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116-20210622-內前行-上師瑜伽-討論

根據J師姐的3個問題先做討論:

@1、輪迴不會結束,可以這樣解讀嗎?

J師姐她說:宇宙一直是恆動的,所以即使變成阿賴耶識的也都還原成了如來藏,但因能量恆動一定又會有新的阿賴耶識繼續不斷的出現,所以才說輪迴這事不可能結束。
根據這問題可以展開許多討論,但基本上這問題本身我是認為不是可以做一個直接了當地回答,若是直接了當地一個回答沒法完美的反應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要由很多層面來看。又因有很多層面就可以牽涉到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發揮,各位也可以在醬子一個問題下面得到一些不同的資訊。這些資訊基本上已經不只是輪迴的問題,其實,佛學裡一些蠻重要的問題都可以藉這個問題一併討論。普賢言教-116-20210622-1.png

根據教證來講:一個大劫會有成住壞空4個中劫,在成住壞空裡面的這個空中劫基本上是所有的有情跟器世間都毀了、都沒有了,就是空。若是這個都沒有了當然輪迴就結束了,就沒有輪迴了,可是你只能講這是暫時結束。為什麼?因為成住壞空完以後又會再一次的大劫,大劫來時又是成住壞空4個中劫,有情跟器世間又開始慢慢積聚,從成、住到壞到空。所以根據教證來看時,他有暫時的結束,大劫過後仍會再起、再起還會結束。當然,這個教證是給大家一個參考,記得以前講過佛學的宇宙觀念有提到大劫、中劫,但我覺得這個教證並不能很完善的對這個問題做一個清楚的交代,因其中還涉及很多其他的事情,那這些這裡就先不討論了。

一般佛學討論一個事情時,藉機再讓大家回想一下以前講過的一個觀念:
根據《中觀莊嚴經論》裡面講一個名相叫做本相,這名相大家不是很熟悉,我們知道實相、幻相、現相卻很少談本相,本相,最重要指的是世俗裡面的有為法,也就說基本上有實法。這個有實法的本相,為什麼要用這個字?最重要是要告訴我們~~~我們要用事勢理,這個名相大家就知道了,一個是能量、一個是所量,我們用事勢理本身來衡量這個真正的有為法裡面這個世俗有實法裡面的本相的時候,那為什麼他要提這個本相?事勢理,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你一定要從2個角度看事情,一個角度是勝義、一個角度是世俗。所以,這個本相的意思是代表你可以很完整的從勝義的角度、也很完整的從世俗的角度裡面去衡量一個世俗有實法。若根據所謂的勝義他會有一個答案,這大部分是性空的概念;若用世俗這邊來講,大部分則是緣起的概念。用這2個角度一般都會談事勢理。
根據大家有醬子一個印象後,再來講我對這所做的分析:

勝義的事勢理~~~用這個勝義的事勢理來看輪迴是否會結束?勝義,一般主要是談性空,那我們也知道輪迴的自性法爾是恆空的,這幾個字裡面基本上有幾個含意:a,當我們提到輪迴的自性,一講到自性這2個字一般你一定要有一個概念:自性的意思,是代表一定有2個條件,就說什麼叫做有自性?他一定是恆常不變,第2個條件一定是獨立自主。這是自性本身的觀念,在佛學大乘一談自性你腦海中一定馬上要有這2個元素現起。所以,自性本身基本上都是一個永恆不變,根據這點,因此,大乘所認為的自性是空性、任何法的自性都是空性;以空性的角度,他一定是永恆不變的空性。醬懂?就說,輪迴本身的自性他一定是空性,因為任何法的自性都是空性,而且,你用空性這個角度,他本身一定跟永恆不變是連在一起的。而這個實相一開始講的就是空性,這個空性本身是永遠不會變的,因這是自性的一個定義。所以,輪迴的自性法爾恆空這是對世俗的實相一個正確的看法;那一當有不正確的概念時,就開始產生認為這是有自性、是實在存在的,其實這是錯誤的概念,因正確的是空性、法爾恆空,若是認為存在它就變成是永遠存在的,一般講說常、斷,這就是變成常,那這個常是錯誤的;所以真正以自性本身來看事情的時候,真正的自性他就是空性、是恆空的。在空性這個角度,不正確外道的觀念則認為是有自性,法是常的。那以大乘勝義這個角度來講,輪迴他的自性本身是一定是空性,若基本上是空性,錯誤認為有就是常法,而我們現在是講實相,既然實相是空性,而這個本身裡面是沒有有無的,因以空性的角度你一定要記得這個定義~~~實相是沒有有無的,因為實相就是在講他的自性,那實相的這個自性在大乘正確的觀念是空性。醬懂?就空性是沒有辦法摻雜有跟沒有的東西,他不會有~有跟沒有~醬子的概念在裡面;因為你一產生有那它就變成是常法,那是錯誤的。既然是醬子一個概念,用勝義的角度本來就沒有,那怎麼會有結束呢?
那藉這機會再講一下什麼叫常見、什麼叫斷見。
本來就沒有~因為這是空性的角度、是正確的,佛學講的常法、斷法,這是一個常法、斷法的定義。所以,自性本身是空性,錯誤的時候就變成有,那就變成常,這就是外道的常見,結果就是破壞了勝義。因為勝義本身是空性,結果他認為實相裡面是有的,這是錯誤的,這叫做常見。那斷見是另外一個概念,斷見,一般不是在勝義這個角度,就說你開始產生有這時已經不是在講自性的問題,也就說你產生有了,一般你產生有這都是在世俗裡面,因為勝義裡面是沒有有無的。可是在世俗裡面你產生有的概念,相對有的概念你一定會有沒有的概念。醬懂?今天你若沒有有的概念你一定不會有沒有的概念,因為這是一種相依的是觀待出來的東西。現在不談勝義,所以當你在世俗裡面你產生一個有的概念,那你因為有有的概念你就會有沒有的概念。可是,你這2個有跟沒有的概念都產生的時候,你是偏向認為真正是沒有的、實相是沒有的,這叫斷見。所以,斷見一般是壞世俗,常見是壞勝義。為什麼斷見破壞世俗?因為你在世俗裡有了有的觀念以後你產生了無的觀念,你由有的觀念產生了無,你認為無才是實相,這叫壞世俗因為醬子他否定了緣起,因為緣起後面是有、是不會斷的。
先不論常見、斷見,今天單純以這問題來講,用勝義的角度來看,答案就是沒有所謂的結束。沒有所謂的結束,簡單講也就是沒有結束。沒有結束,代表什麼意思?重點不是輪迴沒有結束,在勝義的角度,就是根本就沒有輪迴這回事。沒有輪迴這回事,也就不需要討論輪迴有沒有結束。
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時,就是大乘的中觀深見,他是沒有輪迴束縛的。中觀深見,談輪迴這個名相,第1個就告訴你有沒有結束用教證,第2個就回來用理證,那當然在~事勢理,首先會想到的用勝義,用勝義的事勢理~~~就告訴你,整個觀念裡面是沒有輪迴這件事,既然沒有沒有輪迴這件事,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輪迴有沒有結束。這是大乘的中觀深見概念理面對輪回是醬子的一個看法。那這裡講勝義沒有並不是代表世俗就沒有。是說,當你展開一個問題的時候,以佛學的角度,第1個你應該用教證,第2個你應該再用理證。所以,前面第一點用了教證,第二點這就是理證,用勝義的角度、事勢理的角度得到了醬一個答案。再來,第三點就用世俗的事勢理。

