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P209L09-P212L03-0094上士道 b209
修菩提心次第b210
現進入第2科,第1科是發心的道理是什麼樣,第2科是講修菩提心用什麼方法,他的次第是什麼樣來的。這整個次第都是從阿底峽傳來的有2種~7因果、自他換。先看講義。
補充說明:「七因果」是經由彌勒法系透過月稱、月官(弟子書)、及靜命(論師跟藏王、蓮花生同為前弘期重要人物,一般稱之菩提薩埵)等菩薩的傳承;「自他換」是經由文殊法系透過寂天菩薩的傳承。修上列任一法皆能獲得菩提心。阿底峽尊者由金洲大師處得到综合二法的教授。宗大師亦合修二法,惟教授時分開來說。(源自《掌中解脫》)【備註】亦可單纯地說:「七因果」由(廣行派)佛彌勒無著金洲大師;「自他換」由(深見派)佛文殊寂天(入行論)金洲大師。
我們書上說傳承是由阿底峽來的,那阿底峽是由金洲大師學來的,也是2種一起傳,但強調是合修。《掌中解脫》提出的說明,其中的月稱、月官、及靜命其實是屬於深見中觀這個系統,大家有一個印象即可。
這裡講這一段是在告訴你當他講有2個教法時,你可能只選其中一種去修,事實上不是這樣,你2個都要,要合修,可他教你是分開教。我們現要有這樣一個觀念。
到這裡,順講一個故事,就是阿底峽他怎麼會去找金洲大師,這有一個緣故的。
有一次阿底峽在繞很大的一座佛塔,一下忘了塔名,是很有名的一座塔,邊繞塔邊思惟~有什麼方式能讓我盡快成佛?這樣繞著繞著,塔中的小菩薩石像突然開口叫他問大的石像,大的菩薩像回答只有靠菩提心。阿底峽聽聞之下了解只有菩提心方能快速成佛,他開始到處打聽之下知道有金洲大師。過程就是他在繞塔的中間得到這樣一個啟示。金洲大住在現在的印尼,阿底峽是住在印度,所以要坐船過海,這當中受盡各種苦難折磨,聽說還有魔擾,是阿底峽施神通才解決後上岸的,有些書如阿底峽傳有描述這些。上岸之後雙方都有很多隨從舉行了盛大儀式,阿底峽表明來意,金洲大師問他2個問題,1是你能夠堅持嗎?他說一定能夠堅持。金洲大師意思是說菩提心一定要堅持。其實這是講給我們聽的~菩提心一定要堅持。2是你可以用10年來學嗎?阿底峽說可以。結果阿底峽用了12年。這故事不能算是故事,這中間其實在教我們2件事,要有耐心花長時間,不能一碰到困難就退了。這是阿底峽找金洲大師的一個緣起。
1個是「七因果」,《入行論》中是「自他換」,有這2個方法,再強調一遍~要合修,講是分開講,修要合修。接著很粗略解釋何謂「七因果」,再詳細講「七因果」…………

1 七因果b210
菩提心當然是第7個是果,菩提心的因是增上意樂第6個,故:菩提心增上意樂報恩念恩知母,換過來先,知母念恩報恩增上意樂菩提心。列出7個。再加上1個很重要的先修平等捨,這不在7因果中,可卻是修法很重要的。就是一開始要從平等捨開始,後面會解釋,接著教授怎麼修7因果。

1-1 漸次令七因果發定解b211
7因果之間你要產生定解,其根本是在第5個大悲,再說餘因果是此因果的理由,大悲生菩提心是此因果,大悲生菩提心中間經過增上意樂,餘因果就是由知母一直到慈,這4個也就是由大悲生成菩提心的因。也就是7因果本身大悲是個關鍵。接著解釋在大乘道當你要生起菩提心時分做初、中、後3個悲心,簡單說就是不論何時都要用到大悲。
1-1-1 大乘道根本即大悲b211
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悲跟慈先弄清楚,悲是拔苦,慈是予樂,所以沒有這樣一個悲心,你不可能荷盡完全擔負起這個度眾生的重擔。這個東西也就是增上意樂,你光有悲心希望眾生離苦不夠,還要負責任解決人家的痛苦,所以叫荷盡度眾生的重擔,一定要靠這樣一個悲,沒有是不可能成就的。
《無盡慧經》b211:漢譯為《大方等大積經》第十二《無盡意菩薩品》,劉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此處引文在《大方等大積經》卷第二十九《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三》中:「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亦不可盡。何以故?舍利弗,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為本,菩薩如是修學大乘,以大悲為本;如轉輪聖王,以輪寶為本,菩薩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為本;如大長者唯有一子,愍愛情重,大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 
很清楚是佛對舍利弗說的話,把呼吸出入息比成大悲。

《伽耶經》b211:伽耶山,意為象頭山。漢譯《伽耶山頂經》有四種譯本:一、姚秦鳩摩羅什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二、元魏菩提流支所譯《伽耶山頂經》;三、隋毗尼多流支所譯《佛說象頭精舍經》;四、唐菩提流志所譯《大乘伽耶山頂經》。同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此處引文在漢譯《大乘伽耶山頂經》中為:「爾時眾中有天使名淨月威光,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諸菩薩摩訶薩修習何行?依何處修?〞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悲行,依於一切眾生處修。」
佛授意文殊師利菩薩講的經,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能發、所發,所發是菩薩行,那能發是什麼?再就是能依、所依,能依就是菩提心、菩薩行,那所依是什麼?你用能所你就知道他在問什麼。第1云何發起,就是大悲發起的,發起菩薩行;何為依處,菩薩行是能依他的所依就是有情。這就講了2個重點,你能行菩薩道一定要有大悲,再來就是一定要有眾生,菩薩為什麼最後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當然是為度眾生,所以沒有眾生也成不了菩薩,由此可知眾生對菩薩的重要性、不可或缺性。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至極廣大,就可以說是深見廣行、智慧跟方便或是當作福慧,意思一樣都是需要雙運的。難行指的是6度萬行,這是需要3大阿僧祇劫時間很不容易的。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中重要意思是說發這個心不是一次解決的,做了會發覺真是很難做,所以你要不停的重發心,屢敗屢發。
《修次初篇》b211:漢譯《廣釋菩提心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卷一中:「菩薩緣諸眾生為境界住,是故菩薩常起愛念一切眾生,而於己身無所顧惜,純一為能長養利益,于長時中難作能作,發生諸行。如《信力法門經》(在修次中篇)云:〝彼諸菩薩悲心堅固,為救度一切眾生,時而無少分苦想,若得度已亦無所度之想,不捨一切難行苦行,如是不久諸行圓滿,成本所願証一切智,得一切佛法。如是皆由悲為根本。〞
前面已講過《修次初篇》是靜命論師p002的弟子蓮花戒寫的,很重要的論典。

 《聖發生信力經》b212:前亦譯為《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漢譯為《信力入印法門經》,元魏昙摩流支漢譯。此處引文在卷二中:「有言大悲心者,所謂教化諸眾生故,無有諸苦而不取故,無有諸樂而不捨故。」

今天講到這,這一段Auther說很重要無須趕課,就停下消化一下。這裡有一個小故事說明行大悲的重要。在佛陀的本生中有一段,佛陀某一生是皇后,那個國家叫做布流沙,有一年國家發生很嚴重的瘟疫,即使皇族都很難過日子,更不用說老百姓了。皇后就去求佛保平安,回程路上她聽到路旁民屋中傳出女子淒涼無比的哭聲,這是什麼事?因這女子生下小孩後丈夫遠行未返,碰到這樣的大災難根本沒有食物可吃,她就起了一個想法來求活下去~殺子食其肉,只是刀一拿起終是不忍而放聲大哭。皇后被哭聲所引就進去了,問明緣由,就安慰她要回宮拿食物給她。她卻以為這樣尊貴身分的人回去後哪還會記得這樣子卑微的人、事,等不到或是太晚已經餓死了,她堅持要殺子求活。皇后無計可施就問別的肉你可以嗎?那女子認可後,皇后割下自己的乳房給她吃,這時整個天地之間大震動那我簡單說,天人被感動而問皇后是否是真正自成的?皇后說如果真正是自成的話,那我的乳房立即長回來。就讓老天來決定,果然長回來了。這是他本生當中一段,說明他在這個修的中間是講不完的這種事情。按照講法,他所度掉的血、骨髓呀是大海都裝不下的,這故事真是蠻讓人感動的。
那剛剛Auther那樣講法是有些什麼樣看法?
Auther:這一段中的四緣,我以為他講的不清不楚,誰可以說得出是哪四緣?這四緣是根據《瑜伽師地論》沒錯,看b208L06,第1個是看見神通,2是由聽聞,3是住持正法,4是由見難得,這都是整句的文字述說,若是能有標題較為清楚易讀。後面的四因、四力都沒問題。四緣,菩提心要發起來,由見神變、由聞說法、由住持法、由見難得,東西很多只是用這點一下題,讓同學容易記。我是把他拉回來。
郝師姊問起大悲心跟菩堤心的差別,石師兄回說有差,後面會解釋到。
 

