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003-20190122

上週已經把禮敬頌文解釋過了,今天正式進入課文。
在前面簡單的也介紹過,前行,裡面就是根據一個《普賢上師言教》,除了課本我還有一個《備忘錄》,那就是用這2個做根本的藍本來消文
。現在先複習,所謂的共同外前行,前面說過主要就是出離心四加行: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4個,再加上2個,所謂的法之希求心:解脫利益、依止上師,這是一開始的共同外前行。所謂共同的意思就是大小乘所有的下士道、中士道大家都要共修的,再來的上士道就變成不共修了,就是大乘法這邊,就叫做不共內前行。我們現在都還在共這邊,共真正的開始是在暇滿難得,但是,在暇滿難得一開始有一段叫做聞法方式,在《廣論》叫做聽聞軌理,醬大家有一個概念,就說有的地方把這算屬於暇滿難得的一部分,但是事實上上分開是比較恰當的。他這是先告訴你我們現在要聽聞這個法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軌則、用什麼樣的一種原理來聽這個法。

普賢言教-000-20181218 科判 聽聞軌理.jpg

這一科叫聞法方式
聞法方式,最重要就是一種聽聞的軌理,又可以分成2小科:
1. 發心、或者叫做等起,意思是什麼?一般講身口意,你在意方面也就是你真正內心裏面對這個聞法你是用什麼樣的一種概念、或者是用什麼樣的一種心意來聽這個法。這又分2個~1-1. 廣大意樂菩提心,大乘法,一定要在菩提心這種意樂下面才叫做大乘法。因此你在聽聞的時候,內心裏面也是要有廣大的菩提心作為他的發心或者作為他的等起,就是你在意樂方面一定要有醬子一個意樂。除此之外,1-2.因這算是
《大圓滿前行》,那《大圓滿》已經是到密了,其實密方面也是要講菩提心的,可是單單在密的部分有一個很重要的叫做廣大方便清淨心,目前大家可能對這名相比較不熟,過去有接觸佛法比較多一點的、甚至有接觸過密教的就知道他們一般叫淨觀,乾淨的淨,或者這裡叫做清淨心。這在密宗裡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等等我會解釋。這是屬於心方面。
2. 行為方面,也就是身口意的身跟口方面,分作2部分,2-1. 應斷,你不能做的,2-2. 你應該做的,應取。基本上這是這一科的內容。應斷的部分就分做器3過,在《廣論》叫做斷器3→覆器、漏器、毒器,再加上6→不能傲慢、無正信、不求法、外散、內收、疲厭,雖然跟以前讀的不完全一樣,但有部分很類似。再加上5不持→不能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這些都會讀到,這是你在聞法時要斷的部分。上下錯謬而持是說你沒有按照次第這是不行的。應取的部分就是你要依止4想~己為病人、師為醫生、法為良藥、修為服藥,《廣論》也讀過,修行就是把講出來的法服用,所以修就是服藥。還有你要具足6度,有了《廣論》的基礎就比較容易了解這了,因為你在大乘裡面一定要根據6度,雖然你是在聽法,可是你也完全在聽法中間包括了6度。最後還有其他的威儀,比方,帶帽子的時候不講,聽法的坐的比講法的人高也不講,類似這些,讀過《廣論》的應該還記得。

今天最重要是講發心的部分、講等起的部分;接著才會講到行為。
等起分2部分,1部分就是菩提心,1部分就是密宗很重要的叫做清淨心。有了這個輪廓以後現在來看課文。

全文分二:甲1. 聞法方式、甲2. 所講之法。
聞法方式分2:發心、行為
發心分2: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p26
文。【發心、或叫等起】
剛剛看過那個表,你就很清楚這科判是怎麼分法。現先看廣大菩提心之發心。
這一開始索達吉堪布在說明的時候舉了2個公案,所謂公案就是跟這個有關的過去發生過的事件。先講這2
個公案再去讀課文。
佛頂禮荒野白骨公案
佛陀跟弟子走在荒野中看見一堆白骨,佛陀當下就向那堆白骨頂禮,旁邊的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佛陀:世尊,你如此尊貴,怎麼會看見這堆白骨而對之頂禮?佛陀:這些眾生過去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
主要就是這個觀念,所以佛陀對所有的眾生特別是已經亡故的,他想到這些眾生過去都對他曾經有恩德。這公案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眾生按照佛教的觀念他都做過我們的母親。有很多人沒有辦法去理解這一點是什麼邏輯,在《廣論》時也報告過,這是有理證的,先簡單講,大家若有興趣再回去翻讀《廣論》的內容。
簡單的一個邏輯就是→我們在整個輪迴當中以佛教的角度叫做無始以來,所謂無始以來,就是這個時間是沒有辦法給他說清楚的,簡單講,無始以來這個數字是非常大的,沒有開始的一個數字。若以所有眾生來說,眾生不是光指人這也包括6道一切有情,不論你怎麼算這世間裡面的眾生數字再怎麼大他不會是無窮大,再大也可以得到一個數字,雖說我們現在不知道這數字,可是他都是可以算的,可是你輪迴的次數呢那是非常大的。簡單來講,以醬一個角度那所有的眾生基本上他都曾經有機會做過你的父母。因我沒有回去重看《廣論》這一段,現只是提醒各位當他說眾生都曾經是你的父母的時候,基本上這是有理證的,並不是隨便講的。

