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兄引言:社長、高師兄由大乘、聲聞角度曾經提出過一些問題,從整個架構性來看,聲聞部份是不談種子、6個識的,大乘則有阿賴耶識,另外,由《瑜伽師地論》來說有關12緣起部份的本文內容還相當多,如果全部複習時間上不允許。但是,不論三世、兩世的去今來是不同的生命分位~繼續雜染流轉、或是要還滅,還滅就是走清淨道,清淨道這一塊就是從中際去到後際已經不是五識相應觸所生受,而是明觸所生受,今天晚上不談這一部份,《瑜伽師地論》已經整個講過。今天只從架構、聲聞及大乘再複習、區分所謂的三世二重、二世一重,時間上可能可以。事實上,12因緣可以講上20個鐘頭的,而我們在思所成地的勝義伽他中跟12緣起有關的部份,經過複習,大家也可以更清楚整個的架構,更利於往後課程的繼續。下面麻煩韓師姊!謝謝!

目前手上兩份補充資料基本上是筆錄上來的,我們有一個電子筆錄的延伸檔你可以抓取到。一個12緣起的二世一重因果,這是華師兄早先畫的,一個是三世二重因果的圖是從網路上抓的,三世二重因果的表是筆錄上原有的東西,再來裡面的文字全部都是常柏法師講的,只有一些條示的部份是我備註的,所以,我們大概知道資料來源是這樣。

另外,要特別說明就是,大家都知道三世二重因果是《俱舍論》上的,是聲聞乘的東西。唯識是講二世一重因果。基本上,我不清楚在真正俱舍宗裡三世二重因果的含意,所以,我只是依照常柏法師的解釋為主,不過他的解釋稍微簡單了些。那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講三世二重因果,是因我們了解了三世二重因果,我們才更能清楚明白唯識為什麼要講二世一重因果。其實,他們之間是有一定關連性的。還有,因為常柏法師的解釋較為簡略,所以又引用了一些《廣論》中一些內容,記得過去我讀《廣論》時是講三世二重因果說,不知道《廣論》的說法這是不是《俱舍論》最早的說法,我不清楚,因為《廣論》在無明緣行之後,來了個因位識,後面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又說那是果位識。這跟《俱舍》當時的說法是否一致也不清楚,可是為什麼要開成三世二重因果在《廣論》中有講。再來,今天所講的三世二重因果可能不符《俱舍》真正的含意,因我也不清楚在《俱舍》原來的含意。我只是借由《廣論》怎麼說來輔助說明我認為的三世二重因果大概原來是怎樣的說法,然後由三世二重因果回頭來了解為什麼唯識的要講二世一重因果。若講錯了,請大家補正。

 

現在先定義這些名相,三世二重因果、唯識的二世一重因果代表何義?
就是說我今天造一個因下去,果什麼時候成熟,他代表一期分立所設的三世二重因果或者是二世一重因果。但必須說明,小乘的三世二重因果所謂的二重因果指的是二重的惑業苦,無明、愛、取是惑,可是唯識的二世一重因果講的是十因二果,所以我以為一重因果就可以解決了,可是這一重因果裡頭我認為還是代表二重的惑業苦。為什麼他開成三世二重因果而唯識宗開成二世一重因果,我們對於這個因果的定義是稍有一點點的差異,這是主要先說明的。

 

12支俱舍-1.jpg 

 

先看這張三世二重因果的圖,要注意些什麼東西。12有支分成三世,過去世有二個因是為無明、行,代表惑、業,現在世有五果三因,五果~識、名色、六入(六處)、觸、受,要特別注意這個五果,因為這就是跟唯識宗最不一樣的地方,俱舍宗是用果報,唯識宗把這地方變成種子,我們叫它為五法種子。再來,現在世的三個因叫愛、取、有,未來世有二個果是生、老死這二支。你再看下面,一樣也是二重的惑業苦,就是說我今天種個因下去,什麼時候能得果?
現在看常柏法師的筆錄怎麼說,等下再解釋為什麼要開成三世二重因果。

這十二因緣有唯識宗的解釋,還有俱舍宗的解釋;先看俱舍宗的解釋,這是一般讀過佛學院的通常解釋,俱舍宗算是聲聞乘的,唯識宗是大乘的,所以解釋不一樣。俱舍宗的解釋,是依胎生學來排列的,人是胎生的,胎卵濕化四生,這裡是依胎生的道理來說明,把十二因緣分為三世,三段時間,第一世是過去世稱為前際,第二世是中際,第三世是後際;

【第一分成惑業苦,第二也是惑業苦,由於有煩惱所以造業,然後就感得苦果;第一世的無明就是一種惑,無明有了行就是業,有了業就會感得苦果,而有了識名色六入觸受;識,如果是聲聞乘是前六轉識,大乘則是包括八個識,前世因今世果,這是第一重因果。】

【第二因果是依止著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現在的果報體,(什麼是果報,就是自身的感覺,自身的感受,自己覺得怎麼樣就是果報,覺得很苦、覺得很樂、覺得不苦不樂就是果報,)得到苦的果報以後,再依止現在的果報體,又會造下一生的因,會有愛、有取、有有,有感受以後會愛著,愛是想要得到『和合愛』,或想要離開『乖離愛』,接下來就會去取著,這些都是屬於煩惱;種種愛取的煩惱,會產生有,使無明行所引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愛取煩惱,變成感得下一生業力的有支,然後受第三生,再生後還會有老死,這就是惑業苦。這一生依止識名色六入觸受的果,又造因,然後再感下一生的果;所以現在因來世果,這是第二重因果。】

