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盡定、無想定   摘自南師《唯識與中觀錄音帶文字檔10、11、12》

§  p306:
 
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
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
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現在講到原文,“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所謂唯識學的無心定,這個定境包括無心定,那麼一般我們如果不研究教理,只聽到無心,有許多以為無心就是道;至於我們普通人做事,說我打你一下、我罵你,“哎呀,對不起,我無心的。”——空話!哪裡是無心的?要打人要罵人,說錯了、做錯了,絕對有心的,不是無心。但是你的確無心,那不叫無心啊,是無記。莫名其妙,就是普通講下意識的動作,那麼無記不能算是無心。那麼當然普通表達可以用無心兩個字,就是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搞清楚,沒有無心的。所以一個人記性不好,做事錯誤多,說自己覺得是無心,的確你第六意識沒有動機想那麼做,做了,這是無記業重,無記就是愚癡呀、笨啊,就是很笨,無記重智慧就越低呀!這所謂四惑裡頭的一個重大的惑,就是癡,四惑裡頭是我癡,這個癡惑最重。所以有些記性不好,有許多修道人,往往搞得:“哎呀,我懶得用心、懶得記”,你注意,你已經落到無記,無記就是頑空了,真的頑空,癡惑了是無記。
所以呀,真正無心,無心是個果位呦,修道一個程度哦,真的無心是不容易的。無心定有兩種,第一個是無想定,為無想;第二個是滅盡定,滅盡定是四禪八定的第九次第定。四禪八定過了,得到滅盡定,證果位了,小乘羅漢的果位。
就是說無想定同滅盡定,這兩種定境不同,都叫做無心定。那這個無什麼心呢?“無六識故”,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注意哦,所以叫作無心定。注意,我們要瞭解,所以諸位自己你想想看,修道打坐很多年坐在那裡,你感覺到我身體還坐在那裡,身體還粗重得很,一點都沒有輕靈;所以發脹發麻發酸發痛那個更不要談了。就是麻、脹、酸、痛、癢都過了,身體~所謂講氣脈就算給你都通了。都通了以後,你有身體的感覺,身見沒有忘掉,就是身識——眼耳鼻舌“身”第五身識還在,這感覺還在;而且覺得我現在坐在這裡很定——第六識意識還在噢,都沒有到達無心位呦,所以無心位不容易的。

再說,告訴你,無心兩種定,滅盡定同無想定這兩種定範圍,都沒有六識、六識都不起現行,這樣才叫做無心定,就達到無心定的境界。

那麼現在開始講無想定,“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錄音中斷……這不好辦哦。所以呀,我們在學的大家同學們都注意啊,不要認為自己學位高了,文字工具的確要弄好。不然不要說對外國文化,你自己的東方中國文化~窗戶都打不開,你就慘了噢。

第一句話,“無想定者”,所謂無想定呢,“謂有異生”,什麼叫異生呢?不同的眾生。這個異生~往往提到異生,已經比人這個位置稍稍不同,或者是菩薩境界裡頭了,或者是這個人生命已經不太平常了,已經非常了。所以我們中國經常稱一個了不起的奇人——異人,異就是奇異,不同於一般平凡的人。他說,所謂無想定,有些異生這些人,換句話我們現在講有些特殊有修持的人,“伏遍淨貪”,遍淨貪,所以叫大家《三界天人表》一定要帶來。我們這裡過去像很多課~尤其本院在這裡常聽的同學們,說這個又丟了,我們連發好多次,又丟了,很對不起自己。應該要背來。

怎麼樣叫做“伏遍淨貪”呢?二禪定到三禪定的境界,修定的人~初禪二禪三禪,三禪定~~~裡頭有個果位,就是升天的果位,就是三禪天當中有個“遍淨天”,遍淨就是完全乾淨的,人生其實有許多人說念佛一生修行很得力,往生的地方不一定是極樂世界,告訴你,好一點有一些正好生在遍淨天,他當成極樂世界,也差不多。遍淨天那當然已經到了色界,沒得欲了;我們還在欲界中,我們在欲界的低層還是人中了。所以到三禪這個境界,已經到達伏掉遍淨貪,遍淨天的這個貪欲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把《俱舍論》所以再三給大家平常提到,九十八個結使,貪、瞋、癡、慢、疑,就是根本煩惱,我們心理的、感情的、思想的、情緒的——修所斷,要修持,儘量自己慢慢修持地把它轉化了,貪瞋癡慢疑才沒有了。貪瞋癡慢疑詳細分析談何容易呀!一個人說是一下頓悟,我懂了道理,我學了佛能夠斷了——沒辦法!修所斷的。那麼貪瞋癡慢疑修所斷了以後,就是修行、努力修行,慢慢清淨、斷了。

那麼見惑呢?思想裡頭~就是見解裡頭的五見,所謂身見、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種觀念思想上破不掉的,那要見所斷的,那要智慧夠了才破得掉。這樣你看十個:貪、瞋、癡、慢、疑,這是五個根本煩惱,包括邪見。我們隨時有時候見解思想落在邪見裡頭,自己不知道。譬如認為我們打坐,如果我什麼都沒有想,完全不知道,我一下入定去了——哎,這個觀念就是邪見。以無想定當成道了,是邪見了。無想定、無想天是凡夫外道天裡頭,可是位置很高哦!比遍淨天還要高。道理在哪裡?心理上我們貪一個清淨境界,是遍淨;我們修定到了連清淨境界都不要、放下了,才能夠把意識達到真正無想。所以修持之難呀,不是那麼簡單!一點修持都沒有,一點定力都沒有,所謂戒定慧,我常常告訴大家,定為中心啊!得了定,就是真得戒了;得了定,譬如到達初禪已經很少犯戒了,起心動念比較少多了。無想定儘管是外道定,你到了無想定一定的話,雖然是外道定,還有什麼地方去犯戒啊?不會去犯了。一切行為都是意識來的。所以定是最重要的,戒不因為定不能圓滿,慧不因為定而不能發起。所以定重要。

所以“伏遍淨貪”,要看這個原文啊,不要光聽,那一點用都沒有;這個要深入進去。就是說有些已經有修行的,對於三禪天的這個境界,人儘管修道到了三禪,還有貪欲,雖然不貪世間的享受,譬如我們大家為什麼要修道?你說我們在座大家學佛,都是想自己上進嘛,想不做一個普通人,對不對?人應該有向上的心理。我們要想自己昇華,要超越現有的世界的煩惱,實際上這個心理也屬於貪哦。不過這個是善貪哦,不是壞的貪,是許可的。人總要一步一步求進步。可是如果拿上地,等於說拿十二層樓來看十一層樓的人,還是低了一級。所以拿上地、就是說再高一層的無想天來看遍淨天的人,貪欲還很重,他貪圖這個清淨以為是究竟,是錯誤的。所以他說,無想定是怎麼樣講法呢?有些人修持得已經“伏遍淨貪”,已經降服了遍淨天的那一個色界的貪欲的心理了,但是“未伏上染”。上染是什麼呢?也是染汙啊。哎,還想昇華,曉得色界天上面還有高層,還有一個昇華的境界。色界天上面,到了上去呀,有頂天才是色界天的天頂,有頂天就是大自在了、大自在天主,所以還想希望有進步,未伏向上的這個染汙心。那麼由於自己心裡要跳出現有的成就,不算滿足,要出離。欲界跳出來了,到了色界,色界還再向上升,“由出離想,作意為先”,還是要動念的,還想自己再用功、進步,這還是第六意識作意。

那麼曉得,我現在貪圖,比如我們定吧,假設你們定,我們大家都定,定在這個清淨境界,確實心裡很清淨;因為清淨,你來跟我講話,找我辦一個事情,你就認為“很討厭!不要打擾我的清淨。”就起瞋念了,就會起討厭。不是常常講一個念佛故事的一個反的笑話嗎?有一個媽媽不是正在念佛嗎,這個兒子實在看不慣了,啊,什麼事情都不管了。兒子等媽媽念佛的時候就說:“媽!媽!媽!”“做什麼?”兒子不響了。這時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等她念得很起勁時,結果兒子說“媽、媽、媽、媽”結果媽媽說:“你幹什麼?幹什麼?”兒子也不響。然後第三次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兒子說“媽、媽、媽……”,這個媽媽(氣了)說:“你討厭!我念佛,你吵什麼嘛!”兒子說:“哎,媽,你看嘛,我是你生的兒子,不過就叫了三次,你一天到晚叫阿彌陀佛,他不發脾氣呀?”啊,這個故事是相反的呦,可是你注意,不要一笑過去了,有它的道理。人,這個貪欲的心,念念貪欲都是作意,念阿彌陀佛是要有一個善貪在:我要必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發願。發願,願是誰發的?第六意識“作意為先”。要知道。那麼生上界的人,定力到了這個時候,譬如我們貪圖清淨,大家在清淨中久了,當然有智慧已經算不錯了,自己曉得我現在清淨還不是究竟,對不對?我不入定清淨不下來,這個清淨境界就沒有了,所以不究竟,還要跳出這個,還要求高一層昇華。那麼最好把清淨也空掉、也丟掉。那麼清淨丟掉,就是清淨也是意識一個境界,所以把這個意識還要丟掉。

那麼,“令不恒行,心心所滅”,那麼想辦法,使自己“不恒行”不常常在動的,色受想行識~這個行就是動。我們心有時候,你譬如你打坐呀清淨起來,我們心為什麼動了?五陰裡頭行陰的作用。“行”它自然會動的。你沒有到真正的滅盡定以前,這個五陰裡頭行陰你滅不了。等於這個地球,我們儘管睡覺地球還在動,它沒有停止過。這個地球動、天地宇宙動就是行陰,它永遠轉的,所謂輪回就是這樣轉動的,它永遠在轉哪。所以,要想達到無想定,“令不恒行”,恒就是常常,不常常動心的那個心所,心裡頭這些念頭~心所,心所包括很多了,我們將來要倒轉來去說心所,五十幾種心所,貪瞋癡慢疑,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各種心理,都是呀。你要把這個心……錄音中斷……“想滅為首”。那麼你再用功下去,到達什麼呢?我們“色受想”中間,我們人活著,最傷腦筋就是這個思想不能停嘛,我想吃、我想用、我想怎麼樣。這個想嘛,這就是心所。啊,這個想的作用滅掉了,那就到達無想了。這就是得到了無想定。

無想定又比遍淨天又高了一層,證到色界天的中層——無想天。這個無想天裡頭,說無想定屬於凡夫外道定,但是很高哦。你不要看凡夫外道,所謂怎麼叫他外道?不是輕視哦。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心外求法。你曉得無想也是我們心硬使它做到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沒有明白,所以還是外道。

