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39-20191112-因果不虛-實修、討論

今天分2部分,先把業因果這的實修部分看過。
乙四(業因果)分三:一、不善業;二、善業;三、思維一切皆為業之自性。

丙一(不善業)分三:一、身不善業;二、語不善業;三、意不善業。
不善業身343一共10不善業。

丁一、身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身不善業,有殺生、不與取、邪淫三種。
  正行就是指你觀察修的時候,你要思惟的內容。

觀想以殺生之業所感,無論轉生於何處,皆是多病短命,這是指等流果,所生的環境極為粗糙,到處是深谷險地等危害生命的地方,這是屬於增上果,其異熟果是感受三惡趣的痛苦;這些在課文都有讀過,觀修時候你就醬思惟。課文還多提了一個士用果,觀修時你要想也可以、不想也行,因這實修並未提及士用果。

以不與取之業所感,會轉生到屢遭霜凍冰雹、饑荒災害、貧窮落後的惡劣環境中,這句話把等流果、增上果都包含進去了,其異熟果也是墮入三惡趣,尤其是餓鬼道中;其實,不管是殺生、不與取、邪淫,只要是重業都會到地獄去。

以邪淫之業所感,夫妻不和、怨敵眾多,生於荒涼、骯髒之地,這裡指等流果、增上果,其異熟果也是感受惡趣之苦。

因此,從今以後,我必須斷除身體的三種不善業。就是身3的部分在觀修的當中,要了解、思惟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大概會是什麼情況,最重要是要斷除身3惡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三十九修法終

 

丁二、語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入座後觀想妄語、離間語、粗語、綺語這語4不善業。
觀想以妄語所感,今生會遭受種種譭謗,常受到他人欺騙基本上這所提到的都屬於等流果。其實妄語嚴重的時候,異熟果一樣也是3惡趣,並不是說語4不善業只有等流果、增上果,不是醬的。
以離間語所感,眷屬朋友不和合,即使發自內心想饒益別人,別人也把你看成仇敵。這種經驗大家多少總有過,就知道是過去造了離間語的等流果報。

以粗語而感的等流果報,就是經常遭到別人攻擊、挖苦,所聞之語皆不悅耳,許多語言成為互相爭論之因。就是你講的話會引起一堆爭論。

以綺語所感,大家還記得什麼是綺語?就比方講沒有意義的話、對佛學上做了不正確的解釋,這都是綺語,綺語感到的等流果報就是語言沒有份量,常常顛倒錯亂,不被別人接受,或者就算自己是好心好意,但別人聽起來卻是另一種感覺。大家注意綺語跟離間語在某些地方相似,但是,你仔細思惟後還是有差別的,他的等流果報還是有差別。

若造此等惡業,前面是分別只談等流果,這邊就是總括來講異熟果,則必定墮入惡趣感受痛苦,異熟果報受完以後,即使從中解脫轉為人身,也會招致諸多不悅意不悅意,就是剛剛講的等流果,增上果這裡並沒有特別講,但基本上也會有對應的增上果。因此,我必須斷除語言的四種不善業。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前面觀修的部分是全知無垢光尊者龍欽巴所著,提示語則是索達吉堪布加上的補充。

我常見到一些道友和發心人員很苦惱,覺得周圍有那麼多壞人,天天誹謗、欺騙、侮辱自己,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不斷攻擊他一樣。其實也不能這麼想,應當意識到是自己往昔說話不注意,今生才導致了如此果報。可能一般人很難醬子去想,這就是讓我們學會忍,這個忍不是強忍,這是用因果的道理,你今天受到不悅意的對待,萬事都有因,那絕對跟自己的過去多少會有關係。用醬子的方式,讓自己不會對這不悅意的待遇產生愉快或痛苦,然後又造業,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這個,2方面可以警惕自己不能造惡業,要不然來生又有很多不順、不悅意的等流。

現在城市裡的人,哪怕是跟朋友吃一頓飯,也全部具足了四種惡語,這樣確實沒有意義,這個想一想確實如此,尤其現代人開口閉口八卦、粗口、挑撥是非、無意義的話題。所以我很羡慕昔日的高僧大德,他們胸口雖沒掛大大的“止語”二字,卻能時時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像我們道友,這是指修行人,胸口在“止語”,嘴巴卻說個不停,這樣是沒有必要的!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修法終

 

丁三、意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貪心所感,所想不能如願以償、稱心如意,而且不願接受的許多事常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這就是貪心的果報。意業指貪、害、邪見就接近貪嗔癡。

以害心所感,恒時擔驚受怕、恐怖不安,這就是害心的等流,心不能安定下來。

以邪見所感,轉生為不信因果、恒持常斷見的惡劣身體,這就是指你自己會變成不相信因果,還有不是持常見就是持斷見,並將流轉於惡趣中受苦,這是指異熟果,各位觀修時不外這3種果,異熟就是6道輪迴中你會轉到哪一趣,等流就是你會有很多的不順,包括外貌、周遭相觸的有情,增上一般則指環境,大概就是醬一個原則。(有些人雖然遇到了上師,但邪見一直改不掉,常對上師三寶的邪見很重,善心好像很難生起,邪知邪見卻很容易出現。這種心不改的話,只會導致惡趣的苦果。這是指異熟方面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必須斷除意之三種惡業。以往所造的貪心、害心、邪見之罪業,如今在上師三寶面前好好懺悔;發誓以後絕不再造,一旦生起這些惡念,當下就要立即斷掉並懺悔。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一修法終

