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51-20200225-皈依-《備忘錄》
今天繼續讀阿瓊堪布的《備忘錄》皈依部分,開始新課文之前先補充一下上次的皈依對境講佛的45智部分。
皈依的对境,是本始基即本始怙主普贤王如来,四身法身(功德所依處):其体性为空性;报身:其自相为光明;化身:其大悲为自解脱;自性身(aka自性法身,本有之意):圆满周遍轮回与涅盘五智法界体性智:因一切法之开展;大圆智境:因其为光明及离垢;平等性智(无分别智):因轮涅皆为平等清净之展现;妙观察智:因无间通达诸法自性及其别相;成所作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脱及清净以成就之的佛、乘教法证法以及一地至十地末际之间的住地菩萨僧众,共同外皈依境是这三宝;不共内皈依境,是加持根本的上师、悉地根本的本尊、事业根本的空行;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皈依境等於是本始基,也就是指本始怙主普賢王如來,大家知道普賢王如來,以前在《大圓滿前行》,華智仁波切將他的老師如來芽尊者視同如普賢上師,在寧瑪的教法裡面普賢上師就是一開始的那尊佛本初佛,也就是指最早的本始基,所以,《大圓滿前行》又叫做《普賢上師言教》;一般講這具有45智,4身:
4-1、法身(功德所依處):其體性為空性;
大家注意,法身跟自性身是很接近的,他們2個所強調的重點不一樣,但是理論上應該可以當作是一件事講,一般自性身又叫做自性法身。如果用如來藏的觀念來看本始基時,一般都用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來形容如來藏,基本上這就是佛的境界。法身強調的是功德的所依處,所以一般才會說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來描述如來藏,所以用法身時就比較是強調功德的所依處。法身屬於勝義諦、功德基本上屬於世俗的東西。自性身,強調的是本有,強調的是這個本始基,這時就不是強調雙運的觀念,強調的是你真正的原始的一個基礎,像我們輪迴……這講起來就很複雜了,不過,千萬不能當作有自性身這個東西!就算是他有他也是屬於無為法,這是大家要小心的地方。所以一般講法身的時候,基本上是講他的體性、也就是講空性。
4-2、報身:其自相為光明;
以佛來講,他有2個色身,1個報身、1個化身,報身是顯現給菩薩看的,凡夫是看不見報身的,所以這個報身強調的是自相,就是自相光明。
4-3、化身:其大悲為自解脫;
化身強調的是大悲,就是真正百分之百的世俗,像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基本上是化身,釋迦牟尼佛當然有報身,但是一般我們凡夫是看不到他的報身。
4-4、自性身(aka自性法身,本有之意):圓滿周遍輪回與涅盤
那自性身一般代表的是圓滿周遍輪回與涅盤,就是講不管你是輪迴或是涅槃的那個基本,等於是真正最根本的那個東西。
5
相信大家都知道4智,轉8識成4智,8轉依的大圓智境、7轉依成平等性智、6轉依成妙觀察智、前5轉依為成所作智。一般你皈依對象就是佛的45智,若以最完整的說法就是本初的普賢如來,最早的本初佛。
5-1、法界體性智:因一切法之開展;
5智裡面大家比較不熟的可能就是這個法界體性智,主要強調一切法之開展都要根據這個法界體性智,是最根本的基礎,相當於法身跟自性身這部分醬子的觀念。
5-2、大圓智境:因其為光明及離垢;
5-3、平等性智(無分別智):因輪涅皆為平等清淨之展現;
5-4、妙觀察智:因無間通達諸法自性及其別相;
5-5、成所作智:因一切法皆以解脫及清淨以成就之。

这里讲的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如果分成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与内明大悲,内明大悲现空无别的本性,是(本体空分、自性明分、大悲現分)三者无二无别。
上次也有解釋本體自性大悲這一部分,基本上這就是體相用,也就是講本體清淨、自性光明或是自相任運、大悲周遍,這又叫如來藏的3句義,一般寧瑪在講如來藏的時候就是用這3句來解釋什麼叫如來藏,這裡就包括了體相用;同時,本體清淨是代表空分,自性光明或是自相任運是代表明分,大悲周遍是代表現分。什麼叫做空分?就是任何一個實相,或是我們講如來藏,基本上用不一樣的側面可以分做空分、明分、現分,不過不管你用空分、明分、現分哪一個去分開都是表示一件事並不是3件事。所以,三者無二無別的意思是看你用哪一個角度來看,若用體的角度他是空分。什麼叫明分?就是能夠被了解的這個本性,明,就是能夠被別人了解被明白的這個角度就是相,會顯出來這個相。自性,這一部分指的就是明分,所以用相的角度或是被了解的角度,它叫做明分。用現、現是顯現,用顯現的角度來講時一般它叫做大悲周遍。這裡面其實是蠻複雜的,可能一下子你記不住這些,希望後面共修當中會有機會跟各位解釋如來藏這個東西,這部分很重要,在《大圓滿》最後你皈依的就是如來藏,講到最後無上瑜伽的時候你就是要皈依如來藏。這3個代表的就是如來藏,所以是《大圓滿》的皈依境,也就是無上瑜伽最後最高的皈依~如來藏。
如來藏,如果用白話講,他代表的是一個佛才有的境界,他能夠看到這個明空雙運,只有佛才能體驗到這個境界。可是當我講這一個境界時,就假設我們知道所緣境跟你這識是一件事,在我們凡夫是把它當作有能緣所緣,這是世俗的現象並不正確,因為真正的實相是沒有能所的。所以當我說佛的境界,以佛的角度來講時他的境界跟他的智慧是一件事。醬子大家能體會這意思?不是說佛有一個境界、佛有一個智慧,不是醬子。他智慧跟境界是一件事。所以一般會講如來藏是佛的境界,那麼,是佛的境界也等於是佛的智慧。那麼是佛的智慧的話,智本身……大家知道整個有為法到最後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識,就叫唯識,所以在有為法裡面識是最根本的。可是假如講到整個法界,就是真正大無為、真正實相的這個法界,基本上他真正歸結到底就是這個智。大家能理解?所以說,唯識無境。所以你反過來在法界裡面就是智。所以才說如來藏是佛的境界、也是佛的智不是識。另外一個角度講也就是整個這一個法界。這些觀念,久了你就能明白他為什麼要講這個,這是真正的最後的實相。
最後的實相是什麼?到究竟追根究底的時候,就是佛的智慧是最後的實相。醬大家就理解為什麼最後要成佛等等。現在發覺
《備忘錄》比《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要深的多《引導文》沒有提出這一大堆東西,可是《備忘錄》的名相背後包括了很多東西。倒真是覺得我們應該很慶幸今天能夠讀到《引導文》,同時還配上了《備忘錄》一起讀,逼著我們不僅是了解一些很根本的東西,同時一些比較深的東西你也沒有辦法不知道,即使沒辦法深入去了解,可是至少都跟他結了緣,至少知道他一步一步的走法。

