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1-P285L12-P288L12-0125上士道-6度之忍辱 b285
持戒度已經講完了,今天就開始學忍辱。
這忍跟我們一般所想像的忍是有差別的,這就要在讀的當中慢慢去體會,同時也可以討論這個忍跟我們一般所講的忍到底有什麼差別,事實上他也是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忍波羅蜜多分五:① 忍之自性b286,② 趣入修忍之方便b286,③ 忍之差別b290,④ 修忍時應如何行b304,⑤ 此等攝義b304。
今初,忍之自性 b286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此等違品亦有三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三謂不解無其樂欲。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忍波羅蜜這一科的科判:1. 忍自性b286,2. 趣入修習忍之方便b286,基本上就是你用什麼辦法讓你會產生這個欲望、這個意念就是你要去學這個東西,一般就是修什麼東西的方便。一般一提到這個,大部分就是要思惟勝利跟過患。思惟勝利跟過患,大家想一想,我們一般在做很多決擇的時候也是會走醬子的路,這不是佛法獨有的。甚至英文中false and counts 一樣的意思,要注意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3. 忍之差別b290,就是有多少種類,一般講差別就是代表種類的意思。4. 修忍時應如何行b304,5. 此等攝義b304,就是結論。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篇幅比前面2個都要大一點,所以,忍是蠻大一個篇幅。
講到自性,也許有同修會反應,因我們空性讀多了,所以一講到自性就覺得根本就沒有自性,怎麼還談自性!假如你空性讀的多一點你一定會起這個反應。現在是醬子,因為在中觀裡面,基本上有2大派別,一派基本上是任何東西他都要遮,就是沒有自性,就是無自性,這是中觀應成。按照我們這本書基本上是屬中觀應成的一派,可是他們對於世俗的這種講說有自性的說法,他只不過是世間極成。所謂的世間極成就是大家都醬用,因此我跟著用,並不是我同意你,只是隨順世俗的用法,基本上是不同意會有自性這觀念,這只不過是隨順世俗就醬用。那另一派叫做中觀自續,他最重要的觀念叫做~勝義空、世俗有,他是勝義講空性、世俗認為有,可是這個有跟勝義空這2個是不衝突的,就看你用什麼角度,你用勝義的角度跟中觀應成是一樣的看法,全部遮掉,可是一談世俗,他認為世俗本身還是有世俗這個角度裡面所謂的自性。在中觀自續裡面這個自性在世俗是可以用的、是被承許的。大家要有醬一個概念,至於再深一點我們現在不談,以後有機會再說,等讀到毘缽舍那時這些東西就會出現很多了。
那今天讀到這個,就看你要用中觀應成或是用中觀自續的觀念,不過《廣論》這本書是屬中觀應成。不要覺得這有衝突,只是他借用這個名相而已,但並不是代表他承認這個忍有自性,這是不一樣的意思。
現在看他講忍的自性。
課文第1個叫耐他怨害,這就是耐他害忍,這是第1種;2. 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又叫安受忍苦、安受忍,3. 善安住法思勝解,簡稱做法思勝解忍。所以基本上已經是給忍下了一個定義,這定義說佛學講的忍是分3種角度來說忍,第1種,你能夠忍耐別人對你的侵犯、對你的損害,這是對方給你的,這叫做耐他害。就是你能夠忍受別人對你的傷害。第2種,安受苦,這就是自身的,一個外來給你的,一個是你自己產生的苦,你自己會不會產生苦?當然會。誰敢說自己沒有苦過?若有大家都會隨喜你,這是很難的。自己會產生苦的原因很多,這是第2種,你要忍耐別人給你的傷害,也要忍受自己發出來的苦。最後的第3種,一定要記住,它叫做法思勝解忍,就是你在讀佛法的時候你常常讀不懂,你一定要忍耐,這跟精進不一樣,就是說你在學這個法本身不是那麼輕鬆,不是人家說的一桶水倒過來到過去,那也有人會認為那麼深,講了半天我都不懂(哭哭,這是講我耶!)。這是忍裡面很重要的一個項目。
此等違品亦有三種,他的違品就是能夠讓他不產生這些種忍,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三謂不解無其樂欲,這裡的初、次、三就是對應前面的3種忍的違品。第1種所謂的耐他害這種的違品就是瞋恚,第2種所謂的安受忍這種的違品就是瞋恚再加上怯弱心這2個東西在裡面,第3種所謂的法思勝解忍這種的違品就是不能夠了解正法、可是你又沒有欲望不願忍耐去把這些東西搞懂。這3種違品跟前面3種是對應的。
到這就把自性講解完了,不過一開始就跟各位提醒,你在讀這一段時一定要常常去比較,他所講的忍跟你所了解的忍有沒有差異?有很大的差異。你要慢慢去體會,比方,這裡面我們比較能懂的是第1個他跟瞋恚有很大關係,今天我們看勾踐臥薪嘗膽,勾踐寫一個忍,他那個忍跟這個忍是2件事,勾踐在忍的時候他的瞋恚心還在不在?在,很強呀!那是我現在忍,哪一天我翻身起來有你好看的!瞋恚心是非常強烈的,那佛學不是這個,你一定要搞清楚。常常說你忍一下忍一下,你要搞清楚忍一下是哪一種忍,這中間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差別。西方跟東方文化特別是佛教的哲學也有很大的差異,西方人經常會鼓勵小朋友發出來,因為他們是講個人主義的,發出來是發什麼?就是發瞋恚心。這跟佛學講的完全是2件事,佛學是不能有瞋恚心,這是很大的一個差異。我們也了解佛學講根本煩惱的貪瞋癡,他為什麼強調他不能夠有這個東西呢?等下就會分解了。你慢慢就了解、你就會記住這個忍裡面有幾種。比方,像以前韓信從跨下爬過去,一般人你若遇到地痞流氓,這叫君子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為俊傑,就忍下來了,可是這跟所講的忍是不一樣的,當你遇到這情況你在忍的時候你是有瞋恚心的。那有時候是加上了怯弱心,是害怕,不是他講的這種忍。我的意思是讀這個要用腦筋去思惟去分辨,這個是有道理的,是說你碰到流氓時你在忍,你忍的時候假如你真正了解你做到了沒有瞋恚心,那就是佛學所講的是你在修行,假如你忍是因為害怕不去惹他那不叫做忍,不是佛學的忍。我們在讀的時候隨時都要思惟,把他要講的東西搞清楚。
接下去,什麼叫做圓滿忍辱波羅蜜多?先回憶一下前面講的什麼叫做圓滿布施?在佛法裡面,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心跟境,內心、外境,在佛法裡面所講的全部修都是修心,因為你沒辦法解決境的問題,所以當他講圓滿是……布施圓滿是不是讓天下人都沒有匱乏叫圓滿?不是,你做不到,外境你控制不到。他是修心,讓自己心能夠,記得是把自己的身、受用資財、善根功德全部捨給有情,這是講布施圓滿。再來講戒的圓滿的時候,所謂戒讓有情不去傷害有情,所有有情都不會受到損害,這點事實上是做不到的。所以他所講圓滿你就要記住,全部都是從內修而不是從外境,從內心來。那現在這個也一樣。
他說: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忿等這個等字就是指前面那3個違品,瞋恚就是這個忿,等就是後面的瞋恚及怯弱心、無其樂欲這2個,修習圓滿,就是你能消滅這3個違品,而不是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佛學經常用到觀待這2個字,觀待的意思也可以說是緣起的意思,什麼叫做緣起的意思?就是你是依什麼東西而產生,因為任何的法產生都需要有因跟緣,都需要觀待因緣就是一定要靠其他的,那這裡不是跟我們講因緣,這裡提觀待就是代表他是空性,一講觀待就是空性,因這是依外緣,依外緣就是沒有自性,若有自性你哪裡需要依外緣。佛學講不是這種觀待的情況時他會用絕待2字,絕對的絕,絕待,一個是有自性一個不是靠外緣的、沒有靠因緣產生的。絕代就比較是屬於有自性的意思。非為觀待的意思就是他並不是靠外緣、外境來的,假如說你今天是由自心一切都解決了,簡單講非為觀待的意思就是他並不是靠外境來的,因為自心所以非為觀待、外境,外境是指一切有情悉離暴惡。一般你能夠做到忍的時候,是不是讓天下所有有情均能夠……這是針對第1個耐他害的角度來看的,這裡他不需要全部都解釋,你要學著舉一反三,去看看後面2個是什麼意思。所以他只告訴你,並不是你要觀待所有的有情都不再做那個能夠傷害你的事情,讓你不需要再忍耐或是你忍耐修的圓滿,那外境這樣的事你不是你能做到的,所以,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重點是在你能夠調伏自心,這時就已經不是靠外境、不是讓有情離開暴惡,而是讓你自心離開了瞋恚。調伏自心,最重要是調伏瞋恚,那第2個除了瞋恚,你還要調伏怯弱心,第3項來講你還要能對所有的正法產生欲望,這才叫做忍。課文中並沒有講3個,可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3個的意思才會完整。什麼叫做所為事故?為什麼要用這個?所為事就是你想要達到的目標,白話講,並不是靠外界的有情全部離開了暴惡,因為這個你做不到,而是要靠你能夠調伏自己內心讓你不產生瞋恚,醬子你就能真正達到所謂圓滿忍波羅蜜多的目的。所以叫做即能成辦故。這跟前面的非能辦故,2個是互相對應的,如此,句子所有的意思都搞清楚了。
接著又引《入行論》以為教證。先看參考資料……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86一、「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出自《慧光集》二、「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眾敵。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盡制諸外敵,唯應伏此心,何勞制其餘?」護正知12~14頌
惡有情如空,這個空是指虛空無量無邊的意思,數量太多的意思,這不是講空性的空,這句意思就是壞的沒有水準要來傷害人的有情就像虛空一樣無量無邊的多,非能盡降伏,你是沒法子全降伏的,唯摧此忿心,你只有摧毀你自己的瞋恚心,如破一切敵,用這方式你就能天下無敵。其實你要天下無敵的方式就在於你自己能克服了瞋恚心,天下無敵不是說你要打敗別人。這下面是一個典故,有一個人到處找牛皮,有智者就問他找牛皮是為何?他想要用牛皮覆蓋住大地,因地上很多砂石瓦礫等等,蓋上牛皮我腳踩在上面就不會痛。智者就說:你想要牛皮覆蓋此地,你去哪裡可以找到醬子的皮把大地都覆蓋住,你只要找到一塊像你的鞋底一樣大小的皮貼上去,就等如覆蓋了一切地。這比喻就是說你只要降伏了你自己的瞋恚心,你就解決了所有外面能夠造成你的傷害的這些東西,因此你就不會被傷害了。也有一個公案講到能夠克服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這很容易懂。
《慧光集》中的虛空不是指空性,按佛法來講虛空是不存在的,這裡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
到這裡,對忍的自性都有一個了解,接下來的篇幅很大,我先給大家有一個大綱的觀念後再來看課文,大家就比較不會亂掉,不然一下太多東西會記不住他想要講什麼。
一般一開始你就是要修勝利跟過患,怎麼樣讓你會想去修忍?你一定要了解修了忍對你有什麼好處,假如沒有忍,對你有什麼壞處。你要由這個角度開始,這角度如果你想得很清楚、完全能夠接受,醬子你才會想要去做。所以,接著的整個一大段就屬於思惟勝利的部分,這一講完接著就要講過患的部分,到那時再跟各位架這個大綱。
趣入修忍之方便 b286
修忍之勝利 b286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多門,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其中勝利,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嘆。《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於此因果關系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很多方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講修的勝利及不忍的過患,開場白說過後開始講勝利的部分,就是修有什麼好處,這邊是先引經論《菩薩地》的聖教量,後面再根據聖教量做一個整理。
《菩薩地》b286:直接引用漢譯《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原文。
