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步步驚心》之牽引

 

20111002(日) ~《步步驚心》

好難得的0930(5)那天晚上突然很想找部電影看看,就上了土豆網,
結果選上的沒有一部可以看到,說是非大陸地區有版權問題,那就找部電視劇總可以吧!
一樣的結局~非大陸地區有版權問題,不讓看!
不死心!再找!
看見一部清裝劇~步步驚心共35集,點下去,嘩!BINGO!
故事是說...一位現代OL穿越時空到了清朝初葉...
很不幸的陷入了《九子奪嫡》的羅網中,與諸王子間發展出的愛恨情仇。
演員除了演四爺的吳奇隆可沒一個認識的,但故事還挺好看的說,
看完第一集,可惡...第2集又一樣不給看了...
不死心再亂按,接著看了33集,看完仍是意猶未盡,又開始亂槍打鳥囉,
接續看了9、10、11集,終於累趴了,去睡囉!

星期6白天出門去了,到晚上找兒子幫忙解決不讓看的問題,
今天窩在電腦前一整天,看了幾乎20集的~步步驚心,到清晨3點多才睡,
好看,還沒看完,明晚繼續!

 


20111004(2) ~雍正皇帝

不知為啥?!一直以來...電視劇演過那麼多的皇帝...
幾乎沒有哪一個皇帝如雍正...會讓人如此難以評價...
也沒有個皇帝如雍正...讓人如此心痛...總是陷入他的情境中?!
這次也是...
一直思索是為什麼...雍正會大開殺戒...菩薩怒目?!
《真慶幸自己不是演員...謝天謝地...》

一連兩天晚上繼續未看完的電視劇~步步驚心,仍沒看完。
這部原著小說還沒看過,不過在電視劇裡並沒有探討雍正的佛教徒心思,
應該是這作者不是學佛的?!
如果能從學佛者的心思切入...是否更能剖析雍正呢?!
印象中據師及南師所言,雍正應該是開悟了的人,
但是歷史上或是民間似乎對他的評價都不高,
可是若沒有他當初的嚴峻摳苛,何來後來的乾隆盛世?!

直到《雍正王朝》出現,看來似乎是在替雍正平反,
也是受了這劇的影響,還特別去找了二月河的書來看,
這麼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卻為何手段那麼辣、狠?!
其實應該去找史料才對...但不是文史工作者真不知由何下手!
心中總是懸著雍正的事,真是為古人操心~多此一舉!


20111005(3)

不管明天要上班,《步步驚心》劇集30~35集,看到半夜快2點終於全部看完了,
看前面的劇集時,心情總會隨著劇情的鋪排進展而更迭起浮,
完全不能自已,原本以為這次又會跟以前看《雍正王朝》一樣,
根本跳脫不出來那種傷感、心痛、鬱悶、無助、沉重,
結果完全沒有耶...居然連眼淚都不曾陪著掉過...為啥轉變這麼大?!
是因前晚睡時,一直在以佛教的觀念解讀一些有關雍正的事情嗎?!

不過若是撇開對雍正的心結不談,《步步驚心》還真是不錯看的劇集!
演員真是好,尤其是演四爺的吳奇隆那個沉穩內斂,
一直是印象中的小虎隊,還真沒想到有如金蟬脫鞘般的讓人眼睛一亮!


20111018(2) ~雍正與禪宗

新聞看到27日中視要播出《步步驚心》這部電視劇耶!
讓我又憶起...前些日子看這部清穿劇時的心情之起伏跌宕...
事情總是那麼巧,要請人代買書送人,去翻查書名時,
竟看到自己書架上立著2本《雍正與禪宗》,好久以前看過的書...
哈...久到居然都忘了有這本書的存在囉!

拿起書來重新再看一遍吧...
才看沒多久就寒毛聳立,是講說當個雍正這樣的帝王真是不容易呀!
生活儉樸、治事勤敏、政風極其嚴酷、大權獨攬、事必躬親、
作事既有魄力、精神又復過人...自律極為嚴謹...
在位13年的硃批超過千萬字,這不簡直就像是“苦行頭陀”嗎?!
即使自己想當個替他倒茶水的宮女都做不成的,吃不了這苦不說,
他隨時機鋒一來...可就愣住了...
不過有句話說的真好...寧願一家哭莫叫一路哭...菩薩金剛怒目呀!

晚上還是忍不住上網找資料...
看了更是不解...
傳說實在太多了...
為何要吃道士的丹藥呢?!難不成是飲酖止渴?!