世俗的事勢理~~~就站在緣起的角度。我們都了解什麼叫做輪迴,基本上就是惑、業、苦,你有煩惱,煩惱以後造業,造業以後就會讓你進入苦裡面,這就是輪迴,這就是世俗上面佛學對於整個輪迴的概念。站在這個概念裡面,又另外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修行人應該追求斷掉潤生惑來結束輪迴。至於輪迴會不會結束,用世俗理證的時候,給你的答案並不是輪迴會不會結束,而是在世俗裡你腦筋中應該生起的答案是要你結束這個輪迴,不是輪迴會不會結束而是你要結束這個輪迴,用你修行的角度你要結束這個輪迴。
這裡,藉這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大乘重要的觀念。你看,這裡講惑、業、苦,這3個中,惑、業2個原因在裡面,可是一般不會從這地方下手,因為,業,以前不知造了多少業也不知從何斷起,不知道怎麼斷也沒辦法斷,當然你是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懺悔,可你沒把握能全部斷光,所以一定要從從煩惱斷、潤生惑這裡斷。為什麼從煩惱斷?這有道理的,因為要落到輪迴除了要親因緣的阿賴耶識外還有2個很重要的增上緣~業種子、潤生惑。業種子,要輪迴一定要有異熟的業種子,這會決定你去哪一道,要靠業種子、潤生惑這2個才能輪迴,當然親因緣一定要有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不管大乘、小乘他們在斷輪迴的時候,斷輪迴一般這叫做解脫,因此,斷煩惱障這是解脫、要成佛是要斷所知障得到佛的智慧。

所以,用勝義事勢理的角度,你要知道一個大乘的修行人在空性的角度裡面,基本上他是不會去煩惱有沒有結束這個問題,因為在空性本身這個概念裡面。再來,站在世俗的角度,碰到輪迴的時候,最重要他是要想怎麼樣用去斷潤生惑的方式來斷掉他的輪迴,可是大乘除掉這個以外還要斷所知障、這是另外一件事了。

一層一層接下來就更深入了,這還是理證,這裡用究竟的自空(深般若),剛剛用在空性裡面已得到了一個結論,現在再深入就用最究竟的自空,2轉法輪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也就是般若經整個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他本身在空性裡面是算做自空,那甚麼叫做究竟的自空?一般究竟的自空所指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般若的智慧,一般這是離戲大空性,就說你講甚麼都不對,因為這是菩薩入無分別根本定、入見道的時候的入定的所緣境,這個所緣境本身是無所緣的、是根本你講甚麼都不對就是,就是空性、最究竟的空性了。那這裡為什麼要加義不可思議這幾個字?在佛學經常會看到一個叫喻、一個叫義,一般喻的意思就算是一種相似不是究竟的。若是根據自空的理用喻的方式就算是一種相似,相似就是分別念了,因為真正究竟的自空他是沒有分別念的,所以他才會離戲、那是沒有分別念。可現在因為要討論我用分別念的角度來說他的時候,他同二的勝義的事勢理,他就是大概在剛剛講的這個觀念裡面。可是若是用義的角度來討論他時,這時就是究竟勝義、真實勝義,喻是相似、是用分別心、分別念的,義則是完全真正沒有分別念的角度、在佛學這叫不可思議,就沒有甚麼可以講了。所以,我深入到究竟的自空理,用究竟是因為自空有不究竟的自空,今天這就不談了。其實,今天也是藉這個問題重新複習佛學理很重要的一些概念。

