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漫談業果
 

77 宗大師講完歸依,卻來了一句『然其歸處,如何救拔』b116能斷有箭的有此即是指三有,道即是滅、道二諦,能斷三有即是滅諦、道諦,大家可記得在講法的時候就很清楚說過法就是滅諦、道諦,宗大師加了最殊勝的註解~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正歸依是法這是說~不是你來信我你就得救了,你還要自己救自己(你只是從我這裡得到自救的方法),你信我只是幫你救拔你自己。而法寶也是你一分一分慢慢的轉進增長來的,不是一蹴可及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法。
真正能夠讓你解脫的是法寶,這一講完接著就是要講業果b117。可是,講業果之前這段話告訴你~業果就是法寶。你真正要解決你的怖畏,真正不去惡趣的話,真正能掌握的就是你要深信業果。真正的歸依之後你要修法才能解決怖畏。
得深忍信b117~忍在佛學是有非常信、有勝解的信的意思。至此,轉進了業果b117
 

業果是下士道的重點。怖畏到惡趣靠的是你自己,你就要對業果了解而知取捨,在因的時候就要防止,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至少,先講一個重要觀念:歸依猶未足。就是歸依後一定要在法寶方面下功夫,且是點點滴滴漸進的得到,業果本身就是因果的道理,因果這種法爾的道理是最重要的是凡夫世間清淨的正見。基本上在下士道修的人都是凡夫,因為都還沒見道,這裡面最清淨的正見就是業果。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業果是比空性還要細微難測,所以才說只有佛才有辦法解釋業果。再一個觀念就是盡量去做,而不要自作聰明的自以為是。
我們現在進入了業果b117
1. 思總業果~先明思總之理主要是強調業果有4個原則,再就是分別思唯有10業道。思總道理有4個原則→業決定b117、業增長廣大b118、未造業不會遇b120、已造之業不失壞b120
業決定,簡單一句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一定有他的邏輯跟因果關係,但這因果關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比如一粒種子,我們知道種下去會成大樹,大樹將來會生很多種子,種子又再長成大樹,所以可以由一粒種子變成一個樹林,業果,這叫內因果,比這還要厲害;這是第二個要講的業增長廣大。第三個是你沒造的業,你是絕對不會受報。最後一個,只要你造了,你怎麼都躲不掉的。這就是業果的四個基本原則。
1-1. 業決定b117,凡夫的一切行相樂受,甚至是地獄中有情熱惱難捱時被一陣涼風吹撫,這都是由先所造善業而起,不會無因生。從善業不會變惡果,惡業不會變善果。逼迫行相苦受包括苦苦、壞苦等等,羅漢相續之苦是指,阿羅漢是聖人,有餘依涅槃是說你證到阿羅漢時你壽命還在,你壽命的苦果尚未受盡,你還要繼續活下去。無餘依涅槃是說你證到果位時你也寂滅了,你就走了。所以,有餘依涅槃的阿羅漢他還要留下受生命,他當然最好不要受這個生命,這都是以前所造的業。
佛學的教法會越來越深,我們今天感得這個果報体,有很多地方是好的,但基本本質來說這是一個苦果,這就是苦諦裡一個很重要的教法。讀到最後,你會產生一個信念,就是你遇見自己很親的人走了,或是自己生了很重的病,你就能從佛學的教法裡理解這是當然的。因為,我們本來得到的就是一個異熟的苦果,是我們本來就要受的。所以,你說死,大家逃不掉的,那怕不怕死?不怕才怪呢!但這就是一個果,過去世的業一定會得到的果。有人說這很消極,其實不是,等你全讀完之後你發覺他講的是真理,而且很積極。所以他才會用『下至羅漢相續之苦』這樣的字句,我們會感到今天的果都是先前有業。
《寶鬘論》b117龍樹所寫,全名叫《中觀寶鬘論》,無漢譯本。
 

詳論《廣論》b117所說「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業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117頁倒數第三行至118頁正數第一行 p51

77 這句話裡有很多很重要的佛學的觀念。可以利用這句話,花一些時間,一來讓大家更理解這句話後面的內函,再就是對佛學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有一個体驗,今天可能講不到,可以回去先看~
『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他講這句話,後面是有邏輯的。你看我這下面就是告訴你,『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這是可以證的,這樣說法的後面他是用什麼樣的邏輯讓他可以這樣說。這樣說完以後,整個論點成立後所代表的內含是什麼?他所代表的內含就是業果本身推到最後就是緣起跟性空
假如以緣起最基本的一個開始就是業果的一個觀念,所以為什麼業果在下士道裡是一個重點,所以他為什麼會說是『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因為他會牽涉到~佛學中有一個基本是所有宗派都依止的原理~緣起。緣起、性空這是兩個不一樣的角度,性空是用證的,也可以用推理,緣起、性空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兩面,並不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其實是有關連的。那佛弟子在有的部份是依緣起,在出世間的部份是依性空,世間部份的正見就是緣起,出世間部份的正見就是性空,這是兩個很重要的觀念。
這兩個大架構下面,以一般的就是凡人的佛弟子來講很重要的正見就是業果。這是這整句話裡後面一個很重要的內含~就是業果。大家一定要記住,在學業果時候是在學佛學中一個很基本的觀念。你再想一想,業果是在講因果的觀念,因果不是只有佛教徒才相信的,今天還聽一個朋友說他能相信因果,他卻不能相信輪迴。其實就是因果他看得到,輪迴他看不到,再來他是基督教徒,所以可能不太願意接受輪迴這種觀念。
可是,各位有沒有想過~大家都相信因果嗎?其實不是,大家所知道的許多其他的宗教到最後都有一個是沒有因來的,推到最後自在天、一定會有一個常、不變的,這就違反因果。只有佛學不相信這個,只要是世間法一定有因有果。那下一堂課再從這個開始,這些statement 其實蠻重要的,就跟前面宗大師說正歸依是歸依法一樣重要。
 

