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19-總義-014-20230411-1課中有些問答討論之補充資料:
下面這幾個名相要先搞清楚,對於後面所作的解釋就比較容易懂。

@ 如來藏乃佛依「淨見量他空中觀教的一個重要「名相」。彼「事相」即空性、彼「法相」即如來藏能詮經論的所詮義。
***如來藏是佛根據「淨見量」,什麼是「淨見量」?一定要把這「淨見量」搞清楚;他空中觀教的一個最重要「名相」叫如來藏,若用因明的角度,他的「名相」就是如來藏,他的「事相」就是空性,他的「法相」就是如來藏所有能詮經論的所詮義、也就他的義共相。沒讀過因明對這段話比較吃力,那你就記住~~~如來藏是他空中觀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名相,他真正的本質就是空性,那到底如來藏這3個字在你心裏出來的時候你心中會怎麼產生正確的影像,那當然就是你曾經讀過所有如來藏的這些經論而且你了解是正確的了解,那這時候你就會生起正確如來藏的義共相。

@ 觀現世量vs淨見量的差別:前者是能緣有障識境,後者是能緣無障(智境轉成)的識境;約「自空」並非:前者空,後者不空;約「他空」:雖然是前者空,後者不空,然而,他空的錯誤≠自空的虛幻、他空的不空正確≠自空的不空諦實
***
現在就要了解什麼是「淨見量」,那麼先跟「觀現世量」做一個比較,很簡單的一個區別。
「觀現世量」是一種有障礙的,就說你本身是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也就說你的能緣是有障礙的,因為,「觀現世量」或「淨見量」是以能緣的角度、有境的角度說的。「淨見量」基本上是沒有障礙的,是一種沒有障礙的能緣。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們都是識境,這句話一定要記住,「觀現世量」他是直接就是識境,「淨見量」的意思他是由智境轉成的,就是他有一個智境、可他現在是用識境的方式顯現出來的,所以說智境轉成識境,這個要注意,他本身不是智境、也是識境,只不過他是智境轉成的識境。簡單講,「觀現世量」就是一般我們凡夫的識境,「淨見量」是智境轉成的識境,2個都是識境
若用自空的角度來說,並不是前者空、後者不空,是2個都空。你一定要懂什麼叫自空的角度,並不是說在自空的角度觀現世量空然後淨見量不空,沒有這種事,2個都空。你不要說智境轉成的識境,智境本身也是空的,因為2轉沒有那個不空的,自空就是2轉。現在講到淨見量是到了3轉的角度,可是都是根據2轉來的,但是2轉的觀念裡面沒有東西不空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若用他空的角度來說,雖然是前者空、後者不空,就是觀現世量空、淨見量不能說他是空;當他醬子講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他空的空≠自空的空,自空的空所講這個空指的是虛幻、就是這是假立的這個是假的東西,就真正是沒有存在這樣的東西;他空的空是指這個東西是錯的。這2個空他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以前讀過《他空獅吼》應該還記得這個概念。他空的不空≠自空的不空,他空的不空指的是正確的意思,自空的不空指的是實在有、諦實的意思,那這個是被反對的,諦實不是代表他是正確,他是認為實在有這是一種執著、一種有執,那這種有執當然是不正確的是錯悟的,而他空的不空指的是正確的
所以,觀現世量跟淨見量2個之間的差別,一個是單純的識境、一個是智境轉成的識境;一個是錯誤的認知的識境、另外一個是正確的認識。那什麼叫正確什麼叫錯誤,等下有機會就再講一遍。

@ 自空中观離戲空分via瑜伽現量→根本智後得、二諦平等他空中观光明樂分via瑜伽現量→後得淨見量、二諦雙運
***
自空中觀跟他空中觀你再分別一下……
自空中觀是根據他現證的離戲空分,也就說是由瑜伽現量得到的離戲空分、是證悟的空性,根據這個空性這就是他的根本智,但這是屬於後得的根本智,為什麼要加一個後得?因為真正的根本智是沒有分別的、什麼都不能講怎麼可以說他在根本智裡面,這個自空中觀裡面所講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後得,在醬子一個概念裡面最重要是圓覺就所謂的大平等、也就是二諦平等。等下要跟他空中觀比,所以自空中觀概念是醬子。
他空中觀不一樣,自空中觀是離戲空分,他空中觀就是剛剛強調的光明、樂分,他也是經由瑜伽現量得到的,可是這時他是後得淨見量,在醬一個後得淨見量裡面他是二諦雙運。自空中觀是2諦平等、他空中觀是2諦雙運,這2個在概念上不一樣,淨見量你就要想到是智境轉成識境。這些你要慢慢去體會,你就會了解到這裏面的差別跟內涵。

