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16-總義-011-20230321
現觀總義講記︱第十一課

 

這一課比較沒有需要仔細分析的內容,你只要能清楚了解華智仁波切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他真正最大的主題就是強調大乘佛法最終的目的是要利他。一般人也了解要利益眾生,但心中仍是有最終的目的是要成佛、要有佛的智慧。不過,《現觀莊嚴論》有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以前在《廣論》也讀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頌,《廣論》當時強調發菩提心有2個元素~~1是為了要利益眾生、1是我要成佛,這是當時對這個頌的理解。目前,華智仁波切並不是認為成就佛果不重要,他沒有醬子講、也沒有違背《現觀莊嚴論》這個頌,這個頌主要是強調菩提心有什麼內涵,那這邊強調的是大乘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利他。也就是不要把成佛這件事當成最重要的最終目的,然後成佛後就結束了,不是醬子;因為你之所以要成佛就是為了要渡化眾生。所以,這一課最重要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件事;雖說這件事並不新鮮,可在這你可以看到他非常強調利益眾生,結果成佛好像不重要~他沒有醬子說,可他就一直要你記住利益眾生是最重要的大乘佛法。所以,以前的邏輯認為大乘最重要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裡有2個元素~~1是為了要利益眾生、1是我要成佛,現在並不是推翻這個,只是這個講法稍微不一樣,就說~~大乘最重要就是利益眾生。這點一定要記住,為什麼一定要記住?就說,像這一類的大德他們都不是很簡單的,應該想辦法去了解這些大德的說法,比方,龍樹、無著講了什麼,把他了解清楚、印在心中,這些才是真正重要。

昨天講了,只有證得空性境界,才能圓滿地以布施等饒益一切有情。
證得空性才能圓滿布施饒益一切有情~~這是上一課的重點,其實上一課最重要是~簡單講,他告訴我們你為什麼要正等加行、你為什麼要次第加行,當然這是凡夫的角度講;若是聖人的角度講一定要有無間道、無間道完以後他的後得叫解脫道,其實這2件事情非常重要,就說,除了無相等持還有一個有相等持。所以從這些大德身上、至少我對《現觀莊嚴論》的體會就突發覺有相等持扮演異常重要的角色,令人腦筋中存下一個非常重要且清晰的印象,就比方,上一課有句很重要的話、這話以前聽沒感覺,現在就覺得是很重要的一句話,金剛句說~~因現前一種無漏之法,從而現前一切萬法的遍智~~因為你證得了空性,有了空性以後,在證得了空性這種情況下你才得到遍智,也就是正等加行裡面讓你進入無間道,無間道讓你證悟空性,在大乘道裡面證悟空性以後並未結束,這當然不是凡夫,就說你馬上要在空性的攝持下面而你要完全的能掌握所有的相,那這就是遍智,也就是到最後你會理解勝義、世俗為什麼雙運,為什麼到最後強調的是雙運。
我覺得這是前面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到了這節課這是基礎,根據這個思路你有2個東西很重要~1是空性的等持、1是相之等持。那相之等持若你沒有空性的等持的話,你相之等持是沒有真正的效益的。因此對凡夫來講,他第一個重點就是要先有智慧、先有空性,在前面也一直強調這個角度,所以,我覺得這個《總義》非常好,你慢慢體驗到一個行家……像我在讀《大圓滿前行》的時候還沒強烈的感覺到華智仁波切的功力,因那時他是根據他的上師如來芽的教導以致當時沒感覺,而現在等於是他直接來指導你怎麼去了解《現觀莊嚴論》,你就真的看出他的厲害功底。所以千萬要以大德所教為主、跟著大德學,若跟著小德學是為了要真正了解大德是講什麼,若這目的達不到你一定要趕快回頭去了解大德講什麼,我覺得這很重要。

 

在這裡,他真正要講的就整個範圍是要告訴你~~前面強調你有2種等持,不僅是相的等持重要空性的等持也重要、就無相等持也重要,你沒有無相等持你那個有相等持是沒有效益的。那這一課就轉過來強調~~真正大乘的目標是為了要相之等持,醬子講你可不要誤會……所謂強調相之等持,其實是因相之等持整個事情真正最後就是利益眾生,你不是靠空性在利益眾生,其實醬子講還是有語病,空性很重要,沒有空性你沒有辦法真正的利益眾生,這到後面會解釋,可是現在……本來是在強調你有一個相之等持、一個空之等持,那這裡華智仁波切又立刻告訴你~~相之等持其實真正最重要的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基本上是屬於相之等持這部分,可是並不代表空之等持就沒有了,不是喔。
這地方一直重複講目的就是提醒~~你一定要思維他為什麼要醬子講,我現在是為了利益眾生,那我就乾脆講利益眾生,為什麼我又非得要有空性才能夠利益眾生?這裡你就要理解,這等下還會講到,因為這裡面涉及2個東西,其實……還是先看這一句……

大乘主要目的是利他、證得空性之菩薩行始具有真正效益
還有一些人認為:“在證達空性之後,就學各種偉大行為64攝(萬行)了。”
華智仁波切又說:有一些人認為:“在證達空性之後,就不需要再去行修學各種偉大行為。”強調不需是強調這裡是個否定句,可是這個修本身,你一定要知道修這裡是強調要行,修有所謂的座上修,座上修裡面有觀察修有止住修這些等等,除了座上修尚有座下的座間修、就每一座之間,座間就有一大堆是屬於這種行修,就是所謂見修行證裡面的行,這種行簡單講就可以用64攝代替了,而這邊華智仁波切用的名相是偉大行為,那我們一定要理解偉大行為在講什麼?就是講64攝,那菩薩的萬行就是64攝。64攝是什麼樣的概念?一般講到布施就想到了6度去幫助別人,以前在《廣論》所學的、或者現在華智仁波切所講的確實也都是這個概念,就說~~64攝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目的,6度是自利、4攝是利他,6度有布施、4攝也有布施,可這2個布施的目的是不太一樣。剛剛講的行持裡面就有自利跟利他2部分,利自己最重要就是6度,以前也讀過你修布施並不是代表你要把天下人都布施完才叫做圓滿、最重要是你的心,你的心能達到圓滿這就叫你布施修成。那這個布施跟你4攝的布施可能在行為上都一樣可是目的不一樣,因為在6度的布施你是要讓自己在最後能夠真正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學到的叫做相之等持,在相之等持這邊的成長令你最後才有辦法在10地時你有無間道跟10地的解脫道,就金剛喻定跟最後的剎那加行,你能得到這2個你才成佛。所以這個角度是為了讓你自己成佛,這是6度本意真正的重點;4攝是你真正出去幫助眾生,所以,行的本身是包含這2種。可一般會將之混在一起,對我們這種初學的沒什麼大問題,但若真正深入要完全了解佛道時就有差別了,剛剛講的這些就不能忽略。其實,6度可以在座上修,因你修心的時候是可以在座上修,比方,你布施,不管你是供佛或布施給眾生你用觀想甚至用神通化現出最好的東西,除了座上修你也可以在座間真正去做,座間真正做那有很多時候就是4攝的部分。
壞施之障分,具無分別智,令諸願圓滿,成熟有情三。
現在不管講哪一種,你是6度的布施還是4攝的布施,他就很清楚的告訴你~空性是很重要的。這前面學過,他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你的行真正能夠產生結果,不管是6度的布施還是4攝的布施,第一個就是這些障礙你沒有,布施的障礙是自私,而你什麼時候才能夠沒有自私?一定是證空性。你證了空性之後你這布施才會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三輪體空的布施是對自己好不是對別人好,所以這就是6度你利自的部分,因此你一定要具有無分別智。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證空性才有效果。然後,你要讓別人的願望能夠圓滿,比方,你證了空性以後你因為有神通你布施你可以變出他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布施身、把自己命布施出去,這都是要有證空性的人才有辦法做得到的。所以你要利他這部分若沒證空性你沒辦法真正滿足受施人的願望。最後的成熟有情三,這也很重要,在布施下面,你能夠讓是聲聞種性的人他就成就聲聞種性、是菩薩種性的人他就成就菩薩種性,所以說成熟有情三。
布施的障礙是自私
有些人認為: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就是為了通達空性,一旦證達空性,就不需要再行持菩薩行了,因為沒有必要。下面駁斥。