阿底峽論述修行黑班雜者心念不對公案
這個公案《廣論》也讀過,是說某次阿底峽跟他大弟子種敦巴在一起時,阿底峽顯出有些驚訝傷心難過的神色,弟子問他發生何事?他就說他認識一位在印度修黑班雜的修行人,班雜,這是譯音,一般我們叫金剛,黑金剛這應該算是一種密法,這個人修黑金剛的密法最後證得到的是聲聞的果。種敦巴就問為什麼會醬子,他說這個重點不是在法本身,而是在修行人的心念。
我們這裡一開始就講聽聞一個法你是用什麼樣子的一個發心,為什麼會跟這公案扯在一起?就說這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先講完這公案再回頭解釋。
為什麼會跟這公案扯在一起?就是修黑金剛、黑班雜的這個人理論上本來是要修佛果位的,因這應該算是密乗裡的一種法要修佛果位的,可是他的心念假如不正確的時候,他修這個法他得不到佛果位,最嚴重的時候有可能會修到地獄去,這人還算幸運,他變成修成是聲聞乘的果。
這裡面就講任何一個法本身……其實修行本身基本上就是修這個心,你在這個心上面若不是調整到一個正確的心念的時候,你修什麼法都一樣,都得不到那個法的果,有時甚至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反效果、或者很嚴重的後果。
那由這2個公案,就他為什麼一開始要跟你講發心這件事,也就說你現在開始要聽聞、要讀這個法,可是你要讀這個法之前你的心態一定要正確,今天你是用什麼樣的心來聽聞,先把這個跟我們講清楚,同時讓我們也把心調整清楚。大家一定要聽清楚、聽清楚以後在心態上面一定要按照他醬子做。因在修行來講、或在世間來講,本來就是在講一種因果,一般我們叫緣起,任何事情要得到一個果一定要種一個因,在醬子一個因果、或是緣起醬一個原則下面,第1個就是心。因我們整個所謂的因果、或是講到身口意,意是最重要的,身口部分其實也是受意的影響,意是最根本。所以整個因果就是心本身是最重要的因,這個對,後面的果才會對,這個不對,出來的不是你想要的果。
我們理解了這2個公案,就明白之所以他一來就講要發菩提心。現看課文。
7因果】
我們應當如此觀想︰其實身處輪回中的一切眾生,自無始時以來無有一人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這整段話就是以前在《廣論》講的7因果的知母。現在同修中有相當多人讀過《廣論》,也有一部分人沒讀過,那稍微再解釋一下。
在菩提心裡面有2種修法7因果、自他換7因果基本的觀念就是視眾生是你的母親這一點開始演變出來的,根據理證眾生都曾做過你的母親,所以你可以用這個角度開始,然後你就有辦法對眾生產生這個菩提心。自他換是另外一種修菩提心的方法,這裡是直接用7因果,所以,一開始就要知母。課文這裡第一句就是要你知母,這就是如來芽尊者對華智仁波切講的話,華智仁波切如實記錄下他的老師怎麼對他說的話。
接下來,作父母時都是以大恩哺育我,好的飲食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恩重如山。這一段就是7因果的念恩7因果一開始就是知母-7>念恩-6>報恩-5>慈心-4>悲心-3>增上意樂-2>菩提心-1>佛,忘了回去再翻一下《廣論》。接著是欲報恩所有這些具有大恩的眾生,因為都做過我們的母親,雖然他們是欲求安樂,可是他們卻不知道修持安樂之因→十種善法,你要有安樂你一定要行善,安樂的因就是10種善法3、口4、意3,比方,不殺、不盜、不邪淫等等,做過我們母親的這些眾生他們都是希求安樂,可是他們並不知道要安樂需做10善法,他們雖然不想受苦,他們卻不知道應該捨棄讓他痛苦之因→十不善法,這就是10善法反過來,作惡一定會得惡果,因果是不會錯亂的。做過我們母親的這些眾生他們所想的跟他們所作的背道而馳,因為醬子的愚痴而入於邪道,非常迷茫,就好像一個盲人獨自留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他走在懸崖邊自己也不知道,一失足就會摔下去,還有各樣的兇禽猛獸隨時都可以傷害他的,這很可怕很也可憐啊﹗他們並不想醬子可是他沒辦法因為無明的關係。

又繼續觀想︰我如今要聽聞這個法,並且要修持這些甚深正法,比方這個前行最後要變為大圓滿的正行,目的是為了使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現下為六道痛苦所壓迫的這一切曾做過我們父母的眾生遠離各自業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的習氣,獲得遍知佛的果位。這樣的發心不管你是在聞法或者是修法時都是極為重要的。
醬大家就知道,他一開始要你聽聞軌理,第1個就強調你要發菩提心。所以,一直跟各位說前行很重要,比方一開始要發菩提心這種,不要避開前行不做,這種就是在提醒你在聽聞之前你心裏已經做調整了,醬子你才會種下一個正確的因。

【三殊勝】
現在是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不管你修持善根無論大小,此善根若以方便攝持,稱為加行發心殊勝;善根不被他緣毀壞,稱為正行無緣殊勝;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長,稱為結行回向殊勝。什麼叫修持的善根是大或小?比方你聽聞,你聽聞完以後得到的也是一個善根,或者你去布施、持戒,這能得到的也都是善根。修持以後能夠得到的就叫做善根。不管你得到的善根是大是小,你讀一段這個文字跟比方說用50萬去買魚放生,這一比之下好像有大有小,可是,大小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攝持這個善根,簡單說這首先就涉及到發心。這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尤其在這個法門裡很重要的一個名相三殊勝,三殊勝這個名相一定要記住,就3個很重要的東西。
1. 加行發心殊勝,加行在這裡就是等於你還沒有正行之前的準備工作,像我們現在在修前行,前行跟加行在某一個角度這2個是一致的、一樣的意思,或者你叫前行發心殊勝也行,就是你在正行之前你一定要有正確的發心。你想一下剛剛那2個公案,心是決定的因,一定要有因才會有果,然而這個因最原始的東西是心,是你身口意的意,這是最基本的。
2. 正行無緣殊勝,就是你在做正行的時候,你這個正行本身、你得到的這個善根,不會被世間其他的緣把你這個善根摧毀掉。比方說,讀《廣論》你也讀過這個,就說,你可以造了很多很多的善根,你持戒、忍辱、布施、或者你聞法很多,這些種下的善根在你一發脾氣的時候,這叫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的時候所有這些善根全部都會毀掉。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你在這個正行裡面你要避免你的善根會被其他的違緣毀掉、沒有產生而讓你沒有得到善根。
前面加行發心殊勝這個加行已經解釋過,強調是大乘的菩提心、密宗的清淨心或叫淨觀這2個;在正行上面叫做無緣殊勝,無緣,用比較嚴格的說法,就是你有空性的見地,因大乘法是講般若,般若本身就是講法空,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法空、不執著法,不會執著醬一個角度裡面來作正行。比方你聽聞,你坐在那聽聞這就是聞法裡面的正行,一方面你有正確發心、一方面你有醬一個法空的見地,也就是你不會執著、不會去變成是一種執著去求這個法。這是比較嚴格的說無緣殊勝的意思,他是比較強調大乘法的觀念、就是法空的觀念。另外,這個無緣也可以解釋說是你要專注的意思。就看你要用比較嚴的角度或是比較普遍的角度來解釋無緣殊勝,用普遍的角度就是要專心的意思,不專心聽聞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3. 結行回向殊勝,最後要讓你所產生的這個善根會增增日上,就是會增上且不會毀滅,在結尾的時候你就要有回向,這就叫結行回向殊勝。比方說,堪布用的例子,就像你把錢存入銀行去生息,善根增增日上,就是善根會長大,同時很安全,不會被偷、被用掉。你因為有很適當的回向,那你在生氣的時候這一些善根就不會被摧毀,有醬意味在。
這三殊勝是非常重要,前面你要發心,中間你要專注或者要有大乘的空性智慧在聞法裡面,最後你一定要做回向,這叫做3殊勝。為什麼三殊勝是非常重要,接下來就解釋這,這也就是我一直跟各位強調你千萬不要丟掉前面的前行、最後的結行,因為按照他的教法很清楚的這部分是不能省的。