20170314-P212L04-P215L03-0095上士道 b212
《廣論》一開始就講法殊勝一切無違聖教,意思就是這本論講的就是大乘法,整個佛法就是大乘法,現在講到了整個佛法的核心上士道,前面所讀的中士道、下士道在標準的名相都叫他共中士、共下士,意思就是說一切都是為了以上士道為準的大乘法。前面也講到整個大乘法基本上就在於菩提心,不論顯、密具有菩提心才是大乘行者,沒有菩提心按照這個教法即使灌頂也不能算是大乘法。
宗大師依照阿底峽的傳承,菩提心的教法有27因果、自他換,當時這2個教法都是由金洲大師傳給他的,在修的時候要合修但教的時候要分開教。這一點一定要記住,大家將來修菩提心時記得要合修。一開始就講7因果~知母念恩報恩增上意樂菩提心,這7個成分裡面真正是以大悲心為本,又說這7個都是繞著大悲在說因果,大悲在這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講大悲是根本的時候,先提到總論大悲~教法裡面的根本,又分初、中、後3個重要,上次講到初重要、中重要。整個7因果的教法裡面大悲心是關鍵,先有一個大悲的總論又分3部分,初重要,能發大悲心是能進入無上菩提的前導,中重要有2個重點,1是有大悲心不會退失為小乘,2是有大悲心在修持中間才能精進不捨。今天開始要講後重要。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利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b212 諸佛最後證到佛果位時,他不會像小乘住寂靜、住無餘依涅槃一個寂靜的解脫,我們都知道無餘依涅槃這是較次等的決定勝,佛是住最究竟的決定勝,這就是因為有大悲心的關係。後面又說如果沒有大悲佛不會去住無所住大涅槃,後面會解釋佛住的涅槃一般叫無住大涅槃,這是跟小乘的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作分野。所謂無所住記住一個觀念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意思就是隨時隨緣教化度眾生,不是像小乘寂靜的觀念。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有大悲。沒有大悲他會跟聲聞一樣。
接著宗大師根據前弘期靜命論師弟子蓮花戒所著《修次中篇》: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今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由大悲心,佛得到一切圓滿自利就是達到最究竟的佛果,前面也講過,利他不用講那單以自利來說也是佛這種自利才是究竟圓滿,也就是聲聞、獨覺那種自利沒有圓滿。但只要有情在他也不會放棄有情而教導度化眾生,表示他不會住在寂靜。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是大悲。」無住大涅槃就是佛所進入的涅槃,有別於一般小乘的涅槃,大字在佛學上表達一個平等的觀念,簡單講涅槃,小乘就是寂靜,大乘的涅槃沒法用寂靜來詮釋,因他本身還有救度眾生,這就回到了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這就有大的味道在,這是大涅槃一個觀念。佛之所以會如此還是因為有大悲的關係。再一次彰顯後重要的悲,也就是沒有悲不會有無住大涅槃。
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b212以稻米來看佛果位,悲既是種子也是雨澤也是最後的成熟。這邊是一個總結,前面講過初中後,這裡併起來講。又引中觀應成的祖師爺月稱菩薩《入中論》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這就是剛剛講的把悲當作佛種子一樣的意思,長時受用是說不僅是成佛還有不停的度化眾生都要用到。

