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096-20210119-內前行-積累資糧

四、积累资粮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
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淨罪就是修金剛薩埵這部分已經結束了,現在進入到引導文有關積累資糧這部分。
丙四(积累资粮)分二:一、供曼茶罗;二、古萨里。
這分2科,1是供Mandala,這裡翻譯成曼茶羅,基本上以佛學術語來說就是所謂的壇城,壇城,像修行人會建立一個壇城,裡面有他的本尊,他就在壇城裡面修行,曼茶羅的意思就是醬子,可是為什麼他會放在累積資糧這部分呢?一般在顯教觀念會覺得累積資糧就是布施、持戒這些,這些基本上是屬於修行菩提心裡面的6度萬行、也完全是為了自利,利他部分你也知道那是4~~~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若是以顯教來說禮佛、做善事這都是很標準的積集資糧的方式。那這邊,供Mandala等你讀完了會發覺基本上講的就是禮佛,可是他禮佛的概念是修曼茶羅,可在漢傳比較少做修曼茶羅醬子的佛事。2是古薩里,古薩里本身意思是乞丐,在這裡有一種苦行的意思。可能我這個用字不是很精確、但可以幫助大家理解,就說,其實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是很標準藏傳佛教中的積集資糧的一種方法,同時因藏傳佛教幾乎沒有不講密的,所以這也就跟密比較接近,因此這部分對漢傳的人來講可能比較陌生,不過他有他的道理。現在就進入課文……

丁一(供曼茶罗)分六:一、供曼茶之必要;二、所修曼茶罗;三、供三十七堆曼茶罗;四、三身曼茶罗;五、供品洁净;六、积资之理。
分成6科,第1科就討論為什麼要供曼茶羅,第2科就談所修的曼茶羅,再來就是標準的要供37堆曼茶羅,為什麼會講37堆?因為曼茶羅本身是一個平盤,各式各樣材質做成的,有錢人可以用金子做的,沒錢也可以用木板做,在這平盤上放供品、一共放了37堆,這個供品本身都有他的代表性在是表達什麼意思,這等等都會解釋。供37堆,這是比較正式的曼茶羅,可以參考附圖,37堆擺放的位置、順序都有講究的,也各有其意義。除了37堆還有供3身曼茶羅,也就所謂法報化3身。再來是目錄裡面沒有,最簡單的是供7堆曼茶羅,就說可能窮也最少是供7堆曼茶羅。下來就提到供品要非常潔淨,其實不只是拜佛、不管是拜什麼供品都不能又髒又亂。最後就告訴你為什麼要積資糧。

戊一、供曼茶之必要:

