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師在《禪與生命的認知》中強調:千萬要記住,因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經論,一切修行方法,都是從十二因緣大原則出來的;八萬四千法門也跳不出這個圈圈。所以你看《大般若經》、《金剛經》要破根本一切無明。

✿✿✿✿✿✿✿✿✿✿✿✿✿✿

十二因緣很重要,它由識,從娘胎開始。識到名色、六入。六入等於由娘胎生下來了,一出娘胎就有觸、受。一切眾生生來都要抓的,什麼名啊,利啊,太太啊,財產啊。取、有、這就是生命存在這個現世,這個階段當中,就是這一個東西在動。所以現階段當中在活動的就是識。有生必有老死,死了以後中陰再來還是一片無明。沒有得道以前黑洞洞的又來了,無明緣行這股力量使你永遠在輪迴中,你就是跳不出來。等於以前的老電扇,吊在中間轉,你們沒有看過,我是用過的。一隻蒼蠅停在中間,我電源一開,它出不來了,就是在輪迴中跳不出來,這是行陰。

所以修止修定就是這個道理,你必需要把這個動力切斷了,這個生命才解脫的出來啊。所以要你修定,就是要把行陰停了。譬如你現在講到,感覺到氣動,這是行陰在動。所以定到最後,連你心臟的跳動都慢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出離之感。所以行陰的轉動很厲害。你現在修止,止是因,還沒有得三摩地,得定。等到得定了,不談安那般那了,不出也不入了嘛。不出不入是不來不去、不空不有喔!不生也不滅了。所以大阿羅漢可以在這個境界定八萬四千劫,道理就在這裏。無生即無死,這個就是功夫了。不然你佛經道理講的再好,那都是空話。所以這個東西是很實際的。

你剛才說覺得這兩天修行退,你查一查修行退在哪一節裏頭。不是那麼簡單。其實也很簡單,你儘量放鬆,越放鬆越空,安那般那越容易學。過與不及都是不對,會退步的。
-----『達摩多羅禪經講授』-----
 

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如果抽出《維摩詰經》這一句話來考試,同學們要吃苦頭了。大家都會念《心經》,對不對?其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同這句話一樣,包括了十二因緣。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高級班的同學應該一問就答得出來。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瞭解十二因緣,我們再把它寫出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現在黑板上寫成橫的一條,其實應該寫成圓圈,以無明作起點,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在、來生。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裡?都記不得了。現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裡來,死了會去到哪裡,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統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塗。不要說生死哪裡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麼,你有把握沒有?絕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麼來怎麼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一切眾生是怎麼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麼樣動的。如果明瞭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貪瞋癡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統是一念無明。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佛經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人發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怨天怨地,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學佛,佛經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裡自欺欺人。貪瞋癡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

小說《濟公傳》中寫到,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裡起來就大叫,「唉喲!不得了!無明發囉!」把大家都吵醒了,眾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結果回頭一看,廟子失火燒光了。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家,火要來了,又不好明講。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無明。無明緣行,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你們打坐念佛為什麼雜念妄想去不掉?現在應該知道了吧!我已經講明瞭嘛!因為行陰沒有停止啊!它永遠都在動,沒有辦法,等於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沒有停止。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專一,就因為行陰的力量大得很。

無明緣行,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它動性不停。行緣識,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因為行陰動了,緣就是連鎖的關係,一個抓住一個,一個抓住一個。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三緣和合入胎了。識緣名色,一般人稱名色就是胎兒,因為四大就是色,變成了有形的肉體。名色緣六入,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緣觸,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觸是身根來的,有了身體就有感,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是觸。觸緣受,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觸是講起作用,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到心裡頭去了,身心兩個發生關係那是受

感與受不同,那能夠感的是觸,受是連到心理。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觸,可以說是醫學上講神經的反應。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麻痺,神經反應我們感覺不到,但那沒有麻痺的神經還活著的,觸法還在,只是你心裡可沒有受了,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否則會覺得差不多。因為受,好受的就愛,受緣愛,愛得要死就要抓住。愛緣取,我要這個茶杯、這個手錶,要抓。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厲害,同物理一樣,向心力有多強,離心力就有多強。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它偏跑來了。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你不要的它偏來,你不願意見的人,一轉彎就碰見,跑到廁所裡還碰見哩!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電話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這樣。

取緣有,因為抓住有,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於你的,這就是有。其實沒有真的有,一定會散去的。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東西啊!錢啊!累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累積,兒女也是別人啊!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緣生生緣老死。死了呢?一念無明,無明緣行,又來投胎了,這叫十二因緣,是圓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斷無明,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斷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以為切斷就得道了嗎?錯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於「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薩畢竟空,不須要斷去無明。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大乘菩薩沒有講斷,非斷非常。無明沒有斷,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轉識成智。因為無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著斷它。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盡就是斷,不須要斷就空了。《心經》這一段一路無到底,「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境界。

維摩居士這裡也講:「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你這才會曉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念無明怎麼樣緣起而來?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來不存在。所以「緣起是道場」,十二因緣同無明,乃至最後老死皆無盡,不須要你去斷它,是它來空你。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如果抽出《維摩詰經》這一句話來考試,同學們要吃苦頭了。大家都會念《心經》,對不對?其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同這句話一樣,包括了十二因緣。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瞭解十二因緣,我們再把它寫出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現在黑板上寫成橫的一條,其實應該寫成圓圈,以無明作起點,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在、來生。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裡?都記不得了。現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裡來,死了會去到哪裡,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統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糊塗。不要說生死哪裡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麼,你有把握沒有?絕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麼來怎麼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一切眾生是怎麼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麼樣動的。如果明瞭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貪瞋癡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統是一念無明。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佛經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人發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怨天怨地,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學佛,佛經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裡自欺欺人。貪瞋癡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小說《濟公傳》中寫到,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裡起來就大叫,「唉喲!不得了!無明發囉!」把大家都吵醒了,眾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結果回頭一看,廟子失火燒光了。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家,火要來了,又不好明講。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無明。

在小乘佛法裡,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後是否真有輪迴?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大無明就是一切的大疑問,學佛不從這裡入手,一切都是空事,沒有用,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此是因地法門

其次,我們心念的來去,以及思想情緒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緒的奴隸,這些妄想煩惱從哪裡來?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遠搞不清楚,這就是無明。假如這個因地法門認識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說老實話,這正是無明煩惱。佛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佛告訴我們,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無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會有光明出現,不過不是有相之光,是無相光,佛學上叫常寂光。佛永遠都在常寂光中。

一念無明起,所以入胎轉生;無明不是沒有光明,是沒有智慧。小乘法門是要切斷無明,至於無明是怎麼起的就不說了。我們都知道佛法講緣起,一切都是緣起。小乘法門注重十二因緣的緣起,以十二因緣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從無明而起。以境界上講,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就是不知道生來死去,睡眠也是無明。在理上講,宇宙如何開始,第一個人如何生出等等問題,不知答案,也是無明。總而言之,不論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這兩種無明都是因為沒有修持,沒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無明必須用定力來破除,真得如來大定的人晝夜長明,隨時隨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縱然到了這樣的境地,仍然沒有解脫。解脫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還是要從定而生,沒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稱作乾慧。

