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_17_P55-P61  3408
緣起:《瑜伽師地論》卷17的欲貪部份,講完【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華師兄反問大家:這人已經是聖人了,他要成就初果、2果,基本上沒有禪定是不可能進入到果位的。各位想想看,這人到了初果他是不是要靠禪定才有辦法進去,可是這裡說~此欲貪纏及隨眠,凡夫是一定會有,可有學他也會有,那請問為什麼聖人還會有欲貪煩惱的現行及種子?
華師兄:假如他要得到聖道他是不是要在禪定裡面才能得到聖道?比方,初果是見道把分別起的煩惱就斷掉,可是還有俱生的煩惱種子沒有斷,但現在他說的是現行,煩惱還會現起啊!我的意思是說假設這個修行人是在色界的話,無色界更高先不說了,他的煩惱現行的話他是什麼結果?他馬上就中夭,中間夭折。因為他進入禪定一定是遠離煩惱的現行,就說你在色界、無色界禪定中是不會有煩惱的現行,若是在欲界,他得到的是未到地定,甚至在欲界得到色、無色界禪定。我剛剛說的【有學相續可得】這個煩惱還會現行的話,表示這有一種可能,就說我雖然已成就初果、2果,我得果位的時候是在禪定裡面,在欲界我並沒有轉依,只有在禪定裡面可能我的色法有一些轉變,因我進入了色界定、無色界定,在欲界即使你有那些禪定可是你會出定,你出定以後就會有雜染就會有煩惱現行。所以,他為什麼講【有學相續可得】是這個意思。那這個在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他們的瞋是沒有了,若是貪煩惱現行他就中夭了,之前也請問過法師一件事情,常常講五蓋現行,五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這五種蓋障會現行,如果你得到了根本定這些沒有了,得到根本定的人若沒往生,果報身還在相續,得到色界定、無色界定,可是他有出定的時候,他應該還是會有這種雜染,並沒有完全清淨,可是多半是在未到地定。因為未到地定不像根本禪定那麼堅固,譬如輕安,只有少許不像根本禪定是遍滿。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也正好複習前面說過的內容,即使我們雖然沒有修成禪定,但仍要知道學習到某個階段大概會是什麼狀態。複習時知道煩惱相續兩種人,可是【有學相續可得】指的是初果、2果,到3果的聖人他是欲界的煩惱全部斷光了,所以這裡講煩惱的現行多半還是指的初果、2果,3果因為斷掉了欲界的煩惱所以不會有煩惱的現行,因此不太一樣。因此在這裡稍微停一下,透過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印象深刻一點,把法義掌握清楚一些。石師兄、韓師姊有沒有要補充的?
 

韓師姊:我以為這個地方,因為他前面講欲貪的部份,比如說p56這裡,他舉一個例子【性是猛盛欲貪種類】,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有五停心觀或是《瑜伽師地論》說的境行所緣,也就是看你是哪一類型。但是這一科在講欲貪,所以他指的就是不淨觀,也就是四念住中要修身念住,由這個頌文可以看出,他舉的不只是不淨觀,你還要思惟苦、無我,所以還有無我觀的部份,要繫念於身,這個繫念我認為就是在講四念住,然後多多修習厭離,所以還有無我觀的部份。但是後面有講要修無相,所以到p57為止,又講說你要去修所謂的7作意,可是又說只有斷現行沒有斷隨眠。因此我認為這個7作意,你可以把他說為是世間的淨相道,也就是我們修世間的禪定,我們也可以把他解釋說修的是因為7作意也以修出世間,但是這裡沒有點明,這裡仍然講的是只有斷現行沒有斷種子。所以,翻到p58他就開始引凡聖了,舉凡聖一切相續辨,說此欲貪纏及隨眠有兩類補特伽羅相續可得,我認為在這裡,凡夫的部份不是他的主題,真正主打是聖人部份。其實在聖人部份,初果2果也不是他想要講的,基本上我們都知道怎麼去得初果2果,就是我在未到地定裡頭我就可以去修所謂出世間的聖道,基本上我不一定要有初禪。那我若得到初禪,那我根本就是三果,為什麼?因為我已經離欲了嘛,我把欲界的煩惱都已經斷掉了。所以剛才講所謂欲界的煩惱我認為那就是欲貪,他在色貪、無色貪的部份那個貪欲他沒有斷還是會現行的,因為他只得到未到地定他沒有得到初禪。所以基本上我認為所謂的初果、2果他的欲界的煩惱是沒有斷的,因為他沒有得到初禪,他若真正得到初禪,他就已經是3果聖人了。
所以下面才是真正的重點,他要導引我們到為什麼要去修那個無相觀,因為無相觀基本上是可深可淺,像上次石師兄講的在加行位就可以修無相,那個就是在證聖道之前可以去修無相觀。可是他這邊的無相觀不是在講要證初果的階段,他在講3果聖人,為什麼說他是講3果聖人?因為他提到五下分結,那我們都知道真正斷掉五下分結就是3果聖人,我們從唯識知道見道斷了分別起的112種煩惱,修道斷16個俱生煩惱。問題是我們從分別起、俱生起來看的話,我們並不知道你把3果定位在哪裡?因為,由斷分別起的112種煩惱或是修道斷16個俱生煩惱,我們看不出怎麼樣去判斷他是3果。因此,他一定要點出五下分結出來,只有從五下分結斷,五下分結其中有兩個一是貪一是瞋,那這兩個一定是要離欲界欲的,這只有到3果才能證得。因此這裡的五下分結,重點就是要講3果聖人,再說他為什麼要提我慢,原因就是我慢是3果的一個特色。因為3果就是有慢心,可是他真正舉出我慢的意義是說3果聖人在最後斷除慢心之後他才斷除我執,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我所講解的就是說,他這邊初果、2果還沒有得到禪定所以仍有欲貪,可是他雖只得到未到地定但他就可以修出世間的果位。
 

華師兄:58頁的批尋記~【一分有學,謂不還果。彼於下分貪結已斷,未斷上分貪結,故作是說。下分貪結,謂欲界貪;上分貪結,謂色無色界貪。】不還果就是3果,因為他把欲界煩惱都斷了。下分是指欲界,五下分結,是指欲界的貪等,可是上分的色界、無色界的貪還沒有斷。
為什麼是3果?看52頁的5個頌最後一個【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重點是說,3果聖人最後愛、見、癡、慢,尤其是慢斷了以後等於是我執也斷了,我們知道阿羅漢最後要證得無我,慢斷了等於我執也斷了,就是從諸法實相裡面的現觀他可以斷掉愛、見、癡、慢的種子,這時候證苦邊際就是證得阿羅漢果。3果當然是下分結先斷,上分結沒斷,他要進入4果,到最後進入金剛喻定這些全部斷掉,他會證得苦邊際。修習於無相等等後面會講到,無相作意、無相三昧對於要進入聖道、要成就阿羅漢,是這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因為修行來講,相的繫敷最後都要斷掉。剛才韓師姊的補充讓大家更加深印象~他特別講到貪纏跟隨眠,初果、2果應是在未到地定裡修的,未到地定顯然是在欲界,不是像色界、無色界那麼清淨,在欲界出定的時候你還有煩惱會現行。但是,色界、無色界仍有的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及俱生的我執還沒完全的斷除,仍不得安穩。
 

