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8-P181(法爾能量vs空性)  b181
在講緣起之前,先這樣說一個開場白,這裡面是進入中士道,中士道,宗大師是先由苦、集兩個來講,滅、道他沒有講,後面會提一點,但是滅道的這個滅就等於是講涅槃了。滅這個字就是講到涅槃就是涅槃的意思,道是要到涅槃的方法。所以,佛在說到涅槃的時候,這些弟子才知道要往那個地方去修,就是要讓你得到涅槃。所以他們才叫做『聲聞乘』。他聲聞什麼?聲聞,就是聞到佛陀講四諦,講苦、集、滅、道。那苦、集、滅、道以後,告訴他有滅、道這個東西,這是他的目標,他修行就是要追求這個滅、道。這就是佛學裡面最早的聲聞乘或者講四諦。
那這裡面的苦、集,就是我們所謂前面講的你之所以會在輪回的輪回,這苦、集講的就是輪回,這是告訴你不好的這一面。那這個是苦的,這是苦諦,所以你要去走後面這個滅、道,就是你真正能夠解決問題,這在後面。所以一般前面這個叫流轉門,說你輪回的意思,流轉就是輪回的意思,你流轉就是用苦集這兩個說明。那基本上還有滅道,但是因為現在沒有講滅道,那以四聖諦的角度來說的時候就叫做聲聞。那另外有一部份就叫做緣起,12緣起。
12緣起,其實是佛陀根據四聖諦裡面的苦集再說明更清楚一點的就只談到流轉的方向,順著12緣起的這個順序來講,這叫流轉,也就是等於過去苦集的一個延續。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再把苦集說明清楚。
那一般有人說聲聞就是因為聽苦集滅道,然後緣覺就是因為知道12緣起,那沒有老師教他,他由這個緣起本身來證悟。因為老實講一般我們在外面,你假如沒佛陀的話你根本不知道涅槃,根本連腦筋都不會出現涅槃這兩個字,出世間的這種東西不會出現的。那假如你自己一個人獨修的時候,你是由於悟,所謂的緣起就是知道所有的其實是假的,所有的其實是苦的,這個裡面根本沒有我。這個是單單由緣起的這個角度、由流轉的這個角度你就能夠體會,這是由緣起門去體會。所以他們說緣覺是因為12緣起,然後證悟二乘果,我覺得這個說法當然也是可以,但是我情願用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就是說他是完全從這邊是幻有這個角度完全去理解,理解到最後他能夠證悟,這就是所謂的獨覺乘』。他沒有聽過所謂的還滅,有涅槃,他不是這個角度。假如聲聞的話,你了解到有所謂的另外一個還滅,而不是單單從緣起這個幻有的角度來切入。
我們現在就是要講12緣起。那12緣起最早的一個故事~以前也講過,就是當時有2個王感情很好,一個王送另一個很好的禮物,這王要回送卻想不出要送什麼,就問佛陀要送什麼最好?佛陀就畫了一個12緣起圖給他,要他拿這個當禮物送給另外那個王。結果,他就把這張圖送給了那個王,那個王就因為看到這張圖就決定王位不要了,出家,開始去追求沙門。這是我們等等要讀的12緣起。

那這12緣起前一個開場白,請謝師兄把緣起圖放出來。

看今天的講義。
補充說明:輪迴圖中圈為鴿(貪)、蛇(瞋)、豬(痴);外圈為中有,左侧白色善道,右侧黑色惡道;再外圈為中有受生處,從右上角依次為人、餓鬼、地獄、畜生、天等;最外圈為十二有支,從右上角依次為無明(盲婦)、行(陶工)、識(猴)、名色(猴乘船)、六處(空屋)、觸(接吻)、受(眼中箭)、愛(飲酒)、取(採果)、有(孕婦)、生(生子)、老死(負尸);此輪為無常鬼所噉食;右上方有一立佛以手勢指示眾生趣入左上角光明湼槃。

這個補充說明是要說明這張緣起圖的,我們一邊講12緣起,又可以由這張圖來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個叫輪回圖,在他的最中央位置畫了3個東西代表三毒~鴿(貪)、蛇(瞋)、豬(痴),最外圈就是12有支叫做輪回,因為你會產生這樣子的一個輪回推回最早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煩惱,那煩惱就是用3毒來代替。跟前面佛陀所講的苦集是一樣的道理。苦,就是輪回,集,是2個,煩惱集諦、業集諦。所以先由煩惱開始造了業以後才會有苦,這張圖也一樣,最中樞的告訴你由惑開始。你之所以有輪回,因為你有惑,這跟前面是一致的,只是用另外一個角度。所以,中間那一圈指的是貪、瞋、痴指的就是鴿子、蛇跟豬。因為這樣子以後,第2圈叫做中有,白色表3善趣,黑色表3惡趣,你之所以會有,就是由煩惱來的,不過這裡面沒有把業加進去,可是他在第4圈會告訴你有業、有業集諦在裡面,這圈他是直接告訴你煩惱集諦再來就是產生苦諦了,你就開始有了,指的是『中有』,黑色表惡趣的中有,白色代表到善趣的中有。接著就是依次進入我們所謂的6道輪回,中有進去以後就是輪回了。這裡面最重要是要講外面這一圈,這一圈就是我們所謂的12有支,也就是輪回,也就是講這個輪回的順序。
一般這個要講緣起的話,那我們用緣生會比較好一點,這是講生命是怎麼樣產生的,而且他專指胎生。緣起這兩個字,大家一定要記住,緣起不是就這樣簡單一個圖,不然人家也不會說佛就是講緣起。緣起是很深的東西,我們剛才在黑板上也講過,緣起指的『有』是怎麼來的。所以,緣起最標準在最早期佛陀是怎麼講的緣起,他說:此有故彼有。此有故彼有他所講的意思是因緣來的,因為有這個因有這個緣才會產生這樣的一個『有』出來。所以這不是一個很膚淺的東西,裡面談的很複雜,真正到最後是把所有的『有』都分析出來了,怎麼產生這些『有』的,不然怎麼會叫幻有。我們對緣起這個名相一定要有很敬重的心,因為佛就是說緣起。『空性』,跟緣起也是有關的,因為『有』是幻有,是因緣有,所以實相是沒有所謂的『有無』,這才是『空性』,是這樣子。
外面第1支,盲婦,眼睛瞎掉的婦人就是無明。無明緣,陶工在做陶器指的是行,因為做陶器指的是造作,陶工可以造做出千千萬萬不一樣的陶器,就是造作千千萬萬不一樣的業的意思。所以用陶工代表的就是行,你知道這個行指的就是業,就是因為你造作,指的就是你造作。為什麼造作?因為無明這是個瞎子,開始你就會造作。我們先講這個圖,再進去你就可以連在一起。行完以後產生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在12有支的圖形是用猴子代表,所謂心猿,心就跟猴子一樣不停歇,特別是凡夫的識確實有猴子的本質。識以後再過來的地方叫做名色,他用一艘要渡河的船上面坐了一隻猴子來表示,那猴子就是剛剛的識,那為什麼要一艘渡河的船?因為他要進入生死,渡過河之後要進入生死,他一定要名跟色一起去,猴子只不過是識是屬於名的部份,船代表屬於色的部份,這樣變成名色。為什麼心法叫做名?因為,色法難道就沒有名字嗎?也有,可是色法你可以看得到,心法你一般看不到,所以一般都要用名字表示,名色的名指的就是心法的意思,他一定要用名、語言去表示。
名色以後再過來的叫做六處,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6根,這又叫內6處,另有一個外6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處指的是內6處,簡單講就是根,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根?因為他這個名色進去開始輪回了以後,他一定要有所依,所以一定要有6根。假如沒有這個根的話,他識是沒有辦法發識的,識是要依根去發識的。假如識沒有辦法發的話,就沒辦法跟外面的境和合,沒辦法跟外境和合就沒辦法輪回,就沒辦法受用這整個所有的果報。所以這裡面開始由名色進入6處,為什麼用一個空屋表示?就是所依。你這個識要有所依,就是根。大家以前有看過說這個6識經常用房子的窗子裡面來表示?等到這個空屋成了以後,這時候開始就是有識,然後有根,當你有根有識的時候,你就可以發識,發識就可以緣外面的境,這時候就叫根境識三和合。本來你只有識,現在跟外面產生關聯了,這就叫做。所以觸叫做根境識3和合。他是用男女接吻來代表觸。
觸完以後就是,所以,根境識3和合觸完以後才會產生受,你一定要根境識3和合有了觸,觸了以後才會產生受。那請問各位,我們不停的講那個5徧行,5徧行是作意、觸、受、想、思,其實也是在講一件事情,也是在講類似的事情。受的圖是眼中箭,一箭射中眼睛,那感受應該很深吧!讓你感覺這時候的受。受完以後接著就是,圖形是在飲酒,因為一般喝酒的人不會一杯就算了,不滿足會一直喝下去,當然也有人喝酒一杯就不喝了。他用飲酒是代表不滿足的意思。再來就是,取就是愛再進一步了,已經不是只有感覺他要的行動就更具體的,所以這裡面的圖示是採水果,也在暗示不滿足,一直採一直採。愛取完之後就是,這用一個孕婦代表,這時候能夠開始進入輪回的本錢就有了,叫做有。有完以後叫做,第11支叫做生,生他用一個生小孩的圖形代表。生完以後叫做老死,是用一個人背著一個屍體的圖,為什麼要背著一個屍體?我們以前也說過這個,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藏人背屍體絕對是背對背,他不會讓臉對著背,背活人沒有人是反背的,背死人一定是反背的,那是代表背道而馳。負屍的意思是活著的人跟背上這個人是背道而馳的,背道而馳就不代表老死,負屍的意思不是指死亡的意思,是指背道而馳就是你跟他是相反的,講的是相違的意思。
那最重要就是這有一個無常鬼。無常鬼很重要,就是告訴你12有支是有為法,有為法本身除了是苦以外還有無常的觀念,那麼『空』他在上面沒有表示,但無常本身就有空的內含,也會有無我的內含。這是一個無常鬼咬住這個輪回圖。那這上面右方是佛,佛用手指著這邊代表是涅槃,所以佛告訴你說不要再這樣搞了,要到那裡去。這是整個這個圖的含義。
 

我們今天接著下來時間不夠說12有支,我們先看科判他要怎麼教我們。第1支分差別,他告訴我們這12支每一支的定義是什麼,講他的細節。差別,在佛學裡面出現這兩個字的時候大部份是說種類的意思,強調這12個不一樣的種類。不一樣的差別就是每一支代表什麼意思。第2支分略攝,這12支可以怎麼分類,特別是由因果~因緣的角度、果的角度來著眼的話是可以怎麼樣分類?支分略攝,怎麼做分類,但是他是站在大乘的角度來說的。再來第3幾世圓滿,根據大乘裡面所講12有支這樣子一個解釋以後,我們要看要有幾世可以包含這一些內含,這就叫幾世圓滿。最重要最後此等攝義,就是說一個結論再加上還有一些他沒有提到的細節都會放在這裡,就算是一個12緣起的總結。
這裡面無非是要告訴我們惑、業、苦,還是這3個觀念。再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不停的講~要有一個親因緣,加上2個增上緣,不管你是中有還是結生都一定要有這個條件,並不是說其他的條件都不要,這是最基本,你一定要有一個親因緣,就是阿賴耶識的名言種子;然後你一定要有一個業種子,這個業種子決定你到哪一趣的,然後決定你的中有是什麼樣子,你的本有是什麼樣子;然後你一定有一個潤生惑,有一個煩惱這個煩惱能夠讓你去投胎。這就是整個12緣起要告訴你的內容。我再講一次~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這就是大乘在解釋所有緣起裡面的一個重要觀念,他叫做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還剩下3分鐘,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各位回去好好研究法爾能量跟空性。
 

 

20161101-P181L01-P184L04-0079  b181 卷七
上週介紹過了12緣起的輪回圖,大概了解12有支裡面代表的內含,今天就開始進入本文。第1支分差別,就是針對12有支每一個做解釋,差別就是分別說明的意思。第2支分略攝,支分就是12有支每一支的意思,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做分類。再來第3幾世圓滿,就是12有支要靠幾世才能圓滿,也就是這12有支到底含蓋幾世。第4此等攝義,就是一個總結,還有一些前面沒有提到卻重要的再做補充。我們今天就依照12有支一段一段解釋。其實,嚴謹一點講這叫做12緣生,是講生命是怎麼來的。假如我們真正講緣起,那範圍比這廣很多,緣起所代表的內含有一點是說明『有』是怎麼來的。假如按照這個角度,緣起都是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句話是佛陀講的,等緣起都講完了,我們再回頭看講義上《瑜伽師地論》《俱舍論》裡面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解釋。這樣就比較有一個全面。那我也一直提龍樹的四重緣起,四重緣起跟真正緣起要說的東西比較接近,『有』是怎麼來的。