他說,所有一切善法以這三種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聞法也是同樣不能例外,行善就不要講,聽聞本身也一定要按照這三殊勝的原則,所以聞法要把聽聞軌理放在首位,也就是一開始就要告訴我們聽聞軌理,特別是發心居於主導地位更為主要。再講一遍,為什麼他一直要強調這個,大家今天讀了這個法、讀了這個前行,你希望的結果是什麼?你可能會有在這部分不見得是正確的見地,再讀下去你就會理解,我們先按照正確的講,就說你就是希望有一天要成佛,你今天讀這個法就是為了將來要成佛,那一開始你一定要發這菩提心,你沒有種這個因那個果是不會出來的。比方說,你現在讀這個法的發心很簡單就是希望臨終時很平靜,你似乎覺得這是對的,那按照他現在教我們的,當你用醬子一個發心去讀這個法的時候,你這就是屬於自私自利部分的發心,你最後不會得到成佛的果位,因你完全是背道而馳,一開始你就沒想往這邊走。最多你也就是得到你所想得到的目標,可是當你更了解整個事實的時候,你發覺你原先的目標根本沒有解決問題,重點不在這,假如你今天沒有因幫助眾生而成佛,你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醬你就了解他為什麼一開始要強調這點。正如開發龍欽寧體的智悲光尊者晉美朗巴所寫的《功德藏》中云︰“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 這裡面就是強調發心的重要,什麼叫善惡像大小?供燈,大家都聽過貧女供燈的故事,貧女她傾其所有去供養一盞微不足道的燈,跟50萬買魚放生,看來這好像大小差別很大,這叫做像的大小,這是外表、他所作事情給你的感覺,真正重點不是在外面的大小而是在心的差別。你們都知道這個公案貧女雖只供了一盞小油燈,但到早上要滅燈的時候,所有燈都可以滅,只有這盞燈不滅,佛才把這個燈為什麼滅不了的因緣解釋出來。就是她的心意強到你無法滅她所供的油燈。那個用50萬買魚放生,當時心中所想可能是炫耀財富,那按照佛學的教法他不但不會得到他布施的功德,很可能還換到他去惡趣的結果,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佛學中很普遍的教言。如此說,你的動機倘若是為了貪圖地位、追求名聲等今生世間的利益而發心,無論你所聽聞多少佛法你也不可能趣入正法、變成正法。就像很多人看起來非常精進,花了很多時間聞法、講起來又頭頭是道,可是他所想的就是名聞利養,若是醬子,那聽再多佛法也不會變成正法、就是不會變成你的善根,不可能帶你去佛果位的。因此,一開始這個發心是非常重要。

所以,首先你要向內反觀自心,調正自己的發心至關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調正發心,那麼就說明善法已被方便所攝持,什麼善法已被方便所攝持?這就是你已經有方法來掌握善根,也就是讓你的善法將來能幫助你,這就叫善法被方便所攝持。就是你有辦法來掌握這些善法所得到的善根。醬子一來,你即將成為大士正道無量福德之津梁。大士正道,這個大士,我們說上士道,大士正道講的就是上士道。上士道代表的意思就是大乘法,大乘法的目標就是為普渡眾生自己要成佛。所以你就會變成是能夠成就上士道這些無量福德,這裡只強調福德因這涉及到你現在的發心是屬於福德方面不是智慧方面,發菩提心能夠成就無量福德的這個津梁。同樣的,如果你不了知調正發心,雖然你表面上去聞法、煞有其事地去修法,卻也只能成為修法的影像、成為形象上面的修行而已。轉繞就是你繞佛塔或是繞佛像,因此無論是在聞法時,還是觀修本尊、持誦密咒、頂禮膜拜、經行轉繞等修法時,甚至口念一句觀音心咒都應該要用菩提心來攝持,這點是十分重要的。這又回到一開始強調這個,就有因才有果。
4種狹小意樂
意樂本身可以決定行為的善惡,善惡的大小是你心意的本身,而不是你所做出來表面那個像,應該是你的心。所以,你自己才知道你是在做善法還是在做惡法,別人看表象可能認為你在做善法,你自己最清楚、這是你自己要警惕的。一般有4種狹小的意樂意思就是你要避免,現在要我們發菩提心,在聞法一開始你就要用正確的心意去聞法,什麼情況是你不應該有的:1. 現世名利,你今天聞法是為了現世的名利,相信我們的同修是不會犯的,沒有人會為了現世的名利今天來聞這個法。2. 遠離怖畏,就是剛剛講的怕將來臨終時人會慌,所以現在學些佛法、讀些東西,將來就會比較走的平靜等等,為遠離世間的一些怖畏來聞法這是不正確的心意,不應該用醬子的心意來聞法。3. 來世善趣,這也不對,叫做狹小,因為這個都是為了你自己私人的利益,今天大乘法最重要是利他,之所以利己的目的是為了要利他。我要普渡眾生,但假若我沒有能力我是救不了眾生的,所以我要成佛,因此成佛的目的是為了要普渡眾生,是醬子一個關係,真正是為了利他,這是大乘的中心。所以,大家注意現世名利、遠離怖畏、來世善趣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發心。4. 一己解脫,這指的是聲聞乘。就是只管自己離開輪迴,不去管別人怎麼樣。基本上這都不是我們今天應該做的,為什麼?你今天要修行的叫做《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最後這大圓滿法是為了要成佛的法,所以你現在這些都要配合才對。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廣論》裡提過,彌勒菩薩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這就很清楚,發菩提心的目標就是用悲心去緣所有的眾生,所以叫做利他,另外,智慧方面,就是用他的慧心所去緣真正的般若智慧,就是去求正等菩提,緣那個真正的成就佛的那樣子一個智慧。這是2件事,就是為了要利他所以要成佛,這句話裡面已經很清楚的把大乘法裡面最重要的2個目的都表現出來了。