小乘講因緣法都從十二因緣的無明一念而起,但無明又是怎麼起的?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就拿這個問題替我們問佛,因為佛既然說一切皆空,他問如果一切自性本來是空,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問:這世界怎麼來的?第一念怎麼來的?無明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問題。所有宗教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掛塊「謝絕參觀」的牌子,因為到這裡問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樓那一定要問第一念無明怎麼來的,佛回答他無明是從明來的,「覺明為咎」。這個回答好像沒有回答,難怪許多後人認為《楞嚴經》是外道或是偽經。其實佛說得沒有錯,無明是因覺明為咎而生,一念靈知,覺性常明,久之復生無明。佛沒有再交待,富樓那也不再問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證功夫的境界來答的。當然現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進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脫,千萬注意!若說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絕對是個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為什麼不得解脫呢?這就是見地的偏差,是見取見,修行到了某一個境界執著了,不知道再進一層解脫,所以是見取見。小乘容易落入這些毛病。

無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動力,所以行陰最難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靜,就算做到心寧靜了,身體的行陰像血液循環呼吸往來,都沒辦法停下來,這還是一念,沒有空,儘管意識沒感覺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因為行就生出識,識就是心意識,就會有了別知覺。然後一連串下去,緣就是掛鉤,十二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一個鉤住一個。假使能解開其中一個環,其它十一個環就都好辦了。

無明緣行,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你們打坐念佛為什麼雜念妄想去不掉?現在應該知道了吧!我已經講明瞭嘛!因為行陰沒有停止啊!它永遠都在動,沒有辦法,等於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沒有停止。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專一,就因為行陰的力量大得很。

無明緣行,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它動性不停。行緣識,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因為行陰動了,緣就是連鎖的關係,一個抓住一個,一個抓住一個。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三緣和合入胎了。識緣名色,一般人稱名色就是胎兒,因為四大就是色,變成了有形的肉體。名色緣六入,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緣觸,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觸是身根來的,有了身體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是觸。觸緣受,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觸是講起作用,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到心裡頭去了,身心兩個發生關係,那是受。

感與受不同,那能夠感的是觸,受是連到心理。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觸,可以說是醫學上講神經的反應。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麻痹,神經反應我們感覺不到,但那沒有麻痹的神經還活著的,觸法還在,只是你心裡可沒有受了,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否則會覺得差不多。因為受,好受的就愛,受緣愛,愛得要死就要抓住。愛緣取,我要這個茶杯、這個手錶,要抓。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厲害,同物理一樣,向心力有多強,離心力就有多強。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它偏跑來了。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你不要的它偏來,你不願意見的人,一轉彎就碰見,跑到廁所裡還碰見哩!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電話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這樣。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取就是執著,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於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個,取是最麻煩的。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裡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麼都不要,你看已經取了,已經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取緣有,因為抓住有,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於你的,這就是有。其實沒有真的有,一定會散去的。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東西啊!錢啊!累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累積,兒女也是別人啊!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緣生,生緣老死。死了呢?一念無明,無明緣行,又來投胎了,這叫十二因緣,是圓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斷無明,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斷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心經》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以為切斷就得道了嗎?錯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於「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薩畢竟空,不須要斷去無明。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大乘菩薩沒有講斷,非斷非常。無明沒有斷,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轉識成智。因為無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著斷它。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盡就是斷,不須要斷就空了。《心經》這一段一路無到底,「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境界。

維摩居士這裡也講:「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你這才會曉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念無明怎麼樣緣起而來?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來不存在。所以「緣起是道場」,十二因緣同無明,乃至最後老死皆無盡,不須要你去斷它,是它來空你。

大乘怎麼講緣起呢?問題很嚴重了!近代絕大多數都落入了斷見!都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知道這是佛法的中觀正見,實際上一點修證修持功夫都沒有,所以始終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學了佛,生老病死變得更嚴重。何以如此?因為自己的著作、言論、說法犯了更錯的因果,斷了人家慧命;認為一切法緣起性空,空就是沒有。假如空就是沒有的話,我們也不用學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學派哲學好了。

佛學的中心是修證,但是現代全世界都把它當成一種思想學問,幾乎與唯物論不分,嚴重曲解了緣起性空,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可不是空噢!沒有是斷見!佛說一切法皆從因緣所生,這當然沒有錯,但要注意,因緣所生講體相起用,現象界的東西、應用的東西都是緣起,是因緣所生。但是自性功能並非緣起的,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過,我們說自性功能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可不要又執著一個自性、執著一個功能,因為凡有所執著就不對了。

佛說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指本體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緣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講本體而言,是非因緣,非自然性;講起用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並非自然生,也無主宰,因為它是性空緣起。所以講緣起之理,這還沒講修證,要能深入緣起,才能斷諸邪見。換言之,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緣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學佛,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因為沒有證道。

現在流行參禪,從古以來許多禪宗的祖師都是從緣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有看到花開悟了,就是由緣起而悟入。如香嚴禪師,因為擊竹開悟。這類的例子很多,不是全體。溈山祖師說:「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從因緣上悟道才不會退掉,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這是一種說法,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從緣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爾瞎貓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進入空性,雖然定在空性,若這個色身、業力、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還是要退轉的。所以趙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因為此心不穩。大乘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沒有真修實證,儘管理論上講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中觀正見,那只是口頭佛法,甚至是邪見。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薩要「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整理自《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圓覺經略說》-----
 

十二個因緣,這是科學,是大哲學了。十二因緣你透徹了,你修行了,你得定了,你成道了。這一個圓圈先記住,不要靠筆記,我背給你們聽。「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兩個地方特別注意,大關鍵。「六入緣觸,觸緣受」,你感覺空氣好不好,冷啊、熱啊,這就是觸、受,跟物理世界有關

昨天講到觸是什麼,瑜珈叫做相應,就是交感。一觸就有交感,心理上就是舒服不舒服。觸跟受,你打起坐來腿對不對,一觸就有感受,按摩就感受按摩的舒服。受,男女兩個愛得要命,什麼叫愛情?我說那是荷爾蒙在作怪,那一點荷爾蒙消耗掉了就沒有了,算什麼愛啊。這是貪愛,因愛就抓,就是集,拚命要抓來,愛錢、愛名、愛利、愛虛榮,有愛就取,有取就有現有的世界。存在哲學來了,「我思故我在」,有我思想就來了,就有了。天下的有抓得住嗎?苦集滅道耶!有就是現在的生命,有就緣生,現在的生命必然要老死,一定老,老了一定死,這是十二個因緣。

