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春夏秋冬,24時,《黃帝內經》依循天地之道,認知生命本源,順應自然規律,建立良好生活習性的養生智慧~北京中醫藥大學曲黎敏教授。

 

在前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的舖呈,所謂的養生~《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到底是什麼呢?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順應四時為養生的第一要務,就是順應這個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領,順應東南西北、春夏秋冬,這是養生的要則。這又要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說【四季調神大論】而是說【四氣】?且它調的是神,它重的都是神的這個層面,那麼【四氣】到底是指什麼?【四氣】實際上就是跟四季相關的氣,黃帝曾經問過岐伯:到底什麼是【氣】?岐伯回答時非常為難:此先帝秘之,這是過去不外傳的東西,你得齋戒幾日才能傳給你。黃帝就答應齋戒幾日,然後,岐伯才告訴他什麼叫【氣】,他說的是: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 

什麼叫候?候實際上就是物候~事物的表現,比如現在正是春天,春光明媚,大家在外面可以看到樹木、事物的各種表現,候就是這種事物的表現5天會出現一個變化。那麼到了三五一十五天的時候,這個氣~天地自然之氣就會出現一次轉換。人體要想養生的話,你只有跟上這個氣~比如春天氣都生發起來,你還沒生發起來時這樣你就會得病,到秋天氣都開始收斂了,你還沒開始收斂你也跟不上這個氣,你也會得病。這就也是中醫中所謂的天人合一的這個慨念一個表現。這就叫氣。大家不要一提到氣,就去理解為呼吸之氣,古代的氣不是講這個慨念,他更多的是在講【節氣】,也就是說的二十四節氣。 

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各占6個節氣,四季裡面不是單純的說一個春夏秋冬的慨念,而是告訴你在春夏秋冬當中,氣是不斷的在發生變化的,發生變化的這個時候,我們人的情志就要跟上這個變化,就可以樣生。 

【四季調神大論】裡邊,其實主要是告訴你春天怎樣養生,夏天怎樣養長,生長、收藏等等這些都是四季裡邊氣的表現,記住!生長、收藏是氣的表現。然後,化呢!原先講過~就是生發、生長、收斂、收藏這四氣全都有,就是乾卦的上九~見群龍無首吉,化這就是中央脾土的特性,他全部都能吸收。跟先前講的春夏秋冬、東西南北是一樣的,我們中國人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去生活、生存的,你看,比方中國古人最喜歡的一種居住方式~四合院,現在都住樓房了,過去的老話就說這是接不著地氣,四合院是最佳的生活環境、最好的風水,為什麼呢?四合院不就是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全都有,而門一定朝南開,門是主散的,出入之所,然後東邊的房子因為主生發,孩子們可以住,老人就住西邊的房子,壯年的人正好住正房~生長,老、少都是由你來養,所以這是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全有,只有這種情形才是先前所說的吉~見群龍無首吉。他全都有了才吉祥。做一個企業也一樣,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全都有,那你就達到一個無為的境界。所以,主要是他調的是裡邊的神。 

* 春天怎麼養生
* 夏天怎麼養長
秋天怎麼養收
冬天怎麼養藏 

四氣調神大論篇 第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那春天到底怎麼養生呢?這一段文字寫的非常美!也說得很清楚,這就是養生之道,後邊還有養長之道、養收之道春三月,春天的生發之機,實際上是說的漸進式的這一春、這一春,告訴你生發之機是一點一點起來的,它是分步驟的。

發陳   

生發之機是分步驟一點點起來的,那它從哪裡起來呢?此謂發陳~就是從冬這起來,春天你過不好的話,你的毛病是從冬天時候種下的。比如說SARS非典,它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當年得非典的人很少老人及小孩子,基本上是青壯年,照理說瘟疫應該是老人及孩子最易感染的,小孩子潛龍勿用精還沒全調出來,小孩子的精就不足,老人更是精不足,他們才應該先得病呀!反是青壯年得病,這個例子就是告訴你~春天的時候你得的病、春瘟,像這種季節性的病或者是流行病,都是跟你的整個的生命狀態有關的 