先看一下補充資料,你們手上都有。
因我覺得這個三殊勝很重要,可能你們需要更多的資料去了解這個三殊勝。

      001 三殊勝:龍樹菩薩「圓滿福慧資,福慧所出生,二身願獲得。」三殊勝是二種資糧或二諦的歸納。加行發心殊勝與結行回向殊勝是有現福德資糧,正行無緣殊勝是無現智慧資糧。有現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無現智慧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色身;無現智慧資糧作為近取因,有現福德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法身。
這個三殊勝,假如根據龍樹菩薩的教言裡面說過:「若有圓滿的福德跟智慧資糧,那麼由福慧所出生的東西,二身願獲得,也就是佛的色身跟佛的法身。」你要成佛一定是能夠3→證悟法身,法身是看不見的、是智慧的代表;除此之外還有色身,色身就是報身跟化身,報身是菩薩能夠見到的,一般凡夫是見不到佛的報身,要見道以上的人都算聖人才能見到佛的報身;化身,我們就可以見到,當時佛就是用化身出現在世間。佛的色身跟佛的法身都跟他的福慧資糧有關,就是從福德跟智慧裡面產生的。
那三殊勝其實就是福德跟智慧二種資糧、或者也可以叫他是世俗諦跟勝義諦二諦的歸納,世俗諦相對應指的是福德、勝義相對應指的是智慧。這歸納的意思就是說,因你最後要成佛就是要靠福智,那3殊勝本身就是福德跟智慧這2個東西的歸納,醬大家就懂龍樹所說的意思了。
加行發心殊勝就是一開始發菩提心、或者是密宗的清淨心,這個殊勝1跟最後的殊勝3結行回向殊勝他們是屬於有現福德資糧,什麼叫做有現?有現,就是你能夠顯現出來的,一般世俗諦的東西才能夠顯現出來,勝義諦一般叫做無現。中間的殊勝2正行無緣殊勝是屬於智慧資糧,也叫做無現。剛剛跟各位解釋這個正行無緣殊勝的時候,有2種解釋,1種比較通俗的就是你要專心,真正比較嚴格的說指的是法,是你在聽法的時候也具有法空的見地,所以這相關到智慧資糧、一個無現的智慧資糧,指的是勝義諦。醬子就把三殊勝跟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或是世俗諦、勝義諦的關係講清楚了。
那用有現福德資糧也就是用殊勝1跟殊勝3這個世俗諦作為近取因,近取因,簡單講就是他的親因緣、真正最基本的那個因。用有現的這個世俗諦、或者是福德資糧、或者是殊勝1跟殊勝3作為近取因,用他的無現智慧資糧、或者是殊勝2、或者是勝義諦作為俱有緣,就是福德作因、智慧作緣最後使他獲得佛陀色身,色身裡面包括報身、化身;所以,二身願獲得這二身裡面沒有分開報身、化身,指的是法身跟色身。醬子你就了解殊勝1、殊勝2、殊勝3跟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或是跟世俗諦、勝義諦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這關係又跟佛陀最後成佛時的色身、或是成佛時的法身有什麼關係。殊勝2,也就是用無現智慧資糧、或者勝義諦作為近取因,有現福德資糧、世俗諦作為俱有緣,醬子倒過來就獲得佛陀的法身。醬子就講清楚了為什麼三殊勝這麼重要?!就說不管你今天是在聞法,不要以為聞法才用三殊勝,你任何的修行都要跟這個合在一起,而且你都要記住,一開始是心要對,再來,第2正行的時候也要對,最後一定要回向。這個原因就在這裡。

三殊勝龍樹菩薩「圓滿福慧資,福慧所出生,二身願獲得。」

福德(世俗)

智慧(勝義)

1加行發心殊勝

3結行回向殊勝

2正行無緣殊勝

菩提心、密宗清淨心

錢放入銀行

專心、空性見地

福德因+智慧緣→色身(報身、化身)

智慧因+福德緣→法身

 