以上的解釋是一般的三世二重因果的説法。
『因此需要三世完成兩世因果,任何一因要去感果,最快2世圓滿,最慢不會超過3世,可有一個前提是:不論2世3世,一定要圓滿俱足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轉回圖上來看,重點在~
過去世2因及現在世5果中間可以加上2個字:多世,是說可能很多世也可能只有一世。比方:假設在過去世,我曾造過仙道的因,但我得這一世的果報不是由過去我造仙道的因,因這一世我是人道,所以我人道的因先得果,那我仙道的因尚未得果,換句話說,我現在世的果報跟我過去世的無明緣行,基本上沒有時間關係,因是我造人道的得到這一世的果報,而過去生造的仙道因尚未得果。所以說,過去世2因跟現在世的5果這中間可能要經過很多世後他才能真正去得到果報,當然也有可能立刻就得果,就是下一世得果。
再來,現在世的3因來看,我已有現在的果報身,又因為愛、取的關係,使令過去世所造因一定能感生後有,就是變成一定要去感果,所以要注意~現在世跟未來世這中間沒有間距,一定是下一世(順生受)一定感得果報。這就是一世就感果。
因此,你可以發現這中間,我這一世是在人道,是因人道的因而感果,而我過去世所造仙道的因這一世並未感果,那我那仙道的因如果我要讓它能夠感果,是不是我這一世人道的愛取還是要去滋潤仙道的因?它才有可能在下一世去感果嘛!換句話說,我這仙道的因需要幾世才能夠圓滿?它才能夠有果報出來?各位看一下,我們剛才講,你過去世造了仙道的因,可是你這一世是人道的業因而得到人身的,可是我這一生又繼續修所謂仙道的因(加深能感果的因),所以,當我臨命終的時候,我又想我要去仙道,我又由愛取繼續去滋潤它希望得到一個仙道的果報,那我下一世一定會得到一個仙道的果報。看一看這是不是三世圓滿!我過去世造的因,我這一世因為愛、取滋潤它,我下一世才能感得生支、老死支,一定要3世。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我這一世的生命体開始造了一個仙道的因,然後我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又繼續滋潤它,這時候呢我下一世一定感果。是說,我這一世造的最深重的業,我下一世一定感果,因此仙道的因到感得果報是不是只有2世。所以這裡頭告訴我們是說,造下一個因最快2世圓滿,最慢不會超過3世,不過其中要注意,我們所謂的3世不是連續的,不是前一世造因、這世繼續滋潤它、下一世就感果報的這樣講3世。這是說,我造因的那一世(前際)也許是800年前,直到某一世我有果報身、要有一次的生命体去滋潤這個因,當我滋潤的時候,我下一世的時候就會得到這個因的果報,這樣的說法最多就是3世,而這3世的生命不一定是連在一起的。所以說最多3世這個因就會感果,最快2世就得果。
這就是他為什麼要開成三世二重因果,因為只有一重惑、業、苦沒有辦法解釋這個因怎麼樣能夠圓滿果報。所以一定要二重的惑、業、苦,一定要有能引、所引、能生、所生。換句話就是,我們只要圓滿了能引、所引、能生、所生,我們就能令因圓滿到果,這是一個因果的圓滿。
所以,開成三世二重因果的第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說一重因果不能解決由因到果的問題,一定要二重因果。
第二個關鍵問題,在《廣論》上告訴我們,因為要突顯有兩個不同的果報,第一個是現在世的苦果~識、名色、六入、觸、受,與未來世的生、老死,這是不同的苦諦。第二點要突顯有兩個不同受生的因,過去生的無明緣行,現在生的愛、取、有。因為這些理由:1. 一重因果不能解決,一定要二重惑業苦,還有,2. 不同的兩種苦諦,3. 有兩種不同受生的因,所以,開成三世二重因果。
以上,這個是所謂《俱舍論》的說法。

到這裡,不知道各位對三世二重因果有什麼問題?如果對三世二重因果清楚了,再繼續進行唯識的二世一重因果。

社長: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3世,是3種不同的時間的定義,換句話,這世不是1、2、3連續的。
韓師姊:你把他看成連續3世也可以,主要是在告訴你這過去世的二因一定是你現在得到的果報。換句話,在過去世的二因裡頭一定有經過愛取有的滋潤,才能得到果報。沒有愛取有的滋潤,是不可能得到現在世的果報。不是連續的3世的話,過去世種的因不一定是這一世的因。
社長:去、今、來,可能很多人會跟我一樣的想法,以為是連續的3世。
石師兄:講這個只要再加一句話就很清楚,在業果裡有分成~順生受、順後受,所謂順生受就是說你這一生造業下一生馬上感果,也就是說業很重不可能不感的;那順後受就是這一生所造的業不一定在下一生感果,可能下下生或再下下生,意思就不是下一生。為什麼呢?因為,你可能有其他的業比你現在這一世造的業還重,它會先感果。主要是知道這兩點,其實跟三世十二因緣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在講這個的時候,明白業果裡有這樣的東西,所以做這樣的說明。這說明代表過去(前際)的業一定是現在苦的原因,但這個業不一定是上一生造的,但也有可能是上一生造的,就看它是順生受、順後受。同理,你這一生所造的業,是不是下一世馬上感?也不一定,也在於是順生受、順後受。重點就在這裡。