再來,最複雜的就在這了~~~究竟的他空(如來藏)
什麼叫自空?什麼叫他空?再簡單複習一下,自空的本身~就是他本來就是空性,比方,實相裡面他是法爾恆空,那本來就沒有,所以,整個沒辦法討論,真正要表達的是離戲,離戲大空性,只要你一表達他就不是、他不是真正的那個實相。但為什麼會產生一個他空呢?因為根據2轉法輪有這個究竟自空了以後,再深進一步就變成是3轉法輪,3轉法輪重要的目的是討論這個他空。為什麼?因為,3轉法輪最重要是要討論這個如來藏。為什麼要3轉?由2轉轉3轉?其實老實講,3轉本身以我現在的理解他是跟密宗比較相關的。一般,在顯,3轉不是那麼了解沒有太大的關係,可是你若入密的時候,你一定要懂3轉,這個3轉就是談到如來藏了,2轉談的是深般若。當你要談如來藏的時候,他很重要的觀念是他空、是究竟他空。為什麼會談究竟他空?若是以自空本身的意思就是實相就是空的,他空的角度則是講若實相、無自性的這個實相,我用有的角度來討論他。醬懂,實相他真正的意思是法爾恆空,他沒有辦法講有無,可是我講所謂這個實相現在用有的角度來講他。為什麼會需要有有的角度來講他?因為基本上在修行上面,在很多情況你完全用沒有的角度來講的話你是很難修的,沒有你在修甚麼?所以基本上從有的角度來說他的時候,就代表有這個空性;有這個空性,其實他指的就是如來藏。那你說這個如來藏又有了,不對,因為如來藏本身是大無為法、是佛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大無為法,重點在這~~~他也是無為,前面講深般若一樣是大無為,2轉一樣是無為,到3轉的時候用有的角度來討論他時不會牴觸2轉。為什麼不會牴觸2轉?因為這時他是一種大無為下面所講的有。醬理解?所以,沒有牴觸,其實講他是大無為就是空、本身就是空性的意思。他空其實重要的概念就是變成你可以討論如來藏,因你最後成佛也就是要成就這個如來藏。3轉到最後還有一個重點,因這真正是佛的境界~~~現空雙運,世俗跟勝義是雙運,講到雙運你就知道這代表2個是一件事,並不是黑繩白繩纏繞在一起,不是醬子。
現在由究竟他空再來分析這個輪迴是不是結束,你可以看到這是最複雜的,所以,用3個角度來說明~~~
A:雙運,剛剛講過雙運的概念,現暫時離開輪迴這個名相,因若是要討論輪迴的自性就是自空這個概念;現若用有、用他空的角度來討論時,輪迴的自性本身當然還是空性,這個空性用他空到最究竟的時候他指的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有雙運的概念,所以,首先你就要了解所謂如來藏是大無為法,一談到如來藏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這兒你要記住法身跟法身功德指的都是大無為的如來藏。大無為的如來藏並不是分成一個法身跟一個法身功德,意思是用法身的側面那他叫法身、用法身功德的側面那他叫法身功德,可他2個是一件事。這在佛學又叫做反體,什麼叫反體?就你用分別念產生的東西。比方,任何一個世間法一個有為法,就說一個杯子或一張桌子,第1個你會想到他是無常的,這個無常本身是你分別念裡面產生了一個杯子跟無常是一件事,所以這時無常是杯子的反體,你把杯子當本體,那你分別念產生的這個角度叫反體;與此同時你又會產生他是所作性就是緣起,他是觀待成的、就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一個杯子本身在你腦筋裡會產生2個東西~~~1是無常、1是所作性,無常或是所作性這2個都是指杯子,可這3個基本上都是一件事;那此時杯子不是扯成1個叫無常、1個叫所作性,不是。因為,從無常的角度來看他時,杯子是無常;從所作性的角度來看他時,杯子是所作性---這講的意思就是所謂雙運的這種概念。這也就是空分跟樂分雙運,要記住這都指的是大無為,樂分本身又可以分成現分、明分、覺分,以後你讀密法這些名相都會出現,可在顯是看不太出來,其實,現、明、覺都是反體的概念,都是雙運這種概念下面的東西。
講到雙運概念,當我們是依究竟他空、用大無為如來藏的角度講雙運,會有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或者空分跟樂分雙運等等。另外一個角度,這裡蠻重要的,上次也提過要解釋阿賴耶跟如來藏之間到底是甚麼關係?其實,當你在講輪迴的時候這時跟如來藏是不會有關連的,不要講用勝義的角度,用世俗的角度輪迴跟阿賴耶有關連。另外,站在阿賴耶的角度,以究竟他空的角度來講的時候,先要給各位一個觀念~~~阿賴耶有2,注意喔!這裡是講阿賴耶不是在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跟阿賴耶識是有差別的,這是2個不一樣的觀念。現用阿賴耶的角度,你就知道一講阿賴耶就是進去有為法了,阿賴耶可以分成實相阿賴耶、習氣阿賴耶這2,所謂實相阿賴耶、或者是習氣阿賴耶這角度就有點類似用大無為法時在講空分、樂分,是醬子的一種概念。所以以阿賴耶的角度他有實相類似於講空分的意思,還有講法身功德、講樂分時他叫習氣阿賴耶。所以,基本上講阿賴耶時一定包括實相阿賴耶跟習氣阿賴耶這2個,講如來藏時一定包括法身跟法身功德這2個,因此在觀念上這理論架構是一致的。再來,實相阿賴耶跟習氣阿賴耶2個跟阿賴耶識又是甚麼關係?其實這2個都是阿賴耶識裡面的一個業相。今天講得比較深又是重要的觀念,所以給了各位一個補充資料,將來可以慢慢去思惟其中道理,等你碰到一些東西後你會理解今天為什麼要醬子講。
普賢言教-116-20210622-2.png
講到這裡要先看一下備註,當講實相阿賴耶時可以參考備註一、二,當講這2個阿賴耶是算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相的時候這時就參考備註三。現就先花點時間了解甚麼叫阿賴耶?
阿賴耶,簡單講,你迷失了如來藏的自性,一定要記得自性本身是用他空的角度說的,若用2轉的角度來講他還是無自性。當你迷失了如來藏的自性的時候你會產生一個……這裡沒辦法不用這2個字叫做妄心的自性。就說你本來好好的是一個如來藏,由於你有一些不正確……其實也不能說是不正確,讀到最後你會發覺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他都會醬子走,雖說如來藏本身本來真正是如來藏,可對你來說無始以來你的如來藏根本就沒出現過,雖然他是你的本源,但你開始如來藏一出現的時候他就是阿賴耶~~~一定要有這個概念,為什麼會醬子佛學也解釋不清楚這點,但我會盡量讓各位理解。所以簡單說時,你就是迷失了如來藏這種自性,而這時你會產生的一種東西,勉強用妄心來代表他時,就將這個叫做妄心的自性。這妄心的自性本身若根據反體,要記住什麼是反體,這時你又可以把他分成:實相阿賴耶、習氣阿賴耶,這就非常接近像如來藏分成空分、樂分是一樣的概念。所以,雖然你迷失了,你如來藏自性變成妄心自性,可你如來藏真正那個本質還在、也不可能不在,這時就叫他實相阿賴耶,雖然轉成妄心了,可是他仍是屬於一種實相、就實相阿賴耶。真正出問題的是另外一個習氣阿賴耶,習氣指的就是種子,我們都知道阿賴耶識是有很多種子的,習氣阿賴耶針對如來藏來講這時他就相當於是一種塵垢。實相阿賴耶,則是代表這些塵垢都去除了後的清淨,也就上面講的離垢清淨。
這地方若不懂就慢慢來,讀多了就會讀出這中間很重要的東西。所以,首先要有這概念~~~知道阿賴耶本身代表的意思是醬子(備註一)。再來,第2個他的來源是《心性休息》(備註二),這是密教中龍欽巴寫的很重要的一段話,現今擷取出來說明什麼叫阿賴耶、什麼叫阿賴耶識。他說:明而無念之識,或者這個用明分的角度來說時,一般這就是阿賴耶識,再用白話講,他是屬於一種有外境的現量。有外境的現量,既然是有外境,他就會用明、代表這是有為、有分別念的這種概念。那為什麼又要加一個無念之識、無念呢?因為,這雖然是分別念,可是是屬於現量。現量,算是分別念的東西、但是分別裡面屬於無分別的部分。一般甚麼東西有現量?就你的5根識,他產生的是現量,第6意識也有現量,比量大都在第6意識。簡單講,阿賴耶識是屬於分別念的東西他是有外境的,但他屬於一種現量。那我們也知道阿賴耶識本身是一種了別,他不是比量性質的這種識,他是現量性質的一種識。所以,這個《心性休息》他會用明而無念之識,最重要就是要記住他所要講的就是明分,這個明分就相當我們在講樂分。再來,要記住有外境,所以他本身是能緣,他有所緣境的,而他這種能所的關係是現量不是比量。那什麼叫阿賴耶?他是無分別念分,而明分就是有分別念分,當你提無分別念分時這跟現量就不是講一件事,這時就有點類似是真正空性,無分別就是實相的東西,實相裡面是沒有分別念的。所以,明而無念之識,明~就類似明分,無念~這裡沒用空分,其實是可以用空分去理解他的,就一個類似明分、一個類似空分。所以,阿賴耶本身不是有分別念的東西,一般就類似所謂空性的角度,或像如來藏也沒有外境、他不會有能所這種東西,因此阿賴耶他是無外境、不是現量,就類似空性的東西。醬懂?!所以,是要從如來藏變成阿賴耶以後才會產生阿賴耶識。為什麼如來藏會變成阿賴耶?這個講不清楚,可是以你來講很自然的從無始以來你出現的輪迴中,如來藏他向來就沒有出現過,因為他一出現的時候就是阿賴耶,所以這是一種妄。
自性:恆常不變、獨立自主
輪迴自性法爾恆空
常見壞勝義、斷見是壞世俗
反體~分別念產生的東西,具有無常、所作性2種概念
阿賴耶:無分別念分、無外境、不是現量,就類似空性的東西
阿賴耶識:明分、有外境、現量,就相當樂分
如來藏一開始就是阿賴耶(無外境也無現量)再產生阿賴耶識
你要從如來藏變成阿賴耶以後才會產生阿賴耶識。

