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007-總義-002-20221227
現觀總義講記︱第二課

 

下面繼續宣講《現觀莊嚴論總義——修行次第略說》。
如果對方問道:像這樣的一切種智又是怎樣的呢?
前面已經講了,欲求解脫、利益眾生者先要尋求佛的智慧——一切種智或遍智。對方問:那到底什麼是一切種智?

 

我們應當了知,前面所說的“自己曾經走過的途徑”,是以因法來表示果法。
一切種智或說遍智就是指佛的智慧、或者說是佛的有境,可佛的有境一般很難解釋,那在本論中有幾種作法:1、是用對境,本來要講有境現怎會去講對境?因他沒辦法講有境他就講對境讓你去了解有境;2、用他的本體,當然一般講他的本體就直接講有境;3、有時是用因、有時是用果來告訴你,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用這種方式來了解聖人的有境是什麼,就類似醬子。
這邊一樣是這種概念,就是有些東西很難表達就轉個彎用間接的方式。
一切種智的存在,從兩方面可以了知。一是曾經走過的途徑。像《釋尊廣傳》中所說,佛陀在因地時,為利益天邊無際一切眾生發了大乘菩提心,圓滿了此處所講的十法。這十法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為主三世諸佛所共之道,如果他們未依此成佛,投世間以正法光明,那我們仍要在黑暗中摸索,不知有解脫。而因為有這十法才有了佛的一切種智,所以我們從佛因地曾經走過的途徑——即使再微小的事也寧捨身命而不捨發心等利益眾生的行持,可以推知一切種智存在。這是以因法表示果法,因是十法
(遍智10),果是一切種智。
堪布這邊解釋~~~一切種智的存在可以從兩方面了知:一是曾經走過的途徑。就像《釋尊廣傳》中所說,佛陀在因地時,為利益天邊無際一切眾生發了大乘菩提心,圓滿了此處所講的十法。那這十法就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為主三世諸佛所共之道,如果他們未依此成佛,投世間以正法光明,那我們目前仍要在黑暗中徘徊不知怎麼解脫。而因為有這十法才有了佛的一切種智,所以我們從佛因地曾經走過的途徑——即使再微小的事也寧捨身命而不捨發心等利益眾生的行持,可以推知一切種智存在。這就是以因法表示果法,因就是十法,也就是指遍智10義來專門解釋遍智,果則是一切種智。

 

也就是說,循序漸進地修持發心等十法的究竟之果,就是所謂的“一切種智”;
前面《略義》讀過發心等十法,一開始就先講發心,再來就教授等等,這就所謂的一切種智。一樣的現在還是由因來講果。
這十法的安立並非無緣無故,每一法都是以佛的親身經歷為前提,因此是成佛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十法。如果其中一法不具足,就不能示現成佛。既然由十法而能成佛,十法就可以表示一切種智。這是第一,以因法表示果法。

 

然後第二方面:
我們還應當了知,所謂“宣示於他眾”,則是以對境來表示有境。
對境指發心等十法,有境指一切種智,“宣示於他眾”是以佛陀所通達並宣示的發心等十法,表示佛陀具有的一切種智。

剛剛是過去走過的路徑,現在的“宣示於他眾”也是前面第一課提過的,這裡是由對境去表示有境。一開始在《略義》讀過佛智是有境、是智慧,一般《現觀莊嚴論》是用對境來解釋有境、或者用因法來解釋果法,會有這種說法就是因為在《總義》裡面他會把這些道理先說出來,這也是一個學習很重要的竅訣。我一直在強調這裡面所講的就是內義、就是學習的竅訣,那這裡就是由對境去修有境。那你要了解這些因一定要有,有了這些因將來就會成就所謂的佛果。

 

也就是說,在如理地通達了作為對境的發心等十義之後,而為他眾宣說,也是所謂的“一切種智”。
華智仁波切現在又告訴你這遍智10義基本上都是講對境,那我以前似乎沒有把它全當作對境來講,不過他現在明確的告訴你說現在講的都是對境。
002-遍智10義 2022-11-15.jpg
這要稍微思考一下,先看一下遍智10義圖表,不知道當時是不是完全都用對境的方式去解釋,從事相看,這要看你用什麼角度,假如說~識跟智其實是有境,但是現在講的事相是針對這個東西的事相,所以也不見得有衝突,因現在這裡告訴你現在講的是佛的對境讓你去了解佛的有境,所以這個事相本身若根據他的解釋方法這是屬於發心、是一種對境,但是假如用有境的角度來講,我並不是根據那個我直接說這個發心的本身他的事相是一種識,因發心本身就是心法、算是有境,所以我覺得也不一定就不通。像修行所緣這就很標準、這是外境,所以看你是按照什麼角度說,不過至少在《現觀莊嚴論》裡很清楚的告訴你現在講的這10義都是因法、可修行所為又是果法,其實這些都是相對的,也不見得醬子就站不住腳。不過至少你要記住《現觀莊嚴論》裡面華智仁波切強調這10義本身就是佛成佛的因,那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從對境去講,這對境應該是佛的對境,因為他用佛的對境來告訴你讓你去思考佛的智慧、佛的有境。至少他醬子講我們就要思維一下,就看你用什麼角度;不過至少我們在讀了華智仁波切的金剛句後就一定要記住他是這麼說的。
堪布這邊是醬子解釋~~~
佛陀通達發心等十法的涵義之後,並不像聲緣那樣趨入涅槃,而是轉三大法輪將之宣示給有緣眾生,這就是通過對境表示有境。也就是說,佛陀了知十法,也了知十法對求佛果者不可缺少並為之宣說,而以所宣說之十法,就能表示佛陀具有的一切種智。
學《現觀莊嚴論》,先從框架上把握很重要。對第一品以十法表示遍智,第二品以十一法表示道智,第三品以九法表示基智,總的沒有把握好,始終會有疑惑。但道理是有的,就像這十法,要麼從佛陀所了知的對境,要麼從佛陀所經歷之因,總之是從不同角度來表示的。