他說,我們到達了無想定的境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你注意,我們現在活著,大家在這裡沒有死,如果修道打坐到達了無想定的時候,身體非常舒服哦,安、和。安和,我告訴你,所謂道家、密宗一天到晚呀希望氣脈通,奇經八脈、任督二脈,老實講,那還是初步的初步,氣脈給你通完了以後不過身安和而已。而四大色法的境界同“道”還沒有關係。千萬不要認為氣脈通了就有道了;不過說你修持有一點功夫了,不錯。所以你要曉得達到無想定,那麼我們普通人所認為的身體上的奇經八脈早已經通了,不必到無想定啊;你到初禪境界,氣脈大部分已經通了。所以氣脈通、什麼中脈通,不是了不起的事,不要著迷了。話是那麼說呀,你們氣脈都沒有通,我們普通人只有上下通:吃下去、拉出來,這個不算通。

要真正氣脈修通了的人有象徵的呀。有些人公然跑來當面給我講,哎,我已經任督二脈打通了。哎呀,我話都懶得回了!打通不打通一望而知,眼睛一看就知道了。當然要過來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個是不能自欺的呀!打通氣脈的人那有象徵的,很多象徵。

現在講~~~得無想定,到達三禪定的境界。那我們普通,中國一般後來的經驗給它~初禪是念住,大概啊,不是究竟的說法,這個不是佛學的,是中國後來一般人修持的經驗加上的。初禪是念住;二禪就氣住,氣住,氣脈差不多已經通了,不通住不了的,呼吸停止了;三禪就脈住,心臟都不跳了,血脈都不流了;心臟跳哦,跳得很弱,一點點,很久很久一下。假使你們有許多修道人,現在人沒有資格修道,有一點病,拿一點現在醫學的觀念來看,那全錯了;到那個時候心臟完全心臟病一樣,停止了;心電圖半天才是一下下,還停了。到了三禪是脈住了。四禪就捨念清淨,四禪連這個氣脈、身體都忘掉了、空開了。

所以初禪是念住,我們念住就是說,思想專一,譬如觀一點光吧,觀一點什麼、一個佛號吧,一個東西,就是這一句,永遠就定住了。不是說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只在“阿彌陀佛”在念,這個不算念住哦!搞清楚哦。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作意呦,第六意識都在跳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到“阿”字,或者到“陀”字,或者到“佛”字,這個中間,念也沒有了,就是這個念的境界永遠存在,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這個中間不是四個字連起不連起,佛的念就是這一念定住了。這樣叫“念住”。那麼念佛念到這樣,所以叫做“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怎麼不念而念呢?這個時候,你不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四個字不要連,名號不連,你心念、第六意識心念念念在佛上嘛。自然只有佛、只有佛……一路到底的,沒有動過的,這叫念住。念住就是念佛的人講“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了。就是這一心一念。就是佛的這一念。乃至四個字~四個字已經沒有跳動了。那麼定久了、定久了一路一路進步啊,身心起變化。你要曉得,現在無想定是屬於三禪的境界呦!屬於三禪。

你們《三界天人表》一定搞熟哦。大小乘學佛,三界天人、六道輪回沒有搞熟,你白搞了的。哪一禪的境界是合於哪一天人的境界。後來中國儒家所謂講“天人之際”,就是這個東西呦。我們在座學佛同學搞清楚哦。常常一問你們,天人,哎,這一天“遍淨天”在哪裡?你就搞不清了,“少淨天”在哪裡、“少光天”在哪裡?搞不清楚了。他化自在天在哪裡?你搞不清楚了。所以像密宗有些佛像啊,是他化自在天的境界的那些天人的像,當然不是人間的像。這要搞清楚的。

現在我們回轉來,講本論,就是本經:“立無想名”,所以這個境界“令身安和”,身體已經安和。你要曉得看經典不要馬馬虎虎,經典文字只好這樣記載。我們身能夠安,在座我看哪一個人敢說自己身體安哪?一點都沒有難過、頭腦清楚,做得到嗎?做不到的。不是這裡不舒服,那裡難過,或者身上這裡有一塊,那裡不舒服,胃腸消化不良,都是身不安哪!身安已經很難,和更難。

六脈平和,所以你看中國醫學上、道家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卜卦很靈,學《易經》裡頭一個故事,靈得不得了。結果感動了一個神仙,這個神仙叫呂純陽,神仙來了,曉得他卜卦很靈;這個人卜卦還會醫,醫藥靈,反正醫、命、卦都很好,他自己也認為是半仙之份。結果呀,這個呂純陽來了,感動來了,曉得有這麼一個人。當然呂純陽已經是道家修成的人,故意變化成一個病兮兮的人,讓他來看病。這個卜卦的先生醫理很高,把他脈一拿,看完了一笑,合合掌,不開方。“哎,你怎麼不出方呢?”他說:“何必呢?你何必來試我啊!”那麼他就問他:“那我的病怎麼樣?還有救還沒有救?”那他說了兩句話:“六脈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他說:“但是先生呀,你不是妖怪,你是仙,你不要試我。”他自己把卦台一放,就出來給他一跪,就拜師了。呂純陽被他揭穿了,哈哈一笑,只好把他帶走了,這個徒弟就那麼收了的。

所以醫學道家講“六脈平和”,非常難。這就是講,得了無想定到了三禪這個境界,出定以後六脈平和。“六脈平和,非仙即怪。”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其實呀,妖怪也就是神仙。因為人啊對自己待遇好一點,所以我們人修道成功叫做“仙”;狗啊、貓修成功了,就叫做“精”;那些魚啊、泥鰍啊修成功了,就叫做“怪”。其實以怪同精看我們,我們修成功了也是“人精”而已啊!幾個名稱不同。啊,所以我們注意這四個字,特別注意!所以得定的,到了無想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注意啊,這八個字!不要打坐啊,現在要看書,不然你就白在這裡搞了,將來回去呀,“哎喲,我聽是聽過,又看不懂!”那又搞何必一次一聽呢!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注意,修定的人你說自己打坐定,哪裡得了定?身不安不和不算得定,不可能的。你坐這裡,身體安不下來,這個腿最多你坐兩個鐘頭也不舒服了,這身不算安、不算和啊!所以你沒有得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做定。這就是說,心理意識是無想,一切思想停止了,得了第六意識三禪,可是身呢又安,舒服極了;和,百病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境界叫做無想定,“故亦名定”。

§  p307: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
 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不甚光淨,形色廣大,定當中夭。
 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
 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最極光淨,形色廣大,必不中夭,窮滿壽量後方殞沒。
 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由前說故。
 四業通三,除順現受。

那麼下面告訴我們,“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你們要注意哦,他說修到無想定,階級還是不同,就是程度不同。

下品修者”,最低的,“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什麼叫做得到無想定了?下等的成就就是說,有時候一下、一打坐、好的時候,身心安和,思想完全沒有,舒服極了,進入無想定。但是啊,孩子叫你“爸爸,媽媽,下來啦!給我拿點學費報名啦!”你學費一拿以後再一上坐啊,我的媽!身不安和了,無想也做不到了。這叫無想定退掉了,所以“現法必退”。
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不能很快地馬上又進入無想定去。又要慢慢、慢慢,再澄清了、定了、再進。所以我講常常叫你們打坐,你們有時候也很好哇,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的!老鼠死掉,瞎子貓跑到前面一下,哎喲,一聞,好,吃到了——不是你抓到的。你說我要入這個定就入這個定,我要入那一種定就入那一種定——行了!說我今天兩腿一盤,我要入定去了,你就入定了。你在哪裡入定?硬熬啊,叫做煎熬!呵,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呀,下品修到無想定境是“現法必退”,現在就退掉;退掉並不是永遠不回頭哦,或者過一陣又回轉來。“不能速疾”很快地又進到無想定的境界裡頭,所以這一類人,就是像我們活著修無想定到這個境界的人,那麼死後升天的果位呢?生到無想天。
後生彼天,不甚光淨。”無想天是色界,色界沒有肉體的身,沒有我們現在欲界的肉體身。色界是光。可是光還是有個身哦,眼耳鼻舌“身”,還是有個身的。譬如我們做夢,夢裡也有個身嘛,有個自己。所以呀,這一類的人,下品修到無想天,身光不夠亮、不夠乾淨。“形色廣大”,很粗,這個人長得很胖,很高,一砣大胖光,一砣大泡,膨,是不是,呵,而且光又是暗暗的,象牙色的,或者黃種色的,或者是同這個非洲人一樣,黑光的。啊,就是這樣,“形色廣大”。
定當中夭”,生在天上活不長,半路夭折下來。無想天應是壽命五百劫哦!五百劫哦,不是五百生。這個地球毀了又形成,形成又毀了,一定五百劫,是無想天的果報。但是,無想天不是一定修定的人,一個人做善人,這三界的天人,極力作善事的人,善行行到了,《大學》儒家“止於至善”的人,他念頭也清了,所以為善最樂,做善事到了極點,不要修定,念頭清了,如果沒有悟道,有時候也生這種天人。你要注意哦,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貴的哦。所以學佛的人光想學佛,心性、性情一切沒有轉變,善法功德沒有建立,休談了。你以為光打坐就行了,不行的啊!現在一個問題來了,已經先告訴你們,生到無想天還是有身哦。色界是光,色界是光哦。這個最後告訴你們,得要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中品修者”,修無想定中乘的人呢,“現不必退”,這一生隨時會在無想定中。“設退速疾,還引現前。”有時候這個定境界掉了,但是一用心、一定,就回來了,很快就回來。那麼這種死後呢,生彼天當中,“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說生到無想天,身體的光明情形,也是比較不太透亮、不太美麗,形色也是胖胖的,但是呀,中等胖,不是胖得那麼胖。顏色也不是那麼難看,就是色相也是蠻漂亮的。所以人中的醜陋、畜生中的醜陋等等,都是前生的福報功德。一個人長得自己身體少病少惱,顏色~就是色相莊嚴,長得漂亮不漂亮,沒有哪一點不是果報;生在天中也是一樣。所以呀,這種中品修到無想天的天人,他的命運註定也有半途短命而死的;但是並不一定。因為他既已經到無想天,他再努力一修持,可以轉變。不一定中途短命死掉的。(此時引磬響)那麼快呀?好像在無想天上講話一樣啊!呵呵!休息。

修到最上乘的人“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就是假定我們在座的哪一位道友,現在修到了無想定,他隨時都會在無想定中,不會退掉了,“現必不退”。因此,這個色身~我們這個肉體業報完了的時候,在這個世界業報完了的時候,這段一靈清淨,自然就生無想天。所以“後生彼天,最極光淨。”那就是在無想天人裡頭,光明漂亮,形色非常廣大。“必無中夭”,那麼“窮滿壽量”,就是一活無想天上五百劫。五百劫以後墮不墮落呀?三界天人一樣墮落,“後方殞沒”,道理在哪裡呀?就要瞭解三世因果。譬如我們現在一個人,不管是有善念惡念,下一個恒心,修善、行定,你過去的業報,有惡的業報還是帶到的哦,還是帶到哦。比如說,你現在,等於說我們一個人,現在儘量地努力,你看外國小說、中國小說都有,中國歷史也有,一下做了皇帝,從前犯過法的碰到那些執法人嚴肅認真的,也給皇帝講:對不起,以前有個案子你還沒有銷啊!哈,那皇帝也只好想個辦法給他銷一銷案子。等於我們中國的包公,也打得龍袍,雖然是小說,因為皇帝犯了法了,皇帝媽媽犯了法,那皇帝也有罪,沒有辦法打這個皇帝,包公就叫將皇帝的衣服穿在那裡吊起來拿鞭子打,等於打了皇帝。皇帝只好照辦。這個你看到的是小說,這些小說的故事是根據這個因果律來的。所以呀,生無想天五百劫後不進修,進修了果報再轉化,慢慢來。“後方殞沒”,還是下墜。無想天下墮墮到哪裡呢?或者墮在欲界天人,或者變人,甚至於過去的業報來,就是上次給大家提到佛學裡頭最重要這個偈子: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是因果的道理。

