一种分类。

庚三(10- 4修行所依修行所依之种姓)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诤论。
辛一(10-4真实宣说)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壬一、本体。

种姓本体空性智就是修法的根本——心的实相無為智
佛的智慧~大無為法
修行得離垢清淨即得本來清淨
種姓就是心
E = mc²
討論智慧、即種姓~就是體

修行的相有四种,即披甲修行遍智10-7、趋入修行遍智10-8、资粮修行遍智10-9和定生修行遍智10-10,这在后面会讲。那么,这四种修行所依靠的是什么呢?就是修行人的种姓。如果连种姓都不具足,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种姓非常重要。空體(種姓/無為智)ß修行之相
遍智10義圖

关于种姓,佛教各大教派的观点有所不同。
前面一段講的全都是大乘《中觀》的概念,只可惜忘記錄音……

按照小乘来讲,所谓种姓是指将来可以苏醒而成为圣者的一种特质,《俱舍论》中有云:“彼等无贪圣种中……”也就是说,只有知足少欲的人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无贪的善心堪称为圣者种姓。
以小乘來講,他認為種姓是一種無貪的其實這裡面不只有無貪一個,簡單講這個類似善法、心所裡面的善法,比方,無貪、無嗔、無癡這就是最重要的3個善法,這些小乘他認為是種姓,但這些在角度上面來講是第6意識的心所。

按照大乘隨理唯识宗的观点,所谓种姓是阿赖耶上面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六处的一种特殊心法。为什么说是六处的特殊心法呢?它并不完全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在死亡时会灭尽,但它又不是六根以外的法,而是心识上的一种明清的法依他起。这种明清的法原来是不清净的,通过修行可以转变为清净的智慧。
接著講到大乘唯識宗的看法,他把種姓當作是阿賴耶識上面的一種特殊能力,是六處的一種特殊心法。醬子講法有時真是…((先懺悔,自己業障深重!若不是多虧著師兄的解說,光是看這文字就搞死人,鐵會放棄囉  jjs20230714))其實以大乘的角度來講這概念上面他就是依他起6處,大家知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6根,他說六處的特殊心法並不完全是眼耳鼻舌身意6根,因6根會死亡但他又不是6根以外的法。醬子講反而搞不清楚在講什麼,真正概念上面就是阿賴耶識上、心識上一種明清的法,當然我們用阿賴耶識、或用6處會扯到很多東西,其實重點絕對不會是根、沒有道理是根,因為剛剛已經講過這個種姓是一種心法,阿賴耶識是心法所以講阿賴耶識沒錯,但不會是6根,因為6根本身不是心法。這個6裡面就是5識加上第6識,真正講的重點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識上面,他說又不是6根以外的,那扯到最後就是阿賴耶識,可是這種阿賴耶識現在這種講法已經不是用識本身就5識、6識、7識、8識來說哪一個是心法、哪一個是種姓?這句話一出來的時候,其實應該是因為唯識最重要是講3自性,那這邊講的很明顯是隨理唯識講的3自性、不是隨教唯識。
現很快地複習一下隨理唯識講的3自性~~1言說自性,就是遍計所執、這是假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是編出來的;那修行是做什麼?最重要就是修離言法性,剛剛那個叫言說自性、那真正在修的時候是修離言自性,這個才是實在的。離言自性,在隨理唯識的角度裡面離言自性有2個,一叫依他起、一叫圓成實,所謂依他起的意思也就是在世俗上面是有的,那這個有是幻有,剛剛的言說自性那是根本沒有,現在這依他起是世俗有,可是世俗有並不代表勝義也有,這是不一樣的概念,他現在是世俗上面,所以在隨理唯識的角度正確的了解依他起是世俗幻有。本來這個依他起在世俗裡面算是汙染的,那你修世俗上面這個依他起其實是汙染的,最後這個依他起修成的時候就變成清淨的依他起,這個清淨的依他起就是圓成實。角度上是這個概念,依他起、圓成實這2個都是離言自性,是從前面的依他起醬一個汙染的離言自性慢慢修成清淨的離言自性,清淨的離言自性就是究竟的離言法性、就是圓成實。
那這邊講說這是一個明清的法其實指的就是依他起,然後又說這個明清的法是不清淨的、通過修行可以變清淨,也就是我剛剛講的3自性裡面遍計所執是假的,修行的時候主要是修離言自性,那麼離言自性從污染修成清淨以後就變成圓成實。所以剛重講一遍主要是真正了解一下唯識這個概念,他是怎麼樣等下會再補充一下。
隨理唯識三自性:言說自性~遍計執;離言自性~依他起(世俗幻有)、圓成實(修成的依他起就變清淨的就是圓成實)

按照第二转法轮的观点,种姓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心的本性,是法界的本来無為空性。《入中论》等论典中说:听到空性法而流泪,或看到可怜众生,生起极大悲愍心而流下眼泪,这就是圣者种姓苏醒的标志。《十地经》里面也讲:由烟可推知有火,由水鸟可推知有水,同理通过身语外相可以推知是否为菩萨。总之,当因缘成熟时,一个众生以心缘着空性法门,他的种姓就会醒觉。
到了大乘的2轉法輪,這個種姓就變成法界的本來空性,也就是剛才前面講的他是一種空性智,在2轉法輪法界也是無為法。其實,這個無為法雖然定義不一樣,可是基本上佛學不管是哪一個宗派的,就比方,小乘最後得到的那個叫做抉擇滅那也是無為法,不過他這無為法的定義稍微不太一樣,到了唯識也不能說他是有為法、圓成實也是叫無為法;只是小乘的無為法是認為是存在的是有這個東西叫抉擇滅,所以有醬子一個法。大乘呢,若以唯識的角度依他起變成圓成實的時候他是認為有這個法可是他是無為法,他也是認為有,所以才講他是隨理;一般這個是屬於他空的概念,但這並不是究竟的他空,因為他認為圓成實是存在的、或是清淨依他起就是圓成實那是有醬一個東西。為什麼需要這樣,以前也有跟各位解釋過,隨理唯識並不是沒有遵照佛學講的這個空性,他是有他不得已的需要,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們需要跟外道辯論,他假如沒有一個有的、所以他用唯識來當作這個理,他假如沒有醬子一個東西他沒辦法跟人家辯論,若他說他依的是一個空性是一個不存在的這很難辯論。那這就不多說了。
那你從這邊你已經發現~~依他起這個地方的角度跟2轉法輪本來的無為空性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真正進去最裡面的概念是不一樣,因為2轉這個是代表沒有,也不能講沒有、他代表的是空性,那唯識這邊雖然講是無為,可是他沒有代表大乘空性的那個概念,因他認為他是有存在的東西、所以是不究竟的他空,概念上是醬。
小乘無為法叫抉擇滅

依他起這邊跟2轉的空性概念是不一樣的,2轉是空性、依他起後的圓成實是他空概念

按照第三转法轮的观点,心的本性是一种光明无为,它遍及任何一个众生,这就是所谓的种姓,也可以叫做佛性、如来藏等。《宝性论》以及密宗相关续部中都是这样讲的。
慧光集51:法空智=種姓
到了3轉法輪的時候種姓是一種光明,其實2轉、3轉這2個本身沒有差別,並不是說大乘有一個2轉法輪的空性還有一個3轉法輪的空性,大乘的空性就是一個,不管你是講2轉法輪的空性還是3轉法輪的空性基本上都是大無為法的空性,只不過是在3轉法輪裡面強調的角度他是依淨見量講、是分別的,2轉法輪是入定的境界是無分別智,這裡為什麼會提到這?重點是要討論修行裡面的標準是什麼,就說什麼是正確的。那當然一定是如來藏。如來藏跟2轉這邊講的空性不是2個東西,但3轉這為什麼會用光明、2轉這沒有加一個光明?以我的認知這是修行人特別是在密宗他們在境界裡面是有這種光明的認知並不是他編出來的。若是醬子你會感覺有一個2轉的空性、有一個3轉的空性,其實不是這樣,因為3轉,沒有2轉是不會有3轉,用2轉的基礎才會生出3轉。那3轉的如來藏最重要強調的就是~~這時是轉用有的角度所以是他空,有佛性、有如來藏,可這個有雖然說他是有佛性、有如來藏,可是絕對不會告訴你這是有為法,他一定會告訴你這就是大無為法,那假如大無為法怎麼會有呢!醬能懂?!所以這目的只是將空性用有的角度說出來,就一般講的他空,可他空並不是代表有;我是他空所以我這空性就不是2轉的空性,不是這個意思。但是3轉有一個蠻重要的觀念2轉裡面強調的是平等,就說一切都是空所以是平等,一般這就叫圓覺;可是3轉強調的不是用平等的角度、他叫做雙運,這點很重要,到如來藏的時候就很明顯的是在講雙運,那這個雙運就是雖然有空性有勝義、有世俗,可是他們2個其實是一件事,這點是最重要的佛學上的邏輯跟智慧。
在《慧光集51》裡面很清楚的講法空智,這個法空智就是種姓,也就是佛性、也等於是如來藏,也可以說等於是2轉裡面講的那個,真正講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2轉法輪空性角度是~入定境界、無分別智、平等、圓覺
3轉法輪空性角度是~依淨見量是分別的、他空、雙運

