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下卷9自他換的科判b225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寂天就是寂天菩薩是《入行論》的作者,在《入行論》裡面就可以看到自他換的教法,其實整個自他換都是根據《入行論》,而《入行論》是根據的1.《華嚴經》2.《大方廣經》3.《寶鬘論》3部經論。《大方廣經》大家可能不熟,剛剛也出現過《華嚴經》,記得菩提心總相在《現觀莊嚴論》裡面找,要了解別相、細節的話在《華嚴經》裡面,現在告訴你我《入行論》也源自《華嚴經》,最後是龍樹寫的《寶鬘論》。
1科叫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這是宗大師講法時經常用的方法,一開始就告訴你勝利過患,目的就在引起你的善法欲,弄清楚就會照著該做的去做了。第2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現在告訴你的自他換是蠻玄的,你再讀下去就知道了。現先跟各位提示,以前你可能沒有很深的印象,我們所謂的7因果基本上是比較沒有用到很深奧的見地,可是自他換的時候,他是很重要會用到很深的見地。所以曾經這是密傳。密傳有2種原因,1是你根器不夠,我不傳給你。你沒有這個智慧你沒辦法領悟這個,你智慧沒有到我不傳這叫密傳。1是你不是這種法器,我不傳,你不是屬於這一類的。現在密宗也有這味道,但基本上過去這所謂的自他換是屬於密傳的,不公開的。只有上師對弟子認為他是這樣子的法器,他才會告訴他這個。
從阿底峽下來一直到最後有一個人名字叫切喀瓦,先簡單講一下這故事。就說這個切喀瓦本來是寧瑪派的,因他看到一個《修心八偈》就是講菩提心的,看到其中一句有關菩提心的,他搞不懂就想要弄清楚,他去找這位老師的時候,這老師已經走了,他遇到的是他的弟子就是霞惹瓦,宗喀巴有2位很重要的老師還記得嗎?這2位老師源自於霞惹瓦。所以霞惹瓦是宗大師的祖師爺,可是跟我們知道的阿底峽再傳弟子博多瓦又差上一段時間了。切喀瓦就跟著霞惹瓦學,學會以後就非常相信這個,然後他就到處去傳這個法,特別是痲瘋病人。他用這個《修心八偈》教這些痲瘋病人,大部分痲瘋病人病都好了。所以他發現這樣的大法把他當作密法太可惜了,就拿出來公諸於世,從他開始才變成不是密法了。所以,我們讀自他換的時候先對這歷史有一點了解。自他換過去是當作密法,為什麼密是有2個原因的:1.不是這一類的法器不傳、2.你智慧不夠不傳,等你智慧夠了再傳。
大家不要以為自他換是很容易的東西,前面講7因果時候我一直強調他的理證,為什麼眾生是你的媽媽,這有教證、理證。這個理證你一定要懂,懂了理證後你才有辦法產生這樣的心才有辦法修下去。可是在自他換裡面,要真正的能夠理解自他換所講的最後需要空性,為什麼會是密法重點就在這裡,因為他最後講到的是很重要的空性。
這個空性,有同修馬上能反應知道我在講什麼,現講空性到最終的時候叫大平等。大平等這個法性,還記得廣本《心經》中有一個生起平等覺?平常在背的260字《心經》中沒有,這生起平等覺一般叫圓覺,圓覺就是指這個大平等。這個大平等是怎麼生起的?是因為真正的究竟勝義。究竟勝義就是代表什麼都不是,只要你能想起來的都不是。因他是根據根本定入定時的境界所以什麼都不是,等到他出定的時候,在什麼都不是以後,反過一個角度就是~就沒有所謂的分別了。所有的東西都沒有所謂的分別了,是不是就是平等?所以變成勝義、世俗是一件事。這個勝義跟世俗是一件事是因為對真實勝義很徹底後轉過來後的東西,而不是從世俗轉過來的。所以勝義就是世俗是大空性後面的大平等。這很重要,所以為什麼會強調2轉法輪是根本就是這個原因。你假若沒有大空性你生起這個大平等就不是正確的,你又把他變成有了。這個大平等所強調的不是變成有,他還是空,空的很徹底後變成平等了。
現在講的這個在一開始就提出來,是告訴大家所謂的自他換真正的理證是要靠空性,靠哪一個空性?靠這個大平等。這太深了!這是空性裡面最後最究竟的一層。所以以前才會是密法。有人說空性太深,學得好累,其實你要學佛法,很多東西你躲不掉,空性你躲不掉,你不弄懂你永遠會碰到他。現在讀菩提心是一個完全世俗的東西,那暫時不去碰空性吧,可轉一下你又碰到了,最後你一定要有這空性的見地。所以碰到山就是想法子翻過去,繞山最後永遠山在前面。
現在有這樣一個觀念就知道他第2點告訴你,強調說這不是隨便亂講的,你只要有按照這樣去修你一定能夠修成。這是第2科的重點~你只要有按照自他換去修你就一定會修成。第3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就是整個自他換的內容。科判上有次第2字,在《廣論四家合注》說這是法尊加上去的,在藏文沒有這個次第2字,但無所謂,因翻譯有時會為了詞意通順而加上。
先看一下補充資料,上次漏掉了。
補充說明b223:一、發心為有為法,屬心法、有知攝。根據《昂旺略論》,格魯派謂之屬第六意識(有勝解心所?)攝,他宗則謂之屬心所(欲、勝解等?)攝。通常開始修法,學習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成佛,只能算是解義菩提心(菩提心初因);須得上師要訣,經久串習任運生起,始成造作(相似)菩提心乃至究竟趣入真實義菩提心。二、菩提心為一廣大、新生之心。三、願、行二心之差别,非唯假名安立差别(如:世俗vs勝義菩提心),非唯生法差别(如《現觀莊嚴論》所喻三法:船夫不以空船而渡/自他同時、如猴尋食必讓他獸先往/先他後自、國王須先自足富饒/先自後他),乃是體性差别。四、願、行二心有如下區分:1. 初地以上是行心,以下是願心;2. 已受律儀為行心,未受為願心;3. 資糧道中品以上為行心,以下是願心;4. 六度(正行)為行心,以下(欲行)是願心。(源自昂旺《略論》)

發心是有為法,就是世俗法的意思,格魯派謂菩提心是屬第六意識(有勝解心所?)攝,他宗則謂之屬心所(欲、勝解等?)攝。心所攝跟第6意識攝是否會有衝突?也不一定,因第6意識指的是心王,心王裡面也有心所,但《昂旺郎吉略論》這麼寫最重要是有一個欲跟勝解這2心所。我是認為菩提心,他是有這樣子的心所在裡面有功用,但基本上不認為是個很恰當的比喻。但還是要說出來大家比較能理解,就像我們講的造作,造作一般是負面的意思,可是菩提心是屬於願的那種造作,比方說分段生死很容易是造業造成的,跟分段生死所對應的變異生死,變異生死按佛法的講法是願來的,願跟業有什麼差別?你就這樣子去領會就可以了。真正的菩提心是屬於願這一類的東西。
一開始學習的佛法,如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成佛,只能算是解義的菩提心,只是菩提心的初因,就是像我們目前這樣子。再要得到上師要訣,經久串習任運生起,始成造作(相似)菩提心才能練成造作菩提心,所以這要有上師的訣竅,我們現在沒有上師,那宗大師教了很多東西就算是上師的竅訣。根據這樣子最後究竟趣入真實義菩提心。
菩提心為一廣大、新生之心並不是原來就有的。
願、行二心之差别,並不是只有假名安立差别,在《現觀莊嚴論》裡面有作比喻,自己看一下即可。
另外,願、行二心有如下區分:你要知道其他人對願心、行心怎麼下定義的,粗略的你看這裏就知道了。詳細的去看宗大師的《現觀莊嚴論釋˙金鬘疏》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解說。
再看今天的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5一、「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出自《慧光集》二、「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靜慮品120頌。【備註】一、從阿底峽至切喀瓦(霞惹瓦菩提心法及門弟子,依《修心八偈》成就發心並救治了許多麻瘋病人)這期間,自他換修法僅隱密傳授。(源自《掌中解脫》等)二、保密:不傳非器;深密:淺智不教。