講課文之前,在佛學裡面有兩種詮釋方式~表、遮,還有一種叫無遮。什麼叫做表?簡單直接說明,比方你是胖子,這就叫。那什麼叫做遮?我說某某人不是胖子,當我說某某人不是胖子的時候後面有沒有其他的含意?一定有,某某人不是胖子那他就是瘦子囉!你自然會下這個結論,這就叫做。那什麼叫做無遮?這個無遮是中觀應成很喜歡用來解釋空性,比方說我告訴你某某人不是胖子,說完了以後後面有沒有其他的含意在哦!你不要去推論他是瘦子,這叫做無遮。由這點你就可以了解所謂空性他到底想要表示什麼,我們不是說空性沒有分別,所以當我跟你說無遮其實是用一種沒有分別的方式,也就是要讓你了解沒有分別的方式。這一點我們先了解之後回來看課文。
1 無明b181~前面輪回圖中以盲婦代表無明支,講義p17對無明(癡心所)也有解釋,這都不是完整的解釋,無明蠻複雜的,課文中的解釋稍微比較能夠說出無明真正的意思。宗大師一開始就用《俱舍論》中【無明如非親實等。】這句就是遮,遮後面一定有他的意思,無明不是親實這後面代表意思就是說【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所以,大家對文字本身要教我們什麼你要了解。《俱舍論》這句話是遮說他不是親友也不是實在的,反過來就是說無明是我們的怨敵,無明就是虛誑的;就是異親實,他並不是要遮這些親友、諦實及那些不是親實的,他遮後面真正要表的是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也因為他非親實,所以簡單的講就是親友跟實語他們到底是能夠對治什麼,那能夠對治的就是怨敵跟虛誑的,這話是反過來講的。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用這樣一個觀念你就了解無明,無明他不是親友、真實以外,他就是怨敵跟虛誑。能對之明,無明就是遮這個明,意思是無明本身不是只是要遮這個明,明所餘,其他跟明相關的東西,比方智慧、光亮。無明是遮但他不是只遮明或者明所餘,他真正代表的意思是明相違所對治品1a: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這話講的有點繞,他真正要講的意思就是無明就是不知無我義。不過,還要注意一點,因為這分2派,現在講的是第1派。先標明1a1代表第1支無明,a就是第1種。標出來,你知道這邊定義無明就是講的不知沒有我,但無明就是不知沒有我這是屬於邪解,後面還會有治邪解。所以第1種叫做邪解,【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薩迦耶見就是我見,無明簡單白話講第1個意思就是我執。為什麼還有第2個意思呢?因為12有支裡面對無明的解釋有2派,第一派就是我們所謂的中觀應成,也是《廣論》宗大師這派系裡所主張無明直接叫做我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而這也是法稱所承許的。
我們知道在大乘裡有2個重要的一個叫中觀,一個叫唯識,一般我喜歡講法相代表瑜伽行比較廣,唯識有時會偏到只有唯識今學那個角度。中觀,一般把無明當做是我執,不只宗大師是這麼講,也是法相中的重要祖師法稱(著有《釋量論》,就是比較新的因明學)的主張,為什麼這重要?因為中觀本身是一個觀念,也就是勝義諦,但是法相這邊說的是世俗諦,中觀告訴你一個觀念,法相是修行裡面所有的細節他都講清楚。所以在世俗裡面要分析得很清楚,基本上最出名的就是根據法稱的《釋量論》,在《釋量論》裡面,對每一個世俗的細節他都推理的很清楚。比方,到底有沒有後世?口說無憑,現在推理給你看,證明有。有沒有後世屬於世俗、屬於輪回這邊,法稱在這個系統裡面能夠對世俗諦分析的很清楚的一個代表人物。那宗大師他說我把無明當做薩迦耶見、當做我執,不是只有我承許,還有法相中重要人物法稱也是承許的。
2派是,【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因為真正法相這邊是無著跟世親,也就是彌勒這個系統,他們解釋不一樣。這裡花一點時間,因為這一段比較難懂,後面比較……其實,法稱也是唯識廣行裡面一個重要人物。第1個是倒執實義,是邪解。第2個是蒙昧實義,是未解。文字中看出對無明兩種解釋1倒執實義2蒙昧實義無著跟世親他們所承許的是後面的蒙昧實義,那前面倒執實義就是中觀應成跟法稱所承許的。另外一個角度,前一種叫邪解,後面這叫未解。所以,你看文字【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邪解,就是前一種中觀應成跟法稱所承許的,未解就是後一種無著兄弟所承許的。邪解就是倒執實義,邪解本身代表對於真實義不了解,他不知道沒有我,所以是一種我執。未解那這種用一句話來講~就是所知障,對於真正的意思沒有了解這叫所知障。不能小看這些,這都會涉及到很後面會講到會出來了,所以為什麼中觀應成認為他要證空性只要破我執就可以了,就是跟這有關係,因為你把無明怎麼看。在中觀應成並不強調所知障這個東西,一般我們講無我有2,一是法無我一是人無我,一般把法無我當做所知障,可是在中觀應成他的所知障是另外一種解釋,現在不提這,我們主要是了解這課文在講什麼。課文簡單的講~我跟你說無明是一種遮,並不是為了要遮明,其實是要告訴你他就是這樣子,那他就是這樣子可是又有2派看法,1派認為這樣另1派認為是這樣,這就是文章的意思。
不過,2派雖然認為這樣,可是2派對於他能對治的角度來講,因為講無明是一種問題,現在能對治就是能夠解決這個無明,大家先要記住~現在是在談12有支,我們不需要拉到其他太廣的角度,只根據12有支裡面無明是怎麼解釋。課文裡重點是在強調這個。現在回頭講說,【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2派雖然對無明的定義不一樣,可是2派都同意能夠治這個12有支裡第1支無明的叫無我空慧。這很簡單,以邪解的來說他認為無明是我執,當然對治我執就是無我空慧,那你現在可能會想無著世親這系統怎也認為無我空慧是對治?這就是剛剛講的,因為這裡是在談12有支。假如今天要談整個無明的時候,就不是這個觀念了,因為談整個無明的時候,無著世親這系統所知障的慨念就出來了。可是現在12有支是談緣生法,按照這個緣生本身,無著世親當然也認為解決的問題是無我慧。現在大家了解沒?所以他們兩個見地不一樣,但回到對治時兩個都同樣的看法,因為主要就是這是指12有支裡面的無明代表是什麼的對治。當然12有支裡面的無明對治一定是無我空慧,不可能是別的。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四b181:「有二種愚,一異熟果愚,二真實義愚。由異熟果愚故,發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發福及不動行。」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愚蒙,所謂對於真實義不了解的這個愚蒙是指無著世親這一系統,《集論》就是無著寫的,分成2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業果愚是因為你不了解業果不知道業果這回事,所以你會造業讓你到惡趣去。真實義愚是因為你不了解真實義是法無我的,是空性,所以你會造善業讓你到善趣去。連到到善趣去都是很差勁的,大家先不要想太多,因為這個是用緣生的角度~你怎麼樣會輪回的角度。當然輪回會到善趣也會到惡趣,到惡趣是因為你不了解業果,到善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實義是法空,空性的觀念不清楚這就叫所知障。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因為這一支無明將來在別的地方還會碰到,會涉及到很多很重要的觀念,跟這個都有關係。
好,不厭其煩再run一遍,現在我要跟你談無明,第1個,《俱舍論》是遮,第2個再告訴你所謂遮意思~在《俱舍論》在遮非親友非真實這些不是他真正的意思,除了這些以外他真正要講的是他是怨敵跟虛誑,這是遮後面要表達的意思。反過來,無明也是這樣子,無明並不是要遮明跟明所餘,明所餘就是跟明相關的代表那些東西,而他其實真正要代表的是~1.中觀跟法稱這樣認為,2.無著跟世親這樣認為。所以簡單講無明的意思,第1個意思就是我執,就是薩迦耶見,第2個意思就是無明,一般講的所知障,就是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怎麼回事。這就是這一段很清楚的大意,這是蠻重要的。
2 b181~前面12有支輪回圖中以做陶器的陶器工人代表行支,意思是做出許多不一樣的器皿,行就是代表造業、造作的意思。【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就是一個惡趣一個善趣,善趣又分到欲界善趣的福業、到色界、無色界所謂上界善趣的不動業2種。那反問一下惡業有沒有分兩種?沒有,只要惡業就在欲界裡面。
3 b18112有支輪回圖中以猴子代表識支,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六識身,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此中主要,在整個宗派裡面,假如是承許有阿賴耶識的就是有第8識,因最早的部派時並沒有講第8識、阿賴耶識。不過,這不是代表佛陀沒有講第8識,大家要知道佛陀的第8識主要是放在意觸跟18界裡面的意識界裡面,後來他們依據這個角度為基礎才定出8識,不然佛沒有講誰敢代替佛講。還是有些宗派不承許有8識的觀念,承許有阿賴耶識的這個識就代表阿賴耶識,不承許的時候識則為意識就是第6識。其實,這裡識指的是根本識的意思。什麼叫根本識?我們都知道,像我們現在輪回的觀念裡面是用心法在輪回,在最早有部的時候是認為色法在輪回,後來從世親開始不同意這個觀點~這以前講過叫做無表色,推翻這個認為是心法在輪回。現在講輪回的那個根本就叫根本識。因此,這個根本識若承許阿賴耶識那就是阿賴耶識,若不承許阿賴耶識那就是第6識。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愚指業果愚,因業果愚造不善業起苦苦果苦苦果,這是用3苦~樂苦、行苦、苦苦的語言來說,用增長兩個字就表示他的業是會感果的,也就是重業。【此業習氣所薰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大家要知道,業習氣所薰業習氣也就是業這個種子。因為你造了業你就會在第6意識思心所裡面成立出一個業種子,這叫業習氣。假如你有一個業種子他一定會有他一個相對應的親因緣,我們用阿賴耶識來講,比方我造了去做人的善業,我有這個種子的時後,我阿賴耶識裡面將來可以成就人現行的那一部份的種子就會跟他有一個對應,彼此對應。這個被對應的部份我們就叫他所薰現法之識。因為你在造這個業的時候是現在造,現法的意思是你在現在式裡面,你現在造的業成就了業以後會影響你的識,這影響就是你現在的這個識裡面將來你造的這個業若會去人趣的話,現在阿賴耶識裡面在人現行那一部份的種子就會跟業本身會起一個相應的關係,這術語叫做所薰現法之識。所以,你現在造的這個業你現在這個識裡面就開始會種下將來要感果的因~就是受了你造業的影響這部份的識將來是要感果的,這叫做因位識
你要了解,現在是把12有支無明緣行,無明就是惑,緣行,就是造業的意思,造完業以後就會產生苦,這個苦第一個代表的就是識。因為識支是根本識,所以他現在要把這個識拆成2半~因位識、果位識,解釋的更圓滿。因位識就是你業造完了以後你現在現法裡面這個識就被業所薰將來會產生相應,等業感果的時候相應的那些種子就會起現行,這一部份叫做因位識。【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b182再告訴你現在現法裡面我把識拆成2隻,你現在造了業這個識有一半叫因位識,可是這個識後來會感果的,在感果的時候我們就叫他果位識
前面講的是業果愚,【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現在講的是無我真實義愚,簡單講就是所知障,這裡是重複前面講過的東西,只是講的更清楚一些。講行的時候就說過2種不一樣的行、2種不一樣的業~到惡趣、到善趣,善趣又分欲界善趣、上界善趣。那一樣同理,假如是業果愚的話識裡面就會有一部份被你所造惡趣業薰習變成因位識,等到感果的時候他叫果位識。那善趣部份也是一樣的意思,不認為善趣是苦,把輪回之苦當做是樂而所造福業、不動業,那造善業薰習你現法識讓你現法識具有將來感果的一個親因緣,這時候這個識就叫因位識。
4 名色b18212有支輪回圖中以猴子乘船渡河代表名色支,猴子是識代表心法,船代表色法,一定要心色都有才有辦法輪回。【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名色中的名就是心法,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後面的4個,後面的4個就叫做非色四蘊。那知道為什麼叫名?因為色法你可以看到,心法你看不到,所以你要用名言去安立他,所以叫名。【色者若生無色,唯是色種而非實色】這指的是假如,今天這個名色到欲界、色界去這名色會跟著去,只有到無色界的時候,名當然去,色只有色種會去,這是什麼意思?根據法相的說法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讓他成就於無色界裡面沒有色身的生命體,可是他仍是阿賴耶識,這裡面當然會有色法的種子。假如沒有色法的種子,他下一世要轉做人的話他沒辦法做人,所以會說唯是色種而非實色,意思是說阿賴耶識裡面帶有色種子,可色種子不會現行,當然不會現行,現行就不是無色界了。【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除此,就是除了無色界以外,餘位就是欲界、色界其他有色法的眾生,指的就是羯羅藍等色,就是從第一個開始起的名色。
5 六處b182六處,就是所謂的6根。一般講512處,12處是說6內處6外處,內6處就這裡講的六處~眼耳鼻舌身意6根,外6處~色聲香味觸法6塵。這裡沒有提外6處只講內6處。12有支輪回圖中以空屋代表六處,為什麼用空房子代表?這屋子一共有6個窗子,猴子在裡面代表6識出現。
【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假如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前面也講過,就是父母精血進去變作羯羅藍,這時羯羅藍就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記得過去講義中 01.p69胎藏五位:一、羯羅藍(凝酪),二、遏部曇(膜皰),三、閉尸(血肉),四、鍵南(堅肉),五、第五周開始缽羅奢佉(支節)。 02.p75英譯「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The force of this consciousness brings together a developed combination of blood and semen that is conductive to producing the sensory faculties, as well as a mixture of the former congealed blood and semen and subtle traces of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that are the causes of the five sensory faculties. These traces are something that is other than the congealed blood and semen. Something that has sensory faculties and that is other than what was formerly there arises 阿賴耶識的力用促生一種能生五根之「精血所成的和合」,也就是促生了一種混合物,它包含了已凝结之精血和合、和具足「能生五根之四大」的微妙物。這些微妙物和己凝结之精血和合是全然不同的。一種己具五根機能、但不同於前己生之「精血和合」就此生起。【備註】阿賴耶識未入前的精血和合尚不具根,中有進入彼精血和合後立即生起能生諸根之分,而使部分精血和合將來能生同分諸根,其餘精血和合則作他用。』就是當中陰身這個識沒有進去羯羅藍之前,沒有進去羯羅藍之前就是名色他是沒有根的,等到這個識一進去,就會跟精血裡面一部分變成將來要成就6個根的東西,上面那一段英文講的就是這個。也就是等於說假如今天識沒有進去的話是沒有6根,識進去的時候他已經成就了6根雖然還沒長出來,但是6根本身的雛型就已經在了。這裡只不過是重複說明這點,與名就是與識、中陰身這個識。中陰身進去了以後,這個識就會跟原來的這些色法,因為他精血裡面有色法,結合以後成為眼耳鼻舌等4處的雛形。為什麼只提這4個?因為,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你在羯羅藍位識一進去,這羯羅藍本身就是你的身根了,可是羯羅藍本身裡面並沒有眼耳鼻舌這4處,等你的識一進去這4個根還沒有出來但就會成雛形了。那為什麼不提後面?因為羯羅藍本身他就是身根。還有,意根不需要提,因為意根是心法。
今天我們都知道,眼識有眼根,到了第6意識的時候,佛講的很清楚是叫意根,意根不是色法,意根也是心法。所以,這是一個心法依著另外一個心法為根。6意識是心法,眼識所依的眼根是色法,眼耳鼻舌身他們都有一個相對應的眼耳鼻舌身色根,到了眼耳鼻舌身意第6個意這是心法,這個心法沒有一個色根讓他相依,但佛說有意根,但這意根不是色法是心法,所以後面的人會創出7識、8識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佛當時說第6意識的根就是意根,這個意根就是7識、8識,就這樣子來的,這個叫做意處,是內6處的最後一個。所以他說識跟精血結合生出4根,那身根就是羯羅藍,而意根因為不是色法所以沒有放在裡面。我們要簡單講6根的時候,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有兩個根~身根、意根先有,另外4根後面長。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假如是化生的話,就沒有這麼麻煩了,一下子人就長出來了。就像我們去天人,不說天人,就說到西方極樂淨土那就是化生,從蓮花裡面蹦出來一個完完整整5根俱全的人,所以說諸根頓起無此漸次就不需要慢慢的長。【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卵生濕生基本上跟胎生同樣觀念,差別在胎生住胎、卵生住卵、濕生住濕,其他後面是一樣漸次的。這些道理都是根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所說。
《本地分》:指《瑜伽師地論》第十卷。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因為有名色你就變成有身,因為有6處就有身的差別,長出5根出來了。這個名相叫做【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也就是你開始能受用色聲香味觸法,因這內6處是能受用,內6處的所受用就是6塵~色聲香味觸法。【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假如,沒有色處的在無色處就沒有這些東西了。
6 b18212有支輪回圖中以接吻代表觸支,【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佛學中觸是怎麼來的?根據最早的小乘的經裡面所說是根據三和合來的,根、境、識三種和合。也就是說萬法都是由根、境、識三和合來的,根、境、識三和合第一個動作產生的是觸。這觸,也就是5徧行心所,第一個不是作意就是觸,有說先作意有說先觸都可以,那也就是萬法都要先由這個動作開始。為什麼萬法都要從根、境、識三個開始?因根、境、識三個碰在一起後開始就會有觸產生,就是指的三和合以後就會產生觸這個東西。【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觸出來以後就會有3個境~可愛境、非可愛境、非可愛非不可愛境,同理也知道,一有這個境就會開始會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一般又叫做「六處緣」「六處緣」,指的就是觸的意思,因為前面是6處,6處能緣什麼?6處就緣觸,同時也是表境識。簡單講,不把根放進去的時候,一般識跟境就會產生觸,那為什麼又要把根放入?最重要的觀念是假如沒有根你是不會發識的。我們複習一下,根的意思……根有2種~浮塵根、淨色根,現在你看得到外面顯現的叫浮塵根,淨色根,不要想太多、多解釋多麻煩,就是可以發識。依根發識,淨色根發識,所以,淨色根這3個字的意思就是能夠讓你發識,這是重點。有人解釋淨色根為神經,那腦筋在哪裡?怎麼樣根去連大腦?其實佛學講的很清楚,他並不是不知道大腦,但是向來沒有把大腦當做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這討論起來很麻煩,也不容易,以前我不懂為什麼不講大腦?其實,他談的是心,他告訴你,這個識進去這個名色,一般都是從哪裡進去以後就是從哪裡出,進去的位置就是心。識進去的位置都在中央的部位,簡單講就是心,我們前面講死歿結生不是說過由哪裡進去就由哪裡出,進去的位置都是心,大概都是中間,心的位置。反而大腦應該算是淨色根的輔助,我想的。
7 b18212有支輪回圖中以眼中箭代表受支,這剛已經講了,就是觸取了3個境以後自然會有3個受~苦受、樂受、捨受就是不苦不樂受。
8 b18212有支輪回圖中以飲酒代表愛支,用飲酒代表不會滿足。【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都是愛,樂的時候你不想跟他分開叫不離愛,碰到苦的時候叫乖離愛,不想跟他在一起也用愛來表示。【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現在他所強調的是受可以生愛一定是由無明所生觸產生的受才會生愛。前面有講過,這就在解釋~當這些阿羅漢在有餘依涅槃的時候,還沒有進無餘依的時候,他一樣會觸,他這時候為什麼不會生愛呢?【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因為,這時候阿羅漢已經把無明去掉了,這時候他的觸跟受叫做已經沒有無明的觸跟受,我們凡夫叫做無明所生觸跟受,我們凡夫這種觸跟受一定生愛。但若是究竟的聖者,這時候他的觸跟受就不會生愛了。他們真正在破的時候,就是你只要不會生愛,這個愛在整個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一般,我們在講潤生惑最重要指的就是這個,他說假如沒有無明的話雖然有觸受,愛終不生。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現在告訴你說,觸因為能夠接觸境界、生出境界所以叫做境界受用,等到生出境界以後你開始能夠受就叫做生受用,或者叫做異熟受用,為什麼?因你是變成具有能夠有無明受這樣子的受,所以叫做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此中三界有三種愛。】2個都有就是受用圓滿,就是你能夠觸也能夠受,這就叫做受用圓滿。什麼情況是受用不圓滿?若眼根、鼻根沒有就受用不圓滿。同時他再強調3界裡面是3種不一樣的愛,一是欲界愛,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潤生惑,另2個色愛、無色愛。再下去,受更進一步叫做取11300
9 b18312有支輪回圖中以猴子採果代表取支,取有4種~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我語取就是我見的意思,跟薩迦耶見一樣的意思。猴子採果表永遠不會滿足,所以這個當做取。取是對4種境產生貪愛,4種境~對色聲香味觸法這5欲塵起貪愛,這是第一種也就是欲取;第2種除了我見、薩迦耶見以外其他的惡見都叫做見取;3因為惡見會造成你有這些惡戒、惡禁這叫做戒禁取;第4種就是薩迦耶見就是我見。愛本身只不過是一個欲望而已,這個取裡面就代表有更強勢的,不能說代表有動作,反正就是說他能夠完成整個愛的作用在裡面。
10 b18312有支輪回圖中以孕婦代表有支,【謂昔行於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過去的行於識,因位你造作了業,行是你有造作的意思,你有造作之後就會在識上面薰出業氣息,熏業習氣就是有業種子完成造業了。那麼這個東西再經由愛取之所潤發,一般用愛取就是潤生惑,由愛取潤發以後引生後有有大勢力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指的就是這個『有』,所以這個『有』字在這裡面的解釋跟後面再讀下去,這個『有』字很重要的,他代表親因緣跟業的增上緣2個東西都在裡面。親因緣就是有阿賴耶識,增上緣就是業種子,這個業種子一定會薰出跟他相應的這些阿賴耶識的種子,跟他相應的種子就是他的親因緣。這2個東西加起來將來就會成為『有』,靠誰?靠愛取的潤生,愛取的潤生一加進去,就是2個增上緣都有了,一個業的增上緣,一個潤生惑的增上緣。當這2個都有了就會讓這個『有』變成有大勢力,有大勢力的意思就是他就可以結生相續了,就可以結生。白話來說這個『有』就是代表親因緣加上業的增上緣,愛取代表另外一個叫做潤生惑的增上緣,任何結生一定要這3個~親因緣、業的增上緣、潤生惑增上緣。那現在『有』就是代表前面2個的親因緣跟業的增上緣,當這2個都有一經過愛取一潤生就成為『有』了,所以他會叫做因上假立果名。為什麼會叫因上假立果名?因為現在這個『有』本身是屬於在因位的,而親因緣是在種子位,所以他會叫因上假立果名。因這時候指的是親因緣,親因緣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位,阿賴耶識這時候是因位識,因位識,它是被業薰了帶有業種子的意思,就是業增上緣。那只要有潤生他就結生。所以他會叫因上假立果名就是這個意思。
因上假立果名,以後還會讀到,你就會清楚也就是這個『有』字本身是在種子位,還沒有現行的種子位。等到現行那就是後面2支了。
11 b18312有支輪回圖中以生子代表生支,由種子位變成現行位就是生,【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開始結生就叫做生,結生就是『中有』變成『生有』,前面的有支還可以用中陰身的中有,到生支一定是生有。
12 老死b18312有支輪回圖中以負屍代表老死支,藏人背負屍體時死者一定是面相天,他向前死者向後,所以是背向而走,也就說【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背向而去,你從生以後慢慢走向衰亡。死就是棄捨自己的受想行識。
好,這部份大家有沒有問題?