20160119-P117L10-P119L05-0046 b117
77 我們現講到下士道中一個最重要的章節、也是最後一個章節~業果,其實,業果在佛學中扮演一個很基本的角色,等等會做一些補充說明。
我們上次講到業果一開始是先由總的來說,整個業果有4個原則→業決定b117、業會增長廣大b118、未造之業不會受果b120、已造之業你果是逃不掉的b120。這4個原則又叫業總之理。
業決定b117,就決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不會混亂。那上次原本要講一個補充資料卻沒機會講就下課了,在上次20160112的講義有,為什麼要講這段補充,因為課文b117『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這一段話,你也可以一下就讀過,好像道理也沒有很難懂,其實,這段文後面有很複雜的道理。這是很重要的東西,今天雖然不能花太多時間但我一定要做個提示,以後我們還會陸陸續續碰到時就有一個連貫性,知道這在佛學中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佛學中大家都知道有2個叫~緣起、性空,用簡單的含意去解釋緣起、性空就是,【有】是怎麼來的這叫做緣起,為什麼會有【有】是怎麼來的這種觀念呢?因為【有】是幻有,佛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說凡你認為有的東西其實都是假的,所以緣起本身是告你:你說【有】是假的,那他要告訴你就是幻有是怎麼來的?在佛門所有的宗派中對於緣起都有一至的看法,緣起沒有人有不一樣的講法,性空則不一定,大家要記住~各宗派對性空說法不一,但緣起基本上大同小異。那麼性空是代表實相,千萬不要以為實相是沒有,一直跟大家強調過~所謂的【空】是沒有有無,你把【空】解釋成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那你永遠沒辦法了解他在講的是什麼東西。弄到最後自以為懂了,其實你沒懂,你把【空】當成沒有解釋的時候,你以為的懂是假懂。
沒有有無這是表面上一句話,涉及到裡面的東西就非常多了,因為【有】是怎麼來的,在佛學講有4個緣起,藏系是非常強調這個觀念,事實上第4個以前是密宗的人才講的,對外一般他們不講第4重緣起,現在比較沒有這種忌諱了。4重緣起的第一個業因緣起,這我們現在已經碰到了~業感緣起,業感緣起,是說因為有因所以會有果這樣一個觀念,但大家千萬不要把這當作因果這兩個字來想,如果光以因果這兩個字來想那你就小看了緣起,他所講的是強調【有】是怎麼來的,怎麼會產生所有的這些現象?這是重點。不是代表說因果,每人的因果沒什麼好講的。
第二個相待緣起,相待的意思是~因跟果兩個是相依緣起,因跟果兩個其實是互相依賴的,我們總以為因在前果在後,其實真正現象是因果互相依賴。簡單說沒有果也不會有因,這是很重要一個說明【有】的來源。再來第三個相對緣起,相對緣起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說兩個東西在出現時是不會並存的,有很多東西有這個、那個就不會出現,更簡單的說法就是分別來的,怎麼會產生【有】的這種觀念是分別來的,是說假如今天我們沒有分別的思想的話所有的【有】都不在了,我們從來也沒這樣的去想過。最後一重也就是以前密宗不隨便傳的叫做相礙緣起,礙是障礙的礙,這意思用一個簡單的話講就是~你所看到的【有】其實是受限制的。比方說你看見迎面來的一位很漂亮的女生,你是在可見光下面看她漂亮,假如今天改成紅外線、X光,她就變成另外一件事。我們在先天有許多受到環境的限制,在這個限制裡的【有】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你是 by default的。就是你本來是被設計成這樣子生下來的,所以你會有這樣一個認知。所以後來為什麼會有唯識這樣的觀念,很簡單,一個惡鬼見到水他覺得是一灘濃血,我們看到是水,天人看到是甘露,就是因不一樣的設計他所感受到的【有】就完全不一樣。西方的【我思故我在】這都是很類似的觀念。
解釋4重緣起不是今天的重點,以後慢慢大家久了就會習慣這些名相,我們今天要講的緣起主要是【有】是怎麼來的,在佛家思想中最早就是叫業果緣起b117,這是4重緣起的第一個觀念~由業來的,所以佛門中對【有】的第一個觀念是由業來的,你所看到的器世間所有萬物任何東西都是因為人會分別,分別本身在佛學來講就是煩惱,由於煩惱你就會去造業,造了業以後就會生果,所以所有你看到的東西都是業來的,那業是煩惱來的,煩惱是分別來的。
整個【有】是由業來的,這是小乘的緣起觀,也就是小乘認為世間這些幻有是怎麼來的。大家記住我現在不是談因果,你把他往因果去想,你把緣起看的太淺了。緣起其實不是強調因果,他是強調【有】是怎麼來的,所以第一個的業果緣起是小乘最早的觀念~所謂的【有】是由業來的,假如沒有造業不會有這些【有】,這是站在普特伽羅、眾生的角度來說。這一重緣起到了大乘就變成阿賴耶識緣起,大家經常會聽到阿賴耶識這個名相,雖然是法相的說法,可在佛學裡也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其實,阿賴耶識緣起跟業果緣起並沒有不一樣的意思,只是更詳細了,業果只有談一部分,而阿賴耶識是把你怎麼會有煩惱、你又為什麼造業會帶到下一生、業又為什麼會造成後面的有,這些全部他都整理出來了,這簡單的講就是法相的觀念,就是阿賴耶識緣起。再深入的一層,在密宗一般都是按照這一層,在藏系他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就叫如來藏緣起,這是第3個名稱,如來藏的角度在漢傳也有,但漢傳的如來藏到後來有一部份,其實他說法也沒有不對,而是一個究竟不究竟的問題,現在不深入討論了。如來藏就是比阿賴耶識更深入,簡單說就是阿賴耶識怎麼來的,就變成如來藏緣起。第四個叫法界緣起,強調的觀念是,比方說巴西有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可能到了亞洲變成颱風。所以,【有】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因果之間的現象是很複雜的,不是單純如你想像的那樣,他所影響的層面跟他各種變數、因素是非常複雜,這叫法界緣起。
我現在所講的也是為後面接下要講的鋪路,我們前面所念的b117那一段課文,基本上你看到表面是在講一個苦、樂的因,可是事實上這段文字的本身就已經把佛學裡面的緣起、性空的觀念都放在裡面了,所以最後會講這是內佛弟子所有正見。像這些觀念,宗大師他們比我不知道更清楚多少萬倍,所以隨他們講些什麼話,你只要有這些觀念,你就能体會他們為什麼這麼講。今天我已經岔開了,講了一些佛學中相對比較深入、比較複雜的東西,可是這一部份的東西實在太重要了!我們學佛學如果不知道這一部份那實在可惜,因為這實在是佛學中非常核心的東西。
 

現在進入本文~現先按照字面做解釋,解釋完後,最後要下結論時,再讓大家聯想到緣起、性空,同時也從這一段的說明裡面,可以讓大家了解一下佛學裡面的邏輯。這個邏輯在很多地方都會出現,不光只這裡。
課文b117『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後面的這一句話就是順因,順因、不順因就是合不合道理,在佛學所謂的合道理的因果都是跟緣起有關、都是符合緣起的思想,不順因就是跟緣起的思想不相配合,【有】是怎麼來的~依照佛學的角度所講的【有】就是順因,另一邊是佛學不同意的東西是外道的講法,在佛學裡叫做不順因。是這麼一個觀念。現在先看上次20160112的參考資料。
 

苦樂如何生出(約世間說)?b117
一、有因生:1.順因(約觀侍、作用、証成、法爾道理說)
        2.不順因(如:由自性、自在天所生等違背緣起性空之外道主張)
二、無因生(如:違背無常之外道主張)
三、有、無因俱(依排中律剔除)
依排除四句(若有自性,其自性不外自、他、共及俱非而生),証成苦樂自性不存在(約出世間說):
一、自生(+)不成立。因為能生與所生是一(則非生)是異(則非自)皆不能成立。
二、他生(-)不成立。因為能生與所生是一(則他自濫用)是異(則可變異者非自性)皆不能成立。
三、共生(+-)不成立。因為自、他皆不成立。
四、無因(0)不成立。因為無因則成自然生之常法,違背「世間法無常」之事實。
依証成自性不存在,可否定自在天所生。
依苦樂無常之觀察,可否定無因生。因為無因生可使苦樂成常法。
結論:
一、順因生成立:苦樂為因緣所生法,大自三世業果之苦樂(眾生真異熟及異熟生),小至世間極成受之苦樂,皆其所攝。
二、總的來說隨順【法爾道理】。
緣起←→性空←→法爾。
 