12支唯識-1.jpg 

若沒有問題,就接著唯識的二世一重因果。先看圖跟表,後面走文的時候就會比較清楚。看圖,我先點出我們的問題在哪裡?
先看這十二支~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最常犯的毛病是把識、名色、六入、觸、受當作一期的果報体,可是你看這裡它只有種子位;再看,生、老死,只有現行位,它沒有種子位;你們各位再看其他的支, 無明、行、愛、取、有中除有支以外則種子位、現行位都有。換句話說,唯識的特色就是將識、名色、六入、觸、受變成種子位;可是明明不都有什麼竭羅藍位、什麼位什麼位的,我明明就有這個果報呀,對不起,唯識告訴你它在生支、老死支是凡胎,因為這是果報体,所以它講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主要是在講種子。也就是說,如果這些都放在種子位,請問:我可不可以十個因在一起,全部在一世?如果我今天造的是順生受的業,這十個因全部都出來了。那我下一世感果就是生、老死。這是十因二果。這就是二世一重因果跟三世二重因果最大的差異~把它列為種子。
無明、行是某一世造的因,一定要有一世的生命体,某一世一定要得到這個果報再去愛取有,又要一世的生命,再來後面感果的生老死又要一期生命,必定要有3世的生命体才能完成由因到果的果報。但是,今天我只要把這些都列為種子位,我可以全部囊括在一世生命体中。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差異,等下可以討論。
看這張圖,基本上除了種子、現行這個特色之外,它仍然是二重的惑、業、苦。所以,你從惑業苦上來看,你是看不出小乘、大乘的差異的。
再來看後面的能引、所引、能生、所生,我不知道《俱舍》有沒有講這一塊,但知道《廣論》上是這樣講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而且我只要圓滿了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就能圓滿由因到果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重點。再看右邊的牽引因、生起因,這是在講兩種因的差別,一個是遠因一個是近因,生起因就是近因,所以我今天造的是一個生起因,下一世必定感果,可是如果我今天造的是一個牽引因,那可能就要很多世,需要因緣俱足了它才能感果。至於所謂的過現門、現未門其實都是講同樣的東西,都是十因二果,只不過是講過去跟現在,或者是現在跟未來。
這是稍微介紹一下這個圖,現在來看常柏法師怎麼解釋唯識的二世一重因果。
各位一定要記得,我們常常誤解的是~識、名色、六入、觸、受一直當成果報來看,可是,唯識告訴你,那個它把它藏在生支、老死支裡面去了。你要看現行,果報是在生支、老死支裡頭,我不跟你談這個,我只跟你談種子。當它變成五法的種子的時候,在唯識裡面變得非常的重要,因為,這五法的種子,我這一世薰它、滋潤它,記得是在卷10有提過,它這個所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對下一世的生命体而言,這個所引支它叫做能生支的有~對下一期的生命体而言這五法種子立刻變成種子,它能夠感得果報,它叫有支,變成能生支了。可是如果我這一世的生命体中並未去滋潤它,那這個所謂的所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對下一世的生命体而言,它還是叫所引支,它繼續把這個種子帶到下一世去,等到某一世因緣俱足了再去滋潤它再去感果。這就是唯識二世一重因果最重要的觀點。現在看常柏法師的筆錄。

本論是唯識宗大乘解釋十二因緣,認為二世一重因果就可以了,是依種子的熏習來排列,由無明到生老死,不用分開到三世『可是唯識的這個說法,我必須跟各位報告,也是最快2世圓滿,最慢不會超過3世』《成唯識論》也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應該是同一生的『因都是種子位』,愛、取、有,有時候可以同一生(與前面七支),有時候不同一生(有時候這一生有愛染滋潤薰習五法種子成有支,下一生很快感果,五法種子對下一世果報體而言就成為能生因;有時候這一生沒有緣現起去愛染滋潤五法種子,那麼五法種子對下一世果報而言還是所引因。這在卷十有提到。),通常唯識學把無明到愛、取、有,都算在同一生裡面(十因)『因它把五法變成種子位,然後若這一生你又去愛取它,使這五法讓它變成有,所以在同一生。也就是你造了順生受的業,下一世就要感果,因此唯識所謂的十因二果完全就是講順生受業,如果是順後受業,就真是需要三世。所以它跟俱舍的說法有點通。』,而生、老死是下一生(二果),所以是二世一重因果『十因二果,這叫一重因果二世圓滿,我在同一世裡造了一個順生受的業,這是十因,那我下一世必定感果,是不是二世解決了?由因到果二世圓滿』