===========以下是網路找來的資料==========================

■  事 件:雍正奪嫡之謎天下大白  
  地 點:中國
雍正皇帝一生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繼承王位的合法性。
坊間一直流傳,康熙臨終前立下的遺詔,曾被人由「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于四子」,
此事因而成了滿清王朝的一宗奪嫡疑案。
康熙的這封遺詔最近在台灣公開展出,是否能還雍正一個清白?

雍正皇帝登基的事,一向是歷史疑團,據野史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病情突然惡化,傳諸王子入見,
王三子、王七子、王八子、王九子、王十子、王十二子、王十三子以及
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急至御榻前,康熙下達詔書,
當時身為四子的胤禛(雍正)並不在場。
及後胤禛趕到康熙所在的暢春園,三次晉見康熙問安,至夜間戌時康熙去世,
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讀遺詔,據說他當時並無繼任王位的心理準備,眾王子向他叩首,他還呆立當場。

但有說康熙彌留之際的遺詔,已被當時控制局勢的雍正和隆科多篡改,
遺詔上本為「傳位十四阿哥」,但「十」被改為「于」,結果雍正成功奪位。
這個版本流傳已久,成為不少歷史故事的題材,當年改編自二月河名著《雍正皇朝》的電視劇,在香港播映時更掀起「雍正熱潮」。

不過,六月二十六日才對外開放的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展示了大量清朝內閣文物,當中包括這份清聖祖康熙所立的遺詔,完全推翻了此「改字」之說。
遺詔原文已正式曝光,當中關鍵之句是:
「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廿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依此為據,與傳聞「傳位十四子」的說法明顯大有出入,雍正並未奪嫡,
他繼承大統是出於康熙皇帝旨意,並無添加兩筆,將「十」變「于」。

雍正的清白可謂得來不易,因為遺詔是混雜在清朝內閣大庫檔案中,
曾經險被一把火燒清,幸被台灣大學前校長傅斯年一手救回。

內閣在清朝是庶政中心,大庫收藏詔敕、題表奏章、史書、黃冊等文件,
但歷代皇帝均沒有設專員管理,因此損毀嚴重,至宣統元年,更因庫牆倒塌,
大批檔案準備將之燒毀,幸得學部參事羅振玉阻止,輾轉交給歷史博館籌處,
及後又因欠缺經費,被分裝成八千個麻袋,以銀洋四千元賣給北京同懋增紙廠。

在險被誤當廢紙處理掉之前,羅振玉以一萬二千元贖回,
最後在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後來成為首任台灣大學校長)奔走下,
由中央研究院購入,成為研究明清歷史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由於檔案在初步整理時,並未料到會尋到「寶」,以致當年中研院曾流傳一則笑說,
當時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李濟半開玩笑的說:
「難道在這批檔案中,找到滿清不曾入關的證據嗎?」

事後證實,這批檔案確實解開不少歷史疑團,
在全部共計二十一萬一千九百一十四件檔案中,不但發現雍正奪嫡並非史實,
還發現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年輕時高中科舉進士第二甲第卅六名的小金榜,以及清朝圍剿鄭成功的詔書等。

雖然康熙傳位雍正的遺詔公開,打破「十」被改「于」的說法,
但仍有歷史學家指出,此備受後世爭議的繼位事件中,仍有疑點。

例如隆科多是這宗疑案的關鍵人物,康熙去世時他肯定在場,
雍正繼位後,為何絞盡腦汁要置他於死地?
康熙晚年貼身侍趙昌,常傳達康熙的命令,最終亦難逃雍正毒手。
另外,康熙死後葬在東陵,雍正則長住圓明園,另建西陵,似乎要遠遠躲開父親。
歷史學家認為這類悖於常理的舉止,反映迷信思想濃厚的雍正,
可能自愧做了對不起父親的事,故不排除雍正確曾改遺詔,只不過手段不如民間傳說般單純。

參考資料:Cyber X-files

 

■雍正死因之謎

據《清世宗實錄》記載,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圓明園生病,
然在此以前他照常辦公,接見一些官員,這時健康狀況不會太惡劣。
及至二十一日也未休息,二十二日晚病劇,
召見寶親王弘歷,和親王弘晝,庄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公、丰盛額、納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宣布傳位弘歷,二十三日故世。
這個對中國歷史施予了一定影響、有著傳奇性經歷的皇帝就這樣急驟地撇棄了金鑾寶座和熱切留戀的人世。

*雍正之死,“實錄”只反映他故世的迅速,而為他送終的張廷玉則有感情地提供了一點新情況。
張廷玉在自撰年譜中寫道:
雍正二十日就有病了,然很平常,二十二日白天還見了皇帝,
夜間再奉召入見,就“驚駭欲絕”了。
除了驚訝病情急速變化之外,是否還有難言之隱?這是不能排除的。