12230以後問題討論沒聽了
華師兄:剛剛石師兄講了親因緣、2個增上緣,親因緣是阿賴耶識的相應種子,種子在哪裡?……

華師兄書面補充資料如下:

2016-11-111-16更新)  十二有支略說

阿彌陀佛!現在十二因緣二世一重的因果,約略的說一下。十二有支前後的關係,內涵的部分稍補充的說明,希望比較容易了解。

十二有支開始從無明支到最後的生老死支,無明是所有煩惱的助伴,只要有貪嗔癡任何的煩惱起來,背後都是有無明在,所以無明等於是一個總說,就是煩惱。

當無明的種子或煩惱的種子起現行,它也同時薰習了種子到阿賴耶識裡面去,無明緣行中,有一部分業行,業行是將來要感得受會影響未來(順生受或順後受)感得到三界裡面的一趣。無明緣行,行的同時,它會熏到阿賴耶識裡面成為種子:一是有關它的業種子的部分,另外是識、名色、六入、處、受五法的種子。識是阿賴耶識,名色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有對應的種子。六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有對應的種子。有觸就會有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法事實上這五法都是來會感得三界五趣裡面果報體的,因為無名緣行行,到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的種子以及業行的種子,這五法及業行來五蘊整個果報的因,但此時在因。只要有煩惱,有無明伴隨現行,造的業行及所薰的業種子,或一般的有起心動念有身語意的活動都有行在裡面,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被薰習。所以行對阿賴耶識的薰習,一是業行有關,一是對未來五蘊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有關。

到這裡在架構上,無明緣行,是屬於「能引支」。 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什麼作能引支呢?能引是甚麼?是由無明(惑)引發的諸行,行包括業行及種種諸行這些行屬於能引;的是甚麼?引的是未來的五蘊生死果報的因(由於過去所造諸行尚未感果、此時仍在因地的種子位)所引是將來五蘊果報的因是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重複說一次,能引未來五蘊果報因的諸行(含業行),所引未來五蘊果報的因

能引所引,可以由一世到間隔多世或間隔無量世,因為過去所造的業行不一定會在此世感果,在阿賴耶識中有非常多的過去生所造業行種子(拜懺及薰習佛法改變心行轉為常在善法中,可減弱業種感果的機會),隨其重、近、串習等因次第感果,因此由能引到所引會感果的只有在阿耶眾多業種子中最強有力(例如五無間業,這種業種子感果定無間隔世,現世報或順後報)的業行種子會優先感得下一世的果報

有情到了這一世的果報壽盡要棄捨果報體時,在往生之潤生惑的我愛現行。愛取都是煩惱,愛是潤生惑,可以滋潤過去所種下的二類種子(無始以來樂著戲論所薰名言種子、及過去所造業行種子)使它能夠成熟,就是感果。過去種下的二類種子,一類是會造成有情生死流轉最勝因所薰習是無始以來樂著戲論的薰習薰習了我、我所、我愛,種種的我,這歸類在名言種子,真正會讓有情去受生的最勝因,從出生一直到往生,都是在薰習我、我所、我愛、我見、我癡、我慢等。這種名言種子是屬於有情生死流轉的親因緣,也就是真感得生死流轉果報最因緣,這種子才是真正讓有情去受生的最勝因另一類的業種子會影響有情會哪裡受生,去到三界五趣的受生是根據有情所造的業。業有福行(善業)、非福行(不善業)、不動行(禪定業),業行隨其所造業的重、近、串習的感趣果可以決定有情將來在欲界人天、或是地獄惡鬼畜生,或者到色界無色界去受生去到諸趣與有情所造的業行有關。

可看出這二類種子由過去的眾惑(自體愛、境界愛)所薰業行及所薰其餘諸行的五法種子,在往生之前又由自體愛的潤生惑(自體愛)來點燃下一生的生死流轉的燈油,使得生死流轉的火相續不斷。

無明緣行能引支,然後到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的所引支,能引未來五蘊因的諸行,造成所引未來五蘊由愛取有的能生支會使未來果報現行的生老死所生支

等到我愛現行,愛取是屬於潤生惑,它滋潤親因緣的名言種子,使它成熟,就要去感果。由於愛取的滋潤,同時也使過去所造業行的種子也成熟了。可說一石二鳥,是說:愛取潤生惑使生死流轉樂著戲論的主要種子(親因緣)成熟。同時也使過去所造的業行種子成熟,最主要的增上緣是愛取的滋潤

相對於生死流轉根本親因緣種子成熟來,業種子的成熟,只是增上它去到哪一趣受生而已。從石師兄說親因緣部分來愛取與業相對於根本的親因緣都是屬於增上緣,一是幫助親因緣種子成熟,一是能夠決定有情去到三界五趣甚麼地方受生石師兄上課時所說:十二因緣有一個親因緣(指名言種子),二個增上緣(1. 潤生惑的愛+ 2. 業行)感得受生及去哪一趣受生。

所引支(未來五蘊果報的因)得到能生支愛取增上緣的滋潤以後,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種下去的六法種子讓它能夠成熟。這裡面,無明緣行的行,含著業行的種子,加上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是屬於五蘊的種子。從行到識、名色、六入、觸、受六法,因為愛取的滋潤成為一個「有」支。這「有」還是在因地,是正潤尚未現行感果,馬上就要成熟。「有」包括了行(過去的業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共六法,接著就生及老死二果,生老死是屬於種子「有」的現行,「有」裡面的六支在這裡面

在這裡區分一下惑業苦三種,就是四句的偈頌。「無明愛取三煩惱」,無明就是煩惱。愛取也是煩惱。在十二有支裡面,無明、愛、取是三種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無明(起惑)緣行就會有行(業行),到有,「有」是因為經過愛取的滋潤以後,過去所造種種的業行,還有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就是五蘊因的種子,讓它們成熟成為一個「有」。「有」裡面有過去的業行,有前面五法(含諸行所薰)的種子。所以「行有二支屬業道」。事實上是同一個業行,只是到有的時候它已經要成熟了。然後「從識至受并生死」,識、名色、六入、觸、受加生、老死。「七事同名一苦道」,為什麼?這都是五蘊果報。只是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完全是在因地,到感果的生老死支時,是指現在感得新的五蘊果報或者是未來的果報。所以~

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這樣比較容易懂。

修行人怎樣破這「十二有支」,可以從裡下手呢?一是破無明,因為阿羅漢所有的煩惱都斷了,斷了以後當然還是有些無明沒斷,可是生死有關的部分是斷了。所以阿羅漢所接觸的是「明觸所生受」,有光明有智慧的明,觸所生的受,愛不起,不會再有愛,因為愛煩惱斷了。既然沒有愛取就不會去滋潤過去所薰習的種子,沒有潤生惑不會感果,不會成為有,有「有」才會有生老死。

切入的點,一是從「無明」的部分,一是從「愛取」。如果行者將煩惱都斷了,不會再有愛煩惱;沒有愛取的滋潤,過去所有薰習的因,沒有潤生惑的增上緣,都不會成熟感果

這就是十二因緣整個的架構,這裡面說「兩世一重」,是過去有十因,現在的二果;如果現在的十因,是未來的二果。十因是從無明一直到有,二果是生、老死。這是兩世一重的因緣的果,簡單的一個說明,有問題我們再討論,謝謝!阿彌陀佛!

 

 

20161108-P183L07-P184L04-0080  b183
大家應該收到社長寄出的一個能量vs空性重新寫過的檔案,整個佛學真正基本上要追求的就是要證悟那個東西,那是真正的一個目標。各位在讀心經的時候,那個感覺跟以前讀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沒有不一樣?那他裡面提到一件事~我覺得有必要在這裡稍微解說一下。不知道其他在座的同學有沒有這種感覺?因為77他問過,石師兄你說唯識不是見地,他覺得疑惑甚至不太同意這句話。當時有跟他解釋過,那在後來手抄稿又看到他提出這一段,我想稍微澄清一下。因為,漢傳的佛學裡面有一個地方,除了法相~就是玄奘這個系統裡面它是根據唯識今學以外,其實像天台像華嚴甚至是禪宗全部都是用如來藏思想作為見地的,所謂如來藏思想基本上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勝義諦,基本上都是以勝義諦當做見地。那在唯識今學的說法裡面跟他們的講法不一定是完全一致,即使是《瑜伽師地論》都不是唯識今學,《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古學,什麼是唯識今學?最代表的就是《成唯識論》,《成唯識論》大部分用護法為正義。


現在我們很簡單幾句話就可以,在佛學裡面我們整個修學系統,我們說基、道、果,一般修學是根據這樣子一個觀念來做的。基又叫做見地,或者有人叫見、道、果,這一樣的意思。一般,是法性、是見地、是理論,所謂法性意思是~我們在講空性在講勝義諦都屬於這一塊。所以,他真正基礎我們叫做空正見,在上次那個模型就是能量這一邊,我們講見地就是這個,因此見地裡面大部分是中觀的理論,並不是中觀就沒有道。是應用、是方法或者叫做方便,一般叫做法相,所用是無著世親系統。或用《廣論》的話基是深見道是廣行,在道的應用的時候是唯識。假如今天不看基這一塊只看道這一塊,他本身又可以用見地、道這樣分了,單單道的道這一塊他的見地是3,所以我們在學3性。唯識新學不會同意這樣的講法,但我學的是這樣子,那不是我發明的,我也有根據及他的理論的,所以我不同意唯識新學的說法並不是我發明的。但是我也能了解在唯識新學這個系統裡面的他可能會破斥我在胡說八道。那我會跟他說對不起,但是我不會改,這是個人的看法。大家知道為什麼唯識不能當做見地了。可並沒有看不起唯識,因為唯識在應用上很重要,其實他們在修行很多地方是用唯識的觀念在做修行,並不是把唯識看輕了,不是這個意思。今天講見地的時候,以我們來講,都是用法性做見地,就是講空性這個,那法相是方法。大家知道一講方法的時候不會是勝義,因為你修的時候不可能在勝義上面修,你要在世俗裡面修,也就是用分別。那唯識是在道上面,所以唯識只是基礎,是世俗諦。唯識整個基礎是分別,唯識整個基礎是法相,所以他不能當見地。因為我們真正的是根據般若經,也就是法空,這是我們大乘最根本的東西。那你若不相信般若經,你根本不必來這邊坐著了,因為我們講的是大乘,最重要就是般若經。深見的基礎就是般若經,講的就是法空,法空就是講法性。所謂的廣行或者是法相,他是說般若這個觀念怎麼應用,在修行上要怎麼做,我才有辦法證悟這個所謂的般若
我講到這樣子只有澄清一句話,當初說唯識不是見地,這是有根據的是這個意思,而不是把唯識看扁。希望77聽到後能了解這個意思。

以圖表示~

見地

法性

理論

龍樹

文殊

深見

勝義

中觀

無分別

空性

方法

法相

應用

無著

彌勒

廣行

世俗

唯識

分別

緣起

郝師姊:所以說唯識是修行的方法。
石師兄:對!所謂見地是在基這個地方。在文章裡有提到,龍樹不是沒有道,我們講四重緣起就是龍樹中觀系統的道,四重緣起,你一聽到緣起,代表世俗就在道這裡。一講四重緣起就在道上絕對不是見地,這裡面還有一點,我們現在不能夠不去touch這塊,因為假如你對這塊不懂,我講空性那是很遺憾的事情,因這是我們修佛學裡面很重要的。
今天用能量這個模式,最重要就是讓所有的人能夠去感受去體會到底空性要講什麼。不過,有一點順便跟各位報告的,在佛學裡面他們在講說四諦,哪一個比較高哪一個比較低,有沒有?或著在講判教,比方說我們講中觀應成是最高的,那中觀自續可能就不服氣了,我們不要談說服不服氣,就談判教這個順序。一般,來判他的高低,一般是用空性做標準,而不是說這個派系在世俗諦上面他的方法怎麼樣,不是。判教判高低一律是用見地。假如說中觀應成是層次最高的,是用空性用見地來決定的,所以會說:中觀然後唯識,然後再來經部、再來有部。後面2個是小乘。大乘裡面這是公認的,判教都說中觀贏過唯識的,沒有說唯識高過中觀的。可能唯識新學裡有一些人有這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普遍是站不住腳的。為什麼中觀高過於唯識?就是中觀在空性的判斷上是比唯識上一層,也就是唯識的見地裡面沒有真正的空,中觀是真正的空,只有用這個角度來說。但是這裡面涉及到一個蠻重要的,以後慢慢講這太複雜了。一進入講空性的話,那是很浩瀚不是幾句話、幾頁文章就可以的,但重要的有兩個層次~1是大家都用中觀應成的空性來決擇其他人的空性,就比方說唯識的空性,我會用中觀應成的空性來決擇唯識的空性,意思就是我認為他比他高。所以我們一般在講空性,最高的指導都在中觀應成上面,所以第一個我們先學這個。因此我在說的時候,其實空性還有另外一個層次,到中觀應成以上我們叫做大中觀,中觀應成不一定同意這個說法。可是另外一個大中觀裡面,這部份大家現在只要有一個名相,我們現在還是專注了解中觀應成的空性是怎麼講,等你這全部都懂了才能開始去了解什麼叫做大中觀那裡面的一些觀念。這裡有一個層次,也就是如來藏的層次。如果你對中觀應成的空性不是完完全全掌握的很清楚的時候,你去了解如來藏會有問題的,就會有一點他們講的《現觀莊嚴論》裡面的空心草,變成自己觀念不正確把自己困死在裡面。這點是比較重要的。我也不是百分之百都懂,可是對初學者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幫助。這部份大家絕不能小看他,因這是核心。好吧,今天這話題就說到這裡。
 

現在回到12支。先放上張圖。上節課12緣起先做一個介紹,如果大家對裡面的名相不是很清楚的話,聽起來會比較吃力。我是認為我講的很清楚,可你不一定認為很清楚。先來,12緣起裡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裡面內容就是上次講的,每一個東西都做了定義。提醒各位,特別是無明那個定義,非常重要的,因由無明的定義你可以了解許多蠻基本應該要知道的東西。
先不要看課文,我們第一個要了解,就說,在以前小乘的時候,或者現在大乘,整個這個輪回流轉裡面,基本原則就是惑業苦。12緣起的每一支名字不能忘,還有惑業苦這3個字你也不能忘。
 

 

俱 舍 宗

三世

十二支

惑業苦

去今來 因/

幾重因果

過去世

無明

過去惑

過去二因

一重因果

過去業

現在世

現在苦

現在五果

名色

六入

現在惑

現在三因

二重因果

現在業

未來世

未來苦

未來二果

老死

 

 


這整個大意就是你先有惑,然後造業,造完業以後就是變成有苦,苦就是你異熟了投胎了,這是整個系統。惑業苦這個系統以前在小乘一樣也是12緣起,無明是惑,行是業,後面的識乃至受基本上就是一個人他本身的功能,所以這就等於是一個異熟果,這就是惑業苦。在小乘裡面,這是一重惑業苦。再來,愛跟取是惑,有是業,至於有為什麼是業,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講清楚了,因為前面在解釋的時候有一個個解釋,你若還記得有的解釋,你就知道這個有代表的是業,這是不是又是一個惑業苦?因為生跟老死是不是就是苦諦?簡單講就是異熟果。所以小乘以前是2重惑業苦,但是他用3世~過去的惑業造成現在的苦,現在的惑業造成未來的苦,所以小乘他叫做32重因果,意思就是有過去、現在、未來,2重因果就是有2重的惑業苦。在當時小乘就是這樣子解釋的。
 