《正攝法經》b212:漢譯《佛說法集經》卷六中:「觀世音菩薩白佛曰:〝世尊,菩薩不必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餘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世尊,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世尊,譬如轉輪王所乘輪寶,隨往何處一切四兵隨順而去。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乘大悲心隨至何處,彼諸佛法隨順大悲自然而去。世尊,譬如日出朗照萬品,一切眾生作業無難。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隨於何處大慈悲日照於世間,彼處眾生於一切菩提分法修行則易。世尊,譬如諸根以意為本,悉能隨意取於境界。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於大悲住持一切菩提分法,隨諸分中隨可作事中自然修行。世尊,譬如依彼命根有餘諸根。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依於大悲有餘一切菩提分法。〞」
先看這段講義再看本文。
轉輪王不是一般的王,他會管轄一洲如南瞻部洲或是4大洲,有7寶,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在參考資料81頁,因隨時更新故只要留下最新版的資料,等《廣論》講完後會給各位一個電子版《廣論》,上面有全部的註解,也標出在參考資料第幾頁,拿到這以後那就很好用了。這裡就是比喻大悲,有了大悲為基礎後面一切就跟著會生了。菩提分法就是要成就佛果位你所修的方法就是道,分在這裡是因的意思,成就菩提的因就是道、方法。這裡等於是把初中後都以悲為最要再次總結。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勝道是指大乘,扼要是指大悲心,教理要分開來說這2個字,1是教、教證,比方說聖教,不管是經律論由佛菩薩所教你的東西;2理證,比方說推理,用因明,用邏輯思考、道理來做一個判定。這是說大悲心在無數的教證、理證裡面都是成立的,不只要有勝解還要去修大悲心。
接著又引諸大德說法以證大悲心包括菩提心其實是佛法的核心。響那窮敦巴說:「於覺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只要一求法都得到回答捨世間心,修菩提心。善知識敦巴譏笑云:「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
後面宗大師說 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b213就是說整個佛法基本上就是大乘法,整個大乘法基本上就是菩提心,這是一個根本。後面持續會提到這一點,比方《掌中解脫》清楚說學菩提心比學空性還難,我們都知道空性是一個很難學的大法,那學菩提心比學空性還難。順便在這邊先講一個蠻重要的閒話,下星期奉師父召喚要去內地見他,所以下星期二我沒法上課,那大家願意可以來討論一下菩提心,因這是核心很重要的。我最近在看《辨中邊論》,其中提到菩提心之所以難修,中間有3個最重要的原因1. 障礙,我們修菩提心的障礙,平常一點小善法都不做,先自問自己從早上到現在回想一下你做了幾件善法?有時一想到這我就臉紅根本沒資格在這邊跟各位說什麼。意思是說,平常都不行善,卻要發那個最大的善法那叫菩提心怎麼可能發的起來?小小都做不到怎麼發大的。由此教導,平常小善要做,做久了成一個習慣,這還有原因的,可以講很多。比方我們在回向時候,我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功德這2字在某一角度來講指的就是善法。為什麼要講這個?比方101大樓不知要10億百億蓋起來,可是你要蓋出一個菩提道、或是你要蓋出成佛的佛果,這用相對比就叫做功德。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的功德,就是你做了很多善法你才有本錢去莊嚴佛淨土,不是用錢。這樣大家知道功德的意思代表的就是善法,也就是說你今天要成就佛道要拼命積功德。所以第一個是善法2是說你有多少次如理思惟什麼叫做菩提心,有沒有常常去想這個東西?前面也講過菩提心要有3個階段~解義、造作、真實菩提心。解義就是真正了解什麼叫做菩提心,你不了解你發什麼菩提心。所以要解義,解義後你才能造作,造作以後你才能發出真實菩提心。這意思就是要發菩提心一定要像我們現在有機會解義,一點一滴的讀,讀越多越容易懂,所以說希望下週大家來了共同討論,這就是第2點的如理思惟。第3就是你要有資糧,大家都學過6加行淨地設像、莊嚴供具、入座皈依、觀想聖像、積資懺悔七支供養(普賢10大願)、三事求加,還記得嗎?這6加行很重要。其中第5個叫做集資淨罪,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普賢10大願王或是7支供養,教你要禮佛、懺悔、隨喜、勸轉法輪、勸請住世、回向,這是積聚福資糧、智資糧,我們都知道沒有這個資糧你是不可能成就空性大法。比方以前福智團體常說你資糧不夠,定不要學了,不可能學會的。聽到這些不知你有沒有震動,他強調智慧要有資糧,菩提心不是智慧、菩提心是方便,在智慧那邊最高的法叫空性,在方便這邊最高的法叫菩提心,而在方便這邊最高的法也要資糧。我剛剛背那個6加行,你早晚課禮佛基本上就是在做這個事,很多人把加行當作正行來做是有道理的。他把積集資糧當作正行來做,因為自己還沒有任何的資糧來做正行,所以不停的做加行就是幫自己積聚資糧。
所以,種敦巴會說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你現在學到的其實是最重要的。宗大師再次強調 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大家記得華嚴60、華嚴80,《華嚴80》最後面一品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提到善財童子,現在是在77卷,善財童子在彌勒菩薩那邊所聽到的,用230個比喻菩提心p22230個比喻來說明什麼叫菩提心。所以他會提出來要閱《華嚴》,那其他經論,比方《入行論》、彌勒22莊嚴中2個莊嚴~《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都有一大堆在講菩提心的文,一定要把這些弄懂得到勝解,不停的正思惟、不停的如理作意。你沒這個了解,你連菩提心是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發菩提心?很多教法裡面會教你怎麼發,會講出理由。譬如剛剛說的,連小善都不做怎麼發菩提心。
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心,唯尊佑堅實,餘凡莫能曉。」b213我的印象中吉祥敬母應該是般若經,這是講世尊他真正重要的心寶就是菩提心,其他人沒法了解這個道理。
這裡有幾個小故事都跟菩提心有關………
種敦巴下面有4個弟子~博多瓦、樸穹瓦、謹哦瓦還有一個忘記是誰了,這幾個都是噶當派很重要的人,比方說有時種敦巴問其他弟子博多瓦在做什麼?回說在講經或是在禪坐,種敦巴都會讚嘆稀有、稀有。那問到那個忘了名字的人,回以他總是在樹下螞蟻窩旁邊痛哭,種敦巴馬上脫下帽子站起來跟著流淚:這極其稀有!這個才是在修正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這個弟子站在螞蟻窩旁邊痛哭一定是想到螞蟻,現在菩提心千萬不要只用在人身上哦!一切眾生包括螞蟻都在內哦!所以他看見這麼一大批的眾生還在輪迴,他傷心落淚,其實是他對眾生的悲心。
另外一個,廣行很重要的無著菩薩,他在雞足山修行了12年,這12年中他想見到彌勒菩薩,前面4年修完以後連夢都沒有夢到過一次,因此他很沮喪就下來了。下來遇見一位農夫,詳細內容不是很記得了,隨便舉例,比方我們聽過鐵杵磨成繡花針,他看見一個人在敲石頭,他問在做啥?說是要把石頭敲掉,可能他是用羽毛在敲。一問已經敲了4年。他看人家這樣精進,我這樣放棄沒有道理。他就又回去了,回去又4年還是一次都沒有夢到,他又退失信心下來了。下來又遇見另外一個,也類似鐵杵磨成繡花針這種,他又被激勵感動回去了。最後,到12年了,怎麼還是一次都沒有夢到,這次下決心不再回來了。下山的路上看見一隻狗,這隻狗下半身全部爛掉了,長了很多小蟲,看來垂死的狗還對他吠叫,突然之間他產生了很強烈的悲心,就過去,由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狗吃完後,看見狗身上所有那些蟲,他很難過想要把蟲弄掉又怕狗會痛,又怕因此弄死蟲,他想想用嘴巴去舔,把蟲舔掉,可是因為太臭所以他閉著眼睛去舔。結果,什麼也沒有舔到,眼睛一張開,彌勒菩薩就在他正前方,他歡喜無比到流淚:菩薩你不夠悲心,我想了12年。彌勒菩薩:我一直都在你身邊,你之所以看不到我是你有業障,不是我的問題是你的問題。經過12年,你業障消多了你才能看見這隻狗,這隻狗就是我變的。你看到狗你發起了大悲心,這大悲心一發把你的業障全消融了,所以你才能看到我。意思是大悲心有這麼大的作用在裡面,你今天也想見佛,你沒有悲心不可能。同時也告訴你,悲心能夠把你的障礙消減,我們都會有障,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不一樣的障在裡面。他看見後他才了解,彌勒菩薩又說你若不信你背著我到山下的市場,你看誰能看到我。他背著去了,沿路問人看到他背上有什麼?什麼都沒有,大部分人都說什麼都沒有,偶而有人說有一隻爛狗。這樣大家懂嗎?眾生連看到爛狗的功德資糧都不夠,更別說看見彌勒菩薩了。

1-1-2 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b213
7因果中間悲是關鍵,接下來告訴你,知母念恩報恩增上意樂菩提心這7個悲是最重要,彼此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叫做此餘因果是此因果餘因果加註知母乃至慈前面4個,是為大悲的因。此因果指的是大悲、菩提心,你了解餘因果是由知母到慈是生起大悲的因,此因果指的是大悲生起菩提心。這樣你就了解7因果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時也了解大悲是關鍵,因為他所謂的餘因果、此因果都是依大悲來分的。

餘因果

此因果

知母

念恩

報恩

(悅意慈)

增上意樂

菩提心

             

剛剛解釋過餘因果、此因果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初指的是餘因果,7因果的教法是把知母至慈前面4個是為悲的因,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總欲離苦,數數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整體來說要讓有情離苦,你只要不停的思惟有情的苦你就會生起悲。可是這個悲要到猛利堅固的程度,必須先對有情起悅意愛惜之相,跟著解釋為什麼,也就是要你先修知母、念恩、報恩、慈才生悲這個道理。一般人都是 親有苦不能安忍,怨敵有苦,心生歡喜。比方說討厭某人,聽她摔一跤最好變成殘廢,一般人有怨心大概會起這種感覺。那至於親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捨置。對一般沒關係的人的苦痛根本沒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其中初者,因有可愛因為他有可愛相,可愛相也有大小之分。此復隨其幾許親愛,便生爾許不忍其苦,中下品愛下品不忍,若極親愛,雖於微苦,亦能生起廣大不忍。事實上人都是這樣,你會喜歡某些人也不喜歡某些人,喜歡中又分喜歡、更喜歡、最喜歡,人不都是這樣!那生起的不忍也有差別。反過來不喜歡亦同,見敵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願更大願不離苦。見敵有苦,慈心是予樂悲心是拔苦,這時悲心不生反希望他更苦更好。這就是你有是不悅意相之所致,這是重點悅意相,應該跟慈有關,就跟前面的知母念恩報恩有關。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有悅意相才能發起真正的猛利堅固的悲心。親之究竟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親中最親的就是媽媽,悅意相是慈。再換一角度告訴你什麼是悅意相,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慈有2種:悅意慈、與樂慈。如果你有獨子你最容易了解悅意慈,其實做母親的只要想到自己孩子時的心那就是悅意慈。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與樂慈跟悲之間因果不定,可以互生互為因果,而悅意慈是悲的因,這就是告訴你為什麼要去修知母是要讓你產生的慈是悅意慈。就是要知母、念恩、報恩生慈引悲。
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這個教法是月稱在解釋龍樹弟子提婆所寫的《四百論》的《四百論釋》、大德月就是月官,著有《弟子書》,再有蓮花戒的《修次中篇》都有宣說。前面也講過,7因果是廣行的教法,就是彌勒、無著這一系統的教法;自他換是深見的教法,就是文殊、寂天這一系統的教法。這是簡單的說法,課本上是比較複雜的說法,因為,月稱、月官、蓮花戒都不是廣行的,這3個都是屬於深見的。就是說廣行的教法也會傳到深見的論師身上,深見的人也會用廣行的教法。比方:金洲大師是標準的廣行,可是金洲大師在教菩提心的時候他是在教7因果跟自他換2個都教,自他換明顯是深見的教法。這樣大家就了解,複雜也不會亂了。
 增上意樂及以發心,為果之理者。b214餘因果講過了,現在到此因果這邊,大悲生菩提心的中間有一個增上意樂,第1個就是提到增上意樂。此因果,因是大悲、果就是增上意樂跟菩提心。聲聞緣覺修4無量心慈悲喜捨,其中就有慈、悲,意思是假如只談悲心那在聲聞緣覺的2乘或是小乘也都有,可這中間有一個差別,你生出來的要幫眾生拔苦的觀念是我要去幫他拔苦而不是我希望他沒有苦,這有很大的差別。比方說父母見孩子生病,很多會想說代他生病,很愛時就會有這種想法,就是你自己想要承擔這個責任。那你看別人小孩生病只會:希望他早點康復。這樣是不是有一些差別?他現在講就是這一點差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所以大乘的悲心是自荷負拔苦的責任,自己要擔起來要拔苦,小乘不是這樣子,有這樣一個分野,故須發此心力強盛增上意樂。這時就把為什麼要增上意樂解釋出來了,增上意樂是讓你的悲心變成願意負責任而不是靠別人去解決的那樣子的拔苦。這樣就把大悲變成大乘不共的大悲。再講一次,大乘不共的大悲就是有一個自己要來擔起拔苦的責任的悲心,這不只是悲心,差別就在增上意樂。並不是僅在希望他們能夠得樂離苦而已。