這裡主要是說你觀修身語意一共10個不善業,想到他的後果。最後有一點很重要就是3殊勝,因為涉及到一開始的發心、最後的回向,大家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回向重要,另外還有懺悔的重要,因為輪迴太久太多次了,一定還有沒感果的惡業留在自己心識中,而且還不斷的增長廣大,所以一定要經常懺悔,這是4力對治中一個重要的方法,使過去的業慢慢消除掉。一個回向、一個懺悔,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惡業觀修完了就觀修善業。

 

丙二(善業)分二:一、隨福德分善;二、隨解脫分善。
所謂的隨福德分的善業就是你能夠增加功德讓你能夠有很好的增上生。另外還有就是智慧,這就是隨解脫方面的善業。1是智慧、1是方便,基本上有這2個角度,一般也就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做善業基本上也可以分成這2個角度,那屬於福德資糧的善也是身3、語4、意3,也就是剛剛10不善業翻過來。

丁一(隨福德分善)分三:一、身善業;二、語善業;三、意善業。

戊一、身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殺生,而感得健康長壽;

斷除不與取,而感得受用圓滿;

斷除邪淫,而感得家庭和合,無有怨敵。

行持此三善業,即生會一切快樂,來世也獲得善趣安樂。因此,我必須儘量行持三種身善業。這觀修也是等流果,還有後面會提到異熟果。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表面上看來,這些詞句很簡單,每個人都懂,但多數人恐怕沒這樣行持過。若能如是去觀修,對自身所起的作用會完全不同。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二修法終

記得前面跟各位報告這裡面的內容的時候,曾經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有一位很出名的滾卻格西,他已經又轉世再來了,我曾讀過他對《廣論》做過的註解,他說,花瓶不殺、不偷、不盜、不邪淫,花瓶有沒有功德?一點功德都沒有,因為,善業不是光不殺、不偷、不盜、不邪淫,而是你發誓不殺、不偷、不盜、不邪淫,然後你也做到了,醬子才叫善業。所以前提是你有這個願、你有這個誓言,醬子才能夠建立這個善業。同時這個所謂的善行除了不殺以外,他還要有放生、護生的行為,這是歸在身不殺的善業中。

 

戊二、語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妄語,而感得到眾人讚頌、歡喜;

斷除離間語,而感眷屬、僕人和睦相處,受到他人恭敬;

斷除粗語,而感所聞之言悅耳,備受讚歎;像以前常會聽人口出國罵,可千萬不要學了講,不然以後感到的等流就是經常聽到這類的粗言惡語。

斷除綺語,而感語言誠實,眾人信賴,說話有份量,醬子對佛經這種論點你也不容易說錯他了。

行持此四善業,將成辦語言善法與一切安樂。因此,我必須儘量行持四種語善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三修法終

 

戊三、意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貪心,可感得一切如願以償;

斷除害心,可感得精神上、身體上無有損惱;

斷除邪見,可感得見解很正,不會產生各種惡見。

(有些道友見解不錯,分別念很少,對上師和佛法極有信心,聽到法義也容易接受。其實修行不一定非要智慧高,有時簡單一點比較好。有些人太複雜了,聽到一個公案就想:“不是這樣吧,不對吧!”甚至聽到上師的甚深教言,也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分別心特別重。這種心態,實際上源於前世的邪見。如果沒有這種業力,今生中哪個上師講的法,自己都會歡喜接受,一聽到功德、慈心、善心,就會熱衷參與,而聽到惡語、綺語,便不感興趣,這些都與遠離邪見有關。)這些事情確實是有,經常看到一些公案……佛經是佛講的那是絕對不會亂講,可是有時他說的方式也許是比較直接,又或者是跟現今的社會習慣不完全一致,那這時很多道友就開始懷疑了,這算什麼公案?其實這是很不好的!他現在就是講這個,當你碰到時,這是我個人的感覺,說佛經一字不能改,但也覺得不要醬子想,雖說我同意這是很好的德行應該醬子做,但你要知道經過2千多年流傳下來,誰能夠保證沒有雜染?誰都沒辦法保證。我們的經驗就知道長時間的傳遞難免會有這種事情。講到這順便提一下,我們知道這大圓滿是寧瑪修行的最高的法門,在寧瑪裡面除了所謂的經律論3藏以外還有所謂的伏藏,伏藏就是過去的大德比方說蓮花生大士,舉例像《中陰度亡經》就是伏藏,在過去時他把醬子一個《中陰度亡經》埋藏起來,因他有神通,他知道在以後某個時間有某一個能得到伏藏的這個人,到時他就會拿到這個伏藏在那個時間將之公布於世,這就是所謂經律論3藏以外還有一種叫伏藏。為什麼要提這呢?因為伏藏在密宗這叫做近傳,靠近的近,有一類叫遠傳,像我們現在大部分讀到的經教都屬於遠傳,12千年前寫的流傳到現在,這長時間難免、也不是說一定就有,不是說遠傳一定不純,可是總比較有機會。伏藏本身是標準的近傳,像《中陰度亡經》就是蓮花生大士的教言,他寫完之後藏起來,等以後拿到的這個人等於就是直接由蓮花生大士傳授給他,這中間就叫近傳就沒有經過長的時間有可能的雜染。所以藉這機會告訴大家。其實伏藏是蠻有作用的,一些很高深的法能夠以伏藏的方式、近傳的方式傳給有緣人。會提到這就是說難免有時候會有一些這類的……比方,以佛教的宇宙觀是說太陽跟月亮是在一個地平線上面移動的,也提到一些東西跟現在氣象、天文的常識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他並沒有地球的觀念,沒有圓的觀念、是平面的觀念,那醬子你就認為以前大德或佛經都不可靠?!不必要醬子想,因為這些東西並不是佛學裡最重要的東西,佛學最重要的就是他教我們的空性,不管是勝義諦、世俗諦,這些東西到今天都還是歷久彌新異常有用,甚至他所講的勝義諦跟今天科學都是吻合的,所以是這些東西讓我們產生非常強的信心,而且佛能夠在2千多年前就知道講出這些,還有誰能講出這麼強的證據讓你可以產生這麼強烈的信心,還有誰?像講空性,這是今天量子力學裡面最新的學問是一致的。所以長時間是很難說的,碰到這些公案所講不完全合於你今天的認知,這都不是他的重點,就算你不接受這些細節,可是他隱蔽在後面的一些原則都絕對是能夠讓你接受的。因為他都不外是講這10個善法的公案,就是要告訴你因果這些,我想這可以讓我們自己審思一下。