死了以後呢?生命還存在不存在?西方其他的宗教,死後善人升天堂,惡人下地獄,這是一般的宗教。佛說不是的,死了以後還會再來受報。死後一片無明,莫名其妙,黑茫茫的,什麼都不知道,又來投胎了。像昨天睡覺一樣,睡著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一片無明,腦筋也不清楚,什麼都不清楚,糊裡糊塗。無明也不錯啊,沒有痛苦,也沒有煩惱,大昏沉,不錯啊!所以外道入了無想定,入到無明境界,什麼都沒有,等於睡了六個鐘頭,什麼痛苦快樂都沒有,無明!一醒了又行,動力又來了,無明緣行,十二個因緣先背一下。剛才我講過,為什麼講到這裡?是要講真正生死問題,怎麼了生死,修行做工夫,所以先要把這個基本弄好。

「無明愛取三煩惱」,無明、愛、取三種屬於根本煩惱。隨煩惱、小煩惱、大煩惱都是這樣來的。我們自己莫名其妙被自己支配了,莫名其妙支配自己,一切是愛,愛世界、愛名、愛利、愛什麼,拚命去抓,這三種是根本煩惱。這是把十二因緣解剖開來講的。

「行有二支屬業道」,十二因緣有個「行」,有個「有」,行是什麼?是生命一股動力你停不了它。譬如我們睡著了,心臟照樣在跳動耶,你的呼吸照樣往來,血液照樣流動。生命活著永遠有一個行陰,像那個電能一樣,像太陽月亮永遠在太空裡轉動,這個是行陰,你要把握住這個。所以修行修行,要認識這個東西。行就是現實的世界,物理世界有個動力在後面走,這個動力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理的?現在大科學來了,像量子力學,你們這裡有學物理學的嗎?某博士講一講。這個波跟粒的關係都是行陰,量子力學有波長,有粒子。要不要補充兩句?

博士:最新的的量子力學有那個「夸克」,就是靠近這個波的時候,裡面波會變動的。
南師:雙軌的透過來就是我們今天的資訊、電視等等。
某同學:我補充一點。光子、電子有時會體現粒子的狀態,有時會體現波的狀態。同一種物質,它有的時候是粒子,有的時候是波,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所以有一個名詞叫「波粒二相性」
南師:波透過這裡,粒子就集中了,就顯現這個現象了。就是能量作用,也就是波粒二相性。兩個現象綜合起來才有今天這些精密科技的發明。我借用量子力學是為什麼?是說這個宇宙的一切,現在已經瞭解到這個程度了,才有今天的精密科技。現在科學還沒有到家哦!學佛是要瞭解這個「行」。你以為佛學是空洞的嗎?它是大物理科學啊。所以「行」就構成了今天精密的科技世界,一切皆有,不是沒有。

所以十二因緣,佛說的「行」跟「有」這兩個部分合攏來,就是我們講造業。這個造業,基督教講是上帝造的,或者說是命運使我們這樣。其實也不是命運,也不是上帝,沒有一個主宰,都是自己抓來的。「行有二支屬業道」,造業就是這個業,佛學這個「業」包括善業、惡業、不善不惡的業三種。不善不惡是中性的,修行造業造的是道業,成佛也是造業啊,造成佛的業,地獄眾生造了地獄的業。後面有一個動能是業道,所以量子力學還不究竟,行有二支在十二因緣屬於業道。十二個,講了五個了對不對?「無明、愛、取」三個是根本煩惱,心理的。「行、有」二者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後面的是業,這個叫業道。

然後剩下來七個。「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從無明緣行、行緣識,從識起名色、六入、觸、受,到了生、老死,這七個綜合起來是苦報。這幾句話是中國佛學把它綜合的,非常高明。我們生命的痛苦是這樣來的,這是大科學。你們把十二支好好學喔!將來你們講政治學、管理學、物理學,你把它用上去,那高明得不得了。世界上的學問是一樣的,你看政治上許多農村經濟出了毛病,你從十二因緣給它一套,馬上看出來這個經濟政策發展是那麼大的痛苦,也就看見好壞了。這是大學問耶!現在告訴你的是第三轉。每一點都是大科學,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

剛才講到第三轉四諦法輪的十二因緣。千萬要記住,因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經論,一切修行方法,都是從十二因緣大原則出來的;八萬四千法門也跳不出這個圈圈。所以你看《大般若經》、《金剛經》要破根本一切無明,如何破它?剛才叫你們背的偈子,是佛學家、大師們把十二因緣歸納起來的,非常好。
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
十二因緣的重點在哪裡?就是無明緣行中間這個「緣」哦,因是因,緣是緣。因果是講大原則,有因一定有果。不過這個因果有個大討論,譬如龍樹菩薩後來寫《中論》,表面上看到他把因果都推翻了,都是空的,實際上有因果哦。

當年我在峨嵋山閉關下來到成都,一班大和尚,有八九個,都是同虛雲老和尚那樣威風的大老,在文殊院請我吃飯,就提佛法的因果問題。講到禪宗百丈野狐禪的公案,說法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然後一個老和尚問,究竟成佛跳出了因果沒有?我說當然還在因果之內,因果無所謂跳出,也沒有出,也沒有入,即空即有,證得菩提是因,進入寂滅是果,因果歷然,很清楚。

因果是一個大原則,因果的作用是因緣,所以這個因緣,中國這個「緣」字特別好,佛經中文這個翻譯不得了的好。緣是攀緣,一個連鎖一個的關係。比如說這是某某人的老三,他上面一定有老大老二。如果這是老四,上面一定還有三個。它一個一個連鎖來的。

剛才講到量子力學,量裡頭有波長,那個波動裡頭就有粒子,那個粒子就是緣,那個波就是因。而這個粒子,它不會永遠是粒子,它會變成波,變成因,之後又變成粒子,都是因緣連鎖的關係。佛學講因緣是一切有,也是物理世界中一切都有因緣,那麼因緣的本身有東西嗎?沒有,是空的。等於現在講量子力學波跟粒的關係,波跟粒兩個最後的動能是什麼?不知道。

因緣的道理非常地深,所以無明起來一定緣行。譬如你累了,夜裡需要睡眠,睡了之後下一個是什麼?一定醒,假如睡是無明,醒來是行,無明緣行對不對?這很明顯的嘛,睡好了一定醒來,你睡一萬年也會醒。剛剛一醒那個就是行,你不知道怎麼醒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醒了以後就有思想了,行接著就有識了,那個心意識起作用了,很清楚。思想一來就有身體的感覺。識緣名色。名色就是身體的感覺,名是精神的意識,色就是身體,色是地、水、火、風、空五大,是物理的,物質的。