石師兄:這裡我想有一些地方是需要補充一下,剛剛韓師姊講的時候,提到一個無相有深淺這個觀念,事實上這個無相,這是三門解脫裡面的一門,空、無相、無願這是佛所講的三門解脫中間的一門,那在阿含經有很多地方他在排三門解脫的時候是空、無願、無相,是把無相放在最後面。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在讀到時,比方:在跟各位講《心經》時,我是按照談錫永三門解脫的說法,他是用空、無相、無願,把無相放中間或是把無相放在後面,這有很大的差別。當你三門解脫的時候把無相放中間時,他代表的是加行。因為所謂的無相,我們所謂的無分別根本智他所談的就是無相的觀念,有分別就是有相,無分別就是無相,所以基本上無相放中間他代表的是加行位。但是,我們在阿含經》或者《瑜伽師地論》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他把無相放在最後面,或是只提無相這兩個字出來。當他只提無相這兩個字出來的時候他就是代表無相是最後面的那個,這個觀念要清楚。當只有無相出來的時候,這個無相就是代表見道,就是代表已得到無分別根本智證到出世間的無相,這個要分清楚。我的意思,無相不是他有深淺,而是看他出現。剛剛韓師姊的解說,我再看過課文,現在這文指的是無分別根本智,指的是見道位的證到無分別根本智的那個無相。所以這個一定要把他說清楚。
可是你要知道在《心經》,一部分的阿含經》,無相放中間,這個是派別的問題,在佛學的名相叫「道名言」,就說我這個派系可能是把無相當做是加行,但是你那個派系是把無相當做是見道,這個時候你不能說誰對誰錯,是他的派系裡面的「道名言」。你讀多了你就有辦法分辨這時候他是用哪一個,是在講哪一個。這一點我把他釐清了。所以,這裡面所講的無相,有些地方你可以把他當加行位解釋,可是有的地方是很清楚的他講的是見道位。
第二個,我有一個感想,今天在座這些同修,剛剛韓師姊講的聽不懂的請舉手。
(至少3分之一以上舉手,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覺得我們以後,我們有時可以借這機會讓我們的同修他的知識提昇,他所了解的東西多一些。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要注意到我們該怎麼說讓別人能夠完全懂我們的意思。現在,很多人舉手,就說我現在………
當我們講初果、2果、3果、4果,這個完全是指見道以上的。什麼叫見道以上?就是出世間清淨。什麼叫出世間清淨呢?就是你真正證道,證到無分別根本智以上,這個叫做初果、2果、3果、4果。初果、2果、3果、4果是講在出世間上面所證得的功德,出世間,大家知道意思就是證到無分別根本智,就是見道以上。
初果、2果這兩個本身雖然是見道,可是基本上他還沒有離開欲界方面的欲,這句話大家先記在腦筋裡面,我再轉過來講另外一個~世間清淨。世間清淨,這個叫做初禪、2禪、3禪、4禪,又分成色界、無色界,我們現在不提無色界。這個就是我們輪回的叫做世間就是3界,若我們輪回在欲界是3界中最低的就叫下界,雖然是最低的,但欲界又分6趣,我們人還算是好的一趣,算輸給天、阿修羅,在我們欲界的上面有一個上界叫色界,書上說妙界叫做無色界。剛剛,韓師姊講上分結、下分結,是根據欲界叫下分結,色界、無色界叫上分結。再講清楚一點,欲界的煩惱叫做下分結,色界、無色界上界的煩惱叫上分結。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當我現在已經是證到無分別根本智了,剛剛韓師姊為什麼會提到用未到地定去證?因為我們都知道當你要證一個出世間的見道~無分別根本智,你最少要根據未到地定,沒有未到地定要去證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未到地定在《瑜伽師地論》叫做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地的意思就是你入定了以後有輕安~身輕安、心輕安兩個,一定要有這個根本,以這個根本為基礎才有辦法去證所謂的見道。但是是不是一定是要未到地定呢?不是。最好,佛對菩薩在教的時候說你最好要有根本定,所謂根本定,未到地定應該也可以算,但真正的根本定未到地定不算在內。初禪、2禪、3禪、4禪再加上四空定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其中非想非非想處定是根本定但不能算,因為此處智力不是很清楚,所以初禪、2禪、3禪、4禪再加上四空定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一共7個都可以證出世間定,可是一般不太用無色界定,我現在多講是讓大家多了解,一般都是用四禪這叫根本定,用四禪去證。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當你證世間清淨裡面,你從未到地定開始進入初禪的時候你叫做離欲界,因為初禪、2禪、3禪、4禪是色界,所以你已經離開欲界了。當你離開了欲界的時候,是不是代表你就沒有了欲界的煩惱?你已經離開了欲界你就已經沒有欲界的煩惱,不過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他並沒有斷,只是伏。我們現在是解釋韓師姊剛剛在說什麼。他說你現在是用未到地定去證到見道,因為你是未到地定所以你沒有進入初禪過,所以代表你欲界所有的煩惱都沒有斷,還在、全部在,連伏都沒有。這樣了解嗎?因為你拿的是用未到地定去證見道的時候,你連初禪都沒有到,在世間清淨這一塊你沒有任何經驗,這意思就是代表你還在欲界,你沒有離開欲界過。所以這時候你去證到見道的時候,你是一果或者2果,為什麼呢?因為你欲界的煩惱還沒有斷,等到你叫做不還果的時候,就是你欲界的煩惱都已經斷了,這是什麼?假如你是用初禪、2禪、3禪、4禪的根本定去證見道的時候,因為你有這個根本定就代表你已經伏了欲界的煩惱,所以你上去你一下就是不還果。不過,這裡面有一個是伏、一個是斷,我要想一想。但,我們先假裝把他裝作斷講……………………這個時候,他在解釋的意思是說,當用未到地定的時候,你根本還沒有進過初禪,所以你證到的見道本身一定不是不還。這樣大家了解意思嗎?

其實不難了解,黑板上寫清楚,既然要講就讓大家完全清楚在講什麼。20160818_白板.JPG

當我們說世間清淨的時候,是說你在3界內,你仍在世間還沒有離開3界;當我們說出世間清淨的時候,是說你離開了3界,也就是我們講涅槃我們講解脫就在這裡,也是我們學佛的目標,佛學的真正目標是為了要成就出世間清淨這一邊。世間裡面有稱做中界的色界、稱作妙界的無色界,一般會把色界、無色界這兩個直接稱作上界;有上界就還有一個叫下界的欲界,我們都在這裡,不過也不用妄自菲薄,至少我們還是人,下面還有3個更糟糕的。
為什麼叫做世間清淨?你從欲界進入色界以上就叫做世間清淨,在3界內你由下面到了上面,這代表世間清淨的意思。所謂出世間清淨是你已經跳出輪回了,已經完全不在3界內,那是另外一個境界,這個其實是我們學佛人的目標。那一般,因為是在3界裡面所以都有煩惱,之所以會輪回就是因為有煩惱,欲界的煩惱叫下分結,《瑜伽師地論》講一共有11216=128個,112個是分別煩惱,16個俱生煩惱。上界的煩惱叫上分結,若你根據一步一步的往上走,你是不是應該先解決下分結,然後你就到了上界,這裡還有上分結,你再把上分結都解決掉,你才可以到完全沒結的出世間清淨這一邊。觀念就是這樣,你之所以能出3界就是你煩惱斷光了,要不然你出不去。因為惑、業、苦,惑就是煩惱,因為你有煩惱你就會造業,你有造業你就會輪回,輪回就是苦,這3個關係是這樣。出世間清淨這裡是不輪回,不輪回是不是完全沒有煩惱才有可能?當然,全部斷光。所以應該是照這樣的順序。
現在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你在世間清淨這一邊的色界時,這裡是初禪、2禪、3禪、4禪,無色界這一邊叫做4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當你要進入色界的時候,你是用什麼方法進入色界?你第一個一定要有未到地定(未至定),這條線我畫在中間意思是,你本來在欲界這邊,你開始修的定是散定,或者叫做欲界定,等到你這個散定完全穩定的時候,你會產生輕安~身輕安、心輕安,這時候就叫做未到地定,這時候你進入《瑜伽師地論》所講的三摩呬多地。其實三摩呬多地已經跨兩界,已經不是純欲界的東西了,因為純粹欲界的東西是散定,叫欲界定,這已經卡在中間了。所以你一定要先有這個未到地定,你才有辦法修初禪2禪、3禪、4禪。修的方法,我們叫做7作意,我現在是多講了好讓你全都串起來。
修的方法叫做7作意7作意今天不多講了。因為你由未到地定你就進入初禪、2禪、3禪、4禪,當你進入時你欲界這一邊的煩惱被伏了,伏住了,他不會現行,所以你過去了以後你只剩下色界以上的煩惱,你沒有欲界的煩惱。當你能夠進去的時候你在定中,剛剛華師兄有講定中、出定,他意思是,假如你今天在欲界定,你一入定你進去的時候,你色身雖然沒有改,可是你欲界所有的煩惱在這裡面是不會現行的,他若有煩惱的話是色界煩惱,欲界煩惱在這個四禪裡面是不會現行的。你從欲界定,從未到地定開始你得到這些以後,就代表你離開欲界了。
另外一個,從未到地定可以直接修世間清淨這一邊,世間清淨這一邊叫做初果、2果、3果、43果叫做不還果,4果叫做阿羅漢…………
 

韓師姊:石師兄,我有一個疑問,我可不可以問一下?我感覺這個圖有一些問題,就是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在世間道是伏住現行,可是在出世間道也適用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只不過它是可以斷種子。所以我覺得這個圖感覺有一點點………照理說,世間清淨跟3界還有出世間清淨跟3界是平行的。就是說,這裡面都有3界的問題,一個是斷現行一個是斷種子,就說在出世間這邊他也有3界的問題,可他斷的是種子。我覺得是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在?
 

