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9-P295L01-P297L03-0129上士道-6度之忍辱 b295
我們現在是講到忍的差別,差別基本上意思是種類,讀久了一定要習慣他的用語,這些名詞用語跟現在的意思有時是不完全一樣,熟了之後就越來越能懂。忍的差別裡面分做:耐怨害b290安受苦忍b299思擇法忍b303,大家一定要記住忍裡面有一個項目,以前你不會想到讀佛法讀的很辛苦,一定要忍、慢慢就可以把佛法讀通。第1個的耐怨害忍分二,1-1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b290,就說你沒有辦法忍這些怨害, 這裏面又分1-1-1 對於會障礙你的快樂而引出你的痛苦的東西你沒法忍b290,那這裡你要怎麼破除他呢?就是說你應該1-1-1-1 顯示理不應瞋b290,你應該要了解你沒有瞋他的道理,障礙你的快樂又引生你的痛苦你很不能忍受,但是你一定要了解在道理上你是不應該生氣的。這就從3方面去談這個道理:1-1-1-1-1 觀察境b290,從對方就是從境的角度來看,1-1-1-1-2 再從自己這叫有境b2931-1-1-1-3 再由所依b294,這個所依,有2個重點,1是指你自己本身是一個有漏的5蘊身,5蘊身本就是一個大苦器,不值得為此生氣;更重要的是2你是大乘的菩薩你有菩提心,站在菩提心的角度,你是依於菩提心才能做菩薩,故也不應該生氣
再來就是1-1-1-2 顯示理應悲愍b294,按照道理來講你是不應該生氣的。藉這個機會,一般談到理,腦筋裡一定要馬上想到這是在講勝義還是在講世俗,這是很重要的觀念,一般很多人把勝義跟世俗混在一起了。那這邊講的是世俗理。那世俗理基本上是根據緣起,所以你要培養自己有醬一個習慣,當佛學一講到理的時候,你馬上就要想他講的是勝義還是世俗,因勝義跟世俗最後他所觀察出來的結論是不一樣的。那現在這裡都是用世俗的角度,這很容易了解,因我們現在講的是6度,是屬於廣行的、屬於方便這邊的,那按照道理講你本來就還應該悲愍。上次補充資料我們沒有細讀,你看《瑜伽師地論。卷42提到一共有5,以《廣論》要破不忍來講,這卷425想是很重要的一個參考資料。第2個的隨順唯法想,這簡單一個觀念就是你認為是人的問題其實不是人的問題都是法,你本來氣的是人,他告訴你整個事情跟人是沒有關係的,那你去氣那個人幹什麼?那在這裡叫你要悲愍按照理他也是根據5想,所以他引用了5想的第134,在《廣論》課文中就是用了宿生親善想、無常想、苦想這3個,最後還有一個攝受想,這5想你一定要記住,因這是《廣論》破不忍蠻核心的一個部分。
這些講完還是在1-1-1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b290,怨指的是怨害你的那個人,你沒有辦法忍這個,因他障礙你的快樂產生你的痛苦所以你沒辦法忍受,那你要怎麼破除他?再來就是,1-1-2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b295,這裡就是我們今天接下來要講的部分了。
 

這科基本上是破除你沒有辦法忍耐的你認為的障利等三、作毀等三,這障利等三指的是譽、稱、利敬,上節課最後有稍微解釋過一下,課文用障譽等三你知道就是譽、稱、利敬。在當面稱讚你叫做譽,在背後稱讚你叫做稱,理解即可。你若是一個出家人、修行人,大家看得起你覺得你很棒自然會給你很多的利敬、利養恭敬。當你這些受到障礙,人家不稱讚你、你得不到利養恭敬時,你就覺得很生氣。這裡就要跟你講怎麼破除這個障利。那麼,這又分作3科:1-1 你要了解所謂的譽等三他是沒有功德的,這觀念蠻有意思的,其實一般人向來不曾醬子想過,因為,世俗都會希望飛黃騰達而這都跟譽、稱、利敬是相關的連在一起的,一般我們不會有這觀念。那這裡告訴你這些東西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等下讀了就知道。1-2再告訴你不只是沒有功德,這些東西有時候還會害你,有過失。上次也簡單提到一個公案,膝蓋長人面瘡的故事。再來,前面那2個是因,1個告訴你這3個東西是沒有功德的,第2個告訴你這3個東西不只是沒有功德有時候還是過失,所以,1-3變成一個結果,前面2個是因,第3科是一個結果,就是因為他不只是沒功德甚至有可能會害你,沒有了他你應該高興怎麼反而生氣?我們今天就是要讀這一部分。
再來就是破除你沒有辦法忍的作毀等三,什麼是作毀等三?毀謗、粗語、惡名。毀謗是對方講你壞話,粗語是對方當面罵你,惡名就是你有一個不好的名聲。醬2個部分,1是你不能忍耐人家障礙你的譽、稱、利敬這3個;2是你不能忍耐人家給你的毀謗、粗語、惡名。這些,你分別要怎麼破除,這是這一科的內容。有醬的概念,等下就比較容易懂。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分二,① 破除不忍障譽等三b295,② 破除不忍作毀等三b295
初中分三,①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b295,② 思惟有過失之理b295,③ 故於此破應當歡喜b295
今初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 b295
若他讚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如云︰「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這是第1科,也就是你沒有辦法忍人家障礙你的譽、稱、利敬這3個,一直強調以前福智團體要背《入行論》,這一點在修行人來講是有道理的,你發覺到宗大師的《廣論》很多都是《入行論》裡面引出來的,因為寂天菩薩對中觀應成來講是很重要的一位大德,格魯也非常重視寂天菩薩所講的論點。所以這裡根本就是用寂天菩薩《入行論》裡面的主要意思來說明的,宗大師先講,後面就引《入行論》以為教證。
假若別人讚我稱我,按照藏系一個當面、一個是背後稱讚,可是你並不會因為別人醬子稱讚你,現法就是你這一世,你就會延長壽命或者是不生病了等等,同時後世也不會獲得福德等二種利益,大家知道後世最重要就是要有福德資糧,人家稱讚你並不會增加你的福德資糧,所謂的二種利益就是現法、後法。所以,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彼指譽、稱、利敬,則無屋用,先看一下講義……
「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b295之句義為「若於名譽等的失壞,與彼玩童因嬉戲所堆的沙屋(玩具而己)傾倒而哭泣,等無有異。」(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法尊翻譯的這段文字不太容易看懂,所以《廣論四家合注》依照藏文的意思直接翻成中文,這一看就能了解,跟小孩玩沙屋,沙屋倒了小孩哭是一樣的意思。法尊的這段文字真是有點拗口,就不再詳細解釋了。是說,你今天失去了譽、稱、利養恭敬你很傷心,這就跟小孩玩沙屋一般的意思,你應該要自己罵自己而且應該把貪的心拿掉。事實上不看《四家合注》的註解,你看到後面《入行論》所引的句子你也會了解這意思。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5一、「讚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出自《慧光集》、「受讚享榮耀,非福非增壽,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若吾識損益,讚譽有何利?若唯圖稱心,應依飾與酒。」安忍9091

前面一開始的讚稱及承事就是譽等三這3個東西,讚是譽、稱就是稱、承事就是利敬。這3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這個識當作分別、分辨講,若我能夠分辨、判斷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對我有利,我就會發覺對我能有什麼幫助?一點都沒。接著又是《入行論》所引的句子,這大家都懂他的意思了。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5一、「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出自《慧光集》、「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安忍93

如果還不懂,你就比較《慧光集》的句子,你就懂了。若吾識損益,你若知道什麼對你有利什麼對你不利,你知道讚譽對你會有什麼好處?後面若唯圖稱心,應依飾與酒2句,意思是宗大師只引了1.5個頌6句,這2句是後面的半頌,意思是若你以為稱譽對你好,還不如給你裝飾品或是酒喝更快樂。只是這半頌宗大師沒有引進來。
 