石師兄:能引、所引就是世間八風,對不對?那為什麼不能說用順生受來說這個二重?他的意思是,你要感果的時候,你一定要有識乃至受這個所引,但這個卻不一定是上一世的,也可以不是上一世,那就不見得一定是代表順生受了。
韓師姊:我要稍微說明,我不是說十因代表順生受,而是說這十因擺在同一生裡頭,那表示它一定是講順生受。如果在同一生裡頭沒有這十個因那就不是順生受的業。
石師兄:如果這十個因都在這一世,那是叫順生受。重要是在講十因二果之時,強調你要有這個果一定要有那十個因,這十個因就是分成能引、所引、能生。這是真正的重點。
社長:在三世二重,是有一個作者在做這件事情,是不是這樣?在二世一重則把它列為種子,種子本身是一個慨念,屬於心王心所裡的東西,這個因本身如果當因緣不俱足,它幾乎就是一個種子,不會去顯現一個動態。若在這樣的狀態下,去驅動所謂的過去十因、現在十因,它如何讓種子本身驅動未來的果報?
韓師姊:我大概懂你的意思,我先講。所謂的種子,就是你的阿賴耶識這一期生命体以後,執持這個生命体它就會攝持種子,根身種子跟器…….它怎麼樣得果報呢?就須要愛、取、有,去滋潤阿賴耶識裡的種子,讓它有力量,當我們臨命終時它就要去感果。
社長:這時候,在唯識的慨念裡是指產生或滋潤識乃至受這些種子的一個作用,是這樣嗎?
韓師姊:對!愛、取是一個關鍵,你才能感得果報。
石師兄:這個,記得前面有講過,一個從生到有這個十因裡面一定要有三個東西,一個叫親因緣,就是種子,那我們一般講就是阿賴耶識,第二個有兩個很重要的增上緣,第一個叫潤生惑,那指的就是愛,第二個就是業種子,業種子也是一個增上緣,所以,你有親因緣還要有業種子做增上緣、潤生惑做增上緣,十因裡要包括這三個重要的東西它才能產生果。
 回頭來講這是什麼意思呢?
 無明是一個現行,過去你有一個無明的動作,這動作以後會造成你造業;這個行也是現行,它會造成你造業,那你造業完以後,就是會產生一個叫作業種子,我們學過~你造業就會產生一個業種子。業種子意思是~一般業種子講的是異熟果,是感到五趣中哪一趣,這是真正談異熟的時候。所以當無明造了業,這個業為什麼會說滋潤這個種子呢?假如你現在造的是人道的業,你現在所謂的識乃至受就是人道的識乃至受。所以這是第一個條件。但是這一個條件又會使你在造業時,簡單的講就是你在造這個業的時候,就會有配合那個業的識乃至受的種子,配合的這個部份不一定感,這就是會有順後、順生的原因。它不一定感,可它之所以會被它滋潤的意思,就是你做了這個現行,你的阿賴耶識裡面就會有那一組你造的是人道的業,就會有那一組人道的種子會被它滋潤。這是第一個增上緣。可是這個增上緣不夠,在臨終時會有一個潤生惑,死時會有一個潤生惑,那就是愛、取。這兩個東西一配,就會使你當時阿賴耶識造業所激發的那些種子變成現行。變成現行就是下一生的果,所以,它的關係是這樣。
 這個種子,假如現在沒有感果的時候,這個識乃至受是種子要跟業配在一起,造了一個什麼業就會有什麼種子,那個種子是阿賴耶識的識乃至受,他講識乃至受意思是所有的種子用識乃至受來代表。那會跟它配合的種子就變成有這一組種子在那邊,可這一組種子並沒有代表它一定會感果,就一定要再配上潤生惑。
社長:我比較不了解的地方是在剛剛第二次愛、取的時候,指潤生惑這件事情。如果愛、取是在還是活著的時候去進行愛取有,然後,把這個增上緣、業種子跟以前的阿賴耶識種子的部份去推展出一些事情,再薰習回去,原來的這個識乃至受這些種子部份的話,這個理解。可當你死了之後,你的愛取有部份………..
韓師姊:沒有死了之後的事情。
石師兄:你這個愛,它的動作更強烈了點就是去取了。“有”代表什麼?就代表這些種子已經被潤生了,跟你的業相關的種子已經被潤生了,所以叫做“有”。一“有”就一定跑不掉,一定要出來了。“有”的名相叫做什麼?種子正潤。種子正潤意思是這裡面有兩個潤,這種子正潤的種子前面加一個字你就不會亂了,就是跟業相關的,就是跟你造業相關的那個種子已經被潤生惑潤了這叫種子正潤。你假如今天造的是人道的業,你造人道的那一部份的種子然後已經被潤生惑潤了,就是一定出來。
韓師姊:稍補充一下,石師兄說以後再滋潤它,不是,潤生惑一定在前。
石師兄:在前,就是潤完生以後才有“有”,“有”強調叫種子正潤就是這個意思。
社長:所以它的意思是在這邊,過去的業種子在你死之前,如果被潤生就一定會立刻感果,那我們這時候所有的行為,臨終時那一念思惟都至為關鍵。
韓師姊:是的。
社長:那意外死的,種子都…….
韓師姊:仍是一件事,不是另外一件事。也是看他那一念。
石師兄:其實我們講回來,真正重要是那個業,那個造的業。兩個所謂的增上緣,業種子增上緣是比較主要的。那你過去造了人道的業,你會有一個人道的業種子。我們再深入一點講,阿賴耶識裡面是包括所有的種子,可是你如果感人道的時候是你人道的種子起現行,其他種子都在,可是不現行。是這樣子的一個觀念。所以,你現在造了一個業是人道的業,所以它相關的在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就是人道那一部份的種子,因此,決定你是到人、地獄還是到哪裡,都是跟你造業有關,跟潤生惑無關。可是你造完這個業,在你死的時候,所謂這個潤生惑就是說你死以後還求生,一般都是三有的愛,愛欲界,那一剎那,那個業種子的潤生惑就是你會想回去做人,若你造了地獄的業,感果的業,你那個潤生惑,我不敢說是你想去地獄,可類似會說我好冷哦!我想去熱的地方。就把你感到熱的地方。或者是生前以殺生為業,殺牛、殺羊,那屠夫最後的潤生惑可能是我好想做羊!這就是潤生惑的意思,真正決定你去哪一道是業種子。在死的那一剎那,潤生惑一定會配合這個以後你想要去哪裡,想要去哪裡就是愛。
高師兄:請問,如果沒有造那個業的話,比如我沒有造天人的業,臨死前我想去天道,沒有用?
韓師姊:你也不會想去。
石師兄:那是由不得你的。簡單的說,潤生惑就是對自體不捨的自體愛,令你希求下一世的生處,而境界愛,就是你對外面境界的那種貪愛,跟你的業是相關的。假如你要去地獄,(這部份應是在中有時)當時那個境界愛就是會讓你有愛要去地獄,不是說你是喜歡地獄,而是~好冷,我想要去個很熱的地方。這很可能就是讓你感地獄的果(業力的影響)。我這是舉例,這些當然都是理論,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經驗可以講出所以然來,都是根據理論在說。
社長:這個愛如果變成是欲的話,也許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事情,就是說你想要、渴望、盼望,
石師兄:這裡我再說一句話,可能大家比較清楚。其實,三世二重因果跟二世一重因果在當時佛陀在說的時候,他只是要講緣起而已。他講緣起其實主要是講緣生,就是人是怎麼生出來的,有情怎麼來的。這是他的目的。這個目的的背後最終要講的東西是~真正的你所謂的“有”,都是有原因的。所謂緣起跟性空,“有”是怎麼來的?意思是這都是有因緣這樣子的一個關係。
那在三世二重因果裡面強調的是惑、業、苦這三樣東西,因為在當時小乘裡面最重要的理論就是“業感緣起”,它對“有”的解釋~這整個世間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為你有煩惱,你有煩惱後你去造業,你造完了業以後就會產生這個世間,這叫做“業感緣起”,小乘當時的三世二重因果裡面真正強調的就是惑、業、苦這三樣,當然還有配合其他的也都是有用的,但真正要表達的目的是由這三個就造成所謂的“有”。
那到二世一重因果已經進入唯識了,唯識在解釋這時最重要就是放入了阿賴耶識,這時就叫做“阿賴耶識緣起”。就是怎麼來的是因為阿賴耶識來的,其實阿賴耶識裡強調的就是種子、種子的觀念。種子雖然不是唯識所獨有的,是經部就有了的理論,但在整個唯識一個真正的重心就是~種子。它解釋怎麼來的,它什麼都可以講清楚,就是種子講不清楚,就是最後歸結到那個種子。所以,這個二世一重因果在說到能引、所引,能引、所引主要就是在講種子。而那個能生、所生就變成一定要有後面那個潤生惑。可是,唯識是集大成,它把過去所有交待不清楚的都把它解釋的清清楚楚,它真正的背後是這個~二世一重裡面最重要就是強調種子的觀念。