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法、色身清净的佛果。再者说,二种资粮没有圆满之前,自相续中不可能生起无倒空性实义,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此外还有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的教言。就算是已经现量证悟了空性,然而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必须要使修道日益增上,所以仍然需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為什麼要供曼茶羅?是說,如果沒有圓滿福慧二種資糧,就無法獲得具備二種清淨的佛果。一般,所謂二種清淨就指法身清淨、色身清淨,福慧二種資糧,以智慧的角度看就指法身、以福德的角度看就是含蓋報化2身的色身,再者說,二種資糧沒有圓滿之前,自相續中不可能生起無倒空性實義,在顯教的經文中曾說:“乃至殊勝二資未圓滿,期間不能證悟勝空性。”又說:當知勝義俱生智,勝義俱生智指的就是修行最後追求的佛智,那勝義俱生智唯有仰仗積資跟淨罪這2個,再加上具證師加持,意思是說你一定要有足夠的資糧、再加上有證量的上師、善知識,醬子你才有辦法去得到佛果也就你所追求的所謂勝義俱生智,假如你不明白而去找的其他方法想得到所謂的勝義俱生智那就非常愚痴!意思就是你一定要知道就是要靠集積資糧再加上有證量的上師。就算是已經證悟了空性、你已經見道了,可在你見道到無學道中間你還要經過漫長的修道,以大乘來講就是初地到10地、通過金剛喻定最後才能得到佛果位,那也就是在你整個修道的當中你仍是不能離開集積2資糧。所以他一直在強調福智2資糧的重要性。
所謂的佛果最後這個智慧,我們都很清楚他指的是一種最究竟的無分別的根本智,見道就已是無分別根本智,但是,佛的智慧基本上是最究竟、或者一般稱之如來藏、或者真如,那這是一種大無為法,你現在看到的積聚資糧這概念這是有為法的概念,因為你要積聚資糧這都是分別念裡面的東西,為什麼大無為法會要靠有為法的方式最後成就大無為?佛學一直沒把這點講得很清楚,可是這概念一直是有的,現就用大乘的角度、在唯識的角度,當然最究竟還是應該用中觀,但我寧瑪自宗是屬於瑜伽行中觀,所以唯識在寧瑪我自宗的教法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支,當然並不是只有寧瑪還有很多宗派也是很注重這個,就像前面講過,以寧瑪的角度來講世俗諦最高的見地就是唯識,意思就是唯識用在世俗諦、你沒有唯識你世俗諦是搞不好的,當然到了勝義諦的時候就要用中觀這點是很清楚。那若是在唯識的解釋,他一般的說法就是阿賴耶識、這個8識是唯識裡面很重要的觀念,阿賴耶識裡面含了所有的種子有善有惡,你今天去修2資糧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針對這些所謂善的種子,就是讓這些善種子不停地薰習不停地現行不停地壯大,這是阿賴耶識的角度。所以現在修2資糧簡單講就是讓阿賴耶識本身裡面的煩惱這些壞種子全部斷掉,而留下這些善種子,就算你見道你證悟了空性,你也不能停止世俗上像醬子修行的動作。在唯識一般的解釋,那我所了解的剛剛講的這些他雖然是善法可都是屬於有漏的,也就說只要是阿賴耶識的種子基本上就是有漏,因為他是有為法。即使他有漏,也是很重要,有漏裡面有善的有惡的,但我們基本上是揚善抑惡。那在唯識的角度還有一種是無漏的善法種子,這個就是最後能夠讓你證悟空性、甚至最後讓你得到佛果位,當然若在中觀的角度可能並不見得會認同這個,但我現在是告訴你唯識是怎麼解釋的,為什麼我要說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最後你要得到的是一個無分別的勝義果、一個無為法的結果,結果是你去靠有為法做到的?這2個之間的關係是怎麼建立起來的,至少我讀到現在沒有看到一個非常清楚斬金截鐵的說法,可是有類似的說法、或是讓你有想像空間去了解的說法這個是有,那我現在就是在解釋像醬子一個說法在唯識的角度他是怎麼講的;所以我才講這段。唯識是說像這些無漏的種子他不在阿賴耶識裡面、他在阿賴耶識的表面,意思是說他不算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他並不是攝藏在阿賴耶識裡面,他是用另外一個名相,糟!一下子想不起來他是用哪個名相,他的意思他是附著在阿賴耶識上面(這聽起來怎有點像有受用盡業種子附著在思心所上面的那種感覺~不知道對不對?),醬比方,用化學角度來比喻,阿賴耶識種子是水溶性的,這些無漏出世間的善種子不是水溶性的是脂溶性的所以不可能在阿賴耶識裡面,不過他可以、就說一般這叫脂化,在化學上水跟油有辦法讓他混在一起,他就是類似這種觀念在說這些無漏善種子,是醬子附著在阿賴耶識這上面。除了附著在阿賴耶識上面,他還再加一句,當你阿賴耶識裡面的這些善種子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他會啟動附著在阿賴耶識上面的這些無漏善種子現行。這是他的解釋方法。所謂種子是本身有這個東西但他沒辦法起作用,所以你要讓他起作用在佛學的講法就是種子現行,就是讓他現行。那什麼辦法讓附著在阿賴耶識上面的這些無漏種子現行?那就因為你的有漏善種子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停的壯大到把這些惡種子全部斷除的時候,他就會讓這個無漏種子現行。這是唯識的解釋方法;當然這種方法在中觀的角度是很難接受的,因為他還是以一個有的概念在討論這事的,你去想嘛~當中觀講他是一個大無為法的時候他怎麼可能會附著在阿賴耶識上面。醬懂?!就說很簡單的一個中觀的概念、這也是我自宗瑜伽行中觀裡面很重要的概念~~~
阿賴耶識跟如來藏是一件事,可他是阿賴耶識的時候他就不會是如來藏、他是如來藏的時候他就不會是阿賴耶識。所以他是醬子一個關係。
這上面是一個唯識的解釋方法
,我的目的是最後要證悟那個大無為法的果,那我怎麼會用有為的這個道來得到這個大無為的果呢?所以唯識那個解釋只是讓大家了解大概是醬子一個說法,可這個說法理論上至少我覺得並不夠完美,因你如果用如來藏、中觀的角度來看時他比較講不通。那中觀一個非常清楚的角度就是~~~中觀沒辦法講清,可中觀有一個觀念就說這2個是一件事,那怎麼一件事我也講不清楚因我也沒有讀到這個,可他2個是一件事是不是能通?跟各位報告是能夠通的,就像以前一直用能量跟物質的模式在解釋空性一樣的意思。因為其實所謂的大無為就相當於是能量,所謂的這個有為就相當於物質,有為跟大無為這2個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好似不是一件事可事實上是一件事,所以真正科學上發現 E = mc² 用一個等號就把這2個連起來了,而這個發現事實上也是成立的,要不然就不會有原子彈了。所以,為什麼你最後要去證悟的是一個大無為的空性、那你還是離不開用有為法,這個雖然沒辦法講、可是現在提出來了就是讓各位了解這只是沒辦法講清楚,你聽完我這些解釋你就發覺這是合理的。基於這個合理的意思,同時你就知道我們一直在講勝義,講了勝義以後好像世俗一點價值都沒有,其實不是醬子,若是醬子想就沒有讀通佛法,因為雖然實相是勝義可是你不能忽視所謂的現象、所謂的世俗。比方說,你要得到勝義你也要靠世俗去得到勝義,當然我們也知道若是以實相的角度世俗是幻有他不是實在有,雖然他不是實在有可他扮演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假如沒有這個假你根本也不會知道這個真;其實真正所謂的這個真他假如沒有這個假他也沒有意義了。不知聽懂沒?這是什麼意思?若用剛剛能量質量的模式E = mc² 這個方程式來解釋讓各位了解的時候,若純粹是能量,你追求這個東西,而純粹是能量在佛學裡講這就是空性,空性是根本沒有所謂的有無,那一點實質的意義都沒有。所以在大乘空性的角度為什麼涅槃到最後其實也不用去追求,因為沒有所謂的涅槃,只有你不住涅槃也不住輪迴,你若真懂這道理,有需要你還是要靠輪迴、其實也不算是輪迴,因為輪迴是不自主的,你回來投生、還是回到這世界做一些救眾生這看起來好像是假的事情,可是基本上你是自主的你不是被業力綁著,其實以空性來講又哪有眾生可救。可是若是要談真正的空性,這個問題就出在空性本身一定會跟緣起連在一起,所以才叫雙運、到最後告訴你這是一件事。所以,空性是很重要,可並不表示世俗就沒有意義了,不是醬子。