密勝2字就是剛剛講的,本來菩提心這是一個密法,過去自他換是一種勝妙的秘密法。你假如希望能夠很快的幫助他人又能夠利益自己的話,那這時候就是要修自他換,而自他換是一種非常殊勝奇妙的秘密法。這一段話是出自靜慮品120頌,記得剛才文章有說要到靜慮時才說,這就證明了。你再看下面所有每一個頌都是出自靜慮品,只要是引《入行論》的自他換都是出自靜慮品,你要知道一般所謂靜慮是講定的方面,而在《入行論》裡面只要一講到自他換的修法的時候他是放在靜慮品裡面。所以這就是宗大師在說一開始你沒有辦法發出菩提心的時候沒有關係,你還是可以先受律儀,你慢慢學完很多,最後再好好把菩提心發出來。他說這是可以的,他就是根據《入行論》這樣講。可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真正了解什麼叫菩提心,你才能這樣做。前面不是有一個叫解義菩提心?這一個步驟的重要性就是這個;你要真正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你才能夠先受律儀,你還沒有辦法發心沒有關係,你其他的都學,學到這些都學完了再來發心,再來真正把這個心發出來。宗大師剛在論文中說到了靜慮品才出來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他在解釋為什麼論文裡面會講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b222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
再看到接下來的備註中的霞惹瓦,這個法是從從阿底峽一直至切喀瓦,現在看到那個名字了,到切喀瓦這個人才把自他換的密法公開。他是霞惹瓦的菩提心法及門弟子,就是他不是他的真正弟子,可是他是來跟他學的,剛剛有說過切喀瓦本身是寧瑪的弟子,但是他看到霞惹瓦的師父寫的一個《修心八偈》,他要去找這個霞惹瓦的師父去請教《修心八偈》的內容,可他已經圓寂了只有問他弟子,所以變成霞惹瓦來跟他講。因此,他會叫做這菩提心法及門弟子。根據這個《修心八偈》他救過很多痲瘋病人,然後他覺得這樣太可惜了,就從他開始把這個變成公開出來傳授。這就是這段因緣,這是從《掌中解脫》中取出來的資料。
再看到:保密:不傳非器;深密:淺智不教。有密法就是根據這2個原則。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的過患者。入行論云:「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b225這裡進入《入行論˙靜慮品》開始講自他換,這些白話很容易懂。佛所做皆為利他,自樂是我愛執的這種心,自他換不是人換而是你的心做轉換,後面有講不是我坐在這裡然後我人變成簡師姊,不是這個意思。是我的心裡面對自己執著自己的這種心,跟我在漠視別人苦~就是說別人有苦我很快樂或是別人的苦我根本不在乎,是要換這個,就是別人的苦我很在乎,我漠視自己的樂。自他換指的是這個。不是我換成簡師姊。要搞清楚~是你自己的心裏面在換,換什麼?你本來是愛自己,對別人的痛苦不在意,現在你要轉過來,對別人的痛苦你很在意,自己的快樂不在意。這叫自他換。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先點出來。若你沒辦法這樣做,你不但成不了佛,你在輪迴當中也得不到任何的快樂。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5一、「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出自《慧光集》二、「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靜慮品129 - 131

上面是120頌,這是129-131頌,都在靜慮品裡面,都是在講自他換的教法。
謂當思惟,唯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這是重點,你會衰損就是因為你執愛自己,你若能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的根本。這個圓滿包括增上生跟決定勝這2個,所以就算你在世間生死輪迴裡面要增上生你也是要執愛執他才能得到的。
今天只有解釋前面這一小段,可這一小段已經是把自他換的重點點出來了,跟7因果之間有一個很清楚的差別了。今天就到這裡,現在有2種做法,1是把自他換全部講完再好好討論菩提心,還有一個就是先討論一下?因為,自他換真正修法那一段很長的。這裡,我覺得不論能不能修的好,這真正是《廣論》甚至是我們大乘的一個重點。沒有菩提心還在這裡讀大乘似乎講不過去。

20170502-P225L07-P228L09-0100上士道-自他換 b225
上士道最重要是講菩提心的修行方法,上堂課講完了7因果,現進入~卷9的自他換。自他換是寂天菩薩發展出來的一個菩提心的修法,《廣論》所引修法觀念、文字基本上大都出自《入行論》靜慮品,參考資料中都有標出來是靜慮品第幾頌,可以在論文中找到相對應的課文,這是第1點。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是根據1.《華嚴經》2.《大方廣經》3.龍樹的《寶鬘論》3部經論。所以基本上,自他換的教法就是來自於此21論。
9自他換的科判分成3b225
1科就講自他換的勝利跟過患b225,就是修自他換有什麼好處不修有什麼壞處。這是宗大師講法時經常使用的方法,就告訴你做這件事有什麼好處不做有什麼壞處,重點就在讓你產生善法欲,你知道做這件事有什麼好處不做有什麼壞處,自然你就會去做了。2科就強調這個方法只要你修一定會成功b225,也就是今天接下來要講的部分,一般人都會質疑成功性,他現在告訴你只要修一定能修成的。最後3科就講自他換的修法次第b226,上次也報告過在藏文中沒有次第這2個字,這是法尊法師加上去的但加上去並不影響法義的表現。
這裡面有一點,在菩薩修法裡面很重要的要修5個平等,平等這2個字在大乘裡面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甚至到空性發展到最後究竟時叫做大平等。在大乘裡修平等很多地方是經常出現的,一般有5個大平等。現講的自他換叫做自他平等。這是菩薩要修的5個大平等中間之1個,我們先有這樣一個概念。
上次的勝利過患就不重複講了,不過有一點,過去這所謂的自他換是屬於密法,所謂密是有2個原則的:1.不是這一類的法器不傳、2.你智慧不夠不傳。這個密法是從阿底峽開始,一直到了有一個人名字叫切喀瓦,他因為看了跟菩提心有關的《修心八偈》,他要去找此一作者,等他找到時這人已經往生,只有他的弟子霞惹瓦在,霞惹瓦算是宗喀巴的祖師爺是很出名的大修行人。宗喀巴有2位很重要的老師,這2位老師都是霞惹瓦的弟子。所以切喀瓦就跟著霞惹瓦學到了《修心八偈》,學成後他傳這法給痲瘋病人,痲瘋病人都病好了,因此他感覺這個大法不公諸於世實在可惜,所以從切喀瓦開始這法不再是密法。
為什麼他是密法?因為自他換的理證。像7因果也有一個理證,理證為什麼眾生都是你的父母?在自他換也有一個理證,自他換的理證實際上到最後是空性上的大平等,是非常深的一個理論,一般人無法理解,故當時是為密法。
前面講過,自他換跟7因果2個在修法時是要共用的,不是只修一個就夠了,要混著使用。我們要有這樣一個理解。現在就由第2科開始。

自他換~2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b225
若修自他換意樂,定能發起。假若你修這樣的方法你就一定可以發起,這也是這一科主要的意思。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為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其實很多事情是心理在決定的感覺,並不是真有親友、怨敵的道理在裡面。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自如亦能生起。這時你若能修觀自如他,或觀他自如,這就告訴你說所謂的自他換本身你心裏這麼轉念時是可以產生的。
接著引《入行論》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看講義: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5一、「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出自《慧光集》二、「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靜慮品119

修這法發生了障礙或是修不順時不應退卻,因為一切都是由修力來決定的,因你去修你先改變他也會改變了。一開始你一聽到他的名字你就害怕,到了後來你沒有他你還不快樂呢。修力本身用白話講就是心的一個串習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5一、「自身置為餘,如是無艱難。」出自《慧光集》二、「如是於他身,何不執為我?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靜慮品112