 

沒有問題就繼續下一段,這後面是把12支配上惑、業、苦,這一點基本上在唯識或俱舍的說法都一致。唯一的差別在~唯識把五法當作種子位,都是苦,它當作種子位,而俱舍則是現行果報。

惑就是煩惱,包括無明、愛、取,三支是屬於煩惱。第二種是業,有哪幾支是屬於業呢?就是行及有二支算是業。第三種是苦,就是苦果,生命體的苦果是識、名色、六入、觸、受,還有生、老死都是屬於苦果,生的內容是識、名色、六入、觸、受,老死也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支、老死支,唯識放在現行位,而識、名色、六入、觸、受則是種子位』,就是這果報體在那裡生在那裡老死,不過是把它的現象,用另一個方法表示出來,所以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有一個偈子可以背起來,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無明、愛、取,這三種是屬於煩惱,我們會流轉生死,這是三個根本的原因;有了煩惱就會去造業,行和有這二支是屬於業道;從識、名色、六入、觸、到受、以及生、老死七支,是屬於造業所得的苦果,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稱為苦道。

二世一重因果,二世是現在跟過去來對談,即過現門,還有現在跟未來來對談,即現未門,其實內容都是一樣,前面十二因緣是分成三段來說,這裡十二因緣分成二段來說。一重就是一段惑業苦,為一重因果,如果二重就是二段惑業苦『要注意其中的差別~唯識的一重惑業苦指的是十因二果,其中這裡包含小乘的二重惑業苦。』,過去到現在是惑業苦,分成這三支,現在到未來也是惑業苦。『根據俱舍的三世二重指的是去今來三世,二重惑業苦、二重因果,但唯識就過現門、現未門說指的是二世,一重因果、一重惑業苦,而這一重就是“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隱含了二重惑業苦,所以它的一重因果就是十因二果。重點是,不管3世2重、2世1重由因到果都要圓滿俱足能引、所引、能生、所生。』

過去跟現在稱作過現門,過去十因,生起現在的二果。現在的二個果就是生、老死;過去十因就是從無明到愛取有。十因又分成二種,一種是牽引因,一種是生起因。牽引因是比較遠的,還沒有得果報,尚在造業熏種當中的是屬於牽引因;現在栽培,下一生要去當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的是牽引因。等到快要去感果時,稱為生起因;生起下一個生命體時,要得到後有時,有愛取有生起『這就是剛才所講,我們在臨命終時一定會有的潤生惑,這時是我愛現行位。產生對自體的貪愛,致希求一個果』,稱為生起因

牽引因(遠因)裡面有能引及所引,能引就是能引出下一個生命體的無明和行,就是惑業,不過所引出的還在種子『五法種子~識、名色、六入、觸、受』的階段。無明及行有二種,一是現行,一是種子『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一定種子位,無明、行、愛、取則種子、現行均有,生、老死一定現行位』,因為在過去時有無明煩惱,不明白無我的道理,就是有無明,而造種種的業,包括無明的現行催動業行的造作及業行造作同時所熏習的種子,這都是屬於能引支能引未來的果報體。所引的果報體,是在造業的同時就在阿賴耶識中就熏成下一生果報體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識緣名色『此時識指阿賴耶識』,名是指受想行識,色是指這個身體、色身,所以五蘊種子就跟隨著識種子;名色緣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的種子隨逐著名色種子;六處緣觸,有了六根就會有接觸境界時,就是觸種子隨逐著六根種子;觸緣受,有觸,就一定會有感受,這是受種子隨逐著觸種子。無明行是能引,識、名色、六入、觸、受種子,是所引的,這些都還是在種子狀態,是牽引因,還沒有真正去感果。『也沒有力量去感果,如果這一世又沒有滋潤它,就會把這種子再繼續往下一世生命体帶』