大瑜伽士帝洛巴046尊者亲口教诲说: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 。
藏密五大教派的祖师:均源于印度,如宁玛巴的莲花生大师、噶举派的帝洛巴尊者、萨迦派的布瓦巴尊者、觉囊派的月护、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覺囊派大家比較不熟悉,因以前曾被格魯滅過,近來又復活了。帝洛巴是噶舉白教祖師爺,除此,藏密幾大教派的開山祖師,寧瑪紅教就是蓮花生大士、格魯黃教祖師爺就是宗喀巴、噶當派就是阿底峽尊者,下面的布瓦巴是薩迦花教祖師爺,那洛巴是帝洛巴的心子也是非常重要的,由帝洛巴、那洛巴傳到瑪爾巴再傳到密勒日巴,這是白教一系列傳承人物。這句話簡單講就是絕對不能夠不去積2資糧,雖說他是顯現的是現象部份、屬於世俗諦裡面的東西,而佛學最後追求的是所謂的勝義是大無為法的東西,無生義基本上指的是見道、就得到對無為法有所體驗的那個智慧,意思就是你一定要靠這個東西最後才有辦法去得到證悟。

瑜伽士布瓦巴也曾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
布瓦巴是薩迦花教祖師,他也說過意思一樣的話,看起來是世俗諦但不能輕視這個集資淨罪,你沒這個你得不到你要追求的勝義諦。

无等塔波仁波切007也亲口说道:虽然积资净障也是本来清净,但要从微薄资粮开始积累。
塔波仁波切出現很多次了,也有人說他就是蓮花戒但無法定論,是早期很重要的一位成就者,所以才稱之為無等。這裡所謂的本來清淨這4個字代表的是空性的觀念,他不是分別念的東西。雖然資糧的本質也是離不開空性的這種本質,就說,集資淨罪在本質上也是空性的這種體性,可是你從一開始去累積他時就是用標準的世俗的方法、而且你還不能不用這方法。其實,這裡幾位說的意思都一樣只是說法不同。

所以,佛陀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不可思议积累资粮的方法,其中位居于首的就是供曼茶罗。诚如密续中说:若于诸佛刹,无余三千界,庄严妙功德,供养圆佛智。
其實供曼茶羅是佛陀教的集資淨罪的一種方便法,可在顯教並未看到特別講這個法,也許有是我不知道沒有讀到,可在密裡絕對有。“若于諸佛刹,無餘三千界,莊嚴妙功德,供養圓佛智。”這句看起來似跟曼茶羅沒啥關係,其實就是在講曼茶羅,這意思是說~~~佛剎就指佛的剎土,一個佛剎土有3千大千世界,莊嚴妙功德指所有的資源,那就不僅是物質也包括精神層面裡所有好的東西,這3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莊嚴妙功德我們都拿來供養佛,這就曼茶羅、這就是修曼茶羅。所以簡單講,最終他在那盤子上放的任何供品不管是用什麼方式放,他等於是把所有的世間拿來供佛。

在供曼茶罗的时候,按照自宗的传统,包括所修曼茶罗及所供曼茶罗两种,我們科判也醬子分成所修跟所供2。关于曼茶罗的质地,質地就是他用什麼材料去做的曼茶羅,其實那是供曼茶羅的方形、圓形有很多種形狀的基盤,在這上面放置供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上等者使用金银等珍宝曼茶罗,中等者使用青铜等材料制成的曼茶罗;下等者使用石板、木板等光滑的平台作为曼茶罗,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過要知道在修曼茶羅或供曼茶羅時這基盤是要拿在手上的,若是太重會受不了的、因修法時間不是很短,再讀下去就知道了,有時你要拭擦他可並不是說他髒要擦乾淨,其實這算是一種苦行,會擦到皮破血流、結痂了繼續擦了又破。所摆放的供堆:上等者用松石、珊瑚、青金石、珍珠等奇珍异宝;中等用藏青稞、橄榄子等药物果实;下等者用青稞、大米、小麦、豆类等谷类,藏青稞跟青稞不知道這2者有啥差別,不過米裡面也有價錢不一樣的米;最下等者仅仅用碎石、瓦砾、细沙等为所缘境,也完全可以。什麼叫为所缘境,就是你要把他觀成什麼、並不是看成石頭,因他在擺放的時候有他代表的含意,比方是須彌山,這時你就要把這一堆東西觀成是須彌山,不管是寶石、藏青稞、石頭都是要觀成須彌山。我看過一種用染色沙拼出的曼茶羅,花了很長時間完成最後供完後仍是摧毀,這就是無常!不管怎样,都要认认真真地擦拭曼茶罗的基盘。
繁華只不過一捧沙:

戊二、所修曼茶罗:

首先在所修曼茶罗的基盘上放置五堆所供物五部佛063,将位于中央的一堆观想成毗卢遮那佛由如来部尊众围绕;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金刚不动佛由金刚部尊众围绕;南方的一堆观想成宝生佛由珍宝部尊众围绕;西方的一堆观想成无量光佛由莲花部尊众围绕;北方一堆观想成不空成就佛由事业部尊众围绕。或者像明观皈依境那样,将中央的一堆观想成与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大圆满传承诸上师以重楼式安坐;前面的一堆观想成释迦牟尼佛由贤劫一千零二尊佛围绕;右侧的一堆观想成八大随行佛子由大乘圣者僧众围绕;左侧的一堆观想成声闻二圣 由小乘圣者僧众围绕;后面的一堆观想成光芒闪烁的方格架内层层叠叠放置着法宝经函。不管是哪种观想,都要将所修曼茶罗放在供台上。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陈设五供等环绕在所修曼茶罗的周围,供养在佛像、佛典与佛塔前;如果经济条件有限,没有所修曼茶罗也可以,只是在心里意念明观福田。p303
老實說,這些修曼茶羅我也只有從文字去理解並沒有實際做的經驗,這裡是所修曼茶羅跟放37堆在觀念上是不一樣,現在主要要先解釋這五堆所供物,他為什麼會提這五堆所供物?基本上這5方佛有關。一般在談到佛的時候,有所謂的中央大日如來、東方的阿閦佛、南方的寶生佛、西方的阿彌陀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現看補充資料~~~
五部佛金刚界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第九識:阿摩罗识/真如﹚,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为五部:一莲华部,众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二金刚部,众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劫,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如金刚之久埋没泥中,不朽不坏,故名金刚部。三如來﹙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显,入果位则理智显现,觉道圆满,故名佛部。四珍宝部,佛之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故名珍宝部。五事业﹙羯磨﹚部,羯磨译曰作业,佛为众生而垂悲愍,成办一切之事业,名事业﹙羯磨﹚部(秘藏记本)。此中前二者蓮花、金剛,为在缠之因德,第三者如來﹙佛﹚为理智具足出缠之果位。是即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次第为佛、莲、金)。后二者,于如來﹙佛﹚部中别开之。佛为二利圆满之称,其自证之边云珍宝部,其化他之边云事业﹙羯磨﹚部。如是于如來﹙佛﹚部中开二部,原为胎藏界曼荼罗之意,胎藏界曼荼罗,上中下中之通者,总曰如來﹙佛﹚部,此中下方有虚空藏院,是珍宝部也。上方有释迦院,是事业﹙羯磨﹚部也。由此论之,胎金之三五,仅开合之异耳(秘藏记私钞三)。如來﹙佛﹚部法界體性智大日如来,金刚部大圓鏡智阿閦佛,珍宝部为宝生佛平等性智,莲华部妙觀察智阿弥陀佛,事业﹙羯磨﹚部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
這是比較涉及密宗的說法,以佛的角度基本可以有2種傳承來看:1叫金剛界、1叫胎藏界,如若要談佛的時候就看你是由金剛界的角度來談佛還是由胎藏界的角度來談佛,這個界,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法界,講更深一點,因佛一定是在法界裡面所以不用法界這概念來代表,法界基本上本身也可以代表佛、佛本身也可以代表法界。因為佛本身就是代表如來藏也就他的智慧,我們都知道佛講到最後他的代表的是他的智慧,那這個智慧如果用如來藏的觀念來看的話他也叫做法界。為什麼會有一個金剛界一個胎藏界呢?這就是說,當我講如來藏的時候提過法身跟法身功德這觀念,或者提到一個空分一個樂分,還記得嗎?!再複習一下,先講法身跟法身功德。所謂如來藏就是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這是什麼意思?如來藏你若用空性的角度看的時候他叫法身,法身,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空性,因為法身本身是沒辦法言傳的、用任何方法都是沒辦法表達的,大家也都知道像法身佛是看不見的。那法身本身跟所謂佛的功德是一件事,所以叫做法身功德,意思就說佛最後會顯現出那麼多各種不一樣的不管是外相、智慧、神通等等佛的功德,可是他本身其實跟空性是一件事,也就是說世俗跟空性本來就是一件事,因為世俗也是空性變的、也不能說是變的是他本身就有這能力。所以,法身跟法身功德這2個是一件事。當我用法身功德來看的時候,他叫金剛界。所以,金剛界是偏向於有這個東西的角度,但本質上不能說他不是空性,金剛界就相當於講如來藏裡面的法身功德、或者說是如來藏的樂分。講胎藏界的時候指的是法身、或者說是如來藏的空分。醬懂?可是空分跟樂分千萬不能說是2個不一樣的東西、他是一件事,要隨時記住雙運是畫等號的意思,E = mc²,物質跟能量中間是用等號連起來的,也就說質能是雙運。
胎藏界~~~法身、空分
金剛界~~~法身功德、樂分
密宗所謂的5部佛很重要,金剛界,是由法身功德的角度來談法界、由這個角度來談佛,
金剛界為始覺上轉之法門,這裡有個名相~始覺,還有一個叫本覺,基本上胎藏部屬於本覺的概念,什麼叫本覺、始覺?若讀過《大乘起信論》對這名相就很熟悉,所謂本覺的意思就像你本來就有佛的這個佛性,這就叫本覺。可是你本來就有這個佛性並不代表你就是佛,因為你被所謂的煩惱障、所知障、業障、習氣障遮蔽了,你本來的佛性被遮蔽了,雖然他並沒有減少可是他沒有辦法發揮,所以這叫本覺。當你想辦法把這污垢去掉,污垢去掉了以後就開始能覺到本覺的時候這叫始覺。一個是本來有的可是你並沒辦法感覺到,那現在想辦法拿掉污垢你開始有辦法感覺到這就叫始覺。所以,本覺指的是你本來有的佛性,始覺是因你修行以後然後你得到了這個佛性,所以,始覺跟本覺其實2個是一件事。之所以叫本覺是因你本來就有,你之所以不覺是被所謂各式各樣的障給遮蔽了,你把這遮蔽解決掉你開始就覺到了、覺到了的時候那個就叫始覺。所以金剛界本身為什麼說是始覺上轉之法門,所以說這算是如來藏的樂分、用樂分的角度講,或者用如來藏本身法身功德的角度來講,醬你就懂了金剛界指的是什麼意思。始覺是在解決什麼?就是在轉你被迷之九識,這是以唯識的角度講有9個識,一般都講8識~阿賴耶識、莫那識、第6識、前5識,這怎麼突然講9識,9識其他8識都一樣,而8識是一種迷的觀念,到第九識就是說開悟了,這時他不能叫阿賴耶識,就好像不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那現在阿賴耶識開悟了,佛在教的時候也曾經提過這就叫:阿摩羅識,中文一般翻作無垢識,指的就是真如、指的就是如來藏,可是這是偏從有的角度來講的。所以所謂的9識其實並不是在8識上面又加了一個,不是這意思,意思是:用有的角度來講這個8識是假有,若你真正要說他是什麼他講的就是第9識,可是這還是在有的角度。所以佛學就是麻煩在這裡,你要會判斷他現在是由什麼角度而醬子說,比方他跟你講空性,可若他什麼都不講誰有辦法知道這裡面含意是啥。所以他必須要用世俗的方式、用分別念的方式才能夠去把那個無分別的境界、或是無分別裡面的那種東西他才有辦法表達出來。
金剛界的角度來講5佛的意思就是:是一種始覺下面把這個在迷的9識最後成就成五種之果智,就識轉成智,識轉成智這個智指的就是佛智,這個佛智又分類為五部,為什麼要分成5類?是醬子,前5識算一類,第6識算一類,第七識算一類,第八識算一類,現再加上第九識這觀念正好5類。在唯識的角度,前5識轉
成所作智,第6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就莫那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就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前面8識所轉這也叫4智,第5類就中間這個大日如來一般叫法界性智,講5智時就等於講到這個第9識。醬你就清楚了解5部佛指的是什麼。若從金剛界的角度來講,他的意思是~~~你本來被障礙迷惑的所謂這9個識,因為你開悟了所以變成是法身功德、是以一種有的角度來講的所以他會用始覺,這時他就成就了5種智慧~法界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5智代表5種佛。所以,醬你就了解他就分成5部佛,是醬來的。
5-1、蓮華部,蓮花部代表的是眾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蓮華部。雖說是由法身功德的角度來講,但這時所強調的有點類似法身功德的本質。
5-2、金剛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經無數劫,不朽不壞,能破煩惱,如金剛之久埋沒泥中,不朽不壞,故名金剛部。我們現在這個金剛界雖然是由法身功德的角度來說他,可是以法身功德這角度來講,蓮花部就偏向說法身、金剛部就偏向說法身功德。
5-3、如來﹙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顯,入果位則理智顯現,覺道圓滿,故名佛部。用以前4身的講法那佛部這有點代表自性身,蓮花部這代表法身、
珍寶部跟事業部有點應化身,4身就自性身、法身、報身、化身,講這可能有同修聽的有些亂,但要有耐心,慢慢聽下去你會了解這其中非常有秩序的。
他所代表的東西為什麼他要講成醬子煩瑣,因為沒辦法簡單的就能講清楚,就比方講法身跟法身功德雙運,不醬子講他的意思沒法表達出來。同理,以佛的角度,當用金剛界的角度來談佛的時候,佛本身也可以由醬子的觀念作分類,為什麼要做醬子分類?就讓你對佛本身更清楚他代表什麼。他不是很單純的,其實裡面是有很多含意的,他可以代表蓮花部,他也可以是代表金剛部,他又可以是代表如來部,一般,蓮花部、金剛部都沒有別名,但你會聽到如來部、佛部其實這是指的一件事。
5-4、珍寶部,佛之萬德圓滿中,福德無邊,故名珍寶部。這時就很明顯的是法身功德的部分,現醬子講,蓮花部~法身空分、金剛部~法身功德樂分,如來部算是蓮花部跟金剛部的一個基體,所以要用4身的角度來講,這就像講自性身的意思。樂分可以分成明分、現分、覺分,所以會講明空雙運、現空雙運、覺空雙運、樂空雙運,那延伸到珍寶部就有一點類似明分,講得是比較煩可是以後你聽到這些名相時就知道他的含意,這些含意又很重要,雖說他並不能就讓你證悟可是可以幫助你了解、可能你修行就比較容易點。
所以,蓮花部類似講空分、金剛部類似講樂分、如來部就代表講整體就合起來講、珍寶部就類似講明分或是覺分、事業部很明顯就代表現分所以也會叫他大悲周遍。
5-5、事業﹙羯磨﹚部,羯磨譯曰作業,佛為眾生而垂悲湣,成辦一切之事業,名事業﹙羯磨﹚部(秘藏記本)。為什麼會叫他羯磨部,若在寺廟僧團你就知道羯磨的意思,其實就是作業的意思。為什麼會提到這個?因為在法身功德裡面有一部分很清楚是利他的,像前面珍寶部是屬於自利的部分,那這事業部屬於利他的所以會叫大悲周遍。其實搞清楚這些跟如來藏的3聚義都有關聯,醬你會感覺比較具體。成辦一切之事業這事業就是度眾生,所以會叫做事業部或是羯磨部。