講忍這是引自卷42,講戒時是卷40。修忍的好處在《菩薩地-卷42》:所有菩薩在忍上面可以看到很多好處,只要能夠忍的這些補特伽羅,於當來世就是下一生他就無多怨敵,無多乖離,乖離,有2種解釋方式,1是好的不走,1是對你有違緣對立的意思,因你無多怨敵所以你就沒有違緣,這2種解釋意思不是完全一樣,沒有怨敵就沒有對立可並不表示你就有很多好的朋友,這是不同的可是2個都可以解釋的通。而且你會有很多喜樂,大家注意佛學講喜的時候一般是指心、講樂的時候一般是指身,這裏就代表身心2部分都有,臨終無悔,你想想你若有很多怨敵就代表你有很多瞋恚,醬子臨終時最怕就是還念念不忘,恨一個人到死在佛學來講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你修忍修的好不但沒有怨敵,你死後大部分都會生於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這一共4個等於是《菩薩地-卷42》裡面的一個小小結論:1是你能夠自能堪忍,2是勸他行忍,3是讚忍功德,4是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你能看見醬一個修忍的功德勝利的時候,你大概就會產生這4個結果,這叫1因4果。你了解行忍有醬的勝利,那馬上就有4個結果:1就是你自己能夠勘忍,2你會勸別人也忍,3你會宣揚忍的功德,4是看到別人行忍你就會讚嘆隨喜,這就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的1因4果。
再來就用馬鳴菩薩的《攝波羅蜜多論》:「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假如你產生想要棄捨利益眾生的念頭時,佛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忍。為什麼在修6度時忍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你只要有瞋恚心,而這個對象那怕只是一個有情你的菩提心就已經沒有了,這是菩提心的定義,所以這裏要非常注意。就是說你只要瞋恚一個有情你菩提心就斷了,要行菩薩戒事實上是不太容易,對這些地方都要很清楚、都要很嚴謹。因此這裡反過來馬上講,你要能夠保持你的菩提心你一定要修忍,這是很重要的,不然你菩提心就保不住了。世間圓滿諸善事,所有世間圓滿了的好事情,假如你不能忍的話那他就會被破壞掉,所以他說,由忍救護忿過失,過失指諸善事消滅掉了。這4句意思是相關的要一起看,現在是講忍的勝利、忍有什麼好處。1是你要保持菩提心你一定要忍,2是告訴你要防止由瞋恚造成的過失,過失是說你在世間圓滿的諸善事會被摧毀掉的意思,那只有忍可以能救護圓滿世間諸善事。大家了解,就是你在瞋恚以後造成的過失是由忍才能避免的,這很重要的一個勝利。
是具力者妙莊嚴,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妙莊嚴指的是外相,莊嚴就是一個裝飾,這是一個外相。什麼叫具力者妙莊嚴?一般講這個人好了不起很有威勢,這就是指具力者;那你可曾想過這樣的所謂具力者是跟忍辱連在一起的?沒有。佛學裡面講忍辱的觀念跟世間是2個觀念,一般世間講很有力的具力者都是塊頭大拳頭大,站在那就威風凜凜大家都怕的,可現在倒過來了,真正的具力者,是因為有忍這個妙莊嚴而讓這人變成一個具力者。忍,這裡要了解是跟世間不太一樣的觀念。你們注意到沒一個修為很高的修行人並不是像武僧一樣的,不是啊,都是能夠忍耐的,這才叫具力者。在修行人的立場有大力的都是能夠忍耐的。
是難行者最勝力,要行忍辱是很難的事情,忍辱實在是不太容易,有時火氣會很大,那這話的意思是說假如你能夠忍辱的話你就沒有難的事情了,做這些難的事情你是最棒的!你最有能力去做那些最難的事情。
能息害心野火雨,害心就是忿恨心,忿恨心用野火來比喻,你在瞋恚時不就是一腔怒火,所謂的忍辱就是能澆熄你忿恨怒火的及時雨,也就是說能息害心野火的雨。現後眾害由忍除,現,現法,後,後法,所有現法後法一切由瞋恚造成的違害……大家一定要記住忍辱本身是有3個定義,他講時大都專注在第1個定義上去做解釋,不一定會全部提及。這句話就是用瞋恚來解釋,那第2個還要加上怯弱心是另外一件事會比較複雜一點,第3個就更複雜了。現後,就一是現法一是後法,等下還會遇到,所謂的現跟後一般在佛法裡面有2層含義:1是指現在、未來,另1層含義不常見,但等下課文裡面會碰到的是指這種,現是比較粗淺的你能夠觀察的到的,後是比較微細的,一般他造成的傷害你比較觀察不到的、你比較不會想到你看不到。現後,在我們這個論文裡面是屬於後面的解釋而不是強調現法跟後法,是強調屬於粗淺跟微細的部分。微細的部分,當然大部分都會牽涉到後法,而不會顯在現法。
諸勝丈夫堪忍鎧,鎧,就是盔甲的意思,勝丈夫就是修行很好的大力者,他們穿的盔甲叫做勘忍鎧,意思就是穿了以忍為盔甲,所以,任何的惡人用粗語為箭是難以穿透他的盔甲,代表他的忍能夠抵擋所有外來的傷害,這就是耐他害願,不但能抵擋,因你有忍的本領有忍的功德,最後反成為他人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不是盔甲的感覺反而像是花環掛身上非常的漂亮莊嚴。」
《攝波羅蜜多論》中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這個色身指的是佛的2種色身,佛一共有3身,法身是看不見的,那報身、化身,一般我們看見的佛是化身,初地以上的菩薩就能看見佛的報身。報身,就是32相80隨形好那種各式各樣的莊嚴美麗,有同修在夢中見到過,更棒的是在定中見到,我們都隨喜讚歎。那這裡是要講什麼?他說佛的那2種色身漂亮的金色色身就是剛講的化身及報身,其中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有修忍,我們都知道法身是智慧成就,那色身是廣行成就的,那忍就是廣行中的一部分。這就是告訴我們忍是成就佛的色身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功德端嚴相好飾」。
接下是宗大師針對《菩薩地-卷42》及《攝波羅蜜多論》裡面的論述他綜合起來的整理。
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第1個勝利,假如遇到有情對他行邪行時他不會退掉他的菩提心,這就是宗大師根據前面類似的講法而說。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第2個勝利,他能夠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這整個(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是一個東西,忿恚是在形容怨敵,忿恚的怨敵,摧壞眾多善根則是在形容忿恚,說這瞋恚本身具有能夠摧壞眾多善根醬子的功能,所以這整個……我就說我們的業不好讀這種文字……他意思是醬,前面也有講:能救護,是說能夠(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做為救護,他救護你讓你不會受到摧壞你眾多善根的忿恚怨敵的傷害。前面這是在《菩薩地-卷42》裡講到的。下劣為害亦能堪忍,這是第3個勝利,是極悅意莊嚴之具,第4個勝利,再怎樣的傷害你都能忍耐,忍耐的結果就是一種裝飾變成讓他人看你都是很莊嚴的相。
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這前面也讀過,能滅害心大火之水,這等於是宗大師用他的話來解釋《瑜伽師地論》。再來第5個勝利,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能夠堪忍的心就是你的盔甲,第6個勝利,微妙色身具金色相,以後成佛時你會有很漂亮的色身,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我就常說我們的業不好,用一句現在的話就是洗睛,你會吸引眾生的眼光追隨,所以,能夠安忍是能造此黠慧的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嘆,這是宗大師的結語,他就是把前面的2個聖教量重點挑出來一共6點,最後再告訴你這都是由安忍才能製造出來的,大家若了解這些勝利後必會深深讚歎這個安忍。
這裡又引《入行論》:「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先看參考資料……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87一、「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出自《慧光集》二、「瞋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精勤滅瞋者,享樂今後世。」安忍6頌
對照《慧光集》的4句《入行論》省略了瞋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前面這2句,論文中只引的這個頌的後2句。宗大師接著解釋,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醬子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以後也能得好處不去惡趣會生在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最後還能達到佛果,前面是講增上生、後面是講決定勝,增上生又分現在世、當來世,依照醬子一個次第做說明,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於此因果關系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所以一定要了解這個因果關係就是勝利,安忍達到的好處就是這個因果,當你沒有很堅固的勝解時你都要勤修學。這裡的修學指的是觀察修,這很重要的,以前一直讀到觀察修,觀察修,實際上就是聞思修的思,讀完了、聞以後你知道了正確的法義你就要不停的去做聞思修的思、思惟,這個思裡面把這些所有關係你都思惟過,發覺確實這樣以後你深信不疑,深信不疑以後就叫做決擇,醬子以後你才有辦法去行忍的菩薩行。
接下來就是講瞋恚的過患,前面是講忍的勝利,因為不忍就是瞋恚,所以瞋恚有什麼壞處。
瞋恚壞處分做2種:1. 不現見,2. 現見。剛剛跟各位提過他在講過患時有講到現後,對應到這裡時,不現見就是後的意思,也就是比較微細的你看不到的,聖人跟你講可一般人不太能理解這種過患的,所以這叫做不現見過患。不現見過患這裡分很多段落,等遇到時再提醒各位一下,你就比較容易懂,而且可以把他連貫組織起來。不現見過患講完後接下就是現見、現法過患者b289。
那我們知道過患分成2部分,一叫現見、一叫不現見。
未修忍之過患 b287
✿ 不現見過患之總義 b287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這是一個段落,這個段落在講不現見的部分主要是講一個總義,我們用總的來看他大概包含的意思是什麼。若分科,這是一科,就是告訴你不現見的總義是什麼。所以你看他都引了:
《入行論》說「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不現見是說過去一千劫中好不容易去供養佛法僧這些而辛苦積集出來的善根,只要一生氣就把全部這些善根都摧毀掉了。這個是如《聖勇》就是馬鳴菩薩所說,寂天菩薩將之錄於《入行論》。你就了解所謂的不現見是很嚴重的,一千劫所修的善根只要一個瞋恚就全都摧毀了。所以有說火燒功德林就是這意思。接著又引《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先看參考資料……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87一、「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出自《慧光集》二、「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安忍1頌
聖勇:馬鳴菩薩。
《曼殊室利遊戲經》b287:漢譯《大莊嚴法門經》,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經中云:「瞋恨者,能滅百劫所作善業。」
宗大師直接引這告訴我們,整個不現見的總義除了《入行論》有點出來,還有《曼殊室利遊戲經》也是這麼說。再來引月稱的《入中論》,月稱等於是中觀應成的開山祖師,他說:「只要一剎那產生了這種忿恚的煩惱的話,他能摧毀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這裡是講不現見的一個總義,接下來會講為什麼瞋恚能夠破壞善根呢?道理是什麼?