看一下前行中讀到的皈依偈:
匝瓦        (顯、外密)
匝龙        (內密)
怄哦让        (阿底、如來藏)
波瓦 色切       
你知道這是《大圓滿》無上瑜伽的皈依境,還有所謂內密、外密的皈依境,外密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的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所以有講4續部、有講6續部都可以。這裡,無上瑜伽的皈依境,也屬於內密的皈依境,外密皈依境就是本師、本尊、空行這3根本,再從3根本推到顯教的皈依就是指佛法僧。以前《廣論》讀皈依時只有focus在顯的這一部分的佛法僧,現在你知道原來到了密的時候還有所延伸,那這延伸下去的部分不是一個東西嗎?不是,他是一件事,用另外的角度來討論佛法僧。簡單說,當我說佛法僧,外密皈依的上師、本尊、空行這3根本其實也就是佛法僧;再進來的內密,皈依的氣、脈、明點,明點相當於佛、脈相當於法、氣相當於僧,仍舊是佛法僧的角度;到了無上瑜伽,依舊也是代表佛法僧的角度,本體是佛、自性是法、大悲是僧。
配合這些觀念,各位最好能夠把這皈依偈背下來,以後你皈依時就有辦法念這個。真實三寶善逝,這是指顯教皈依的佛法僧,三根本指的是外密就是上師、本尊、空行,你看到顯密都包括在裡面了,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這是指內密的皈依境,自性菩提心,簡單講他最後的果皈依是菩提心的意思,你就發覺這也是講皈依。最後,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這一句仍是皈依,這3是如來藏的3句義,剛剛解釋過,無上瑜伽的皈依就在這裡。直至菩提果間永皈依。你假如能夠把這個皈依偈背起來,等於你知道整個佛學的皈依境,從顯一直到最後無上瑜伽的皈依境,3寶、3根本、風脈明點、本體自性大悲,本體自性大悲也就是指如來藏。所以,這個很重要,《備忘錄》讀完以後再回頭去看《引導文》,你的體驗就不一樣了。真正感覺醬子讀法是對的!

他說皈依,若分成2類,指的就是則是空智慧和現智慧,也就是指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也是指空分跟明分,也是指勝義跟世俗。如果分成三類,就變成是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其實如來藏的3句義還有用別的角度,以後碰到再解釋。

接下來講皈依的時間。
皈依的时间:依照因相乘而言,因相乘就是顯教的意思,在没有安住在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為什麼會用這個?因為最後成佛的時候,比方,像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證悟,所以,意思是說10地菩薩還沒有在菩提樹下證最後金剛喻定變成佛的時候這個是在外,在没有现前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可是在內裡面是現前菩提果就是如來藏。所以剛剛才說過如來藏是佛的境界就是這個意思,可是在佛的角度,他的境界跟他的智慧是一件事,因此也等於是佛的智慧,那又因為這是個智慧,所以是一個智,所以這個智也可以代表整個法界,就變成整個實相也就是如來藏。所以說為什麼講如來藏重要,醬子也就把這些關係描述清楚了。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蘇醒本尊,這點是我比較沒有辦法完全掌握它裡面真正的內涵,後面會讀到他們在大瑜伽要修本尊,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那生起次第基本上就是在修本尊就是要蘇醒本尊,這我當然知道他指的是什麼,可是只有很皮毛的知道這個表面,因這裡牽涉到一大堆密宗裡面的修行,到他修行成果的時候他本尊出現了,後面會講到有所謂的誓言本尊、智慧本尊等等,修行者本身叫做誓言本尊,發誓的人他的本尊,因為你不停的修,最後你自己這身體也成就了本尊的相,也是值得被尊敬的,但這不是最究竟。本尊是你自己選的,比方你選了文殊師利菩薩做本尊,那你最後要把自己觀成是文殊師利菩薩並顯出來,可這不是最究竟,最究竟情況是你的智慧本身,這叫做智慧本尊,他會顯出來,這不是你用功用的,是到最後你完全……這不知道該怎麼講,就你證悟的時候,這個就究竟了。所以,蘇醒本尊裡面涉及到很多內容,白話講,蘇醒本尊就是整個修道的過程,他完成的時候本尊現身、現出本尊,所以叫蘇醒本尊。所以,要在這之前皈依,等到成就的時候、你已經成就了,是說你已經在這個成就的角度裡面。就好像成佛了以後你還需不需要皈依?是《備忘錄》前面提問過的,答案是不需要,因為你已經成就了。你需要皈依是因為你沒有成就,你發誓希望能夠得到醬子的成就,等你得到了,你就不需要再發誓了,道理是一樣的,皈依其實就是一種發誓、一種發願,就像菩提心的角度一樣都是一種願。
所以說,
大士道具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大士道指的就是所謂的大乘,這裡面除了有以上3個特點以外,皈依還包括為因發誓/3因皈依為果發誓/如來藏果皈依两种,因皈依分为相似的承诺皈依真实的随修道皈依两种。
這個因皈依、果皈依要怎麼講?假如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解釋方法,可是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因皈依,相當於顯教的皈依,因為皈依是一種發誓,發誓是為了要得到一個東西,他是去種因,是種因的角度來做發誓,所以叫做為因發誓,這個叫做因皈依。皈依的對境就是3寶,你皈依3寶、你借助皈依3寶醬子來集這個因,最後助你讓你變成佛,所以這叫做因皈依,也就是為因來發誓、皈依3寶。再更簡單的講、不是完全等於,就是有點相當於顯教的皈依,顯宗一般比較屬於因的皈依。果皈依,基本上你不是為了成就那個目標的因去皈依的,你是直接為了要成就那個果、用那個果來發誓。舉例來講,因皈依就是皈依3寶,果皈依就是皈依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就是最後佛的智慧、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佛、也就是最後真相~真正的實相,這就是你開悟了、你完全了知、你解脫了、你得到最高的智慧了,也就是一般講的佛果位。佛果位,其實指的是智慧,一般講解脫是跳出輪迴,這在小乘就能做得到,但大乘跳出輪迴的觀念跟小乘不一樣,他最重要的重點是要得到佛的智慧也就是佛果位。因此,所謂的因皈依跟果皈依,你只要記住,皈依3寶是因皈依,皈依如來藏是果皈依。當然並不是講顯宗裡面沒有果皈依,顯宗的果皈依,比方說菩提心,以菩提心的角度來講就算是顯宗的果皈依。因為菩提心本身指的是你要救度眾生,因此你要成佛然後去救度眾生。這些名相我們知道就好,不管是因皈依跟果皈依,你在皈依的過程當中,你一定是從因皈依慢慢逐漸最後進入果皈依。所以我們因乘的3寶,開始先皈依3寶最後皈依如來藏,一樣的道理。
想必各位也已經發覺
《備忘錄》的內容比較《引導文》是需要更深入的解釋,你不能只是停留在這些道名言上面,目前學的是寧瑪的道名言,你被逼得一定要知道一些他的道名言後面的含意。我們現在離真正的進入密宗還有很長的一大段距離,雖然目前是在學最大的密法叫做大圓滿法的前行,這個前行中有顯、有密,即使已經進入不共內前行屬於密的部分也只是一個幼幼班,其實後面還有很多蠻深入的東西。