胎藏界的角度講3部佛的意思
此中前二者蓮花、金剛,所強調是為在纏之因德,在纏之因德這又是用如來藏的角度來說的,這2個:一個法身、一個法身功德,所謂在纏的意思,假如他被煩腦所遮蔽的時候他就沒辦法顯出來,可是真正後面能夠表現出來的東西都是因為他們,所以法身跟法身功德這2個是他的因,可為什麼要用在纏這2個字?因為你講他的因的時候就是他沒有辦法表現的時候,他一定是被剛剛講的那4種障礙所困,所以叫做在纏,就是被那些煩惱障、所知障、業障、習氣障遮蔽了。
第三者如來﹙佛﹚為理智具足出纏之果位。到這第3者如來部就是出纏,這跟我剛剛講法聽起來不一樣其實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都一樣。
現在搞清楚了,上面是從金剛界的角度也就是我剛剛講的是從始覺的角度、是從有的角度來講;另外,再從本覺的角度、由真正最根本的角度來講的時候他就叫做胎藏界。胎,一看就知是最原本的,萬物都要由這個胎才有辦法開始生長、是最基礎的那個。一般,胎藏界只會提到3部,是即胎藏界之三部,其次第為佛部、蓮部、金部。剛剛報告所作比喻時也說佛部是自性身、蓮花部是法身的根本、金剛部是報身化身的根本,或者可講蓮花部是法身、金剛部是法身功德,胎藏界就是指這個意思。
後二者就是指蓮花部、金剛部,是從如來部亦即佛部中別開出來的,這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意思是說今天若是把蓮花部當作法身、金剛部當作法身功德,法身、法身功德合起來叫做如來藏,那這個法身、法身功德也就相當於從如來藏中別開出來的。佛為二利圓滿之稱,他自證的部分是在珍寶部,利他的部分是在事業﹙羯磨﹚部。這裡是在解釋胎藏雖然講3部,其中蓮部跟金部是從佛部別開出來的,但佛部如若不用胎藏界角度而用金剛界角度去看的時候,他就有一部分是自利的、自利那部份叫做珍寶部,還有一部分是利他的、利他的那部分就叫事業部或是羯磨部。因此,在如來﹙佛﹚部中間又可以開出珍寶、事業這二部,所以胎藏界雖然講3部,可經過醬一分析事實上還是等於金剛界的5部,只是用不一樣的角度來分類。
原為胎藏界曼荼羅之意,胎藏界曼荼羅,上中下中之通者,總曰如來﹙佛﹚部,此中下方有虛空藏院,就是珍寶部,這裡只是再解釋一下也跟我們剛剛講的是一樣的意思。上方有釋迦院,就所謂的事業﹙羯磨﹚部也。由此論之,胎藏界的三部佛、金剛界的五部佛,其實只不過是開合之差異、意思是一樣的,一個是由法身的角度、一個是由法身功德的角度,只不過就醬子。