石師兄:剛剛我是講一個是斷一個是伏,這個地方暫時先擱下,我先把這個解釋清楚,讓他們都了解後我們再回頭,再來講這個。
你從未到地定進去初果、2果、3果、4,就是要見道,這是另外一個觀念,就是基本上你已經能夠斷掉煩惱。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你假如見道的時候,你基本上已經斷掉這些煩惱了,可是這裡面俱生的還沒有斷,俱生的16個煩惱是藏在初果、2果、33個裡面,這16個裡面就有所謂的五上分結跟五下分結的部份。這裡稍微複雜一點,大家不要又confuse 了。
你所謂見道的時候,你現在看一共有11216128種煩惱,你在見道的時候是把這112種分別的煩惱完全斷掉,可是你還剩下16種,這16種俱生的煩惱就是以後修道的時候要斷的。這裡面有的是大乘的說法,有的是小乘的說法,所謂我們講修道是什麼意思呢?以出世間這邊來說,2果、3果就是修道,初果是見道,這是以小乘的角度來說。所以小乘來講在初果他把112種斷掉的時候,俱生的16種煩惱他還在這裡他沒有完全的斷掉,16種就會有五上、五下,其實這16種是可以講出來是哪16種。
16個可以寫出來,大家會比較清楚。就是你的薩迦耶見、邪見沒有完全斷掉只斷一部分,你的見取見、戒禁取見在見道時全部斷,這5個叫做見惑,貪、瞋、癡、疑、慢,把疑放在前面慢是最後最困難的,疑是全斷,這5個叫做思惑,一共10種惑。所謂斷112種的意思,是有關理的部份全斷,有我見一定有邊見,所以邊見未斷。現在所謂斷掉跟未斷的意思是說~這裡面有沒有俱生的在。像戒禁取見或者見取見都是第6意識分別來的。像你的身見就是真正的我見一定有俱生的第7識的部份還有第6識的部份,所以你我見不是沒有斷而是分別的部份斷掉,俱生的還在,意思是這樣。10種惑這裡面假如是分別的全部斷光,俱生的斷不了。這怎麼分呢?假如是理跟理有關的,它是分別的它全部斷光,若是跟事有關的,它是俱生的斷不了。所以貪、瞋、癡是還留在這16裡面,可是也有一部份斷掉的。這裡講的比較複雜,讓大家了解一下。那這個疑是百分之百斷,因為這個是對三寶的疑,當你見道的時候你不可能還對三寶起疑。剩下的慢是還在一點都沒有動。
所以,除了你從未到地定進到初果、2果、3果、4果,色界這邊也可以證入初果、2果、3果、4711(除去非想非非想外的7個根本定、1個未到地定、1個中間定)一共有9個地方可以證入出世間。那剛剛所要說的是假如你用未到地定去證的時候,你雖然斷了112種,但你沒有進入色界,所以16裡面你全部都在,這16裡面就會有欲界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情形是你由四禪這邊證到出世間的時候,你這112種本來見道的時候都會斷,可是你俱生的16因為你已經進入色界,所以欲界的部份不在了,他證入出世間時直接是3果不還果。剛剛講的是這個意思。
現在回頭,我剛剛講的中間只有一個疑問,就算你進去世間清淨的時候,你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這個我再想一想,我們先當做斷。現在主要是解釋韓師姊剛剛講什麼,大家以後就知道他為什麼這樣講,是根據這麼多東西他才這樣講。以後我們要講的時候,假如有可能就是會多讓大家了解,了解以後一起才有共同的語言。
所以這樣大家有沒有了解剛剛韓師姊在講什麼?即使沒有完全明白,再去用功一下就會知道他的意思。他意思是說,假如你是有根本定的人,你從根本定去證出世間的時候,那麼你直接就是不還果,因為你欲界的東西沒有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是小乘的說法,因為小乘講四果。我們今天講菩薩的話是10地,這中間又有完全不一樣的地方,這時候硬是把這些東西套入小乘的四果上面。
我再重複一下,就說,當他講未到地定的時候你就知道他講什麼,那是卡在欲界跟色界中間,當他講說一下子進入了不還那是因為不是用未到地定證道,而是由初禪等進去的,他假如是由色界四禪進去表示他已經沒有欲界的煩惱,所以他一過去就是不還果。好吧,就到這裡。Arthur,不好意思,用了很多時間,但我是覺得這樣有一個好處,以後我們在講什麼的時候盡量想辦法讓別人了解我們在講什麼。聽不懂就再解釋,好在這是有辦法解釋的。

韓師姊:石師兄剛剛講有9個地方可以證出世間,就是色界四禪及3個空定,但一般是不從3空定去證無漏,4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是絕不可能的。這樣就7個,再加上一個未到地定,還有一個是中間定,就是初禪到2禪的中間的那個中間定,這樣711一共9地可以證無漏。
社長提議今天講的是否可以畫一張圖表給大家,這事還是偏勞韓師姊了。
石師兄:聽不懂要講,我們可以把他再講清楚,一次又一次,下次就都懂了。
社長:我的意思是說,今天實際上涉及到非常廣的一個層面,包含34果、四禪、修道、見道、證道、有學、無學、有漏、無漏,世間清淨、出世間清淨、7作意……這些東西全部整合在一起,再加入煩惱、惑、業、苦……不畫出一張有結構性的體系,實際上每次一到這裡很容易霧煞煞,很容易打結,不只是五下結還十幾結。
韓師姊:我會畫,只是不好畫!因為唯識的圖就只分欲界、色界、無色界,加上112分別煩惱、16俱生煩惱,這裡又提到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那個是見惑、思惑,一般唯識不用,那是天台用的,要跟這11216個雜在一起,我還真想不出來該怎麼畫。
華師兄:就在旁邊文字標明即可。
石師兄:其實,五下分結、五上分結是小乘的名相,有時候大乘、小乘東西放在一起會比較難弄,所謂的下分、上分,因為以前說過這是《阿含經》的,他裡面用的大部分是小乘的東西。下分沒有了就是欲界煩惱沒有了,剩下上分就是上界煩惱還沒有斷,所以他一定是不還果。一個已經沒有下界的煩惱一定是見道,不然不可能沒有煩惱,可是他上界還沒有完全斷,這時候他一定是不還果。
其實,小乘跟大乘有時候混在一起很討厭,你要想的很清楚去匯總。小乘是有公式可以算的,他斷完了煩惱他剩幾個煩惱,我可以查出來。這時候那個公式算出來,初果要7次往返,就說你見道了以後按照小乘的說法你還要7次人間天上往返,為什麼是人間天上往返?因為還有欲界的煩惱,到天上也是因天上的煩惱還沒有斷,所以7次人間天上這樣來回以後一定是阿羅漢。這是小乘說法,不會停在這裡,7次就解決了。(這解了我多年的疑團。)
初果跟2果中間有一個差別,就是2果人間的煩惱我記得好像是斷掉6個還是什麼,有一個數字,就是算出來之後他只有1次往返人間天上,他就一定要變成阿羅漢,所以2果叫做1來。到了3果為什麼叫做不還?不還是不回到人間的意思,因為人間的煩惱全斷光了,到2果這個1次人天再升上去就代表欲界沒有掉了,所以只剩下1次,最後1次生在天上這就叫不還。再就是阿羅漢。但是我們大乘不是,大乘是初地一直到10地,每一地都一堆名堂在裡面。
高師兄:大乘是見道,見道完以後就觸證真如。
韓師姊:大小乘都見真如呀!
石師兄:大乘跟小乘的差別是~小乘所謂的見道是證無我的見道,大乘所謂的見道是破我執,人跟法都沒有,所以這個差別。小乘見道時是根據四聖諦,他一般是觀苦集滅道,證到最後還有真見道、向見道,有一大堆名相。我們講大乘則是觀四尋思、四如實智,是根據名相、自性、差別,在《廣論》我們已經提過了,今天就不講了。其實這4個本身跟唯識是有相關的關係,有對應的關係。
 

世間~三界內

出世間~出三界 學佛目標

 

世間清淨(上界)已斷112種煩惱

出世間清淨 無結 16俱生煩惱待斷

欲界(下界)

色界(中界)

無色界(妙界)

初果

2

3

4

下分結

上分結

7

1

不還

阿羅漢

散定

初禪234

空、識、無、非

 

6

9

全斷

 

20160825_17_補充資料講解0818問題

20160825 補充資料.JPG

20160825 補充資料2.JPG

20160825 補充資料3.JPG

 

華師兄:上週因為欲貪部份的一段文提出了一個問題,想知道大家的看法,後來石師兄也做了些補充,除了凡夫有煩惱現行這是很自然的,可是為什麼已經見道的有學聖者還會有貪纏及隨眠跟他煩惱的種子還是會有現前呢?這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瑜伽師地論》卷17 p58的欲貪部份的一段文【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貪煩惱的現行跟貪煩惱的種子這部份,有2種有情5蘊相續還是會顯現,一是凡夫,一是有學。當時我是講說異生是凡夫那是很自然的,可是有學為什麼還會有煩惱現前呢?他得到聖道是在禪定裡面,有的是在欲界修未到地定得到初果,甚至可到4果,或者是從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修到初果又是什麼狀態,這裡面都還有許多東西。我們從凡夫一開始學,到成就聖道,這裡面的過程,這一條菩提道也好,或是說道次第的關係,其實裡面還有一些東西。上星期,石師兄補充說明了這一塊,可是因為光是這樣講,怕大家聽了容易遺漏,就麻煩了韓師姊回去將這一部份重新整理製成圖表及書面文字,這樣方便大家記憶。是說從凡夫一直修行世間道、出世間道這個過程裡面,有哪些煩惱會斷?有哪些煩惱沒有斷?最後又怎麼成就的過程,現在經過石師兄講解、韓師姊重新整理過的書面資料,現在請石師兄把這過程清楚的再一次講解。接下來就麻煩石師兄,謝謝!
 