思惟有過失之理 b295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妒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這科是講當你失掉了人家的讚美、失掉了利養恭敬,人家障礙你得到這些東西你很生氣時,你第1個就要想到這東西對你根本沒功德,再來他還有過失。這就直接引《入行論》的句子。讚譽等3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令心散亂,是你對你本來應該要注重的善法你反而沒辦法集中,就是你應該要緣善心的這一部分變散亂了,為什麼?因為於諸非義,這些非義就是讚譽等3者。這些東西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你得到這些東西會讓你的心散亂。為什麼會造成心散亂?因這些東西非義,你本來緣善的心就變散亂了,分心了。比方,我們剛剛講的那個公案,他本來都是緣在善法裡心很平靜,突然賜成國師,這時他心就散亂了,本來一個修行非常寂靜的人,那這些東西就造成他散亂。這樣的情況會造成壞滅厭離,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因佛學本身是講出離的,那修行人可能因為被讚美或是得到利養恭敬而失壞了厭離心,那大乘菩薩是有了出離心以後發了菩提心才留下來的,那完全不是一件事。令嫉有德,為什麼會醬子?因為你開始有貪了,貪了就會比較,這時你看到別人的利養恭敬拿的比你多你就生出嫉妒心。比方,讓佛陀出血的提婆達多,他也是因為迷在這種利養恭敬裡面,他會嫉妒佛陀,最後他很嚴重的用山石去砸要把佛陀砸死,結果有一位天神遠遠的把他那個石頭破壞掉,可是,還是有一塊小石頭砸到佛陀的腳,所以佛陀腳有出血。這是他作的一個無間的很嚴重的惡業。還有他殺了一個女的阿羅漢,因為女阿羅漢破斥他他就用拳頭把這人打死了。還有他為了要得到一大堆的信徒,他覺得佛有一大堆信徒他沒有,所以他有去破合和僧,使他有500人跟著,只是後來這500人又被舍利弗、目間連再引回去佛的團體。他一共作了3個無間業→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合和僧,結果才在路上地獄門就大開,他就入地獄。這是提婆達多的故事,他之所以會醬子也是因為他被譽、稱、利敬所迷惑了。
還有一個公案也蠻有意思的,出家人要多聽這些公案,這都是漢傳的,人名我記不得。這個人是一個修行人,他在深山裡修行,有一對母女就是供養他讓他能夠安心修行。他修了10幾年他一直修不出來,修不出來,他自己也覺得很慚愧,他就想出山到外面去求法。這對母女就勸他,希望他留下。他堅持不肯留下,母女只好放他走,臨走的時候,就縫了一件棉衣,棉衣裡面還縫藏了4錠白銀,就把這件衣服供養了這修行人,讓他路上有衣服可遮寒,缺錢的話至少還有4錠白銀可用。他接受了這件棉衣,第2天一早要走了,當天晚上他夢見:一個童子帶著一個蓮花座在他夢中出現,童子就請他上蓮花座。他覺得自己不是修淨土,怎麼會叫我上蓮花座?大家知道淨土就是蓮花化生的。童子一直催他趕快上座,他一直覺得不對,他認為這是魔。他說我不是修淨土,不應該有蓮花座。我不記得他是用什麼東西插在那蓮花座上,好像他身上比方隨便講一個髮簪就放在那上面,因那童子一直催嘛!後來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他也沒有在意,他要出門了。這時那母女就來問師父你有沒有什麼東西掉了?他說我沒有掉什麼東西。那母女說有啊,昨天我們家的馬生了一隻小馬,在母馬肚子裡還看見一件你常常用的髮簪,你看看,這怎麼會跑到馬肚子裡?這修行人一看,嚇得全身冒冷汗,就把棉衣當然是連同縫在裡面的4錠白銀趕快還給這母女,不敢拿就走了。這故事是什麼意思?就說他這一輩子被人家供養了10幾年,然後沒有成就,這個叫做信財,人家供養你,你要有資格你才能被供養,這是對出家人的一個警惕!你修又沒有成就,最後還拿了人家的東西,你要拿什麼還人家?結果差一點就變成那隻小馬。4錠白銀就類似那馬蹄,棉衣就類似馬的外身,他夢中沒有上那童子的蓮花座,一上去人就一定死掉,死掉就是轉生成那隻小馬。這是要還報的。
在藏系的教法中還提到另一個公案,名字我都不記得只講大意。有一位出家人,有一天他莫名其妙的就被抓到閻羅王那裡,前面排了67個出家人,每一個一去就說自己生前做了什麼什麼,閻羅王就說你根本不是真心的,你根本是貪圖利養等等。然後就把他下地獄,前面6個都是醬子,都是一樣的罪名。可這些人都是有名字,他都記得是誰誰、在哪間寺廟、做了些什麼事。然後最後到他時,閻羅王發現抓錯了就把他放回來。放回來,他一到人間,他把記得的名字都寫下來,事情、寺廟也都寫下來,然後就去調查,果然這6個人都有,都死了一個禮拜了。這表示什麼?這都是在告誡出家人,當然我們在家人也要很注意,都要注意譽、稱、利養恭敬這些東西。沒有這個功德,這些以後你還不起的。雖然是說故事,但是也值得我們去審思的。沒有資格,根本不要去求非分之福,想自己到處講佛學,假如是亂講,將來要受報的。所以知道一講錯,自己馬上要更正,不知道就算了,知道錯了不更正這是很嚴重的後果。不知道罪比較輕,知道錯了還硬柪,這是很嚴重的,你不能把別人也拉進這菟絲草裡面。從這裡,我們一定要很誠心的講,錯了馬上更正,自己也會比較戒慎恐懼,不會生起我慢。還有,67個中間有一個,閻羅王說你根本是吝嗇傳法,這很嚴重!知道了不講,那就下地獄了。還有就是在公案裡有的,就是說過去生中吝嗇傳法,以後他會變得很笨,非常笨,佛法怎麼讀都讀不懂。知道,又不去講,最後就自己害自己。
再看《入行論》所說,這是一樣的意思: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妒諸有德,破壞自他的圓滿事。你因為嫉妒你要破壞人家,也是害了自己。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5一、「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妒諸有德,破壞圓滿事。」出自《慧光集》、「讚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令妒有德者,復毀圓滿事。」安忍98

我是想宗大師在寫時一定是將《入行論》放在旁邊的,要不然就是他能背且背的滾瓜爛熟,你看頌都是依順序來的,偶而才會跳。
 

故於此破應當歡喜 b295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這一科前面一開頭第一個就是故字,就是因為有前面那2科的原因,就推到這一科所以用一個故字。因為前面那2科沒有功德又有過失,所以你沒有得到這個東西你應當歡喜你怎麼反而生氣呢!那些讓我沒有得到譽稱及利敬者,事實上是我得到這些會慢慢走向惡趣,他是救護我免墮於惡趣之苦,你的貪縛不斬除你就會墮入苦門這包括地獄等等,你沒有得到這些譽稱利敬等於是人家幫你斬除貪這種繫縛遮擋你趣入苦門,這就彷如佛陀對你的加被。你能如是想已,你就不會因得不到這些東西而生起瞋心甚至會生起歡喜心。接著直接引了《入行論》3個頌,如云:「故若有眾生突然出現前來破壞我的譽稱利敬等3,這些人,反過來講,他們其實不正是要救我出離惡趣嗎?我為求三有的解脫,要解脫的人本來就不需要利敬這些世間非義的東西纏縛,若有人幫我解開我的繫縛,我怎麼反而跟他生氣呢?我自己搞不清楚一直要往眾苦這邊去,幸好有他就如佛所加被,把門關起來而不放行,像醬子我怎麼反而跟他生氣呢?」這段蠻容易懂的,看一下講義……意思都一樣。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5一、「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出自《慧光集》、「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吾唯求解脫,無須利敬縛,於解束縛者,何故反生瞋?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閉門不放行,云何反瞋彼?」安忍99101

讀到這裡,前面有2個部份,1是破除不忍障譽等三、1是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記得障譽等3是譽、稱、利敬,作毀等三是毀謗、粗語、惡名這3個。
 

破除不忍作毀等三 b295
第二破除不忍作毀等三者,心非有體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間損於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既於身心二俱無損,故應歡喜,如是思已斷除憂悒,憂悒若滅,瞋不生故。亦如論云:「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霞惹瓦云:「若於康壟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若對馨敦說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訶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懺悔。」有謂慧金剛瑜伽師云:「人說我等為伏後者。」答云︰曰:「人不於人作言說事,又於何事?」次云:「速斷離間。」【破救1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如云︰「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破救2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所得利養須置現世,瞋他之惡隨逐而行,故無利養速疾死沒,與以邪命長時存活,前者為勝。設獲利養長時存活,然於死亡終無免脫,終須有死。至臨終時,先經百年受用安樂,與唯一年受用安樂,二者相等,唯為念境。爾時苦樂無差別故,譬如夢中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二睡醒時,樂與不樂全無差別。如是思惟,若於利敬能破貪著,則於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以不求於他顯我殊勝,雖不顯揚喜無退故。亦如論云:「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

這段蠻長的,我又想起一個公案跟今天前面讀的有一點關係,就是一般對世間所謂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都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壞處。是說有一個人,名字不記得了,有一天有人敲他的門,開門一看一個很漂亮的女人站在那,她說她是功德天。什麼叫做功德天?就是她會帶來很多名利富貴等等……讓你享樂。這人好高興馬上請她進屋,才沒多久,外面又敲門了。開門一看一個說有多醜就有多醜的女人站在那,她說她是黑闇天。這人就不願讓她進屋來,可是她說她功德天的妹妹,她們倆姊妹向來是形影不離的,不能只選一個,要就2個一起接受。這人只好進屋去問功德天,功德天說是呀,你一定要的。那黑闇天你是做什麼的?那就是會讓你受苦、名譽受損、一切都衰敗的。這故事意思就是:你得到世間任何的功名利祿,總有一天煙消雲散,你要知道有這個樂後面就有這個苦。我們講壞苦,這就是壞苦很標準的一個公案,再好的東西最後都會變成壞的。這個公案蠻有意思的,可以記起來,事實上也是醬子。沒有人能夠永遠擁有世間的功名利祿,你越在乎越喜歡你受的苦就會的越大。
這段是說你沒有辦法忍受別人對你的毀謗、粗口、惡名這作毀等三
心非有體非他能害,意思是人家的醬子講法來破害你基本上你是不可能被破壞掉的,因你的心是無形的東西,他用毀謗、粗語、惡名其實是傷不到你的,要傷你要傷到那個心,人最重要就是那個識,那這個識不是有體的東西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傷害到他的。若直害身間損於心,除非是他直接去傷害到你的身體這時間接就會損害到你的心。毀等於身亦不能損,那其實毀等3對於你的身體是沒辦法傷害到的,因他告訴你心本身是無形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傷害,那你若認為是這東西先傷害到你的身再間接傷害到你的心,那這3個基本上也是沒辦法去傷害你的身。這是他要讓你醬子思考,你以為不能直接害心可是可以間接害,那他就告訴你,這3個既不能損害你的心也不能損害你的身。既然對於你的身心二者俱都不能損害,你還有什麼好生氣的故應歡喜,如是想過後你就不會再有醬子的煩惱,憂愁煩惱若滅掉了,你的氣也不會生了。在課文這中間講了一個邏輯關係,第1個你一定要如理思惟,想完後就可以解除你的煩惱,煩惱沒了自然不會產生瞋心。
還是引用《入行論》b296的說法:「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眾生因為太過於耽著於己身,因為有身的關係而造成自己的苦。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對於你的身並無造成任何傷害,那汝何故要生氣?」先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6一、「意非有形故,誰亦不能壞,由耽著於身,故身為苦損。毀訾及粗語,並其惡名稱,於身若無害,心汝何故瞋?」出自《慧光集》、「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瞋?」安忍5253