 

上述這種說法,也是以謊言所作的蒙蔽欺騙之說。因為只有證達空性,才能修學各種行為;如果尚未證達空性,又怎麼可能修學各種偉大行為呢?如:壞施之障分,具無分別智,令諸願圓滿,成熟有情三。
要記住華智仁波切所謂的偉大行為就是自利、利他的64,那證完空性之後你才能有偉大行為,有6度的偉大行為也有4攝的偉大行為,這2種才會有效果。然後進一步就要了解為什麼一定要證得空行才會有效果,其實前面已經講過。但若認為證得空性之後就不需再行各種偉大行為,這是完全不合理、是顛倒的說法。為什麼?因為,只有證悟空性,你才能行修各種偉大行為,也就是自利、利他的64攝;如果你尚未證悟空性,你怎麼可能能夠行修各種偉大行為呢?你做不到。
堪布這邊解釋也在這原則下,比方~~真正要利益眾生從一地開始,沒有證悟就不能真正行持利他。這些概念是一致的就不多講了。主要是能完全掌握金剛句。
對方的說法,完全是蒙蔽他人的謊言。因為只有證達一切萬法空性,才能真正修學六度並利益眾生。也就是說,真正要利益眾生,從一地開始。而未證悟空性的凡夫,只能相似地利益眾生。相似地布施、持戒、安忍……凡夫位有,但凡夫的我執未斷,所作所為都帶有“我”的成分。既然一切以“我”為中心而造作,發心就不清淨,行為也有染污。所以從表面看,凡夫似乎也有強烈的利他心,但他的內心仍然深埋著嚴重的自私心。當然也有例外,像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達瑪日傑達,在凡夫位時就能布施身體;少數形象上的聲聞行者,由於前世發過大心,也能做出利益眾生的偉大事業。但這只是少數,對大多數人而言,未得一地果位之前,真正以清淨心利益眾生是做不到的。
所以,只有證悟之後才能圓滿利益眾生;沒有證悟,就不能真正行持利他。

行持利他並不是6度、是4

 

這就像尚不能在床榻上站立的嬰兒,又怎麼可能在觀眾當中舞蹈一樣。
這比喻就很容易懂,你沒證到空性你搞這些就好像不會站就學跑的小貝比,通俗易懂。
剛剛降生的嬰兒還不能爬、不能站,要他跳舞,根本不可能。凡夫修行人剛發菩提心入於小資糧道,此時要他以清淨心饒益有情是不可能的,就像讓這嬰兒跳舞一樣。所以,我們稍有一點利他的心或行為時不能傲慢,因為在諸佛菩薩眼裡,這些微薄的利他事業並不圓滿。

 

如果又有人認為:證達空性之後,又如何需要再行持諸行呢?因為行持布施等自利行為,只不過是為證悟空性而已。
還有人認為:證悟空性之後,又如何還需要再行持諸行呢?因為行持布施等這些自利的行為,只不過是為了要證悟空性而已。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強調偉大行為裡面包括自利的6度跟利他的4攝醬一個概念,因為你若不加以區分似乎是在重複。證悟空性之後就不需要再行持各種偉大行為~~他一開始在破斥這個問難。再來,又有人認為~~證悟空性為什麼需要行持諸行?這跟前面那個到底有什麼差別?大德不會犯這種錯誤,所以就等於是他有時是在強調這布施是6度的部分、就是自利的部分,有時是在強調利他的部分。所以一開始的偉大行為是包括2種。
現要講的是有人認為~~已經證得了空性為什麼還需要再做布施呢?也就說為什麼還需要做這些自利的行為?因為6度本身最重要最後也是幫助你成就空性。這你就要想一想,聖人跟凡人有一點差別,就凡夫的正等加行本身是一直想辦法要觀成空性,在凡人時次第加行跟正等加行2邊有互相幫助的意味,比方,你在修正等加行你一直想辦法能夠證悟空性,你在修次第加行,那教過次第加行有2種修行方法,1是輪番快速的修、1種就總攝在一起,不管你是哪一種,真正的功效,在我的感覺他也是輔助你能夠讓你……雖然沒有證悟空性你所謂的相之等持是沒有效益的,雖說沒有效益,你在這之前所做的這些所謂的這時就不能稱為相之等持、這簡單的講就屬於他講的次第加行,但這時的次第加行也是能夠幫助你成就空性的。就像你在6度所學到的觀念裡面也是啊,布施、持戒、忍辱到最後就是智慧,也是成就空性的,所以說是互相。因此,有時你要想華智仁波切所講的是在講凡夫還是講聖人,聖人又分不一樣等級的聖人,可能他有時不會講得很清楚,但也不會完全沒提醒你有這個差別。所以我們自己要加一點小心去分辨到底是在講聖人還是凡夫。
那有些人就說~你已經證得了空性為什麼還需要再做布施、做自利呢?上面的問題是偉大行為是包含自利、利他2部分;那這裡是回頭來只講自利部分,這基本的理由就是~你之所以做布施,6度這是一種自利,目的就是為了你要證悟空性、要能夠證到那個智慧。那這邊就是一個問難,意思就是~你既然證到空性,那你為什麼還需要再做布施?因為這也只是為了要證悟空性。在這你就要分別出來、他沒有重複,前面是講2種自利、利他都包括叫偉大行為,這邊單單是對自利的部分做醬子的一個問難。
又有人認為:證了空性,還要怎樣行持?行持六度還有什麼用?行持布施等六度就是為了證悟空性,沒有必要證悟空性之後再行持。

 