備註三,是我特地做的一個結論,像備註一類似空分跟樂分的角度,備註二類似幻相跟實相的角度,幻相跟實相又類似世俗諦跟勝義諦,其實這些都是相通的、大致是一至。至於實相阿賴耶跟習氣阿賴耶這2個為什麼是阿賴耶識的業相,這比較難,因為要解釋這涉及到《大乘起信論》裡面對如來藏所做的說明,《大乘起信論》在說明這整個變化,就從真正如來藏這個自性一開始一直變、變到最後像我們現在落到這個輪迴裡面,這個就是輪迴,他整個過程是醬子。所以,第1個叫作業相,為什麼他也叫做業識,一般,他這有3個細相、然後後面有5個粗相,這是《大乘起信論》的說法叫做35。你看,35粗有業相、見相、現相,接著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普賢言教-116-20210622-2-1.png
先看3細:第1業相,指的就是阿賴耶,裡面也註明有真實阿賴耶跟習氣阿賴耶,其實這就是雙運的概念,若當作如來藏來看的話就代表一個空分一個樂分,在角度上是一樣的;黃色high light的部分等下再講。從業相就進入叫做轉相,轉生為見相,這時見相就是指阿賴耶識的見分,因為這時有能所,有阿賴耶後先從能開始,能就是見分,由這見分就令所謂的業相就會產生現相,現相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一般,相分裡面就包括了有情、器世間、種子。阿賴耶識的相分基本概念就是包括有情、器世間、種子。這個3細就是指阿賴耶識。再來就看5粗:就產生了智相、相續相,這就涉及到末那識,俱生法執、俱生我執就會醬出來了;等到這2個俱生的出來就會產生執取相、計名相,這時就涉及到是分別法執、分別我執,這時就進入第6意識;這樣,8識、7識、6識,就是醬子一個觀念,那6識這裡你可以單獨用6識、也可以當成第6意識加上前5識就全在了。因為醬子,最後就產生所謂的起業相/業繫苦相,這個就是輪迴,是醬來的。以這醬子來的概念補助讓你理解什麼叫阿賴耶、什麼叫阿賴耶識,以及他們之間相對的關係,輪迴也就在這裡了。
((三細六粗:
阿賴耶識,為諸識根本,其體半真半妄。半真即是真如,半妄即是無明。謂依賴耶轉生二分,一轉相見分,二現相相分,連上賴耶則為無明三細。因見分帶出相分境,而相分遂能顯現。見分不覺自心所現,將謂心外實有,反生取著,遂有「能」「所」激動心海,則諸識浪起,轉生六粗。