就是因為你執著這個身體就會感到苦。簡單說,這3個是沒辦法傷害到你的心,但是因為你常常執著於自己的身體,然後因執於己身而感受到這個苦。因為你認為身受傷心也會跟這受傷害,可是這3個本身既沒辦法傷你的心,也沒辦法傷你的身,既然身心都沒有辦法傷害你有什麼好生氣的。這是整段的大意,就是要讓你做醬子一個思惟。關於這個思惟,我們簡單講一下他為什麼會醬子說。這後面的內涵最重要是告訴你名言是假法。比方,我開口罵一個人,我罵他25,這3個東西他是有次第的,2放在最前面,百放中間,5放在第3個,這意思才出來,他不但要次第要對,而且,253個音一定是在你的名言裡面你已經建立了這25意思就是瘋瘋癲癲的,有一點腦筋很不清楚,你們知道25這句話嗎?知道。所以第1個,對方發出聲音的時候這3個字要有次第的,假如他說25百,你不會生氣,他一定要講25醬子,他若講百25,你也不會生氣,順序不對。順序對了之後,這3個字的音,所以佛學一般講這個叫做表義名言,你身上有這樣的表意名言種子,意思是什麼?就說出來的這3個音是色法,你在腦筋裡面會把這3個音跟另外一個意識結合在一起,這意識就是25是罵人的,就是台灣話的八珍、38,罵女生的。所以,你的名言裡面還要建立這個,你把這2個連在一起,1個是3個聲音然後你馬上會去連到這個名言種子,你們知道5位百法裡面有一個不相應行,不知道的人就先記住這不相應行,因為5位是心法、色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心不相應行裡面有3個,其中1個就是名句文,文就是音階,名就是單字,句就是單字組合成一段話。為什麼把這個名句文放在不相應行法裡面?這意思就是語言的意思,語言放在不相應行法這是因他是一個假法,在世俗裡面有一部分叫真法,就是實法,像你的心法、色法,都可以稱做在世俗裡面是實法。當然這也涉及到你是用大乘或是小乘的說法,這裡就不再多講了,有一部分是實法,那不相應行就是假法,他是一種假立的,比方,時間、方位、東南西北,這也都是假立的,所以在不相應行法裡面,都是你自己去假立的。我們一個人的反應,人家講出一句話,第1個他的順序一定要對,不然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對了以後,你的名言裡面還要有建立這個聲音是代表什麼意思。比方,在街上我突然罵一個人25,他根本名言裡面沒有建立25就是八珍,你看班上就有人不懂八珍,他名言裡面沒有建立,所以我講他八珍他不會生氣。所以你現在要知道到底這個論文在講什麼?他真正意思就是要告訴你語言是假法。你說人家罵你,你……他意思就是告訴你這是假法,你要知道這東西完全都是你假立的,第1個順序要對,順序不對就沒事了。所以修行人後來講說有一種方法,就你聽到人家罵你的時候,這3個音一出來的時候,你就把這3個音砍斷成3個字,不要連起來。比方,王八蛋,很難聽,王,一點也不難聽,八,也沒事,蛋,還有滷蛋、鹹蛋,這3個一拆開什麼意思都沒有了,你身上建立了很多名言,你把名言連在這裡,那你為什麼要這麼在乎他的意思呢?舉例,今天走在街頭你罵老外王八蛋,他還跟你笑笑打招呼,他根本不知道你的意思。醬大家了解他文章裡面的重點就是告訴你這些是屬於不相應行裡面的東西。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在乎他這個,當然你會說講很容易,可是話又說回來,你在讀這個東西你一定要記住他最重要是告訴你:你不能瞋!因為瞋是很嚴重的一個煩惱,大家記得這會壞善根。這是很重要的2個,1個邪見1個瞋,會壞善根
你就要根據醬子,給自己想出很多理由。然後你一碰到,第1個就是他講的順序,你一定要如理作意,所謂的如理作意就是經論裡面給了你很多方法,他教你修行就是給你很多方法,你若記住這方法,人家一開口罵你,你說我現在3個字我就都把他砍斷,你馬上就不生氣了。你能醬想你馬上就不會生氣了。然後,假如你再想深一點,你說,這個根本是名言,名言根本不是實在的東西,他是一種假立的,那我去跟這些東西計較幹什麼?他是用這種方式教你,第1個,要如理作意,第2個,你因為如理作意你就沒有憂惱,那你沒有憂惱你就沒有生氣的理由,你沒有生氣的理由,你接下來就是不會生氣。這是他教你的方法。大家還記得一開始讀《廣論》宗大師一直強調我講的論就是教你修行的。所以今天我又提醒一個,為什麼有時候我對很多事情會有反應就是根據書本讀來的,很多人把讀這當作一件事,把修行當作另一件事。這太多了!論裡面教你的這就是修行,當然你修定是另外一件事。你今天用他的方法一定有效!只是我們還不會去用,我們還沒有真正下一個很大的決心去修行,你要修行,這都是他教你的方法。按照他的方法,過一陣子以後,你真的就不會生氣了,至少你的氣會減一半。
接著是宗大師的祖師爺,很有名的霞惹瓦,我記得宗大師的2個老師都是霞惹瓦的徒孫輩,他提到3個人,康壟巴、內鄔蘇巴、照巴三人,這應該都是噶當派早期的人,任說何語,何語,就是指作毀等3,不管人家怎麼給他作毀等3的這種語言,對他們來講就像是跟土石一樣沒有感覺。他們之所以不會對毀謗、粗語、惡名這種語言有感覺而惹生氣,人家就像是在罵石頭一樣,就是因為他們用了前面所說的方法。當他能夠把王八蛋3個字拆成沒有次第的時候,那就不會氣了。或者他了解到這個東西是一個名言,意思是不但不能傷害我的心,連我的身都不能傷害。因為這是名言、這是假法,假如,對方拿的是刀棍這會傷到你的身,可是語言是沒辦法傷你的身體,因他是假法,而且你一定要配合他,要有那個因緣你才會產生那個煩惱,你配合他要用你的名言素養去配合他。假如他今天用法文罵你,聽不懂時還不會氣呢!所以他們活的很開心,就因他們根本不在意這些,你講這些於他一點用也沒。他們以後的這些人就沒辦法像他們了,所謂耳根薄弱就是指很容易受名言影響,我們也是耳根薄弱,人家隨便講我們一句,我們對名言的反應好快,馬上連起來馬上就受不了生氣了。
某作是言就是別人在講你什麼也就是搬弄是非,若有人搬弄是非去對馨敦這個人說別人在講他什麼,他一定是回答:罵我這有什麼了不起,這些人在暗中還訶罵國王都不當一回事,汝要注意你現在是犯了離間罪,你應當懺悔。他反而教訓對方。還有一個慧金剛瑜伽師,他說:人說我等為伏後者。別人都說我們這一個僧團是伏後者,什麼叫做伏後者?藏系解釋這叫做串門者,就是到處喜歡管閒事東家長西家短的36婆之類的。他就回答︰這些個愚人本來就是喜歡搬弄是非,講這些有的沒的,他們若不說這些他們根本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接著就說:速斷離間。千萬別跟著這些人所說起舞,我們一定要了解他們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也不要再搬弄是非。過去有一個漢傳的公案:有一個人有名的好修養向來不受這些影響,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就有人當面指名道姓的罵他,他當作沒聽見繼續前行,他的侍者跟在他身邊就說:老爺,人家醬子罵耶!他:有嗎?侍者:他指名道姓耶!他:很多人都是這名字!不是在罵我。其實他那名字並不是菜市名並不普遍,他就繼續往前走。那個人更是不死心跑到他面前罵他,他還是當作沒聽見繼續往前行,他身邊的侍者又忍不住了:老爺,把你罵成醬子你怎麼還能不在意?然後他就告訴他的侍者:他罵我,我不把他當一件事;那你現在重複的來講他說什麼,你不是在罵我嗎?大家懂他的意思嗎?意思就是他根本不歡聽這些東西,甚至有人看不過去來跟他重複,他反而會說:你假如真是為我好,你怎麼還去重複人家罵我的話呢?這是以前在老人院講故事時沒講過的,怕人家不一定能接受。
若作是念,你如果能醬子想,醬子的毀等3這些東西,對於其餘的補特伽羅因為於我不喜故不歡喜。因他們不喜歡我,所以會用作毀等3來對付我,可這些東西於我並沒有造成實質上的損害。這就又回到前面所講既不會傷心又不會傷身,因這都是語言、都是名言的東西,既然此於自己全無所損,故自應斷除不歡喜心。他還是引《入行論》b296的說法,先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6一、「餘不喜於我,此於現後世,俱不損於我,何故我不樂?」出自《慧光集》、「謂他不喜我,然彼於現後,不能毀損我,何故厭我毀?」安忍54

他不喜歡我,因他的不喜歡我所以會對我做毀等3,可是他對我所做的毀等3對我的現法、後世均不能造成傷害,那我還有什麼理由可以討厭人家對我作毀等3?也就是說,我有什麼可以不高興的。《廣論》裡面翻成何故我不樂?你多一個對照馬上就可以明白,不至於會錯他的意思了。
 