要麼從佛陀所了知的對境,要麼從佛陀所經歷之因,這個對境是指佛的對境,用佛的對境來了解佛的有境,對我們來講,我們將之判斷成是佛的對境或是佛的有境其實都可以,就看你用什麼立場。你今天用佛的立場時你知道《現觀莊嚴論》講~10法是佛的對境,但佛的對境他最重要是要讓你了解佛的有境,所以對你來講這10法是佛的對境、但是對你來講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屬於佛的有境,因為,他的目的是要讓你了解佛的有境。反正,我們只要記住他強調~要麼從佛陀所了知的對境,要麼從佛陀所經歷之因,這個因最重要就是成佛果的因,這個對境最重要指的是佛的對境、這10法都是佛的對境。

 

如果對方又問道:要了知一切種智,為什麼不通過一切種智自身的法相來說明,卻偏偏要以其因法以及對境的表示來〔間接〕說明呢?
對方又問:像萬法無常,以它的本體來說明就可以。同樣,一切種智也有它自身的本體或法相,對如是重要的法,為什麼不直接宣說其本體,偏偏要用因法或對境來間接說明?
其實是有直接用本體醬子的說法,本體就是指有境的本體、就一切種智自身的法相來說明。那為什麼還要用因法以及對境來間接說明?

 

如果不用〔因法以及對境〕二者來表示,則無法說明〔一切種智本身〕,這就像如果要表示眼識有法,就只能通過“是從作為因法的眼根等等當中產生”的說法,或者通過所執著的藍色對境等等來表示。如果這二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依靠,則根本無法表示眼識一樣。
如果不用間接的方法~就用因來表果、或用對境來表有境,那就沒有辦法講清楚一切種智。為什麼?現在他舉的這個例子是個很標準的例子,我們常常在講這個識,比方,眼識,一般就先講屬於增上緣的眼根、也就是他的因,接著再講他的對境,因為眼識是能緣、他的對境就是所緣緣,這裡一般還要加一個作意,而眼識是一種心法,心法要動之前一定有遍行,遍行的第一個不是觸就是作意,哪一個先都可以,所以會加一個作意,因你若不作意代表這心法……就比方你無分別是你看到以後你並沒有用分別識來分別而忽略過去了,就經常會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況發生,因你沒有去了別他的意思。所以有了作意後面的心法就跟上來了,假如沒有作意有時心法不見得會動,雖然你有增上緣、前面確實也有對境,但是你沒有做作意的動作、識就不見得會起作用。
再看堪布的解釋~~~
我們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人們通過眼根、作意和藍色布匹等對境產生眼識,這一名言的道理,學過因明的都清楚。既然眼識的因是這三者,那麼以這三者表示眼識就很容易。比如按《俱舍論》,眼根狀如胡麻花,我們說眼識依此眼根而生;或從所取的藍色,說眼識生起相同行相,這樣來了解眼識就不困難,而不這樣表示,直接說明其本體就有一定的困難。同樣的道理,佛陀一切種智的本體本來不可思議,難以了知,但通過因法或對境來表示,就容易了知。所以,這樣表示是有必要的。
通過眼根、作意和藍色布匹等對境產生眼識,上面華智仁波切未提作意而是講等等,這裡堪布講作意也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作意有眼根有對境這三和合自然就會生眼識,重點就是在生了眼識一定有作意啊。前5識是無分別識,那剛才用無分別的角度是說眼識、作意則是分別識此處應指第6意識的遍行心所,醬子你才會繼續做下去。那這邊提作意就代表他有動,因心法若是有作用就一定有作意。眼識的因是這三者,那麼以這三者表示眼識就很容易,因要描述眼識不是很容易,那就告訴你眼根、對境、跟作意,用醬讓你了解眼識。這裡也提到以《俱舍論》為之教證。
這邊講到行相,行相有一個概念,這裡面涉及的比較複雜,學過《中觀莊嚴論》、因明的應該……假如,若以有部來講眼根可以直接取境,就色法可以直接取境,從經部開始認為是靠心法不是靠眼根取境,那心法是什麼呢?就這個對境本身會生起一個這就他們講的行相,用他們的解釋方式~這是對境本身會傳遞給識一種隱蔽的信號,他本身是色法但他會給識一種隱蔽的信號,識就根據這信號才能去了解對境。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從經部開始認為色法是無法理解心法,一定要心法去了解心法,可經部還沒到唯識,所以他們用的是你有一個隱蔽分,就講色法對境有一個隱蔽分,這個隱蔽分簡單的講就是能夠讓心法了解的那個部分,因為他是色法他有一個隱蔽分,為什麼需要這個隱蔽分?因為有了這個隱蔽分才能夠讓心法去了解色法;這是在經部時所用的理論。再進一步到了唯識就直接是心、就沒有外境,外境就根本是心法的一部分。所以,在這之前這邊會有行相這2個字,就說你一看到行相這2個字,你得知道行相跟對境的差別,對境一定是用色法的角度說的;但是行相,若唯識的角度則是直接將這色法當作心法來講、也可以用行相這2個字;若以經部來講一定要靠行相、就當心法去了解色法的時候其實是在了解這個行相,這個行相就叫隱蔽分。這裡是多講的跟論文無關,但碰到了就順帶提一下,因以後讀佛法將來也一定會碰到的問題~當他在講行相的時候大部份是用心了解心的角度來講的,因今天佛學主流是不認為色法可以了解心法,一定是靠心法去了解心法,所以變成有自證這又是另外一個觀念。扯遠了,這就不再多講了,不過若有問題還是可以提問的,我會給你更多的說明。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十)有分別、無分別
幾有分別?謂意識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這裡說只有意識界、意界及法界少分這三種是「有分別」的,沒有說到「無分別」。換一句話,其他的十五界及法界少分,就是沒有分別了。
佛法的名字,有許多講起來很難講。比方這裡說到「有分別」,眼識有沒有分別呢?其實眼識也有分別的,但是,這一個分別的名字叫「自性分別」,它是直覺的就知道。耳朵聽到的話,因耳根引起耳識,它是一種直覺的知道,這一種叫「自性分別」。但是,真正的說要去研究研究、要去瞭解瞭解,那這一種的分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沒有的。我們普通講「分別」,是分別這是這樣、那是那樣,是指對事、理種種方面的分別這一類。換一句話,這是什麼人,我要認識這個人的話,那眼識是不成的,沒有這個作用。它雖然看到這個人是個什麼樣子,但是,要知道這是什麼人,那不是它的事,是意識的事了。所以,意識才是有分別的,我們一天到晚的分別,主要都是意識。意識裡面還有意界,末那識執我的,就是這意界。
法界當中的心所法,如果與五識相應,那麼這個心所法也沒有分別,也是自性分別;如果是與意識相應,不管是善的、是惡的,只要是與意識相應,那這種心所法也是有分別。所以,這裡說的有沒有分別,也不是說五識什麼都不曉得,它知道,只是它這是叫做自性分別,它沒有我們普通說的這個分別的作用。
原文: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3840 