@ 中觀自空﹙一本體異反體﹚:一自性空之本体,約空分成立勝義諦反体、約現分成立世俗諦反体,二者平等皆空;中觀他空遮一之異體:聖者淨見量下「現相與實相一致」為正確勝義諦、凡夫觀現世量下「現相與實相不一致」為錯誤世俗諦,二者只有一個是正確的他體。
***
自空中觀一般在概念裡面叫一本體異反體,這什麼意思?就是他之所以會講出有勝義有世俗基本上是用空性這東西當作本體,其實空性是沒有體的這只是一個比喻,他是要讓你比較自空中觀跟他空中觀這2個的差別,基本上是講空性,用這個空性他就會成立一個叫勝義諦的反體還有一個叫世俗諦的反體,所謂反體就是分別念,約空分成立勝義諦反体,就是以空分的角度用分別念產生的這個叫勝義諦,在現分成立世俗諦反體,也就是現分的角度用分別念產生的這個叫世俗諦,那這二者基本上都空,這裡加了一個平等就是你要了解這在自空裡面最重要最後是圓覺、一般叫圓覺。
他空中觀是二遮一之異體,什麼叫二遮一?就一個對一個錯。其實標準叫法是叫遮一之異體,二是我加進去的醬子你比較容易懂,或者邏輯裡面叫排中律、就一對一錯基本上沒有中間的;這是聖者淨見量下面,要注意這是淨見量,這跟前面不太一樣、自空中觀是根本智下面的後得智,他空中觀是「現相與實相一致」,也就說他雖然是識境但是他了解到實相、所以他在看現相的時候跟實相是不會違背的,也就是他雖然跟你一樣在分別可他知道這個是沒有的,他雖然在分別可他知道這個是沒有的~~是醬一個概念,勝義諦的意思是他是正確的,他的勝義諦叫做「現相跟實相一致」,那這個勝義諦他的定義是正確的意思,就是剛剛前面講的二遮一的正確。那麼,凡夫的觀現世量是「現相跟實相不一致」,也就是他認為這個東西有、可是實際上是沒有,所以現相跟實相是不一致的,這一類在他空中觀裡面就叫作世俗,而世俗是代表錯誤的意思。所以,「現相跟實相不一致」這是錯誤的、正確的是「現相跟實相一致」。這二者只有一個是正確的他體,這也就是二遮一的意思。
這些都是基本概念,務必要搞清楚。

@ 他空,約「名言量」,破(世俗空)立(勝義不空)同時。自空,約「勝義量」,唯破不立;然而,若約名言量,應亦破(諦實)立(無實有離戲空)同時。復次,二者所依層次不同,後者依入定現量,前者依入定現量後的淨見比量
***
他空,是根據「名言量」,要注意現在用了名言量,淨見量是名言量因為他是識境,他是破(世俗空)但是立(勝義不空),也就說他告訴你觀現世量是錯的、世俗是錯的,這個空指的是錯;那麼真正的是現相跟實相是一致的,這個是正確的。也就因是21所以這2個是破立同時。
自空,是根據「勝義量」,是唯破不立。真正自空是唯破不立,所以才會講平等,離戲,最後什麼都沒有,才離戲空性。不過,你要用名言量來說時,因為一定要用名言表示,這時他應該也是告訴你執著是錯的,他破了(諦實)、沒有這種東西,沒有你認為有的東西、這個都不存在;他立的是(沒有實有的離戲空)、就是真正的離戲空,這時候也是破立同時。
這個是講你要分別自空跟他空的最深層涵義,這2者所依的層次不一樣,自空的部分是依入定的現量、瑜伽現量,他空的部分是依入定現量後的淨見比量。這裡都是用佛學的術語,但這些術語你仔細讀了就能了解他的差別。最開始他空也有入定現量、但再來就是用比量,最後是比量也就變識境,所以是由智境轉成的識境,這時會談有跟沒有、或者談空跟不空,可是你要記住當他在講空跟不空他講的是正確跟錯誤,跟自空所講的空跟不空不是一個意思。