那麼現在說明,“此定唯屬第四靜慮”,這個定境界屬於第四禪天~四禪裡頭,四禪剛才說過,四禪後面還有四個定境比這個境界高: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叫做四空天,是無色界的。因為色界的人“滅心”,滅掉這個心念;“成色”,所謂色界還是色界哦,五陰裡頭就屬於,我們大家念過《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的色蘊還存在。不過無想天的人,無想天的這個叫“滅心成色”;到涅槃境界,所以真正的佛法,“滅色成心”,那是小乘的涅槃,所以呀,無色界裡頭是滅色成心了。所以無色界的天人你看不見的,沒有形體,沒有身體。所以這些佛學的道理都確實要注意。

所以這個定呢?“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他說,這些是修定~你們大家注意,我們打坐,都想學打坐,以為打坐就是學佛法——不行哦!打坐是做功夫~~~自心修心的功夫,你還要修“行”~~~行為上,行為上要行善。所以行一切善法是加行。等於我們修定是原料,這個原料還要加工的,要經過“高雄加工廠”去加工啊。所以他說,“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善法所生,你不行善想到無想定,做不到哦!譬如一個大壞人,那麼一下說把思想自己不想、什麼都停掉——做不到的。不要說大壞人,我們這些人都是大好人,如果你真到夜裡睡不著了把思想停掉,也做不到啊!我們這些大好人也做不到啊,對不對?所以你想無想,把第六意識想念一下給停掉,那要相當的功力,還要善。善是加行,修善法為加行,所引出這個定境。

下上地無”,你看我的媽呀!這個文字啊,玄奘法師啊,你這樣搞啊?!濃縮到這個程度。怎麼叫“下上地無”?死了都不懂。上地是什麼?“四空天”,空無邊處定等等,你們有這個三界天人表,“上地”無想天上面是四空天,色究竟天上面是四空天。“上地”是四空天,無色界;“下地”呢?比無想天低一點的——三禪天。這個怎麼叫“下上地無”呢?無想定這個意識完全不去想的這個作用,“上地”無色界裡沒有這個事,無色界裡看無想那是很低級;下地呢?到了三禪的境界,他定境還有東西呀!還有遍淨、還有清淨、還有空的境界。你想達到這個空、清淨都沒有想,也做不到。所以無想定就在四禪天到無色界這個中間。所以“上地”沒有無想定的事情,下界也做不到無想定,譬如我們現在做不到哦。但是大家修到無想定,你做到了也不錯!管它外道!我常常勸人家,你管他外道內道,總弄一個道吧!弄到了外道我再轉到內道來有什麼關係呢?你何必,哎喲一學佛的人,看這個也是外道、那個是魔。我說魔比我們還好一點,有本事一點;先做個魔,再來做個神,由神嘛再修個道,由道再變個天神,慢慢來嘛,幼稚園一樣讀也不錯嘛。何必看人家,“哎喲,這是外道,這是魔。”自己已經變成魔了。“哦!不對!我是正道。”這一念,錯了!就不能修道了。這一念是瞋心。排他性這一念,慈愛不夠,已非善行。千萬注意!一個不管外道內道修行的人要度一切眾生嘛,外道也要度,魔也要度嘛。外道又怎麼樣?魔又怎麼樣?對不對?嗨,理論上一定不錯。是要注意啊!所以這一句話講無想定“上地”沒有,比無想定低一點的也沒有。

由前說故”,前面已經給你講得很清楚了,“四業通三”這要命了,“四業通三”。我們業果有四種:過去業、現在業、未來業這三種業,還有一個“不定業”,所謂四業。無想定呢?你要曉得,我們假定在無想定、無想天中,我們現在就在無想天,現業沒有了,現業是什麼?現業是無想嘛,對不對?但是你過去所作的業,那個果報將來還要還的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沒有到,你在這裡一請假,躲了五百劫了嘛。當然加上利息還重一點算不定。也許你在無想天,修善法呢減輕一點,也沒有一定。這個是不定的。所以過去的業、未來的業、不定業,還是存在的,只有現業在享受無想天的天人的果報。所以呀,四種業果裡頭還是連通的,三種還是通達的。“除順現受”在現在這一生生在無想天是順境,受這個現生的無想天的果報。因為你是無想定的善法來的。這懂了啊,這個文句都懂了吧?看通了吧?

§  p307:
 
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有義: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
       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好了,現在另起,“有義”有一個師父說,都是佛的弟子,“有義”有些人講,“此定唯欲界起”,修無想定的人,在天人裡頭不大肯修的,只有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肯修。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在欲界中遭遇痛苦煩惱太多了;痛苦煩惱的根源就是心裡頭的思想亂嘛,希望“哎呀!不想就好了!”所以欲界裡頭引發,“由諸外道,說力起故”,說外道,這個並不是罵人,就是說他根本上沒有明心見性。“去,我教你一個功夫,你這個功夫一做嘛,或者修氣功,或者說什麼,修到了以後,可以做到無想。”啊,譬如有一類,最高的氣功,密宗也有,“yoga”瑜珈裡頭也有,道家也有,可以修閉氣的方法。不要亂講啊!我只講了名字,沒有教你們方法啊。你們聽了這個名字自己亂去搞去,出毛病我不負責啊!同我沒得果報,先說明了啊!有些硬修閉氣的方法,閉氣得成就了,念也跟著停掉了,也做到無想。所以說無想定,“由諸外道,說力起故”,傳這個法,有時候勸人家這就是法、這就是道,你跟著學。但是你要曉得,要修到無想定,笨人也做不到哦!所以要修善根、要培養智慧呦!任何外道內道都要“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就是人也是聰明人才幹這個事。修了這一種方法,豈止閉氣,還有很多方法,使自己可以一下就達到無想境界,把思想切斷了、停住了、停斷了。所以這種人,人當中智慧也算很聰明,“人中慧解,極猛利故”,高等聰明的他才做得到。所以修道做功夫,你說得了什麼法、學了什麼法,怎麼樣修都沒有成果——笨啊!慧解不夠啊,真的啊!慧解夠了,任何功夫,一個有慧解的人同沒有慧解的人做任何的功夫,差得太遠了。有慧的,這個巧妙一下就懂進去了;等於一個電的開關,懂得的人一下就懂了。不懂的呀,你給他什麼工專裡頭五年制啊、七年制啊、三年制呀、兩年制呀,你把他制死了也沒有辦法!他就是那麼笨,學不會那個技術。所以慧、慧!要求慧呀!“人中慧解,極猛利故”,這是一種的理由、說法。所以無想定是欲界裡頭起始修的。

所以我們生在欲界的痛苦,男女飲食之欲、功名富貴之欲、要發財做官之欲,這些都是欲。欲由思想來,能夠把思想根本一切除的話,沒有了嘛,就舒服了嘛。但是在這個中間起修,還要慧解,“極猛利故”。你不要老是看到佛經講的外道、外道,不過是那麼一個代名詞呀!你修到了這個功夫、這個外道,外得不錯哦!比欲界天的什麼,廟子上塑的那些瞪起眼睛、牙齒獠起,四大天王啊,四大金剛,比這些要高了不曉得多少層啊!如果拿我們這個房子來比方,四大天王實際上是站在下一層按電梯的那一個地方的。到無想天已經是八層樓、九層樓這個地方了,快到頂了。啊,所以是很高的啊!你如果修到這個……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就是先學無想定,學了三年才修到;你查查佛經上有,“知非即捨”,他後來說,“哎,這還不究竟。”就丟掉了,所以他做到的。是外道法,可是你不要輕視看哦!……切實要起恭敬心,對一切眾生都要起恭敬心,你不要看不起,也很難。

另外有一派說法,“有義”,有一個師父說法:“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另外有一個師父的說法,無想定呀,我們現在活著在欲界裡頭,已經因為自己修持這個功夫、做這個功夫、做這個定境,練習得已經到家了。當然我這個到家隨便講的,不曉得到上品、中品、下品,還有三等呢!就是說在欲界中已經修到了,等到這個肉體一壞,一靈不昧,往生色界。一生了色界,色界的投生不像人世間,色界的男女的化生從男性頂上一下就出來,不要懷孕很久的。由男人頂上生的,花一樣就開了,就出來了。那麼說欲界是精交媾,笑視交抱觸,搞肉體縱欲,肉體的欲;色界是氣交了,氣味相感,等於說電感一感,已經是達到了欲界的所謂男女媾精的這個境界。再高一點是神交了,沒有像欲界那麼粗了。欲界是很低的,很低級。

所以呀,生到色界以後,這個果報,色界裡一出生,得到色界天這個身體以後,“能引現前”,天才,色界天的天才兒童,自然自己就在無想定中;就引發在欲界這一生修的種子啊,就在那裡爆發,隨時都在無想定中。但是他的果報,除了在無想天以內,沒有辦法到色界天的最高層——色究竟天。色究竟天那高了,那已經超過無想定的境界了,更高一層了,接近到四空天了。