到了大乘,叫做21重因果,他所有的惑業全部包在一起,這就叫做因,剛才不是這樣分,現在在大乘裡面這個叫做10因,10個因,後面這2個叫做果,所以只有一重因果,也就是惑業苦這樣一次。小乘是惑業苦、惑業苦2次,大乘只有惑業苦一次,所以他只需要2世就能讓他完成這個惑業苦。所謂2世,這個中間不管你隔幾世無所謂,並不是說上一世下一世,不是這意思。就是需要有2個世代讓你完成這個惑業苦。所以這中間可能沒有間隔那就是上一世下一世,中間隔了100代也沒關係,那還是要叫2世。小乘那邊的32重因果也是這個慨念,就過去就可能好幾個世代以前的過去。現在把這個觀念搞清楚以後,在這裡面他用了一個名詞他叫做~2重因果,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讓大家了解,他在文字裡面所談的2重因果,跟剛剛跟各位講的12重不是同樣的意思。因為剛剛跟各位解釋的12重是根據惑業苦這3個來決定的,就是有幾個惑業苦的意思。可是在大乘這裡面他本身只有惑業一個苦,所以他叫1重。可是課文裡為什麼又講2重呢?因為大乘的作法是,他把整個惑業這裡10因,用白話是說有2種不一樣的因果而不是12重那個觀念,他用同樣的字表示。再講清楚一點,就是說,代表這個因裡面有2類,因果裡面有2類,所以,雖然是一重的因果一重的惑業苦,可是一重的惑業苦裡面有2種不同的因果,一種叫做、一種叫做,這是什麼意思?引代表比較遠一點的事情,生代表比較近一點的事情。所以課文中所講的2重,你可以在課文2重的重旁邊加註一個種,你就不會混亂了。因為他這在講2種。再講一次~以大乘的說法,是只有1重因果,可是課文裡為什麼又講2重呢?是說這1重因果裡面有2種因有2種因果,大家理解這意思嗎?當我講1重的時候是惑業苦的意思,當我又說有2種的時候,是說這一重惑業苦的裡面他帶有2種因2種因果在裡面,一種叫做、一種叫做,這是大乘解釋的方法。各位可能覺得大乘為什麼要弄的這麼複雜,後面還會再解釋。
大家記得我不停的在說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不停的講,知道為什麼要不停的講?就是根據大乘這個東西。12緣起讀清楚了以後,他腦筋中一定是這個觀念~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這就跟一個引、一個生有關係,這就真正代表很重要的一個增上緣,我們叫做潤生惑。為什麼會扯出潤生惑?就是這個表裡面有顯出這樣一個意思來。所以大乘的讀完後你一定是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的這個觀念。另外一個增上緣叫業,大家都比較知道~沒有業怎麼感果?可是你知道惑能夠造成業,業以後感果,可是你一定沒有想到這個業要感果之前還要再一次的惑。你造這個業是因為有惑才造這個業,可是你要讓這個業感果的時候還要惑,就是潤生惑。這是第2個很重要的增上緣。宗大師是引了無著的《集論》說:
比較《集論》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83一、「云何支分略攝?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出自《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二中二、「何等略攝支故,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宗大師12緣起以《集論》來講,可以分作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接著他又自問這是應該代表2種因果還是1種因果?你們現在千萬不要被那個重字所搞混,然後,第1個,宗大師說1重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因為,在所引裡面無明跟行這是因,後面的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果,惑業苦,那假如是1重的話,那果怎麼會在下面因的前面呢?因為下面這又是一個惑業苦。這圖裡一共有2個惑業苦,那以大乘來講,我已經把他統籌加起來說這整個是一個惑業苦,而我裡面有2種不一樣的因果關係,一種叫能引一種叫所引。所以,他現在講這個話就是告訴你說一重的惑業苦裡面是1種因還是2種因,他要告訴你2種因是站得住腳的;這是他講那麼多話的原因。因為假如是1種因的話,這裡面就有問題了,因為不可能因在果的後面。
社長:這意思是贊同32重因果觀點,不贊成21重因果,是嗎?
石師兄:這個是大乘,只有21重因果。
社長:可宗大師思並不是贊同21重因果觀點,是嗎?
石師兄:他贊同這個21重因果觀點。可是他這個1重裡面包含有2種不一樣的因果關係。
社長:那剛才怎麼會說因在果的後面?
石師兄:我們先把小乘的撇開不管,因為,這個惑跟業很明顯的都是因相,苦這個異熟是果相,識乃至受也是果相,有了因才有果,不會說果在因之前,因為後面這個愛取是惑,這個有是業,這2個都是屬於因相的東西,那這裡差了一個果相,假如是當做1重的惑業苦的話,他是當做1重的因果關係的話他邏輯不合,因為不能把果位的東西放在因位的前面。
社長:這樣講更矛盾!
石師兄:不會呀!我覺得很清楚。最重要是他為什麼樣講這個?我們現在是一定要了解他為什麼樣講這個。因為他會告訴你~我現在告訴你是1重惑業苦,可是這1重惑業苦裡面是代表2種不一樣的因果關係,一個叫做引一個叫做生, 主要是要說這個。說這個他第1個先說~那我們現在這個1重,12支他叫做1重,這個1重裡面代表有2種因果還是1種因果?先說代表1種因果,那這站不住腳,因為這都在一個因果裡面時不會果在因前面,這就是他要講的。所以他先把這個拿掉。他說1重惑業苦裡面是代表2種不一樣的因果關係,一個叫做引一個叫做生。那他第1個先說~假如不是這樣解釋的時候是不是合理?不合理。因位這個當做1種因果的話果變在因前面,這是不行的,這就是他要講的。其實,他只不過是要把東西交待的清清楚楚,假如我們不解釋這麼清楚也就過去了。
其實,他真正要告訴你是不成立,不成立以後變成是什麼?是有2種因果關係。他說有2種因果關係一種叫引一個叫生,接著他馬上又說不對!不是不對!現在要注意,他說~用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的觀念,因為在第一種因果裡面看不到潤生惑,就是只能找到一個增上緣,找不到第2個增上緣;在第2種因果裡面有潤生惑但是看不到最早的那個造成業的那部份的那個東西。宗大師馬上接著說這沒有問題,他說因為這個(所引支的識乃至受)等於這個(所生支的生、老死),這兩個是一件事,既然這兩個是一件事,他的因(能引支的無明、行、因位識的親因緣)也可以帶進來,所以變成在下面的第2種因果裡面也有他了。這兩個既然是一件事,所以這個因(能生支的愛取有的潤生惑)也可以帶上去,變成上面第1種因果裡面也有他了。所以站得住腳。
社長:我去理解石師兄剛才的說法,在一重惑業苦裡面,現在是把過現門跟現未門,就是說過去10因跟現在10因變成一個一件事情,那現未門又是一件事情………………我是把過現門當做一個21重的概念去講他的因果,現未門又是一個21重的概念。
石師兄:對!所謂過現當做一個21重,那現未也可以當做一個21重,所謂21重,你要用過現來看或是現未來看都可以。
社長:小乘的32重,用過去、現在、未來3世的觀念。大乘比較大的區別在過去現在視為一重,現在未來又為一重。
石師兄:他這個只不過是配合以前小乘那樣的講法。可是,你要知道當他說21重的時候,他的意思是說你用過現就是21重了,或者你用現未也可以當做1重了。其實,剛剛有說過,比方說過現的話,這叫過去10因,這全部都算在過去世,然後得現在2個果。或者你要把他當做現在的10因,最後造成未來的2個果。這個是為了去配合小乘那邊,可是他這樣的說法並不是代表32重,他是代表21重。
我現在要解釋,假如你要能夠看懂課文,我現在所講的就是要幫助你能看的懂課文。課文的意思~就是12支整個叫做1重,惑業苦叫做1,那宗大師因為根據無著的《集論》說這個1重裡面有2種因有2種因果,我現在講1重是惑業苦的意思。這1裡面有2種因果關係,一種叫引因果,一種叫做生因果,這是根據《集論》的說法是分成4種,那這4種變成就是有2種因果。那他第一個問題就是:《集論》的說法有沒有問題?應該是1種因果還是2種因果?他回答說1種因果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因為,這是1種因果的時候,果變成在因的前面,這順序不對,不應該有果會在因的前面。接著就問那2種因果是不是對的,因為2種因果也有缺陷呀?他說為什麼2種因果是有缺陷的,因為這2個本身並沒有完整的包括剛剛我們所講的這種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的觀念,但宗大師說《集論》這樣講沒有問題,因為這個所引支等於所生支,那這兩個相等的話,那就這所生支可以拉過去到所引支取代之,所引支可以拉過來到所生支取代之,這樣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就都有了,所以沒有問題。(我沒聽錯,但是這一段更感恩後來郝師姊幫忙確認清哪一個跟哪一個相等。)他這答案是想要告訴我們~就是他根本沒有去談小乘的32重因果,以大乘解12緣起的方式是很合理的。為什麼很合理,上次課還沒有講到,他接著就是引《瑜伽師地論》裡面的解釋。這是課文的意思。
我現在講這麼多,先看課文由 第二支分略攝…………答無過。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這一段就是剛才解釋的內容。大家有沒有豁然了解?假如沒有!我們再來一次。
這文字裡面告訴你《集論》說這12支裡面分成4支~再就告訴你這4支是怎麼分類的。等這講完以後,【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若爾就是按照《集論》這樣說,這裡的重就是種的意思,引、生這兩種的因果關係,到底是要顯有情的1種受生因果呢還是要顯2種的受生因果?他裡面這樣問。所謂12種的意思是什麼?到底所講的能引所引跟能生所生這4支,是否不需要分成2種他其實就是1種?宗大師說假如說他只有1,【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什麼是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這時的識叫果位識,那這所引5支就是識乃至於受。這5支後面接愛等不合道理,因為識乃至受是果相,愛取是因相。就是剛剛我一直在解釋的。所以,沒有1種因果的道理,這1重因果中顯2種因果是對的。接著說,【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2種因果中,前面的因果缺了愛取有,缺少這3個有什麼問題?因缺少這3個基本上依照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的結構來說就不完整,那後面的因果缺了無明行及因位識,要合上去才是我們所講的一個結生一定需要一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的觀念。那宗大師馬上說【無過。】沒有問題。為什麼?【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就是說能引之因所引的這個東西(即所引支)就是能生後面的所生,這話意思就是所引支等於所生支。為什麼所引支等於所生支就沒有問題呢?因當這兩個相等時可以互為取代,也就等於他們的因可以帶進來,那這2組他就3個需求都有了。假如真讀不懂也無傷也不算大問題,不過我們既然消文就要把他講清楚。
郝師姐:石師兄,可不可以在無過下面加註,能引因是不是無明跟行,所引之法就是識乃至受,能生因是指愛取有,所生起就是生老死,這樣子這句話是不是就通了?
石師兄:不是,他的意思是說這個因果裡面的能引之法就是所引,這個所引就等於能生的所生。也就是所引支的識乃至受等於所生支的生老死。
華師兄:無明緣行這是能引,但真正在12有支裡面前10支是因,生老死是2果,102果,但能引跟所引從2個因果來看的話能引是因所引是果,可是能引的無明緣行這行事實上分2類,一類是業行這叫久遠業因或牽引因,那個業行剛剛石師兄講,一個根本的因就是他名言的種子,也就是無始以來的樂著戲論這部分他會薰習到哪裡?這個行裡面除了內行以外還有識乃至受這個五法的種子,他是未來5苦果的因他薰到阿賴耶識裡面,所以能引到所引看起來好像是因果,可是所引他又是未來5的因,然後經過愛取有再感得生老死的2種果。所以,經過愛取以後,他把前面的過去的業行加上這個識乃至受這個五法未來5的種子會薰在這裡,五法的種子加上業行的種子一共6類的種子這些放到有裡面,這個有還是在因地,經過愛取有一滋潤的有放在有裡面,就得生老死了。
所以他真正來講的話,這能引的無明緣行到所引的識乃至受等於7支,加上愛取有整個10個,全部成為因,然後,生老死變成果。所以宗大師他講的5果,前面的10因這才完整,然後到2果,這裡面包括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親因緣,就是無始以來的樂著戲論薰在識乃至受中不斷的薰,那無明緣行的業行是久遠業或是牽引因,這樣子到愛取有到生老死,由前面10因到後面2果這才完整。所以真正看到的果是生老死2果,能引到所引的識乃至受這在12有支還是在因地,因他在阿賴耶識裡面。可是,能引一種因,所引是果,到能生,到所生,他這樣子區分仔細可以看出來宗大師為什麼講的5果。識乃至受就是不斷的薰無始以來的樂著戲論,那這就是未來的苦果的因,等到生老死的時候才出現變成阿賴耶識在那。這樣子看就是宗大師講的5果。
石師兄:既然要讀就把每個地方他在講什麼都搞清楚,他為什麼要這樣講?再讀下去就知道了。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在講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根本就是12因緣這個表的結論在這裡。所以,他為什麼要這樣講?他最重要就是告訴你說~真正這個1重的惑業苦裡面,所謂這個惑業的這個因裡面有分成一個遠因一個近因,這是他第一個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表示。其實他有2種不一樣的一個遠因一個近因,這是他第一個要講的。這還不是他最重要要講的,因為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最後他要告訴你,這裡識乃至受是種子位,這是他為什麼要這樣講,顯出識乃至受這個是種子位,生老死這是現行位。顯出種子位現行位有這麼重要嗎?當然重要,這就是我為什麼說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親因緣指的就是種子,親因緣指的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就包括種子,那阿賴耶識是不是只有這5個種子?不是。可是可以用這5個來包括阿賴耶識裡面所有的種子。所以他最重要是告訴你說~我用《集論》這樣子一個說法,除了告訴你有遠因有近因,還會告訴你這裏面這個識乃至受是種子位生老死這是現行位,這個很重要。因為涉及到唯識的理論,唯識很重要的一個的理論就是阿賴耶識,或者是種子說,這就是唯識重要的理論,這是唯識所用出來的表,他可以證明唯識理論裡面的內涵。
這一段課文【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b183就是剛剛上面解釋的一段課文有沒有人豁然開朗?
X師姐:請問,3世跟2世的部分,是不是一個就是過現未,一個以因果來分,過去因造現在苦,現在因造未來苦。
石師兄:你是講大乘還是小乘?你要看這兩張表的重點,不要去看現在未來過去。重點,在小乘那張表叫做2重因果,就是2種惑業苦,這2種分散在3世裡面,以前沒有親因緣增上緣跟所謂的潤生惑這麼複雜的觀念,也許有但是在12起裡面沒有表示出來,早期12緣起代表2重惑業苦,這2重惑業苦分散在3世裡面。現在我們進到大乘裡面時,他是這樣講,告訴你說只有1重惑業苦,那當然只要2世就解決了,不過,這2中間可以隔100世都沒關係。
大乘1重惑業苦裡面,按照《集論》講分作2種因果,一種叫引因果一種叫生因果,然後剛剛就是討論有沒有必要這樣分,最後告訴你有必要。有必要還不是重點,之後,到剛剛這段才是重點。這段把重點講出來了,我主要在要告訴你,這整個1重的惑業苦裡面有2種因果,一種叫引因果一種叫生因果,這代表前後之間關係。其實最重要是這個~他告訴你很明顯這所引支一定是種子位,所生支一定是現行位,有種子位有現行位,這個就是配合唯識,唯識就是講種子的。唯識最重要的理論叫做唯識無境,還有阿賴耶識第8識,還有種子說、種子六義,還有一大堆,你若讀過唯識30頌你就知道那裡面一堆東西,這就是唯識的理論。這個東西完全配合唯識的理論,而且,可以解釋唯識的理論。所以,我為什麼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跟各位不停地說,就是這張表,種子就是親因緣,不然是啥。
華師兄:我感覺在座還有同修沒弄清楚什麼是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我再說一次。親因緣是什麼?因為真正會讓我們生死流轉的就是無始以來的樂著戲論所生出來的種子,所以剛剛石師兄指到這個識乃至受這個5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他不是5個種子它是5類種子。識前面那個無明緣行,行緣識,他就薰到阿賴耶識裡面去,名色是什麼?名色是5蘊,名色就是受想行識加上色,六處就是6根眼耳鼻舌身意,觸就是一接觸大部分就有受,所以,你會發現幾乎所有愛上面的種子都在5法裡面,但是有一樣東西他沒講清楚的就在那5法裡面他卻單獨拿出來,無明緣行的行他造了2種東西,一種就是業行,造成我們未來生死流轉去到哪一趣的,如人天惡鬼畜生或造不動行等,所以無明緣行是個業行那這個業行決定我們要去哪裡;後面的識乃至受這個的5法種子是會讓我們生死流轉的最勝因最重要因,就是前面講的親因緣,親因緣就是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個5法,就是未來5蘊苦果報的因。親因緣是什麼?親因緣就是剛剛講的5法的種子。
增上緣是什麼?第一個增上緣~愛、取,為什麼?因為那是點燃過去薰的5法的種子起現行,這是一個惑,惑就是因為愛,過去所薰的5法種子都是愛取有的我所樂著戲論,所以過去惑、煩惱所薰的要由愛來點燃,因此第一個增上緣就是愛、取。第二個增上緣就是剛剛講的~無明緣行的行,那個業行決定我們要去哪裡。然後,這裡面種子,最重要就是親因緣的5法的種子,第一個增上緣就是愛、取,第二個增上緣就是業行。所以無明緣行的那個業行是第一個讓他能夠去受生,第一個增上緣的愛一石2鳥~親因緣的5法種子、業行種子,讓這些種子起現行。
一個親因緣首先被第1個增上緣裡面的愛、取,再加上第2個增上緣無明緣行的那個行,所以,一個親因緣加2個增上緣去哪裡受生。這裡,石師兄講了無數次~1親因緣加2個增上緣,這樣子他才能感那個果。