@ 《不增不減經》所說眾生界中三種法:
眾生界(本始基)
輪迴/涅槃之法爾所依;如來藏佛智一、空如來藏法身勝義始覺、相應如來藏/離垢清淨湼槃寂靜)or/and 二、阿賴耶法身功德世俗不覺、相礙如來藏/塵垢染污、輪迴周遍)← 三、不空如來藏智悲双運法身法身功德雙運本覺、永恆平等大無為法/本來清淨
***
這邊這部分稍微難一點但也蠻重要。
根據《不增不減經》所說眾生界中三種法:
眾生界,指的就是(本始基),不管你是輪迴、或是涅槃或是什麼你有一個不過你要記住這也是空性的、千萬不要把這變為實有,他不是實有,這時為什麼要把他分出來呢?不管你是輪迴或涅槃你是法爾所依,你一定是根據一個這個被叫做眾生界或是稱之本始基。這個東西不是如來藏,所以他會做醬一個分別。這有點類似剛剛講的自性身,可他並不等於自性身,因為自性身是用如來藏的角度在講的。
這邊是先把他當作跟如來藏無關的一個角度,在這個角度下面會有3個法……
{一、空如來藏(智、法身→勝義、始覺、相應如來藏/離垢清淨、湼槃寂靜)or/and
 
二、空阿賴耶(識、法身功德→世俗、不覺、相礙如來藏/塵垢染污、輪迴大悲周遍)}
三、不空如來藏(智悲双運、法身法身功德雙運、本覺、永恆平等大無為法/本來清淨)
1空如來藏、2阿賴耶、3不空如來藏,12這裡我把他括起來,因為他們2個跟不空如來藏的關係並不是1+21233個,不空如來藏就有一點像是1+2是一樣的、在位置上是一樣的,所以你有看到我畫的箭頭
,這就有點類似講的4(自性身、法身、報身、化身)中的自性身,這個跟他2個是一樣的,其實是一樣但是暫時不要把他跟如來藏連在一起。先有這一個概念,你就發現其實這個不空如來藏是根本,就是一般所謂的本覺,還有他絕對是永恆平等的大無為法,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就類似我們在講的本來清淨;不過這些詞句本身其實很難用刀子一切,佛學本來就不像科學那樣嚴謹、一個名詞只代表一個東西,有時稍微會有重複的,可是沒關係,你只要抓得住原則。
所以現在要讓你看眾生界裡面這3個法。
一個叫空如來藏、相當於是講智,那麼,阿賴耶當然是空的、相當於是講識,還有講悲也是在阿賴耶裡面,所以我會用同一個顏色,至於不空如來藏,大致代表的意思就是智悲雙運,在這地方是沒有辦法分的、智跟悲是一件事。
還有用另外一個角度,空如來藏指的是法身,阿賴耶指的是法身功德,這什麼意思?法身功德也應該是空性怎麼會跑去阿賴耶呢?就說他的來源是法身功德,因為不空如來藏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所以不空如來藏的法身部分就相當於在空如來藏這邊,他的法身功德就相當於在空阿賴耶這邊,這裡你要去體會,體會那種……所以這邊是世俗他來自於法身功德。如若硬是要區分的話,空阿賴耶這邊就是世俗、空如來藏這邊就是所謂的勝義。
另外,用《大乘起信論》的名相,空如來藏是叫始覺、空阿賴耶叫不覺、不空如來藏是叫本覺。那空如來藏跟空阿賴耶這2個的差別就是~~一個是相應如來藏,所以他是跟佛智是相應的,因如來藏就是佛的智慧。另一個是相礙如來藏,是違背的,所以是阿賴耶的部分。所以才說你是如來藏就不可能是阿賴耶、你是阿賴耶就不是如來藏。你說2個是不是一個東西?你說他是是可以的,所以不一不異。
雖然不是絕對但空如來藏有點相當於是離垢清淨,那本來清淨就相當於是在不空如來藏這邊。那空如來藏是湼槃寂靜,阿賴耶這邊當然就是塵垢染污、還有輪迴,所以他是悲的這邊。那阿賴耶這裡為什麼加一個大悲周遍?因為假如沒有這個我們就不會有現在世俗這種東西,那這也是由如來藏來的。
這裡大家要去體會……體會這些,我用了不一樣的顏色代表,所以你在這邊去感覺~~1個你了解如來藏講什麼;第2個你知道什麼叫淨見量;第3個你知道什麼叫空如來藏、什麼叫不空如來藏,一般如來藏去講到空如來藏跟不空如藏已經是比較深入了,沒有人一開始就說如來藏就是不空如來藏,沒有人醬子講法。

@

七金剛處:

如來藏

菩提

功德

事業

能所分

所得(究竟一體)

能得因

能得緣

十地暫得

九地暫得

八地暫得

自性清淨

離垢清淨

離繫異熟

任運相續

比喻分

 