我就拿睡眠來給你們講,你要這樣去研究體會,不是講理論。換句話說,你打坐入定,入到一念不生無明定,也會出定。出定一定緣行,接著心識作用就起來了。

所以這個意識一醒了,你就感覺有身體。比如說有一個受陰境界,非常好體會的,你們諸位一定有經驗。當你十幾歲的時候,天氣不冷不熱,很不想去上課,懶洋洋地睡在那裡好舒服啊!可是這個身體呢?有沒有感覺?只覺得身體軟軟的,那個是名色的作用。馬上就更清醒了,名色就是身體起了作用。名色緣六入,哪六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嘩!就進來了。你一睡醒以後,慢慢感覺自己有身體了,馬上去枕邊拿手機,打個電話給朋友吧。色聲香味觸都來了。

觸,起來活動了,觸就有受,就有感覺了嘛。白天忙了十個鐘頭、二十個鐘頭,吃飯、應酬、做事情,都在感受中。然後是愛,就喜歡了,喜歡做的事情拚命去做。愛就取,抓得很牢。取就緣有,一個連鎖一個來。這個一動,下面是什麼,你自己看得很清楚。愛緣取,取緣有,家庭啊,父母、妻子啊,名譽、財產啊,就是現有的人生。活著下一步一定有老,老就有死,死了以後等於又睡覺,又無明去了。明天早晨怎麼醒的?不知道。所以我說你們參禪,了生死,看看晚上自己怎麼睡著的,早晨怎麼醒來,這一夜中間這一段完全無明,你搞不清楚。

佛說這每一個動作,過程都是無主宰的,沒有一個人給你做主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也不是神,也不是閻王,也不是菩薩;非自然,不是空洞自然而來的,它有物理的作用,有科學性的。因為無主宰,非自然,所以叫緣起,緣生,因緣所生;性空,它的本性體空,沒有實在的東西,也叫性空緣起。所以佛有個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皆是緣生性空,性空緣起。

印度的釋迦牟尼佛,跟中國的老子、孔子,差不多都在同一個時代。十二因緣,其實跟中國文化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個道理。這個物理世界的轉法,與這十二個輪轉次序是一樣的。這個十二因緣,同我們太陽系十二個時辰連在一起,產生藥師佛的修法。密宗的時輪金剛修法也是用這個。所以藥師佛前面有十二神將,管十二時辰,十二因緣的一步一步的修法。這個不再深入跟你們講了,你們學佛連顯教都沒有學通,更不要談密教了,所以不跟你們講。因為講這十二因緣的重要同生死的關係,才連帶順便講了一點。

我剛才講,平常給你們講笑話,人生是「莫名其妙的生來」,一片無明來的,「無可奈何的活著」,十二個輪盤永遠在轉,最後又老死,回到無明,「不知所以然的死去」了。學佛的人就不甘願,要打破這個無明,弄清楚它究竟是怎麼來的。破了無明叫大徹大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開悟了。無明沒有打開,都是白搞的。那麼十二因緣同剛才講的第三轉法輪,中國佛學把它歸成一個偈子:「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都說過了,把十二因緣歸到四諦。後面佛分析出來,一步一步做科學的心理分析及物理的分析。

我說你們注意哦,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什麼?名色。神識入胎,和精蟲卵髒結合,那個叫名色。名是概念、理念、精神,色是精蟲跟卵髒配合一起的變化,所以叫做名色,不叫做胎兒。名色以後是六入。釋迦牟尼佛好奇怪啊,佛經上明明講六根對六塵,為什麼十二因緣裡,偏偏不叫六塵叫六入呢?問題來了吧!這就是科學頭腦,研究學問的頭腦。為什麼講生命那個識緣名色,名色以後不叫六塵,叫六入呢?當胎兒三緣和合形成人的生命,它這種物理的功能,都透入進來了,所以叫六入,這一下懂了吧!你看佛的科學多高。厲害吧!不是我厲害,是佛的厲害。你聽了應該有個震撼的。

六入以後緣什麼呢?觸。觸緣什麼?受。觸受就是你的感覺就來了。所以感覺的狀態,所有身心的狀態,都是物理的作用,可是人被物理世界騙了。有了觸受以後緣什麼?就愛了,越愛越抓,愛名、愛東西、愛漂亮、愛兒女家庭。所以愛以後就緣取,拚命抓。取緣有,現實的世界就是有,活著叫做生命。生命最後呢?衰老。老了以後呢?死。死了以後無明再來,這樣懂了吧!你看我們本師,這位大老師的厲害,幾千年前他就把科學的觀念告訴你了。可是幾千年前沒有這個科學,大家不懂,所以他老人家想辦法讓後面的人懂。

我們下午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同生死來去有關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講到如何修行成佛,最初的翻譯都是講如何用功,像《修行道地經》、《達摩禪經》。尤其《修行道地經》特別告訴你,學佛不管出家在家,如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首先要瞭解生死的道理,再來談修行。南北朝、隋唐以後學佛,專講大話,講大的佛學,修行基本道理都不行,所以修行人越來越少。修行道理原始是從三轉四諦法輪,十二因緣生死的道理這裡來的。現在我們瞭解了「行有二支屬業道」,最重要的是行、有這二樣。

我們生命從入胎以後,怎麼會成長為現在的人?怎麼樣活到幾十歲?後面的動能是什麼?你說靠營養,靠醫藥,靠飲食,究竟靠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行」,有一個永遠的動力在,它永遠存在。這是一個大問題了。

講到這個問題,牽扯到全部佛學。我笑這一百多年來講唯識的,儘管講《楞伽經》是唯識的要典,他們卻講錯了,統統沒有把握重點,都忘了根本道理,只在名相上轉。現在給你們漏一點消息,尤其你們年輕的這一些教授們,更要知道唯識。《楞伽經》就唯識,佛為什麼提出一個阿賴耶識?他否定了世界上一切宗教,什麼上帝、神、菩薩、做主的,都沒有,而是緣起性空。生命有個根本,這個根本是一片無明,這個無明,照唯識大乘的道理叫阿賴耶識,非常偉大的一片無明,在你沒有悟道以前,恢復不了那個光明。
-----整理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現在講十二因緣,大家覺得很熟吧!但不要輕易放過。十二因緣是基本佛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果十二因緣不能隨口次序地念出來,不但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更對不起自己。浪費時間跑到這裡來幹什麼?十二因緣你真參透了,成佛有餘,可惜現在學佛的人都只當做佛學的學理思想在講。

十二因緣都是緣起性空的。十二因緣第一個是無明,無明怎麼來的?你參參看,這就要你正思維了。我們任何一念來,下面連續地思想,沒有把握去想什麼,明天一早醒了,第一個念頭想什麼?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同學答:沒有。)所以每一個念頭來,都是莫名其妙來的,是不是?(同學答:是。)莫名其妙就是無明,你做不了主;這個無明之念也是無自在,無作者,無生者,無死者,但能造無明諸法。

複審思擇十二有支,若內若外,而起勝解,是名尋思諸緣起事。複審思擇,無明支等,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如是廣說如前分別緣起支中,是名尋思緣起自相。

再看無明緣起怎麼來呢?尋思諸緣起事,要你仔細思擇,觀察自己,也就是觀心法門,觀無明支、無明這一念。任何一念都是無明,因為不知道怎麼來的。前際無知,這一念沒有動以前,這一念在哪裡呢?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無明呀。後際無知,這一念起了、過了以後,到哪裡去了呢?你也不知道。當你這一念就在這裡時,你知不知道?也不知道,被無明支配了,當然不知道。所以三際你都不知道,此之所以為無明,因為現在就是在無明中。

你先把現在無明這一念搞清楚,我們念頭一來,本身就是無明。一個念頭來,我要喝茶,趕快動手泡茶了,這是無明緣行。然後說:這是烏龍,行緣識。是凍頂烏龍,好,識緣名色。好喝,舒服,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六根都觸動了,這一念都牽動十二因緣。你先把現前這一念的十二因緣的道理參透了再說。佛法不是背名相,背得來,能跟別人說說,這種佛法有什麼用呀?