其實,是現在目前來講最養生的,小孩子按時睡覺,老人也早睡,早上老人又做晨起運動,他們注重樣生,才不會熬到11點還不睡的在那上網呢,所以,他不耗他的精,他已經收斂不足了,他就只能維繫的很好。老人若身體不好該是年輕時候累的,或是情志上有些問題,他會有病,但他不會在這種季節性的變化裡顯現出來,因老人孩子都比較養生。只有青壯年晚上不睡的熬夜上網,唱卡啦OK。 

現在中醫、西醫都不好看病,因為人的習性不改,他如果天天夜裡都在那熬著夜,生活作息不規律、顛倒~那叫顛倒陰陽、顛倒夢想,什麼都是顛倒的,你怎麼給他治?你治著治著讓他狂睡,他又不依了。 

這就告訴你~春三月,此謂發陳,他發的陳都在冬這兒,這是陳舊的東西給發出來了,把積蓄的東西,積聚在冬天的東西發出來~靠這個力量來生發 

所以春三月是一步一步的,這時候,天地俱生,天為陽,地為陰,陰陽都開始生發,也就是先前所講的子時~一陽生,呼!一陽、二陽、三陽那麼生起來,這就叫天地俱生,陰陽氣全生了。那麼,萬物以榮,萬物都開始發育生長,古人舉了三個例子告訴我們這時候的養生應該: 

第一是夜臥早起,所以你看《黃帝內經》,它沒告訴你怎麼治病,只告訴你怎生活,也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你就不得病。所以,它是醫道的原理就在這。夜臥早起~到春天,生發之氣起來了,不要睡的太早了,晚點睡,但所謂晚點睡也不要超過子時,晚點睡早點起,太陽一升起來時,你就該起來了,因為萬物都在生發嘛!廣步於庭,記住這個步~是兩個腳趾的象形,在古時就是慢慢走的意思,步就是這樣;那大踏步的一個大加一個腳趾這個字是古代的走字~就是跑,大踏步的跑。而步呢,是慢慢的來生發,它還是告訴你怎麼去緩慢的生發春天的生機,慢慢的走,但要走的很遠,庭院要很大,一點點生發,實際都是講春天的氣機該怎麼去做。然後還怕你不懂,怕你過急、過早的去生發,就要你被髮緩形,在什麼情形下會披髮?一般都是最放鬆的時候,披髮讓你別約束生機、生發,春天時梳個馬尾把生發之氣都給約束起來了,這還是表象,更核心的問題是告訴你應該放鬆你的心情。緩形,打個比方就是放鬆腰帶、穿寬鬆的衣服,別穿著緊身衣約束了生發之機,也意味著放鬆心情。所以講~四氣調神,神才是最重要的。 

這時候以使志生,原先說過,志~腎經、腎的神,剛才說過就是發陳,以使志生,使得腎精的精氣能夠一點點的生起來,但仍是又怕你還是做事會過度,又接著說生而勿殺,這時只要懷著一種欣欣向榮的心思,不要起一點殺心,古時強調春天是不可以起任何殺心的,早先不就講過春天攀折了一枝花,你秋天就少收一個果,人的身體氣機在生長,你就讓它好好的去生長,不要壓抑它,這時如果壓抑自己,你就會得病。 

予而勿奪,只拼命的給予它、培育它,不要掠奪他,花要開就給它澆水,記住,所謂的春,你既可以說是肝,也可以說是年輕、少年的時候,然後依序是青年、中年、老年,年少時不要壓抑他,你讓他拼命的學、學、強灌他,這樣的孩子壓抑住了,你不知道秋天的後果是什麼?比方剛才新聞說一個韓國人開槍~美國校園的槍擊案,出現這樣的事情,大家都去找現在的原因,卻沒找他原先的原因,為啥不往前三步找?小時候怎麼對待他了?實際上當他做出這樣的事情、動了如此殺心的時候,那是他原先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失敗,最後應該知道是什麼樣的後果,所以這也是管理。什麼都可以說的通。 