所以說修這個定的功夫,“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無想定這個定的境界修持的方法,是由於我們、人們或者一切眾生;只講人太狹隘了,不一定,你不要看到畜生道中,有些聰明猛利的也會修道。剛才有位道友來問,真的畜生道會做到嗎?“哎呀!”我說,“人就是畜生道嘛!你不要把畜生……”真的呀!所以人家就說看密宗的佛像怎麼樣塑的?哎喲,又是牛頭,又是馬面,又是鬼一樣的。我說這很清楚,人性裡頭就有獸性,獸性裡頭也有人性。你不要搞錯了,自己做了人忘記了,以為人高明得很,人有時候不及禽獸哇!所以我們那位道友蔡先生我常常講,我說有個地方叫你去辦個事。他說老師呀,你又叫我衣冠禽獸一番了!因為他要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好好的~他覺得很拘束(一笑)。他就說個笑話,這個出去要衣冠禽獸一番了,那就是穿得整齊。笑話歸笑話,你想想看我們人性裡頭就有獸性,獸性裡頭也有人性。密宗裡頭佛像告訴你清清楚楚,但是你看每個密宗的佛菩薩手裡拿著什麼?——骷髏杖。都要以白骨觀為基礎,腳底下大大的骷髏,手裡拿著骷髏、天靈蓋。處處告訴你:欲去不掉,不談這個東西。大家不會、不懂密宗,看佛像,喔呦!妖魔鬼怪,修功夫我要修到那個樣子,我寧肯不修了,還是我覺得現在還比那個樣子好一點。對不對?但是那個是表法,人性裡頭就有獸性。至於我們覺得這樣很好看,老虎、豹子、狗看我們這個面孔,不漂亮,它還願意找那個狗、找它同類才覺得漂亮。這個東西呀,懂了唯識一切唯心造,沒有什麼,人也一樣。你覺得他不漂亮,我還覺得他好得很呢!從智法師你看多莊嚴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哎,我跟他有緣嘛!這個沒得辦法,一切唯心造,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無想定呢,是在欲界裡頭的人,厭煩自己的生死、想的痛苦,“欣彼果入”,希望自己做到。打起坐來,我們大家碰到打坐的人:哎,你坐得怎麼樣?“哎呀,就是討厭啊,思想停不了。”你看這個見解觀念,不是想做到無想定去麼?對不對?就是這個觀念,就是想要做到無想。尤其看了《六祖壇經》“無念為宗”,把無念解釋成無想,是非常錯誤的!不是禪哦!禪不是無想。所以無想定修到了的果報,到達無想天,“故唯有漏”,在佛法裡還是有為法,是有漏之果,非無漏果,不是羅漢。大羅漢證得涅槃是無漏之果。“非聖所起。”所以無想定還是凡夫境界,不算是得道的聖人,連羅漢、聲聞緣覺都夠不上,不要說菩薩;不是三賢,不是十地菩薩的境界,都還夠不上~~~“非聖所起”。無想定講完了,這一段裡頭以後還有。

§  p308:
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
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

滅盡定者”,進一步講聖人境界,修道的、學佛的,得四禪八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八定。過了八定,第九定——滅盡定。怎麼叫做滅盡定呢?所以大家尤其是出家同學們學佛的,特別要搞清楚,什麼叫做得滅盡定呢?

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解釋了“滅盡”這個文字。那麼怎麼樣叫做滅盡定啊?學佛的人,佛經裡頭分兩種:有學位、無學位。譬如羅漢果位我們分四果:初禪,初果羅漢,初果叫什麼?你們諸位報告看?(須陀洹)好。二果呢?(斯陀含)啊。三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這四果。初禪可以得初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這些果位、得羅漢果位,都還屬於有學位、有學的地位,就是說還要用功,有些道理都還不懂,所以叫聲聞眾。怎麼叫做聲聞眾啊?就是說必須要跟著佛、跟著諸佛菩薩隨時要聽課,隨時什麼課都要聽,不聽呀慢慢就退步了,就忘記了。所以要聽聽啊又進步一點——聲聞眾。像這是都屬於佛的聲聞眾,常隨眾。聲聞眾等等還是有學位。到達緣覺、獨覺、辟支佛到阿羅漢境界是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所以有學、無學,這兩種。

但是有學位已經證到了初禪,當然沒有到無想定境界,只要心一境性、定生喜樂,這個果報已經是天人果報了,很了不起。但是你要得定,注意哦,我們修持得到初禪,打坐坐得好才定,定中以後得到初禪,你們修道也好學佛也好,覺得身體很舒服,氣脈通了,很安樂,身體很清淨~~~這個色身完了,生欲界初天。欲界天還是六欲天哦!這一生非常持戒,又吃素又持戒,生到六欲天,五百個太太,不得了了。三百個天人、天女,或者什麼。這一生的修持戒律清淨都沒有了,所以注意呦!所以守戒修道的人,你看位置修得再高,生到……沒有到色界,不到究竟,統統往生在欲界了。欲界也有天人境界哦!啊,天人境界,你說這個果報,福報享完了,下去更厲害。所以我們尤其學佛出家,這些道理要研究清楚哦。戒律守得很好很好,你持到了初禪境界,總是給你戒律清淨吧,定生喜樂呀。就是這一喜樂境界,正是六欲天中,六欲天中的天人。你翻開經典看看六欲天中的天人,變男天人、女天人,飲食男女~情愛沒有脫離,而福報更大;福報越大,飲食男女的這個越大,光環越大。你看中國的當帝王也是三十六宮、七十二院,也不過一百多宮女。雖然多到幾百人,有些皇帝還把她送出去出嫁了,覺得太不應該了。到天人境界普普通通都五六百人,不得了啊!你說這個福報完了以後,你的果報如何?所以修行呀,你不要看到這些都是最初的佛學,我們大家中國的學佛的人,最初的佛學統統不研究,一來就《金剛經》大乘;大乘啊,你的肉重一點了要“大秤”,還是值錢一點;小秤!呵呵,不行的啊!要把佛學基礎搞好啊!所以~“有學無學”。

已伏,”已經完全降伏下去,或者沒有降伏,“或離”,比較脫離一點,無所有的貪。什麼叫“無所有貪”呢?與生命俱來的貪欲、貪念,貪欲之念都不動了,貪瞋癡都沒有了。“已伏或離”,解脫了,無所有了。但是有一點,“無所有貪”到達了什麼呢?四禪天,有天人表注意啊,因為我想大家不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無色界差不多到了頂。但是上面還有個頂高的——非想非非想處,這個境界大家不能想像。這個定是什麼定?“非想”,照文字解釋“不是想”;“非非想”不能說沒有想。那是什麼東西呀?嘿,那叫做“一靈不昧”四個字,這個是“一靈不昧”。啊,還有一點,非想非非想。所以“上貪不定”,到達這個無所有處定了,我執沒有了;不但無身見,連“我”都丟開了。你要曉得,身見……錄音中斷……所以,到滅盡定的境界,“無所有貪”。

不過有一點,“上貪”,非想非非想處定,三界天最高處的這一個,想進步的這個貪啊,還不一定,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但是現在沒有了。“由止息想,作意為先”,因為他已經停止了一切,自然休息了,無妄想了。注意,將來有分別哦!你說那同無想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他自然休息了。無想定是我們有意修到把他做到了無想,這是自然休息無想,還是起意,要做到自然使他思想停了。止息,換句話說,也帶著呼吸也停止了。但是現生修到無想、滅盡定的人,我們現在肉身修到滅盡定,呼吸一定停止了。停止怎麼測驗呢?那你拿雞毛、燈草放在鼻子上,動都不動,不會有呼吸往來;毛孔的輕微呼吸還有,不過是很少很少,很微弱很微弱。所以你講科學的研究這就很難講了,他的氧氣是自己在體內內在發生氧氣,還是這個氧氣怎麼保留的?所以現在在美國的太空人,都在拼命研究這個打坐、研究瑜伽術。因為到太空去,萬一氧氣沒有了,能夠一定,可以保留這個氧氣的辦法。所以現在有許多東西不是現在科學所能瞭解的,特別注意啊。

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在平常心理行為不常常起動的,以及恒行的、染汙的、常常起動的這些心念,“心所滅”,這個心理行為、心態都沒有了自然滅掉了,所以叫做滅盡定。那叫做無心了,真得到無心了。

那麼得到了無心定呢,你要曉得有沒有離開七識八識啊?七爺八爺還沒有離開呢,呵!七識、八識還在。所以在這個定中,你要曉得呼吸是沒有,身體還暖和的呦!不但暖和,連骨節都軟了,這個人骨節軟了,就像做包子的麵團那個樣子,可以那麼軟的。“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得滅盡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由於為什麼呢?滅盡定同無想定,無想指的意識上的無想;滅盡定呢?厭惡了感覺、受、感受,身體什麼感覺呀,定中舒服不舒服啊,氣脈通不通啊,這時感覺境界都討厭了,都不要了。我們這個意識思想滅了,感覺也滅了。“由偏厭(討厭)受(就是感覺)想”,所以叫做滅盡這些,得這個定境。

§  p308: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
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
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
上品修者,畢竟不退。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

那麼“修習此定”也有三等三樣,“品別有三”。“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這個不要解釋了,同那個無想定一樣。“中品修者,現(現在)不必(不會)退(退步)”。“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就是偶然退掉這個定境,退步了,但是一用心一修,就馬上回來,已經到了中品。“上品修者,畢竟不退。”都在滅盡定裡。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他說,要想修到滅盡定,老實講四禪八定的功夫已經到了,到了色界的境界,色界剛才講到無想定,你們看天人表,色界的有頂天就是色究竟天,色究竟天也就是有頂天。你們查查佛經,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上講過,有頂天上丟一塊石頭,要經過多少百萬億年才到達這個地球,距離有那麼遠。不過現在如果用太空船啊,不曉得要多少年才到達有頂天,應該在銀河系統的、或者過兩三個銀河系統的那一面。你要看三界天人表,現在的新的太空科學把釋迦牟尼佛的三界天人表是越來越接近了,越證明對了。這個所以佛了不起就在這裡,許多東西,現在科學的發展反是證明他的對了。

你們要注意,現在我這一張表,為了大家製造的方便,所以朱博士再把它修整一下這樣。另外有一個圖表畫得很大,我們自己構想的,沒有辦法印,圓的。那麼它究竟在哪一方、哪一方,你不要光是向上面想,做立體的想,你做立體想也可以。

所以啊,到達色究竟天是有頂天,必須要四禪八定,到色究竟天。這個有頂呢,老實講同身體功夫有關的哦。所以研究唯識你又要研究一個東西嘍!我們經典經常講到,普通講教理的不那麼講了,講唯識也那麼講,我們學佛學道有個四加行,必須要注意: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種加行。所以彌勒菩薩說的《現觀莊嚴論》非常注重這四加行。這四種修行,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種定、哪一個境界,都離不開四加行。要得“暖”。所以,有時候你們打坐起來,覺得,哎喲,流汗!熱得不得了!那是太初步啊,那沒有得“暖”。由這個慢慢慢慢正式歸一了,歸一了以後定了以後,光是暖了,那是得暖。所以三昧真火是正在安和的狀態。暖、壽、識連在一起的。有暖,所以氣脈,一般人都講氣脈,氣脈沒有什麼了不起哦;就是奇經八脈、三脈七輪打開了,不過到了有頂境界,暖、頂。“頂”,也可以講,到這個時候,頂輪的脈一定開了的,人的頂輪脈一定打開了。那就是這個肉體同天人境界合一了,頂輪脈打開了。