站在二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说,凡夫人在迷乱位先要把种姓(法界空性或光明如来藏)作为所缘,逐渐令心清净,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证悟。而就唯识宗、小乘宗来说,种姓和证悟之间相当于是能生所生的关系,从种姓慢慢变成无漏的智慧。
((站在二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说,凡夫人在迷乱位先要把無為种姓智慧(法界空性或光明如来藏)作为所缘,逐渐令心從離垢本來清净,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证悟。而就唯识宗、小乘宗来说,种姓和证悟之间相当于是有為的能生所生的关系,从种姓慢慢变成无漏無為實有的智慧。))
這邊強調說站在23轉法輪的角度,凡夫是在迷亂位先要把種姓作為所緣,現在用23轉法輪就是講大乘對於種姓的觀點,一般我們凡夫都是……不管是講2轉的法界空性、或者是講3轉的光明如來藏,當你在凡夫位的時候你就要把這個做為所緣,那種姓就是智慧就是無為、這個是都要劃等號的,再逐漸令心清淨,這裡面的過程其實就是從離垢變成本來清淨,從而獲得不同程度的證悟~~那這是堪布加的話因他是想要把這講清楚,你看這裡講的就很明顯的23轉是一件事,一般在大乘最重要就是你最後會把這個種姓顯出來,這就是佛性、真正讓你顯出來他就是佛性,所以這邊有強調一點~~他是從離垢變成本來清淨這個過程,可是重點是最後的本來清淨。但是,假如從唯識宗、或從小乘宗來說,種姓和證悟之間就是一種能生所生的關係,用能生所生醬子來描述的時候其實就不是無為法,雖然並沒說這是有為法,即使小乘抉擇滅都說是無為法,唯識到證到圓成實的時候他也是無為法,可是他在這個證道的當中說他無為法但他並沒有一個很清楚的就你也不知道他就是變成無為了,然而他整個過程很明顯的假如是能生所生的話是有為的,而真正你得到的叫本來清淨,可是本來清淨不是從離垢清淨生出本來清淨,這不太一樣。這就是佛學比較難的地方,是說你得到了離垢清淨以後你就自然會得到本來清淨,而他所強調的是本來清淨,那這邊並沒有強調本來清淨,這是一個很大的分野。為了這點我做了一個補充資料……
這觀念是我們比較難懂的部分,現在不去討論小乘,就用大乘空宗就是中觀、這是標準的我們現在在學的,再來就是大乘的有宗、指的就是唯識的隨理唯識,這一定要搞清楚。
現觀-031-論釋-011-20230704
011-遍智 大乘空宗有宗-2023-07-04.jpg
***先看一下隨理唯識也就是大乘有宗的過程。
這就剛剛講過有所謂的言說自性即遍計執,這是約修行人來說的,遍計執或者言說自性對修行人來說就是對世俗實有的一種執著,一個凡夫在修行的時候一開始一定要把這個~遍計執或者言說自性~除掉,因為這個是錯誤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那你認為它存在而且是實在有的東西,很明顯的這個遍計言說自性是一種有漏的有為法。但是,2步就進入依他起修離言自性,離言自性用依他起的角度時簡單講在概念上依他起就是緣起,所以剛剛有講像阿賴耶識明清的這種心法,但在這個地方其實你把這個遍計執去掉往依他起這個方向走基本上是緣生的,特別是在修依他起就是修緣起法,到最後你給他定性的時候就是世俗雖然有可是幻有、但世俗絕對不是這個言說自性,所謂自性這2個字就是有的意思、就是站在世俗的角度,醬子你就變成離言自性了,這個對行者來講這就是對緣起是幻有的一種證悟,基本上這還是有為法、可是這時已經算是無漏的;簡單講,因為你沒有執著你就不會有那個法執,就這時已經知道是幻有但是也知道這個是不正確的,那從這邊把污染的依他起修成清淨的依他起在唯識的名相叫做~轉依,其實轉依是創出來的一個名詞,那轉依代表什麼意思並沒講得很清楚。那前面曾經討論過隨理唯識的講法,這時到你會產生這種圓成實就變成出世間的所以是無為的,可是以阿賴耶識的角度這個出世間種子並不在阿賴耶識裡面他是附在阿賴耶識的外面,所以他們經常比喻真正有漏的種子等於是水溶性的,那這個叫做油溶性所以是附在阿賴耶識的外面,簡單講這個種子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沒辦法解釋、也不需要解釋,因為到了種子時基本上是最高的層面、就世俗的角度來說相當是佛學的上帝;那因為你在有漏這邊你修到某一個程度了,這時會激化你外面無漏的種子現行,一現行就變成出世間法就變無為法。醬能理解?就說因為你也是有這邊的做法以後那他叫做轉依,最後你就產生所謂出世間的種子就現行,那這個現行就叫做~正智觸證真如其實以唯識的角度也知道這個是沒有能所,正智代表能、真如代表所,可這也只是一個比喻,其實正智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正智,在大乘5~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裡面這叫轉依,這時離言自性就轉依成究竟的離言法性,對行者來講這時變成是~勝義空有,也就說前面離言自性是~世俗幻有、而這個究竟的離言法性是~勝義空有,到這裡就叫做~無漏的無為法。所以是醬子從有為變成無為。至於他也有一套理論講出世間有出世間的種子,這種子就在你世間法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觸動出世間種子、他就現行,現行就變成你正智可以觸證真如,回來就變成是無漏的無為法;若講起來這個也就相當於小乘的抉擇滅,小乘真正成就的時候那個也是無為法、他叫抉擇滅。醬子你就可以看出來他就是能生所生,雖然他的用字好像不是、其實整個邏輯還是在轉依這個邏輯上。
***現在在看大乘空宗。

這裡最重要一開始是離垢清淨,也就是你從始覺就所謂的大乘見道一直修道到最後的無學道,對行者來講這就是對法界實相的一種證悟,法界實相的一種證悟其實就是一種無漏的無為法,醬子這直接就是抉擇滅,無漏的無為法也就是相當於抉擇滅,那這個地方就叫做離垢清淨。那這過程最重要你要看這2個字~法爾,你到了離垢清淨再過來變成本來清淨,你看到離垢清淨是漸次來的是有因果、因果醬子的一個的概念一直走到最後的無學道,當你一到這裡的時候就像剛講的你一得到離垢清淨你就會得到2清淨,所以佛是有兩個清淨、一叫離垢清淨一叫本來清淨,那你還沒有成佛之前可能你有不完整的離垢清淨可是你沒有本來清淨,因為你一定要修到10地究竟位你完全得到離垢清淨的時候你就自然得到本來清淨,那這是法爾。這不一樣了,最重要你要看這2個字,這叫~法爾。那本來清淨這就等於是本覺、也就是般若、也就是如來藏、甚至也就是2轉法輪的那一個法界,概念都是一樣的,他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大無為空相。那大家到最後好像都得到醬子的無漏無為法,可這邊大乘做這個強調裡面有一個蠻重要的你一定要記住這個,雖然都是無漏的無為法,可是以我的認知本來清淨這邊應該是屬於一種非抉擇滅,你本來就有,所以這是一個差別。
為什麼要講這些,因這就相當於在解釋堪布為什麼會在他裡面說出那一段話。這一段詳細一點、能夠再更深入了解一點就是看這個補充資料,醬大概你就有一個概念,所以到這裡你再回去看課文就不會覺得過於突然不知道他是怎麼轉過來的,基本上剛剛所講就是為了要解釋這個。

当然,大乘佛教讲到种姓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楞伽经》就讲众生有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如来乘种姓)和不定种姓,甚至有断了种姓的(无种姓)。但其他经典中也解释了:其实还是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姓,不定种姓也可以包括在这三个种姓之中,而断种姓的在整个众生界并不存在,只是由于个别众生邪见特别严重,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称呼。实际上不具足如来藏、永远不能成佛的众生是绝对没有的。
這邊就講到其實也會有不一樣的說法,有不一樣的說法最重要是在不同的角度,有時會談到不定種姓等等……這就不多講了,這些你都不要管他,但是真正的以大乘的角度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實際上不具足如來藏、永遠不能成佛的眾生是絕對沒有的,這學大乘的都知道。那有不一樣的說法是在不同的角度、或者是有他的必要,這等下就會提到,這就是了義、跟不了義在佛的這個說法當中有時是沒有辦法避免,並不是所講的全部都是了義。

如上所说的無為种姓智慧,在大乘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只是从字面上这样讲,在座的各位道友也许不一定有特别明确的感觉。因为讲般若空性、《现观庄严论》不像讲《前行》那样有很多精彩的公案,也不像世间的讲座那样特别感动人,而在座诸位显现上也还没有获得加行道、见道,这样可能只有极个别前世佛缘特别深的,才会一听到这样的空性法门便非常欢喜,生起极大的信心。种姓觉醒的相不但大乘佛教承认,小乘也一样承认。小乘中讲,若听到解脱的功德便数数生起欢喜心,乃至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就说明圣者种姓已经觉醒,如果对此人宣说一些解脱法门,他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成熟。
上面所說的無為種姓智慧,在大乘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重要?因為你現在講他的種姓是講他在因位,而他的果還是這個東西,所以叫本來清淨。醬理解嗎?現在講種姓好像是在講因位,可是你成佛的時候那個果是什麼呢?嚴格的講就是這個種姓,而他並不是因果的關係,他就是直接出現,本來沒有辦法出現、最後出現,所以會叫本來清淨。所以,你看《心經》都是無所得,無智亦無得、亦無所得故,都是用醬子的一個描述,當然醬子描述有2個角度~~一個你了解到大無為空性本來就是應該醬子講,一個你就了解到因為真正的證悟不是新的東西、是你本來身上就存在的,只不過是你不知道而已、現在顯出來並不是新生的。所以能生所生就有新生的東西、本來沒有後來生出來的,像這樣都有因果概念在裡面這都不是真正的無為,因此到這邊是很徹底的讓你能夠體會他為什麼一直強調~為什麼他一定要到最後是本來清淨,那是真正的無為法。真正的無為法的概念是醬一個概念,所以你整個修的當中只不過是把汙垢去掉、恢復原來的面貌,重點就在這裡。
這裡提到利根的人一聽到醬子的空性、或者就是種姓,他就會汗毛豎立、眼淚直流等等就真正觸動,我相信在座的人不見得會是醬子但當你有一點去體驗空性在講什麼的時候,你確實是有感不是無感、突然感受說~原來真相是這樣。
《心經》講無所得~~無智亦無得、亦無所得故,醬子描述有2個角度~~1、你了解到大無為空性本來就是應該醬子講,2、你就了解到因為真正的證悟不是新的東西、是你本來身上就存在的