對照看很容易懂。《廣論》所引還有前文,基本上就講自他換本身是能夠做得到的。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這算是一個問難,提出一個反面的看法,他不是我,我怎麼有法子生出一個他就是我的這樣一種心?宗大師就根據《入行論》回答~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若於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體亦能生起。其實你這身體本來也是來自於父母的精血,他體分是指說父母親也是他人不是自。現在是這樣,就說在佛學裡面這裡要講的很多,但簡單一個觀念:本來根本就沒有我這一件事,這不要說勝義諦即使世俗諦來看,也能夠證明是沒有我的,不需用勝義只用世俗就能把沒有我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在過去世無數的無明當中我們本來就有這一種習性,這習性簡單講就是我們會二取就是有能所的觀念,凡夫產生分別心的時候是用能所的方式,慢慢就有我、有他的觀念出來了,還有作者、受者、做的事情都出來了,有機會大家想了解這部份我們再去談。現他的意思就是本來就是沒有我這件事,包括我的身體也是來自於他而不是自己,但是基於我們過去的串習力最後產生我的感覺,這叫做起我執。現在他是用堆裡的,他說,假如你從過去生串習的不是我而是他,這時串習不是串習我,而是把自己當作他了,這時他就變成就是自己了。反過來意思是說:這完全是心決定的,這是你串習的結果。
後面有一個簡單的比喻說自他本身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比方你站在一個山頭這叫此山,看另外那一個山頭那叫彼山,那等你下山走到那個山頭,那個山頭變此山了,剛剛叫此山的山頭變彼山了。所以,此、彼本身是一個相對的,不是一個事實上有的東西。所以他現在就是用理證來說明。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6一、「如汝於他人,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為我,如是應修餘。」出自《慧光集》二、「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串昔故執取 受精卵為我。」靜慮品111

身體就是親的精卵聚和合,本就不是自身,因過去生的串習而執為有我,事實上是由他身和合的。這一段也就是自他換裡面很重要的理證。如是善思勝利過患,則能至心愛樂修習,又見修習便能生起。這個科文的意思就是用所有的道理告訴你自他換是能夠修的成的,因為你之所以有自也是串習出來的,並不是本來有自也是修出來的,你現在把自換成他,也是能夠修得出來的。
不過剛剛有一點,所謂自他換,他本身並不是說我。比方上次的舉例,不是把我想成簡師姊,不是這樣。本來一直我都是為自己想、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對自己是苦事我就離開了,都是我的感覺。反過來對別人,那簡師姊的快樂跟我有什麼關係?簡師姊的痛苦跟我有什麼關係?那現在自他換的意思是:簡師姊的快樂、簡師姊的痛苦換過來是我的快樂、我的痛苦,而過去我認為簡師姊的快樂或是簡師姊的痛苦跟我沒有關係的時候,這時換成是我,所以就是我對我自己的快樂、痛苦都不在意了,我只在意別人的快樂、痛苦。基本上是由一個我愛執換成他愛執,本來你是愛自己,本來執著是自己現在換成執著是別人不再是自己。所以他前面講的所有的理證,就是過去你也是這樣執著出來的,你會對自己產生這麼強的執著都是你往昔串習過來的;那你改用另一種方式串習他還是可以產生同樣的執著,只不過這個執著換成別人不是自己。所以才會講說只要去修就會成功,因我愛執是你修出來的,那你若去修他愛執的愛別人也是修得出來的。他先把這個基本道理講清楚,接著開始講怎麼修了。

自他換~3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b226
在講正文之前的一小段是說:要怎麼修這個次第之前,先要了解就是剛剛告訴各位的自他換要到底是在換什麼?要清楚不是把人做一個對換,是把我愛執換成他愛執。換是換這個。彼修自他換易之理、次第云何。這修行過程是什麼,言自他換,或說以自為他以他為自者,非是於他強念為我,於他眼等念為我所而修其心。不是把別人變作自己,不是這意思,眼等就是他所、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並不是把他人的所修成變成我所,不是。
乃是改換愛執自己,捨棄他人二心地位,我們過去都是我愛執、都是愛自己,對別人一般都是比較不關心的,跟我有何關。所以,現在要你改變的是愛自己的心跟不管別人的那種心要對換過來,變成是~愛別人的心、不太管自己了,不再在意自己的喜樂痛苦了。是要換這個東西。所以,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最重要是心的改變而不是6根上面你要跟別人換,不是這個。你的心要愛別人就像你過去愛自己一樣,而不在意自己也就像過去你不在意別人一樣。就是把這個習性換過來。故說改換自樂他苦,這就是改變自樂他苦為要他樂而自苦沒關係。
應知亦是於我愛執視如怨敵,滅除愛重我之安樂,於他愛執見為功德,滅除棄捨他人痛苦,於除他苦殷重修習,總當不顧自樂而除他苦。現在你要愛他人,那過去的習慣就要改掉,要將我愛執看成仇敵,將他愛執看成是功德。以前對他人痛苦你是不在乎的,現在你要在乎他人痛苦之外,你還要想辦法要把別人的苦除掉。結論就是,不顧自己的快樂痛苦而只在意希望他人快樂、除卻他人的痛苦。這叫自他換

接下來就是修習自他換的次第,這又分2科:1是除障礙b2262是正修b227
1是除其障礙b226,因為你有很多串習的東西變成你修這個的障礙,所以第一一定要把這改掉。
還沒進入修的時候,他先告訴我們本身有2種障礙要先弄清楚、除掉,第1個是什麼障礙?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我們本來都是執著要自己快樂,別人之事不在意,我們自他的2個身體就是截然不同的2個東西。這要把他去掉,怎麼去掉?等等文章內容就講這個。第2個障礙是什麼?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b227我們覺得別人的痛苦跟我們無關,我為什麼要花力氣去去除別人的痛苦?所以要先除掉這2個障礙。
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b226這是第1個障礙。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除應修,此是他者應棄應捨。由自他身體所生的苦樂,是自己的苦樂會想到要除去或要留著,若是他人的苦樂與我無關,所以覺得自他之間截然是2件事。能治此者,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b226要怎麼樣改變這樣的觀念,意思就是說自跟他這2個東西基本上是沒有自性的,佛學裡說沒有自性的意思簡單講就是不是一個實在的東西。佛學裡講自性最嚴格時說的是勝義諦的東西,也就是說這是不是能夠獨立、能夠恆常存在?他的身體是不是能夠不依他完全獨立而自己能生起?但在這裡不一定要說到勝義諦的部分,也就是單單用世俗的角度來看自他本身這個自性,也就是說你要知道自他這2個東西不是實在的法,站在世俗的角度這不是一個實在的法。而是唯互觀待,彼此是互相依賴的。
各位應該都聽過4重緣起這個觀念,現再簡單講一下什麼叫做緣起什麼叫做空性?現在要把這2個名相搞清楚。空性講的是實相,就是真正的事實是什麼,這叫空性。空性的觀念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有跟無都不成立的這是實相,至於為什麼實相是有跟無都不成立我們現在不再花時間細講了。因過去曾用能量作比喻就是為了讓各位有一個模式能理解真正的空性,這是合理的,這已經不是一般佛學的理證,用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講都合理都能夠證成他就是這樣。什麼叫做緣起大家一定要記得,緣起是告訴你有是怎麼來的。空性、緣起,雖然緣起也可以推出性空,性空也可以推出緣起,可是2個的著眼點不一樣,一個講的是實相,這個實相是沒有所謂的有無,有無就是一般世間法裡面認為有的東西,無跟有是一個觀待的東西,所以空性不是講無,無不是空性,無也是在有的範圍是他觀待出來的世間法裡面的東西。緣起講的則是有無是怎麼來的,那你知道有無是怎麼來的時候,最後結論是告訴你所有的有無都是假的,這叫做緣起。那既然有無是假的,那真正的實相就叫空性。這是空性、緣起2個的觀念,這不要混淆。那我們講4重緣起是什麼意思,是有怎麼來的一共有4種層次。第1層次是有因有果,告訴你有是因為前面有這個因才產生後面這個果,你不要以為這是講廢話,不是的。要記得我們在空性的時候談的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是一個獨立不需要依靠別人自己就能夠產生的,而且有恆常永久的能力。可是當你是有因就不是獨立了,有因也不是恆常。因為因會變的。所以告訴你有因有果不是廢話,就是告訴你這不是勝義諦,是在世俗裡面才有因果,因果是世俗裡面的東西。這個雖然跟現在講的沒關係,不過我覺得很多同修對這個部分一下子沒有辦法完全掌握,值得花點時間講。所以常看到在經文中告訴你說所謂的世俗就像魔術師在變幻,比方:一個魔術師用地上的石塊、木頭做材料,變出了大象、老虎。這個因指的就是地上的石塊、木頭,就是現在緣起裡講的因,變出的大象、老虎就是世俗裡面講的果,所以叫做幻有。因為這個因本身跟果的關係,其實不是想像中一定等於他的,他是一種變幻出來的,為什麼呢?因為等到魔術一過了以後,大象、老虎去到哪裡你找不到了。魔術是不是這樣?我們的有為法就是這樣,滅掉就是滅掉了,並不是你所想像的有那麼一個清楚的獨立自主的永遠在那裏。所以因果本身指的就是幻相的意思。所以第1個緣起叫作業因緣起,有是怎麼來的,是有因才有果。可是再又進一步發現這個不對,你就發現因果本身並不是如你所想的那樣根深蒂固的。第2個緣起叫作相依緣起,也就是這裡用到的觀待,現在主要就是解釋這個觀待,唯互觀待這已經是進入第2種緣起、第2個層次了。因果本身也是觀待,因為因跟果,可是更上一層告訴你到底是先有因後有果嗎?是這樣嗎?當你了解所有空性的教法的時候,講這有些太深了,比方說簡單提下有5個證明空性最重要的方法,第1個叫金剛屑因,因是怎麼來的,最後告訴你這些因都是假的都不成立,那不講細節了。所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這是指你這個自性是自己來的、還是別人給你的、或者是自己跟別人合起來給你的,所謂這自生、他生、共生是講你自性怎麼來的,這是由因來說他,在佛學裡的理證這些都很清楚告訴你這個不是。那用果的角度,也是第2個證空性的,他說是先有果是本來就存在產生的、還是本來沒有後來產生的?你只有這2種可能。就說有這因會產生這果,那他現在問你:你這果是本來就存在嗎?假如本來就存在就有,那怎麼會叫做果?好,那你說本來不存在,那本來不存在後面怎麼會生出來?所以用果的角度本身他也證明這個也是沒有自性的,不可能有自性的。那你現在……以後有機會讀到最後面的時候,我會把這些解釋很清楚。現在只要一個了解,也就是說站在觀待、相依這樣一個世俗的角度,你叫爸爸,他叫兒子,那你是爸爸你有兒子,反過來,沒有兒子你也不是爸爸。這叫相依,不是你所想像的有一個先後順序,也叫做觀待。再接下來,第3相對緣起,你說2個是觀待的,最後很簡單就跟你講這是分別念來的。因為,有很多東西是沒有辦法同時存在的,相對的東西他是這個存在那個就沒辦法存在,比方說如來藏跟阿賴耶識這是相對,阿賴耶識顯的時候如來藏不會顯,反之亦然。簡單想人人都有佛性,佛性顯出來時你的凡夫性就不見了,你的凡夫性顯出來時,雖然佛性你有但顯不出來了。有很多的有是在這種觀念下面裡的有,所以你能了解這一層證悟這一層就會見道。只要了解有是怎麼來的第3層你就見道了。最後最深的第4相礙緣起,以前這是不教的也是屬於密法,互相妨礙,過去的人很難理解這個,現在人我只要一句話你就懂了。比方,你今天看到的我是因為可見光看到的,粗顯的科學知識你就知道:是可見光打到我臉上,這可見光再傳到你的眼睛裡,所以是可見光讓你看到我的像。那假如是紅外線打上來,紅外線你是看不到的,當紅外線再傳給你眼睛你可以看到的時候,你看到的我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你認知的有其實你是受限制的,並不是你想像的有,而是受很大限制下你感受到的有,所以這都不是事實。大家對緣起這2個字越來越深入了,就是是告訴你有是怎麼來的。有是怎麼來的最後結論是這個有是假的,都可以證明有是假的,實相就是這個。