石師兄:要感謝華師兄,因為這主要還是在上《瑜伽師地論》,就用少許時間講解一下。他說不行,不行,既然有這個因緣還是要詳細的把他講清楚。華師兄這種心胸跟他對事情實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值得隨喜…………………
今天要講之前還要感謝韓師姊,因為這些書面資料都是她做的。她還另做了一份,只是若加入那分資料就多出太多東西,所以那份資料就暫時不講了。今天之所以會引出這個問題,就是剛剛華師兄報告的,因為貪欲有異生相續、有學相續,然後又說一分有學,所謂的一分有學就是部份的有學,當他見道的時候他就直接已經是3果聖人了,那份資料中最重要就是這個。當初韓師姊就是在解釋為什麼有辦法一見道就變成3果聖人。
韓師姊這些書面資料基本上也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裡面的,這資料很簡單跟各位講,這裡面你只要記住有2個名相~次第證、超越證,次第證的意思就是規規矩矩的從小學、中學上大學,這叫次第,也就是我今天從見道以後我是初果,然後2過、3果、4果一步步上去,這叫次第證。超越證,就是,在台灣沒有這種制度,在美國有,只要你有本領,可能你小學畢業以後馬上進入大學,因為他本身已經有那個能力顯現出來,他不需要經過中學就直接上大學,這叫超越。
今天最重要是討論為什麼會有這種超越證?特別我們在書本上是根據3果來說。你假如是超越證,我們一般講說你應該是初果,你變成2果已經是超越了。但書本上沒有特別談這個,書本上是談一分有學是指直接超越變成3果,這樣大家了解了。但是今天講義會把超越2果也順便帶進去,其實都不複雜,我常常再講同修有時會有我的媽呀!這麼多東西,我的佛教怎麼學?這麼多東西!其實當你知道來源以後,你會發覺講的人也不是有多大的學問,不過是他讀過而已。重點是在你有沒有讀過。(師兄,您忒謙了!讀過,讀不懂、記不住、不能融會貫通都是沒用的!何況,如我者有些書根本還讀不下去呢!慚愧…………)當你讀過又了知,很多情況下你慢慢就會了。在佛教這一部份一般稱之聞所成慧,可是佛教最重要的是後面的修所成慧。你說人家聞所成很好,那是你不夠用功,你只要會用功,你也有聞所成慧。可是修所成那你就要佩服了,比高下是在後面,像近2年遇到的久美仁波切(聽郝師姊講,他在藏地因為車禍大腿是錯位性骨折,必須開刀拉直固定,但是因仁波切太胖,麻醉藥打了都無效,仁波切說無房,我入定吧!結果就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仁波切入定中開完刀。還說了許多有關仁波切的傳聞軼事,只怨自己記不住呀!只知他拙火成就,以拙火替人靈療治病,在美國一個有癲癇症幾乎天天發作的孩子經他拙火治療後已經不再發作。又說他必是彌勒菩薩再來,他蓋醫院、幫助了藏地許多孤兒安身立命…. ),那就是修所成,修所成是很難遇到的。
Reference:     久美仁波切