行持此三善業,可得到善趣之喜樂,因此,我必須儘量行持意善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四修法終

 

丁二、隨解脫分善: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無論修持任何善法,都可以擺脫輪回獲得涅槃。簡而言之,雖然觀待聲聞、緣覺、佛果有三種解脫,但正等覺佛果最為究竟。因此,我今為了獲得圓滿佛果,必須以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攝持而行十善、四禪、四無色、止觀、四無量及六度等。他提到在行善的時候要以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攝持之下而行善,這3個就是3殊勝,按照3殊勝的原則去行善法這會幫助解脫的。為什麼?因最後的回向就是希望你所做的這些善事不是讓你感報在一些世俗方面,比方說美貌、富貴,他是不要這些,他的回向就是最後能夠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醬大家就明白這裡為什麼會提這個。你雖然一樣是行善法,但在善法裡面有些東西是不一樣的,行十善這是一樣,四禪是根本定這一樣,四無色、止觀、四無量及大乘六度、小乘37道品這些都一樣,但是發心不一樣,一般凡夫也會行持十善,有些外道也會修4禪、4空定,這些都一樣,不一樣就是他們沒有這個發心。發心有大、小乘之分,這完全是不一樣的。正行時無緣殊勝就是有法空的觀念,正行就是你直真正在修行的時候,你不要只有這個法可以修,一般叫做3輪體空。比方你行布施、你行3輪體空的布施,這種布施就會讓你成就無上菩提果,如若你所行布施不是3輪體空的,你認為有施者、有受施者、有所施物,這時你仍是會有好的報應,可是這種果報都是屬於人天的或是世俗方面的如美貌、富貴等,那就完全是2回事。最後回向,就剛剛講的。所以重點不在於你行什麼善業、或者是48定、或者是止觀、或者修四無量、或者修大乘六度、或者修4攝,這裡都不是根本的差別,根本的差別就在於加行發心,加行就是前行的意思,正行無緣、後行回向。若未圓滿這些資糧,則不得佛果。所以,我一定要做到刹那也不懈怠而修持正法。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修持這些善法,首先一定要以發心來攝持,即為利益眾生獲得佛果而發菩提心大乘是講菩提心,小乘就是出離心,大乘也有出離心但是叫做大出離心。中間對每一個善法,要按自己的能力修持,這是無緣殊勝最簡單的解釋,堪布以前講過就你認真的去做,深入的解釋正行無緣就是你要有般若的智慧、有法空的智慧、有空性的智慧下醬子來修行。所以無緣殊勝並不是只有按自己能力修持這種最簡單的解釋,他還有深入的解釋就是法空。最終將所得的善根,全部回向給無邊眾生。若沒有如此,則不能成為成佛之因。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讓每天所修的善法,都成為解脫的善根。這要怎麼做?就按照3殊勝做,就會讓這種善行變成解脫的善行。如果不能如此,這些就會變成人天福報,要麼是無色界之因,要麼是色界之因,要麼是欲界之因,生生世世還是在輪回中流轉,根本無法得到解脫。

現在世間上雖有許多宗教,如道教、儒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但他們的《道德經》、《古蘭經》、《聖經》等中,並沒有提及如何證得更高的佛菩薩果位,這樣一來,修行者就不可能得到這些。所以,隨解脫分善非常重要,若沒有以菩提心攝持所修善根,就得不到出世間的聖果!這點大家一定要記住,簡單講,都是行持10善業卻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就在於你的加行、你的正行、你的結行當中相關的東西有沒有做對。所以記住,按照3殊勝去做,就會讓這種善行變成解脫的善行。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五修法終

 

丙三、思維一切皆為業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輪回中的一切苦樂,都是由眾生各自行善、造惡所致。世間的善趣是善業之果,惡趣是由惡業所感;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佛果三菩提及其安樂,也是由行持不同的隨解脫分善業所得。這裡已經在用前面所講的點,就說你因為發心的不一樣、正行中你心的不一樣、結行的回向不一樣,就會產生結果的不一樣。

故佛經中言:業如畫家,一者可變化多種多樣;

業如身影,緊隨眾生身後;

業如不同身體之苦樂,自己所作不會落到他人頭上,他人之業也不會落到自己身上;這就是在講業自性的不造未遇已造不失。

業如國王,猛烈的善惡業可將眾生牽引到善惡趣中;

業如虛空界,範圍廣大,周遍一切;

業如市場的商品,數量眾多,種類繁雜;