007-5遍行2022-12-27.jpg

原文:ttps://omratnacenter.org/%E5%BF%83%E9%A1%9E%E5%AD%B8%EF%BC%9A%E4%BA%94%E5%8D%81%E4%B8%80%E5%BF%83%E6%89%80%E4%B9%8B%E3%80%8C%E4%BA%94%E9%81%8D%E8%A1%8C%E5%BF%83%E6%89%80%E3%80%8D/ 

南師:修行必須知道五遍行的道理
「複次已說安立,當知於此靜慮等中,作意隨緣,二種差別。」這一段最重要,大家特別要留意,你們都開始走入佛法之路,都在靜坐用功。上面已經講過修定的基本理論,現在應該知道修禪定的方法。先講「作意」,唯識裡頭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是唯識學所講的,我們起心動念之心,是與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連在一起的這個心,不是人體心臟的心。這個「心」,分成八個部分,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最嚴重的是第六意識,即我們能夠思想感覺的分別心。第七末那識是我執,「數取趣」,就是這個生命之連續性,是生來死去,在六道輪迴的連鎖循環不斷的潛意識,潛意識是第六意識背面的一種獨影意識。現在一般人第七識都沒有覺察見到,如何談第八意識?!第八識是心物一元,整個法界宇宙物理、物質世界,都包含在第八阿賴耶識里。
心分八個識,每個識的作用都有五遍行,它像空氣一樣,像原子一樣,任何東西中都有它。等於麵粉加白糖,揉成一團,每一點裡都有白糖,任何一點它都存在,所以叫遍行。
五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在普通佛學是講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是心意識這個心,是作意出來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三界一切眾生,都是一切佛作意所造,是意所造的。就如台北、香港、紐約、巴黎現代的建築,又如太空梭、原子彈等,是一切眾生共同作意的思想所造的,這是作意。念佛這一聲、這一念,也是作意,修密宗觀想也是作意,我們看男女漂亮也是作意,財色名食睡都是作意,一切皆是作意,是意在造作。作意就是意作,是意念造作出來的,是意識心所造作的。
五遍行第二是觸,與外面的接觸,人體覺得天氣冷就是觸,是感覺,手放在那裡馬上可以感觸到,感覺到;如虛空,感覺到沒有東西,觸到了空,所以要搞清楚,智慧要分明。
第三是受,有觸就有受,感覺感受了,心裡就了解領受了。如手在虛空中,感覺沒有東西,由手上的感覺,心裡就知道摸的也是空,心裡也領受進去了。
第四是想,想是浮在面上的,如念頭,打起坐來最痛苦的是妄念不斷,這妄念就是想陰,一個想接一個想地來。想把一個想按住、停止;停不住的,因為想是粗浮的,是浮動的,是無法停留住的。
第五是思,粗的叫做想,細的叫做思。譬如你們有時候打坐,坐得很好,好像覺得沒有妄想,其實那就是思的境界,仍然是一念,那叫思。如果你現在欠人家的錢,或者家中有一點事沒有弄好,儘管坐在這裡聽課,意識都掛在那一點事上,那個就是思,思與想有粗細之不同。
八個識都有五遍行,就算在一念不生時,五遍行還是在。所以道理弄不懂的話,你會以為入了定什麼都不知道,那就錯了;那是像木頭泥土一樣,如何能叫「佛者覺也」呢?修行成功了,五遍行轉過來也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彌陀佛:作意所生成
東方藥師佛:觸所生
南方寶生佛:受所生
北方不空如來:思所生
中央毗盧遮那佛:想所生
轉識成智,就成為五方佛性。唯識同其他教理不同,它是邏輯分析,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遍行的道理,因為五遍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守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如修淨土,依《觀無量壽經》的觀法,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一邊念佛,一邊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這是作意。如果觀不起來,是因為你作意不成,能夠作意的話,行住坐臥都在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中。如果觀不起來的話,就專一作意一聲佛號;如果能夠作意堅固的話,修行就有基礎了。這一生沒有不成功的。
原文:《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20230102))

 

在《總義》中,巴珠仁波切首先以問答方式宣講《現觀莊嚴論》的大綱,同時遣除我們相續中的疑惑。這種疑惑,對《現觀莊嚴論》稍有了解的人才有,因為提不出問題的情況,要麼是遍知、要麼一無所知。而只有在聞思上下了功夫的人,才會產生疑惑。
其實《現觀莊嚴論》在藏傳佛教中,各大派的高僧大德均以豐富的教證、理證進行辯論,內容很多。但作為初學者,太廣了沒有必要。再加上有些人也不會辯論,本來道理上就迷迷糊糊,聽了辯論反而更不清晰。所以我們主要在字面上解釋。