再來第2個,若作是念,雖他不喜無損於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故於毀訾、毀謗、傳惡名者而發憎憤;剛剛漏講一個,現在講到這裡最重要是【破救】。【破救】就是:你前面有一個說法,對方現在就是認為你有道理,可是他仍然想要辯白,為他自己的角度來辯白。所以他第1個剛剛我們若作是念這是一種【破救】,對這個人他辯白他若作是念是因為有毀訾等,因為他醬子毀謗我,結果就會讓其他的人也一樣不喜歡我,剛剛沒講清楚,大家了解意思嗎?這2種【破救】,一個就是他前面講完以後,他提出來說:對!雖然他講這些不會害到我,可是因為他醬子講就會讓其他的人不喜歡我,這就是則餘補特伽羅於我不喜故不歡喜。這句話是對方的一種【破救】。若餘不喜我,於我有損可為實爾。因為其他的人不喜歡我,醬子對我就會造成我的損害。後面這就是告訴他,然此於自全無所損,故應斷除不歡喜心。可是就算是因為他不喜歡你毀謗你還害的一大堆人不喜歡你,其他這一大堆人不喜歡你對你又有什麼傷害?剛剛這一段沒有講清楚,現在才注意到這是一個【破救】。前面他先講這一段,然後,這時對方就救援,你醬講雖然有道理,可是,我跟你說雖然他罵我沒有損害我,不過,因為他罵我害的別人也不喜歡我,那因為別人也不喜歡我所以會造成我的損害。那現在的【破救】就是告訴你,別人的不喜歡你對你也不會有什麼損害。醬了解,這是第1個【破救】。可以標明【破救1】,以後讀到就不會搞不懂了,第1個若作是念是【破救1】,第2個若作是念是【破救2】這是另一種情況。
1種【破救】情況:雖說造成別人不喜歡你,可這又怎麼樣?別人不喜歡你也不會損害你。
2種【破救】情況是怎麼救援呢?他說:雖他不喜無損於我,這個不喜就是名言上面的、名聲上面的、嘴巴上面的,雖然這些對我沒有損害,可是因為醬子會造成→即能障礙從他人所獲得利養,醬大家了解意思嗎?他說前面一個是會造成別人不喜歡你,可也是名言,那些也不會損害你。第2個【破救】情況是說雖然名言本身對我不會造成傷害,可是醬子會間接影響到別人我的利養恭敬就少了。所以,就會因此對我做一些毀訾、毀謗、傳惡名的人生氣。接著的這2句話也就是他的【破救】,你要分清楚,這整句話裡面前面一部分是對方的救援,有一部分是他破對方的救援,這2句話就是他怎麼破對方的救援,他說:所得利養須置現世,你得到再多的利養都是在現法這一生,你總會死的,你拿到這些你帶不走的;瞋他之惡隨逐而行,可是你犯了瞋恚以後所造的惡業就算你死後也會跟著你走。所以,這2句就是他的【破救】。接著把這道理再講清楚一點,你今天因為沒有得到利養沒辦法生活很快就死掉了,假如與以邪命長時存活,這時就是比較了,什麼叫做邪命?佛學正命的意思是你生存是用正當的方法生存,邪命,比方說開當鋪、賭場、屠宰場,這就叫做邪命,正命就是你不會去做這種事情。意思就是你今天沒有利養你馬上就死掉跟比較你用邪命的方法存活下來,為什麼會提到邪命?因為你這時產生的瞋恚,或許因此爭取到一些利養,你由此得到存活到底哪一種比較有利?他告訴你是前者為勝,你要選擇前面的,情願沒有利養早死也不要靠瞋恚的方式讓自己活得很久。
為什麼?接著解釋,假如你今天得到這種邪命的利養而讓你活得很久,可是,總有一天你還是要死。到你臨終時死的那一刻,因為邪命的利養讓你活了百年,另外一種他不受利養他可能只活了一年就早死了,這二者其實在你死的時候是一樣的,意思是死的時候一切也都化為烏有,不會說活了百年死的時候就沒有憂愁沒有痛苦,唯為念境,過去這個長時間的利養享受的生活這些都只不過是成為你過去的一個回憶而已。都沒有用了,這時你並不會因為醬子你就死得比較快樂,過去的快樂都是過去式,都是屬於念境,就是回憶的意思。在你臨終的那一刻並不會因此你就會比較快樂,不會的。譬如,你在夢中享受樂百年與唯須臾領受安樂比較,須臾,看一下講義……
須臾b296:時量,猶言暫時、剎那。俱舍論十二曰:「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又曰:「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瑜伽倫記四曰:「牟呼栗多,此云須臾。」

須臾就是一剎那很短的時間,不多解釋了,你在夢中你夢到過了百年的快樂日子,或是你在夢中只有短暫的快樂,可是在你醒過來的時候,樂與不樂全無差別,百年的快樂夢跟短暫的快樂夢之間沒什麼差別。假如你能了解到這個,若於利敬能破貪著,你就不會再對於毀訾揚惡名等3生起憂悒了。也不會以求於他人而顯出我自己的殊勝,雖不顯揚我自己的殊勝也不會影響到我追求不去作毀等3而得到的這種喜。
接著還是引《入行論》b296,這次宗大師還是在安忍品卻往前用了5個頌,很長:「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這是對方的救援,就說你講的對,可是雖然這些作毀等3不會傷害我,但是卻會影響我的利養。接下來就是【破救】破斥他的救援,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這前面解釋過,拿到再多的利養都是在現世,我因為沒有免除這些瞋恚,我去瞋恚時這些瞋恚是會跟著我到後世的。我寧願現在就死歿,也不願意因為瞋恚而得到利養讓我活的久久,就算我能活得很久,終究基本上這還是死苦性,逃不掉死這一關。夢中即使享受百年樂,到了醒過來時,跟夢中只有受到須臾的快樂,其實沒有差別的。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不還意思是不會再得到,意思是你夢中活了百年樂或是夢中你只有須臾的樂,就不講夢,就算你有利養多活了50年,或是你沒有利養你只活了10年,不管是在醒來的時候或是臨終的時候,這2個本身你都拿不回來的,這叫其樂皆不還,你不可能再得到,只能是夢境、只能是一個回憶,也不會因此在醒來時或是臨終時會有差別,不會的。就算你得到再多的利養,你長時享受因利養而得到的安樂,你到死的時候也是一樣就像是被強盜搶劫一空,你一樣是裸體空手行。」人死時真是醬子。穿再多衣服一燒也什麼都沒有。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7一、「能障利養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諸惡則堅住。我寧今死歿,不邪命長活,我縱能久住,終是死苦性。夢受百年樂,若至於醒時,與受須臾樂,若至於醒時。醒已此二者,其樂皆不還,壽長短二者,臨終唯如是。設多得利養,長時受安樂,亦如被盜劫,裸體空手行。」出自《慧光集》、「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吾利終須捨,諸罪則久留。寧今速死歿,不願邪命活,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夢受百年樂,彼人復甦醒,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安忍5559

大家有沒有什麼要討論的?或是誰有什麼心得要分享的?再下來那一段還蠻長的,這時間不夠消完一整段,這一段也就是要你破除不喜冤家富勝喜其衰敗。當然,你一個菩薩若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你怎麼做菩薩!
陳師姐:我有2個問題,就是b295,以前上課時標點符號有改過,無屋用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沙屋,所以這裡的逗點拿掉,改放在愚童涕哭之下。
石師兄:記得當時解釋直接是採《廣論四家合注》的說法,就因這句很繞口。我們最主要是要懂他的意思在講什麼。同意醬改。
陳師姐:第2個問題,就是講義的須臾,感覺這裡的須臾跟一剎那是相同的意思,可是我課本上有一個小抄寫著:在講3惡趣苦的時候,1須臾跟1剎那差8000倍。
石師兄:剎那會比須臾小。
韓師姐:須臾,《瑜伽師地論》有另外一個解釋,他等於48分鐘。1須臾­=48分鐘
陳師姐1須臾­=2880­=48分鐘,1剎那=0.018秒。
石師兄:我一般碰到這個,我不想………剎那是很快,一般講1彈指=60剎那。
陳師姐1剎那叫做1念,20念叫做1瞬,20瞬才是1彈指。1彈指=7.2秒,1剎那=0.018秒。
石師兄:很好,謝謝!我一般碰到這個,我是不太在意這個………因為這個東西我們目前也用不到,一般只要講秒、分就夠了。
簡師姊:其實要說分享什麼心得應該是謝師兄有資格講才是,我每次都是分享的2266,不過,剛剛講悟達國師跟晁錯的三昧水懺,小馬一生出來就有的應該是那個缽,我記得他是把缽放上去。剛剛石師兄講我們學《廣論》就是實修,我講一下我今天的例子。記得前幾次,師兄一直強調說邪見跟瞋會壞善根,我就把他記在心裡,想辦法不要生氣醬子。我今天開車來時,很不幸,車道上前面有車就開很慢,雪隧規定車速不能低於7070以下就要罰款,那大家都在進隧道口前趕快轉換車道,我本來也要轉車道結果沒換成,然後就一直跟在後面,想按喇叭又不敢心想對方會生氣,不按喇叭又不行,我想我現在不能瞋呀、會壞善根呀。旁邊車道都好快,就我這車道前面空空一大截,我也就只好跟在後面,繼而一想,不行呀,他醬子一定會被罰錢。我看碼表低於65了,按喇叭嗎?還是不要吧!結果,他聽到廣播了,他竟然可以開到95,我也跟著開。開到隧道口,發覺今天雖然開的很慢可我今天沒有生氣,而因為他後來開的很快,我也沒比別車道的慢到,今天沒瞋,而且效果也達到了。真是很謝謝來上這個課!不能瞋,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不要瞋。謝謝師兄!
石師兄:這是他了不起,你們大家有誰聽完以後常常想著不瞋的!應該很多,可是也有……這時就要慚愧了!聽歸聽、做歸做,這就要慚愧了。他講的非常好,至少他讓我們知道他很誠懇啊。
按照這些教法照做,這很重要。
某師兄:開在高速公路,前車開在6070,第1個你會不會叭他?第2個你繞過他時會不會回頭看他2眼?
石師兄:會呀,以前會,現在不開車了。這也是發生在不久前的事,那天我要出門前心裡就覺得毛毛的,所以那天就把上師給我的一個金剛結帶在身上,按照講法金剛結是很厲害的可以解除很多很多……我那天是去打球,去時坐小黃去的,回來時很多人就有年輕朋友順道載我,到一個路口,朋友手伸下去不知在弄他的錄音機還是什麼,其實這是非常危險,開車當中手伸到下面,以前我開車向來不敢有這種動作。不要說你視線離開,那是經常會發生車禍。他不但去開而且他還加速,怎麼前面車子停了他在加速?我才叫他,他抬頭才看到,緊急剎車。還好他的車子是Benz,不要看車子是有差別的,那記離好近他加速。我叫他他抬頭才剎車,剎車是剎不住的,到那緊急時他做了一個,我也不知道,所以我覺得你們不要不相信,這種是有的,他就往右轉再往左偏,還好旁邊有空位讓他做右轉再往左偏,右轉假如不再回頭就撞到旁邊的鐵欄杆了,右轉再往左偏才剎住。現在我慢慢有感,不要不相信,那天早上就覺有點毛毛的又講不出來。一般我去打球不會帶那個金剛結的。那個撞到應該不會沒有性命可是一定會很慘的!我們誠心信佛,至少命不該絕時會有幫助的。
 

 