*被呂四娘刺死說*
雍正暴卒,官書不載原因,自易引起人的疑竇,再加上關于他為人的傳說和評論,更易引人猜測,
于是不得好死的種種說法便產生了。
其中,被呂四娘刺殺的說法較為風行。
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或說是呂留良之子進士呂葆中的女兒,
在呂留良案中,她攜母及一僕逃出,為替父祖報仇,習武,入宮殺掉了雍正。
或云她的師父是一僧人,原為雍正劍客,後不樂為其所用,離去,
培養了這位女徒。據有人講,這種說法,“都是實錄”。

這個傳說直到今日仍有市場,1981年曾發掘雍正地宮,未打開即作罷。
可是社會上傳說棺材已經打開,雍正有尸身而無頭,擬以考古發掘証實雍正被呂四娘所刺。

其實,這個說法並沒有道理。
雍正處置呂家,戮尸、斬首之外,呂留良孫輩發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乾隆時,呂氏遺族有開面鋪、藥鋪的,有行醫的,還有人成為捐納監生,
被清政府發覺,改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
後住齊齊哈爾,隸水師營。
呂氏後裔俱在,不過遭到嚴格管制,不能自由活動,當然不能替祖上報仇。
至于呂四娘主僕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
當時辦理此事的浙江總督李衛以擅長緝捕盜賊而著稱,
所以奉命兼管江蘇盜案,若呂留良後人果有逸出,他自有能力搜捕到案。
再說他曾為呂家題過匾,呂案發生後雍正沒有責備他,
他必心懷畏懼地下死勁處理有關人員,怎肯容主犯子孫逃脫!

*被宮女、太監縊死說*
這種傳說,亦有它的淵源。
另有一種傳說,謂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伺雍正睡熟,
以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藥而愈。這是子虛烏有的事。
在明朝倒發生過類似的事。
明世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宮婢楊金英等縊而未死,用太醫許紳之藥而康復。
雍正和嘉靖都廟號“世宗”,民間傳說,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也是難免的。
雍正被呂四娘之刺說,可能由此衍化而來。

再說他的孫子嘉慶倒真被人謀刺過。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進神武門,
至順貞門,突有旗人陳德向他行刺,未及近前,已被拿獲。
這個發生在宮禁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為後人附會刺客殺害雍正的版本。

*還有雍正遇刺于湖南盧氏婦人的說法*
謂盧某謀逆被處死,其婦工劍術,為夫報仇,進入暢春園,刺殺雍正,然后自刎。這是小說家言。
說湘人被害,大約是出過曾靜案的緣故。
把圓明園誤為暢春園,可見傳聞的不確實了。


*丹藥中毒之死說*
另有雍正死于丹藥中毒的猜測。
雍正早就對道家的藥石感到興趣,他推崇紫陽真人,為之重建道院,特別贊賞的是真人“發明金丹之要”。表明他對道家丹藥的強烈興趣。
他平時愛吃丹藥既濟丹,四年(1726年),
賜鄂爾泰服食,受賜者服用一個月后奏報“大有功效”,
雍正告訴他:“此方實佳,若于此藥相對,朕又添一重寬念矣。
                              仍于秋石兼用作引,不尤當乎?”
要他將儒醫與道醫之藥並用不悖。

雍正還把既濟丹賜給田文鏡,說自己正在服用它,沒有間斷。
常服並非治療某種疾病,專用作彌補元氣。
人們服丹藥,總有所顧忌,怕與身體不投,所以雍正要田文鏡放心:
“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異,放膽服之,莫稍懷疑,乃有益無損良藥也。朕知之最確”。
表明他研究丹藥藥性。

雍正在宮中養著道士,原是為著治病,有的是用藥石,有的用其他手段,
如賈士芳則是念咒,行按摩術。
婁近垣,為雍正設醮禱祈除祟,此人“頗不喜言煉氣修真之法”,不是煉藥石的。他很得雍正的青睞,封為妙應真人。
雍正密令督撫推荐懂醫藥的道家,就是要“修煉養生之人”。
為雍正煉丹的是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他們“為煉火之說”,在圓明園內修煉。
雍正和道士接近,極其希望道士給他治病、健身,
對道家的丹藥持欣賞態度,這些情況說明他有可能食丹藥中毒而死。

雍正死的第三天,新君乾隆下令驅逐道士張太虛,這是與雍正之死是否有關的耐人尋味的事情。
乾隆上諭:
皇考萬几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
以為游戲消閑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于西苑空閑之地,
聖心視之與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聯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
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伊等平時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有干法紀,
久為皇考之所洞鑒,茲從寬驅逐,乃再造之恩,
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
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恕。