77 如果我把這化成一個邏輯的推理公式,問題第一個就是苦樂怎麼來的?當然這是根據世間的角度在說的。大家要記住我前面那一段話都是在談【有】是怎麼來的,就是要讓各位現在看這段文的時候可以更深入。【有】是怎麼來的,一般佛學在分析的時候,即使現在科學也站得住腳的,特別是龍樹最喜歡用的叫做四句,用2個因素組成的組合,2*24個,比方有、無、又有又無、既沒有有又沒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叫做四句。這種2*24個的組合代表,當這個公式一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含蓋世間所有的可能,大家注意這是在談世間法,所有世間的可能一定不出於這4個。因此用四句可以完整的討論一件事情。
我們現在用四句就是~有因、無因、又有因又無因、沒有有因又沒有無因,這個叫做有無因句。我們現在是講邏輯的觀念,當你四句出現命題時碰到這有無時,有無都有、有無都沒有的時候,就可以根據矛盾律、排中律把它剔除了,這是說,所謂矛盾律是不可能兩個都是假的,一定有一個是真的,那矛盾律是不可能兩個都是真的,一定有一個是假的。所以,當你用這種命題,有無都有、不是有也不是無的時候,就遇到矛盾了,這樣子命題就可以剔除不用考慮了,它本身是不合理的、是違背邏輯的。違背邏輯之後,我們只須要分析是有原因還是沒有原因,那有原因這一部份又可以分成四句,分析在佛學都是用這個方式,順因、不順因這是我們的假設,當然其他的命題會用其他不一樣的假設元素,其他二句就是又順又不順、又不順又不不順,又會被剔除,這樣子就是要討論剩下3個~苦樂怎麼來的,根據邏輯的做法一排之後只需要討論是有因的順因、或是不順因、還是無因,這樣就能得到一個結果。
我們先來談這個不順因~自性、自在天等違背緣起性空的外道主張,剛剛已經講過佛學最重要的緣起、性空這個觀念,違背了就是不順因。先看順因、不順因會是怎樣的答案。
這樣子好了,我先把無因剔除。所謂無因生的觀念,沒有原因會生那就是自然生,自然會生起在佛學的角度叫無因生,假如自然會生起那跟我們所看到無常的道理是相違背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看到任何一個東西一定是有原因才會生,若是沒有原因就會一直生、生不停了,因為不需要靠因所以只要一生就不會停,變成很反我們所謂的無常,也很反我們所知道的真正現象。這是不存在的,不會有這種現象。但是,現在是講給《瑜伽師地論》的同修聽的,可是在佛學用這個世間法裡面有沒有無因生的東西?學過《瑜伽師地論》的同修有沒有?有!滅就是!生滅的滅就是無因生,在世間法裡面是有無因生的東西,在佛學滅就是無因生,在佛學裡的滅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另外一件事,其他人聽不懂沒有關係,那個有機會再說,因在《瑜伽師地論》的班上曾討論過這樣子的題目。
把無因的這個問題拿掉以後,就回到有因部份的是順因還是不順因。所以,現在我只要證明~自性、自在天這些東西就代表是不需要因果的、不需要因緣的。所謂自性的意思就是它可以獨立存在,它不需要靠他人幫助,所謂生這個東西它自己本來就可以,它自己本來就有這個本性,它就是能生它不需要靠因緣。像我們看到任何的生都是有因緣在配合的,但,所謂自性~意思就是不需要。舉一個例子大家比較容易懂,就是很多宗教它推到最後會有一個神,一開始會告訴你這是由什麼原因來的,然後這個原因又是由什麼原因來的,這個原因又是由什麼原因來的………可是它一直推、推、推......推到最後一定會停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什麼?叫做神。那神是怎麼來的?它本來就有。這就叫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緣的,也就是有一個東西的存在是不需要因緣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像外道所講的大自在天都是有自性的,是因的最後的重要的那個因,再上去到我為止,我有沒有需要因?我沒有需要因。可是佛學沒有這樣的東西,佛學推到最後是法爾,那是另外一件事了。所以,今天提的大家都不懂沒關係,先有一個印象,以後碰到再慢慢講。
法爾跟自性是兩個觀念,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觀念,記得以前跟社長討論過這個東西,其實法爾最後就是性空,法爾代表的意思就是性空。暫且不討論這個了。
因為這樣,我先證明自性不存在,自性這個東西~所謂根據因緣的角度來說的這個東西不存在。佛學在證明空性一般都是用這個方式,一樣用四句、四個可能,這是討論自性是怎麼來的?你說自性來的,那就分析有沒有可能有自性?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假如自性是世間有的話就只有四種可能來的,當我把這4種可能全部排除掉的話就表示~世間沒有這個東西,也就是說真正的實相是出世間的,所以佛學為什麼會講出世間,所以,這個四句等於就是把世間的所有可能全部排除掉,可這個命題就不一樣了,叫做自生、他生,這時候就不會去違背矛盾律跟排中律了;為什麼?共生,有沒有違背?有可能。大家了不了解,為什麼這裡可以四句,上面不能四句?因為上面的會被矛盾律跟排中律剔除,就不需要去討論。
這裡面假如有自性的話,怎麼來的?只有四個可能~自己本來有、別人給的、自己跟別人加起來產生的、再或者是沒有原因的這自性是沒有原因的。一樣,你看這四句,+、-、+-兩個都有、0就是+-個都不存在,這就是四句的意思。現在先看這4個~
這裡面稍微複雜一點,可沒關係,我們很快的給他過去。不過千萬別認為複雜,跟各位保證,假如佛學你要讀的懂,佛學裡面講的中道、中論、空性等等,這些東西你逃不掉的!你不懂也不行,你真的要懂佛學你一定要知道這些東西。當然對初學的同修稍微難了一點,可是沒關係,結個緣!
現在,我又問你,你說是自己來的,我就問:你說自己來的,一定有一個能生、一個所生,你是自生,那能生的自己跟所生的自己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呢?還是不一樣?(是一?是異?)假如你說是同一個,就是自生的能生所生是同一個,那就得跟你說你矛盾了,為什麼?因為既然是相同你就沒有生,大家懂這意思嗎?既然是相同的,沒有變化,能跟所沒有差異,你哪有生?生的定義是有變化,你有生出來。所以當你說你是同一個你就違反了,不能成立。假如,你說不是同一個、是不一樣的,當你告訴我說你是不一樣的時候,我就告訴你:你又錯了!既然你不一樣,那你就不是自己了。你們了解嗎?因為你講自性是自己,你假如是同一個你就沒有生,你假如不是同一個你就不是自性,那就不叫自性了。所以第一個就把自生否定掉了,你沒有這個東西,就是自性不可能自生。
他生呢?也不能成立。他生也是問你能生跟所生到底是同一個呢還是不同一個?若說能生跟所生是同一個,就告訴你:你自、他是不一樣的,怎麼會是同一個?這叫做自他濫用,這本來自跟他就是一個分別的東西,你跟我說是同一個,我就告訴你叫自他濫用,你就不能成立,就得剔除。假如你說能生跟所生是不一樣的話,我就告訴你這就不叫自性了。因為你產生了變異,就不叫做自性,因在自性的定義裡是不會有變異的。這樣他生就被剔除了。
再來就是共生,既然自不成立、他不成立,不可能共生會成立,所以又被剔除了。最後的無因也不會成立,因為無因一般就是會違背無常的觀念,變成常法,所以一樣會被剔除。其實,他們在很多地方都是用同樣的這種觀念、這種模式在證,這是龍樹很喜歡用的方式。當你這四個都被剔除了之後代表~沒有自性生這一回事。因為邏輯上不可能有這樣子的一個東西,也就是在四邊裡面你找不到有這樣子的東西,所以我就把你否定掉,只剩下順因。他的結論就是變成~所謂的苦樂是怎麼來的?就是由順因來的。這個順因也就是佛學所講的緣起,就是由因緣這樣子的一個觀念、這樣子的一個關係,它會產生這樣子的一個結果。因為自性不存在,所以我們可以否定自性這一欄,苦樂由無常的這種觀察也知道無因是不能成立的,就只剩下剛剛講的順因,所以結論就是順因生是成立的。
那麼,苦樂為因緣所生法,大至三世業果的這個苦樂,三世業果的苦樂就包括所謂的真異熟、異熟生,這些名相有人懂有人不懂,沒關係,以後一定還會碰到,大到整個真異熟、異熟生都是由順因來的,順因這裡講的就是業果,這句話本身也就是說明小乘的業果緣起,也是剛剛講的第一重緣起,第一重緣起之所以有這樣子的【有】其實是有理論根據來的,是可以推理出來的,就是最後大到業都可以用這個觀念。現在我只要把上面的命題一改變,你就可以看到一個很合理的說明它是由這樣來的。所以,你說佛學在講業,業是怎麼來的?由業再造成一切,你說這是你講的,不是,這都是有很清楚的邏輯推理,可以證明是由順因來的,這個順因就是所謂的業果,小到這個極成受的苦樂都在裡面。小到世間極成就是大家有共同認定的這個苦果是造苦因來的,這個樂果是造樂因來的,小到這樣子一個觀念也可以含蓋。用這樣子的推理,大又可以含蓋我們剛剛講的業果緣起。
最後就是一般大乘會用的法爾道理,緣起本身另外一面就是性空,【有】是有原因來的,【有】是幻有並不是有自性來的,所以【有】是不存在的。緣起的意思是【有】是幻有,真正的【有】是不存在的,那你要解釋不存在那怎麼會來的?他跟你講是什麼原因來的,這變成是緣起的觀念。因為這個觀念,另外一面就是性空,但是性空是不能推理的,那要用證的,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以後有機會再解釋,這是要用證的。可是為了要讓大家現在能理解,假如【有】是有原因才能產生的,那代表真正的實相是不存在的、是沒有的,沒有也是有的反面,沒有還是屬於有的觀念,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你說沒有就沒有,沒有是有的反面,還是有裡面的觀念。那既然這個【有】【沒有】都是有原因來的,那麼真正的實相是沒有所謂的有無,這就是性空。這是這兩個觀念真正的產生,怎麼產生這樣子呢?跟這個推理本身是可以連結在一起的。
性空,在最後,我們佛學在最後叫法爾,為什麼會提到法爾?一般講在佛學有4種道理:1.觀待,這談的是因果,2.作用,這也是因果的觀念,3.證成,這屬於用因明、或是用邏輯推理出來的結果,4.法爾,就是本來如是。現在來看怎麼解釋這個東西~
 