接著引
《海慧問經》b214:漢譯《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四中:「海意,譬如世間有大長者唯有一子,慈育憐愍深加愛念。時彼童子愚小無智,於穢井邊而為舞識戲,以幼稚故忽墮井中,爾時其母及彼親族,俱見其子墮穢井中,見已憂愁竟前觀井,深不可測,徒極悲苦,無能為計入其井中,雖痛愛子不能救拔。是時其父知已奔至,見彼童子墮穢井中,臨視哀惱蒼惶旋轉,深愛其子不生厭捨,即設方計入其井中,善為救拔令子得出。海意,當知彼穢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眾生,菩薩觀於一切眾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親族者,即是常聲聞緣覺乘人,見諸眾生墮輪回中,見已雖復心懷憂惱,無有方便而為救拔。」
其實這是《寶性論》中間一段,《海慧問經》在參考資料p18已經提過。此意是將糞坑比做33……法譬合說用這樣一個比喻的方法把一個法很清楚的講出來。能產生悲心,聲聞獨覺也都有,但拔苦這個悲心是自己要負荷責任那只有大乘菩薩才會有,故增上意樂目的就是讓你產生強烈的自己要去負責任來拔苦的這種悲心。
接著是下另外一方面的結論,如是若發度有情心,然我現時不能圓滿利一有情。就是你已發出這種悲心之後,你馬上會想到你現在不能夠圓滿利益一切有情,你沒有本領。還不只這樣,要繼續想下去,又非止此,即使證得二羅漢位亦僅利益少數有情,利亦唯能引發解脫,不能立於一切種智。故當思惟無邊有情,誰能圓滿此諸有情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發為利有情,欲得成佛。b215就算我證到聲聞阿羅漢、獨覺辟支佛的2乘果位也只能利益少數,意思簡單說你發了菩提心,你開始產生要去救度這樣的一個悲心,你就想我現在雖想擔這責任可卻一個都救不了,不是這樣想完就停了,繼續再想自己若變成聲聞獨覺,最多也只不過救度有限少數有情,再來你給他的利益也只能引發小乘的解脫無餘依涅槃,你沒辦法讓眾生都成佛果位,不究竟,所以要怎麼樣?你要去思惟唯有成佛才有可能幫助有情。
今天先停在這,下星期上課,希望大家都分享一下,或是有什麼問題,大家討論一下。因現在講到核心了,菩提心是所有的基礎,你發不起這個,意思就是你……你一定會想怎麼可能愛所有的眾生?又怎麼可能把所有的有情看成自己的母親?這都是癥結。後面講到知母,他用理證,不是無中生有的,所謂教證就是經論告訴你的,所謂理證是用邏輯或因明推論出來的。他在講理證的時候,比方,這都是值得思考的,他說,你最第1個,你一定發現,你假如仔細觀察你這個心的相續,後面現在這個心一定有前面這個心,因為是剎那滅所以一定有前面這個心,不會沒有前面這個心。所以你這一刻的心一定是在你出生時後的那個心慢慢相續下來的,可以推到最前面,對不對?那你最前面那個心又是沒有入胎之前的,一定跟那個有關係不然你結不了生,這是講一個相續的觀念。那你入胎之前的這個心相續一定又有前面的心相續,這樣一直繼續推下去,佛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名相叫做無始以來,我一直跟各位報告這個名相,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名相。無始以來,這時候你就發現整個用邏輯來推的時候,一邊是無窮大、無限多,也就是你這個心相續是無限多,可是你每一段每一生的心相續一定有一個媽媽,你假如能推出這個相續,你知道一開始是從你入胎到現在相續,接著你推出前世跟這世是有相續,那前世又跟他的上一世有相續,這個相續是無限大,那每一個相續一定有一個媽媽,不可能你有一世沒有媽媽,所以這個媽媽的數字用數學講是無限多,這是理證。那你講這有什麼用意呢?另外,又從佛經裡面佛教我們:這個世界,你沒有哪一個地方哪一點你沒有出生過也沒有說哪一種有情你沒有做過。這是佛講的聖教量,你說不信,我就沒話講了。用佛陀這句話來推理的話,也就是說,現在世界上不包括自己的各式各樣存在的所有有情你都曾經做過,那是不是現在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你的媽媽?因為現在這個有情數是可以數的,不管這個有情數是多大是可數的,可是你在推你的媽媽時那是無限多,所以每一個有情都做過你的媽媽是合理的。因為,理證上面是講的過去的。理證,你會發覺用這個方式,你才有辦法進去,才有辦法最後生起這個菩提心。
其實,我也是自己感嘆,搞了這麼多佛學,很多地方也能夠領悟,但對菩提心這個,我一直感覺是一個很難學的東西。可是他又斬釘截鐵告訴你,以前你碰到難學的反正慢慢學,可是這除非你不讀佛學,你讀佛學這一關一定要過,不然最後就可能是白搞了。你白搞,你放棄佛學,實在太可惜了!事實上,連現在科學,佛學所講的都能跟科學match。沒有一個科學的發現可以否定佛學的核心理論,可是卻可以有辦法把其他外道的理論否定,不學,太可惜了。至少,現在做到、做不到不管,也要埋下一個很強烈的種子,這個癥結確實是很大的癥結,一定要用心去想清楚。

20170328-P215L04-P217L03-0096上士道 b215
簡短複習一下,現進入上士道,按照《廣論》講真正的上士道就是大乘法,而佛教本身就是大乘法。那他提到所謂的大乘就是根據菩提心,他舉例,你若有菩提心即使去餵食一隻烏鴉,這樣子的布施就能夠成就你變成你成佛的因。若你沒有菩提心,你把世間所有珍寶都拿去供養,這樣子的功德並不是成就你變成你成佛的因,會造成另外的果。所以要成佛一定要有菩提心。至於,到底應不應該成佛?前面已經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說明,不管是利他的角度或從自利的角度你都應該成佛。也特別強調用自利的角度你不成佛的話,那你並沒有真正的達到自利,他很簡單的一個說明一個小乘當他回小向大的時候,基本上跟最鈍根的菩薩來比,他們還要差上49劫才能成佛。意思就是說所有人一開始學佛時就要把這個想清楚,立志要往大乘走,不要覺得說大乘很難,先暫時學小乘,書中很強烈告訴你不要這樣走。所以,一開始就說:一切聖教無違,就是我講的就是大乘教,你來讀的就是大乘教。因此前面叫做共中、共下,基本上就是我們在讀大乘。前面是有這些很清楚的說明,不能忘記。
接著,2個要修菩提心的方法,這個是來自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的傳承,17因果、1是自他換。7因果,簡單的講法,就是所謂廣行的傳承,自他換就是所謂深見的傳承,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講法,千萬不能畫上等號。因為,你可以看到很多深見派的大師他們還是用廣行的方法。講到這兩個,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教的時候是分開教,你修的時候要合併修。要記住,我們講了7因果、自他換,不是將來你選一個修,他不是這個意思,你要2個都用。
然後開始講7因果,知母念恩報恩增上意樂菩提心,7個不能忘。其中最重要的一定要記住~大悲是根本,在讀7因果一定要馬上想到這個大悲心。所以他開示大乘之道的根本就是大悲,也就是7因果的修法根本是繞著這個大悲走,前面講過這叫做初重要、中重要、後重要,初、中、後這3個都重要,他用比喻說明:要長出一棵植物,先要有種子,中間要有水等等,最後一定要成熟。假設我們把成佛視為稻子的成長,這3個階段在成就成佛的過程中都是大悲。其實我們也了解,一開始你沒有大悲你發不了菩提心,你發不了菩提心你怎麼可能成佛?這是初重要。中間重要是你假若不堅持你會退轉,前面也講過一個例子,舍利弗修了60個大劫的菩提心,結果遇到一個人跟他要眼睛治病,然後又退失到小乘的故事。這就告訴我們中間也很重要。那後重要這是一定的,你整個最後能夠持續完全都是因為有悲心。
講完他的根本是大悲以外,接著就是講諸餘因果是此因果b213。我們現在談的都是7因果這個修法,這個修法第1,一定要記住大悲是根本,第2諸餘因果是此因果,意思就是整個菩提心是由大悲發的,那大悲到菩提心叫此因果前面4個知母、念恩、報恩、慈叫做餘因果餘因果是造成悲心的因,悲又是造成菩提心的因,所以餘因果是此因果還是把大悲放中間。講的這些都不能忘,你要修的話一定要用7因果這個修法。
這段講完,餘因果是此因果這當中又解釋為什麼有這樣子的一個因果關係。他最重要就是強調悲心。結論的時候引用《海慧問經》中一個公案,一個商主小孩掉入糞坑,媽媽只會哭沒有下去救,商主爸爸是立馬跳下去把小孩救起來,用這例子說明:媽媽是2乘,基本上他們也有悲心,可是他們的悲心跟書上所講的悲心不一樣,而大商主比喻是大乘法。
7因果中間悲是關鍵,接下來告訴你,念恩報恩增上意樂菩提心這7個悲是最重要,彼此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叫做此餘因果是此因果餘因果加註知母乃至慈前面4個,是為大悲的因。此因果指的是大悲、菩提心,你了解餘因果是由知母到慈是生起大悲的因,此因果指的是大悲生起菩提心。這樣你就了解7因果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時也了解大悲是關鍵,因為他所謂的餘因果、此因果都是依大悲來分的。
講這些主要就是要引到今天我們要講的東西,進入今天的課文b215