雍正事出倉皇,乾隆繼位,百務待理,竟把驅逐道士當作要務,實令人費解。
如果純粹出于厭惡道士,本可從容解退,如若僅此之由,
必令臣下認為他即位首先挑剔乃父毛病,這對其統治不利,他不會這么干。
然則或有大故,有可能是乃父食道士丹藥致死,
給雍正造成不得善終的惡名,因恨而逐之。
此種大恨本可致王定乾等于死命,但若熱喪期間殺人,倒使事態滋大,引人議論,反為不美,故逐出而嚴加管束。

要想把這個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需要弄清道家的長生不老術在歷史上的變化,
何以到明清時期還有人相信?這時道家藥石有何特點?
雍正服食丹藥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筆者尚無專門研究,這里只是把問題提出來。

關于雍正的死因,有三種可能,一如官書所載,因病而亡,
但它對暴死的異狀未作解釋,令人疑竇叢生。
鄭天挺師認為雍正“是中風死去的”,可惜沒有說明,但是值得重視的說法。
二為劍客所刺,此無稽之談,經不起辯駁。
三是死于丹藥中毒,此說頗有合于情理處,然而究屬推論,未可成為定讞。


■安葬泰陵

雍正子夜死,乾隆、允禮、鄂爾泰、張廷玉連夜將他的遺體送回大內,
安放于乾清宮,上午八九點時入殮。
因死的急驟,缺乏料理后事准備,當遺體送回大內時,侍從諸大臣,
如張廷玉、鄂爾泰只能乘官廄中劣馬,或云馱煤的騾子,又要趕路,
張廷玉几乎從馬上跌下來,鄂爾泰弄得肛門開裂,鮮血直流。
到大內后,張廷玉一晝夜水都未喝一口,當夜只睡了一個時辰,
鄂爾泰在禁中忙了七晝夜,始行回家。
經過諸人的竭力安排,雍正喪事一切如禮進行。
二十七日發表遺詔,九月十一日梓宮安放雍和宮,
十一月十二日,乾隆為其父上謚號,
曰“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
乾隆元年二月定雍正山陵名“泰陵”,
二年三月初二日安葬雍正于易州泰陵地宮,
初五日以其神主升示付太廟。

雍正和其他帝王一樣,繼位不久就張羅異日的陵寢。
因為順治、康熙陵都在遵化,選擇陵址,很自然地就在遵化進行。
但一施工,發現土質不好,于是棄而不用,別尋他處。
命福建總督高其倬與允祥勘察,兩人相中了易縣泰寧山太平峪地方,
雍正對這里很滿意,認為“山脈水法,條理分明,洵為上吉之址。”
但這里遠離父祖陵寢,與建陵一地之理不合。
不過雍正主意打定,就讓臣下給他找合理的根據。
果然,大學士等奏稱,漢唐諸陵雖都建于陝西,
但漢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分別在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
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分散在三原、醴泉、乾縣、蒲城等地,
據此,在易州設陵,與古禮不為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是畿輔之地,
離京城不遠,完全可以建陵。
這樣,雍正算是通過了輿論,決定在易州建造陵寢。

在選址的時候,雍正就積極准備工程用料。
他認為自己的陵墓,只要辦好,花錢在所不計。
八年(1730年)開始建陵工程,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
泰陵包括一組建筑,有矗立“聖德神功碑”的大碑亭,享堂,隆恩殿,
方城,明樓和地宮,此外還有一群石像生。
泰陵雄偉壯麗,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昔日之森嚴禁區,今日為游覽勝地,這自然違背了雍正的意愿,
但卻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他。

■清世宗雍正(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愛新覺羅氏,名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
生於康熙十六年,卒於雍正十三年,死後葬於清西陵中的泰陵。
雍正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皇后烏拉那拉氏為元妃,初婚配偶佟佳氏。


■從小到大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出生。

■胤禛與政治
康熙四十七年黃河洪水情況惡化,在幾位貪官的指揮下,災民未能夠得到需要的補助。
康熙皇帝聽說後,決定派出一為皇子來擔當災區籌款的艱難任務。
根據歷史記載,由於太子胤礽無能,也不想得罪人,為朝廷辦事的胤禛與皇十三子胤祥一起決定當差。
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並設立軍機處以加強中央集權,
攤丁入地,廢除賤籍,並且建立了秘密選儲制度,使皇位繼承問題制度化。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