這一整大段就是在說明為什麼瞋恚能夠破壞善根,只是這裡面又分小段。
✿ 瞋恚為什麼能夠破壞善根 b287
A所緣境、B發瞋心的這個人、C瞋境的成立、D境不是菩薩也一樣
(A) 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B) 生恚之身者,《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C) 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D)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集學論》云:「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乃至「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
這整段就是在說明為什麼瞋恚能夠破壞善根,只是這裡面又分小段。
瞋恚為什麼能夠破壞善根,第A個先講所緣境,瞋恚應該是什麼樣的所緣境,這裡不是在講瞋恚怎麼樣去破壞善根,那要瞋恚是什麼樣子的的對象他才會壞善根。我們先標註一下,以後看這整段才不會亂掉。瞋恚的所緣境、對象是什麼,有人說是菩薩有人說是總境,總境的意思是只要是人或者是有情就可以不一定要是菩薩,但是根據《入中論》所說的你瞋恚的所緣境一定要是菩薩。現在他是這個意思,可是到了後面……這裡要分段解釋就是怕大家亂掉了,逐步解釋就不會亂掉,因到後面他會告訴你其實不是菩薩也會有問題。所以這裡面他不一定給你什麼樣的答案,因為,這裡面東西太多很複雜,講這一部份教理是相當複雜,所以,他分成不一樣的角度,然後把他所知道的重點告訴我們。
到底他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就是瞋恚能夠破壞善根這裡面所包含的內容跟道理是什麼。要講的當中,第1個先講你所瞋恚的應該是什麼樣的對象,按照教言來講有人說是菩薩有人說只要是總境就行,這總境範圍很大,不過宗大師又說按照《入中論》所說的應該是指菩薩。接著馬上引教證告訴我們:「由瞋諸佛子,佛子就是指菩薩,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很清楚諸佛子指的就是指菩薩。這是第a小段,他尚未做結論,要到後面才會做結論。
大家要記住,因這裡他要我們了解的東西是相當複雜的,所以他把各種資訊都給我們,最後再把這些資訊重講一遍,讓我們了解這方面大概的範圍,有的地方他不是斬釘截鐵的告訴你是這樣是那樣,不是的。像這裡面,假如根據第a段的《入中論》所說的境指的是菩薩。
第B段,假如以瞋者的角度,剛剛講對境現在就是你發瞋心的這個人,生恚之身者,之身就是他的所依身,以產生瞋恚心的這個人的角度來說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根據月稱的《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意思是說菩薩產生瞋恚都會毀壞善根,更不要說你不是菩薩而你去瞋恚菩薩,那更嚴重了。這裡大家要知道他不是給我們斬釘截鐵的答案,他只是把會毀善根這部分所牽涉到的許多教言,他一點一點的來講,前面講境、現在講瞋者。
第C段,瞋的所緣境、瞋境本身能不能夠成立,他的依靠是什麼?讀完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這裡告訴我們剛剛你是瞋菩薩那樣的對境什麼時候醬子的瞋境才成立,你才是完成瞋的究竟。他首先告訴我們,假如對方是菩薩,你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你都是犯了很嚴重的瞋菩薩的罪。前面說過瞋境是菩薩,現在告訴我們你知不知道都一樣嚴重。再來,可瞋相就是讓你生氣的相狀,不管是有真的讓你很生氣的相狀或是你誤會了並不是可瞋相,結果都一樣,這真是很嚴重,就是告訴你說:你知不知道他是菩薩,有沒有真實的可瞋相,結果是你都是犯罪。如此一來,只要瞋菩薩,不管什麼情況瞋境都成立。
接著這更嚴重,就算對方不是菩薩也一樣。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這一段跟前面看起來是不是有些矛盾,所以你一定要理解這不是矛盾,他是把所有能夠找到的教言都提出來討論,佛教經典過多,像這些大師級的人他們一般在教時都會去找到真正的教言,他不會憑空捏造,若是他自己的見解他會明說。這就說是不是菩薩結果都一樣,他就引寂天的《集學論》為教證。
我在讀的時候,心中有一絲絲……所以要了解他給我們很多資料,可是他並沒有很嚴謹的給出確切答案。為什麼?前面他引月稱《入中論》很清楚告訴我們對境是菩薩,現在又引寂天的《集學論》中所說:「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一切有教就是一切有部,簡單講一下一切有部。正宗的佛學宗派一共有4部,此叫做4部宗義:一切有部、經部這2個是小乘的部派,在大乘叫唯識、中觀,一共有4部。現在寂天《集學論》中是引一切有部的聖教中佛有說到: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禮髮爪塔,一切支禮就是5體投地俗稱大禮拜,髮爪塔就是過去佛留下的舍利塔,比丘去頂禮舍利塔,他是否發了清淨的意樂?比丘回覆佛:如是,大德。
佛又說: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踰繕那是一個長度單位,就說他現在站的地方開始算起,一直往地下下面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到了金輪,金輪,在佛學裡面的宇宙觀,他講宇宙最下面是風輪,還有水輪……最外是金輪,代表是一個大地的結構,對於這些東西我大部分不去深談,因為讀佛法隨時腦筋中要有一個科學宗,4部宗義以外還要一個科學宗,因為現在很多佛學東西科學可以證明的,比方,佛法講宇宙是有一個須彌山,然後一邊太陽、一邊月亮,整個地是平的,那現在科學知道這是不正確的,是一個圓形的,地球、月亮都是繞著走的。所以你遇到他們講須彌山、日、月這些,你一定要用科學宗。佛法要你讀的是勝義是實相,不是說讀佛法要把科學推翻,不是的。這些經論所寫的……有些東西不見得是事實,我們就bypass過去,這是正確讀佛法的心態。所以你只要大概了解他的意思,從你現在腳踩的地方一直到佛法中所謂大地下面托住的金輪的位置,這其中所有的沙數,那可是天文數字,佛最喜歡用恆河沙數比喻,第1次看見不是用恆河沙數作比喻,這個沙數看起來比恆河沙數多多了,醬子所有的沙數加起來,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什麼叫做轉輪王?這是佛學中的名相,佛學中的王除了國王還有一種叫轉輪王,有東南西北4洲,統治洲以上的王才叫做轉輪王,這有多大?若用科學宗來討論的話,這絕不是現在說的亞洲、歐洲什麼的,應該是用太陽系或是銀河系這種角度來看,不是只管一個地球是管很多。反正轉輪王是很大的。記得以前講過,轉輪王一出生就有七寶相隨,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等七寶。剛剛那個沙數已經是天文數字了,他還要得到是那沙數的1000倍的功德。
《集學論》b287:漢譯《大乘集菩薩學論》卷十「又說一切有部云:〝如是髮毛爪塔及諸身分,見己淨信發恭敬心。是大德比丘比丘尼等,從此地面下過八万四千逾繕那至金輪際,是比丘所有若干沙數千倍轉輪聖王受用福報,乃至具壽。〞」優波离向如來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若佛所說是比丘善根,如是廣大。世尊,云何有是善根,言汝于以尚能散滅。〞佛言:〝優波离,謂忍此動亂而隨彼見,如彼梵行而親梵行。優波离,由斯善根亦復廣大,然汝於此尚能散滅。優波离,是故當如是學。又若集薪所焚,心可無壞,況彼識身等。〞」【註】以上與《廣論》中譯文似出入甚大。
接著還是寂天《集學論》的另一段:「具壽鄔波離,鄔波離也有叫優波離,這是指近事男,4眾中1眾。具壽,若用過去的翻譯這是用長老2字,一位長老的近事男到了佛的住處,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大的善根怎麼可能會微薄、銷滅、永盡?微薄、銷滅、永盡這3個名詞都是描述損壞東西,微薄是下品的損壞,就讓你還留下一些;銷滅是中品的損壞,就是部分滅掉;永盡是上品的損壞,永盡就是完全消滅了。醬子的龐大的善根怎麼會微薄、銷滅、永盡?佛的回答: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就說你對你自己一起修行的同伴產生了瞋恚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因為你已經有醬子一個瘡患,我則不見他還有如是大的福。宗大師用這個就是來解釋就算不是菩薩也一樣會壞善根,因這是一切有部的小乘經典中講的比丘,所以不是菩薩。接著佛又說,鄔波離,此大善根因為他去瞋恚,記住對方不是菩薩了,他是同梵行的修行人但不是菩薩,因他是小乘,一樣也有嚴重的後果。這不是我講的,是佛講的。鄔波離,因此對於一個枯樹你都不應該起損害之心,更何況是有識之身。」無情法都不應做的,更不要說是有情法,有情法更不要說是人了。