現從另外一個角度再補充一點,有什麼東西能夠毀壞善根?一般來講有4種外緣能夠毀壞你所得到的善根。
【註1】四種外緣能毀滅善根:一、没有为圆满佛果而回向,仅享受一次安乐的果报就会穷尽。二、一千个大劫当中积累所生的一切善根,能毁于相续中嗔心生起的那一刻。三、心生后悔,善根也会穷尽。四、如果炫耀善根,也会使它灭尽。若生起与基大中观、道大手印、果大圆满相似的见解,引发出三轮现而无自性,也可代表初学者的正行无缘。然而,作为初学者,一开始达到正行无缘有一定难度,所以寂天菩萨说「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一、沒有為圓滿佛果而回向,僅享受一次安樂的果報就會窮盡。
沒有為了圓滿佛果而做回向的話,當然有了善根一定會感果,會感到一個果報、異熟果,也許下一輩子比較漂亮、比較有錢等等,可是這一次安樂就用盡了,你那善根就結束了,就已經抵銷掉了、沒有了。這就讓你所得到的善根就毀掉了!反過來,你若會做回向就像剛才的比喻把錢放入銀行的意思,不會毀掉而且會增長廣大,就好像得利息一樣。
二、一千個大劫當中積累所生的一切善根,能毀于相續中嗔心生起的那一刻。
這是個比喻,就是火燒功德林。一生氣,你假如沒有回向,那你身上的那些善根因為你的一生氣這些善根全部摧毀掉了。
三、心生後悔,善根也會窮盡。
你後悔,比方,昨天因某件事情你布施了20萬,今天想到卻後悔給太多了,當你醬子的想法一出現時,你善根就毀掉了。
四、如果炫耀善根,也會使它滅盡。
最後一種,炫耀,很多人做了善事就怕別人不知道,這看太多了,是蠻感概的,可能他不知道、也許不會那麼慘啦!有時人真很愚痴,做了一點布施就怕別人不知道而到處講,醬子讓你善根就毀掉了。
可是你假若生起與基大中觀、道大手印、果大圓滿相似的見解,這3個是蠻深的東西,一般佛學叫做基、道、果來講這3個東西。大中觀,在密宗或是如來藏一般叫做大中觀,這是屬於見地的部分。道,大手印,像白教裡類似無上瑜伽裡面強調的就是恆河大手印;果,一般就叫大圓滿、虹光身這種大圓滿。像這一類是一致的,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這種基、道、果就是類似最高層次修行裡面的基、道、果。假如你在這上面有醬相似的見解,自然你就會引發出三輪現而無自性,三輪的意思,以布施來講就是無施者、無受者、無布施物,這3個都無自性的,那你就會做醬三輪體空的布施,假如你是有醬子的一個見解,就可以代表是初學者的一種正行無緣。所以真正標準正行無緣是三輪體空,比方現在在讀佛法,就要三輪這個觀念跟聞法配在一起,不知道醬比喻是否正確,不過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就是說,當你有法空的觀念,這個就叫正行無緣。大乘最重要就是般若智慧,你有法空的觀念就不會執著有醬一個法,類似醬子!後面這句話很重要,一般我們知道這個觀念,也就說你知道這4種情況會毀掉你的善根,如果你在這方面有見解,那你能夠知道三輪體空,當然你就能做到正行無緣,醬子基本上你的善根是不會被毀的!那反過來你一定要知道,以你作為一個初學者,一開始就要能達到正行無緣、就是三輪體空是有一定難度的,可以說非常難,甚至連什麼叫做大中觀、什麼叫做道的大手印、什麼叫做大圓滿,這些都完全不知道,他對空性不夠理解,你叫他怎麼有辦法生起三輪體空醬子的一個善行呢?!非常難的!所以,寂天菩薩就說過「緊繫念法柱,已拴未失否?」就說你只要一得到善根,你馬上要很警覺要想辦法讓他不丟掉,所以,回向,這句話就是告訴你回向很重要。就是讓你體驗到你很難做到,可你要想辦法第1個你一定要做到,你第1個沒有做到,你後面沒有功德的;第2個,你可能很難做到,可是你要想辦法。所以,第3個,反而是非常重要,回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邊對我們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導。

【註2】回向包括:一是具毒回向,即使獲得了增上生安樂的善果,可是以耽著三輪的實執無法從輪回中得解脫。二是無毒回向,它又包括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佛菩薩怎麼以三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也那樣回向。)以及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將三世一切有、無漏善法合而為一,為了一切有情遠離三有三界輪回的苦因及苦果、獲得佛果而回向。)兩種。“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和“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兩個偈頌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
再來,回向是包括:
1是有毒的回向,什麼叫做有毒的回向?簡單說你某一種回向是不正確的,比方你回向讓你買樂透中獎,這就是有毒回向。因為就算讓你成功了,你得到的這種果讓你還是執著在三輪裡面,對你要求輪回中得解脫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去得到佛果位。這種有毒的回向,我們絕對不能去做這種回向。
2是無毒的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包括真正的三輪清淨的回向,什麼叫做三輪清淨的回向?他教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說你佛菩薩你是用什麼方式去做三輪清淨的回向,那我也跟你一樣回向。你怎麼做我就完全按照你那樣做。這個就叫做三輪清淨的回向。或者是相似的三輪清淨的回向,就將三世一切有漏、或者無漏的善法全部合而為一,目的是為了讓一切有情遠離這些三有三界輪回的這些苦因及苦果、最後能夠獲得佛果。就是把這些有情都安置在佛果位,做醬子的回向。那這不算是三輪清淨,他有三世、還有分別念、還有不是三輪體空的觀念,這叫做相似。
我們一般很多人做的是相似的三輪體空的,最少他最後希企得到的是合理的。
什麼叫做佛菩薩你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他也有教我們,我們的結行就是念這一段文。所以,前行跟結行要按照他醬子念,為什麼?就是為了這個三殊勝。以前讀《廣論》的時候也是一樣,只是沒有把他講清楚,比方,以前《廣論》說禮佛三問訊,當然這是正信、這很重要的就說你要禮敬三寶,接著,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願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整句話是合併了皈依、發菩提心這2個,其實也有,只是沒有像現在講得更清楚,解釋這個目的!那我們念《心經》目的就是讓我們在正行裡面是無緣,這是三殊勝裡面的第2個殊勝。因為《心經》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就是法空,當然有人說念《心經》可以去邪,就是非人要妨礙、阻礙的時候,這個《心經》也有保護你的作用。可是真正在正行無緣殊勝裡面,《心經》是有他一定的地位。以前我們若沒按照這個去做的話,現在一定要改掉、要改回來,因這是一個根本。當然我們現在還會用的是真正可以讓我們抵抗所有的違緣,若有魔要來阻擾你聽聞的時候,那個咒伏魔真言是很有用的。最後,一樣也做了回向,醬就理解了。
這句話叫做“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就完全按照他們的方式,和“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你能背下最好,回向就用這個,這是五明佛學院告訴我們,這兩個偈頌就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這兩個偈頌就是為了讓你能夠得到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