1-2 如次正修~7因果b215
這裡是講7因果的正修。依照科判分成3科:1.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2.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3.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所謂修利他之心就修到大悲,所以7因果一直跟你講大悲是重要關鍵,從大悲再修到菩提心就是修習希求菩提心,這又是分成2段,就是說7因果正修還是有這樣一個分野,最後告訴你修到的結果就是發心。所以你第1個要修利他,第2個再修菩提心,生起一個穩定的利他希求才有第2步去修菩提心。第1步跟第2步間大悲扮演重要關鍵色。
講利他的時候,又分2段:1. 要引發生起利他之心,又有2個重點→1-1. 一開始要修平等心。什麼叫平等心?簡單說要利他,你不能再分這是我的親、這是我的怨、這是我的中庸,這不行,利他就是沒有分親疏遠近大家一視同仁,所以第1個要先修平等心。整個觀念裡這是很重要的,道理很簡單,假如你今天沒有修出這個平等心,那你這時的慈心、悲心很可能算是一種煩惱~貪,是煩惱而不是他所講的悲心。修平等心很重要的就是讓你生出來的東西不是煩惱。1-2. 再來就是要能修出利他之心,大家要記住,利他是對所有的眾生,不光是對人是對所有一切眾生,只是修上去是從人開始,最後連螞蟻都在你的悲心、菩提心的含蓋範圍。真正菩提心是這樣子一個概念,你要對所有的眾生都能產生悲心、菩提心,你一定要產生一種悅意相。就是看到對方你有一種高興的想法,悅意,看他很順眼。大家若有小孩的都知道什麼叫悅意相。沒小孩的你看到媽媽也是悅意相。利他,基本就是要有平等心,對所有的有情生起悅意相,你才2. 正發此心,接著下來修菩提心,最後告訴你你修的結果就是菩提心。這是整個科判的順序,再重複一下現在要讀的東西是~正修7因果,這分3階段,那現在是第1階段是修利他心,輪廓清楚了,看課文。

1-2-1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平等心 b215
我們現在是在修7因果,先提醒你,進入上士道第1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有2個方法,現在是講7因果,可他馬上告訴你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前面所讀的下、中士裡面所有的前行,也就是因為下、中士是共,共上士法,所以在下、中士裡面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也是你在修菩提心時要複習的,也就是說要把整個串起來而不是一段一段的。很簡單的一個比喻:以中士來講最重要是出離心,你不串起出離的話,你有可能生起菩提心嗎?你連出離心都沒有,你自己還想輪迴,你怎麼會覺得眾生輪迴是苦!你怎麼可能會發菩提心!下士也一樣,假如你都不怕去惡趣,你怎麼會覺得眾生去惡趣是很可怕的事!你怎麼會想要幫助他呢!所以前面下、中士裡面所講的道理你都要能夠記得,這些都算是前行,也是幫助你修菩提心。這個之後就進入主題。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分黨,我們都很熟悉且串習得非常熟練的,比方說這一班同學,你一下就分成3類,1類你比較喜歡,1類就是soso,有一類你連感覺都沒有,這就叫分黨。人根本就是會分別,所以一開始就要把這個去掉,讓你心裏平等。不然,你對親友有貪、對怨敵有瞋,那所生的慈悲皆有黨類,也就是因你是由分別心引起的,也就是會引發你有煩惱的一類。這樣子,有黨類、無黨類差別就是有煩惱跟無煩惱,為什麼要修這個就是因所生起的東西不是煩惱。結論是你要修~。捨就是平等捨。
接著就是講捨分成3種,行捨、受捨、無量捨。今天這裡所講的捨是最後一種無量捨。先看今天的參考資料~
補充說明:(一)行捨:行蘊之捨;即第十個善心所;《成唯識論》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不讓煩惱生起。(二)受捨:受蘊之捨;即心無苦樂之受。(三)無量捨:1. 緣一切有情己遠離貪、瞋;2. 没有貪、瞋而緣一切有情(怨親平等)。
【備註】1、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2、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3、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4、捨無量心,如上所示。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禪定而修之,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大毗婆沙論八十三卷四頁:問:四無量中,何者最勝?有作是說:慈最為勝。所以者何?不可害故。有餘師說:悲最為勝。所以者何?佛以大悲說正法故。或有說者,喜最為勝。所以者何?斷不樂故。復有說者,捨最為勝。所以者何?斷貪瞋故。大德說曰:由二因緣,捨最為勝。一、由所作。謂若修;能斷貪瞋。二、由寂靜。謂于有情,無分別轉。故最勝。 

把捨弄清楚。
行捨51心所表中,11個善心所中第10個行捨,首先要了解行捨是善心所,《成唯識論》下的定義: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不讓煩惱生起。精進三根,是說他有精進,三根是指善的根~不貪、不瞋、不癡,精進加上不貪、不瞋、不癡這樣合組的一個分位假立的心所,不是有一個種子,是根據精進、不貪、不瞋、不癡這樣4個分位假立的一個心所。《成唯識論》講性代表直接的功用,講業代表間接的功用。色受想行識,行捨這是算行蘊裡面的捨。第2受捨就是受蘊裡面的捨,受蘊裡面就是所謂的苦、樂、不苦不樂,受捨就是無苦樂之受,也就是不苦不樂,這是受捨。
3無量捨,在小乘一開始都有修4無量心~慈、悲、喜、捨,我們現在講的捨就是4無量裡面那個捨,可是4無量裡面最後那個捨有2種解釋1. 緣一切有情己遠離貪、瞋;這種捨是希望對方已經沒有貪瞋的一種捨,比方慈、悲、喜、捨,希望眾生都能得到樂就是他修慈,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就是他修悲,希望眾生都能很快樂就是他修喜,最後一個就是希望眾生都能沒有煩惱就是他修捨,這是無量捨的第1種。2. 没有貪、瞋而緣一切有情(怨親平等),他沒有帶貪、瞋去對一切有情,重要就是怨親所有一切都平等。這樣你就知道他所講的要你修的這個捨是這種捨,不是行捨、受捨,是無量捨中第2種,將整個怨親都看成一樣平等。那無量捨的第1種是希望眾生都沒有煩惱,無量捨的第2種是他看眾生時沒有分這是親這是怨,現在他要我們做的是這一種。接下的備註是4無量心的觀念,一般小乘很多修法就是修慈悲喜捨入根本定。後面的就不講了,大家自己看過。主要我們要先了解他要我們做的是什麼,有3種捨,那是最後無量捨,此又分2種,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念心平等,此是後者。要你修的這個捨是無量捨中第2種。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進入另一主題了,修這個捨要用什麼樣的次第方式去修?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簡單說要先從中庸開始,再親友、怨敵,修平等心從中庸開始比較容易修起來,因你對親人比較不易有平等心。第1個用中庸做你的所緣境,然後讓你的貪瞋在這上面都不產生了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假如在中庸時你能做到不產生貪、瞋完全是一種捨心時,再來就是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這裡主要是強調一個順序,中庸開始再親友、怨敵若此亦平,次當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接著就是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接下來就講方法b216。一開始是講次第,第1個先告訴你什麼叫修平等心?你要修什麼樣的平等心,再來就是修這個平等心的次第,要由中庸開始,再親友、怨敵,最後引到所有的一切有情。接下來就講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這個平等心。要能對一切有情斷貪瞋煩惱應以何為所緣境?要修二事,有2種所緣境,第1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基本上就是同理心,每一個人都是希望離苦得樂,你為什麼有一類你想幫助他,為什麼有一類你不想饒益他,站在同理心的角度,你不該有這樣子的一個分野。先講完課文,再回頭討論整理一下這個觀念,因不仔細想實在不容易起這樣的念、做到這樣的一個修法。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2個你站在自己的立場,於過去連綿不斷的生死當中,每一個有情都至少做過我的親屬百次以上,所以我又要怎麼分別該喜歡誰、該討厭誰?