講完這些再看下面這段,那不管是從金剛界的角度抑或是胎藏界的角度,你都能清楚理解5部佛他所代表的內涵是什麼,五部佛每一部裡面所相連的是什麼?最中間的如來部代表的是是最高層次的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或又叫法界性智,其實佛是不能分高低的,現在這用字不妥,可這意思就比方像普賢王如來是寧瑪最重要的本初佛,任何的佛都可以由他做一個總結做一個代表,大日如來差不多的意思。再來,金剛部相對於大圓鏡智為阿閦佛,珍寶部為寶生佛相對應平等性智,蓮華部妙觀察智為阿彌陀佛,事業﹙羯磨﹚部成所作智為不空成就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醬就能很清楚的理解這個5部佛,每一部都有一個顏色代表,你感覺就不一樣、就很具體了。
其實這都是一件事,若以金剛界的角度來說是比較偏於有、就是用分別念的角度把佛分成5種不一樣的性質,其實真正的概念裡面佛根本沒有這些分類,只是方便我們了解佛本身既是佛智的本基、又可代表法身、又可代表法身功德,在法身功德這塊又可以拆成自利部分的珍寶部、利他部分的事業部,而利他部分事業部的代表佛就是釋迦牟尼佛。

金剛界

胎藏界

始覺、法身功德、樂分、有

本覺、法身、空分

蓮花部

金剛部

如來部

珍寶部

事業部

佛部

蓮花部

金剛部

法身

應化身

自性身

法身功德

法身功德

自性身

法身

應化身

空分

樂分

基體

明分-自利

現分-利他

 

阿彌陀佛

阿閦佛

大日如來

寶生佛

不空成就佛

珍寶

事業

 

妙觀察智

大圓鏡智

法界性智

平等性智

成所作智

 

西

中央

 


講到現在,不知各位感覺如何?其實主要是我想要告訴各位為什麼他會分做5部佛。一般經常會聽到5部佛~~~中間跟東南西北方,其次,這個跟如來藏的觀念是一致的,所以會涉及到法身、法身功德,再細分時法身功德面又可以分成自利、利他的部分,諸如此類等等;最後會發覺這5部佛概念跟佛學所教都有關聯且一致,並不是隨意編出來的。除此之外,以後再聽到金剛界、胎藏界,即使這是密宗的教言,這時你也不會陌生,也就說法界你可以用金剛界、胎藏界這2種角度去看他。