辯論本身一定要有因明的基礎,《現觀莊嚴論》裡面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講得很複雜的,對於初學者堪布是不贊成過於複雜的講法,他就用字面解釋。

 

如果對方又提出:一切種智難道不是通達一切所知嗎?而僅僅通達這十種法,又怎麼能成為所謂的“一切種智”呢?
華智仁波切接著再說那如果對方又提出:一切種智難道不是通達一切所知嗎?那假如是通達一切所知而你就只用這十種法,你怎麼能成為所謂的“一切種智”呢?其實這問題很好,我一直強調這個《總義》跟以前讀《略義》不一樣,《略義》他告訴你名相、給你一個架構,《總義》就變成會談一些理論性或講是竅訣,講竅訣的意思就是指內義、在修行上的訣竅,一般他們論或經有的是講外義像《中論》,有的講內義最標準的就是《現觀莊嚴論》,是不是所有的經論不是講內義就是講外義?不是,他會混雜的,有內義有外義,只是像《中論》大篇幅是外義、《現觀莊嚴論》大篇幅是內義。除此之外,有一些就是講他的道理,所以剛剛堪布為什麼會提到一大堆人在辯論,像這種就類似~你怎麼說這10法就可以包括所有一切法。
他大致的意思是~~~對佛來講這個10義本身,因為佛知道這個10義以後當然可以知道一切所有的法;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講不見得,不是你知道這個10法你就知道一切。堪布在這邊先提出一個概念,就說~~~所謂知道一切法,你要把它分成有一部份是必要、一部份是一切,這裡強調是從必要的角度。必要什麼?假如你要得遍智也就是你要解脫,你一定需要這10~~是這個角度。至於有人質疑這個10法就能了解所有一切其他的事情,那倒未必;可是他們基本上強調一點就說~~是佛就可以,一般人就不一定。一般我是比較講理的,今天你可以相信佛所有東西都知道,這對你修信沒什麼妨害,可就算你不相信,這也不會抹煞掉佛的偉大,因為至少他在解脫上面他是全知的。就比方,佛可能不知道量子力學,就像有人說現在人比孔子聰明,這個話要看你講什麼,若以孔子那個時代他所討論的智慧,那你不見得超越他;可是你若要扯上在孔子那個時代根本沒有接觸的東西那你當然比他聰明,那時你若問孔子電視他絕對不知道,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科學產品他是絕不可能知道。所以這東西要看……對我來講,我的感覺一般其他的宗教會將他們所信奉的教主當作全知全能就什麼都知道,當然你也可以解釋說佛知道量子力學可當時因大眾的共業是沒有量子力學的,所以佛也不會特別去提這個,這解釋都無妨。可我主要是要強調~就算你認為這個不合理,可並不影響佛的偉大;其實用佛教的角度來講,佛教講的是相對的,特別是世間法絕對不會用絕對的,你看世間法一定是加上觀待這2個字,又因為是觀待所以他就不會是常法,以前這也解釋過很多次了,若你說他什麼都知道這就變絕對了,若絕對就有點違反了佛學的講法。醬懂?!像外道或其他宗教講他們什麼都知道這就變絕對了。事實上,今天我們很清楚絕對是不存在的,相對才是正確的。這又講多了,不過這是蠻重要的,因假如你心中生起任何的疑惑,你就用我現在所講的這個來解都沒有問題的。那再反過來講,就說,你今天會因為愛因斯坦不知道量子力學你就會認為愛因斯坦不夠看嗎?不會的。你會因為孔子不知道電視你就會貶低孔子嗎?所以就醬一個概念……
對方提出:對有為無為、輪迴涅槃所攝的一切萬法,一切種智於一剎那間無礙通達,如是智慧,為什麼僅以所了知發心等十法即能表示呢?
對此我們回答:佛陀遍知萬法分兩種情況,對必要的法全知和對一切所知全知,而這裡是從第一種角度來講。如《釋量論.成量品》中說:何法對眾生有必要,先通達此法。這個道理很重要。就像在世間,如果大學所學的專業對社會無用,即使再精通,畢業以後也做不了什麼;而對個人、對社會、對人類有用的知識,你通達了才有意義。同樣,雖然佛陀通達萬法,這一點在提婆達多等的測試#1 之下已為世人皆知,但最重要的是,佛陀了知讓眾生從輪迴苦海中解脫的方法,而這個道理卻不為任何世間智者所通達。所以,論文中說:

現在他們真正要表達的就是~~~對必要的法全知,是醬一個角度。什麼叫必要?就是你要解脫、你要成佛當然這10法是必要。
佛學裡面真正能贏過所有人的就是5明中的內明,其他的4明不一定因那時代的關係,就算醫方明跟現在也是差很遠,工巧明也是,可是內明確實很了不起,就說如何能讓自己跳出這個執著,甚至到了大乘他告訴你沒有涅槃的。

 