這個“頂”也可以做有相的方面扯在一起跟你們解釋。搞清楚這個功夫的境界。也可以講理上的境界。到了色界天,因為頂脈開了,你自己現生這個人肉體坐在這裡入定,如果到達加行“頂”的境界,那麼你坐在這裡已經沒有身體的感覺,只有一片光了,都在光明中,就是已經現生到了色界的境界。但是你們有時候打起坐來,偶然看到紅光、綠光、黑光、白光,那個不算的哦!那個是身體內部的氣機的變化摩擦發電來的,那個不是的。你要執著那個光,都會神經了,都會著魔了的。道理是什麼?那一些你偶然坐坐有時候發光,眼睛也看到亮,是你眼神經有病、不好,或者裡面身體在變化。身體內部不是“行”嘛?在動嘛?它自己摩擦也發光。所以你的意識寧靜修靜了偶然看到,那個不是色界的光明定,這個裡頭差別很微細的。隨便認為“哎喲,這個光已經得定了,啊,不得了了!”——入魔境。高一點入到欲界天的定,欲界天還是魔境呀。嚴格地講,沒有跳出三界都還是魔境、外道境界。所以這些順便給你們提到,在平常也許我想不起來就懶得講了。平常你們問我我也懶得講,沒有時間講。現在你聽到的要注意一下啊。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到了有頂天),遊觀無漏。”到了有頂天,再觀察一切無漏法。什麼叫無漏?起心貪瞋癡慢疑,乃至邪見、身見、邊見……五十幾種心所。任何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寂然不動,此身無滲漏,一點滲漏都沒有,等於完備了,心境光明清淨圓滿了。圓滿所以叫做無漏。有一點不圓滿、有瑕疵,就是有漏。就是心、心相到了無漏。

為加行入”,由到了色界天的定,“善於遊觀”,觀察自己心理狀況,一點起心動念處,是“止於至善”,沒有一點不對的。那麼這個作加行,才能證入了滅盡定。我們再念一道,“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所以在九次第做功夫的定力的裡頭,它這個屬於九次第定最後一定——滅盡定。所以色界天有頂天的範圍,“而無漏攝”,到達滅盡定已經屬於跳出三界的邊緣了,在無漏果的範圍。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注意,得到滅盡定還不算得涅槃。所以修這個定,得到了滅盡定的人,已經可以得到心已自在了,所以這才叫做自在,不被煩惱所束縛,沒得煩惱束縛,此心自在了,意識不行了,煩惱意識這個都不相應了,這樣叫做自在。拿現在講這才叫做真自由真自主了,自由自在。

餘地心後”,什麼叫餘地呢?聲聞緣覺這兩種小乘的人、修小乘的人,乃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地位的人,乃至大乘道的菩薩,第七地、第八地以前,“”,這個“餘地心”。二乘聖人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菩薩道大乘道修到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一地一地算下去,到七地是遠行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是法雲地,菩薩十地,都要背來哦,尤其在這個學院的同學,這些背不來你就“糟”字下面加個“糕”了!我想都會背來的。所以到“餘地心後”,到七地菩薩這個境界;修小乘道的到聲聞、緣覺道,修到這個心地法門修到這個樣子還沒有辦法得到滅盡定哦。菩薩道修到七地境界,小乘道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餘地心後”,後是指再得後得智,叫做後得智、智慧。根本智得到,後得智發起,才能夠修到滅盡定。所以“餘地心後”,是後得。這些八地菩薩當然得到了,達到這個程度了,修到這個程度。七地菩薩八地以前,乃至聲聞緣覺這些羅漢果位這個人,得到這個心地法門了,然後由後得智修到了一個程度。所以禪宗開悟,初悟等於根本智,再進一步所謂破重關、破末後牢關,那是後得智啊!到破“末後牢關”獲得一切種智,統統現前,那很厲害了!不是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哎喲!“一輪明月在床前。”“哦,我悟了!”你真誤了,耽誤了!不是的,這要真實功夫。

所以滅盡定,“雖屬道諦”,四諦法門苦、集、滅、道。雖然算是得道,而並不屬於“非學”,“非無學(所)”,不是一般有學位的羅漢、學人或者是已經得到無學位的所攝,已經超過了這個境界。因為滅盡定相近於涅槃境界,可見涅槃這個境界之難。不要把滅盡定當成已經涅槃~~~“似涅槃”。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他說滅盡定的境界,不一定,我們人類裡頭很容易到達,尤其學佛的人,佛在世的更容易。佛雖然過世了,經典、像法還在,並不困難,只要把理明瞭,好好修,並不困難。所以佛以及佛的弟子們,“說力起故”,把佛所說的教理透達了,所以我經常說,佛法是個科學,你理明瞭,依著理來實驗,不然你去盲修瞎練搞不好的。佛及佛的弟子們,“說力起故”,由於這個理論、道理懂了,這個力量、心力引起,在人中智慧、慧解極為猛利,那麼容易修到滅盡定。“後上二界,亦得現前。”如果有後得智成就,雖然生在色界、無色界,也可以修到這個滅盡定。

鄔陀夷經,是此誠證。”《鄔陀夷經》這本經典,一般研究講好像中國沒有翻譯,有!實際上在四阿含經裡頭,一節而已,他說這本經典這個道理佛說得很明白。

§  p309:
無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藏識教,未信受者。
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
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

無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藏識教,未信受者。”那麼滅盡定的人呢,得到滅盡定,快要跳出三界哦,沒有跳出三界,快要跳出三界的,還在邊緣上轉,在無色界中,所以無色界天,剛才我們講色界天,我們欲界天就曉得同我們一樣有肉體,或者肉體比我們不同一點,健康得多。有些欲界天的天人也有肉體,但是,也可以放光。假設你們有緣碰到這樣的天人也沒有什麼稀奇,一看就知道。佛學瞭解了,好,你是欲界天的天人,不要嚇我了。下來有時候神色很難看,但是他身體肉體有光,欲界天的天人。所以同阿修羅有相似之處,沒有什麼稀奇的。有時候你定中,你人中得定了,他在你前面晃兩下,逗你玩玩也有,你當成天母,你完了;當成天人崇拜,也完了;反正是相應不理。至於無色界的下來的天人那很少到這裡,大概現在人研究哇,飛碟、飛碟光有一點相像,呵!這為色界的。無色界的沒得形像了。所以無色界天也名“意成天”,意所成,所以“成心滅色”。但是他們雖然得到滅盡定,生在色界、無色界,對於第八阿賴耶識——藏識,根本還不知道,第八阿賴耶識他不信的,所以佛的小乘弟子們還不相信第八阿賴耶識有這個東西,“于藏識教,未信受者”。

所以呀,“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所以呀,得到這種定的人,生到無色界的時候,很難出這個定。他把這個定境界執著得牢牢的,他不敢動。一動了以後,哎喲這滅盡定再一動我要到哪裡去啊?跳出三界外沒有第四界,我跳到那裡去呀?到哪裡去?這是個問題。哈,所以他牢牢地守住這個清淨境界,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怕得很,他不敢起心動念了。認為怕這個一動念了,這個境界一破掉,滅盡這個境界一破了,又起心動念,我又要變凡夫又墮落了。他對於阿賴耶識的道理根本搞不清楚,所以都還屬於第六識的境界。那麼第七識不談了,因為第七識“我”~“我”已經入到滅盡定去了。這個還是第六識境界。還沒有講完,滅盡定、第六意識的境界還沒有說完的。(下課 38:37)

這很難辦了,很耽誤時間了。本來我們同學們有一個提議,說我的課太多,尤其是唯識課一個禮拜兩次,他們大家覺得是有消化不良之感。想做筆記、想實修都很困難,因此要求變成一次,我想已經講了兩次,等這個月到底了再講。我總覺得時間來不及,要大家瞭解多一點。

現在有幾個問題,第一點,為什麼《成唯識論》不從頭開講?哈,這個是小問題,沒有什麼問題,從頭開講你就聽不進去了。尤其配合我們用功夫的,現在求修證的人,所以從這裡開講,慢慢倒轉來才容易瞭解。

第二個問題,這些巫師招魂,還都真能夠靈魂來嗎?還是它道的分神而來?人同畜生也能分神?啊,這個問題在唯識的道理、佛法的道理,這個招自己的魂,都是自己的魂起了作用。換句話說是“識變”,自己的心識識變。除非這個巫師或者這個法師,這個作法的人自己定力很高,那可以分神。這個唯識道理正要講到了,識是可以分的,換句話一心可以多用。不過假定一個人投到它道,譬如已經變人了,再招魂的話,這個人當時有昏迷之感,那麼就有分神的作用。可是現生這個人自己還不知道,或者是夢境一樣的、迷迷糊糊的。

第三個問題,死的時候身體還沒有冷卻,那把眼角膜拿來移植了,這個眼識還存在,此時是否八識未死?八識本來都在的,八識分段生死本來都在的。一切器官、眼睛移植到這個人,八識如何分法?八識沒有多大的分位,只要他自己一接上新的眼識,八識是一體的,可以起作用。蚯蚓砍斷,各段皆動,這個已經講過的。蚯蚓砍斷了,八識都在動,餘力未斷,那是餘業未斷,所以八識普遍地存在,無所不在。

第四,色界天是氣交還是什麼?也是三元和合而生麼?如果人死後生在色界天,是直接生。藉緣生,也是藉緣生的。沒有緣不得生,也要藉緣生,那麼也是需要三元和合。現在我們講色界天是氣交,是方便的說法。高一層的色界是神交,神就可以交了。還有書上哪一頁那一行的問題,直接來找我研究,不耽誤大家上課的進度了。

現在我們講到無想定同滅盡定,講到了~講完了。修滅盡定所到達的色界天境界,那麼生在這個無色界天的天人,無時而不起此定。“不起此定”不是說出定,生不起進入滅盡定的功用。道理在哪裡?因為生在無色定的高位的人,就怕自己無色心、無色境界的斷滅,就是上次講到這裡,對不對?對吧?道理等一下再說明噢!

已信生彼,亦得現前。”假定有人見地更高,曉得生在無色界天這個境界,但是他也曉得可以進修滅盡定的人,那麼這個滅盡定的定境也可以現前。“知有藏識,不斷滅故。”理由呢,就是曉得一切阿賴耶識無處不在、無時可以斷滅的。阿賴耶識生命的根根還在,所以下面就轉了。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但是生在無色界這個境界的人,知道了阿賴耶識不斷。比方我們現在當然三界裡頭是最低界,三界有九地、九層樓,比方;我們是最低一層叫“五趣雜居地”,就是人、阿修羅……錄音中斷……欲界裡頭五趣雜居地。這個趣也就是趨向。假定就是我們這些人如果瞭解了阿賴耶識不斷,是不是我們現生可以證得滅盡定呢?當然可以,學佛的人一定可以,不是說我已經信佛了、吃素了、皈依佛了不可以。要斷三界的見所斷惑,方起此定。

我們現在很重要的~~~幾次跟大家講過,希望沒有表的人趕快來拿。或者你們派出代表來拿。再不要丟了這些表了,每一次講課都要帶來。尤其講功夫的,修定的功夫,就是八十八結使表~講見思惑的。在史老師這邊。你們哪位起來幫忙一下?有了的最好不拿,免得不夠。尤其本院的同學應該不要拿了,應該有。本院的同學還看到就拿一張、看到就拿一張,就第一個犯了“貪”。你不要看到是小事哦!我等一下正講到這裡。而且拿了以後不肯帶,犯了失念。都在犯。沒有的應該拿。學佛啊,這些基本的不是為了名詞佛學啊,自己用功夫,必須要知道的。

見思惑~~~最難斷了,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道理。道理你們大家聽經啊、研究佛學、聽了又聽的,剛才跟一位道友倆講一下,好像聽得樣樣都懂,自己都對了、證到了、空了,結果嘛什麼都沒有用,什麼都抵不住事的,那是非常糟糕!就是不用腦筋,不用心思。修是思惟修哦!