因皈依,有2種,2-1相似的承诺皈依這就是指50萬加行中念皈依10萬遍,要用哪一個皈依偈念10萬遍?最簡單的顯宗常用的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這個皈依偈,在前行希望你念10萬遍的就是剛剛前面講的真實三寶善逝三根本、風脈明點自性菩提心、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直至菩提果間永皈依,這是很標準的皈依偈。這叫相似承諾。當佛學裡講相似的時候,他的意思一般不是非常正面的,意思是說那只是表皮、表面的,不是真正的、不是究竟的。所以他說,通过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助伴具足三特点而皈依,佛法僧,這是以顯教的角度來講,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2-2真实随修道的皈依,這個才是真正皈依的修行,依照上面的承诺,這所謂的承諾就是你皈依本身就是一種承諾,根據你皈依這個承諾,通过实地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修行。這是指顯教來講,一樣你也可以用在3根本、一樣你也可以用在風脈明點、一樣你也可以用在本體自性大悲如來藏的角度。

再來解釋果皈依。
果皈依,是指显宗所说的愿菩提心或这里的特殊意乐。一般以顯宗來講皈依3寶是因皈依,那顯宗的果皈依就是願菩提心。菩提心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這2種,1個願心、1個行心,經過願菩提心的過程後你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後就要修6度萬行,這時就叫做行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大家應該還記得,就是為了救度眾生成佛而願自己先成佛。那這2個因素是不是就是果?菩提心本身指的就是一個果。因此你醬子去體會他這因跟果的意思,可是有時候為好記,顯教的因皈依就相當於皈依3寶、果皈依就相當於最後無上密的皈依如來藏,顯宗的皈依就是這個意思,如來藏絕對是果皈依。再看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种自然智慧本體空性、自性光明(自相任運)、大悲周遍無二無別/空明現无二无别,上次一直不停的解釋自然智慧,3種自然智慧,就是指如來藏的3句義,本體空性、自性光明或叫自相任運、大悲周遍,這講體相用、或者講空分明分現分,無二無別代表的意思,假如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這3個換一個角度叫他明空雙運,又或者大悲周遍是顯現所以又叫他現空雙運,也都是一樣的意思,醬懂無二無別的意思了?!你發覺這就是皈依如來藏,若不講明你看見這麼多名相你可能不會想到這是講一件事。如果证悟了这样的实相,這實相指的就是證悟了如來藏,什麼叫證悟了如來藏?你證悟了如來藏你就是佛,因為,如來藏是佛證悟的境界,是佛內自證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也是佛的智慧,這前面也解釋過了,為什麼也是他的智慧,你只要記住唯識這個觀念就可以了。所以,他的境就是他的智就是他的識。以佛的境界來講,他的境界就是他的智;以智來講,整個法界就是這個智,因為整個有為法就是由識整個開展出來的,整個法界或是實相當然是由智開演出來的。因此,那就正如所谓的“简便迅速 救护心识是密宗之法相”,這就直接在說明密宗為什麼叫做果乘、顯宗叫做因乘,這跟因皈依、果皈依是有相同的意思在裡面,在密宗你不是要修成佛的因、你是直接修成佛的果,就你直接把自己當佛所以這叫果。你慢慢就能體會密乘跟顯乘的差別。所有相执分别念都自然灭尽、因為你知道最後的這個是實相,而以前你不知道實相的時候,或是你的識還沒成熟之前你沒辦法知道實相的時候,你知道的是叫做現象,就是顯現的現,叫做現象。這個現象一般都是分別念、是你自己分別、造作出來的,所以這是假的。等你知道實相,當然你一定是能夠破除你所有的分別念,因為實相不是用分別念的、實相類似瑜伽現量是用證悟的。你能夠知道實相當然你所有的現象也就是這些執著分別自然都會消盡,所以又叫自然解脱、自然断绝、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中,無相無分別跟相執分別,相執分別指的是現象,無相無分別指的是你能夠進入真正實相的時候你一定是在這種無相無分別的境界裡面。而你能夠達到這種無相無分別的時候,大部分你的能緣……其實到了這時能緣所緣是一件事,但這是為了方便說才分開講,這時你的能緣一定是智,所以才會叫無分別根本智,而無分別根本智所得到的境界一定是無相無分別的境界。無相無分別的境界也就是實相是這種境界,而不是我們一般的現象、不是一般自己主觀的一種分別跟一種執著。這時你就得以救护,就是能夠把你自己解脫出來進入到這種狀況,即是果皈依。也就說你實際得到那個結果。或者说,因相乘,是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中获得的一种立誓;這裡是在解釋因皈依、果皈依的定義,你皈依的是他相續,這他相續就是過去那些大德、佛法僧,你希望在自己的相續中也能夠得到當時那些過去的他相續,也就說過去的那些大德們他們已經體驗到的實相,你希望自己能夠跟他們一樣,這叫做因皈依。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二色身道用方便,指的是生起次第,若用顯教裡你曾經懂過的東西來說的話,在觀念上面這有點類似止,法身道用智慧則有點類似觀,你可以以這方式理解但不完全一樣,最後讓果位的3身事業道用,3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任何一尊佛都是3身成就,由此称为果皈依。其實,這個文字不容易百分之百了解,因為,我們並不了解密宗裡面的整個修行細節、過程,但經過稍微整理,一般,你可以只記住:果皈依就是皈依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果、就是你證悟的果;因皈依就相當於你在顯宗裡面的皈依3寶。以目前這階段醬子理解就夠了。

以上三士道的皈依方法,3士道的皈依方法是不一樣的,即是人天乘、小乘、大乘的皈依方法不一樣,在这里主要是讲大士道的皈依法,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其他一切有情获得三宝总集本体的佛果(意乐差别),這話的意思是什麼?3寶是指佛法僧可簡單講就是佛,用這角度講,是說三寶總集本體是佛果,就是為了讓有情成佛的意思。所以,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菩提之间,皈依现证的佛陀、圣者及他们相续中具有的一切法。也就是回到皈依佛法僧,整個大乘的角度是皈依佛法僧。剛剛有解釋從顯到密到最後你是皈依如來藏,可是由整體的角度講還是等於是皈依佛法僧。如果用密宗的角度,皈依現證的佛陀跟皈依如來藏是一件事,因如來藏是佛陀的境界也是佛陀的智慧,當然也是佛陀所具有的一切法。