【備註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頁:「道理者:當知四種。一者、觀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證成道理。四者、法爾道理。觀待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如是名為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或復生已,作諸業用。如是名為作用道理。證成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得成立;令正覺悟。如是名為證成道理。法爾道理者: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
 

法爾道理是什麼?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
有沒有佛都一樣,這是本來世間存在的真理、真相,就是世間存在的實相,那麼這個實相、這個法性是安住的,法住法界本來就是一個實相,這個實相是什麼呢?就是緣起、性空。為什麼法爾又可以推回去緣起性空?因為法爾本身所講的意思就是本來世間如是,它是一個真理。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真相~性空或是緣起都是一種法爾,那法爾本身也就是談性空跟緣起。所以最後仍歸到佛門中所講的性空,雖然是法爾,理論上仍是回到性空。
今天花了不少時間在說,有的同修可能有收穫,有的可能一頭霧水,但是不論如何,這是佛學中很重要的基本觀念,以後越後面越會用的上的。也借這個機會讓大家了解我們要講的業果,其實也是緣起中間的一個觀念,緣起在佛學中扮演著一個非常基本的角色,這角色絕對不是光只有因有果的這麼簡單,若這樣你把緣起看的太簡單,你就無法真正了解緣起真正的意思。緣起真正要強調的不是因果的觀念而已,後面還有我剛剛所講的涉及到一個實相,涉及到一個法爾,這個法爾就是實相的意思,是說你誰來都一樣,它本來就這樣。這跟自性是兩件事,不是同樣一件事。
好,我們補充就說到這裡,若以後遇到有需要再補充說明。現在回到課本上來。b117
 

業決定大到整個世間的存在都是業在決定,業決定講完了。現在開始第2個原則業會增長廣大b118
《阿笈摩》p21~佛學四部宗義的第一部小乘一切有部的律法,藏系的戒經講律大都根據有部的律,翻成阿笈摩,阿笈摩就是阿含之意,在梵文阿含是傳承下來之意。一切有部的律法一共有四部份,《分辨阿笈摩》、《事阿笈摩》、《頌阿笈摩》、《雜阿笈摩》,b118所引為《事阿笈摩》,此中共有17事,漢譯為義淨三藏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要事》。
 

《賢愚經》b118卷二之十一寶天品及卷五之二十八金天品:詳細內容p52

《賢愚經》b118卷十二之五十六象護品:詳細內容参考補充資料p53。【備註】一、阿闍貰王:舊稱阿闍世,譯曰未生怨。佛在世時,摩竭陀國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頻婆娑羅,母曰韋提希。韋提希懷胎時,相師占之,謂此兒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父王聞相師之言,與夫人共謀於生日從樓上落於地,而阿闍世僅損指未死,故又名婆羅留支,譯曰折指。阿闍世既長,近惡友提波達多,幽囚父母。即位後併吞諸小國,威震四鄰,建一統印之基。後因害得不還果之父徧體生瘡,至佛所懺悔,即平愈,遂歸依釋迦。佛滅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王為之護法。普超經曰:「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二、《掌中解脫》提到之上座「金犢」,或即象護?p54

77 《百業經》b118:其中一個故事,一位修行者當他證到阿羅漢,因為過去的業所以證道時是有餘依涅槃,還要等苦報身業盡才能進入無餘依涅槃,因為過去的某一業,致使這位阿羅漢臨終時是吃灰,表示他沒有東西吃。
 