为什么要在加行道之后宣讲种姓呢?因为紧跟着加行道的就是一地菩萨,一地之前是凡夫,一地之后就是圣者了,为什么我们能够从凡夫变为圣者呢?就是因为我们跟其他的无情物不同——我们都有佛性。尽管不同的宗派对佛性有不同说法,但最根本的一点都要承认,那就是:众生都有解脱的种子,有解脱的希望。种姓的真正成熟,是从一地菩萨开始。要依靠什么因缘让种姓成熟,通过后面的分析就会明白。
有佛性的並不是無情物,其實要看是用什麼角度,這個就不能多談了。其實若用能量的角度、大無為法能量的角度來講,礦物跟植物都有這個東西,不過一般不會講礦物跟植物也能成佛,只強調一個有情物,那唯一能講就雖然都是能量、可是這個能量只有在有情身上的能量才能當作種姓;假如是無情物那種能量因為他沒辦法修他就沒辦法最後成就佛姓。
這裡強調種姓是從一地菩薩開始,這很清楚是一定的,因為他講的是空性,空性一定是見道以後才知道、才親證的,所以當然是從一地以上的才會有。這又涉及到假如你今天不是大乘你也有小乘的見道,但是小乘的見道算不算是種姓?說起來那不是大乘的種姓,真正大乘的種姓一定要大乘的見道,當然小乘也可以由小向大就轉成大乘的種姓

壬二(種姓(智慧)分类)分三:一、以总体修法而分四加行見修六;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無間二解脫一;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智悲本體一+不共弟子一+暫時究竟作用二
這一科就直接對種姓做分類。
我們知道種姓是一種空性,又講得很清楚他是一種無為法,那怎麼分類呢?怎麼可以分類?所以這邊他後面也有一個篇幅就解釋這個,那前面這邊我先講
真正種姓是沒辦法分類的,空性是沒辦法分類的,但是這裡是根據修行人證悟不一樣的程度、以修行人證悟的角度來做分類,並不是空性本身可以分類,就好像用4個顏色不一樣的瓶子然後蓋上蓋子,就說這是黃色瓶子裡面的空氣、這是紅色瓶子裡面的空氣、這是藍色瓶子裡面的空氣、這是綠色瓶子裡面的空氣,我就醬子分了,其實空氣可不可以醬子分?空氣不能分,你怎麼分?他怎麼會是紅色、怎麼會是白色?就是因為我認為他現在被裝在瓶子裡面,所以他是依靠別人來做分類、並不是本身可以分類,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那這裡分成13種,重點就是這個概念,那怎麼分成13種種姓?你要知道這就是一種智慧,他用4加行再加上見道跟修道,這就是以修行人的角度,修行人在4加行位的時候他的種姓就算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醬子的種姓,這就分開了,就是用修行人在不一樣的程度,到了見道算一個、修道算一個,所以4加行見修醬一共有6個,再來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就是用無間道、解脫道,無間道、解脫道雖然是見道、修道的時候才可以分的,但基本上站在這個角度你也可以說有無間道的種姓、跟解脫道的種姓,因為你要靠這個才能產生無間道,所以道理都一樣。那按照哦巴活佛他是無間道2個、解脫道1個,醬加起來就9個。9個以後接著又站在不一樣的角度說~智悲的本體1個,不共弟子、簡單講就是聲聞乘的把聲聞乘這一部分分出來叫做不共又算一種種姓,還有就是真正的不共這就變成是究竟位,現在就是他把智悲當1個、不共弟子當1個,到了佛的角度又分成2~1叫做暫時的作用、1叫做究竟的作用,醬你就可以看出來一共分成13個種姓。不過要記住並不是種姓可以分類,也就是不是空性可以分類,那是根據修行人的程度來講,你說智慧可不可以分類?那也是根據修行人來講,不一樣的程度可以分,你要依在一個可以分的對象上面。
種性(ie智慧)用修行人修行證悟程度分13

从这几个不同方面来分,种姓里总共可以分出十三种法,我们先看其中总体修法方面的六种。

癸一、以总体修法而分:
    通达有六法。
分成13個種姓,第一個叫做通達,不過要先說明,這個是哦巴活佛的分法,跟米滂仁波切分法不一樣,在這有時我也常常想不懂,我們明明是寧瑪的為什麼不用米滂仁波切的東西來學,因他是我們寧瑪的全知耶。現在學哦巴活佛的應該也是寧瑪的,可為什麼他有時又跟全知的說法不太一樣?!或者是要仔細深入去研究才發覺並沒有不一樣,anyway,這是我個人的感受啦。反正如果有時間各位就去讀讀米滂仁波切的《慧光集51》是怎麼說的,不完全一樣雖然大同小異,那你再去看看法尊怎麼講的也不完全一樣,就像上次講內外攝持時我有特別舉出來他們講法是不一樣。
通達有6法就剛剛講了4加行加上見道、修道。
這是哦巴活佛的分法跟米滂仁波切不一樣

我刚才讲了,修行就是把佛性作为对境,以缘取它的方式来现前果。从所缘法界無為空性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有分的,但依靠能缘却可以有各种分类。就好像虚空本来是不可分的,但我们可以由容纳虚空的器物而把它分成金瓶里的虚空、银瓶里的虚空等,同样,所依的佛性在本体上也没有什么可分的,但依靠能依的修法者相续中对佛性不同程度的认识和证悟,也可以有一些分类。
堪布先做解釋其實是不能分的,就是用行者的角度、或是他證悟的程度來做分類。其實後面特別有一章節專門回答這問題。

由于加行道之前对如来藏的本体并未真正认知,所以能依修法的本体,在凡夫地只有加行道的(1)暖位、(2)顶位、(3)忍位、(4)胜法位这四个法,而在圣者地则有5)见道及(6)修道之现观法,这是在总体上依证悟不同而分出的六种法。

凡夫地是以总相的方式来缘取法界的,因为加行道的每个阶段都对法性有所认识,所以这四种法都要列入分类。见道菩萨已现量证悟了法界如来藏,修道菩萨在此基础上所见更深。无学道已经无修,所以没有分在这里面。资粮道对法界的认识算不上真实证悟,因此不安立为现前种姓。
凡夫位是以總相來緣的,見道菩薩、跟修道菩薩是現量證悟,那加行道還是在總相裡面並不是用現量證悟,所以要加行道以上才算種性、資糧道就不能算。其實算不算我覺得都可以,這裡按照彌勒菩薩的教法並沒討論資糧道這部分,舉一反三,資糧道裡有一部分你要分也可以就把他當作相似的種姓等等。

佛教中还常常提到两种种姓:一个是自性住种姓(自性清净本覺,一个是习所成种姓(离垢清净始覺。真正的离垢清净是从一地菩萨开始,此前的加行道的四个地位也可以算是相似的离垢,因为这时已能够真正享受到大乘空性的法味。
這裡提到一個自性住種姓、一個是習所成種姓,其實,這個自性住種姓就是自性清淨、就是本覺,習所成種姓就是離垢清淨、用《大乘起信論》的角度算是始覺就慢慢由見道變修道最後至無學道。真正的離垢清淨是從一地開始,加行道的算是相似的離垢,這裡大家應該沒啥問題因為我們的理解就是這樣。

不过即使连小资粮道都没有入,也一样可以在闻思修行空性法门的过程中感到无比的欢喜。有个道友就对我说:“我现在遇到了《般若摄颂》,每天睡觉的时候都想看着它,多么舒服啊!”信心极为猛烈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证悟空性、变成菩萨了,这种情况也有。

癸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分二:一、无间道之法;二、解脱道之法。
子一、无间道之法:

见道和修道都有无间道和解脱道。无间道、解脱道主要是就见道和修道而言。无间道是指能对治的智慧出世禪定正在与所对治的障碍交战且马上就要胜出的这么一个刹那。当然,这里的“交战”并不是像两个人拿着宝剑互相砍杀那样的,而完全是在心的相续上安立的,但这种情况下,智慧也同样完全有克敌制胜的力量,障碍最后则无法存活。就好像,相续中傲慢心的对治真正现前的时候,傲慢就不会产生了。
見道和修道都有無間道和解脫道,那無間道、解脫道主要是針對見道和修道而言。我們是可以按照這樣一個講法,可是,你仔細讀佛學的時候,其實在世間禪定的時候也有像這樣子的……比方說,7作意裡面的第6作意加行究竟、及第7作意加行究竟果一個是有功用一個是無功用,又好像9心住的第8心住心一境性、第9心住等持也是一個是有功用一個是無功用來分別,在佛學修行上面經常都會有醬子的一個是快成就前的階段、一個是真正成就,就好像一果向、一果,經常是下一剎那就轉成就了,就類似無間道、解脫道醬子的雖不完全是但你就理解並不是只有在見道修道才醬子分。
《現觀莊嚴論》讀到今天至少要知道~~
無間道就是空的等持,一開始有一個正等加行,正等加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空之等持、就是要得到見道,這時得到的是見道的無間道。那在修行當中另外一個叫次第加行,次第加行又叫做相之等持,都是等持,你一看到等持2個字你就知道這是三摩地境界,在三摩地裡他是空之等持那純粹是無分別根本智相之等持這時則是他所講的後得智開始有分別不過是無漏的,並不是一有分別就有漏;所以,解脫道就相當於次第加行,到最後他就變成是一種相之等持。空的等持或者相的等持到了聖人的時候空的等持就叫做無間道、相的等持就叫做解脫道。雖然這是我醬子講,其實我也是根據他們所講的是我的一種心得、一種領悟,而我醬子講也沒違背他們的說法,你們若有其他的看法等下一起分享。那我為什麼要講?因當你看到這些名相的時候你就不會不知道這些名相幹嘛用,其實前面都有講,只是沒有像我醬子把他連在一起,連在一起至少你不會被名相搞混。
那這裡強調無間道是對治的智慧,無間道又叫做空之等持、或者是無分別根本智,基本上這個三摩地是止的三摩地、是出世間定的三摩地,那定又可以算作一種智慧因為這都是心法,我們知道定是在第6意識裡面有一個定心所。這裡說~與所對治的障礙交戰且馬上就要勝出的那一刹那~堪布是醬子講,可我先報告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無間道是一種出世間的禪定,他的作用以唯識來講他可以斷掉種子,就是斷你的煩惱障、或者是斷你的所知障,世間定沒有辦法斷只能壓伏,以唯識角度就是斷種子、中觀也是一樣。那無間道是出世間的定所以他斷了種子,或斷煩惱障、或斷所知障,那斷跟證其實是一件事,斷完了以後所以變成是後得,剛不是講由空之等持進入相之等持這時就有一點分別了,一般講解脫道就是產生智慧。用很白的話講~~無間道是斷煩惱障、或斷所知障,斷了以後就產生出來什麼智慧?你斷了這一個煩惱障、斷了這一個所知障以後你的智慧當然不一樣,因為你障礙被去掉一部分。我們再講在修道上面所有的無間道基本上就都是空之等持、可是他的作用不一樣,無間道這時他所斷的煩惱障或所知障不一樣可是本身都是出世間禪定,因為他斷的煩惱不一樣以致他接下來解脫道的智慧就不一樣,所以修道中慢慢智慧就改變了;到最後所有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斷光時那就是10地,那最後就變成是遍智、就變成是佛的智慧。醬子理解也行但醬子理解時好像無間道是沒有完成事情、要到解脫道才完成,其實無間道以我的認知是已經斷了障礙了、這是他的作用,接著再轉過來就是產生智慧、就叫解脫道。

無間道~~空的等持、見道,無分別根本智,止、出世間定、斷種子
解脫道~~相之等持、後得智 生智慧

無間道斷的煩惱不一樣以致他接下來解脫道的智慧就不一樣,所以修道中慢慢智慧就改變了

 無間道:对治与断除。
堪布都是根據哦巴活佛的講法來做解釋,無間道就分做~對治跟斷除。

7、证悟无我的智慧是作为所断之真实对治的对治法。
((证悟无我的智慧(無漏現量/空等持)作为所断之真实对治的对治法))
当缘法界空性起修而证悟无我的时候,这种智慧就完全能对治自相续当中的障碍法,比如说马上要得见道时,相续中一定是有智慧战胜了对治的,这样才能现前种姓解脫道慧光集51:無間道
無間道第一個~~證悟無我的智慧,就無漏的現量、就空的等持,那是作為所斷之真實對治的能對治法。就說~他是能對治法、他的所對治就是你要對治的那些障礙不是所知障就是煩惱障,又說~這樣才能現前種姓,這邊又變成是解脫道的意思,現前種姓就是產生這個智慧就是解脫道的意思。
哦巴活佛這句~對治跟斷除~當作無間道,後面那句~彼等皆永盡~是解脫道,所以他的無間道分成2~對治、斷除,若是按照《慧光集51》米滂仁波切說法就不一樣了,對於7這一部分直接指的就是無間道,到下條8就這條斷除的時候指的就是解脫道,所以有這個差別。一般我是會採用米滂仁波切說法,但因今天讀的是哦巴活佛的講法,所以暫時只要知道米滂仁波切怎麼講,解釋還是根據哦巴活佛的、就他把對治跟斷除都算是無間道。

8、依靠它的力量断除所断二障,即是断除之法。
((依靠無間道禪定力量断除所断二障,即是断除)) 慧光集51:解脫煩惱
以无我智慧的力量能够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令其势力减弱,无以为继,这就是所谓的断除,也即小乘所说的抉择灭——依靠智慧((禪定))灭除烦恼的一种无为法。只不过小乘认为这是实法,大乘不认为它实有。
那斷除什麼?就是斷除障礙,這是我理解的解脫道,而《慧光集51》解釋這裡是斷除煩惱障、下面那個~彼等皆永盡~是斷除所知障,至於哪一個說法對,我們沒資格去分,但是我們還是了解堪布的講法即是。他說這個就是所謂的抉擇滅,他把無間道當作抉擇滅,這當然有道理,因為,我了解的無間道就是出世間的定、他能夠斷掉煩惱,是一種智慧;這所謂的智慧其實是禪定的意思,因禪定是心法你要叫他智慧也可以。

子二、解脱道之法:

所谓解脱道,就是无间道之后智慧(無漏比量/相等持)完全胜利的那一刹那,比如真正获得见道时,就像云开日出般已经远离了障碍,因此叫做解脱道。弥勒菩萨安立这两个阶段来说明对法界如来藏的证悟层次,是有其特殊必要的。
接下來解脫道,堪布說~彌勒菩薩安立這兩個階段來說明對法界如來藏的證悟層次,是有其特殊必要的~知道是有必要但他卻沒說出所以然,為什麼要醬安排他沒有交代只說有必要,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這個必要。若以我的了解,我現在讀的《現觀莊嚴論》所有人的解釋都不盡一樣,那以我過去的概念就說~~無間道就是出世間的定,他的作用就是斷掉煩惱障跟所知障,在不一樣的程度時會斷不一樣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那見道時斷的是分別的部分,到修道以後全部斷的都是俱生,都是俱生的煩惱障或是俱生的所知障;解脫道就是你斷完了這個以後你相對的就會產生智慧,所以會有2地菩薩的智慧、3地菩薩的智慧、4地菩薩的智慧都不一樣,到了8地的時候就大不一樣,那是不動地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卡,8地、9地、10地叫3清地,基本上智慧都不一樣,10地的金剛喻定就是無間道,前面也讀過金剛喻定後面產生的剎那加行4義其實是一件事但他用2種比喻~~異熟、非異熟,還是翻回前面看一下,因這部分蠻重要的,金剛喻定過了以後,也就是次第加行到了究竟的時候叫剎那加行,那正等加行到了究竟的時候就是頂加行,頂加行有一個無間頂加行這就是用空的等持角度講的、那這也是金剛喻定,無間頂加行是金剛喻定的無間道,那金剛喻定的解脫道就變成這剎那加行,其實4義是一件事只是用顯現功德、證悟實相不同的角度分開說明,以福德資糧角度是~1.非異熟剎那加行、其實是相的等持、究竟的相之等持,以智慧資糧角度~2.異熟剎那加行、叫做雙運的等持,那就不多講了,只是提醒各位以前讀過的都不能忘記因這些之間都有關係的。另外2義就3.無相剎那加行就是在破「語言顯現」,雖然堪布並未醬子講,但是根據以前我所學得的有2個很重要的造成我們出問題的一就是語言顯現、一就是能所的似二顯現,4. 無二剎那加行就破「似二顯現」,所以他這是同時用這4個角度來說明。
所以說《現觀莊嚴論》難讀就是因他涉及的層面既廣又深,這就是出在彌勒菩薩的大海波浪式講法,一開始分成8事,裡面有3智、4加行、一果,第2波就展開變成70義,告訴你3智的義理事相,第一個講到遍智有10義,遍智第一義是發心就展開一大堆,現在講到遍智第4~修行所依之種姓又展開一大堆,展開的東西常常又會牽涉到一些蠻深入的觀念,真的是讀也難、講也難,當然你也可以讀過就過去了,可是醬子實在是很可惜!