特别是殊胜方便金刚藏乘等,作为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虽然自己原本具足,自性清净,但还没有现前,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對生觀想/究竟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观修为自生觀想/分別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风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即智慧尊者),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這個智慧勇識,簡單講,就是你在生起次第的時候你要修本尊,你一定要選一位本尊,你選的那位本尊就是所謂的智慧勇識、或者叫智慧尊者。那你自己本身就是叫做誓言尊者,因為最後要把你自己觀成變成你選的這位智慧尊者,那這個一般叫做對生觀想,這不是你自己,這是你希望最後觀成後變成他,可是到底這不是你自己的自身,這叫究竟,其實,這能顯出來時已經是非常高的成就。另外,你會把自己觀修成你所選的本尊,因此你自己本身修到最後變成是誓言尊者,這也有功德的,可是一般這是分別念產生的,因為這是你觀修、自己觀修自己,這叫做自生觀想。你自己觀修自己、最後讓你自己也能夠成就那樣,可是這到底是一個有情做,情做的意思就是你有造作,因為醬子誓言尊者沒有究竟,但他也有他的功德,假如你修到最後能夠讓你所選的智慧本尊現前,這就是究竟了,這是在生起次第裡面的究竟,因生起了。
他用風脈明點,現在只能有一個原則性概念性的理解,等我們機緣成熟修密的時候,就可能會清楚這是啥意思。他把粗大的這些風脈明點觀想成誓言尊者,最後細微的這些風脈明點觀修成智慧勇識,最後醬子所有對境成就、就成就佛果位。這裡面所講的一個過程就是由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
我們現在是寧瑪紅教,由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這當中我們並沒有結束,最後就進入最高的叫做大圓滿,你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這階段完了以後最後再進去的叫大圓滿。所以你從生起次第,進入圓滿次第,最後你進入大圓滿,到成就大圓滿法的時候就是佛果位、也就是虹光身。只是我們沒有辦法把裡面每一個字完完全全實實在在的消化,可是在觀念上至少也結下這個因緣,以後再接觸密宗的時候就比較不會那麼陌生。

20200304自己一直有個疑問卻不知如何表達,密宗的佛果位到底是……大圓滿法虹光身成就就算是即身成佛,說是肉身直接飛往清淨剎土;那麼多在賢劫成就的密宗大德為什麼沒算在賢劫千佛中?比方已經成佛的蓮師。又說是最後一定要修密才成就,那為什麼彌勒佛一定要在兜率天等著,不直接即身成佛?是因他是顯教的等覺菩薩?是因他要如此示現?宣化上人說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是在等將來補釋迦牟尼的佛位,所以,那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協侍不是也在等接佛位嗎?另外,寧瑪紅教要到大圓滿成就才算成佛,那中間的圓滿次第怎能算是圓滿?別宗派的圓滿次第是說對生觀想的對境成就,依我的想法那只是本尊修成功,比方本尊是綠度母,跟成佛應該還是有距離吧?唉!好亂!理不清頭緒!】