〔這種說法,〕只是對大乘成佛利生道的共義一竅不通,並將唯重空智劣乘之道誤執為大乘的表現而已。
華智仁波切就說~~這種講法是你對大乘道的共義一竅不通,意思就是大乘道真正的目的是成佛利生。這裡就是強調~~剛講過這一課有一很重要的重點就是要告訴你大乘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要利益眾生,這在一開始就很明確的講出來。而像這一類都是唯重空智、就是只重視智慧這些劣乘之道誤執為大乘的表現。那這裡面劣乘是不是一定要指小乘我覺得倒不一定,就說對大乘是為了利益眾生這一部分並不真正的理解的這部分行者都可以叫做劣乘,當然若狹義的指是小乘也不是不行,可是我認為這裡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在這說小乘,因為小乘他的方法不太一樣,就說小乘他本來得道的是一果預流果,再上去就得到一來果也就2果、再來就不還果變成3果,最後到阿羅漢,所以他的經過跟大乘……怎麼講,大乘就是從見道就分做2地、3……8地這是一個關鍵,然後最後10地證到佛果,在分這麼多地裡面,其實這麼多地的成長就是靠相之等持。所以你現在了解相之等持在……10地每一地他的無間道理論上是一致的,可他的解脫道會不一樣因這是有相的等持,那這解脫道講的就是智慧,所以真正大乘的智慧就是在這很長的10地當中慢慢培養最後發展成遍智的,在這當中菩薩道就叫做道智、或者一般又叫做道種智,就一樣的意思不同的名相,你就可以慢慢地去體會他為什麼會去強調空之等持、相之等持。那對於小乘來講,你沒有看到小乘有很清楚像這一類所謂的無相等持跟有相等持,小乘沒有,小乘最重要是斷煩惱,就剛講的那個過程為什麼叫不來?就是他把欲界煩惱斷光了,他只會去上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叫不還。一來,是因為他欲界部分未斷光所以還要回來一次。所以他這果位本身所代表的含意裡面這相之等持是沒辦法套用的,因此這裡不見得是用小乘的來講,當然你若要用小乘也可以。我是覺得華智仁波切最重要是強調~~當你不了解大乘的目的最後就是要利益眾生,你認為智慧最重要,那你就不是標準的大乘你就是劣勝。所以說,認定智慧比較重要就是劣乘、就是小乘,這說不通,因這2種根本是不一樣的智慧,小乘所得到的智慧跟大乘所得到的智慧以我們自宗來講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人無我、一個是法無我,這完全不一樣。當然格魯派有另外講法現在不去討論。所以,重點不是在指小乘,那這是我的感覺,你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就覺得他forcus是在這裡,重點是在利生而不是在於智慧。
大乘道真正目的是為利益眾生
劣乘不見得是指小乘,泛指不了解大乘的目的最後就是要利益眾生而認為智慧最重要的行者
小乘的智慧跟大乘的智慧不一樣,一個人無我、一個法無我

((四果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須陀洹」──梵語;舊譯為入流,新譯為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預流是預入聖人之流的意思。能證得這果位,必須是斷盡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八十八使(使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見惑(即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者,謂之惑。就是貪、顛、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各種煩惱的總名稱)。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當未斷盡八十八使見惑時皆只稱為向,已斷盡為果。
「斯陀含」──梵語;中文譯作為一來,意思是會在欲界的天上和人間,分別來受生一次。這果位除了斷盡三界見惑之外,還要斷盡欲界思惑(思想上的迷惑錯誤;總數共有八十一品)的前六品,才能證得,當斷盡一至五品時亦皆稱為向,已斷盡第六品則為果。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阿那含」──梵語;中文譯作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煩惱的聖人之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此果位當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當斷盡七、八品皆為向,已斷盡第九品為果。證得此果,死後住於五凈居天(禪定之中),禪定轉深,到了滅受想定,即是解脫,所以不再還到凡夫的生死界中。
「阿羅漢」──梵語;中文譯為殺賊(殺盡煩惱之賊),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等意義,即是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這是四果中最高的果位,必須斷盡三界見惑,和欲界九品思惑,與及色界、無色界八地共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
羅漢果位達到無餘涅槃,生死永盡不再流浪三界,他們但求自了,不在世間度化眾生,因此被稱為小乘。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在家人修行佛法,最高可得阿那含果,這是由於家室俗情之累,不能即生進入滅受想定或徹底無欲的境界。但是,若能進入五凈居天的深定之中,已是必得解脫的境界了。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因此即使須陀洹亦離此四相。

https://www.neptune-it.com/lotus-sutra-seminar-qa-details/3928921  
【有餘涅槃】
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餘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叫做有餘涅槃,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無餘涅槃。
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餘涅槃,因尚有惑業苦之殘餘,故叫做有餘;至於大乘的無餘涅槃,因究竟而無殘餘,故叫做無餘。
忘記了,再查一遍   20230325))
對方這樣說,也說明他對大乘教義一竅不通,甚至把小乘道看作大乘道了。這個問題很普遍,尤其在如今,或許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仔細觀察自己的相續。否則,雖然從小出家或已學佛多年,也自認為是大乘行人,但以此衡量,可能還未步入大乘之門。

 

雖然情有可原,但事實的確是這樣。
不太懂這裡醬子講,華智仁波切為啥要說他情有可原?是小乘嗎?倒不認為他會說小乘情有可原,所以我比較傾向這邊不是指小乘;就是有一些大乘道的人因為沒有真正理解最後的目的是利益眾生,所以他就追求得到佛的智慧,他認為醬就解決了、這就是最終的目的。情有可原,這是大德才會講出來的話,因大德根據所有的教證,因我們在其他的教證,如來藏是什麼?如來藏是一種智慧。那有人認為佛道就是追求如來藏,如來藏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大無為智慧,醬有什麼不對?!因此他才會講情有可原。這是我的感覺,不然他怎麼會講出這句話,再強調一遍,大德講一定有原因的,因他們的水準不會是隨便開口不負責任的。
雖然這些行為情有可原,但事實是如此。

 

因為,在該論頂禮句中“諸樂饒益眾生者,令成世間利”一句已經表明,諸大菩薩所嚮往的究竟之義,應當是他利。
該論就是指本論,在本論的頂禮句中就很清楚的已經講了~~就講大乘最重要就是要利益眾生。他再提醒你在頂禮句當中~“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道智、或者是道相智、或者叫道種智,這其實講的都是一件事,這裡我們叫道智。這道智真正強調的我讀到現在的心得就是有相等持,很大一部分都在講這個,而這個有相等持一定是在有那所謂的無相等持……回到那句很重要的話~~所謂遍智之因***因現前一種無漏之法,從而現前一切萬法的遍智。因為證到無分別根本智,然後你就得到很多的遍智,智就是你了解世間裡面所有的相,因為你有無相的智慧你就會得到非常多有相方面的智慧。這個是重點,所以前面有一個無相的智慧。一直重複講主要是提醒我們這些地方真正是他的重點,在這上面一定要有很深的認知且要牢記於心。
他說本論的頂禮句就很明白的在告訴你~~諸大菩薩所嚮往的究竟之義就是他利,那諸大菩薩最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菩薩就代表大乘道。
道智、道相智、道種智
本論的頂禮句中說:想饒益眾生的菩薩,以道智能成辦此利。由此可知,作為大乘菩薩,他唯一嚮往的是利益眾生,除此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事。道友們都發了菩提心,可以稱為菩薩,因此所作所為要想到眾生,不要把自己的事看得太重。

 

依靠如海的布施等4行為方便,去滿足無邊眾生的願望,才是大乘道的正行。
接著又說,你要依靠如海的布施等,這裡談的就是4攝,所以要稍微區分一下,也可以講布施等6度行為方便,但我比較傾向於4攝,為什麼?因為你是去滿足無邊眾生的願望,醬子才是大乘道的正行。現你已經有辦法體驗華智仁波切把他要講的東西在這一課裡面已經很清楚的跟你講了。
布施等是利益眾生的方便和手段,依靠這些滿足一切眾生的所願,才是大乘道的正行。
有些人學佛只是為了治病、發財,好一點的,為了去極樂國土享受法樂,遠離痛苦。問他:“你為什麼念佛?”回答:“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幹嘛?”“我要斷除一切痛苦,輪迴中麻煩事太多,我不願意接觸,所以要去極樂世界……”其實這是小乘道。小乘道只欲超離三界輪迴的煩惱痛苦,證羅漢果、得寂滅樂。所以那些自稱是大乘的修行人,如果念佛、參禪只為自己的快樂與解脫,則同於小乘,因為不想眾生利益的修行根本不是大乘。
巴珠仁波切的竅訣很珍貴,我們的確要認清目標。目標不清,即使你花再多的時間、錢財和精力,最終只能得到小乘果,甚至只是世間的果,太可惜了!所以,沒有善知識以及殊勝論典的引導非常可怕!我們一定要記住,大乘修道的正行就是利益眾生。