他引用這一段來告訴我們,摧毀善根到底牽扯到什麼樣的道理?第1個告訴你是所緣境,第2個你要知道所依身,瞋者怎麼樣,第3個瞋恚這個境若要成立的原則是怎麼樣,最後第4個告訴你不是菩薩也一樣的會毀壞善根。這是這一段。這裡面為什麼難懂,就是因為他本身是各式各樣教言的一個大集合,最後再看他怎麼做這個結論。
這部分就是涉及到怎麼會毀壞善根?涉及到多少教理,這一科講完以後,接著先講一下大意,再看課文。
再來就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大德他提出一些疑問、一些看法,宗大師並不是很同意這些看法,對於這些疑問,宗大師怎麼樣來斷這些疑問、解決他這些疑難。
✿ 破問難 b288
(Q) 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A1) 然此理不定,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A2) 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A3) 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A4)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
這一部分是說人家提出什麼樣的疑問,什麼叫做壞善根?這有諸智者是他宗的,不過宗大師並不同意他的論點,他們是個也許跟我們的觀念見地不完全一樣的他宗有學問的大德,他們認為壞善根的意思是: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我們先講這句話的意思,他說:假如你今天做了一些壞善根的事情,那他是摧毀你過去所做善事本來要感得的善果報,可是因你做了壞善根的一些壞事他會摧壞先善讓你很快去感果,什麼叫做摧壞先善速疾感果?比方說原先是順生受,現在變成順後受。這些名相以前學過,本來他是下一輩子善業要感果的,結果因他做了壞事就變成壞事先感果了,讓他的善業延後感果。這就是他要表達的意思。是說先善本來應該速疾感果,卻因他做了壞事就變成延遲到令果久遠,因為會讓你做的這些壞善根的事先感果,不過他又強調,非後遇緣先善不自生果,並不是說前面這些善業不會感果,還是會感果。
以世間道,為什麼他會有醬子一個先說呢?因這先說涉及到以前讀過的教理,世間道就是凡夫,所有我們這些凡夫都沒有辦法斷所斷之種,意思就是凡夫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斷種子,聖人才有辦法斷種子,這是以前講過的一個基本觀念;而這裡所斷之種,其實他種的含義可以包括一般講的煩惱種子叫做惑,大家藉此複習一下,一般講惑業苦,由煩惱造業、造業受苦就變成異熟了,因此第1個一定有煩惱,煩惱本身有煩惱種子,煩惱種子造了業以後有業種子,那業種子,依大乘來講,他還是附著在名言種子裡面,一般就是第6意識的思心所,這也是一個種子,也可以叫他煩惱種子,不過一般通稱他叫名言種子,業種子是附在這思心所上面。前面那句話雖說不能斷所斷之種,這裏面可以包括2個(煩惱種子、業種子),但我認為他強調的是業種子。也就是你凡夫是沒有辦法去斷業種子,意思是你造了壞業讓你先善的果延遲,先善的業種子沒辦法感果,可是你是凡夫,不管你怎麼做你是無法去破壞業種子的,所以業種子一定會感果。醬大家明白,理論是這個理論,在這裡論後面又加上一句:定不能斷煩惱種故。為什麼要加這句呢?因你若了解佛學的理論,你就不會覺得他多講,他只是把裡講的很清楚。白話講,就是你凡夫是沒有辦法斷業種子的,為什麼沒有辦法斷業種子呢?因你凡夫根本沒有辦法去斷名言種子、沒有辦法去斷煩惱種子,你連煩惱種子都沒有辦法斷,你怎麼可能有能力去斷業種子。所以他不是一個意思重複講,他是根據佛學裡的邏輯在說,做這個推理。
這段是先告訴我們,對方所提出的疑義是剛剛我們所講的內容。接下就是宗大師斷疑,解這難題。
宗大師並不太同意對方的說法,所以第1句開宗明義就說:然此理不定。就是前面所說不是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法,這裡牽涉到非常複雜的道理。宗大師就慢慢把這裡面的各種狀況列舉出來……
(A1) 第1個列舉的意思是講:一般的凡夫,假如以4力對治,還記得4力對治,你造了惡業時你一定要用4力對治,不記得回去查一下。你用4力對治的時候你要淨治不善所獲清淨,你要4力對治這個不善,然後得到清淨、解決了這個惡業的問題,你得到醬子一個清淨的時候,雖然你沒有斷掉那個業種子,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醬了解?意思是:前面所講不一定成立,因前面所講善果會被惡業所延遲,但沒斷業種子所以將來一定會感果,但宗大師告訴我們若根據所學的4力對治去做去清淨惡業,雖沒有斷業種子但這業種子不會感果了。就是說前面以善業舉例一定會感果,後面用惡業舉例來駁斥一定會感果之說法,主要就是說:有4力對治後雖沒有斷掉那個業種子,但這業種子也不會感果了。
(A2) 第2個列舉是講:這我們學過的,已感生異熟果的業,種子是沒有斷,但果還是不會生。這裡面涉及到很多佛學的道理你要了解,不然你還真是讀不懂。已經感異熟的善不善業,大家都知道業會感果,已經感果的善業或是不善業,他的種子雖然沒有斷,但是他遇緣的時候也是不會生異熟果的。可能有人有些混亂了,其實一點也不混亂,為什麼?因為業種子按照佛學在唯識的說法,所謂業種子是附著在6的思心所這個名言種子上面,一般業種子有一個說法叫做有受用盡,就是這個業種子感果以後這個業種子就不會再感果了。那其他的名言種子一般感果以後還會再感果這叫無受用盡,這是不一樣的。比方,用剛剛6的思心所,他是一個心所的作用,這心所有一個種子、也有業種子,這6的思心所種子是會不停的現行的,現行完以後還會產生種子,這就是種生現、現再生種,這是唯識的觀念,所以他這種子不會斷,永遠現行生種、種生現、現再生種,可是附在他身上的業種子按照道理講只要感果就不會再感果了,這大家都知道,可是他是附在6的思心所上面,只是這樣就出了一個問題了,他說:業種子按照道理講只要感果後就不會再感果了,可是他是附在6的思心所上面,基本上他跟6的思心所還是一體的,可是6的思心所種子並沒有斷,大家懂這意思嗎?我沒有問題是我了解前面的佛學理論,第1個你一定要了解業種子是怎麼解釋的,業種子是附在名言種子上面,一般業種子感果以後這個業種子就不會再感果了。那為什麼宗大師還要引這個來說呢?他意思是,業種子感果以後這個業種子就不會再感果了,業種子按照名言種子的角度來講他們是一體的,而名言種子還在、並沒有斷。大概了解這個意思,名言種子沒有斷,業種子也沒有斷,可果也不會生。這跟前面所講是不一樣的。
(A3) 第3個列舉是講:加行道得頂、忍時,4加行有暖、頂、忍、世第1法有4個位階,這是講第2、第3位階,在第2位階頂的時候基本上他是沒有斷邪見的煩惱種子,在第3位階忍的時候基本上他是沒有斷惡趣因不善種子。就是說,在頂位的時候他還是具有邪見的煩惱種子,這時候不是講業種子,所以你在讀這段時你要分清楚,什麼時候是講業種子,什麼時候是講煩惱種子,這裡指的是煩惱種子。在頂位的時候這頂位行者身上還有邪見的煩惱種子,他什麼時候斷,他為什麼要提邪見?因為這是有關見道,加行過以後是見道,見道過以後邪見是全部斷光的,絕對不會留的,因為是屬於理的部分全部斷光,事的部分沒有辦法斷,可是邪見是屬於理的部分。所以,加行道得頂位的人他是還有邪見的煩惱種子,可是他不會現行,雖然他還沒有見道,見道以後種子會全部斷掉,雖然他尚未見道尚有煩惱種子,可是他不會現行。意思就是有種子也沒有用,他不會現行。再用忍位來說,忍位的時候基本上他是還有過去造的惡業的到惡趣的業種子,忍位時這些到惡趣的業種子還在,可是到見道的時後這些是全部沒有了,一直重複講過見道不會到惡趣,就是你到惡趣的業種子全部斷光。他說在忍位時這些到惡趣的業種子還在,可是他絕不會到惡趣。這是按照事實講的,就說,頂位雖然還有邪見種子可是他邪見不會現行,忍位時還有到惡趣的業種子,可是他絕不會到惡趣。這第3個理由告訴你說有種子有時也沒用,因為他是不會現行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因沒有時間了。這裡面是很複雜的,如果不講清楚,讀過也會弄不懂。
再提醒一次,讀到這裡,你一定要分得清楚他講這個種是講業種還是講惑種,分清楚以後你又要知道他講這些的佛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你把這些道理搞清楚你就不會混亂了。
20171128-P288L04-P291L09-0126上士道-6度之忍辱 b288
上節課就講怎麼樣趣入修安忍的方便,一般只要講這個就是思惟勝利跟過患來趣入,其實世間法很多事情也是醬子方式。
前面已經把勝利的部分講完了,現在到過患的部分,又分成2部分:1是不現見、2是現見,現見跟不現見,有2種說法,1種是指現在、未來,另1種角度是指,不現見是指細微、不是一下馬上能夠查知的,現見是比較粗顯的你容易看出來。我們講這一章的內容是稍微複雜了一點,而且涉及到許多佛學的基本觀念,希望把一切都能解釋清楚,所以講起來比較慢。