20171226-P297L04-P300L10-0130上士道-6度之忍辱 b297
現在先看科判,我們是講到6度的忍辱度,一開始是要先了解忍的自性b285,再是說到趣入修忍之方便b286,接著就是忍之差別b290、修忍時應如何行b304,最後是此等勝義b304,一共5科。第3科的忍之差別先講耐怨害忍b290,耐怨害忍基本上是指補特伽羅就是人給你的怨害,對方是一個人他所造給你的苦,裡面內容就是盡量讓你想辦法讓你了知根本沒有人的問題只有法這一類的問題。在耐怨害忍裡面又分破除不忍怨所作害、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醬子2科,我們今天已經講到這裡第2科就是你應該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就是你對你有怨的這些人那你看不得他好,他好你很不高興他一壞你很高興。那前面的一科1-1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b290之下又分1-1-1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b290,就是你沒辦法忍受對方障礙你的快樂而產生的痛苦,1-1-2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b295,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在前面全部都解釋過了。這些內容大家看一下就知道過去已經全部都說完了,今天就是進入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這講完接下來就是忍的差別裡面另外2大科:安受苦忍b299思擇法忍b303,那安受苦忍這一部分也有一些補充講義,讓大家知道忍分做3大類,我怎樣能很具體的很有關聯性的理解。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 b297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故應於他幾大富樂,斷除嫉妒,至心歡喜。若不爾者,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云令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怨家衰敗而生歡喜,及暴惡心願其失敗,僅由此心於怨無損,唯令自苦。設能損他,然亦俱害。思此過患,當一切種而正滅除。如云:「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鉤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

先到這裡分段一下,因為,下面開始等於是整個耐怨害忍這一科的總結。
耐怨害忍這一科基本上分作2大部分,1大部分是說當對方給你這種身體上的痛苦你應該怎樣把他滅除掉,再來就是當對方給你不是身體上面的痛苦是精神上面的,比方說是毀壞你的名譽啦這些等等;這一部分完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專門強調怨家的問題,其實這是特別提醒這些菩薩,假如做到一個菩薩基本上應該是沒有這些問題。我們凡人一般都有這個問題,比方說有人討厭老共,所以一看到那邊有什麼問題就高興得要死,那有人討厭現在的政府,一聽到他們有什麼不好就很高興,基本上我們凡人都是醬子。假如你今天已經是菩薩了你做菩薩行,這個地方就是提醒我們要做菩薩不能有這種心理。
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基本上這意思很容易懂,那怎麼破除呢?第1個先討論到你的根本,記得,我們前面提過由境就是對鏡來看、由有境就是你自己的角度來看,還有一個由所依來看,所依就是你自己的5蘊身這有什麼好珍惜的,另外就是你自己發的菩提心,這是所依。你按照菩提心的角度你也應該要忍受就不能去瞋恨其他的有情,這些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本為就說你這個所依、你的根本就是你要利樂諸有情,所以你才發了菩提心,本來是你應該要做的事情,可是這有情現在沒有靠你他自己得到了安樂,結果你反而起了瞋恚心。醬子就是提醒你是你本來應該要去給他安樂的,現在他沒有靠你自己得到安樂,結果你不但不隨喜你反而瞋恨,這基本上特別指的是怨家。同時,你也希望這些有情最後都能夠成佛,那他現在靠他自己只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利養恭敬,你本來是希望他成佛,成佛那不得了,那是三界應供!那他現在靠自己只得到一些非常下劣的利養恭敬,結果你反生憂惱,這是跟當時你所願、你所發的菩提心是非常相違的!所以你應該對於對方能夠得到的富跟樂,你不能夠瞋恨嫉妒,要非常誠心的隨喜。假若你做不到醬子,那你說你發菩提心要利樂有情這些都是虛言妄語。
接著就還是引《入行論》b297,這次一共引了安忍品8084520句,他說:「為樂諸有情,這個樂是當動詞用,你的目的是為了讓有情非常的快樂得到利樂,那這個樂基本上是你要有情成佛這是一種大樂。這個樂基本上指的是一種大樂,你是為了要讓諸有情得到大樂所以你發了菩提心。現在有情自獲樂,這個樂是小樂,這有差別,前面是你希望有情得到大樂、成佛,所以你發菩提心;現在,他靠自己得到一些小樂,結果你反而是怨恨、嫉妒對方這怎說的過去?本來你是希望讓諸有情都成佛三界供,三界,我們都知道就是整個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供,就是三界應供,這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應供,應該你要恭敬利養的。結果你現在見下劣利敬,對方只得到一些非常下劣的利養恭敬,那是什麼原因使你反而起了憂惱?這本來就是汝所應當做的,應當由汝供給對方的,現在親友得自活,用親友來比喻本來這是你的責任,現在他能夠自立生存不須要靠你,你怎會不高興反起了瞋恚心?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這都是一樣的道理,你本來是有醬子的心,那你現在反過來,不是你先前所講的都是假話?最後說,若他從施獲,這個人得到利養其實不是你給的,從施獲,意思是施主給他的、別人供養他的,這個利益本身也不是你給的,也是施主的東西,這些都不是你的東西跟你無關,那人家施不施給對方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呢?意思就說這些根本沒有你的事。」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7一、「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云令諸有情,成佛三界供,見下劣利敬,何故起憂惱?若汝所應養,當由汝供給,親友得自活,不喜豈反瞋?不願眾生樂,豈願得菩提,故若憎他富,豈有菩提心?若他從施獲,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關?」出自《慧光集》、「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有情今獲利,何故反瞋彼?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所因恩養親,當由汝供給,他親既養護,不喜豈反瞋?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妒憎富貴者,寧有菩提心?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安忍8084

對照看一下漢傳的《慧光集》翻譯,整個意思就很容易了解了。
接下來就是宗大師解釋《入行論》裡面的意思,他說:怨家遭逢衰敗而你生歡喜,或是你懷暴惡心願其失敗,其實你有醬子一個心醬子一個想法對於怨家來講他根本無損,因這只是你心裏的一種思惟你是沒有辦法去傷害他的,結果因為你自己在心裏面生氣、嫉妒這些反過來是令你自己受苦。就算你能夠用心醬子一個思惟能夠損害他,其實結果是兩敗俱傷,你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所以你應該要把這些想清楚,在所有的條件下、在任何的情況下,你都應當滅除你這種心。一切種就是在任何的情形下。再來還是引《入行論》b297,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7一、「設怨有不喜,汝有何可樂,僅由汝希願,豈為損他因?縱由汝願成,他苦汝何喜,若謂滿我心,損失豈過此?彼煩惱漁夫,利鉤之所執,我於地獄鑊,定受獄卒煎。」出自《慧光集》、「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若為瞋漁夫,利鉤所鉤執,陷我入地獄,定受獄卒煎。」安忍8789

安忍品8789頌,共有3個頌:「假設怨家對方有什麼不開心的,汝又有什麼好可以快樂的,就算是你自己這麼想,醬子真能造成他的傷害嗎?這絕對不是因果之間的關係。就算汝願達成了讓他受損害了,他受苦汝又有什麼好高興的?假若說這樣是滿足我願的話,其實你所受到的損失遠遠超過你所得到的滿足心?你受什麼損呢?因你產生的嫉妒、瞋恨,這種對你本身是造成一種苦。假如你有醬子一種瞋心,最後基本上都是到地獄去受苦!」
 

接下來就是一個結論,這個耐怨害忍這一科的總結。剛剛看過耐怨害忍的科判,這是很大一個篇幅,那現在這就是整個科的總結。
耐怨害忍的總結 b298
如是若於障礙我樂及我親樂、為作非樂、並於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視為不可樂相,由此生憂,憂增發瞋。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則止其憂;由憂息故,瞋則不生。故應以前所顯正理,於此破其一向不喜,由眾多門滅除瞋恚,以其過失最重大故。能滅教授亦即上說佛子正理,要與煩惱而興駁難,向內摧壞第一仇敵瞋恚之理。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以多正理而正破除(不可愛相),則能遮止多類瞋恚。由眾多門發生堪忍,能得堅固微妙習氣,以是由其無垢正理,於正教義獲定解故。有捨觀慧思擇修者,即捨此等菩薩一切廣大妙行,當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無上障礙,猶如毒蛇應當遠離。