 

但如果在此之前尚未現證空性,則會因為沒有通達自他平等,從而無法使利生行為成為清淨之行〔,所以才會有證達空性的前提要求〕。
他說:如果你在這個之前並沒有證悟空性,那你因為沒有通達自他平等,根本上你就無法使你的利生行為成為清淨之行。這裡又變成是在自利部份了,現醬子講,對利他來講你為什麼要有空性?因為你有了空性你有了本領有了神通你才有辦法滿足受施人的需求,他祈望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所以你要證悟空性;還有你可以因此讓他在你的行為裡面……4攝,還記得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跟他做一樣的事情,若他是聲聞道目前他只有聲聞道的智慧,你就讓他在聲聞道上成就;他應該是菩薩方面的你就會讓他在菩薩上面成就;而這個重點就在於你有證悟空性你才有辦法,這是利他部分。那麼在自利部分,若你沒有證悟空性,你所做的布施不是三輪體空,對你的效用不能說沒有但不是最有效的,所以你一定要有空性的智慧。所以這是2面,而我只是提醒~華智仁波切有時講這面有時講另一面,他並沒有區分可我們自己把他區分出來會比較清楚。
既然利益眾生才是正行,那證悟空性的意義何在?答:證悟空性才能利益眾生。不證悟空性,就不能圓滿自他平等、自輕他重以及自他交換菩提心的修行,而且利他行為也無法清淨。因為始終有“我”的執著,凡夫不會選擇利他,只會利己。一旦證悟了萬法皆空,從此就有了真實的利益眾生。因為悲心和空性相輔相成,有了空性境界,大悲心自然會出現。

 

由此可見,現證空性僅僅是諸大佛子偉大行為的前行而已,又怎麼能將其作為大乘道最究竟、最主要的追尋目標呢?《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由此可見,現證空性只不過是偉大行為的前行,現在就更清楚了,用我剛剛那樣子的一個思路你再讀到這裡,你就知道他為什麼又要再提這個偉大行為,也就這偉大行為是包括64攝,醬你2方面都能融會貫通,那你又怎麼能將其作為大乘道最究竟、最主要的追尋目標呢?就說你證悟空性也只不過是偉大行為的前行,是64攝的前行,醬你怎麼能只把智慧證悟空性……其實空性已經是一個廣義了,就說你不是把智慧的部分當作最重要的目標。要知道佛學裡經常講智悲雙運,這已經是到最後了,他這邊沒有否定智悲雙運,他這邊否定~~就是說假如真正大乘的目標是悲,簡單講就是醬子,你的智是為了要達成悲、也就是利他,悲這邊是利他。好,那你說~~醬子好像是強調智不重要了,其實也不是,因為你的悲一定要有這個智你那個悲才能發揮作用。那醬子講又跟智悲雙運違背了?沒有違背,是看你從什麼角度在說。這不是問題,你要知道能做出智悲雙運醬子行為的、或者現空雙運的這都是佛,以我的理解是是佛才有辦法,一般也可以智悲雙運、現空雙運相似、你做不到絕對的,而所謂相似也還是要聖人以上,我們離這是很遠,雖說這條路漫長,但不要洩氣。
所以,證悟空性只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前行,是個前提條件。過河要船,砍柴要斧頭,而利益眾生要有空性境界。就像砍柴的斧頭,斧頭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柴砍好;同樣,證悟空性只是前行,並不是大乘道的主要目標,目標應該是利益眾生。
這個道理,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漢傳佛教中有人參禪,藏傳佛教中有人修即生成就法,他只想開悟,“我要開悟,我要開悟……。”但你開悟的目的是什麼?他不知道。實際就是利益眾生。而開悟只是途徑,因為不開悟就不能圓滿利益眾生。這些教言我以前也引用過,而現在直接學了巴珠仁波切的金剛句,希望大家一生都不要忘!作為一個修行人,利益眾生並不是小事,而自己獲得寂滅或證悟,也並不重要。
現在很多人求密法,要即生成就,但究竟只是想得到一種快樂。其實這就像現在人讀書、上大學、找工作,只是為了成家、享受世間快樂一樣。所以他們的目標錯了,因為學佛的真正目標是利益眾生。而要利益眾生,未證空性、未成菩薩、未得佛果就不能圓滿行持,所以我要修空性、求佛果,應該這樣樹立目標。

 

正如《經莊嚴論》所云:“現證法性已,隨學殊勝戒,勝定及勝慧。”
這就像《經莊嚴論》裡所強調的:「現證法性已,隨學殊勝戒,勝定及勝慧。」這主要是引用一個教證,現證法性就是智慧、空性的意思,因為醬子你才會隨學戒、定、慧。意思就是空性智慧是根本,你一定要先有這個智慧、出世間的智慧。
這裡是說,證悟法性以後再修學殊勝戒定慧三學,以此利益有情。所以究竟而言,戒定慧也是利益眾生之方便。

 

以下仁波切駁斥有人以遠行地(ie.7)為例,認為行持是為「成佛」而非「利生」:
下面這一段仁波切有一個重點,所以先把他標出來,也並不是複雜但你一定要能分清才不會覺得亂。他真正本意就是在強調大乘最終的目的是利他,那這邊是轉來針對一個事情,就說有人以遠行地當作一個例子,每一地都有一個名字那遠行地就是7地,他用7地這個例子來講~~行持是為了「成佛」而不是要「利生」。這就是你對7地有沒有了解,所以我為什麼要寫遠行地,因為7地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各種行持都做或者叫苦行,遠行地是很苦的,花很長的時間、任何的行持應該也包括64攝都在裡面,就一般講菩薩的萬行這部分。那他們的角度是醬子,你看有一個7地他要花很長的時間很大的力量去行持,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最後要成佛。醬子能理解這個爭論的地方?7地一過變8地,8910一般叫清淨地、3清地,最後就成佛。在7地遠行地的特徵就是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很多的精力去做行持、6度萬行的工作,為什麼要在這裡花這麼大的精力要做6度萬行,為了就是要成佛。所以反過來講行持是為了要成佛,而不是說行持成佛以後是為了要行持。我醬子解釋你就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有醬一個問難、以及華智仁波切在破斥這種觀念。
另外,在宣講菩薩分類的時候,也將不清淨七地的菩薩,稱為“住行者”
剛剛已經把這個原由講出來了,所以他們一般將不清淨七地叫“住行地”。其實你看到“住行地”這名詞你不見得能體會他在講什麼,這意思就是他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跟功夫在做行的事情,行什麼?6度萬行,在做這些。
還有,因為利益眾生很重要,所以宣說菩薩分類時,不清淨七地的菩薩叫“住行者”。雖然跟八地乃至佛陀相比,對利生的行為仍有執著;但跟資糧、加行道的凡夫相比,不清淨七地的菩薩已經證悟空性,能直接行持利生事業,一剎那能度化無量眾生,所以叫“住行者”。
我們初學者執著粗大,不能真實利益眾生,這一點前面已說過。表面上利益眾生,講得再漂亮,內心還是有我執魔。它的頭不明顯,也只是我們觀察不到,實際在每個凡夫的心裡,它都深深地隱藏著。所以,如同不淨糞不可能有香味一樣,凡夫不可能有清淨的利他之心。

 