本性大日

離塵日輪

本具光明

光明力用

勝義分

無學法身

滅道二諦

聖智慧解脫

清靜本覺

智慧法身

十力等

成所作智

世俗分

無學色身

能詮文句

大乘聖菩薩

習成始覺

殊勝色身

卅二相

利他事業

這邊再用另外一個給你們參考,在《寶信論》一開始就講七金剛處,就是你要讀懂如來藏本身他有~~佛、法、僧、如來藏、菩提、功德、跟事業此7項,叫做七個金剛處,由醬子切入去了解如來藏。
怎麼去分這個呢?
如來藏是能得因,這個是因,佛、法、僧是所得、其實佛、法、僧究竟是一體,有因要有緣,這緣就要有菩提、有功德、有事業,所以這因緣加起來就變成佛、法、僧這邊是所得、是所,如來藏、菩提、功德、跟事業這邊這是能,如來藏是根本因、其他3個是緣。

再來,如來藏就相當自性清淨,菩提就相當離垢清淨、功德這叫離繫異熟,這裡面不是很好懂不是一下子講得清楚的,事業就是任運相續。至於他的比喻一般就醬就不再多講,那我畫出來的你可以看出來~~如來藏在勝義分裡就相當指的是本覺,那菩提是離垢清淨怎麼又會是智慧法身呢?這是用勝義的角度,所以剛剛講一定要先有離繫法身,你有離繫法身你就會有智慧法身,就你得到一個另外一個就會得到。那如來藏這邊有一點他既是本覺又是始覺,就用勝義分來講他是本覺、用世俗分來講他是始覺。所以你一定要理解這本來就是很複雜的。
有這個理解以後就回去看上次的問題。

 

現觀-019-總義-014-20230411-2課中有些問答討論之補充資料:

  • P257,最後一段:「現在很多人修禪就是如此,沒有利他心,目標就是滅盡分別念、住於阿賴耶上,認為這是最高的境界。當然為壓制分別,暫時修一些寂止是有必要的, 否則總是隨著分別轉,也利益不到眾生。但如果最終目的就是這個,即使像無色界眾生八萬劫中不生任何分別念,也沒有用。

關於此處阿賴耶的解釋:師兄昨天已針對〝阿賴耶〞這個名相解說清楚,即如起信論所說一念無明生三細(業相、轉相、現相),能所未分前無明的狀態。這個末學沒有問題。定力淺見:「無明不覺」動念成本初「業相」即是「阿賴耶」;隨動:「業相」+「轉相(見分識)」+「現相(相分識)」成就「阿賴耶識」
這是根據《大乘起信論》的說法,H那天提到一念無明生3細指的是什麼?就是業相、轉相跟現相,為什麼叫3細?因為後面還有一個叫6粗。所以,3細等於是最潛在的意識,後面6粗就相當於第6意識,不是潛意識就是一般你的意識,我用第6意識來代表你就懂了,那這邊指的是7識跟8識、所以叫3細。後面6粗就不講了,現在就是告訴你一念無明生3細就是生出業相、轉相跟現相就生出這3個,那這3個是什麼概念呢?是因為你無明不覺,你本來沒有問題的,這一念就是你動念,你本來是沒有問題的東西,那一個叫做無明,無明就是不覺的這部分、他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他就變成本初的業相、這就是阿賴耶。所以你開始不是如來藏你開始絕對是阿賴耶。這邊用個隨動,隨動的意思就你一開始這是動念,那你動念產生業障,產生業障接著下去就是會順著醬子走下去叫隨動、就會一直醬子走下去,醬子走下去會生2個東西,1個叫做轉相、1個叫做現相,轉相跟現相用唯識的角度簡單講就1個叫見分、1個叫相分,見分識跟相分識。所以為什麼會告訴你阿賴耶不是現量,阿賴耶是沒有分別的、是沒有對境的,因為你要看在業相的時候他是沒有對境的;他要變成轉相這時他開始能夠有量,除了有量以外他還有對境,醬了解?假如沒有這2個,所以會說阿賴耶沒有對境、阿賴耶不是現量就是醬,你看這個就懂了,那麼1個見分、1個相分,醬產生出來他才叫做阿賴耶識,這時他是有對境的、他是現量的。用這個就很好解釋,我再把他展開你就懂了。
那另外J有問說每一個識的本體都可以分成2個反體~~1是阿賴耶、1是阿賴耶識,1個是無念、1個是明的,這跟這邊講的一致並沒有違背,所以明而無念,無念就是阿賴耶,明分就指阿賴耶識、是有外境的現量,無念分的法性就是阿賴耶、沒有外境,所以他說每一個識的本體都有2個反體。若要講本體的話,就把如來藏當本體、或者把空性當本體,所以他有2個反體,1個是無念的阿賴耶、1個是明分的阿賴耶識。這並不違背,這邊《大乘起信論》的說法就是你由無明不覺動念產生業相,那因為你已經動念了,接著下來就會有轉相跟現相,隨動是我簡單的一個用法。