這裡先停下,因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是有理證的,有一部分是佛陀或過去的聖者講的叫教證,基本上你不懂根據信你只有相信他;理證是你可以用道理來思考的,佛學用因明,因明沒學過那用推理,根據這個道理你也能理解他所講無誤。所以,理證、教證配合運用就能說服自己。就像現在,比方他講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這你找不到的,那這是教證,對不對?那我們再講理證,用理來想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這裡在推理時有一個根本關鍵,就說我們的輪迴,在佛學講生命是一種識的相續,當下一念來自前一念的這樣識的一個相續,往前推到最前面識來自中有,那中有的識又源自死有的最後一念,而死有再往前推又回到剛剛那樣的過程,仍是一念一念推。那一念一念推推到最後,你推不出一個最早在哪裡,當然這有2種,但是一般讀到講理證時他們會根據的就是沒有自生、沒有他生、沒有共生、也不會無因生,這是站在實相角度來講,一般就說勝義。也就是沒有生這樣的東西,也就是你往前推到最後你沒有辦法下結論說是哪一個。比方說,你推到前面是一頭豬,那豬又從哪裡來?豬若是自己會變出來就違反了勝義所講的無因生,無因生反過來講就是自然生,就是你自己會沒有原因的生起來,若你推到最後豬的前面會自己生出來,你就等於說是會無因生,那你這就違反理上面講的實相,因為我們講這四生~非自、非他、非共、非無因都不成立的。
這可能你不能了解,那再給各位另1個想法,這個想法為什麼重要?你要知道因最後你要能夠認為所有的有情都是你母親這是一個關鍵。我們現在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可是你若沒有辦法認為所有的有情都是你母親的話你很難修成7因果。修不下去,知母都修不成怎麼會念恩報恩,最後怎麼會起悲心。所以這地方是一個關鍵,因此我們多講一點,這部分大家是要思惟的,不是聽過了第2天就會生起,不是的。你一定要思惟,思惟當中很多就是所謂的理證,那我們過去術語叫做決擇,聞完要思,為什麼要有決擇?就是聞思慧。假如你讀完這裏,你沒有百分之百相信或是被說服,你是沒有決擇的,你沒有決擇你會去修嗎?不可能,就算修也是修的莫名其妙。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要跟各位講的就是,其實我也想過這個東西,以前也跟各位報告過,佛學在講無始以來真是太厲害了,這句話所代表的含意是非常的高而且非常深奧,有同修可能沒聽過我們過去談過用一些模式如能量、質量來解釋空性,用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公式來解釋空性,其實那是蠻重要的,那是幫助你決擇的。
我們現在這樣講,剛剛講4生是叫做實相,一般叫做勝義,在世俗所看到的東西一般叫做現象,在世俗裡面佛學一般是說實相是沒有,可是現象叫做幻有。以現象這個幻有來講,他最重要的一個根源就是在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是所有我們所謂世俗來源的一個因,這個因緣所生法跟前面的四個無生的推理基本上不能畫等號的。舉例,剛剛講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所以是因緣生,你若下這樣一個定義你是沒有搞清楚四生是在講什麼。四生是告訴你實際是根本沒有生。最後你無因生,不是由無因生然後轉過來叫做因緣所生法,不是這樣轉的。因為一個是講世俗一個在講勝義。但我們世俗之所以會變成幻有就是因緣所生法。我們現在站在因緣所生法的角度,然後推到最後,前面推到一頭豬了,那這個豬再上去是什麼,我們一直推不出來。在這個前面你不知道怎麼推的時候,可是因為你知道所有的幻有跟空性本身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所以佛學需要大家慢慢讀,他有很多理論,你都搞清楚以後你有辦法理證的。你雖然不是親證,可是你有辦法用理去證它。因為你推到最後不管它是一個什麼東西你不知道,可是你知道這個東西它的來源是空性來的。大家可以體會這個嗎!因我們一般講空性,那一般講世俗,空性大家知道這是一個觀念是一個實相,可世俗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顯現,就是幻有顯出來了。空性不是沒有,空性是根本沒有顯示任何東西,空性不能解釋作沒有,一解釋作沒有你一輩子出不來,它不是否定,它是告訴你根本、就是沒有分別的意思。所有的東西有跟沒有是你分別出來的,實際情況是沒有所謂這個有跟沒有的。那現在有所謂有跟沒有的它真正來源還是從沒有所謂有跟沒有來的,用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公式來證明。質量是能量變的,而質量本身是可以講有無的,只要有2個座標,一個東經北緯,再加上一個時間,你就可以很清楚的在世俗上說它有,雖然是幻有,可是有是由這樣子訂出來的。可是能量這邊是沒有辦法用座標來表示的,沒有人說這個能量在東經幾度、北緯哪裡,科學上沒有人這樣講的,能量最多是表示出現的或然率而已,真正意思是能量本身沒有所謂的方位的,簡單講就是沒有辦法定位的,沒有辦法定位的怎麼叫做有怎麼叫做無,而且能量也沒有時間的,不能說這是去年的能量這是今年的能量,沒這回事,我們現在所講的能量你千萬不要又想成是光、熱、電,不是的,這個能量是真正原始的東西。這樣一個最原始的東西造成現在我們所謂的有跟沒有,這是一個等號,是可以證明的。所以,你現在才了解空性,為什麼說就是因為有空性才有辦法生萬法,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所謂有跟沒有的這個有為法它是來自於一個沒有所謂有無的東西變的,它跟一個沒有所謂有無的東西是可以有等號的關係。所以你才知道為什麼沒有空性你反而萬物生不起來。這就是用那個模式來了解空性非常好的一個方法,能夠讓你真正去體會它講空性是什麼。
現在這些背景都講完以後,我們現在主要是來理證佛學裡面所講的那個所謂的無始以來,就是說你推到最後你沒有辦法推出一個源頭,它是用什麼觀念來推,剛剛講用四生你一般可能會在書本上讀到,萬一你基礎不夠或是你沒有辦法理解,但是用這個模式就有辦法給各位一個思考的方向。現在我推到一頭豬以後我推不上去了,那我就在這個豬這裡面我就在想它絕對是來自空性。因為,所有的實物跟空性是有關的,那它推到最後一定是來自空性,我不知道是哪一點這個空性變成現在這個實體,那我們不管。可是我們知道這個轉換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現在沒辦法理解,但是我們用理去推理知道推到那一剎那是空性,最早的那一點是一個空性。那我們再回到剛剛~所謂的空性是沒有所謂的有無,空性你是沒有辦法定的、不能用一個有跟沒有來表示,那請問你~你知道前面是一空性又怎麼可能會有始呢?只要有始就不會是空性。只要有始有終就不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無始無終,因為它沒有辦法定位、定時間,沒有時間怎麼會有有始有終這樣子的一個東西?所以佛學說無始以來這是非常正確的合於邏輯的一句話。
現在講到這裡,為什麼?就說你到這裡你就開始理解到說它推理天下所有的有情都做過你的媽媽,就是根據無始這個觀念推出來的。因為無始以後會變成你有無數那是個無窮大的數字的生命,觀念如此,推到最後沒有一個滿足的點,那是不是你有算不完的無數、無窮大的生?當然是。你每一世都有一生命,就有無窮的生命,你只要有一個生命不就有一個媽媽!所以你知道你有無窮的媽媽,你得到這樣的結論,至少理證、理推是這樣子。
另外在教典裡告訴我們,至少佛陀說沒有一個眾生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沒有出生過。他也是根據我們剛剛講的那個理論,其實,大家一定要相信佛陀,如果你不相信也不需要來這裡坐著上課了。他所講的話只是你沒辦法懂,可是他們都有真正不知道是在深定裡面知道的或是最後他成就佛果,所以他遍知,他能夠知道這些真相。他說:沒有一個有情不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你都曾經投生過,而且,沒有任何一種生物你沒做過。就代表你做過螞蟻,甚至在地上爬的你看了很噁心的鼻涕蟲你也做過,你也曾經過。這種你都曾經過那這是不是很大一個數字?可是現在這個數字是有為法下面的結論,在有為法就有辦法定量的。所以聖教在講的這個數字再大都沒有剛剛我們無始推出來的那個數字大,無始的那個數字是代表沒有窮盡的,這邊這個數字哪怕是大到不得了還是有一個數字,你可能是幾萬萬萬不完的一個億,可那還是一個可以定量的一個數字。請問,一邊是可以定量,一邊不可以定量,是不是表示無法定量這邊一定比可以定量這邊大?你的生命一定大過所有這些當今你能看到的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個有情,當這2個都成立的時候,你就能用這個來推所有的這些眾生都做過你的媽媽。因為,你那個媽媽的數字遠遠大於現在你能講得出的任何一點、任何一個生物的數字都要大。那當然任何一個生物都做過你的媽媽這就成立了。
做過你媽媽這邊的數字是非常大,不過大家要記住,現在要講到一個重點,當他告訴你說所有眾生都做過你的媽媽的同時,也告訴你所有眾生也都做過你的冤親債主,也告訴你所有眾生也都曾經是你的中庸那一類的。所以你在做分別有親有冤有中庸,你做這些分別的時候在另外一個推理來講時,其實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你的親你的冤你的中庸,因為用無始那個觀念推出來的你生命的那個數字太大了,當你想到這時你就知道佛經為什麼要這樣教你。所以他告訴你,你現在再分親冤跟中庸完全是你的分別心,那不代表任何實際的意義。因為你所分出的親、冤、中庸也只是你在無數的眾生當中的一類,任何一個眾生跟你都曾有過這樣的關係過。所以你為什麼要把眾生分成這3類?這是他們用理在推的。
今天講多了,因為這是一個關鍵。假如你今天沒有辦法成立知母,你7因果不要修了,你根本不要讀了,你修不起來的。你一定要先成立這個知母,你才有辦法這樣推下去。這是7因果一個很根本的。那所以你一定要想清楚,今天你想不清楚沒有關係,不可能幾十分鐘裡面你就通了,可是你要知道他的思路。你假如真正相信佛教能幫你解脫,你至少慢慢往這上面想,越來越清楚,最後你真正才能有辦法修的成功。這是為什麼要多講這些,在觀念上就是我們一定要先了解這個。他一邊告訴你所有眾生都做過你的媽媽,這是讓你最後知道你要知母,由這一點你可以修知母。而同時你也知道所有的眾生做過你的媽媽也做過你的冤敵都也做過你的中庸一類的,當你了解這個,你就會生起平等心,還有什麼好分親或不親。不過大家不要害怕,因有時一讀到這一害怕~你把我所有倫理都破壞了,我再也不相信誰是我的親了、誰是敵了!你要知道,他要你做這個事情他後面有講:他不是要你破壞倫理,至少現世裡面的關係都存在沒有問題,而是你不要因為有這些關係產生煩惱。這是重點。所以剛剛要你修平等心也是要你不要起煩惱,而不是因此不認媽媽,絕對不是如此,要你修平等心的時候不要產生那些煩惱。因為有了那些煩惱你修出來的東西就是煩惱,那不能幫助你成佛,也不能助你走上菩提大道,這是修平等心。
那叫你修知母,也是你用同樣的理論你推理你講的過去,你慢慢就由那個地方慢慢體驗。當然不是很容易就修成的。所以我一直講,我們讀佛學不是12天了,第1次聽菩提心到今天,只要能不想就不去想,想了就很煩惱,怎麼可能去愛眾生?電視一打開,看了一堆亂搞的就滿肚子火。可是不管到哪裡,最後會發覺他們斬釘截鐵的告訴你你如果沒有辦法突破這個,你永遠沒有入佛門,沒有入大乘之門。這就嚴重了!這是什麼意思?你年輕時你也走過,你也看過身旁其他無數的年輕人一碰到困難時是避開,看到山他就閃開了,可是他避開以後,他發現幾年以後繞了一個路他還是回到山的前面,他沒有翻過這個他永遠解決不了!我想各位都有這觀念,我這一輩子我算有一個不算成就的成就~就是我體會到這個,我只要一看到山我就爬過去,因我發現我沒辦法躲,躲了10年以後山還是在前面,這是非常千真萬確的事情。今天我可以跟各位講~菩提心就是佛學上面的一座山,躲沒有用
記得前面講過阿底峽尊者遇到一個修密的,修完以後,奇怪,修密法應該成佛,怎麼變成初果?阿底峽為那人慶幸,搞不好會到地獄的,算他業還不錯到了初果。理由就是他沒有菩提心他修密法。密法也是大乘法,大乘法也是菩提心。今天大家什麼都沒弄清楚就跑去修密,並不是不行,有的人他是宿世的他本來過去就做過這個訓練,所以這輩子來他很快就接上;可是你假如沒有宿世的話,你要乖乖的先讀顯,顯讀到最後告訴你顯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菩提心,你發覺你無處可逃,面對他,爬不過去是另外一件事,至少面對他。今天多講,要思考這些,因這真的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以後有機會再談,因菩提心這是一座山,不能爬過去至少認識它。