4重緣起有是怎麼來的

業因緣起

相依緣起

相對緣起

相礙緣起

有因才有果

觀待

如來藏跟阿賴耶識 / 見道

可見光跟X

我們這裡告訴你把自他認做一個是青、一個是黃,看來這2個似乎完全沒有關係的,我們不需用勝義的觀念,直接就告訴你這是觀待,觀待是緣起的一種,讓你理解你認為的有自他是互相比較出來的,只是觀待出來的,其實不存在。這就是觀待,我們把觀待搞清楚了知道他在講什麼。
所以,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心,b226因為是觀待,所以可以在心上面把自己改變成他、把他變成自己。就是因為自跟他這2個東西本身不是實在的而是一種觀待,所以會有自他產生這樣子的一個有是來自於觀待、來自於相依緣起。後面就是剛剛講的那個彼山此山的例子~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故不同青色,任待於誰唯起青覺,不起餘色之覺。這就告訴你,你不要把自他當作完全是不能改變的東西就好像青黃2色,佛學真是令人讚嘆尊敬,當初他們怎麼能知道這些道理,現在都被科學證明了。像色法,是青黃赤白,這是真正的叫顯色,色法真正的法是顯色,顏色是色法是真的,另外2個假法,1叫形色如高矮胖瘦形狀、1叫表色如行住坐臥,這2個是假的。科學裡面所有真正的元素都可以用光譜來代替,要知道是什麼元素用光譜顯示那個色帶你就知道是什麼元素。其實顏色代表的是一個波長,顏色其實是能量裡面不一樣的波長反映到你眼睛裡面顯出來的東西。波本身就是能量,所以色最後的本質是能量,現在人要懂佛法比以前人容易太多了!你只要有這樣的科學知識,完全合理沒有一點勉強的。用色法來比喻的時候,自他不是青跟黃那樣意思是:不是一個真正的法,青黃是真法因是顯色,而自他是觀待的,這也是屬於不相應行,語言的東西屬於這一部份,自他是屬於語言。再引寂天所寫之《集學論》
比較《集學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6一、「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出自《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二、「學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對自成於他,展轉無有實。亦猶立彼岸,由此而對待,彼即本來無,我性何所有。」

《大乘集菩薩學論》漢人說是法稱、藏人說是寂天,應該要以寂天為準,因我們讀的是藏傳佛法。常被引用的《集學論》《入行論》都是寂天菩薩寫的。如集學論云:「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觀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自己都不成自己哪會有他。算是一種理證,這也可以叫做教證,是寂天菩薩教的,可寂天菩薩所講的是理證,他是用理來推的。
此說唯由觀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並不見得要用勝義諦去解釋這個,在世俗諦本身他就已經站不住了,可整個自他平等到最後要用勝義諦。比方說本來你認為是因果,你就還在世俗諦裡面說這是因果。那我現在告訴你不是因果,這個有不是因跟果,有是相依,這相依就成立了。相依成立了就表示剛剛業因這部分的有就被否定了,那這時,這一部分就是空掉了,可是你又成立了一個有。你把這個有否定成立另外一個有,真正證是這樣證出來的。因為你成立這個有,所以知道前面的那個有其實是不存在的,那另外一層的內涵就是代表空性的意思就出來了;可是我現在要跟各位說的,單單有有的部分你已經把前面否定掉了,你不要講空就已經把前面否定掉了。你本來認為自他2個是實在的法,那現在告訴你這自他是觀待出來的,你還沒需要用到勝義的理證,那用緣起、用世俗本身就已經否定掉他了。

二謂又念他之痛苦,無害於我,為除彼故不須勵力。b227這是第2個障礙。再來就是別人的痛苦對我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多心血去除掉別人的痛苦呢?那現在他給你一些道理,他說要去掉這種障礙你要這樣想:謂若如是,則恐老時受諸苦惱,不應少年積集財物,以老時苦無害於少故。你若怕老的時候會受到痛苦,那就表示你現在還年少不需要去積集財物,因為,所謂的老跟你現在是2件事,以後老叫他,現在是自,現在哪有必要為了他去存錢?以老時苦無害於少這是用理來告訴你,其實別人的痛苦跟自是有關聯的,假若沒有關聯的話,那你老時的痛苦你現在去煩惱幹什麼?你老來時的痛苦跟你現在是無關的。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是其手亦不應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你腳痛為什麼你要用手去揉腳,手是手是自、腳是腳是他,你為什麼要用手去揉腳、以自去管他呢?
老時幼年前生後生僅是一例。即前日後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這些也一樣都可以分成自跟他。
接著反過來這個,也叫問難,他問:
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與自他不相同者。b227老跟少,表面看來不同有差別,可這差別來自於相續,老是由少是心識、5蘊慢慢相續下來的,而手足又是在同一身聚,人就是一個5蘊聚,這跟自他是不一樣的。這怎麼解釋呢?相續與身聚,是於多剎那多支分而假施設無獨立性,自我他我亦皆於假聚相續而安立。故言自他皆觀待立全無自性。事實上,相續這個本身是根據剎那,很多剎那組起來的,剎那就是時間最小的單位,所謂相續是由剎那組合的;所謂身聚是由很多支分把他假設立的。所以相續跟身聚本身都是一種假施設,不是實在的沒有獨立性、是假法。這種問難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所講的相續跟身聚本身就是假法,自我、他我都是觀待出來的沒有自性的,也是假法。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因為是我們無始以來的串習出來的。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於他修習愛執,則於他苦亦能發生不忍之心。對自己的苦無法忍受,若你對他人修愛執的話,同理,你就對他人苦也會無法忍受、產生不忍之心了。
這一部分,他所講的方式,各位同修現階段也許還沒辦法完全被說服,但是最後做總檢討時,若有問題都要提出來,總結時會想辦法看是不是能夠講得更清楚讓各位完全了解相信他這個理證是站的住腳的。其實,目前你無法百分之百被說服,但他是有辦法百分之百說服你的。以後有機會再把這講清楚。