如果有人就此認為:由此可見,行為只是針對修煉自心而言,才有一定必要,卻並不是大乘道的究竟目標,
所以有人就會認為這個行目的就是為了要修練自心,最後……因為你7地完了就8910最後就成佛,所以是為了要成佛才有必要行持,並不是大乘道的究竟目標。簡單講,就說行持最明顯的時候其實是在7地,所以行持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要你成佛,而不是說行持是大乘道的最終目的。他這邏輯醬你就能理解了,這就為什麼他要拿7地出來講。
有些人認為:利益眾生的行為,只是令自相續得以清淨、成熟的一種方便。如寂天論師說:“為修自心撰此論”,同樣的道理,行為也只是為了修煉自心,並不是大乘的究竟目標。

 

因為佛在一些契經中也說過:直至未獲八地之前,諸佛未予我授記,因住於諸行之故;獲證八地之後,因真實超離於諸行,故方予我授記。
華智仁波切再提出一些必要的資訊來佐證他的說法,這裡他並不是直接回答,他先是告訴你佛在一些經中也講過:一般你若未到8地時佛是不給你授記的,授記就是說你某人將來某年某日於某處會成佛,這個叫授記。你若沒到8地佛是不會給你授記的,因為你尚住於諸行之故。你住於諸行的意思,簡單講就是你還沒有辦法真正的3輪體空。就說,行本身,4攝是很標準的行,比方講這萬行裡面有一大堆的4攝,你住於行就說你在做4攝的時候,他為什麼叫不清淨呢?因為8地是真正把俱生煩惱都斷掉,那這裡並沒有斷,沒有斷你還會有一些私心,這就是屬於人我很細微的部分,就像你會想因為我醬子布施令我能成就佛道等等,這是隨便舉例讓你體會他要講的~~住於諸行有什麼壞處?就說,你還沒有辦法3輪體空的來做這個有相等持,也就是你在利益眾生的時候你還是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利益眾生的樣子;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剛講過的,就是因為到了8地才把俱生的我執斷掉。
到了8地之後,他就真實超離於諸行,這個真實本身就是指實相、也就不是世間、進入出世間,真實超離就說你不是世俗你已經是出世間道的這些行,也就說這是標準的真正具有效益的相之等持,因為醬子佛才給他授記。
未至8地是不會得佛授記,到8地才把俱生我執斷掉
這是對方的理由。未得八地,諸佛還沒有給予授記,為什麼呢?因為不清淨七地住於諸行之故。對方的意思是說:如果利益眾生的確重要,是究竟目標,那麼不清淨七地的利生行為已經很殊勝了,理應得授記,為什麼不得?
而“住行者”之所以不得授記,就是因為這些菩薩還有利益眾生的行為;八地以後之所以得了佛的授記,也正是因為他超離了利益眾生之行為。由此可見,利益眾生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修煉自己的相續、證悟空性。
但這是不對的。

 

這些契經說法的內在涵義~不是行持為得佛智慧,而是:如同前面所說,因為七地以下不存在無相離勤之道,所以無法令無分別智與利他之行並行不悖,由於還保留著一部分對行為的細微實執,因此,才會稱之為“住行者”;獲證八地之後,因無相離勤的境界現前,便自然而然地遠離了對行為的細微耽執,所以才會稱之為“超離諸行者”。
華智仁波切先提醒我們~~7地是醬子,接著他說為什麼經中會這樣講~8地才會授記、7地不授記?其實他真的內涵是說~~不是行持為得佛智慧,他就是要告訴你行持本身並不是要得到佛的智慧,而是行持就是你大乘真正的目標。為什麼呢?就像前面已經跟你說過了,因為7地以下不存在無相離勤之道,這在前面讀過了,所以無法令無分別智跟利他之行完全不相違,這個你就能理解就是~~真正3輪體空真正有功效的相之等持、或者行那都一定是要在8地以上,而7地是做不到的、因為他還保留著一些對行為的細微執著,3輪體空就是沒有施者、沒有受施者、也沒有受施物,所以你只要對這3者中任一個你還有一點執著,就因你在智慧上尚未達到某一種程度,7地很尷尬就是還有些微的執著,所以他才會叫做“住行者”,就是對行本身不管是哪一輪他還有一點執著。
等到8地以後,因為他是無相離勤,他很自然地就遠離了他對行為的細微耽執,就3輪裡面那些執著都沒有了,所以他才會叫做“超離諸行者”。
這是在解釋對方所引的教證。七地以下尚未離開一切勤作與相執,一方面安住無分別,一方面饒益無量眾生,這樣的境界七地以下還沒有,因為七地以下的菩薩還有對利生行為的細微實執。在七地之前,遍計二障已經斷除,只有俱生二障,按有關經論,此時不可能有像凡夫一樣的實執,所以這裡的實執是指微細相執。因為還有相執的緣故,才叫“住行者”。而八地以後煩惱障全部斷除,只剩一些細微的所知障。此時現前了無相離勤的境界,遠離了對行為的細微耽執,所以稱為“超離諸行者”。

 

復次、正當此時,因為擔心如果入於無分別之寂滅法界,則會成為斷滅的涅槃,所以才會有“諸佛再三勸請其利益他眾”之說。如果利生行為不是最究竟的目標,〔諸佛〕又何必去勸請呢?
華智仁波切做完這解釋以後,另外一方面,他講~~正當此時,因為擔心如果入於無分別之寂滅法界,那你就會成為斷滅的涅槃,所以這時佛才會再三勸請要他利益眾生,這個講的是第8地。到8地的時候,因為他是真正斷掉了俱生我執,就相當於阿羅漢,所以他可以……這裡講相當於阿羅漢其實這只是一種比喻並不是蘋果對蘋果,大乘的8地就是阿羅漢嗎?2件事,不能醬子講,你要理解這只是做一個比較而已。所以他到了8地的時候,他有辦法就有可能入涅槃,雖然這個涅槃是不正確的、但是他有辦法,因此佛到這時候都要勸請8地菩薩不要入涅槃。
現在華智仁波切就告訴你~7地是醬子、8地是這樣,那到了8地的時候,為什麼佛要勸他不要入涅槃?也就是因為成佛最究竟的目標是利生行為
你醬了解,他先告訴你7地是怎麼回事、8地又是怎麼回事,又告訴你有人是這麼說~7地就是行裡面做的最多最清楚的一地,由此推知行就是為了達成成佛的目的。那現在華智仁波切又從另外一個角度告訴你~他沒再提7地,他直接告訴你這個8地,7地是那樣一件事,可8地本身一般佛都會來勸8地菩薩不能入涅槃,為什麼?就是要8地的菩薩不能夠放棄行持。因為7地裡面最重要就是一大堆的行持,現在8地要你不住涅槃就是繼續……一般講不住涅槃不住三有,這邊強調的是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就是再出來普渡眾生、就是4。那現在講7地是有行持為主的特徵,所以行是為了成佛;他現在告訴你假如是醬子的話,那到8地,佛就不會去勸8地的行者一定不能入涅槃要再繼續行持。意思就是最終目標還是在利生行持。
醬子解釋過後再加上你們以前所知的應該能夠理解華智仁波切他講的重點了。其實這事很重要,你看這些大德對於佛法所有的觀念都很清楚,所以他很清楚告訴你有人醬子認為,可這個認為的人反顯出他不是真正能夠體會出佛學所教的。你知道7地是醬子辛苦,那你知不知道到了8地的時候,佛還勸他們不能夠涅槃就還是要繼續行持,7地最重要就是行持。華智仁波切就把這個道理講出來。
如果利生行為不是最究竟的目標,諸佛又何必去勸請8地菩薩呢?
最終目標還是在利生行持