 

但另查以前上過的《中觀莊嚴論解說》第三冊,P71,有這麼一段文字如下,顯然阿賴耶、阿賴耶識,有時候他們不太分是的,以下堪布所謂「阿賴耶」實指「阿賴耶識」。

因此,米滂仁波切自宗承許:五根識、意識乃至自證識全部存在一種明清的部分應來自「阿賴耶識」,所有的善業、惡業習氣可以在這上面存留,這個部分就叫做阿賴耶,它不會偏墮於上述五根識等任何一個識。
整個大乘共同承許,所謂的阿賴耶
具有以下特點:其本體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無法了知某法的自相,而僅僅是覺知對境的概況;其相續並非常有,而是剎那性產生的;具有觸受想等五種遍行的從屬;不取受外境真正的自相,也即所緣不明顯;緣器情廣大範圍。此處所說的緣器情廣大範圍,並非像佛陀的智慧完全徹知萬法那樣,由於阿賴耶是一切習氣的來源,這一明清分可以周遍於整個有情世界與器世界,而其他識所處的範圍比較狹窄。=「阿賴耶識」
回到關於堪布的這段解說:「現在很多人修禪就是如此,沒有利他心,目標就是滅盡分別念、住於阿賴耶上,認為這是最高的境界。」

這段很明顯,他所謂的阿賴耶指的是阿賴耶識,為什麼他明明講阿賴耶識卻不把識加進去,那就不懂了。因為這很容易判斷,他所有舉出來的內容基本上都是阿賴耶識。比方,說他是無記法這絕對是阿賴耶識,或者是,他既然有5種遍行那這百分之百是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沒有5遍行的,所以這很清楚指的是阿賴耶識,那為什麼他不把識加進去那我就不知道了。問題就出在我們《總義》講這段的時候,就在堪布講的這句話,那個地方就感覺有問題了。

末學查《中觀莊嚴論解說》第三冊,P72,有下面這麼一段:((這裡是講阿賴耶))
很多人對阿賴耶都不太瞭解,有些人說是如來藏,有些人說是第六意識,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大家對第六意識和阿賴耶作一個比較,就可以發現二者其實並不相同。這些關鍵的問題,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析清楚。法王如意寶在講《直指心性》的時候說:現在很多修行人就是沉溺在阿賴耶上面。以前意科喇嘛也說:現在藏地大多數的人好像只是停留在阿賴耶的門檻上,還沒有進入到自證當中。當時伏藏大師列繞朗巴說:你應該讓這些修行人進入到門裡面。】。
上說的「阿賴耶」應是指前說的「業相」;「第六意識」則關連到入色、無色界禪定(世間三摩地);「自證」似是指「業相」能遠離「無明」而趣入瑜伽現量。換言之,不住在「阿賴耶」上始能趣入見道。
重點是H又另外找到《中觀莊嚴論解說》就很明白講的是阿賴耶,也就上面那一段講的是阿賴耶識,下面這段講的是阿賴耶。這2個基本上是在同一地方,一個71頁一個72頁,同一地方可一個是講阿賴耶識一個講的是阿賴耶,這很清楚,為什麼不做這個分別。
現在我的結論就是~~你若看他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講的業相也就是阿賴耶,那這邊為什麼會提到第6意識,這也沒問題,我已經都有辦法關聯,因為他這是在講定、在講修定的。很簡單,跟6意識產生關聯就是我們一般的世間定,世間定是第6意識所以才會叫做世間定、是第6意識裡面的定中意識。
這裡又提到自證,我的判斷這個自證就是~~假如你業相能夠遠離無明,因為你要知道他的意思是說你修定的人目前停在阿賴耶、也就是變成他不是瑜伽現量了,因為瑜伽現量也是自證,所有識本身都是自證,這是另外一個概念就不細講了,全部是自證,所以他今天假如是瑜伽現量一定是自證,若你現在沒有自證你就根本不是瑜伽現量。不是瑜伽現量的時候,你變成就很清楚的是他所講的~住在阿賴耶上面。那就變成這個東西是沒有意義了,也不說他是世間禪定,若用我們的話來講這變成是一種魔境,若一個人在修出世間定的時候修成這樣子時他是走火入魔,簡單的概念就是醬子,所以就變成他住在阿賴耶上,這就絕對不會變成瑜伽現量。醬就很清楚的都可以連起來。