接著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除掉2個障礙以後,就是修習自他換的次第2:正明修法b227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於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因為自己的貪著力,起我愛執的緣故,無數的生死流轉到現在,不可愛樂就是苦,你因為有這個我愛執,所以從無始以來就是受無數的苦,這就是我們講的苦諦。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唯受其眾苦逼惱。如果你是為了要自利要讓自己圓滿,方便指的是一個方法,非方便指的是你要達到目的所行的方法都不正確。意思是說你本來想要自利要讓自己圓滿,結果你做出來的事情不僅達不到目的甚且是苦受更多。從這文字裡已經讀出來了,你想要為自己的時候到最後你絕對得不到自利,更別說利他了,反而你得到的都是痛苦。其實這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反過來,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圓滿自他一切利益。你若早改變過來你早就成佛了,不會還在生死中流轉,且自利、利他均達成了。意思就是說無始以來串習的都是為了自己、要滿足自己的好處,卻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假如一開始你是為了別人,現在成佛的都是這樣子,佛一開始都是為別人沒有為自己的,到最後幫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利。這是一個癥結。
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由此可知真正最大的敵人就是我愛執。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以後就應該依止正念、正知,以利他為出發最後達到自他圓滿,假如以自利為主則最後是白搞一場還要受盡苦勞,就是這裡該依止的正念。當你一違反這個的做法時你馬上知道這就是正知。正念、正知是很重要的,比方你修定時,正念,你要清楚知道你正確的所緣境;正知,你一離開所緣境你馬上發覺、你一昏沉你就知道、你一掉舉你馬上就知道。這2個一定要配在一起。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這就是我們所講37道品的4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接著引經論來證明,先看補充資料~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7一、「此(我愛執)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自己的心識)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唯引生苦。」出自《慧光集》二、「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我執於生死,百般折損我。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靜慮品154155

這是靜慮品154155頌應該有8句但《廣論》只引了6句,意思很容易懂。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7一、「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利他),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出自《慧光集》二、「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靜慮品157

這意思一看就懂,就是宗大師前面所講的。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你就不會只知執著自己、愛護自己,而會盡力去做利他事業。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b228你把自己施給別人,因為你從我愛執換成他愛執,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就不應該利用別人的東西來做對別人不利的事情;身等指的就是你的6根或是用身語意來解釋,本來用6根即可但是後面有提到身語意故此2個解釋均可。意思是說你把自己布施給別人了,你就不該再用它做不利別人之事,不該再有自利之心,因你已屬於別人了。會這麼說還是根據《入行論》如下: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8一、「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餘。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出自《慧光集》二、「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餘。不應以他眼,成辦自利益,亦莫以眼等,邪惡待眾生。」靜慮品137138

互相對照之下通常不需要別人再解釋也可以了解文義了,自為他自在就是屬於他人了,你的6根都不能不利於他人。若見身等棄捨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這簡單的說,身等是講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或是身語意,假如現在你看到自己的6根或是身語意捨棄利他反而是要自利或是傷害他人,應該馬上就要遮止他。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過去我就是這樣完全只為了自利,所以過去我受了太多的苦。相似在佛學裡經常都是否定的意思,看到相似要很小心,意思就是不是。比方,聽到人家說這是相似佛法,注意了這就不是佛法。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這就是否定的意思,就是根本沒有利益。現在若還是這樣子去做的話,根本就沒有利益,長此以往一定是受到大苦。接著仍是引《入行論》的教證如下: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8一、「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今汝應棄,思我有自利,我於餘(他有情)賣汝,莫厭應盡力。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予諸獄卒。如是汝長時,捨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出自《慧光集》二、「昔時受汝(我愛執、心)制,今日吾已覺,無論至何處,悉催汝驕慢。今當棄此念(我愛執),尚享自權益,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若吾稍放逸,為施汝於眾,則汝定將我,販與諸獄卒(生死流轉)。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性。」靜慮品169 - 172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這時不停地想愛他執有什麼好處,棄他之心直說就是我愛執,有這樣的心一定要把它斷掉,一定要把別人看成可愛可樂可意之相,也就是愛他執、利他執。
再下一段蠻長的,就停在這吧!大家繼續分享對菩提心的感想。最後面在進入菩薩戒前再討論,因我們已有菩提心的概念又知道2個修法。

20170523-P228L10-P230L13-0101上士道-自他換 b228
每次讀到伏魔真言都感覺是在幫助我們,讓那些違緣遠離,這是很殊勝的。讀到這裡真正的感覺到學佛最重要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一開始一定要非常清楚明白菩提心是在講什麼,然後我們才能去造作菩提心,這時還是假的就是逼自己,到最後才會成真實的菩提心。決定你是不是大乘法就在於菩提心,接著就教我們2個修菩提心的方法:7因果b210、自他換b225簡單說,7因果就是屬廣行系統的菩提心的修法,自他換就屬深見系統的菩提心的修法。那按照阿底峽、宗大師一貫的傳承,這2個是分開教導,但要合併一起修,不能單修一種。自他換本是一個密法,現在不是了。為什麼是一個密法?最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顯然我們仍未掌握到佛百分之百的密意。
7因果講過了,現在是講自他換,一開始是先講這個法的來源,自他換你看法的來源是從《華嚴經》一些大經開始的,也就是從佛開始講,最早這個傳承是在佛開始的。我曾讀到過佛在他的過去世有很多次,比方說他到了地獄,在地獄大家包括佛都在受苦,他突然發了一個想法:我要代所有人受苦。結果因為這樣子他就離開地獄了。有這麼一個典故,這就是自他換的傳承,最早這個傳承是佛。傳下來直到切喀瓦,他因為看了《修心八偈》,其中他非常相應,等等課文會讀到這人,他要找此作者,等他找到時這人已經往生,只有他的弟子霞惹瓦在,霞惹瓦算是宗喀巴的祖師爺,也是經過霞惹瓦而把這個法傳到宗大師的。當時霞惹瓦正在繞塔,他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鋪於地上請霞惹瓦上坐,他就請問這個大法是否仍流傳?知道這個大法仍在後,切喀瓦就跟著霞惹瓦學到了《修心八偈》。學了6年,以後他傳這法給一些痲瘋病人,用自他換的修法痲瘋病人都病好了。所以,他感覺這個大法是密法而不公諸於世實在太可惜,所以從切喀瓦開始這法不再是密法。在自他換前面有講到這個典故。
後面有講自他換一些奇怪的事情,等這個讀完後也要做一些討論。就說,人幾乎一輩子都是為了自己,仔細想一想你有多少時候是為別人想?結果呢,我們就是為自己想,我們到今天還在輪迴,這是他教的。他說那些為別人想的現在都成佛了,而成佛的這些人當時也跟我們一樣都是凡夫,他並不比我們高尚,也許輪迴當中我們甚至在世俗上比他好很多,結果我們一直沒法掙脫這些,我們都是我愛執,愛自己,所以到今天仍是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反而是那些不愛自己愛別人的問題全部解決了。這是自他換一開始跟我們強調的。不知各位同修有沒有想過這問題,你仔細想一想你動不動還是想到自己,他說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你一直在苦難當中。那為什麼去愛別人就可以脫出苦難呢?這我們再慢慢討論,不過他是這樣教的,他說這個訣竅就是你要愛自己還要愛別人。愛自己好容易,愛別人並不那麼容易,這就是癥結。
接著癥結就是他所謂的勝利過患,自他換就是把愛自己換成愛別人。自他換不是我換成你,不是這意思,自他換就是把我愛自己換成我愛別人,過去什麼都是為自己想,現在要反過來什麼都為別人想,要不在乎自己要在乎別人。這是他講的自他換真正的意思。再來就講做自他換裡面有2個障礙b2261是沒辦法把自、他視為同樣,你會分的很清楚自跟他,2.一向不會想幫助別人,別人跟自己完全無關,幫助別人跟自己有什麼好處。
突破這樣2個障礙之後,接著就講正修,怎麼修這個自他換。前面也講過一些,簡單的講這個所謂的正修就是把愛我的一切轉成愛別人。現在我們要講b228,以前是講完才複習,這次有許多問題,等講完討論時一併複習7因果跟自他換,大家要記住到底在講什麼,這個花多點時間再來講6度,這是值得的。