按有關論典,八地菩薩不會入滅而不再利眾,所以,“諸佛勸請”的說法只是假設。說諸佛不勸請,八地菩薩會入滅,所以諸佛發光勸其出定利益眾生,這只是要說明利益眾生極為重要。如果利益眾生不是最究竟目標,又何必勸請?勸請了,就說明這件事最重要。
同樣,即使身為凡夫,有了些穩固的境界也要盡心利益眾生,雖然不能圓滿地做,但也要盡自己的力量。因為這是大乘的根本,比證悟空性乃至得到任何境界都重要。我們也想一想:從我學佛到今天,目標是什麼?想成佛的念頭大多數人有,但成佛以後做什麼?可能不去想。也許有人想成了佛好享樂,但只為自己享樂不對,一定要糾正過來。

 

以下仁波切解釋另一問難「智慧應是首要」:
這是另外一個問難,其實都是類似的問題,為什麼華智仁波切會講這個?相信應該是他們在很多辯經時的辯論,這應該都有本的。像這些大德學富5車,所以他知道在這個部分會有不一樣的聲音,佛學叫做問難,就是挑戰你、或者是有佛學不同意的講法因此你要去破解他你要把理由講出來。
這是另外一種跟剛剛是不一樣的方向,剛剛那個是說因為7地是很標準行的一地,而7地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最終的目的不是行。那華智仁波切在前面已經破斥了,就說不是你講的那樣,假如是你講的那樣佛就不會勸8地菩薩還要繼續行持不能入涅槃。這裡是另外一個,就他認為整個學佛當中智慧是最重要的。這裡其實你就可以看出來,就說對我來講~我就慢慢覺得其實在讀的當中我們也有可能會走向……如果我們沒有經過華智仁波切的解釋的話,我們也可能會認為在大乘道裡面最後得到佛的智慧最重要,我們可能會有這種想法,其實會有這種想法是很自然的,就像我對如來藏,如來藏就是一種智慧、指的是智慧,那就很容易會醬子想。那《現觀莊嚴論》這邊最重要是告訴你真正大乘道到最後是要利益眾生,因此相對的這些問題就一個一個拿出來、一個一個跟你做解釋。
如果有人又認為:假如布施等行為不是為了證達空性
智慧而修學的,那豈不是與《入行論》中所說的:“此等一切支,能仁為慧說”的意義相悖了嗎?
所以他這邊說又有人認為~~假如布施這些行為不是為了要智慧的話,證達空性其實講的是智慧,那豈不是跟《入行論》中所說的:“此等一切支,能仁為慧說”,這我們也知道、應該是說6度裡面最後都是以慧為最重要的,《入行論》這一句就說一切都是以智慧為首要,就說你行持到最後也是為了要得到智慧,講起來智慧是首要而不是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就是行持。
有人認為:布施等行為是為了證悟空性而說,因為《入行論.智慧品》云:“此等一切支,能仁為慧說。”“一切支”是從布施到禪定之間的五波羅蜜多;“為慧說”指為得智慧波羅蜜多而說。那這個教證怎麼解釋,難道不相違嗎?

 

此處所說的“慧”,是陳那論師所說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中所指的諸佛無二之智慧。
讀大德的東西,有時他們把會把他切開分段解釋,不過你一定要注重他的整體性,不然不小心就會把重點模糊掉了。華智仁波切這邊若以我的角度,他這邊並不是不同意,他這邊只不過是在說明~~對!這邊所講的慧其實就是佛智,這裡並沒有馬上破斥認為慧最重要這個觀念,他先澄清這個慧指的是佛智,若以陳那論師所講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也就是佛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佛的智慧是不是般若的智慧?當然是;所以這是指佛的智慧。
這裡的智慧,不是凡夫智慧,也不是一地菩薩的智慧,而是諸佛所證悟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也就是陳那論師所謂的果般若——佛陀的無二智慧。所以,布施持戒等五波羅蜜多,都是佛陀為了讓菩薩證得佛果而宣說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入行論.智慧品》中認定智慧本體之際,以“何時實無實,悉不住心前,無有餘相故,無緣最寂滅”而將智慧認定為遠離戲論之法界以後,解釋重點:為了駁斥“這樣一來,則應成不能產生利他之色身”的爭辯,才緊接著又說道:“摩尼如意樹,世俗能滿願,由昔發願力,顯現諸佛身。
你看他在回答的時候是有一點迂迴的,他先告訴你~對,這是佛的智慧。那正因為他是佛的智慧,所以在《入行論.智慧品》中認定智慧本體之際,引用《入行論.智慧品》中一段偈頌~~何時實無實,悉不住心前,無有餘相故,無緣最寂滅。何時實無實,悉不住心前,這就是3輪體空就是真正的空性,就說你承認哪一點你就已經不是了、你已經不是般若,實無實,你都不住在心前,無有餘相故這就是離戲,除此之外你也不會還有什麼相,那無緣最寂淨就是無相,這裡面就強調離戲、無相,那離戲、無相其實就是代表般若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個教證。所以,這個智慧就是屬於遠離戲論之法界、就是最高的空性,其實這講的就是佛的智慧。
這邊不要把他當作是一地的,因為對方的挑戰並不是一地,他挑戰的是說智慧應該是最重要的。那華智仁波切他先告訴你~對,這個智慧……因對方是拿出6度裡面最重要是智慧,那這邊告訴你~對,這個智慧就是佛的智慧,然後他就是屬於一種遠離戲論的法界,這裡強調的就是般若、強調是空性智,這不是如來藏、強調的不是3轉。
到這裡才是真正他要解釋這問題的重點,他說為了避免你看到這樣子,你了解這個是真正的離戲空性,你馬上就會產生~~“這樣一來,是不是佛就應該沒有辦法產生利他之色身”的想法,因為這指的是空性,空性怎麼還會產生色身?因在這裡的的爭辯是應該智慧最重要而不是利益眾生最重要。那現在就是告訴你~這裡面的意思就是利益眾生一定要靠色身,可根據剛剛對智慧的解釋,你馬上就會聯想到那醬子一種境界怎麼可能會有色身?所以華智仁波切他們在辯論時用的方式其實他並不是否定智慧不重要,這種才真正厲害!因此,他緊接著又說為了要避免或者破斥~你會認為以智慧就沒有辦法產生色身,其實不是醬子。所以,緊接著引入《入行論.智慧品》一段偈頌:“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由昔發願力,顯現諸佛身。”這諸佛身指的就是色身
前邊認為沒有色身,這邊告訴你千萬不要誤解,所以,才會馬上引用《入行論.智慧品》的偈頌,摩尼珠跟如意樹,其實他們都不是人、不是佛,無心這指的是他沒有這種世俗心可他照樣能滿你的願,為什麼要醬子講?就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個智慧本身他最後是沒有辦法來行持,你千萬不要醬認為,這就是一個比喻。所以我們也能夠了解,因為智慧本身這裡叫做無相等持,這個最後跟有相等持,還記得前面有教我們無相等持、有相等持從8地以後他就融合在一起,無相、有相就合在一起,換言之,這裡就告訴你~你不要以為真正的空性他就沒有辦法行持了;現用如來藏的觀念來解釋,如來藏本身是法身,用空性角度他叫法身,那還是空性喔,用顯的角度他叫法身功德,法身跟法身功德基本上都是大無為法都是空性,可為什麼要醬子分呢?因為現空雙運到最後會現的原因都是來自於法身功德,那法身功德跟法身是雙運的,他的用字你一定要清楚這是一件事。那這裡也就告訴你智慧本身不能行持那是你尚不了解,你了解了以後,就說像這些大德他們對這些東西都是已經非常透徹了,他不會模擬兩可,他不止是信心他有很清楚的理的。像這句,意思就是~你不要以為智慧本身他就沒有辦法滿足人家的心願,就比喻一個摩尼珠或者如意樹他雖然沒有心不是一個菩薩,但是,他也可以有辦法去滿足你的願望,那他們是靠什麼呢?由昔發願力,顯現諸佛身,靠以前的願力,他是能夠顯現佛身的。醬你就理解了,他已經沒有業了,他靠願,這我們都知道的。
那講來講去,華智仁波切要告訴這些人~你說智慧最首要,然後引《入行論.智慧品》的偈頌“此等一切支,能仁為慧說”為佐證,那我繼續告訴你根據《入行論.智慧品》再讀下去你就了解~怎麼可能單單靠醬子講的智慧就好像這個行持就不是真正最重要的目標。智慧本身跟行持,這邊他的意思就有點~智慧跟行持到最後還是一件事,有一點這個意味、就是智悲雙運。所以你要去體會~他們這裡面將佛學的理論已經都完全融會貫通了,他對教理非常很清楚、不會模擬兩可的。
摩尼珠如意樹,無世俗心能滿願,靠以前的願力
所以,《入行論.智慧品》講智慧本體時說:何時有實無實都不住於心前,再無其餘任何之相,至此無緣最為寂滅的境界就是遠離戲論之法界。有些論師將其解釋成一地菩薩的境界,而巴珠仁波切解釋為佛的境界
堪布有講這個不是一地菩薩的境界,指的是佛的境界,因為在討論的就是佛的智慧,那些人認為大乘最重要就是得到佛的智慧而不是行持。那這邊就告訴你這個智慧最後也是能行持的,並不是代表這個智慧本身是不能行持的。所以並不是智慧最重要就沒有行持,不是醬子,就像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單單用這個角度也是很清楚。
有人懷疑:沒有任何相,那會不會墮入寂滅邊而不顯現色身饒益眾生呢?為了斷此爭論,才緊接著講了“摩尼如意樹”一頌:摩尼寶和如意樹雖然無心,但卻能滿足一切眾生的心願;同樣,雖然遠離分別執著,但以往昔之發願力,可以顯現佛身成熟有情。
摩尼寶和如意樹雖然無心,也就說他雖然不是人,但他一樣也能滿足一切眾生的心願。