J師姐:可以請師兄confirm一下我的認知嗎?也不知道醬子的理解對不對,也就說,金剛界是由法身功德、樂分從有的角度去看的,這個始覺可以對應漢傳所謂的行性佛性、習所成種性。胎藏界這本覺可以對應漢傳所謂的理性佛性、本性住種性。
師兄:由顯教的角度醬子理解可以,我經常講的是用如來藏的觀念,所以金剛界才會用法身功德的角度、胎藏界才會用法身的角度。
J師姐:師兄,因我們先接觸的都是漢傳的,遇到藏傳的就想要跟漢傳的相連後比較容易懂。剛剛講到金剛界始覺有5部,也就是蓮花部法身空分、金剛部法身功德樂分、如來部自性身、珍寶部明分自利、事業部現分利他;然後胎藏界本覺3部就是如來部自性身、蓮花部法身空分、金剛部法身功德樂分,如來部又分自證珍寶部、利他事業部。是醬子分嗎?
師兄:是。雖然金剛界講5部、胎藏界講3部,其實意思一樣只是開合之間的差別。
J師姐:剛剛提到5識、6識、7識、8識、9識這個無垢識、奄摩羅識或是真如,轉識成智時的前5識轉成所作智,第6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就莫那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就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第九識的法界性智,對應至5部佛時,成所作智對應事業部,妙觀察智對應蓮花部,那這既是法身又是空分,不能確定?
師兄:以如來藏的角度講空分跟樂分,空分指的是法身、樂分指的是法身功德,醬子講時,意思是:蓮花部代表的是空分,金剛部是比較接近所謂的樂分、或者是法身功德。前面曾花了很多時間跟各位報告如來藏的觀念,如來藏的觀念實在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最後要進入密宗的時候不能不知道如來藏的觀念,就說我自己經過這麼多年也發覺如來藏是最究竟的一個觀念。
J師姐:還有,剛剛講到金剛部是所謂的應化身、蓮花部是法身、如來部是自性身,那珍寶部、事業部是什麼身?
師兄:因為這是不一樣的角度,佛可以由法身跟法身功德的角度來看,可我也可以由自利跟利他的角度來看他,自利的角度看就是珍寶部、利他的角度就是事業部。像胎藏界是由本覺的角度來講的,本覺就是比較偏向空性的角度,所以不需要再去扯自利跟利他,因為這是屬於分別念的東西。
J師姐:今天真的是有點複雜,感謝師兄!阿彌陀佛!
師兄:其實這些搞清楚以後,你會更有信心,你發覺佛學……以前覺得沒什麼事情為什麼要提5部佛?現在了解他裡面的內涵是醬子,是真有他的道理。

這個若有問題到最後討論時可以再提出來,至少今天不管聽懂沒聽懂都結了一個善法緣,那現在回到課文。
首先就在所修曼茶羅的基盤上放置代表五部佛的五堆供物,將位於中央的一堆觀想成毗盧遮那佛由如來部尊眾圍繞,醬子就很清楚了,聽完剛剛的解釋再來讀這前行文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這很明顯的是由金剛界的角度做觀想,前面的一堆觀想成金剛不動佛由金剛部尊眾圍繞;南方的一堆觀想成寶生佛代表的珍寶部尊眾圍繞;西方的一堆觀想成無量光佛由蓮花部尊眾圍繞;北方一堆觀想成不空成就佛由事業部尊眾圍繞。前面是觀成5佛,那這是另外一個角度,或者像明觀皈依境那樣,將中央的一堆觀想成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蓮花生大士、大圓滿傳承諸上師以重樓式安坐,就是觀法身普賢如來、報身金剛薩埵、化身極喜金剛、鄔金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的空行母益西措嘉、無垢光尊者龍欽巴、智悲光尊者晉美郎巴等醬一個傳承;前面的一堆觀想成釋迦牟尼佛由賢劫一千零二尊佛圍繞,記得觀皈依的時候,前面是觀3世諸佛,講1002尊佛,因沒看到其他人的解釋,那皈依是觀3世諸佛,1002尊,我猜是賢劫千佛、加上過去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毘舍浮佛、未來星宿劫第一尊佛日光佛正好是1002尊;右側,觀皈依境時這裡是8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即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所以這觀想成八大隨行佛子由大乘聖者僧眾圍繞;左側的一堆觀想成聲聞二聖由小乘聖者僧眾圍繞,聲聞二聖指的是舍利子跟目犍蓮;後面的一堆觀想成光芒閃爍的方格架內層層疊疊放置著法寶經函。不管你是用哪一種觀想,都要將所修曼茶羅放在供臺上。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陳設五供等環繞在所修曼茶羅的周圍,供養在佛像、佛典與佛塔前;如果經濟條件有限,沒有所修曼茶羅也可以,只是在心裡意念明觀福田。
引申閱讀:釋迦同三千佛緣
釋迦牟尼佛一日於眾會中開示大眾:我於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時代出家學道,聽聞五十三佛的名號,合掌歡喜,隨後並傳揚此五十三佛名號,使他人亦能聞名誦持,如此展轉相教達三千人,此三千人皆異口同音至誠誦持佛名,並一心頂禮,由於這樣恭敬稱名禮拜的功德,便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
這三千人此後次第成佛,即是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
三千人中,初千人以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於過去莊嚴劫時成佛,是過去千佛。
次千人於現在賢劫中次第成佛,依序為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我為第四釋迦佛,次後彌勒當補我處,最後為樓至佛。
第三千人以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將於未來星宿劫中次第成佛。而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也是因為聽聞誦持五十三佛名號的緣故,而於十方世界各得成佛。由此可知,受持五十三佛名號功德難可思議,大眾應當具足信心,虔誠誦持禮敬,將來必定出離苦海,乃至成就菩提妙果!