接下來的愛取有是生起因的能生支,現在的生命體,識、名色、六入、觸、受種子位)『種下的因能感果,關鍵就在這能生支』,接觸到境界時,有強烈的愛,當內心愛的力量加強,稱為取,這包括種子跟現行,因為愛太有力量,使得接觸到境界時想要去取著,這種愛取力量的推動,使令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變成可以感得一個果報體的有(五法種子被薰習成有,成為能生支),這愛取有是能生支,能生出下一生的果報體。

不論是過去十因,或者是現在十因,造了這十種因就會得到異熟果,稱為二世一重因果。(約過現門、現未門,都可這麼說。)2世1重就是講十因二果,最快2世最慢3世圓滿,十因不一定會在同一世,可是照唯識說法前7支一定在同一世,我在造業的當下都是它』得到的果就是生、老死;生、老死是有支的現行;現行如果是現在的惡果,就是現在生命體的生、老死;如果是將來的惡果,就是將來生命體的生、老死。

韓師姊:這是今天我所做的報告,看各位有沒有問題。
石師兄:我有一點感想,有兩個地方,一是所謂的三世二重因果在小乘當時是根據胎生學來解釋的,所以你在看對12因緣的解釋~在識乃至受這五法當中,有時你會看到這樣的解釋,比如它把識當作是當時入胎,然後跟胚胎的觀念是一致的,從識這一直到受就配合胚胎的演進、變化,你若看到這樣的解釋也無須驚訝,這是最早根據胎生來做解釋的。
至於俱舍裡面,若根據韓師姊剛才所言,宗大師是把識乃至受當成五法種子。
韓師姊:《廣論》中是開成前面的能引是二支半~無明緣行再造成諸惡識,那到所引的時候是開成四支半。
石師兄:俱舍裡面有可能,因為俱舍已經有種子觀念了。假如在有部的時候是絕對不會提種子,有部最早的那時候沒有種子觀念的。這個,我們有個慨念就可以了。
另外有一點,不見得是錯,我是認為~值得強調的二世一重因果中,以前也跟華師兄討論過,這個惑,無明、行排了種子跟現行,可是假如在12因緣裡面,無明跟行談的是現行,因為種子是沒有作用的。可無明、行它又當然是有種子跟現行,因它是屬於色心法,百法中不是有五位嗎?有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它屬於色、心、心所這三方面的,那根據唯識的說法一定有種子、現行,就是真正的法,所以它會有種子。可是在12緣起裡面這兩個東西一定是現行,它假如不是現行,就不會有後面的東西了。因為,無明指的就是你造業的來源,那,那是一個煩惱,煩惱的種子不會造成造業,一定煩惱是現行,煩惱現行才會造業。行本身呢也就是說你引那個行為,不管是身業、口業、意業都屬於行。這一點呢,就是說有一個了解,了解12緣起裡面的原因,因為有無明跟行,那麼這個煩惱就是造成所謂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緣叫做業種子,這個無明就是配合第一個增上緣有業種子的那個惑,能夠讓你產生業種子就是因為無明。
為什麼後面識乃至受會用種子來代表呢?因為這時候談的不是現行,它談的是所引,所以沒疑問一定是種子位。就是說你有那個阿賴耶識、準備受生的那個果報体。再來,愛跟取也一定是現行,因為這是潤生惑,像愛就是那第二個增上緣的煩惱,那一定是現行,它也可能是種子這沒有問題,但,在12緣起裡面它所代表的應該是現行,假如是種子,在12緣起裡面它沒有作用。至於取呢是一種更強烈的愛的一個動作,或者勉強把第一個愛當作種子也可以啦,但是我一直強調真正的潤生惑是現行,是動作,不是種子。接著的那個有,主要這個有談的是種子,它不是要讓你區分種子或現行,它是強調這個是已經潤的種子,只要是潤的種子它一定會下來,不會延到後面。最後的生跟老死主要是不相應行,也是強調現行。12緣起裡面真正強調種子的就是識乃至受,這也是為了要把當時唯識的種子、阿賴耶識的觀念整個都放入12緣起裡面,而且是清清楚楚集大成的,這個生命的過程,再也沒有人有辦法能解釋的這麼清楚了。
韓師姊:種子跟現行,12有支為什麼有的標示種子、有的標示種子跟現行、有的標示現行,我有一個体悟,比方像無明跟行,沒有種子是無法起現行的,所以把種子標示出來。第二個又強調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種子位,有也是種子位,在這裡絕不可能是現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現行是開在生跟老死的現行中去了。所以,我認為它是一樣的安排去解釋所謂的種子現行。
石師兄:這樣解讀也可以,但是(有些XX,沒聽出是講啥)一定有種子可不一定要放在這裡討論。因(有些XX)一定有種子但不是12緣起裡的重點,那是另外的重點,12緣起裡的重點它是現行。你這樣的說明是強調識乃至受是種子,它的現行就是生跟老死?但識乃至受也有現行呀。
韓師姊:我的意思是現在標示種子、種子現行來說明,是告訴你像識、名色、六入、觸、受在12之中是定位在種子位,生、老死是定位在現行位,但是,剛剛看過常柏法師筆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現行開在生、老死裡頭去了。
華師兄:可以放成等流。因為你是一個果報~生、老死,生了以後在整個生命的延續中間,你所有虛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那它怎麼樣的因它感得的那個相似的果,會在生的裡面的平等流類裡面起現行展開。
各位想一想,無明緣的那個行,那個起心動念是多到數不清的量,造的業有善有不善。但剛剛有講,前面十因,到愛取有、再到生老死,如果說你把它看成一生,且是同一生的話,那無明跟行是不是今生薰習的?無明緣行,行,過去薰的牽引的,很遠的不談,假設我在這一生之前我有薰過天界的種子,可這一世我在人間,過去天界的種子沒有感果,這一世我有無明也產生了多少不同的行,這個行到愛取有去潤生它時感得未來二果。
現在是模擬這狀況~過去有天界種子,但過去生也有地獄、惡鬼的種子,是它沒有碰到現行的緣它沒有辦法生起。好,那我先不談過去,過去有多少業還在那牽引,大家讀這段文時要想一件事,想我這一世從無明到愛取有再感未來二果,這是大家最關心的,所以,對於無明緣的這個行,這中間有多少種子,我們希望善法的種子的業行能在這一生到愛取有時被潤到下一生去感果。所以,現在坐在這邊薰習的行的種子,我們希望這個行的種子是比較強而有力,而隨著它的重、近、串習去愛取有感下一世果。
讀這一段文,你就知道怎麼去把無明緣的那個行~自己還是有相當的影響的力量,因為最後臨命終我愛現行了,怎麼讓我在中陰要感下一世的果時,因為有業力的關係,業力有善、不善。這一塊,我們以後是不是要往這裡去想?這個生命的流程,不管是3世2重、2世1重,最重要我們要關心的是這個行,那行是可以牽引到去受生的,讓它變成有力量。