小說《濟公傳》就寫得很好,濟癲和尚半夜起來大叫:無明發了,無明發了!全寺的和尚都起來要打他。其實他大叫就是告訴大家,廟子要起大火了。一念無明起,八萬障門開,所以念起念落能念念清楚,你就在道中行,就是覺性了。十二因緣是這個道理,厲害吧!你們都曉得十二因緣,都會背,會背有什麼用?不過是唯識流注,所以要仔細尋思無明這一念,這是第一步。

複審思擇,如是一切緣生諸行,無不皆是本無今有,有已散滅,是故前後皆是無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間士夫不可得故,性空無我,是名尋思緣起共相。

先把現前這一念無明觀察清楚,才曉得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一念動,一緣生,無不皆是本無今有,一念無明,本來沒有,見聞覺知到六塵,而今有,現在有了無明。譬如說我忽然罵了大家幾句,同學們莫名其妙,瞪著眼睛看我,本來沒有的事,現在有了這一頭霧水,這就是緣起。因為我這一罵,你們就靜下來,莫名其妙地瞪著眼睛看著我,這一念無明就緣起了。本無,本來沒有這個境界,外緣一引就起來,依他而起,這就是緣生,也就是本無今有

現在我告訴大家,我是逗你們的,不是罵你們。於是你們那一念莫名其妙、幾乎要發無明火的瞋念沒有了。這一念,有已散滅,緣起還滅,所以在這一念之間觀察,一切皆是無常,這一念生、住、異、滅,也就是生老病死,不了此念,所以是苦。人們都被這一念騙了,依他起,被這一念騙了一輩子,騙了三大阿僧祗劫,所以此中是苦,是不自在,所以要觀自在。

在這一念的中間,我們發現沒有一個我,我是不可得,這一念是緣起,是虛泡,連影子都沒有,性空無我,它本身是空無我。這個空不是沒有,不是斷滅的空。在這個地方念念觀察清楚就是修行,叫做尋思緣起共相

不但我如此,你也如此,一切眾生都如此,譬如一條狗睡在那裡好好的,睡得很舒服,那是昏沉無明中,你過來踢他一腳,它就生氣叫起來。然後你再來說對不起,摸摸它的頭,給它一片肉,它平靜了,搖搖尾巴走了。這也是緣起性空,有已散滅,也是依他而起,無我相,這是緣起共相。一切眾生現前這一念都是緣起性空,有已散滅

在一念上要參十二有支,所以經典上說聲聞眾應參十二因緣,證大阿羅漢果,就是這樣參、這樣證,懂了吧!有人說,平常學的佛學都聽懂了,也沒有什麼用。你說沒有用,是你沒有用佛學,不是佛學沒有用呀!知道了吧!

我們平常關於四諦、十二因緣,這些佛學的名詞,大家應該很熟,但是都把它們當作佛學的知識聽。如果能夠把四諦、十二因緣變成正思維的禪思,以禪定的正思維去求證,那是可以悟道證果的。可是一般都沒有留意。

謂於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為作者及與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極于壽量邊際。

無明緣行等十二因緣,是三世因果。人怎麼來投胎?是一念無明來的,無主宰,非自然,唯心識所造。一念無明動,等於電的開關一樣,一個指頭撥動了,可以發出一個核子彈,可以使半個甚至整個地球的人類死掉。無明這一念,莫名其妙這一念一動,它的動力就是緣行,行動起來就不會停止,難以收拾。行緣識……一路下來,十二因緣用圓圈來寫,這是一個輪回。

中國的十二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半夜子時,一陽初動,然後一路下來,像十二因緣一樣。所以十二因緣是個輪回,圓圈、晝夜,也像一年的十二個月,春夏秋冬,生命的旋轉輪回變化。

《易經》上所說的循環往復,就是輪回。所以《易經》也講因果,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一個東西打出去一定會回來,無往不復,就是果報。這個地球也是這樣,向上丟一個東西,它會落地,那是地球有地心引力阻礙了,停在地上。假如在太空,沒有地球的地心引力,這個煙灰缸丟出去,一點力量也沒有,它轉一個圓圈,又回到丟出去的這個地方。太空人到太空就有這個經驗,這是證明物理的道理,太空沒有地心吸力了,一切東西都是轉圓圈的。所以《易經》的道理,老祖宗們的智慧之高呀!早就懂了。無平不陂,沒有一個平路,就不會有斜陂的路;無往不復,有出去就有回來。一切都是循環往復的,也就是輪回。十二因緣也是這樣,他要我們懂十二因緣的道理。

你們禪修的時候,要自己仔細去參透,如果思想定不下來,不參禪、不念佛,也是可以呀!你把佛學的理真搞通了,你也會開悟的,一樣也可以成就的。這是屬於修十念法裡的念法,三皈依的皈依法,這些都是法。你們佛學搞了半天,很會講,但是妄念又斷不了,又不參皈依法,那有什麼用呢?所以你看通了十二因緣的道理,十二因緣中發起假想施設言論,這一段道理告訴你,建立了這一個次序。這一套理論的後面,你要把它參通、參透。說為作者及與受者是要受三世的果報。有如是名就是文字言語的名稱,如是種過去的種子,變成現在的現行。

所以我經常講,一般人研究佛學,不管他學問多好,或者名望多高,或者是年紀多大,一個人真正能夠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不是盲目地迷信,而是真參通了,才叫做信佛的人、信佛法的人。我這個話講了幾十年,很沉痛,包括過去的老法師、法師、活佛、大喇嘛,有的被我一追問,他們說:唉!給你講個真話吧!這個理上我還信,但是自己還沒有看過前生呀!所以像這樣學佛是有問題的。

佛法的基礎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今生自己一切的遭遇、行為、脾氣、動作、長相,都是前世自己所造的業。所以看相、算命為什麼會準?因為是算你前生的異熟果。有個秘密,現代淨土宗的祖師印光大師,他絕對不講迷信,但他算命是第一人,他算得最好,他可以算到人的前生去。大家那個時候不注意,後來才曉得印光法師講過,算命要算得準,有一本書《地支論》一定要看,這一本書我找了幾十年也沒找到。十二地支之論,不是佛經,所以印光法師不大肯給人算命。你前生是什麼?他一算就知道了。這個事情不好玩,如果看他前生是只麻雀、蚯蚓,那有什麼好玩?不好玩。