不現見,一開始是一個總義b287,到底不現見是什麼,他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你只要有起瞋恚,因為一般你不修忍的過患就是會有瞋恚,所以你只要瞋恚可以把你一切的善行全部都摧毀掉。用他們的術語叫做壞善根。這一段講完的第2小段,就比較深入的討論,由不一樣的角度來說明什麼叫壞善根。第1個就提到你所對的境是什麼,上次講有人說是菩薩也有人說是總境,總境意思是人就是了,反正是眾生就算是了。宗大師強調根據《入中論》所說指明是菩薩,可是他並沒有說其他的部分如總境這部分就不成立,只有根據《入中論》說境是菩薩,境是指你瞋恚的對境。你是能瞋者,被你瞋的人就是對鏡。第2個就是你這瞋的人,根據《入中論釋》說菩薩產生瞋恚都會毀壞善根,更不要說你不是菩薩,那更嚴重了。根據《入中論》說境是菩薩,不過後來再講下去,發現不是菩薩也可以算;對於瞋的人你是菩薩都會有問題更何況你不是菩薩。第3個就是瞋的境要在什麼條件下才會成立,他就說不管你知不知道對方是菩薩都成立,對方讓你生氣的相不管是真實或是你誤解都算。第4個就是對境不是菩薩也一樣,前面《入中論》說對境是菩薩,這一段說不是菩薩也一樣,就引了一切有部的聖教,裡面有提到這些,那大家也看出來既然是一切有部的經文所說到的那對象就一定不是菩薩,所以不是菩薩也有問題。
我們上次是到比較複雜的這一科b288:對壞善根整個道理有疑問,宗大師針對這部分做了一個很詳細的描述。到底壞善根是什麼意思這一科真是比較複雜,這裡面牽涉到很多不一樣的講法。
這裡最重要就是一個斷疑,什麼叫斷疑?就是有人提出的一些說法,宗大師認為這說法需要做一些糾正,或是做一些補充。什麼樣的疑問呢,上次已經解釋過,再複習一遍~就是壞善根義,什麼叫壞善根?大家不要看到有諸智者就以為他講的話一定對了,一般對前大德的看法雖然不一樣可是並不會去批評對方,所以還是叫做諸智者。其實基本上讀到後面你會知道宗大師是不同意他的講法,因此別看到諸智者那他講的就是對的,不一定。所以這裡叫做斷疑。
有諸智者對壞善根下定義:你先所做善業本來應該馬上要感果的,可是因你做了另外的惡業,基本上這裡不是講惡業而是講瞋恚,後面還會讀到,不過先記住:佛學裡講會壞善根有2個東西,1是瞋恚、1是邪見。所以他說你本來有善業可以馬上感果的,可是現在因你瞋恚了,就讓這善業的果往後延遲了,反而是瞋恚等先感果,這個等指的就是邪見;可是雖是醬子,並不是表示你先所做善業的果不會生,不是的。不自生果就是指你先所做善業,善果延遲並不是以後不感果。他所用的道理:世間法裡面是不可能斷種子的,也就是說只要你不是聖人你是絕對不可能斷煩惱種子的。我想大家對這後面所代表的佛學含義應該都知道了,還是很快的再報告一下後面所代表的佛學含義。佛學中講的種子一般叫做名言種子,種子又可分為2種:表彰、顯境。為什麼叫名言種子?就是能夠用語言的方式來取相、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就叫名言種子,那表彰就是標準的名言種子。可其他還有一大堆的種子他不是表彰這一部分,他叫顯境,把境顯出來,比方我們的幾個識會現行這就是顯境,還有心所,你生氣、你高興,這都叫顯境,這跟名言沒有關係,可是因為他是顯境我們也把它當作名言看,也可以把它叫做名言種子。這主要都是唯識裡面的觀念,以前也都講過。現在就記住,所有的煩惱是不是一般講的名言種子?當然是。雖然1類表彰1類顯境可只要是種子就都是名言種子,所以所有的煩惱當然也是名言種子。問題是出在:煩惱以後,會造業,那又有一個叫業種子,那業種子跟這個是怎麼回事?業種子還是算在名言種子裡面,不過他既不是顯境也不是表彰,他是屬於顯境名言裡面,也就是顯境名言裡面有一個東西在大乘都是這麼定義的,記得5遍行就是顯境名言,5遍行這5個心所,所有的心王都有這5個心所,5遍行就是作意、觸、受、想、思,5遍行最後這個思就是一般我們造作,造業就是在這個地方,以前講業果時都會提到這個思心所。所謂的業種子,在唯識的說法是第6意識的思心所,第6意識的思心所本身的功用就是造作,只要你心有造作,這思心所就現行了,所以他是一個標準的顯境的名言種子。可是你一造成就業道時你就產生業種子,佛學的唯識在定義這個業種子時是說他是附著在第6意識的思心所的那個種子上面,業種子本身叫做有受用盡,因你業只要一感果了那業種子就沒用了。可是又因為他是附著在第6意識的思心所,等於是用第6意識的思心所做體,可是第6意識的思心所是沒有受用盡的名言種子,因第6意識的思心所本身產生造作生起現行以後,現行又熏種子又會產生所謂思心所的種子,所以以思心所本身來講是沒有受用盡的,他現行,現行以後又再生種子。而,業種子是本身沒有體,他是用第6意識的思心所做體,那第6意識的思心所的種子是不會消失的,可是業只要感果產生功能後這個業的作用就不會再生了就是有受用盡,這都是唯識裡面所講的。
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因這裡面在講的時候他是提到2個東西,他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說:世間道所有的東西是不可能斷種的,他這斷種指的2個東西:1是煩惱種子、1是業種子,他意思是你斷不了這個種子。問題是大家都知道業種子只要一感果他就沒有了。我剛剛解釋這段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業種子本身沒有體,他是用第6意識的思心所做體,可是第6意識的思心所的種子是不會消失的。主要是醬一個觀念,你要先有這觀念,你才不會被他裡面的說法弄亂掉。
好,這些智者所講的壞善根的意思:並不是讓你先所積的善根壞掉,而是讓你的善根延後感果不是壞掉。為什麼呢?他就是根據佛學的道理,世間法或者是凡夫是不可能斷種子的。不可能斷種子那怎麼可能讓先所做的善根變成不可能感果,不可能的。現在善根有2個含意: 他本身是一種善業,在心所裡有善心所也有惡心所,善心所裡的功能比方信、不貪、不瞋、不癡、慚、愧等等11個,這部分心所的力量很強就是你的善根,相對,你善心所強就會造善業,同理你煩惱多就造惡業。今天不管是善心所的力道或是所產出的善業,全都算在善根裡面。智者的壞善根的意思並不是把這些消滅掉,你是消滅不掉的,你只會把他延後。智者是這個意思。這裡為什麼要講清楚,因這牽連到以前讀業果時的觀念,而且會讓你對業果更清楚。
根據這,宗大師立馬回答:然此理不定。就是智者所講的他不同意。接著這就開始舉證駁斥:
(A1) 我也是站在凡夫的立場,雖然沒有斷種子,斷種子有2種情況,是斷業種子還是斷煩惱種子?剛剛講那麼多就是讓你在這裡不會亂,這裡是講雖然沒有斷業種子,可是他也不會生果。前面智者是說只要業種沒有斷就一定會感果,那宗大師現在告訴你是說業種子沒有斷但是不會感果。是什麼情況讓業種子沒有斷但是不會感果呢?就用4力對治。(1能破力:除宿惡業由懺悔、劫奪罪性業功用。2拔除力:誦經持咒恆供養、銷滅罪性業功用、勤修善法斷煩惱。3遮止力:防非止惡除諸障、根除罪性業功用。4依止力:勤修皈依菩提心、防護異熟業功用 。b144)這以前在業果讀過,你造了業以後你用懺悔就是用4力對治,詳細就不講了。4力對治,比方用懺悔,就是懺掉不善得到清淨,可是這並沒有斷種,你是凡夫不可能用懺悔就把業種子懺到斷掉。在以前讀4力對治時也有不一樣的意見,不過最重要就是根據宗大師所教的佛法,你懺悔是可以把業懺掉的,所謂懺掉的意思是業種子還在但不會感果。這樣一來間接就證明前面智者所講不正確。這是第1種情況。
(A2) 第2種情況剛剛解釋了,比較容易懂,比方說已生業種,已經感過果的業種子他是不會再感果,就是果不會再生了。剛剛為什麼要解釋那麼多,就是說,我們所謂的業種子其實在唯識的講法是第6意識思心所,思心所本身是一個名言種子,你造業以後你那個業的功能因他本身沒有體,所以就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上面,可是你這個業感過果以後,你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是還在的,這是叫無受用盡;而你的業種子是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上面,業本身功能感果以後業是不會再生,可是並不代表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也就不在了,不會。第6意識思心所的種子是還在的,既然還在,就表示附著於其上的業種子還在。這裏就是拿這做一個理由說業是有受用盡的,可是有受用盡並不是代表附著於第6意識思心所上面的業種子也會消滅。這是第2個理證。業種子是已受用盡的,可是他是附著於一個不會受用盡的名言種子上面。醬講,希望大家能懂。
(A3) 第3個情況比較好懂,加行道~暖、頂、忍、世第1法,見道之前你要經過一個加行道,這裡為何只提到頂、忍?基本上在頂位的時候這修行人身上還有邪見的種子,因他在加行道的時候他還不是聖人,雖說他在加行道可是他本身在頂位的時候他還是有邪見的種子,只不過這邪見種子不會起現行。至於忍位,是因在頂位的時候這修行人身上還有先所造感到去惡趣的惡業種子也沒有斷,按照佛學大家過去修習的經驗他只要到了忍位他不會現行的,也就是他不會去惡趣的。醬子又再說明,根據佛學大家都知道在頂位時的邪見不現行但種子未斷、忍位時去惡趣的種子未斷但不會去惡趣。這又說明前面智者所講的是不能成立的,這是很明顯有種子不現行的情況,並不是有種子就一定感果。
醬子大家能了解這意思嗎?你至少把他這邏輯抓出來,唯識的道理即使你無法全盤掌握,至少你知道他為什麼醬講,目的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說:很多情況業種子還在,可是不會感果。