業如錦緞的花紋,互不混雜,了了分明;這就是在講業自性的業決定的意思。

業如青蓮與睡蓮,黑白性質不變,隨著所積之諸業而感相應之果。

因此,一切皆為業之自性,今生所感受的苦樂,均源自前世之業;而來世將感受的苦樂,則與今生之業密切相連。了知因果不虛的規律後,我一定要精進取捨善惡。

這大家要記住,業自性的業決定就是不會混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可能行善得惡報,這叫業決定。還有增長廣大,也就是你千萬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是第2個原則。第3個原則不造未遇已造不失,沒有造的業你不會感果,已經造的業除非感果或對治不然你是跑不掉的。

【索達吉堪布提示語】:

這一點,觀想起來並不困難。當你有名聲、很快樂時,應明白這是以前行善的果報;當你痛苦、不順、傷心時,要知道這是作惡的果報。若能明白一切皆為業之自性,面對這些苦樂時,心就會很坦然。

在這個世間上,能徹知業果的,唯有佛陀。龍樹菩薩之《緣起贊》讚歎佛陀時也說:勝義中一切不生不滅,世俗中一切如夢如幻、緣起顯現,這一規律唯有佛陀的遍知智慧才能了知。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對因果不虛的真理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從內心中認識到,廣大世間的一切,全都是業之自性。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六修法終

因果不虛這部分算是結束了,下一章節就講善知識,大家觀修就按照這個方式去做。學到這部分大家一定要了解這裡最重要一個觀念就是真正的實相是空性,既然是實相是空性也沒有所謂的有無,那行善有什麼用?做這些目的是什麼?其實這裡最重要就是真正的勝義就空性、跟緣起這2個是不相違的,他因為是空性所以他一定是緣起,一定會緣起。也就是因為是空性,才會有這些因果的另外一面、世俗上的這一面顯現,假如不是空性你就不會有這些,雖然是如幻如夢,可是這是因為有空性你才會有醬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我們現在是活在這個如幻如夢的世界,你也避免不掉這如幻如夢世界的這些原則,你知道這如幻夢但你還是得遵守這如幻夢中的法則。修行,也是在如幻如夢中醬一個法則下面做的,可是你要能夠真正證悟實相、能夠真正了脫生死、能夠真正走上解脫,你不能忽視這些如夢如幻的原則、這些世俗諦。所以,蓮花生大士說過:“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你的見解再怎麼高深,你在決擇因果的時候絕對是非常細微一絲不苟。見解很高深是說對空性你能了知到實相、這個所謂空的實相,而你對於業果這類世俗上面的這些原則你也一點都不能忽視。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阿賴耶識、種子間關係
J師姊:8阿賴耶識是藏識,可以攝受的種子,第6意識思心所可附著的業種子,這2者之間有些什麼樣的關係?
種子生現行時,是第6意識思心所附著的業種子起現行?所以感果之後這種子才會消失。那醬第8的種子此時是否有什麼作用?
現行熏種子時,是熏到第8的種子還是第6的種子呢?
還是同時熏到第8,及第6
還是說第6的種子只是第8種子的相分?
若以殺人來講,殺業種子附在第6思心所上是為了異熟果之用,
那第8的種子是否是為了等流果、增上果的作用?