你不要說不在乎,輪回給你轉一下,快得很,轉你到在乎的地方。雖然無作者、無受者,那要你證到了那個性空,才談這個話;沒有證到,受起來還是難受得很。業果是本空,但是當你受的時候,真是受不了,對不對?緣起的時候,硬是有作者、有受者,所以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性

譬如我們這一群人,有些人喜歡吃青菜,有些人喜歡魚,有些人喜歡吃辣椒,有些人喜歡吃大蒜,這都是業。為什麼有人胃不接受?這都是業果報應,異熟因果的細帳。所以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這些才決定如是長壽,壽命的長短;如是久住,才決定能活多久,等等。這每一點都是異熟因果,雖然說無作者、無受者,可是因果曆然。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大家學了佛學而不會用,真可惜。如果你打起坐來,不會做工夫的話,你就參佛學也可以呀!一念之間就是十二因緣,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一念有無數刹那,勉強叫它是八萬四千刹那,又說一彈指有六十五個刹那。所以刹那之快,令人吃驚,眼一眨等於六十五個刹那,這一刹那之間就有十二因緣,誰能夠說得出來?你們參參看,平常這個問題參過、想過沒有?(同學答:沒有。)沒有,那免談了。你看多可惜啊!你們說念過佛學院,佛經、佛教刊物都看過,有什麼用?臺灣佛教刊物很多,不要他們寄來,已經寄來了,我也不想打開來看,因為都是十二因緣、六根、六塵、十八界等翻來覆去,都是這一套,寫過來、寫過去,沒有第二套東西,證明自己都沒有用功。

你們參究一下,一念之間有十二因緣,上座參究一下吧。所以佛經上說,聲聞眾弟子,當佛在世的時候,一聽佛說十二因緣,聽聖教量,聽佛的說法,立刻就證果了。佛說法是講道理呀!他在理上說,聽眾言下就頓悟了,就成道了。你說那是他因緣福報好,碰到佛呀!但是現在佛經還在,並沒有差別太遠,你也看了,怎麼說沒有福報呢?因為你沒有回轉在自己身心上做工夫,問題是在這裡呀!

上次告訴你,一念起來,做得了主嗎?每個人都做不了主,就是無明,它莫名其妙就來了。尤其越打坐莫名其妙的念頭越多,原來沒想的什麼念頭都來了,所以叫做一念無明。這個無明本身就是個行呀!它是股力量,無明本身也是有分別的。譬如正念佛時,忽然想到有一雙舊皮鞋不知放到哪裡去了,然後想,唉!不要亂想呀!妄念。無明緣行,行緣識,這裡頭就有名色,舊皮鞋,不要亂想,名色都有了。所以這一念之間,十二因緣、生老病死都齊全的。你參參看,這就是教你學因明邏輯了。這一念之間就具備了十二個次序的邏輯,就輪回十二道,一念無明起,就有那麼可怕。但是你不要搞錯了,以為這個念最好不要來;不錯,這一念就是無明,如果念不來則是無記,無記是大昏沉,又不對了。

所以同樣的佛學道理,你們都用不上,上了佛學院又有什麼用啊?你們在理上不能入,行上也一樣不能到呀!號稱學佛,不是自欺欺人嗎?現在佛經上告訴你,在這個觀法上,正思維是可以證入的。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念就具備十二因緣,何必參三世的十二因緣呢?那更多了。這就是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一聽佛說四諦,五大比丘就證果了;然後說十二因緣,無數比丘也證果了。你以為他們得的都是蘋果嗎!他們是聽了佛的一句話,當時回轉來就參進去了,所以能證果。我們也看了,也聽了,卻沒有用,可惜呀!
-----整理自《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希望大家把十二因緣都要背來,尤其你們在家的居士們,出家的就更嚴重了,這個與所有佛法修持都有重要關聯的,可是一般人都不記得。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老了以後死,死了以後再來,圓圈的,輪回的,又從無明開始了。這十二因緣,你也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標記。

所謂修行了生死,打坐修定,尤其是出家的人,出家是幹什麼啊?你們不要搞錯了,認為打坐是練身體養精神,平常你這樣說,我只好笑一笑,我也不罵。嚴格的講,你那是胡說,不懂佛法。佛法是求了生死,所謂了生脫死四個字,了了這個生,脫開了老死、病苦,叫做了生脫死。必須先把十二因緣搞清楚,這不是理論,是個科學。如果詳細解釋,用十幾個鐘頭也解釋不清楚,很多牽涉到現代科學。可是現在的佛教,出家在家的不懂現代科學,不懂現代知識,同我一樣,好差勁!這個就嚴重了。所以,我說佛教佛學沒有辦法,因為一般人不曉得現代自然科學,平常也不留意,就抱著一個佛學,認為最高明,自己困在一個範圍裡,以為是全體了。

大小乘修行學理,包括般若、唯識法相、華嚴,統統依十二因緣發展,大家要搞清楚。

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這是佛創立的理論。無明是沒有光明,依中國字解釋,就是陰的,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佛學上常用這個名詞。昨天我講過,我們怎麼樣睡著了,我們醒來是怎麼樣醒來,你不知道,是糊塗的,那就是一念無明。我們坐在這裡很好,忽然想到很遠的事,這個突然的念頭不曉得怎麼來的,就是你們講的動腦筋。愛做生意的,在這裡打坐,忽然想到要飛到美國去,有一個機會差點忘了,這叫一念無明。你說他是什麼動機來的?為什麼幾十年前的事,或者前生的事一下想起?有時候我們的思想牽涉到前生哦,譬如一個完全沒有想過、沒有經過的事,我們念頭裡忽然有這個幻象出來,我們叫做幻象,實際上有前生的因緣在,也就是一念無明來的。

這個無明,講唯心的道理,是講心意識一念無明。假使明白了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已經把自己的根本找出來了,這個無明的反面就成為明瞭,就是大光明大智慧,大圓鏡智了。可是眾生卻並不明白,仍然念念在無明中。

一個科學問題來了,剛才我們提的這個無明,我坐在這裡好好的,從來沒有想的一件事,忽然一下想起來了,這個是什麼來的?是來的,有一股動力,是股力量,就是業力,這股業力很大,永遠在流動,千生萬劫,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所以佛解釋生命的要點,有一部最深的、最秘密的經典,叫《解深密經》,其中有個偈子,講出來這個一念唯心的生命根本: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陀那識甚深細,佛到最後,推翻一切宗教、一切哲學,沒有上帝,沒有閻王,沒有神,也沒有一個人格化的神叫佛,根本沒有一個主宰。這個生命的本體有個東西,用個代號叫做阿陀那識,也叫阿賴耶識。佛說這個東西啊,給你們講不清楚,你們不懂的,阿陀那識既深又細,非常秘密難懂,要實證到了才會懂。