(A4) 最後這個例子先用白話講,過去讀業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重業先生,越重的業越先感果。重業先感果並不是代表能夠壞掉種子,這是2件事。因為壞善根的意思是會讓你具有的業種子是不會現行的,意思就是讓你的作用沒有掉了。可是智者是說他只不過是延遲感果的時間,宗大師就說先前讀過重業會先得報,而重業先感果是一件事跟壞善根是不一樣的事情,不能把這2個拉在一起當作一件事情講。你先了解他要講的是什麼,前面智者主要是強調種子不會斷,你不可能讓種子功能沒有了只是延後感果,那宗大師前面已經舉了3個理由,現在又講1個新的,就說智者他講的所謂的延遲感果跟壞善根是2件事,前面讀過延遲感果不一定會牽涉到瞋恚、邪見這2個,那壞善根是這2個,而你只要是重業就先感而不一定會去扯到壞善根。我們先了解這段文的意思,再看課文就容易懂。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b288,前引就是過去已經教過的,這句意思就是哪一個業重哪一個會先感果,隨先熟一善不善業,不管你是善業或是不善業都是在比較哪一個業重哪一個就會先熟而感果,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因此就會令別的業暫緩感果,意思就是暫緩感果的原因是因重業先感,較輕者會後感。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所以單單用會延後感果的這一點是不能成立叫做壞善根的,同時你在經教裡面是找不到延後感果是壞善根這種說法的。
又異熟暫遠,這就是延後感果,不能立為壞善根義,壞善根基本上是不會感果的,所以這2個是不同事情。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為什麼會醬說,因為我們現在講的壞善根是瞋恚跟邪見,而實際上還有很重的貪業,但佛經上沒有說很重的貪業會壞善根的,可是很重的貪業會不會讓其他的業往後延呢?會。醬子你就懂這裡的意思了,所以這2個不能連在一起。大家了解他的邏輯了,為什麼他會提這個?意思是假如不是醬子,佛學不應該說只有瞋恚跟邪見會壞善根的,只要是能夠讓其他業延後的都可以講是壞善根。讓其他業延後,按照經裡面教我們的,只要你是重業其他的業就會被你往後推,而重業不一定是瞋恚、邪見。
最重要是要把這段搞清楚,你需要知道佛學其他部分的知識你才有辦法搞清楚,另外,就算我們不知道,也要從這段文裡面了解到他說:所謂的壞善根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無怪他一直強調不能瞋恚,就是瞋恚壞善根。壞善根並不是如某些人所說只是讓你的善業往後延,不是醬子,壞了你的善根就全消失沒有了。這是他要教我們的道理。
補充說明:瞋、邪見僅壞福德善根一分,不能壞空性善根,以空慧恰為對治瞋、邪見。又迴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不能使壞之。(源自昂旺朗吉《略論》)
這裡我稍稍作一點補充,這在《昂旺郎吉略論》裡有特別強調一個東西,但也只有在《略論》裡看到這個東西:像瞋恚、邪見這種會壞善根的2個東西,他只會對付福德的善根,沒辦法對付智慧的善根。我們知道善根也分2種~福德、智慧,福智雙運,1種跟世間法有關、1種跟最後要得到的空性智慧、空正見有關。昂旺郎吉醬說一定有根據的,只是其他地方沒看到這樣的強調,這告訴我們說瞋恚、邪見這種只會壞福德的善根,不會壞智慧的善根。這是因智慧是他的正對治,所以他沒辦法去摧毀智慧這部分。另外加上迴向是可以避開這些問題的一個方法。這說法我們知道即可。
講到這裡,接下來就是把剛剛討論的什麼叫壞善根做一個小結論。壞善根有人定義這麼下,宗大師他告訴你這定義是不對的,應該醬醬……講完後就針對壞善根這部分做了一個小結論。
✿ 小結論 b288
(1)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A)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B)邪見(C)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2)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3) 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4)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5)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這一段就是針對摧壞善根這部分宗大師綜合起來做了一個小結論,如下。
(1) 清辯論師是中觀自續的創始者,很有名的一位印度大德,他在所著的《中觀心論釋》裡面就有剛剛那種說法:(A) 4力對治,或是(B) 邪見、(C) 損害之心即是瞋心。有時翻譯的……只能說自己業不好讀的很辛苦,要自己去判斷整理出來知道他在講什麼。清辯論師說1種4力對治、1種邪見、瞋心又1種,這3個會摧壞種子。這很清楚就是一個結論了。4力對治可以摧毀惡業種子,瞋恚、邪見會摧壞善根,所以至少清辯論師做過醬的結論~能夠壞根的就是這3種東西,讓這些種子俱如敗種。敗種又牽涉到以前讀過的理論,你雖然有種子但是被煮過,這種子就已經沒有功用了,這叫敗種,雖然種子還在卻失去功能了,所以會說俱如敗種。就因為是敗種即使遇緣也不會生芽也就不會感果。這是比喻這3種情形都會摧壞種子或說摧壞善根,意思就是種子雖在,但種子是沒辦法感果的。
(2) 第2個小結,又如前面所講的,你雖用4力對治讓所謂的惡業得到了清淨,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醬子的情況是讓惡業本身不再感果,可並不代表能夠讓你就此一帆風順,因你若想再勝進,比方說你是登地的菩薩,再上去是2地這叫勝進,你可以進一步,可是因為你做了壞善根的事情,雖然你用4力對治讓所謂的惡業得到清淨,但這不代表你可以順利的由初地到2地,沒辦法順利你一定會被延緩。意思大家了解,不要以為4力對治以後就萬事OK,不是的。只是那個東西沒有辦法破壞你的善根,可不表示你修行不會受到一點阻礙,一定會受阻礙的。
這就像我們以前講過,任何的戒你只要破過戒,你去懺戒悔戒補全以後你還是會受影響的,同樣的意思。
(3) 這一點在前面都沒有提過,故有一類這是指瞋心重的,壞善根是在講瞋心跟邪見這2種,那現在這一類是講瞋心重的人他壞善根時多半會摧毀他的異熟。因你是壞善根,原本你的善根可以得到好的異熟果,現因為你的瞋心把你這一部分善根壞掉,就是讓你好的異熟果變成不感果了,可是他並不會壞等流。這一類屬於瞋心的壞善根會摧毀異熟果但不會摧毀等流果。異熟,就是你能夠去哪一道投生,等流,比方說你過去持戒布施,那你持戒布施做的多了就有持戒布施所產生的善根,可是你瞋心重的時候他只會摧毀你的異熟並不會摧毀你因持戒布施產生的好的善根,這個持戒布施你以後還是很容易生起,不會因為你的瞋心被摧毀掉。
所以你了解,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布施跟持戒能夠得到的圓滿身財這是屬於異熟果,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意思是他只能夠壞異熟果卻不能夠壞等流果,後仍易起施、戒善根,所以這人以後還是很容易生起施、戒的善根。
(4) 接著講,又有一類這是指邪見重的b289,這是反過來了,意思是邪見重的壞善根會摧毀等流果但不會摧毀異熟果。又有一類邪見重的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異熟。
所以這告訴我們,瞋心、邪見造成的壞善根是有一些差異的,那記住剛剛補充說的,所謂瞋心、邪見造成的壞善根是針對福德善根,這裡文字沒講但在《略論》裡有提到。
(5) 最後一種,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所謂授記菩薩就是他將來會成就要成佛的,假如這授記菩薩不瞋恚的話,理論上他一劫就能圓滿證道成佛,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可是他不幸起了瞋心壞了善根,已有之道雖不棄捨,他已經得到的東西他雖繼續往這上面走,然一劫中進道遲緩,這就跟前面所講意思類似,就是有瞋恚還是會受影響,本來一劫就可以解決的現在就沒辦法了。
✿ 總結b289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到這裡就做一個總結了。剛剛小結,這裏總結。
基本上淨不善就是懺悔,你用懺悔的方式能夠清淨你過去所做的不善,醬子的做法並不是能夠把過去所有一切全部都清的什麼都不剩,比方剛剛才說的進道遲緩、勝進遲緩,就是跟這個呼應的。反過來講,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比方剛剛講的有的壞異熟有的壞等流。那你應該怎麼辦呢?唯有依止佛陀的經教,千萬不要自己無中生有的亂解釋亂推理,一切都要根據聖教言。以前也一直強調有關業果的東西是很複雜的,也只有佛陀能夠很清楚了解,一般人只能根據讀到的經教做一些判斷,而不能夠自己去推理或是亂解釋業果,就是強調一定要根據經教。
再來就是總結什麼叫不現見過患。
不現見過患裡面包括:能夠讓你產生非常粗猛可怕的異熟,還有你原本有的其他所造善業所能得到的非常可愛的異熟都會因為瞋恚這個不現見的過患而被滅除掉。你不只會引到很可怕的異熟,連你已經賺到的一些好的異熟都會因此被消滅掉。所以,他強調為什麼要修安忍就是這原因。