無間頂加行~金剛喻定的無間道
剎那加行4((一件事的4個角度))~金剛喻定的解脫道

 解脫道:彼等對治、斷除(無間道)皆永尽
哦巴活佛是把~彼等皆永盡~這句頌詞當作解脫道。

9这样的断除、对治都圆满达到尽头,就是解脱之法。
也就是说,我们依靠無間道禪定智慧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当离开应断的障碍时,就叫做获得了解脱後得智。假设一位菩萨在五点三十三分的时候离开了所有见道的障碍,那么五点三十四分就生起了解脱道的智慧,我们就把这个境界称为解脱道。
慧光集51:解脫圓滿(斷所知障)
解脫道這段意思就是~斷除、對治皆圓滿到了盡頭,醬子說法也是蠻通的,一般簡單點說就是智慧產生了,這時就不一樣了,以離垢清淨的角度來說你就更清淨,到最後完全離垢、本來清淨就出來了,基本上這就是解脫道。堪布說~我們依靠智慧來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其實這應該是用無間道的禪定來斷除的,這個智慧應該是指無間道禪定的智慧,那離開應斷的障礙時就獲得了解脫,這獲得了解脫也就是得到一種智慧、應該是後得智。所以一般我都會用一個是斷煩惱障斷所知障、然後一過來就得到智慧,在其他地方也是醬子講,以前在《總義》也是醬子的說法。這邊堪布講五點三十三分、再加上五點三十四分,那這只是他一個比喻,真正情況絕對不是有一分鐘之間的差距,不是;因為其實這是一種連續的,為什麼會叫無間道?就這一過只有一個剎那就過去了,那一分鐘不止一剎那。
《慧光集51》這裡~~解脫圓滿,這段主要是斷所知障,所以是倒過來了;以頌詞來講,哦巴活佛把前面~~
對治與斷除~頌詞拆成無間道的2個部分,就對治、斷除這2個無間道,後面這個頌詞~彼等皆永盡~就叫作解脫道。米滂仁波切不一樣的解釋,前面~~對治與斷除~頌詞的對治是無間道,斷除指的是解脫道、意思是斷掉煩惱障,他的解脫指的是斷掉煩惱,這又跟我剛剛講的不是完全一樣,可我覺得這重點是看你的解釋就看你當下對這頌詞的理解,我所認知的感覺跟米滂仁波切的講法也不相違,因我單純就是對治與斷除、最後就是~彼等皆永盡~那無間道跟解脫道都在裡面,以我過去的認知來看我這比較像哦巴活佛這種解釋。為什麼呢?因為~對治與斷除~這邊是斷除,斷除所知障跟煩惱障,後面這個~彼等皆永盡~就是解脫道,圓滿就是生起智慧。可是米滂仁波切他是把~彼等皆永盡~這一個我相信他要強調的就是有斷煩惱障的也有斷所知障的,所以他把~對治與斷除~當作是煩惱障、下面這一句~彼等皆永盡~當作所知障。不過想來這應該不會造成多大的困擾。

其他讲义中对以上颂词也有不同说法,比如有的讲:这两句颂词对治与断除、彼等皆永尽都是在讲无间道的对治法,前一句是对治烦恼障,后一句是对治所知障。但因为这是第一次给大家讲这部论,如果引用很多萨迦派、格鲁派、宁玛派的不同观点,怕大家难以接受,所以不打算过多介绍。再者,品评不同观点也是有利有弊的,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宗,难免就会指摘他宗不究竟、不合理,这样,还不如专心把大的意趣把握好。(我年轻时也特别喜欢研究各宗派、各大德的不同观点,但现在我觉得谁说的都是对的,没有错的。)
這裡就提到~其他講義更是說法不一樣,那我感覺說法不一樣是在他的認知,認知這個頌詞是在講什麼,可基本上都沒離開有一個無間道斷掉這些障礙、後面就有一個解脫道得到解脫,這部分大家都一樣,只不過是這頌詞裡面到底是在講斷什麼障礙時大家講法不一樣。那有人說這2句頌詞~對治與斷除、彼等皆永盡~都是在講無間道,前一句是講煩惱障,後一句是講所知障,就跟我剛解釋的也是通的,因這裡他沒提後面的解脫道,其實雖然講的不一樣但原則都一樣~~就先有一個無間道、後有一個解脫道,基本上無間道是定、解脫道是慧這應該是沒有錯,且前面讀《總義》時大部分也是這麼講的。
堪布這裡說他覺得誰說的都是對的,這也是用某一個角度去理解,就像剛剛我前面所講的~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是,跟各位分享一個我的心得~~像我們現在初學的人絕對不能什麼都對,一般我經常會抓住一位大德根據這位大德的跟他學,若初學者這還沒學會就在那都對就感覺不太好,這又不是在學無分別根本智,就好像我們又不是在本來清淨的境地還是在學離垢清淨要一步一步地把每一個垢去掉。

当然,我们在通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若能再做一些分析、辩论也是很好的,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对空性法门生起信心,了知前辈大德们的究竟意趣无有相违,并依靠这样的殊胜法门而发起《六祖坛经》里那样的四弘誓愿
這裡提到了4弘誓願,你們應該都道,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般學佛的尤其是做前行時都會念。這是漢傳的翻法,後面會看到堪布他們~法門無量誓願學~的翻譯就不太一樣,翻成~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癸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分三:一、本体;二、特法;三、作用。
子一、本体:
    具智慧悲愍。

10、这样的通达本体是具有智慧自性及方便慈悲的法。
大乘佛教的任何殊胜境界都是不能离开智慧和大悲的,因此不论是加行道、见道还是修道,当断除相应违品后,所获得的证悟一定是以了达万法无有戏论的智慧和欲救度遍天下所有众生的大悲心为本性的。
慧光集51:八地解脫道
最後一個本體~具智慧的悲愍,《慧光集51》解釋又不一樣,哦巴活佛的意思是由智悲這2個角度又當作是一個種姓,其實智悲就是大乘,大乘基本上一定要談智悲雙運,可在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他認為這個指的是8地的解脫道,這就不一樣了。

菩萨的相续是很一致的、相通的,并不像世间人那样受局限。在世间每个人都多少局限于各自的专业,一个化学专家和一个天文学专家相续中智慧的反体肯定是不相同的。同样是老师,有的可能具备一些悲心和智慧,而有的就只是每天教别人怎么解剖动物,确实很可怜的……然而世间所有菩萨的相续中都已现前了空性大悲无二无别的如来藏本体,这是不会有差别的。

子二、特法:
    不共诸弟子。

11、以上方便智慧的现观也是有别于声闻缘觉弟子的不共法。
这样的大悲菩提心,不要说外道以及农民、鱼贩等从未学过宗派的人根本不具,就连声闻缘觉也无法企及。
慧光集51:九地解脫道
诚然,利根的小乘行人是非常精进的,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行,初夜、下夜都不睡觉……但说到大乘的方便和智慧,他们确实是不具备的。
不共弟子,在《慧光集51》這個指的是9地的解脫道,哦巴活佛的意思是不共諸弟子是有別於聲聞緣覺的不共法、也就是真正大乘的法,其實最主要是他把種姓拆成13種,所謂有沒有種姓就可以依修行不一樣的階段當作不一樣的種姓

我们也应以这个标准观察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大乘佛子。如果是大乘佛子,相续中肯定要有一种对万法不太执著的空性智慧。即便不能做到一点都不执著,但是起码不要像世间从没学过空性的人那样,遇到一点小事情就过不去。我认识一个居士,他平时爱说大话,自诩证悟了空性、对世间法毫不执著,但后来有一次他特别伤心,我问为什么,他说:“我的家庭解体……”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但空不了,还特别执著,伤心到连自杀的心都经常产生。

很多人都是这样,平时总以为自己修空性修得很好,但修行功夫在快乐的时候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只有个人、家庭发生一些问题时,比如半路遇见一个特别不喜欢的人,这个时候才看得出来。要检验大悲菩提心也是一样,“愿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安乐”,这些话大家都会说,每天都在念,但关键还是要看当某一个众生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能生起悲心。

子三、作用:
    暫時作用:利他渐次行,究竟作用:智无功用转,
    所依名种姓。

作用有两种,一是暂时的作用,二是究竟的作用。
最後這個在作用上面,哦巴活佛將之分做一個暫時的作用跟一個究竟的作用。

12、暂时的作用是以不了义了义四种秘密的方式相应利他缘分次第而行持的法。
具有大悲菩提心的菩萨一定是应机施教,用不同的善巧方便来饶益不同的众生,这就要讲到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了,其涵义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和《经庄严论》中都有广述,这里不细说。主要就是要了解到:佛陀是应众生根基而说法,对有些众生要先讲不太了义的法,将他引入正道后再宣说最了义的法,而对有些众生是直接宣讲最了义的法……有智慧的菩萨也要依靠这样的善巧方便来逐渐地利益众生。

13、究竟的作用是自利法身智慧无有勤作而能实行他利的法。
证悟如来藏的最究竟功用,就是令法身智慧中所有的自利利他功德全部无勤现前。个别讲义将此法安立在十地。
慧光集51:十地解脫道
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將最後這一個當作10地解脫道,我想這不用太在意你只要知道他分做13種,為什麼分成13種就是讓你理解是根據修行人不一樣的階段做醬子一個分別,至於這代表什麼、那代表哪一個大家講法不一樣,那我們現在是讀哦巴活佛的就知道哦巴活佛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我是相當的不以為然,這裡説~個別講義將此法安立在十地,他怎麼可以將米滂仁波切的講義如此輕看為個別講義,也許他是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講義,可他應該要講出來米滂仁波切是將之安立在10地上面,這是我個人的感覺啦;因我是寧瑪的弟子,米滂仁波切又是寧瑪3大全知之一,於此我是相當在乎的。

依靠以上十三种法,我们就可以了解将修法所依的法界空性或说如来藏命名为种姓的意义了。
所以我們了解這13種法是~~將修法所依的法界空性或說如來藏命名為種姓的意義,所依的法界空性這是2轉法輪的角度,3轉法輪的角度叫如來藏,不管如何用大乘的角度這種姓指的就是空性、或者是如來藏、或者是佛性,而最後證悟的東西也是這個,等於是證悟你自己本來就有的東西、你的種姓。

辛二(10-4遣除诤论)分二:一、辩论;二、答辩。
壬一、辩论:
    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