石師兄:這讓我想到蠻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在整個12緣起裡面,假如以他們修行的角度來說,他真正要破12緣起,也就是要還滅,從有部一直到後來的唯識,全部都指的從愛斷。因為無明很難斷,無明本是一種天生的東西,很難斷,要從愛斷。
那這個愛其實是什麼呢?在《廣論》中有提到出離心,假若真正斷就是出離心。簡單說出離心已經到了一種爐火純青時就是在對付這個愛。因為愛就是三有之愛,就是回到人間,三有不一定是指著惡道,就包括色界、無色界全部都在這三有之愛~就是要斷這個。
剛剛Auther講的,我們在修行當中,假使我們能夠使我們的愛最好是出離,你出離心到完整的時候,理論也是靠這個,讓你最後能夠不受生,是小乘的那個不受生。不然,你執著的那個愛呀就是上界的愛,色界、無色界算上界,五道裡面千萬不要去愛地獄、惡鬼、畜生就對了。我們由修行的角度來看,愛是下手的地方。
韓師姊:不記得是石師兄《廣論》課中提的還是我聽《廣論》的同修講的,他們是說福智現在的全廣班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忘了是誰,好像博朵瓦還是誰說12緣起是在有支斷,不講在愛斷。我就很納悶這個有支怎麼斷呢?
石師兄:這個我不知道它的定義,你要請講有支斷的那個人來講他的理由。愛斷是有道理的,因為那只是一個惑而已。有支是業也在裡面了,這聽起來不合理,因有支馬上就受生了,所以它才會叫有。如果有人斷,那就不叫有了。我們是講理論的人。
華師兄:這一聽就有問題,有有業,愛是惑。
琪師姊:這裡應該是《廣論》的186頁,樸窮瓦大善知識說「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石師兄:186頁,我回去看。我想,他說這句話是有原因的。因為由愛支斷也是有來源的。
華師兄:從有支淨修其心也沒有錯,因成為一個有的下面,它即將產生現行的。有一次聽常柏法師解釋成“中有”這是一種講法,另一講法是由無明緣行的行加上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法種子變成了有,因被愛取滋潤過,有裡面含著業,這個有馬上面臨到生了,他會到哪一趣都已經含在有裡面了。他在此淨修其心沒有辦法斷,因為這個有是經過愛取的滋潤,那怎麼可能還可以還滅呢?是不可能的,他一下面臨的是生。所以說他淨修其心,怎麼去剖析、產生、進入到生這樣一個過程,因此要往前去推。我是覺得,有支淨修其心他能破的話,那他要回過頭來在愛跟無明兩個地方斷,兩個地方任何一個斷都可以,斷無明就是明相應觸所生受了,斷愛就不取後有、不受了。所以,基本上還是應該由這兩個地方斷。他淨修其心在12有支,面臨到下面不管哪一種果都要去生了。,
韓師姊:我曾聽過一個很淺白的解釋,樸窮瓦大善知識說於有支淨修其心,有支已經快得果報了,你一造業就該知道有的後果。
石師兄:聽華師兄一講,提醒我有一個東西很重要,我剛剛漏掉了~有支是識乃至受要加上行,所以,有支是6支。為什麼要把行加在裡面呢?這時候,這個行就是種子了。所以我了解上面為什麼會寫種子了,這個種子指的是行,是現行以後的行就變成了業種子。那業種子一定會跟識乃至受在一起的,所以這個有已經就2個增上緣都在裡面了~業種子增上緣、潤生惑增上緣。回去後看186頁,不可能是在那裡斷的。
華師兄:愛取都在裡面了,再加上業行種子,怎麼可能在那裡破。
韓師姊:我覺得他是應該要去觀有的過患。
石師兄:這就對了,觀有的過患,那真的很全~兩個增上緣加上親因緣全部在裡面了。那兩個增上緣不能忘掉。
社長:俱舍跟唯識談識到觸,他們解釋的方式有沒有不同?
石師兄:一定會不一樣,但俱舍我沒看過。可是我們現在的二世一重,絕對不是俱舍宗的解釋。
社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識如何緣名色?名色如何緣六入?俱舍宗跟唯識宗是如何的講這。
石師兄:俱舍不知道,唯識知道。俱舍不知道是不是跟有部的說法一樣,用胎生的說法。俱舍是經部,已經有種子的慨念了。有部跟你打包票一定是用胎生的說法。
三世二重因果的著眼點是業感緣起,二世一重因果是阿賴耶識緣起。他們強調的重點不一樣。
華師兄:我補充一下,剛講無明緣行,可是對我們來說過去不可追,不管過去造了什麼業、重、近、串習,除非是造了五無間業之類,你是沒辦法懺的,你就下去了。可是過去造的業、這世造的業,有不善的可以懺,懺可以減輕,業種子可以減輕。所以造了不是沒有救,而是說不論三世二重、二世一重那個無明緣行的行,那是一個重要的牽引因,然後在潤生惑的時候,真正哪一個會感果跟你業行有關,隨它的重、近、串習。所以潤生的時候跟業行的種子有關。
我們在這一世學佛,我們知道很多很多的無明造了許多不知道的業,所以說,如果有懺這是一個。另外,這一世對於善法的種子要加強的薰習。在由死亡的那一點推回來,你在有生之年明瞭了這一塊,至少惡行不會有,就是說至少不要造,當然有些無明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覺得學了之後,我們要知道,即使這一世不會解脫,可它會有有增上生,能夠一生比一生的增上往善的地方走。這塊結構搞清楚對大家是有一點幫助的。
柯師兄:剛剛講因果六道輪迴,五趣六道來源是在哪裡說過。
華師兄:這個界趣,三界五趣、三界六趣,從我們學到現在,你說特別去解釋,很多地方有提到,但沒有去談那些來源。我們知道的就是天、人、惡鬼、畜生、地獄加上中間的阿修羅,那跟我們的業力牽引有關,到哪一趣是我們串習的去那一趣的那個業。
所有薰習的這個業力是很重要的環節,有二個增上緣,第一個就是無始以來樂著戲論薰習的名言種子,再加上你的業種子。但業種子基本上決定我們去哪裡,一個是引一個是滿,能夠引你到哪一趣,滿業是那一趣後圓不圓滿。而這一些都是透過潤生這一部份去潤你的名言種子、業種子。事實上你可以通通算一種就是名言種子也行。
柯師兄:這個六道,是觀察出來的一個現象還是……………
石師兄:假如說你怎麼會去惡趣,就是你造了那十個業道,我們《廣論》馬上要讀到了~講業果,那就是身口意10惡業,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邪見,造這樣子的業就會去惡趣,反之做跟這個相反的就是善業。至於到色界、無色界是造不動業~不動業是善業,就是禪定。為什麼叫不動呢?那一定是順生受,下一生馬上受。你現在是初禪,依照佛學說法,你死後一定是去初禪天,生在初禪天。
華師兄:我們只講了三惡趣,每一趣情形也都不太一樣,比方三惡趣,什麼樣會進入地獄,怎麼樣又進入畜生,主要就是遠離惡。再比如說地獄裡的獄卒,他都是化生的,他不是真正的。而業沒有盡是不出來的。又講到閻羅王,閻羅王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後面還會再講,細的就暫時不堤了。
今天就到這裡,有問題下星期再說。