三細六粗合稱九相,九相者依《大乘起信論》所說,緣於不覺之故,凡夫遂產生三細六粗之相。故說以無明不覺。真性隨緣。轉生三細。及至六粗。三細者指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者指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故三細六粗合稱九相。凡夫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若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說名為業;無明業相,略稱業相。指從真起妄的初動之相,即由根本無明起動真如之最初狀態,乃枝末無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區別主客之狀態。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能見相,又稱見相。指見初動之相,又稱轉相。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此係依前述無明業相所起而認識對象之心(主觀)。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境界相,又稱現相、境相。由前轉相,而妄現境界之相。蓋能見相既起,則同時妄現此認識對象(客觀)。以上是三細。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即是六粗。六粗者一智相,為法執俱生。二相續相,即法執分別。三執取相,即我執俱生。四計名字相,即我執分別。五起業相,即造作有漏諸業。六業繫苦相,即是六道果報)。細說如下,即:(1)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別染淨,於淨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又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稱為智相。(2)相續相,依智相分別,於愛境則生樂,於不愛境則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又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稱為相續相。(3)執取相,依前之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執著。又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稱為執取相。(4)計名字相,依前之執取相,分別假名言說之相,稱為計名字相。又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5)起業相,依前之計名字相,執取生著,造種種業,稱為起業相。又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6)業繫苦相,繫於善惡諸業,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又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稱為業繫苦相。

《大乘起信論》言,根本無明起動真如,現出生滅流轉之妄法(迷之現象),其相狀有三細與六粗(九相)之別。細者,無「心王」與「心所」之分,其相微細難測;粗者,「心王」與「心所」相應,其作用之相粗顯。依此,若由細相進入粗相,即由不相應心之阿賴耶識位進入相應心之六識位,迷之世界乃隨之展開。是故,若欲抵達悟境,須由粗相向細相邁入。凡夫之境界為粗中之粗(六粗後四相)、菩薩之境界為粗中之細(六粗前二相)及細中之粗(三細後二相)、佛之境界則是細中之細(無明業相)。

此外,若以三細六粗配五意,則三細依序配業識、轉識、現識,智相配智識,相續相配相續識。意識之所依即為「意」(末那識)。依大乘起信論之觀點,「意」有五意:(1)有業識、(2)轉識、(3)現識、(4)智識、(5)相續識等五種名。即依心而生起意,此心即眾生心,亦即阿賴耶識,為一切物之本體;故依阿賴耶識而說有無明。細說:
(1)業識,即由於阿賴耶識之根本無明不覺而生起心動(即妄心現起)。
(2)轉識,即依心動而產生能見之相,亦即主觀之作用。
(3)現識,即能現起一切之境界,亦即客觀之對象。
(4)智識,即有分別境界之能力,認為其對象是心外的實在物。
(5)相續識,指不斷的分別作用(念),亦即由認識而有種種概念積留於心識中而相應不斷,由此故產生意識。

有關阿賴耶識與五意、意識間之關係,慧遠大師在起《信論義疏》卷上末說,心是第八識,五意是第七識,意識是第六識。而在法藏大師之《起信論義記》卷中末則說,五意之中,業識、轉識、現識是第八識之自體分、見分、相分,後二識是意識,至於第七識則未言及。又元曉大師之《起信論疏記》卷三亦認為業、轉、現三識是第八識,智識是第七識,相續識是第六識。

若以之配六染心,則三細依序配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取相及計名字相配執相應染。若以之配四相,則業相配生相,能見、境界、智、相續等相配住相,執取、計名字等相配異相,起業相配滅相。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第一轉相,即是三細所攝轉識。第二業相,即是三細所攝業識。第三真相,即是意識細分所攝之末那識。契經中八種識者,阿梨耶、末那、意識及五識身,是名為八。本覺明智斷根本無明,三種細染永滅不起。已三細無六麁之心亦不能起,三六種心永滅不起。本覺性智不能自有,所以者何?三六種心非但無明,亦本覺俱,真妄和合名三六心故。然若言三六心滅者,本覺同滅無所有也。豈可得言本覺之心而得相續至於邪定。故言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即是初關。若言本覺是功德法非斷之法,常恒相續無斷絕者。豈可得言三六種心永滅不起,故言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即是第二關。
源自:
https://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45Dictionary/D03Naman001/D03-3-0001.htm  ))