对方辩论道:法界是远离一切言说思维的,不存在他体的差别,因此怎么能分成十三种法呢?这就好像要把虚空分成十三块一样,是不合理的。
遣除諍論,這感覺剛剛就已經解釋過了,就說~~對方等於是問難,他說其實你法界就是空性、他是不存在、是不能分別的,不是你能拿法界來做分類的、不存在差別的,那你把他分成13種這是不合理的。

但这样分其实并无过失,我们看下面的回答即可了知。

壬二、答辩: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

从所依法界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可分的,但是依靠缘取它的智慧或者说能依补特伽罗的不同相续,确实也可以分出种姓的十三种差别。
回答是說沒有錯、沒有過失,這就剛剛講過的~~依靠緣取它的智慧或者說能依補特伽羅的不一樣的相續,就用修行人的角度、跟修行人的程度對種姓的證悟跟對種姓了解的差別,我們將種姓可以分出13種。這前面已經講過這是很合理的。

所谓能依所依,一种情况是两个实体互相依靠,比如桌子上放茶杯,茶杯是能依,桌子是所依;另一种情况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反体的法都依靠在本体的法上,比如瓶子的生住衰灭等法是依于瓶子而存在的。类似这样,法界本体虽然始终是同一个,但是众生缘取它而获得的证悟境界,从一地直到十地末尾之间都是迥然不同的,菩萨十地好比是十个瓶子,法界好比是虚空,虚空本身是不可分的,但依靠装虚空的瓶子之大小、质量不同,也可以对虚空进行分类。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以后我们再听到说如来藏、空性有分类或无分类,只要懂得分一下能依可分之行者、所依法界不可分,就非常容易圆融了。
這裡是提醒你~根據能依、所依的角度就可以分了。能依就是可分的修行人,這些修行者是能依他可以分,那我現在就是根據醬子去分的、雖然他的所依是法界或者是如來藏是沒有辦法分的,但我是在能依上面分,根據能依就把所依分類了

在观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对这种虚空一般的心性有所认识,而随着对它的证悟越来越深,也必然会灭掉相关的一些违品。

这个颂词在间接上也说明佛的种姓遍于每一个众生,任何一部大乘经典都是如是承许的,只不过从众生相续生起的道相方面来讲,资粮道还不算真正证悟了它,真正的证悟应该从加行道算起,加行道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都算是现前了如来藏的本体(加行道虽然已经称得上“开悟”,但毕竟还是凡夫,所以也不能说是很高的境界)。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一般来说,大乘佛教的开悟,包括禅宗的开悟,至少也应该是获得了加行道以上的境界;密法中所谓的认识、证悟大圆满,也是安立在加行道以上,高者能达到一地菩萨乃至佛地的证量,低者可能属于暖顶忍等加行道位。在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麦彭仁波切个别论典中,曾把显宗的五道跟密宗境界作过对应。参照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确信种姓苏醒的界限就是在加行道,而苏醒的前兆则在资粮道乃至未入道时就有。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道友,连睡觉都不愿意和《般若摄颂》分开,这就是种姓有所苏醒的相了。反之,若每次听到讲般若空性就瞌睡不止,而一聊到电影、明星便兴致勃勃,那就说明离种姓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
這邊主要是講在密法上面所謂的認證、證悟大圓滿都是安立在加行道以上,高者能達到一地菩薩乃至佛地的證量,低者可能屬於4加行道位。在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以及米滂仁波切個別論典中,曾把顯宗的五道跟密宗境界作過對應。參照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確信種姓蘇醒的界限就是在加行道,就是什麼時候開始喚起你的種姓就是在加行道,而蘇醒的前奏在資糧道甚至未入道時就有,就是你還沒到資糧道之前就可以有。雖然這種姓彌勒菩薩是從加行道開始、可並不是代表加行道前面的就不算是種姓,我的意思是說~並沒有說他就也應該是種姓,就說你了解彌勒菩薩的分法,本來種姓就是不能分的,他是根據修行人不一樣境界的時候、對這個種姓有不一樣程度的證悟來分。所以同理,在加行道以前的也可以,也就是你只要理解這個原則就可以。

以上介绍种姓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已经涉及到了大乘里很多非常关键的问题,希望大家课后好好思维。当逐渐懂得其中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学佛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因为我们有种姓,且生生世世可以延续下去,所以学佛会有所成。否则,若像唯物论、无神论所讲那样——人是突然生的,也是突然灭的,那修道也就无有意义了。昨前天有几个美国的科学家跟我辩论,他们依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认为意识是由大脑整理神经元信息而产生的,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最后我以佛教的不共智慧破除了他们的观点。虽然他们去过了全世界的很多大学,但我想如果从来没有接受过合乎真理的教育、相续中仍然遍满邪见,那么去再多地方也没什么用。
這裡提到科學家的論點,由現代生物學的觀點認為意識是由大腦整理神經元資訊而產生的,這句話並沒有錯,就大腦中的神經接受或是外界刺激會有信號,這些信號匯集到大腦裡面就產生意識~~這是用科學的角度並不是講不通,堪布以佛教的不共智慧破除了他們的觀點。其實,佛學的角度比較像是哲學,比方我某種信念我沒辦法直接證明,但可以用間接的方式像用因明來說明佛學的理念不是沒有道理;雖然我沒辦法像你科學醬子講證明,可是反過來你也沒辦法證明我講的東西不存在。世界上很多真理就是有一天自然就知道了,就像現在科學上的量子力學發現的許多東西跟佛學所講的都吻合了,等於是幫佛學很多當時無法證明的東西現在可以看到有科學的根據了。

我们平时的念咒、磕头等修行固然很重要,但系统地闻思五部大论恐怕更有必要。尤其是在座的年轻人,生长的环境应该说是很不幸的,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小就被父母和老师灌输了前生后世不存在、没有地狱天堂的邪知邪见。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颠倒的人生观、价值观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是不是值得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一下?

已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分三: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二、究竟修行所为;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
庚一(10-5修行所緣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這裡講到遍智的第5~修行所緣,修行所緣分成了11種,重點是~~哦巴活佛的分法跟米滂仁波切的分法不完全一樣,我有去讀法尊的分法但並沒歸入補充資料當中,我們先看一下補充資料就比較容易懂
***補充資料~~~
区分了义和不了义的方式: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  作者:索达吉堪布
有人这样想,既然佛陀在转法轮的过程当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了义和不了义。所谓不了义,就是原原本本从字面上去理解,势必有量理的妨害;而这样宣说的意图或用意也很明确;且非常有必要这样宣说。有必要用意以理能害三个条件,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不了义。反过来,不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了义。
有人碰到解释不清的法义的时候就说:这个法不了义,那个法不了义……我看到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是一遇到自己稍微理解不了的,就断言:不能这样理解,这个是不了义法。其实了义与不了义法非常难以区分,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一样。要知道了义和不了义,我们还应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不过,这里主要从不了义的方面宣讲。
四种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
首先為小乘讲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入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的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榜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间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我们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他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同样的道德,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还讲补特伽罗我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就叫令入秘密。
其次為唯識讲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当然,以大乘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衡量,万法唯心、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等说法都不成立,它们都有正理的妨害。其必要则为,让唯识宗的所化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趣入佛法,然后逐渐趣入中观正道。这是相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当中说,我那时转成拘留孙佛。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的佛当中最低劣,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如果对恒河沙数劫佛陀恭敬承事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
最后是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如中論《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全部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下面讲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以及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其必要则为断除轻蔑佛陀;但并非建立一个相续,否则就有正理的妨害。其实,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意趣与前面讲的相秘密相同。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缘成熟后才能成佛。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是别时意趣?很可能这是不了义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的时候,嘎多堪布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不了义的说法,这应该属于别时意趣当中。后来法王狠狠地批评,也讲了很多道理,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当中的不了义法。前辈大德中,如竹庆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等,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以前学《净土教言》的时候我也讲过这方面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今生根本不能往生成佛——所有事情都用不了义来乱套的话,那就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区分的智慧。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最殊胜,他对布施有特别强烈的执著,针对这样的毛病,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
在阅读佛经论典的时候,尤其是显宗的经论,如果我们能把不了义完全区分开来,那对经论学习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否则就会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虽然大多数人研究经论的时间没有、兴趣也没有,但有时间、有兴趣的个别人却一直在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因这他们根本不具有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和智慧。以前我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就多次要求大家对这一部分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没有懂得,那就会歪曲佛陀真正的教义,所以大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剛剛有提到4種秘密跟4種意趣,索達吉堪布有關於這方面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區分了義和不了義的方式,他就是根據四種秘密和四種意趣,那這在米滂仁波切那裡講的非常清楚,那先說為什麼要有這個,最重要就是不了義、以及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不了義,這個不了義就是有必要,可是,有時他以理能害~就是道理上好像沒有辦法講得很清楚,這時候這叫不了義,那為什麼會有醬子的情況呢?他有4種秘密~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和轉變秘密。
1、令入秘密,對小乘來講,用這種講法能夠引小乘來聽大乘的道理,所以就會用不了義的方式。2、相秘密,還有一種就是對唯識的這些學者來講,佛用相秘密來引導他們,所以會安立3自性;其實,佛學是講沒有自性的,怎麼會安立3自性?這是用相秘密的角度。3、對治秘密,這裡是舉例說明,就佛經中常有講佛陀轉變成拘留孫佛,那釋迦牟尼佛怎麼會轉變成拘留孫佛?因一般大家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所以好像是佛裡面比較低階位的,那佛用這種不了義的方式就是要破除把佛也分成有高低的成見。其實他怎麼會轉成拘留孫佛是為了這樣一個目的~破除佛也有高低的偏見,所以這屬於對治秘密。4、轉變秘密,各位知道在《中論˙因缘品》~父母為所殺,國王二所淨,境眷皆摧毀,彼人得清淨。就好像父母應該殺掉、國王等等所有都應該殺掉,其實不是,這裡每一個代表的是一種煩惱、或者是阿賴耶、或者是壞聚見等等用醬子來說明。詳細大家自己看,這裡就是提到為什麼會有不了義就是這4種情況。
這裡提到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這以前也有講過,以我的了解外義屬於見地、内意屬於修行的、密意屬於果的部分、极秘密之意應該屬於密宗的角度。
再來就是4種意趣1、平等意趣,就舉剛才佛陀轉成拘留孫佛的對治秘密在這邊就等於是平等意趣,告訴你釋迦牟尼佛跟拘留孫佛是一樣的。2、别义意趣就相當於唯識的相祕密;3、別時意趣,這裡告訴你並不是你念阿彌陀佛你馬上就可以去西方成佛,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跟因緣並不是一蹴可及;但不了義的講法就是你念佛號你就能成佛。可這也有爭議,因有人說淨土宗算是不了義,當時上師法王如意寶就非常不能接受這種說法。這點我是不想深入去想,淨土宗是講你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可並不代表你到了西方淨土你就是佛;所以他是別時意趣也沒錯啊,為什麼法王……就不知道了,那我只是提醒他的意思是說淨土宗不能算是別時意趣,我是不知道為什麼淨土宗不能算,不過法王在別處有解釋~~因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別時意趣當中的不了義法,他說不是,那前輩大德包括米滂仁波切在這方面講過很多教言,只是這點我不太懂為什麼念佛這不算不了義、不算是別時意趣,想必這裏面一定有一大堆的道理,所以不要把念佛往生當作別時意趣。那現在我們不知道原因那就先記住不能講淨土是不了義的說法、至少不會犯錯。4、補特伽羅意樂意趣,一般人認為布施最殊勝就對布施有強烈的執著,那佛就要講持戒更殊勝,這都是讓你不能陷在一個當中,這都是算一種不了義的說法。你也可以去參考米滂仁波切《慧光集51》對這方面有一些大同小異的說法。