■爭奪儲位鬥爭中的角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廢太子胤礽。
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
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於佛道,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
暗中與年羹堯與隆科多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
康熙晚年胤禵得到賞識,任命其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時人猜測是康熙心中的繼承皇位人選。
同時胤禛也屢次被差遣為代替康熙主持大祀。

■胤禛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康熙在暢春園患病,
初九胤禛奉命代康熙進行冬至祭天,十三日康熙病亡。
當時胤禛並不在場,由隆科多宣詔傳位雍正。

雍正皇帝四十五歲即位,其即位經過至今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對其繼位之說有多個版本。
「雍正奪嫡」和「太后下嫁」與「順治出家」並稱「清宮三大疑案」。

清朝官方史記所說,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暢春園。
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時正代康熙在天壇祭天),
由九門提督~衛戍京師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
《康熙遺詔》原文為: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然而民間傳聞康熙皇帝本意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
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而奪得皇位。

但此傳說有破綻,其中之一是當時清朝內宮事務一般用滿文,
因此康熙的遺詔一定有滿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漢文的方式篡改滿文的遺詔。
其次,當時還沒有簡化漢字,應該是「於」而不是「于」,
所以不應該出現可能被篡改的情況。
再次,清朝文檔應稱「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稱呼。
因此更不會出現被修改還可讀通的情況。

此外,一說康熙傳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讓胤禛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在將來繼承清朝的皇位。
還有種說法認為,康熙死的時候情況突然並沒有指定繼承人,
雍正利用當時的自己的政治優勢(他代父親主持大祀),聯絡隆科多,
並軟硬兼施說服八阿哥同意擁護自己即位。
屬於在突發情況下巧妙利用政局的結果。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
例如皇位的競爭者之一康熙八子~愛新覺羅胤禩是非常優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
他先被雍正封為親王,後又打成「阿其那」
(有學者認為是「豬」的意思,現在有學者認為是「不要臉」的意思);
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結黨,被打為「塞思黑」
(有學者認為是「狗」的意思,現在有學者也解釋為「不要臉」的意思)。
他們即使向雍正上書,也要著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
康熙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駕崩後,
從西寧撫遠大將軍任上趕回吊喪,雍正卻不允許其進城,
後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對其監禁。

雍正所為引起別人對其奪嫡的猜測,為平息傳言,雍正下令撰寫《大義覺迷錄》,
但是存在的矛盾之處使人覺得欲蓋彌彰,更加懷疑。
也有說法認為迷信的雍正死後,不隨其父康熙落葬於清東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為怕死後因奪嫡一事在地下見罪於祖宗。

■去世
關於雍正的死因,也眾說紛紜,留下謎團。
民間有傳說被呂四娘刺殺的,也有傳說被曹雪芹的情人害死的,但不足為據。
比較多的說法是雍正因病服了有毒的丹藥後駕崩。

■后妃
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內大臣飛揚古的女兒。雍正九年九月,薨。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乾隆四十二年正月,薨,年八十六。
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年遐齡的女兒,雍正三年十一月,薨。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純愨皇貴妃,耿氏,管領耿德金女。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乾隆時,尊為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薨。一子,弘晝。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燁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時,只有弘時活了下來,其他兩個皆殤;一女,下嫁星德。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臺後,封其為謙嬪,乾隆時尊為皇考謙妃,生一子,果毅親王弘瞻。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殤。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薨,追封為寧妃。

■後代
雍正皇帝先後得十六子八女,皇長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
臨死前,雍正把皇位傳給皇四子寶親王弘曆,命皇三子弘時自斃。
皇五子弘晝從小軟弱,未能和兄長們掙位,也沒有這個意圖。弘曆即乾隆。
愛新覺羅·弘暉,長子,端親王。
愛新覺羅·弘時,三子,削宗籍。
愛新覺羅·弘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愛新覺羅·弘晝,五子,和恭親王。
愛新覺羅·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後。
愛新覺羅·福惠,七子,懷親王。
愛新覺羅·弘昀,早殤。
愛新覺羅·弘昐,早殤。
愛新覺羅·福宜,早殤。
愛新覺羅·福沛,早殤。
長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和碩懷恪公主,次女,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養女和碩淑慎公主,理親王允礽第六女,母側福晉唐氏;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怡親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晉兆佳氏;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莊親王允祿長女,母福晉郭絡羅氏。

■影響
雍正是清朝歷史上一個能幹的皇帝,不過民間也有很多關於他的謠言。
民間傳說雍正皇帝是篡位而即位的,把雍正描寫成一位毒死父親,氣死母親,不務正業的小人。

參考文獻~雍正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