石師兄:華師兄又提醒我了,我們現在回去複習。我們說四緣生心法,一個心法一定要有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以前都講過了。那到色法,他當然不需要等無間緣、所緣緣這2個,因為等無間緣是一個念頭起來,第2個念頭一定要前面一個念頭下去,所以這叫等無間,就是一定要前面有一個念頭,那他後面念頭就會接上來,這當然是心法這是念頭才有需要,到色法就當然不需要等無間。所緣緣,心法本身是能緣,他一定要有所緣,他沒有所緣他沒有辦法發識。但是色法有沒有需要所緣緣?色法不是心法,二緣生色法,一個色法一定要有親因緣、增上緣。
什麼叫增上緣?不是這3種(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的都叫增上緣。大家以前都讀過,可能有人忘了。9緣(根、境、空、明、種、作意、分別、染淨、根本依)生眼識,那為什麼這邊講9這邊講4?因為其他的6個都是增上緣,就是醬,並不是有2種不一樣的說法。以前也一直提醒,增上緣在佛學裡有2個意思~一就是剛剛那個,3種(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以外的都叫增上緣,另外一種就是增上的意思,那個是真正的增上緣。
假若以我們要投胎結生的話,就用色法的角度來看就可以了。所以他一定要有1親因緣,1個增上緣現在已經了解了,那親因緣是什麼?親因緣用唯識的話來說就是種子,因你任何一個法要現的話,在唯識最基本推到最後一個原始就是種子。種子六義,什麼叫種子?他有他的定義,我也講過,唯識裡面推到最後,因為他是世間法每一個都有因緣,可是推到最後一個沒有因緣的就是種子,所以事實上沒有空。這個東西你要追問種子是什麼,他是沒有辦法再往上解釋,就等於到了上帝就停了一樣意思,再上去就是法性,那是另外一套可以接上去,可是以法相本身來講這是最頂端的那個。
要成立唯識的話,種子是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最早是從經部出來的,但是最後到唯識把種子理論發展到非常嚴謹,淋漓盡致,整個唯識30頌都在講種子。
有一個順便告訴各位,你現在講種子,那其他3個就不是種子嗎?告訴你其他3個都是現行,其他3個都是現行不是種子。雖然其他3個也都是種子造成他現行。比方:因、緣、果,用所緣緣來講,假如這是一個色法、一張椅子,椅子怎麼來的?椅子有椅子的種子,我只是廣泛的講當然不是這樣子,不然太複雜了。種子變成椅子,椅子叫什麼?椅子就是現行,什麼叫現行?就是顯相。種子你看不到,現行就是顯出來的有相狀有功用。所以,一般就是相、用。那你的所緣緣,是不是一定要看現行?不可能看種子嗎!所以用種子意義是很大的,是唯識理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所有的萬法都是從種子來的。親因緣指的就是種子,以我們現在的題目來講他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就是包含所有的種子,當然不只是種子,可我們不要再越講越多。所以他能生萬法,就是需要哪一個現行就哪一個現行。
那你要結生的話,你是不是需要阿賴耶識?假如沒有阿賴耶識你怎麼結生?所以這叫親因緣、這叫做種子。除此之外還要另外2個,一個叫做業、一個叫做潤生惑,這個業其實也是種子,但是當他變成增上緣的時候,他主要~這個業是第6意識裡面的思心所,思心所也是一個種子叫做無受用盡,因為是第6意識的思心所種子現行,現行再變種子,一直不停的做思心所功用,所以沒有受用盡。可是唯識的解釋,你造了業以後會在這個思心所上面attach ,業就進去了,至於業怎麼進去沒有再細說,只說業是附在思心所上面叫做可受用盡。意思是業感完果他就沒有了,業一感完這個果他的功能就消掉了。
那業這到底是什麼功能?阿賴耶識這一包裡面有人的、有畜生的等等等等種子,這個業種子就是當他變成增上緣的時候,他就是決定阿賴耶識裡面是哪一部份的種子起現行,是人的還是畜生的那一部份現行。這就是業種子功能。所以這是決定異熟果。如果沒有這個增上緣,這整包阿賴耶識一進去到底該做人還是做狗還是做天呢?一定要有一個他以前造出來的業種子幫他決定。
再來一個潤生惑這就是標準的現行,當然後面也有種子,愛種子。愛種子現行以後就叫潤生惑。潤生惑就是中間的另外一個增上緣。
今天這張表,最重要要告訴你~有2種不一樣的因果,有引的種子位有生的現行位,這是他真正的目的。他跟你講這個就是唯識的理論。現在回頭看課文。
【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b183宗大師自問自答,但他的答案都有所依據,後面引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10引果苦諦就是所引支的識乃至受,生果苦諦就是所生支的生老死,現法即苦指的就是現行。種子位是他要講的重點,這正好配合了他種子理論,也配和了阿賴耶識理論,這張表跟唯識全部理論都符合。
雜相b184,就是彼此是相雜,他等於他,我有可能跟別支是一件事情的兩面。獨相,就是無明、愛、取3,沒有跟誰雜,那愛、取都算是一種無明,之所以沒有雜是他有分開,強調是潤生惑這一部份,不能跟無明本身當成一件事。那『行』『有』是很接近的東西,也算一種雜相。
 

社長……………………
石師兄:先不趕進度,不然花了這麼多時間講解的東西,沒有弄清楚明白,回去再把這張表看看。
X師兄:可不可以請石師兄把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所的關係再解說一下。
石師兄:能所關係,你不要想的太複雜,這邊,能指的就是因,所就是果。這邊引因果的因就是能引,引因果這邊的果就是所引。

X師兄:跟唯識的能所沒有關係?
石師兄:也不能說沒有關係,因為真正的能所涉及到的東西遠比這個複雜,不是單單講因果本身而已。能所是講在世俗中都會有2元的觀念、對立的觀念,也就是你之所以會分別就是有能所的關係。但在這裡不是強調能所的關係,他沒有用到那麼複雜,就是剛剛講的一個因一個果這樣來看。
我們之所以叫做無分別根本智,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沒有能所。因為就是有能所才會產生分別。你講的是另外一個,這裡面值得再補充的~我以前也提過,我們為什麼會有一個世俗一個勝義?會講一個緣起一個是空性?最重要是在世俗這裡有分別,分別裡有2個很重要的東西~似二顯現、名言顯現,也就是我們只要落在世俗諦我們就是在分別裡面,似二顯現就是2元對立,有能所;其實本來是沒有能所的,實相裡面沒有能所,是人為的能所而造成2元對立。再來就是會用語言,開始用語言做分別。這是整個問題之所在,所以要能夠破世俗,不管用唯識,唯識就是在破這個似二顯現。唯識無境就是能跟所其實是一件事,識就是能、能緣,境就是所緣。唯識無境就是告訴你沒有能所的意思
回到你剛剛的問題,能所要說起來其實很複雜,不是這裡面。這裡面的沒有要表示那麼複雜。這裡面他只想要講一個是因一個是果。
有時候好像不太習慣開口,其實,大家有什麼問題儘量開口,開一次口以後就不會怕了。
X師兄:我是基礎比較弱,對這些名相不熟悉,石師兄今天講的很清楚,可是我一時還消化不了。
石師兄:沒關係!就一次一次來。我有一個好處,我會再三重複,可是你應該會覺得印象越來越深?是,這樣子就可以了。我們現在進度是非常慢。
社長:這不重要,弄清楚比較重要。今天這就好像在呼應學習《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不斷的薰習,會加深印象。
陳師姐:講得很清楚,可是一時吸收不了怎麼辦?
郝師姐:聽的不是很清楚,不過很清楚的一點感受就是,我們現在所作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做的事情都是會變成將來的因,會得到將來的果。所以不管清不清楚,這一個觀念要深深種在心裡。
石師兄:這裡要提醒各位,就說緣起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緣起本身用白話講就是『有』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跟你講『有』是怎麼來的?因為實相是空的。既然實相是空的怎麼明明覺得有?那他就告訴你『有』是怎麼來的。這個裡面正確的用字其實叫12緣生,只是講胎生人是怎麼生出來的,告訴你有這樣子的一個因果關係。重點不是在這12支,過去就有一個外道問佛陀:無明前面是啥?佛陀告訴他叫做不如理作意。他又問在不如理作意之前又是啥?佛陀就不跟他講了,你這叫做不可話。因為我要告訴你的重點不是在前面是什麼後面是什麼,佛陀是講我告訴你的是『有』是怎麼來的。是這個因緣的關係。這才是重點。你在問我無明前是啥……我們讀這個要有這樣的一個觀念~這是緣生。可是在緣起裡面,真正最重要的你要學會的,不知道課本後面有沒有講,就是我不停的跟各位講的那個四重緣起~業因緣起、相依緣起、相對緣起、相礙緣起,那是真正緣起裡面最深的理論,你才了解~就說四重緣起是要跟你解釋『有』是怎麼來的,推到最後,誰都逃不過相礙緣起。
任何一個『有』都可以用相礙來解釋,它是最高層次的。我們也解釋過原因,你只是在可見光下面看到的『有』,不管你怎麼樣都受到這個限制。這下面每一重都有他的作用,就是讓你了解『有』是怎麼來的,那為什麼要這麼多重搞的這麼複雜,不能就用一個相礙嗎?其實因為證空不是直接去證空,不可能的。空性本身是沒有辦法分別的,你怎麼進去證空呢?是因為你對緣起很了解他是怎麼來的,也就是說你認為他是怎麼來的,這是你第1個認知;但是你一定要找到一個發覺你這樣認知的不是真正的,他真正的是什麼樣的一個『有』,那這一重是不是就被你,這叫做除遣。也就是過去的『有』被另外一個『有』所取代。因為把過去的那個『有』取代掉了,這當中你就能悟出來空性的這種觀念,他是由這個『有』換成那個『有』,而不是由『有』裡面去找到空,不是這個意思,是由『有』換另一個『有』。所以,為什麼四重緣起在修行裡面很重要,因為他們在觀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東西在觀的,詳細我不知道,真正密宗裡面還有很多儀軌的,壇城、儀式、要教你怎麼觀,都有一定的程序。
12緣起~其實這是一個最基礎的東西,這只是讓你有一個概念,任何的東西都有因緣來的,這只有對人的生命、只有胎生的部份做一個解釋。真正的緣起裡面比較重一點的後面還有參考資料會給各位,一個從《瑜伽師地論》出來,一個從《俱舍論》出來,那是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部份就比這個要再深入一些,可是也還不夠深入,要再深入就是四重緣起,那就真正的你就完全了解這整個的緣起在佛學裡面的重要性是什麼。以前只知道緣起很重要,但重要什麼卻搞不清楚。
華師兄:再提醒一下,這張表裡頭,無明、愛跟取這3種煩惱屬惑,行跟有這2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這偈頌非常重要,無明起頭有業行,無明、愛跟取,尤其是愛,愛就是潤生惑,取也是潤生惑,一個親因緣由最重要增上緣的愛潤生,再加上第2個增上緣的業行,他感果以後成為去受生死時候的過程中另外一個增上緣。一個親因緣,加上愛取的增上緣,再加上業行決定去哪裡。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行,薰下去的業行是將來跟生死流轉有關,然後,還有一個行就是日常中無始以來樂著戲論一直在薰的那個5法,所以,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就是未來果報的因,他薰到阿賴耶識裡面,再加上生死,這七支同名一苦道。
惑業苦,這偈頌多念一下,再把石師兄講的再讀一讀,你就通了。
石師兄:大家都有這張表,就是上面這段文字。以前只要一讀到12緣起這張表的時候,是一片糊塗啊!不是今天才這樣。大家是講也很吃力,聽也很吃力,搞的最後迷迷糊糊。其實,最重要就是沒有了解這是要表示唯識的理論。(還好,這次我有聽懂。)
宗大師實在很厲害,他在講所有的東西時,他都會引經據典。
華師兄:這需要一遍一遍的串息,慢慢就都懂了。不懂沒關係,多聽多看幾次。
簡師姊:乍聽似乎都懂了,但配上課文……什麼是能生之愛、發愛之受?
石師兄:做一些註解就可以了。像引果苦諦就是引因果所引支的識乃至受,生果苦諦就是生因果所生支的生老死。為什麼叫苦諦?因為只要是果就是苦諦,惑業苦嘛。
為什麼叫發愛之受?其實你會有愛是因為有受關係。可是強調的是這兩個在不同的因果裡面。可是我覺得真正重要就是告訴你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再加上識乃至受這就是種,用這5支代表所有的種子。
今天就到這裡了。
 

 

20161115-P184L05-P185L08-0081  b184
目前進行到中士道裡面的12緣起,從我們開始讀《廣論》多多少少也會遇到比較深的,明顯的2次障礙一次就是講業跟業道,12緣起就是另外一個。我個人認為12緣起比上次的業跟業道容易理解,只要掌握到一些重點就能迎刃而解。這裡面之所以複雜就因牽涉到一個小乘說一個大乘說,小乘說跟大乘說因為幾重因果的問題而產生混淆,小乘是採《俱舍論》的32重因果,《廣論》課本是用唯識的21重因果,這個重指的是惑業苦。在《俱舍論》2重因果是指2次惑業苦,在大乘唯識是整個12支當一個惑業苦,會產生混亂就在於其中有有引因果、生因果,在課本上是用2重因果來表示引因果、生因果,跟剛剛所講的12重是完全兩回事,一個是講惑業苦,一個是講這個1重的惑業苦裡面的引因果、生因果到底是1件事還是2件事?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現在在整理簡師姊的語音文字檔,到時大家有一份有條理的文字參考。
 

今天大家拿到一個12緣起的問答,這裡面牽涉到一個蠻嚴肅的事,韓師姊回家後給我mail,說是按照她的了解宗大師的《廣論》是根據32重因果說的,福智團體的日常法師、淨蓮法師也這樣說,那我們班上也有《廣論》的學員,這問題需要澄清。Auther及我過去也都是《廣論》的學員,我覺得這個東西是這樣。韓師姊把他手邊相關資料給我,看過後比較放心,因為,那只是口語說的而已,並沒有很仔細的清楚的交待宗大師在《廣論》是用32重因果的說法,有時怕是口誤,或是說那個話後面不是那個含意。最重要是要整個文字本身要有那個含意。
我覺得這是蠻重要的,我不停的在看這個,我幾乎是認為宗大師在《廣論》裡面是完全沒有出現32重因果的論點,幾乎完全都沒有。當然我這樣講法也不能只憑口說,所以我整理出這個問答。你不覺得有問題,你就可以不用去看,但是,等講完之後,我還是會提一下,讓大家了解為什麼是這樣。假使你也有這種懷疑的話,你就可以去看這問答,了解我為什麼這樣講。特別是並不是要拿出來跟任何人爭論的,若有《廣論》的學員有不一樣的看法,可以很持平的、很客觀的給他看這個。後面我會解釋這個,老實講了解這個也蠻重要的。這幾個問答也可以幫各位同修了解《廣論》裡面在說什麼,《廣論》裡面所說的12緣起就是21重因果,就是根據唯識說的。為什麼不根據俱舍說,宗大師也沒有任何說明。
再怎麼講,《廣論》是大乘的經論,以大乘的角度在出離上面一定要用共中士的那個觀念來看出離,那以俱舍來講他不是大乘的角度,以唯識來講,中觀應成也不會說去反對唯識,他跟唯識不同是在法性的問題,你看宗大師有多少地方在引《瑜伽師地論》,雖然他也有引用《俱舍論》,像講業、業道的時候他就引用《俱舍論》,因為當時俱舍所講的已經夠了。就比方,《廣論》現在講12緣起的時候,除了一開始宗大師引用《俱舍論》來說明什麼叫無明,他用遮的方法來說無明以外,以後就沒有再看見引用《俱舍論》的說法。甚至他用《俱舍論》那句話解釋無明的時候,當最後遮完後面的表他還是用大乘。大家記得宗大師他無明有兩種看法,一是把無明當做薩迦耶見,一種是根據無著把無明當做所知障,以這2角度來看的時候,完全還是根據大乘的論點,完全是用大乘的角度來看這12緣起。好吧!這是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這張問答的參考資料。
我們的進度有些慢了。接著今天的課文P184L05,等這部份課文都講完,要討論也比較完整。
 