此處是以“要無勤成辦他眾之利解脫,就必須通達這十種法”作為主要之必要的角度而言的,並不是表示沒有通達其他法
華智仁波切繼續又說~~這邊是要無勤成辦他眾之利,這個他眾之利就指解脫,就是無勤成辦讓眾生解脫,大家知道無勤?在這不是無功用,一般無勤慧說是無功用的意思,但在這邊的意思是~你記得嗎?他是先成就了以後再跟大眾宣說他過去的經驗,讓大家知道有這條路可以走、最後可以證~這是他講的無勤。也就說你要幫助大眾讓他解脫,就必須要通達這十種法。以此作為主要之必要的角度而言的,並不是表示沒有通達其他法~~~那我的意思就是說,就算真有不知道的法也不影響佛的偉大。
作為大乘修行人,要無勤利益無邊眾生,一定要通達這十法。而其他法,諸如世界有多少昆蟲,樹上有多少葉子,大地有多少微塵……,即使不知道,對修道也沒有障礙。就像小孩迷戀紙飛機,而大人卻覺得無所謂;同樣,儘管世間人癡迷世間,但從重大意義上看,其實迷亂的世俗知識對他們毫無必要。而十法則不同,因為要無勤成辦一切眾生之利益,就必須通達。
那是否只通達十法,而不通達其他?並非如此。不像世間物理專業的只了解物理,其他方面一竅不通,也不像某些道友只精通一部論典,其他論典一概不懂,佛陀通達一切萬法。不說別的,就說藏傳佛教最著名的曆算——《時輪金剛》,其對日蝕、月蝕等描述得非常清楚,這是在科學尚未發現之前佛陀所宣說的。至今為止,學院每年都要出日曆,不需要任何現代天文儀器,僅按《時輪金剛》進行筆算,日蝕、月蝕都推測得清清楚楚。而我們也對過,與現代天文學家得出的結論相比,包括七大行星的公轉、自轉速度等資料,沒有任何差別。這就是佛陀遍智的標誌。但很可惜,人們不懂這些。

像這一類,世界上有多少蟲子等等,我想這些不見得會知道,可即使不知道對修行也沒有障礙,而且基本上這也是一個變動的數字,絕對不是有一個標準答案的,這秒鐘跟下秒鐘的數字就已經不一樣了。這裡就強調你是要成佛或是幫助利益一切眾生,那當然這10法就是必要的。
一切都知道~這裡站在修信的立場醬子想也不是不行,像這裡堪布舉《時輪金剛》的例子真是非常了不起,《時輪金剛》這點我不太了解,在佛法的宇宙觀裡面,尤其是小乘的論典宇宙是個無止盡的平面,止盡的周邊就是海,可能知道日蝕月蝕就知道星球是圓形的靠萬有引力繞圈的,那佛學的宇宙觀怎會?他們沒有讀《時輪金剛》嗎?我不是在否定什麼,私下覺得強調這個不是重點,重點就是這個10法是要讓你解脫的,所以講全知是針對解脫而言,佛陀或這些大德在解脫這部分是不是全知?當然是。並不是強調什麼都知道,就是強調這些必要的知道、重要的知道。

 

這就像如果能從遠處看見針,就必定能從近處見到刀子一樣,
其他論典也講到,遠方的毛髮如果能看得清清楚楚,近處的繩子肯定能見到。同樣,佛陀以微妙智慧完全了知解脫眾生於輪迴苦海的四諦之理,而且凡夫依佛的教言修持也決定轉有漏身為相好圓滿之佛身,有如是功德,世間知識自能輕而易舉通達。再就世間智者的觀察來看,其實科學所發現的天文地理、微觀宏觀中的許多理論,佛經中也早已開示得清清楚楚。因此,在這個世間,遍知佛陀的智慧理應成為每個眾生希求的目標。
因是共修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你認為就像他們講的佛什麼都知道,所有的微觀、宏觀,若這全都知道,就是知道量子力學什麼都知道,當然佛在某一個角度也了解空性。其實,今天科學在某些地方還不如佛法、沒趕上佛法,就講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佛法到最後是講空性,科學上會舉很多例子用科學的發現來說明佛法所講的空性是什麼,可是並不是代表科學上有空性醬子一個信念,你要知道~沒有。比方,量子,用佛法的角度量子並不是空性,因為量子還是有體積重量的只是非常微細,簡單講科學到今天法執並沒有丟掉,他一定是法執的,若不是法執根本搞不下去;若是空性的話沒有所謂的有無,那他怎麼研究?!當然有很多研究已經跟這很接近了,可基本上在科學裡不會承許空性當作無上大法,他們一定是有有無的。就像能量,科學用的比喻是或然率,並沒講他沒有只是你沒有辦法定位、他們一定是有。這量子有沒有?有。這裡就是科學跟佛學的一個差距。而我相信隨著醬子發展有一天科學應該會突破,會有另外一套很清楚的方式來說明佛學這空性是真正對的。為什麼?因你想一想,今天這個宇宙不要說最遠的地方隨便一下就要幾十萬光年才能到達,就算你有超光速的飛行器這幾十萬光年你到得了,可是你沒有幾十萬的壽命啊?這裡就一堆問題了,另外,科學上似乎知道到達光速後質量會消失掉,雖然如今他們還是在講有無的可是已經有很多發現,相信有一天一定會在真正空性這個地方突破了以後,才有辦法整個突破。因為,沒有所謂的有無,可是有無也是由他出來的,就是現空雙運。空,有了醬子一個了解、醬子一個辦法的時候,這個有多遠、或者要多少年就不是障礙了,這就有辦法解決了,這是我的看法。所以佛學本身醬一種理論、看法,至少我覺得是真理,因為不是醬子很多事情解釋不出來。其實,一有有無就是相對的,所謂他講的勝義那真正是實相,若有一天科學在這上面完全突破,相信那時所謂的多遠、超光速都不是問題了,真正解決不是像現在從有無的角度去解決。這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既然能夠通達像這樣的難點【十法】,則了知除此之外的其他簡單易懂之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既然佛已通達非常甚深之理,簡單的法就不必說了。要了解這個道理,《成量品》最有加持。學了《成量品》大家會明白,佛陀確實最偉大,他的智慧世間任何學者無法相比,尤其是解脫這部分;更可貴的是,佛陀的深奧教言只為利益眾生。所以,只有佛的教言才是人類歷史上的真正如意寶,這真的非常重要,你想一想這菩提心,若用人性的角度來講這是很難做到的,但這是真理用理論去理解是講得通的
但可惜的是,知道的人甚少。不說不信佛的世間人,有些寺院也只是建棟莊嚴的藏經樓,把《大藏經》放入書櫃,門鎖好,作為祈禱的對境,最多在一年的某個節日打開門看一看。對裡面到底說些什麼,並不知道。仔細算一算,漢傳佛教中經常閱讀的經典只有十幾部,其他浩如煙海的經典就那麼擺在櫃裡,的確很可惜!
不過比較而言,藏傳佛教中翻閱《大藏經》的人要多。很多人閱藏,而在引用教證時,也是這部經、那部經,說得很清楚。人生雖然短暫,而短暫一生將佛的全部教言融入相續也很困難,但去了解一下《大藏經》,種下善根還是很有必要。如果只把一兩部經作為重點,那遠遠不夠,因為這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堪布說漢傳比較沒像藏傳的對《大藏經》那麼深入,但我知道印順導師就對《大藏經》非常深入,人家一講他馬上可以在《大藏經》找到答案給你,這應該也是他過去生。