3個備註講完了,回到前面,佛學來講最難的地方以雙運的角度來講時是在綠色的那個位置,如下:
普賢言教-116-20210622-2-2.png
因為這裡比較難解釋,前面的雙運都是無為對無為、大無為對大無為、有為對有為,說他們2個是一件事是蠻清楚的,可這裡是把如來藏跟所謂的離垢清淨阿賴耶並列,這離垢清淨阿賴耶需要再解釋一遍:阿賴耶可以分做實相阿賴耶及習氣阿賴耶,可是在你修行當中基本上都是在對付這個習氣阿賴耶,意思就是要清除掉所有的習氣,因為他是客塵是塵垢、他不是大無為法,所以他是有辦法可以清除掉的,如若他是大無為法你是弄不掉他的,因大無為法本身是恆常不變的概念。在你對付這個習氣阿賴耶成就時,也就是你沒有習氣阿賴耶這部分完全就只是實相阿賴耶,實相阿賴耶,用另外一個角度就叫做離垢清淨。為什麼會談離垢清淨?因為如來藏本身是本來清淨,他是大無為法、就是恆常不變的,他本來清淨沒啥要清理的,可是阿賴耶本是不清淨的、這時他是離垢,雖然他是由如來藏轉過來的、他已經屬於有為的部分,所以他是可以清理的。重點是:雙運在這裡,佛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名言叫做轉依,什麼叫轉依?你在修行完最後成就的是離垢清淨的阿賴耶,你到了離垢清淨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是如來藏了。自然就等於是如來藏了,在醬子一個角度,佛學叫轉依。所以這2個是一件事,大無為的如來藏跟有為的離垢清淨的阿賴耶是一件事。
再繼續看下去你就會完全懂這在講甚麼。
B:第2個角度,要談的是相對,前面是講雙運的概念、現在是相對的概念,也就說這2個是互絕相違是水火不容的東西,一般在緣起裡面這叫相對。就是在此水火不容的概念下,大無為的如來藏跟有為的阿賴耶識,注意,這裡是用阿賴耶識,這2個是互絕相違。也就說,他是如來藏的時候就不會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他就不會是如來藏。所以,當你如來藏變成阿賴耶、再變成阿賴耶識的時候,他就不是如來藏了,不要以為如來藏還在。這概念跟雙運稍有不同,所以這邊叫做互絕相違。因此你沒有如來藏可修,你只有阿賴耶識可以修;這也就相當於清淨跟不清淨是相對的,不可能同時存在,可這2個其實又是一件事。難就難在這,所以希望用雙運的概念、相對的概念能夠把他講清楚。講到這,要把所謂的輪迴跟所謂的涅槃這種概念搞清楚,這是屬於阿賴耶識、屬於不清淨的。所以,真正的清淨裡面是沒有所謂的輪迴也沒有涅槃這件事。
C:非平衡的關係,這點能讓你更清楚彼此之間的關係,一般會以為阿賴耶跟如來藏之間是否有類似化學反應般所謂的平衡狀態,不是,這絕對不是平衡的觀念。這一路談到如來藏、阿賴耶、阿賴耶識,要知道他們彼此之間不是處在一種平衡的觀念裡面。為什麼?無始以來就是阿賴耶,要記得不是從如來藏變成阿賴耶,因你一出現就是阿賴耶。在教證裡就有非常清楚的證明,因為當你成佛的時候是不會再變回去凡夫的,簡單講,如來藏不可能變成阿賴耶,不可能。那為什麼會有阿賴耶呢?就一開始,這地方沒辦法講得清楚,就一開始,一個迷失就是醬子了。有2個關鍵點:1、如來藏為什麼一開始就用阿賴耶的面貌出現?以我所知的佛學到今天有暗示但也沒非常清楚的一就一、二就二的讓你了解為什麼一開始就是阿賴耶。2、最後怎麼從阿賴耶變回如來藏?這就是剛剛講的那個轉依。因為這2點都涉及到大無為跟有為之間的轉變,所以這是最麻煩的地方;就說,阿賴耶在完成離垢清淨以後,他就會轉依變成阿賴耶的本來清靜,他不是一個平衡。講到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要知道整個修行裡面你最後成就佛果的時候,你有2清淨:1、本來清淨,其實這就指的是如來藏,2、離垢清淨,是修行修到的,基本上你是在修離垢清淨,當你修阿賴耶識成就得到離垢清淨的同時也得到本來清淨,所以是馬上得到2個清靜。也就說,你修的是離垢清淨,你成就得到離垢清淨的同時你也得本來清淨。這個就是轉依。所以,你一定是把習氣阿賴耶解決掉變成實相阿賴耶,這時叫做離垢清淨,而實相阿賴耶跟如來藏這2個其實可以說是一件事,因此這時你就等於有了離垢清淨的實相阿賴耶,再加上本來清淨的如來藏,所以這叫2清淨;由此你知道你不是直接在修如來藏。所以會經常聽到恢復本來的面貌,要恢復本來的面貌,首先你要除垢,你本來的面貌被這些塵垢整個蓋住了,所以要把塵垢整個清除變成沒有垢的樣子,沒有垢的樣子就等於本來面貌是醬一個概念。所以,如來藏是不會變成阿賴耶的,因此他不是平衡的概念,他們2個之間只有單向的變,一開始就阿賴耶,再來就是想辦法把阿賴耶裡面所謂的習氣阿賴耶塵垢的部份去掉,去掉以後他就變成實相阿賴耶,實相阿賴耶就類同是如來藏,所以最後就回到如來藏,是醬一個觀念。
為什麼是阿賴耶識的業相?備註3~35粗,876
離垢清淨阿賴耶(因大無為就是恆常不變
二清淨~本來清淨、離垢清淨,修阿賴耶離垢清淨成就時得到離垢清淨同時也得本來清淨