既然知道了修行依靠如来藏,那么修行过程中要学什么呢?一定要先取舍,不可能盲目地修学。先了解好的和不好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接受好的东西,在世间当中一般也是这样的。

現觀-031-論釋-011-20230704 011-遍智 哦巴、米滂-2023-07-04.jpg
第一圖是哦巴活佛的說法~~所緣一定是一切法,遍智要不要緣所有的法?一定是,要緣一切法。一開始我們都知道一切法可以分成3~善法、惡法、無記,再來把善法分做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再分有漏善、無漏善,這裡你會想出世間怎麼還會有漏?我想~假如出世間還是有漏的話理論上應該是指聲聞那部分的出世間法,無漏又可以分成有為的無漏、無為的無漏,那無為的無漏的意思~你仔細看就是有聖者的這一部份,無為在有聖者這部分又可分~共弟子也就是聲聞的聖者、跟不共的佛。哦巴活佛是用醬子分的,那堪布在解釋的時候,他最終的目的是要講不共的,不共的是最終的目標這當然沒錯,可是我覺得那個說法跟他們真要講的意思稍微有點差異,我是提醒各位,他說~~對所緣境來講我們不要管惡法跟無記,最重要是善法、這個是你的取、其他均是捨,善法部分我們要的是出世間法、不要世間法,出世間法部分要的是無漏的出世間法,無漏的出世間法最後要的是無為的這個部分,因有為的無漏法並不是真正大乘的角度,在無為這部分最重要就是不共佛,這是堪布的解釋方法。我覺得這個解釋方法你們可以考慮一下,我是覺得重點應該是~~佛要緣是一切法,你要得到遍智你要緣一切法,緣一切法總的來分你要取善法、要捨惡法跟無記,不過這個也有次第,就像前面在學加行位的時候有特別講到~~在暖頂位時在所取的那一部份就分做清淨跟污染,他說你雖然可以分但是不能產生執著,他要講的就是在修行不一樣的境界其實到了最終都沒有說你應該要採取哪一個,就是到最後不能夠有執著的、就算你取善法也不是那種執著的角度,這是第一點。第2點,他絕對沒有叫你不要取世間的善法,最後你當然應該選的是出世間來達到最後目的,可是這地方,比方,4禪,就在世間法這個位置,那你怎麼可以不管4禪呢?!你怎麼可以捨掉4禪呢?!所以堪布的講法只是要凸顯最後這個不共佛的目標,可是如果要捨掉世間法、出世間法要取,這就稍微有一點跟他們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並……比方,你現在來看米滂仁波切的講法~~
米滂仁波切所緣也是一切法分成3種,這大家都一樣,重點是善法,這善法他就直接講有出世間的3解脫、還有世間的禪定,他並沒有叫你取這個捨那個、不是醬取捨的,他是世間跟出世間做一個討論。第2個,在善法地方也有有漏、也有無漏,那是不是有漏的善法就不能取呢?就像剛才講到的次第,假如你在下士道裡面當然有漏的善法也要取,只是你一開始就知道不能執著而已,並不是哪一個該取、這是有次第的。所以米滂仁波切跟哦巴活佛講法不一樣,他是直接善法下面分出世間的3解脫、世間的禪定這2個,善法下面分有漏、無漏這2個,再來,善法下面分勝義還有世俗,那是不是代表世俗要捨?這也是有次第的,若世俗你完全要捨的話你怎麼修行?!最後有共同弟子跟不共佛法,以這個角度來講當然應該是取不共佛法。所以,我的意思是你要真正去了解他的意思,因為你看堪布的說法反而你會誤會~~緣一切法這個遍智的所緣不是緣一切法、是最後就是緣成佛的那一部分;那我覺得他真正要講的不是這個意思,就說,總的來分有3種當然你要取善法可是這也有次第、也有不執著的概念。那這第一圖是哦巴活佛的、其他圖就是米滂仁波切的,這是我讀完的心得跟各位分享。

辛一、本体:

取舍所知的分支就是修行所缘的根本。
也就是说,对世间的一切所知要善于取舍,该学的就要去接受,不该学的就要放弃,这就是修行所缘的本体。取舍因果、取舍真假,这也是我们人生必需的一种基本理念。
醬你就了解這是哦巴活佛的說法~~現在修行所緣本體就是取捨因果、取捨真假等等

辛二(分类)分二:一、总说取舍所知之基;二、详细分说取舍等舍十一所缘。
壬一、总说取舍所知之基:
    所缘一切法。
開始就先分類,其實真正就是一切法,你要緣的是所有一切法,這裡面又分做善、不善、無記。

世间人要想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都需要选择好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我们修行也一定要有一个所缘。菩萨所缘取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万法。所谓学无止境,没有哪一个法是不需要学的,昨天学的四弘誓愿中也有一条是“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法門無量誓願學”。
堪布的講法當時可能著重點是不一樣的,可是你要理解真正整個論裡面的含意並不是叫你捨掉世間法、沒有這個意思,就比方,世間法裡面的4禪你不能捨;像這句話~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我們漢傳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4弘誓願裡的。

有些人喜欢说:“学什么大乘佛法啊?不用学!自己观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只是观就能断除一切罪业,那倒也可以,但这恐怕有一定困难。作为大乘佛子,单是为了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就需要了知一切万法,何况还要饶益无边的众生。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尤其要帮助一些知识分子,就必须熟悉他们所喜欢的各种理论知识。因此,我在去各个学校讲课之前,都会事先了解他们学的专业,如果一点都不懂,是没法给他们讲课的。

壬二、详细分说取舍等舍十一所缘:
    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
    及诸出世间,有漏无漏法,
    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
    及佛不共法。

所缘的一切法又可以分为十一种:1)善法,像《俱舍论》中所说的胜义善、相应善等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法;2)不善法,即贪嗔、杀盗淫妄等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法;3)无记法,一般比如行住坐卧等非善非恶的行为。

在这三种法之中,大乘佛子到底修学何者呢?肯定不会是无记法,整天痴痴呆呆地处于无记状态中不是大乘佛子的所为;更不会是不善法,不善法会带来痛苦的后果,所以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舍弃的。那么,成为我们所取的就是善法,这其中又分为4)世间法5)出世间法。关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也有很多种定义,比如说圣者的法叫出世间法,凡夫的法叫世间法等。但我们这里定义为:能增长我执的法叫做世间法 慧光集51:世間禪定,能增长无我智慧的法叫做出世间法 慧光集51:三解脫。在这两种所缘之中,世间善法只是菩萨的暂时所取,出世间善法才是究竟所取。
這裡就分成11種就是~~善、不善、無記,堪布的講法就是善法又可以分做世間跟出世間,不過這邊世間法的定義感覺稍微……就他說~能增長我執的法叫做世間法,但若是用《慧光集51》世間法指的是世間禪定,難到世間禪定是要用能增長我執醬一個角度去理解嗎?!這好像有點怪怪的;所以這裡說~兩種所緣之中,世間善法只是菩薩的暫時所取,他有講暫時所取,出世間善法才是究竟所取,那當然這句話是成立的,就說你在修行的過程最後當然是成佛。