一切種子如瀑流,我們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實際上沒有空間時間的限制,是心物一元的。譬如黃河壺口的瀑布流水,長江三峽那個流水也一樣,這股力量,嘩啦啦在流。這個流,佛學唯識上叫等流,平等在流動。你看黃河瀑布的水裡頭,一切水分子,水裡還夾雜著泥沙、木頭,一切好的、壞的,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一切唯物的種子、唯心的種子,嘩啦啦沒有分別,一起流動。這個宇宙的生命有股動力,使一切種子平等的一起流動,心物一元的,這個動力是行陰,是根本動力。這個行陰最難懂,修行是修這個啊!一般講修行,如果不懂這個,修個什麼行!《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基於宇宙這個狀態而來的道理,一切現象本來隨時在變,你還抓個什麼!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佛講《解深密經》《楞嚴經》,是最後講的,《解深密經》是佛到晚年要走以前講的。佛說,我對於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一概不講,這些笨傢伙智慧不夠,給他們講了以後,他們以為宇宙中間有個動力是本有的生命,他又把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個我了,又起了意識分別,思想又抓住有個生命的本來。

生命沒有本來,只是有個流動性的現象,像風一樣。你說風從哪裡來?你說西北來,那西北以前呢?後面是空。《金剛經》告訴你,一切現象都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可是佛講了這個科學的道理,大家都把它當成一個總的東西在那裡存在,就錯了,所以佛說,恐彼分別執為我,所以不敢講。

這個阿賴耶識裡的種子是等流的,但是這個等流作用的同時,中間有個作用,叫異熟,這是因果的規律。每一個眾生的種子裡,有善有惡,有無記。譬如大家喜歡偷懶,喜歡離開世間打坐修行,不想做事,那是屬於無記業的。無記業的果報很嚴重了,所以給大家指出來,因果是很可怕的。人這個生命是等流異熟作用變化出來的,成熟了,等於一個果子熟了。至於變成人,變男人女人,變笨人聰明人,變好人壞人,都是因果的異熟。

阿賴耶識有等流、異熟的作用。所以《楞伽經》告訴你,有些人天生是凡夫,不願意修行;有些人天生要修行;有些是愛修小乘,只管自己的聲聞;有些走大乘菩薩路線,最後成佛。他說,根器是異熟的果報不同,這叫做根基不同,種性不同。《楞伽經》不叫根基,叫種性。譬如他姓王,他姓李,每個人家族不同。這個人是小乘的種子,那個人是大乘的種子,這個是文人的種子,那個是武人的種子,軍人的種子……種性是多生多世積累的因果,屬於異熟。

無明緣行,這一念無明哪裡來的?是生命那個動力,像瀑布流水一樣,晝夜在轉動。等於我們打開電燈,看起來亮光沒有動,實際上裡頭隨時在動,只不過我們看不出電燈裡的電是怎麼接上來的,這就是無明。我們只看到亮光永遠亮著,實際上它每個分子都隨時在變化,在異熟,生命是那麼細的一個科學。

無明緣行,這一念無明,引起生命的動力在動,這裡頭帶著異熟和等流作用,可是這個行動裡頭是心物一元的。你要曉得物理世界也永遠在動,無明裡頭也是包括心物一元的,行陰是心物兩個一起動的喔!等流來的喔!

現在講人的生命來源,特別抽出來這個十二因緣。無明是代表本體癡的、不明的作用;行陰同第七識意根,有連帶關係。佛學中講的心意識,心代表心物一元的本體,就是阿賴耶識;意就是第七識,是我執、法執的根本;能夠思想分別,能夠思維的這個識,叫做第六意識,根根是第七識。這是所謂心意識

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是思維意識,就分陰陽了。因為行的動力連帶陽的,就是靈魂一靈不昧,陽的動力能夠起各種思維。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在生命而言,就是靈魂了。究竟這個靈魂怎麼樣跟身體結合?我們肉體裡頭怎麼樣有這個思想在?他們怎麼攪在一起,變成一個生命?所以識緣名色比較難懂了。

一個精蟲,一個卵子,古代叫父精母血。其實真講精的話,什麼是精?我們說男人出精,女人性交的時候出水,都是精。佛講得很清楚,精是全身的,那個出來的精,已經是廢物了;因為全身都是精,就是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是精。那麼,當男女兩個出精的時候,精蟲卵子結在一起的時候,中陰身被那個業力一攪,有個強大的吸力,就吸進去了,和受精卵攪在一起混合了。這個心物混合的東西叫做名色

是屬於精神理念的,受想行識都屬於名的範圍,看不到形體的。中陰身那個靈魂,是精神的,屬於的範圍。什麼是?地水火風,物質的叫做色。精蟲卵子是生理的,物質的,四大所變化的,屬於的範圍。

精蟲卵子結合,再加上你的靈魂,三個東西一攪,那個強大的吸力你跑不出來,這個就是輪回,進去投胎了,這叫名色名色開始七天一個變化。第一個七天,那是稀稀的,佛經形容好像凍了的牛奶,好像現在小孩子吃的果凍。七天一個變化,慢慢成長。可是你那個識,精神那個心,那個思維意識,跳不出來這個行陰,你轉不出來,所以叫輪回,永遠在裡頭轉。等於電風扇裡頭有一個蒼蠅,電風扇開動了,蒼蠅飛不出來,除非把電風扇關掉,他才可以飛出來。我們的思想靈魂,前生所有帶來的果報,都捲在裡頭,在這個名色裡頭。

這個名色七天一個明顯的成長,詳細的要看《入胎經》,佛在二千多年前講的,非常詳細。現代醫學提出一些證據,證明佛講得正確。你們研究懂了《入胎經》以後,你才曉得打坐坐在那裡,七個鐘頭,七分鐘,七秒鐘,七天,都有一個變化,同那個胎兒成長的道理一樣。可是你們不去研究,光是叫老師,有什麼用!都在騙自己。

名色緣六入六入是什麼東西?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是名色本有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也是物理和精神世界的東西。六塵穿進六根這個過程,叫做六入。當年我看佛經,六根六塵,為什麼這裡用個字?奇怪,就留意了。所以叫你們留意十種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你們用功都不用腦筋。一切入是穿透進來,譬如我們坐在房間裡,你們什麼感覺啊?今天比昨天氣候沉悶一點,是不是?濕度高,它穿透進來,你受不了。你以為房間關著,外界環境就穿不進來了嗎?都是穿入的。我們不過用暖氣調劑,不然大家坐在這裡不會這麼舒服。這就要懂得,外面物理環境、精神環境對你身心穿透進來了,色聲香味觸法穿透進來了,就有接觸,所以叫六入