接著用四相、用4個方面你就能了解所謂的引果位這部份。
再稍微回憶一下,前面完全根據21重因果,主要是說唯識裡面所講的12緣起,這裡根據《集論》說這裡面有引支、有生支,這是看成2種因果還是1種因果?結論是2種因果。所以,結論是用唯識的角度來說,他所謂的21重因果的這個1重惑業苦裡面又可以區分成中間有2種因果,我避免用重,改用種,1種叫引因果比較遠,1種叫生因果比較近,它是用這樣來重組。
大家還記得為什麼會說在21重因果的時候,我們是用102果來表示,也就是把所有的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共10支合成10因,所生2果,10因裡面有引因、生因2種因。你再想小乘的表32重因果,它是用過去2因現在5果、現在3因未來2果,若想要讓他按照大乘的這種排列的話就是前面是7後面是5,所以完全兩件事不是同一種說法。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b184現在回來看我們怎麼認識這個能引、所引,有4相由4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看,【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第一個何為所引,到底是引什麼?什麼是所引?就是果位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四支半。為什麼到最後這裡面會這麼難讀?因為在21重因果的標準說法裡面是沒有再把這個識拆成因位識、果位識2個。可是在無著的《集論》裡面,無著算是唯識的創始人,他是把識在這裡拆成因位識、果位識2個來做解釋,這麼做就是因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種子觀念,就是為要講這個種子的觀念。所以他回答裡面是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還是這5位,說4支半只是把識又分一半到前面的能引支去。為什麼給這樣子做?因為,在能引這裡真正強調的是你無明造的業,行是代表業,這個業他本身就會影響出將來那一部份要生成異熟的果。這是一個比喻~阿賴耶識裡面是各種6趣的種子都在,可是這6趣的種子只有你……現在,比方你是人,就是人的那一部份會現行而已,所以才有你輪回會跑到別趣,因為哪一趣都有種子,只不過你其他趣的種子沒有現行。所以當你造了業的時候,比方你現在是人,當你造了一個天的業的時候,你這個阿賴耶識裡面在天裡面可以現行的種子就會跟他相應了,所以才會扯出這個因位識、果位識。你們了解我的意思嗎?一個業本身,他之所以為業是因他一定可以帶出因為這個業的異熟。帶出這個業的異熟,就是識。因為異熟就是識,你以阿賴耶識講就是阿賴耶識,你用第6識講就是第6識。了解這個以後,再問所引是什麼?他就告訴你,5支可以4支半也可以。
第二個以何而引,他的因是什麼?引出來的這個大家都知道是代表苦果,在21重因果的說法裡面也是我們整本的重點,這個所引支是種子,假如說這時是果位識它是現行,這是完全不正確的說法,因為,因位識、果位識的差別是根據引的因跟引的果說的,不是約種子跟現行說的。所引支都是用種子位來看的,那這個能引的因是什麼?這是一個重點,為什麼這個會是種子?因為你造了一個業,這個種子跟你造的那個業是有關連的,也就是剛剛的比喻,你假如造了一個天的業,那所引這一部份的種子就是要去天的種子,那這要去天的種子怎麼會在這變成所引呢?也就是因為你造了業,所以為什麼結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增上緣業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親因緣需要一個業的增上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要決定所引是什麼種子一定是要靠能引的行來決定的。第二個以何而引,就是說是什麼原因會有這樣子一個所引,他很清楚的告訴你就是依無明之行。無明之行就是因為業所以才會有所引,可是這個業又是因為惑來的,所以才會叫做無明之行。我們先把這個文義讀清楚。
再來,第三個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如何去引他?他是用4支半來看的,就是你在因位識這邊這時候你有熏業習氣,熏業習氣就是具業的名言種子,也就是被業薰的名言種子。具業的名言種子,就是說,我現在親因緣就是具業的親因緣,我現在這一個所謂親因緣會變成跑到所引來,為什麼是這個親因緣不是另外那個親因緣?為什麼是這一趣種子的親因緣不是另一趣種子的親因緣?就是因為你業薰習的關係。熏業習氣,就是你由造這個業的影響,就是具業的親因緣或是具業的名言種子。他強調的還是親因緣跟第一個增上緣叫業。所以為什麼12緣起21重因果讀完以後,腦筋裡面就會深深的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就是這個表來的。你會很強烈的印象,因你知道他要告訴你什麼。
第四個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意思是說~我現在這一邊在stand by,已經有一個所謂的所引出來帶著業的親因緣或者帶著業的種子在所引這裡,這時候我已經具備2個,一個叫做親因緣,一個叫做增上緣,所以我只要等到第2個增上緣叫做潤生惑~能生支的愛取一來,我馬上可以轉成現行轉成真正所生支的果位。第4個意思用白話就是說,現在已有親因緣,又有業的增上緣而產生了跟他對應的這個親因緣,那這時候要結生只差一個增上緣的潤生惑~愛取,這時候種子位就變成異熟果。這張表完完全全是唯識21重的說法。
 

再來用三相來了知什麼是能生所生、生因果這一部份。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b184
第一個以何而生,這個是對應上面的第2以何而引。意思是生的因是什麼?一講到這個不是惑就是業,因果在12緣起裡面,假如真正在說他整個因果的時候,因就是惑業,果就是苦。在生因果裡面誰是因~愛緣取,愛緣取是什麼?就是潤生惑。為什麼愛緣取是因?因為他屬於惑,其實他沒有再強調,能生還包括有。
其實,有是一個假立的,根據21重因果緣起的說法,這個東西叫做假立。為什麼叫做假立?因為真正感果、真正出現現行是在所生支的生老死。意思是說,當你已有上面那些東西了~你現在有一個業,也有這個業感生的相對應的親因緣也就是名言種子,或者你叫他阿賴耶識也行,這時候,他就需要一個潤生惑,當你給他潤生惑的時候他什麼完整了,這個完整就是。那這個有是一個假立的,因為只是告訴你這時候你已經完全具備了你已經可以結生了。也有人把這個有解釋做中有,小乘這邊講一個業有、一個生有,小乘這張表也會找機會講一次,意思是一樣。
第二個何為所生,這個是對應上面的第1何為所引何為所生,生老死。第三個如何而生,這個是對應上面的第3如何而引。是一樣的問答。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這句話很拗口,我們用白話講就是~我現在行於識,行就是業,於識就是你的親因緣,行於識,所熏業習也就是剛剛說的具業的名言種子或是具業的親因緣。熏業習就是熏業習氣的意思,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熏業習氣,也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已經帶了識的叫做就是被潤生的意思。潤了就是他已經什麼都完整了,再來他可以結生了。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也就是這樣做完以後他達到能夠結生的狀態、能力。為什麼會有大力?因為潤生惑比較重要,整個結生裡面相對於業來說潤生惑比較重要。
大家要記住,這個就是為什麼能解釋阿羅漢到最後業都沒有受盡他還是可以不受生,就是因為他雖然還有業沒有盡掉,可是他完全沒有煩惱沒有惑,所以潤生惑在結生裡面是比業重要。此堪能令有大力是說潤生惑在結生中有決定的作用在裡面。
這等於前面重新複習一遍,更清楚一點。到現在來,我再強調是百分之百的21重因果來解釋12緣起。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句話是跟32重因果有關。
 

接著引用世親所著《緣起經釋》b184,主要是解釋,告訴讀者【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緣起經》我不太清楚,但剛剛課文中有念到一個《稻稈經》,12緣起是出自於此經。《緣起經》跟《緣起經釋》均無漢譯本。宗大師是給我們多一些知識,《緣起經釋》中說只有把生這一支當做所生支,所生不是生老死,老死是生的過患,這代表有不一樣的說法。其實這些不一樣都是小地方,並沒有影響到唯識的所謂21重因果說。就像,所生支5支,按照無著的《集論》他都是2支半、4支半,也沒有影響真正的輪廓。
可是接著,宗大師就用《緣起經釋》這句話,把前面的學過的東西套用上去,把前面的觀念再講清楚是怎麼結生的。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愚業果無明,前面講過無著說有2種~1是愚業果無明2是愚無我真實義無明,愚業果無明指的就是說你不知道業果的厲害,結果就去做壞事就到惡道去了。愚無我真實義無明就是你不知道無我真實義,所以你以為造善業,其實善業也無我,還是在輪回裡面。他用這兩個再把剛剛學到的觀念再套一遍讓我們更清楚。
【由是由1. 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b184愚業果無明在這種無明下面一定就是做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你把建惡兩字拿掉,不就是前面的熏業習氣,也就是具業的名言種子或是具業的親因緣,他為什麼要講這句話?講這句話裡面有2個東西,1是業1是親因緣,這句話裡面代表這2個東西了。有被業薰過的親因緣,將來就會到相對應的惡趣裡面去感果的意思。因為業果愚的無明,所以造出惡行,惡行造惡業後就會有能到惡業去的那些種子,等到潤生後,他就會變成到惡業的生老死。
【又由2. 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b184這時又用善業來講。起欲界攝戒等福行,為什麼要欲界攝?因這裡所強調的你假如不是欲界,是到色界、無色界,那是屬於不動業,是另外一種。戒等福行就是3福行~布施、戒、定,一般這是欲界裡面的善業叫做3福行,所以這是指在欲界裡面的善趣,這是一種。或者,上界攝這時已經到色界、無色界,不動行就是不動業,不動業本身也屬於善業,但是上界的善業,最後就是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受生。還是要看成熏業習氣,就是具有業所相應帶出來的那些親因緣,其他原理也都一樣。
【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這樣子的12支,整個就是惑業苦3支。
 

《因緣心論》:龍樹作,譯者不詳。引文之漢譯b185「初八九煩惱,二及十是業,餘七習是苦。」【註】另有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

龍猛就是龍樹,「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無明是初、愛取是89,是煩惱是惑,2是行、10是有,是業,其餘7個是苦。很清楚告訴你,大乘他沒有講有2個惑業苦,12支整個是用一個惑業苦來看。
 

《稻稈經》:為世尊提到十二緣起支的契經。譯者不詳。《廣論》b185中引文之漢譯「種子之識,依彼業田及愛所潤,無明糞壤所生之處,入於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稻稈經》就是佛說12緣起的那個經12有支可分為4個因~1.無明,無明比喻為種田的人,2.,在業田裡種下3.識種子,潤以4.水,他所講的把12有支攝成這4個因~無明、業、識種子、愛,醬子就能結生。這跟我們前面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唯一不一樣是他把識放在因裡面,前面是把惑跟業放在因裡面,無明等於惑,愛取也是惑,業是行裡面有業,也可以解釋的通,最重要是這個識,也不是不對,只是強調整個苦真正的來源是從識開始的,若沒有識,下面的名色、六處等等怎麼出來。還是惑業苦的角度來看整個12緣起。
 

再來是講第三科~幾世圓滿b185。這也是蠻重點的地方,由這可以更深入了解他21重因果是要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觀念。
1點,課文裡沒有,之所以叫做21重因果,最重要是根據最快的圓滿時間來說。我要圓滿這個1重,我要圓滿這個惑業苦,這叫1重。我要圓滿這個惑業苦這個1重,最快能夠讓他整個圓滿我需要有2世。之所以叫做21重因果,書上沒有講是我講的,是根據最快幾世能夠圓滿這1重惑業苦來說的,因為最快是2世所以我叫他21重因果。那假如用小乘這張表也是一樣可以套用,他之所以叫做32重因果,也是說按照他這種排列當我要圓滿這2重的惑業苦我最少需要3世才有辦法圓滿。這都是用最少時間的角度,我們先了解一個最少,等下還會告訴你最多是多少。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裡,當他說最少的時候是2世,接下來還沒讀到的最多是3世,2世、3世,這裡面百分之百提的是21重,完全沒有提小乘這個32重,大乘的21重這個1重最快要圓滿他要2世,可是最多不會超過3世。這個最多不會超過3世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就說,我現在1世,前面一定有1世,最後一定要有1世,最快的時候是正好併起來就變成2世就解決了,那最多時怎麼只講3世?因為這當中不管你間隔經過多少幾百世都沒關係你只要其中1世就可以了。所以叫做最多3世。這先記住~了解他要講什麼,再看課文。

【第三、幾世圓滿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b185那為什麼會講能引所引這中間,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整個12支裡面,可能間隔很多世也可能中間沒有間隔,最快速度2世圓滿。唯識講21重是根據最速圓滿1重惑業苦的時間是2。這點大家要記住。接著就比喻:【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過去讀過,順生就是下一世生,順後就不是下一世都叫順後,還有現法報,比較少。順生都是重業,順後不是重業,為什麼順生是重業?你造了一個業下輩子馬上報,不是重業該是啥?你現在造了一個天順生業,就是行,還是很重的業就是順生馬上去的,就等於無明、行跟因位識包括了你造的去天上的順生業,你臨終以前有愛取及潤生的有就會圓滿讓所引的4支半種子變現行成就所謂的所生支。為什麼這樣講完代表2世?因為現法是這一生,這一生你先造業,造業完之後你就有這一些能夠去天上的種子,又因為你造的是順生業,所以你在這一生死的時候自然就會來潤生這個業,潤完這個業以後你就感果到天上去了。這就是2世,這一世跟下一世,這個中間是有『中有』的,《廣論》前面也讀過,『中有』是算在下一生。大家還記得嗎?《廣論》反對『中有』還會去懷念過去生,因他得到的是下一生的業,他怎麼還可能有上一生的身形?不可能。所以,『中有』算在下一生,這是補充多說的(見死歿結生),只有2世,你這一生做的事因為是順生業,所以你下一世一定感果。你順生業有這些種子,死的時候潤生,潤生之後你就去了,所以很清楚只有2世。這是最快的情況,中間沒有任何間隔。
接著說,【遲久亦定不過三生】最多也不會超過3世,也就是一開始一定有一個造業那一生,造業之後一定有一個生出來那一生,當時這個21重因果是說你造業那一生跟你生出來那一生是接著沒有空隙的故只需要2世,可是假如你現在中間有空隙,不管你隔了多少的空隙只要再給我一生我就可以完成了。為什麼?就是現在要解釋的。【謂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然是其餘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此未別算中有之壽。】意思是能生、所生(所引併於此)、能引各需要一生,就是造業要一生,還要有一生是給潤生惑的,最後一生是生出來的。為什麼要有一生給潤生惑?因你中間再有間隔多少都沒有關係,你只要有那一生讓我死時能夠有潤生惑,我這一生不管我是什麼身,但是我臨終的時候有潤生惑去潤那個當時業所引出來的那些親因緣,那我就感這個果。因為不管你這一生是作啥的,很多間隔都不管,但你一定有一世死掉時那個潤生是去潤當時造的業的那部份的親因緣,你就有辦法感果。所以一定要有能引造業的那一生,能引當中又要有相對應的這部份的親因緣、這些名言種子,那你中間都沒有感果所以有無數次的間隔,但雖然有無數次的間隔這些業並不會消失的,業沒有感果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業沒有消失代表跟這業相對應的這部份的親因緣都在種子位,沒有感果他就沒有現行就是種子位。這部份這個業不會消失,這個業所帶出來的這部份的種子也不會消失,直到有一世他死亡時潤生去潤到這個好幾世前造的業的這部份的種子,就是剛剛講的熏業習氣,因為是種子位所以幾百世都還在,只要有一世死的時候去潤這個熏業習氣。所以,為什麼3世就可以,因為就是要有一世死的時候去潤生。雖然『中有』出來跟他死的那一生沒有關係,指的是下一生,可是還是要有死的那一生,因你沒有死的那一生,沒有死就沒有辦法潤。這樣理解沒?不難啦!一點都不難!(嗯!(*゚▽゚) 我有聽懂。)
 