20151218 賴上補充

韓師姊:查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關於樸窮瓦大善知識說b186:「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原文如下:
廣論b185:【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為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解讀如下:
一、1、查上文原意,應指眾生不了知生死道理(廣論說有真實義愚、業果愚,瑜伽師地論說異熟果愚、勝義愚),而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於是造三門善不善業而流轉生死。於有惑業苦的三有輪轉不息。
2、上文強調由於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業、不善業,於尚未得異熟果前,也沒有對治煩惱使令種子敗壞,若以愛取滋養,於是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3、舉例諸阿羅漢過去生雖然造了無數能引之業,但是已斷盡煩惱,所以能夠解脫生死;如果我們對於十二緣起流轉的道理能獲得決定的勝解,應將煩惱執為怨敵,精進的滅除煩惱。並舉樸窮瓦為例,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的道理。
4、因此特此澄清,樸窮瓦大善知識應該是思惟十二支的全部,並不是單指第十支的〝有〞支。

二、次查,日常法師原文講解,他說:『樸窮瓦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一個弟子,他怎麼辦呢?專門在這十二緣起有支當中觀察,十二緣起就是有,或者叫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緣起。一樣的。來這地方好好地修。然後,怎麼樣不了解就流轉,了解了以後,就還滅。現在我們講的整個的修道的次第,就是根據這個而來。』

三、可以看出,日常法師的解釋,也是在說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的道理,就是這個有怎麼來的?而非指〝有〞那一支。以上是我粗淺的解讀,不知正確與否。但希望能澄清誤傳的疑慮,因為我認為至少絕對不是指於〝有支〞斷。請參考指正。

華師兄: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若於該文加一「諸」字,則無此誤解。也許要看一下四家合註。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諸」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韓師姊:Yes, 如此不會斷章取義。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