我們第一個特別提出來再講一道,大家千萬記住啊!我們根本的煩惱:貪、瞋、癡、慢、疑這五種。貪,並不是一定說貪吃、貪財、貪名叫做貪,什麼都是貪呐!譬如我們打坐得定的人,在定中很舒服不肯起定——貪!這就是貪。在菩薩道是犯的更嚴重,你不要認為我只修道,愛清淨也是貪。愛清淨、愛孤獨,沒有哪樣不是貪,所以心理檢查要搞清楚。你說一個人愛清淨,在定中有沒有瞋心呢?瞋心更重。你看在定中,在初禪欲界的定中,誰要擾亂了你的定,非常煩惱,這是瞋心,這是欲界的。癡,明明知道自己本來是佛,心就是佛,見不到心;習氣斷不了,明知道而斷不了,大癡!慢,當然很慢,尤其修道人我慢更大:我是修道人,外道沒得修持!看人家都看不起。不得了的哦!這些結使沒有斷,你說你能夠證果?有啊,五十塊錢買一個蘋果那很容易,那叫證果了?那不可能的,初禪的果都證不到的。慢,人人都有我慢。所以第七識的我慢,四惑當中叫做思惑,四惑就是四煩惱~貪、瞋、癡、慢。那這個表上都有,你們去找。就是思惑,有一欄很小的,思惑:我貪、我瞋、我癡、我慢,第七、第八阿賴耶識的根本,欲界中間統統俱全。

你看下去,到色界,上升到了色界,到了三禪定,同無色界四禪定以上的人,那麼瞋念是沒有了。不是斷了根哦,也沒有轉化,(是)伏下去、壓下去,給定力壓下去在那裡,不會起瞋念;但是我貪,貪戀這個定的境界,不肯出定。貪戀這個定的境界,自己貪戀果位,我慢就存在,不能更上進,不能回心轉大,所以我癡,就是無明,統統存在。

所以要知道,見思惑九十八個結使,這個打的結、我們心理上業識上的結扣,是不得解脫的,得解脫就是道。不要認為打坐就是道;打坐是修定,自心證入解脫的一個練習的初步的功夫。千萬注意,不要認為念了個咒子念個佛就行了,那差遠了。你如果一聲佛號,把貪、瞋、癡、慢、疑統統把它滾完,做麵粉一樣,一點一點渣子都把它滾來了,一點麵粉都不留流了,然後把它連輥輪一同就把它丟掉,那差不多了。

所以啊,四惑處處存在,越是修道的人,越是貪瞋癡慢疑越大。所以你看,你沒有記住吧?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第七識的偈頌第一首下面兩句怎麼樣講?“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如果第六意識中間貪、瞋、癡、慢這些轉不了,不是淨土境界、不是心淨土境界,都不是的。這是五個,貪瞋癡慢疑在三界中間,即使到了三界的天人,沒有成就、沒有真解脫。到了阿羅漢也沒有解脫,就是降伏下去,斷伏而已。除了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慢慢才能解脫。所以它解脫很不容易。為什麼我那麼多年來拼命給你們講這些,不大肯講大乘的?你們聽了《金剛經》、大乘,一聽理都懂了,好像個個都通了佛——統統在造業!很嚴重!尤其什麼顯教啊、密宗啊、什麼宗啊,把自己都宗到地獄裡頭去了,千萬要注意!

這是三界這五惑很嚴重哦。再加上我們檢查自己,五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邪見”、“身見”,身見你看誰免得了?邪見,你理解的錯誤都是邪見。身見,誰能夠免得了身見,覺得這個不是我?真證到不是我;不是發瘋的不是我。“邊見”,你任何打坐功夫再好都有個邊呐。覺得“哎喲,放光了、空了!”空都有邊,你那個光大概只有這樣大!哈,那個還不是光啊,不是的,那是色身來的。什麼正定中有光了——那是色身轉化來的,同道業不相干;有關聯,並不相干,與定力的功夫有關聯,不是道的境界,不管你哪一種光。無色界就沒有光了嘛,對不對?你要把道理想通哦,研究通哦。你還都是邊見。“見取見”更嚴重了,自己有一點理解到,認為我這個就對,這個理就是對——見取見。我所見到的、所理解的抓得很緊~~~這個觀念去不掉不能成道。就是拿現在哲學來講就是主觀成見,沒有客觀的存在了。所謂“我客觀”也是主觀了。“戒禁取見”更麻煩了!你看多少人犯了戒禁取見。他因師傳的錯誤、自己沒有智慧、見解錯誤,哎呀覺得這個戒要這個樣子才是,乃至有人上香,右手、左手爭了半天。不是這個,你沒有道了。這都是屬於戒禁取見。一切宗教都有戒條、都有規矩,把那個規矩死死抓住當成道。你想~~~真得道、到空的境界沒有這一套了。而戒禁取見是最後最難解脫的,這都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這些,欲界裡頭的四諦~~~苦集滅道中間,你們看表,所構成苦諦這十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貪、瞋、癡、慢、疑,都有。欲界裡頭能夠瞭解一點,苦諦下面集諦~~~能夠了解一點,邪見、見取見、貪、瞋、癡、慢、疑去了幾個了,你查查看!何以去掉?怎麼樣去掉的?欲界中間,怎麼到了集諦裡頭少了三個?什麼道理?只有七個。怎麼樣叫滅諦裡頭(這種心理都是歸納的心理狀況)只剩了七個?道諦下面怎麼樣又有八個?這是什麼理由?不要光看表哦,一般看了,哦這是佛學。所以三界天人表這些東西是最根本的,尤其是作功夫、進修佛法,必須要下盡功夫把這個道理參透,你才一步一步用功起來,上證果之路非常快,非常快的。

現在,我們再給你找一個資料,現在《成唯識論》我們還只講到在這裡。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見所斷,修到了貪瞋癡慢疑降伏了。有些境界,你譬如像五見這些錯誤的觀念,要自己的知見到了、慧發了,才能夠斷除無始以來這種偏見的習氣。非常難!所以主要告訴你,因為在這裡大家剛剛學學打坐了,跑到外面說,以為打坐坐得好、以為是道,都狂了;不是狂啊,狂是客氣話,就進入邪見魔道去了!差一點都不行啊!所以呀,你看禪宗永嘉禪師證道歌告訴你:“差之毫釐失千里。”什麼叫“差之毫釐失千里”?譬如我坐在這裡,這個指頭這樣,在這裡只偏一點點,這一條線你拉開到那一邊,越拉得遠偏的方向越大。所以見地只差了一點點,加上時間加上修持的成果,你就走入邪道魔道裡頭去了,自己不知道,有如此的嚴重!所以現在,我們還是像法的時代,佛的經像還在,還沒有真到末法,末法更苦啊!苦得很!真到末法苦得很啊!那麼,經教教理還在,好好努力。

比方,我現在給你們找一個文學的證據,當然很難懂,文學差一點就懂不進去了。怎麼樣叫要斷三界見思惑,貪瞋癡慢疑有這樣難斷?現在有個文學的東西發給你。本來大家中國文學程度好一點的,我們講的人就減少了時間。講不要緊的我把時間拖久了,要緊的沒有講,很可惜!萬一不夠哇,我們自己同學們兩三個人一張,先讓給外面的居士們。

譬如,有一位女的《善女人傳》,文學很高,明朝的事。明朝有位大禪師叫宗泐(ㄌㄜˋ)師,宗泐禪師,朱元璋以來他是不得了的哦,最大的外交官。這個在明朝歷史上啊,正史上不大記載他的。這位和尚道行又高,為朱元璋、為明朝國家做了很大的事,非常有名,學問好。這個文章,吳江,就是江蘇人,這位女的小姐叫做葉瓊章,人長得很漂亮、年輕,詩很好。古代的小姐,要曉得明朝小姐們不出閨房哦,一長大了房門都不出來,都是自己在後院。那麼,“從泐師授記”,跟著泐禪師要皈依。泐禪師學問也很好,師云:“既願皈依,必須受戒。凡受戒者,必先審戒。”你千金小姐要皈依我,好!我要給你授戒,我要問你犯過戒沒有。“我當一一審汝”,他說我要問你,你要講坦白哦,正式授戒,你要把心裡頭犯過的罪都要講出來。

身三惡業:殺盜淫,身上發的行為,他說你犯過殺戒嗎?你要曉得古代千金小姐不下廚房,豬啊雞呀魚呀從來不要自己殺的。他問她有犯過殺戒嗎?這位小姐想了一下,說我犯了,什麼叫犯殺戒呢?“曾呼小玉除花蝨”,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蝶衣”文學境界之高,隨口就答出來。小玉是丫頭的名字,唐代的故事。輕紈就是我們用的那,現在女的用的扇子,圓圓的用好綢子蒙起來,她說我也犯過殺戒,怎麽殺戒,那閒來無事讓丫頭,哎,花上的小蟲拿刷子給它刷了。看到花園蝴蝶在飛,讓丫頭去拿扇子把蝴蝶打下來了。蝴蝶花粉一打掉,蝴蝶就死亡了,活不了多久。說我犯過啊。嗨,你看她文學呀,你看她這是真修的。心裏的這一點小事情檢查出來,這等於是色界天,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級天人都會犯這種事。你不殺,談何容易呀?她“曾呼小玉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蝶衣。”
他問你犯過盜戒沒有?她說犯過了:“不知新綠誰家樹,怪底清聲何處簫。”走過路上,看到這個樹啊花很好,偶然叫丫頭去摘一朵;隔壁人家吹蕭,我聽這個聲音好極了,起來偷偷在聽——犯盜戒。所以,司馬相如、卓文君彈琴一曲,貪瞋癡慢疑都犯了。喏,檢查心理要這個樣子啊!
他問,那麼你犯過淫戒沒有?小姐嘛,她還沒有結婚。她說有啊!“晚鏡偷窺眉曲曲,春裙親繡鳥雙雙。”有犯意就是犯了,大乘菩薩道就犯了淫戒。所以永明壽禪師說,什麼叫犯淫戒?“隔牆聽釵釧聲”,聽到了,“哎呀,這是女的來了。”他說有這個分別心,菩薩道就犯了淫戒。這個女的也講了:“晚鏡偷窺眉曲曲”,到晚上化妝,鏡子裡看來看去,自己畫得漂亮,口紅打得對沒有,這有犯意嘛,有淫念的犯意,她說我犯了。這個春裙、衣服上繡個鳥雙雙、繡鴛鴦,有這個企圖哇,所以說她犯了。