這個生命在入胎時,識緣名色的時候已經都是吸進來。可是真吸得住嗎?吸不住。他一邊吸入,一邊集中,一邊散掉;越集中,越鬆散,反作用力越大。這個心理、生理與力學道理一樣。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講到,一有六入以後,就發生接觸,觸就是交感,互相就受影響。觸緣受,觸就發生感覺、感受。你說,我受涼了,給風吹了,就是十一切入的地水火風這個風進來,冷氣進來涼到了。一涼了以後裡面發炎了,火起來了;接著流鼻水了,鼻子不通了,水大不流暢了;所以地水火風在裡頭變化,觸受接二連三太多了。

我們從娘胎生出來到現在,沒有一天是舒服過的,每一秒鐘的觸受都是很痛苦的。但是人們沒有感受到,因為麻木了,習慣了,加上智慧不夠,觀察不清楚。工夫能夠做到離開了觸受,那你就變成虹光之身了,一片光明,空靈,與虛空合一,那也就是空無邊處定了。這不是理論,也不是幻想,是真的工夫。

這個中間的修持關鍵,就靠你心意識的力量,能夠做到不受這股業力的驅使。所以叫你們仔細瞭解《三十七菩提道品》。打坐不過是練習學定啊!坐著能夠定了,還要在行住坐臥中,隨時都能定,定慧等持。如果連定的根都沒有紮好,五根中的定根都沒有,當然就沒有定力,怎麼不受這股業力的驅使呢?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五根發起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有了慧力,智慧變成力量了,破一切執著掛礙,那才叫做修行。

觸受是很嚴重的,一切眾生都被觸受騙走了。男女兩個為什麼要做愛啊?是觸受的舒服嘛!可是很短暫的。因為觸而有感受,你們叫享受。你看,性的高潮享受不到一秒鐘就沒有了,這個力量就散了。那個高潮來的時候,是十一切入,都進入,集中了,那個力量一集中,爆炸了,又散了,結果什麼都沒有。可是眾生凡夫呢,愚癡,沒有智慧,給騙住了。所以觸緣受,受是感覺。

受緣愛,愛就是喜歡、貪圖。愛緣取,明明抓不住的東西還要拼命抓。所以我說你們拼命抓財富、大權、高位,有什麼用?那都是暫時之所屬,給你用一下,它不是你之所有,都要散去的。

取緣有,抓到手,所謂有,是暫時做到歸你之所有,不是真的屬於你,是騙你的,都會變去消散的。即使一部分你用掉了,好像這部分用掉的真屬於你了,其實也都是欺騙自己,不過是刹那之間的因緣聚會觸受而已。一切都是因緣聚會復消散,根本沒有個,沒有真的擁有過,連你自己的身心都在隨時新陳代謝,都留不住。所謂有所得、擁有過,不過是心理上的想法,騙自己的。既然無所得,當然也無所失,一切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真的看清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拼命去抓了,也就可以把一切無保留的貢獻給社會了,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是有心為善,是自然的如此,當然也要智慧去做,不是亂來的。

有緣生,生緣老死,因為,比如有孕了,就有生,有老死。人生如此,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切有為法都如此,有生必有毀滅。老死了以後呢,靈魂再來,無明緣行……就這麼輪回。這是大原則,瞭解了之後,才曉得入胎是怎麼回事,人生是怎麼回事。懂了吧?

十二因緣,剛才分析過了。都記得了嗎?中國把它變成四句偈,我常常告訴你們要背:
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

無明愛取三煩惱,十二因緣的無明、愛、取,這三個是根本煩惱,就是苦集滅道的。由一念無明起,腦筋不清楚,就要抓住愛,想永遠把握,所以痛苦就大了。這三種是煩惱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行有二支屬業道,無明緣行,行是原始的動力。十二因緣第十是有,一切佔有,行和有是業力,這股生命的動力,從過去多生多世到現在,以至到多生多世的後世,都在這股動力中,都在動亂中,在行中;然後被假相欺騙住了——我有名,有財富,有子孫兒女,有愛情,有家庭,有病,都是假相。行有這兩支,實際上是無明、愛、取三個的基本動力,因為業力使你產生了無明、愛、取;由集到苦,因無明、愛、取又使你永遠在行動,在抓,一切要佔有,一切都執著,要把握一切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是所謂業道、業力。

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生命的作用,身體的死生、生死,就是由心意識開始,由識來入胎,精神與地水火風變化的生理細胞結合,由識到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個階段,都是苦的業報。這是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第二轉了。所謂轉,轉動,就是分析給你看。你看佛這個邏輯科學,很周密的,給你分析得很清楚。

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報。這四句你們要記得,記得幹什麼?打坐用功都在這個裡頭,一點一點破過去,你的功力智慧就一步一步上進。光是傻哩瓜嘰打坐,幾個鐘頭坐下來,我問你,你一百年坐在那裡有什麼用呢?坐就是道嗎?你百年坐下來,沒有那個石猴子、石獅子厲害吧?它可以坐幾百年不動啊,它得道了嗎?

所以道家張紫陽真人有兩句詩,講你們修行打坐的:腹內若無真種子,猶如爐火煮空鐺。你人坐在這裡,內心沒有一點真的東西在裡頭,等於爐子上燒一口鍋,除了水沒別的東西,你燒一萬年也煉不出丹來。所以道家叫煉丹字是中間有一點,有一個中心點,可是你沒有啊!所以禪宗的禪堂裡,叫你抓住話頭,抓一個正念,你沒有這一點在裡頭,沒有真種子,有什麼用?幾個鐘頭坐下去,坐幾十天,多少年,也沒有用啊!

我現在不是給你們講道理,這個體會進去就是實際的修持工夫,要點都告訴你了。可是你懂不懂?不知道。講不講是我的事,懂不懂是你的事。
-----整理自《人生的起點和終點》-----
 

2014412日,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國際會議中心南一鵬先生的「家教 言教 身教」講座中,南國熙先生分享的內容裏,也特別提到南老師要求他:十二因緣、六妙門、十六特勝、八識規矩頌,必須背下來,甚至倒背如流

一、十二因緣: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

二、十六特勝:
《選佛譜˙卷第四》十六特勝 -譜曰: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此十六法,亦名阿那波那念。言特勝者,從因緣得名;如外道等,並能修得四禪四空,而無對治觀行,則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觀,具足諸禪,能發無漏,故名特勝也。

三、六妙門:
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門者。前來所明禪定。雖複深遠。而並是世間舊法。從初至後。厭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觀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門禪。不能發真悟道。是以生死無絕。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察。能發真明。出離生死。豈同上也。此六通言妙門者。涅盤為妙門。謂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門。一家所明。有十種六妙門。今但略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門以為次者。此六門既是亦有漏亦無漏禪。于餘亦有漏亦無漏禪中。淺而且局。故以為次也。

四、八識規矩頌: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十二因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七七 的頭像
    七七

    水月世界~借假修真!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