有關風脈明點,前面也講過一點,但在《備忘錄》就有相當多的內容解釋風脈明點的修法。
有关脉的分类,共称主要有三脉五轮。前面解釋時講有6輪,這裡再解釋又是7輪,先不管有幾輪,先說一個重要的觀念,前面也講過,三脉即中脉、左精脉、右血脉3脈中左精脈、右血脈,男女代表的不一樣剛好反過來,一個是智慧(男左女右)、一個是煩惱(男右女左),最重要是中脈,打通中脈就可以明心見性、就可以見道、最後就可以證悟如來藏。脈輪,你想像中脈是一根竹子,中間有5個竹節就好似5個脈輪,五轮即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
只是後面的描述又用了不同的名字,但理論上講的都是同一件事,頭頂的頂輪叫大樂輪又叫莊嚴輪,在道家這應該是指囪(音信)門所在之處,喉間受用輪又叫集味輪、心間法輪又叫憶念莊嚴輪、臍間幻化輪又叫能生輪相當於丹田、密處護樂輪相當於海底。如果說是6輪就要加上腳面輪;如果分为七轮,就再加上所燃火轮、能燃风轮,至於這個所燃火輪、能燃風輪就完全不懂了,腳面輪是不是這2個中哪一個?位置在哪裡?都不清楚。先暫時就醬子,因緣到時自會解開這疑惑。或者按照大圆满的观点,顶上庄严轮有三百六十脉瓣;脈瓣是指還有細的脈分支出去,喉间集味轮有十六脉瓣;心间忆念庄严轮有八脉瓣;脐间能生轮有六十脉瓣,这所有脉瓣上口朝下。有時實在是很驚嘆,要知道這些氣脈是看不見的,我以一個非常膚淺的氣功的經驗知道這些確實是真實不虛,他們能夠很清楚講出這些、寫出這些,必然是在定中內觀所見。
共称的金刚身,处所是脉,脉中运行的是风,以前形容脈是一條一條的道路,氣或是風比喻為馬走在脈這條道路中,明點比喻做什麼就不甚清楚了。风的本体即五大种风,它包括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遍行风。在《引導文》時給過5風這補充資料,詳細是什麼意思就不知道了,沒想《備忘錄》講的更多,還有支分的5風,氣為什麼可以分成這麼多,我想可能是修行中某一種的運氣,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5種有色根指眼耳鼻舌身,至於支分的五風是運行在五種有色根中的風這些都沒辦法跟各位解說了。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是外行风。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氣在身上的自行運轉,我們自己都全沒感覺!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從父親處得白菩提(父精)居頂輪,從母親處得紅菩提(母血)居生法宮依赖于风,上次有跟各位解釋明點,若用另外一個角度去了解明點,像光明本身就是一種明點,更深入去想時,能量本身也是一種明點,因為這到最後一定是涉及到能量。所以說如來藏,怎麼叫做你的根本,其實就是能量。一般講明點多用光明的形式來顯現、來體驗,這是把它當作光用這個角度來體驗,你用能量的角度你也可以大致知道明點所指為何,一般到最後就叫智慧的明點,為什麼能量又跟智慧扯在一起?大家記得最後的這個實相是智。所以,扯到一起是合理的,因為整個邏輯就是醬子,整個有為法是由識,沒有這個識就不會有有為法,而整個法界若沒有這個智是不會有法界。就說真正會成就這個世間、宇宙萬物他一開始一定是由這個智,沒有這個智不會成就這個的,當你把智當作能量來思考的時候你就聽懂了,智,也是一種能量,當然整個法界是能量,如若沒有能量就沒有這法界,沒有能量就不會有所謂的識,因為有能量才會產生所謂的識,有了識才會產生世間一切有為法。以前也有用能量的模式來解釋什麼叫空性,這個觀念其實是非常有用的,你由這個角度你就可以體會佛學中所講的識是什麼,為什麼會用智這個字眼,為什麼智到最後是大無為,他不是有為法。就好像以前用能量的模式來說明的時候,因為能量雖然最後造成有為法,可是能量本身跟有為法這2個是不一樣的,有為法可以靠2個座標加上時間來定位他,所以,才會有『有』跟『沒有』醬子的觀念。可是真正的能量這不是有為法中的熱光電這些,是能量最原始的形式,在道家似乎是叫他『乙太』,在科學上用『量子』,應該是比這個『量子』還要原始的醬子一個角度來講,這東西就無法用座標、時間來定位他了,所以他沒有所謂的『有』『無』。其實他們講這些東西都是很實在的,講了半天主要是要解釋明點,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解釋紅菩提、白菩提。紅菩提、白菩提,大家應該聽過,這裡叫做莊嚴菩提心紅白明點,我們是由父精母血結合而成的,從父親處得到白菩提即所謂的父精,從母親處得紅菩提即所謂的母血,他講父精母血這東西就類似明點,結合成受精卵我們成形以後,這白菩提往上升到頂輪、紅菩提則居於生法宮相當於海底即肛門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帶。【「生法宮」是密宗海底輪部位的別稱。據南懷瑾老師論著《道家密宗與東方神密學》一書中所說:即肛門前一片三角形地帶,這是物理軀體的實際位置。】等到我們死的時候,這紅菩提、白菩提會一下降、一上升再往中間相會,這是《中陰度亡經》那邊的知識,一講到紅菩提、白菩提會涉及到很多中陰的教法。莊嚴菩提心紅白明點依賴於風,這意思是仰靠脈支持風、由這風來支持明點醬子的一個關係。如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意思是說,風、脈、明點是支撐整個生命系統的3個重要元素
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菩提心,关于分为一类、两类、三类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风脉明点如果与清净法相相对应時,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本体空性(本體清淨)即是佛陀,自性光明(自相任運)即是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即是僧众。所以用風脈明點講3身的角度也可以,一類、兩類、三類的內容,就相當於我們所講的顯、外密,內密,實相金剛乘即是最後最高的大圓滿醬子。所以不管你由哪一個角度來說都可以把他對應成佛法僧、或是對應成法報化3身。本體空性跟本體清淨這只是用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前面是用本體清淨,這裡用本體空性,為什麼?因為本體清淨指的是空分,醬你就懂這意思了。前面用自相任運,這裡為什麼用自性光明?因為這是代表明分。這就又回到如來藏的3句義了,意思是他告訴你如來藏跟你說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這3個也就相當於佛法僧。現空雙運,這已經講過很多次,因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雙運、無二無別,這所講的意思是這2個是一件事,一般很容易誤解成是像黑白2根繩子絞綁在一起,可是在佛的境界裡,並不是黑白繩子絞在一起、他2個根本就是一件事,醬子才叫做雙運、才叫做無二。所以最後的境界裡面他們知道實相本身的體是空分,可是他又絕對能顯出相來這是他的明分,最後他一定有他的功用這是他的現分,所以才會說本體清淨、自性光明、大悲周遍,體、相、用都包括了,同時也包括了佛法僧。今天能把這些連結在一起是很不錯了,你打下一些基礎了,至少跟顯教你的不完全一樣了。
這裡有同修在讀《瑜伽師地論》,漢傳說這是彌勒菩薩寫的,藏傳說是無著菩薩,不過不管是彌勒或是無著,基本上這是彌勒的重要教法,主樣是偏重在道、果上面,若談見地則應該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一般說深見派、廣行派。若以彌勒菩薩的角度,就像我們讀的《瑜伽師地論》其實是在學彌勒菩薩廣行這邊的法,廣行這邊的法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寶性論》,所以有所謂的慈氏五論~22莊嚴1寶,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寶性論》,所講的就是如來藏,彌勒菩薩在這裏面很清楚的講什麼叫如來藏,要了解如來藏其中最重要的經是《楞伽經》,論就是《寶性論》。如來藏其實是密宗跟顯宗轉過來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因為到密宗時一般叫做大中觀,他強調的不是空性、他講的是如來藏,空性是講般若的智慧是2轉法輪是自空中觀,講如來藏時強調的是佛陀的智慧是3轉法輪是他空中觀,這是最究竟的東西。前面也講過如來藏指的就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佛陀的境界,所以到《寶性論》的時候就是3轉法輪的時候,大中觀就跟如來藏有關係,因此你一進入密的時候一定要有如來藏的觀念。
下面這是我多講的,你聽聽就算了,因為以格魯黃教的角度他們並不太成許如來藏,宗喀巴並不是不承許可是他不太推廣如來藏,可宗喀巴一定了解如來藏因他最早是從薩迦花教這邊學過來的,他學的也是大中觀系列、是薩迦花教的離邊大中觀。但是以薩迦花教、寧瑪紅教、噶舉白教,再加上最早的那個覺囊現在已經又復活的真正他空中觀的一個宗派,他們全部都講如來藏,其實祖師禪就是講如來藏。所以以我的了解,如來藏,是不能不知道的,在整個佛教的教義跟修行上面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最後在密裡面能夠有成就的就是證悟如來藏。證悟如來藏,用白話講就是得到佛的境界,再用白話講就是得到佛的智慧,再用白話講就是你知道整個實相裡面的根本,再用白話講就是當你知道整個實相的根本的時候你就是非常有智慧而且是百分之百解脫的人。醬子就把這裡面的邏輯關係都講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所讲的三根本(外密)、风脉明点(內密)、本体自性大悲(無上瑜伽)都可摄集在三宝当中,并且不超出三宝的范畴。3根本是外密的皈依,風脈明點這是內密的皈依,其實這都可以用3寶攝集之。他現在就把整個皈依說清楚了,我想可能有人產生了法喜,因你現在對皈依的了解跟以前單單讀《廣論》的時候那個面更廣了。

體、法身、空分

相、報身、明分

用、化身、現分

本體空性

自性光明

大悲周遍

明點清淨

風清淨

脈清淨

20200304為了35輪上網查來的,還有藏密心要10講一書另外貼了。
南懷瑾:奇經八脈與三脈七輪
提到氣脈二字,許多人都會認為那是一種筋,或者血管之類的東西。中醫所謂的十二經脈,確實是包括了有形的血管等等,在解剖學上來說,是肉眼可見的人身具體的組織。但是道家所謂的奇經八脈,與密宗所講求的三脈七輪,只是具有作用,而在人體解剖時,卻不見一物。
  氣是無形而有質的,好像原子能的排列,如果拿眼前東西作比,就如生火時所冒的煙,這些煙也走一條路線,但並非在一定的管子中行進。所以,多少年來,西方生理學,以及我們中國人,都認為氣脈是玄而又玄的玩意兒,原因就在於氣脈是看不見的。
  究竟這個看不見的氣脈是什麼?它既不是呼吸之息,也不是空氣中之大氣,但在活生生的生命中,卻證實了它的無上功能,影響重大。也許我們可以勉強稱之謂生命能吧!