用這張表真正本來的目的是要解釋為什麼有一分有學能夠超證,一下見道以後馬上變成3果。最重要是要講這個。那因為要講這個,我們就會扯出一大堆的名相,包括煩惱等等一大堆的東西。我們先看這張表。
這張表最中間是:九心住→欲界定(心一境性無輕安)/等持/三摩地→未到地定(心一境性有輕安)/等引/三摩呬多地/得作意,順便用這機會講這個,是因所以會有超證的這種3果聖人,就是他在出世間清淨(這是一種定,稱之出世間清淨)之前的世間清淨上面已經有功德了,已經修為有一個程度了,他才有辦法成為超證的3果聖人。第一個我們要了解這中間涉及到2種定~世間定、出世間定,要講這2種定之前,就要退回更原始的定,最早的定叫做九心住,在欲界都要用這個修法,今天不再講九心住的內容了,資料上有,第2個打錯了是等住,應該是內等安近。以後在《廣論》班上在講奢摩他時會有機會把這個講得很詳細。
(延伸閱讀:1020124-4九心住http://fufufromtw.pixnet.net/blog/post/266414246-1020124-4-%E4%B9%9D%E5%BF%83%E4%BD%8F
其實修定一開始就是用這個九心住,這個以後你就能夠進入欲界定,進入欲界定的意思是你已經修到等持了,你只要知道等持是專注一趣。所謂定是用第6意識在修,既然是用意識一定有所緣境,很多人說定、定緣空性,緣空性的那個空性也是所緣境,不是說緣空。所謂定他的所緣境只有一個,你自己想想,你坐在這裡你有幾個所緣境?可能0.5秒你就換了一個所緣境,一下想到石師兄怎麼講這麼多,一下想到冷氣怎麼這麼冷,一下……0.5秒裡你一直在變,所以你所緣境變很多,那真正的定就是你只有一個所緣境,在一段所謂的合理的長時間裡面你只有一個所緣境就叫做定。你只有1秒有一個所緣境那不叫做定,你一定要有一個相當合理的時間裡面你只盯住一個所緣,這叫做專注一趣。那為什麼後面加註一個等持呢?這2個差別是前面有功用。什麼叫有功用?就是說你用力了,你非常注意使你自己能夠專住在一個所緣境上。但是,第2步的時候就是你不需要用力,你根本就是很自然的專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這叫等持。大家借機會了解後面這兩個名詞,等持就是一般講的三摩地,意思一樣。這次,韓師姊一整理東西她一定會給你多不會給你少,她一定會帶出其他的名相出來,所以變成這些都要跟各位解釋。(感恩啦!受益囉!)
三摩地,一般講三摩地就是等持,可你要記住當人家跟你講三摩地的時候,大部分提的都是三摩呬多地,那是真正的定,可是他們一般用三摩地就代表了,所以三摩地裡面分做散定跟真正的定,那一般你一碰到三摩地大部分是講真正的定,不會去講那個散定。可是等持也可以等於是散定,因為等持就是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三摩地是梵文等持是中文的翻譯。所以韓師姊在這裡告訴你你有九心住,以後就得到欲界定,那你現在得到欲界定的時候再上去就叫做三摩呬多地,也就是從等持變作等引,三摩呬多地中文翻譯叫做等引。韓師姊資料上寫:未到地定(心一境性有輕安)/等引/得作意,你可以不要記住得作意那是另外一個名相,但等引你要記住,等引就是我們所謂的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地的意思,我們已經講過很多遍,他也是等持,那欲界也有等持,那2個差別是什麼?假如欲界定達到等持的時候是沒有輕安的,是一種沒有輕安的情況下的等持。可是當你一有輕安,等持以後生出輕安的時候你已經跳出欲界了,這時你已經離開欲界了,這個輕安包括身輕安跟心輕安2部份,身體覺得很舒服心裡覺得很自在,就是沒有粗重。這個時候就叫做未到地定。今天不再解釋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其實是初禪裡面的一個近分定,你就記得,為什麼中間要寫這個呢?因為他告訴你你進入等引以後,你才有資格走上面的世間清淨或者走下面的出世間清淨。這樣大家有了解這個意思噢!
接著再下面,又告訴你,當你能夠證出世間清淨的時候,除了所謂的未到地定之外,你還有8個地方可以依靠著去修出世間清淨。是說由四禪的任一禪都你可以修出世間清淨,或者進入了四空定裡面除了有頂(非想非非想,叫有頂就是最上面,三界之頂),最上面這個不能依,華師兄以前講過這裡是沒有智慧的,他雖然有定但是智慧非常薄,不能依這裡。這樣一算有8個,還有第9個就是中間定,初禪本身有一個叫做有尋有伺,第2次你就變成無尋有伺,初禪中間有過這2個過程,所謂尋伺就是你用腦筋,尋是比較粗伺比較細。所以當你能夠到無尋有伺的時候,你就已經進入初禪裡面的最上面了,初禪一共有3個階段,你已經跑到最上面了,那叫做梵天。你要從下面到上面這中間,你是從有尋有伺變成無尋有伺,這中間有一個叫做中間定。
這下面又告訴你,你要走出世間清淨的時候,你要記得,這是佛學究竟目標,真正佛學要求的都是出世間清淨。我們今天不講大乘,我們講小乘,那就是初果、2果、3果、4果,就是這樣子來的。大乘是初地一直到十地。
那現在另外一邊,因為會涉及到為什麼會有所謂這個超證呢?就是這一個修行人他在沒有得出世間清淨的這個定之前,他已經有了世間清淨的本領了,這樣子的人他就有機會超證,那為什麼等等會解釋。當你有世間清淨的本領這是什麼意思?是代表你有四禪或者是四空定,或者你是色界或者更高的無色界,世間清淨最重要的一個觀念~當我們講四禪或者是四空定,就是在講色界、無色界,因為3界中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是在欲界。當你能夠進入色界、無色界就代表你離開欲界,所謂的世間清淨就是離開3界裡面的欲界。所謂出世間清淨就是你跳出了3界,你完全不在3界裡面了。那就知道世間清淨最重要就是離開欲界。
離開欲界,在以前《瑜伽師地論》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7作意,在論中教我們兩種都可以用7作意修,但其實真正7作意我覺得是用在世間清淨是比較標準的。7作意第一個就是了相,第2個聖解,了相跟聖解是在了什麼相聖什麼解?就是這句話「厭下苦粗障、欣上靜妙離」,了相、聖解都是為這個目的,所以他能夠得到遠離作意,也就是開始斷煩惱,斷欲界的煩惱。其實不是斷煩惱,一般世間清淨只能伏煩惱,伏就是壓住,這意思就是粗重沒有斷,種子沒有斷,只是他不現行,被壓住不起現行。可是到出世間清淨就是斷煩惱,種子、粗重被拿掉了。
那麼在這個離欲裡面就是伏欲界貪,我們為什麼用貪來代替呢?因為貪其實是最重要,我們文中也是講欲貪,貪是最重要,除貪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瞋,貪、瞋、癡這是3個根本煩惱,一般稱作3毒。瞋本身只有欲界有,上界沒有,要離開欲界,基本上要伏欲界貪,可是他還是有貪,只有瞋沒有了,只要離開欲界不會有瞋,這是一個觀念。
這就是上週跟各位解釋的時候沒有很詳細的說,當時告訴各位在世間清淨的時候,他已經斷了五下分結,那時主要是讓各位了解說這個3果聖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超證,那這張表上也列出了五下分結的內容,在《廣論》那邊馬上也要講到煩惱,煩惱跟這些都有關連。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基本上是《阿含經》裡面的用詞,不能說這是小乘的說法,應該說是佛最早講煩惱的時候用的名相,演變到後來,在《瑜伽師地論》講煩惱的時候是講見道所斷、修道所斷。當我們在用最早的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下分指的就是欲界,五是欲界中有5個重要的煩惱,結這個字就是煩惱的同義字,五下分結,就是欲界裡的5個重要煩惱。上分指的就是上界的色界無色界,五上分結,就是色界跟無色界裡的5個煩惱。
名詞弄清楚後再回頭來講所謂的五下分結,他裡面有5個重要的東西~貪、瞋、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這你要背下來,因為一般所講的10個煩惱,6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癡、疑、慢,一般講這叫思惑,第6個叫邪見,此邪見是廣義的說法,可以再拆成5個~薩迦耶見也就是我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時邪見是狹義的說法只指謗因果。這6個根本煩惱,在五下分結裡面思惑有貪、瞋、疑,癡即是無明、慢都到五上分結去了,這些你不背也不行。五下分結又放入了薩迦耶見、戒禁取見,見取見為什麼沒有?因為這是後來引生出來的東西,佛第一次講煩惱的時候可能沒有提到見取見,可是他有講戒禁取見。但是,薩迦耶見這裡有,可是五上分結又有色貪、無色貪,其實薩迦耶見在後面講到煩惱時他可以分成所謂的分別跟俱生,分別就是第6意識裡面存在的身見,俱生就是第7識,講的就是第7識所產生的那個。但是最早佛陀在講五下分結的時候,他把薩迦耶見就是簡單狹義的講,也就是所謂分別我執的部份,等於是有這樣一個意思在裡面,並沒有把俱生算入,但這個俱生假如引用到色貪、無色貪,也算是類似,就是比較更深的
現在這裡面比較麻煩的就是說,你可能………等等我再去解釋另一個角度,你就比較會理解這個。我們現在講這個五下分,在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這3個東西,雖然在世間清淨的時候沒有辦法斷這3個,可是在見道的時候這3個一定斷,為什麼見道可以斷這3個?講義中沒有,那我給各位一個觀念,一般見道能夠斷的東西跟理有關,若是跟事情有關的時候見道就沒有辦法斷,他就要修道斷。因為一跟事有關的時候已經不是理的部份了。你在見道的時候你是對理很分明,所以只要跟理違背的東西你都有辦法斷了,可是,跟事情有關的東西你就沒有辦法斷。你的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這3個基本上是跟理有關的,因此在見道的時候就一定能夠斷掉他。那我們現在在講能夠超證的這些3果聖人是代表他在沒有見道以前他已經有世間清淨的功德了,有功德是表示他已經離開了欲界,已經能夠伏住欲界,基本上他能伏住貪、瞋這2,可是後面的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這3個他雖然沒辦法伏住,可是他一見道的時候這3個是因為見道的關係就把他斷掉了,所以變成他原來就能夠伏住的五下分結中的貪跟瞋,等他見道的時候,後面那3個他在世間清淨本來沒有辦法處理的東西因為見道被處理掉了,同時他在世間清淨所伏住的貪跟瞋,本來是讓他不現行,可是在《瑜伽師地論》裡的教法很清楚~就是當他世間清淨有伏住這個本領的時候,他在見道的時候他這個伏的力量馬上可以變成斷的力量,原來貪跟瞋是伏一見道時就由伏變斷,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這3個本來沒辦法處理的因為見道就自然處理掉了,是這樣子來的。因為是這樣子,變成這一個已經具有世間清淨本領的修行人當他在出世間清淨裡面一見道的時候他自然就把剛剛所講的五下分結全部處理掉了。一處理掉以後他再也不是欲界的人,他已經沒有欲界的煩惱,沒有欲界的煩惱就叫做不還果。
這個四果裡面有一個定義,一般會把所謂欲界的煩惱是見道以外需要修道去處裡的時候,不是見道能處理是需要修道去處裡的時候,他把這一部份的欲界煩惱分成9個,叫做9。為什麼分成9個那我就不知道了,這是佛學的教法叫上中下,上裡面又分上中下,中裡面再分上中下,下裡面再分上中下,所以一共有9品。9品,所謂上品、下品,這一定要記住,下品是比較難斷的,倒過來的,上品是比較容易斷的。所以,這個9品裡面,當你這個9品全部都斷掉的時候就是你已經沒有欲界的煩惱了,修道位本來還有9品的欲界煩惱你需要處理掉你才能夠到不還果,也就是你能夠把這9處理掉的時候你就叫不還果,因為你不會再回欲界了,為什麼你不會再回欲?因為你沒有任何欲界的煩惱。這個9品假如只斷6品叫做一來果,假如9品都沒有斷叫見道、初果,初果一共要7次往返人天,這個7次往返是根據修道所斷的9品煩惱你都沒有斷,這有公式可算的。9品裡面斷了6品剩下3品沒有斷只要1次往返,所以叫2果一來果。9品都斷就叫做3果不還果9品都沒斷叫見道、叫初果。那我只斷5品也還是屬於初果,一定要斷6品以上你斷678都是一來,要斷到9才是不還。
我講的可能有些跳躍,主要就是告訴各位我上次在解釋什麼,上次是解釋為什麼他有本領一見道以後就是3不還果,就是因為他在之前他已經有世間清淨的本領了。就因為他有世間清淨的本領,所以他把貪跟瞋伏住了,等到他一見道的時候,按照《瑜伽師地論》的教法他這個伏的本領馬上轉成斷,從伏就會變成斷。另外,還有欲界下分結的另外3個叫做薩迦耶見、戒禁取見跟疑,是因為見道的時候這3個會斷。所以他一見道的時候變成5個都沒有了,5個都沒有了就是代表他再也沒有欲界的五下分結,所以他就是不還果。主要是在解釋上次韓師姊想要告訴各位的內容,只是上次對於五下分結沒有講得很清楚,這次都搬出來講得很詳細、更清楚。這個其實還蠻重要,因為會連帶到對煩惱的另外的說法。我們現在就回到另外一個說法。

 