 

此時又有一些人認為:只要能通達十法,就能通達一切所知【萬法】。因為在“所緣一切法”當中,就已經攝集了一切萬法。也不一定
有些人有點過分,他們認為通達發心等十法,就能通達一切萬法。
對此從兩方面回答:從佛陀的角度講,通達十法就能通達萬法,因為在深度方面,十法包括萬法;但從廣度方面,了知十法就了知萬法,比較困難。所以巴珠仁波切回答:不一定。

華智仁波切這裡又轉過來了說不一定,那什麼不一定?因有些人認為只要通達10法就能夠知道萬法;因為“所緣一切法”當中,就已經攝集了一切萬法。華智仁波切認為醬子講法不合理,但有一點是佛知道萬法、一般人不會因知道這10法就知道萬法。

 

譬如:在修習菩薩道之時,雖然緣於諸道,並修習了一切萬法之空性等等,但僅以此理也不能徹底通達一切萬法。十法與一切萬法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這是以比喻說明。菩薩在修道過程中,比如說一個資糧道菩薩,他所緣的對境是所有聖道,並且修持的也是萬法皆空之理。可是這樣修,除了極利根者,是否能完全通達一切法?不能。所以,雖然從深度上講十法可以涵蓋一切法,可是對每個人來講,通達所緣十法就能通達一切法,這不一定。
華智仁波切接著就解釋,在修習菩薩道之時,雖然緣於諸道,並修習了一切萬法之空性等等,但僅以此理也不能徹底通達一切萬法。十法與一切萬法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當然除了佛以外,一般人按照道理講不會通10法就通一切萬法,所謂的不一定,可能有些人類似佛陀、可大部分人應該是沒有辦法。

 

〔再譬如〕:在取捨善、不善與無記三法之時,即使必須了解此三法,而此三法本身也包含了一切萬法,但僅僅了知此三法,也還是不能通達一切萬法。〔由此可見,僅以此理並不能通達一切萬法。〕
這又是一個比喻:雖然善、不善、無記三法可以涵蓋一切法,但僅了解這三法,這是善、這是惡、那是無記,也並不能通達一切萬法。所以《中觀四百論》和《顯句論》中都講:利根者通達一法空性,可以通達一切法之空性,但這是指利根而不是所有人,如果所有人都能如此,那一切眾生都成了中觀應成派。所以,從凡夫的角度,通達十法就通達一切法的說法不合理。當然對佛陀而言,從因、從對境都能說明,通達十法就可以表示通達一切法。
華智仁波切接著用比喻解釋為什麼不一定~~~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無記,你也知道一切萬法都可以分成這3類;你了解這3類,當然這3類本身就涵蓋了一切萬法。但你只是了知醬子那你還是不能通達一切萬法。讀到這於我來講,我發覺這些高僧大德都是講理的,就包括佛陀他也會示現涅槃他也逃不過生老病死,所以大家都會受到醬子一個開導。你再一想佛教是講輪迴的,生死是他能控制的可他並沒講他可以不死,他們都會講一個理。在這裡,華智仁波切最重要要談的就是~~~先不談佛陀,並不是說你知道了這10法你就知道了一切法,不是醬子。但是,你要解脫是不是一定要知道這10法?那絕對是,你要得到佛果一定要通達這10法。

 

之後,這些具緣之補特伽羅又會作如下思維:
這就看堪布怎麼講~~~
個別人對佛法未深入了解,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痛苦、皈依和發心也沒有修過,直接來聽《現觀莊嚴論》恐怕不相應,不一定是“具緣者”,簡單講就不是有資格來聽《現觀莊嚴論》。因為本論講大乘菩提的現證次第,講佛陀和菩薩的功德,這些道理,沒有佛教基礎的人很難理解。就好比一個世間人,我們講佛陀,他心目中會認為:“我的語文老師很有智慧,釋迦牟尼佛跟他差不多吧!”或者:“我們公司的董事長很有錢,佛陀不一定有那麼多錢吧!”把佛陀跟語文老師或董事長等相提並論,這說明學《現觀莊嚴論》的因緣還不成熟。
因此,作為大乘修行人,先要完成基本的聞思修行,生起強烈的利益眾生之心
,簡單講就菩提心。有了利他心、菩提心以後,再進一步想:我一定要利益眾生,但這種能力從哪裡來?唯有得遍智佛果;那佛果有什麼功德?能在一剎那中度化無量眾生;那我該如何以佛法利益眾生……能這樣思維,有了這些基礎,聽任何法門都會有利益。否則,未皈依佛門或者為世間法而皈依的人聽《現觀莊嚴論》可能會頭痛,不但無益,還會適得其反。有這種危險性。
以世間的次第來看,《現觀莊嚴論》相當於博士的課程。你中學、小學甚至幼稚園都未讀過,現在只不過以偶爾的因緣值遇了博士的課程,雖然願望很好:我應該得一頂博士帽……可是你的基礎太差了,沒有基礎,內心是一片空白,不會有什麼感覺。說利益眾生,在你看來“是不是幫助乞丐?”說獲得佛果,你又認為“是不是獲得局長的果位?”這樣一種認識和理念,《現觀莊嚴論》的確學不下去。即使聽了法,也不會有大的利益,只不過從耳邊種個善根而已。因此,作為《中論》、《現觀》等法門的“具緣者”,一定要先精通佛教基本道理,具足正見。否則連前世後世都不承認,一本正經地聽《現觀莊嚴論》,也只是形象而已。