社長:剛剛一直在講間隔幾世,有一些不清楚的是,從這個……
石師兄:千萬不能把所引當做現在看,能引、所引中間有無量間隔,可是他這時候這裡在講所引其實他是講所生,為什麼?因為前面就講過所引跟所生講的是一件事,所以完全都是21重因果的說法。所引跟所生講的是一件事,所引是種子位、所生是現行位。所以當我說能引、所引之間有無數的間隔,話是這麼講可是真正要表示的意思是他從造業以後到他要感果、要變成真正果的時候,這個中間我可以隔上非常多的世,因為這能引一定要1世、這能生一定要1世。
社長:隔上非常多的世,這什麼意思?是說他沒有來生為人嗎?
石師兄:不是。比方:我現在是人在這裡,我造了一個要到天上的業,這是行。那我造了一個要到天上的業,我就有要去天上的這樣一個種子在那邊stand by,因為所引就是我造業引出來的。我現在有這樣子的一個stand by ,你造業是一生,但是等我到造的這個東西讓他感果,這個東西感果不會在當世感果,一定是下一世感果。你造了業,你有這個種子,用順生業那你一定要到下一世才會感果,不會在這一世就生出來的。所以你一定要有2世。
那你這邊造了業,到你要生出果來有2種情形~1種是中間沒有間隔,1種是中間間隔無數劫都沒有關係。為什麼中間可以間隔無數劫?就是剛剛舉的例子,我現在是人,我造了一個要到天上的順後受業,我沒有感果,那我身上留的是我造出來的,但下一世是別的東西感果了,可能當人、做鬼、做畜生又到別的道去,可是這時候你造了要到天上的熏業習氣這東西一定還在,所以很重要是種子問題,一定還在。這樣你可以經過各種不停的輪回,這跟你當時造的業都沒有關係,直等到你有一世死亡時有潤生到這個業才讓這個業感果。那順生受業就是下一世感果,你這一世造的業你死後一定感果就叫順生業,中間不會有間隔,既然死後馬上感,從能引到所引(所生)只有2世,這裡他用所引其實就是感果的意思。順後業就不一定了,你這個種子沒有感果永遠都在那裡,你中間可以到處漫遊都沒有關係,只要你那個沒有感都在那裡,突然有一世跟他相應了,你去感他了,那你果就出來了。所以這時候出來叫做最多3。為什麼最多3世?因你一定要有一世死掉去感他。2世時是你當世死掉就感他。可是你若當世死掉沒感他的話,你一定還要有一世死掉去感他。就是醬子。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用所引,大家因此會亂掉。其實他講的所引就等於所生。造業感果1種是中間沒有間隔2世即圓滿,1種是中間間隔無數世都沒有關係,可是我要圓滿他只需要3世。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在《成唯識論》裡面很清楚的跟你說:能引、所引是在同一生,而且只要沒感果可以無數生,清清楚楚的白紙黑字在那。所以我一直要跟各位報告的就是,在這裡面所有的觀念都是21重,沒有混進任何32重的東西在裡面,這裡面絕對不能當現行講,一當現行講你根本沒有辦法解他裡面用的意思。為什麼可以隔這麼多世就是種子位的關係,可是你若再用《俱舍論》的32重來解釋的話你就出不來了,用《俱舍論》絕對沒有辦法用這個方式解釋。
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包含許多種子,那中間我一定有無明,無明讓我去造業這就是行,那我現在無明造業了行的時候,在第6意識的思心所上面就會產生一個業種子,這個業種子是有作用性的。假如我造業A,第6意識的思心所有一個業種子標明為A。我造A的業種子的時候,他要感果的時候一定有他相應的阿賴耶識中的親因緣,比方我現在是人,我是人的部份在現行,我現在造的一個天的業,可是阿賴耶識中的天那部份種子現在沒辦法現行,不過那一部份就會跟他對應,就是他所說的熏業習氣。所以A在阿賴耶識中會有一個對應的親因緣。造業種子A,有他對應的A的阿賴耶識那這個叫做熏業習氣,假如我現在造的順生業,我馬上下輩子就感果,此生的阿賴耶識中的熏業習氣會潤生現行再成下生的阿賴耶識,那業種子A就沒有掉了。那這是不是1世、2世,最快!
但是有1種情形是我死了,當下一世的時候這業種子A沒有感,所以業種子A在,業種子A的熏業習氣也在,都是種子位,(熏業習氣裡面含2個東西~)但我接著下一生、下下生……完全跟業種子A無關,其中我還有造其他的業一一都有跟他對應的各式各樣可以一一發生,但跟A無關他還在,所以這可以無數間隔,直到某一世死亡時,業種子A被潤生而現行,所以,被潤生要一生,出生現行要一生,是不是要3世。所以2種情況,一是當世就是2世圓滿、一是無數世,最遲不會超過3世圓滿。
社長:所以,順生=2世,順後=3世,2<=業報感果<=3世。………………
石師兄:阿賴耶識畫一個圈是方便行事,其實包括你所看到的器世間都是阿賴耶識。課文他現在主要是告訴我們為什叫21重,這是最快的。再告訴你雖說21重,並不是表示2世一定夠了,中間不管你間隔多少世你一定要有一世去死時會潤生到這個熏業習氣,所以最多3世。
社長:我是在想無數劫的事。
石師兄:這就是他中間沒有感果嘛!當你2世的時候,這個A種子是順生受,當你間隔無數劫的時候,這個A種子是順後受,就看你順後順到什麼時候的後。既然我當世沒有潤生,就一定要有一世去死被潤生。被潤生那一世,你一定要記住~雖然潤後的『中有』跟他同一世,可是一定要有一世去死讓他在這死時潤生,去死的那一世、被潤生的那一世一定跟這個種子無關的。(假設:造業那一世A,業種子a順後受,中間經過無數世到B,這時死了a被潤生要到下一世C,潤後的『中有』跟C同一世,B這一世則跟a無關,可是我疑惑~既然能潤生a,必然還是與a有相關的因緣啊?!)
78舌的,後面聲音實在太雜了,這一段有聽沒有見……
石師兄:回來看課文,遲久亦定不過三生,所以最多3世大家也都清楚了。為什麼3生?謂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須一生意思是能生、所生、能引各需要一生,他是將所引併到所生裡面是一個方法,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所引跟能引是在同一生,這是用種子位的角度來講,所以為什麼《成唯識論》很清楚的跟你說:能引、所引是在同一生,是用種子位的角度來講的。能引就是造熏業習氣(所引)那一生,能生就是去死的那一生,所生就是感果那一生,課文所以不提所引是把所引當做能生來看,這樣來看所引時已經不是種子位而是用現行來講了,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我剛剛給大家多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我解釋我會這樣解釋,因為,能引、所引是在同一生,也就是剛剛講的熏業習氣,所以他才可以沒有感而無數次的輪回都在。《成唯識論》就是這樣說:能引、所引是在同一生,而且,只要你沒有感果它是不中斷繼續存在,目的就是在解釋無數劫。
此未別算中有之壽,不是不算『中有』『中有』是算在下一世,而不是『中有』也當一世算。今天時間也剩不多了,大家越來越不擔心進度,這樣子,大家有沒有理解?
 

謝師兄:這裡一直在討論俱舍的32重、唯識的21重,那我們在實修的時候重點是什麼?這兩個修法有什麼差別?
石師兄:他正好問到一個我最弱的。可以這樣說,假如你是大乘的你當然是唯識的21重,小乘他比較沒有那麼強調潤生惑,當然有業的關係……………………(今天雜音太多,不記了)
 

 

20161122-P185L09-P188L12-0082  b185
簡師姊整理出的筆錄有15頁,我切成6頁,目的讓大家能清楚了解什麼叫做21重、什麼叫做引、什麼叫做生,這是12緣起裡面他要我們學的,過去一直強調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就讀這個東西得到的觀念,這是屬於法相裡面。其實這個東西並不是重要到某一個程度,這也只是一個假說,是唯識、法相裡面的一個學說,他認為結生是這樣。可也不是說他是假說就不值得參考學習,不是這個意思,這是讓我們了解唯識裡面他對這個的看法。我倒覺得,今天我們讀任何一個東西,最重要就是真正讀懂他在講什麼,你同不同意是另外一件事情。這是聞慧最重要的,你假如不懂你怎麼思呢?你不懂你去思都不是他要你思的東西。這個12緣起我們就用平常心,那既然讀了就把他搞清楚。
我常常一個感覺,各位以前沒讀過一定是一片空白,憑良心的講,我能了解我說的都不是自己編出來的,我有相當的信心我知道我在說什麼,我也有相當的信心我說的什麼不是我說的是書本上說的。過去一片空白,你讀不懂,暫時你應該可以相信我。假如過去你有另外的讀法,那現在感覺有一點杆隔,那你就去比較過去所讀跟現在所了解哪一個比較像書本所說的。這樣子我們就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簡師姊那天的東西,基本上我不是要還原錄音帶,是利用這機會再把真正我認為正確的東西寫出來。請社長再寄給大家。這就像上次大家讀業道時候,讀完後迷迷糊糊的,很多人讀到最後都如此,迷迷糊糊以後還有2個階段,1個階段是迷迷糊糊,第2個階段他認為他懂了,事實上還沒有懂,就是因為牽扯到一些比較複雜的東西。至少利用這機會了解我所講的,那不是我說的是宗大師說的。我們繼續課文b185L09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b185這裡最重要是說~整個12緣起,從這12支裡面看到此有故彼有,每一支是每一支的增上緣,由這樣子一個因緣的關係或者是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造成這樣子一個結生的結果。由這裡可以看出來,其實裡面並沒有一個我,現在他要講的是這句話。他說~前面所講的12有支裡面,沒有看到有一支裡面是我,這裡面並沒有我,可能有人會說那個識就是我,那又牽扯到別的問題了,這個問題今天就不討論了,一討論會太深入~識不是我,那我們認為識是我,或者在唯識裡面講另外一個,這會牽涉到非常深入的所謂無我的理論是怎麼來的。
他在這裡面就是提醒我們,我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有我,最重要他要表示這個。就算你沒有辦法體會,可你也要知道他強調這個~就是沒有我這個東西在12緣起、12有支裡面。所以沒有實作業者,因為無明緣行,由行開始打出其他所有的支,最後造成一個我,所以他說沒有作業者也沒有受報者,他就是強調這個。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b185唯法因支、唯法果支就是告訴你強調說~無我的意思,愚蒙妄執有我這就是一個無明,大家記得一開始解釋無明時有2個定義1是根據中觀應成,就是《廣論》這本書真正的宗見叫中觀應成,又引了《釋量論》的法稱,法稱不屬中觀應成,是屬於唯識主流,藏系佛法一定要讀的著作,大家聽過5部大論?其中一部就叫《釋量論》,不過這是題外話,以後有機會會把這5部大論資料給大家,讓大家了解他們讀些什麼。5部大論,大家不要誤解是只有5本,它是5個系統的意思。假如把這5個系統全部展開,那可是好幾百本,並不是他們只讀5本書,這要有一個認知。《釋量論》的法稱,跟《廣論》中觀應成的月稱,這2個系統裡面把無明當做是妄執有我就是薩迦耶見,這個很重要,因為你讀到最後很深入的時候,這個很重要這個不能忘的。2彌勒菩薩法相這邊的無著跟世親並不是把無明支當做妄執有我當做薩迦耶見來解釋,他是用所知障來解釋無明。兩邊不一樣的解釋,我們現在不深入討論,可是一定要記住,因為你讀到最後很深入的時候,這個就很關鍵了,特別是最後在破,講空性的時候是直接破那個薩迦耶見,所以這很重要。
愚蒙妄執有我就回到無明,因為有我你當然會希求安樂而造身口意3門業而流轉。其實是沒有我的,但你認為有我就造成這樣子一個結果。
【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b185三惑一般就是指貪瞋癡,但12緣起的三惑是指無明、愛、取這3支,行、有2支屬業道,剩下7支都屬於苦果,又從7苦你以為結束了,沒有。7苦本身,大家記得以前講5取蘊?為什麼要用5取蘊這3個字?就是5蘊是由煩惱來的,這個取指的就是煩鬧、惑,由煩惱來以後這個蘊本身又會再生煩惱,所以才叫5取蘊。生了煩惱以後你再得到所謂的5取蘊,這個5取蘊又會再生煩惱,如此3有流轉不停。這話基本的重點就是在重複告訴你後面的含意,比方說從煩惱如前而轉,就是講由煩惱而得到的5取蘊本身還可以再生煩惱。
接著引龍樹講的,【「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為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b185就是由3惑起2支業,就是由無明、愛、取這3支生出行、有這2支,又由剛剛2個業支生出7個苦支,這7支再生無明、愛、取,就輪轉不息了。假如你按照12緣起這樣的道理去思惟,你就了解為什麼我們一直漂流生死不停的輪回,這12緣起就是最勝厭離方便厭離方便就是出離心的方法,厭離輪回就是出離心。出離心在《廣論》裡面是很重要的,他們叫做3個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來發起出離心,前面講苦諦、集諦也是一樣的意思,用四諦思維也是一樣的道理,用12緣起這樣子的一個流轉是另一種思惟方法。過去已經不知有多少個輪回也不知造了多少的善不善業,假如還沒有感果,又沒有修習對治,如懺悔來對治這些業,像增長業一定要懺悔不然會越來越大。
異熟未出,對治未壞,再提醒各位,種子裡面有2種~可受用盡的業種子、不可受用盡的名言種子,一般的名言種子都是不可受用盡,因為種生現、現薰種再生種子3法同時,所以種子永遠在,那假如不走這條路的話,他是2法不同時叫做種生種,所以種子永遠在,所以他不會用光的叫做不可受用盡。那業種子只要一感果就沒有了,所以叫可受用盡。業種子基本上是不是一個名言種子呢?你可以想它是名言種子,可是按照唯識的說法,它是附著在第6意識思心所那個名言種子上面,他並不是自己一個種子。第6意識思心所有第6意識思心所的功能,所以種子本身它是不可受用盡。可是附著在上面的那個業種子是一感果那功能就沒有了。所以這叫做唯識的可受用盡跟不可受用盡。
所以一看見異熟未出,對治未壞8個字,你馬上想到可受用盡跟不可受用盡這個觀念,沒有這觀念他不會講這句話。同理,異熟已出,對治已壞他就不會感果了。無量劫你造成的業種子,有某一世經過愛取的潤生惑滋養。所以前面那句話就是一個親因緣加上業的增上緣放在那裡了,如果沒有感掉又沒對治壞,時機一到,突然跟他相應的那個愛取潤生惑一出現時就讓他由此增上,這個增上就是增上緣的意思,你就繼續輪轉了。
這幾句話文字裡面後面真正的內涵,我的意思是說要無倒的讀這個東西,因為讀這個同時你馬上要知道他後面要講什麼。由這句話,後面告訴我們~1個是你馬上要想到唯識學裡面的種子可受用盡及不可受用盡這個觀念,1個是告訴你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再來是21重因果的觀念。這跟前面全部都是配合的,不是突然說出這句話,所有的話後面都有他的內涵,這些內涵你越能知道越透徹,就代表你越知道他在講什麼。2534
 

接著又很重要了,【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b186阿羅漢在他過去還是凡夫沒有變聖人時,雖然他造了無數能引之業,為什麼會用能引?大家一定要記住,因為業這個行是在引支裡面,我們有兩個結生因果,一個叫引一個叫生,引是比較久的,生是比較靠近的。現在能引之業又再告訴你引支、生支這種觀念,所以讀到最後你完全清楚這些字後面他到底在說什麼。阿羅漢在他過去凡夫時造了無數業,但因為他斷掉所有煩惱……他要講什麼我先用白話跟各位解釋,阿羅漢不是把業都斷掉,業,老實說你可以對治讓重業變輕,但是你要把所有的業全部消掉不太容易,你要知道你是無量劫造出來的不是可以數的,假如你到倉庫去看你會嚇死,那是天文數字。所以阿羅漢不是斷業、是斷煩惱。他斷了無明支或是愛取支,他是這樣子去做阿羅漢的,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剛剛講1個親因緣、2個增上緣是哪一支比較重要了,是潤生惑比較重要。那並不是說其他的不重要,因為這裡告訴你的是阿羅漢因為斷了煩惱所以解脫生死。
決定解,用我們過去的術語就叫做決擇,決擇的意思就是決定解,就是你已經完全沒有疑問了,你百分之百同意接受他這個說法。我們現在是講理論,你第1個要聞,你要有聞慧,就是你要無倒的讀人家說什麼,這叫聞慧。你能夠無倒的了解人家說什麼,你才能夠思惟,那就叫做思慧。等你思慧了以後,你完全同意人家所告訴你的這些知見這些道理,然後你百分之百吸收,這就叫做決擇。由這樣子一個決擇你最後才有辦法走上去修。他現在告訴你決定解就是這個意思~你是沒有疑問,你已經決擇了。這時他知道厭離煩惱是很重要的,為了要滅這個煩惱你就會發大精進,你就知道你要對付誰。所以這句話裡面就是告訴我們~在修行上,他並不是能夠把業消掉,最重要是斷煩惱。斷煩惱,我們叫做惑業苦這也是合理的,因為最重要的因是惑、是煩惱,有了煩惱才會造業,有了煩惱才會苦,而讓你造業的這個煩惱就是前面講的引支叫做無明,但業要成熟出來感果時最後一定要有一個潤生惑,這是惑也是煩惱,所以他們只要斷這個潤生惑你再多的業留下來都沒有關係。因為他斷了這些煩惱以後,以12有支的角度來講,就是無明那支斷掉以後,雖然他有餘依涅槃他還是活著,他還沒有到無餘依的時候,也就是上次謝師兄說的明所生觸跟受,眾生是無明所生之處跟受自然就會造業,無明斷了你的觸跟受是明所生,那就不會再造業了,一方面不會造業,二方面不會再起潤生惑。所以他絕對是把他這一生耗掉了以後就涅槃了,就從有餘依進入無餘依。這裡面主要是在說這個。
‥‥,著道次第。依《廣論四家合注》改為「‥‥道次第。b186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道次第。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b186阿底峽種敦巴(同時尚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博多瓦(同時的樸穹瓦、謹哦瓦)霞惹瓦b111虚空幢(南喀堅參)/法依賢(法救吉祥賢;曲嘉華藏)宗喀巴(又阿底峽經俄善慧傳至卓龍巴造《聖教次第論》,亦為宗喀巴造《廣論》所依據)。種敦巴是噶當派創始者,其實他是說阿底峽,事實上阿底峽已去世,他是抱著阿底峽骨灰去創立的噶當派。樸窮瓦他就是修滅道的時候,他是用12緣起有支的道理專修,什麼叫做思惟緣起流轉還滅?流轉意思就是輪回,還滅就是把12有支倒過來,無明最後變成生老死,還滅就是切斷了回去最後就是不再輪回、就是涅槃,他意思就是用這12有支去思惟緣起、流轉、還滅,以苦集滅道來講這個還滅就是滅、道,流轉就是苦、集。文中要拿掉,著改成流轉還滅道次第,這是指流轉、還滅的修行方法。
若用惡趣的角度來思惟這12緣起的流轉、還滅時候就是下士道,因為,所謂流轉就是你知道不能去造惡業,造完惡業最後要下地獄,12緣起的生老死就是在地獄生老死。當你這個行把他當做用惡業的角度去思惟,你就發覺最後會到惡趣,你就知道千萬不能做這些事,不能做這些事就是變成還滅,那你想辦法不做這個就會讓你去善趣。為什麼用惡趣的思惟是下士道?因大家讀過了,在下士道裡面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惡趣很可怕、那我一定要增上生避免去惡趣
接著思惟二善趣,為什麼有2?因善趣有欲界跟上界善趣,欲界善趣就是欲界天、人,上界善趣就是色、無色界,那是靠禪定的不動業不是靠造善業。思惟2個善趣裡面的12有支流轉、還滅時候就是中士道,因為,當你用這個方式思惟的時候,你發覺就算你去善趣你還是沒有解決問題,所以中士道最重要就是要出離,苦集滅道的滅就是出離,就跳出輪回的意思。這裡面,用善趣去思惟的時候你發覺這還是沒了、還是在輪回裡面。所以,你記得我們在講苦諦的時候,就是告訴你整個的本質就是苦,只要在3界裡面就是苦,即使是上界仍是苦,這個苦是什麼?最重要是叫做行苦,輪回之苦叫行苦。
這道理前後是一致的,意思是用12緣起可以修共下士、共中士跟上士,樸窮瓦就是這樣做的。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b186當你自己知道惡趣不能去,而善趣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一定要出離,要能夠進入滅道,跳出輪回,如是比度自心,是說你發覺眾生跟你一樣,你想清楚這層道理,可是眾生不清楚,而這些眾生推想曾經為母有情,又不是跟你沒關係,因在過去累世裡面他們都做過你的父母親,那你說我不信,那我也沒辦法了,事實上以無窮的輪回來看,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一方面你發現眾生跟你一樣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二方面你發現這些眾生跟你有恩~做過你的父母,這時你就產生了慈悲,產生了所謂的大悲心為利彼故,願當成佛,這句話就是菩提心。所以每句話後面都有他的含意在,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眾生很苦,你要救他,可是你要救眾生沒有本領,行嗎?不行。所以你要成佛。這講的就是菩提心。就是學習佛道,這就是大士,就是上士。
 