讀過《廣論》又接下來讀這個《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引導文》,感覺各位真有福氣,這不僅只有《廣論》所教的東西,他同時有小部份讓你銜接了密宗,至少在這裡種下一個善根。就說我雖不是非常懂密宗,可是在我能夠理解的範圍裏面,發覺他們是很有道理的,裡面有很多東西就說是很公平、沒有任何私心下面的感覺。我想今天給各位在這部分打一個基礎,那下星期講密宗清淨心時就會比較有辦法去理解。先看下面的補充資料。

20190129 顯密比較.jpg
一般大乘最強調的有3個主要道,以前讀《廣論》的時候他強調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個空正見就是般若正見也就是法空,也就是大乘的空性正見。出離心是中士道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在共中士裡面最重要的是要你產生出離心,而出離心的目的是為了菩提心,因為你假如沒有真正的出離心你是不可能生出真正的菩提心。以前也解釋過很多次為什麼是醬子,比方,你今天都不怕去惡趣,你怎麼會想要救眾生呢!因為,就是你怕去惡趣,你看到這些眾生會去惡趣;同理,假如你今天沒有厭惡這個輪迴,你怎麼會覺得眾生在輪迴裡面可憐需要去救助呢!當然不會,所以真正重點是在這個菩提心跟空正見。
菩提心,一開始的發心就強調這個,第2個就強調密宗的清淨心。密宗的清淨心,這在發心的第2段,下節課就要講這個,你在以前的觀念裡面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3個是很主要的東西,現你再加一個,因你已開始涉及到一些密教的教法,所以一定要了解這個清淨心是在講什麼。有這個基礎,我們現在來講……

修行上面顯宗跟密宗的差別
一般我們漢傳大部分都是顯,漢傳也有密,可是沒有那麼流行,而且漢傳特別是有很多人是排斥密的,不管是什麼理由這就是一個現實。我們現在是具有漢傳的背景的條件下再去學藏傳,藏傳很清楚他學顯的目的是為了要入密,以前讀《廣論》也知道這點,除非你不是學密的根器那顯讀完就算了,若你是根器就一定要進密的。為什麼醬子?這是藏傳的特色,也就是修行上面的一個差別。這是一點。
另外,我們顯講的是菩提心跟空觀,空觀就是法空的這一部分,那顯宗有沒有講清境觀?有。可是一般不是那麼清楚,都是比較隱密。這什麼意思?比方,在《華嚴經》裡面有,《法華經》裡面有,《楞伽經》裡面有,這些有的部分一般沒有讀過密的人他沒有辦法解釋《華嚴經》等經裡面那一部分,他解釋不清楚的,可是讀過密的人一碰到《華嚴經》等經裡面那一部分經文,他就可以解釋的很清楚的,因為他有密的概念,這一部分就是屬於清淨觀的部分,所以他有辦法了解。有時你會覺得這經裡面講的有些像神奇鬼怪,其實不是,這是因為我們不懂的關係,懂了以後,你發覺他都是有根有據的,這3部經是大乘裡面很重要的大經!還有,龍樹很重要的一個著作《法界讚》、彌勒《寶性論》這2個都是在講如來藏的。法界意思是指法性,一般勝義諦就是法性、世俗諦叫作法,一般人可以理解法,是一種分別的,就是相跟用是法的部分,可是他的體或是他的性這部分就是屬於法性,這個法性就涉及到真正的實相了,也就是空性那部分。《法界讚》就是在讚嘆這個所謂法性非常奇妙的這些實相,真正實際的相叫作法界,那這部論讚是顯宗裡面有名的。另外,彌勒5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22莊嚴1寶中的《寶性論》,《寶性論》講如來藏的,一般一提到如來藏的時候就是11論《楞伽經》《寶性論》,這2個是在顯教這邊非常清楚會跟清淨觀產生關係的,也就是會跟如來藏這部份發生關係。所以你說顯宗沒有清淨觀,不是沒有,有,就像這裡告訴你最清楚的就是《華嚴經》、《法華經》、《楞伽經》、《法界讚》、《寶性論》,你就知道顯宗是有清淨觀的。但是他沒有像密宗的續講的那麼多那麼更直接更清楚,所以在密宗這邊就是講菩提心跟清淨觀。因清淨觀跟空觀這2個之間的關係是很緊密的,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空性,這比較深一點,大家先強記也好,先結一個緣,所以,他的空觀也就是清淨觀,他的空觀可以被包在清淨觀裡面,因最重要他是以如來藏觀念來講的,比方剛講的大中觀也就是醬子一個觀念。