《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初果見道斷的時候,是斷112種煩惱,這個煩惱叫做分別煩惱,也就是屬於理的部份,真正的名相叫做見道所斷。見道所斷煩惱他一定是跟理有關的,第2個他一定屬於分別煩惱。什麼叫分別煩惱?就是第6意識的煩惱。什麼叫俱生煩惱?就是跟第7識有關的煩惱。一般,《瑜伽師地論》教我們一共有112種見道所斷,這資料中就告訴你這112種是怎麼計算出來的。10個根本煩惱*4聖諦*3界=120,這10你一定要背,剛剛說五下分五上分,不背也不行,所謂的10個根本煩惱中間有5個~貪、瞋、癡、疑、慢(最難處理)在這資料中叫做5鈍使,或者又叫做思惑,前面5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叫做5利使,又稱作見惑《廣論》班正好也講到這個,大家還記得什麼叫見取見?見取見就是你身見、邊見、邪見這3個中間你只要隨邊相信其中一個,而認為那個是正確的,你不但相信這種見是正確的而且相信有這種見的人是比別人都要高一等的,這就叫見取見。什麼叫戒禁取見?就是有很多不應該守的禁戒,你認為那個禁戒是高人一等,是清淨的,是能夠讓你解脫的,同時你相信守這種戒的人會比別人高一等,比別人清淨,比別人容易解脫,這叫做戒禁取見。這是《廣論》班才講過書本上寫的定義。所謂邪見,用簡單的定義剛剛已經講過了就是謗業果。你這樣就搞清楚了。
所謂的5鈍使、5利使也就是10個見思惑,因為對苦諦不了解,所以引起這10個見思惑,這是第1類,因為對集諦不了解,所以引起這10個見思惑,這是第2類,因為對滅諦不了解,引起這10個見思惑,這是第3類,因為對道諦不了解,所以引起這10個見思惑,這是第4類。簡單講對於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不了解而產生的40個見思惑,再分做欲界、色界、無色界3界,所以一乘上去變120,那又怎麼會變成112?因為色界、無色界裡面沒有瞋,又因為不懂苦集滅道所以會有4個,2界不是正好減8個瞋。120-1*4*2=112,見道所斷112個是這樣來的。
再來,以《瑜伽師地論》大乘的講法,在法相裡面講煩惱這個是最標準,見道所斷112,煩惱一共128,另外剩下的16個就是修道所斷,按照大乘是10地很長的時間慢慢斷這16個。這16個是欲界的貪、瞋、癡、慢、身見、邊見6個,加上上2界的貪、癡、慢、身見、邊見,上界無瞋因此只有5個。剛剛10個見思惑為什麼這欲界只講6個?因為其他4個完全跟理有關所以在見道時候斷掉了,也就是換句話說,疑、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在見道時斷了。這時用10個來講不會再扯上苦集滅道,那剛剛見道時也有斷掉所謂的貪,那這裡為什麼還會有貪在?因為前面所斷掉的貪叫分別的貪,是第6意識的貪。分別的貪你沒有了,可是你還有俱生貪在,所以剩下來16俱生煩惱。所以前面見道也斷貪斷的是分別的,這裡面再來修道要斷的就是俱生的,因此他還會重複。655=16個俱生是這樣算出來的。11216=128,特別是讀《瑜伽師地論》的,一般講煩惱是根據這個,這是最標準講煩惱的方法。但是你從這裡你也就了解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其實你再仔細看看是很接近的說法,像五上分結的色貪、無色貪,對於會輪回貪欲很重要,再加上掉舉、慢、無明,這是不一樣的角度來說煩惱。不是說哪一個一定對或是………只是不一樣的角度。
 

講到這裡讓各位已經很清楚為什麼會有超證這一回事,就是因為他在世間清淨的時候,他已經修了所以他可以直接一見道的時候馬上就把所有欲界的煩惱完全斷掉,所以他當然就變成3果。那假如他是屬於2果的超證呢,這是什麼情形?假如今天他所謂的欲界煩惱9品他都伏住了,他一見道時就是3果的超證;假如今天他在世間清淨的時候他只能伏住678品,第9伏不住,這時候他見道就變成2果的超證。大家聽懂了嗎?記得剛說過9品都斷是不還果,只斷6品叫一來,所以他只伏678,他超證的時候是2果,是這樣子來的。9品在世間清淨都伏住才會見道時超證3果。那各位會問說這個差別是什麼?因為在色界裡面有初禪、2禪、3禪、4禪,看你的功力,色界攏統講是可以伏住欲界煩惱的貪、瞋,可是還是有程度差別,越是上面越有本領做3果的超證。
 

再接下來就不細講了,後面的資料是告訴你什麼是等持、等引、等至。這前面都讀過,等持就是三摩地、等引是三摩呬多地、等至是三摩缽底。什麼是三摩地俱非?這個名相也很重要,三摩地俱非意思是,因為你得三摩地的時候,一般有3個名相~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三摩地自在,當這3個都在的時候叫做俱,基本上這3個屬於三摩呬多地,那這3個是什麼意思?當你說得三摩地,在最前面韓師姊有寫一個得作意,得三摩地意思就是你得到未到地定,其實是得三摩呬多地,因為三摩地是散定,但是這裡絕對不是指散定而是指真正的定,得三摩地意思就是你得到未到地定也就是得三摩呬多地。什麼叫三摩地圓滿?就是你要證到根本定叫三摩地圓滿,單單只有未到地定只能叫做得三摩地,不能叫做三摩地圓滿,圓滿是指得到根本定,所以一定要得到初禪才叫做三摩地圓滿。得到初禪以外到最後你要能得到4禪才能叫做三摩地自在。所以這3個名相是代表未到地定、初禪、4禪。當你達到4禪才能叫做三摩地自在,所以這叫做那假如三摩地俱又呢,非就是指不是三摩地,就不是三摩呬多地也就是散定欲界定,就是沒有輕安的那一種定。這是引《瑜伽師地論》的資料,讓大家可以有機會再複習一下,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三摩地、三摩呬多地、三摩缽底三摩缽底在《瑜伽師地論》也有定義,不過韓師姊在這裡是用丁福保編的佛學字典裡面寫的定義。
再來就是,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來源是《瑜伽師地論》卷14,前面已經讀過了,(慘呀!根本沒印象!看來今生真的是只能種個種子下去。 (╯﹏╰)|||)卷14中的見所斷煩惱斷就是指剛剛講的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他指的是這個。14中的第2修所斷下分結上中品斷這個是指6品,剛剛有講一個9品、6品,煩惱一定要斷9品,斷6品是在這第2個。3即此無餘斷這個是指9品全部斷,所謂的微細煩惱就是下品煩惱,就是9品裡面的789。所以這裡面大家就可以看出來,見道所斷了以後叫做初果,第2個就是2果就是一來,因為他斷了6品所以還會來一次。第3個叫不還,即此欲界無餘斷他就是不還了。最後一個上分結無餘斷,上分結也跟著斷了就是阿羅漢。簡單的解釋後大家就了解這個意思了。14的內容也就是用這個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的斷與否來告訴你什麼叫做初果、什麼叫做2果、什麼叫做3果、什麼叫做4果,就是這樣子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噢!
 

世間清淨道所對治,並非五下分結的全部,僅由禪定伏止五下分結中的貪、瞋現行。然而,依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所教,此伏止力依其深淺可在見道後,隨即能從一分至全分斷除欲界修所斷的九品貪瞋煩惱。以至成就〈一〉未離欲正性離生(至多僅能斷前五品煩惱者,得初果);〈二〉倍離欲正性離生(已斷前六品至多能斷前八品煩惱者,直接得一來果);〈三〉已離欲正性離生(全斷九品煩惱者,直接得不還果)。第一類,涵括依未到地定證得的行者,謂之一般的「次第證」;第二、三類,乃為特殊的「超越證」。正性離生乃見道之别稱。

最後一段很重要,是我加進去的,因韓師姊在裡面提及有一個次第證、超越證,前面其實已經都講過了,我再用這一段讓大家更加了解。
世間清淨道所對治,並不是五下分結的全部,因為他其實在世間清淨的時候,他進入初禪的時候,他只能夠制伏貪跟瞋,他其實沒有辦法制伏薩迦耶見、戒禁取見跟疑,所以我說他只能由禪定來伏止五下分結中的貪、瞋的現行,他只有講現行噢!我們知道定只能夠伏住現行。但是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64裡面所講的內容,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次第證、超越證,在這內容裡面,他雖然沒明講但裡面的意思我們可以看出來,他說:這個所謂在世間清淨裡面能夠伏住煩惱的這個力量,根據他當時能夠伏住的深淺,在見道以後,這一個伏的力量馬上就變成能夠斷、能夠把煩惱斷掉,本來他在定裡面只是世間清淨只是能伏,可是,等到他見道的時候,他這個能伏的能力馬上就變成能斷的能力,所以隨即能夠從一分至全分斷除欲界修所斷的九品貪瞋煩惱。為什麼從一分至全分?就是看他當時在欲界的時候、他修世間清淨的時候他能夠伏住幾品,若他能伏住6品屬於一分,只伏住3品仍是屬於一分,能伏住8品還是屬於一分,能伏住9品就叫做全分。從一分至全分這就是看他當時在世間清淨的時候他能夠伏定的那個深淺的力量。所以,這時候他就是能夠成就4種:
1〉未離欲正性離生正性離生就是見道之意,這一種是你雖然已經見道了,可是,你在修道裡面應該要斷的欲界9品煩惱,你一分都沒有斷,所以叫做未離欲。這種你從一分都沒有斷到最多你僅能斷前面5品煩惱,為什麼會出現5?因為到6就跳到下一個去了。所以5以前的都屬於第1類叫做未離欲正性離生,你只能證到初果。寫5大家懂這意思,因6是個臨界點,一到6就是2果。
2〉倍離欲正性離生,未離欲跟倍離欲的差別是在於初果跟2果之間的差別,已斷前6品到最多能斷到前8品煩惱者,這叫做倍離欲,因為他只要一見道直接得2果一來果。寫8是因一到9就是3果。寫58就是因為69是個臨界數字。
3〉已離欲正性離生,就是全斷9品煩惱者,他直接就得不還果。
所以,第1類,含括依未到地定證得的行者,這時候叫做「次第證」,這是規規矩矩的一步一步得初果,再得2果、3果、4果這樣上去的。第23類,就叫「超越證」,因為靠你在世間清淨本來已經修到的本領讓你可以超證。
這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完全聽懂?不懂,可以問。華師兄已經撥出時間了,不要怕你問出來會不會……不要這樣想,今天有這個因緣,有問題一定要問,問了會幫助你。
 