這個幾世圓滿講完了以後,下面這一段文裡面後面都有他的含意在,你讀的時候這些內涵全部都能夠想起來而且無倒的了解,這就叫無倒的聞慧。最後這第4科叫此等攝義b186。此等攝義有一點總結的意思,除了總結以外,在其他的地方有時候會有說沒有講到的他會再拉進來補進去。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便能發起猛利厭離,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b186業惑集,就是說集諦裡面有業集諦跟煩惱集諦,這是指生起苦諦的原因。道理兩字就是諦的意思。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清楚明白後就是你有決定解有了決擇,你就會去修行。極重愚闇,4字指的就是無明。4750
當你能夠了知所有的生死輪回流轉是這樣來的,你就不會像外道一樣說生是無因生或是邪因生,不平等生像大自在天、大梵天或由上帝生的,知道是有因生~緣起因。你知道流轉的原因除了對治你的無明,同時還講到一個非常根本的東西~知見的問題,邪見是惑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東西,見、思惑。5258
聖位就指的是見道,聖位微妙習氣這地方有值得再跟各位提一下,就是所有的經論在講最終的目標的時候有2種講法,1種是佛道,1種是到見道。所以有的論講到最終只有到見道,因為見道以後就是修道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要進入見道,就是由世間到出世間那是很重要的一坎,而並不是說你的目標只到見道。聖位微妙習氣你當做見道或者佛道來解都可以,因為一是目標的略說,一是目標的究竟說。
比較《妙臂請問經》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86一、「於愚癡者,以緣起道。」出自《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二「若無明盛作緣生觀。」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意思就是說假如你無明很強烈的話,你就要觀12緣起。緣生這兩個字是百分之百跟12緣起對應的,12緣起比較究竟的說法叫12緣生。緣起這2個字要比緣生這2個字廣闊的多。作緣生觀是標標準準講的12有支。
比較《稻稈經》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86一、「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出自漢譯《稻稈經》中二「而不分别過去之際,于未來世,生於何處。亦不分别未來之際,此是何耶?此復云何?而作何物?此諸有情,從何而來?從于此滅而生何處?亦不分别現在之有。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簡單的說就是你從這個12緣起這個教法中,你就能了解之所以過、現、未這整個流轉到底是怎麼回事,等於你都有得到一個很正確的答案,很正確很清楚很如理作意的去思惟一個人在前際、現在、未來際這當中到底是怎麼樣一回事。
比較《親友書》二種翻譯出自《廣論》b186一、「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出自《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中二「最勝言教藏,深妙緣起門。」

龍樹菩薩《親友書》又說緣起是在佛教的教法裡面的主軸,且其中所涉及到的道理是非常深奧的。接著又舉【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毘奈耶叫做律,經律論,前面有講經、論,龍樹這個《親友書》是論,再來律藏裡面也拿出資料來。前面說過一切有部的律藏有很多版本,宗大師都引過,現不知出於哪一部,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空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說到這2人的功行,常常到輪回中的5趣去看過後又回到人間,告訴人們5趣中各式各樣的痛苦。四眾可以看補充資料p10,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賽、優婆夷,出家、在家都包括了。如果是出家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共住補充資料p68,指的是在家的優婆賽、優婆夷,因為出家守的是別解脫戒,共住指的是在家的優婆賽、優婆夷,守的是5,所以叫共住。為什麼會有一個近住?近住跟共住是有差別的,近住就是比共住更差一等的,他只守八關齋戒。所以大家不要以為八關齋戒是比5戒要高的戒,不是的。就是說有一類人他沒有辦法出家,他也沒辦法守戒,可是,他又相信佛教,這是近住,那他偶而要去受八關齋戒。所以為什麼八關齋戒只有一天而已。有一類人他沒有辦法出家,可他可以守戒,這就叫做共住,他就守5個在家戒。有一類人他可以出家,又可以守戒,這就叫做出家。這有一個差別,這些字後面都有他的內涵,我們聞就是一定要聞到這個程度,就是你一看到這個名相,你就知道他後面要講什麼。
這天下第一雙就回到人間了,所有這些共住、近住的弟子假如他們不樂梵行,不想不喜歡修行,就會讓這第一雙來教誨他們。還記得前面說過一個故事,阿難有2個姪子,就是目犍連帶他們去看地獄。用這個方式,讓不喜歡好好修行的都因此而改掉,第一雙的功德無量。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b187
現在就是講一開始時那張輪回圖的來源。佛聽聞此事問過阿難詳情後指示說~這是很棒!但不是26時中一切處所都有第一雙待命在那,要大家於門房畫生死輪。門房就是書房或是修行人一切經常會看見的處所,五分就是5趣,也有畫6趣的,…………流轉是不是無常?這整張圖就是被一個無常鬼咬住,右上角有一佛用手指著左上角~代表涅槃,意思要跳出輪回去涅槃。
為什麼會有這張輪回圖?因為佛陀認為靠這2個人不夠用,大家都畫一張這個輪回圖放在必經必見之處警示自己不能不修行。接著又講到一個故事~
補充說明:頻婆娑羅王(中印摩揭陀國)與優填王(仙道王)是互寄書信的朋友。有一次優填王隨信寄來一個鑲滿寶石的鎧甲,一時頻婆娑羅王找不到與彼對等的答禮,同時擔心邊地的優填王有意向中原用兵,心亂至極。後依其智慧女建言請問世尊解決之道。世尊囑於佛畫像下繪十二緣起偈及三有輪回圖寄回去,並云:〝吾之禮物超勝,汝當迎接。〞優填王為顯誠信遂迎接之。當夜精進思惟偈義,于天明時証得聖位。(源自《廣論四家合注》)b187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b187住對面念,就是背後是黑品面對白品,意思就是如理作意。(12緣起結束,中士道的正修意樂已經講完了)
20161129-P188L13-P191L04-0083  b188
我們講過12緣起,我們對12緣起了解的以外,並不是真正了解什麼叫緣起,這2個有一個差距的。緣起』這不是用12緣起的內容可以全部講清楚的。真正最標準能夠把『緣起』講的清楚的……緣起是佛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所以叫緣起甚深,而且一講到緣起就會牽涉到空性。我們之所以有這個世間是幻有,如水中月。剛剛講緣起是怎麼來的?先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很重要。因為,真正的實相是空性,空性是另外一件事,裡面很深入,過去也花了一些時間講過。可是緣起』本身這2個字我們不能很膚淺的認識,他是佛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那12緣起的內容並不是就叫做緣起;緣起』裡面藏的是『』是怎麼來的?也就是這個『幻有』是怎麼來的?你若能了解所有的有都是幻有,那你當然能夠知道真正的實相是空性。所以為什麼這2個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真正的『緣起』最標準是應該要了解龍樹所教的『四重緣起。真正要了解『緣起』一定要知道龍樹所教的『四重緣起』。他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是用『四重緣起』,用12緣起去修行那個部份可能是過去小乘、緣覺用這方法,以我所了解現在特別是在密乘方面他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是用『四重緣起』。
就算我們不去談龍樹的『四重緣起』,我們看看其他地方對緣起做什麼樣的解釋。
《瑜伽師地論》十卷十一頁:「問:云何說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云何此生故彼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備註】《披尋說》一、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者:種子不斷,名未斷緣;現行法生,名餘得生。當知此約緣起義釋。二、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者:諸法自體從自種生,名無常緣,此說生起無常。由此為緣,後支法生,名餘得生。當知此約緣生義釋。

緣起』一般會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般都會用佛陀所講的這兩句去解釋緣起』。現在就是針對這句話來了解緣起,除了我們了解12緣起以外,還要了解什麼叫此有故彼有?什麼叫此生故彼生?然後最後才能夠推到最深入去了解所謂的龍樹的『四重緣起,這是很重要對緣起的一個認識。
為什麼要說此有故彼有?未斷緣就是種子不斷,因為種子不斷所以現行法生,名餘得生。大家先要有一個理解這是法相的解釋,法相在解釋這句話時候是用法相裡面最基本的所謂緣起-有是怎麼來的?是根據種子來的。當然種子本身也是一個學說,用法相來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他第1個就是用不斷緣,他指的就是這個種子。因為有種子所以才會有產生下面所有的這些現行~法就出來了。現行是我們所有看到的『有』,種子這個有是一個觀念,是一個潛示的東西,可是你之所有能看見的有都是現行,沒辦法你可以看到種子的有,種子你是看不到有的。當然種子是怎麼回事,以前也講過了,他是法相裡面推到食物鏈最頂端的那個有,在上面不做解釋了。就好像我推到上帝,上帝是什麼,那不解釋了。再上去要解釋就是進入空性了,就是另外一種解釋方法了。可是在法相這一塊,最上面那個有,就是用種子這個名相存在。至於種子是什麼,那又有一大堆了,所謂各式各樣唯識的理論了,如法相那些種子學說。
今天他要解釋這句話,就告訴你是用法相的角度。所有的有最重要的來源是因為有種子,這叫未斷緣。由於有未斷緣這個種子,所以,種子會產生現行,萬法是這樣來的。這樣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含意~其實當他要告訴你緣起的時候,他後面有一個很強的暗示,就是沒有所謂的自生、無因生沒有這種東西。因為,過去所有的外道很多地方的解釋是說……比方像有很多宗教,他說講上帝,上帝再上去什麼?再上去沒了。他沒辦法再講上帝上面是什麼。上帝就是所有『有』的來源。那現在在佛法的角度是不同意這個東西的,就不會有所謂的自生就是有自性的,也不會是沒有原因來的,所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也不會無因生,那是什麼生呢?是緣起生,是由於有因緣才會產生這樣子的。因為有因緣才會產生這樣子的,這個就符合了『無常』義,因為是變動的。種子本來就是剎那生滅是變動的。所以跟無常本身他也能配合,再來,各式各樣的理論上都可以配合。
所以第1個先解釋此有故彼有在這裡他用未斷緣,這指的就是因為有種子。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那種子又是什麼?這裡就不去討論了。在法相就是用種子當做是所謂緣起裡面最根本的那個因,所謂的種子是有為法,就是種子也是無常的,種子也是生滅的,他不是常法。所以這裡面告訴你說,我們用緣起的,角度就是『有』是怎麼來的,假如用法相的說法推到最後就是種子,可是那個種子本身也是屬於有為法,也是屬於無常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或者無因生,是屬於因緣生。
再來第2個,他問為什麼叫此生故彼生?他答說是無常緣。批尋記解釋說諸法自體從自種生,名無常緣,此說生起無常。這裡面又再提種子,其實在觀念上這兩個是告訴你不一樣的東西,第1個就說我們之所以有『有』是由種子來的,由種子產生現行。可是再來現行後面還有……產生現行的那個種子在法相的名稱叫做親因緣,後面還需要一些緣來配合,這些緣沒有的是種子都是現行。大家懂我的意思嗎?就說,我由種子生現行,我有現行以後還會再生其他的現行。這樣表示是兩個不一樣的層次,1個是我有種子會生現行,但是我有了這個現行以後,這個現行就是其他現行的緣,所以你會有因、緣全都包括在裡面。我們不是在講4緣?談4緣的親因緣的時候說的是種子,其他的那3緣講的都是現行不是講種子。所以由種子產生現行這是第1句話的重點,第2句話由現行再產生其他的現行,也就是強調一個是因一個是緣。然後這整個最重要是在說明『有』是怎麼來的。假如你用現行法來看的話,這些緣也都是無常。大家能了解所謂緣是現行?先把這個關鍵的意思要搞清楚,現行也是無常,剎那生滅的,因此你就發覺整個東西能夠產生都是因為因跟緣,那就是由種子、現行,由種子生現行,由現行還會再引起其他的現行。
什麼叫做由現行再有其他的現行?你種子引起了一個現行,你這個現行是其他種子的緣,你懂了嗎?就是會引發其他的種子現行。所以就這樣連鎖反應……然後又是剎那生滅,完全符合有為法的觀念。
 

這個有一個理解以後,再看,後面是用《俱舍論》的說法。
俱舍論九卷十九頁:「何故世尊說前二句,謂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為于緣起知決定故。如餘處說:依無明有,諸行得有。非離無明、可有諸行。又為顯示諸支傳生。謂依此支有,彼支得有。由彼支生故,餘支得生。又為顯示三際傳生。謂依前際有,中際得有。由中際生故,後際得生。又為顯示親傳二緣。為有無明無間生行,或展轉力,諸行方生。有餘師釋如是二句,為破無因常因二論。謂非無因,諸行可有。亦非由常自性我等無生因故;諸行得生。若爾;便成前句無用。但由後句此生故彼生,能具破前無因常因故。然或有執;有我為依,行等得有。由無明等因分生故,行等得生。是故世尊為除彼執,決判果有,即由生因。若此生故彼生,即依此有彼有。非謂果有、別依餘因。謂無明緣行,乃至如是純大苦蘊集。軌範諸師,釋此二句,為顯因果不斷及生。謂依無明不斷,諸行不斷。即由無明生故,諸行得生。如是展轉,皆應廣說。有釋:為顯因果住生。謂乃至因相續有,果相續亦有。及即由因分生故,諸果分亦生。此欲辯生,何緣說住?又佛何故破次第說,先說住已而後說生?復有釋言:依此有彼有者:依果有因有滅。此生故彼生者:恐疑果無因生。是故復言:由因生故,果方得起。非謂無因。經義若然;應作是說。依此有彼滅無。又應先言因生故果生。已後乃可說依果有因滅無。如是次第方名善說。若異此者;欲辯緣起,依何次第,先說因滅。故彼所釋,非此經義。」

在唯識法相這一邊會提出種子生現行有這樣的觀念,可是在俱舍並沒有這樣……他注重的角度不一樣。根據俱舍裡面所寫的東西,最重要強調2件事~第1是告訴你每一個東西的產生都是由於有別的東西做他的緣他才會產生,彼此都是在相依的。所以整個12緣起本身都是增上緣,每一支都是增上緣,每一支都是後一支的增上緣,你沒有前一支後一支是出不來的。若以俱舍的角度,比方他說,依無明有、諸行得有。非離無明、可有諸行。就是告訴你某一個東西的出現是一定有另外一個東西做他的增上緣他才會出現的。那,這樣子裡面的一個含意代表,所謂緣起的角度,他真正要強調的是一個東西是沒有自性的,他是一定要依賴別人他才能夠產生的,他不可能靠沒有其他的因緣他自己就出來了。既然你一定要需要別人,你就不是一個有自性的法,你自己本身不可能獨立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自性。這就為什麼『有』是一種虛幻的東西。那真正的實相是空性。
2個他要強調的是,前際、中際、後際,以俱舍的角度是講32重因果,在俱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告訴你,這整個緣起裡面不只是一個產生一個的關係,還要把時間都放進來,過去、現在、未來3個是連動的,因為有過去才會有現在,有現在才會有未來,這是連動的。這跟緣起所有的觀念,你看32重因果那張表的時候,他要強調的是這2個觀念。跟我們12緣起裡面要強調的21重因果是完全不一樣的說法,這一定要有一個理解。
現在給你看俱舍的原文,就是他強調的是這2個重點。當然後面那些,我們就不花時間講了。主要用這個就是給各位了解,你讀完12緣起,你千萬要有一個觀念,緣起這兩個字,並不是12緣起那樣的內容可以把緣起的全部意思包括進來。緣起,裡面的層次是比這個要高很多,一般我們12緣起的標準字眼要說緣生法、12緣生,他主要是講胎生。最後,終結一句話,過去也報告過,佛陀當時在講緣起的時候,一個外道問他,他就講出來,外道就又說那最上面一支是無明,那無明上面是什麼?佛陀告訴他是不如理作意。外道又追問不如理作意之前又是什麼?佛陀就不理他了,不再跟他講了。因為,你根本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我現在重點不是在告訴你這個前面是什麼,重點是告訴你每一個法生都是依賴其他的法而生的,所以你只要知道這個觀念,並不是你要去推究無明前面是什麼。你這樣一下去不要說沒完沒了,你不要以為你很聰明這樣來難倒我,你根本連我要講的意思你都沒有抓住。
所以,現在回頭來,大家對於『緣起』這兩個字的認識應該要比較清楚了,特別是到了龍樹的12緣起那是非常深的東西,你是確實會被說服的,當時那些人不是憑空捏造的。

 

引申閱讀1:fufufromtw - 20151217 複習12支 

引申閱讀2:fufufromtw - 十二緣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廣論卷七 12緣起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