由前面了解愛自己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要轉成愛別人。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云:「應執餘如我。」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b228對自己產生一個非常的我愛執,現在應該要轉成愛別人。如云是指《入行論》靜慮品173頌,用什麼方式你才能去愛別人呢?要生起愛別人的心第1個你要念彼恩德,第2個是愛別人後自所作饒益。別人對你的恩德、你愛別人後得到的好處,觀察這2點而轉換愛別人。再舉例:此復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諸沃田比喻做他人是福田,你去耕耘會得到非常多的好處。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福田,菩薩、長老、父母親都是福田,現在是整個有情當作福田。就是指6度,這樣做最後會造成你自己的好處,好處就不只是現時的增上生還包括究竟的決定勝。這就是前面講的自所作饒益,那反過來說,做了這事讓你能得到的好處也是他對你是有功德的就是念彼恩德,這是一件事情的2面。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這就是觀察修,你要修這個平時就要把這些想清楚。
接著下來就是教證。這裡引了《入行論》靜慮品及《釋菩提心論》,自他換所有的修法都在《入行論》靜慮品裡面。
比較《入行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28一、「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出自《慧光集》二、「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安忍品118
我們信佛、敬佛最後目的也是要讓自己成就增上生跟決定勝,結果你發現信佛、敬佛跟你在有情身上耕耘是一樣的意思,你知道要在佛身上去修行,同樣你現在就應該放到有情身上。這一段不在靜慮品裡面是在安忍品裡面。
《令諸有情歡喜頌》b229:龍樹菩薩所作,無漢譯。
這是龍樹著的一本書,他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復得長壽。殺生會令你去地獄入3惡趣,若你救其殺就是放生、護生。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不與而取就是偷盜,殺生、護生,偷盜、布施,瞋心、慈悲,這些相對引起的結果也是說明你對有情所做的回到你身上的結果就是一惡趣一善趣,結果是一致的。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b229你用成佛的角度來看的話,你以有情為所緣境,就是說成佛要依有情而成佛。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當審思惟。所謂的6度萬行也是為了利於有情而修,你要成佛,有情所扮演的是很決定性的關鍵角色,對有情的6度萬行圓滿才能成佛,所以你要審慎把這些想清楚。
接著仍是教證,這是引龍樹著的《釋菩提心論》。
《釋菩提心論》b229:龍樹菩薩作,無漢譯。以下乃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所註釋《廣論》中所引頌文:
先看講義,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就是現在的達賴喇嘛,這裡是他對龍樹所著的《釋菩提心論》的解釋~~~
「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b229
4句其實是一個略說,等於一開始先給你一個概念~你會到善趣、惡趣,你會得到好的果報、壞的果報,都是因為你對於有情到底你是做利益他的事情或是損害他的事情而定。簡言之,你損害他有情你就到惡趣就得到不可愛果,你利益他有情你就到善趣就得到可愛果。先看參考資料。
「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b229達賴喇嘛註釋三界獄眾生煩惱火燒苦以往我施苦今應施諸樂。世間善惡趣,樂與不樂果,皆由利有情,或惱有情生。頌75 76~世間以及出世間的一切安樂,一切悅樂意的果位,皆由利他生;世間的一切痛苦,不悅意的果,都是由損惱眾生而生。三界一切有情,都是隨順煩惱而受苦;我從無始來,無知隨煩惱轉,傷害一切眾生,從今不再傷害他們,我要盡力施予一切快樂。
達賴喇嘛在註釋的時候我想他是用了另外的藏文本或是什麼,當時他註釋這段時他引了《釋菩提心論》的75762頌,這沒有漢文的翻譯,他解釋時把原來2頌都放進去來解釋這段。但是你看到三界獄眾生煩惱火燒苦以往我施苦今應施諸樂達賴喇嘛他放進來的,但跟《廣論》這4句不是一件事,是《廣論》這頌前面的1頌,那頌跟這頌是有關連的,所以後面有關的就是世間善惡趣,樂與不樂果,皆由利有情,或惱有情生。這比《廣論》的文字還要清楚的解釋出來。連不在《廣論》的1頌也都做了解釋。這樣一看大家都懂他的意思。這個略說意思就是你得到的果都跟你對有情做的事有關,你利益他你得好報、你對他不好你得惡報,很清楚的告訴你這2者的關係。
4句的頌是一個略說,接著下面就是廣說,繼續更進一步的解釋。

「…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b229
先按字面解,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你要得佛果位是要靠有情你才有法子得到的,不只佛果位,包括你在增上生、你在人天得到的所有善報叫做人天諸資財,就是還沒得到果位只是增上生的部分,也是靠你對眾生做好事才得到的。指的大梵天,指的帝釋天,大梵天是初禪,帝釋天是33天是我們叫做地居天中最大的一天,一般說拜天公就是拜他、拜這個帝釋天。33天是8*4+1猛利指的大自在天,護世指的是4大天王天,帝居天第1個就是4大天王,再上去就是33天。這2個再上去就是空居天~有夜摩天、兜率天、自化天、他化天這樣一個順序,這就不多講了。不過,我也看過猛利是當作阿修羅來解釋,可是在《廣論四家合注》要不就是《掌中解脫》還是《昂旺郎吉略論》是當作大自在天解釋。這有很大差別,大自在天跟阿修羅完全不同2件事,阿修羅跟大自在天比起來他是超小咖,建議大家還是用大自在天來解釋,我記得那個出處是很可信的。
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是成佛你要靠有情,就算你要做到大梵天、帝釋天、大自在天等等都是因為對有情做有利的事情你得到的果報,這沒啥好稀奇的原本就醬。再看補充資料。
「…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b229達賴喇嘛註釋:利他心能得,無上佛果位,天人遍享受,梵天權威猛。尊聖王守護,眾生得此益,脫離三界苦,無少有希奇。頌77 78如果利益他人,將會得到佛果位,更何況世間的享受。世間的一切痛苦,皆由愛我執而生。如果隨著愛我執走,不只輪迴中得不到安樂,解脫時也只能圓滿小乘的果位而已。倘若隨著利他心走,不只解脫時能圓滿一切果位,而且在輪迴中也會得到安樂,無有少希奇。
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輪迴當中,對眾生的利益是少之又少,所作之利益也是隨著貪瞋而作。今天好好思惟愛我執的過失,愛他心的功德後,把原有愛己之心,轉到他人身上。
7778頌,對眾生好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b229達賴喇嘛註釋:心於三惡趣,種種實苦相,眾生一切受,皆由損他生。飢渴互鬥爭,折磨諸苦惱,無量難遮止,皆由損他生。佛子菩提心投生善惡趣眾生諸業果應知有二性。頌79 81~痛苦從不善業所生,眾生一切苦受,皆由損害眾生的因,三惡趣受苦果,飢渴互相鬥爭,無盡的折磨痛苦。佛菩薩或凡夫,善趣或惡趣等的善惡報應,皆來自愛他心或愛我執的差別生。隨著愛我執走,一切都是惡,因為在因地上就是痛苦因;隨著愛他心走,身語一切都是善行。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由愛他心所引生,差別就是這二種。
前面是講享受的事情,現在翻過來去受苦的事情完全是跟眾生有關的,這是接下來的7981頌。
各位讀到這裡不知是否會有一種感覺~不能說是震撼,好似恍然大悟,是這樣啊?我們一向習慣都是愛自己,結果不但沒有好處反而都是很慘的下果,你換過來去愛別人不管是增上生或決定勝結果就都不一樣。我相信是這樣,只是體會不深,既然讀到了就好好思考一下。真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把念頭轉過去,那不是很多事情都會跟著變了!今天會坐在這裡應該是對佛多少都有信心,我們也知道佛絕對不會打妄語,而且是斬釘截鐵地說,其實很值得我們好好思惟。對我自己真有真的是這樣嗎的fu,那真的是卡在這上面。該好好想一想,為了自己好,結果是反過來。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b229
為什麼佛的果位要比聲聞的殊勝那麼多?這就是在於利他方面的程度不一樣,佛菩薩完全都是為了別人,而聲聞的修行不是完全為他人,有一部分是自利,就因此讓他們的果位跟佛菩薩有天壤之別。