邪命(非淨命)b118五邪命(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為生活)。一、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二、自說功能,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者。三、占相吉凶,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四、高聲現威,大言莊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於彼得利,則於此稱說之,於此得利,則於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四邪命(比丘不以乞食,作不如法之事而食)。一、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自活命。二、仰口食,謂以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之術數學,以自活命。三、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四、維口食,謂學種種之咒術卜算吉凶,以自活命。(源自《大智度論》)p54

77 尸羅軌則淨命正見 b118:尸羅,強調的是不犯根本罪,也就是指性罪,會破戒,軌則強調的是不染遮罪,然沒有破戒,但已經損害你的戒不清淨。性罪、遮罪去看參考資料p27。淨命,就是非邪命,是指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活命的方法,一般就不能是五邪命,另外,基本上比丘應乞食活命,也不能自己耕作而食,這我也無法解釋,因百丈禪師不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創立叢林制度。正見,就是很清楚前面才講的緣起、性空、三法印、四法印等等正確觀念。
 

77 若正見很清楚而前面三樣尸羅、軌則、淨命未能圓滿,但又不是大問題,則墮入龍中,龍屬於畜生道,這劫初b118是指住劫的開始,一般講大劫、中劫、小劫,中劫就是成、住、壞、空,一般有生物出來都是在住劫中,也就是中劫的第二個劫,成、壞、空三劫都不會有生物出現,因龍可以活一個住劫,龍說在住劫初時有一位拘留孫如來,大家先看下面補充資料,再回頭讀海龍王這一段話就不會亂。
 

賢劫:過現未三大劫(13.4384億萬年)中總有成、住、壞、空四中劫(3.3596億萬年)及八十小劫(1679.8萬年),即每中劫有二十小劫。其住劫之二十小劫(增減小劫)中有千佛出世。備註】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至十歲;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止。如此一減一增為一小劫。故時間共計(84,000-10)×100×2=16,798,000。現在住劫,名為賢劫。依佛祖統紀三十勘考諸經論所記,則於住劫第九增減之減小劫,始有佛出世,名拘留孫佛(千佛之第一位);次為拘那含牟尼佛,次為迦葉佛,次即釋迦牟尼佛;至第十增減之減小劫,將有彌勒出世,次有師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復次於其增小劫,有樓至佛等出世。合計一千佛。過去大劫,名莊嚴劫。華光佛為首,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依次為末。未來大劫名星宿劫。始於日光佛,終於須彌相佛。p54

77 假如大劫我們把它分成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正處在現在的大劫裡,以時間來講有過去的大劫、未來的大劫,以這個角度來講,在佛學裡面一個大劫就有13.4384億萬年,這數字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等下再講,一個大劫本身又有含成、住、壞、空4個中劫,一個中劫就有3.3596億萬年,每一個中劫有20個小劫,所以,成、住、壞、空加起來有80個小劫,每一個小劫有1679.8萬年,看前面是億萬年,這是萬年,差很多了,那我們目前只談住劫的部份,因每一個中劫都有20個小劫,所以只談住劫的20個小劫,其他成、壞、空三劫就不去管了
住劫的20個小劫,此一名相叫做增減小劫,因為在這當中人的壽命會變化,由增到減、由減到增,在這住劫中間就有一千位佛出世,現在解釋什麼叫做增減小劫?佛學中是這麼講的,一開始人壽是84千歲,可能你覺得天方夜譚,但佛法仍是很精彩,是說每過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減到十歲;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一直增增至八萬四千歲止,如此一減一增為一小劫。故一小劫時間共計(84,00010)×100×216,798,000年,我們就知道這是根據佛經這麼算出來的。我們要記住的重點是~有一個大劫分為成、住、壞、空4個中劫,有人有佛是在住劫裡面,住劫的20小劫裡面有一千尊佛,人壽由84千歲減到10歲再由10歲增回到84千歲,為什麼會這樣子?就是跟造業有關。84千歲開始造惡業,慢慢減到10歲,10歲以後返回來變成造善業,再增長上去。
我們現在的這個劫叫賢劫,一定是現在大劫的成、住、壞、空4個中劫裡面的住劫,其他的跟我們無關,這麼長的時間裡面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佛。過去的劫叫莊嚴劫,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都已經過去了,可是我們平常所講的釋迦牟尼佛前面的七尊佛有3尊佛是在莊嚴劫不是在現在的賢劫,未來劫叫星宿劫,假如依照佛學的理論,我們在莊嚴劫時有沒有存在呀?有!不曉得你那時是天是人或是其他啥,不知道!那在星宿劫時會不會存在呀?不一定噢!很可能你就涅槃了,只是隨便說說,涅槃還是存在噢!
現在回來,一講賢劫就知到是現在的住劫,莊嚴劫是過去的住劫,星宿劫是未來的住劫,一般要到住劫的第9個增減開始才會有佛,為什麼這樣?有理論根據的,這跟人壽增減、善惡有關。拘留孫佛b118是賢劫千佛中第一位佛,接著是拘那含牟尼佛(廣論中稱之金仙大師b119)、迦葉佛b119、釋迦牟尼佛,要到第10個增減小劫時彌勒才會出來,彌勒之後有師子佛等九百九十四尊佛出世。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是莊嚴劫千佛中最後三尊佛,有時會提及這些佛,過去這些佛離現在不知是多遠了!不過,佛學裡面時間是不存在的。一般提到的佛名有8尊,3尊佛是在莊嚴劫,拘留孫佛是賢劫千佛中第一位佛,釋迦牟尼佛前一尊是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後一尊是彌勒佛叫補處,在兜率天裡的補處。現在回頭看課文就容易明白了。
《海龍王請問經》云b118:『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 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 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這裡的劫初就是指賢劫的住劫,拘留孫如來就是賢劫的第一尊佛,那時大海中的龍族數量很少,我也沒有什眷屬,那就表示那時候犯戒的人超少的,惡法也少,人的會減會增跟這是有關的;可是,現在大海中龍族數量龐大無法計數,世尊,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世尊告知若有人根據戒來出家,他就應該要守戒,但是他於尸羅、軌則、淨命未能清淨圓滿,可是又不是嚴重虧損破戒,且具有正見,這種人不會生地獄,會生龍中。
《海龍王請問經》中還有其他記載,在家出家的四眾弟子因虧損軌則、淨命、尸羅,不是已到龍趣就是將來會投生為龍,這是說,自佛出世後,一大堆人去學卻沒有好好守戒,最後都去做龍。所以,這一段提醒守戒的人要注意。
不過,稍堪安慰的是《海龍王請問經》後面又說,這些生到龍中的人的作法雖然不清淨,但由於正見沒有問題,深忍意樂的忍是說對聖教的深信認可,因此,龍死後會再生人天中,若是行大乘的那就不會去般涅槃,因為大乘是講無所住涅槃,就是不住涅槃,所謂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假是學大乘的不會般涅槃,不是學大乘的就在這個賢劫裡面還有994尊佛的教法中陸陸續續的般涅槃。

 