勝義、法性見、實相
在勝義諦這邊,或者一般叫法性,剛剛也解釋過法性,在法性方面的見解有點同義字的意思,或者用實相,所謂實相就是真正的事實是什麼樣子。
顯宗在勝義諦、法性見、或者實相這方面,最重要強調的就是離48戲。
48戲,一般叫做離戲,4→有、沒有、亦有亦沒有、非有非沒有,也就是你用有、無這2個變數排列組合出來4種組合,這4種組合代表世間裡面所有的一切的可能性,就說世間裡面所有的可能性都跳不出這4種組合。大家知道沒有本身是屬於世俗的範圍,沒有』本身不是空性,他是『相對的東西,假如沒有』是不會有『沒有』。醬大家了解?『』都不存在的話是不會有『沒有』,他也不存在。當你有、沒有、亦有亦沒有、非有非沒有,這4種情形是把所有你用分別的方式、或者是用世俗、有法的範圍都包括在內了,當你不屬於這4邊就是你已經離開了世俗、離開了有法,那就是屬於勝義、或者是屬於法性。醬解釋聽懂沒?不懂可以問,任何時間想到問題都可以問,我會想盡辦法跟各位解釋清楚。
8戲,龍樹有一個8不中道→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8個都是相對的,這也都是要離開的,這表示離開了世俗、離開了有法。所以叫離戲。
在顯宗最高的空性見地裡面,為什麼會講不可思議,你只要能講出來都不對,因為這完全要跟所謂的分別隔開來的,醬子情況才是空性。所以,沒有所謂的有無,這才叫做空性,空性不是講沒有,是沒有所謂的有無,甚至沒有所謂有無這個觀念都沒有這才叫做真正的離戲空性。講白了,你用我們習慣的分別,這根本不是我們的所緣境,做為一個凡夫你是沒有這個所緣境的。所以為什麼要親證,最後為什麼要叫作證,他是不得已告訴你用證,其實那個證也不是你所想像的那個證,他不是你的所緣境,可是你有辦法慢慢到最後你可以體會到這個的時候,這才是實相。這時候,以顯宗來講最高的境界叫離48戲。
一般佛在講空性的時候,一共有2轉法輪、3轉法輪,最早,1轉法輪講4諦,2轉法輪講般若經,再來講《楞嚴經》《解深密經》這些更上面的時候,就變成3轉法輪。一般2轉這叫做自空3轉他空,現是講最深的部分就慢慢來,平等是很重要的一個,不論是自空或他空最後都是要平等、要有等性。以後有機會會再解釋這個,整個見地是一環扣一環。他一定要離48戲,所以在顯宗最重要的是2轉自空,自空到最高境界是平等,或者一般叫做圓覺,圓滿的圓。到了3轉講的就是如來藏,3轉最重要的觀念叫顯空雙融,或者叫智界雙融,或者叫顯空雙運簡單的觀念,這2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顯是代表世俗,你看得到的東西,空是我們在講的真正實相,到了顯空雙運的時候,就發覺空性跟顯現這2個是一件事,空性本身是一定會顯現的,顯現本身他也就是空性,可是這裡面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大家一定要記住→他不是一個顯跟一個空把他攪在一起,不是一條黑繩子一條白繩子,黑繩子叫做顯、白繩子叫做空,把這2條繩子綁在一起叫做雙運、或者叫雙融,不對,這個不是顯空雙運他們所講的境界。他的境界不是一條黑繩子一條白繩子,2個根本是一件事,顯跟空是一件事、就無二無別。
所以,到最後你發覺所謂的2諦就世俗、勝義他們本身是一件事。用什麼方式來理解呢?就是早先講《廣論》的時候曾經用能量跟物質的模式來解釋,其實這是所有模式裡面最好的一個模式,當我跟你講能量跟物質是一件事的時候你就能夠理解是什麼意思,跟現在佛學裡面所謂的顯空雙融所講的意思是一致,是非常接近的一種東西。這會涉及到3轉的他空、涉及到如來藏這部分,顯跟密的差別是在這裡,密也有2轉,因3轉一定要根據2轉為基礎,沒有2轉的基礎是不可能有3轉的。一般佛學會講顯跟密這2個都叫了義,也就是究竟的學說,顯是究竟、是了義,密也是究竟、是了義,為什麼?就因為密一定要有顯做基礎才能夠產生。當然,你可以說密更了義,有人不喜歡醬子說法因就把3轉是了義這件事淡化了!那是否顯宗就完全沒有3轉的觀念?也不能醬說,只是一般說起來他比較沒有那麼深入,也就是剛剛講的,讀過密、對密能夠掌握的人對於顯宗的經典裡面他沒有解釋不出來的地方,而一個沒有掌握密的人對於部分顯宗經典他就沒法講到那麼透徹,他沒辦法把最癥結那一部份講清楚,差別就是在這邊。在顯,3轉這一部分他也有,他若能很深入當然障礙就比較小。什麼人對這是很深入?比方他對《法界讚》、《寶性論》裡面內容都非常深入,《華嚴經》、《法華經》、《楞伽經》他很深入,雖然他沒有去讀密續裡面的東西,可是,基本上他也是能夠到這個境界的。這裡只是一個比較讓各位知道顯跟密之間的差別。

世俗、有法見、現相
再來這段很重要,勝義諦相對的這邊就是世俗;法性跟法是相對的,這裡用有法就是法的意思,法跟法性;實相跟現相是相對的。這些名相你要知道,而且他們之間就是一個相對的關係。
顯宗一般是把這部分當作顯現,他用現相代表世俗、有法,這裡面都有一個含意叫虛妄不淨,一般講世俗雖然在顯現可是假的跟做夢一樣。