一般我們為什麼要做迴向,這有很多原因,中間有一個原因就是避開這個,因為你所有的善根已經迴向了,所以就不會被摧毀掉。迴向,有醬子作用在裡面。
✿ 現見過患 b289
現法過患者b289,意不調柔,心不靜寂。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入行論》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本生論》亦云:「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於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如極損他來復讎,怨敵何有過於此?此忿為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決定了解,應當修習。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餘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前面講過了不現見,及其總結,接下來就是現見過患了。
這是比較粗顯的,意不調柔,心不靜寂,這很容易懂,就是你心浮氣躁不調柔寂靜,原所有的喜樂會失壞、後面又得不到,睡也不好睡。假如你瞋恚重,有一些眾生你布施他對他很好也幫了他很多忙,可到頭來卻因你的瞋心重脾氣大,他受你恩卻反而回過頭殺害了你,這種事情多不多?很多,歷史上非常多。另外,還有你自己的家眷親屬你對他們都很好最後卻也會因你的瞋心而離開你。接這就引《入行論》聖教量:瞋心就像一枝箭一樣,你當然就不寂靜,喜樂不可得,喜一般是講心方面、樂是身方面,喜樂就是指心身,無眠不堅住。有時你以財去供事一些人,這些人因你恩給而依止,這些受你恩者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白話就是這些受你恩的人對你這種瞋心重的恩主反而會行殺害。這就是剛剛前面講的,這裡引聖教量來backup前面所講。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就算你照顧他他也不願被你照顧,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看一下補充資料……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89一、「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出自《慧光集》二、「若心執灼瞋,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瞋,反遭彼弒害。瞋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若心有瞋恚,安樂不久住。」安忍3~5頌
兩邊文字一對照著看,一點問題都沒有,更容易掌握文字意義。這裡是引《入行論》安忍品的3、4、5頌,後面還引的很多,福智很多人都背《入行論》的。
接著宗大師又引《本生論》聖教量:瞋忿之火能壞你的妙容色,這時你再怎麼莊嚴也都沒用就是不美,縱是睡在安樂諸臥具,可因你忿箭刺心而無法安眠。因瞋恚你很容易迷亂、忘失什麼對西對自己有利而失去理智,由忿燒惱趣惡途,假如以3毒來講瞋是直接跟地域連在一起的,癡、無明是跟畜生道連在一起,貪是跟餓鬼道連在一起,所以他會醬講會去惡趣。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黑月就是指的下弦月一般就是月亮比較黯淡不亮,失吉祥,失掉月光的意思。雖然有很多親友極愛樂,但瞋恚讓你失去理智做出得罪親友之事,且對於事清無法清楚判斷,多作乖違之事、心是愚痴又迷亂。因為瞋忿會串習諸惡業,所以經常會因瞋而長時受苦於惡趣中,如極損他來復讎,怨敵何有過於此?若你的怨敵要來復仇,那有一個怨敵是這麼厲害的?瞋恚就像是來復仇的怨敵,非常非常厲害!當你了解這是自己身上產生出來的怨敵,假如你是一個有擔當的修行人,你怎麼能夠忍受讓醬子的怨敵在你身上伸張他的勢力?
此等過患皆是因為瞋忿而起的,你一定要用很多的觀察修,去把瞋恚裡面所有的過患這些道理都搞的很清楚,沒弄清楚之前一定要不停的修習。
接著宗大師又引《入行論》聖教量:沒有一件事比瞋恚更可惡,沒有一件事比安忍瞋恚更難做到的,你要用各式各樣你能了解到的勝利過患種種道理,幫助你殷重修堪忍。看一下補充資料……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90一、「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出自《慧光集》二、「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安忍2頌
宗大師引《入行論》聖教量不一定是按順序的,現這是《入行論》安忍品的第2頌,由此可以看出他對這些教言是非常孰悉的。
所以,根據勝利過患,應以多門勤修堪忍。現在這裡已經是整段的勝利過患在結論了。
初句就是指無如瞋之惡之理由,就如月稱的《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告訴你瞋恚的可怕,瞋恚能造成的傷害就像大海一樣,又沒有上限的。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沒有其他的惡會比瞋恚更厲害。」現在是反過來講他很可怕,為什麼很可怕?假若只是生最大非愛異熟只是破壞你的異熟而不去壞你的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意思是說這2種都會來的,既讓你生最可怕的異熟又會壞你的善根。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了瞋而外也還有其餘的東西也相當凶猛的,比方:誹謗因果所有邪見,這裏就提出了邪見,剛剛已經說過,一般就是瞋恚、邪見會壞善根又壞異熟,謗正法,謗正法不是邪見,可是過去讀的時候也都知道謗正法是很重的罪。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寂天的《集學論》應當了知。這裏就是再強調,除瞋以外還有其他的,其他的講出來邪見這我們已經知道,又再多提的幾個如:謗正法、對尊長不尊敬、生我慢等等。
我們應該醬子結論,就是:基本上我們要怕的就是會壞善根又壞異熟,會引你到惡趣的東西,這裡就提出了瞋恚,所以叫我們要安忍,就是因瞋恚是很可怕的東西;除此之外尚有邪見、謗正法、對尊長不尊敬、生我慢等等。
這部分不長,可是牽涉到很多東西,有沒有問題?因這後面牽扯到很多佛學背景上的基本知識。
高師兄:請問,對治瞋,除了安忍,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石師兄:好問題,有沒有人有答案?好像正對治就是安忍。
高師兄:對治瞋,除了安忍,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因我覺得安忍好像是一種強迫壓抑。
華師兄:觀功念恩呢?
石師兄:觀功念恩,那也是讓你產生忍。
華師兄:觀功念恩,你要想人家好,一點點好把他放大,不然瞋起來很麻煩,對異熟、對等流、對善根,很多的影響。觀功念恩對自己的小瞋、大瞋都可以有所助益。
石師兄:等下後面我們接著就要講到一部分這個,就是你怎麼去產生醬子一個念頭。
華師兄:境界現前很難搞,你要換一個境,把自己心走出去。這有很多方法。
石師兄:醬子,你是說方法?當然最後終結都在要用忍。忍的方式就在教他忍。等下再講下去他就教你怎麼思惟,他思惟的方法都是讓你最後能夠做到忍這個事情。你要用很多理由,用什麼理由你才忍得住,比方:這是後面會講到的,第1個要想對方對你做這個粗暴的動作,他到底是有自在還是沒有自在?所謂自在是他能夠自己control的意思,就是說他是被迫沒有辦法情形下做出傷害你來的,並不是他本來就願意傷害你。為什麼會醬講呢?因他之所以會做出這個動作,1是他有瞋恚的煩惱,這個人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法,他意思是醬,說這個人本身有煩惱的種子,所以他會煩惱。2是有境界現在他面前,境界意思是你可能某個動作或語言把他惹火了,他的煩惱種子、他的瞋恚就現行了。再加上3他非理作意,一般會用作意因你整個心裡面會產生醬子一個動作第1個一定是作意,任何一個動作他沒有作意根本不會發生後面的動作。他的作意非理就帶出後面非理的行為。這等下後面就會講到。
高師兄:那他後面又講邪見、謗正法、對尊長不尊敬、生我慢等等,那若我有正見,我的作意應該就不至於非理。
石師兄:你有正見,你就會如理作意。
高師兄:還有就是我慢,我認為我都是對的,我才不去想你的立場,你惹到我就是不行。
華師兄:這裡面有一個東西,剛剛石師兄講到如理作意,為什麼你會不如理作意?這背後有一個大東西就是愚癡就是無明,這個無明就會催動你所有的煩惱,所以你愚癡重、無明重,就很多的不如理作意。我慢是一個,其餘的惡行不善也都是無明所催動,無明像是一種加行、增上的作用,假如能無明少一點的話,不如理作意也會好許多。
高師兄:但是無明這太空幻……
華師兄:可是他對每一種煩惱都能催動。
高師兄:那我脾氣很不好,我要忍……忍到有一天還是會爆呀!那我要怎麼化解?