出世间法又分为6)有漏法7)无漏法。按照《俱舍论》的说法,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的即是有漏法,不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的即是无漏法。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说法,与有漏六门(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相续、漏随顺、漏所因)相应的法叫有漏法,不与之相应的就是无漏法。总之,有漏法就是令我们增长烦恼、不得解脱的法,无漏法就是能令我们得到出世间解脱的法,因此,无漏法才是菩萨应该接受的。
出世間又分有漏、無漏,哦巴活佛醬子分沒錯,那米滂仁波切不是醬子分,這個有漏、無漏米滂仁波切仍是在善法下面分的。這邊提到所謂的有漏就是有漏自性、漏相屬、漏所縛、漏相續、漏隨順、漏所因,因時間不夠就不多加解釋了,請自行參看補充資料,如下。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三,六漏指:()漏自性,謂六根對於六塵而起之貪、瞋、癡等煩惱諸惑,由惑而造業,遂招三界生死,是知惑自性業為有漏之因,故稱漏自性。()漏相屬,謂有漏之法屬心、心所及眼等諸根相應而有,故稱漏相屬。()漏所縛,謂有漏善法(指天人所修五戒十善等法)相續不斷,能招感後世生。()漏所隨,謂如在欲界天人生死中,亦為餘界諸有漏法之所隨逐。()漏隨順,謂雖為有漏煩惱所隨,然能隨順正道,決擇對治,以建立無漏。()漏種類,謂阿羅漢現世惑業雖已斷盡,但尚餘有漏五蘊之身,此亦由前世煩惱所引起。
其實有漏、無漏用一個最簡單的講法就是~~有沒有煩惱、或者有沒有所知障,煩惱障跟所知障,有就是有漏,一般無漏就是你離開了煩惱障所知障。

无漏法又分为两种:8)有为法9)无为法。四摄等世俗善法即有为法,胜义空性所摄的一切善法即无为法,菩萨主要应以无漏无为法为修持所缘
哦巴活佛又在無漏下面分有為、無為,《慧光集51》則是直接在善法下面分,這樣2個分法所代表的含意我認為是不太一樣,也就是重點不是在強調你在這2個分法中要選哪一個,而是都是在善法下面,也就說在某一個階段你會取它、也可能到另一個階段的時候你會捨它,是醬子的一個概念。

无为法也有两种:一种是10)弟子法,指的是小乘声闻缘觉所得的四禅等共同的无为法,还有一种是11)佛不共法慧光集51:最尊貴無上之法,指的是佛陀相续中的十八不共法等。声闻缘觉共同的无为法虽然也非常好,但与佛陀的不共法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别。这样一路分析下来,我们就知道:最终的修行所缘不是恶业、不是无记法,不是世间法,不是有漏法,不是有为法,也不是弟子法,而唯一是佛陀相续中的不共功德法,因为成佛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
最後到無為法再分弟子法、不共佛法,還是要提醒一下,米滂仁波切就不是醬子分,但我是比較傾向於米滂仁波切的分法,我覺得那很合理,因為現在強調的是遍智的所緣,那第一個概念遍智所緣一定是一切法,不可能遍智所緣只有部分的法,那一切法總的來分可以分作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當然你一定是取善法,善法又可以用不一樣的角度分作世間、出世間,有時分作有漏、無漏等等,那你在不同的階段你會作不同的取捨,醬子比較合理。當然以整個原則性來講你絕對不會去取惡法、你也不可能去取無記法,所以一開始這個先分、然後在善法下面作分。但是我也要強調到最後那個階段、空性的角度的時候就不原則上當然應該要取善法,但到真正空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做這個分別了、也沒必要做這個分別了。

我们原来讲华智仁波切的《修行次第略说》總義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修行所缘、修行所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次讲过后,希望大家要记住,免得以后别人一提“种姓”,你又想到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种姓,或者想到黑人种姓、白人种姓、东北人种姓、南方人种姓,乃至把姓王、姓李、姓陈等当成种姓……这些当然也算一般意义上的种姓,但我们修行所依的种姓唯一是指佛性。先要记住这些专用名词,然后讲考时才能触及《现观庄严论》的真正意趣。
華智仁波切講《修行次第略說》也就是前面讀過的《總義》時,大家都不知道他講的修行所緣、修行所依是什麼,現在讀完這課你就應該知道了。另外,華智仁波切有寫過一個叫《現觀莊嚴論總義》這不是我們讀過的《總義》,醬就不會搞錯了。

我经常强调,一定要注重培养五部大论的专业人才。如果喜欢学现观,至少要在上面花个两三年时间,力求达到比较精通、随时可以讲的程度。我家乡有一个老师,他其他知识都不太懂,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比较了解,所以也很出名。与此类似,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法门,发愿一生用这个法门来帮助他人,有兴趣的可以先报名。将来我们通过两三年、四五年的专业性培养,应该可以造就一批对众生有利的出家、在家法师。

希望我说的很多话你们能够先记下来,然后再慢慢去付诸行动,因为我还是比较忙的,脑子里出现一个很好的建议,就好像中阴身偶尔露一下头,如果你们没有重视,它可能马上就被巨大的业风卷走了……虽然我连加行道暖位还没得到,但这些建议也不是没有用处,若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也许会从此失去很多因缘。佛教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在当今来讲是很重要的。

現在越來越覺得《現觀莊嚴論》讀起來很難,講也總覺得沒有辦法講的足夠圓滿,總覺得有一點欠缺、不夠清楚,那這是因為自己沒有證量,再來《現觀莊嚴論》本來就不是那麼好學的。今天時間已經超過許多,就講到這了。
配合美國獨立紀念日下星期二0711停課一次。

PS
@ 分類眾多,因各個不同的分類各有不同的目的。
@ 回到無間道跟解脫道,這之間所以會感覺不一樣因是依據頌詞做解釋,把這段頌詞當作什麼、那段當作什麼,但有一點剛剛有提到就是~~假如你不管這個,你就記住無間道是定、是指出世間的禪定,也就是所謂空的等持,因為是出世間的定就有辦法斷掉煩惱障或者斷掉所知障,這是無間道的特性。再過來就變成是解脫道、也就是相之等持,你要知道相之等持就是有分別的,一般他們解釋~~因無間道是無分別的境界,所以在這裡面不會有分別的概念,可是他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夠斷掉煩惱障跟所知障,那麼再轉過來的這時候他開始分別了,所以一般才會講智慧、就會產生智慧,分別就是智慧,如果你沒有分別怎麼會有智慧?當然你也可以把禪定當作智慧講因為他也是心法、但這是比較廣義的,可這邊是很清楚的~~一個無間道指的是無分別的境界、解脫道指的是分別的境界,但2個都是無漏的這個原則不會變。至於米滂仁波切的分類方式,以我的認知像米滂仁波切這種分法理論上一定都會根據獅子賢或者是解脫軍,那哦巴活佛不一樣我寧可去相信米滂仁波切。

@ 隨理唯識裡離言自性的依他起從污染轉成清淨然後造就了圓成實,又說圓成實是實有,這跟有部的抉擇滅實有是否有關係?
這個應該是醬子理解,隨理唯識我一定會3自性來解釋他的理論,因3自性是唯識重要的見地,那是用有的角度來講才叫自性。隨理唯識是根據醬子一個順序最後他就得到所謂的圓成實,這就等於是這時他觸證真如,在唯識的角度是醬子、叫做~正智觸證真如。可是抉擇滅應該是有部跟經部的,抉擇滅應該用經部、現不去管有部,因為經部是比有部進步的,一般像《俱舍論》都是根據經部,那經部的抉擇滅重點是在把煩惱都滅掉就進入涅槃了,他強調的是進入涅槃,不太一樣的。所以抉擇滅是認為有涅槃,那這邊若以隨理唯識的角度是認為觸證圓成實就是觸證真如,那唯識不會講涅槃他沒有涅槃的概念,那他觸證真如是一種證悟。其實這裏面蠻有趣的,都承認是無為法,可是怎麼走到無為法跟中觀最大一個差別就是中觀在那裡有一個法爾,從做到了離垢清淨以後他法爾會得到本來清淨,所以他強調真正的東西不是新得的,那能生所生就是新得、你以前沒有現在才得到的,不是醬子、是你本來就有,並不是你新得到一個什麼,只不過你把垢都拿掉了現出你本來面目。那有部經部跟唯識宗是完全不一樣的角度,他講能生所生我只是把他展開,他這個講法是讓你能夠分辨大乘所講的種姓跟一般所講的種姓是不一樣的,就像如來藏、或者你講2轉法輪的法界是一樣的概念,其實如來藏更清楚就是本來清淨。
依他起這邊跟2轉的空性概念是不一樣的,2轉是空性、依他起後的圓成實是他空概念。
唯識不是取有部經部概念加以改良、不是的。就比方,你知道清辯論師的中觀自續,清辯論師他的世俗諦主要就是採用經部,那我們自宗瑜伽行中觀的世俗諦就是採用唯識,醬你就看到不一樣了,所以,唯識絕對不會去採用經部的,2個概念上不一樣。醬理解?經部的是有外境的,唯識是沒有外境的,這是截然不一樣的地方。

@ 隨理唯識記得有分真相、假相,那圓成實是實有,這部分就不合假相唯識宗的觀點,那若是符合假相唯識宗的觀點,那3無性又是以何而安立的?
真相唯識宗、假相唯識宗這又稍微複雜了,我還要想一想。

@ 現觀不是很好讀,但裡面的重點要把握住,碰到時我都會講那些很重要的一些東西,也許這並不是課文裡面強調的,就像中觀是怎麼看這修道的過程,一個離垢清淨跟本來清淨,那其他的宗派這就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他是能生所生這就類似有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