所以剛剛講到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這一句引我講出這麼多話,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訴你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他為什麼會講這句話,他是有教證還有理證。這個理證根據就是無始以來這句話,這是理證裡面的一個關鍵,我們絕對不能忘掉這個。這句出自蓮花戒著《修次中篇》。

再來引的是教證。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現在雖為親人,可在過去曾互相殺戮,看資料很容易了解。
《月上童女請問經》b216:隋天竺三藏者那崛多。論中引文在卷上:「我或往昔殺汝等,汝等或復殺我來,各作怨仇互相殺,云何于此生欲想?」 

一般人一讀到這裡往往會質疑~這是你講的,我怎麼會殺人?剛剛用了那麼多話就是要告訴各位他講這話不是信口雌黃,他是根據理證。因為假如你經過無始那一點一推的時候,每一個眾生都做過你的親屬有100次、做過你的怨敵也有100次,那你怎麼知道以前沒有互相殺過?意思是這樣。
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大家還記得無定過?所以要複習,記得中士道有講過6苦,還有3苦、8苦,6苦中有1苦就是無定過。無定過,意思是在輪迴當中,如果你有神通你知道所有身邊人跟你的關係之後會哭笑不得,這叫無定過。有一個偈頌說一個有神通的人他看到一幕父親抱著一個孩子在吃魚,魚掉到地上,一隻狗走過來要吃魚,他就打那隻狗。那會神通的人看出來父親抱的孩子是要來討債的過去生的冤家,他吃的魚是他父親死後轉世成魚,而那隻狗是他母親死後轉世生的。吃他父親、打他母親、抱著怨敵,這是一個偈頌,可能你們有人看過,所以整個輪迴現象是真的很不可思議。講到這裡我也有一點忐忑,假如真相真是這樣不是很沉重?所以回頭來你才能了解他為什麼要你解脫,這就是苦諦。沉重就是苦集滅道的苦諦。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為有煩惱,有煩惱而造業,造完業得到這樣的果。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解脫、要離開。可是離開又不是你一個人離開就行,這不究竟,所以最終要成佛。聽完後很沉重,繼而一想這就是為什麼叫你要成佛要度眾生。
《月上童女請問經》所講的就是無定過,輪迴中角色一直變來變去,分別完之後就是起的貪跟瞋煩惱,一般講無明就是那個分別。可是真正要教你的不是讓你沉重,而是讓你體會後去思惟,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他是要你滅,簡單講不是要你親疏不分,而是要你不要起煩惱,也就是讓你起平等心