「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捨,…」達賴喇嘛註釋:諸德之所依守護如守身;離貪有情心,應斷如棄毒。頌82~因此龍樹菩薩在此教誡我們︰一切功德所依的愛他心,要像守護自己的身體般,不可放棄。遠離對於眾生的貪愛心,不把它如同毒品般的捨棄掉,這種心態應該斷除。
接著引82頌,原頌4句本文只用了2句。於有情離貪就是你不貪愛有情,這就像是毒一樣要捨棄。就是說要愛有情,不愛有情好似毒藥應丟掉。愛他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不可以放棄,對自己好反而是毒品,要保護自己就是要對別人好。

「… 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b229達賴喇嘛註釋:聲聞離貪眾,所得劣菩提,未離諸有情,故佛成圓滿。頌83~聲聞眾難道不是因為捨棄貪有情,捨棄利益有情的心,所獲得的果豈不是小乘菩提嗎?佛陀就是因為沒有斷除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才能圓滿正等正覺的。
聲聞就是因為不夠利他的關係,這裡是用反問的句法,意思還是能懂。

「…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b229達賴喇嘛註釋:如是有無益,若觀察果實,應於每剎那,皆住利他行。頌84~經由仔細的觀察,有利於果實的,愛我執和愛他心帶給我們的利弊。如果真正想獲得快樂,應在每一剎那,都隨著愛他心走,這才是唯一幫助自己的善行。
當你把這些都想清楚有信心了,如理作意決擇了~真是這樣子,這樣你怎麼還敢自利?原來愛別人能夠幫助自己。
達賴喇嘛有講過《廣論》,這裡引用的資料就是他講《廣論》時的說法。
宗大師引了龍樹的《釋菩提心論》,中間還加上他的comment、他的教法,這些教法也配合著《釋菩提心論》是一致的。他說: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為大悲。他強調能夠成佛就是來自菩提心,那菩提心最重要的根本就來自於大悲。這在前面一開始就講過了,菩提心是以大悲為根本。這是很重要的。他說菩提心是以大悲為根本是分成初、中、後3個都重要來說明,還記得嗎?初重要~沒有大悲,你不可能發菩提心;中重要~沒有大悲心,中間經過這麼多的時間眾生你很容易退失菩提心,記得講舍利弗人家跟他要眼睛的故事?他挖下來給人,人家在地上踩,他就馬上退失了大悲心,又回到小乘經過很久的時間才再回到大乗。後重要~沒有大悲心,你得到佛果位你不會不住涅槃。後面重要就是你會不住涅槃,你會隨時回來普度眾生,還是為眾生。所以《廣論》一開始就告訴你這個大悲是菩提心的基礎,又講初、中、後3個都重要來說明為什麼大悲是菩提心的根本。這點大家要記住。
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就說你一定要照這樣做才有辦法真正的走上大乗之路。

「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b229達賴喇嘛註釋:如何由悲根,菩提苗能生,菩提唯他利,佛子眾觀修。頌85~成佛最主要因緣,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見,也就是悲智雙運,是真正的佛子行。提起無比的精力,發起精進之心行菩薩行。
「…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b229:若修行令菩提心堅固者,雖當初怖畏害怕諸苦,而後居然能捨棄世間禪樂,亦能為救度眾生而長劫入住地獄,如此稀奇事實是值得智者讚揚為殊勝之大士法。(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最後這句很奇怪,依照順序這句應該是86頌,可達賴喇嘛最後這句解釋的完全跟這個不一樣,不知道怎會這樣,《釋菩提心論》中怎麼說的不知道,所以這句就不採用達賴喇嘛的註釋,我們採用《廣論四家合注》的說法。不過這句話還蠻重要的。你真正修菩提心修到真正堅固的時候,比方說,你過去一般看到別人流血你都會覺得恐怖,可是你菩提心修到很堅固的時候,你不僅可以捨棄禪定的快樂,你到地獄你都不在乎了。為什麼?因為你有菩提心,你不會想沉溺在禪定的樂裡面,你會想要來幫助眾生,甚至下地獄去幫助眾生。這真的是很奇妙值得讚歎的所謂的大乗法。