師兄:先根據同修提出的問題內容順著這做解答,再做一個總結,是盡量想讓大家真正從這問題裡學到一些東西。問題涉及到阿賴耶識,就先對阿賴耶識做一個補充講解。
阿賴耶識可以攝受種子,那阿賴耶識到底是什麼回事?一般這在唯識叫八識俱。為什麼呢?其實這也是佛經裡面的,在3轉法輪就提到這類的東西,可是最早的時候,在有部、經部的時候、或者是到後來的大乘,特別是中觀這一部分並沒有提到八識這個東西,他們只有到六識,就前5識跟第6意識。一般佛教徒也相信生命是靠這個識來攝持的,有沒有生命要看有沒有這個識發揮作用,簡單講,有就活著。可是有些學佛的人就發現假如只有六識,因為我們知道昏迷、睡覺、悶絕時基本上這第6識是不起作用,除了睡覺時夢中他是有在動這時是獨頭意識。這時第6意識沒有作用、前5識也沒有作用,那識都沒有作用這個人怎麼可能還活著?因此為了這個原因,在3轉法輪裡面的佛經就提到了八識,阿陀那識、或者阿賴耶識,後來慢慢就發現一定要有八識才有辦法解釋所謂的悶絕的時候為什麼人的生命還能夠維持,還有,在無想定的時候、或者是在滅盡定的時候,這時他們基本上6識都是停止的,在第6意識停止的情況下還有辦法維持生命,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八識。所以這個8識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維持生命。當然這是唯識的理論,至於有些宗派、有些人還是堅持不承認八識,但是,今天我們以大圓滿前行的角度、就是以寧瑪這個宗派的角度我們當然是承認阿賴耶識,因為在我們這個派系裡面這就算是瑜伽行中觀。中觀的立場分做3支,我們這瑜伽行中觀是中間很重要的一支,基本上世俗是以唯識為最高見地,勝義的部分當然是空性作為最高見地,這就相當於以前在《廣論》所講的鵝王雙翅《廣論》宗大師講鵝王雙翅意思是,鵝王能飛的遠必須具備二種道次第的雙翅,一要有智慧、又叫深見,這是屬於文殊師利菩薩、龍樹菩薩這邊的傳承,屬於勝義這邊;另外一邊叫廣行,是以彌勒菩薩、無著為主的傳承,屬於世俗諦、修道的部分。佛學一般講基道果,就是見地、修道、最後的果,那深見相當於基、廣行相當於道,這就是所謂鵝王雙翅的觀念。但瑜伽行中觀的角度,同理,也可以講是鵝王雙翅、或者是講2匹馬的馬車,就一邊中觀、一邊唯識,跟剛才觀念不是百分之百一樣,可是原則一樣,也就是深見、廣行的觀念。所以,唯識其實是很重要的,我們當然相信有阿賴耶識,基本上我們是根據阿賴耶識這個角度來說的。
在佛學唯識這邊阿賴耶識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像世親菩薩、陳那他們在跟外道辯論的時候都需要一個證量,早先過去唯識沒有發展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講不清楚,比方說業怎麼傳遞,講起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可卻不是那麼嚴謹,等到唯識這些理論出來以後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叫種子的觀念。現就回到問題來解釋種子,有種子這觀念就有辦法解釋業、以及人怎麼運行、為什麼有煩惱等等,怎麼運行就涉及到種子。所以簡單說,阿賴耶識能夠維持生命以外,他就是讓你能夠熏成種子的地方。怎麼熏成種子?以前也說過叫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這時叫3法同時。種子一生現行,種子就消失了,因種子是潛伏的現行是發出來的,一發出來以後種子當然就消失了,這時在唯識的觀念又因為現行再把種子熏出來。醬大家懂這意思,我一個種子起了現行,現行的同時我又讓他熏生出一個種子,所以這種子可以持續不斷的維持下去,也就是現行完以後又有種子可以現行,醬現行就可以保持不消失。但是另外還有一些種子他並沒有現行,不是所有的種子都會現行,等下你就會聽懂了。這時候,在唯識裡面還有第2個傳遞的方法叫做種子生種子,為什麼要醬子?因為佛學講無常,就是剎那生滅,佛學的觀念中生需要有緣、滅是不需要有緣的他本來就會滅,這就跟剎那無常的觀念是一致的。所以種子沒有現行他仍是會滅,因為是剎那生滅,可種子沒有現行就無法熏生出新種子,這時就是2法異時就是種子滅了他會再生種子,這時沒有現行在裡面而是種子生種子,這叫2法異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3法同時,以及種子生種子的2法異時一共有這2種方式,不管有沒有現行就讓種子永遠維持下去。
現在回頭講,阿賴耶識跟這種子就有相當重要的關聯,所以阿賴耶識不只是能夠解釋維持生命,還有就是所有的種子都是阿賴耶識在攝持,所以一般會講種子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這裡涉及到唯識學裡面把任何一個事都分做見分跟相分,阿賴耶識的相分可以分成2部分,一部分就是種子、所有這些萬法的種子,另一部分就是在這些種子裡面有一部份是會產生器世間的、有一部份會產生有情的根身,也就是有情的生命體,就像你看到的各式各樣的有情包括你自己,這部份也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可是,這些東西都還是有種子現行出來的。
那再講一下大家就懂了!
阿賴耶識除了能夠維持一個生命體的生命以外,這個生命體所面對的器世間,山河大地這叫器世間,或者各式各樣的有情根身都是要有種子變現的,而這些種子都是存在阿賴耶識裡面。那再由另外一個角度說,我們在6道裡輪迴,6道每一道有不一樣的器世間,地獄、惡鬼、人的器世間是不一樣的,比方,人看到一條河流就是水,惡鬼看到一條河流就是膿血,地獄看到一條河流就是沸滾的鐵漿銅漿,每一個不一樣的有情他所看到的器世間是不一樣的。所以,阿賴耶識裡面具有各種不一樣的種子,這些種子可以顯示出6道不一樣的器世間,當你投生做人的時候,你只有跟人有關的器世間的這部份種子會現行,其餘如惡鬼、地獄那些種子不會現行但都還在你的阿賴耶識中。你現在是人,以你所看到的我們現在的山河大地都是有種子,這些種子的現行以後你才能看今天所有的山河大地。因為現行以後他會熏生出新種子,這新種子又繼續現行,所以你這山河大地一直維持在那,只要你眼睛一開你就能接觸到這些山河大地。這就叫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一直有這個種子跟現行在輪替使這個器世間在你的生命週期裡都存在。所謂存在是說你眼睛打開他就在那裏。不過,6道中其他5道的器世間種子也在阿賴耶識裡面,只是這部分不會現行,是因為當時激發你成人的業種子的關係。當時讓你投生為人的這個業種子激發以後,在某一個角度就是有關人這一方面的器世間的種子就會現行,其他5道不會現行。那他什麼時候會現行?到有一天你這期生命結束了,萬一不幸你下一期生命業報是投生旁生,當你旁生的業報一產生的時候,這時你阿賴耶識就是屬於旁生那一部份的器世間種子會現行,人這部分就不會了。醬懂嗎?!這就是根據唯識學理論解釋為什麼你會有6道,所有的種子你都有,可是因為某一期不一樣的業果就會使某一部份現行、某些部分不現行;會現行那部分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3法同時,不會現行那部分就是種子生種子的2法異時,是因為種子也是剎那生滅,滅了又再生。
種子包括有多大的範圍?先回到阿賴耶識的相分,所有的種子都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你的所有的種子都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其中一部分種子會產生器世間、一部份會產生有情的根身,那像這些也都算是相分的一部份。可是基本上所有的種子都在裡面,但是這種子是不是只有器世間跟所謂的有情的根身呢?不是。像心所都有種子,你會生氣、你會煩惱這都有種子,那什麼東西有種子、什麼東西沒有種子?就一般講世俗上面有實法,世俗上也有假法,現簡單說,比方說你腦筋裡面浮起一個兔角、兔子頭上的角,又或者說石女的兒子,石女是沒法生小孩的,可是我們腦筋裡可以用總相的方式產生一個所謂的兔角,這些是假法這些是不存在的,還有什麼東西不存在呢?你眼睛一揉、月亮就看成2個,這中間就有一個是假的是不存在的,還有水中的月亮,鏡中花這些都是假法。什麼叫做實法?大部分我們所講的色法,比方石頭、花草這都叫做實法,因這都是存在的這都有種子。只要是實法都有種子,基本上包括心法、色法、阿賴耶識。一定要記住阿賴耶識有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也會生現行,他現行以後的結果就是這個阿賴耶識才有辦法攝持生命、才有辦法攝持種子、才有辦法使器世間或是其他有情根身都顯現出來,這就是阿賴耶識的現行。阿賴耶識如若不現行的話,這個器世間、他的根身、他的生命是沒有辦法維持的。所以,阿賴耶識也有種子,他也是用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3法同時的方式,可是阿賴耶識這個種子的現行以後他本身可以攝持其他所有的種子,這其他所有的種子包括器世間、根身以外,就像我們講的色法當然就是器世間及根身,但是心法包括6個心王、6識都有種子,每個識裡面的心所都有種子,貪有貪的種子,這都是靠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假如沒有現行的時候就是種子生種子,所以種子永遠在。
講到這裡要對種子下一個很簡單的總結:種子,在唯識裡面、或說在佛學裡面,就相當於世間有為法推到最原始的那個因的時候,就是叫種子。就好像基督教把這個世間推到最究竟的時候他的因是上帝;那佛學世間推到最後面時不叫上帝叫種子。不過,大家要記住,上帝在基督教裡面是常法,不是無常法,他是永恆不變的,他是造物者。那在佛學是不承認這種東西的存在,我們認為的種子雖然是世間裡面推到最究竟的因,可是他也是無常法,所以種子才會生滅。醬懂了嗎?沒有現行他也會滅,這就是無常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所以,種子的意思就是在如夢如幻的這世間裡面推到最後的那個因,就類似基督教所說的上帝,但基本上意思不一樣。
現在我是想盡辦法讓你了解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代表什麼意思,一般一提到阿賴耶識就說阿賴耶識又叫做種子識,也就是涉及到他攝持所有的種子。從這裏面你慢慢就可以感覺到他用這個方法他可以解釋很多事情你為什麼在6道輪迴,你為什麼可以到這道、到那道,其實,全部都在阿賴耶識的這個角度裡面。
那再講一個東西,其實以佛學來講,你的輪回的本基,基礎的基,這個東西就是阿賴耶識,若要推到他真正的根源那就是如來藏。可是這有一個差別,如來藏是無為法,絕不像阿賴耶識是會生滅生滅,他是無為法,基本上避免用常這個字來講,因為怕你把他想成外道那種常法,他這個常是因為是無為法才會轉成常的觀念,這個常跟現一般講的常在他最深含意是不一樣的。如來藏因為一個無明就是一個不如理作意,本來是不需要去分別的,所以以前用能量來比喻,突然間,其實這也是能量的本性,他就會突然一變就用阿賴耶識的形式出現。他一用阿賴耶識醬子的形式出現,就不再是如來藏,因為假如是如來藏就不會是阿賴耶識,可如來藏跟阿賴耶識這2個又是一件事,但是如來藏就不會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就不會是如來藏,一個有為、一個無為。根據佛學唯識的角度,我們天生下來就是用阿賴耶識的形式下來的,所以是有為的、是無常的、是有生命輪迴的。那什麼叫解脫?就是想辦法去掉阿賴耶識回到如來藏的狀態。