理論上看,輪迴結束這叫2清淨,而他的數量基本上是小於不清淨、小於輪迴。那這問題的原想法基本上應該是~~~這不清淨的一方永遠大於結束這一方,所以,輪迴不會結束。花了很多時間在回答這問題就是要告訴各位,理論上是可以建立醬子的結論,但其實,這問題的重點不是要得到這個,醬懂?這個問題本身也只是理論而已,應該由這問題當中衍申到了解在教證怎麼講、在事勢理怎麼看、用究竟的自空、他空又怎麼看?這就引申出來有阿賴耶、有阿賴耶識、了解到如來藏的本質等等,我私自認為醬子才是針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2、若是皈依的上師所行遭到非議,比如一些在世俗中較有爭議的上師,可以因為他貌似外道而離開,但不會因此墮入金剛地獄嗎?
這個問題覺得比較難回答,我也沒把握。可是,這裡面有個重點,若是你背叛了上師一定會下地獄,特別是密宗的金剛地獄。可是這條件沒有講得很清楚,只說你的上師沒有問題才會醬子,不管你當時選擇這個上師有沒有很謹慎,可是基本上你的上師是沒有問題,是你出了問題所以你才會進金剛地獄。你皈依他、你誠心地認他做根本上師,結果最後你背叛他,你就是背叛了密宗戒,其實顯教也一樣。但是,假如你今天的上師有問題,不知道你們注意過沒,我們讀過的所有東西幾乎沒有人針對這個來講,為什麼沒有人針對這個來講?因為你的上師有沒有問題有時是非常主觀的問題,沒有一個客觀的答案,是你認為他有問題、還是大家公認他有問題,這中間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很難拿捏。所以,我想~~~他不會講你的上師若有問題時,你就不需要入金剛地獄;若是醬子講很麻煩,因為所有的弟子都可以自以為他的上師有問題,所以離開他的上師。誰來判定他的上師有問題?這非常複雜!所以我認為這部分他們不去談。又因為醬子,有很多很糟糕的上師甚至利用這一點來箝制駕馭他的弟子~~~你現在背叛我你就只有地獄一條路。這種事不是沒有啊!真不知道怎麼回答,但我心裡在想~~~1點,你在找上師的時候你是非常謹慎的,你是經過詳細審慮不是感情用事,那基本上你不太容易碰到最後你會背叛他的,這可能性極低。第2點,假如你今天這個上師是大家公認有問題的,像這種情況,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我不敢代表經論,因經論等沒有人醬子講過,我覺得真正碰到這種情況難到你跟著這個上師就不到地獄去嗎?!你懂我的意思?你跟著這個上師你一樣是往地獄走。所以說,你背叛他若是要入地獄也沒有更壞啊!更何況佛學是講理的。若真正是醬一種情況的話,這是我講的可也不敢保證,就說應該也不用害怕。對不對?因佛學是講是非的,所以不用怕,一切照理做。