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b229前面的已經講完了,現在是強調要用過去大德所說跟菩提心有關的言論來了解所謂的菩提心。此處引了阿底峽,他從印度進入西藏的時候問藏人他們菩提心的修法,得到回答是按照儀軌而修,儀軌做完後代表有菩提心了。阿底峽繼續問他們知道修菩提心要修慈、修悲嗎?為什麼會講這個?記得前面講7因果是由知母念恩報恩增上意樂菩提心,結果他們都不知道修慈、修悲。所以阿底峽很感慨的說:不知道修慈、修悲的菩薩或是自以為按照儀軌做完後就有菩提心的,就只有你們西藏的修行人才有這個本領!這是一個反話,這是不正確的。
若爾當如何修。b230被阿底峽譏諷了以後,藏人就問那我們應該要怎麼修?阿底峽告訴他們:「須從最初次第學習。」單單這句話裡面包括了多少東西,包括了一大堆東西,課本上只看到所謂的最初次第學習就是7因果的意思,要從知母開始,不只是講這個,記得我們講要修平等捨的時候要從中庸開始修起,再到親、怨敵這樣的順序,或者是去愛大家也要從親開始最後修到冤再及一切有情,這叫做次第。所以書上你只看到須從最初次第學習這樣一句話,其實光是次第就包括了一大堆了,前面我們所學的都在這裏面了。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比喻,眾生就等於是一棵樹,有樹根,最後樹上能長出花跟果,就是菩提。眾生是樹,用大悲水澆灌樹根,最後樹能生出菩提,這是一個比喻眾生跟你最後成佛的一個關係、跟大悲之間的關係。
所謂次第學習包括太多東西了,我請大家把這個記住,這包括:1個次第學習要真正能得到菩提心要由共下士、共中士一直上來,為什麼我們前面要修共下士、共中士?記得有同修提出問題,我們以後會討論,就說我只要修出離就好,為什麼要修菩提心。一下子要我修菩提心,我連出離都做不到。其實這就是次第。為什麼強調要共下士、共中士再到上士,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假如你沒有下士這樣的素養,你不會覺得眾生有什麼苦,因為要共下士你才知道有地獄之苦,你自己連地獄都不怕你會怕眾生去地獄嗎?!你會產生愛眾生、希望把眾生從苦中拔出來,那先請問你眾生有什麼苦?前面讀過3苦、6苦、8苦這些,所有這些你若都有思惟過,這時你就有辦法了解眾生有些什麼苦。你若沒思惟過,你不會覺得眾生有苦,你也不會想去救度眾生。這關係就是說為什麼要有次第。第1個就是下士。到中士也一樣,假若你今天沒有決擇你該出離,你會想要幫眾生出離嗎?你假如沒有決擇分你輪迴很可怕,那你會想要去幫助眾生嗎?這裡面這個關係道理都一樣。我常常會想:為什麼要我去考慮菩提心,我連出離都沒搞清楚。這不是說你現在可以不要去管菩提心,你只要做到出離,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個階段性的,次第性的,你沒有經過這樣一個次第,你不可能生起後面那個東西。
簡單再講一遍:沒有下士,你怎麼會覺得眾生有地獄之苦,你都不怕了你會去幫他?沒有中士,你自己都不想出離,你怎會覺得眾生輪迴有什麼可怕,你根本不會想要幫助眾生脫離輪迴。這是1個次第,就是一定要從下士、中士上來到上士2個次第就算你已經到上士了,你一定要從知母、念恩、報恩……這樣上來,沒有這樣上來你修不出來,這是他很認真講的。大家若有認真去修就能體會他所講的,他不是憑空捏造的。等下讀到後面有一句話:勵劫亦令生。這意思是說哪怕我花了一個大劫的時間我都要把它修出來。這代表菩提心哪有那麼簡單生起,即使我要花一個大劫的時間我都要讓它生起。就是說這個是真正要練的。那剛剛講的7因果這也要一個次第,7因果當中比方說修慈、修悲,你要從親、中、怨這樣修,最後再一切有情,這也是次第。
所以講到次第這2個字,請各位注意,其實它裡面包括的東西非常的多,等於是把《廣論》前面所教過的東西就用次第這2個字代表了。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說這個東西不是你想的憑空可以跳出來的,你要按部就班地去做他才會出來。這個,我們先要有一個認知。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b230
朗日塘巴看到沒?他就是7因果中《修心八偈》的作者,他的弟子就是霞惹瓦,這裡翻譯成霞婆瓦,他就是宗大師的祖師爺,而切喀瓦則是將自他換公之於世不在當作密法。切喀瓦就是對朗日塘巴所寫的《修心八偈》中有2句話太相應了,後來就是前面講過的故事,霞惹瓦教他自他換,他得法以後傳給痲瘋病人,結果那些人的痲瘋病都好了,因此才將此法公諸於世。
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
朗日塘巴、霞惹瓦其實都是博多瓦的弟子,可是朗日塘巴又是霞惹瓦的師父,所以他說他們有18種人方便。人方便指的就是菩提心。先看講義
「…故特於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b230:依藏文,應為〝「我愛執」獨示「一種馬方便」而盡力修違害。對有情則詳示「十八種人方便」而盡力修利益。〞。人方便就是愛護親人的方法(對待有情如愛護親人),馬方便就是調伏怨敵的方法(對待我愛執如調伏怨敵)。(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人方便就是愛護親人的方法,也就是對待有情像愛護親人,所以人方便就是愛別人和愛別人所用的方法。馬方便就是調伏怨敵的方法,怨敵就是我愛執,所以,馬方便就是對付我愛執的,就是一個方法把我愛執壓伏住。可是愛別人的方法就很多種,有各式各樣愛別人的方法所以叫18種人方便,1種馬方便。《廣論四家合注》有寫出18種,可我覺得另外一種解釋比較可以採納的……18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不是一定要標出18種方法。簡單說你愛眾生愛他人的時候,我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愛他人,這是我要注意要去愛他人這叫人方便。但是我對我自己的時候這我愛執這叫馬方便,我一定要壓制他,這是負面的就是只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它壓住。人方便其實就是愛別人的意思,也就是一種菩提心,因為依於菩提心而有18種的人方便。我愛執是對自己,那就1種馬方便。
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b230這是一種違緣,是讓你沒有辦法產生菩提心的方法。這時你就要不使增長者為我愛執,故特於彼盡力違害,那這個彼指的馬方便,所以要把彼壓制住,對於人方便就要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參考資料很清楚說,對於我愛執這個馬方便,你想盡辦法要對治它讓他不起,但是人方便,你就要修各式各樣對有情有利益的事。
大瑜伽師謂善知識敦巴云:「我有風息平等轉等,如此如此三摩地。」b230 大瑜伽師是阿底峽的弟子,種敦巴也是阿底峽的弟子,是他的親子,最後噶當派就是種敦巴他建的。風息平等轉等這是一種很高的三摩地,他說我有辦法做到這樣程度的入定。種敦巴回答云:「汝修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於畫夜應悔之地。」b230你入到這個很高的三摩地就算別人在你耳邊敲鼓都不能破壞你的定境的程度,你高到這個本領,可是你沒有慈悲心、菩提心,你會生在畫夜應悔之地就是指無色界裡面,我們以前讀過所謂的無瑕裡面,比方,你入定到了非想非非想天,有什麼用?好幾萬劫,一進去以後你就在待那裏面,等你一出來你還在3界。以前曾講過這個故事,佛陀在沒有成道之前,最後他跟2個人學,一個就是學會無所有處後,發現不究竟他就離開了,之後他就去學非想非非想,可是這個人已經過世了,他就找到他弟子跟他學會後,又覺得不對仍是不就竟還是走了,最後他自己證道了。他證道後第1個就想到這2個人,回頭去找這2人,為什麼?因為這2人到了這麼高的程度卻還在3界裡面,太可惜了。他已經悟到空性出了3界,他趕快去找,一找,這2人已經過世了,佛陀哭啊、傷心啊,就差那麼一步。佛陀為什麼哭、傷心?因這2人一進去入定,就住在一個無所有處跟非想非非想,一定就好幾萬劫,沒辦法。這意思大家就了解畫夜應悔之地就是入到這個地方去了。
你有菩提心,你最後能夠成就佛道你才是真正解脫。假如你沒有菩提心,你有這麼高的本領,去入定沒有用,最後仍是進到3界裡面,你還是在輪迴裡面。這就是剛剛講的生於晝夜應悔之地。

此中意趣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b230
「…似說當成能生無暇無色等處異生之因。」:依藏文,文意為〝顯然是考慮到「這仍 」可能成為生於無色界異生等無暇處的因。〞(源自《廣論四家合注》)
這句也就是宗大師解釋前面那句話的意思:你假如沒有慈悲沒有菩提心,就算你有這樣子的三摩地本領最後你可能進入到一個無暇,無暇就是沒有8無暇,這是佛子不願去的地方;無色指的是無色定是很高的一種定,三摩地無色比有色高1級的;異生就是在3界裡面,還在輪迴的意思。《廣論四家合注》依藏文再解釋一遍,一看就懂意思了。這樣很容易了解種敦巴就是告訴大瑜伽師:你假如沒有菩提心,你這些三摩地是沒有用的,弄到最後你是白搞了。

接著另外,康壠巴云:「我等於覺窩有情顛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當如是行。」b230這裡面的覺窩有情覺窩不是指阿底峽,這是對有情的尊稱,因為,大家都知道要成佛你要靠有情,所以把有情當作覺窩有情是對有情的尊稱。顛倒行事就是做一些不對的事情,我們對有情做的是不好的事情,反過來他打回來你自己會受到反撲而受報應。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於此,b230分就是分界點,就說能不能夠立在大乘這個根本簡單講就是菩提心,你算不算大乘的分界點也就是在於你有沒有這個菩提心,你有沒有利他之心,你有沒有大悲的心。故一切時應觀於此令心生起。所以不管任何時間你應該要去觀察、思惟這些,然後想辦法讓自己能夠生起這個菩提心。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此障礙。著若生出來那太好了,你假如沒有生出來,你千萬不能打馬虎眼將就著就這樣了,不能得過且過,你應該要去親近開示此法的大善知識,要常與修習菩提心的人為友伴,且不停地去讀有關這部分的經論,要趕快去修能夠積聚修菩提心的因的資糧,把所有障礙都清除掉。
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誠非小事,理應歡喜假如你真正能夠按照這樣去做,最後你一定能夠下圓滿種子最後一定也能成果。誠非小事,理應歡喜,這句話很重要,你要知道你現在做的事情是一個大法,修菩提心是大法不是小事,理應歡歡喜喜去修這個很重要的大法。在修行裡面,不都是希望得到最高的法嗎?這就是最高的法!你要下決心高高興興的去修這個大法。大覺窩云:「欲趣大乘門,覺心如日月,除暗息熱惱,勵劫亦令生。」b230這個大覺窩就是阿底峽了,當你要進入大乘門,覺心指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就是覺,菩提心就像日月,能夠破除黑暗澆熄熱惱,就算你要花上一大劫的時間你也要這樣做要讓他生出來。
因我讀過幾次了,每每一讀到這裡,心裡一緊:講到最後,他就是在告訴你就是這個。也才發覺這是最難修的一個東西。這個生不起來其他都是半道,沒有真正得到任何的解脫。這值得我們審思。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①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② 修菩提心次第,③ 發起之量。④ 儀軌受法。b208
此心發起之量 b230
第三此心發起之量。如前已說,應當了知。是說你要發到什麼樣的量才叫做夠了,前面說你要發大悲,你要發慈,就要像你對你自己的小孩一般把快樂給他、把他的痛苦拿掉,你假如有到這個量那就對了!現在菩提心一樣是這個意思,你達到這樣的量才表示你真正發起了菩提心。

今天到這個段落,我們已經把菩提心的這一部分告一段落,後面儀軌是另外。

 

 

引申閱讀1:fufufromtw - 7因果~1 

引申閱讀2:fufufromtw - 7因果~2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