先讓大家了解了這幾個名相間之關係,現在回到剛剛的問題。
他說第8阿賴耶識是藏識,可以攝受種子,那你現在就知道什麼叫攝受種子。第6意識思心所可附著的業種子,這以前解釋過現再解釋一遍,因為我們的第6意識5遍行中的思心所這個思心所是有種子的,因為他是一個實法一定有種子的,他就是靠這個種子生現行,思心所也是靠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思心所除非你悶絕了,要不然思心所是一直在動的。那業種子不是思心所的這個種子,業種子本身並沒有他自己的業種子,他是利用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使他這個業的功能、某一個異熟業的功能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的這個種子上面。所以,以第6意識思心所這個種子本身來講叫做無受用盡。為什麼無受用盡?因為第6意識思心所這個種子現行以後會再熏生種子的,所以他無受用盡,他一直在。可我們造的業會借第6意識思心所這個種子來做為業種子,所以這個異熟的功能只要一感果就代表這個特定的業的業種子就消失了,這時叫做有受用盡。這是唯識學的理論,業是借用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作為種子。為什麼醬子是有道理的,為什麼要借用第6意識思心所?因為第6意識思心所他的功用就是造作。業就是一種造作,所以只要造業一定有第6意識思心所在裡面。

現第1個問題是這2者之間有些什麼樣的關係?
剛剛講了那麼多其實已經給了答案,阿賴耶識含攝了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利用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來作為業種子,那從這個角度來講業種子也是含攝在阿賴耶識裡面。這2者之間有些什麼樣的關係,也就是業種子只不過是阿賴耶識裡面所攝持眾多種子中間的一個,他也是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而阿賴耶識所含攝眾多種子裡面也包括阿賴耶識自身這個種子。再講一遍,不會有6道的阿賴耶識,其實阿賴耶識只有一個,所有6道的種子都在這個阿賴耶識裡面,那所謂這一世阿賴耶識的意思是你這一世在哪一道那一部份的種子會現行,其他的種子還都在裡面。種子要到什麼時候才沒有呢?所有的種子都要到最後你有智慧才有辦法把這些種子斷掉,要不然這些種子永遠在。
種子只有靠智慧斷掉,講解脫,就是要能斷掉這些種子,這些種子斷掉以後就不會輪迴了。