20160126-P119L05-P121L13-0047 b119
77 歸依說完,我們已進入下士道中最後且很重要的一題目~業果,以前也報告過,佛學中所謂的有,基本上,我們是把所有的有當作幻有,最早開始的有、世間的有叫業感緣起,因為由業而有所有的有,你才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六道、包括色界、無色界,全都是業造成的。這是一個觀念,所以在這裡面,業果雖是下士道的一個章節,但對整個佛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對緣起的理解它是扮演一個關鍵角色。
業果一開始是業總就是要思考業果的根本原理有4→1.業決定b117~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混亂,2. 業會增長廣大b118~一般人難以理解,只能靠聖教所講自行去體會,對於業決定的了解我們似乎不會感到困難,但於業會增長廣大,我們也知道他講過,比方以外因果來說,一棵大樹能生成種子、種子發芽再長成大樹、最後可能變成一片樹林,這個的增長廣大我們了解,但所需的時間也是蠻長的;但這裡強調真正的業果我們稱為內因果的增長廣大比外因果更是不知道厲害多少倍,一般比較不能真正了解,我們只能體驗想像。
那上一節課花了很多時間說故事,因宗大師說牧人喜歡b118就是一個叫歡喜的牧人他的手杖刺穿了一隻田蛙,他就講這樣,但裡面故事的內容上次已經講過了,還有《賢愚經》中牛護等等,在參考資料中各位都可以找到這些故事原文,而所有這些故事都是在說明業會增長廣大,你根本無法想像的一個小善最後會有那麼大的善果,同理一個小惡最後會有那麼大的惡果。宗大師一共引了三部經b118《事阿笈摩、賢愚經、百業經》《百業經》中沒有講故事,但在《掌中解脫》可以找到引《百業經》中的故事,也讓人很有感觸的,就是一位證道阿羅漢因為過去所造業最後要進入無餘依涅槃時沒有食物可吃,他是吃灰符過世的,哪怕是最後都要受過去業報!
再來就一個很重要的章節b118,對我們來講也許沒有感觸,因為當初是對出家人講的,這一章節是說明~提醒守戒不是開玩笑的。守戒有4個很重要的東西要維護~尸 羅、軌則、淨命、正見,一般若正見沒有問題,而前面3項不犯大錯都會生到龍中,這裡開始一些龍在問:以前沒這麼多的龍,現在怎麼這麼多龍子龍孫?佛陀解釋這就是因為守戒不淨,這裡整體就是要讓我們警覺守戒清淨的重要,又特別是出家人。
剛才來的路上,郝師姊說賴上有人提出問題~
是我:20160126-17:49 賢刼中非大乘學人的佛弟子在994尊佛的教化之下會陸陸續續般涅槃,這個時候跟一般所謂的三大阿僧祈刼的時間有什麼差異或關係?
20160126-18:14 韓師姊:我粗淺的了解,三大阿僧祇劫,指菩薩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而圓滿成佛。而您所謂賢劫,是指於現在這一大劫中有千佛出世,一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此外,所指非大乘學人的佛弟子,那就是屬聲聞、緣覺種性,所謂二乘人,他們在您所謂994尊佛的教化下會陸續於賢劫這一大劫中入般涅槃。不過一般我們說,三乘聖者,聲聞乘的阿羅漢,速則三生,緩則六十劫可以成就;辟支佛是快則四生,慢則百劫可以成就;菩薩成佛則為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一者是約賢劫中,諸佛教化二乘根性的成就。一者是約菩薩乘根性的人,成佛需要的時間。以上惠請參考。可於上課時請教二位師兄,或者比較正確。
基本上這個回答是正確的。
賢劫中一千尊佛是一件事,賢劫中所有因守戒不淨而生在龍這畜生道裡面的人,因為正見沒有問題,所以一般等龍沒之後仍會生在人天,那在賢劫當中就會完成他的般涅槃,這指的是小乘。因書上有這一句話b119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意思就是後面的994尊佛也有很多機會讓他們在這些教法中般涅槃。這指的是小乘,跟大乘的三大阿僧祈刼沒有絕對的關係。可是,我倒有一個建議~我現在也沒有辦法告訴你一個阿僧祈刼到底是多長,但是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算出來一個中劫有多長,一個中劫就有3.3596億萬年,這個3億多萬年夠不夠3大阿僧祈刼,這我沒辦法回答。但我有一個建議,就是在讀到佛法的宇宙觀時,我認為我們只要對這些名相有一個了解就夠了,不要深究。就算深究後你能找到答案,但不見得對你真正學佛方面有什麼幫助。有沒有可能找不到答案呢?有!因為這跟科學上的宇宙觀雖然很多地方沒有衝突,可是基本上也不是百分之百相等。你不能不驚訝於在那種時代,佛所發現的原則就跟現在科學的發現沒有不一樣,可是我們不見得要去追究這些,追究這些不一定能得到…….就像佛陀也有說過,不過他說的那是空性部份的觀念,佛說過14不可記事、9不可思議,有一大堆叫你不要去思考的東西。這是我的建議,那就說到這裡。
 

接著接續上次業會增長廣大沒有講完的部份b119,然後就是第3個原則就是你未造這個業你就不會受這個報b120、第4個原則就是你造這個業你就一定會受這個報b120,這就是業果整個原則
微細的黑業、白業都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如不善加處理都會變成很大的果報。
 

《海龍王請問經》b118:西晉竺法護漢譯《佛說海龍王經》卷二《授決品第九》中:『於是海龍王白佛言:「我從初劫住止大海,從拘樓秦如來興於世來,大海之中諸龍妻子眷屬甚少。今海龍眾妻子眷屬繁裔弘多,設欲計挍不可窮盡。唯然世尊,如此云何有何變怪?」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奉律行戒不具,現戒成就違戒犯行,不舍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龍中。」佛語龍王:「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居家出家,違其禁戒皆生龍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居家出家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龍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居家出家犯戒,壽終之後皆生龍中;于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家出家若干鬪諍,習若干行,誹謗經戒,壽終之後皆生龍中。今有生者。」佛語龍王:「以是之故在大海中,諸龍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我般泥洹後多有惡比丘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龍中。或墮地獄。」海龍王白佛曰:「于今棄家為道,犯戎比丘墮龍中者,有何殊勝?」佛言:「棄家學行,于今犯戎比丘墮龍中者,行於方便不能淨。又有至心信於佛法,以至心力龍中壽終生天上人間,當見賢劫所興諸佛,皆當見之。假使不以解脫者,悉於披陀劫?中般泥洹,除志大乘者。」』(源自《廣論四家合注》)p54

 

《集法句參考聽聞集p14b119漢譯《法集要頌經》卷二第十九《水喻品》中「莫輕小惡罪,以為無殃報,水滴雖極微,漸盈於大器,惡業漸漸增,纤毫成廣大。莫輕小善業,以為無福報,水滴雖極微,漸盈於大器,善業漸漸增,纤毫成廣大。」p55