因此末學推估索達吉堪布在第十四課這裡的意思,應該可以參考上面《中觀莊嚴論解說》:現在藏地大多數的人好像只是停留在阿賴耶的門檻上,還沒有進入到自證當中。也就是說,這裡是否可以解釋為有些修禪的人錯誤的修不分別,以滅盡分別念為目標如是目標沒錯,錯在修成「住在阿賴耶上」,但根本只是停留在阿賴耶的門檻上,還沒有進入到自證當中。因此後文說:但如果最終目的就是這個,即使像無色界眾生八萬劫中不生任何分別念,也沒有用。顯然,堪布所說的「目標是滅盡分別念」非如末學原先以為等同「終証入無分別根本智」;如是再對應前述淺見,H上所推論原則上是沒問題的。
這裡堪布講的~以滅盡分別念為目標~這句話沒有錯,卻容易讓人誤解,本來修出世間定要見道就是要滅盡分別念,這點我們都很清楚,重點是在他修的方法不對不是在他的目標,目標沒有錯;所以我才會誤解他講的是出世間定,那假如是出世間定的話怎麼會住在阿賴耶上?那更不可能、才會扯上阿賴耶跟阿賴耶識是不一樣。假如是在阿賴耶識上那上次就講到一種是水溶的種子,而出世間是一種像油浮於水是附在阿賴耶識上面。若有人對這一下還想不懂,這也不用在意,因重點是要告訴你出世間法跟世間法是2碼子事,是為了這才醬子說。這個理論應該可以從《瑜伽師地論》中找到,誰知道這一段請分享出來,我知道他們是醬子講,可一般讀完了、消化過後就不會記其出處。其實他的問題並不是出在目標,錯在修錯住在阿賴耶上面。
這地方我的結論就是~~我原本以為他在講的是追求無分別根本智,那又住在阿賴耶上,這就令我對不起來了。那若照現在的理解,這就沒問題了。

 

  • P253,「反過來,如果不能圓融理解二大派,而認為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等所說的如來藏光明本體不空,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等所抉擇的空性是單空,執持此種觀點並毀謗他宗,就會犯下嚴重的捨法罪。其實這種情況確實比較嚴重。雖說藏傳佛教歷來聞思興盛,但由於偏執,部分人始終不能圓融二、三轉法輪,乃至在建立自宗的過程中排斥得厲害。有些人說,如來藏本體不空的他空派,跟常見外道無別;有些人則說,承認萬法空性其實是單空,跟斷見派相同。

關於如來藏不空的解釋,末學過去聽堪母解說《中觀總義》時,曾經聽打一段解釋,覺得很清楚,分享如下……

《中觀總義》:(堪母第二課口述)

客塵法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不空,那放在二轉裡面空不空?應是:不論凡、聖皆是空

 他空的他,就是二轉裡面的自(自空),就是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就是我們識前的這一切法都是空的。他空,為什麼說如來藏不空呢?如來藏不是我們識前分別心,如眼識、耳識,分別心、識前所見如來藏,就不是了。我們知道二轉裡面講的自本體空,就是一切萬法,就是眼識所見、耳識所聽、乃至意識分別心前所想出來的這些法,這些法都空。如果是在我們分別心前所想到的佛智、如來藏、法界,這些法空不空?都空但是你說佛智面前的如來藏、佛智面前的法界空不空?這個不是我們自空中觀裡面所抉擇的法、所抉擇的對境。因為我們這裡抉擇的是我們分別心,是為了我們這一法不執著,那佛面前的如來藏,不是我們想像的,跟我們心前的如來藏不一樣。所以自空中觀所抉擇的對境,是識前的,佛自面前的如來藏是不一樣的