種子生現行時,是第6意識思心所附著的業種子起現行?
這裏面稍微有點誤會,不單單是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上面的業種子會起現行,任何一個種子都會起現行,所有的種子都會起現行。假如是業種子起現行是什麼意思?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也曾經給各位解釋過,是說在你投生轉世的時候是要有一個親因緣,這親因緣就是你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帶著你所有的種子就是你的親因緣,除此之外還需要2個增上緣,大家知道成就色法一定要有親因緣跟增上緣,心法就要親因緣、等無間緣跟所緣緣,色法除了這親因緣以外就叫增上緣,阿賴耶識再轉世當作色法看,2個增上緣就是業種子及潤生惑,也就是你需要某一個特定的業種子起現行,這時就決定你這個阿賴耶識是6道中哪一部份哪一道裡面的種子開始會起作用。若這業種子是決定你投生至人道的業種子,那阿賴耶識所帶種子中屬於人道這一部份的種子以後可以起現行,不屬於人道那邊的種子雖然還是帶著但不會起現行。懂這意思!這就是業種子的現行,業種子的現行就是讓你能夠產生異熟果。還有一個潤生惑,簡單講就是12緣起裡愛取有的那個愛,過世以後你會還想回來就會起這個貪愛自體愛。所以一定要有業種子現行、愛現行做增上緣,以阿賴耶識做親因緣,這時就轉成下一世。
那所謂的業種子起現行,這現行的意思再講一下你就更清楚,第6意識的思心所這個種子也會起現行,現行就是讓它具有造作的功能,這就是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在現行。可是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上面具有特殊業的業種子起現行是在人過世了以後轉世的時候,假如輪到去人道,那屬於人道的業種子就會現行。所以,業種子的現行是在你要轉世的時候才會現行,就是要產生異熟果的時候他才會現行。現行以後他就消失了,沒有功用了,所以叫有受用盡,因為你這一部份的業已經業報了。可是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還在,因你永遠需要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
這裡面又提到那醬第8的種子此時是否有什麼作用?
這剛剛都講了,這是2件事,若你還活著,這第8阿賴耶識的種子是不停的在現行,也不停的在熏生新種子,所以他永遠在現行、永遠有種子讓他現行。假如你現在是業種子感果的時候,那阿賴耶識的種子還是現行,這裏面特殊的地方就是若感生下一世為人,那就是阿賴耶識所攝持人的那一部分種子都有作用,都可以現行。
醬子應該可以了解了,是希望我有把這講清楚。

現行熏種子時,是熏到第8的種子還是第6的種子呢?
不管是第6識或第8識都會再熏種子,只要一現行就會熏種子,除了業種子,因為業種子不是真正的種子,他是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上。為什麼說是附著?其實這些大德當初在建立這些理論的時候他們都思考過這些,他附著在別人身上是因為現行以後他就沒有了。假如他真有種子就麻煩了,為什麼他可以現行以後就沒有了?理論本身為什麼需要醬子建立,這裡面東西要大家慢慢去體會了!

6的種子只是第8種子的相分?
當然是。剛剛已經講過了,唯識的理論,阿賴耶識自己本身可以分做見分,對阿賴耶識來講阿賴耶識本身叫見分,他所攜帶的種子對阿賴耶識來講那些種子就算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還有器世間山河大地、有情根身這都算他的相分。

若以殺人來講,殺業種子附在第6思心所上是為了異熟果之用,那第8的種子是否是為了等流果、增上果的作用?
這是最後一個問題,希望我講完後大家能夠對這部分豁然開朗,若不行的話以後再找機會,千萬不要怕問。其實我覺得我有一個好處,我不知道我不敢講,我敢講的基本上都是我不會亂講,還好今天問的我都能講出來。
8的種子是跟等流果、增上果非常有關係,因為所謂的等流果不外乎是他的心所跟心所法,那這些心所跟心所法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才有辦法有這些心跟心所的功用,所以等流果當然跟第8是有關係。增上果的關係,是因為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將器世間當作他的相分,也就是他具有這些器世間的種子,這些器世間種子現行以後,佛學術語裡說他現行以後攝持他把他當相分,這意思就是使這山河大地維持下去,可是基本上這山河大地就是種子,只不過是他一直在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不停的做,所以只要你眼睛打開看這山河大地他永遠是現行,永遠都有種子讓他再現行。所有的現象都是剎那生滅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沒辦法感覺。,
 

針對這些問題師兄之補充資料如下:
約唯識學,種子代表一切無常有為實法的根本因,三界六道任何一法生起皆須依自身種子生現行比方你生起的是貪法,就是有貪的種子。現世阿賴耶等八識(乃至一切其他實法,包括心所、器世間所有色法)各類種子(即阿賴耶識相分)皆攝藏於現世阿賴耶識內,一起現行後旋即生新種子三法同時使各類必要現行及新種得以持續。暫不須起現行的種子,比方他在人世那地獄那些種子就不須起現行,但還是可以傳遞下去(包括非現世各類種子),則以種子生種子二法異時的方式使新種得以持續。

阿賴耶識起現行,代表彼能執行延續生命及攝持各類種子的功能;依此類推,第六意識思心所依彼攝藏在阿賴耶識內的第6意識的自身種子起現行,也就是生起第六意識「造作」的功能,這是指思心所的造作功能;二者現行中同時在阿賴耶識內薰生新種(無受用盡)。

任何造業後成就之業種子則依附在第六意識思心所種子上(等同亦是阿賴耶識所攝持),當彼現行即是作為增上緣促使彼代表之下一世投生實現(即對應之新阿賴耶識起現行)。然而,唯有此類現行不會薰生新種(有受用盡)。等流果、增上果確是相關於下一世新阿賴耶識所攝持的種子(即阿賴耶識相分)。

 

J師姊:小乘阿羅漢若發了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就有可能回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那麼當他再世為人時,還要受完未受的業報嗎?如果是,不就和不受後有衝突?如果不受餘報,那不又說連佛都躲不過因果。還是這些都要歸入14無記中不予討論?