社長:這裡講3界的這種概念,看來是一種境界的界定,像是level的意思?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不是講一種level的意思?從心在修九心住一直到未到地定,你心的過程……過去講3界輪回好像是不同時空,現在講起來好像一個境界。
石師兄:高低,所以他叫上界、下界,高低。我們用一個最常跟人家比喻的,我們對於神通,一般不是認為迷信或者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其實按照定義,神通,到了上界那是你俱生的本領。我們在欲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天眼通、他心通等等,可是你一到了上界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天眼變成你本來就有的。比方說,據說螞蟻是2度空間的生物,所以螞蟻在爬牆時並不知道是垂直的,他認為是一個平面在走,可是這兩個平面之間是怎麼連起來的基本上沒有觀念。可是,我們人看到一隻螞蟻在垂直平面上,我們把他改放到水平平面上,對這螞蟻來講他發現一不可思議之事,他由一個空間到了另外一個空間,不知道為什麼,怎麼會發生這個事。對我們人來講,這再普通不過了,因為是3度,只不過是把他由垂直面移到水平面。做這個比喻,就是所謂的上界就是比我們高級的,也就是你講的層次,所以他具有的本領我們沒有,所以他可以沒有瞋,我們就一天到晚被瞋煩惱。
社長:世間、出世間是一個空間到另外一個空間?
石師兄:不是,所謂的世間就是你還在3界裡,我們講的世間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雖然有3個層次,可是這個都是要輪回的,就是說你的生命有一定的,你生命完以後你一定隨著業力轉,你一定是輪回不息,這叫3界。所謂的出世間就是你離開了3界,你在世間裡面之所以能夠輪回最重要的來源是煩惱,有了煩惱你才造業,造業之後你才輪回,這是在3界裡面的規則定律。但是,所謂的出世間就是你沒有煩惱,你沒有煩惱你就不會再輪回。當你把煩惱全部斷掉了,沒有煩惱的時候,你就叫出世間、跳出3界,也就是不再輪回。
不再輪回是不是有另外一個地方?也不是,那就叫做寂靜,那就叫做涅槃。
社長:那得阿羅漢果的聖者他不像菩薩會所謂的乘願再來,這樣子他就處在寂靜、涅槃當中,那為什麼佛陀要請他們回小向大再來?這樣子一個出發點是從……
石師兄:我們在《廣論》裡面接著煩惱後一部分會提到這個,今天先回答你這個問題。在3界煩惱的是我們這些凡人,用小乘來講,等他煩惱都斷掉以後他就到了所謂的涅槃,就是離開了3界。那在他沒有離開3界前,他之所以在3界輪回就是因為他有煩惱,現在菩薩本身,他之所以回來輪回的時候,他不是因為我們所謂的這種世間的煩惱,他叫做願,有一個願來的。基本上他由願本身來的跟由煩惱輪回來的這性質是不一樣的,煩惱輪回來的我們叫做分段生死,也就是說你由煩惱造業,由業以後你壽命是一定的,所以,你會分段生跟死,死後再輪回。可是,菩薩這邊,他不叫做分段生死,他用願來的叫變異生死,另外一個名相。變異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性質上完全不一樣。

社長:乘願再來的菩薩他會有一個受生的過程嗎?
石師兄:對,他會有一個受生的過程,佛學要強調就是這兩種在性質上是不一樣。所謂能夠變異生死的菩薩基本上是見道以上的,因為見道以前的他還是屬於分段生死,雖然,他有願,他有很多很多的這種所謂的對治,比方說他有出離心、他很討厭惡的東西,所以基本上他都行善,即使他這樣子做,可是他還是集諦所攝,《廣論》馬上會講到這個,集諦就還是生死所攝,這叫做隨順集諦所攝,所以這時候你不能講他是變異生死。他跟凡夫的分段生死結果是一樣,但性質不一樣,再舉一個例子,這是佛學一直在強調的,就是在《廣論》馬上會講到的,我們這邊的生死是我們有煩惱,我們產生不應該的貪,最後就這樣子去輪回,對不對?可是在凡夫還沒有見道以前,他做了很多的事是跟這邊分段生死的凡夫是背道而馳的,一般凡夫都是貪,他是我不要貪,他也有出離的觀念,他一直行善,守戒,可是在他沒有見道以前,他跟所有凡夫一樣還是分段生死。雖然他跟一般人用不一樣的方法,可是他還是集諦所攝,等他見道以後就算是變異生死,他就不是集諦所攝,因為見道以後的菩薩,包括小乘,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這是經文裡教我們的,他不會再製造引業,就是不會再造那個會讓你感分段生死的業。為什麼?是因為見道的力量。你在沒有見道之前,你凡夫這邊業力是很大的,等見道以後你有一個見道的這一種清淨的力量,這個力量能夠震住那個業力,所以,你見道以後你是不會再造引業。你可能還會造業,可是造的都是等流,你不會造引業。因為不會再造引業所以才會有說7次往返、1次往返或者是不還。假如你見道以後你還能造引業,你怎麼可能定在7次呢?對不對?這個7次是他過去造的留下來還沒有淨的。所以佛學在強調,雖然你在資糧道、加行道裡面雖然仍是集諦所攝,可是他鼓勵你要照資糧道的方式,因為你要這樣走,才有辦法真正不為集諦所攝,才有辦法進入所謂的變異生死。
我用資糧道、加行道是按照佛學修行的方式,雖然仍是集諦所攝,但是這叫做隨順,不是真正的集諦,跟這邊分段生死的集諦有一個差別。可是你雖然是隨順的集諦,但你依然要這樣走,這是佛學教我們的。因為你要這樣走你才有機會去變異生死,你才有機會去見道。所以這兩個輪回不一樣,即使資糧道、加行道雖然看起來都在集諦裡面,可是事實上性質不一樣。這部份算是比較深入的討論。
April師姊:《廣論》課提到阿羅漢煩惱都已經斷了,可是他還有業,這樣的情況和剛剛的變異生死是不是……
石師兄:阿羅漢,基本上阿羅漢跟變異生死無關,因為變異生死指的是菩薩。
April師姊:那不是說還有業,那之後呢?
石師兄:應該這樣解釋一下,現我們用小乘這邊。我現在不提阿羅漢。所謂小乘,剛剛講的初果,知道初果的時候他為什麼還要7次往返?初果他已經見道了,他不會再造引業,為什麼還會有7次往返?所謂7次往返就是還要輪回,還要輪回就是有業,他業沒有消掉所以他才會有7次的往返。可是他不會再增加了,就是這個9品,他不會再增加上去了,因為,只要是見道就不會再造引業,就是不會再造業道的東西了。這是屬於初果。那麼2果跟不還都是同樣的道理。到了阿羅漢的時候,他是全部斷光了,因此他接下來,他在死的時候就是寂靜了,他在圓寂的時候就是進入無餘依,那時就是寂靜了就是再也沒有了。可是為什麼會有一個有餘依,就是你剛剛要問的。就是他的業,過去得到這個果報身這個苦果,因他現在還是人,所謂有餘依就是他生命還在,雖然證到阿羅漢可是還活著,而他之所以活著,就是他過去有造業今天才有辦法活著,因為活著就是還在3界裡面還在輪回裡,所以這個叫做苦果,但這個苦果是過去的果報身你還沒有報光,所以你還活著,假如你報光你就死掉了。所以等你報光死掉那就叫無餘依,因為你再不會來了,你就涅槃了。可是你還沒有報光,你還沒有死掉,你還有一苦果,這時候叫有餘依。這時候不是代表他還有業,是代表他還有苦果。跟前面的初果到不還果不一樣,初果到不還果是還有業在,所以還要來。阿羅漢是不會來,可是還有苦果,過去造業得到最後這個身體還沒有報完,所以他要等到這個身體報光才能夠真正寂靜。所以這個有餘依跟無餘依的差別。
韓師姊:我問一個問題。
石師兄:你別再增加一些名相。(眾笑!)
韓師姊:我不會!因為星期二《廣論》課我沒來上,但我有聽錄音,這段石師兄講的我聽得很清楚,記得石師兄是說阿羅漢的業,他這一生的果報身,當他證入阿羅漢的時候是有餘依,當他進入無餘依的時候這個果報身就沒有了,可是他的業不見得斷哦!他是因為煩惱沒有了,他的業不會再去受後有。我記得你是這樣說的。
七七:對!我也記得。
石師兄:等一下!我現在想起來了。
華師兄:我先說一下。他講的意思是這樣,因為我們過去生造了多少的業,他若沒有感果的話,這業還沒有受盡,但是因為煩惱他全部斷完了,叫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因為他不會再有愛去取下一世、滋潤下一世的種子,因為他煩惱種子斷了,可是業種子沒有全部清掉,可是他不受後有了,這後面的業也沒得感果了。這個意思啦!
石師兄:等一下!他講對了!我剛剛那樣講是沒有再去想細一點。他這樣講提醒我了,就說我應該這樣解釋,所謂的初果、2果、3果之所以再來,他除了有業以外,他惑沒有斷光,主要是應該在惑上面,他的惑沒有斷光。到阿羅漢的時候,他的惑全部斷光了,所以他再有業都沒有用了。這是對的。所以剛剛應該要用惑來解釋初果、2果、3果,所以剛剛才會說幾品斷掉幾品斷掉,這講的都是惑。剛剛講業是沒有仔細思考這個,他這樣一講是對的,應該要用惑來解釋,不要用業來講。
韓師姊:我講這是依據《廣論》石師兄自己講的。
石師兄:這都是課本裡面寫的,所以這個正確。因為講業有一個壞處,你看課本裡教法都說以煩惱為上首,他很清楚就跟你講:要得到苦果是需要惑跟業,叫做俱有。這叫做俱有緣。也就是只有一個惑不行,只有一個業不行,這個業一定要有一個俱有緣,這俱有緣就是惑。這個俱有就是互為因果,他一定要靠他才能成立。當這兩個都俱有的時候,他強調是惑為上首。也就是你可以有業,再多都沒關係只要你沒有惑,他就沒事沒辦法感。因為你一定要有一個增上緣,要有那個惑做增上緣他才能夠感果。你要有業做增上緣,可是你也一定要有那個惑再做第2個增上緣,那就叫潤生惑。惑,是很重要的。可是你假如業全部沒有了,但是你惑還在,他說我包你再輪回,因為你惑馬上無間就會再生業。所以,這個要用惑解釋,剛剛用業解釋的快了一點。是要用惑解釋。
郝師姊:可是我聽完以後我更糊塗了,因為《廣論》說我們要請佛住世,可是你們所說都是業、惑,這在我聽起來都是negative比較負面的,可是請佛住世,佛不是因為有業有惑才來的,佛是來救我們,所以他來的時候是乘願。
石師兄:你講的對呀!所以剛剛講了一個叫做變異生死,就是這個意思。
郝師姊:可是你剛剛講變異生死之前他還是有一個分段生死。我很疑惑,不應該是這樣。
韓師姊:佛是變化身來的。
石師兄:變異生死,是什麼東西造成變異生死?惑就不提了,如果要分類,菩薩這邊他假如有造業以善業角度來講是無漏善,他是用願來的,屬於變異生死,漏這字指的就是煩惱的意思。另一邊凡夫都是因為煩惱造業因此才輪回,輪回就叫做分段生死,為什麼叫分段?因為你每一個業有一定固定的生命固定的長短,所以叫分段,且是有漏善。