那麼這位師父就問她,你口裡頭這四種惡業~~~嘴巴的業最重的啊,你要曉得~三業中嘴巴業最重的呀!四種惡業。他說你打過妄語,說過謊話沒有?她說犯了:“自謂前生歡喜地,詭云今坐辯才天。”文學家、學問好的、學佛的人,最容易犯這個戒。自己都認為:哼,我同維摩居士一樣辯才無礙!“詭云今坐辯才天。”自己前生是歡喜地中來的,初地歡喜地菩薩轉生,所以文學那麼好。她說自己犯了,寫文章……錄音中斷……講話,這是犯綺語戒,她有犯。這個,“團香製就夫人字。鏤雪裝成幼婦詞。”作詩作文章,經常容易犯綺語戒,文字越寫得美的,越犯。而且文學啊不犯綺語戒是寫不好文學。她說這些東西我都犯過。幼婦詞,《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是三國時候楊休講的,絕妙好詞。這每一句都有典故,我懶得說了哦。這你們好好去研究,不要認爲大致懂了就行,每句話都有典故在裏頭。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挑撥離間的兩舌戒呢?她說有啊:“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她說有哇,對文學上的批評就是挑撥離間嘛。譬如我們常常講,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詩人,講自己呀,像我們連我來講佛法的時候,有時候經常都帶出綺語來,這是文學習氣啊。現在帶一個給你聽。有人說這個人詩作得很好,很傲慢(就是我慢),他看不起白詩人,所以就掛了個招牌——詩醫,同他們這幾位醫師一樣,他們醫人家病;他是專門醫人家的詩病。你們詩作不好都拿來我給你們醫。你看這個牛吹得很大!這個犯綺語戒、妄語戒都來了。
但是他真有一套,他把古人的詩都醫了。譬如古人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首詩太肥了!要給它吃減肥的藥。“時節雨紛紛”嘛,何必一定清明呢!“路上行人欲斷魂”太肥了,走路的人,“行人欲斷魂”,走路的人當然在路上,“路上”兩個字多餘,說肥了要減瘦。“借問酒家何處有”哎又肥了嘛!“酒家何處有”這一句話當然在“借問”,所以這兩個字是多的。“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多餘了!“遙指杏花村”,管他牧童也好,老頭子也好,指一下就對了。所以這個詩太肥了,所以要把它減了、把它醫一下。像文學上這些故事很多。
在佛法裡頭我們心裡要檢查,所以一個文人學佛有時候文字都不敢亂寫了,自知犯了兩舌戒。他這裡頭講,他說你有惡口吧?譬如說國罵三字經啊,女性罵人:“你要死啊,你短命啊”這些話。她說有哇:“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罵東風。”她說我罵了,犯了惡口戒。怕花落了,怨天怨地,就是犯了口過。

好了,這位師父又問:意根裡頭、思想裡頭三種業你犯過沒有?犯有貪念嗎?她說我犯了:“經營湘帙成千軸,”同我一樣喜歡看書、買書,書買了一千部了,還不夠,看到新書就要買,就是貪嘛!“辛苦鶯花滿一庭。”又喜歡想種花,種了這一株了,看到別人那裡聽說有好花,又去弄來,就是貪嘛。她說我犯了。
他問你犯了瞋念嗎?她說犯了:“怪他道韞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釵。”這是唐代一個女詩人崔徽,把頭上玉釵金釵拿來,卜卦作了一首詞,有名的情詩。她說當時啊,謝道韞,南北朝的謝道韞、女才子,都是文學很高的。崔徽不是才子,是另外一個身份,但是這首詞都流傳得很廣,她說我看到就不高興,認為呀女性沒有品德,所以發了脾氣、也罵過。他問你有沒有犯過癡戒呢?她說有犯:“勉棄珠環收漢玉,”鈔票不夠,把那金戒子啊、耳環賣掉,要想買一塊玉來帶帶,她說這就是癡。把這個首飾賣了,買那個更好的戴上;金剛鑽一克拉不夠,要買個三克拉,就是犯“癡”。她說“戲捐粉盒葬花魂。”落花落下來,把這個像林黛玉葬花一樣,那麼沒有錢買鋤頭啊,也把這個口紅去賣了,買些什麼東西來……這都是貪瞋癡,都有。

這個師父一聽,好!你都承認了,從此不要犯!給她授戒了。
我為什麼講到這裡?好細呀,文學又高。你看心理檢查自己好細呀!這個人是再來人哦,這一種叫做再來人,所謂幾果羅漢再生人間的就是這一類,這個女的,你看她下文。結果家裡給她許配了,許給哪一個呢?也是江蘇人,昆山縣的,姓張的丈夫,快要出嫁的那一天,嗨!對不起!走了,死了。——再來人。

所以拿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三返人間、三果羅漢一返人間、四果羅漢不來了,屬於三返七返的這一類人,所以她慧力之高,檢查自己心理之強——再來人。等到出嫁的以前,當然她是不會去結婚了,可是生在這個人家,吃了人家十幾年的飯,長大了,父母要給她作主,古代嘛沒有辦法,可是她走了,回去了。放到棺材裡的時候整個身體還是軟的,沒有僵硬,可見是再來人,定力功夫到了。所以呀,一般人都認為是神仙、女仙再來。有詩集留下,叫《返生香》。

像這一段,那下面你們自己去看,不相干了,也有相干的,自己去研究。所以我常說,要研究佛法要把各方面東西弄清楚一點,像這些句子內在,每一句要講起來……好了,都去了一個鐘頭了。每一句裡頭要倒轉來講,什麼叫“道韞”、什麼叫“崔徽”,崔徽要引了半天的東西給人家,所以,現在講課好痛苦!在我們古代一提這些都曉得了,“道韞”者謝道韞,崔徽是唐代女詩人,作了些什麼句子;什麼叫做“辯才天”,都曉得了,都很清楚。所以過去在大學裡上課,只要帶粉筆就夠了,好辦,因為大家這些都很熟嘛。現在不同了。

這一段我們引用,你看,這還不是三界的天人啊;普通人,但是再來人。所以在自己心理上斷三界見所斷的惑,那麼立刻可以進入了滅盡定,立刻可以進,現生我們也可以。那麼大家用功修持,自己覺得那麼用心。有些人打坐一坐坐了五六個鐘頭也可以坐下去,那是坐腿,那沒有入定。定者,這些結使、心理作用一個都沒有去掉,不行,不能得定,永遠不能得定,只能說你是在靜坐。

靜坐境界多是在色陰、受陰這兩個境界裡轉,在心理內部在轉。尤其你看大家你們學佛,尤其念佛的,就是這一句佛號以外、你念十聲佛號裡頭,自己檢查一下,起多少貪瞋癡慢疑的雜念?如果拿十念、念十聲佛號中間裡頭,都沒有任何一個雜念過來,差不多可以談心境的修定了。乃至最後這個佛號也不起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出來了,就是佛號的那一念的境界淨念相繼,永遠就是這一念,不管生理的變化——這個叫念住,可以達到初禪,就有點相像了,千萬注意噢!所以大家坐在那裡,一天到黑,有些人尤其是我們這裡我們同學們都是在那裡甘苦啊,那裡熬腿啊,真甘苦啊!在那熬腿、硬熬,心理上沒有注意,那就不可以。

當然我們這裡修持的同學們,在心理上多用一分功,你的色陰、生理馬上就變化、就轉。因為色陰這個身體呀,我們這個身體是心識的“相分”,是它的相分。所以你心理的見解轉了,見分一轉呢相分跟著就轉,你用不著修氣脈。見分轉了,相分當然轉。所以常常同學們問氣脈、問功夫,經常問,這個等到我有空一點嘛,就跟你們談談;沒有空的時候經常幾句話,好像說罵你們、呵斥你們——不是呵斥你們,不要在那裡轉。你不懂,受了呵斥在那裡也不懂:多在心地法門下功夫。我們千萬注意噢!每一堂上課《三界天人表》同這個《九十八結使表》都要帶的。

現在我們還是講滅盡定的道理。“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他說其他的普通一般的異生~其他的外道或者其他的人,不是正修禪定的,他不能夠把有頂心的,有頂心是什麼呢?就是暖、頂、忍,到了色界天的有頂天。換句話,有頂心在四禪八定裡頭是什麼定呢?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如果沒有超越這個境界呢,他的心、整個的心王及心所,心理所起思想這些狀態停止不了,所以沒有辦法入到滅盡定。必須要伏滅,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禪八定修到最高的有頂、有頂到了頂巔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修到了這個,還要丟掉,才能證入滅盡定。他說其他的異生、下界的眾生修的,不能夠做到這樣。

再說滅盡定,“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他說這個定、滅盡定是羅漢果了,非常微妙。要證到“我空、法空”,大乘菩薩們。你要曉得大乘小乘用功禪定的路線離不開四禪八定,是一樣哦。大乘小乘是用心不同、發心不同,功夫四禪八定是呆板的,這是共法。四禪八定都得不到,連兩個腿都降服不住,坐都坐不下來,然後思想心裡那麼亂,說自己懂了佛法,不犯妄語戒呀?這個妄語戒犯得更厲害哦!你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謊話,以為如此認為我在修行,心理上在犯妄語戒,很嚴重哦!

所以他說大乘菩薩要證到“二空”,二空以後,後得智、“應後得”心所引發,才能夠進入滅盡定——修大乘菩薩道。要七地菩薩以上才能得滅盡定果,要注意。[此時引磬響]那麼快啊?真的啊?好像一下就到了有頂天。呵呵!(下課 01:28:07)

§  p309:
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餘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
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
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上八地,皆得後起。

那個下八地不是菩薩八地,也通菩薩八地。就是說,非想非非想處定是最高的定了,無色界到了頂點了。跟著下面四禪八定,這個八定,那麼要把~~~定境界不算究竟啊,修定是修因哦,你們打坐修定,那是指因,不是果位,得定也不算果位呦!果位是看你心理行為這個貪瞋癡慢疑見思惑等等斷除了多少,那叫果位,千萬注意。不要以為打坐坐得好,有人做到半空中可以坐著了,人可以腿盤起來空中坐著,這算得道得果位沒有?沒有。沒有得道。道在心中,在你這個見思惑、思想雜念、這個貪瞋癡慢疑習氣的轉變。所以我告訴你,善惡是非太分,還是欲界天的天人境界,還是瞋念沒有斷;到色界無色界以上,這個才滅除了,只能說滅除了善惡是非之念而已。你以為什麼是瞋心啊?這個都是瞋心,我看得慣、看不慣都是瞋念。這個我看不慣;這個壞人我不要看、不理他——瞋念,這是天人的瞋念,欲界天天人的瞋念。色界、無色界都沒有瞋了。

所以呀,“下八地修所斷惑”這個貪瞋癡慢疑要怎麼樣轉變呢?不是你打坐就斷得了的,要修,要在行為上修。不在行為上修,斷不了的。修行、修正你心理的行為呀。要“修所斷惑”。“(其)中要全斷欲餘伏”,這個三界九地還剩餘下來有一點力量,或者斷了;然後才能夠開始進入滅盡定的境界。就是說從非想非非想天以下這些人,要怎麼樣可以進入滅盡定呢?完全斷除了欲界的“餘伏”,欲界的等等的剩餘的習氣——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等等伏下去或者完全斷了,才能夠證入滅盡定的境界。