 

以下仁波切解釋再一問難「智慧應是首要」:
接下來還是問難但是另外一個角度,重點還是~智慧應是首要的。
如果有人認為:即使這樣,大乘道的主要目標,仍然應當是證悟無我的智慧。因為大乘道的追尋目標,是斷除二障的佛果,所以就必須現前甚深之智慧【無我的智慧】。
又有人認為:即使是這樣,大乘道的主要目標仍然應當是證悟無我的智慧。這個無我並不是指人無我,是指人法二無我。因為大乘道的追尋目標是斷除二障的佛果,這是不一樣的角度,一個是拿《入行論.智慧品》的偈頌、一個是你真正是要斷除2障才能得到佛果,所以你一定需要現前真正的甚深之智慧,也就是2無我的智慧。這其實已經不是講見道。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所謂的智慧,以前讀過他有2種層面,1個異熟、1個非異熟,就像一個空之等持、一個相之等持,一個無相等持、一個有相等持,到最後2個是一件事。這個也許一下沒辦法講清楚,但你應該也能慢慢體會到了,這是到目前華智仁波切要教我們的很重要的觀念、告訴我們《現觀莊嚴論》主要的內容。
有些人還在堅持:即便事實如此,但大乘道的主要目標,還是證悟無我的智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斷二障、得佛果,而只有無我智慧才有此威力。所以,利益眾生不重要,證悟無我才是目標。

 

你這是怎麼了?!難道還想死抱著將劣道誤執為大乘的惡分別念不放,並因此而大肆叫囂嗎?〔你要知道,〕大乘道的追尋目標,並不是斷除二障的佛果,在本論頂禮句中“諸佛由具一切基智、種相智道智,宣此種種眾相法”的意思,就是為了說明“諸佛補特伽羅依靠遍智之方便,其果即為轉妙法輪利生”,
這裡是根據口語,華智仁波切似有點不樂意,有點這種意思~怎麼醬子搞不停啊!他說~大乘道的追尋目標並不是斷除二障的佛果,在頂禮句中就有“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在頂禮句就很清楚的已經告訴你真正的是什麼?宣此種種眾相法就是轉法輪、就是講法,講法當然是利益眾生、講法當然是有相;佛由具種相智,種相智其實指的是道相智、或者本論中所謂的道智,其實佛真正具有完整的智慧叫做遍智,遍智又叫一切道種智、或者叫一切種相智,一切智指的就是基智、道種智或者道相智指的就是道智,所以遍智就是基智加道智,一切基智加一切道智這叫做遍智。基智強調的部分就類似讀到的叫無相等持、種相智就類似讀到的叫相之等持或者叫有相等持。佛就這道相智就宣說種種的眾相法,這裡只提出道智,其實佛是叫做遍智是基智加上道智、一切基智加道智,或者叫一切道種智、或者叫一切種相智、一切道相智,一般有醬子的講法。
頂禮句中醬子講就在說明~~佛有了遍智以後,他真正很重要的一個結果就是轉法輪利生。華智仁波切用這個角度來應對~智慧是首要的行持不應該是首要的問難,他說不是這樣。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是大乘行者,卻一直抓住小乘觀點不放。但我們應該知道,如果所行的是大乘道,那麼目標並不是佛果。如本論頂禮句所說的:諸佛依靠遍智為眾生轉法輪。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並不是得一個智慧就夠了,而是獲得遍智以後轉法輪饒益有情,這就是《現觀莊嚴論》的究竟意義。
所以,我們的錯誤觀念需要修正。有些學藏傳佛教的人,他修密法只想成就以後沒有痛苦;而有些學淨土的人,也只是考慮往生的品位高不高……,他們都不提利益眾生。至於開悟、往生以後做什麼,從來不考慮。其實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從大乘的教義來看,往生淨土、證悟密法只是途徑,最根本的目標還是利益眾生。
為什麼彌勒菩薩要頂禮遍智?就是因為,只有具足遍智才可以轉法輪、隨機施教、利益無量眾生。所以,遍智也是方便,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果唯一是利益眾生。
沒有不轉法輪的佛陀,也沒有不出定利益有情的八地菩薩。所以,我們依止上師學佛法,當有了一定境界的時候,一定要轉法輪。這才真正實現了上師培養你的目的。

 

如果〔大乘道的〕究竟追尋目標是佛果,那又何必需要什麼其他(利生)呢?
如果大乘道真正目標是追求佛果、就智慧,那還需要什麼其他的果呢?就說還需要去轉法輪幹什麼!利生的果就不需要了嘛!意思就說~假如智慧是真正最重要,你得到了佛的智慧,那你為什麼後面還需要轉法輪呢?!
如果大乘道的究竟目標是佛果,那又何必要轉法輪的果呢?比如我的目的是去拉薩,那麼到了拉薩,也就不用做其他的了。但實際上,我們到了拉薩都要做點事情。同樣的道理,成佛不是究竟的目標,利益眾生才是究竟的目標。