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601-800/story682.htm

戊三、供三十七堆曼茶罗:

接下來就是一般標準的37堆曼查羅。
在供曼茶罗的过程中,左手拿着曼茶罗,长时间用右手腕来擦拭基盘不是用紙也不是用布就直接用手腕去擦拭同时内心专注所缘,不散他处而念诵七支供,七支供以前講過,就是普賢10大願。(擦拭曼茶盘的原因)并不是曼茶盘上有不清净物需要擦净,而是要通过这种苦行磨炼的方式来净除自相续中二障的垢染二障就是指煩惱障跟所知障。以往噶当派的诸位大德在供曼茶罗时,先是用手腕的前面来擦拭曼茶盘,当前面起疱生疮的时候,就用侧面来擦拭,又起疱生疮时再用背面来擦拭等等。因此,擦拭曼茶盘的时候绝不能用其他的氆氇、软布等来擦,只能用手腕来擦,这是往昔噶当派诸位大德的传统,我们也要遵循这样做。

接下来开始安放供堆。
下面的这段《三十七堆曼茶罗仪轨》是萨迦法王众生怙主八思巴所作,八斯巴是薩迦第5代的祖師,因为简便易行,所以为新旧派普遍通用,舊派指寧瑪、其他均是新派。在这里也有首先供养三十七堆曼茶的传统,因此就这么进行。此外,无论是新派还是旧派,各自都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供曼茶罗仪轨。尤其是宁玛派的每一个伏藏品当中都有一种供曼茶罗的仪轨。伏藏就不再解釋了,像《中陰度亡經》就是一種伏藏自宗(宁提派)也是同样,关于广供三身曼茶罗的仪轨,廣供三身曼茶羅下面就會講到了,法身曼茶羅、報身曼茶羅、化身曼茶羅,是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龍欽巴在诸《心滴》中亲口说的众多言教。《心滴》,這是指龍欽寧體、無上瑜伽裡面最高的精髓,為什麼會講龍欽巴的諸《心滴》,因為現在五明佛學院或者寧瑪的修行人一般都是在修龍欽寧體,而寧體的意思就是心滴就是最精髓的意思,龍欽寧體就是龍欽巴整理出來的,最後是晉美郎巴用伏藏的方式公布了龍欽寧體這個修法。所以,无论采用哪种仪轨来供养都是可以的。
在供三十七堆的时候,首先念诵:
巴杂 布米阿吽
达巴 戒萨耶
清净本基 大自在金地
同时左手拿着曼茶盘,右手洒牛净物 及香水。牛淨物,以前讀過,就是牛五物~~~黃牛的糞、尿、酥油、酪和乳等五種產出品做成的一種淨品來清潔東西。

接着念诵:
嗡班扎日客啊吽
同时用右手拇指和无名指拿一束花(或一粒米)在基盘上右向旋绕,最后安放在中央,這應該是指須彌山,佛學的宇宙觀中間是須彌山、旁邊是鐵圍山。如果有现成的铁围山要放,也在这时候放上。以下一边念诵仪轨一边安放供堆:

普賢上師言教-096-20210119-37堆曼茶羅.jpg

這是代表佛學中最小的一個世界單位~須彌世界,中間是須彌山、最外圍是鐵圍山,有4大洲,人現是住在南瞻部洲,每一大洲又有2個小洲圍繞在旁邊,一般你可能會想這跟現在所了解的世界不一樣,所以說這是佛學宇宙觀裡面的世界,可你不能認為他這講法跟科學不一致就認為其他的教理也都不對了,不能醬子。
佛學宇宙觀所謂3千大千世界:
https://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422634934
基本單位是須彌世界,須彌世界上至初禪天為一小世界,1000個「小世界」合為一個「小千世界」,2禪天包覆其上,醬子,1000個「小千世界」合為一個「中千世界」,3禪天包覆其上,醬子,1000個「中千世界」合為一個「大千世界」,4禪天包覆其上。故稱之3千大千世界。
須彌世界配置了一個太陽跟一個月亮,觀念中不是球形是平面的,以現在科學來講一個太陽就是一個太陽系,所以醬一個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可也跟現在我們所了解的太陽系不一樣,而他所謂的「小千世界」「大千世界」以現在的觀念應該就是屬於銀河系,因為銀河系其中包含了無數的太陽系,所以很明顯以前他們的宇宙觀跟現在所了解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可是沒關係,這不是重點,不能因此認定教理都是亂講的。
37供意思是整個天下所有的好東西都在上面來供養佛。

热扣           外铁围山环绕
色吽拉热意加波热绕           中央须弥山王
         东胜身洲 南赡部洲
瓦浪 扎莫年            西牛货洲 北俱卢洲
鄂呀 荡鄂       身洲及胜身洲 拂洲及妙拂洲
                行洲及胜道行洲
扎莫年荡扎莫年戒达               恶音洲及恶音对洲
仁波切热喔 戒向            珍宝山 如意树
玛谋 波漏斗             如意牛 自然稻
扣漏仁波切 洛吾仁波切            金轮宝 如意宝
怎母仁波切 轮波仁波切            玉女宝 大臣宝
浪波仁波切 达求仁波切            大象宝 绀马宝
仁波切 波哦        将军宝 宝藏瓶
给巴玛 幢瓦玛 乐玛 噶玛          嬉女 鬘女 歌女 舞女(外供)
美斗玛          花女 香女 灯女(內供,指自己的身口意)
这恰玛 涅玛 达瓦                 涂香女
仁波切                         珍宝伞
          尊胜幢
拉荡美 彭色 巴玛仓瓦美巴的涅 真坚    将此等无不圆满之人天受用供养大恩
匝瓦荡 旦喇嘛达巴 玩结怄    具德诸根本及传承殊胜上师……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