他說:“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欲界裡頭見思惑的種性,尤其是這兩種、二性,有兩個心理的種性,我們任何人有的,最繁複、最複雜,自己檢查不出來的。哪兩種啊?不善性及有覆性。
不善”,為什麼不直接講成“惡”呢?比惡又不同一點,惡性有時候自己心裡起個惡念,惡念還容易檢查到。好像並不是惡念,是“不善”,並不是善念。
有覆”,有蓋覆的心理,譬如昏沉囉、散亂囉、愛睡覺囉,這都屬於蓋覆,蓋覆的心理。“不善及有覆二性”,蓋覆就是無明,把你遮住的。譬如我們還不講別的蓋覆,一般人學打坐,一坐起來就是睡眠、昏沉把你蓋覆住,初步的定都做不到,它把你遮住了。就是色身的業力,或者是有風了、或者有病了,體能不夠健康;或者坐得好好的,欲念發動了、各種動了,都給你蓋住了。
“不善、有覆(的)二性”,這兩種種性——阿賴耶識種子的爆發“繁雜”,障礙了你的滅盡定。

所以在欲界中的見思惑、無明不斷,說自己能夠已經得到了羅漢果,我也常常聽人家講;我碰到一個人,他說自己得了羅漢了。我說我沒有看見,我只菜市場看見蘿蔔,沒有看見羅漢。——那麼容易呀?羅漢?!要注意哦,不要狂妄啊。修行要老老實實。總而言之給大家講,記住: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修行!不要狂妄。即使得了聖位的人……

……犯了癡戒。慢心,有道的人會犯這個慢心哦,不會有這個慢心:嗨,覺得我啊吊兒郎當,沒有什麼!說“我有道,我是比你好啊!”——那是蘿蔔的果位。所以啊,欲界的惑業的種子,這二性繁雜,障定了。

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唯有第三果羅漢到達了不還天、不還果了,三果羅漢在無色界中證果了。說無色界,換句話所以你要注意哦,也包括這個色身,我們到了色界的人可以做得到啊。你們打坐修定,氣脈真正通了,只有光明,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是與色界相近了。再進一步,光明也沒有了,除了全空→空即是我、我即是空——無色界中。所以,你還在身上搞氣脈,“哎呀,任脈通了,什麼腰通了,頭頂通了……”你通吧!慢慢通吧!通到哪一年去啊?那都是在欲界裡頭搞。為什麼?四個東西:憂喜苦樂,功夫進步一點就高興,不進步一點就煩惱——心理上。氣脈通了:哎喲,好舒服啊!氣脈不通:哎呀,好苦哇!就在這裡頭轉,都在欲界裡頭滾。以如此的修持,以為自己得道證果,你想想看,這是什麼果報?所以要注意啊!

只有到三果羅漢不還果,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到了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前天我聽顯明法師講《法華經》,告訴你們什麼叫有學、無學位,講得很清楚了,我不需要再講了。到了無學位的,以及一切大菩薩,才能得滅盡定;還沒有到涅槃哦。滅盡定你注意哦,上次講過,“相似涅槃”。

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所以,他們~三乘無學以及三果羅漢們,他們有自己心靈的感應。一動念,要入滅盡定,就超過了“生上八地”。但是這個定,起是後得智起來的,得滅盡定。不是我們~我們現在用第六意識是思想妄念起,不是後得智起的,不能進入此定。思想分別妄念都空了,那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後得智才能進入此定。這是一派的理論,玄奘法師也把它拿來放進來,給大家參考——有一派修持的經驗如此說。

§  p309:
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餘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
 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
 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如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
 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
 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

有義”,另外有一派,這些大師們修持證果的經驗,“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要斷除了四禪天以下的餘惑;“餘伏或斷”,其餘的習氣的力量,或者降伏下去,或者斷除了,“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才能夠進到滅盡定的境界。

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為什麼呢?在四禪天的境界,“變異受俱”這變異生死的感受。什麼感受?我們這個感受最厲害的是苦、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痛苦與快樂,苦樂兩個相對,剛才講過憂喜苦樂這四種。你看在我們心理上幾時完全沒有過?我們心理隨時在這四種裡頭變化,在變異。一下高興;不高興的時候嘛,不舒服,不舒服就是憂愁;樂極就生悲;悲極了發瘋了又生樂——那個非量境界的樂。悲痛到極點有時哈哈大笑,那已經神經了,是非量境界的樂;但是也算樂。人都是憂喜苦樂在“變異受俱”,這都是煩惱的種子,這些東西障礙定力是最強的。心理不平衡,不能得定。

彼隨所應,生上五地。”四禪以上的“五地”,四禪天~三界天人表上面,四禪天上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皆得後起”之以後才能夠進入滅盡定。
若伏下惑”,斷除了,或者修持努力把下界的這些見思惑~~~貪瞋癡慢疑伏下去,才能夠生起這個定,“能起此定”。
後不斷退”,那麼得了這個定以後,永遠不會退墮了。

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他說,所以前面這一段這一派所講的理論,必須要升到高一層的境界,才能夠把下一層的種子發現。
這個道理怎麼樣說?等於說我們打坐的學佛的人,今天進步了一點,才覺得:哎呀昨天很糟糕,那個念頭很不對呀。進步了、上地了一點點,發現下面、昨天的錯誤,對不對?那麼,這是一派的說法,剛才前面一派。那麼,另一派的說法不是的,就要當場自己檢查出來這個心理境界,現在自己這個功力境界在哪裡;已經到哪裡,趕快丟掉,才能夠上進。簡單告訴你就是這樣,免得被他文字困住。
所以他說,生在上地以後,斷了下地這個習氣,“斷亦無失”,他說這種理論也沒有錯誤。這一段你要知道,都是因明道理了,這叫做“觀待道理”→在作功夫的思想論辯上在討論、邏輯的討論。討論了“證成道理”→真正修功夫經驗是如何。

如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因為生了上界以後,再進一步了,才能夠斷除第七識的與生俱來的我執的煩惱。所以功夫禪定修行不進步,你想斷除自己的煩惱是做不到的。換句話說,注意哦,我們再放下經本研究,你說修行人勢利不勢利啊?非常勢利。修行人現實不現實?非常現實。你不進一步,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現在的錯誤,你看多現實!不積極地求上進,你永遠停留在下界,你看多勢利呀!這就是真現實。所以儒家的道理也是一樣,你們《大學》都念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為日新電影院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要求進步。如果滿足於今天的成就,就是墮落、就是退步了。修行人隨時隨地是在上進的,要有這種精神才叫精進修持。停留到這一秒鐘的成就為滿足,就是退墮的人,就下去了。所以不到無學地就不可以有停留,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時在求進步;只有明天,沒有今天,今天的成就都不算數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這一段,我們剛才都簡單明瞭把意思給你講過了,我們不在文字上玩了。因為我現在我也在發心,不過我的發心完全不知道有結果沒有,我正要把這個譯成白話。我看大家太痛苦了,把它譯出來整個變成白話,你們一看就懂了,免得那麼痛苦。給玄奘法師那個骨頭一樣在啃啊,一個字一個字啃啊,啃不清楚的。所以我準備為大家、為未來的人下一道工夫,希望我有精神。我現在每天都抓住夜裡抓住精神搞它一個鐘頭;朱博士正好在這裡,叫他整理,他已經整理十幾張紙出來了。那麼這一段暫時不講噢。
道理講完了,現在繼續下去,這是論辯的道理。

§  p310: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修大乘道、菩薩道的人,先修小乘,已經證到聲聞、羅漢的果位了,後來馬上回心發大心、發菩提心,轉入大乘菩薩道的人。他說這一類的人,因為他小乘的功夫都到了,四禪八定~~定力已經到了,再發心做大乘菩薩回心向大,大菩薩們,所以他在任何時間要入滅盡定就入滅盡定,隨時可以做到。“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假使不是呢,不是從小乘裡頭轉過來的大乘菩薩;換句話學佛要注意哦,真正的學佛、規矩修,先學人乘十善業道;人乘修好了,修天乘,修四禪八定之初禪;再修好了,就聲聞緣覺。這是等於我們現在的讀書,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聯考到大學、轉研究所,讀大乘,就是規規矩矩一路進修。當然,也有聰明人半路插過來走大乘,那麼定力都沒有修過的,沒有修過四禪八定、一點定力都沒有,那只要心發的大,心發的大有什麼?——善行做得多。你不要以為自己“我是學大乘”,你一乘都不乘啊!日行一善你都做不到,你做了哪一點好事啊?只有偷了人家麵包吃,造了罪孽;雖然只偷一口麵包吃,盜戒犯了,哪裡容易學大乘!所以他假使不是這樣正科生轉過來,“若不爾者”,那麼是大乘菩薩,或有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永遠降伏了一切根本煩惱。縱然~大菩薩不一定哦,還有欲界的煩惱沒有斷,修惑雖然沒有斷,在大菩薩的大願力與善行之下等於已經斷了,隨時可以入滅盡定。因為他這個心力大、智慧大、福報大,可以入此定。注意吧!所以,學佛很簡單,沒有別的話,你不要隨便吹牛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口口聲聲在書本上轉,學識好、佛學理論講得好,平生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哪裡能夠證道啊!你打坐坐死了,變一塊石頭而已,有什麼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是諸佛教”哦!至於修定呢也很簡單,“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第六意識先掃乾淨,貪瞋癡慢疑掃乾淨,就行了嘛。

所以剛才講行菩薩道,為什麼還在欲界還有欲?同普通人一樣,男女飲食都有,修惑還沒有斷,七地菩薩以上,為什麼可以入滅盡定?願大、善行大,功德到了智慧也到了。他換句話說,大菩薩提得起放得下,要切斷就切掉了,才能夠起此定。

§  p310:
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
 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
經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論說”,《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所以《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你,已經到了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遠行地~才能夠可以進入滅盡定。

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但是菩薩地不一定哦,剛才引用了彌勒菩薩的話,現在玄奘法師又引一段,在哪裡他沒有講,你要佛經看多了你就懂了——《楞伽經》告訴你。只要證菩薩發心的人、初地菩薩,如果要進入滅盡定就可以做到、修到了,永伏一切煩惱,等於大阿羅漢。所以十地菩薩是有次序的。但是,你看在《楞伽經》上說,初地等於十地,十地等於二地,二地等於八地,八地等於六地,六地等於五地,搞了半天一地也不地。——就是一個心地。所以《圓覺經》上告訴你“本無次第”,“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圓覺經》上的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圓覺經》有這一段,你們自己去翻看。就是說,本無次第。

彼十地中,皆起此定。”只有行大乘菩薩道修的人,在十地當中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都做得到。
經說”佛經上講,“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好了,把滅盡定、無想定交代完了。

 

引申閱讀: fufufromtw - 善女人傳~卷2》葉小鸞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