這科現在做一個總結,其實不光是這裡的總結,這個道理也可以運用到下面去。現在看看是什麼樣的道理。
如果有人障礙了我的快樂或是我親友之間的快樂,或是做我所不愛樂的東西讓我不快樂,並於怨家不喜其盛事,其實這3個就很簡單的攏總包括了前面所講分成許多科的內容。基本上,像上面所講的這一些情況,一般我們會視為這是不可樂相,我們對於這些第1個反應就是有一個不可樂相現前。那天上《瑜伽師地論》華師兄講二道資糧,講到一個不取相、不取隨好,這基本上也可以應用在這上面。我們一般就是要避免取相,所謂取相,並不是只有無分別這一部分,基本上你的五俱意識已經用了,因你已經分別了,你有分別心,這叫取相。比方你覺得這是對方造成你的不快樂,你已經有分別了。所以,第1個你一開始你一定會做這個取相,這個取相本身就是取的一個不可愛相,就是一個讓你不高興不喜歡的相;接下來,由此生憂,然後,憂增發瞋,這就是隨好,這就是第2步了。
1個一定是取相,取完相之後,因你在取向的時候雖然是有分別,可是我們若用《瑜伽師地論》的說法你基本上已經有五俱意識一定會用在裡面,這個都是有分別心,所以取相不是無分別心,這邊的取相已經是分別心了。取完相之後,在第6意識,因五俱意識也是有第6意識,可是這個取相以後,第6意識就是五俱意識的後面,這時候開始你心所就會動了,這時心所動基本上一般就是會動到你的煩惱心所。這裡邊的意思,他整個來源就是一開始你取一個不可愛相你不喜歡的相,因你取了你不喜歡的相,你第2步就會生憂惱,就說你受完以後會生憂惱。憂惱產生的基本上是一種苦,你產生這個以後會引發你的瞋心等等,心所就會動起來。所以這基本上也就是取相、取隨好,整個原則就是醬子。
這講完你就要記住:你之所以會有後面的隨好,第1個是一開始你取了一個不可愛相。那怎麼破除?所以,整個原則就是不要把那個相當作不可愛相來取,這一關你做到了,後面就不會發生了。最重要他總結是結這個,因為我們之所以會最後產生瞋心忍不住就是一開始我們把現前的境全都當作不可愛相去取。對你是不是不可愛相?當然是。所以他才教你一大堆方法要把這些東西讓你一開始,這叫事先思惟不是當時反應呃!記得《廣論》這本書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他所講的沒有一樣不是為了修行的,他很清楚的告訴你,像現在你聽了,聽完這些就回家,沒有用。這就叫觀察修,這些會重複出現,現只不過是提醒各位,宗大師一開宗明義就講這個,這個就叫觀察修。是說你平常坐著也不一定能入定,假如你最後要修止觀要修空性、空慧的時候,你一定要有真正的定,然後用止觀,最後能得到空慧,可是這種你只要坐穩了,坐在那邊思惟就可以了。思惟什麼?因他書本教的你很多,若他沒有教你這些相對你都叫做不可愛相,沒有任何人跟你講、你用你的本性第1個反應就是不可愛相,這個不可愛相你只要一取相以後,後面那個隨好、不可愛的隨好、會害你的隨好就會跟著來了,這是基本的整個觀念。
所以,他前面講那麼多的情況,比方人家打你,你要想根本沒有人的問題,這不是要你臨時去想,臨時去想來不及了,這是要事先自己坐在那裏把他所有講的各種情況,人家拿棍子打你你應該是怪人怪棍子這一大堆,人家罵你你又不會痛,而且最重要罵你是語言,他教你很多,比方他罵你25,把253個字一拆開什麼意思都沒有,他告訴你語言都是假的,名言,不是實質的是一種假法。他告訴你的這些就是你要做觀察修。觀察修修到最後你非常熟練的時候,境界一來,你就會馬上想起,馬上按照應變。應變的結果就是把這個所謂的不可愛相改成中性的,要改成可愛相我是覺得目前不容易應該是做不到,就改成中性的。這個只要你能做到,後面就不會發生了。他教的這個總結算是蠻重要的,也不只是這地方,後面也可以應用同樣的一個觀念。
若能破其一向不喜,這個一向就是說你若沒有修行一定就是醬子的反應,你沒有先做觀察修,你沒有自己先磨練自己的話,你一向一定是醬子,按照你自然的習氣反應,一向就是你的習氣。假如你能破除你一向習氣上的把這相當作不可愛相去取的話,那你就不會因為取了不可愛相而產生憂惱;由於憂止息你沒有這個苦故,你後面的瞋則不會發生。這一整個連貫下來也就是不取相、不取隨好的一種應用,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用以前所講的所有正理,一定要思惟做很多的觀察修,然後才能破除自己一向的取不可愛相的習性,如此你就可以根據他教你的,你如理作意醬子思惟,就可由眾多不一樣的方法來滅除瞋恚,因為瞋恚的過失是最重大的。他用了很多方法來教你忍,最重要目的就是讓你不產生瞋恚,因為,瞋恚不只是壞善根,而且講他的報應就是地獄,這很可怕的!這些能滅除瞋恚醬子的一個教法亦即上面所說的佛子正理,佛子就是菩薩,菩薩就是要能跟煩惱而興駁難,就是說你要正對治,你做為一個菩薩你就要用他教你的方法去跟你的煩惱做正對治,醬子最重要就是要向內摧壞你的第一仇敵就是瞋恚。一般,瞋恚在煩惱中算是最嚴重的一種。
接下來,再用正面、反面來說明。
正面,就是說假如你能做到的話,反面,就是說你不能做到的話。先講正面:是故若能以觀察慧善為思擇,觀察慧這就是他所講的觀察修,一定要記住這種東西不是讀完以後隨便想想,等碰到境界的時候再來應變,絕對不可能的,你不可能醬子做的到的。所謂觀察慧,你坐著思考也是書本所教的,你要記住書本所教的這些。大家看華師兄,他很會自己弄一些偈頌就幾個字連起來卻把東西都記起來了,其實這真正是你在思惟觀察修時候用的,你總不能坐在那裡拿一本書打坐吧,一般你要記得住。所謂的嗢陀南也是用在這裡,背下來就知道整個書的內容跟你講什麼。就像科判,你自己也可以編,那你觀察修時就完全不會漏失這個課文所教的。作為思擇,也就是我們在聞所成慧以後一定要有思所成慧,一直提醒各位,這些關鍵字都是提到這些東西。思擇就是思慧的意思。我們現在在讀的叫做聞,你若能全讀懂的話就叫做聞慧;可是你讀懂完以後你就能應用嗎?不是,要有思慧。思慧就是你想完他所有的道理你全部都同意,我們現在會不會有些道理不同意?你不敢不同意,可是書本上講一些東西有時你會覺得可能嗎?思擇完,就是你絕不會再有這種反應了。你認為他所講的就是你相信的,你醬才有可能去修修所成慧。其實,《廣論》這本書真是蠻好的,因為他整個從頭到尾都是銜接的,以前他就講過修包括觀察修,大家記得嗎?他曾說修假如不包括觀察修,那麼就是除了你得到未到地定以外的都沒有修,這算什麼話?你現在了解意思,就像我們,今天要得到未到地定沒有那麼容易啊!真正定不是散定,假如要醬子才叫做修所成慧,那就代表沒有得到未到地定的人都沒有修,這怎麼講的過去?宗大師這個說法也是藏系裡面強調的,也是讓我們了解,所謂的修本身,當然止觀是很重要的,可是像這些也都是修,這就是叫做觀察修。當你思擇完以後,你用很多正理去破除這個不可樂相,你一定要記住這個關鍵,他告訴你我整個講的都是修行就是這個道理。這本書很多人讀,讀完以後又修行又再去找別人,一想到修行就跟這書都沒有關係了,又要另外再找一個,這根本是背道而馳。所以他現在就是在講這個,以多正理正破除這個不可愛相。我這裡多講就是強調~因為這裡是他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你要知道怎麼修這個忍,這裡是一個重點。那醬子則能遮止多類瞋恚,用這個辦法才能讓你的第1仇敵能夠滅除。這第1仇敵有多可怕?1能壞你善根,2能讓你到地獄。為什麼要修安忍就是這原因。由眾多門發生堪忍,這時就能得堅固微妙習氣,我們本來的一向不喜也是一種習氣,這是指往世、幾千萬世的輪迴你已經培養出這種習性了,你很自然就會取這個不可愛相,然後接著就是憂愁、生氣。他現在是講正面,你假如經過這種思擇、觀察修,最後你就能夠用正理正破除這所謂的不可愛相,破不可愛相這是重點,你本來一向認為的不可愛相要把他破除掉,這時你能夠得堅固微妙習氣,這就是反過來了,你本來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氣~一向不喜,現在你不取不可愛相,這時你習氣改變而且變成是對你有用又很堅固的習氣,就是反過來了。也就是你能夠得到這個習氣是因為,簡單講也就是文章裡面所教你的所有這些無垢正理,也就是佛菩薩教我們的,而你對於這些正教義獲得定解故,獲得定解跟前面的思慧是相連的,什麼時候才有定解?就是有思慧的時候,若你沒有產生思擇不會有定解。醬子文章後面的意思就講清楚了。
再來就是反面的:假如你是棄捨了觀慧思擇修的人,再強調一遍,這是不是觀察修?這就是教你觀察修。這是不是教你書本前面所講的不是聽完以後就沒事了,一定要做思擇修。假如你放棄了、你沒有做思擇修,簡單講你就是放棄了做一個菩薩應該要做的所有的所謂6度萬行,當然也包括忍辱你也放棄了。到了這種地步,對你自己或是對他人真正能得到,受取心要就是修行得到的那樣子的一個成果,廣義的講就是障礙你最後得到修所成慧,意思就是你不做觀察修的話。我前面跟你所講的都要做,你假如有做,最後可以把你一向的習氣改過來,把所謂的不可愛相轉成中性;那假如不做這個觀察修的話,你基本上你就是放棄你的廣大妙行,最後你也不可能得到心要,也不可能修行上會取得成果。所以,猶如毒蛇應當遠離,這毒蛇就是指不做觀察修。不做觀察修,這些東西都白講白聽了。
這是本文在這裡的一個結論,可並不是只可以用到這裡,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這個觀念。
 

接下來有一段饒益有情戒的備註b298
〔注〕菩薩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一、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二、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三、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四、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五、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六、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七、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八、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九、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十、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十一、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這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菩薩饒益有情戒一共有十一相,全部列出來。為什麼會列這個呢?因為在下面一卷有提到這個11相,不明白為什麼放在這裡,理論上應該放在戒裡面,戒,我們已經講過了。可是後面還有一個地方會提到這個11相,講到時你就知道了。這11相,屬於戒的部分,我們不多講了,以後在安忍裡面會講到也就是下面這一科。
 

我們先稍微做一個區分,前面這一大科耐怨害忍基本上指的是有普特伽羅對你做人身或心的攻擊,你沒有辦法忍受你產生怨恨,這是前面耐怨害忍這一科主要談的東西。下面這一科安受苦忍,要將他跟前面做一個區分的時候,就不是前面那一類的苦,比方說走在路上好好的突然摔一大跤,這也是一種苦;或者,遇到地震嚇得半死,就類似醬子,跟有一個人無關的,這是第2部分安受苦忍所講的。
在我們沒有講安受苦忍之前,先看一下講義……把這個忍本身分清楚,他能夠代表什麼含義,先講這個,大家比較能夠分得清楚前面所講、跟現在所講、跟將來所講都是忍,那到底為什麼要分這3種?這3種有什麼差別?
補充說明
一生忍、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惱,縱使彼加種種之害,我能忍耐於心而不瞋不報。
二法忍、觀察法而心安於實相之理;信難信之理而不惑。
【註】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法智。故忍為斷惑之位,屬於因,智為證理之位,屬於果。小乘之見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謂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謂之道法忍。
三無生法忍、略云無生忍,菩薩於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安忍而不動心;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
顯揚六卷六頁云:問:如經中說無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故。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說本來無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說自然無生忍。由圓成實自性故;說煩惱苦垢無生忍。