賞而勿罰,獎賞他不要懲罰他,不要懲罰這個生機~不要說你別生的這麼快,慢點長什麼之類的。要使勁的獎賞他,讓他好好的生發。這也是代表一種人生態度。此春氣之應,這就對於春氣的反應,天地的春天如此,人的春天也是這樣的,養生之道也,這就是養生發的一個規律,記住,《黃帝內經》的講養生都是在講養東方,都是重文化、慢慢生發起來的這麼一個象,逆之則傷肝,如果你不這樣去養生,你就會在五臟裡損傷了你的肝氣的生發之機,而這種生發之機當下是看不出你傷了他的結果是怎樣,實際上告訴你,這時候若傷了,夏為寒變,要到夏天才看出結果,春天的生發之機沒養好,到夏天就會出問題,譬如腹瀉、或是心臟出問題,因為東方主木,木在五行中木生火,夏天的火就不旺,火對應人的心,所以人的心氣也是不旺的。 

奉長者少,奉~是兩個手捧著東西給對方,所以你春天沒養好的話,你給下一步的東西就太少了,你給長、夏天這是生長嘛,你給生長、可供生長的東西就太少。 

這就是《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講一個春天,它會給發陳,然後它本身的問題,還有它下一步的問題,都會給大家講清楚。就是我們現在得病有一個毛病,譬如我現在拉肚子,找醫生看時會說聚餐時吃壞肚子了~這都是思維習慣的一個慣性的說法,為什麼一桌子人吃飯,別人都沒事就你拉肚子?實際告訴你~拉肚子這有可能是前一個6個節氣之前的事,你那沒養好你這自然就養不好,春天的養生就是這樣~它講了怎麼去行為,晚上怎麼好好睡,早起,慢慢活動,保持心情愉悅,大家就應按照這個規律去做。 

但這裡沒有講到,稍微再補充一些,中醫看來食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百姓以食為天,食就是你的天、根本,在《素問》裡邊,他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古代說~藥補不如食補,那麼藥和食物的區別是什麼?古代的藥都叫做,毒就是草《說文解字》裡是說草往往生得很濃密這個慨念,藥呢?是藥三分毒,大家一定要知道毒指的是偏性食物跟藥相比它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氣,藥用的都是它的偏性,所以中藥的採摘時間就顯的非常重要,實際上中藥的偏性就是它的氣,什麼階段採的藥它的氣是最足的。譬如喝菊花茶,菊花是秋天、冬天生長的花,所以它補的是金、水二藏,補的是肺、腎,而現在人喝菊花茶認為它去火,實際上它去的是肺火和腎水的火;所以,毒都是用其偏性,因此它採摘的時間特別重要~什麼藥在什麼季節採收。現在的藥如果是大量種植,如果不按節氣去採收那個藥效就會出問題。這也是未來中醫藥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實際上藥是用來幹麻的呢?藥補不如食補,記住原則性一句話,藥是用來賑災的,當人體生病的時候,這時候你人體的氣血哪都供應不足之時,藥可以用來賑災,可藥不能天天吃,藥是臨時救急不救貧,病~氣出現了陰陽偏虛偏盛的問題,當你這出現了問題,我用藥臨時來給你賑災,而食物是可以天天吃的東西,且是用它的平和之氣,所以人體可以吸收的東西來說~食物一定會比藥好的多。 

你要弄清楚,《黃帝內經》就是講為什麼得病,且不能過份的依賴藥,身體要健康只有靠每天吃飯,身體的健康是一個積精累氣的過程,氣、精都要一點點的攢起來,才可以補益身體。人體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奇經八脈都是藏元氣的地方,在中醫典籍中沒有一句話講:沒有一個藥入奇經八脈,就是說沒有一個藥可以補元氣,可反過來卻說只有食物可以補益元氣,可以補益我們身體。》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