1-2-1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b216
現在修的是7因果,剛剛講過前面先要修利他之心,然後再修菩提心。利他之心有2個關鍵所依,第1個要先修平等心,第2個就是修此一切成悅意相,這又是引蓮花戒的《修次中篇》: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用種田的角度來看,一開始用慈心水濕潤心田地,後面下悲心的種子就容易生起增長。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這個慈叫做悅意慈,簡單講意思就是,當你看到親人比方你的獨子,你就很容易產生悅意慈,而不是與樂慈,與樂慈跟悲心是互為因果的而悅意慈會產生悲心,悅意慈是因悲心是果。
悅意慈要用什麼方法去修?就是用修知母。就是你要對有情產生悅意慈,你能把有情當作母親看待的話,認定有情都做過你的媽媽,這時你要產生悅意慈就容易了。或是把所有有情當作愛子,就會產生悅意慈。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先用平等捨把心田整好,整好後用慈心潤澤,再在這樣的心田中修大悲心,這大悲心就可以修得起來。
把這輪廓架好以後,他就回頭來說修成悅意相有3步驟:1. 修知母,知母就是7因果的第1個,前面講7因果時有說過在最前面要加一個平等心就是在這裡,由平等心再來修知母。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這2句就是剛剛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講的,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停的輪迴,6道輪迴中沒有哪一種身或是哪一個地方沒有受生過的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就是剛剛講的因為有無始這個觀念可以推出無限的生命,這是無窮大的數字,所以結論就是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剛剛講那麼久就是讓大家了解他做這個結論不是隨便亂講的,除了教證外這是有理證的。

補充說明:《中邊論》b216謂菩提心依於能生(一)以精进心和信心勤集善法;(二)常常缘着菩提和菩提正道,称合正理思维,不断激发、增善根,生起坚固的菩提誓愿。(三)福慧双修,修福时 以智慧摄持,不堕人天痴福,修慧时以方便摄持,不堕小乘偏慧。这样福慧资粮具足双运,才能发起智求菩提、悲化众生的菩提心。 

比較《本地分》引經云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216一、「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九二「我觀大地,無少處所可得汝等長夜於此處所,未曾經受無量生死。又復說言:我觀世間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不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接著引《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引經就是佛陀說的以為教證,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這所有跟剛剛講的結論是一樣的意思,就說你身邊所有的有情都曾扮過你身邊各式各樣的角色,不只是親人,也曾經是怨敵,也曾經是中庸。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b217用這理論推下去,過去是如此,將來還是如此。任何一個有情都做過你的媽媽,這推理是存在的,這時,一個人曾做過你的媽媽,不管以後他再扮演什麼樣角色,比方我們被媽媽生出來,但若這媽媽重男輕女,你是女的當然對媽媽會有一點意見,可同時媽媽養育你所有的辛苦你還是不會忘記的。講這是說,只要這有情做過你的媽媽,至少根據這點你就有辦法對這有情生起所謂的悲心。在座很多媽媽,他很清楚扮演媽媽是什麼樣的角色。後面講的很清楚,在中陰身的時候沒有媽媽你根本沒有地方安住,是她拿肚子讓你安住,就衝這一點你就應……在中陰身的時候你是漂泊,她讓你安住在她肚子裡,這中間的時間其實她吃下的東西大部分是給你吃的。後面會講很多,現在主要講一點,你只要能接受你能看到的任何一個有情他曾經都做過你的媽媽,只要你能接受這一點,你要對他生起悅意相就容易了。
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視眾生為自己母親此一勝解生起,則後面的念恩等等就容易生起。若無法生起這視眾生為母,則念恩等等就修不下去了。大家記住,知母是修法的關鍵,沒有知母無法生起慈心,而慈心讓你生出悲心。利他的修法是要讓你得到這個悲心的,所以一定要從知母開始。

今天你沒有辦法同意這一點,你很難修這個,又不能強迫你同意這一點,所以一定要理解他為什麼敢這樣講。用這種修法的人多到不行的多,且都是大成就者,你看到佛學中有大成就的都是用這方法去修到菩提心。所以很多道理慢慢讀多了你就會知道。剛剛我花了那麼長時間也只不過是拋磚引玉,只是告訴你這裡面是有理證的。他能推出這樣的東西是有他的邏輯在推的。
現在可以繼續再講下去,也可以停下來討論,以前不會,最近常常如此,就像跟各位講的,修菩提心這是一座山,這座山你是逃不過的,除非你放棄佛學,不然你躲不過的。不管你相信與否你都要面對他,你要修佛法就是修大乘法,你要修大乘法你就得要有菩提心,要有菩提心你中間一個很重要的修法就是要對種生產生悅意相,把眾生當作媽媽,你是躲不掉的。

補充說明:理解「知母」b216要比理解空性難,即使利根隨法行者亦唯有下列一絛《釋量論》中的正理可依:「最初受生時,呼吸根覺者,非不待自類,唯從於身生。」【備註】此頌可推出受生無始,故受生次數無限多;進而更推知曾為自之母數大於有限的眾生數;故無一眾生非為自母;又,依微細無常理,過去世的母親與現世的母親,约為自母的觀點,並無差别。(源自《掌中解脫》) 

修菩提心目前就是這2種方法,好吧,還有第3種,這不在佛教的教法裡面,就是稍久以前,素真提供在一段淨空法師的錄影檔案中後面有一段錄影,因為淨空法師很喜歡用科學的東西來講佛學的。說一位科學家用很驚訝的口吻說你永不會相信,石師兄的能量就是陳師兄的能量,陳師兄的能量就是郝師姐的能量,郝師姐的能量跟那椅子的能量也沒有分別的,你永遠不會相信能量是一樣的,而事實就是這樣。我們都是能量造成的,而能量本身在造成我們的同時並沒有分成不一樣的能量來造成我們,他本身是一致的。為什麼?因為能量就是空性,他是根本沒有辦法分的,本身是沒有分別的。【就能量就是空性此事,後來曾去請問過老師,師說:能量仍是空性的相、用。】
至於為什麼這樣子,你弄不懂也是合理的,因我們是3度空間第4量度的生物,時間只有量度沒有空間,可是時間具有第4空間的能力,所謂空間就是自由度的意思,就說degree of freedom,你在上面有自由度的意思。3度有自由度你可以爬高爬低,可是時間你不能往前跑往後跑,可是你有量度,你能夠去衡量。今天講了這許久,就是說你沒有辦法理解的東西其實是因為你受限制,在佛學都知道這個,所以,這叫做相礙緣起。你所謂所有的有都是在受限下面出來的,因你已經受限在3度空間4度量度,在這種狀況下你去認知有跟沒有。可是,事實上有跟沒有不是你能認知的,實相不是這樣。所以科學家講的那一點大家無法體會,可是這一點成立是可以推理的,不要親證可以理證,科學家也是用理證。這一點你理證成立的話,你菩提心沒有問題的,你根本沒有分別了。所謂分別是自己搞出來的,你愛眾生你不把眾生當作母親也沒有關係,你只要你知道你跟眾生是無別的,用空性的觀念來講你跟眾生是無別的。無別的話你愛眾生跟愛你自己是一件事沒有區別的,而我們會有這樣的問題就是世間的問題。所以我們所謂的世俗就是來自一顆分別的心,之所以用這個角度來說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分別的心最終造成千變萬幻的幻相。
我想,這是多一個就是除了7因果、自他換讓你去突破這一點,再多個剛剛講的科學上的這個,用空性的角度去想,你也能在這上面得到理證。所以在這一方面,你雖然沒有辦法得到親證,可是你因為推理你就產生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決擇,你就會產生信心,你知道他們這樣子的教法不是亂講。
社長:上次不是有請大家準備菩提心,說要討論一下。
石師兄:那今天就先停。因為要讓大家琢磨這個很重要。看誰有什麼想法或是意見發表、分享
社長:就從高師兄這邊開始,請各位對於菩提心的心得做一些分享,大家不要客氣。
高師兄:我學佛時間很短,尤其是今天聽完無始以來的輪迴……

 

引申閱讀1:fufufromtw - 7因果~2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