顯一般叫做因乘緣起,他基本上是認為你要種很多因,最後能夠把虛妄不淨拿掉,修行本身就是你要想盡辦法把它拿掉,最後才能夠顯現出他那個清淨跟真實的部分。所以才變成是要種因,注重點是修因他要修出足夠多的原因,然後讓他能夠拿掉他的虛妄不淨,最後才能得到他所要的結果。這是一般顯宗在世俗、有法、現相這邊的立場,因此一般顯宗叫做因乘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顯宗是屬於因乘緣起。
密宗,反過來,因為顯空雙運的智慧,所以他不曾把世俗當作是虛妄不淨,他是自性光明他本身雖然是顯現,可是他顯現本身跟實相這2個是一件事,他不是虛妄不淨他算是一種自性光明。所以,在整個觀念裏面,他對於一開始求這個果位的時候,他在這個方面就不一樣了,欲,你要做一件事情你第1個一定要有信,要有信心你才會產生欲望,欲望有不一樣的欲望,在密宗的欲望跟顯宗那邊的欲望是不一樣的,密宗是轉換了欲望是要回到原來,因為本性是清淨的,他不是要種因,這部分很深,在顯叫做因乘,到了密宗叫做果乘,果乘,他是直接修果位、他不是在修因。修果位的意思就是這果位本身就是他本來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世俗這邊顯宗認為的這個虛妄不淨,到了密宗這部分就不一樣了,他要修的是要回到原來的清淨,這觀念上是不一樣。因為觀念的不一樣,所以在修法裡面他都是根據欲,那根據欲就有很多東西不是難行了。這什麼意思?因顯是要用種因的方式去得到果,所以就會有3大阿僧祇劫花很多時間力氣才能做到這件事,密就倒過來,我就是回到本來的本性,屬於果乘的緣起,所以他很多東西就不是要花3大阿僧祇劫,所以才會說即生成佛,理由就在這。
什麼叫做依欲?就說他經常利用你欲望的本身去達到修法的目的,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其實,你所看到的貪瞋癡,這些顯現基本上他的根本就是空性,那空性這個根本也就是自性光明,所以他很多東西會根據所謂欲本身會讓修行本身變容易,這叫依欲成不難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煩惱即菩提這種觀念,他會利用貪心、瞋心、癡心去修果。因為醬子,所以他在修行上面的方法,不管是資糧方面、正行方面,他的方法特別多,方法多就可以適應不一樣的根器,比方利根,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你就可以比較容易達到你的目的。
這段大家先稍微有一點概念,顯跟密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其實我現在講的是很粗淺的皮毛,雖說是皮毛也是很根本很深的東西,大家不懂也不要擔心,先至少結一個緣,再讀下去沒有這麼難,因我們現讀的這東西《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這是密宗最高的法門,所以對密宗也要有一點了解。一般,在密宗清淨心這個角度來說,整個過程裡面你就要觀緣起清淨,然後就會得到緣起清淨,因為你用這個欲你就會得到這個果,因為你得到這個果你就有辦法去証到元成清淨,這就又很深的,因這是屬於大無為法,因他本身不是因果關係,今天這就不多講了,這是相當深的部分。前面觀緣起清淨→得緣起清淨這是因果關係,由得緣起清淨→証元成清淨這裡就不是因果關係。

今天先給各位打一個基礎,以後再跟各位解釋為什麼要發密宗的發心,醬你慢慢就會懂了。他一定都是根據這些原則,所以會叫做清淨觀。他也不是不清淨把他觀成清淨,因他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你不知道,你並不是明明不清淨的東西把他觀成清淨,他本來就是清淨的而你不知道,所以你現在要改變你的習慣要用清淨的方式去理解他,這就叫做清淨觀
本來今天應該要實修的,他要我們實修是觀察修,實修是從暇滿開始,那我們現在是在講聽聞軌理、或者是叫聞法方式,還沒到暇滿,等於是前面先做一個準備,我是想到暇滿開始各位就要按照他所講的方式開始觀察修了。我們目前先做暖身運動就是每次《前行實修法》先唸一段,也就是先思考一下,以後到你真正進入暇滿的時候,要你進入觀察修就會比較駕輕就熟!
另外,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毘盧七法,這個很容易查到,你打坐時就醬子坐,你也不見得能雙盤,一般女性不建議雙盤、單盤即可,單盤也不行就散盤,按照這毘盧七法,脊椎要直、內收下顎,眼睛看鼻尖,是閉是開看你是顯是密,依照密宗他是希望眼睛不閉的,兩肩放鬆平直,雙手結定印,定印就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雙手大拇指相抵觸,這是入定的手印,一共有7個地方要注意,所以叫毘盧七法。希望大家花點時間再去複習一下這個毘盧七法,等有一天你要上座不要亂坐。再來,就是有3件事情要做,你現在就可以練習:1. 9垢氣,按照毘盧七法一坐下來後,你先要把右手握金剛拳壓在右大腿腿根的動脈,金剛拳,4個手指包握住大拇指,這是很厲害的手印,可以對付魔用的,然後左手食指伸直餘4指握拳壓在左鼻翼上,接著就觀想過去你這一輩子所有的瞋心都化作白霧氣從右邊的鼻孔排出體外,一共要排3。大家懂這意思?就右金剛拳壓在右腿動脈,左食指壓在左鼻翼,右鼻孔就把所有的瞋心所造成不好的業想像它全部化作白煙排出來,醬做3次。再換過來,左金剛拳壓在左腿動脈,右食指壓在右鼻翼,左鼻孔就把你一輩子所有的貪心所造成不好的業想像它全部化作紅色煙排出來,醬做3次。然後,雙手都握金剛拳壓住兩腿的動脈,接著2個鼻孔把你一輩子過去所有的癡心所造成不好的業想像它全部化作黑色煙排出來,醬做3次。這是一上座的時候除了你身要做對毘盧七法,再來就是要先排這9垢氣,這做完後念唵阿吽,這是在語上面做調整。再來就是發心跟祈禱,發心就剛剛講的發菩提心再發密乗的清淨心,這些都做完後就開始你的正行。現正行是講一個簡單的方式,像我們以後就是開始觀察修、觀察暇滿難得,就做這個,這個一般你要終身修行,每天一座、如果沒時間至少每星期也要做一次,然後再慢慢增加,要終身修行,從現在開始你就醬子做,從觀察修到止住修,到觀察修跟止住修間雜著修,今天已經沒有時間了,以後再提醒各位,就按照這方式做。最後是《廣論》裡的一句話
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你之所以要聞法就是為了你要做的決擇,決擇了以後,你改變了心意才叫做決擇,聽聞隨轉修心要,這就是決擇,你有了決擇少力即脫生死城,就有辦法事半功倍達到解脫的目的、得到果位。
今天就講到這裡了。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生生世世不離師。恒時享用勝法樂。圓滿地道功德已。唯願速得金剛持。
這段話是五明佛學院的回向文,這是真正讓你做到三輪體空的真正清靜回向。


 

(未設定內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發心 菩提心 清淨心
    全站熱搜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