這裡我先講,所謂阿羅漢會回小向大,這在佛教教法裡面是,其實阿羅漢入的是滅盡定,他經過了84000大劫,這時佛一定會放光把他叫醒,會勸他回小向大、不要再安住在所謂的小乘的涅槃裡面,讓這阿羅漢從小乘再回歸大乘。因為其實整個佛教基本上是大乘,小乘只不過……目的最後還是要大乘。當時他做阿羅漢的時候,他已經是不受後有了,他才有辦法入滅盡定、他才有辦法做阿羅漢、他才有辦法不再輪迴。可是這時候佛陀把他叫醒,當然他要回到大乘一定要回到娑婆世界投生,這時怎麼去解釋他不受後有?應該不再受業報了怎麼又再回來呢?在這有一個很重要的佛學觀念,一般眾生我們輪迴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意思就是分每一段每一段你都是不一樣的業力,生命長短都不一樣,死了以後再來,這叫分段生死。基本上這是業在決定,因為有業就是用分段生死的方式在輪迴。可當你成為大乘菩薩的時候就不一樣,大乘菩薩叫變異生死,這時他不是因為業力回來,他是用發願的方式,這不太一樣,他發了菩提心這是一種願,他是用願力不是用業力回來,這叫變異生死。所以,這時阿羅漢回小向大的時候,他回來是屬於變異生死的回來,他不是分段生死,所以他不再受業報這是不衝突的,不是說不受業報怎麼還回來,他不是業報回來的,他是發願回來的、是用變異生死的方式回來。那他身上若有未報盡的業這些業怎麼辦?這就是剛剛講過的很重要的2個增上緣,一個業種子、一個潤生惑,當他是阿羅漢的時候,他並不是靠所有的業種子都消滅光讓他跳出輪迴,他是因為他消滅了潤生惑、所有的煩惱都斷掉,我們都知道阿羅漢是把所有的煩惱種子都斷光,當他把所有的煩惱種子都斷光時,也就是他沒有煩惱的心所,他不可能再產生煩惱,他沒有貪愛這個煩惱他就不會有潤生惑,他沒有潤生惑他有業種子沒有用,因為需要潤生惑做增上緣。醬懂嗎?雖然他有阿賴耶識,假設也有沒有報盡的業種子,但他潤生惑除掉了所以他是不會去受這個報的。他這個不受後有,剛剛解釋了,他這個不受後有是指不受分段生死,現在是變異生死,這是2件事,所以沒有衝突。
可是公案中說起釋迦族被滅時,佛雖然沒有被殺可他也頭痛,因為當時抓魚時他是個小孩,他在旁邊嘻笑,因此後來他感頭痛這個果。這個不是異熟果,這就是我們講的等流果,異熟果跟等流果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據這個觀念來看時,可以說這個阿羅漢將來他不受異熟果報,因為他沒有潤生惑,可不代表他過去留下來的一些等流果可以避掉不受。這可能性是有的,因按照公案佛陀都避不掉,他也不可能避掉。不過,大家要記住,一個異熟果、一個等流果,這是不一樣的觀念。

針對這問題師兄之補充資料如下:
阿羅漢迴小向大後,可以依「變易生死」回娑婆世界行菩薩道。由於煩惱障已斷(i.e. 不会生起潤生惑),既使仍留有業種子亦不會再受「分段生死」的異熟果。

「不受後有」指的是「分段生死」, 所以沒有矛盾。至於特殊的等流果(and/or 增上果),或許應和佛頭痛的公案一樣沒有辦法躲過。

 

某同修:行持小乘的10善業,是否與大乘相違背?
師兄:剛剛已經講得很清楚,大乘的行者也要行持10善業,小乘的行者也要行持10善業,10善業本身不會有所相違,可涉及到3殊勝的部分就會,行持10善業的時候,假如他沒有菩提心為前提的前行,他可能只有出離心,只有為他自己求解脫的出離心,這時他就違背了大乘。所以不是行持10善業本身違背大乘,而是因為他前面沒有發心殊勝,第2點比方說他在布施的時候,他有沒有3輪體空?這正行部分他有沒有無緣殊勝?若是3輪體空的則是標準的大乘行持10善。他沒有3輪體空,他是為了自己能解脫成就阿羅漢果去布施,這時他就違反大乘的義理,不是布施違反大乘而是他沒有3輪體空去行布施。最後回向時,若是回向成就佛果就沒有違背大乘,若回向不是要成就佛果,他只想讓自己成就阿羅漢,這時他的10善業就違背了大乘法。
小乘是沒有講6度,但以10善業來講,大小乘都是要行10善業,10善業沒有大小乘之分,不一樣的地方是在前行、正行、結行的時候,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他正行時有沒有智慧、他結行是否正確回向,差別是在這裡。

 

本來還想有時間可以讓大家發問,那今天時間到了,若還有問題可以再mail給我,下節課可以回覆,不然就開始下一章節依止善知識。非常誠心希望我今天有講清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