  奇經八脈

  道家最重視的奇經八脈,就是:任、督、沖、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破音字,決、角、敲)
  為什麼稱它們為奇經八脈呢?因為奇是數字的代號,在陰陽的觀點上來說,奇就是陽,因為此
八脈影響著陽氣所走之路,故而稱為奇經八脈,所謂奇,並不是稀奇古怪的意思。
  奇經八脈專管陽氣之路,這個系統,並不是十二經脈的系統,但奇經八脈卻輔助支配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既司無形的精神,有人認為就是道家所謂的“精氣神”,這一點是有問題的。但是中醫的理論,卻非常重視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在道家的經驗上來說,如果奇經八脈都暢通了,精神狀況便會達到一種超越的境界,就是:“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
  奇經八脈如何才會打通?在《黃帝內經》和道家的丹經裡,曾作過一個比喻,在十二經脈氣機充滿的時候,才可能流溢分散到奇經八脈之路線中,就好像一條大河,或者水庫,漲滿之後,自會流到特置的溝渠之中,可是十二經脈的氣機如何才能充滿呢?這就要靠修持的功夫和成就了。
  看一看人體八脈圖,真像天空中的星斗,難怪道家稱人為一小天地了。但是,有關這一點,中醫與丹道家間理論並不完全聯繫。
  八脈的督脈和任脈,都起自會陰(即是密宗所謂的生法宮)。上至百會穴,如果八脈配合了針灸、氣功、點穴、按摩,聯合溝通,無疑是一門新的人體生命知識的寶藏。同時也可為醫學開一新的紀元。

  督脈司氣的作用,影響支配著全部脊髓神經系統。
  任脈司血的作用。
  治療男性的病,以督脈為重,女子則以任脈為要。
  衛沖即中脈。
  帶脈在中間,對於女性最為重要,凡婦科的毛病,每與帶脈有關。
  陽蹻及陰蹻,陽維及陰維司人體上下部與左右肢的功能,是交叉的。

  三脈七輪

  三脈是三條氣脈,即中脈、左脈及右脈。
  最重要的一條為中脈,是藍色,似乎是在脊髓的中間,由頂下至海底。海底即肛門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帶;密宗又稱之為生法宮,如果是女性的話,海底就是子宮。

  在中脈的兩邊,有左脈及右脈,與中脈平行,距離約牛毛的十分之一。
  左脈為紅色,右脈為白色。左脈下通右睾丸,右脈下通左睾丸,女性則通子宮。
  因為氣脈是交叉的,它的路線與神經有關,所以右邊病時左邊痛;左邊病時右邊痛。

  不要認為中脈有顏色,有距離,就認為三脈是肉眼可見的具體事物了,那是不正確的。從生理解剖的觀點上來說,三脈是看不見的。只有在作靜定的功夫時,氣脈通了,自己才會見到它們。

  什麼是七輪?顧名思義,是七處與周圍有連帶關係的地方。所謂七輪,就是: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梵穴輪。

  頂輪——從額頭的髮際開始,往後橫拼四指的距離處,就是頂輪的位置,也就是嬰兒幼小時會跳動的部位(即囪門)。以道家的說法,此處在封口以前為先天,那時嬰兒不會說話,但卻表情豐富,好像有說有笑的樣子,因為嬰兒還處在形而上的境界中,與以往的精神環境保持接觸。等到頂輪封口以後,嬰兒就會說話了,而開始進入了後天的生命。此輪又名大樂輪,在靜坐未打通大樂輪以前,等於是受活罪,腿麻腳酸,一旦打通了頂輪,腦部氣輪充滿,其樂無比。道家稱頭部為諸陽之首,像似有大樂,頂輪有三十二根氣脈,如雨傘一樣,由間腦向外分散。

  眉間輪——在兩眉之間,印堂稍下的地方,稱為眉間輪。道家修神仙,練靜坐的人,在眉間輪氣脈打通後,就會有相似神通的境界,叫作眼通。真有天眼通的人,沒有任何物質的東西可以障礙到他的視野。換句話說,閉著眼睛,隔著牆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外界的一切。

  喉輪——由眉間輪向下,到喉結的地方,稱為喉輪,這裡一共有十六根氣脈,像倒轉的雨傘,接眉輪諸脈,包括到上胸部的食道及氣管,這個喉輪又名受用輪。依照印度治病的方法,注重氣脈治療,喉輪的十六脈若不乾淨,心中便難得安寧,煩惱多病,所以瑜伽術中有用白布清洗食道及胃部的辦法。四川治療瘧疾,也有用鮮的葛根,去皮後,以病人中指為一寸,由口腔通入食道及胃,瘧疾即愈。所以如能保持食道清潔,則可健康少病。我們喝了牛奶,在空杯子上,可以看到殘留的奶汁,牛奶尚且不過是流體而已,我們一日數餐,食道中髒亂的情形,也就同垃圾桶差不多了,焉能健康長壽。以個人的經驗,喉輪與胃壁極難保持清潔,唯一的辦法是少食。

  心輪——神秘學者稱為法輪,此輪在肚臍上四寸(人身寸)的地方,共有八脈,也像雨傘一樣,向下分散。

  臍輪——在臍輪的地方,是神經叢的中心,由此開始,向外分散六十四根脈,中間分散達到腰的四周,往上分散達到心輪,向下分散達腳跟。

  海底輪——由臍分散的脈,接到海底輪,就是男性的會陰,臀下的三角地帶,女性的子宮口之上。

  道家對生命的看法,男性一切生命的原動力,都在身體的下面,所以男性善立,如果兩膝有力而靈活,則是健康與長壽的象徵,男性年老時兩腿發軟,就不是好現象了。至於女性的生命力則在肚臍以上的部位,所以女子不善久立,而且走路搖曳生姿,就是因為下面沒有力量的緣故。

  梵穴輪——前六輪都在人體之中,這第七輪,卻在人體之外。在頂輪處四指之外的上方,離開了頭頂,就是梵穴輪的地方,在這裡,人體放射出光芒。這種說法,以前認為似乎有點荒誕不稽,但是近年的紅外線攝影,已可攝到人體放光的情形,而證實了梵穴輪的可能正確性。據說,紅外線攝影,證明任何物體都可發光,植物自然也不例外,最妙的是,當我們離開了坐過的地方三小時後,紅外線攝影,仍可攝到我們殘留在那裡的放射光。

  在我們說到七輪時,曾提到每輪的脈數,心輪有八脈,喉輪則加倍,為十六脈,頂輪又加倍,為三十二脈,臍輪則為六十四脈。這些脈上下雨傘形放射交接,形成葫蘆狀。再看這些脈的數字,從八至六十四,與《易經》的八卦,演變成十六卦、三十二卦,以及六十四卦,恰好是同一原理。《易經》是畫宇宙的現象而得,而七輪的法則,正說明了人體是一個小宇宙。