 小惡不好好處理,沒去懺悔終得大果報,因為它會增長,小善為什麼也會這樣增長?舉一例:守戒就有這樣的好處。這在業果裡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守戒你犯罪你罪加一等,大家聽了乾脆不要守戒,因對一般人是小罪對守戒人來說就是大罪,反過來說,你守戒你所行善就變成大善,就是看你由哪一個角度去看這件事。後面還會講到戒該不該守的問題。這就是告訴你小善得大善果就是因守戒。
無信豈能如欲行b120~不能不信業果而依照你本有的欲望去行事。
3. 未造業不會遇b120~要感苦樂果一定要造苦樂因,佛所積的功德,你至少要有少少的分的相似業,是他那一類的人,你才能享有佛的功德,最標準的例子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用過去世千千萬萬的無數資糧、功德所造出一個極樂世界,妙果指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他有48大願,若有眾生想去極樂世界不再輪迴,到那裡去求成佛,那阿彌陀佛必定相應提供這個機會,假如你連阿彌陀佛這4字都不念的話,你是去不了的,也就是說定須集其一分,你要集跟他相同的才有辦法去,你不需要像阿彌陀佛那樣有無數的功德,可是你至少要有一小部份。這樣一講,大家就能懂了。再另舉一例,我們迴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就是這句話的另一版本,就是跟你說你沒有造這個業你也不能享受這個果,所以你只要有相關的沾到邊就可以去享受這個果。這是蠻重要的一個觀念,不只是西方極樂淨土,很多地方都有這層關係。
4. 已造之業不失壞b120~除已造之業不失壞,後面還會讀到一段業到底會不會盡掉、能不能懺掉?這是兩種說法,基本是造業不失壞,能不能懺掉是另外一回事,等到了再講。已作善不善業的已作是已經完成了變成業道的時候,這就一定會生出愛、非愛果。大家記住~業跟業道是有差別的,業道意思是你完成了會有異熟果的,就是業究竟了,你已經完成了叫作業道,業道意思是通往異熟果的道路。
 

梵志b120: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倫記十九曰:「梵者西國音,此翻為寂靜,謂涅槃也。志是此方語,志求於梵,故云梵志也。」增一阿含經四十一曰:「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梵志名清淨,除去諸亂想。」法華文句記九曰:「在家事梵,名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乾。」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論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p55

沙門:又作息心、靜志、淨志等。又勞劬修佛道之義;勤修息煩惱之義。原不論外道佛徒,總為出家者之都名。p55

梵志指外道,沙門不能跟佛教畫等號,佛教是沙門的一種,簡單說沙門就是追求真理的人,後來有時會跟佛學畫等號,基本的意思不是代表佛教徒。
善惡能換如取捨b120,外道認為善惡是可以交換的,在佛教是善惡很清楚不會混亂。
 

比較《三摩帝王經》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20一、「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出自《月燈三昧經》卷六二「非自作業還自受,亦非自作他人受。」p55

又有人說禍延子孫、報在子孫,若業會違害在子孫就違反這個說法了,只有可能是共業。事實上也看到這種真實例子。
《毘奈耶阿笈摩》b120p21~一般叫做戒經,或說《根本一切有部律》,藏系的律大都根據這來的,大乘的律也是根據這來的一切有部的律一共有四部份~《分辨阿笈摩》、《事阿笈摩》、《頌阿笈摩》、《雜阿笈摩》,阿笈摩就是阿含之意,在梵文阿含是傳承下來的,也就是佛說傳承下來的。《分辨阿笈摩》前面所講故事都是引《事阿笈摩》,到現在為止還沒出現過《頌阿笈摩》,其他都有引用過,所以就知道這部戒經對出家人來說很重要。前面我們講過十二分教p12,十二分教就是佛陀所講的一切東西可以分類成12種,十二分教是引《顯揚聖教論》中的定義。這十二分教中有一個叫『因緣、緣起』,這就是所謂的戒。《毘奈耶阿笈摩》在十二分教中要歸在『緣起』項目中,第一個叫『契經』就是阿含,再來還有『本生』,這就是佛陀在過去世發生的重要事情。當用《毘奈耶阿笈摩》時是一個通稱,包括剛才所講的四部都在內。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b120~這句話超有名的,前面宗大師不是引了《事阿笈摩、賢愚經、百業經》b118說明業會增長廣大,《事阿笈摩》談的就是這些因緣,每一個故事一定會出現這句話,記得是阿難問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因緣?佛解釋這些因緣之後,一定會加上這句話,就是造業之後業不失。像前面講的牧人歡喜,木杖插到一隻牛蛙就是裡面的故事,也有這句話。
 

附帶資料:龍樹因宿世割草時連腰斷一蟻,於彼世雖得「長壽持明」亦因他人前來討頭而去世。(源自《掌中解脱》)p55

比較《俱舍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20一、「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出自漢譯《俱舍論》第四《分別業品》二「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粗品為其性,如應成善惡。」p55

思總業果b117之強調業果有4個原則講完,接著就是分別思惟b120,所根據的就是10業道~殺、盜、淫、妄語、離間、粗語、綺語、貪、瞋、邪見,一共是身343。殺、盜、淫、妄語……是黑業,翻過來就是白業,所以10業道不是只有惡的,根據這10業道思惟所以叫分別思惟。
三門~身口意,業是由身口意這三門去達成的。10業道只是極大、重要者,不能說是全部。
宗大師引《俱舍論》蠻多的,因為這跟《中觀》是比較有銜接的,看他講到業不是引《俱舍論》就是引《瑜伽師地論》或是《阿笈摩》,在這一部份我沒有看到他引《大毘婆沙論》。
 

比較《分辨阿笈摩》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20一、「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出自漢譯《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二「身莫作諸惡,常淨三種業是則能隨順,大仙所行道。」p55

三業道,就是以身口意三門的角度來說。
 

附帶資料:四種不善p21,一、勝義不善,由第一義諦定不善之義。依此義,則一切之有漏生死法,總為不善。二、自性不善,無慚無愧及貪瞋痴之三不善根。以有漏法中,此五法自體不善,猶如毒藥。三、相應不善,與自性不善相應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猶如毒藥之汁。四、等起(依善起善,依惡起惡,能起所起同等)不善,為自性不善與相應不善所引起之不善身業、語業及不相應行。獲如飲毒藥汁而生之乳。反之則成四種善。参考俱舍論十三卷。p56