 

顯而易見,無論從暫時還是究竟兩方面而言,大乘道的主要追求目標,都是利益他眾。
顯而易見,無論從暫時還是從究竟這兩方面而言,大乘道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利益眾生,這就是結論。
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從暫時到究竟,菩薩行持大乘道,目標都是利益眾生。哪怕是暫時的善根和境界,也要迴向眾生、利益有情。我們都發願成佛,但成佛並非什麼都不用做了。有人求往生極樂世界,只想到那裡靠阿彌陀佛願力自然顯現的一切快樂生活,但到了那裡,你證得菩薩果位以後,就會被派到各個世界去利益眾生。

 

@18地已經有勝義菩提心,為啥佛還要勸請不入涅槃?
這裡重點是從煩惱的角度來切入的,因為8地本身,格魯有另外的說法那以我自宗來講,自宗裡面你在初地的時候你是斷掉所有的分別我執,分別的不管是人我執或法我執都是在初地裡面斷掉,什麼叫分別呢?就是第6意識之下產生的,不管是人我執或法我執在初地時斷的是這個東西,簡單的講就是遍計、或者是分別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佛學的名相。那留下來的都是俱生的,俱生你就知道比較麻煩,若以唯識角度來講那是第7識的功用。到了8地的時候是真正能夠把俱生我執解決掉,到了10地的時候是把俱生法執也全部解決掉,所以他中間的差別是醬子。到了8地能夠把俱生我執全斷掉,所以剛剛才會講說相當於阿羅漢,這只是一個比喻,阿羅漢為什麼可以入涅槃就是因為他斷掉了所有的煩惱。那你也知道佛學的教理是因為有煩惱你就會造業,造了業以後你就會輪迴,那既然你煩惱全部斷掉了你就不用輪迴了,此時你有業也沒有用了,你的業雖然在但因為你沒有了潤生惑,以佛學的角度講你沒有煩惱你就沒辦法輪迴了。沒辦法輪迴就代表你進入涅槃,以小乘角度來講叫入涅槃。所以佛的意思是你到了8地以後你已經有這本領,他就怕你入涅槃、才勸請你不要入涅槃。不要入涅槃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就是繼續輪迴。那為什麼要繼續輪迴?就是你要繼續利益眾生。所以才會有佛出來勸請8地菩薩不要入涅槃,概念是醬子,這是因為到了8地他已經斷了俱生我執,斷了俱生我執他就可以不輪迴,佛怕他就此進入阿羅漢那種涅槃就不出來了。這道理是醬子。
這裡面有一個重點,剛剛也花了很多時間講,7地叫遠行地、時間很長,他所有的行持都做、幾乎每一個他都經驗過,也就是相之等持這邊特別是4攝,我認為是萬行就64攝全部都做。他都做了,可他的俱生我執並沒有斷,以致他尚有細微執著、也就說施者、受施者、受施物這3輪還有執著,所以他沒辦法達到最標準的3輪體空,因此7地他又叫不清淨地。可從8地以上沒有這個問題、可有另一個問題,就8地開始有可能入涅槃了,佛就勸請8地的不要入涅槃。
之所以會有醬一個說法,重點不在8地他還剩下俱生法執,重點在8地他沒有了俱生我執。沒有俱生我執意思就是所有的俱生煩惱全部沒有,他之所以能夠入涅槃而佛要勸請就是因為他完全沒有煩惱了;這個不是所知障,是煩惱障他完全沒有。因為這個原因才要勸他。還有另外一點,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見道、就是空性的智慧,這時不需要把大悲加進來,有時又是講智悲雙運的智慧、有時只是講空性的智慧,那一般講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空性的智慧,一般大悲這種是世俗菩提心。因此有時你要去體會真正最重要到最後那種悲心是在空性智慧攝持下的悲心,那這種當然很厲害,這就是真正3輪體空的悲心,並不是這個才叫做勝義菩提心,只有空慧可以叫勝義菩提心。
主要重點:8地沒了俱生我執,也就說他煩惱障全部斷光,煩惱障若未全部斷光他也就沒法入涅槃。

單單從要成就佛果角度看6度算是自利的部分,相之等持比較屬於6度的角度,當然4攝也可以放在裡面,因這一課開始講偉大行為是包括642種在內,後面有一些人的講法時就比較偏於6度自利的部分,同學要試著去區分所講的是屬自利或利他,就不會混亂了以為一直重複講,其實華智仁波切沒有重複。
真正這課重點:對方觀點~~既然7地遠行地是那麼辛苦的在行持,而遠行地目的是為了成佛,所以,行持不是最重要的。華智仁波切是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告訴你~~假如行持不重要的話,那佛就不會勸8地菩薩不要入涅槃還要繼續行持,因為8地已經比7地上一個階層。這意思就是一直都要行持,大乘最重要的目標還是要利益眾生。重點在7地,對方為什麼拿7地做例子,仁波切為什麼會拿佛勸8地這點來講,就為了要證明行持最後是大乘的目標。
其實這也說明菩提心的2個成分1是要利益眾生、1是要成佛~~我要利益眾生所以我要成佛,讀《廣論》時是這個概念、這個邏輯;這邊更證明一切是不違初心,成佛也是為了要利益眾生,因為我若不成佛我就沒辦法利益眾生,所以這裡強調最重要是利益眾生,完全一致沒有違背。

@2一定要搞清楚無相等持、有相等持,這點很重要。
@3為了利益眾生要成佛,為了成佛要利益眾生,這2個有差別嗎?
其實這個悲跟智,也就說無相等持、有相等持這2個是有相輔相成的意味在,就像空性跟6度是有相輔相成的觀念,不然6度最後也不會用智慧作結束。為了成佛所以要利益眾生,不能說他錯但也不必刻意強調,要強調的是我要成佛,為什麼要成佛?因為我要利益眾生。你看,華智仁波切這大德強調的是~~我成佛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
@4所謂劣乘~~當指對大乘是為了利益眾生這一部分並不真正的理解的這部分行者都可以叫做劣乘。

 

【思考題】

1 菩薩真實利益眾生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為什麼必須要具足此前提條件?
只有證達空性,才能有效益地修學各種行為;如果尚未證達空性,又怎麼可能修學各種行為呢?這就像尚不能在床榻上站立的嬰兒,又怎麼可能在觀眾當中舞蹈一樣。
如果又有人認為:證達空性之後,又如何
需要再行持諸行呢?因為行持布施等行為,只不過是為證悟空性而已。〔這種說法,〕只是對大乘道的共義一竅不通,並將劣乘之道誤執為大乘的表現而已。

 

2 有人認為:“大乘道的究竟目標是證悟無我的智慧。”有人認為:“大乘道的究竟目標是利益眾生。”你如何認為?並請說明理由。
:應是利益眾生。因為,在本論頂禮句中“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一句已經表明,諸大菩薩所嚮往的究竟之義,應當是他利。依靠如海的布施等行為方便,去滿足無邊眾生的願望,才是大乘道的正行。但如果在此之前尚未現證空性,則會因為沒有通達自他平等,從而無法使行為成為清淨之行〔,所以才會有證達空性的前提要求〕。由此可見,現證空性僅僅是諸大佛子偉大行為的前行而已,又怎麼能將其作為大乘道最究竟、最主要的追尋目標呢?正如《經莊嚴論》所云:“現證法性已,隨學殊勝戒,勝定及勝慧。” 大乘主要的目地是利他證得空性之菩薩行始具有真正效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