  心輪的八脈,加上喉輪十六脈,加上頂輪的三十二脈,最後加上臍輪的六十四脈,一共合計得一百二十脈,配上地水火風四大類的病種,歸納出人體可能產生的疾病的類別與部位。

  擷取自《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1/313600.html

如果对三宝加以分析,每一宝都有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講完皈依,接下來就更深入的用本體、分類、功德這樣3個角度來分別解析佛法僧3寶。他講的很多一方面等於也是在幫我們複習很多在《廣論》學過的東西,二方面,又讓我們多知道很多東西,同時,也開始在密上面的名相慢慢越來越能跟顯上面的東西產生某一種連結。

其一、佛宝:

一、佛宝的本体,断(煩惱)(實相)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那么,佛陀的断证是如何达到究竟的呢?声闻缘觉证悟了人无我,灭除粗大的法我执而断除了見、修、非見修所断业(業障)和烦恼障,而并没有断除所知障(因無明,所知太少)习气障(極其細微的精、血、風所生的三現遷移習氣)斷證究竟就是佛陀的本體,這是什麼意思?斷是指斷煩惱、證叫做證實相,整個修行最後的目的就是該斷的要斷、該證的要證,證就是最後得到智慧,斷,以小乘的角度只有斷煩惱,可是以大乘的角度斷煩惱障之外還要斷所知障,那這邊又多加上一個習氣障,其實你讀到後面就會知道,其實以障的角度是分做4種,一般習慣講煩惱障、所知障,但講到比較細就是業障、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這4個。現要先體會~佛寶的本體就是斷證究竟~這句話,斷證究竟最後就是證悟實相,證悟實相就是得到那個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什麼?佛的智慧是如來藏的境界,又或者說如來藏就是一種智慧。如來藏的境界,一般會告訴你是勝義跟世俗雙運,或者說現空雙運、明空雙運,不管他用哪一個角度,你了解所謂的雙運就是勝義跟世俗是一件事,就是整個實相本來是空性,而空性本來他就會顯,假如空性不會顯今天也就不會有我們了。最後以佛陀來講,我是沒有佛陀的境界我只不過是想法子說明,其實這境界不是能用語言說明的,可是他真正就是看天下所有東西他一目了然,他很清楚本來就是醬子可這些都不是實在的顯現,可是這些不是實在的顯現也是本來自然就會有這些顯現,若沒這些顯現整個世界反沒東西了;可是有、你又不能執著他是實在有,所以你就變成完全沒有執著的在這當中做你應該做的事。什麼叫做做你應該做的事?以佛來講就是幫助所有的眾生離開輪迴的困惑。所以,佛陀本體的斷證究竟就是一種智慧。
那麼,佛陀的斷證是如何達到究竟的呢?以這個角度來講,他告訴你,聲聞緣覺,就小乘,小乘只證悟到了人無我,他是滅除粗大的法我執,這句話告訴你的是法我執是包括了人我執在內。一般真正的法無我,這叫般若的智慧,就是所謂的空性,假如法都沒有怎麼會有人?所以人無我只是法無我的一部份,而小乘證悟了人無我,反過來說他是不是也證悟了一部分的法無我?是。可是他是一部份而已,所以才說他是滅除粗大的法我執,醬子大家就懂他用字的意思。因為證悟人無我、也證悟了部分的法無我,因醬子以後他就斷除了所謂的所斷業。所斷業,這些名相我都會盡量解釋希望讓大家感受面慢慢就變寬變廣,我這裡把他標明出來是說所斷業這裡有3個,根據《俱舍論》1個是見所斷、1是修所斷、還有1個不是見修所斷的,初步的理解,有一部份是見道時所斷的,粗淺的講法這大部分是惡業,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見道以後不會去惡趣,因見所斷的大部分是惡趣的東西。修所斷就包含善趣所造的業,為什麼善趣所造的業也要斷?因為你最後要解脫要跳出輪迴的時候,你要真正把所有的煩惱障都去掉,是說你也不能在善趣裡面輪迴啊!還有1個不是見修所斷的業,你就了解一般這就叫業障。你要去除4種障礙第一個就是業障,但一般在大乘的解釋並不強調業障這一部分,理由是什麼?不知道小乘是不是也是這樣解釋,因為,醬講好了,業本身能夠造成的果其實是有5種果
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離繫果。異熟果是一般講的正報,就是你會投生到哪一趣、引業成熟的果,佛學一般講645果,業廣泛講有各種不一樣的果,所以不完全是以異熟果的角度來說業所造成的果,而業所造成的果不止有異熟果,特別是《俱舍論》所講的見所斷、修所斷是包括很多種果。那我現在要講的是若單單以異熟果的角度來講他時,因為按照唯識的說法你要真正讓他能夠異熟產生的時候,也就這個引業能夠成熟發生的時候,也就是決定讓他投生到哪一趣的時候要有3個緣1親因緣,簡單講用唯識的角度他就是靠這個阿賴耶識本身,這叫親因緣;除了親因緣以外,還需要2個增上緣,現在講親因緣、增上緣是用色法的角度,若用心法的角度就還要加上所緣緣、等無間緣,那因為現在是講異熟果就不要去扯心法直接用色法來講,所以色法他一定要2種緣就是親因緣跟增上緣。增上緣,簡單講,就是不屬於親因緣的、不屬於等無間緣的、不屬於所緣緣的其他的都叫做增上緣。異熟的時候除了親因緣還要2個重要的增上緣,第1個就是業種子,造了業、成就了業種子,這時業種子感果了你就會有異熟果,你要去人趣就一定要有到人趣的業種子。除此之外還要一個潤生惑,潤生惑,簡單講就是12緣起裡的愛,就是你對境界產生的愛、你對生命產生的愛,一定有這個貪在裡面。這2個增上緣,1是業種子、1是潤生惑就是煩惱,愛就是一種煩惱。因此,你今天若是把煩惱全部斷光了,你就不會有所謂的潤生惑了,這個被斷掉了!沒有潤生惑以後,你就算有業種子,這業種子也不會感果的,因為他少了一個必要的增上緣就是煩惱,一定要有這個煩惱。所以,當阿羅漢把所有煩惱都斷光時他就不需要去考慮業了。醬大家懂這意思嗎?所以一般直接就講煩惱障而已。可是這裡面講的所斷業,因為並不是只有講異熟果而已,他也涉及到其他的等流果、士用果等等都在內。講了這麼多,現在就是要告訴各位,在這裡要講所斷業的時候,這所斷業裡面內容相當多,除此之外,以前為什麼不講業障,最重要就是剛剛解釋的以大乘唯識理論來說的時候,他這個業障已經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去掉煩惱障。所以這裡講去掉了業障和煩惱障,這裡所斷業就把他當業障。那小乘雖然有斷這些見所斷、修所斷或者是非見修所斷的業障和煩惱障,可是,他沒有斷所知障,所知障就是跟法執有關,你所知的東西太少了,你有無明,這就是你所知有障礙。最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習氣障,以前一般都沒講到那麼細都沒有提到這個習氣障,習氣,以唯識的角度他指的是種子。可是,煩惱障也是有煩惱種子,所知障也是有所知障的種子,為什麼最後還要加上這個習氣障呢?因為按照大乘的講法,習氣障是10地菩薩時在最後的金剛喻定時所破的東西,所以這是最後面的,沒到10地菩薩根本沒有習氣障的問題。是要成佛之前最後斷的那個障叫做習氣障,他是極其細微的精、血、風所生的三現遷移習氣。三現遷移習氣,這個名相記住即可,這指的就是習氣障,就是10地菩薩最後靠金剛喻定才能斷的東西。以上這裡是在講佛寶在小乘的角度。