等起b121謂自性及相應善﹙不善﹚所等起之身、語業及不相應行。如良﹙不善﹚藥汁所引生乳。﹙俱舍論十三卷十五頁﹚p21
再花一些時間把等起再解釋一遍,等起由善、不善都可以分成4個類別~1.勝義善不善,用勝義、出世間的標準來講,不符合出世間的道理就是空性的時候即是不善,佛學所講善不善是有層次的,下士道的善到了上士道很可能就是不善,一定要有這樣一個觀念。用勝義、出世間、空性的標準來講,所以做善業是否也是勝義不善?是!要很肯定的說是,你才了解我講這些的意思。做善事下士道是善,可對勝義來講是不善,因為勝義是要你跳出輪迴的,做善事會不會改你輪迴?你會得到善果嘛。了解了吧,這是沒有衝突的。
2.自性善不善,只要不善其本質基本上一定是貪瞋痴,再加上無慚、無愧,其實就是根本煩惱以貪瞋痴來做比喻,慚、愧是中隨煩惱,大家一定要記住51心所,久了自然就會運用。這5個叫做自性,只要不善一定包含這5個心所在裡面,而只要善一定是不貪、不瞋、不痴、又慚、又愧,這叫自性善。
3.相應善不善,善有一大堆的善心所,不善有一大堆的不善心所,剛剛講過中隨煩惱,像小隨煩惱,大隨煩惱都屬於不善。4.等起善不善,一般等起用很簡單的說法就是造業,因為善、不善是用煩惱的角度在講,用惑的角度在講,可是有惑一定會起業、造業,所以等起指的是造業的意思
可是在我們課本上,法尊不是用這樣的意思,為什麼我不知道,法尊用等起是代表欲樂的意思,欲望的欲、快樂的樂,後面講業時,會分別講業道時會根據事、想、煩惱…….中間有一項目是欲樂,比方說殺生,你殺生的欲樂是什麼?你就是要拿掉他有情的生命,這就是你的欲樂,他有情不光指別人還有其他有生命的都包括在內。這裡的等起指的是這件事。補充資料的等起範圍很廣,可是《廣論》中碰到等起這兩個字就直接翻成欲樂這兩字就可以了
三乘b121~指的是人天乘、小乘(包括聲聞、獨覺,或稱為二乘)、大乘(或稱菩薩乘),大乘又包括密乘。
佛學其實蠻有趣的,剛剛說勝義不善,你在下士道所作的善業到了最後空性的時候是不相應的,可是這裡又告訴你,你要達到那個目標的時候,你還是要從下士道的十善業開始做起,這是沒有衝突的, 因為這是有層次的。在下士這一層次裡,你現在所作業果,特別是你修的十善業其實是最後三乘所有的學人,不論是增上生(義)或是決定勝(利),這都是根本。意思是說沒有做這十善業,其他後面的不要談。
沒有守戒,增上生不一定保的住,大家盡力,能做多少做多少,可千萬不要放棄,要想我做不到,但我盡力做。
 

業道b120

《成唯識論》一卷十五頁:「能動身說名身業。能發語說名語業。審、決二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是審、決思所遊履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或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p55

二、《俱舍論》十七卷一頁:「依何義名業道?頌曰:此中三唯道,七業亦道故。論曰:十業道中,後三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名。彼相應,說名為業。轉故轉,彼行故行;如彼勢力而造作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遊故。由能等起身語業,託身語業為境轉故。業之道,立業道名。故于此中言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雖不同類,而一為餘。于世典中,俱極成故。離殺等七,無貪等三,立業道名。類此應釋。p55

備註】一、發動身、語二業有三思:一、審慮思,將發而先審慮。二、決定思,起決定心而將發動。三、動發思,正發身語而動作善惡事之最勝思。此中以前二思為意業,以第三動發思為身、語二業。二、辯中邊論》中卷五頁:極成真實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雲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實立耶?頌曰: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三。論曰:若事、世間共所成立,串習隨入,覺慧所取;一切世間,同執此事,是地、非火,色、非聲,等是名世間極成真實。此于根本三真實中。但依遍計所執而立。若有理義,聰叡賢善能尋思者;依止三量證成道理施設建立;是名道理極成真實。此依根本三真實立。p55

 

比較《海龍王請問經》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21一、「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出自《佛說海龍王經》卷三第十一品《十德六度品》二「佛言:〝何等善事已立德根,天人之安,應為聲聞緣覺之本,立道本者志無上正真道。所謂立本?謂行十事。所謂十?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不嫉瞋痴,是謂立本。〞」「譬如郡國縣邑村落丘聚,百谷藥草樹木華果種植刈獲皆因地立。十善之德,天上人間皆依因之,若學不學及得果証,住緣覺道菩薩道,行諸佛道皆由從之。」p56

 根據《掌中解脫》所謂聚落,一定是有4家、一條街,這也許是當時印度人的說法吧。都城一定是具有18種行業在裡面,市埠則是一定有商人集聚的地方,方邑是指有四個種性在內,一切事業邊際包括有商人、行船、農事、幻術,諸大種是不是指地水火風?當時讀時沒仔細想,應該不是指地水火風,而是所有各式各樣的東西皆依地住,地是根本。
 

《十地經》b121:漢唐尸羅達摩所譯,係《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p56

比較《地藏經》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21一、「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出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九《善業道品》二「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証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如是普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痴,身壞命終墮諸惡趣。」p56

此意思是說我是修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追求的是勝義善,所以我不須要做這個。數取趣指的就是普特伽羅,就是眾生,為什麼要講數取趣?因為不停的到不一樣的五趣去輪迴,數數的去取他每一期生命應該去的地方。說這話的凡夫是極其詭詐,他說的是非常大的妄語。
斷滅語意思是壞取法空,因為我們一般是說空性,假如你今天把所有說成因為是空性,所以不須要做善事,沒有什麼善法,因為什麼都是空的。這就是惡取空。佛說過假如你今天執著有,我有辦法救你,因為我會跟你講空性就救你了,假如你是惡取空的話,無藥可救。因為最好的一個空性藥方,都被你莫名其妙的當成惡取空來解釋,那我就沒法子救你了。所以為什麼叫做斷滅語?指的就是惡取空、壞取法空。因為法空的意思不是讓你連世俗的根本都不需要有,不是這個意思,他講的是一個真相。因此,我們才會說世俗有、勝義空。這裡為什麼會說斷滅語,就是由法空的角度來說的。
今天就到這,因為許多細節要說,故進度緩慢。有什麼問題要問或是有心得要發表?
 

高師兄『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b120,這一句,我們如果做了惡業再做善業,或是做了善業再做惡業,這彼此之間會不會………….
石師兄:這問題不是我能回答的,我現在用理論,一般是這樣子,做惡能不能抵銷?用理論來講這好像是兩件事,但是我沒有把握,聽了,不要期望我能給你一定沒有錯誤的答案。那我現在是根據理論,基本上惡業對事的時候用懺悔,因為每個都是業道嘛!總不能說我要去地獄,你會去天上,那跟你交換,沒人會交換的。不過,還是拼命做善業才是。
柯師兄:剛才講懺悔………………
石師兄:你在懺悔時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不是叫你懺今天的……一個叫回向,一個叫懺悔,懺悔你往昔所造,老實說你造什麼你自己都不知道,這可怕就在這裡。所以說往昔,我過去生所造的,我真的已經都不記得了,但我還是要懺悔,所以是絕對的包括。另外很重要的一個叫回向,懺悔是你把你的罪障給懺掉了,回向是你現在所產生的功德,還可以引申到去跟別人分享,可是最重要是讓你不產生三世怨,就是說我拿到這個功德,我不希望我因為這個功德下輩子長的漂亮,或者下輩子變有錢或是變……我不要這些個,我這些功德我都要讓我最後成佛。所以,一個回向,一個懺悔,這兩個都很重要。
我們一直都有回向,那從下次開始加上懺悔偈。我覺得懺悔偈是蠻重要的,因為平常有沒有在做這個?繼續讀下去會讀到這個,重點是懺悔能不能懺掉?可是至少重罪輕報,大家都了解。
下次先懺悔再回向。
謝師兄:漢傳是放在後面,藏傳好像放在前面。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由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石師兄:我們提過,歸依講完可以做歸依,你私下可以找謝師兄、華師兄。如果你想跟著廣論團體,可以找素娥。

延伸閱讀~1: 漫談業果~2
延伸閱讀~2: 漫談業果~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業道 業果 廣論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