1個看生忍。一般生忍,就是屬於像剛剛講的怨害苦、或者不是怨害苦是我們下面馬上要講的安受苦,這些都屬於生忍。一般也就是稱做眾生忍,他是各式各樣的,屬於世間法裡面的東西。你心裏要有一個概念,一般就是分做生忍、法忍,剛剛講完的耐怨害忍這一科是屬於生忍,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一科安受苦忍還是屬於生忍這一部分。
2個叫法忍。法忍就是觀察法而心安於實相之理,這就稍微有一點不一樣了,這個忍本身你當然也可以說你對任何一個法一個實相你要真正能夠去產生信解這就叫做印忍,能夠產生信解能夠真正得到所謂思擇醬子的慧這叫做法忍。當然要得到這個不是輕而易舉的,隨然沒有強調前面要忍耐很多東西。法忍的忍有能印忍的這個意思在裡面,印忍就是信解的意思,就是你非常了解他理面的意思。信難信之理而不惑,比方說空性,這是很難理解的,你能夠深信然後沒有任何的疑惑。
下面有一個小小的備註。
以前有一次機會跟大家解釋過見道的過程。見道的過程,大家還記得小乘在觀4諦的時候,第1個叫做苦法忍,大家還記得這名相嗎?接著過去叫苦法智,所以忍是智的因,大家理解這意思?(今天20171229晚課時剛好被這句話所觸電: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你前面一定要有一個所謂的信解、印忍,這也就是一般所講的無間道,你應該要有醬子的一個印忍以後,接著下來這一過了以後叫解脫道,以小乘來說這就是……大家大概都忘了。是說,你看到苦法忍這就是印忍,就是講你對苦集滅道的這個苦諦你有百分之百的信解,這樣一過就叫做苦法智,也就是得到那個智慧了。所以你就知道這印忍的意思。
這裡這個備註:依此忍許或者說是印忍,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法智。你靠這個印忍以後,你就沒有疑惑,得到這個智慧。所以,忍為斷惑之位,屬於因位。我們一般講印忍是因位,智為證理之位,屬於果位。醬子可以更深入了解這個忍的意思,這是屬於法忍的部分。第3科思擇法忍講到的東西就是法忍。還有你在做善事、或是修行會不會遇到一些苦?這些苦你也要忍,這種忍不是第3科的忍是第2科的忍,你修行遇到的苦是屬於生忍。生忍有2部分,1部分是外面的人給你的,比方對方製造一些苦惱給你,打你、罵你。1部分是沒有對象的是你自己,就是不屬於有人、不牽涉到人的部分,比方摔一跤、生病,這些也都是苦,是我們等等要講的第2種安受苦忍,也包括你在修行的時候,你沒有修行基本上不會遇到這些苦,你因為要做善法會產生一些苦出來,這些苦也是算在第2科安受苦忍裡面。那第3科指的就是一種信解,對法義的信解,對實相、特別是對很難懂的實相,你一定要能夠產生信解,這邊印忍雖然沒有直接講到忍耐,可是基本上有忍耐的程度在裡面。請問你看到一些很難懂的,讀到一半,算了!算了!還花這個力氣去搞這個!你這就是沒有第3個忍。(怎麼辦?我就是,讀不下去!只好先丟開。)那你說每個星期要來上這個課,好累!好累!這是第2科部分的忍。這不一樣,要讓大家區別這個忍。
3個叫無生法忍。其實,無生法忍是法忍裡面一部份,法忍可以分成2部分,也有人有其他的分類,只是我醬子的分類是邏輯比較嚴謹的,你記得一種叫生忍一種叫法忍,法忍裡面又可以分做:世間法的法忍、出世間法的法忍。所以,無生法忍,若下定義:無生法忍、略云無生忍,菩薩於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能夠安忍而不動心,能夠接受醬子;簡單講,你講法空,法空是連法都沒有,為什麼以前說小乘的人一聽到這會害怕?我修完行以後、死掉以後是有涅槃的,類似天堂醬的地方可以去,假如法空的時候是告訴你根本沒有這些東西。那我死後到底是怎麼了?什麼都沒有這很可怕,這叫無生法,基本上是法無我的這種觀念裡面。
下面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一般我們講無生法忍有2種說法:1種是初地菩薩見道的時候叫無生法忍,為什麼會講到初地?因這無生法講的就法空的意思,那初地菩薩的見道是不是法空見道?法無我見道。大家懂這意思,不是小乘的人無我的而已,他是法無我,所以叫無生法忍。另一種,我比較傾向於,以前一般我解釋無生法忍的時候我是解釋8地,為什麼會解釋成8地?大家知道,因8地菩薩是跟阿羅漢一樣是不要再來投生轉世的,他已經不需要再輪迴了,所以這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看你是用什麼定義來定義無生法忍的意思。所以,有人用初地菩薩的見道叫無生法忍,有人說8地那叫無生法忍,可是一般有用789地都在裡面,叫做無生法忍。這應該是看你對於無生這2個字是用什麼樣的角度來解釋這2個字的。在漢地經常會看到一句:正性離生。正性離生指的就是見道,這是很清楚的漢人用字:明心見性、正性離生,這都是叫做見道。那無生法忍一般都會指的是8地,就是不再輪迴了那種本領。但是也有人把見道當作無生法忍,為什麼我不喜歡醬子用?因這就起衝突了!這無生法忍跟正性離生的2個意思就一樣了。正性離生,不一定是指大乘的菩薩,小乘他見道了也可以叫正性離生。雖說有醬的差別,但,我們就把正性離生當作見道不管你是小乘大乘,無生法忍當作是8地就是阿羅漢的境界那個真正不輪迴的8
後面《顯揚聖教論》裡面是用3性來解釋這所謂的無生法忍。這一部分就不講了,3性,有的同修可能對3性很熟、有的不熟,今天就不再細講了。今天講這一段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大家對這個忍裡面所包括的這3科,他大概的差別是什麼。
 

《廣論・卷11》終
 

 

第二引發安受苦忍分三,必須安受苦之理b299引發此之方便b299處門廣釋b302
今初 必須安受苦之理b299
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若不爾者,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此復有苦(第1類)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第2類)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又有一類(第3類)如下(處門廣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別更生心苦,極難堪忍。若能安忍,雖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則苦極微而能堪忍,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

這一科,剛剛解釋過跟上一科做個分野,叫做安受苦忍,又分成3科:1. 為什麼你要安受這個苦?這不是耐怨害苦,是這一類除掉以外的世間苦。你要了解為什麼要醬子,他的道理在哪裡?2. 要用什麼方式來引發這個方便、方法?怎麼樣讓你能夠真正去執行能安受苦的醬子一個方法,能安忍這個苦的一個方法。最後,3. 處門廣釋,這個完全的來源是很詳細的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意思是你做一個修行人,一般有多少地方會產生讓你需要忍的東西,這個叫做處門,就是說有哪些地方會讓你產生這些所謂的安受苦這部分的東西。這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有很詳細的說明,所以他叫做處門廣釋就是特別的由這部分做很清楚的說明。
他一開始還是引《入行論》:「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先看一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9一、「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出自《慧光集》、「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安忍12

這很容易懂,只是要告訴你的是他只引了2句,後面還有2句,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這2句他沒用上。所以,我們本來天生就是有非常多的苦跟隨著我們,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苦器,所以,佛陀一開始就講的苦集滅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本身就是一個苦器,本身就是要受這些苦,因此你要會利用這些苦來修行,修行跟這個苦是可以連在一起的。下面也會提到,最常用的一種就是大家曾經在講說的苦功德。聽過嗎?苦功德這3個字是很重要的,一般人受了苦馬上產生非常瞋恨不愉快的心,是因經常忘掉這3個字苦功德。苦功德,就是你假如受了苦,沒有想到苦功德,你是白受苦了。因為有這個苦,苦本身可以激勵你,簡單講苦本身是有功德的,你假如沒有受苦,你還得不到這個功德,苦本身是有功德的。這後面還會有很詳細的說明。所以,這也是以苦為道不可不知的另外一種很直接的講法。假若你沒辦法做到醬子,就如寂天的《集學論》所說,在漢傳說《集學論》是法稱所著。《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這裡稍頓一下,就是說,一般所有的苦裡面你都會產生瞋恚,前面那個耐他怨害苦最重要的違品就只是瞋恚一個,那這裡有2個違品:1是瞋恚、1是怯弱。這裡讓你會生氣之外,還覺得太苦了,不好玩,我不玩了!怯弱!這本身就能夠障礙你修善行。
安受苦會讓你產生瞋恚、怯弱,再進一步說,這安受苦還可以分做3:第1類的苦是由他偶發現前立起,這個不是指別人的意思,這個他是由偶發的力量,就是一個現前偶發的一個力量。先講第2類,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第2類這一類是不管你有沒有修那是另外一件事,基本上是你過去業造成的你會產生醬子的苦。所以,這個他就是跟這個分別,有一種是業力造成的,有一種不是業力造成的,就比方我今天生一個病,生重病,這是業,過去生造這個業今天感到這個重病,這就是第2類安受苦;若今天感冒我也說是宿業造成的,這未免太誇張了吧!這是你不小心,明明天氣冷你不加衣,或是很多人感冒了的地方,你不戴口罩進去而染上的。這跟宿業不是有完全絕對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他,他是你臨時偶然產生發生的東西。當然都有因果,可是跟你宿世的業無關,這是第1類。第2類,就是由過去你造業產生的結果,不管你修不修道,你過去業造成的。第3類,就是如下所說,如下也就是處門廣釋裡面所講的。處門廣釋裡面所講的什麼?就是你要做善事、你要修行,都會因為醬子而生出來苦,這就叫第3類。所以這叫做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這不就很清楚了!
醬子大家對於這一類安受苦忍跟前面的耐他怨害苦忍是不是更清楚的分開了?!再也不會混在一起了。由剛剛的講義補充資料給各位一個清理、課文的說明醬一講,你再一深入去了解他什麼就不會混亂了。第2種安受苦忍一共分3種:1是因為你修善、修行你會惹來這個苦,你要受、要安忍這個苦;2是不管你修行與否,你過去生造業所感來的苦,所以你也得要受;3是不能講是過去生造業就是臨時偶發的,這種是當前現法裡面所產生的因果,一共有這3種。所以,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現在大家看,宿業就是前面的第2類,這個他就是現前緣增上力,也就是前面的第1類,看到增上,在佛學中有2個意思:1個是增強的意思;1是所有的因緣,比方,一般講緣叫做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大家都知道心法會有這3個緣,除這3緣以外的都叫增上緣。增上緣是所有特殊名稱以外沒有取名的因緣都叫增上緣。所以,一般在講4緣、9緣,4緣跟9緣的差別就在增上緣的開合,大家理解這意思?比方眼睛有9緣,空間、光線等等那都叫做增上緣,所以這只是一個開合的問題。從這裡你更可以清楚知道第1類的由他這個他就是現前緣增上力,這個增上力你要把增上就是當作因緣來解釋而已,有現前醬子一個因緣,你過去世會有因緣你現前一樣會有因緣。像這種東西你根本不可能防止的,比方說你過去生造過很重的業,這一生你一定要承受很重的一個病痛,你逃都逃不過的。發生的時候,這不叫認命,其實,這是自作自受!說認命,還有一些很苦惱很冤枉的感覺在。其實是自作自受沒什麼冤枉的,所以你要安然忍受。現在是先撇開第3類不講,只講前面2種。假若你對這個沒有辦法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本來已經是加諸於你的苦了,比方說得到癌症這是很苦的,可是他無法思考這是過去生宿業所造成的,所以今生醬子是自作自受,那他至少心裡面沒有苦;假如不醬子而怨天尤人的,我怎麼這麼倒霉,偏偏這病落在我身上?這會由自分別更生心苦,身苦之外還加上心苦,極難堪忍。他們醬講的真好,只是我們人很難做到,人常常是自己身苦以後自己還會再替自己加上心苦,經常受了一個苦以外,自己還會再找一個苦來,那這部分修行人就有辦法處裡,我們沒有修行就沒法處裡,所以修行就是要讓自己有能力處理這些東西。假若你能做到安忍,雖說你原本宿業所造成的根本苦你沒辦法遮止他讓他不現行,可是對於你自己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這所衍生出來的苦。這有名詞的,前面的根本苦,比方癌症受苦,根本苦還會帶出衍生苦,修行人就是對付這個衍生苦。更生內心憂慮等苦,這叫衍生苦。這意思就是根本苦你沒辦法遮止,可是你有辦法能夠遮止衍生苦。假若你能夠讓他不衍生苦,你還可以把這苦跟你的修道加在一起,把苦應用在你的修行上面,就是你會去念苦功德,你會發覺讓你難忍難行的東西對你有很大的幫助,你若能醬子,則苦極微而能堪忍。簡單說,你有一個根本苦,千萬不要再產生衍生苦,再進一步,你若能夠把根本苦跟你修行連在一起時,你就不會覺得那麼苦,苦感覺下降了,你就更有辦法去忍受那根本苦,所以這有不同的成分在裡面。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回想一下,他告訴我們安受苦忍這一類有3種,這3種最重要就是宿世帶來的,像這種東西你一定要懂得根本苦、衍生苦,然後你要把他跟修道連在一起,醬子你就更能忍受這。那至於現前所引起的那是小事一件,也是包括在這裡面,可他現在沒有提的是第3部分。這第3部分就是你修善行會帶出來很多苦,也是屬於在這範圍裡面。
 