作为菩萨,一地见道证悟法性谛,顿然断除遍计的障碍,在五百大劫中入定以后,在其后得断除吝啬烦恼,究竟布施度。随后从二地开始,依次跨地,断除所断,证悟所证,他们的证悟与小乘相比,更有所提高和进展,因此到8地直接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是从一地开始间接减少,到获得七地时,无余断除剩余的烦恼障,从三清净地(8910)开始断除一切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以金刚喻定的智慧将细微的习气障尽摧无遗,从而无余现前剩余的智慧,自此再没有所断,所证方面再无所提高、无所进展的,因此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
接下就是講大乘的角度,作為菩薩,一地見道證悟法性諦,這時就頓然斷除遍計的障礙,以大乘的角度,他見道時,他可以把所有的分別的煩惱執著全部去掉,可是俱生的沒辦法斷光,所以他說斷除遍計的障礙,這就是指他的分別部分,因為我執有分別的跟俱生的,一般分別的比較容易斷,俱生的比較難斷。這邊就說所謂見道的時候是先把所有分別的我執都斷掉,應該也有部分分別的法執,其實一地菩薩並沒有辦法把人無我全部解決,就煩惱障沒有辦法全部解決,那到什麼時候煩惱障才全部解決呢?要到8地菩薩。所以為什麼到8地叫無生法忍,就是他不會再投生了,就相當於阿羅漢那個角度是把所有煩惱障都斷掉了。煩惱障斷掉以後,前面他也有斷掉部分的所知障,可是從8910地最重要就是斷所有的所知障,那前面就沒有斷所知障嗎?不是,是有慢慢的斷那些分別的所知障。醬子大家就知道,一個最重要是見道,這是一個關鍵,見道的時候是把所有的分別起的執著全部斷光,就是指分別的煩惱障、分別的所知障,俱生的都沒有辦法斷要到修道時,見道以後就叫修道,從1地、2地一直到10地這當中就是斷俱生的煩惱、俱生的所知,到8地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障都斷光了,再來,8910就是斷俱生的所知障,都斷光以後最後剩下一個叫習氣障,在10地用金剛喻定斷。
所以,在五百大劫中入定以後,在其後得斷除吝嗇煩惱,究竟佈施度。隨後從二地開始,這是在講整個過程,依次跨地,斷除所斷,證悟所證,他們的證悟與小乘相比,更有所提高和進展,這裡所講的就是差別在所知障上面,因此到8地直接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是從一地開始間接減少,到獲得七地時,無餘斷除剩餘的所有煩惱障,這裡講是直接斷煩惱障、間接斷所知障,到7地時煩惱障全斷,然後剩下來的三清淨地就是指8地、9地、10地,這時開始斷除所有一切粗細的所知障,到了十地菩薩相續末際,以金剛喻定的智慧將細微的習氣障盡摧無遺,從而無餘現前剩餘的智慧,自此再沒有所斷,也就是成就佛果位了,這就是斷究竟了;當然也是所證方面再無所提高、無所進展的,這就是證究竟了;因此斷證究竟就是佛陀的本體。講的慢了點,可是這裡講的更細更完整,花這時間是值得的!

二、佛宝的分类,分为所依身体、能依智慧、所为事业三种。
剛剛是講體性,現在是用不同的角度來講佛的分類。

(一)所依的身体,也分为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四类。有关佛陀本性身,新派旧派所持的观点,新派认为是远离五蕴的空性,它的这种空性的空分是一种断空,因此他们承许佛陀没有遍知智慧。旧派(寧瑪)认为,佛陀的本性身是法界智慧双运空性智慧藏。
以身體的角度來說有本性身、法身、報身、化身四類,前面講過佛的45智,5智就是所依的智慧後面會講到。有關佛陀的本性身,這地方我完全不懂,特別是他講的新派跟舊派的觀念,我是舊派的觀念,一般他們講新派、舊派,理論上,舊派指的是寧瑪紅教,除此以外都叫新派。
有關佛陀的本性身,新派的觀念認為是遠離五蘊的空性,本性身,就是講那個最原始的基,一般講法身最好的解釋就是他功德的所依,就是那些世俗諦顯現出來那些天生俱有的功德跟法身是一件事,法身本身就有帶這些東西在裡面,所以不是新得的,最後他顯現出來的所有的功德都是原有的,不是新得的。可是本性身強調的是那個本始基,就是那個輪迴的或者涅槃的基礎、根本。新派的觀念認為他是遠離五蘊的空性,他直接把本始基當空性,這是合理的,本始基,舊派也會醬子講,因為,這就是如來藏,以如來藏來講他是屬於大無為法,所以他是空性不是5蘊,5蘊是有為法,所以說他是離開5蘊的空性。可是這種空性,他又說~它的這種空性的空分是一種斷空,空分就空分又是斷空,這斷空就不知道他想要強調什麼,可是若以空分的本身那絕對不是用斷這個角度來講的,空分是沒有所謂的有無的角度,那是真正的實相,可最讓人沒辦法理解的是他們承許佛陀沒有遍知智慧這句話,這真沒辦法理解,那我是懷疑他指的這個新派不是我所了解的新派,我所了解的新派,包括噶舉白教、格魯黃教、薩迦花教這些都叫做新派。不過,舊派(寧瑪)認為,佛陀的本性身就是法界,就是如來藏,就是那個大無為法,就是我所謂的最原始的那個能量,所以他是智慧雙運空性智慧藏。這裡他強調他是法界,又強調他是智慧雙運,這幾個字本身都是在講如來藏,可是講這個如來藏的時候也時我們也會講法身,但若是講本性身用法界或是叫做智慧雙運來描述的時候,那他是一種空性智、他是一種智,這就是很標準的說他是如來藏、可以畫上等號的意思。今天就講到這裡。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