他空中觀的他,就是自空中觀裡面的自,就叫客塵,都是我們識前,都是我們緣到的、能想到的、看到的、聽到的這些全都是空的,而如來藏不空,這個如來藏不空講的就是實相,法界實相,這個不是我們想得到的,這是佛智的對境,這個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不空≠實相應是如來藏=實相、如來藏不空=實相不空(約他空中觀正見,不空=「聖者現證之決定」是正確的)
這是我的意見,也許我誤解了堪母的意思也不一定,可從我的立場我所講的都是有根有據的、並不是我發明的,我不太同意他的地方是~~如來藏本身……因為我們是識,這邊他講所有東西都空的,也就我們的觀現世量、識境這個上面是空的;至於這些聖人他們是淨見量,若因為是淨見量就不空這是站不住腳的,前面分析過你就知道是站不住腳的,絕不能醬子講,以他淨見量來講他是一種智境轉成的識境,其實他並不是在討論空跟不空,他是在討論哪一個是錯誤哪一個是正確,至於真正講到如來藏不空的時候那屬於比較深的,就剛剛講到眾生界裡3種法才有分一個空如來藏跟一個不空如來藏。而且很明顯的如來藏不空並不是實相,為什麼如來藏不空並不是實相呢?因為應該是如來藏=實相,並不是如來藏不空=實相,這不一樣喔,沒有人說實相是如來藏不空、絕對沒有人可以醬子講,他可以講如來藏是實相,如來藏不空是=實相不空,那實相不空在他空中觀的概念裡面~~實相是正確的,不空是指「聖者現證之決定」這是正確的,應該是醬子解釋。我感覺他的講法跟我的認知是牴觸的,也許是我誤解了。

當然自空中觀、他空中觀,二者抉擇的理論也不一樣。比如說自空中觀用的是勝義理論,所以是抉擇一切萬法皆空他空中觀用的是淨見量,它抉擇出來的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有的是什麼?如來藏光明分;沒有的是什麼?就是客塵,也就是我們自空中觀把這一切客塵全部抉擇為空,完全都泯滅了之後,這個時候本具的如來藏、本具的法界,真心、實相顯露出來;顯露出來的如來藏、法界,是在完全泯滅了分別念、完全泯滅了識前的這一些客塵之後才顯露出來的。所以說這樣的一個如來藏不空。這個如來藏不是我們想得到的,不是我們的分別心,不是我們的眼識所看得到的,都不是,不是識的對境,所以說這個如來藏不空自空,不是依勝義理論,應是依「入定解脫道智慧」決擇「萬法皆空」;他空,確是依「淨見量」決擇「實相不空(=勝義實相是正確的)」、「其他皆空(=世俗幻相是錯誤的)」。二者抉擇所依不同,應沒有証悟上因果次第。
最後,這裡有語病的,他說~自空中觀用的是勝義理論,自空不是用理論、他是用入定解脫道的智慧,然後他就決擇了諸法皆空,並不是用勝義理論。但是他空是用淨見量沒有錯,用淨見量去決擇實相不空、也就是實相是正確的,至於世俗這種幻相當然是錯誤的。
((後面錄音困於時長並未錄到…20230612))

所以自空、他空本來講的就是一回事,比如我們說正午的時候雲霧散開了,應該明白太陽可能就露出來了,陽光明媚,第一句話,二轉裡面講的雲霧散開了,就是這一句客塵法,就是我們識緣到的這一切法就泯滅了,泯滅了。
第二句話說,陽光就照下來了,就是講三轉如來藏的光明分顯露出來了;所以這樣講的話,好像兩句話講的是一回事。空和明、或者空和顯,講的是一回事。

因此,二轉和三轉,不是說二轉就講空、三轉就講顯,不是、不是二回事,就是一回事,一味的,沒有相違。所以我們知道,陽光要露出來,這個時候一定雲霧已經散開了。所以從修行的角度或者抉擇的角度來說,應該先抉擇二轉,應該先把雲霧撥開--識前客塵泯滅,陽光--三轉所說的如來藏,才能顯露出來

實際上,顯空不二、明空不二,講的就是一回事。我們抉擇的時候,或者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是從二轉開始,才到三轉。其實法界來講,它是不是說你先把雲霧撥開太陽才露出來?實際上明空本來就是不二,只不過是我們從修行的角度來講它有這樣的一個次第。喻:自空、他空不相違。

 

攝義:

  • 以上堪母乃依據凡夫「觀現世量/有漏分別念」所緣(包括一切有為法乃至無為法如如來藏、空性法界等)、能緣(識)皆屬自空,故空;反之,佛菩薩聖者「淨見量/無漏分別念」所緣、能緣不是「觀現世量/有漏分別念」,非屬自空,故不空。如是解說:暗示有屬於佛菩薩不可思議的「不空法」,而非說明前者錯誤後者正確,似乎不甚合宜!
  • 「如來藏光明」是佛菩薩「出世定」中,與「空境(法身)」無二的「光明境」,是約法身功德而說,且所謂之光明不是世俗所認知的那種光亮。雲散日出喻:去除客塵可得離垢清淨,得離垢清淨則亦得本來清淨的大無為如來藏(佛果);不是詮釋:涵義不同的「如來藏不空」、或「現空雙運」。
  • 「如來藏不空」或可依二個層面作詮釋:
    a、約中觀他空見(遮一之異體,即二他體只有一個是正確):聖者淨見量下「現相與實相一致」為正確(勝義:如來藏不空);凡夫觀現世量下「現相與實相不一致」為錯誤(世俗:他空)。
    b、約本覺「現空雙運」義,法身功德不空故。
    c、約大無為實相義,假立如來藏為常、樂、我、淨,故喻不空(非主流詮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3]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

[0333c06] 論曰。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0333c11] 釋曰。云何等者。謂異熟識是所治因。為能治因不應道理。又出世心昔未曾習者。謂先未生故。彼熏習決定應無者由此因故。彼出世心無有熏習。決定無疑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者。為顯法界異聲聞等言最清淨。由佛世尊所證法界。永斷煩惱所知障故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無倒聽聞如是經等故名正聞由此正聞所起熏習。名為熏習或復正聞即是熏習。是故說名正聞熏習即此熏習相續住在阿賴耶識。為因能起出世間心。是故說言從最清淨法界所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0333c24] 論曰。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0334a02] 釋曰。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若爾何過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即為阿賴耶識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即應別有所依乃至證得諸佛菩提者。謂乃至得諸佛所證無上菩提此聞熏習者。即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者。謂隨在一相續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者。此聞熏習與異熟識。雖不同性而寄識中。猶如水乳和合俱轉然非阿賴耶識等者。雖復和合似一性轉。然非即是阿賴耶識。是能對治阿賴耶識。種子性故

[0334a14] 論曰。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0334a17] 釋曰。此中下中上品者。應知依聞思修所成慧說。由彼一一有三種故。復有別義。聞所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上品。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者。謂依聞等數數猛利而修作故。又於此中下品為因。得成中品。中品為因得成上品。

[0334a23] 論曰。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0334b07] 釋曰。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謂是能斷增上貪等現起轉因。已能對治諸嶮惡趣者。謂若能斷諸煩惱纏。即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者。謂若雖有順後受業應墮惡趣。而能為彼作朽壞因。舉要言之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惡業。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者。謂是當來逢事善友自身得因。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者。謂諸異生菩薩名初修業菩薩。亦是法身種子故。說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者。謂聲聞等正聞熏習。唯是解脫因。唯得解脫身不得法身故。

[0334b20] 論曰。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譬如於水鵝所飲乳。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0334b25] 釋曰。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雖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盡。非阿賴耶識在。還即以前水乳和合。鵝所飲時乳盡水在。譬喻顯示。又如世間得離欲時。於一阿賴耶識中。非等引地煩惱熏習漸減。其等引地善法熏習漸增。而得轉依。此中轉依當知亦爾。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2]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

[0394b19] 論曰。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0394b23] 釋曰。復次云何乃至淨心種子者。此顯畢竟無有道理。未曾見有毒為甘露。阿賴耶識猶如毒藥。云何能生出世甘露清淨之心。又出世心乃至從何種生者。此顯淨心唯未曾得。云何無因率爾得生從最清淨乃至種子所生者。此顯淨心有別種子。決定不從阿賴耶識種子而生。云何別種謂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最清淨法界者。諸佛法界永離一切客塵障故。言等流者。謂從法界所起教法。無倒聽聞如是教法故。名正聞依此正聞所起熏習。是名熏習。即此熏習能生出世無漏之心名為種子。如是種子非阿賴耶識是未曾得故。

[0394c07] 論曰。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0394c13] 釋曰。此聞熏習乃至所依云何可見者。翻覆徵難責。別所依乃至證得諸佛菩提者。謂乃至得無垢無礙智所依趣。此聞熏習者。無倒聽聞經等教法所引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者。謂隨一種相續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者。此聞熏習雖非彼識。而寄識中與識俱轉。然非阿賴耶識者。謂此聞熏習是出世心種子。非阿賴耶識自性。亦非彼種子。但就俱轉不相離性。許是唯識。

是彼對治種子性故者。是阿賴耶識對治。無分別智因性故。義如種種物和雜庫藏。如種種毒所雜仙藥。如有眾病服阿伽陀。雖與穢毒多時俱轉。然此良藥非彼毒自性。亦非毒種子。此聞熏習種子亦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