石師兄:那後面就會講,剛剛講的例子,這教法你到時去看看有沒有道理,後面講了很多讓你去思惟這個。剛剛講的:一般生氣都是生氣對方那個人,你會氣那個人,可是你現在就想一想你氣那個人有沒有道理,你就發覺這個人一點也沒有自在,就好像引發這個動作真正的最早的始作俑者其實不是人,那個人在這裏面是像魁儡一樣,他是被他自己的煩惱種子弄得他最後做出這個傷害人動作讓你生氣。你氣他,可是你想一想他也蠻可憐的。好吧,繼續讀下去,這可以針對你的問題,而且他講的方法蠻多的。先讀下去,再看有沒有需要再回頭討論你這個問題。
✿ 忍之差別b290
第三 忍差別分三,① 耐怨害忍b290,② 安受苦忍b299,③ 思擇法忍b303。
初耐怨害忍分二,①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b290,②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b297。
初中分二,①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b290,②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b295。
初中分二,① 顯示理不應瞋b290,② 顯示理應悲愍b294。
初中分三,① 觀察境b290,② 有境b293。③ 所依瞋非應理b294。
今初 觀察境 b290
初中有四︰一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應當觀察,於能怨害應瞋之因相為何。如是觀已,覺彼於自欲作損害,意樂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樂,或於身心作非愛苦。(1) 為彼於我能有自在不作損害,強作損害而瞋恚耶?(2) 抑無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損害故瞋恚耶?若如初者,瞋不應理,他於損害無自在故,謂由宿習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因緣和合起損害心,縱不故思,此諸因緣亦能生故。若彼因緣有所缺少,則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如是由諸因緣起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以他亦隨煩惱自在,如煩惱奴而隨轉故。若他自己全無自在,為餘所使作損害者,極不應瞋。譬如有人為魔所使隨魔自在,於來解救饒益自者,反作損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為魔使,自無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勵力令離魔惱。如是菩薩見諸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此為煩惱魔使無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補特伽羅,須更發心為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
這一段蠻長的,先到這停一下,我現在就是根據高師兄的問題暫停。
忍的差別、忍一共有3種:1是耐怨害,2是安受苦,3是思擇法,本來是要講這3個差別,可是講這3個差別的中間,他又告訴我們:你怎麼去忍這個所謂的耐怨害忍,這又分做2科來講1-1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b290,這又分做2科1-1-1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b290,1-1-2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b295。在1-1-1 破除不忍障樂作苦這一科中又分2:1. 顯示理不應瞋,用什麼道理讓你覺得你應該要忍;這也許不是直接回答高師兄的問題,他是說除忍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是假如你能忍就是正對治。基本上能忍就是正對治,現在就告訴你什麼樣的情況讓你覺得你應該要忍。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思惟,思惟完之後你就覺得你就會去忍。第1個直接講的就是觀察境。
✿ 顯示理不應瞋之對境 b290
顯示理不應瞋他一共有3科,境就是你的對象,有境,這是用你的立場,一個能一個所,對境是所的意思,有境是人的意思。先看第1個對境方面來講。
觀察境這一段是最大的一篇,所以,初中有四,一,這是法尊法師翻譯時自己加的,原文中沒有區分4種,不過事實上也是4段不然他也無法區分。
第1個要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者,這個有無自在是指怨害者就是來找你麻煩的那個人,你要先觀察這個怨害者他是否自在,由醬子一個觀察後你就會產生你不應該去生他的氣,不應瞋。在用醬子一個角度觀察之前,你應當要觀察對這個能夠造成你受苦就是讓你需要去忍的怨害者,他之所以會讓你生氣的因相是什麼。簡單講他之所以會讓你生氣的理由是什麼。因相,指的就是理由。所以,第1個他要你觀察讓你生氣這個人到底他有沒有自在,觀察以後你就知道你不應該生氣。那你從這方面觀察的時候,你應該先看這個能夠讓你生氣的人他之所以能讓你生氣的原因是在哪裡,他的理由是什麼。如是觀察後,你就發覺什麼?覺彼於自欲作損害,彼就是那個要傷害你讓你忍受不了而生氣的人,自就是你,你就會發覺他之所以讓你生氣是因為他想要對你傷害時,其實這在造業裡這就是事、有這個人,他也有的欲就是要對你做損害,意樂為先,這就是指對方有所謂瞋心的煩惱在裡面,有醬的人、他有醬的欲、他又有醬的煩惱,然後最後他產生加行叫做次起方便遮我安樂,不管是身語的動作就讓你產生不安樂了,造成你身心上面的非愛苦。
這時你就觀察:對方於我是能有自在而不損害我,還是對方是強作損害而令我瞋恚?
第2種狀況,抑無自在由他所使,這裡的他指的是因緣不是人的意思,還是對方也是控制不了不能作主是因他有其他的因緣的關係而不是他本人的關係,前面那個彼是指那個人,那個人他是能夠不損害我可他故意要損害我,還是,他也沒有辦法他也是被其他的因緣所驅使的才來對我做損害。
就這2種狀況,假如是第1種狀況,你不應該生他的氣,為什麼?因為他於損害沒有自主性故,他由於過去生這些煩惱種子、境界現前,再加上他的非理作意,這裡是指3個東西,1是他過去的煩惱種子、2有醬子一個境界,這境界會引起他煩惱種子起現行,3再加上他本人的不如理作意,醬子就會變成因緣和合而起損害心,這個因緣就是指種子、境界、作意,當是這種情況時縱使他不是故思,故思就是說他不是故意做的,因為造重業叫做故思,這是一個名相,他是故意要做這個業叫做故思,我們也知道輕業就是不故思。他並沒有想要醬子做,可是這些因緣亦能促成這個法產生了。這主要就是強調跟人無關。假若剛剛講的3個因緣~煩惱種子、境界現前,非理作意其中有所缺少,則就算他想要醬子做醬子造業也不會造業。意思是說不是人的問題,是整個法、因緣所生法的問題。就是因為這些因緣造成的損害欲,由此復起損害加行,前面說過他先有欲、再有意樂、再起加行是整個造業過程,他現在分析完以後就發覺:欲是因緣產生的欲、也是因緣所生法而起的損害加行,由此加行而令我們這些人生苦故。這一段裡面的每一個代名詞的用字你要非常小心,這個生他苦是指我們這些受苦的人不是指因緣了。
接著告訴我們,此補特伽羅無少主宰,人本身根本沒有辦法控制這些事情的,所以要你觀察境,然後告訴你說,這個時候你就發覺那個對境裡面真正的問題不是那個人,是那個因緣所生法,他要講的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呢?因為他自己本身是控制不了是被煩惱所駕馭的,他是煩惱的奴隸、隨著煩惱轉而不自在。假若他自己是全無自在,為餘所使這個餘就是指的因緣所生法,就是種子、境界、作意,是因為他被這因緣所駕馭而變成去損害他人,極不應該瞋他。為什麼不應該瞋他?譬如這個是來找你怨害你需要忍的那個人,他是為魔所使隨魔自在,這個魔比喻因緣法,有醬一個人他受了因緣法所使,自者是指我們自己,來解救饒益就是菩薩,現在把自己比做菩薩是要來救他的,那這人是被魔所自在,他自己不自在是魔讓他醬子的,結果這人反對我這菩薩反作損害行捶打等。彼菩薩必定如此思考:他是被魔所驅使,自己本身無法主宰,故如是行。你不僅僅不去生氣他而已,因你是菩薩,你還應該要勤勵力幫助他令離魔惱。他用這個例子告訴你,一個人他是受魔鬼主使後跑來傷害你,那你是要來救他的,這個人就是讓你生氣的人,這個魔就是因緣所生法,你就是這個菩薩。碰到這種情形,你當然不只是不應該生氣,你反而還要想辦法救他,因你的任務就是要來救他的。所以,任何一個菩薩看見來傷害他的怨家作損害時,應如是思:這是煩惱魔使其無主,他並沒有真正的主宰者,故如是行。你不僅是不應該去瞋此補特伽羅,還須更發心為欲令其離煩惱故,我應勤修諸菩薩行。行菩薩行是行什麼?就是行忍。這裏就是指忍的菩薩行。
他把這裏面的關係跟我們做一個說明,我們今天先停在這裡,你就知道他下面整個一大段都是在講這個。講這個重點就一定要回到剛剛高師兄所講的,我是倒沒有想過除了忍以外,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他現在最重要是強調讓你怎麼會生起要忍,這裡他有很多方法告訴你怎麼生起。
由這個對境本身你來想,這裡最重要一個強調就是這裡面沒有人,這是很奇怪的……大家想一想這說法是不是有效,我們生氣都是生氣對方,可他現在告訴你問題根本不是出在那個人,問題是出在那個法、那個因緣所生法。那這個因緣法產生,尤其是在《瑜伽師地論》裡有一段專門在講,後面有一個,他會提到就是你要知道「唯法想」,這裡面只有法沒有人,那這法是什麼?煩惱,這就是一個法,這煩惱遇到一個所緣境,這個所緣境就會產生他的煩惱,他的煩惱就是瞋恚,對方產生瞋恚卻又不知道要去處理作意,他無明又非理作意就發生事情了,如果如理作意事情就不會發生了。最後還舉的很多例子,比方說對方拿棍棒打你,那你應該是生氣這個棍棒還是這個人?當然是人,一樣的道理。那你要生氣這個人時你再細想是這個人的問題還是他後面這個法的問題。若你想到是他後面的法的問題,不是他人的問題,那你氣他幹什麼!而且你是一個菩薩,他本身完全是沒有自在的,你要用醬子的想法。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對方到底是有自在還是沒有自在。現在結論就是沒有自在。並不是他可以不損害你而他故意要損害你,他控制不了他自己,他自己也是被逼的。這逼他的是什麼?這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因緣所生法。為什麼要提到因緣所生法?因在佛學裡面,大家都知道因緣所生法就是空、沒有自性。所以你要知道他是一個空的東西是沒有自性的東西,那你不要去氣那個人,問題不是出在他是出在這個法。
郝師姐:我把我想的講一下,高師兄剛剛想說的忍其實你想的是壓抑,那佛經裡我們讀這個忍並不是叫我們壓抑,我想他是要引你變成一個大悲、變成一個菩提心的時候,你會放下並不是壓抑。在報紙上常看到發生許多事情,他用忍其實是暫時壓抑,但用壓抑就會有一個時間的點,你壓不住就會爆發得更厲害。他講了很多很多的理論都是引我們去想、用放下的方法。我醬子去讀,我是覺得你剛才想的變成壓抑了。你想是嗎?
高師兄:這裡,我們知道師兄剛剛講的空、或是換個立場想,可是我們經常會瞋,回想年輕人的血氣方剛……
石師兄:所以他前面教我們要思惟勝利過患……第1個步驟是說,因你假如發出來了,是你受損,你壞了善根。
高師兄:這些東西都是因果問題,那我的意思是說沒有學佛法的人或是在年紀輕血氣方剛,這對他是很大的不公平。比方,我們現在很多的……本位主義,一切都是以我為主,那這些東西,即使學佛法還沒有很深體悟的時候,這東西很難去……
石師兄:這裏面還有許多東西我們不見得想的通的,其實我今天我在讀我就想到一件事,若用醬子一個說法,那這些犯罪的人我們都不應該把他繩之以法了,不是他人的問題。不過,不要怕,我對佛法有信心,再讀下去一定可以理出一個思路。其實我覺得他最癥結的地方是告訴我們勝利過患,這過患是很嚴重的,他不只是會把你弄到地獄去,還會把你千辛萬苦所集出來的善根都給你毀掉,當然你可以說我用迴向的,用迴向的保住你的善根,可是,你因為瞋恚會造成你下地獄,重點在這裡,你自己要下地獄!
我們先讀下去,再花一個時間大家集思廣益想一想,裡面是有一些可以多想的東西。好,那今天就到這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