@3、講緣起精華時說因果沒辦法解釋,煩請師兄再詳細解說一遍。
普賢言教-116-20210622-3.png
若是你讀過《中論》,大家知道龍樹菩薩的《中論》,你就會懂接下來要講的這個道理。若沒讀過《中論》,可以藉這問題讓你了解為什麼緣起在佛學裡認定他是一種幻化?
首先講空性代表實相,這剛才已經講過了,大家一定要記住空性這個概念就是~~~法爾恆空、本來無有。這是真正實相的概念,那緣起是講什麼呢?世俗裡為什麼有有的東西出來了?會出現這個有?出現了有以後當然就會出現無,所以在世俗這邊就有有無了。所以,緣起本身是在說明為什麼會有這個有。所以,緣起是世俗講的,空性是告訴你本來的實際的面貌,緣起是告訴你既然實際的面貌是空性那為什麼會有?現在就告訴你為什麼會有有這個東西產生出來?就是因為緣起的關係。緣起本身因為本質是空性當然他就是無自性。既然無自性為什麼又會現起這個有呢?所以他是一種幻化的有,是幻有;這點大家都聽過多次,也不是今天要講的重點。
1個若用教證的角度來看:其實教證不止這些,《中論》用8個比喻來說明緣起,在修行中都可以用到的,就說他是一種幻術、是陽焰、是夢境、是影像、是光影就海市蜃樓或乾達婆城、是谷響、是水月、是幻化,幻術跟幻化差別是在幻術有道具、幻化無道具,幻術利用道具變成他物、幻化無需道具直接變出來,緣起8喻在修行上就針對所有的有他有他不一樣的作用,因為緣起裡面的有……慢慢講下去你大概就懂了。
2個若用大乘勝義的角度來看:大乘的勝義一講到自性的時候,所謂的法相就相當於定義的意思,這是一般因明上面的用語,任何一個東西都可以有事相、名相、法相,任何一個事情他的事相指的就是依他起,比方一個石頭,這石頭的本身是一種依他起,不管是變的還是怎樣他是緣起裡面真正實在的東西、是緣起裡面存在的東西,這叫事相。醬子一個事相,為了稱呼方便一定會給他一個名字,所以這時他的名相就叫做石頭。叫做石頭,可以再給他一個定義就是來詮述當你講石頭的時候他是代表什麼,就是他的法相、也就是他的定義;這時就會跟你講堅硬的無生物等等。法相,用一般平常的話來講就是定義的意思,可是有時法相不是這個意思,最標準的像:任何一個東西他有他的法性跟法相,這也就是性宗跟相宗之間強調的重點不一樣,當你說他的法性時一般就是指他的空性、或是指他的本體,當你說他的法相時你指的是他的相跟用。醬懂?也就是相當於~當我在講法性的時候是在講深見、當我在講法相的時候是在講廣行。就我用《廣論》裡面的名言,醬懂?!深見是一種見地、法相本身代表的是道跟果、道相跟果相,那麼,深見是基,所以基道果,整個是醬一種概念。
幻術有道具、幻化無道具
事相~依他起,緣起裡真正存在的東西,名相,法相~定義
解釋過後就看他所謂的自性,一般就講他無自性、緣起是無自性,自性的法相一定是永恆不變跟獨立自主,不過要記得這是大乘、小乘不是醬子看,若以大乘的角度,這個獨立自主本身跟緣起正好是相對的,因為緣起是因緣而起,所以他一定是觀待出來的、他絕對是依靠出來的也就絕對不會獨立自主,而獨立自主就是不需要觀待的意思,所以醬一來緣起當然就無自性。可是小乘不是醬子認為,若小乘也醬子看法就沒有大乘、小乘的差別了;小乘認為觀待是可以有自性的,這就不多講了,因此會註明是大乘。所以緣起自性就是無自性,若以大乘勝義的角度來講根本不需要解釋,因為已經有答案了,自性的定義就是不能觀待,而緣起本身是觀待的。所以緣起本身就是無自性,那若是無自性的東西他怎麼會有道理?!不是實有的東西他所顯現出來的怎麼可能會是合理的?!
醬子還沒完,因為,
《中論》今天不是用這個角度在說的,正好可以藉這機會讓大家理解以前像龍樹這些大德的智慧真不是簡單的。因為要跟小乘辯論用這種說法那對方是絕對不會服氣的接受你這個說法,這就等於是在應成辯論的時候所謂的能立等同所立,什麼叫能立等同所立?就說,你現在拿出來解釋的理由根本是還沒被我認可的,你現在拿出來的這個因為所以,你這個因為都還沒有證明,你怎麼就拿它來當作所以呢!醬理解?就用這個角度在跟小乘辯論上面是不可能有結果的。所以最重要就是在下面的解釋~~~
3個若用大乘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龍樹跟聲聞乘辯論時採用的角度,根據這角度,基本上世俗上緣起有4重,相礙緣起最大,可以包括前3重,最窄小的一般就叫業因緣起也就是因果,屬於作用方面,為什麼會有作用方面?回去看一下事勢理在世俗這部分有2個重點~~~1叫作用道理、1叫觀待道理,這作用道理指的就是業因緣起,觀待道理指的就是後面相依、相對、相礙這3個緣起,作用是針對因在衡量的,觀待不是。現在不談大乘對自性的定義,我們單單由這4重緣起一個一個檢查:
1、在世俗裡面看到有因果這件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那你可曾想過因跟果一前一後,因在前、果在後,而且果出來的時候因一定消失,比方,一粒種子,當他長出芽的時候那個種子就沒了,就是很清楚的果出現的時候因一定消失了,就一個一定在前面一個在後面,所以這2個不會同時碰到。這2個不碰頭的時候怎麼有辦法產生作用?你要從因變成果一定要有作用,那2個都不碰頭怎麼會產生作用!這是當時龍樹的思惟方向~~~他告訴你你認為因果合理,那現在不跟你講大乘,他就告訴你因果是不合理,因為你怎麼跟我解釋這前後不遇如何可以產生作用。當然以現今科學來講可能有很多看不到的化學反應,這點我是沒去細想可是若真要認真討論也無法完全否定龍樹這個思路。另外一點,到底因裡面有沒有果?因跟果之間只有2種關係:1是因裡面就有果,1是因裡面沒有果,依據排中率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一種可能。這在辯論上叫兩難法,現在告訴有果不行、沒有果也不行,這就告訴你因根本沒有存在的道理、沒有這個東西。醬懂?這叫做兩難法。
什麼叫做兩難法?就任何一個法你可以依照排中率的邏輯概念標出來他只有兩種可能性,而你發現這兩種可能性都沒辦法成立,這時就代表這個法是沒有辦法成立,這叫兩難法。那現在照排中率因這種法只有2種可能:1是他裡面有果,2是他裡面沒有果。若因中就有果,那何必再生?這概念就是他裡面已經有果了那為什麼還要生果?他無果可生!不要認為這是強詞奪理,細想想是有道理的。再來,若因中沒有果,那如何能生?沒有的東西你怎麼可以把他變出來?!在世俗你是可以看到有因果這些現象,可是他並不合理,所以為什麼叫幻化,這就跟變魔術是很像的。
2、第2層叫相依,相依的概念就是能所的概念,能所2個是互為因果。比方,父親跟兒子就是相依的概念,因為有父親所以他叫兒子、也因為有兒子所以他叫父親。所以這2個是互為因果,互為因果一定是同時的,在時間上,因果是前後、相依是同時。那2個互為對方的因又要同一個時間,請問有這種可能性嗎?我沒有你做因我出不來、你沒有我做因你出不來,可是我們2個都沒辦法在前面先出來,因為相依我們2個是要同時出來,所以不可能。若2個同時互為因果能夠產生的話,就代表這2個都是無因生。醬懂?這2個都是無因生,因為,我沒有你做因我出不來、你沒有我做因你出不來,結果,我沒有你做因、你沒有我做因,而我們2個都出來了,所以2個都是無因生。那無因生在佛學裡面是很嚴重的過失,那甚麼東西都可以變、天下大亂了。所以,至此你發覺相依本身也是不合理的。
再來,能所非一非異、皆無實有。這什麼意思?當有2個法,這2個法只有2種可能:12種法是相同的,12個法是不同的。所以,我只要證明他們2個也不是一件事也不是不一樣的事情,這時就代表這2個都不可能存在,這邏輯上一樣也是剛剛講的兩難法。可是你發覺能所本身是非一非異的,為什麼能所本身是非一非異的?剛剛用父親跟兒子來做解釋,父親跟兒子怎麼可能是一件事,所以非一;那你說父親跟兒子是完全2件事,不是,沒有父親不會有兒子、沒有兒子不會有父親,所以他們也不能說完全是他法、完全是相異的。既然他們2個是非一非異,所以能跟所都不存在。說能所存在,是不合理的,在世俗上看到能所的關係,其實你去看裡面的道理他是站不住腳的。所以說,能所非一非異、皆無實有,2個都不存在,就代表相依也沒辦法成立。
3、第3層的相對,這個比較簡單一點,相對屬於互絕相違的、2個不能同時存在。在緣起裡也發現很多東西是相對的,那在這種緣起法則裡面他們是不能共存的,像因果是前後、相依是同時,相對則是不能共存的,這些緣起的原則仔細一想都不合理。
4、最後第4層最大的相礙,什麼叫相礙?比方,你今天看到一個東西是這個形狀,而我們受限於被設計成醬子的眼睛,最重要是透過可見光來看見東西,若今天改用紅外線他就變了,所以你看到的東西一般都不是客觀而是一種主觀的認知。可我們都常以我們主觀的認知以為是真的,就像聲音也要在某一段頻率才能聽見,可是實相是醬子嗎?不是。
所以這些所謂的有,其實都是主觀來的;因此,非客觀、必然無實,一定就不是合理的。

OK,今天花了很多時間回答了這些問題,也藉這問題給了大家很多我認為很重要的訊息,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助益。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