其實各人因緣不同,而《現觀莊嚴論》算是大學或博士課程是合理的,內容確是比較難,但是不是說有些人就沒資格讀,我倒不會有醬子看法,你很誠心你也可以結一個善緣,一般總講福智資糧非常重要,有時雖然聽不懂但你肯沉下心來即使沒種下智慧資糧,但對你福德資糧一定有幫助。
福德資糧為什麼重要?在《略義》提到一個異熟、非異熟,像所有這些福德資糧裡面有很多都是空性這些智慧可是並不是直接相關,到了你突破的那一天你得到了異熟你真正能成就佛果,這個一剎那以前你所有的福德能轉成空性智慧的那一部分不是異熟,他是突然之間……大家還記得成佛時是得到無垢清淨,另外一個角度說佛有2種清淨~無垢清淨、本來清淨,一定是得到無垢清淨以後你馬上就會有本來清淨,這是蠻重要的一個概念。

 

下面,有緣補特伽羅又會思維:
無論如何,我必須獲得這樣的一切種智。
在整個世間,佛陀的智慧確實太微妙、太殊勝,所以我一定要獲得。這種希求心非常重要。如果對佛果抱著得也可、不得也可之心,始終處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中,就不算是有緣者。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要讓自己生起這樣的心:眾生可憐,我一定要救護他們;而要給予真實救護,一定要先成佛,之後才能廣度;所以,對我來講什麼都不重要,唯有獲得佛果最重要。心裡有了這種迫切願望,說明大乘種性已經成熟,已堪為《現觀莊嚴論》的所化。
這種緣果法——遍智的發心就叫願菩提心。就像一個商人,他特別想發財,當聽到一筆好生意時就無法入睡。前兩天學院招標水利工程,有幾個老闆兩三天不吃不喝,也睡不著覺,一直在競爭。他們都想接這個工程,為什麼?因為利益很大。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樣,你想利益眾生,就要先對果法生起歡喜和希求,因為只有佛陀才能對眾生施以真實救度。而正是為了讓我們生起願心,對果法生起歡喜,所以本論第一品先宣說遍智。

這裡就提到了遍智,就再複習一下第一課的重點~~你知道了遍智你才有辦法發願菩提心,這也是一種竅訣,就說你根本不知道佛是什麼你怎麼發菩提心,你說你要成佛那人家問你佛是什麼,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怎麼成佛。所以這邊遍智是要知道了以後你才有所緣境,你要發願成佛要發這個菩提心一定要了解佛是怎麼回事。接下來道智,就讓你了解行菩提心,就說你知道了道智你再修行菩提心、或者發願要修行菩提心比較自然且比較能深入真正掌握那個原則。再來,所謂的基智,為什麼基智對你能發勝義菩提心很重要?勝義菩提心指的是大乘見道,大乘見道一定是利他、有大悲心醬子一個角度,你假如今天不知道基智你很可能走錯路,可能你就像小乘聲聞緣覺那樣只求自己解脫,你只求自己解脫你也可以見道可是絕對不是大乘見道。不是大乘見道的時候就不是所謂的勝義菩提心。這邏輯很清楚,你對基智了解你才不會走錯路,不會走錯路你才有辦法大乘見道,大乘見道就是所謂的勝義菩提心;假如你走錯路了,你雖然見道但不是大乘見道就不是勝義菩提心。

 

為了能獲得這樣的一切種智,我應當修學什麼樣的呢?此時,他們又進一步意識到,因為果法跟隨著因法,所以就必須修學順應果法之道,由此可知,我務必要為眾生之利而努力。但眾生的種性和意樂卻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僅僅以一種道就不能攝受〔所有的眾生〕,而應當在以通達和得見而現證一切三乘之道以後,再為他眾宣說。既然如此,就需要修學智慧與利益他眾之心。
我們進一步要想,遍智果法不可能無緣現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從地裡長出來,一定與因的修學有關。也就是說,要在漫長的時日中,發起菩提心之後積累二資糧,最後才能獲得。既然必須修學這種因法,那以什麼方式而修呢?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利益眾生之心的推動下修學。而眾生的意樂、根基又千差萬別,所以僅通達聲聞道、緣覺道,或者只學點物理、化學、外語,能不能度化所有眾生?肯定不行。所以要通達菩薩的圓滿道智。
現在有些法師和居士只提倡一種法門,對個別眾生來講,這也很好。但要度化所有眾生並讓他成佛,就必須以很多法門來引導。以一個法門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實際的,否則佛陀也不必傳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一句“嗡瑪呢貝美吽”就可以了,但實際並非如此。所以,我們修學大乘佛法,一定要獲得菩薩的道智,通達聲聞、緣覺、菩薩三道。如果沒有這種智慧和利他心,就會墮入聲聞緣覺的境界。

這裡就從遍智轉到道智,一定要獲得菩薩的道智,通達聲聞、緣覺、菩薩三道。這裡說:有些法師和居士只提倡一種法門,到底有沒有這種我是不知道,假如很狹義的就是只搞一個那當然不對,可是有一種強調的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以後你再去廣讀你就會比較容易,感覺這是對的。就說千萬不要每個都半吊子,每個都半吊子,就會一事無成,而一門深入以後你可以觸類旁通。
第二品的重要性大家會清楚:為了果法遍智,一定要修學道智。
這邊主要強調的是~~你要通達聲聞、緣覺、菩薩、凡夫甚至外道,所有你都知道你才有辦法普度眾生;這是道智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你不能只知道大乘法。所以為了遍智一定要學道智。