菩薩

變異生死

乘願再來

無漏善

 

凡夫

分段生死

煩惱造業

有漏善

 

在變異生死的前面應該是先見道,進入見道之前會有所謂的資糧道、加行道,你是菩薩,可是你還在資糧道、加行道的時候實際上你屬於分段生死,你不屬於變異生死,就是說你仍是集諦所攝,沒有進入見道以前是集諦所攝,可是真正凡夫是真集諦,那你則是隨順集諦所攝,隨順的意思是說雖然是集諦但是不是這種煩惱的東西。因為你在菩薩裡面的資糧、加行這邊都是行善,不可能做壞事,到你見道以後你就是變異,因只要見道以上是不會再造引業。
剛剛郝師姊提到的佛,佛絕對是變異生死,他不是用業來的,是願。要注意業、願這兩個字的差異。也就是有漏、無漏的差別。所以沒有混亂。
簡師姊:變異生死,不是有講留惑潤生。
石師兄:那個留惑潤生其實他強調的是集諦,但是隨順的集諦,是分段生死,一定有惑,可為了要說明他是隨順集諦,為了要說明這段路是不可省的你一定要走,所以會講留惑潤生。讓你了解說他跟真正的分段生死有差別的,因為他不是留惑潤生他根本就是惑。我以為該這樣解釋。
七七:在大乘來講是說見道就是登地,到了8地才不退轉,那表示見道仍是會退轉,剛剛師兄講的見道不會退轉,他不會再造引業。
石師兄:見道以後不退轉?見道以後不會再造引業啦。還有見道以後絕對不會到惡道去。
七七:8地是不動地,才會不退轉,前面任一地都有可能會退轉。
石師兄:8地所謂強調的,8地菩薩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涅槃,強調的是這個。是不是強調8不退轉前面可能會退轉,我現在不能確定,我倒沒有很強的印象。因為一個見道過的人他不可能不見道,他下一生一定很快就見道,所以基本上這個不退轉不是在指所謂8地以下他會從7地掉到6地、5地,我認為不是這個意思。但8地裡面所謂的不動地,就是基本上他完全可以,他類似阿羅漢,因為他可以涅槃,他可以離開了所謂的世間,他可以離開3界。所以8地基本上你可以離開3界,但是一般佛都會回頭勸8地菩薩不能到涅槃去,佛會勸8地菩薩不要走涅槃要他成佛,指的是這個。我認為他不是指不退轉,他不動是他可以去涅槃,就是這個意思。
 

石師兄:我這裡要跟各位分享一個東西,常常在講聞,其實聞也是蠻重要的,最近看到一個東西,真正說這句話的人不是佛教徒,其他的教,什麼宗教我記不得了,他說你任何一個人來到這一世,你都有一個任務」基本上他有這麼一個觀念。就好像你出差到紐約,公司給你一個任務,你到了紐約你一定要完成這件任務,你回來才能交差。那你可能到了紐約做了一大堆的事情,你就是沒做這件事,可是你回來你叫做白去了。可是你到紐約你只要做這件事,你其他都沒有做,你回來絕對可以交差。他說生命就是這樣。你在你的生命當中一定要把那件事情做了,以後你就不會白來了。
那這個事情在佛學裡面就叫做見性,你可能見不了性,可是你仍是要培養你自己本身有一個見性的能力。這裡面更妙的一個地方,他是在講一個見性的觀念,他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求上師」對不對?特別是學佛的人,特別是密宗,他一定要有一個上師。他說「上師有兩個,一個是外在上師(就是你在求的),一個是內在上師」。他說「其實你在很多時間裡面,你自己沒有去注意,假如你認真注意的時候,你會發覺確實有一個內上師隨時在指導你。」大家有沒有這經驗?我就有,什麼經驗呢?就你常常會覺得這事情不能做,你突然會有一個感覺,不見得是人家教你,但你內在會感覺這才是人生該追求的目標。這才是什麼,這才是什麼,這叫做內在上師。
那這個內在上師你是隱隱約約的,並不是很清楚的,但是你只要特別是坐禪定的人心靜下來,他能夠看到這個內在上師。所以為什麼當你碰到外在上師的時候你會流眼淚,原因就是你似曾相識過。外上師跟內上師其實是一件事,只是由外在的一個人來代表你內心裡面的那個性,明心見性的那個性,是代表那個性。所以,你在遇到的時候,你會感動,就是因為你似曾相識,可是你一直不是很清楚,但你一碰到你會很激動。
那我們現在講說所謂佛教所要教我們做的明心見性,見性離身,出世間的目標,最後終極目標就是要見那個性。那個性不是在外面找的,是你本來就有,那你找到一個上師的時候,他只不過是外在上師代替你內心裡面的上師而已。其實內心那個老師向來沒有離開你,他一直跟你在一起。大家去體會這個,為什麼要你走出世間的目標?為什麼要你明心見性?你慢慢可能真會感覺到,像我是有這感覺噢!內心裡面是有一個老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我是很強烈的。(記得上課當中,不記得是石師兄說到什麼我竟然說了一串靈語。應該就是這一大段)
華師兄:很好。每個人都可以細細去體會。謝謝!
 

arrow
arrow

    七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