第二引發此之方便分二,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b299顯示其苦理應忍受b300
今初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b299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又云:「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關於怎麼樣讓你產生能夠安忍的這一部分苦的方法一共分成2科:1.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b299,這句話跟剛剛的總結有一樣的意思在裡面,一般都會去取不可愛相,這叫做專一執為不喜,跟一向不喜意思一樣。你有醬子的習氣,你有苦生的時候你馬上就會去執著那個不可愛相。所以要破這個執著、習氣。
假若你有一個病痛,這個病是可以治的好,或是你產生一個困難,這個困難是可以解決的,那你就照解決的方法去做,那醬子你就不要因為這些而馬上去執取一個不可愛相,你不需要走這條路、不要把他當作不可愛的東西因他是有辦法治的。反過來,假若沒有辦法對治的話,這時你把他執為不可愛相,對你也沒有幫助。這時候你是需要觀察修的,正面、反面都是你在講,你要去思惟其實他是有道理的。你要慢慢去思惟這樣非但無益且還有過患,就可以破除你過去的習性。最重要是接下來的這一句: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不知你們有沒有發現人有這種差別的?有人碰到一點點小苦就大叫鬼叫的,有人是牙齒掉了連血一起都吞下去的,人是有這種差別,這是訓練出來的,真正是訓練出來的。所以,你看到那些被溺愛的子女,蚊子叮一下就哀哀叫,這就是嬌愛。對於自己也要有不溺愛自己的想法。所以,你太嬌愛的時候小小一點苦你都很難忍,假若你能夠不嬌愛的話,雖然是很大的苦你也有辦法能忍受的住。所以要你訓練的,要自己訓練的,對所有這些苦要有能忍耐的這種本領。所以,再引《入行論》,先看講義……
以後網路上上課就沒有紙本講義了,請大家自己去雲端下載參考。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9一、「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出自《慧光集》、「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安忍10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300一、「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出自《慧光集》、「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安忍16

2個就都很容易懂,不需要再解釋了。
 

第二 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思惟苦之功德b300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b300從微漸修無難之理b301
今初 思惟苦之功德b300
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1.驅意解脫功德。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2.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3.羞恥作惡功德。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4.歡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5.能發悲愍。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如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云:「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這裡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你應該要忍這些苦的這個道理在哪裡。
這就是剛剛跟各位提到的苦功德
苦功德一共有5項:1. 驅意解脫功德,2. 除遣傲慢功德,3. 羞恥作惡功德,4. 歡喜修善功德,5. 能發悲愍功德。這段很容易懂。假若沒有苦的話,對於苦事不會想到出離,意思就是因為有苦,你感受苦以後,你才會起出離心,你才會起求解脫的心。這個苦,大家如果用苦諦本身的角度來說基本上是無解了,輪迴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一定要跳出輪迴。那假如沒有這個苦你是不會起出離心的,沒有出離心就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道,所以這整個基本上是由這個苦產生出離心,因此他會有驅意解脫功德,就是驅使你的意識去追求解脫醬子的一個功德。一般大家都自以為了不起,等你一受苦,苦哈哈的,突然知道你沒什麼好驕傲的、好高慢的,你跟大家是一樣的,這時你高慢心就會被對治,所以苦有除遣傲慢功德。這一定要記起來,一受苦時就要想這些,心中就會好受多了。
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知大家發現沒?這一類的苦最重要的一類是由宿業得來的,所以碰到這個苦很嚴重的時候,你自己就要思惟、相信是過去世自己造的,因此是自作自受;那你有了醬子一個體悟之後你就會想到不能隨便亂造惡業,因為到最後都是逃不掉的還是打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有這個羞恥作惡功德。那反過來講,由於眾苦相逼生煩惱你會希望得到安樂,若你要求安樂就要種有快樂的因,那快樂因就是要做善事,所以你就會去追求做善事;這個苦功德讓你知道以後要快樂就是要做善事,因此他有歡喜修善功德。由自己去類推至其他有情可以知道所有的有情皆是苦,對於諸漂流生死海者就是任一個還在輪迴的有情,這時你就會產生悲愍心,所以苦有能發悲愍功德。所以,這裡有苦可以產生出離心,也可以有苦產生大悲心,因此整個苦本身對你的修道是很有關聯性的、是很有幫助的。
像上面所提到的所有功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所例意思就是類推,根據上面醬子可以類推出來還有其他的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這時候也是要用觀察心、觀察修,不停的在這上面思惟到滾瓜爛熟,而且還要決擇、還要產生信解,就是要有聞思慧。謂此諸苦是所願處,最後當這個苦來時你就自然會接受。接著他還是引《入行論》,先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300一、「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出自《慧光集》、「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安忍12

這次只有引後面2句,這個安忍品12頌拆分作2個地方分別引用,前面已先引用了前2句。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300一、「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出自《慧光集》、「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差惡樂行善。」安忍21

這很容易懂,不用再解釋了。
另外,從下一堂課也是2018年開始,以後平常都在網路上上課,只有是每個月的第4個星期的周2、周4回來教室上課。不過,還是會發mail通知大家是在網路教室或是實體教室上課的,補充資料也會寄出。
 

簡師姊:非常讚嘆也隨喜石師兄帶我們上課,為什麼呢?我講這個因由噢!上星期,我妹妹在讀經班的一位師兄就起了煩惱,看見有某一個人他就非常非常的生氣,他就跟主持講以後他都不來了。他負責很多的事情他也丟下不管就是不來了。主持很擔心就請大家去慰留這位師兄。我知道也認識這位師兄,就要妹妹接他一起來我們家。然後我就把師兄上課講的有關王八蛋的情形跟他講(眾人大笑),還跟他講說這個瞋心、邪見會壞你善根,今天因為看到她起瞋心,包括你要去讀經、做什麼的善根都因瞋心而斷掉。就是把石師兄上課講的內容像鸚鵡一樣再講一遍。第2天,他就歡歡喜喜又回去了,很高興的跟我妹妹說謝謝我跟他說的這一番話。所以,我要謝謝石師兄,因為,我只是鸚鵡學舌,結果人家受益、我們也受益。
石師兄:這不是石師兄講的,這是《廣論》書本教的。
韓師姊:補充一點,剛剛那個饒益有情戒為什麼放在那個位置,那是卷11的最後,實際上,卷11是從布施就開始的,所以持戒也在這一卷,在284頁有提到饒益有情戒。
某師兄:行善為什麼會引發苦出來,這原理在哪裡?
石師兄:行善為什麼會引發苦出來,比方說,後面會講到,你本來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晚上幾時睡也沒關係,可是你假如要修行他是有規定的,你一天只能睡這個時段幾個鐘頭,那是不是苦?其他時間要經行、晏坐,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要修行會產生很多啦,這只是隨便舉例。
某師兄:行善會引發苦出來,那以後不要做了啦!
石師兄:跟你講,這書本也有講到,你會想到他都有講到。他講得很好。他說你在過去生這麼漫長的輪迴裡面,有多少的苦你都不管,最後,你製造出來的到後來是非常大的苦,到旁生道、到地獄,這都是非常大的苦。你現在做善事所引發的苦跟到地獄那個大苦去比的話那根本不算苦。他也有提到這個,所以,善行引的苦跟不善行所生的苦那是2件不能比的東西。其實,很多人是會醬子想的,哇!我一天只能睡3個鐘頭,那我不修行了。另外,就像吃素,在某個角度,口福沒有了,也可算是。那今天就到這裡!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