 

以這些心念,則可成為令其相續中生起行菩提心之因。
這一課就是在解釋什麼叫遍智,是不是這個10法就能夠知道一切法?佛是當然,可是凡夫不一定。但不管用什麼角度講你要修行要得到遍智,這個10法是非常根本的基礎你一定要知道。因他已經告訴你這個就是成佛的因法~佛陀就是有這些東西最後才成佛。接著他就講要成佛你一定要有道智,由道智你才有辦法普度眾生。以這些心念,則可成為令其相續中生起行菩提心之因。講到道智的重點~~要成佛一定要普度眾生,要普度眾生你一定要聲聞、緣覺、菩薩道都知道,這就轉到道智上面了。
遍智是願菩提心生起之因,道智是所化眾生相續生起行菩提心之因。行菩提心緣因法而生,但也是在不離緣果法的情況下,進一步緣因法而發心。如果放棄因只希求果,這是不實際的。就像農民想獲得豐收,可是不努力耕耘,天天睡懶覺,能不能得果?不可能。所以,大乘修行人一定要修持大乘的道。如果口頭上“為利一切眾生,我要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行為上天天睡懶覺,能不能現前佛果?也不可能。
遍智是願菩提心生起之因,道智是生起行菩提心之因。行菩提心是緣因法而生,但是,也是在不離緣果法的情況下,也就是不離遍智、你想要成佛醬子,進一步緣因法而發心,就一定要知道因法。

 

 

【注釋】
#1《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云:‧‧‧又如來相續智慧,於一切法無著無礙,故佛智何時亦無能勝。譬如,提婆達多各處收集炭灰,及釋迦大名從劫毗羅城逐戶索要一把大米,一一記下處所姓名,同米放入袋中,令象馱至佛前,問屬何人何處,佛陀一一回答,無不知見,決無差錯。故謂“慧無能勝”。‧‧‧

這裡提到提婆達多,跟佛陀是表兄弟,處處在找佛陀麻煩,這裡是解釋佛什麼都知道的所謂慧無能勝,就沒人有辦法挑戰佛的智慧。意思是佛的智慧是最高的,可這並沒強調佛什麼都要知道,也很清楚的告訴你並不是你知道這10法你就知道一切法,不是這樣。他告訴你遍智並不是有了這遍智你就知道怎麼去成佛,在這論文裡的重點是告訴你~~你知道了這個遍智以後你才有辦法真正去發願菩提心,醬子的菩提心才有意義;要不然你連所緣境都沒有你怎麼發?!當然你也可以說你知道3280隨形好,這是從外相來講,2個並沒有牴觸;這邊10法是從智慧的角度,是在解釋佛當時成佛的因、或者是佛陀的對境來告訴你,由醬子間接的方式讓你去聯想佛陀的智慧是怎麼回事,所以這是提到智慧的部份,那3280隨形好這是講外相的部份,還有各式各樣佛的功德……所以在佛學上有很多的材料都能幫你發菩提心並不是只有這10法,3280隨形好、各式各樣佛的功德,這些都可幫助你發菩提心,你將來想要成就的就是達到醬一個境界,但這些都是屬於間接的部分,真正要成佛最重要就是覺悟的覺,指的是智慧、而且是大無為法的智慧。要有醬子一個理解才真正切題。

 

 

【思考題】
回答都是根據論文裡面的句子。
1 一切種智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為什麼要這樣說?
華智仁波切前面所說的“自己曾經走過的途徑”是一個方面:即是以「十義」因法來表示「一切種智」果法;“宣示於他眾”是另個方面:則是在如理地通達了作為對境的「發心等十義」之後,而為他眾宣說「一切種智」。
“如果不用因法以及對境二者來表示,則無法說明一切種智的本身,這就像如果要表示眼識,就只能通過“是從作為因法的眼根等等當中產生”的說法,或者通過所執著的藍色對境等等來表示。如果這二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依靠,則根本無法表示眼識一樣。”

 

2 僅以發心等十法,能成立佛陀是遍知嗎?
華智仁波切說:此處是以“要無勤成辦他眾之利解脫,就必須通達這十種法”作為主要之必要的角度而言的,並不是表示他沒有通達其他法,這就像如果能從遠處看見針,就必定能從近處見到刀子一樣,既然能夠通達像這樣的難點【十法】,則了知除此之外的其他簡單易懂之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佛可以
此時又有一些人認為:任何人只要能通達十法,就能通達一切所知【萬法】。因為在“所緣一切法”當中,就已經攝集了一切萬法。也不一定。譬如:在修習菩薩道之時,雖然緣於諸道,並修習了一切萬法之空性等等,但僅以此理也不能徹底通達一切萬法。十法與一切萬法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再譬如〕:在取捨善、不善與無記三法之時,即使必須了解此三法,而此三法本身也包含了一切萬法,但僅僅了知此三法,也還是不能通達一切萬法。〔由此可見,僅以此理並不能通達一切萬法。〕非佛不可以

 

什麼樣的人才堪為《現觀》的“具緣者”?你具足嗎?若不具足,應怎麼辦?
:堪布說:作為《中論》、《現觀》等法門的“具緣者”,一定要先精通佛教基本道理,具足正見。否則連前世後世都不承認,一本正經地聽《現觀莊嚴論》,也只是形象而已。
其實,他們講過一句話私下覺得那是非常好的一句教言~~~假如希望下一輩子或者說未來彌勒菩薩下生時能夠在旁邊聽講當他的眷屬,那你現在要讀《現觀莊嚴論》。醬子多好!若以這個道理來講所有人都應該是具緣者。
((具足正見、希求成佛之心應該都可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